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概论(全新图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17:02:40

点击下载

作者:陈根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工业设计概论(全新图解)

工业设计概论(全新图解)试读:

内容简介

《工业设计概论(全新图解)》一书紧扣当今工业设计学的热点、难点与重点,涵盖了广义工业设计所包括的设计理论、设计思潮、设计因素、设计形态、设计美学、设计思维、设计心理、设计程序、设计管理、设计营销、设计价值及设计趋势共12个方面的内容,全面介绍了工业设计相关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知识体系相辅相成。同时,本书的各个章节中精选了很多与理论紧密相关的图片和案例,增加了内容的生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易于广大读者及从业人员理解和接受。

前言/Preface

工业设计是以工业产品为主要对象,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社会、经济、文化、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的集成创新。作为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工业设计产业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等为主要内容。与传统产业相比,工业设计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作为典型的集成创新形式,与技术创新相比,工业设计具有投入小、周期短、回报高、风险小等优势。随着“供给侧改革”在国内如火如荼地进行,消费者不断提升对产品的价值需求,作为制造业价值链中最具增值潜力的重要环节,工业设计对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工业设计概论(全新图解)》这本书紧扣当今工业设计学的热点、难点与重点,涵盖了广义工业设计所包括的设计理论、设计思潮、设计因素、设计形态、设计美学、设计思维、设计心理、设计程序、设计管理、设计营销、设计价值及设计趋势共12个方面的内容,全面介绍了工业设计相关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知识体系相辅相成,非常完整。同时,本书的各个章节中精选了很多与理论紧密相关的图片和案例,增加了内容的生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易于广大读者理解和接受。

本书内容涵盖了工业设计的多个重要流程,在许多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观点,可以帮助从业人员深刻了解工业设计这门专业;帮助产品设计及制造企业确定未来产业发展的研发目标和方向,升级产业结构,系统地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指导和帮助欲进入行业者加深产业认识和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另外,本书从实际出发,列举众多案例对理论进行通俗形象地解析,因此,还可作为学习产品设计、工业设计、设计管理、设计营销等专业的高校师生的教材和参考书。

因此,本书读者包含以下几类。

1.工业设计行业内从事产品设计、品牌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生产技术等相关工作的人员。

2.欲进入工业设计行业的创业、从业人员。

3.设计咨询公司、设计公司、策划公司等相关从业人员。

4.设计、管理、营销等专业的高校师生。编著者2017年7月第1章设计理论“所有人都是设计师。几乎我们在任何时候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设计,因为设计是所有人类活动的基础。”——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

设计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善人的环境、工具,以及人自身,其伴随“制造工具的人”的产生而产生的。设计是人类有目的地改变生存方式的创造性活动,是应用科技、经济、艺术的要素系统解决问题,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类通过设计活动将理想、情感、意志具体化、形象化、情趣化,使其成为人类传承文明、走向未来、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工具和手段。

设计这个名字诞生并普及的契机,是18世纪末发生的工业革命。以往人类所制造的产品,都是由工匠手工制作的工艺品。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产品开始量产,人类可以大量生产外形相同的东西。结果产品的形状愈趋粗劣,人类开始对整体性不够的外观产生不满,于是英国开始了名为“美术与工艺”的艺术运动,德国也出现了包豪斯设计学校,渐渐打下“设计”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材料、信息、系统科学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设计学学科的深度和广度,使设计学学科已趋向复杂化、多元化。传统的以造型和功能形式存在的物质产品的设计理念,开始向以信息互动和情感交流、以服务和体验为特征的当代非物质文化设计转化;设计从满足生理的愉悦上升到服务系统的社会大视野中。同时,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经济全球化,生态资源问题、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向设计学的发展发起巨大的挑战。特别是人类进入21世纪,设计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已为许多国家政府所关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许多国家都纷纷加大对设计的投入,将设计放在国民经济战略的显要位置。

设计艺术在中国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设计艺术教育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设置了设计艺术学专业。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设计艺术不断发展成熟,设计艺术领域不断扩大,设计艺术科目逐渐增加,设计艺术作品层出不穷。

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发展中,设计已经成为视觉文化中极为突出的一部分,而且被列为一系列相当重要的设计政治、设计经济、设计文化战略,其内容涵盖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信息艺术设计、创意产业设计等多个方面,设计艺术在现代化建设中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设计在企业制造产品的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主角。设计不但可以与其他公司的商品相区别,也是展现企业形象的工具。那么,设计究竟是什么呢?1.1 设计的概念“设计”这个名词,英文是“design”,源自拉丁文的“designare”,意思是“以符号表示想传达的事情(计划)”。就此可知,设计原本不是指形状,而是计划。当工业时代来临,人类可以大量生产物品之后,必须先提出计划,说明制作过程及成品形式。当“designare”演变为“design”,并传入日本的时候,还被翻译为“图案”或“式样”。

