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助人,一路有你——与大学生心理骨干同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21:40:22

点击下载

作者:程虹娟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自助助人,一路有你——与大学生心理骨干同行

自助助人,一路有你——与大学生心理骨干同行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自助助人,一路有你:与大学生心理骨干同行作者:程虹娟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6-01ISBN:9787568225502本书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仅仅依靠心理健康老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的全员参与,这就为学生心理骨干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005年1月1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班里有了心理委员,天津大学心理危机干预全面启动”的文章,迅速把“班级心理委员”的制度传播到全国各地。

大学生心理骨干源起大学生班级心理委员。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学生自助和助人的一种有效途径,是高校学生管理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眼睛”和“耳朵”,发挥着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教学互动的桥梁作用,特别是在帮助学生管理工作部门早期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校内、外影响很大,而专业性又很强的工作,我们既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必须依据心理学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作为一名学生心理骨干,要积极协助学校和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必须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否则便不能胜任这一角色。

成都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2010年开始,结合该校特色和实际,组织专、兼职心理教师开展了“阳光心使”大学生心理骨干培训工作,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一定的成绩和实效。本书就是该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全体同人在六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本实用读本,这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

本书有几个特点值得关注。首先,提出了“学生心理骨干”的概念,把心理委员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扩大和延伸。在心理健康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心理骨干包括所有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和知识的学生工作者,还包括了班级危机发现和报告的干预者,可以是各院系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的学生干部,也可以是学校心理发展协会的成员,还包含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学生工作助理及全院各个班级的心理委员和寝室长。其次,将学生心理骨干的角色定位从“发现问题,上报问题”为主发展到“传播知识、自助助人”的工作核心,并把这两个理念作为培训心理骨干的目的和主旨。最后,在成都理工大学“阳光心使”骨干理论培训基础上,全书更侧重于案例与操作并举。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操作讨论使全书非常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可操作性”。

本书分为心理骨干之职能篇、技能篇和拓展篇,除基础理论介绍外,还包含成长课堂、案例分享、辅导实施、心理沙龙、主题班会、心理情景剧及心理拓展训练等实例操作,覆盖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心理骨干在大学校园开展的各项工作。

我从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0多年。认真阅读了这本小册子之后,有了“心理教育、后继有人”的感叹。这是一本典型的应用心理学著作,具有良好的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可读性。相信本书会为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学生心理健康骨干,包括准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本、专科学生及研究生带来不少启迪。四川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应用心理专委会主任四川省高教学会常务理事心理教育专委会主任四川省社科联基地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徐鸿2016.4.16于四川成都西华大学第一篇角色使命——心理骨干之职能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校因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匮乏,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于是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在学校培训学生,以满足需要。随后,美国、加拿大等许多大、中、小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咨询的研究与实践。“朋辈”一词含有“朋友”和“同辈”双重含义,朋辈心理咨询是指由受过训练或督导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过程,又称为“准心理咨询”或“非专业心理咨询”。“朋辈”通常具有相同的年龄,相似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等,更容易相互理解和沟通,因此,朋辈心理咨询具有简单易行、推广性强、见效快等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但由于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数量有限,导致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借鉴国外“朋辈辅导”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学生心理委员队伍,建立心理骨干制度,是近年来各高校在学生工作中的重要思路和主要做法。2004年,天津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以心理骨干为基础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随后心理骨干制度在国内诸多高校和中小学得到迅速推广和使用,并初见成效。

心理骨干制度是指在班级设立专门负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班委会成员制度。心理骨干作为一名班干部,负有以平等、尊重、助人的态度为班级同学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职责,同时还要组织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事务和活动。这些有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强的心理骨干人员,扩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阵地,进一步完善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三级网络体系建设,是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和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力量。一、心理骨干的工作意义

心理骨干制度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深入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对普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调动了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1.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据调查,当大学生遇到烦恼时,大部分学生选择向同学或朋友倾诉,一部分学生选择自己消化克服,只有少部分学生会选择专业心理咨询。自己解决烦恼虽然可以减轻教师负担,但若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更大的心理困扰,甚至出现心理危机。心理骨干与同学朝夕相处,进行心理服务时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快捷。学生心理危机出现前常有一些异样表现,心理骨干通过观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向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师报告,从而避免危机发生。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预见性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给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很大影响。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但大多数心理危机具有一定前兆。目前,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人手相对较少,无法照顾全体学生。一般师生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经过培训的心理骨干作为班级成员,生活在学生中间,当身边同学出现心理异常时,常能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发现蛛丝马迹,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帮助,化解矛盾。遇到重大危机时,心理骨干能够迅速将情况上报,从而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增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预见性和有效性。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心理骨干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进行朋辈心理互助,使受助者学会采用一定的方法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这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通过心理骨干的工作,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主动调节自我,提高自强、自立、自护等心理水平,实现自我教育和共同成长。

