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得懂的医学:消化的秘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11:25:06

点击下载

作者:马晋平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读得懂的医学:消化的秘密

读得懂的医学:消化的秘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读得懂的医学:消化的秘密作者:马晋平排版:吱吱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2-01ISBN:9787121251337本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作者简介

马晋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医学会第一届胃肠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外科营养学组副组长,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防治分会常委,广东省医院协会肿瘤防治管理分会常委。《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通讯编委,《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特约审稿人,《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肿瘤卷编委。

从1993年开始,一直从事胃肠外科临床工作。擅长传统开腹和微创的胃癌标准根治和扩大根治术、腹腔镜下各部位结肠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直肠癌保功能根治术,熟悉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手术、食管中下段癌根治、十二指肠良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以及对腹股沟疝、腹壁切口疝的外科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倡导快速康复的外科理念,积极开展规范的外科手术前后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注重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相结合的综合生态免疫营养的应用。

先后在麻省大学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和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外科学系进修学习。近5年来主持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发表论文50余篇。热衷于医学科普的推广和实践,先后发表医学科普相关文章30余篇。创建医学科普微信公众平台“消化病科普”,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杨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住院医师,医学硕士。第一篇带你了解消化系统第一章消化系统解密

理解人体正常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我们理解疾病是如何发生的,以及该如何预防和治疗。

比如食管的主要功能是输送食物到胃,当这个输送的过程不顺利(咽下困难)时,说明食管可能被阻塞了,最常见的原因是食管发生了良性狭窄或长了肿瘤。

贲门的主要功能是控制食管和胃连接部的开闭,当贲门不再紧密关闭时,胃酸及胃内容物就会反流到食管甚至咽喉,导致与胃食管反流相关的一系列疾病;相反,还有一种病叫作贲门失弛缓症,就是贲门失去弛缓功能,持续关闭导致进食困难。

胃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食物,胃的黏膜能分泌黏液保护胃壁自身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而一旦胃黏膜的保护功能削弱,胃酸分泌过多,就导致了溃疡的发生。

幽门是控制胃出口的开关,在食物消化到足够细小之后幽门会打开,让食物进入小肠,完成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如果幽门无法正常打开,导致食物无法进入小肠,则始终有饱腹感,严重的时候甚至可以导致幽门梗阻。

胆囊是浓缩胆汁并储存胆汁的器官,如果长期不进食,胆汁会过度浓缩,容易析出结晶并形成结石,结石如果卡住了胆囊的出口就会造成胆囊炎。

胆道是运输胆汁的管道,如果胆管被胆结石或肿瘤卡住了,就会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泄,造成黄疸,一般还会发生胆道感染,表现为腹痛、发烧、黄疸三联征。

小肠是吸收营养的主要部位,如果不幸得了病毒性胃肠炎,小肠黏膜无法正常吸收消化液,就会出现水样腹泻。

结肠是吸收水分、形成并存储粪便的地方,如果粪便在结肠中待太久变干硬,就出现了所谓的便秘。如果结肠受到刺激,食物残渣水分吸收不完全就排出体外,叫腹泻。消化系统的功能

消化系统就像是后勤部,主管营养供给。人一生下来就要吃东西,从饮食中获取各种养分,以供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然而我们进食的食物不能直接被人体里的细胞利用,必须通过消化系统的分解将食物转化为氨基酸、脂肪酸、葡萄糖等小分子的物质才可以。

简单地理解,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消化与吸收。消化是将食物分解成可以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吸收是将分解后的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食物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

严格来说,食物从吃进嘴里的一刻起就已经开始消化的过程。食物经过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被切碎、磨细,完成初步的消化。嚼碎后的食物,通过食管的蠕动送到胃里。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食物并通过胃的蠕动,使胃液和食物充分混合,形成稠的糊状物。食物在胃内停留2~4个小时,随后进入小肠,与来自胰腺和肝脏的消化液混合,此时食物已经基本被分解彻底。这些物质通过肠壁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被机体吸收利用,送到身体各个器官。最终没有被吸收和难以消化的食物残渣(如膳食纤维、果胶等)就顺流而下进入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水分和电解质,使食物残渣逐渐由流体状态变成半固体状态,形成粪便,再经肛门排出体外。把人体长长的消化道比喻为一条河流:食管、十二指肠、小肠、大肠就像河流的上下游,宽度、水流速度都不一样;胃就像湖泊,是一个大的“蓄水池”;贲门、幽门、回盲瓣、肛门就像一道道闸门,控制着水流的方向和速度;食物就像船只,不断地从河流的上游经过一道道关口最终进入下游。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消化系统食管:从口腔到胃的狭长通道胃:临时存储、初步消化食物的“蓄水池”小肠:营养吸收的通道大肠:粪便成形的场所胰腺:分泌消化酶的器官肝:产生胆汁的器官胆囊:胆汁存储的地方消化的一般原理

消化过程可以分为化学性消化和机械性消化两种,这两种消化方式相辅相成。机械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与蠕动,将食物搅拌、揉搓,与消化液充分接触混匀。化学性消化指的是消化系统的器官分泌出的各种消化液对食物中的各种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进行分解,将其降解为可溶解的小分子物质。

消化系统按器官分类可以分为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类。消化道是消化吸收食物的场所,从口腔一直通到肛门,全长可有5~7米长。而消化腺是产生和分泌消化液的器官,包括口腔的唾液腺、肝脏、胰腺以及消化道管壁上的小腺体。胆道和胰管属于特殊的消化管道,它们是运输消化液的专用通道。胆道是运输胆汁的通道,胰管是运输胰液的通道,二者在十二指肠壁上汇合后注入肠道,为肠道提供混合性的消化液,关于肝胆胰具体的内容在后面会介绍。消化管道的一般结构

通常消化道可以分为4层,其中最重要的两层就是肌层和黏膜层。

肌层是消化道4层结构中最厚的一层,是消化道的主体结构,肌层使得消化道可以不断地揉搓和蠕动,从而运输食物。消化道的肌肉叫平滑肌,与骨骼上的肌肉不一样,它不受我们意志控制,而是人体自动化调节的一类肌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消化食物时不用思考让胃肠去蠕动,因为它们是“程序化、自动化”的。但这也是肚子绞痛时我们没有办法让它停下来的原因。消化系统可以说除了咀嚼和吞咽需要我们主动执行外,其他步骤都是自动程序化完成的,我们不用考虑也无法用意志去控制,但消化系统会受到我们生活作息和情绪的影响。

