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点《孙子兵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00:36:07

点击下载

作者:赵凡禹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每天读点《孙子兵法》试读:

前言

孙子,即春秋时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因著《孙子兵法》而闻名后世。春秋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可以称得上是军事家的人如过江之鲫。然而,兵家之所以称得上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主要是由于有孙子其人。

孙子原是陈国陈完(后改称田完)的后裔。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避难奔齐,改称田完。田完的五世孙田书攻打莒国功勋卓著,齐景公赐姓孙氏。田书就是孙武的祖父——齐国名将司马穰苴,他不仅能征善战,而且著有《司马穰苴兵法》。

当时的齐国,形势极为复杂,旧贵族内部发生了“四姓之乱”。正是这种纵横捭阖的斗争,在客观上为孙武提供了洞察统治集团上层斗争的机会,锻炼了他善于应变的机智才能。后来,由于“四姓之乱”,孙武离开了故土齐国,去到南方新兴的吴国。

孙武来到吴国后,一面潜心研究兵法,观察吴国政治动向;一面与他的好友伍子胥亲密合作,协助吴王修运河,建都城,经国治军,发展生产,加强战备。他和伍子胥共同拟定了“三分疲楚”的持久消耗策略,把吴军分为三部,第一部出兵击楚,等楚军集结反攻时,即刻退走;楚军一解散,第二部又出击,逼得楚军再度集结,如是再三。“三分疲楚”策略的机变运用,仅一年时间,便令楚军不胜烦扰,战力消耗,士气低落,以致用来牵制吴国的重要据点也被一一击破。

孙子将这种“三分疲敌”的消耗战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吴王本有意乘胜追击,长驱直捣楚国,但孙子阻止吴王这样做。他认为:士卒征战经年,需要休息,况且大别山附近尚有若干小国未服,南面来自越国的威胁未除,胜利的态势还未形成,此时不宜出兵。

直到四年后,吴国逐步攻占了大别山麓以东及汉水、淮河一带,使附近的小国全部臣服。而原先楚的属国唐、蔡也因故与楚交恶,蔡遭楚讨伐,转而向吴国求援。正是在这一有利形势下,孙子抓住这一用兵的时机,奏请吴王攻楚。伐楚决定下来后,孙子便亲率吴军,先结纳唐、蔡两国军队,一举突破桐柏山这一大别山的天险,迅速深入到楚国境内。同时,另一支部队从北面由淮河西上,越过三隘口,与南路军会合。

孙子的规划,大出楚国意料之外。楚国的判断是:吴军的主力必在北面,且北路军行动趋缓,楚军完全可以先将吴军留下的舟船破坏殆尽,断其退路,然后赶到三隘口,堵住吴军去路,使吴军进退不得。不料,人算不及天算。楚军尚未抵达目的地,吴军的北路军便已神速通过三隘口,与南军会师。更不为楚军所料想的是,未加防备的南路军竟然是主力。这更显出孙子的高明之处。

吴军越过大别山,宛如行于无人之径,未遭任何抵抗。当楚国发觉,吴军早已到达柏举,以逸待劳,击溃仓促来袭的楚军。楚军将帅之间本来彼此钩心斗角,竞相邀功,整体战力无以发挥,柏举一败后,士气全无,自此兵败如山倒。吴军在孙子指挥下,从柏举直入楚国都城郢都,一路追击楚军,前后达十日之久,逼得楚王弃城而逃。吴楚争战七十年,至此终告一个段落。

孙子作为一位统兵元帅,理应为此次的胜利感到满意。然而,此时孙子的心境万分沮丧和失落。他目睹吴军攻入郢都后,从吴王到文武大臣,个个都贪恋于楚王室的美女财宝,军队则恣意搜刮,打杀劫掠,纪律荡然无存。而伍子胥为了报仇,竟将死去多年的楚平王从棺木中挖出鞭尸。各种恶行,令孙武不禁自问:六年来的策划、部署、训练、征讨、枕戈待旦,步步为营,到如今转战千里,完成破楚大任,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了个人的报仇泄愤,逞纵私欲吗?严酷的现实,使孙子的境界突然跃出了兵法的迷宫之外。

当秦国应楚国之请,派兵前来救楚,将吴军击败后,伍子胥希望反攻,力保江山。而孙子却劝他适可而止——既已破楚国都,逐走楚王,且又掘尸泄恨,夫复何求?孙子在吴军班师回国后,急流勇退,飘然隐去,不知所终,史书上再也寻不出他的踪影,只留下兵法十三篇,传诵人间,影响和左右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战争进程。

孙子留下的十三篇兵法,即《孙子兵法》,又称《兵策》、《吴孙子》、《孙子十三篇》,全书从十三个方面详细讲述了行军打仗的要诀与智谋,共五千九百余字,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言简意赅,具有高度的哲理性,除了少数篇章谈及具体战争问题外,其余均可以“原则”视之。它不仅讨论了战争这种人类社会现象,而且透过战争触及人类本质的一些属性,所以,到今天人们不仅在战争行动时依赖它的指导,而且在进行政治、经济、体育竞争等种种活动时也可从中得到启迪。

本书从《孙子兵法》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含义丰富的句子,分为战争、将才、治兵、谋略、攻防、制胜、机变、虚实等章节对孙子智慧进行解析,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历代论引、兵法札记、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孙子的思想。

书中难免错谬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孙子谈战争

战争是国君、将帅“不可不察”的“国之大事”,因为它关系到“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由此,再发散性思维到人生,人生中的一切冲突、对抗是个人的大事,它关系到个人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也要认真审察。战场上,军队有的道路不要去走;人生中,做人有的道路也不能去走,比如犯法的道路,有损人格的道路,伤害别人的道路。我们做人做事,社交处世,要走正道,不能走邪路,必须脚踏实地时时谨行,处处慎独,守住做人的底线,做个好人。孙子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从根本上讲,也是靠力与慑来实现的。正是由于虎的凶猛无比,才产生出慑魄的虎威,而猫长得再像虎,也产生不出虎的威来,原因也在于此。

慎战——兵者,国之大事

【原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计篇》)【今译】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历代论引】杜牧曰:《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于兵,故须审察也。李筌曰:兵者,凶器。死生存亡,系于此矣。是以重之,恐人轻行者也。贾林曰:地,犹所也,亦谓陈师振旅战阵之地,得其利则生,失其便则死。故曰死生之地。道者,权机立胜之道,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故曰不可不察也。《书》曰:“有存道者,辅而固之;有亡道者,推而亡之。”【兵法札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孙子兵法·计篇》的开头语,也是整部《孙子兵法》的开头语,体现出战争的严重性,显露出孙子的“慎战”思想。战争是残酷而惨烈的,搞不好会导致国破家亡。因此,战争双方都希望一举战胜对手,增强国家实力。

在现实中,战局变化多端,没有人能稳操胜券。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后果不堪设想,而胜方也有可能遭受巨大损失。五代时,宋太祖赵匡胤稳定了内部以后,准备出兵统一全国。打到最后,只剩下南唐和吴越两个国家。当时,南唐的国主是李煜,历史上称为南唐后主。李后主像

李煜平时纵情诗酒,沉溺声色,疏于政务,对战争及国家大事一窍不通;既不诣事,又不识人,轻易中了赵匡胤的反间计,杀害了自己能征善战的大将林仁肇和忠臣潘佑,以致在宋军压境之时,束手无策,最后只好光着身子自缚请降。这位精于诗词、音乐和书画的南唐后主,由于不懂得“存亡之道”,忽视国家的政治和战争,终于酿成了国破家亡的惨剧。因此,《孙子兵法》开篇即强调:战争关系“死生”与“存亡”,应仔细思量和研究。【人生感悟】

战争是国君、将帅“不可不察”的“国之大事”,因为它关系到“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由此,再发散性思维到人生,人生中的一切冲突、对抗是个人的大事,它关系到个人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也要认真审察。

俗话说:“男儿出门一步,就有七个敌人。”对现代人而言,敌人真是不胜枚举,如商敌、情敌、棋敌、牌敌、政敌等。其实,既然同样是人,为什么要为自己设下那么多的敌人?为什么要那么怀恨别人?这种朝朝暮暮与人为敌的人,终有一天,会变成冷酷无情的人。

有的人一旦对立场相左的人产生恨意时(即使是假想敌),就会千方百计地攻击对方,直到彻底打倒对方为止。还有一些人,抱着“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心理,如果挨了一拳,一定要还以三拳才肯罢休。如此一来,不但永远无法和解,还会增加彼此之间的憎恨,落得两败俱伤,最后同归于尽。

为了避免产生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尽量欣赏对方的成就,体谅对方,而不是播下仇恨的种子。

美国的议会秘书任期也和议员一样,一年一选。这年,经营印刷业的富兰克林获得了议会秘书的提名。富兰克林非常想当选,不但这项工作很适合他,还能拿到一份报酬,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能使富兰克林同议员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印刷选票、法律文本、纸币等印刷业务,能获得更多的客户和利益。

但是,富兰克林的提名遭到一位新任议员的强烈反对,那位议员发表了一个演说,将富兰克林批评得一文不值,他认为富兰克林资历太浅,不是议会秘书的最佳人选。

面对这样一位出其不意的对手,富兰克林开始很头痛了一阵子,不过他还是想出了办法,来化解两个人之间的矛盾。

富兰克林了解到这位新议员家产殷实,受过高等教育,是个有名的绅士,他的才能和影响会使他在一定时间内对议员们产生作用,后来证实的确如此。他又打听到新议员收藏有一本罕见的珍本书,于是,他就写了一张便条,表达了热切想看到这本书的愿望,请求他能借给自己看上几日,新议员慷慨地借给了他。

一周后,富兰克林把书送还,又附上一张便条,诚挚地表示了热情的谢意。在他们下次见面时,新议员十分客气地同富兰克林说,以后随时都愿为你提供服务。不久,富兰克林如愿以偿当选议会秘书,同时他们成了好朋友,这种友谊一直保持到他去世。

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它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对手、敌手、对立面,与其怨恨报复、对抗、无味的搅局,倒不如谨慎地、不卑不亢地先求助于对方,以此博取对方的好感而消弭以往芥蒂更为有利。

慎交——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

【原文】

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孙子兵法·军争篇》)【今译】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就不能与其结交。【历代论引】曹操曰:不知敌情谋者,不能结交也。李筌曰:豫,备也。知敌之情,必备其交矣。杜牧曰:非也。豫,先也;交,交兵也。言诸侯之谋,先须知之,然后可交兵合战;若不知其谋,固不可与交兵也。梅尧臣曰:不知敌国之谋,则不能预交邻国以为援助也。【兵法札记】

孔子说的这句“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实质是在论述“知友”的原则。作战时的“知”,除了要“知彼知己”、“知天知地”,还应当“认识盟友”。孙子强调,能结交为盟友的人就要知其政治意图、战略企图,知其政治立场。盟友的政治意图、战略企图可能并非与自己完全一致,但也并非与自己完全对立,所以就要在知“友”之“谋”时,预先制订与其结交的方针、原则。

秦国在春秋初期还是一个建国不太久的小国。经过多年的经营,秦穆公时,秦国已具备了较为强盛的经济力量。于是,穆公开始积极展开对外军事、政治斗争,即位不久就跨过黄河,灭掉了茅戎。然而,秦国要向中原发展,首先接触的便是晋国。