图案一般是指平面,而式样则是用来形容立体物品。两个名字都带有强烈的视觉含义,但是要切记一点,这个词原本就有计划、规划的概念,“图案”中的“案”就有这个概念。比方说“人物设计”,就不单单只考虑人物的外观和形状,还包含人物资料设定。而生涯规划中的规划,也有“设计”生活的意义。从服装设计、汽车设计、海报设计来看,设计大体来说就是思考图案、花纹、形状,然后加以描绘或输出,广泛用来表示产品的形状(外观)。

那么,设计为何会存在呢?只是作为量产过程中的样本吗?设计到底是为了什么而诞生的呢?设计之所以存在,想必是因为“设计是人之所以为人所需要的元素之一。”当人类接触到美妙的设计时,心灵就为之撼动。功能性的设计增加使用方便性,带来舒适生活,而生活舒适,心情自然舒服,也就得到了安全感。

所谓设计,就是对于各种“物品”的创造,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什么样才叫美、如何平衡,提出计划、规划,然后以视觉方式表现出“物品”的形状,用美妙的设计来丰富人生。1.2 设计的定义“设计”既可以指一个活动(设计过程),也可以是一个活动或过程的结果(一个计划或一种形态),这是经常引起混乱的根源,因为通常用形容词的“设计”来指原创性的形态、家具、灯具或服装,而不会提到潜藏在背后的创造性过程。

国际工业设计学会理事会(ICSID)这个把全世界专业设计师协会聚集在一起的组织,对设计提出了如下定义。

1.目标

设计是这样一项创造性活动——确立物品、过程、服务或其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多方面的品质。因而,设计是技术人性化创新的核心因素,也是文化和经济交换的关键因素。

2.任务

设计寻求发现和评估与下列任务在结构、组织、功能、表现和经济方面的关系。(1)增强全球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全球伦理)。(2)赋予整个人类以利益和自由(社会伦理)。(3)尽管世界越来越全球化,但支持文化的多样性。(4)赋予产品、服务和系统这样的形态:具有一定表现性(语义学的)、和谐性(美学的)和适当的复杂性。

设计是一项包含多种专业的活动,包括产品设计、服务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

这个定义的优势在于,它避免了仅仅从输出结果(美学和外观)的观点来看待设计的误区,它强调创造性、一致性、工业品质和形态等概念。设计师是具有卓越的形态构想能力和多学科专业知识的专家。

另外一个定义使得设计的领域更接近于工业和市场。

工业设计是一项专业性服务,它为了用户和制造商的共同利益,创造和发展具有优化功能、价值和外观的产品和系统的概念及规格。——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

这个定义强调了设计在技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协调的能力。

在设计事务所中专门为企业和其品牌做包装和平面设计的设计师,更倾向于采用将设计、品牌和战略联系在一起的定义。(1)设计与品牌:设计是品牌链中的一环,或者是向不同公众表达品牌价值的一种手段。(2)设计与企业战略:设计是一种能够使企业战略可视化的工具。

设计是科学还是艺术,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为设计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设计技术结合了科学方法的逻辑特征与创造活动的直觉和艺术特性。设计架起了一座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桥梁,设计师把这两个领域互补的特征看成是设计的基本原则。

正如法国设计师罗格·塔伦(Roger Tallon)所说,设计致力于思考和寻找系统的连续性和产品的合理性。设计师根据逻辑的过程构想符号、空间或人造物,来满足某些特定需要。每一个摆到设计师面前的问题都需要受到技术制约,并与人机学、生产和市场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以取得平衡。设计领域与管理类似,因为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活动,遵循着一个系统的、逻辑的和有序的过程(见表1-1)。表1-1 设计的定义和特征

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设计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以设计原理、设计程序、设计管理、设计哲学、设计方法、设计批评、设计营销、设计史论为主体内容建立起了独立的理论体系。设计既要具有艺术要素又要具备科学要素,既要有实用功能又要有精神功能,是为满足人的实用与需求进行的有目的性的视觉创造。设计既要具有独创和超前的功能,又必须为今天的使用者所接受,即具有合理性、经济性和审美性。