黏膜层是消化道上皮细胞贴附的地方,就像房子外表面覆盖的一块块瓷砖,严丝合缝地覆盖着整个消化道。之所以称其为黏膜层,主要是因为这层细胞会不断分泌黏液以保证消化道的润滑,同时黏膜层还有另一项重要功能:吸收水和各种营养物质。另外,胃部的黏膜还可以分泌胃酸和消化酶。黏膜层细胞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长得快:黏膜层细胞在不断脱落的同时,还在不断地补充更新磨损的细胞。食管

食管,人消化管道的第一部分,上接咽,下通胃,主要功能是输送从口腔咽下的食物。

食管是一条由平滑肌组成的狭长管道,管壁富有弹性和扩张能力:有食物通过时扩张,在非进食时呈扁平状。它的主要职责是把在口腔咀嚼后形成的食物团输送至胃。食物并非主要靠地球重力落入胃中的,而是借由食管壁的肌肉进行像波浪般的蠕动,将食物推入胃中。食管的主要功能就是输送食物,帮助食物通过,而没有消化的功能。

食管的功能如此单一,以至于“竟然没有”一条以食管命名的动脉和静脉:上段食管的血液供应来源于甲状腺血管,中段血液供应来源于支气管血管,而下段血液供应则来自于胃血管。因为食管功能相对单一,有研究用带膜的人造食管来代替因烧伤等病变的食管。

由于食管比较狭长,当食管被异物卡住、食管壁上长出异物时就会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一般来说,食管壁富有弹性和扩张能力,早期可能只会有轻微的吞咽困难,难以咽下干硬的食物,只有当食管被癌肿浸润较深、肿瘤发展到较晚期时一般才会出现完全无法咽下。

食管上的黏液细胞分泌的黏液在食管表面覆盖上光滑的一层,这些黏液有助于食物滑进胃中。由于食管分泌的不是碱性的黏液,虽然食管可以抵御来自食物的磨损,但却很难避免来自胃酸的化学性损伤,因此当胃酸反流到食管时就会发生食管黏膜灼伤,出现红肿、糜烂,人就会有烧心等症状。若食管长期受到胃酸的侵蚀就会发生食管黏膜的病变:巴雷特食管—食管癌的癌前病变。贲门

在食管末端与胃相接的地方,是消化道的第一个关键阀门—贲门。贲门处有一组括约肌群确保胃酸不会逆流至食管中。贲门的作用就像是一个可开可闭的阀门:非进食的时候,贲门处于关闭状态,这样即使人在倒立过来的时候,胃里的胃酸和食物也不会倒流回食管;而这个阀门一旦没办法正常关闭,胃内的胃酸就会反流到食管甚至口腔,出现反酸、烧心等一系列胃食管反流的症状。若这个阀门没办法正常打开,那么就会出现无法进食的症状,医学上称之为贲门失弛缓。胃食物进入胃的阀门叫贲门,上接食管,食物出胃的阀门叫幽门,下接十二指肠。

胃是人体消化道内最膨大的部位,是储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胃内充满了褶皱,可以很大范围地扩张,接纳我们吃下的各种食物,据说成年人的胃容量最大可扩大到自身体积的7倍。

胃的主要功能是将大块食物研磨成小块,以便食物进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食物吃进胃里面,需要胃的出口(幽门)是关闭的,阻止食物往下走,这样食物才能在胃里面反复揉搓,直到变成粥一样的食糜,幽门才打开让食糜进入十二指肠进行下一步的消化。打个比方,胃就像一个初步消化、混合食物的搅拌池,分泌酸性消化液化学性分解食物。与消化的一般过程相同,胃内消化食物主要靠机械性混合搅拌和化学性分解两种方式配合进行。胃的消化液

胃分泌的消化液成分主要有胃酸(盐酸)和胃蛋白酶,功能强大。胃酸本质是盐酸,由胃黏膜上的细胞分泌,它可以维持胃内消化所需要的酸性环境,保证胃蛋白酶发挥活性,促使食物变性、易于分解。胃酸还可以杀灭绝大多数进入胃内的细菌。然而有意思的是胃病的元凶幽门螺杆菌却天然能抵抗胃内高酸的环境而在其中扎根,破坏胃黏膜。胃蛋白酶是胃液分解蛋白质的利器,可以将我们吃进去的各种食物初步分解。而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不足,无法充分消化吃进去的食物,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会有消化不良的症状。胃的保护层

胃液中含有高浓度的胃酸和胃蛋白酶,那么为什么胃能把食物消化了却不消化自身呢?这主要是因为胃黏膜能分泌一层黏液保护胃本身。这层黏液保护层将胃黏膜与胃液隔离开来,保证胃液不直接接触同样是由蛋白质组成的胃黏膜上皮细胞。这种叫“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的保护层是胃抵御各种有害刺激的天然屏障,通过隔离盐酸和胃蛋白酶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因此黏液层屏障就像一层保护层。胃黏膜上的这层保护层,受胃黏膜血流量的影响,当血液供应不足时“保护层”就会变得薄弱,而且细胞修复起来也更难。

当致胃黏膜损伤的因素超过其抵抗因素时,也会导致胃黏膜损伤。临床上许多胃病患者并不是因为胃酸分泌过多导致的,而是因为这层保护层变弱导致胃黏膜受到了胃酸侵蚀导致的。双方的力量消长影响着胃黏膜生理和病理的变化。

如果我们饮食无节制,什么都往嘴里塞,胃会受到冷热酸甜、辛辣等各种刺激。诸多因素会导致胃的这层保护层变得薄弱:饮食、环境、药物,甚至精神等因素都会导致胃黏膜血液供应减少、分泌保护性黏液减少,使“保护层”变得薄弱,导致胃黏膜对致病因素的抵抗力下降而发生消化性溃疡。

比如喝酒对胃的损害就很大,酒精会破坏胃的这层黏膜层屏障,尤其是高度白酒。烟草对人体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呼吸系统,同样也会使得胃黏膜血液供应减少,吸烟对胃的影响同样是不利的。我们在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止痛药、激素等)时会发生胃溃疡、胃出血等并发症,就是由于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导致胃的黏膜层血液供应减少,引起“保护层”薄弱。

饮食因素对胃的影响很好理解,但精神因素也能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以胃病发作的特点来举例,很多人工作压力一大就胃痛。再举一个情绪影响胃肠功能的例子:有时候即使饥肠辘辘,一和别人吵架就突然什么胃口也没有了。我们前面已经提到消化系统虽然不受我们意志控制,但会受我们情绪的影响,人在工作压力大、精神状态紧张时胃肠血液供应会减少,胃的黏膜层血液供应也减少,“保护层”就会变得薄弱。

另外,幽门螺杆菌也会破坏胃的保护层,胃病常常是多因素共同导致的,这也是胃病难治易复发的原因之一。在本书后面的章节还会谈及幽门螺杆菌。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介于胃与空肠之间,是小肠的第一段,也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小肠段,解剖学家在研究它时发现其长度大约为十二个指头并排那么宽而得名。