当时,晋献公也正在扫灭周围的小国,开始为晋国图霸奠定基业,国力日渐强大。如何与晋国交往?秦穆公经过一番思索,决定采取联姻的策略,与晋国建立友好的关系。于是,穆公让大夫公子絷代其向晋献公求婚,请求晋侯将长女伯姬嫁与穆公作夫人。穆公的请求得到了献公的应允。由此秦晋两国以婚约为纽带,和好相处。晋献公死后晋室发生动乱,秦穆公还支持公子夷吾平息动乱,并拥立夷吾为君,即晋国惠公。

秦晋联婚还使秦国得到了两位有才华的人:蹇叔和百里奚。百里奚是虞国的大夫,晋灭虞时当了俘虏,献公把他作为女儿的陪嫁奴仆送给秦国。随后,百里奚推荐他的朋友蹇叔为上卿。秦穆公得百里奚、蹇叔二人辅佐,国家大治,国力更强,便向东发展,争夺霸权。

联姻外交,利用姻亲纽带巩固双方的关系,这一谋略自古至今都被世人推崇和选用。通过姻亲纽带建立起来的关系,一般来说,比较牢靠,即使有裂痕也较容易修补。当然,这要排除美人计式的姻亲,美人计与联姻外交的区别在于,美人计意在迷惑对方的视听,消磨对方的志气,削弱对手的威望,最后达到俘获对手的目的;而联姻外交是施计者主动请求缔结秦晋,并以达到双方和好为主要目的。【人生感悟】《孙子兵法》里面虽然没有如同“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孙子兵法·地形篇》)这样明显的词句来表述“什么样的朋友可交,什么样的朋友不可交”,但我们从“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这句话里也能窥见孙子对“谨慎选择朋友”这一人生话题的重视。

谚语说得好:“滥交者无友”。结交朋友必须慎重选择。人之所以需要慎重选择朋友,是因为和你交往的人有各种各样的,而朋友会对你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和正直善良的人交朋友,得到朋友的帮助,自己就受到积极的影响,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俱化矣。”所以,“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墨翟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傅玄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著名作家克雷洛夫说:“选择朋友一定要谨慎!地道的自私自利,会戴上友谊的假面具,却又设好陷阱来坑害你。”这些讲的都是要慎重选择的道理。

我们结交朋友,首先应该衡量是“益”还是“损”,即衡量对我们的事业有益还是有损,对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有利还是有害。

慎重选择朋友,最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识别真伪朋友,考验真假友谊。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往往会有真诚的朋友,也会有虚伪阴险的朋友,因此,判别真伪好坏朋友,是慎重选择朋友的关键。寓言家伊索曾说:“在危险之中,常有被疑的朋友成为救星,最被信用的成为卖友的人。”德谟克里特也说:“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并不显得像朋友。”克雷洛夫指出:“在你有权力有名望的时候,卑鄙的人是不敢抬起嫉妒的眼睛看你一眼的;然而,到了你一落千丈的时候,显示最大的毒辣的就是他们。”这种人不是真正的朋友,而是狡猾的危险的朋友。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什么是虚假的朋友?古代波斯著名诗人萨迪说:“你不要把那人当做朋友,假如他在你幸运时表示好感。只有那样的人才算朋友,假如他能解救你的危难。”大剧作家莎士比亚也指出:“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是真友谊。”“有些人对你恭维不离口,可全都不是患难朋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困难是检验真伪友谊的分水岭和试金石。真正的友谊不是挂在口头上的,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见朋友的真心,这叫做患难识朋友。法国近代思想家卢梭甚至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我们是在和什么人打交道;甚而要认识自己的朋友也要等待重大的关头,也就是说,要等待不可能再有更多时间的关头;因为唯有到了这种关头,认识朋友才会成为最重要的事”。我们在选择朋友的时候,不要被娓娓动听的蜜语甜言所陶醉,也不要被谦恭顺从的表面所迷惑,更不要被假惺惺的笑脸所欺骗,而要在实践中用理智来识别真伪朋友,考验真假友谊。

真朋友,不是在顺境中找到的,而是在逆境中获得的。一个人在顺境中,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或者为了巴结你的权势,或者为了贪占你的名誉,或者为了求得你的钱财,对你百般恭维顺从。一旦你遇上倒霉的事,这帮趋炎附势者就溜得快快的,躲得远远的。而那些朋友,在你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莎士比亚说得好:“一个人倒霉至少有这么一点好处,可以认清谁是真正的朋友。”

患难中的友谊,是人生最珍贵的。一个人处于逆境中,只有真诚的朋友的帮助,才能使你的困难和危机得到解救;只有真诚朋友的同情和关心,才能使你的精神得到安慰,痛苦得到分担,心灵得到启迪。

军争的利与危——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原文】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孙子兵法·军争篇》)【今译】争夺有利条件,既有获得生机之利的可能,也有导致危险局面的可能。【历代论引】曹操曰:善者则以利,不善者则以危。李筌曰:夫军者,将善则利,不善则危。贾林曰:我军先至,得其便利之地,则为利。彼敌先据其地,我三军之众驰往争之,则敌佚我劳,危之道也。梅尧臣曰:军争之事,有利也,有危也。又一本作“军争为利,众争为危”。【兵法札记】

在战争中,必须对双方的有关情况做全面而综合的分析,看哪些因素对我有利,哪些因素对我有害,并根据具体情况而设谋用兵,趋利而避危,以求克敌制胜。

兵法要求,“先胜而后战”。其意是说,要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其中,要准确地找出制胜之利和致败之危,这是不被敌人战胜的前提条件。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等于设计的谋略均成为无矢之的。

全面而综合地分析“军争为利”和“军争为危”,被历代兵家所强调。战场上两军对峙,互为制约。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成为分析和认识“利”与“危”的基本依据。对我有利的必然对敌有害,对我有害的必然对敌有利。所以,对于“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应作三个方面的理解:

首先,要看到作战的有利因素,也要看到潜在的危害。其次,既要看到对我有利因素和存在的危害,也要看到对敌的有利因素和存在危害,即做到“知彼知己”。最后,要把握“利”与“危”的转化,利用各种战术,充分发挥我的有利因素,减少或避开危害;同时,遏制敌人的有利因素,扩大对敌人的危害,由此使对我的危害向有利转化,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蒙哥马利将军率领的第8集团军和德国元帅隆美尔指挥的德意“非洲军团”,在北非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龙虎斗。这两位对垒的将军,都是本国能征善战的骁将,鹿死谁手,殊难预料。素有“沙漠之狐”美称的隆美尔在阿莱曼战役中首战失利,被迫转入防御。但其防御工事的坚固程度在沙漠战场上前所未有,它不仅有宽而广的地雷场,而且没有公开暴露的侧翼。

为了进一步取得胜利,蒙哥马利没有立即发动进攻,而是精心策划了代号为“轻盈”的反攻计划,意在彻底打垮隆美尔。为了迷惑敌军,蒙哥马利专门组建了一支用来惑敌的A部队。这支队伍中有商业银行家、药剂师、音乐厅的魔术师、电视剧作者、艺术家、情报人员和几名大学教师,是个纯粹的杂牌军。也正是这支杂牌军,凭着高超的伪装欺骗手段,有效地把将在北线上担任主攻任务的1000辆坦克、1000门火炮、81个步兵营、几千辆军车和数万吨物资伪装了起来,使之看上去就像是运送物资的大卡车,使德军误认为这些车辆只不过是英军前线步兵的军需补给车。在南线的佯攻方向上,A部队更做了大量文章。他们用音响、烟幕等模拟大部队的集结,并铺设了假输油管和假铁路,在沿途设下无数供水站,致使德军对英军将在南线发动主攻深信不疑。经过一系列的示假隐真后,英军开始从南北两线进攻。隆美尔蒙哥马利

由于英军的进攻出其不意,再加上隆美尔正抱病回国休养,致使德军前线指挥官施图姆搞不清英军的战略意图,不知所措。最后,施图姆综合战前的侦察情报和战时从前线发回的战况描述,更加确信英军的主攻方向在南线,遂把一个最精锐的师调出主战场。英军在主攻方向上的压力减轻后,进展相当顺利,将德军切割成独立的几段,使德军伤亡惨重。降美尔匆忙返回战场,但已无回天之力,“非洲军团”处于劣势,最后只得败逃突尼斯。【人生感悟】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人生中,个人手中握有的权力就如同孙子说的“军争”,有“利”也有“危”。《吕氏春秋》曾经记载:越国王子搜看着越国人接连三次杀掉国君,王子搜担心自己被立为国君后也会遭到杀害,于是就逃到一个山洞里躲起来。越国没有国君,越国人到处寻找王子搜,终于在山洞中找到了他。可是王子搜不肯出来,越人就把艾草点燃,用烟熏他,逼他出来。

王子搜忍耐不住,被迫从山洞里钻出来,越人推搡着把他请上国君的车驾。王子搜上车后仰天长叹:“苍天啊!为什么你不能放过我?”其实,王子搜并不是害怕做越国的国君,而是害怕做国君所带来的可怕后果。“军争为利,军争为危”,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给你带来无上的尊贵和无尽的财富,同样也会给你带来无穷无尽的祸害。“军争为利,军争为危”的道理也适用于市场竞争。一个企业能否及时准确地把握竞争之“利”和“危”,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发挥其“利”、避免其“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的关键所在。为此,许多大企业不惜重金聘请专家学者组成智囊团,提供市场竞争中的“利”与“危”的信息,研究本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本企业所处地位,以调整经营结构,变有利因素为经济利益,变危害为有利或减小危害,使企业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途有所不由——途有所不由

【原文】

途有所不由。(《孙子兵法·九变篇》)【今译】有的道路不要去走。【历代论引】曹操曰:隘难之地,所不当从;不得已从之,故为变。李筌曰:道有险狭,惧其邀伏,不可由也。杜佑曰:厄难之地,所不当从也。不得已从之,故为变也。梅尧臣曰:避其险厄也。张预曰:险厄之地,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故不可由也。不得已而行之,必为权变。韩信知陈余不用李左计,乃敢入井陉口是也。【兵法札记】“途”,道路。“由”,通过。“途有所不由”这句话可作多种理解:其一,按正常情况该走的道路偏偏不走,另选迂回的道路走,以期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例如三国时期曹魏将领邓艾伐蜀的绕道阴平;其二,险隘而不便展开队形、不利作战行动的道路不走以免得不偿失;其三,可能有伏兵的道路不要走,以免中圈套遭伏击。

魏景元四年(263年)秋,魏元帝下诏书命令诸军征伐蜀国。蜀国得知消息后,立即调兵遣将增援驻守在沓中(今甘肃岷县南)的姜维。两军经过几次激烈交战,蜀军姜维、廖化、张翼、董厥等退守剑阁,集中兵力抵抗魏军。魏军主将钟会率十万人进攻汉中(今陕西汉中市),在剑阁受阻,久攻不下,部队缺粮,准备撤退。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余人在西线进展顺利。他经过详细分析形势后认为,姜维经过长期征战,兵力损失很大,魏军应当乘胜进攻,不给对方喘息机会,方能取得彻底胜利,不然就会半途而废。于是决定从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走小路经汉中德阳亭攻取涪城(今四川绵阳市),然后出剑阁西一百多里,再长驱三百里至成都,用奇兵直捣蜀国腹心。邓艾:阴平凿险

