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育儿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16:45:29

点击下载

作者:幺娜,王丽萍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家庭育儿教育

家庭育儿教育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家庭育儿教育作者:幺娜,王丽萍排版:青杨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7-1ISBN:9787513027854本书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有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一个小胚胎的故事》。

你知道我是谁吗?大家叫我小胚胎。有一个关于我的故事,非常奇妙,你想听吗?我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是每一个人的故事。

我是妈妈生下的,你也是妈妈生下的,但是一定要有爸爸的合作才行。要有一个爸爸的精子,还要有一个妈妈的卵子。它们里面都有染色体,使我长得有点儿像爸爸,又有点儿像妈妈。

有一天,爸爸的精子终于找到了妈妈的卵子。不久,它们变成了一个很小的细胞球。这个小小球,就是最初的我。我这个小不点开始在妈妈身体里面的一条管子中旅行。不久,就落在妈妈肚子里,一个叫“子宫”的地方。妈妈送来许多营养素,使我一点点慢慢长大。

当我还是很小的时候,看起来只不过是一个小黑点。再过一个星期,我也只不过像汉堡上的一粒小芝麻而已,我的身体扁得像个盘子。再过一个星期,我比花儿的种子大不了多少。这时候,我没有头没有脑,不如一条小虫像样。再过一个星期,我像一粒白米大。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有一段小尾巴了呢!你知道吗?现在我的胸部有一个小红点,她会不停地碰碰跳!

又过了一个星期,现在的我,有如一颗神奇小豌豆。又过了一个星期,我像一颗花生米。现在,我的脸又鬼又怪,我的耳朵看起来像嘴巴。如果你这时候看到我,可能会吓一大跳。又过了一个星期,我还只像一颗可口的腰果那样小。不过,我已经有了手指头和脚趾头了呢!一个礼拜又过去了,我已经像一颗蚕豆那么大。这时候的我,已经有一张“脸”,实在太棒了!又过了一个星期,我“大得”有如一颗坚硬的核果。

长呀!长呀!十个礼拜过去了,我长得像个鸡蛋那么大。

长呀!长呀!三个月过去了,我有妈妈的手掌宽。可惜,却还是比不上一个小老鼠呦!现在我开始闭目养神了!

长呀!长呀!四个月过去了,我已经有妈妈的手掌长。我会动来动去了,也喜欢吸自己的大拇指。

长呀!长呀!五个月过去了,我有妈妈的手掌张开来那样大。一本厚厚的书几乎可以当作我的床了。

长呀!长呀!六个月过去了,我几乎有爸爸的鞋子那样大喽。

长呀!长呀!七个月过去了,我有妈妈的手臂长。可是我很脆弱,就像一只温柔的小白兔。我的眼睛已经在黑暗的世界里张开,可惜却什么也看不见。

长呀!长呀!八个月过去了,我已经有妈妈的小腿长,我也可以跟小鸭比高。

长呀!长呀!九个月过去了,我有妈妈的大腿长。如果小狐狸跑来跟我比,我也不怕。

长呀!长呀!九个半月过去了,妈妈说:“小宝贝,你可以出来喽!”这时,连老远亲小猕猴也赶来跟我见面!

突然,我的小手挡不住刺眼的光,一双小耳朵听到了熟悉的声音,啊!我终于来到了奇妙的世界了。而我一生的故事才正要开始呢!

故事暂时到此,请您继续读这本著作,我们在书中给您讲述了很多关于优生、新生儿护理、婴幼儿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等知识,它会帮助您了解更多的0~6岁的育儿保健知识,祝愿您和孩子都能健康、平安、快乐地度过生活中的每一天!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由于本著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选用单位提出宝贵意见,惠予批评指正。么 娜2014年6月 第一章关于健康的常识一、健康概念的演变

对于0~6岁的学前儿童而言,健康是第一位的。学前儿童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虽然已经具有人体的基本结构,但是各器官、各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解剖、生理和心理特征与成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外界环境及其变化的影响更为敏感,更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环境的伤害。学前儿童身心发育特征和发育规律决定了学前卫生与保育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为学前儿童创造有益于他们健康生活和教育的环境,是学前教育工作者、托幼机构管理人员、学前儿童保健工作者以及家长的社会职责和义务。重视对儿童的卫生保健,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在古印度的摩奴法典、古希伯来人的摩西法律和其他的古代法律中都已能找到关于儿童卫生方面的条例。古代希腊,斯巴达的教育通过军事体育训练和艰苦生活的磨练,把儿童培养成刚毅果敢而不是柔弱多病的人。我国唐代的医书《千金药方》中就已有“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宁小,卒不成大”的论述。然而,将教育中的卫生问题提到科学的日程,应归功于近代的一些教育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以很大的篇幅论述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健康问题。除此之外,英国教育家洛克、法国教育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等人都有关于儿童健康的论述。19世纪中叶以后,各种自然科学学科之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此基础上,以研究学龄儿童的健康问题的教育卫生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应运而生了。在这门学科中,若将研究对象定位为学前儿童,即可分化出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这一学科。

随着人们对健康观念认识的变化,人们把健康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下,从更高的认识水平上去对它进行考察。这样,不仅把握了人的生物学特征,而且从作为一个完整的、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的人的更为广阔的联系上去研究健康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结合中全面地考察人的健康问题,使卫生保健的目标和方法更趋合理和完善,并取得综合的、整体的效益。这一观念的变化,影响着学前儿童卫生学的发展,使这门学科在研究的任务、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并以崭新的面目指导着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说明,相信大家对《学前卫生学》及健康概念的发展历史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早在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简称世卫组织或世卫)在其宪章中提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宣言中又把健康定义作了一次深化:健康是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一定义使健康涉及到个体和群体生活的各个方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和理解,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应该符合以下十条标准,即《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十大目标: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的繁重工作,而不会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②处世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遇到事情不挑剔;③有充分的休息;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⑤能抵抗一般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适当,身体发育匀称;⑦眼睛明亮,反映敏捷,伤口不易发炎;⑧牙齿清洁,无蛀齿,无疼痛,牙龈色泽正常,无出血现象;⑨头发有光泽,无头皮屑;⑩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

