解密GRE阅读逻辑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13:22:47

点击下载

作者:万炜,高宇琪,闫晨晨,黄妍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解密GRE阅读逻辑线

解密GRE阅读逻辑线试读:

前言

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在准备GRE考试时都会觉得GRE阅读是GRE语文中非常困难的部分。很多同学在GRE阅读上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却感觉收效甚微。其实,这是因为大部分人陷入了传统阅读习惯的误区,而本书的宗旨就是快速指出这些误区,改变大家低效的阅读方法和习惯,迅速掌握GRE阅读所需要的策略。

传统误区一:读GRE文章需要“读懂”。读懂GRE文章是必要的,但我们需要首先定义清楚什么算是读懂。读懂一篇GRE文章和读懂一篇我们平时遇到的专业论文是完全不一样的:读懂一篇专业论文是从知识层面上理解原文;但GRE文章永远不需要这种层级的读懂。其次,很多学生以为读懂就是明白意思,但考试中很多句子的意思我们可以完全不明白。我们真正需要明白的是其与文章主线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对于主线所起到的作用,而这些通常是不需要真的理解句子意思的。

传统误区二:匀速阅读。大量学生会花费相同的精力在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上,要么清一色地慢,要么清一色地快。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真正的阅读学习不是在学习文章的意思,而是在学习一种阅读节奏感。我们试图教会学生如何判断哪里该重点读,哪里该扫读,并且扫读也不是形式化地扫一眼,而是非常有目的地去寻找自己期望的信息。

传统误区三:变速读就要跳读,只读开头、结尾和however处。这是市面上流行很多年的所谓的“速度法”,纯粹就是江湖骗子的行为。事实上,一篇文章的重点绝对不见得在段首、段尾或however处,这些碰运气的规则根本就是忽悠人。而我们试图给出基于逻辑本质的规则,让同学们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判断不同信息的重要性。

传统误区四:看到题干的关键词就要回原文定位,并且找到和原文说的一样的选项。这种做法在一项考语言的考试(比如TOEFL)当中还有可能成立。但GRE考的是逻辑能力,很多信息都不是文章直接说明的,因此这种做法将会使得我们做题更慢、更容易出错,而不是更快、更准。我们鼓励大家学会看到题干后根据文章主线进行选项方向的预判,更多采取直选法而不是排除法。

本书拒绝马后炮式的文章分析,秉承诚实的底线,呈现的是一种以第一视角读新文章的体验。让不会阅读的学生能够直接进入擅长阅读的人的意识中,从第一视角去感受他人在阅读过程中的系统性思考过程。

本书的几个鲜明特点如下:

1即时性展现阅读过程:所有文章的“解析”展现的都是第一次阅读时应该有的主动阅读过程,而不是根据答案来回推文章重点。

2思维过程标准化:GRE是逻辑考试,而不是语义考试,所有问题的设计都是依据逻辑进行的,因此阅读文章的过程也是以逻辑关系为依据的,意味着只要逻辑关系确定,我们思考的问题就应该是固定的,因此我们试图呈现非常标准化的思维框架,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3追求速度与准确性的平衡:考场时间非常紧张。总有学生说,认真读就可以做对题,但就是不够快,问我是不是做多了就会快起来。答案是,不能。高速阅读保持准确率和低速阅读保持准确率需要的阅读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低速阅读时,学生们会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但是,高速阅读,我们追求的是根据逻辑预测文章的信息走向。因此,本书的即时性阅读过程强调对逻辑功能词语的敏锐捕捉,并用这种词引导信息方向的预测和验证。

4强调有效信息的提取:太多学生会争取记住所有的文章信息,而我们只追求记住非常有限的关键信息,并利用这些有限信息去解题。标准化地寻找关键信息的过程再一次变成关键。

5强调解题过程的呈现:同理,在解题时,我们是没有充足时间仔细思考每个选项的。于是,我们会强调看完题干之后的答案预期,以及寻找选项关键信息的能力。

6解析语言:我们不做精确的直译,因为这在考场上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我们不追求个别词的精确翻译,事实上,我们是在故意偏离这些词的翻译,我们强调的是语义的模糊性,追求的是逻辑关系的精确性,因为GRE的考题风格是忽略细节、抓主要矛盾。