这年冬天,当邓艾引军由阴平小道向江油(今四川江油北)进发,军至马阁山(今四川平武东南)时,他的部队遇到了山险、粮缺、人乏的严重困难,处境十分危险。面对艰险,邓艾毫不松懈斗志,他一边指挥士兵“凿山通道,造作桥阁”,继续前进,一边鼓励士兵顽强拼搏,战胜困难。在行军到一处荒山绝壁,遍野荆棘,野藤缠绕,实在难以行走时,邓艾急中生智,用牛毛裹住身体从山坡上向下滚。将士们见主帅如此不怕死,也就勇气倍增,想各种方法,冲破险阻,向前挺进。就这样,经过艰难行军七百余里,邓艾军终于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军到了江油城,蜀国守将马邈猝不及防,被迫投降。接着,邓艾又与蜀将诸葛瞻所部展开激战,诸葛瞻不敌,节节败退至绵竹(今四川德阳)。邓艾毫不放松,挥师攻破绵竹,斩杀了诸葛瞻及黄崇等蜀将。继而又乘胜直捣成都,迫使蜀国“刘禅君臣面缚,叉手屈膝”请降。

邓艾以其非凡谋略和英勇善战,一举灭掉了在成都经营了四十多年的蜀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长驱奇袭大获全胜的著名战例。【人生感悟】

战场上,军队有的道路不要去走;人生中,做人有的道路也不能去走,比如犯法的道路,有损人格的道路,伤害别人的道路。我们做人做事,社交处世,要走正道,不能走邪路,必须脚踏实地时时谨行,处处慎独,守住做人的底线,做个好人。

俗话说:难难难,易易易,不难也不易。要说难,一片贪欲之云横眼前,就可能叫人钻入死胡同,直碰得头破血流甚至一命呜呼也闯不过去。要说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明心见性也只在刹那。关键看一个人有没有真诚的信念、坚强的决心、刚毅的意志和切实的躬行。

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可见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著作等身或宏论滔滔、口吐莲花,如不能躬行实践,也不能算是真学问。

春秋时,鲁国相国公仪休喜欢吃鱼,全国各地很多人因此送鱼给他,但他都一一婉言谢绝了。他的学生劝他说:“先生,你这么喜欢吃鱼,别人把鱼送上门来,为何不要了呢?”

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能随便收下别人所送的鱼。如果我经常收受别人送的鱼,就会背上徇私受贿之罪,说不定哪一天会免去我相国的职务,到那时,我这个喜欢吃鱼的人就不能常常有鱼吃了。现在我廉洁奉公,不接受别人的贿赂,国君就不会随随便便免掉我相国的职务,只要不免掉我的职务,就能常常有鱼吃了。”

公仪休的想法是明智的。我们在工作当中,也免不了会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诱惑,关键时刻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要因贪小利而丢了大利。

居庸关城隍庙大殿有这样一副楹联:“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做个好人,是否能得到被孔子敬而远之的鬼神们的钦敬不得而知,但要说到心安梦稳那是真实不虚的。而且,一个人一旦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再以无所畏惧的意志来躬行、精进,“日新、日新、又日新”,这样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有所超越和收获,生命之花就能徐徐绽放,璀璨而芬芳。当你堂堂正正地生活、坦坦然然地工作、光明磊落地处世时,你会觉得自己是透明的,是喜乐的,是清静的,是完整的。

半济而击之——令半济而击之,利

【原文】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孙子兵法·行军篇》)【今译】敌人渡河来战,不要在敌人刚入水就去攻击,而是让敌人渡过一半时再去进攻,最有为利。【历代论引】李筌曰:韩信杀龙且于潍水,夫概败楚子于清发是也。王皙曰:“内”当作。迎于水,则敌不敢济;远则趋利不及,当得其宜也。张预曰:敌若引兵渡水来战,不可迎之于水边,俟其半济,行列未定,首尾不接,击之必胜。公孙瓒败黄巾贼于东光,薛万均破窦建德于范阳,皆用此术也。【兵法札记】

半济而击,即当敌人渡水作战时,抓住它正在渡水,部队无法展开的机会发起攻击,歼敌于水际滩头。这是古代敌对双方隔水作战时常用的一种谋略。

半济而击之法最早起源于何时何地,尚不得而知。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在孙武、伍子胥等人的辅佐下,起兵伐楚。吴军纵横数千里,连战皆捷,遂拔郢都。在吴军发起的一系列战役中,吴军先锋夫概在清发水(约为湖北安陆、随县的涢水),趁楚军半渡之时,发起一场锐利的攻击。这是历史上较早的半济而击战例。孙武:吴宫教战

吴楚交锋,楚军连连败北,锐气已挫。先锋夫概建议趁楚军兵无斗志、将帅不和之机,全线发起攻击,吴王没有同意。夫概认为,为将之道,应见机而行,不必等待命令;拼死一战,说不定能彻底打败楚军,到时候吴王怪罪下来,也可将功折罪。于是,他擅自率领所属五千人马,进攻楚军大营。毫无防备的楚军一触即溃,吴王率军全力投入交战,楚军全线溃退,主帅子常逃奔郑国。吴军乘楚军失去主帅群龙无首,部队混乱之际,向西进行战备追击,到清发水追上了楚军。吴王正要下令攻击,夫概劝阻说:困兽犹斗,何况是人,若逼之太急,楚军会死力拼搏的。不如暂且驻兵,待楚军半渡之时再行攻击。到那时,楚军先渡河的幸免于难,无心恋战;后渡河的羡而争渡,也会失去斗志,我军定能大获全胜。吴王接受了这一建议,孙武率中军赶来时,也称赞夫概的好主意。

楚军大将芜射初闻吴军追来,准备列阵决一死战,又闻吴军复退,以为吴军不敢穷追,即下令五鼓饱食,全军渡江。谁知部队十停刚刚渡过三停,吴军就杀来了。楚军士卒争相渡江,顿时大乱,芜射制止不住,只得乘车疾走。

混乱中的楚军随其主将乱闯乱窜。吴军从后掩杀,杀得楚军尸横遍野,掠取旗鼓戈甲无数。追至雍(澨)(湖北京山西南),再败楚军的援军,接着吴军又连续打了几个胜仗,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占领了楚国的国都郢城。

正在半渡中的部队,有的已渡到彼岸,有的处在正渡之中,有的还在等待渡河,队伍散乱,形不成整体战斗力。这种时候若受到攻击,通常是难以招架的,而对进攻者来说,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孙武是先作兵法十三篇,出山后开始给吴王讲授。大概作为吴王阖闾的胞弟,自然对孙子兵法有所了解。他能在楚军败退到清发水时,及时提出的主张,也称得上是学以致用。

自孙武提出“半济而击”的战术原则之后,这样的战例常见之于古今中外的战史上。如在夫概半济而击的三百多年后,韩信的攻齐之战,也运用了这一战法。公元前203年,韩信攻齐。项羽派大将龙且率军二十万驰援,与韩信的部队隔潍水对峙。韩信派人做了一万条沙袋,于潍河上游坝住水势;又派一部兵力涉水进攻龙且,接触后又佯败而退。龙且率军渡河追击。这时韩信命部队决开沙袋,龙且的部队刚渡过一半左右,河水陡涨,韩信回师反击,彻底打垮了龙且的部队。【人生感悟】“半济而击之”,就是在对手开始行动,而未达到目的的时候下手,这个时候进攻对手不仅理由充足,而且取胜的把握也比较大。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准备剿灭王浚。但是王浚势力强大,恐一时难以取胜。石勒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准备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言辞恳切,对王浚一番吹捧。

王浚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的部下游统,伺机反叛王浚,准备投靠石勒,石勒却杀了游统,并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使得王浚对石勒更加放心。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百姓们粮食断绝,而王浚却不顾百姓死活,苟捐杂税,有增无减,致使民怨沸腾,军心浮动。

石勒见时机成熟,亲自率军攻打幽州。当年4月,石勒率部来到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大梦初醒时,已经身首异处了。

王浚刚开始谋反时,石勒并没有实力歼灭他,而且当时不易获得当地军民的全力支持,于是他首先设计稳住了王浚,然后暗中积蓄力量,伺机而动。

等到幽州遭受水灾,而王浚又激起民愤时,石勒才借机一举歼灭了他。

利导思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原文】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子兵法·九地篇》)【今译】对自己的军队来说,有利于我就战,不利于我就不战。【历代论引】曹操曰:暴之使离,乱之使不齐,动兵而战。李筌曰:挠之,令(今)见利乃动,不乱则止。梅尧臣曰:然能使敌若此,当须有利则动,无利则止。张预曰:彼虽惊扰,亦当有利则为,无利则止。【兵法札记】“动”,行动,这里指作战。“止”,即不战。《孙子兵法》中多处谈到“利”,十三篇兵法中共计有五十一个“利”字。“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是孙子利动思想的名言。

战场上,敌对双方布势用兵,往往都是以“利”为基本着眼点的。孙武在阐发这个用兵原则时首先提出了动与止的前提条件。即:使敌人前后不能互相策应;大部队与小部队之间不能互相依靠和协同;主力部队和非主力部队之间不能相互救援,部队建制被打乱,上下失去联系,无法收拢和集中;士卒分散难于集中,对阵交战阵形也不整齐。只有在此有利的态势下,才能致敌用势,战而胜之。否则,就必须待机另谋胜敌之法。

公元231年,诸葛亮五出祁山,率军进驻五丈原。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靠渭水构筑营垒防守。魏蜀军相持了百余天。诸葛亮多次挑战,甚至送给他一些妇女的衣服侮辱他,但司马懿仍不为所动。他认为,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困难,不能持久作战,这是其不“利”。而魏军粮草充足,以逸待劳,这是我之“利”。只要以“利”动之,坚守不战,以守为攻,蜀军会不战自退。后来蜀军渐不能支,果然被迫撤军。这个例子说明,“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确实是有效的制敌谋略。

古今作战,两军都是以“利”伐谋,从胜而终。以“利”伐谋,其动止都是以“利”为目的。有的情况下,为了在战场上夺得“大利”,有时还会放弃眼前的“小利”,假痴不癫,顺详敌意,尔后从利而动,获得较大的胜利。【人生感悟】

孙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句“利动”思想的名言,若引申到人生,其意义就得到了拓展、深化,它更多的是给人一种向上的、阳光的思维。人的思维有利导思维和弊导思维之分。所谓利导思维就是遇到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把思考导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即从积极美好的方面去想。所谓弊导思维就是凡事往坏的方面想。诸葛亮:祁山伐魏

有一位盲人,性格十分开朗,生活十分愉快。有人问他“作为盲人,你不感到痛苦吗?”盲人笑着回答:“我痛苦什么呢?和聋子相比我能听见声音,和哑巴相比,我能说话;和下肢瘫痪的人相比,我能行走。”眼睛瞎了,却不觉得丝毫痛苦,这就是由于他调整了比较的对象和方法,凡事从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东西不同。同样一件事情,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就会有迥然不同的结果。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既可以从正面理解,也可以从反面理解。从辩证法的观点看,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事,也没有绝对的坏事。好事中潜伏着坏的因素,坏事中包含着好的成分。正如老子所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把一切思考导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从不利的事情中寻找美好,提取美好,放大美好。这样不仅能使自己在不利的境遇下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励自己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而且也有益于身心健康。