从这种广义的、积极的意义上去认识健康,保护和增进健康就超出了医学卫生所能胜任的范围,成为社会共同的责任。卫生保健所要达到的目标已经不只是仅靠医学努力即可达到的目标,而是要整个社会、民族、国家和全人类共同努力争取的目标。学前卫生与保育所面临的问题,只有通过包括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广泛的研究,通过教育、心理、医务、保健和社会工作者的通力合作,通过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才能得以解决。二、学前儿童健康的标志

生长发育、患病率和死亡率是衡量学前儿童健康状况的标志。(一)生长发育

生长发育是在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下实现的,是儿童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各系统、各器官的协调活动,使机体统一的整体与外界事物发生联系,为适应外界环境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生长发育是一个发生在作为整体的人的身上的极为复杂的现象。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综合结果。健康儿童的身心发育遵循着儿童发育的共同模式和规律,并能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

关于生长发育,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关的指标要求。比如新生儿,体重方面,男孩6.2~6.6斤,女孩6~6.4斤,身长50厘米左右;1岁左右,小儿体重一般都会在十几斤到二十多斤之间,身高一般都会在70到75厘米左右。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迅速。(二)患病率

从理论上讲,患病率是指在一个时间点上患某种疾病的人数占全体人数的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常根据在短时间内做一次性调查患病人数的百分比作为患病率。比如,冬春季出现的流感、手足口、传染性肺炎等疾病,常常是学前儿童患病率比较高的疾病。(三)死亡率

死亡率指的是某年死亡人数与同年总人数的比率。在理想健康与死亡之间存在着不同健康程度的状态,死亡无疑是最不健康的状态。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和身心发育状况,容易从健康状态向不健康状态甚至死亡状态发展。所以死亡率也是衡量幼儿健康状况和评价保健工作效果的标志。(四)具体的学前儿童健康标准

学前儿童的健康通常指身心健康,其具体标准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身体健康(1)生长发育良好,体形正常,身体姿势端正

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项指标的数值,均在该年龄组儿童发展的正常数值范围之内;无脊柱异常弯曲,身材的比例符合该年龄组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身体各器官、各系统的生理功能正常,并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有正确的身体姿势;身体无疾病和缺陷(龋齿、斜视、弱视、佝偻病等);食欲良好,精神较充沛等。(2)机体对内、外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具有一定的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少患病;对环境的变化(寒冷、炎热、冷热的交替)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适应多种体位的变化,如摆动、旋转、身居高处等。(3)体能发展良好

身体的基本动作能适时地产生,如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走、跑、跳跃等;各种基本动作能力不断提高;肌肉较为有力,身体动作较平稳、准确、灵敏和协调;手眼协调能力发展良好等。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相对稳定、相互协调、发展较为充分,并能与客观环境相互统一和适应。我们在学前儿童心理发育与保健这一章中会详细讲解。

人的健康状态是动态的、持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用以上的标准来衡量学前儿童是否健康时,不能简单地依照以上的标准来进行,而是应该考虑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他们在不同时期的身体状况,积极地创造条件,努力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目标的实现。三、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主要因素

健康是诸多因素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和制约的结果。学前儿童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状态有赖于他们所处的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有赖于其自身的状况,还有赖于环境的方式以及环境对其的反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中期,布拉姆提出考量个体或群体健康状态的公式:HS=f(E)+AcHS+B+Ls,即健康状态、环境、保健设施的易获得性、生物学因素、生活方式等。(一)环境因素

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客观世界,它是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与人体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以及环境中各种因素对人体的作用,经常保持着一定的平衡。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引起中毒危害、致癌作用、致畸作用;其他危害:传染病传播、致敏原产生等。

1.自然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化学环境、生物学因素和物理因素等。

大自然的环境总是很影响人的。这些自然环境因素有的是自然界固有的,有的是人类制造的,但都以自然因素的形态对机体产生着影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曾经提出“天与人应”、“天人合一”的说法,并指出六淫(火、风、寒、暑、湿、燥)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从好的一方面说,自然界中的空气、阳光、水、粮食、蔬菜等,给人们以必要的营养;自然界的山水风光、鸟语花香,构成了使人精神舒畅、情绪振奋的优美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善可以促进健康。但是,大自然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意外和疾病,给我们带来伤害甚至造成伤亡。

对于儿童来说,新鲜的空气、合理的膳食、安全的设施、卫生的环境等都是保证和促进他们健康的重要的物质条件,能维持和促进其正常的生命活动,促进他们健康发展。也要为他们提供各种精神条件,使他们情绪愉悦、心胸开阔。但是,自然环境中也存在着并随时产生危害儿童健康的因素。比如,幼儿膳食营养中摄入的各类营养素过多或过少,会使机体内营养素的摄入量和消耗量长期失去平衡,从而导致营养的过剩或营养的缺乏而引起各种病症;儿童生活环境中超过卫生标准的铅、砷、汞、铬等化学元素,都可能导致婴幼儿急性或慢性中毒。另外,气候的酷暑严寒,空气湿度、气压和气流的突变,电离辐射、噪音以及由饮食、饮水、空气、皮肤等途径接触的致病性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都会有害于儿童的健康。

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与儿童生存地域的气候、地理条件联系在一起,对儿童的健康产生影响。不同地域的儿童发病状况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比如,有的地区水土中缺乏碘元素使儿童患上地方性甲状腺肿或小儿克汀病;有的儿童传染病呈季节性波动,因为气候的变化会影响媒介昆虫的繁殖;活动疾病源体本身的增减,也影响儿童对传染病的易感性。

2.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是人类物质生产和共同生活的大集体,而且经常进行着物质和精神的交换。儿童的社会环境大到国家、社区,小到家庭或幼教机构,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关系、伦理道德、宗教、风俗、文化变迁、社会人际关系、教育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前儿童的健康。

国家政治制度是保障学前儿童健康发育和成长的根本保障。国家采用立法、行政等手段,设立医药卫生、社会福利救济、人身安全、环境保护、文化体育和教育等职能部门,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以保障社会成员享有健康的权力,并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消除各种不良的社会因素以保护社会成员的健康免受损害。