7GRE阅读方法及实例讲解: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快掌握本书的方法,在方法论部分和前10篇文章部分配有视频讲解。

8GRE阅读背景知识介绍:GRE阅读的背景知识虽然不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有的话确实能对理解文章起到助推作用,因此本书附录部分为大家准备了GRE阅读常用背景知识讲座音频。

总之,我非常唾弃一些对于阅读的偏见。比如,“阅读就是读懂了就能做”“把所有句子翻译成中文自然就能做好”“做多了自然就做快了”等这样的言论。我在多年的阅读教学中已经教出了大量优秀的学员,很多人在上完一两天课之后都对GRE阅读有了颠覆性的看法。“从作者‘喂’我们读什么,我们就信什么”转变成了“我们认为他必须要写什么,他才能写什么”的主动性阅读过程。这句话看起来是在夸海口,但是当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产生同样的感悟。

当然,本书从未声称自己是“万灵药”。读GRE阅读不是在读意思,我们要学会由上文推测下文;或根据下文反推上文。但如果上下文都无法读懂,自然什么解药都没用了。所以,GRE还是需要大家有一定英文基础的。适合进入GRE阅读学习的同学应该在语言考试当中有一定的基础,这个基础不需要过高,但必须有,比如:TOEFL阅读能够达到25分左右,或者IELTS阅读能够达到7分,这些同学的阅读语言功底是足够进入GRE阅读部分的。

本书是由万炜、高宇琪、闫晨晨和黄妍四位老师花费近两年时间完成的,在此感谢每一位作者投入的心血。同时,刘之元老师为我们贡献了GRE阅读背景知识讲解,王毅博、杨吉喆老师为我们奉献了10篇文章的视频讲解,都是我们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在此感谢几位参与者的付出和帮助。我们的阅读方法完全颠覆了市面上现有的主流阅读方法,但我们不能将功劳完全归功于自己,整个阅读方法诞生之初我们几位作者都各自或多或少受到了陈学巍老师的启发,无论在后来的理论体系当中经历了什么,如果没有陈老师最初的帮助,我们是不可能呈现出今天这本书的,所以真心感谢陈学巍老师的启蒙。万炜2018年5月使用说明

视频讲解

扫描封面上“机工外语”的二维码,关注后输入60331,即可免费获得视频资源

1 序号标识的是文章中的第N句话。

2 我们用一个句子的首词和尾词来标志一个完整句子。只有句号(.)、问号(?)、感叹号(!)才能标志一个完整的句子。

3 按照我们的阅读方法,大家要在文章中关注一些视角和逻辑的标识,这些标识可以提前帮助大家推断句子的功能,以及暗示下文可能会讨论的核心信息方向。

4 这个“作用推断”是在没有仔细读完句子,只在看到逻辑视角标识后,并结合前文已有信息,对此句话的功能提前进行的推断,稍后需要被验证或修正。

5 这是在读完一个句子之后对句子功能做出的确定判断。

6 一个句子当中并不是每个词都重要,我们在意的是能够验证逻辑关系的信息。此栏所挑出的关键词,都是能够建立上下文信息关系的核心验证词,它验证或修正了我们所判断的逻辑关系。

7 这是解析当中最重要的部分,看完每个句子我们并不是记住原话,事实上没有人的记忆力好到足以记住全部信息。这里呈现的是我们读完一个句子之后留下的真正印象,它应该支撑起一个文章的核心逻辑。我们完全不是在做翻译,而是从本质上用更简练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核心逻辑。

8 根据句子的功能和方法论,我们可以判断一个句子在文章中是否是主线,我们要记住所有影响主线的信息,可以适当淡化不影响主线的信息。其中,※代表主线信息,×代表非主线信息。

9 有些句子比较复杂,我们会先分析其主线结构,再用“N'”来补充其支线结构分析,比如本句当中“:”后的部分,我们并不会一上来就先分析它。

10 我们的阅读方法论中的一个关键在于读出上下文信息之间的关系,但有时上文信息过难、过长,不容易一上来就准确挑出最核心的信息并做出对功能最准确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在阅读下文时,会反思对前文的思考是否准确,在出现差错时,我们会随时准备修正对先前文章信息与功能的判断。在本书当中,我们将以“N+”的方式来呈现这种修正后的理解。