学会利导思维,不只是一个思考的技巧问题,还涉及人的心态,人的性格和人的生活态度。一个人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心情舒畅,往往就能正确面对现实、正视事实,能够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遇事从积极和美好的方面考虑问题。反之,一个人如果心胸狭窄、自惭形秽、缺乏自信,甚至悲观绝望,往往容易陷入弊导思维的泥坑不能自拔,甚至会导致自我伤害、自我折寿。我们学会利导思维,就要掌握唯物论和辩证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突然袭击——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原文】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孙子兵法·九地篇》)【今译】用兵的情理重在快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历代论引】曹操曰:孙子应难以覆陈兵情也。李筌曰:不虞不戒,破敌之速。杜牧曰:此统言兵之情状,以乘敌间隙。由不虞之道,攻其不戒之处,此乃兵之深情,将之至事也。陈(白皋)曰:此言乘敌人有不及、不虞、不戒之便,则须速进,不可迟疑也。盖孙子之旨,言用兵贵疾速也。【兵法札记】

这是孙子阐述突然袭击思想的一段名言。“主速”,意为重在迅速。“虞”,料想、意料。“戒”。防备、警戒。

孙子主张“兵之情主速”,即自己的行军、攻击都使敌人意料不到,从而造成敌国强大的心理压力,使敌人来不及防范,在敌人仓促应战的情况下,我军自然胜券在握。

公元207年,郭嘉向曹操建议,乘着北方胡人的力量还很弱小,应该尽快征服,以扩大地盘。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远征千里,袭击乌丸。曹操率领军队到达易县时,郭嘉说:“‘兵贵神速’,今于千里之外去袭击敌人,笨重装备过多,难以取得胜利,况且容易暴露,敌人知道后,必然加强戒备,不如轻装昼夜兼程,出其不意。”曹操觉得有理,就命令部队放弃笨重物资,轻装疾进,秘密通达卢龙塞,直捣单于庭。胡人根本没有想到千里之外的魏军会突然杀来,因此毫无准备,一片惊慌,仓皇应战,不堪一击,很快被打败。曹操从此解除了北部后方的威胁,形成了有利的战略布局,可以全力与孙权、刘表抗争,为统一天下,投下了漂亮的一招伏棋。曹操像【人生感悟】

孙子说的“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也是人生战场的进攻要则。

许多事应该有勇气和决心去争取。我们身边有许多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时常并不是对这问题的本身不能理解,而被枝节问题所困扰,我们太容易被周围人们的闲言碎语所动摇,太容易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以至于给外来的力量一种可以左右我们的机会。谁都可以在我们摇晃不定的天平上放上一个砝码,随时都有人可以使我们变卦,结果弄得别人都是对的,自己却没有主意,这真是成功途中的大障碍。

对一个坚决朝目标走着的人,别人一定会为他让路。而对一个踌躇不前、走走停停的人,别人一定会抢到他前面去。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我们应决心朝着既定的方向走去,越直接越好,一定要坚决地信赖自己。威廉·沃特说:“如果一个人永远徘徊于两件事之间,对自己先做哪一件犹豫不决,他将会一件事情都做不成。如果一个人原本做了决定,但在听到自己朋友的反对意见时犹豫动摇、举棋不定,那么,这样的人肯定是个性软弱、没有主见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只能是一无所成,无论是举足轻重的大事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他不是在一切事情上积极进取,而是宁愿在原地踏步,或者说干脆是倒退。古罗马诗人卢坎描写了一种具有恺撒式坚忍不拔精神的人,实际上,也只有这种人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种人首先会聪明地请教别人,与别人进行商议,然后果断地决策,再以毫不妥协的勇气来执行他的决策和意志,他从来不会被那些使得小人物们愁眉苦脸、望而却步的困难所吓倒——这样的人在任何一个行列里都会出类拔萃、鹤立鸡群。

因为拿不定主意而摇摆不定的人,无论他其他方面多么强大,在生命的竞赛中,总是容易被那些坚定的人挤到一边,因为后者想做什么,立刻去做。可以这样说,拥有最睿智的头脑不如拥有果敢的判断力。

成千上万的人在竞争中溃败而归,仅仅因为耽搁和延误。而数不胜数的成功者因为在关键时刻冒着巨大风险,迅速做出决定,创造了财富。

智者说:“使一个人形成果断决策的个性,是生命成长中道德和意志训练方面最重要的工作。”“果断决策的习惯对我们非常重要,以至于经常要准备冒险做出不成熟的判断或采取不利行动。对一个人来说,偶尔做出错误的决定,总比从不做决定要好。”

快速决策和异常大胆使许多成功人士渡过了危机和难关,而关键时刻的优柔寡断几乎只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协同配合——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恒山之蛇也

【原文】

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恒山之蛇也。(《孙子兵法·九地篇》)【今译】善于统率军队的人,能使部队像灵蛇率然一样,率然是恒山的灵蛇。【历代论引】梅尧臣曰:相应之容易也。曰:蛇之为物也,不可击;击之,则率然相应。张预曰:率,犹速也;击之则速然相应。此喻陈法也。《八阵图》曰:“以后为前,以前为后,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首尾俱救。”【兵法札记】

这是孙子使用的一个比喻手法,在这句话后面,孙子说出率然蛇的生理特征:“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别具一格地以率然蛇比喻作战部署的协同配合,令人耳目一新。

管理部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将帅要使军队能够协调一致,形成整体的作战指导思想。孙子认为,作战是两军集体力量的较量,而不是个体之间的斗勇角力。这种“治众”、“斗众”的指挥艺术,需要具备统军御众的才能,指挥三军像指挥一个人一样,使各部队之间,能够相互策应,相互配合,相互救援,像“率然之蛇”一样首尾相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古战场上,尽管用兵比较简单(如面对面的拼杀),战场也比较单一(如平原、山地、或水上),但仍离不开协调的作用,像孙子讲的“言不相闻,故为金鼓;初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故夜战多用火鼓,昼战多用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的”也是协调的一般手段和作用。实际上,早在孙子之前,协调就已广泛地运用于战场了,有的还达到了比较复杂的程度,如“布阵”,就是一种较高的协调艺术。总之,战争中只要有进攻战、包围战、夹击战、伏击战等,都离不开协调的作用。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战场规模的扩大,战争复杂程度的提高,对协调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海、陆、空军的发展,舰艇、飞机、坦克等广泛运用于战场,战争的分工越来越细,协调也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理论——即三军协同作战的理论,从而对战争以有力的影响和指导,并将孙子的这一思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协同,是现代战争最基本的特征,一般情况下,现代高技术战争最突出的问题是要形成一个“合力”,这个“合力”是由诸兵种参加的,通过大规模、大范围、全过程的协同作战,靠总体威力战胜对方。“空地一体战”理论,就是建立在大纵深、全方位、高立体的作战原则基础上的,作战时,必须动用陆、海、空、天的一切手段,战争的力量在广阔的空间形成多点的布局,并做到各兵种的优化组合,各种武器装备的合理搭配,各种技术的科学运用等。同时,还要使各种力量机动自由,反应迅速,互相支援,互相配合,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力量整体,而这一切没有强有力的协同显然是不行的。【人生感悟】

率然蛇能够协同配合的内在原因是生死与共,是最大的利益(生死利益)的一致。这句话启发了我们:在企业里,要使各项工作达到最大限度的协调配合,就应当让诸方面同处共存于生死线上。

张朝阳曾经翻译过一篇名为《企业的生命周期》的文章:

西方人是这样调侃企业的兴衰的。

企业就像一棵树,树上攀满了猴子,每层的枝丫上都有,还有更多的正往上爬。

如有果子,总是顶层的猴子先吃。

当树上的果子快吃没时,上面的猴子就会用枝条打下面的猴子,以便赶走一些。在挥打中,猴子们纷纷往下一层掉,你挤我,我压他,一片混乱。树木的枝条弄断不少,树干也几乎被折断,最后大都纷纷掉在地上。至于它们的赔偿,就是摇落在树下的一些果子。

猴子掉下去后,树的负担轻了,生活又开始恢复正常。

这个故事写尽了企业中的世态炎凉。显然,故事中的这些“猴子”无论是“上面的”,还是“下面的”,都各怀私心,都只想到让自己吃到果子,而没有考虑怎样使树多长果子。这样的“猴子”,理所当然要掉到“树”下去,被“树”抛弃。

那些只想自己吃到果子,不能与公司共命运同成长的员工,心中普遍存在两个错误认识:一是认为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是对立的;二是认为个人前途与组织前途没有关系。事实上,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是统一的。在一个企业里,利益分配是这样的:一部分以税收形式上缴国家,一部分以公益支出形式给了社会,一部分以分红的形式给了股东,一部分以薪金福利等形式给了员工,一部分留在企业里作为企业下一步发展所需的公积金。

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难免存在着你多我少,或者你少我多的选择,从某一个时间点上看,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是冲突的。但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绝对是统一的。这是为什么呢?你看看那些效益好的企业,员工的收入不是很高吗?反之,那些效益差的企业,员工的收入不是很微薄吗?不要太计较一时的你多我少。如果每一个员工都把目光放长远一点,今天少索取一点,让企业发展更快,明天获取的就不会是这一点了,而是许多倍。

重在力与慑——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

【原文】

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以己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孙子兵法·九地篇》)【今译】不必争着与天下诸侯结交,也不用在别的诸侯那里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施展自己的战略计策,把兵威加在敌国之上,就可以攻占他们的城池,摧毁他们的国家。【兵法札记】“养”,助长,培植。“权”,权势。“信”音“申”发展,伸张。“私”,指自己的事业,力量。隳,音“恢”,毁坏。“不争天下之交”,并不是不可以“交”;“不养天下之权”,也不是不能够“养”,关键是在夺取战争胜利这个根本问题上,着重点和立足点放在什么地方,是放在“争交”与“养权”之上,还是放在“力”与“慑”之上?回答显然是肯定的,也就是孙子讲的“信以己私,威加于敌”,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不论一个国家还是一支军队,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并夺取战争的最终胜利,只能是以实力为后盾,而不是别的。战争,说到底就是一种力量的较量,有力才会有威,才能慑服对方,也才能“其城可拔,其国可隳,力之不足,不仅征服不了别人,还有被别人所征服的危险。孙子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从根本上讲,也是靠力与慑来实现的。正是由于虎的凶猛无比,才产生出慑魄的虎威,而猫长得再像虎,也产生不出虎的威来,原因也在于此。

春秋时期,江南的吴、越两国世代相仇,攻伐不休,在越国力量不如吴国强大的情况下,屡吃败仗,受吴欺侮。越王勾践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自己忍辱向吴求和,并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即所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计划十年后打败吴国。勾践为了锻炼自己的斗志,坚持不过舒服的生活,就躺在柴草上睡觉,他还专门预备了一个苦胆,经常饭前或休息时尝一尝苦的味道,以示其志。果然不出十年,越国就逐渐强大起来,最终征服了吴国。