十二指肠是一段特别的肠管,胆总管与胰管的开口在十二指肠,它上接受胃液的注入,侧接受胰液和胆汁的注入,在十二指肠中混合了全部的消化液,其位置和功能的重要性无可替代,相当于江河汇合处的枢纽站。这个交汇处医学上称为十二指肠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汇合处,许多肝胆胰的疾病就是因为这里出了问题,往往病情比较严重。肝脏肝脏位于右肋下,胃的右上方,肝脏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腺。

肝脏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也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腺。作为人体最大的“化工厂”,肝脏具有多种功能。简单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在代谢反面,肝脏参与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和激素等的代谢;在合成方面,肝脏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脱氨、转氨过程;肝脏还分泌胆汁,有助于脂类消化;另外,肝脏还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工厂”,各种毒素在肝脏内被代谢、解毒。实际上人们对肝脏功能并不完全了解,目前还不能研制出像人工肾一样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的“人工肝”。具体来说肝脏的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代谢功能蛋白质代谢

肝脏是人体白蛋白唯一的生成器官,球蛋白、血浆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的合成、维持和调节都需要肝脏参与。糖代谢

饮食中的淀粉和糖类消化后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后肝脏将它合成为肝糖原储存于肝脏,当机体需要时,肝内的糖原又可分解为葡萄糖供给机体。当血液中血糖浓度变化时,肝脏具有调节作用。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经常保持着动态的平衡。脂肪代谢

中性脂肪的合成和释放、胆固醇与磷脂的合成、脂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均在肝内进行,因此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如果人体摄入过多的脂肪,增加肝脏代谢脂肪的负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脂肪肝。维生素代谢

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和维生素K的合成与储存均与肝脏密切相关。肝脏明显受损时,可继发维生素A缺乏而出现夜盲或皮肤干燥综合征等,通常见于肝硬化患者。激素代谢

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肝炎晚期或者肝硬化患者常常有严重的肝功能受损,可出现性激素失调,男性乳房发育、女性月经不调,还可出现肝掌和蜘蛛痣等。产生胆汁

胆汁主要由肝细胞分泌。你可能很难想象,每天我们体内分泌的胆汁有800~1200毫升那么多(一瓶红罐王老吉是310毫升),休息时肝脏分泌的胆汁进入胆囊储蓄并浓缩,进食时胆汁通过胆总管分泌注入肠道内,参与脂肪的消化。胆汁中97%是水,其他成分主要有胆汁酸、胆盐、胆固醇、磷脂和胆红素等。胆汁酸呈中性或弱碱性,具有中和胃酸、刺激肠蠕动、溶解脂肪、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等多种功能。胆汁是黄绿色的,这是由于胆汁中含有胆色素,粪便呈黄色也是因为食物消化时混入了胆汁。胆汁中的胆红素是红细胞中的血红素分解代谢的产物,来源于衰老的红细胞。

胆汁有助于脂类消化。脂类不溶于水,需要靠胆汁帮助溶解消化。胆汁中的胆盐能将脂类食物乳化成微小脂滴分散在消化液中,并激活胰脂肪酶,将油脂类食物分解。胆汁成分复杂,正常情况下胆固醇溶解于胆汁中,但当胆汁比例失调时,就容易形成胆结石。胆结石长在胆囊里就叫胆囊结石,长在胆管里就叫胆管结石。合成蛋白质

由消化道吸收的氨基酸在肝脏内进行蛋白质合成、脱氨、转氨等过程,合成的蛋白质进入血循环供给全身器官组织。肝脏是合成血浆蛋白的主要场所,肝脏合成的蛋白质种类很多,除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外,球蛋白和白蛋白也是肝脏合成的。肝脏功能受损时,合成的白蛋白明显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常出现双下肢可凹陷性水肿及形成腹水。解毒

在机体代谢过程中,门静脉收集自腹腔流来的血液,血中的有害物质及微生物抗原性物质将在肝内被解毒和清除。肝脏是人体的主要解毒器官,我们从口里吃进去的各种食物、药物,或多或少对人体有一定毒性,肝脏可以使得这些“毒物”成为无毒的或溶解度大的物质,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氨基酸及蛋白质代谢中不断产生的废物—氨的处理均在肝内进行。氨是对机体有严重毒性的物质,肝脏可以把它变成无毒的尿素,从肾脏经小便排出,达到解毒目的,而肝病患者肝功能出现障碍时血浆蛋白就会减少,同时血氨升高。如果肝脏疾病到了晚期,肝功能发生了衰竭,丧失了处理氨的能力,即可产生“氨中毒”,发生肝性昏迷,表现为人事不知,随时有死亡的可能。胆囊肝、胆囊、胰腺及胆汁通道胆囊位于右上腹,悬吊在肝脏下面,与肝脏关系密切,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形成胆总管。

胆囊是右上腹部的一个梨形器官,与胆总管相连,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存储和浓缩胆汁。胆囊体积大约有50毫升,胆汁主要由肝脏持续分泌,每天人体分泌的胆汁有800~1200毫升,而这些胆汁并不是持续地注入十二指肠,人在空腹时胆汁会存储在胆囊内,而在吃饭时浓缩的胆汁被大量释放出来协助消化食物,尤其是脂肪类食物。

胆汁被浓缩后更容易形成结晶、结石,因此临床上经常见到因长期不进食而导致胆汁长期存储在胆囊内,被过度浓缩而形成胆囊结石的患者。不吃早餐容易得胆囊结石也是这个道理。

古书上说赵云“胆大如斗”,指的是赵云胆量大,是中国古代人沿用了勇气与“胆”这个字眼的关系。胆囊与胆量没有关系,更不会切了胆囊就“没胆了”。胰腺胰腺位于胃后方,上腹部的深处,具有外分泌、内分泌双重功能。

胰腺类似于肝脏,是一个实质性的脏器,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的功能。其外分泌的功能指的是胰腺能分泌含多种消化酶的消化液,经胰管进入十二指肠。胰腺分泌的消化液是机体最重要的消化液,能彻底分解初步消化的各种食物,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我们平素吃的“大鱼大肉”就是靠活化的胰酶来进行化学消化的。因此每逢过年过节,医院就会额外接诊许多因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急性胰腺炎发病的一个原因就是过多摄入“大鱼大肉”或酒精刺激胰腺分泌胰液过多。胰腺内分泌功能主要是产生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这是调节血糖的两种重要激素。通常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互不影响,但胰腺发生病变(如炎症和肿瘤)时,两种功能常常都要受到影响,表现为不仅消化功能不好,而且血糖也会出现异常,这种情况常见于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肿瘤患者。小肠