在文章分析之后,我们会总结文章的核心信息,这其实就是所有标※的句子的阅读效果总和。

文章主线

Rubin认为,小行星非常高的温度是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怀疑者认为,次碰撞温度提高很少,而小行星散热快又无法累积热量。但是怀疑者错误地假设小行星是实心的,而实际上小行星是有很多孔的。这支持了Rubin的观点。

强烈建议大家不要看译文!这个部分只是为了给英文基础过差的同学提供参考!实际上,文章中很多意思看不懂根本不重要!因为我们的方法论认为,最重要的是看懂功能,而不是看懂信息。就算看懂信息,也不是看懂每个词的意思,而是看懂建立逻辑关系的核心信息。而就算是核心信息,也不是某些关键词的中文意思,而是把它们之间的关系像符号关系一样理清楚!

译文

小行星表面长时间都保持在可以让石头熔化的温度,这个发现让人们感到非常困惑:小行星的热源未知,而且,与地球一样大小的天体不同的是,小行星这样的小型天体散热很快。Rubin认为,小行星的热量可能来源于小行星之间的碰撞。然而怀疑者认为,一次碰撞对小行星温度的提高非常有限,并且在两次碰撞之间,小行星的散热速度快到无法使热量积聚。但是,这种反驳假设了小行星是致密的固体.而最近人们发现小行星是多孔的,这使得Rubin的假说很可能成立。如果是固体碰撞,就会产生很多碎屑,释放很多能量。但如果撞击的是多孔的天体,则产生的碎屑会大大减少,进而使得更多的能量可以用来产热随着砰屑落回到陨石坑中,产生一个隔热层,就能够储存热量。

配套资源说明

本书在整个阅读方法论介绍当中配有视频讲解,方便大家更快速地理解本书中的阅读方法。本书附录部分为大家提供了GRE阅读背景知识讲座音频,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章。由于本书以表格形式呈现文章解析,初用此书的读者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为此,针对第三部分的前10篇文章,本书配有视频讲解。GRE阅读简介

GRE普通考试由分析性写作(Analytic Writing)、语文推理(Verbal Reasoning)与数量推理(Quantitative Reasoning)三个部分组成,一般俗称为写作、语文和数学三个部分。其中,语文部分的分数区间在130分到170分之间。实际考试中语文部分由两个section组成,每个section各20道题,其中有10道题是填空,10道题是阅读。本书所关注的就是阅读部分。一个语文部分的时长是30分钟,一般推荐考生用10分钟做完10道填空题,用20分钟做完10道阅读题。

GRE阅读有四种长度的文章:一是长文章,词数450个左右,有4道题;二是中文章,词数180个左右,有3道题;三是短文章,词数120个左右,有2道题;四是逻辑题,有1道题。

两个section的结构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在实际考试的机考界面下,屏幕左侧是文章,右侧会出现题目。GRE考试对做题顺序没有任何要求,支持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顺序来选择题目。考生可以随时在屏幕上点击Next/Back选择前进/后退,并且还可以点击Mark来标注自己不确定的题目。在一个Section的末尾,界面上会显示考生做过的所有题目,被标注过的题目会专门显示出来,考生可以直接点击任何一道题目回到相应的位置。Part 1阅读方法总论

扫描封面上“机工外语”的二维码,关注后输入60331,即可免费收看或下载视频资源

作为一个擅长GRE阅读的人,我在读GRE阅读文章的时候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思维过程呢?少说废话,大家不如先来亲身感受一下做题的感觉吧。下面是一篇中篇文章,在考场上应该需要6分钟左右完成,大家不妨自己来试一试,不用限时,但是在做完的时候回忆一下自己刚才的阅读以及做题过程吧。

Sample Passage

Eliot's work Snowman on a Wooden Bridge in Trondheim has been received as a purely literal and unqualified replication of a winter view.Its meticulous detailing of the clouds and smoke in the backdrop is said to parallel the pastoral scenes portrayed by the likes of Hirsch.However,critic Artour Mirkovic suggests alternatively that the work exemplifies Eliot's idealization of serenity and tranquility as opposed to an unstinting reproduction of a Norwegian suburb.Although he recognizes the exactitude with which Eliot depicted the landscape,Mirkovic cites chemical study that relates the pigment to the warm Mediterranean Island Sicily,where Eliot frequented for inspiration,arguing that the picture was unlikely to be a realistic portrayal of his direct experience.Likewise,art historian Lindsay Babaev points to affinity between Eliot and impressionist master Laurence,contending that Eliot's masterpiece needs to be interpreted beyond its surface value.