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一个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有赖于社会的经济实力。社会只有投入相当的财力和资源,方能改善社会的环境。因此,社会经济实力是学前儿童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文化可以直接制约着人对健康的认识和行为,也可以通过影响人的伦理观念、道德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间接地制约人对健康的认识和行为。社会环境对健康产生的影响,往往与社会文化的变迁有关,特别是与工业化、都市化、现代生活技术化以及地理上的人口流动等密切相连的文化变迁有更为密切的联系。作为生活在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学前儿童,其健康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在社会环境中,人总是与其他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展开各种活动。人们在生活中结成的这种社会人际关系包括多方面的特征,例如,与人发生联系的范围、接触的强度、持续的时间和频率以及相互作用的内容等。社会人际关系的失调常可使人产生身体和心理上的问题,导致躯体或心理上的障碍或疾患。尽管学前儿童的社会人际关系比社会其他人群相对简单,但是,如若正常的社会人际关系受到损害,例如家庭破裂、儿童受虐、家庭成员意外伤亡等,都会给他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损害,有时还可能导致极大的创伤。

学前儿童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所受到的教育也是影响他们健康的社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人的社会地位也决定了人接受教育的程度,教育能改善人的认识、态度和行为,从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

家庭的经济和营养状况、家庭的结构和子女的数量、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系、家庭的教养方式、家长的身心素质等都对儿童的健康产生影响。家庭的经济收入直接影响到儿童的生活营养条件。有相关调查发现,高、中、低三档收入水平的家庭中,中档水平的家庭数量多,孩子的健康问题较少;低档收入的家庭生活条件较差,导致儿童营养缺乏、疾病增加;而高收入的家庭虽然家庭生活条件优裕,但孩子仍然发生营养不良的现象,这是由营养知识缺乏、膳食不平衡而导致的。(二)卫生保健设施的易得性

卫生保健设施主要是指社会为保护人们的健康、防止疾病所提供的有关预防服务、保健服务、医疗服务和康复服务。保健设施的完善程度和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健康状况。在我国儿童保健业务机关与有关部门相结合,形成了儿童保健的社会服务网络,成为我国儿童保健工作的组织基础。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的转型,心理学工作者、精神病医师、社会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一起参与到儿童保健工作中来,儿童保健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托幼机构是对学前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承担着对学前儿童提供保健服务的任务。托幼机构对学前儿童提供的保健服务不仅应体现在供给符合营养要求的食品、供给安全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开展预防接种和预防常见疾病等方面,而且更应体现在托幼机构的主要服务功能,即对学前儿童实施健康教育之上。(三)机体自身的因素

包括机体的遗传因素、先天素质和心理学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是指祖先的性状对其后代的传递。亲代通过遗传传递给子代的性状很多,包括体态、体质、行为等,还可以传递给子代许多显性的或者隐性的遗传疾病或遗传缺陷。

遗传因素在儿童的形态和生理机能发育方面的影响十分明显。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其成年身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儿童的某些行为和心理的产生和遗传有着复杂的关系。比如,性格的内向或外向,行为的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甚至酗酒、抽烟、吸毒等。今天数以千计的遗传病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只是预防、纠正或缓解一些症状的发生。

2.先天因素

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中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素质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自然前提,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成为一生健康的障碍。如先天的脑发育不全或脑外伤的儿童智力发育会发生障碍。母亲在妊娠期的营养、情绪和疾病都会对儿童的先天素质产生影响。围产期(胎儿28周至出生后的7天)容易遭受到生物因素的刺激,尤其是脑中毒或损伤会导致终身发育障碍或者残疾。因此,儿童的保健服务应从0岁开始。

3.心理因素

身心的相互关系虽然在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早就有提起,但真正被实验证明的是20世纪的事。著名生理学家Cannon实验证明:外界压力引起个体情绪的改变,进而引起“全身性适应综合症”。如果调解成功,就会恢复平衡;调解失败,就会产生衰竭、甚至死亡。应激是诸多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中人们研究较多的。应激是指个体觉察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反应。应激源作用于机体,经认知系统评价后可影响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从而导致人的身心行为发生变化。好的变化是机体适应调整,坏的变化是出现心理障碍或者躯体疾病。儿童生活中的应激源很多,关键是使儿童如何应对应激。另外,性格、情绪也会影响到人的健康水平,如A型性格的人易患冠心病。(四)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格、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包括个人的嗜好、饮食习惯、职业危害和业余时间的活动等。世界卫生组织在1992年的一项调查中指出:“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自己(行为与生活方式),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气候(严寒与酷暑)。”可见,生活方式对个人健康的重要性。

现代生活方式中文明、科学、先进的东西会保护和增进身体健康,但是其中也包含着损害人体健康的因素,如吸烟、不当节食、过量饮食、缺乏锻炼等。又比如,我国饮食中摄取的盐分严重超标。如下表所示,摄取食物中的钠过多可能引发很多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儿童正在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接受并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不仅有益于儿童的健康,而且还将对其一生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益于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有:生活有规律,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懂得爱惜自己等。

将影响儿童健康的因素分成环境、卫生保健设施的易得性、机体自身的因素、生活方式等四种类型,完全是人为可控的。事实上,所有这些因素都在交互地起着作用,难以完全将他们分割清楚。有人提出,应该将健康放置于生态系统中去考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种生态因子和条件,有些会促使人向健康方向发展,有些则可导致人向与健康相反的方向发展。其中,各种生态因子和条件对健康的影响作用具有综合性,各种生态因子和条件相互制约,相互消长。有时,某些生态因子和条件还可以成为触发因子,触发健康状态发生急剧的变化。四、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过去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是生物学模式,只关注机体的形态、生理的变化。现在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同时注意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卫生保健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人们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诸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中去全面考察人的健康问题,使卫生保健的目标和方法更趋合理和完善,并取得整体、综合的效益。

运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对学前儿童实施卫生保健,应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揭示各种因素对学前儿童产生影响作用的性质、程度和基本规律,查明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性质和限度,全面地、科学地制定卫生标准,提出卫生要求并采取相应的卫生措施。从这种模式出发,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已不再只是教育机构和医务卫生部门应该关心的事情,应该成为全社会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成为社会各方面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和任务。 第二章遗传和优生第一节 遗传一、与遗传有关的知识(一)遗传和变异