这就是历史有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当时,越国在实力不如吴国的情况下,如果越王勾践不是忍辱求和,“卧薪尝胆”,千方百计地发展国力,而是和吴国死打硬拼,最终也许就不是越灭吴,而是被吴所灭了。可见作为一个国家,有没有实力,是否重视发展自己的实力,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清末时期,我国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竭力衰,贫穷落后,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人生感悟】“力”是“争交”、“养权”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有了力则交可争、权可养,无力则一切事情也都难以办好,这正是孙子的“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的深刻内涵。发展自己,固本强力,是我们的正确选择,也是我们必须下决心坚持和毫不动摇的根本态度。

有句俗话说:“人生的任何积极转变离不开个人的成长。”为什么呢?因为个人成长是实现自己远见的必经之路,所以你能订出的最具战略性的计划是按你的远见来规划你的成长道路。想一想要实现理想你必须做些什么,然后确定,要成为你想做的那种人,你需要学习什么。看些书籍,听些录音带,以感受一下别人的成长过程。

一位拳击手参加锦标赛,自以为稳操胜券,一定可以夺得冠军。出乎意料,在最后的决赛中,他败给了对手,和冠军奖杯擦肩而过。

拳击手找到自己的师父,一招一式地将对手和他搏击的过程再次演练给师父看,并请求师父帮他找出对方招式中的破绽。以便于下次比赛时,打倒对方。

师父笑而不语,在地上画了一道线,要他在不能擦掉这道线的情况下,设法让这条线变短。拳击手挠破了头皮,也无法使地上的线变短。无奈之下,他只得转向师父请教。师父在原先那道线的旁边,又画了一道更长的线。两者相比较,原先的那道线,看来短了许多。

师父说:“夺得冠军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如何攻击对方的弱点,正如地上的长短线一样,如果你不能在要求的情况下使这条线变短,你就要懂得从这条线上做文章,寻找另一条更长的线。那就是只有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就如原先的那道线一样,也就在相比之下变得较短了。想法子使自己更强,才是你需要苦练的根本。”拳击手此时才恍然大悟。

搏击要用脑子,要学会攻击对手的弱点,同时要懂得不跟对方硬拼,以自己之强攻其弱,就能夺取冠军。

获得成功的过程犹如拳击手夺取冠军的道路,也有无数的坎坷与障碍,需要我们去跨越、去征服。这时只有放弃跟对方硬拼,全面增强自身实力,在知识、智慧和实力上使自己加倍地成长,变得更加成熟,变得更加强大,以己之强攻敌之弱,才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原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孙子兵法·九地篇》)【今译】把士卒投进最危险地区,才有可能转危为安;陷士卒于死地,才能起死回生;全军将士陷于危难之中,然后才能赢得胜利。【历代论引】曹操曰:必殊死战,在亡地无败者。孙膑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梅尧臣曰:地虽曰亡,力战不亡;地虽曰死,死战不死。故亡者存之基,死者生之本也。未陷难地,则士卒心不专;既陷危难,然后胜败在人为之尔。张预曰:置之死亡之地,则人自为战,乃可存活也。项羽(将)救赵,破釜焚庐,示以必死;诸侯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遂虏秦将是也。士卒用命,则胜败之事在我所为。【兵法札记】

用孙子自己的解释来看,所谓“亡地”、“死地”,就是“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陷之死地”虽然是大患,但是“陷之死地”却能因“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的客观形势,唤起万众奋力死战的决心,因而转败为胜,转死为生,转患为利。项羽鏖战巨鹿,破釜沉舟,灭秦主力;韩信背水列阵,大破赵军,这类成功的佳作,都是以“投之亡地”的方法而激励了全军士气。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元朝统治摇摇欲坠。公元1355年六月,朱元璋率红巾军3万人由和州(今安徽合县)乘战船千艘渡过长江,攻占了元军盘踞的牛渚矶(今安徽马鞍山市长江东岸),夺取了大量的粮食。

红巾军中有很多将士是和州人,时值和州大灾,粮食奇缺,和州的将士都想把粮食运回和州,不愿继续进军。朱元璋与大将徐达、常遇春商议道:“退返和州,前功尽弃,而且再要攻取牛渚矶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如今之计只有断绝将士的归心。否则,大事难成。”常遇春:超登采石

徐达和常遇春都点头赞同。于是,朱元璋立刻传令亲信将士赶到江边,将停泊在江边的千余艘战船的缆绳砍断,放任战船顺江而下。转眼间,浩浩荡荡的船队就顺水而去,消失在浩渺的烟波雾霭之中。

全军将士都目瞪口呆,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朱元璋对将士们说:“我们要想建立功业,就不能为一时的安乐所困扰。太平城(今安徽当涂县境内)离此不远,我们必须攻下太平城把它作为立足之地,然后攻取金陵,成就大业。”

将士们面面相觑,但战船尽失,退路已无,只好死心跟着朱元璋去进攻太平城。太平城守将鄂勒哲布哈从未遇到过如此不要命的队伍,交战不久即弃城逃走,红巾军夺取了太平城,有了安身之地。【人生感悟】

人们在最困难、最危险,甚至是陷入“绝境”的情况下,只要坚持奋斗,便可以创造转败为胜、起死回生的奇迹,孙武提出“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这一思想是具有某种人生意义的。在争夺激烈的商战中,人们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不过,只要想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车到山前必有路”,咬紧牙关,振奋精神,重振旗鼓,是会“柳暗花明”的。只要有一种忧患意识,有“置之死地而后”的精神,在前进的路上不管有多艰难险阻,就不会害怕。

一位原籍是上海的中国留学生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为了寻找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沿着环澳公路走了数日,替人放羊、割草、收庄稼、洗碗……只要给一碗饭吃,他就会暂且停下疲惫的脚步。一天,在唐人街一家餐馆打工的他,看见报纸上刊出了澳洲电讯公司的招聘启事。留学生担心自己英语不地道,专业不对口,他就选择了线路监控员的职位去应聘。过五关斩六将,眼看他就要得到那年薪三万五的职位了,不想招聘主管却出人意料地问他:“你有车吗?你会开车吗?我们这份工作要时常外出,没有车寸步难行。”澳大利亚公民普遍拥有私家车,无车者寥若晨星,可这位留学生初来乍到还属无车族。为了争取这个极具诱惑力的工作,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会!”“4天后,开着你的车来上班。”主管说。

4天之内要买车、学车谈何容易,但为了生存,留学生豁出去了。他从华人朋友那里借了500澳元,从旧车市场买了一辆外表丑陋的“甲壳虫”。第一天他跟华人朋友学简单的驾驶技术;第二天在朋友屋后的那块大草坪上摸索练习;第三天歪歪斜斜地开着车上了公路;第四天他居然驾车去公司报了到。时至今日,他已是澳洲电讯公司的业务主管了。

这位留学生的专业水平如何我们无从知道,但他的胆识确实让人佩服。不完美,也给自己留一份希望去努力。如果他当初畏首畏尾地不敢向自己挑战,不给自己以希望,绝不会有今天的辉煌。那一刻,他毅然决然地斩断了自己的退路,让自己置身于命运的悬崖绝壁之上。正是面临这种后无退路的境地,人才会集中精力奋勇向前,找到出路,从生活中争得属于自己的位置。

孙子谈将才

历史证明,军事战略虽然从属于政治、自然及社会物质基础,然而操纵战争、导演战争、决策战争方略的是人。孙子选择将帅,重智、信、仁、勇、严五德,具备五德方可为将。诸葛亮《心书》指出:“夫将者,人命之所悬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机械地执行君王指令而不考虑战场形势,只能导致良机错失、军队失败的结果。因此,将帅要根据具体情况变通应敌,临机处置。一个不能控制自己的心理、不能把握自己情绪的将帅,很难控制战争的局势,很难把握战争发展的趋势。于是,孙子告诫将帅道:“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五德——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原文】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兵法·计篇》)【今译】所谓将帅,要考察他是否具有足智多谋,言而有信、仁爱部下、勇猛果断、治军严明等素质和能力。【历代论引】曹操曰:将宜五德备也。梅尧臣曰: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何氏曰:非智不可以料敌应机;非信不可以训人率下;非仁不可以附众抚士;非勇不可以决谋合战;非严不可以服强齐众。全此五才,将之体也。张预曰:智不可乱,信不可欺,仁不可暴,勇不可惧,严不可犯。五德皆备,然后可以为大将。【兵法札记】

选将法在《孙子兵法》中内容十分丰富,它是治国、治军的关键。历史证明,军事战略虽然从属于政治、自然及社会物质基础,然而操纵战争、导演战争、决策战争方略的是人。

孙子选择将帅,重智、信、仁、勇、严五德,具备五德方可为将。何谓“智”?第一是高瞻远瞩,从人类生存的大范围来把握战争的发展趋势;第二是清醒而准确的判断力,以驾驭现实各种因素;第三为当机立断的决策力,尤其是孙子十分重视集团决策的“庙算”,战前庙堂集合,将帅共谋大计,以预测战争胜负。何谓“信”?即将帅个人威信,将帅的威信产生于仁爱、勇敢、严毅。何谓“仁”德?“孝、悌、信、爱”是仁德的广义涵义,而仁德的将帅必然爱兵,以爱训练队伍,管理军队,激发士兵的忠勇精神。何谓“勇”?勇是将帅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不过,将帅之勇不是“一夫之勇”,而是“万夫不当之勇”,同勇与谋的统一。何谓“严”?即将帅凛然不可犯的气度,是号令严正、令出即行的纲纪。将帅五德是孙子治军思想中人才学说的集中体现。在五德方面,东晋著名的军事将领祖逖值得赞赏。祖逖:闻鸡起舞

祖逖因平定黄河南北纷乱,率兵北伐立下战功,被封为镇西将军。在南征北战期间,祖逖对部下亲如兄弟,“其有微功,赏不逾日”。祖逖生活十分俭朴,并和士卒一起不失农时,参加生产,外出打柴,解决军需不足,振兴中原经济。他还十分体贴处在拉锯战中的人民和坞堡组织。当时散布在黄河南岸还有许多势力弱小的坞堡组织。由于常常受到羯人首领石勒的侵犯,不能自持,许多坞主的子弟被送到襄国做人质。祖逖来到后,这些人顾虑重重,不敢与之接近,怕石勒报复。祖逖知道后,立即宣布:凡儿子在襄国者“皆听两属”,即准许其在归属晋军后,表面上仍然附属石勒。还经常派出小分队佯击这些坞堡组织,让石勒知道他们没归顺晋军。这样,坞堡组织解除了顾虑,开始帮助祖逖。石勒稍有什么动静,他们便向祖逖报告,使祖逖打了许多胜仗。祖逖对战俘也采取优待办法。一次他的巡逻兵抓获了一个石勒辖区的人,他亲令款待,给他讲明道理,然后放回,此人回去后,到处讲祖逖的好处,并率乡里五百家投奔祖逖。祖逖对那些死于战乱中的百姓加倍重视。发现后,即命令部属予以掩埋,并为之焚香祭奠。许多百姓尤其是老人十分感动,有的置酒开会,流着眼泪说:“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当时百姓中流传一首歌谣:“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可见人民对祖逖的感激之情。

由于祖逖深得人心,力量不断扩大,使石勒对他逐渐害怕起来。尤其是石勒正与东晋幽州刺史段匹(石单)激战于厌次(今山东无棣县境),无力南顾,又怕祖逖北上抄其后路,便主动讨好祖逖,亲自派人“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又致书祖逖,“求通使互市”。祖军逃到襄国的降卒,石勒不但不接纳,反斩其首级献与祖逖。祖逖巧妙地利用了石勒的和好政策,乘机休养生息,整训军队,发展民间贸易,使黄河以南“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经济迅速得到发展,为大举北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人生感悟】