1.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to

A.challenge a popular interpretation of one of Eliot's paintings.

B.argue that Eliot's realism is a merging of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schools.

C.reconcil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a style of paintings.

D.present critical views that may call into question an orthodox position.

E.call for further evidence to resolve a debate regarding an artistic interpretation.

2.According to the passage,the mentioning of“the exactitude”serves primarily to

A.corroborate a mainstream understanding of a particular work.

B.correct a misconception regarding Eliot.

C.acknowledge a fact that seems to support a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D.explain the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Eliot.

E.link Eliot's tradition with that of Laurence.

3.The author implie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bout“the likes of Hirsch”?

A.Their style is close to an unstinting imitation of pastoral scenes.

B.They rarely use natural landscape as the motif of their paintings.

C.Their visualizations of winter scenes are more precise than what Eliot was capable of.

D.Their selection of themes demonstrates that they belong to the same school as Eliot.

E.Their style of painting is closer to Laurence than to Eliot.

好了,请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的做题过程。下面我来模拟一下大部分人可能有的感受。

Eliot's work Snowman on a Wooden Bridge in Trondheim has been received as a purely literal and unqualified replication of a winter view.“Eliot的什么雪人的作品被接受作为一个纯粹的、literal(这个单词不认识),以及unqualified(这个单词不认识)复制了一个冬天的场景。”Its meticulous detailing of the clouds and smoke in the backdrop is said to parallel the pastoral scenes portrayed by the likes of Hirsch.“它一丝不苟的云和烟的背景细节被说成与一个pastoral(这个单词不认识)的场景平行,是Hirsch等人所刻画的场景。”However,critic Artour Mirkovic suggests alternatively that the work exemplifies Eliot's idealization of serenity and tranquility as opposed to an unstinting reproduction of a Norwegian suburb.“可是,评论家AM给出了另外一个说法,是这个作品例证了Eliot对serenity(这个单词不认识)和tranquility(这个单词不认识)的理想化,相对于一种unstinting(这个单词不认识)的对挪威城郊的复制。”哎呀呀,我读不下去了……

我也模拟不下去了……

因为这完全不是我的阅读思绪,但这却代表了无数人读GRE文章的体验。他们真的是在读文章的意思,就像读一篇学术论文一样,然而,我却会把视线关注到一些“不起眼”的地方,而这些“不起眼”的地方恰恰才是真正重要的地方。不如我们重新开始,这次,模拟的是我的阅读过程。变颜色的地方是我关注的信息。

Sentence 1

Eliot's work Snowman on a Wooden Bridge in Trondheimhas been received as a purely literal and unqualified replication of a winter view.

文章的第一句话如果是一个简单句,则不存在所谓的逻辑关系。对于一个简单句,大部分人会关注两个问题:第一,讨论的对象是什么;第二,对象的特点是什么。比如,在这里,讨论的对象很明显是Eliot,而特点是一个看不太懂的literal and unqualified replication of a winter view。

然而,我关注的是一个不起眼的has been received as。它有什么价值呢?它表达了一个我们以后会极其关注的问题,那就是视角。任何一个语句都包含视角信息,我们需要关注这是谁的视角,是作者的还是引用别人的。显然,在本句中是没有作者视角的,因为,当我们说“X has been received as Y”的时候,我们的意思不是“X是Y”,而是“X被认为是Y”。它表达的是一种引用观点,或是一种可能性,即这是除作者外的某些人拥有的看法,而作者不见得会认为其对或错。那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视角呢?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对于做题来说,题干经常问“according to the passage…”“the passage implies that…”或者“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之类的话,它们问的都必须是符合“作者”视角的信息。即如果原文说“X is regarded as Y”,那么选项说“X is Y”就是错的。第二,对于读文章来说,引用观点后面接“However”之类的转折词就意味着下文几乎一定会对前文观点发出质疑;相反,作者视角后面接“However”之类的转折词,下文肯定不能对前文发出质疑,因为作者的视角就是“圣旨”,是不容辩驳的。

回到文章,第一句话我提炼的信息就是:这是一个引用观点,下文可以讨论其对错;讨论对象是E的作品,特点是literal and unqualified replication of winter,这个特点由于我缺少背景知识,所以暂时只留下朦胧的印象,不会精确记忆,因为我不确定里面哪几个词是重要的。

Sentence 2

Its meticulous detailing of the clouds and smoke in the backdrop is said toparallel the pastoral scenes portrayed by the likes of Hirsch.