我们国家有一些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些话都包含了遗传的内涵,即自然界的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来繁衍后代的。

亲代的性状对其子代的传递,使子代和亲代之间在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的特点上都很相似,这种现象叫做遗传。

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的各个个体之间,都不会完全相同,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种现象叫做变异。

遗传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正是有了遗传现象,物种才能保持稳定。正是由于有变异现象,才使得上古的单细胞生物,经过几十亿年的逐渐进化演变,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能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是染色体。

1.体细胞内的染色体

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有46条,组成23对,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另一对称为性染色体,男女有别,女性为XX,男性为XY。

2.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

成熟的精子或卵子中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只有23条。受孕后,精子和卵子结合,受精卵又恢复到46条染色体,保证了上下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般来自母方。

3.染色体——基因的载体

染色体主要由DNA(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其中DNA在染色体里含量稳定,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由于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因此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每个DNA分子上都存在着许多个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叫做基因。基因是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基因控制着生物体的各种性状,人的高矮、肤色、血型、免疫等等,无不由基因控制。二、与遗传有关的知识(一)遗传病的定义(男大于女)

凡是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在结构或功能上发生了改变,从而使人体所患的疾病称为遗传病。

1.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包含关系)

大多数先天性疾病是遗传病,只有少数先天性疾病并非因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所引起,而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受某些环境因素影响造成的。就遗传病来说,也不一定在出生时就表现出症状,有时要经过几年或更长时间才出现明显症状。

2.遗传病与家族性疾病(交集关系)

大多数显性遗传病有家族史,即某一家族中有不少成员患同一种遗传病。而隐性遗传病则是散发的,患者的父母看不出有异常。就家族性疾病来说也不都是遗传病。例如,由于饮食中缺少维生素A,一家中多个成员可患夜盲症;由于生活上的密切接触,结核病、乙肝等也可能在家族中多发。所以家族性并不直接意味着遗传性。(二)遗传病的种类

常见的有三种:

1.单基因病

这类遗传病是指由于染色体上某一对基因发生异常而导致的遗传病。按异常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异常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又可将单基因病分为几种,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女发病几率均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女发病几率均等)和伴性遗传病(男性多见)等。

2.多基因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是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发生变化所引起的,而且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遗传因素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叫做遗传度。一般认为遗传度在60以上的表示遗传因素对该病有较显著的作用。

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是亲属患病率高于群体患病率,亲属关系愈密切,患病率愈高;近亲婚配所生的子女患病率较高。

3.染色体病

染色体病是由于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异常而引起的疾病。常染色体有异常,就叫常染色体病;性染色体有异常,就叫做性染色体病,二者均包括十几种疾病。三、遗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遗传在疾病发生中起着较为明显的作用,很多时候起决定性作用。(一)遗传因素起决定作用

这类疾病主要有色盲、血友病等。(二)环境因素起决定作用

由于母体于妊娠期间接触高剂量的放射线、感染风疹病毒、接触有致畸作用的化学物质等而引起胚胎发育异常,这类疾病与遗传因素无关。如电脑辐射、高压辐射、手机辐射等;工作压力过大的影响等。(三)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些常见的先天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脊柱裂、唇腭裂等都属于这种情况。不同的疾病,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同的。遗传度越高,环境因素作用越小;遗传度越小,环境因素作用越高。第二节 优生一、计划生育与优生

优生学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防止或减少有严重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的个体出生,称为预防性优生学;第二种是促进体力上和智力上优秀个体的出生,称为演进性优生学。实现后者是目前我们共同的更高的目标。

中国把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定位为一项基本国策,努力实行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晚婚、晚育、少生是控制人口数量的政策;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政策。(一)少生与优生,能提高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包括三种因素,即人口的身体素质、智能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口质量的措施有: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条件;处理好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的关系;大力发展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普及优生优育工作等。(二)少生与优生,可以降低“出生缺陷”(脊柱裂、唇腭裂及兔唇等)发病率

出生缺陷是指在胎儿期引起的疾病或缺陷,又称先天缺陷。二、优生措施

在优越的现代生活条件下,人们对下一代的质量更为重视。为人父母谁都希望生一个健康可爱、聪敏活泼的孩子,为社会提供一个合格的小公民,使他/她能成为有用的人才,“优生”是父母的天职。为了提高宝宝的出生质量,要从营养、心态、身体素质等多个方面下功夫。(一)避免近亲结婚

我国婚姻法第六条明文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血亲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血缘,分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两种。凡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不论是父系还是母系,子系还是女系,都是直系血亲。旁系血亲是指除直系血亲之外,在血缘上同出一源的亲属,即三代以内有共同祖先的称为“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诸如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叔伯、姑姨、舅甥等。

近亲结婚是不利于优生的。近代的科学研究表明,近亲婚配使隐性遗传病增多。在非近亲婚配中,因为夫妻双方没有血缘关系,双方都带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也不多。相反,近亲婚配,由于夫妻双方有共同的祖先,很可能继承相同的致病基因,“亲上加亲”使得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几率增多。

因此,禁止近亲结婚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为了减免可能导致遗传性和先天性疾病患儿出生的不适当婚配和受孕,婚约双方应在婚前通过遗传咨询,查明双方家族中有没有遗传病史和本人是否有遗传性缺陷。有严重疾病的人,如精神分裂症、智力低下患者,不应互相结婚或与健康人结婚。(二)提倡婚前检查

未婚男女在结婚之前,应主动去做婚前体检,不应隐瞒病史和家族史,并听从医生的指导。这样做不仅能使婚姻更加幸福、美满,还有利于婚配双方和下一代的健康,特别是阻断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延续。婚前体检包括婚前咨询和体检两方面内容。

1.婚前咨询(1)健康询问:以往健康状况,曾患病及医治情况(尤其注意主要器官,如心、肝、肺、肾等的疾病);有无遗传疾病、精神病、传染病等;目前健康状况;女子月经史;是否再婚;以往的婚育历史。(2)家族史调查:三代以内直系、旁系亲属的健康状况,重点是遗传病和先天性畸形;询问配偶间有无近亲血缘关系。