小肠占据腹部大部分的空间,一天分泌的消化液可达7~8升,其中90%都由小肠吸收。消化后的各种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被小肠上皮细胞摄取,经过一级级血管汇合后转入肠系膜血管,最终回流运送至肝脏。

成年人小肠长度为4~5米,据估算一个成年人的小肠展开后面积有200~400平方米,之所以这么大,是因为小肠内壁表面并不光滑,里面的黏膜有很多环形皱襞,类似于皮肤皱纹,一圈圈密密麻麻的“皱纹”,大大增加了小肠内壁的表面积。而且,在环形皱襞上还分布了很多肠绒毛,肠绒毛上又有柱状细胞,每个柱状细胞上又分布着1000~3000个微绒毛,所有这些组织的表面积加起来,就达到了惊人的数字。这些微绒毛使食糜中的各种营养物质与小肠上皮细胞充分接触、高效吸收。大肠成年人的大肠约1.5米,整个形状就像是一扇门框盘旋在腹腔里,结肠按盘旋的位置可以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

结肠俗称大肠,主要功能为吸收粪便中的水分,让粪便成形并临时存储。大肠黏膜具有很强的吸收水分的能力,每天最多可以吸收5~8升水,腹泻、便秘的发生与大肠吸收水分的功能密切相关。若大肠没有完全吸收水分,粪便还来不及成形就到了直肠排出体外,这就是所谓的腹泻。如果粪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久,几乎所有水分均被吸收,就形成了干燥难以解出的粪便。不少便秘患者往往因为解不出大便导致粪便在大肠中停留过久,导致粪便干燥、硬结从而更难解出,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加剧了便秘症状。另外,如果食物中纤维素太小,造成经消化吸收后结肠内食物残渣容积太小,也不容易引起便意,这就是吃得太精细容易引起便秘的原因,因此治疗便秘要多吃些纤维素丰富的食物。阑尾

阑尾位于右下腹盲肠的末端,是一条细长的盲管,平均长度5~10厘米,直径0.5~0.7厘米。阑尾是退化了的肠管,与其他消化道类似,也有空腔和肠壁的结构,但其管腔很狭窄且是“一条死胡同”,因此粪渣、粪石一不小心掉进阑尾里就很容易卡住出不来,这样的特点决定了阑尾容易发生炎症。直肠

直肠位于盆腔内,主要功能是参与排便。排便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意识控制,如果对便意经常予以制止,可使直肠对粪便压力刺激的敏感性逐渐降低,便意的刺激阈就会提高。另外,直肠黏膜由于炎症而敏感性提高,即使肠内只有少量粪便和黏液等,也可引起便意及排便反射,并在便后有排便未尽的感觉,临床上称为“里急后重”,这种情况常见于痢疾或肠炎。肠道内的细菌

肠道内的细菌虽然不是人体的结构,但却是肠道内的常驻居民,其主要集中在大肠,在人的大肠中,有多得数不清的细菌,据估约有地球人口总数的2万多倍,数字十分惊人!

从我们出生开始,通过进食不断地摄入各种各样的细菌,大多数细菌进入胃以后被胃酸杀死,只有小部分细菌能侥幸进入大肠,到达另一个天地。大肠里的环境呈中性或弱碱性,食物残渣通过的速度又很慢,这种环境对于细菌的繁殖和生活真是得天独厚,各种细菌便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为了代代定居在大肠里的菌株。肠道内的细菌组成与我们的饮食结构和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提到细菌,人们就会想到它们能致病,其实并不是这样。一部分会导致严重疾病的细菌我们称之为致病菌,但肠道内的多数细菌与我们和平共处,其中一部分细菌对我们还有益处:这些细菌中含有的酶,能很恰当地处理进入大肠的食物残渣和植物纤维素,通过发酵作用分解糖类和脂肪,通过腐败作用分解蛋白质,合成为人体必需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使它们能被机体利用。

我们身体健康时各菌群与人体保持着一种平衡状态,不会给人体带来损害,所以被称为正常菌群。而且菌群之间互相制约,维持着相对的平衡。正常菌群在肠道内建立起一种数量优势,其他致病菌很难在其中扩大地盘。当机体防御能力因生病、过度疲劳、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等下降时,寄居在人体的各菌群就会失去平衡,引起疾病。

结肠内有多种细菌,如大肠杆菌、乳酸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各种与肠道和平共处的细菌,这些细菌维持了肠道内的生态平衡和稳定。其中球菌和杆菌保持着一定的比例,球菌增多时常常发生便秘,杆菌较多则有利于维持正常的排便;而肠道内菌群失调时则可发生难治性腹泻。市面上卖的酸奶、益生菌产品也是为了补充肠道内的有益细菌,维持肠道内的菌群平衡。在补充益生菌时最好不要过度加热,另外最好在饭后服用,同时避免使用抗生素,否则容易杀死益生菌,起不到补充的效果。第二章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与解读

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与消化系统的功能与状态息息相关。

在胃肠道疾病发生时,身体会出现各种疾病信号。那么消化系统出现问题时常出现哪些症状呢?这些症状都有什么含义呢?出现哪些特殊的症状是我们要警惕的呢?恶心、呕吐恶心、呕吐是怎么回事

恶心、呕吐是胃肠道疾病最常见的症状,相信大家都有过体会。恶心是一种上腹部不适和想要吐的感觉,同时会伴有皮肤苍白(面色不好)、额头冒汗、口中唾液分泌等一系列反应。因此呕吐前的恶心给人留下了一种不愉快的回忆,往往呕吐后人会感觉舒服一些。

恶心发生在呕吐之前,如果胃里面还有食物,呕吐就会发生了;如果胃里面已经没有食物,那么就会发生干呕。呕吐会把胃和肠内容物从口腔驱出体外,呕吐时贲门开放、食管下端舒张,膈肌和腹肌强烈收缩而挤压胃体,使胃内容物通过食管经口吐出,剧烈呕吐时还可以吐出胆汁和小肠液。

虽然呕吐不好受,但从某些方面来看呕吐是一种具有保护意义的反射,对人体不利的有毒有害的东西一不小心被摄入,人体就会想办法把吃进去的东西排出来,这些是人类进化得到的本领。比如我们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发生了食物中毒,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呕吐和腹泻,借助呕吐可把进入胃内的有毒物质在未被全部吸收前排出体外,腹泻也是为了尽快把吃进去的有毒物质排出体外。喝酒过多容易呕吐也是同样的原理:一开始喝酒时酒精被人体吸收,随着吸收量的增多,大脑开始犯晕,大脑发现酒精这东西对自己不利,于是启动防御。首先关闭幽门不再让胃里面的酒精继续往下走,然后不断地产生恶心感,促使呕吐发生,直到把胃里剩下的酒吐出来。