Its让我确定讨论的是刚才的话题。is said to仍然体现了引用视角,在没有出现转折逻辑词时,我默认这句话是顺着刚才的观点继续讨论。这时我会马上做到两个关键操作:(1)这句话功能一定不重要,它只是对上文进行进一步展开,不会影响文章主线发展,因此它从我对文章的记忆中隐去,文章对于我来说重要的句子仍然只有一句话,即“有人认为E的作品是literal/unqualified replication of winter”;(2)鉴于这句话只是展开上文,则语义上必须和上文本质一样,因此,我不会关注这句话每个词的意思,我只在意能够验证我所看到的逻辑关系的词,并留下印象。哪一些东西能和上文形成“展开”这种关系?meticulous detailing显然就是replication,因此meticulous detail和第一句话的replication就共同验证了“展开”这种句间关系。同时,这意味着我就不需要再在意winter,clouds,smoke等词语,它们并没有帮助建立1、2两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所以,目前两句话的阅读感受是:有人认为snowman是replication/meticulous detailing。

接着,parallel这个逻辑符号表明接下来是一种类比关系,要拿E和另一个人比。我仍然会做两个操作:(1)这个比较应该不重要,文章讨论的重点是E,不是另一个人,因此另一个人只是辅助,从我脑子中隐去,不改变文章主线;(2)既然是类比,那么在信息上两人的特点应该一致,所以,the pastoral scenes of Hirsch一定符合literal/unqualified replication。

截至目前,我脑子里是两条线:(1)关键功能句只有一句话,引用了一个对E的作品的看法,看法是replication;(2)有一堆词表示符合E的作品特点,记不太清楚无所谓,我只要记得在刚才那个位置有一堆词语概念替换就可以,大不了做题时再回来看。

那么接下来的阅读,我就将重复这个过程:(1)靠逻辑、视角标志读出句子的功能,并判断其重要性,从记忆中隐去不重要的部分;(2)主动寻找关键词,验证已知的逻辑关系。

接下来,我会用变色来标记视角信息,波浪线标记逻辑关系,下划线标记逻辑验证信息。

Sentence 3

However,critic Artour Mirkovic suggests alternatively that the work exemplifies Eliot's idealization of serenity and tranquility as opposed to an unstinting reproduction of a Norwegian suburb.

直接进行两个操作:(1)However,critic AM suggests几个词明确表明,这是另一派引用观点,下文不仅是个转折,而且必须是个观点转折,即对前文观点进行质疑,因为视角发生了明确的改变,这是非常关键的新信息,改变文章主线方向;(2)我要找到信息验证和刚才replication的对立,显然是idealization of…,并且逻辑词as opposed to表明,前后必须是反义词。按照做填空题一样的思路,as opposed to后面的词无论是什么,意思都必须是replication,果然,出现了reproduction of…,那意思就是replication of…。

截至目前,我脑子里的两条线更新了:关键功能句有两句话,先有一个引用观点,将E理解为replication,但接下来有了新的引用观点,AM反驳前文,认为E应该被理解为idealization。

Sentence 4

Although he recognizes the exactitude with which Eliot depicted the landscape,Mirkovic cites chemical study that relates the pigment to the warm Mediterranean Island Sicily,where Eliot frequented for inspiration,arguingthat the picture was unlikely to be a realistic portrayal of his direct experience.

继续进行两个操作:M cites表明视角和前文一致,应该继续展开新观点idealization。although部分是让步,是对老观点的妥协,不是文章主线,隐去;M cites后面展开新观点的证据,也不改变主线,隐去;arguing that体现新观点本身,更不改变主线,隐去,所以全句功能隐去,不重要。信息上,although引起的exactitude体现replication,验证对老观点的让步;chemical study一定有利于新观点idealization,unlikely to be realistic必须就是idealization,意味着realistic必须是replication。简单来说,这句话说的就是M认为,虽然有replication的证据,但是M发现了某些证据,证明了E的作品不能当作replication。

Sentence 5ewiseart historian Lindsay Babaev points to,affinity between Eliot and impressionist

Likmaster Laurence,contending thatbeyond Eliot's masterpiece needs to be interpreted its surface value.