2.体检

体检的主要项目有:(1)全身检查:一般发育情况,包括身高、体重、营养、智力、神经精神状态、血压以及五官、心、肝、肺、脾脏等的检查。(2)生殖器官:第二性征,外阴发育,有无畸形、疾病。(3)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胸透。根据身体的检查情况,做有关的其他化验。(三)选择最佳生育年龄和受孕时机

1.最佳生育年龄

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是可以结婚的最低年龄。应鼓励晚婚晚育,但并不是越晚越好。

一般来说,女性在24~28岁生育是比较合适的,是最佳生育年龄。无特殊原因,最好不要超过30岁,最大不超过35岁;男性可比女性推迟3岁。不要以忙事业为理由耽误了最佳生育时机,生育年龄不能太晚。

2.最佳受孕时机

女性的最佳生育期内,可以从容地选择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计划受孕。在受孕时应至少注意这些方面:(1)夫妇健康

夫妻双方在受孕前应注意各自的体能及素质锻炼,保证处在生理优质健康状态。(2)尽量选择人体的生物节律高峰期受孕

一般认为,制约人体情绪的生物钟周期是28天;制约人体力的生物钟周期是23天;制约人智力的生物钟周期是33天。每一周期的高峰期是最佳受孕时机。在周期过程中,可以人为进行适当调解,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比较明显。(3)优化环境和心理状态

可以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及情绪调节激励自己处在情绪稳定状态,优化周围的物质和精神环境。(4)避免酒后受孕(5)避免药物的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孕妇用药,药物会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对胎儿产生影响。如孕妇注射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有可能引起胎儿先天性耳聋;孕妇服四环素能使孩子乳牙变黄,牙质变脆,骨骼发育受到影响。所以,孕期前后要慎用药物。(6)不宜将孕早期安排在冬季

根据我国的传统习惯,许多年轻人把婚期选择在国庆节、元旦、春节等喜庆的日子里。但须注意,尽量不要使孕早期遇上冬季。因为冬季室内外空气污染严重,会影响胚胎的发育。同时,冬季室内通风不良,家庭取暖及生活用燃料产生的废气会加重室内外空气污染。冬春季发生病毒感染的机会也比较多,如风疹、流感、腮腺炎等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都容易始发于冬春季,而孕妇受病毒感染也可能使胎儿发生先天畸形。(四)注意孕期保健

1.孕期营养要讲究

孕妇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讲究平衡膳食,不偏食。孕前营养良好,可以使准妈妈容易适应怀孕所带来的生理负担。身体健康的女性,早孕反应一般比较轻,发生妊娠中毒症的也少见。

孕妇饮食中必须保证有各种的足够必要营养素,如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蛋白质是关系胎儿健康成长的主要营养素之一,一般每日摄入量不得少于60克。胎儿成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钙,特别是在妊娠中后期,食物中含钙较多的是牛奶和蛋黄,其次是豆类及豆类制品。妊娠期必须补充铁,尤其是胎儿发育后三个月需要的铁量明显增加,含铁较多的食物有鸡蛋、瘦肉、动物的肝脏、肾脏等。孕妇对维生素的需要量比平时增加约1/3,补充维生素可以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孕妇饮食要注意均衡,多食新鲜、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在怀孕后期,可适当节制饮食,以免胎儿过大造成难产。

2.防治孕期疾病

已知十余种疾病病毒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造成胎儿畸形。如风疹、麻疹、巨细胞、水痘、肝炎、疱疹、腮腺炎等。其中以风疹病病毒的危害最为明显。

孕妇被感染上风疹,症状轻微,可有低烧、出皮疹等小症状,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孕早期患风疹,可导致流产或胎儿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白内障、耳聋、头小畸形等。

预防病毒感染的措施是:孕期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尽量少去公共场所;适度体能锻炼,适度活动,增强抵抗力。一旦感染,应及时就医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必要时终止妊娠。

3.孕期用药

前面我们也提到了受孕时避免药物的影响,孕期用药应慎重,但不等于孕妇不能用药。关键是必须合理用药,必须用药的时候,选用合适药物,不仅对孕妇、胎儿无害,而且能防止胎儿受到母体疾病影响。

4.孕期禁忌吸烟、酗酒

烟草中含有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损害胎儿,使胎儿发育迟缓,出生体重轻。调查表明,吸烟妇女产下的婴儿在体重、身高、营养、智力等各方面都不及不吸烟孕妇产下的婴儿。父亲吸烟,孕妇被动吸烟,对胎儿同样有害。孕妇若大量饮酒,可能使胎儿患前面我们提到的“酒精中毒综合症”。

5.孕妇要保持良好情绪

大量研究调查表明,怀孕期间有严重紧张、焦虑不安情绪的孕妇,其孩子出生后情绪经常不稳定,容易激动,还容易患多动症;对生育持消极态度的母亲,早产率高,婴儿体重轻,精神较萎靡;对生育持矛盾心理的母亲,婴儿较多行为不合群或者肠胃功能失调;而对生育持乐观态度的母亲,婴儿健康正常且适应性较强。

因此孕妇应保持心胸豁达,性情开朗。另外,孕期用健康优美的音乐陶冶母亲情操,将有利于胎儿在宁静和谐气氛中成长,为胎儿身体和智能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6.孕期注意事项(1)注意清洁卫生

在妊娠期间,由于皮肤的汗腺分泌增多,孕妇应经常洗澡,勤换内衣。洗澡时不要坐浴。妊娠末期,经常擦洗乳头以增加乳头皮肤的坚韧度,防止产后哺乳时,乳头出现裂口。孕妇的衣服要宽大、寒暖适宜,不宜用束得很紧的裤带、袜带。(2)节制房事

妊娠头3个月和妊娠7、8个月后,应禁止房事。因为在妊娠早期,进行房事,子宫发生收缩,易引起流产。妊娠后期,房事可引起早产、感染。即使在妊娠中期,也应有节制。倘若房事过多,容易使胎膜破裂,羊水流出,则子宫壁紧裹胎儿,可使胎儿因缺氧而死于子宫内。(3)注意胎动的变化