4.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班级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是教育广阔而有力的阵地。在高校班级设立心理骨干,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班级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改变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使其由消极被动、个体隐性转变成积极主动、大众显性。心理骨干运用个体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相关理论和技能,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持和价值导向,抚慰同学心理,调适同学行为,释放心理压力,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有益探索,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二、心理骨干的工作职责

对班级心理骨干工作职责的合理定位十分重要。这是组织培训、开展工作的前提。班级心理骨干不是专业的咨询师,他们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者,是同学和老师之间的桥梁,是心理危机事件的前沿哨兵。班级心理骨干的职责可以定位为“成长、关注、宣传、预警”。

1.成长

心理骨干应该努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保持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多种工作技能。自己健康是帮助他人的前提,只有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才能保证科学有效的开展工作。另外,通过学习和工作也能促进心理骨干自身的不断成长和完善。

2.关注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周围环境的改变、任何刺激事件的发生都可能会引发学生的情绪变化,产生心理困扰。所以“关注”是心理骨干十分重要的工作。心理骨干首先应该掌握每一位同学的基本情况,包括性格、家庭状况、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状态等。其次,要关注同学们日常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发展情况。最后,发现同学有异常时应及时了解实际情况,开展心理疏导或者报告辅导员、心理老师等专业人员来进一步解决问题。心理骨干要特别关注一些特殊群体,如有心理疾病史、家境贫困、学习落后、性格内向、单亲家庭等情况的学生以及生活中突遇重大刺激事件的学生。这些同学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密切关注。

3.宣传

班级活动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有力载体。心理骨干要学会利用班、团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宣传知识、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在活动中锻炼能力。

4.预警

预警,即将发现的同学个体或群体异常情况或不良趋势尽早向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师汇报,使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能够尽快得到专业帮助,使危机尽早得到干预和化解。

综上所述,心理骨干担当的重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①积极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②带动同学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组织开展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③留意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并及时向辅导员、班主任和学院心理健康教师反映,使其得到尽快解决;④帮助有心理困难的同学及时前往心理咨询室(辅导室)接受心理咨询,负责向心理辅导教师报告同学的表现,以便加强对接受咨询学生的跟踪及反馈;⑤协助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普查和问卷调查;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担任学生助理,为老师和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班级心理骨干的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发挥同伴效应,更重要的是,能把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渗透到学生中,完善快速预警系统。因此,设置心理骨干既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需要,又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需要。三、心理骨干的角色定位

班级心理骨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校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心理骨干这个链条与学生联系起来。心理骨干既是有效沟通学生与辅导员、心理专家的有益桥梁,也是学生基层最可靠的心理哨兵,其角色定位是“自知、自助、互助”。

1.自知

自知就是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心理状态。心理骨干是学生中的一员,是作为一名学生在大学校园中学习生活的,其最基本的个人角色是学生。因此在自我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惑,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让心理骨干成为一颗播撒心理健康知识的种子,首先就要让这颗种子长得饱满丰盈,成为一颗健康的种子。

2.自助

自助就是让心理骨干通过所学的知识自己帮助自己,尝试解决自己的困惑和自身的问题,从而实现自我的不断发展和成长。心理骨干作为学校心理健康队伍的一员,只有处理解决好自身的问题,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个人,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才能解决好班中其他学生的问题。同时,通过自我帮助,心理骨干对所解决的问题具有深刻的心理体验,能够在帮助他人时切实感受到同学的感受,想人所想,思人所思。

3.互助

互助就是让心理骨干切实起到班委的作用,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配合学校、学院和班主任、辅导员开展各项班级活动,增强班级的集体凝聚力。同时,关注重点人群,针对不同情况开展工作,能够在工作中去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预防、处理班级中的突发事件,为同学提供心理健康信息和心理支持。

从某种角度看,心理骨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象大使”,以自身健康阳光的状态向同学传递幸福、放松、快乐、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四、心理骨干的基础知识

心理骨干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及与同学进行有效沟通的基本技巧。具体而言,应该包括:

1)基础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懂得认知心理规律、情绪情感分类、消极情绪调节、行为习惯形成、个体心理特征、知情意三者的关系等。

2)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往规律,比如个体印象的形成、人际吸引的规律、人际沟通的模式、个体在群体中的心理与行为等。

3)发展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懂得个体心理的变化是随着年龄而变化的、青年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什么、心理危机是什么等。

4)异常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懂得健康心理的要求是什么、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差别、一般心理困惑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别、心理问题的基本分类等等。