设计是根据美的欲望进行的技术造型活动,要求立足于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设计艺术表明了设计与艺术的天然联系,设计不能只是理性工具的设计,还必须是美的设计。在美学领域,设计的价值突出表现为审美价值,如果说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反映了设计的理性特质,那么审美价值则体现了设计的感性气质。

[案例1-01] 中国台北申办2016年世界设计之都广告宣传片《Design X Taipei》

设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极致理解和积极应对的态度,设计让城市更美好,人生亦美好。中国台北申办2016年世界设计之都的国际竞标影片,全长7分钟,却是制作团队长达10个月的呕心沥血之作:历经8次的提案、2个月的实景拍摄、6个月的动画及后期制作,从22个人物访谈、47个拍摄地点中,撷取精华剪辑完成。旨在将中国台北设计发展的特色与实力,透过高质量的影像内容加以演绎(见图1-1~图1-3)。整个片子透着一股精心雅致,体现了设计团队追求的精简细致和专属品质,也契合闽南地区固有的婉约性格。图1-1 中国台北申办2016世界设计之都广告宣传片《Design X Taipei》图1-2 中国台北申办2016世界设计之都Logo 图1-3 申办主题:不断提升的城市,设计实现市民生活愿景1.3 设计的基本原则1.3.1 功能性原则

人工物的设计制造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然后才能从事精神方面的创造。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曾说:“一件东西必须在各个方面都同它的目的性相配合,在实际上能完成它的功能,是可用的……换句话说,要满足它的实际功能,应该是耐用的、便宜的,而且是美的。”

产品设计的功能性原则,体现了人类务实、理性的精神,也是“以人为本”的折射。功能性原则一方面要求设计要达到效率、简便、安全、舒适等,满足人类的使用目的;另一方面要求设计要多样化,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开发。产品的功能性原则和时间因素、信息因素、消费因素等有关,即物与人之间、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协调。

[案例1-02] 藏桌椅的书柜

乍看只是一组带有彩条边框的书柜,轻挪以后这些“彩条”即可分离出来一整套桌椅,非常符合如今的家具需求,特别适合小户型使用。书柜还可组合拆分摆放,灵活性极强(见图1-4)。图1-4 藏桌椅的书柜1.3.2 经济性原则

人类自古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要最大限度地使更多人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我们要求产品设计材料选用节约、加工制作低能耗,经济、科学、有效地设计出功能质量好、使用价值高、购买价格低的产品。这就是设计的经济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设计人道主义的体现,可概括为“适用、经济、美观”,能为人们的经济条件所承受,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设计与消费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商品都是一头连着设计与制作,另一头连着消费者与用户。设计制作的产品,只有经过流通领域到达消费者手中进行消费,才算实现了设计的价值。所以,设计时考虑经济原则至关重要。

比如,“不断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价格”是宜家公司商业哲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宜家公司反复强化要为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理念,并把它真正贯彻到经营的各个环节里去。宜家公司的产品设计师在设计一件产品前,总会根据设计的定位,挑选品质相当的物料,并直接与供应商研究协调如何降低成本,同时又不至于太影响品质的制作方法。

[案例1-03] 超简约的洗手槽设计

设计师Victor Vasilev设计了这个看起来超具线条性的洗手槽,整体利用玻璃和大理石制作而成,有着漂亮的现代化风格(见图1-5)。图1-5 超简约的洗手槽设计1.3.3 美观性原则

人们对物品的要求,一是功能上满足使用;二是审美上满足追求。爱美是人的天性,所以设计的审美原则与实用原则反映了人类的两大基本需求: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

设计是一个有机系统,它一方面要使产品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另一方面又需要有一定的美感,使其与人的审美心理达到一种和谐。设计不能只是理性的设计,还必须是美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也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特别是对美的需要。我们要求产品既是实用的,又是美观的。

如果说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反映了设计的理性特质,那么审美价值则体现了设计的感性气质。今天,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快速提高,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产品的美观方面,形式美占有重要的地位,形式美的设计要从功能结构出发构建产品的形体秩序,尽可能简洁、清晰,摒弃无谓的附加装饰。

[案例1-04] 根据植物产生构想的新型灯具

这款新型灯具根据植物的相关特点,采用混合手工制作的木制品和烧结3D打印,使其在一个复杂的扩散器中保持细腻,并且由花边状的图案和几何针孔组成。灯光投射阴影一闪而过,然后进入意想不到的视界形成紧凑的光晕(见图1-6)。图1-6 根据植物产生构想的新型灯具1.3.4 协调性原则