自妊娠期16~20周开始,胎儿在子宫中伸手踢脚,活动身体,这就是胎动。胎儿1小时的胎动次数不应少于3~5次,12小时的胎动次数应该在20~30次以上。孕妇自己记录胎动数,就可得知胎儿在腹中生活是否正常。如果1小时胎动次数少于3次,12小时胎动次数少于20次,就表明胎儿在子宫内缺氧,应立即去医院检查,以确保胎儿的安全。(五)产前检查和诊断

产前诊断也叫出生前诊断或宫内诊断。这是预测胎儿在出生前是否患某些遗传病或先天畸形的方法。若发现胎儿有严重的遗传病或畸形,应该终止妊娠,进行人工流产,以防患儿出生。

通过产前检查可以了解孕妇的身体状况和胎儿是否正常。一般自孕妇怀孕三个月起开始定期检查。定期到妇幼保健院做常规检查,尤其到围产期临近的时候检查应频率提高。但是,不宜做太频繁的8超检查。三、新生儿生理特点及其护理

从出生到生后28天,为新生儿期。新生儿期有其生理特点,了解这些生理特点是新生儿保健的基础。(一)新生儿的特点

1.身体各部分比例

胎儿时期,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优先发育;其次是躯干,发育最慢的是四肢。所以,新生儿的体型是:头大面沉,占去身长的1/4;躯干较长;四肢短小。

2.骨骼和肌肉

平时说人体有206块骨头,指的是成年人的骨骼数量。新生儿的骨头有350多块。有些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融为一体,所以到成年后骨骼数量就少了。

由于新生儿四肢屈肌的力量大于伸肌的力量,所以四肢常蜷曲着。随着月龄的增加,屈肌和伸肌的力量逐渐协调。

有的家长看到新生儿的小腿有些弯曲,就想用捆腿来预防“罗圈腿”。其实,孩子下肢有些弯曲是正常的现象。“罗圈腿”是患佝偻病以后引起的下肢畸形,发生在孩子会站、会走以后,与捆腿不捆腿没什么关系。

3.关节

新生儿的关节没有发育好,关节不够牢固,在受到强大外力作用时,容易发生脱臼。最容易发生脱臼的部位是肘关节和肩关节。

4.皮肤

新生儿的皮肤很薄,皮下脂肪少,皮脂腺分泌旺盛,保护功能差,容易擦伤、抠烂,细菌可乘虚而入,使“病从皮入”。

在新生儿的臀、大腿等部位,常可见到蓝绿色的色素斑,称为“胎记”或“儿斑”,色素斑可以随着生长而逐渐消退。

5.呼吸

新生儿呼吸时几乎看不出胸廓的运动。由于呼吸运动主要靠膈肌来完成,新生儿呼吸时,可以看到腹部有明显的起伏。正常的新生儿每分钟呼吸次数大约为40次,呼吸很浅,快慢不均匀。

6.心脏和血液

新生儿全身血液总量约为3000毫升,他们新陈代谢旺盛,但是心肌力量薄弱,心腔小,每次心跳搏出的血液量少,所以每分钟心率较快,大概140次/分。

7.消化

新生儿消化系统各器官发育还不充分,只是对母乳的消化吸收率最好,所以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营养品。

8.泌尿

新生儿尿道短,易感染,出生一周后每天排尿次数趋于正常,但次数较多,一般每天20次左右。

9.免疫系统

新生儿的皮肤和黏膜薄嫩,屏障作用差,抗体主要来源于母体,自身制造抗体的能力很差。六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免疫能力逐渐消失,容易生病。

10.神经系统

新生儿的脑重约为35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三分之一左右,脑细胞处于增殖阶段,每天需要较长时间的睡眠。(二)新生儿的本能

刚出生的新生儿和周围环境的联系主要是依靠一些本能。比如,将奶头放入新生儿口中,立即引起他的吸吮动作,称为“吸吮反射”。本能是先天的,不学就会的,还算不上是“本事”。类似的本能还有许多,比如觅食反射,一侧脸颊被触碰,头就反射地转向该侧;握持反射,用手指触及新生儿手心,立即被他握住;踏步反射,将新生儿扶至站立位,使其身体略向前倾,脚底着床,他能自动两脚交替向前迈出几步等。

由于非条件反射过于简单,数量也有限,单靠这些本能是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的。新生儿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各种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学来的,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三)新生儿的感觉

1.视觉

新生儿出生时因为眼轴的前后径短,所以表现出生理性远视,物体距离眼睛20厘米左右才能看清楚。两眼运动可能不协调,可能出现“左顾右盼”的现象,而且眼球有时会呈现出无目的的运动。适当的刺激可以促进其视觉的发育。

2.听觉

新生儿已经有听觉,突发的声音可以引起惊跳或者闭眼睛,一般在生后两周左右,就可以把头或眼睛转向声音方向。可以适当听一些音乐,摇篮曲的魅力更是十足,但是要避免噪声的影响。

3.触觉

新生儿触觉灵敏,特别是嘴唇、手心、脚心、前额等部位。新生儿哭闹时,把他抱紧了,常会使他安静下来,因为在胎儿期,胎儿生活在羊水的包围中,突然失去了约束,会使新生儿感到不安。

4.温度觉

新生儿的温度觉已经很敏锐。如果奶瓶里的水、牛奶太凉或太烫,洗澡水过凉或者过热,新生儿都会哭叫表示抗议。

5.味觉

新生儿对甜味浓的液体,吸吮次数多,喜欢吃;尝到苦味、酸味,就皱眉闭眼、紧闭小嘴巴。

6.嗅觉

新生儿出生后一周左右,就能区别生母的乳汁与其他人的乳汁的气味。用生母或其他人奶垫各一块,分别放在新生儿脸颊的两侧,新生儿能把头转向生母的奶垫。

总之,新生儿会看、会听、能嗅、知味、知冷、知热,这些感觉能力都是对新生儿进行教育和训练的基础。(四)新生儿的护理

1.冬季注意保暖,夏季注意通风散热。

降生在冬天,新生儿居室的适宜温度为20~22%。早产儿居室温度以24~25%为宜。若居室温度较低要注意保暖,同时应避免居室太干燥。降生在暑天,注意防暑降温。出生后头几天,若母乳少,要喂足水分,以免因为新生儿摄取水分不足,体温上升,出现“新生儿脱水热”症状。