孙子的“将帅五德”强调了三点:以“智”为上的指挥才能;以“信”、“严”为本的管理本领;以“仁”、“勇”为核心的带兵作风。将孙子的“将帅五德”应用到管理领域,正是领导者要修炼的内功。

观察杰出的领导人物,我们能罗列出他们大多数人都具备的品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如果想当一名好领导者,需要具备以下的特点:

要有超越别人的欲望。领导从不满足于屈居第二位,他们总想拔尖。他们是些主动性很强的人,总在尽力使自己获得成功。

要有责任感。领导从来不怕承担义务,承担责任,并永远不推卸所负的任何责任。

要有工作能力。出色的领导人总是愿意为取得成功而付出必要的代价——长时间的和艰苦的工作。

要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领导总要与同事打交道,研究他们,分析他们的需求,并努力去了解他们的问题。善于发现同事的需求和能力,大概是一名出色的领导人最为主要的特点。

要有富于感染力的激情。没有人愿意追随一个枯燥的,死气沉沉的领导人。

要有高度的正义感。成功的领导人对自己和追随者都必须诚实。说谎者可以一时愚弄某些人,但迟早会因为得不到信任而被迫离开领导岗位的。靠不住的人很少能成功地担任领导工作。作为出色的主管人,要想赢得信赖就必须公正地对待所有雇员,而不去考虑他们的能力、地位,是否有交情,是否听话。换句话说,不能任人唯亲。雇员愿意为这样的领导人工作。他们可以相信这位领导人会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意图,对事实不采取骑墙态度,对摆脱尴尬局面不是反复地折腾,不说模棱两可的话。因此,领导者应该努力工作,做一个直来直去的人,永远开诚布公,公正正直和光明正大。显然,这些并不是领导者需要具备的仅有的品质。才智、声望和忠诚之类的品质也很重要。

武德——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原文】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人是保,而利舍于主,国之宝也。(《孙子兵法·地形篇》)【今译】将帅进攻不是为了求得个人声名,撤退不回避违命的罪责,唯一的追求是保全百姓,而有益于国君的利益。这样的将帅正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历代论引】王皙曰:皆忠以为国也。战与不战,皆在保民利主而已矣。李筌曰:进退皆保人,非为身也。何氏曰:进岂求名也,见利于国家士民则进也;退岂避罪也,见其残民之害,虽君命使进而不进,罪及其身不悔也。杜牧曰:进不求战胜之名,退不避违命之罪也。如此之将,国之珍宝,言其少得也。【兵法札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是孙子提出的一个极为可贵的将帅武德的命题,体现了孙子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无私无畏的精神风貌。孙子倡导,将帅应当具有光明磊落、胸怀大度、不为功名所引诱、不为罪责所困扰、敢于为战争胜败负责任的武德。

军队作战总是有进有退,有胜有负,只有把个人的名利功罪抛在一边,牢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才能在战场上审时度势,总揽全局,根据实际情况进退自如,把战争逐步引向胜利。否则,利欲熏心,患得患失,必然招致战场上的失败。历史上大凡武功赫赫、战绩辉煌的将军,无不坦诚刚直,居功自谦,不争功名,不掩过失。

秦末汉初军事谋略家张良,辅佐刘邦,致力灭秦,振汉击楚,平定天下,可谓功臣第一,但他对功名视为“薄纸”,从不去争,而对刘邦作战指挥失误却从不忍让,全力抗争,使其改正。刘邦起兵初期对秦作战,由于他急于西进,对秦军固守苑城(今河南南阳)置之不理,却引兵越过苑城向西直进。刘邦如此用兵风险极大,但他却毫无察觉。张良抛开个人得失,力谏刘邦退兵,提醒刘邦说,如不攻下苑城的话,苑城之敌从后面追来,秦军主力再在前面堵阻,将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刘邦深感震惊,连夜返军,并用重兵将苑城层层包围。次日清晨,苑城秦将登城望见刘邦兵临城下,战旗飘扬,营帐无数,自感大势已去,便投降了刘邦。刘邦兵不血刃,轻取苑城,解除了西进的后顾之忧。张良像

张良高瞻远瞩,多谋善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出奇计,巧安排,既能转危为安,又能乘隙而入,屡屡获胜,其功可谓大矣!然而,可贵的是张良坦诚大度,不计功名,不贪富贵。刘邦称帝后,让张良自择位于黄河下游、经济发展较早、素以富饶著称的齐地三万户为封邑,但张良却说:“臣始起下邳,与上会留(今江苏沛县东南),此天下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侯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刘邦应允,封他为留侯。

后来张良看刘邦天下已定,就渐渐退出官场,经常托病不出,闭门谢客,深居简出,潜心研究古代军事理论,花费很大精力整理了春秋战国以来一百八十家军事著作,为古代军事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张良这种以功业为重、视名利为轻的风范,同当时群臣争功名、图富贵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体现了他难能可贵的将帅武德。【人生感悟】

人生最大的烦恼,不在自己拥有得太少,而在自己向往得太多。向往本不是坏事,但向往得太多,而自己能力又不能达到,则会形成长久的失望与不满。在对环境、对自己都感到失望与不满的情形下,人容易产生自卑、疑惧和对环境的戒备及内心的紧张。

对那些太急于求利或急于求功的人们来说,他们有必要学会一份“心灵上的舒展”。这种心灵上的舒展就是让自己能把一切看平淡些,看轻松些,不要期望得太高,不要过分地求全责备。固然,在正常的情形下,我们都应该要求自己上进,要求自己做事要成功、要精确、要胜利、要超然,但是在这一切要求之上,还必须有另一种要求来使它平衡,这要求就是使自己“量力而行”、“轻松平淡”。

把富贵看得淡,富贵就不足以动心志;把名利看得淡,名利就不足以动心志;把生死看得淡,生死就不足以动心志。像这样就可以随遇而安,逍遥自在。

2006年刚过,美国CBS电视台名嘴华莱士就宣布,88岁到来之前,他会退出著名电视节目《60分钟》的常规制作。华莱士在宣布退休决定的声明中表示:“当人们问我什么时候退休的时候,我常常回答说:‘等我两腿一伸的时候就退休了。’但是随着我88岁的生日即将到来,很显然,我不可能再像从前一样耳聪目明。”“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乘坐长途飞机‘南征北战’已经不像从前那么富有吸引力了。”

华莱士说,退休是出于他本人的意愿,电视台从来没有催促过他,而他也会继续“待在同一栋楼的一间舒适的办公室里——就在我待了43年的办公室的旁边……”,“只要CBS需要,将随时愿意承担客串记者和主持人的工作”。

华莱士主持节目以语言犀利著称,曾19次荣获格莱美奖,世界上许多领袖人物都接受过他的采访。CBS电视台新闻主席萧恩·麦克曼勒斯赞扬华莱士是广播新闻界的巨人,他说:“在过去60多年的从业生涯中,华莱士完美地体现了善良、坚强和公正的新闻精神。”

有句话说:“身居高位享受厚禄的人,要保持几分山林雅趣,来缓和一下过分热衷名利的激进思想。”老子说:“始终保持丰盈的状态,不若停止它;不停地磨砺锋芒,欲使之尖锐,却难保其锋永久锐利;满屋的金银珠宝,很难永远地守护住它;人富贵了就会产生骄奢淫逸的心理,反而容易犯错误。功成名遂则应隐退,此乃天理。”它提醒人们功成名就、官位显赫后,事业会停滞,人心会倦怠,业绩也不会进展,此时应立即辞去高位,退而赋闲,即“退一步海阔天空”。否则,说不定会因芝麻小事而被问罪,遭到晚节不保的厄运。

将帅之道——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之安危之主也

【原文】

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之安危之主也。(《孙子兵法·作战篇》)【今译】懂得用兵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关系国家安危最重要的角色。【历代论引】曹操曰:将贤则国安也。李筌曰:将有杀伐之权,威欲却敌,人命所系,国家安危,在于此矣。杜牧曰:民之性命,国之安危,皆由于将也。王皙曰:将贤则民保其生,而国家安矣;否则民被毒杀而国家危矣。明君任属,可不精乎!何氏曰:民之性命,国之治乱,皆主于将;将之材难,古今所患也。【兵法札记】“司”,主。“司命”,主宰。“司命”本指天上“文昌星座”的第五颗星,该星主司人的寿命。孙子借用该星譬喻“知兵之将”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诸葛亮《心书》指出:“夫将者,人命之所悬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一个将领,悬着士卒的性命,系着整个军队的成败,连着人民的祸福。)

虞诩是东汉安帝、顺帝时期(107~144)一位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敢于直谏的忠臣,先后当过郎中、县令、郡守、司隶校尉、尚书令等文职官吏。但他自幼聪明好学,对军事很有研究,有“将帅之略”。东汉安帝永初年(107年),凉州陇西羌人起兵反汉。当时临时听政的邓太后派其兄弟邓骘率军5万前往征伐。第二年正月,邓军在冀县(今甘肃武威东)败于羌人,死千余人。邓骘出征连吃败仗,但在永初二年(108年)十一月奉诏还朝时却受到隆重迎接,并由车骑将军升任大将军。先零羌首领滇零自称天子,在北地郡(治所在今宁夏吴忠西南)联合羌族其他种族,切断了陇西的粮道,经常袭扰三辅(今陕西中部地区)之地,对东汉造成不小的威胁。虞诩:断灶断追

邓骘的一个谋士献计说,应当把凉州郡那些受羌人骚扰,无法生活下去的人迁到三辅来。邓骘因兵员经费不足,感到维护三辅安全困难,深然谋士之说。他召集公卿会议,讨论放弃凉州问题。他说:“比如两件衣服都破了,如果用一件去补另一件,那就会有一件完整的;如果不这样,两件仍然都是破的。”太尉李修府郎中虞诩闻知此事后对李修说:“邓骘放弃凉州的计谋是不可行的。因为:第一,疆土是先帝辛辛苦苦开拓出来的,现在因为经费困难就放弃凉州,这是不行的;第二,放弃凉州,三辅就成了边塞,那么汉朝祖先的坟茔就暴露给外敌了;第三,谚语说‘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英雄武将多出自凉州,因为这一地区民风强悍、喜欢练习打仗的本事。现在羌、胡之所以不敢占据三辅,是因为凉州在其后方成为其心腹之患。凉州军民之所以在战场上英勇善战,父死于前,子战于后,不考虑后顾之忧,是因为他们臣属于汉朝。现在将他们推给羌人,割弃凉州之地,他们必然会愤怒地抱怨说:‘汉朝把我们遗弃给夷狄了!’就是那些十分效忠于汉朝的人,也不能没有怨恨。如果他们猝然谋划,乘汉朝民众饥疲、国库虚弱之机,聚集英雄豪杰,以其杰出者为师,驱使氏、羌为前锋,席卷而来,那么汉朝即使有像古代英雄贲、育那样的人为士卒、姜太公那样的人为主帅,恐怕也抵挡不住他们的进攻。那样,函谷关以西,汉皇室祖坟、旧京长安就不归汉朝所有了。”