还是进行两个操作:Likewise已经表明,下文和前文方向必须一致,还应该符合新观点,可以隐去。art historian LB points to…contending that表明还是引用观点,points to提供某些新证据,contend继续复述先前第二派观点,affinity between E and L体现了类比,但类比对象L肯定也不重要;类比E和L,L的特点必须不是replication,那么我们看到的beyond surface value必须符合第二个观点方向,即idealization。根据beyond这个逻辑符号,surface value符合第一派观点,即replication。

总结:本文的主线其实只有两句话,即:有人认为E的画是一种replication;但另一些人不这么看,其中有人指出E的画是idealization。我们很容易靠逻辑和视角符号来确定大部分信息是不影响这个主线发展的,那我们读了半天读什么?我们确定了剩下的一部分和这个主线的关系,每个符号要么与主线的前半部分一致,要么与后半部分一致。整个过程,我只会在主线部分认真阅读,其他部分都是一扫而过,没有真的去读意思,只是判断方向,而这个方向在读完逻辑与视角符号之后就可以直接预判。

现在,我们来做题。

1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to

A.challenge a popular interpretation of one of Eliot's paintings.

B.argue that Eliot's realism is a merging of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schools.

C.reconcil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a style of paintings.

D.present critical views that may call into question an orthodox position.

E.call for further evidence to resolve a debate regarding an artistic interpretation.

第一题,主旨题。只考虑我们选出来的两句话,那就是第二群人在反驳第一群人关于E作品的看法。

A看到challenge就不选了,因为主旨题必须要符合作者视角,如果要选challenge,就必须是作者challenge,然而作者没有立场;

B看到argue也不选了,因为argue X就是认为X(argue的意思不是反驳),而作者没有认为任何事情;

C要调和不同观点,作者并没有做这个操作;

D呈现评论性的观点,评论性的观点可以与AM、LB的观点对应,非常好,答案就是D了;

E号召给出更多证据,全文作者只中立呈现不同人的观点,其他事情没有做过,如果要号召,意味着必须有看法,而作者没有看法。

正确选项:D。

2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the mentioning of“the exactitude”serves primarily to

A.corroborate a mainstream understanding of a particular work.

B.correct a misconception regarding Eliot.

C.acknowledge a fact that seems to support a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D.explain the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Eliot.

E.link Eliot's tradition with that of Laurence.

第二题,功能题。看到变色词the exactitude时,不是仔细读这句话,而是想它和主线的关系。发现此词位于文章后半部分,然后前面的句首逻辑词是although,表明这半句是在对老观点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妥协。直接找答案。

A支持老观点,不可能,M这个人是反对老观点的,他最多可以对老观点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和退让,但绝不可能做和自己立场相反的事情,corroborate是只能出现在“展开”这种逻辑中的答案;

B的correct a misconception只会出现在质疑中,目前是让步,不是质疑本身;

C的acknowledge非常完美,就是“承认”的意思,往下看,发现承认一个看似对某观点有利的东西,非常好,M承认了一个对老观点也许有利的东西,若是在考试中我会直接选C;

D要解释Eliot的灵感来源,文章并不在意这个东西;

E要把Eliot联系到L上,然而这是新观点所做的事情,目前信息对老观点有利,不可能。

正确选项:C。

3 The author implie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bout“the likes of Hirsch”?

A.Their style is close to an unstinting imitation of pastoral scenes.

B.They rarely use natural landscape as the motif of their paintings.

C.Their visualizations of winter scenes are more precise than what Eliot was capable of.

D.Their selection of themes demonstrates that they belong to the same school as Eliot.

E.Their style of painting is closer to Laurence than to Eliot.