2.保护皮肤。

要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衣物,衣料要用柔软、易吸水、颜色浅、不刺激皮肤的棉织品。衣服鞋袜要宽松适度。

3.保护脐带。

包脐带的纱布要保持清洁,湿了要及时换干净的。注意清洁脐带周围,避免感染。

4.防止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发生细菌、病毒感染。

成人护理新生儿前要先洗手,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人员接触新生儿。凡是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的病人和带菌的人应严格禁止接触婴儿。有皮肤病及其他传染病患者也不能接触婴儿。母亲如有发热或者其他感染症状应该停止喂奶。可以用吸乳器吸出乳汁,经过消毒后喂养婴儿。母亲和婴儿衣物被褥,都要经常换洗、晾晒,保持清洁。有亲友来探望,切忌亲吻新生儿。

5.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是新生儿的最佳食品,吃母乳是每一个婴儿的权力。在婴儿出生后最初的2~3周内,应实行按需哺乳,就是婴儿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婴儿频繁吸吮乳房,有利于乳汁的分泌,还有助于母婴感情的增强。

6.新生儿洗澡要讲究。

给新生儿洗澡应把室温调节好,以24~28度为宜。如果室温达不到,可用浴帘围住保证温度。在洗澡前要把用具准备好,包括浴盆、小毛巾、浴巾、更换的衣服、尿布等。倒入洗澡水,用手背或肘部试水温,水温38~40度。

给新生儿洗澡,重点部位是脸、脖子、小屁股以及皮肤的皱褶处。新生儿不要用肥皂,用清水就可以了。新生儿的皮肤暴露在空气中会使他觉得冷,因而妈妈的动作要快。在新生儿脐带没有脱落以前,不能将他放进水中洗澡,以免弄湿脐带。你可以上下身分开洗,先把新生儿的下身包好,然后用左肘部和腰部夹住新生儿的小屁股,左手掌和左臂托住宝宝的头,这样就可以开始洗了。

清洗的第一道工序可以清洗脸部,左手拇指和中指分别堵住新生儿的耳道,用小毛巾沾水。轻拭宝宝的脸颊,眼部由内而外,再由眉心向两侧轻擦前额。洗耳朵时,用手指裹毛巾轻擦耳廓及耳背。不要过深探入鼻孔、耳道进行清洁。把脸擦拭干净就可以洗头了,洗头时将洗头水搓在手上,然后轻柔地在新生儿头上揉洗。有时婴儿头上会出现鳞状斑块,别用指甲去抠,它会自动脱落。洗净头后,再分别洗颈下、腋下、前胸、后背、双臂和手。由于这些部位十分娇嫩,容易糜烂,因此清洗时注意动作要轻。洗完上身后用浴巾包裹住,再把新生儿的头部靠在左肘窝,左手握住新生儿的左大腿洗下半身的臀部、大腿根、小腿和脚。要注意清洗皮肤皱褶处。男宝宝常常就在你解开尿布的时候撒尿,因此解开后仍将尿布停留在阴茎上方几秒钟。然后男女宝宝就是一样的做法了,打开尿布,用纸巾擦去粪便,扔到尿布上,在他屁股上面折好尿布。用温水或者清洁露弄湿棉花来擦洗,开始时先擦肚子,直到脐部,擦洗的时候要避免宝宝着凉。

洗完后用浴巾把水分擦干,动作要快。用爽身粉少而匀地扑在皮肤皱褶处,并用碘酒轻擦肚脐。最后给宝宝穿上干净的衣服,用尿布包好,整个过程就告结束。开始给婴儿洗澡时,因为不熟练会有些手忙脚乱,应该让丈夫或家人帮助你,慢慢地你就会熟能生巧。

7.坚持做新生儿抚触

新生儿抚触,也叫新生儿触摸,是一种通过触摸新生儿的皮肤和机体,刺激皮肤感受器上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促进新生儿身心健康发育的科学育婴新方法。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经过触摸后,体重平均增加10%左右,并降低患先天性贫血几率、促进其感官和神经发展,且越早触摸越好。对于一岁以上的幼儿,父母则可进行触摸游戏和肢体活动,还可加深亲子间感情。

在人类感觉器官中,最早的发展是触觉,婴幼儿通过触摸获得情绪上的满足,感觉到安稳、舒适、温馨和喜悦,更可以感受到父母亲的疼爱和关怀。所以,适当地给予孩子温柔的抚摸,不但可以刺激宝宝感觉器官的发育,也可以增进宝宝的生理成长和神经系统反应,更可以增加宝宝对外在环境的认知,在触摸的过程中,也加深亲子之间的浓厚感情。

父母亲刚开始可以用手指前面抚触,如果宝宝不反抗、感觉喜欢,可以变成手掌慢慢加深推揉的动作。抚触宝宝时,可以随时注意宝宝的表情变化,如果宝宝伸手想被拥抱,父母亲可以一边按摩一边说话、逗趣或唱歌给宝宝听,除了帮助宝宝视觉、听觉的发展,也可以强化按摩的趣味性,增进亲子情谊。但如果发现宝宝不喜欢被触摸的感觉,父母亲可以先暂时休息,可能是双手的温度较冷或皮肤较粗,双手和皮肤的触觉让宝宝不舒服,父母亲可以先找出宝宝不喜欢的原因,改进之后,再尝试几次,千万不要让孩子感觉抚触是被迫或不自在的。(五)注意新生儿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特殊的生理现象

新生儿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好像是病态,其实是生理现象,不需要治疗。这些现象可能是:生理性黄疸、马牙、乳房肿大、女孩阴道流血、生理性体重下降等。 第三章学前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与保健第一节 人体概述一、人体的基本形态

自上而下划分基本形态:头、颈、躯干、四肢。由表及里划分基本形态:皮肤、皮下组织、肌肉、骨骼。二、人体的基本结构(一)细胞

细胞是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进行生理活动的功能单位,它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细胞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也有不同的、多种多样的功能。广义的细胞,不单指各种细胞,而且还指存在于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细胞间质,它存在于细胞间,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联系物质,也是维持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环境。(二)组织