李修听了这番议论后,感慨地说:“我都没想到这些。没有你这番话,几乎误了国家的大事。”李修向虞诩问计。虞诩说:“应当收罗凉州的豪杰,使用他们加强地方防守。命令凉州郡县各延揽数名豪杰作僚属,外表上奖励他们建立功劳,暗地里采取措施防止他们阴谋反汉。”朝廷再次讨论此事时,大家都赞成虞诩的意见。于是,凉州各郡县都请了当地豪杰作僚属,当地官吏的子弟也被任用为随从官员。

虞诩能够从战略、政治、地理等诸多方面分析放弃凉州的危害,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计策,说明他确实有“将帅之略。”【人生感悟】

汉高祖刘邦在总结自己成就帝业经验时有一段精彩的表白,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所擒也。”所以,用人问题是关系到事业成败的关键问题,大到一个国家择帅任将,小到选拔一名下属无不如此。

美国著名的女企业家玛丽·凯在她根据自己几十年管理经验写成的《经理成功之路》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人比资产更重要。”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前总经理斯隆甚至夸出这样的海口:“把我的资产拿走吧,但是要把我公司的人才留下,5年后我将使拿走的一切失而复得。”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只要有人才,有能人相助,我们便能学会原来不会的东西,做到原来做不到的事情。

成功的领袖,身边总有几员得力大将,有心腹、亲信之人。这些人能对领导者的忠心耿耿,甘苦与共。春秋时晋公子重耳,由于受到国君迫害,不得不逃亡他国。跟从他一起逃亡的,就有魏双、狐偃等一批大臣。有一天他们逃到卫国,卫国公却待他们十分傲慢。卫国有个大臣叫僖负羁,他的妻子对他说:“我看晋公子身边的人,都有将相之才,将来晋公子必然复国,当上国君。”僖负羁因此善待重耳一行,重耳后来果然复国,是为晋文公。因此,仁君明主都离不开才华出众的将相辅佐。

领导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人才,有了人才,就等于有了新技术、新产品,有了事业的创造力和革新精神,有了事业的生存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谁拥有最多最好的人才,谁就会在竞争的道路上跑得最快。“人才是事业最重要的资本”。

成为得力助手——将者,国之辅也

【原文】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固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兵法·谋攻篇》)【今译】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周详严密,国家就必定强盛;辅佐得有缺陷漏洞,国家就必然衰弱。【历代论引】曹操曰:将周密,谋不泄也。形见于外也。李筌曰:辅,犹助也。将才足则兵必强。隙,缺也。将才不备兵必弱。贾林曰:国之强弱,必在于将。将辅于君而才周,其国则强;不辅于君,内怀其贰,则弱。择人授任,不可不慎。张预曰:将谋周密,则敌不能窥,故其国强;微缺,则乘衅而入,故其国弱。《太公》曰:“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兵法札记】

孙子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强;辅隙,则国弱。”可见将帅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如果把战场比做一个大舞台,那么将帅就是这“舞台”上各个节目的总导演。他指挥着千军万马,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叱咤风云,神惊鬼泣,导演出一幕幕或雄壮、或激昂、或哀怨、或悲壮的历史活剧。所以,作为将帅,操纵着战场,导演着战争,决策致胜的方略,不仅维系着战场上的生与死,胜与败,也维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存亡。

人们也常讲,“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强将手下无弱兵”。拿破仑则对将帅的作用作了更为形象的比喻:“由一头狮子率领的一群绵羊将战胜一头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

郭子仪是唐代杰出的军事将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武举出身,以其多谋善战,宽厚待人,忠君卫国,深得君臣上下信服。历官四朝(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出将入相六十余年;长期担负唐廷军政重任,统军作战,功勋卓著,累升官职,直至统军副元帅(大元帅多为皇帝亲自兼任)、中书令、太尉,封爵代国公、汾阳郡主。德宗还赐其为“尚父”。死后赠太师,谥号“忠武”。郭子仪:免胄见酋

郭子仪虽是一个武将,但有政治头脑,是四朝皇帝的得力辅佐。他一生贯穿着一个基本的谋略思想,就是:以诚服人,忠心为国。所以,他为将令兵,能够御下宽厚,赏罚必信,因此人乐为其用;与敌抗衡,善于攻心,以致常以德威取胜;为官当政,以国为重,忠心耿耿,肝胆相照,令君主放心;为人处世,荦荦大度,不居功自傲,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令上下诚服。其结果是:“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他为军、为政、为人等的成功经验值得后人赞扬和借鉴。“安史之乱”初年,朝廷命郭子仪、李光弼同率朔方兵进援河北平乱。郭、李原均为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部将,曾发生过小矛盾。当朝廷诏两人同去时,李光弼疑惧,怕搞不好团结,准备辞职不干。郭子仪则以国为重,主动对李光弼说:“今国乱主迁,非公不能北伐,岂怀私忿时邪!”并与之相勉以忠义,同心破敌。不久,唐廷命郭子仪选良将一人分兵出击井陉(今河北井陉市),郭立即推荐李光弼,并分万名朔方精兵给他。后李光弼兵困常山,向郭子仪求援,郭子仪昼夜兼程,赶往救援,于是内外夹击,大败史思明叛军。李光弼:策降二将

广德二年(764年),代宗以郭子仪功勋卓著,下诏拜其为尚书令。郭子仪觉得自己官职已多,身位已高,也疑群臣相忌,与国不利,乃上表恳辞不上任。代宗再次下诏促其诣尚书省视事,又派出五百射生手骑马执戟护卫(类今日之仪仗队),官员们也齐集尚书省恭贺。但郭子仪坚决辞让不受,他诚恳地说:“太宗尝践此官,故累圣旷不置员,皇太子为雍王,定关东,乃得授,渠可猥私老臣,堕太典?且用兵以来,僭尝者多,至身兼数官,冒进忘职。今凶丑略平,乃作法审官之时,宜从老臣始。”唐代宗无奈,只得允许,为记其德,命史官载入国史,为后人美传。【人生感悟】“将者,国之辅也”。战争需要将才,商战亦需将才,将才是高级人才,经商者的才能决定着其商务的成败。

在今日市场竞争的大海里,需要有高超的本领驾生意之舟航行于惊涛骇浪之中。商战需要人才,亦造就人才,在一定的意义上商业竞争是人们才能之较量。

正如战场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帅的才能一样,商场胜败也以经营主管者们的智慧和本领的高下而见分晓。从决策到制造产品以至销售策略,都是人的智慧的产物。同一个企业,同样的生意,在不同的主管人经营下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人才是生意中的决定因素。

以前历届奥运会都是亏损的。以致1984年奥运会没有敢于举办者。洛杉矶市长要求举办,美国政府宣布对23届奥运会不予经济援助。洛杉矶奥委会通过一家人才咨询公司找到了尤伯罗斯,尤伯罗斯发挥其经营才干,使23届奥运会盈利2.5亿美元。可见经营决定人才。

北欧航联原来因受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客运行情不佳,经营亏损,前景不妙。扬·卡尔森在危机中出任总经理仅两年功夫,就扭转了颓势,后又转亏为赢。而在此期间世界与欧洲民航业一派萧条,不少公司亏损严重。

卡尔森有他的生意经:“招来乘客,重于一切。”他采取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当他了解到下属的瑞典国内民航公司新购置的一批喷气式客机载客量不足,其中正午时间航班的乘客尤少。于是卡尔森决定把正午空闲时间的班机的机票价格削减一半以上,用廉价机票以吸引去瑞典湖区、山区的滑雪者和登山野营者。这样一来,形成了这些旅客者排队购买该公司正午航班座票的局面。国内民航公司因此转亏为盈,并获得相当丰厚的利润。卡尔森针对商业旅客因商务在身,无时间及早预订飞机座票,因而无法享受一般旅游者的优惠票价的情况,决定北欧航联辟设欧洲商业旅客专舱,从而吸引了不少商人乘坐该专舱,提高了北欧航联业务收入,卡尔森以其才华不断地用新的措施改进着北欧航联的工作。

李·亚科卡使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起死回生之事,也充分说明了人才在生意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亚科卡是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在福特汽车公司工作了32年,为福特汽车公司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于1970年12月10日登上了该公司总裁的宝座。但亚科卡的出色才能和一系列成功引起了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亨利·福特的妒忌,并对亚科卡采取了一系列排斥压制的行动,最后亚科卡终于被亨利·福特辞退。

不久,亚科卡进入了经营管理不善而空前亏损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并任该公司董事长和业务主管。在该公司濒临破产的情况下,他显示了出色的经营才干。亚科卡采取了一系列的大刀阔斧的整顿措施,和其他一些改进经营的措施,该公司终于绝处逢生,走上了发展之路。

以上几个事例充实证明,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主要决定于人才的竞争,正如韩国最大的企业三星集团的创业者李秉哲说:“如果我们认为国家的兴亡倚靠政治领袖的才能,那么企业的兴亡也就倚靠管理阶层的才能。”

大胜无名——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原文】

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孙子兵法·形篇》)【今译】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取得了胜利,不在意足智多谋的名声,不在意有勇猛善战的功劳。【历代论引】曹操曰: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李筌曰:胜敌而天下不知,何智名之有?杜牧曰:胜于未萌,天下不知,故无智者。曾不血刃,敌国已服,故无勇功也。何氏曰:患销未形,人谁称智?不战而服,人谁言勇?汉之子房、唐之裴度能之。【兵法札记】

孙子强调,无形的胜利才是善中最善。所谓无形,并非一无所有的空空如也。它是在胜负征兆显现之前就能预见到胜利,并于众人不知不觉之中,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胜利。这样的胜利,表面上看,没有激战的勇功,没有智谋的名声,甚至人们都不知晓,而实际上这正是“善之善者也”。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在隋王朝被农民起义浪潮冲击得四分五裂的时候,洞察形势,顺应民心,率先起兵,消灭了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王朝。李渊所以能演出这样一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与他杰出的政略和军略分不开。李渊像

李渊在起兵过程中,其政治谋略与军事谋略都高人一筹。在政略方面,首先,北联突厥·突厥这时已很强大,东自契丹、室韦,西到吐谷浑、高昌等国均臣附之。凡北方起兵者,如刘武周、郭子和、梁师等无不依靠突厥。李渊不北联突厥,不仅其兵力,尤其骑兵力量不足,而且进军关中时,其后方可能受到突厥和刘武周的袭击,制其死命。因此,他遣使卑辞厚礼向突厥称臣,又许愿:夺取长安后,“京师之财帛金宝入突厥”。由于他采取了这一政略,突厥答应发兵数百送李渊入关,并选良马千匹与李渊互市。这就使其背后的军阀刘武周不敢贸然南下,后方基地安然无恙。

其次,以“安隋匡乱”为起兵的旗号。当时,虽然群雄并起,盗贼如毛,隋的兵力仍然较强。隋炀帝在江都发号施令,各方大将仍然遵其约束,不敢有二心。李渊是国戚,若不以尊隋为号召,则隋之官员视其为叛逆,就会失去政治上的优势。因此,他在隋炀帝被杀前,一直尊杨广为太上皇,以麻痹隋王室,争取忠于隋王朝的各股力量,减少敌对势力,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