现实生活中,很多刺激都能诱发恶心呕吐,如消化道炎症、胆绞痛、肾绞痛、盆腔炎等病变刺激胃肠道感受器,通过迷走和交感神经传入呕吐中枢;晕车、晕船时前庭器官受刺激,经前庭神经传入呕吐中枢;视觉、嗅觉刺激可在传入间脑和大脑皮层后,再作用于呕吐中枢;而颅内压增高可直接刺激呕吐中枢。传出冲动沿迷走神经、交感神经、肠神经和脊神经等传至胃、小肠、肠肌、腹壁肌、膈肌等引起呕吐。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恶心呕吐引起恶心、呕吐的常见原因

恶心、呕吐是很多消化系统疾病的共同表现,比如急慢性胃肠炎、食物中毒、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性胃扩张或幽门梗阻、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腹型过敏性紫癜、急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胰腺炎等。

恶心、呕吐的发生有很多种情况,还有一大部分并不是消化系统本身的疾病,而是由其他系统的疾病通过内脏神经反射引起的,比如输尿管结石、急性肾盂肾炎、急性盆腔炎、异位妊娠破裂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力衰竭、青光眼、屈光不正等亦可出现恶心、呕吐,在咽部受到刺激时也会发生,如胃食管反流、急慢性咽炎、剧烈咳嗽、鼻咽部炎症或溢脓等。所以当自己无法判断时最好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需要警惕的一些情况

轻微呕吐影响食欲,在呕吐一两次后如果能好转则不需要特别处理;如果频繁呕吐好几天还没好转可能是消化道梗阻导致的,这种情况可以使大量消化液丢失,导致水盐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须前往医院就诊;如果呕吐物中带有血色或咖啡色血块时为上消化道出血,而且出血量还比较大,情况紧急,须立即送院就诊。

如果身边人恶心、呕吐前后出现昏迷、意识模糊、无力等情况,我们无法判断病情、无法处理时也应该将其尽快送医。在此同时,可以让患者侧卧,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

很多疾病都会发生呕吐,虽然本书主要介绍消化系统常见病,但很多其他系统的疾病也会引起恶心、呕吐症状。因此本书强调:呕吐症状并不只意味着胃肠道出了问题。腹泻

腹泻俗称拉肚子,是消化道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几乎人人都有过的经历。腹泻科学的定义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通常含有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

腹泻常伴有腹痛、排便急迫感、里急后重等症状。腹泻的直接原因是肠道蠕动过快,吸收减少,导致粪便还未成形就急着排出体外。

与呕吐类似,腹泻也有保护机体的一面。从最常见的吃坏肚子引起腹泻来说,主要是因为摄入了不干净食物含有的致病菌,被人体发现后就启动了防御系统,加快蠕动,尽量把这些有毒有害物质排出去。

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腹泻的原因

腹泻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有些因素又互为因果,从病理、生理角度可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

渗透性腹泻:这是由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阻碍肠内水分的吸收而引起的腹泻。乳果糖、甘露醇等缓泻药就是这个原理。有的人喝牛奶就腹泻,也是这个原因,牛奶中含有乳糖,他们不能消化乳糖,形成肠内高渗,就像喝了泻药。

另外,消化功能不好也会发生这类腹泻:由于慢性胰腺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等造成胃液、胆汁、胰液等消化液分泌减少,食物无法充分消化,导致肠道内高渗带走大量水分到结肠而发生腹泻。

动力性腹泻:指的是肠蠕动亢进致肠内食糜停留时间缩短,未被充分吸收所致的腹泻,如各种胃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胃肠功能紊乱等所导致的腹泻。

分泌性腹泻:一般是因为肠道炎症引起的,在炎症因子的刺激下使得肠道分泌大量液体,渗出物增多影响吸收而导致腹泻。补充阅读肠道炎症可能是一些传染病引起的:病毒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结核等;也可是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肿瘤溃烂等均可使炎症性渗出物增多而致腹泻,某些胃肠道内分泌肿瘤如胃泌素瘤所致的腹泻也属于分泌性腹泻。

其他:由肠黏膜的吸收面积减少或吸收障碍引起,如肠道手术后、吸收不良综合征、小儿乳糜泻等。腹泻的危害:大量、频繁腹泻会导致脱水

腹泻虽然有保护机体功能的一面,但凡事物极必反,如果腹泻很严重或者矫枉过正,还是对人有害的。这点尤其体现在儿童身上,由于免疫系统和肠道调节功能还未发育完善,小儿最容易因腹泻而产生脱水。轻、中度脱水可以通过口服来补液,服用口服补液盐不仅可以补充水分,还可以补充电解质。第三代补液盐,也就是“低渗补液盐”,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很便宜也很安全,但重度脱水要尽早去医院就诊。腹泻需要警惕的一些情况

如果腹泻伴有红色、暗红色血便或者柏油样黑便时要特别警惕,这种腹泻是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如果出血量比较大会导致头晕眼花、甚至休克,此时应该及时送医。同样如果腹泻伴有发热、腹痛不缓解、严重呕吐、黄疸、乏力等情况也要警惕,这些情况的腹泻往往是有其他病因,需要检查和治疗。关于腹泻的一些常见误区

一旦发生腹泻,我们不该随便使用止泻药或者乱吃抗生素。很多人在腹泻时就会想当然地使用止泻药,试图立竿见影地终止腹泻,殊不知这样是掩盖病情、耽误治疗的做法。如果因为感染而发生腹泻,此时腹泻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手段,目的是尽快将有毒有害物质排出去,这种情况下吃止泻药是费力不讨好的。

还有一种常见的误区就是腹泻了就去药店买“诺氟沙星”等抗生素,以为腹泻就是细菌引起的,使用抗生素杀杀菌比较“安全”。其实我们体内的胃酸可以杀死绝大多数细菌,而且肠道内有正常菌群,可以抵抗外来细菌的繁殖。一般来说吃了不干净食物引起的腹泻不是因为细菌本身导致的,而是这些细菌产生的毒素所致。抗生素本身是在机体抵抗力弱时辅助人体杀死细菌的,对细菌产生的毒素是没有用的。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抗生素是不合适的,而且长期乱用抗生素会打乱肠道内菌群平衡,反而会导致顽固腹泻。引起腹泻的原因有很多,希望腹泻患者找准原因对症下药,不要盲目地诊治。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腹泻,是什么类型的腹泻,在自己无法判断时还是要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擅自使用抗生素、止泻药可能没有效果,同时也浪费钱,最大的危害还在于滥用药物所带来的危害和延误病情。腹痛