第三题,信息题。关于the likes of Hirsch。很多同学会以为这种题目需要细节定位,然后就在这个词出现的地方拼命找答案,这在GRE中是极其错误的,答案很可能是文章没有直说而是符合文章逻辑的东西,因为GRE是考逻辑的考试。这时我会去定位,但是不会去读意思,仍然和做功能题一样,先去考虑这部分和主线的关系。发现the likes of Hirsch是拿Hirsch和老观点对E的看法做类比,则Hirsch的特点肯定符合replication,而不符合新观点,比如不符合idealization。

A说风格和unstinting imitation接近,而unstinting imitation很显然与文章中的unqualified replication和unstinting reproduction相似,而这些都是符合老观点的关键词,因此A基本是对的;

B说不用山水作为motif,文章并不关注这件事情,我没有印象,我甚至不记得,但无所谓,因为我不用排除法,心中已经基本确定要选A了;

C要和Eliot进行对比,不可能,对比强调区别,而这里恰恰强调相似;

D说他和Eliot一个派别,这个选项非常误导人,请注意视角,题目问的是作者的想法,而作者对Eliot恰恰没有想法,所以我们最终无一法确定Eliot是哪个派别,自然也无法判定Eliot是不是和Hirsch个派别;

E选项说和L更像,这是无从谈起的。

正确选项:A。

这三道题代表了GRE最常见的三大类题型:信息题、功能题、主旨题,但和TOEFL/IELTS中同类题型的做法思路大相径庭。我们稍后会总结三种题型的整体思路。

现在,讲完了文章和题目,请同学们静下心来,花一些时间想一想,我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做了些什么,和你的阅读习惯有什么不同,对做题过程有什么样的帮助。接下来,我们总结一下GRE阅读的方法体系。

一、文章阅读方法概述

一句话概括阅读方法论:

以视角和逻辑为标识,主动性阅读句子的功能与句子的信息。

本阅读方法的目标:

实现准确率与效率的平衡。

很多学生说自己能做对,就是太慢,问是不是练多了就能快起来。很遗憾,答案是“不能”,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正确的阅读过程。很多人以为的“快”就是把句子的阅读速度加快,纯粹是熟能生巧。然而,事实上,在考场上我能花20分钟做完30分钟的一个section题目,并能答对全部题,不是因为我读单位语句的速度比别人快,而是因为我更知道什么要认真读,什么要放弃。

我们这本书讲的阅读方法的最核心目标,我相信大家在前文讲解中应该已经感觉到了,就是一种删除性阅读。在读文章时,争取留下的是最关键的信息;是对做题有用的信息,在做题时尽量只带着文章主线逻辑,而不被与核心逻辑无关的东西干扰。

并且,我们拒绝马后炮式的阅读。我在读文章的时候并不知道实际上出了什么题,所以我需要基于对GRE阅读考法的理解,寻求一种统一的规则来告诉大家什么该读什么不该重视。

这个阅读方法论与大家习惯的读法之间的区别不仅仅在于“读功能”和“读信息”这两个结果,而在于实现这两个结果的方法。很多人会老老实实读完每一句话,然后挑出其中的核心信息(强词)并判断句子的重要性,看是否影响文章发展。然而,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读得快(刚才同学们在看解析的过程中应该发现了),是因为我们已经提前预判了接下来信息的重要性,以及接下来需要出现的核心信息。接下来的阅读是一种扫读,读的不是意思,而是通过读符号去验证我们的预判。

阅读方法概述:(1)辨识视角和逻辑标识:关注句子中容易被忽略的视角和逻辑标识;(2)读功能:根据视角和逻辑预判下文信息的功能(展开、让步、质疑等),并思考其对文章主线的影响,隐去不改变主线的信息(或称为旧信息),保留改变主线的信息(或称为新信息);(3)读信息:准确来说,不是读,而是根据逻辑与视角符号去预判、寻找、概括,甚至修正、补充关键词,目的不是读出意思,而是使从上下文提炼出(概括出、修正出)的关键信息能够满足已经被给定的逻辑关系。同时,删去句中不影响逻辑的信息。

这个方法说起来半页纸就说完了,但是操作起来是需要具体的执行规则的,我们的目标就是给大家明确的规则,知道遇到什么样的逻辑、视角标识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思考,知道文章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多重要的变化。

二、如何读视角

任何一个句子都会体现视角,我们的关注点是:句子表现的是谁的视角。结果就是,有些语句体现的只是作者立场,有些语句体现的是引用的、别人的或可能的立场,有些语句既体现了别人的立场又体现了作者的立场。视角符号是不应该翻译成中文的,比如:GRE is widely regarded as difficult./Scientists often claim that GRE is difficult.这两个句子其实是没有区别的,在我们眼中都只是引用的别人的视角而已。根据这两个句子,作者对于GRE暂时没有任何明确看法。

具体说来,作者的视角是不需要有任何标识的,但是引用的视角是需要有明确符号的。请大家来做几个练习,有些句子中有一些明确的引用标识,它们体现了别人可能的看法,却没有体现作者的立场。

1.The female experience,one might automatically assume,is known to every female writer.