心理骨干虽然不必掌握心理咨询的专业技术,但是一些基本的咨询技能还是需要了解甚至运用的,如倾听技术、询问技术、尊重技术、积极暗示技术、自我开放技术等。【心知聚会1:心理学基础知识】

1.1879年,德国的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4.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5.归因是个体根据有关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6.异常心理无法被矫正是错误的观点。

7.关注三点: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否统一、心理活动是否协调、人格是否相对稳定。

8.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幻觉是无对象性的知觉。若有长期错觉和幻觉一定上报。

9.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思维。若有长期妄想一定上报。

10.心理咨询是协助解决问题,重在发展性;心理治疗才是问题矫治。【心知聚会2:成都理工大学“阳光心使”心理骨干告知书】

告成都理工大学“阳光心使”心理骨干们

亲爱的同学:

祝贺你成为一名大学生“阳光心使”,感谢你愿意用自己的经验协助老师对有需要的同学、朋友给予无私的帮助,并在助人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与收获。

阳光总是能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作为积极动力的传送者,你们需要学习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促进自我成长,做到科学助人,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良性模式。“阳光心使”可以做的:

1.努力学习相关心理知识,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活动,营造积极愉快的班级氛围。

2.注重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学会正确看待、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求助。

3.关心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以热情、真诚之心对待同学,用相关知识帮助同学,用乐观心态引导同学,注意方法和技巧,遵守保密原则。

4.与老师、同学保持良好沟通,当好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桥梁,对班级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向班主任、学生处、心理教师反馈,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5.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测评、心理状况等调查工作;积极组织和参与“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等活动。

考考你

1.请说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心理咨询预约电话。

2.请说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心理咨询预约QQ。

3.请说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现场心理咨询预约地点。

4.学校有哪几个心理咨询点?它们的位置在哪里?

5.你参加过哪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6.你上过哪些心理课程?

7.你参加过团体辅导吗?

8.你怎样看待心理疾病?【参考资料】

[1]李笑燃.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38(2):32-35.

[2]詹启生.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3]严蓉.大学生素质教育案例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景汇泉,雷西合.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用教程[M].长春:东北大学出版社,2012.

[5]宁维卫.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姜凤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7]黄群瑛.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第二篇自助助人——心理骨干之技能篇第一章健康自我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与道德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感觉的状态。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心理健康的人既能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善恶;既能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的个性,也能与环境和谐相处,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既会享受美好人生,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总之,心理健康的人能善待自己和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

大学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然而,许多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或重大的刺激时,用过去应付问题的方法失败后,出现了心理失衡,产生了悲观、烦恼、焦虑、抑郁、孤独等消极情绪及行为紊乱等,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大学生活中,能较长时间保持对某一目标的兴趣,并在各种活动中适时地做出决定,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而非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2.正确认识、接纳自我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的客观评价,确立较切合实际的理想目标。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能理智地对待,使自己的心理在运动中达到平衡,自尊、自强、自制、自爱。

3.情绪协调,心境良好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虽然也会出现悲伤、忧愁等消极情绪,但不会长久,能很快地被积极情绪所替代,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人际关系和谐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不仅能认识到他人存在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时也能被其他同学所理解和接受,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往。既保持自我,又接受他人,使人际关系达到和谐的状态,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

5.社会适应良好

大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应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不仅能面对、接受现实,而且能进一步改造现实,而非逃避现实。

6.人格完整健全

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与理想、信念、需要、动机、兴趣等各方面都得到合理的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应具有与年龄、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以上7条健康标准是一个人自我培养的方向和目标,需要强调的是,首先,这些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并非条条独立,没有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或交叉的状态。其次,每一个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都可能遇到各种生活事件,产生各种心理冲突或障碍,多数时候心理冲突或症状会随着自我调整或成长而自行消失。二、心理健康状态的等级划分

心理健康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心理健康状态表现为本人不觉得痛苦、他人不感觉到异常、社会功能良好等特征,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2.不良状态

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的,呈现出时间短暂、损害轻微、能自己调整等特征。

3.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表现为因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其特点如下。

1)不协调。表现为心理活动与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现出停滞、延迟、退缩等状态;儿童表现出成人行为。

2)针对性。日常表现或行为正常,但对其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常常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情绪、信念及动作行为)。

3)损害较大。个体不能如常人标准完成某些社会功能。如:社交恐惧者不能正常与人交往,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具。

4)需心理咨询。一般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解决,需要求助心理咨询。

4.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表现为因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其特点如下。

1)心理反应强烈。可能会出现思维判断失误、思维敏捷性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空白、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情绪低落或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意志减退等。

2)躯体明显不适。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食欲不振、心慌、胸闷、月经失调、男性性功能障碍等。

3)对个体损害大。个体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

4)需心理治疗。一般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康复,需要求助心理治疗和精神科医生。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