腹痛,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大多数人都有过腹痛的经历。平时生活里最常体验到的腹痛是吃坏肚子后,肠子一阵一阵痉挛疼痛,忍一忍,揉一揉,上个厕所就过去了。腹痛反映的疾病可轻可重,轻到受寒胃肠痉挛,重到恶性肿瘤,缓有慢性阑尾炎、慢性胆囊炎,急有胃肠穿孔,甚至心梗,都会引起腹痛。它常见,却也是情况变化最多、处理起来最为复杂的症状。

引起腹痛的疾病很多,常见的大多为胃肠道、肝、胆、胰腺等病变,另外还有心血管疾病、妇科疾病、泌尿生殖器官疾病、铅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中毒代谢性疾病以及神经官能性腹痛。轻微的腹痛、一阵一阵的腹痛多为消化不良等胃肠道小毛病所引起,而持续性严重的腹痛可能是十分严重的疾病的表现。

见到不少患者抱怨片子也拍了,B超也照了,甚至CT都做了,怎么连个肚子疼的原因都找不到呢?的确如此,腹痛是急诊科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也是最复杂的一项临床症状,林林总总上百种疾病都可能会出现腹痛,诊断和处理也要分轻重缓急。情况不妙的征兆

以下这些情况通常都意味着出现腹痛的情况比较严重,不可掉以轻心,须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持续性加重或者不缓解的腹痛,急性突发、难以忍受(痛得到处打滚),又腹痛又发热,腹痛伴黄疸,腹痛伴面色苍白、头晕眼花、手脚冰凉,乏力或意识模糊等,怀孕后腹痛,跌倒、撞伤等外伤后出现腹痛,腹痛伴有胸痛,腹痛伴有腹部膨隆或肌紧张,腹痛伴黑便或血便,腹痛伴持续呕吐等,这些情况是一定要及时、及早就医的。

就医时应该详细向医生描述腹痛的部位、腹痛发作的方式、发作的时间以及腹痛以外的症状。就诊前可进行自我处理,包括两腿屈曲侧卧,腹膜炎患者则以半坐位为好。常见腹部疾病的疼痛特点

下面简单介绍一些有特征的腹痛,这些特殊性的腹痛也是某些疾病的特点。了解这些有利于我们以后在遇到腹痛时可以有一些大致的概念和判断,但当自己无法判断时还是应该及时去医院,以免耽误病情。

1.腹痛开始为弥漫性脐部四周钝痛,十几个小时之后疼痛加剧且转移,固定至右下腹,此时可能为阑尾炎。

2.腹痛阵发性或持续加重并伴有呕吐,此时可能为肠梗阻。

3.腹痛伴有黑便、血便,是消化道出血,需要尽快就医。

4.腹痛的部位在腰(肚脐)以下,小便时有灼痛感且次数增多,可能为膀胱炎。

5.女性腹痛,部位在中下腹部,突然出现剧烈阵发性疼痛,可能为卵巢囊肿蒂扭转。

6.育龄妇女突然下腹痛,有停经史,伴不规则阴道出血、晕厥或休克,可能为宫外孕破裂。

7.腹痛由腰旁开始,然后向下斜移至腹股沟,可能为输尿管病变或者肾炎。

8.在右肋骨以下、腰部的右边痛或上腹痛,进食油腻后明显,可能为胆结石、胆囊炎。需要做哪些检查

急性腹痛的检查以能快速简单判断病情的最为合适,医生一般会根据疾病特点、病史,在体格检查后加上一些必要快速的检查。

1.血、尿、粪常规检查。血常规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提示有炎症病变,血常规几乎是每个腹痛患者都要检查的项目。尿中出现大量红细胞提示泌尿系统结石、肿瘤或外伤,有蛋白尿和尿中白细胞则提示泌尿系统感染。脓血便提示肠道感染,血便提示狭窄性肠梗阻、肠系膜血栓栓塞、出血性肠炎等。

2.血液生化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的血清淀粉酶增高提示为胰腺炎,是腹痛鉴别诊断中最常用的血生化检查。血糖与血酮的测定可用于鉴别糖尿病酮症引起的腹痛。血清胆红素增高提示有胆道疾病。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的检查对判断病情亦有帮助。

3.腹腔穿刺液的常规及生化检查。腹痛诊断未明而发现腹腔积液时,必须做腹腔穿刺检查。穿刺所得液体应送常规及生化检查,必要时还要做细菌培养。不过通常取得穿刺液后肉眼观察已有助于腹腔内出血、感染的诊断。

4.X线检查。腹部X线平片检查在腹痛的诊断中应用最广。膈下发现游离气体的,几乎可确定为胃肠道穿孔。肠腔积气扩张、肠中多数液平则可诊断为肠梗阻。输尿管部位的钙化影可提示输尿管结石。腰大肌影模糊或消失提示腹膜炎症或出血。X线钡餐造影或钡灌肠检查可以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肿瘤等。

5.实时超声与CT检查。对肝、胆、胰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必要时依超声检查定位做肝穿刺等,肝脓肿、肝癌等可因此确诊。

6.内镜检查。可用于胃肠道疾病的鉴别诊断,在慢性腹痛的患者中常有此需要。

7.B超检查。主要用于检查胆道和泌尿结石、胆管扩张、胰腺及肝脾肿大等。对腹腔少量积液、腹内囊肿及炎性肿物也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8.心电图检查。对年龄较大者,应做心电图检查,以了解心肌供血情况,排除心肌梗死和心绞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急性腹痛在就诊前不要乱吃止痛药,最好不进食。急性腹痛的鉴别诊断不是很容易,去医院急诊前暂时不要饮水或进食,否则万一是胃肠穿孔,会加重病情。如果需要紧急手术,进食会增加麻醉的难度;不要吃止痛药,因为医生诊断病因主要是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进展情况,一旦用止痛药掩盖了症状,会给医生诊断带来困难。在病因明确后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应用止痛药。心源性腹痛

虽然心源性腹痛不是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但一旦发生却是致命的,而且往往容易被忽视。

先从一个案例讲起,40多岁的老王应酬酒局后回家,因出现上腹痛伴有恶心、呕吐就诊。值班医生要老王先做检查,家属不理解:“肚子痛得要命,不先给止痛,先做什么检查?”家属强烈要求先止痛,值班医生坚持先去做心电图检查,家属大骂不予配合,医生迫于压力开了止痛针。护士刚打完止痛针没来得及做心电图,老王突然死亡,家属大闹医院。

肚子痛为什么要做心电图?因为肚子痛有可能是心脏疾病引起的,这就是所谓的心源性腹痛,不要忽视任何一种原因不明的腹痛,因为如果是心脏引起的往往都是致命的。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心源性腹痛。