设计的使命是使设计物、相关环境、使用者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设计的总体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创造物的使用方式、使用功能和形式美关系协调的原则。“协调”是使这三者的关系和谐的总体原则。所谓“协调的有机组合”,就是指物体的内在结构、技术、材料等要素所构成的功能与人的物质需求协调;而物体的造型、色彩、肌理、光感等外在形式影响人的审美观念,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内外二者的组合构成了物体的品质和特性,也构成了物—人—环境协调的对应关联。

要实现“协调”,可用类聚手法,用类似的符号语言连续、重复使用;也可清晰显示产品的关键特征,使其总体形象突出;也可用对比的手法,使互相排斥、对立的因素达到整体协调和谐、主次分明的设计效果。

[案例1-05] 折叠节水座便器

如果洗手间不够大的话,座便器会显得特别占用空间。这是一款名为Iota的折叠座便器,在不用时可以向上旋转折叠,靠在底座上,可大大节省空间,并且可以节水50%以上。这款座便器的最大特色在于其管道设计:在使用过程中,座便器内置的U型弯头和下水管道分离,并且能够保证密闭性。当把座便器收起,U型弯头和下水管道重新接通,按下水箱的冲水按钮,即可把水和粪便一起排出。座便器内壁采用圆滑设计,减少污垢附着,水箱则尽量往前突出,增加冲水时的力量(见图1-7)。图1-7 折叠节水座便器1.3.5 人性化原则

人是设计的核心。设计必须要考虑到人的需要,直到每一个细节。比如3岁以下的儿童玩具的设计,绝不允许出现可拆卸的小零部件,以免幼儿误食。人性化原则还应该考虑到全社会、全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我们可以把设计的美分成内在美和外在美。内在美指的是设计本身包含的对人性的关怀,外在美是指设计外表形态的优美。

人们一度只追求产品功能,20世纪6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积极地思考设计物将对周围各种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人与物与自然环境之间是否保有互相依存、互促共生的关系等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人性化价值模式产生于现代设计成熟以后,倡导以人为轴心展开设计思考,考虑个体的人、群体的人、社会的人之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

人性化价值模式将以下因素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从人的需求动机出发,研究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甚至智性需求;从人机工学角度出发,研究运动学因素、动量学因素、动力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美学因素;从审美渗透层面出发,通过设计物呈现理想的美学规律,塑造技术与艺术统一的审美形态;从环境因素出发,使设计物在物理方面、风格形式方面与周围环境呈现正态融合;从文化要素出发,使设计物成为一定传统、习俗、价值观的观照物。进入后工业社会,设计的人性化价值模式越来越受到世人重视。

[案例1-06] 啤酒包装设计

这个啤酒包装设计的设计灵感来自冰袋,轻便、简单,而且包装环保设计,可以循环再利用。“Leuven”这种新的设计“牢不可破”,无需担心啤酒会漏出来,每袋拥有330毫升的容量,而且成本低、易生产(见图1-8)。图1-8 啤酒包装设计1.3.6 可持续性原则

设计的宗旨在于创造一种优良的生活方式,而生态与环境是这种生活方式最基本的前提。优秀的产品设计应该有助于引导一种能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正确的生活方式。优秀的设计除了反映出设计师的审美感,还需要考虑市场机遇、人机工程学意义。

人是环境的产物,产品也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优秀的产品设计应当在“产品—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始终处于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进入20世纪下半叶,对人友好,对环境友好的生态设计受到提倡。对人友好,指的是设计应该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有利于改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有利于改善人的精神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对环境友好,指的是设计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在制造、应用和回收处理中需要较少资源,对环境造成较少负担。德国未来和技术评价研究所对生态设计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把原材料减到最小;选择无害材料;采用模块化结构,使部件容易安装、拆卸、更换;提高部件标准化,减少部件数目;提高寿命,提高可维修性,提高可维护性;采用易再生的原材料和部件;避免包装,或使用可再使用的、可循环的、可分解的包装材料;提高产品多用途性。

[案例1-07] 印度自然风格建筑结构

Vana装置由总部设在伦敦的建筑事务所Orproject为“印度设计论坛”所设计,以一系列的算法,数字生成的打开和闭合脉序图案,用来模拟灌木的生长。该系统由一组种子点生长和分支走向为靶点的最大限度地暴露于每一叶片的光。产生的几何形状满足这些要求,为植物提供一个合适的结构和循环系统(见图1-9)。图1-9 印度自然风格建筑结构1.3.7 创新性原则