1.自我意识方面(1)扭曲自尊

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虚假荣誉,以期获得尊重的心理行为。社会生活中,人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都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但好虚荣者不是通过实在的努力,而是利用吹牛、撒谎、作假、投机等非正常手段沽名钓誉。(2)消极自卑

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社交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嫉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3)退缩从众

从众是指在群体舆论的压力下,放弃个人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自我保护行为。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过分从众的学生,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缺乏主见,丧失自我,有碍心理发展。(4)盲目自立

大学生在成人眼里是孩子,在孩子眼里是成人。他们渴望在思想上、行为上乃至经济上尽快独立。这个时期,他们的智力发展虽已达到高峰,但阅历有限,经验不足,且情绪表现富于两面性,易感情用事,以致形成偏见。如对班干部工作的抵触,或是对正面教育和宣传表现出怀疑、不认同的态度,对社会和个人前途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等。(5)极端自信

自负是个体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一种情感体验和情绪表现。自信是大学生重要的优秀品质,但自信过了度,听不进师长的教诲,听不进父母的嘱托,听不进同学的意见,一意孤行,那就会对自身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6)放纵自我

任性是做事只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考虑他人想法的态度。如在人际交往中,不尊重他人的想法,一味地要求别人依自己行事,没想过自我克制,而一味要求他人对自己忍让,待人接物单从个人好恶出发。

2.人际交往方面

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学生多少有些不适。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同学、异性关系显得很不适应。而大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我风采的小社会环境,但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不积极参与。

加之缺乏人际交往经验,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增加自身的人际魅力,既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又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易引发多疑、忌妒、自卑、羞怯、敌视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其中,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绪,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忌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

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象。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

敌视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比自己厉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

3.学业学习方面

我国著名的心理卫生学家陈家诗教授说:“心理健康的学生,成绩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的成人,其工作效率必胜于心理不健康者。”(1)适应不良

这是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困惑。其具体表现有:①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紧迫感和自觉性。②学习缺乏独立性,习惯于中学时的学习方法,由教师安排自身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学习时间等,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③不理解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④学习中精力投入不足,对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要求认识不足,不知道怎样建立专业知识结构,培养专业技能,学习带有盲目性。(2)缺乏动力

这是指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甚至厌倦学习。主要表现为:①思想松懈。进了大学校门,从心理上摆脱了高中时的沉重压力,思想上逐渐松懈,新的目标还没有明确形成,所以学习的动力不如中学时强。②没有学习的热情,缺乏必要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唤醒水平,懒于学习,没有学习的抱负和希望,求知的上进心不足,把主要精力放在娱乐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③学习肤浅,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注意摸索学习规律,学习能力较弱,成绩不好等。(3)焦虑过度

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过度的学习焦虑情绪。具体表现在:①学习中心理压力太大,情绪压抑。②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总担心自己学得不好,对可能取得的考试成绩顾虑重重、信心不足、忧虑过度,以至茶饭不思,失眠早醒。③夸大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为此惶惶不安,焦虑万分。(4)心理疲劳

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迟钝、情绪躁动、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效率下降,错误增多,出现失眠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习活动中不注意用眼卫生;学习内容单调,时间过长,生活缺乏劳逸结合;学习的内容难度较大,学习过于紧张,使大脑神经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学习缺乏兴趣、厌烦、畏难,或是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家庭经济问题、思想问题等。伏尔泰说过:“使人疲惫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鞋内的沙子。”一般来说,主观方面是主要的,客观方面是次要的。(5)考试焦虑、怯场

考试焦虑是指担心考试失败而忧虑的一种负面性情绪反应。考试怯场是指在考试中的应激反应。考试焦虑容易分散、阻断注意过程,注意力不是专注于学习和应试,而是专注于各种各样的担忧。考试过度焦虑则会妨碍记忆、回忆,使该记的记不住,想忆的忆不起,还会使思维呆滞凝固,使思维能力无法正常发挥,创造性思维更无法进行。

考试紧张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要适度。适度焦虑会使人的活动变得积极,思维变得清晰。过度紧张使人的活动受到抑制。考试怯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是由于过去考试失败而造成了心理定式,生怕考试再遭失败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学生,在应试过程中紧张恐惧,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甚至还会引起生理上的不适,如腹泻、失眠、恶心等。这些都是考试心理偏差的表现。

4.性教育方面

性教育是道德教育、文明教育、健康教育,也是人格教育。但大学生的性生理与性心理方面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1)性生理适应不良

青春期性生理的成熟,必然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渴望获得异性的好感与承认,产生性幻想、性冲动等。通过自慰的方法解决自身的生理冲动,这是正常的心理反映。但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失,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应,产生了堕落感、耻辱感与性罪恶感,把性与不洁联系起来。(2)性心理问题