1.最常见的也是最要命的是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腹痛,大约有8%的心肌梗死病例会出现腹痛症状。在心梗早期可表现为突发上腹部剧痛,伴有恶心、呕吐,非常容易误以为是胃肠道疾病或胆囊炎。所以,既往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史的中老年患者突然出现上腹剧痛,甚至少数患者没有冠心病史但出现持续性剧烈的腹痛时,一定要做心电图,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是排除心梗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2.心绞痛发病时也可能会出现腹痛症状。心绞痛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缺血、缺氧,心肌内的代谢产物积聚过多,比如乳酸等,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的传入神经末梢产生疼痛的感觉,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此类腹痛往往会表现出与活动相关,休息可以缓解,少数会表现为静息性上腹痛,很容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因为这几种疾病的疼痛都是由内脏神经传导的。

3.主动脉夹层:多数见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主动脉夹层疼痛部位有时可提示撕裂口的部位,虽然胸痛多见,但少数也有腰背痛以及腹痛等表现,可放射到下肢。双侧桡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不一致,一侧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既往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出现上述情况要特别考虑到主动脉夹层,及时前往医院确诊。

4.肠系膜血栓:多继发于心房颤动的患者,持续性腹痛伴恶心、呕吐,可有血便,止痛药物无效,如果处理不及时会发展为肠坏死。既往病史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出现上述症状,要高度警惕。如何分辨

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腹痛往往是持续、难以缓解的,甚至出现面色苍白,而胃肠道问题引起的腹痛常常是一阵一阵的。通过对以上常见心源性腹痛的了解,前面探讨的病例死因相信大家也猜到了,老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希望大家明白,如果发生剧烈持续的腹痛,一定不要忽视,中老年朋友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建议及时呼叫120到医院就诊检查,以免延误诊治的时机,发生意外。

如果腹痛到医院就诊,医生通常会给你开腹部B超、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必要的情况下,会做全腹CT和心电图检查。黄疸黄疸是怎么回事

黄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的浓度升高所致,常因为肝内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胆红素是一种色素,是有颜色的,胆汁呈橙黄色就是因为它,粪便呈黄色也是因为食物消化时混入了胆汁。胆红素是红细胞中血红素分解代谢的产物,80%左右的胆红素来源于衰老的红细胞。胆红素作为胆汁成分之一随胆汁分泌至消化道,因此一部分胆红素就与粪便一同排出体外。临床上有一部分黄疸患者皮肤黄、尿黄,大便却是白的,这种信号告诉我们胆汁无法正常排泄到肠道,这种黄疸的原因不是肝炎,而是胆道被堵塞了。

黄疸发生时巩膜、黏膜、皮肤甚至尿、痰、泪液及汗液也会因为胆红素高而呈现黄色,肝病晚期的患者很多人全身都是黄染的。因巩膜(眼白)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当血清总胆红素超高一点时肉眼看不出黄疸,通过验血可以发现该指标有升高,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很高时肉眼就可以看出,称为显性黄疸。什么情况下会发生黄疸

黄疸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大量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的损伤导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功能降低,因而血中的胆红素含量增加而导致的;胆汁淤积性黄疸是由于胆管梗阻,胆汁逆流而上进入肝血窦引起的,这种情况胆汁没办法正常进入肠道,患者的粪便通常呈现白陶土样的颜色。

黄疸伴发热最常见的情况是肝胆系统疾病,比如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黄疸伴腹痛一般是胆道梗阻后胆管痉挛导致的疼痛,梗阻导致胆汁无法流到肠道而逆流到肝脏,常合并感染。与消化系统其他症状相比,黄疸发生时一般都不是小问题,须及时送医。腹胀

腹胀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感到腹部的一部分或全腹部胀满,也可以是一种客观上的检查所见,发现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隆,常常伴有相关的症状,如呕吐、腹泻、嗳气等。腹胀的原因

腹胀也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引起腹胀的原因主要为胃肠道胀气、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水、腹腔肿瘤等,有时候也可以只是因为消化功能紊乱或者功能性原因。

腹胀最常见的体验来源于我们平时吃饱饭的感觉。胃肠不断在蠕动,把消化好的食物推向远端,当疾病出现时(阻塞、炎症、感染等)胃肠道蠕动不正常,食物不能正常向下方推进,就会产生腹胀的感觉。

腹胀一般不会单独发生,通常有很多伴随症状。

1.腹胀伴腹痛。伴剧烈腹痛时应考虑有急性胆囊炎、胰腺炎、肠梗阻、急性腹膜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肠扭转、肠套叠等病变的可能。

2.腹胀伴呕吐。多见于幽门梗阻、肠梗阻等病变,其次可见于肝胆及胰腺病变,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吞气症等功能性病变有时也可发生呕吐。

3.腹胀伴嗳气。常见于吞气症、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下垂、溃疡病及幽门梗阻等。

4.腹胀伴便秘。多见于习惯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肠梗阻、左半结肠癌等。

5.腹胀伴腹泻。多见于急性肠道感染、肝硬化、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6.腹胀伴肛门排气增加。多见于食物在肠道发酵后结肠内气体过多、肠易激综合征等。

7.腹胀伴发热。多见于伤寒、急性肠道炎症、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及败血症等。

8.腹胀伴肠型或振水音。腹胀伴肠型或异常蠕动波多见于肠梗阻,当胃部有振水音时,多考虑为胃潴留或幽门梗阻。便血小王在今年春节前第一次出现便血,第二天没出现,他以为病情好转了,再加上过春节忙着四处奔走拜年,所以他并没到医院赴诊。小王没有想到,几个月后便血症状开始反复出现,并且便血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原因是直肠内长了一颗息肉,不断在出血。后来他到医院做了切除。

血液从肛门排出,粪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黑便),均称为便血。其实便血只是一个症状,并非一种疾病。便血有很多原因,多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病变的出血,但亦可见于上消化道出血。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血液在胃肠道停留的时间:如果病变的部位比较低,则一般还可以呈现血液的红色或暗红色,在肛门、直肠处出血一般就是鲜红色,如果是小肠或者胃出血,则从肛门解出来时一般已经被消化为黑色或柏油样的颜色,因此黑便是消化道出血的一种标志。

消化道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无缘无故出血的,因此发现血便(包括红色、暗红色或者柏油样黑色)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去查出原因。很多肿瘤在早中期就会表现为消化道出血,不应该因为不知道这个“信号”而错过早期发现肿瘤的机会。

大便出血有好几种情况,如果是鲜红色出血则一般是痔疮引起的,且血液在大便表面;如果是带有黏液或者暗红色,则可能是肿瘤引起的,如果有大量黑便则可能有消化道出血,下面进行详细讲解。鲜红血便