2.Sociologist Wellington observed that judicial documents are the best—quite often the only—accessible evidence about the history of a particular period.

3.It is long known that biochemical changes at the molecular level have morphogenetic impact,re-sults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organs and tissues.

4.Writing about 19th-century female travel sketches,Linda Atkins notes that the females she examined used their real names,contrary to the 19th-century female essayists who either published anonymously or used male pen names.

5.It is a widespread misconception that nuclear fusion does not generate radioactivity.

6.A Marxist scholar has argued that racism derives from the class battle that is peculiar to capitalism.

7.An Belgian newspaper column encouraging women to take part in the non-importation movement launched in Belgium in 1772 appears coherent with a perception that the political adoption of the consumer boycott originated in Quebec and spread eastwards across the Atlantic to Belgium.

8.New Finland fishery resources are confronting a series of threats,which have principally been attributed to poaching.

9.Before radicalistic critique appeared in the 1960s,the nineteenth-century British writer Kayla Hart was regarded by most comments as a prototype of chauvinism.

10.During the Cretaceous epoch,several species of jaguars isolated on archipelagoes went through rapid dwarfing.

解读

1.引用标识是assume,引用观点是“the female experience is known to every female writer”。

2.无纯粹的引用观点,“judicial documents are the best—quite often the only—accessible evidence about the history of a particular period”是作者认同的事实。

3.无纯粹的引用观点,“biochemical changes at the molecular level have morphogenetic impact”是作者认同的事实。

4.无纯粹的引用观点,“the females she examined used their real names,contrary to the 19th-century female essayists who either published anonymously or used male pen names”是作者认同的事实。

5.引用标识是conception,引用观点是“nuclear fusion does not generate radioactivity”,但作者认为这个观点是错的,标识是conception之前的前缀“mis-”。

6.引用标识是argue,引用观点是“racism derives from the class battle that is peculiar to capitalism”。

7.引用标识是perception,引用观点是“the political adoption of the consumer boycott originated in Quebec and spread eastwards across the Atlantic to Belgium”。

8.引用标识是been attributed to,引用观点是“threats are caused by poaching”。

9.引用标识是was regarded as,引用观点是“British writer Kayla Hart was a prototype of chauvinism.”

10.无纯粹的引用观点,全句是作者认可的事实。

看了这个答案,大家是否觉得有些意外呢?为什么同样有一个人名,有些就是事实,有些就包含引用观点呢?简单来说,人名对于我们的阅读价值是不大的,当我们复述别人的某些说法时,我们是在纯粹地呈现他们的观点,但还有一些时候,我们只是借他们的口来陈述我们认可的事实,无论中英文都是如此。比如,我们复述五千年前古人的“天圆地方”的观点时,会说“五千年前的人认为天圆地方”,但不会说“五千年前的人发现了天圆地方”,因为当我们使用“发现”这个词的时候,默认被发现的东西应该是正确的,所以“发现”这个词已经体现了说话者的立场。接下来,我们总结一下常见的引用标识。

组1:中文被翻译成“认为”“相信”“坚信”“猜测”之类的词,比如:claim,assert,state,maintain,hold,argue,conclude,assume,presume,allege,purport,posit,speculate,theorize,hypothesize,believe等,并且这些词被被动化或名词化地使用之后仍然能标识引用观点,比如:It is maintained that…/…the assertion that…注意:中文被翻译成“发现”“注意到”“知道”“意识到”之类的词,比如:observe,witness,notice,note,find,discover,realize,recognize,establish,show,demonstrate,reveal,know等,表示的是被作者认可的事实,在语言学中,这种动词被称为“叙实性动词”。且这些词被被动化或名词化地使用之后仍然只能表示事实,比如:It is known that…/…the finding that…

组2:“v.+n.+as+XXX”的结构,比如:regard n.as…/see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