我们所处的信息社会,信息浪潮蜂拥而来,从产品本身来看,任何一件产品都有生命周期,都不能是永恒的。产品从开发、设计到生产、销售,需要经历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过程。因此,设计中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我们的设计要能预测未来将要流行的趋势,制定导向性的设计目标和策略,在创新、变化中不断前进。

[案例1-08] 弯把雨伞

这款软把雨伞有一定柔软度的把手可以随意改变形状,缠绕在背带或门把手上,或者弯曲成一个“平面”,可以倚靠着墙面放置(见图1-10)。图1-10 弯把雨伞第2章设计思潮

以工业革命开端的工业史的演进,持续了有将近一百年之久,就当时的工业技术而言,无论是工程师或是设计师,他们所设计出的产物,都必须迁就于现有的钢铁材料与制造技术。随着社会不断地演变,设计活动到了20世纪已经分工为许多专业的领域,且影响到设计发展形式,其中牵涉到许多因素,而工业技术的进展是一个主要因素,还有经济市场、社会文化与结构,以及人类生活形态等外在的影响;而属于设计本身内在的因素有美学、生态学、人类心理学、文化哲学等。2.1 现代设计及演变2.1.1 包豪斯设计

包豪斯是1919年在德国魏玛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推行现代设计教育、有完整的设计教育宗旨和教学体系的学院,其目的是培养新型设计人才。包豪斯经过设计实践,形成了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因素的正确的设计观念,其设计思想的核心为:坚持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进行。这些观点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替代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包豪斯的历史虽然比较短暂,但在设计史上的作用是重要的。

现代设计运动的蓬勃兴起对传统的设计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把20世纪以来在设计领域中产生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与20世纪以来出现的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融入一种崭新的设计教育体系之中,创造出一种适合工业化时代的现代设计教育形式,这也是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真正完成这一使命的就是包豪斯,其对于现代设计乃至人类文明创造的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它的设计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教育体系至今仍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沿用。(1)包豪斯创立的设计教育体系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伊顿创立的基础课使视觉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个人的感觉基础之上。(2)包豪斯确立了以人为中心,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设计观。(3)在设计观念上,包豪斯建立了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设计体系,成为现代设计的理念核心。(4)包豪斯采用现代材料和标准化生产方式,奠定了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基本面貌。(5)包豪斯开始建立与工业界、企业界的联系,使学生体验工业生产和设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设计教育与工业生产联系的先河(见图2-1)。图2-1 马歇尔·布鲁耶设计的钢管桌(6)包豪斯的设计原则后来被奉为经典现代主义,成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现代主义的典范。(7)1973年以后,包豪斯的大师们先后来到美国,对美国的现代主义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后,美国的现代主义设计演变成国际主义风格,并进一步影响到全世界。

包豪斯培养出的杰出建筑师与设计师把20世纪的建筑与设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相比之下,包豪斯设计出来的实际工业产品在范围或数量上都并不显著,包豪斯的影响不在于它的实际成就,而在于它的精神,包豪斯的思想一度被奉为现代主义的经典。

但随着对包豪斯研究的深化,它的局限性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例如包豪斯为了追求新的、工业时代的表现形式,在设计中过分强调抽象的几何造型,从而走上了新的形式主义道路,有时甚至破坏了产品的使用功能。另外,严格的几何造型和对工业材料的追求使产品具有一种冷漠感,缺少人情味。对于包豪斯最多的批评是针对所谓“国际风格”的,由于包豪斯主张与传统决裂并倡导几何风格,对各国建筑与设计的文化传统产生了巨大冲击,从事实上消解了设计的地域性、民族性。2.1.2 国际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国际主义风格,在20世纪60~70年代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设计。国际主义设计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系统化等特点,设计方式上受“少即是多”原则影响较深,并逐步发展为形式上的减少主义。从根源上看,美国的国际主义与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是同源的,是包豪斯领导人来到美国后发展出的新的现代主义。但从意识形态上看,二者却有很大差异,现代主义的民主色彩、乌托邦色彩荡然无存,变为一种单纯的商业风格,变成了“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义追求。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主义开始衰退,简单理性、缺乏人情味、风格单一、漠视功能引起青年一代的不满是国际主义式微的主要原因(见图2-2)。图2-2 米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2.1.3 后现代主义设计