青春期性心理与性生理密切相关,对异性有好感,希望在异性心目中确立良好的形象,获得对方的认可。由于性生理的成熟与性心理的不够成熟的矛盾,性的好奇、性无知、性贞洁感的淡化,甚至性与爱的困惑、分离以及由于性行为引起的后果及产生的心理压力,都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5.特殊群体(1)独生子女

他们一般都有较好的家庭条件,缺乏直接的竞争压力与经济压力,是“洒脱”的一部分大学生。同时由于在家庭中受到过多的呵护,独立生活能力、自立能力、进取意识显得不足,对集体生活不适应,考虑他人较少,考虑自己则很多;学习动力不明确,生活质量的期待与要求较高,人生理想的追求不够高。(2)经济困难学生

近年来,困难学生不仅仅是经济困难,心理问题也值得高度重视。尤其是“双困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家庭经济又很困难,心理负担很重。经济条件影响与制约着他们的成长。自卑、过度自责使部分学生不能走出家庭经济条件的阴影。有的特困生认为学校提供的一切帮助是“理所当然”。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是“躺在父母汇款单上”,90年代出生的人是“躺在困难补助上”,这些学生被称为“困难专业户”,凡是补助、贷款、减免都有份,学生不愿参加勤工助学工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也滋长了学生“等、靠、要”的思想,不利于健康、健全人格的培养。四、自我意识及自信

1.自我意识(1)对自我意识的理解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客观事物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调节三种心理成分。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属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认识,如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自我意识的能力在认知上表现为自我认识。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主体作为观察者的认识,即大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另一方面,主体作为被观察者的认识,即大学生周围的其他人对他的认识。大学生应积极地做好客观的自我认识,促进自身发展。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属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指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如自信、自我、自卑、自尊等。自我意识的能力在情感上表现为自尊、自信等。大学生对自己所持的态度建立在自我的客观认识和评价上。大学生要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自我接纳、自我肯定,建立积极的自我态度,另一方面,对于自身的不足,勇于面对,积极克服。

3)自我调节。自我调节属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调控,如自主、自制、自我教育等。自我意识的能力在意志上表现为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等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意识中必须有理性的成分。自我调节要求大学生注重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方法,学会用乐观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去对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分化、定型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是否正确、完善、统一,紧密关联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决定着个体人生价值观的建构,对一个人的活动和未来会产生重要的影响。(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不完善成分和矛盾冲突也突显出来,成为影响他们健康成长和成才的不利因素。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强烈地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方面表现出来。

在自我认识方面,大学生更多地按照自己的主体意愿来做事和解决问题。大学生的思想本身富于理想色彩,其自我意识方面与客观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自我体验方面,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比较丰富和细腻,在面临客观现实时,他们的情感体验往往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情境性和随意性。在顺境中充满阳光笑脸,而一旦遇到挫折,就会自我否定,自暴自弃。在自我调节方面,大学生强调自我感受和自我体验,却缺乏相应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缺乏理性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导致做出一些错事。【成长课堂1:认识自我】

练习活动:我就是我

1.活动理念:通过体验式教学形式,让参与者在体验交流中感悟,认识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增强自我意识的能力。

2.活动目标:认识自我意识的重要性,掌握增强自我意识的方法。

3.活动准备:PPT的制作、卡片的制作、音乐的准备等。

4.活动过程:首先,引出主题;其次,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宣讲(PPT展示,理论知识的简单陈述);最后,逐步开展自我意识的三大心理层面的活动。

层面一:自我认识

第一步:请各位同学在准备好的“卡片一”上写下10个“我是谁”。(要求:客观真实,优缺点兼顾。)

第二步:请各位同学抽取名字条,然后在准备好的“卡片二”上写下10个“他是谁”,如果抽到自己重新抽取。(要求:客观真实,优缺点兼顾。)

第三步:请将各位同学写好的“卡片二”分发给本人。

第四步:请各位同学对照两张卡片上的内容,了解和对比自己眼中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

第五步:请同学们朗读“卡片一”和“卡片二”上的20句话,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分享感受。

你的感受是:

层面二:自我体验

第一步:请评估一下你对自己的陈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卡片一”列出的10句话后面加上正号(+)或负号(-),正号表示积极肯定,负号表示消极否定。看看你的正号和负号各有多少。卡片一:正号(积极肯定)_________个负号(消极否定)_________个

第二步:先讲故事《沙漠中的星星》。

卡耐基曾讲过一个故事:塞尔玛陪伴丈夫驻扎在一个沙漠的陆军基地,由于丈夫奉命到沙漠里去演习,她只能一个人留在陆军的小铁皮房子里,当地的天气非常炎热,她周围全是不会说英语的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她感到非常难过,就写信给父母,说要丢开一切回家去。她父亲的回信只有两行字: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望出去,一个看到泥土,一个却看到星星。