鲜红色出血一般是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时间就经肛门随粪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多为急性(即时)出血。流出的血液外观类似外伤出血,颜色鲜红或紫红、暗红,时间稍久可以凝固成血块。常见于以下疾病。

1.痔疮。内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为粪便附有鲜血或便后滴血。外痔一般无大便出血。

2.肠息肉。为无痛性大便出血。排便时出血,排便结束后出血停止,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与粪便相混,但若息肉位置高、数量多,出血也可与粪便相混。

3.直肠脱垂。久病后可在排便时出血。

4.肛裂。便血、出血方式为粪便表面一侧附有血迹,不与粪便相混,部分患者表现为便后滴血。脓血/黏液血便

即排出的粪便中既有脓(黏)液,也有血液。脓(黏)液血便往往见于直肠或结肠内的肿瘤及炎症。常见于以下疾病。

1.直肠癌。血色较新鲜或暗红色,粪便中可有黏液,往往血液、黏液、粪便三者相混。

2.结肠癌。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大便出血,多为含有脓液或黏液的血便,血色较暗。

3.溃疡性结肠炎。黏液便或脓血便,同时伴有下腹疼痛。

4.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黑便

黑便又称为柏油便,大便呈黑色或棕黑色,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出血量较少,且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排出的粪便即为黑色;若出血量较多,在肠内停留时间较短,则排出的血液呈暗红色;若出血量特别大,而且很快排出时也可呈鲜红色。隐血阳性

所谓隐血阳性是指小量(微量)消化道出血不会引起粪便颜色改变,仅在粪便隐血试验时呈阳性,称为隐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隐血便,常见的如溃疡、炎症及肿瘤。便隐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的少量(微量)血液成分。肠息肉(癌)的早期粪便隐血可呈现阳性,定期进行粪便隐血检测是结、直肠肿瘤筛查(初筛)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出现便血情况时,都不应该大意,应该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因为便血现象一般是不会无缘无故出现的,有出血就说明肠道内壁或血管有溃疡或破损。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常见检查方法

各种纷繁复杂的检查让一般百姓摸不着头脑,检查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贵越好,检查需要有针对性,这个章节主要介绍一下消化系统疾病常用到的检查。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进医院”的观念已渐渐被抛弃,以前可有可无的检查被越来越多的人当成必修课。有的人甚至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检查越多、越频繁越好,那是不是这样呢?

不少民营体检中心推出一系列高档检查套餐,项目有的多达百项以上,各种CT、磁共振、骨扫描等,有人甚至不惜花上万元做一次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进行全身检查。曾经碰到不少人以为一个全身CT可以把全身各部位都扫描下来,简单了事可以把所有的问题都“扫描”出来,这种想法是走偏了的。检查并非越先进越好,高科技影像检查也不见得高明,仍有其局限性。例如,检查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传统的超声准确度要比磁共振高。每种检查都有其各自的用处和特点

腹部彩超适合检查腹腔内实质性的器官,比如肝、胆、胰,而对胃肠道这种充满气体的器官就无能为力。那么胃镜、肠镜检查就是专为这种消化道而生的,特别适合诊断和处理消化道的各种病变。CT、磁共振等则是从整个腹腔或人体的角度来评价器官以及器官之间的情况。每种疾病也都有其最合适的检查方法

比如查胃病最好的办法是胃镜,因为胃部的病变绝大多数都是发生在消化食物的黏膜面,胃镜就对胃黏膜进行直接检查。查肝胆疾病一般采用彩超或CT,与胃肠道不同,肝胆位置深且不像胃肠道有大的开口,不能用内镜检查,但肝胆都是实质性的器官(胆囊内一般充满胆汁),可以用CT或者超声这类仪器很好地反映出其内在结构。

不同疾病也有最敏感的检查手段,比如判断有没有胆囊结石做一个B超才是最好的选择,一般没有必要做CT或者磁共振,它们对胆囊结石的敏感性没有B超高。还是那句话:检查不能盲目追求高科技,项目选择要有针对性,要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手段才合理。具体的哪些疾病要用到哪些相应的检查在后面的具体章节会详细谈到。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肝功能指的是什么

提到肝功能很多人会想到转氨酶,甚至有人认为转氨酶就是肝功能,这样的观念是片面的。肝功能的种类很多,反映肝功能的试验有上百种,转氨酶只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一种指标,要评估肝功能则需要更多指标。

前面介绍到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腺体器官,最主要的功能是物质代谢功能,统筹管理我们吸收的营养物质包括氨基酸、糖、脂类、维生素、激素等。反映肝脏这些代谢功能的指标才能称之为肝功能,我们最常听说的转氨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肝功能与转氨酶是两个概念,不能片面理解为转氨酶正常就是肝功能好,转氨酶异常就是肝功能不好。肝功能检查最常见的指标转氨酶

我们最常听说的有丙氨酸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这类检查是检测肝细胞中一些特殊的酶,正常情况这些酶在肝细胞内是不会跑出来的,当肝细胞受损或者坏死变性时这些酶就会跑到血液中,才可以被检测到。通过检测这些酶就可以反映肝细胞损伤坏死的情况,比如慢性乙肝、脂肪肝等都会出现转氨酶升高。其实转氨酶是肝细胞损伤的一种指标,不反映肝脏代谢功能,因此转氨酶高不高与肝脏功能好不好没多大关系。

对于健康人来说,转氨酶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升高或降低,并不意味着肝脏出了问题,因为转氨酶非常敏感,健康人在一天之内的不同时间检查,转氨酶水平都有可能产生波动。健康人的转氨酶水平也有可能暂时超出正常范围。剧烈运动、过于劳累或者近期吃过油腻食物,都可能使转氨酶暂时偏高。如果在检查转氨酶前一晚加班工作,没睡好觉,或是体检前早餐时吃了油炸的食物,检查结果可能就会超出正常范围;一个人刚刚在操场上跑了几圈,就立刻检查他的转氨酶水平,结果也可能会高出正常范围。如果是由于这些情况导致转氨酶升高,只要好好休息,过一段时间再做检查,就会发现转氨酶水平恢复正常了。白蛋白

白蛋白是反映肝功能的重要指标。白蛋白是血浆的重要成分,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白蛋白低的话组织容易水肿、愈合能力变差,很多肝病晚期患者就是顽固的低蛋白血症患者,治疗起来非常棘手。若白蛋白水平下降至25克/升,可出现腹水。血液中的白蛋白几乎都是肝脏合成的,当肝脏这个“化工厂”原料不足或受损时白蛋白就没有办法合成了。肝病患者到后期都会出现白蛋白下降,主要原因是肝脏合成功能下降,“化工厂”坏了。而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比如饥荒时代吃不饱饭这种情况下引起的白蛋白低是因为供应合成蛋白的原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