20世纪6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相继进入了所谓“丰裕型社会”,注重功能的现代设计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功能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被质疑发展到了严重的减退和危机。生活富裕的人们再也不能满足功能所带来的有限价值,而需求更多更美更富装饰性和人性化的产品设计,催生了一个多元化设计时代的到来。1977年,美国建筑师、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在《后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中将这一设计思潮明确称作“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建筑领域,而后迅速波及其他领域如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及设计领域中。一部分建筑师开始在古典主义的装饰传统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以简化、夸张、变形、组合等手法,采用历史建筑及装饰的局部或部件作元素进行设计。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宣言是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文丘里的建筑理论“少就是乏味”的口号是与现代主义“少即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的。另一位后现代主义的发言人斯特恩把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结为三点: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他强调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的象征性,并把装饰作为建筑不可分割的部分。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70~80年代的建筑界和设计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在产品设计界,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是意大利的“孟菲斯”设计集团。针对现代主义后期出现的单调的、缺乏人情味的理性而冷酷的面貌,后现代主义以追求富于人性的、装饰的、变化的、个人的、传统的、表现的形式,塑造多元化的设计特征。

如图2-3所示为文丘里为母亲设计的别墅,住宅采用坡顶,它是传统概念可以遮风挡雨的符号。主立面总体上是对称的,细部处理则是不对称的,窗孔的大小和位置是根据内部功能的需要设计的。山墙的正中央留有阴影缺口,似乎将建筑分为两半,而入口门洞上方的装饰弧线似乎有意将左右两部分连为整体,成为互相矛盾的处理手法。平面的结构体系是简单的对称,功能布局在中轴线两侧则是不对称的。中央是开敞的起居厅,左边是卧室和卫浴,右边是餐厅、厨房和后院,反映出古典对称布局与现代生活的矛盾。楼梯与壁炉,烟囱互相争夺中心则是细部处理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是互相让步,烟囱微微偏向一侧,楼梯则是遇到烟囱后变狭,形成折中的方案,虽然楼梯不顺畅但楼梯加宽部分的下方可以作为休息的空间,加宽的楼梯也可以放点东西,二楼的小暗楼虽然也很别扭但可以擦洗高窗。既大又小指的是入口,门洞开口很大,凹廊进深很小。既开敞又封闭指的是二层后侧,开敞的半圆落地窗与高大的女儿墙。文丘里自称是“设计了一个大尺度的小住宅”,因为大尺度在立面上有利于取得对称效果,淡化不对称的细部处理。平面上的大尺度可以减少隔墙使空间灵活经济。图2-3 罗伯特·文丘里为其母亲设计的栗子山庄别墅2.1.4 高技术风格

高技术风格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征。其实质是把现代主义设计的技术因素提炼出来,加以夸张处理,形成一种符号的效果,赋予工业结构、工业构造和机械部件以一种新的美学价值和意义,表现出非人情化和过于冷漠的特点。高科技风格是现代技术在设计艺术中应用的具体体现,强调技术和商品味,首先表现在建筑领域,而后发展到产品设计之中。其特征是强调精细的技术结构,讲究现代工业材料和工业加工技术的运用,把现代主义设计中技术成分提炼出来,加以夸张处理,形成一种符号的效果,赋予工业构造、机械部件以美学价值,达到具有工业化象征性的特点。高技术风格最为轰动的作品是英国建筑师皮阿诺和罗杰斯设计的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见图2-4)。图2-4 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2.1.5 波普风格

波普风格又称“流行风格”,它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从设计上来说,波普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的混杂。它追求大众化的、通俗的趣味,在设计中强调新奇与独特,并大胆采用艳俗的色彩。波普艺术设计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群青年艺术家有感于大众文化的兴趣,而以社会生活中最大众化的形象作为设计表现的主题,以夸张、变形、组合等诸多手法从事设计,形成特有的流派和风格。波普艺术设计的主要活动中心在英国和美国,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图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并打破了工业设计局限于现代国际主义风格过于严肃、冷漠、单一的面貌,代之以诙谐、富于人性和多元化的设计,它是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具有戏谑性的挑战。设计师在室内、家具、服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其设计挣脱了一切传统束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市场目标是青少年群体,迎合了青年的桀骜不驯、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及其标新求异、用毕即弃的消费心态。由于波普风格缺乏社会文化的坚实依据,很快便消失了。波普风格设计的本质是形式主义的,它违背了工业生产中的经济法则、人机工程学原理等工业设计的基本原则,因而昙花一现。但是波普设计的影响是广泛的,特别是在利用色彩和表现形式方面为设计领域吹进了一股新鲜空气(见图2-5~图2-7)。图2-5 波普艺术风格服饰图2-6 波普艺术风格室内装修图2-7 波普艺术风格海报2.1.6 解构主义风格