塞尔玛决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她开始和当地人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纺织、陶器,研究仙人掌和各种沙漠植物,又学习有关土拨鼠的常识;她观看沙漠日落,寻找海螺壳……最终,她写作并出版了一本书——《快乐的城堡》。

第三步:大家通过这个故事,讨论分享得到了什么启示。

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自我体验中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积极的或消极的)会影响个体的自身发展。自我体验属于情绪和情感的范畴。

你的感受是:

请每位同学想想:对自己的陈述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面对消极的自我态度,该如何想办法克服和改进?

层面三:自我调节

第一步:告知参与者游戏规则,即每位同学围成圈并走动,边走边说:“我们都是木头人,一不能说话二不能动。”当指导者宣布停下后,参与者保持现有的姿势不能动、不能说话,比谁坚持到最后。

第二步:活动结束,同学间交流讨论,分享感受和体会。

自制力是一个人在意志行动中,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约束和支配自己言行的能力。“木头人”活动就是让人感受对自我心理和行为的调控,并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提升。

你的感受是:

2.自信心(1)对自信心的理解

自信心(Self-Confidence)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对自身力量的充分评估和高度自我接纳的态度、稳定的内心体验,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

人的行为是由认知、行为和环境三者交互作用决定的。其中个体的思想和信念对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些信念中自信心的影响不容忽视,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信心影响个体对行为的选择。当个体面临不同的环境条件时,选择什么环境主要取决于他的自信心。通常,个体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境,而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

2)自信心影响个体行为的坚持性。自信心通过动机过程对个体发生作用,同时影响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个体在面临困难、障碍、挫折、失败时的毅力与决心。自信心越强,个体行为就越具有坚持性。

3)自信心影响个体的思维和情感反应。自信心强的人往往把行为的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行为的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程度的不足,这种思维方式能促使个体提高动机水平。自信心将决定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等情绪反应。自信心高的人具有积极情绪,自信心低的人常带着消极情绪,影响预期目标的设定和完成。(2)自信心不足

自信心有一个度的把握。如果自信心过度,个体表现出自负;如果自信心不足,个体表现出自卑。自信心不足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我评价不客观。自信的人,自我评价积极客观,能看到优点和缺点;缺乏自信的人,自我评价消极。第二,自我接纳不足。自信的人,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缺乏自信的人,不接纳自己。第三,自我暗示消极。自信的人,自我暗示积极,抗挫折能力强;缺乏自信的人,自我暗示消极,抗挫折能力差。(3)自信心的调适方法

1)归因(Attribution)。归因是指人们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或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理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利于自信心的形成,特别是个体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努力或能力,可以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提升自信心;反之,消极的归因方式会降低成功的期望和行为动机,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降低自信心。客观分析成败原因,积极归因,有利于增强自信心。

2)树立榜样。社会学家班杜拉认为人们能够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获得间接经验,间接经验的获得对自信心的影响不容忽视。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将会有效地培养其自信心。当个体看到与自己有类似特征的榜样获得成功时,就会增强自信心,反之,就会降低自信心。因此,个体树立合适的榜样,获得间接经验,有利于树立自信心。【成长课堂2:自信你我他】

1.活动理念:通过听故事、做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参与者体验思索,认识自信的重要性,掌握树立自信的方法。

2.活动目标:认识自信的重要性,掌握建立自信的方法,培养自信的心理品质。

3.活动准备:PPT的制作,卡片的制作,音乐的准备等。

4.活动过程:过程如下。

第一步:引出主题。事例一:寻找传承者

苏格拉底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时表现优异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你帮我寻找一位好吗?”

助手开始四处寻找,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总被苏格拉底婉言谢绝了。半年之后,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找到。助手非常惭愧,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道,“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发掘自己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人世。事例二:尼克·武伊契奇的传奇

尼克·武伊契奇生于澳大利亚,天生没有四肢,这种罕见的疾病医学上称为“海豹肢症”,但更不可思议的是:骑马、打鼓、游泳、足球,尼克样样皆能。他拥有两个大学学位,是企业总监,更于2005年获得“杰出澳洲青年奖”。尼克鼓励每个人勇于面对并改变生活,开始完成人生梦想的征程。通过自己人生的点点滴滴、令人难以置信的幽默和与人们沟通的惊人能力,尼克成了备受欢迎的演说家。

我们可以从两个事例中得到什么启示或结论:

第二步:失败者认为自己不行,成功者认为自己一定能行,自信是成功的一秘诀。生活中,你有不自信的表现吗?如果有,请写下来:

第三步:介绍自信的三大法宝。

法宝一:全面认识自己

主题活动:这就是我

首先,要求成员在事先准备好的卡片上写出自己的名字和特点(必须含有优点)。

其次,所有成员写好的卡片混合后,任意挑选一张,由指导者念出,让其他成员猜猜是谁。

最后,成员间交流分享感受。

法宝二:正确对待评价

主题活动:评价卡

首先,每人发一张卡片,写上自己的名字,收回放在一个纸箱里。

其次,每人从纸箱里抽出一张卡片,在卡片上写下卡片主人的优点和不足,要求客观真实,统一收回后分发给写有卡片名字的每个人。

最后,每人拿着自己的卡片,大声读出评价卡,并与其他人交流、讨论、分享。

法宝三:自我鼓励

请写下你认为有用并运用其提高自信的方法:

首先,给每个成员发一张卡片,在卡片上写上将自己比喻为动物界的哪一种,并说明原因。例如:我是动物界的一匹狼,因为我坚毅和执着。写好后,请各位成员依次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大家交流讨论。

我是动物界的_________________,因为我

他/她是动物界的

他/她是动物界的

他/她是动物界的

其次,每位成员综合前面两个活动的小结,在卡片背后,写下自己的优点,主要包括自己眼中的优点和别人眼中的优点。

最后,成员两人一组,相对而立。要求目光直视对方一分钟,向对方大声说出自己的优点三遍,要求声音一次比一次大,成员交流感受和体会。

第四步:分享总结。

三大法宝是树立自信的金钥匙,英国心理学家克列尔·拉依涅尔还提出了增强自信心的十大规则(PPT演示)。

播放歌曲:“我相信”结束活动。

你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资料】

[1]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佟燕燕.论大学生自信心及其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2):60.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5]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二章情绪觉察

请试想一下,当我们遇到图2-1所示的情景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1)认知:判断出危险。

2)体验:感到恐惧。

3)生理:血压、心律、瞳孔的变化。

4)行为:马上回避或大叫。

5)经验:如果是有被狗咬过的经历的人,会将这个情景解释得更具危险性。

不少人事后会说“后怕”,这种体验就是人们常说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到,诱发情绪的首先是外界各种诱因。诱因是指能引起人们感觉的各类刺激,包括声音诱因、视觉诱因、触觉诱因、嗅觉诱因、味觉诱因。但这些诱因只是为情绪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图2-1一、情绪构成三要素

1977年,心理学家伊扎德指出,情绪和情感是由每个人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个要素所构成的。

1.情绪体验很主观

主观体验是个人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喜、怒、哀、乐等每一种情绪都有不同的主观体验,都代表了人们对特定事物的不同感受,也构成了每个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需要、追求的目标、认知评价等各方面的差异,同一环境对不同的人可能意味着不同的情境,因而产生的情绪也可以不同。

但是特定情绪体验的感受色调,既没有个体、民族的差异,也没有性别、年龄的差异,情绪体验的不变性是使情绪在人际关系中产生共鸣的保证。

总之,当一个人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当事人都能体验到,而且每个人体验到的情绪内容、性质、强度等都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正是由于只有当事人才能真切地体验到不同情境引起的不同情绪,局外人虽然能够从当事人的反应(如表情、姿态、行为等)上察言观色,细心揣摩出其情绪状态,但是却不能直接通过具体刺激来推测其情绪。因为外部刺激与情绪反应之间存在着其他中介因素,如感觉、认识、评价等因素,所以标准化的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当事人的情绪反应难以标准化。例如,某同学因学习成绩突出,获得奖学金,该同学可能会兴奋不已,但他身边与他有竞争关系的同学,也可能因没有拿到奖学金而懊恼,而更多的同学,可能对此并不会太在意,因而也不会有什么情绪反应。

2.外部表现多方面

人有七情六欲,当人们面临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时,总会在内心有一种难言的或不愿表述的痛苦。这些痛苦不仅会引起其内心的反应,而且会引起外部身体姿态、面部表情等方面的反应,如愁眉苦脸、惊恐万状、怒不可遏。同样,当人遇到快乐事件时,内心会感到喜滋滋、乐颠颠的,外表会表现出眉飞色舞、喜气洋洋等。

情绪具有独特的外部表现形式,即表情。表情是表达情绪状态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变化模式。表情动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情绪语言,它以有形的方式体现出情绪的主观体验,成为人际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的工具之一,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声调表情等。

面部表情是以面部肌肉活动为主的一种情绪表达方式。汉语中有许多这一类的词语,如愁眉苦脸、喜形于色、眉飞色舞、眉目传情、横眉冷对等,它们都是指人们在情绪活动状态时的面部表现形式。面部表情具有双向沟通作用:一方面,面部表情是情绪当事人主观的情绪状态;另一方面,面部表情也为他人了解当事人的情绪状态提供了信息,使他人能够通过其面部表情了解其内心情绪。