组织是由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具有更复杂的生理功能。根据组织部位、形态和功能不同,我们可以将组织划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三)器官

器官是由许多种组织构成,并且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四)系统

许多器官联系起来,成为能完成一系列连续性生理机能的体系,称为系统。人体九大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三、人体功能的调节

人体各器官系统都具有特定的功能。这些功能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解下相互协调,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四、人体的化学构成

构成人体的化学元素共六十多种。其中,氧、碳、氢、氮四种元素含量最多。除此外,还含有许多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别看含量少,却是人体不能缺的,比如铁、铜、锌等。五、人体的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人体跟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人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可分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种形式、两个方面。它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生理功能的基础。新陈代谢停止的话,人的生命将告终结。第二节 人体动作的执行者——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的,是人体从事劳动和运动的主要器官。一、骨骼(一)骨骼的组成、功能和分类

人体共有206块骨,它们相互连结,构成人体的支架,保护内部器官、供肌肉附着和作为肌肉运动杠杆的支架,其重量占体重的20%。(二)骨的形态、结构、成分和特征

骨的形态不一,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骨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

骨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盐两种成分构成的。有机物能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无机盐能使骨变硬变脆。有机物和无机盐结合起来能使骨既坚硬而又有一定的弹性,能很好地承担支撑、保护和运动的机能。不同年龄的人,由于骨组织中有机物和无机盐含量比例不同,因而表现出骨的硬度和弹性的不同。成人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盐含量之比约为3:7,而儿童的骨骼所含的有机物和无机盐含量之比约为1:1。成人骨中有机物占1/3,无机盐占2/3;儿童骨中有机物较多、无机盐较少,因此,与成人的骨骼相比,儿童骨的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骨折而容易发生变形,这是更不易发现的。年龄越小,骨的柔韧性越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儿童骨内的无机盐不断沉积,骨的坚硬度也逐渐加大。

骨的生长和发育有两种方式,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膜内成骨是直接从胚性结缔组织膜内形成骨组织。通过骨化,成为骨质,骨膜下的成骨细胞不断产生新的骨质,使骨逐渐增粗,并对骨折后的愈合和再生起重要作用。同时已经生成的骨质又不断被破骨细胞破坏和吸收,形成骨干中央的骨髓腔。软骨内成骨,即在软骨逐渐被破坏的基础上缓慢形成骨组织。人在成年以前,骨干与骨骺之间的骺软骨不断增长,不断骨化使骨逐渐变长。直到20~25岁时,这层软骨完全骨化,这就确定了人的身高。二、骨连结

骨与骨之间的连结称为骨连结,骨连结有不同的形式。

1.直接连结:不需要动的地方,比如颅骨,骨与骨之间的连结属于不动连结,也称为直接连结。如果它们能随时动的话,那我们的头就会随时变换形状了。

2.微动连结:脊椎骨之间是以软骨层相连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椎间盘,它属于微动连结。

3.间接连结:需要活动的地方,骨与骨之间的连结是关节,又称为间接连结,它是骨的主要连结方式。比如腕关节、肘关节等。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构成。此外,还有一些辅助结构,如韧带、关节盘等。三、骨骼肌(肌肉包括心肌、平滑肌、骨骼肌三种)

运动系统的肌肉由骨骼肌纤维组成,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收缩和舒张,牵动骨骼产生运动,做出各种动作和姿势。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能随着人的意愿而收缩和舒张,所以骨骼肌又称为随意肌。全身的骨骼肌约有600多块,约占成人体重的40%,包括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骨骼肌的基本单位是肌纤维,许多肌纤维集合在一起,外包以疏松结缔组织膜,组成肌束。很多肌束被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成为一块骨骼肌。骨骼肌借其肌腱部分附着于骨骼上。血管和神经沿着结缔组织的包膜,分布到肌纤维上,以调节肌肉的收缩、营养、代谢和发育。四、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一)学前儿童骨骼的特点

1.学前儿童骨膜厚,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骨骼生长快,受损后愈合较成人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要补充较多的钙和VD以促进骨骼发育。

2.全是红骨髓。学前儿童5岁前的骨髓全是红骨髓,造血功能强,有利于全身的生长和发育。5~7岁时,脂肪细胞增生。

3.孩子的骨骼有机物多、无机盐少,骨化未完成,韧性强、硬度小、容易发生变形。孩子骨骼含有机物比成人多,无机盐比成人少,因此骨骼弹性大,可塑性强,容易变形。孩子一旦发生骨折,常会出现折而不断的现象,称为“青枝骨折”。

4.儿童几种主要骨的发育特征有:(1)颅骨逐渐骨化。新生儿的颅骨骨化尚未完成,在婴儿阶段逐渐完成。这时,有的骨的边缘彼此尚未连接起来,有些地方仅以结缔缔组织膜相连,这些膜的部分叫做囟门。前囟门1~1.5岁闭合,后囟门2~4个月闭合。囟门的闭合,反映了颅骨的骨化过程。囟门早闭合多见于头小畸形,晚闭合多见于佝偻病或脑积水。(2)腕骨处于钙化过程。新生儿的腕骨是由软骨组成的,6个月后逐渐出现骨化中心。幼儿腕骨的发育是逐渐进行的,8块腕骨约在10岁左右全部钙化,因而学前儿童腕力小,不能负重和过度疲劳。小时候,我们写字时间太长就会手腕疼,就是这个原因。小学低年级和学前期孩子不宜布置太多作业,这是广大教师和家长应该受到的启示。所以根据腕骨的多少判断骨骼发育的年龄,称为骨龄。(3)脊椎骨:有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四大生理弯曲,四大生理弯曲逐渐形成,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2~3个月会抬头时形成颈曲,6~7个月会坐时形成胸曲、骶曲,开始学走时形成腰曲。这一过程到成年,大约21岁才完全固定下来,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4)髋骨:由三块骨拼成,不是一块完整的骨。一般到25岁左右,髋骨才能成为一块完整的骨头。在完成骨化以前,组成髋骨的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