解构主义是对正统原则、正统秩序的批判与否定。它从“结构主义”中演化而来,其实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解构主义风格的特征是把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整体破碎处理,然后重新组合,形成破碎的空间和形态,是具有个人性、随意性的表现特征的设计探索风格,是对正统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原则和标准的否定和批判。(见图2-8~图2-10)。图2-8 弗兰克·盖里设计的迪斯尼音乐厅图2-9 意大利维罗纳Castelvecchio博物馆庭院景观设计图2-10 公共候车亭设计2.1.7 新现代主义风格

20世纪60年代后,设计领域出现了一种复兴20世纪20~30年代的现代主义,它是一种对于现代主义进行重新研究和探索发展的设计风格,坚持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设计元素,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新的简单形式的象征意义。因此,“新现代主义风格”既具有现代主义严谨的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特征,又具有独特的个人表现。“新现代主义风格”有着现代主义简洁明快的特征但不像现代主义那样单调和冷漠,而是带点后现代主义活泼的特色,是一种变化中有严谨、严肃中见活泼的设计风格。这种独特的设计风格在20世纪60~70年代极为流行的同时也深深影响了后来的设计界,以至于在当代的一些展览展示设计中依然得到追捧。“新现代主义风格”所强调的是几何形结构及白色、无装饰的、高度功能主义形式的设计风格。在现代的一些展览展示设计中,这种设计风格被广泛借鉴和利用,比如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它的建造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见图2-11)。整个屋顶由各种简单的几何形方块组成,看似比较单调,给人一种冷冷的感觉,但设计师将这些看似死板的几何形方块运用科技的力量打造出了一种奇妙的几何形效果,有趣活泼,摆脱了呆板的现状,而且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的有机结合,金属遮阳片与怀旧的木架结构的巧妙使用,将自然光线投射到馆内展区,既方便了参观者,又营造了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这充分体现了“新现代主义风格”所追求的功能主义审美倾向。除此之外,博物馆的外观上无太多装饰,大部分采用苏州当地住宅的特色,白墙灰砖,原始自然,使原本生硬的几何造型平添了几分诗意。图2-11 苏州博物馆2.1.8 绿色设计

又称为“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设计方式。绿色设计源于人们对现代技术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体现了设计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设计师转向从深层次上探索工业设计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力图通过设计活动,在人—社会—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协调发展的机制。

绿色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决策中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不仅要尽量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绿色设计的核心原则是3R原则:减少原则(Reduce),减少对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及有害物质的排放;再使用原则(Reuse),设计时要使产品及其零部件经过处理之后能继续被使用;再循环原则(Recycling),即设计应考虑产品材料的可回收性。

绿色(生态)设计是从产品制造业延伸到产品包装、产品宣传及产品营销各个环节,并且进一步扩展至全社会的绿色服务意识、绿色文化意识等领域,是一个牵动着全社会的生产、消费与文化的整体行为。

绿色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要求设计师放弃那种过分强调产品在外观上标新立异的做法,而是以一种更负责任的方法去创造产品的形态,用更简洁、更长久的造型使产品尽可能地延长使用寿命。绿色设计,旨在营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重新审视自然界与人类的共生方式,设计在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同时,又注意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如图2-12所示的绿色摩天大厦由国际著名的生态建筑大师杨经文所设计,它是基于建筑的绿化带,通过环境友好型设计理念建立的完全依靠自己的生态系统。图2-12 新加坡融合城市绿色摩天大厦2.2 代表性国家的设计发展

20世纪初,自德国开始倡导工业设计的活动之后,其他如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工业进步的国家也纷纷开始推动工业设计的政策,并在二次大战后流传到美国、加拿大及日本等国家与地区。20世纪中期,“工业设计”已渐渐地立足于当代的工业社会,它应用了工业生产的技术与新型材料,并考虑使用者本身需求,为使用者的各种需求条件量身定制。一般以强大工业为基础的国家,发展工业设计的脚步就非常快,因为当时的设计产物,都以量产的方式,也就是以工业制造生产商品和生活用品。近代各大工业国的工业设计特色现况如表2-1所述。表2-1 近代各大工业国的工业设计特色2.2.1 德国设计