体态表情包括身体动作与手势。身体动作是表达情绪的重要方式:高兴时的手舞足蹈、前仰后合、载歌载舞;紧张时的手足无措、坐立不安;惊恐时的双肩紧缩、瑟瑟发抖;愤怒时的咬牙切齿、昂首顿足。手势通常是作为一种辅助性语言而使用的,往往被用于弥补口头言语表达方面的某些不足,用于表达同意或否定、拒绝或接纳、喜欢或厌恶等思想或情感。有时,手势也可单独用于表达情感、思想、做出指示等,如举手表决、摆手再见、挥手示意、摊开双手表示无奈等。

此外,语调表情也是情绪表达的重要形式之一。例如,爽朗的笑声、痛苦的呻吟都表达了不同的情绪状态。人们在紧张时,声音尖锐而急促;平静时,语音平缓而沉着;悲痛时,语调悲切、深沉而惋惜。

3.生理唤醒时相伴

生理唤醒是指伴随情绪与情感发生时的生理反应,它涉及一系列生理活动过程,如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外分泌系统等活动。情绪产生时必然伴随着显著的生理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起着调节和整合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艾克曼等研究人员让被测试者用面部肌肉来表达愉快、发怒、惊奇、恐惧、悲伤或厌恶等情绪,同时给他们一面镜子以辅助他们确定自己面部表情的模式,要求他们把每一种表情保持10秒钟,并对他们的生理反应情况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各种面部表情的生理反应存在明显差异。保持发怒和恐惧的表情时,被测试者心率都会加快;保持发怒的表情时,被测试者的皮肤温度会上升;保持恐惧的表情时,被测试者的皮肤温度则会下降。另一些研究表明,许多情绪都使人的心率加快:发怒时,被测试者脖子以下发热,感觉热血沸腾;恐惧时,被测试者骨子里发冷、浑身发凉等。二、情绪ABC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艾尔伯特提出诱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这就是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传统的ABC理论比较重视大脑在认知评价中所占的地位,即大脑为加工外部信息提供了生理基础。大脑神经元的灵活性、稳定性、平衡性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人对待相同的诱因所产生的情绪有所差异,甚至是同一个人当他的大脑处于不同状态时,都会造成情绪上的差异。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疲惫与醉酒的人,情绪反应与平常大相径庭。此外,大脑还能将过去的经验储存在长时记忆中。这些经验时时影响着大脑对各种诱因的信息加工,有些并没有被我们意识到,尤其是一些长期形成的错误观念。

有个小笑话:小王到医院把自己的检查报告拿给医生看,医生摇了摇头。顿时吓坏了小王,猜测自己肯定是得了绝症。医生摇完头说:“现在的年轻医生,字写得太差了。”小王是被自己的错误猜测给吓住了。错误猜测、错误观念、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具有绝对化、糟糕至极、过分概括三个基本特征。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包括:

1)每个人绝对要获得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2)在人生中的每个环节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3)人不能犯错误,否则就得受到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4)人不能遭受挫折,事情要按自己的意愿发展。

5)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无法控制和改变。

6)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所承担的责任采取逃避行为。

7)过分忧虑、担心危险和可怕的事。

8)人必须依赖别人,缺乏独立性。

9)过去的经历和事件对现在生活的影响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10)过分关心他人的问题。

11)坚持寻求一个完美、正确的答案。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德国女子接受了器官移植,成功地换掉了心脏。但术后她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喝啤酒和一种葱香味道的饼干,这些习惯都不是她以前有的。后来她发现捐赠心脏的是一名出车祸的男子,她设法找到了男子的家人,了解到男子生前特别喜欢喝啤酒和葱香味的饼干。从这个故事中是否可以大胆假设: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细胞可能储存着各种“记忆”,而个体稳定的情绪反应也被储存在细胞中,甚至通过神经系统进行调节反馈。

21世纪,人类在经历“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后,开始步入“文明病时代”。“文明病时代”致病根源不在于细菌、病毒,而主要是心理情绪因素。有人统计,55%的食道癌患者有忧郁情绪,68%的淋巴癌患者情绪低落,因压抑而致病者占85%以上。可见,不少症患常常不是身体有问题,而是情绪出了状况。个体无法觉察或表达,反而通过身体发生病变来进行对外宣告。而这些情绪的产生与个体的经历、认知与信念密不可分。【成长课堂3:正确归因】

既然我们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惑,而是被人们对事物持有的看法所困惑,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试着去用积极阳光的心态看待事物呢?

请试试对常有看法重新解读一下。对常见看法的新解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