德国素有“设计之母”的称号,为催生现代设计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全世界先进国家中最致力于推动设计的国家。德国设计史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德国工作联盟(The DeutscheWerkbu)、包豪斯(Bauhaus 1919—1933)和乌姆设计学院(The Ulm Hoschschule)。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工作联盟在1907年已开始发展设计,藉由强大的工业基础,将工业生产的观念带进了设计的标准化理念,成功地将设计活动推向现代化。到了包豪斯时期,更将工业设计的理念延续,并融入了艺术元素;而他们将美学的概念带入设计,除了改进标准化之外,更加强了功能性的需求。德国在1945年后,努力复兴他们先前在设计上的成就,在工程方面,机械形式加速标准化和系统化,是设计师和制造商的最爱。技术美学思想发展最快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乌姆设计学院,其确立德国出现“新机能主义”的基础,该校师生所设计的各种产品,都具备了高度形式化、几何化、标准化的特色,其所传达的机械美学,确实继承了包豪斯的精神,并将功能美学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还引入了人因工程和心理感知的因素,使设计出的产品更合乎人性化的原则,形成高质量的设计风格。

德国的设计教育理念,更影响到世界各地,由于受到包豪斯的影响,战后的德国设计活动复苏得很快,并秉持着现代主义的理性风格,以及系统化、科技性及美学的考虑,其产品形态多以几何造型为主。例如,布朗公司(Braun)所生产的家电产品就是以几何形状为设计风格。德国的设计对工业材料的使用相当谨慎,不断地研究新生产技术,以技术的优点来突破不可能的设计瓶颈,并以工业与科技的结合带领设计的发展与研究,此种风格也影响到后来日本的设计形式。而Ulm和电器制造商布朗牌(Braun)的设计关系密切,奠定了德国新理性主义的基础。

1956年布朗公司推出了著名的SK4唱机(被称为白雪公主的棺材),它的设计者便是我们熟知并且敬仰的德国工业设计大师迪特·拉姆斯,不久,迪特·拉姆斯便成为布朗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并且领导布朗的设计队伍近30年之久,很多他当时的设计作品现在早已经被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珍藏(见图2-13)。图2-13 SK4唱机

德国的工业企业一向以高质量的产品著称世界,德国产品代表优秀产品,德国的汽车、机械、仪器、消费产品等,都具有非常高的品质。这种工业生产的水平,更加提高了德国设计的水平和影响。意大利汽车设计家乔治托·吉奥几亚罗为德国汽车公司设计汽车,生产出来的质量却比其在意大利设计的汽车要好得多,因而显示出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产品质量对于设计水平的促进作用。德国不少企业都有非常杰出的设计,同时有非常杰出的质量水平,比如克鲁博公司(Krups)、艾科公司、梅里塔公司(Melitta)、西门子公司、双立人公司等,德国的汽车公司的设计与质量则更是世界著名的。这些因素构成了德国设计的坚实面貌:理性化、高质量、可靠、功能化、冷漠特征(见图2-14~图2-16)。图2-14 Krups B100 Beertender啤酒机图2-15 双立人TWIVIGL锅具三件套图2-16 保时捷汽车

德国的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临进入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德国的设计虽然具有以上那些优点,但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德国设计在以美国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为中心的消费主义设计原则造成的日新月异的、五花八门的新形式产品面前,已经非常困窘了。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独立设计事务所,为企业提供能够与美国、日本这些高度商业化的国家的设计进行竞争的服务。其中最显著的一家设计公司是青蛙设计。这个公司完全放弃了德国传统现代主义的刻板、理性、功能主义的设计原则,发挥形式主义的力量,设计出各种非常新潮的产品来,德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走两条道路:德国式的理性主义,主要为欧洲和德国本身的市场;国际主义的、前卫的、商业的设计,主要为广泛的国际市场。

在平面设计方面,德国也同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德国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平面设计也是从乌尔姆设计学院发展起来的,乌尔姆学院的奠基人之一——德国杰出的设计家奥托·艾舍在形成德国平面设计的理性风格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他主张平面设计的理性和功能特点,强调设计应该在网格上进行,才可以达到高度次序化的功能目的。他的平面设计的中心是要求设计能够让使用者用最短的时间阅读,能够在阅读平面设计文字或者图形、图像时有最高的准确性和最低的了解误差。1972年,艾舍为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设计全部标志,他运用了这个原则,设计出非常理性化的整套标志来。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会,他的平面设计理论和风格影响了德国和世界各国的平面设计行业,成为新理性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基础。而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的设计师Otl Aicher在色彩的运用上特意回避了德国的专色——红与黑,而是用冷静而不乏活力的蓝绿搭配贯穿,提倡的“功能至上”和“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通过色彩、图表和网格对各类信息进行规范和系统管理,实现从平面视觉体系到场馆规划、指示系统等全方位的整合(见图2-17~图2-19)。图2-17 右上为被拒绝的第一版设计,左上是由Coordt von Mannstein完成的最终设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