在军略方面,首先扩大军队,注意军纪。李渊为了进取关中,利用人民对隋王朝的不满,让刘文静假造杨广的诏令,征太原、西河、雁门、马邑四郡二十到二十五岁的人当兵。接着,以反对刘武周南下的名义,四处招兵。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李渊进取关中,就有了一支比较有战斗力的军事力量。

经过七年征战,李渊带领儿子李世民及众大将灭亡了隋朝,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统一了全国。从此,大唐号令,行于天下。

从历史上通观李渊起兵灭隋,谋求统一的整个战略指导和运用,足见他不仅是一个大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战略家。但史家大都以李世民之赫赫战功称道,使李渊的才能谋略被埋没于故纸堆中。有人以孙子“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的话形容李渊,以孙子“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形容李世民,不无道理。【人生感悟】“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启示的人生哲理是:人生大胜无智无勇;人生大胜是大智若愚,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的“愚”,意为看似无智,看似愚钝,没有传诵智慧的名声;大勇若怯的“怯”,意为没有激昂,没有张扬,没有显赫勇武的战功。然而,这是境界,是老到,是高手,是睿智,是无形,是入神。正如俗话所说:“名贾若虚。”有实力的经营者往往深藏不露,看不出气势凌人之处;有潜力的大赢家常常凡人俗相,看不见眉飞色舞的样子。

大智若愚,字面上的意思是指真正有智慧之人表面都显得很愚笨。史书上记载,孔子去访问老子,老子对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句话的意思是指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表上看与愚鲁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

大智若愚,在外表的愚笨之后,隐含无限巧计,如同大巧无术一般,愚的后面隐含着大彻大悟、大智大慧。大智若愚,藏锋露拙,实在是一种智者的行为,用以修身养性,则是一种智慧人生。用来待人处世,则是一种智慧之术。用它可以保全自己,免遭灭顶之灾。

常言道:木秀于林,风必吹之;行高于岸,流必湍之。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嫌恨和非议。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在整个自然界中,各种昆虫被人们视作最无能、最任人宰割的生命体了。岂不知昆虫自有一套避凶趋吉的妙法,这就是他们的保护色和伪装术。如变色龙的身体颜色会随着环境的颜色而改变;竹节虫爬附在树枝上如同竹节一般,以此来骗过天敌的眼睛;枯叶蝶在遇到天敌时会装成枯黄的树叶,它的天敌哪里会想到这枯黄的树叶竟然是他苦苦寻找的美味,还有的动物遇危险时装死以迷惑敌人。在人们看来,这些方法未免太低级了,可是正是这些看似无能的方法使动物种群得以生存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皇帝跟前的王公大臣,可以说是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便有性命之忧,时时刻刻都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这种情况下,大智若愚的人才能独保其身。商纣王在历史上是个有名的暴君,终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竟然弄不清年月日,问左右的人也都说不清楚。纣王又派人问箕子,箕子是很清醒的人,他知道这件事后,悄悄对自己的弟子说:“做天下的大王而使国家没有了日月概念,国家就危险了。而一国的人都不知道时日,只有我一个人知道,那么我也就很危险了。”于是箕子也假装酒醉,推说自己也不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因此而幸于保命。

大智若愚,不仅是一种自我保全的智慧,同时也是一种实现自己目标的智慧。俗语说“虎行似病”,装成病恹恹的样子正是老虎吃人的前兆,所以聪明不露,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就是所谓“藏巧于拙,用晦如明”。现实中,人们不管本身是机巧奸猾还是忠直厚道,几乎都喜欢傻呵呵不会弄巧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不会对对方构成威胁,会使人放松戒备和设防。所以,要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机巧权变是不行的,但又要懂得藏巧,不为人识破,也就是“聪明而愚”。

大智若愚并非让人人都去假装愚笨,它强调的只不过是一种处世的智慧,即要谨言慎行,谦虚待人,不要太盛气凌人。这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倘若一个人能够谦虚诚恳地待人,便会得到别人的好感;若能谨言慎行,更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君命有所不受——君命有所不受

【原文】君命有所不受。(《孙子兵法·九变篇》)【今译】

不适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君主的命令可以不予执行。【历代论引】曹操曰: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也。李筌曰:苟便于事,不拘君命。穰苴斩庄贾,魏绛戮扬干是也。贾林曰:决必胜之机,不可推于君命;苟利社稷,专之可也。孟氏曰:无敌于前,无君于后,阃外之事,将军制之。【兵学札记】

将帅受命于君王,然而战场上风云变幻,总有与原来的目的、战术设计不同之处,君王的指令,总赶不上“变化”的速度。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君命有所不受”,是将帅进行指挥的重要原则。机械地执行君王指令而不考虑战场形势,只能导致良机错失、军队失败的结果。因此,将帅要根据具体情况变通应敌,临机处置。

建安十六年,偏将军马超等人谋反,杀了凉州刺史韦康。建安十九年,韦康旧部赵衢、尹奉、姜叙等人起兵征讨马超。姜叙在卤城,马超在翼城,赵衢等人诱使马超出城攻打姜叙,使整个翼城一片空虚,赵衢等人乘机攻入翼城,将马超的妻子杀死。马超久久不能攻下卤城,又回不了翼城,于是,他只好逃奔汉中。姜叙等人兵少,力不敌众,不敢贸然去追。

姜叙派人找夏侯渊求援。夏侯渊与手下诸将商议此事,诸将都说没有曹操的命令不便行动。夏侯渊却认为,将在外,应当审时度势,怎么有利就怎么干。他说:“统帅在邺城,从这里去往返一趟就有四千里地,等命令来时,姜叙他们早就被马超打败了,非赶快去救援不可。”

于是,夏侯渊命令部将张颌率五千步骑兵,从陈仓一条小路上去追击马超,他自己在后面押运粮草督阵。马超如丧家之犬,战斗还没打响,他就跑了,丢下的大批军用物资,成了张颌的战利品。夏侯渊赶到时,支持马超谋反的各县,都已献城投降。

和马超一起叛乱的韩遂,此时正在不远处的显亲,夏侯渊想袭击显亲,斩杀韩遂。韩遂得到消息后,连夜逃走。夏侯渊与部将们商议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有的说应立即攻击韩遂,有的说应去攻打兴国。夏侯渊认为,韩遂有精兵强将,兴国的城池很牢固,攻击哪一个都不可能立即得手,不如采取调虎离山之计,先去攻打长离的诸羌子弟,其中有很多是在韩遂的部队中当兵。如果韩遂舍弃长离,羌人子弟就无家可归;如果韩遂去救长离,就把韩遂诱出了城,可以和他在野外作战,则韩遂必败。众将官认为主帅说得有理,遂按计划行动。

夏侯渊留下督将看守军需物资,亲率轻兵步骑去长离,攻烧羌屯,斩杀和抓获了很多羌人。在韩遂军中的羌人将士,纷纷奔回自己的部落。韩遂也率兵出城去救长离,被夏侯渊拦在半路。

夏侯渊手下的部将见韩遂的兵马很多,建议挖壕沟打持久战。夏侯渊却说:“我们围城战千里,现在挖沟扎营,士兵们会很疲惫的,不能坚持多久。韩遂兵马虽多,我看很容易打败他。”于是夏侯渊下令擂起战鼓,手下将士神威大振,高喊着冲向韩遂的阵地,韩遂的将士们人心已散,毫无斗志,顿时乱了阵脚,四散奔逃。

夏侯渊得胜回图阳,稍事修整,又兵围兴国城。兴国五千人逃奔马超而去,其余的人都投降了夏侯渊。夏侯渊又乘势扫荡了高平等地,缴获很多粮草和牛马。

夏侯渊审时度势,赶马超,追韩遂,破兴国,平高平,连战皆捷。仗都打完了,曹操所派的节度使才拿着曹操的命令赶来。【人生感悟】

现代生活瞬息万变,无法预测和无法预知的事情很多,领导者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审时度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照抄照搬拿来主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有这样,战时负责指挥的将帅才能做到有职有权,真正做到随机应变,不致贻误战机,保证克敌制胜。现代商战中,如果有类似的情况,也应当大胆信任外派的有关人员,让他们有临时处理紧急情况的权力,这样才能保证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获得成功。

王光英是一位著名爱国实业家。有一次,他从有关资料中看到一条信息,就是智利有一批二手汽车需要转让,但是汽车的型号、数量、价格、产地都不清楚。

王光英凭着直觉,感到这是一笔必须迅速抓到手的大买卖。他立即派驻智利工作人员,要他们的把这条信息用最快的速度调查清楚。几天后,情况大致搞清楚了。这是智利的一家铜矿,临近倒闭,业主不久前订购了一批“道奇”、“奔驰”等美国、德国等国产的大型载重车,共有1500辆,全是刚买来的新车。为偿还债务,业主已决定廉价拍卖这批车。这时知道这一消息的,还有香港、智利和不少其他国家的经贸界人士。

王光英当即决定组建一支采购小分队,他迅速抽调了几位业务人员和相关的技术人员,给他们临时拍板成交的权力,鼓励他们“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相信他们一定能为公司、为祖国做好这一笔生意。

这是一场抢时间、争速度的“闪电战”。小分队接受任务后立即火速飞往智利,抢在其他国家之前与业主取得了联系。他们赶到现场,对汽车一辆辆检验。在确认这批车的质量令人满意后,又连续作战,投入了紧张的谈判。在谈判中,小分队智勇结合,反复与对方磋商价格,最后终于达成协议;这批1500辆7吨以上、30吨以下的载重车,按原车价的38%全部卖给中国光大实业公司。这笔生意,使公司一下就赚了2500万美元。

如果不是王光英敏锐地捕捉信息,如果不是王光英充分放权,让采购小分队有拍板成交的权力,小分不可能如此漂亮、干练、出色地把任务完成得这么好。可见,充分相信外派人员充分下放给外派人员应有的权力,这在现代商战中多么有现实意义。

将有五危——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

【原文】

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孙子兵法·九变篇》)【今译】将帅有五种弱点是致命的:只知道死拼硬打,就有可能被诱杀;只顾贪生活命,就有可能被俘虏;性情暴烈、急躁易怒,就有可能被敌人的侮辱激怒而中计;廉洁好名,就有可能被流言中伤而落入圈套;过分溺爱民众,就有可能因烦恼而陷于被动。【兵法札记】“将有五危”从思想水平和性格特征方面,强调了将帅素质的重要性。致敌必死,保己必生,刚烈不屈,廉洁爱民,就是为将帅者的基本特征,但如若走向片面,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相机变通,而是感情用事、缺乏理性思考,就会招致覆军杀将的厄运。“必死,可杀也”。“必死”是勇敢的表现。勇敢固然是将帅应当具备的品格,然而,勇敢必须同适度结伴而行,才能所向无敌。“必死”是一种极端的勇敢。物极必反,勇敢走向极端则为“必死”,只知道勇敢地拼杀,在瞬息万变、充满诡道的战争中就可能被杀而丧生,他所指挥的军队也就容易被歼而失败。“必生,可虏也”。求生,无可厚非,孙子的“自保而全胜”、“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皆以求生为前提。毛泽东同志也强调“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然而,求生必须同勇敢结伴而行,才能出战果。“必生”是一种极端的求生,只知道一味地保全自身,实际上就走向了怯弱“忿速,可侮也”。将帅如果急躁易怒,就容易中敌人轻侮之计。义愤填膺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它是由正义而激起的愤怒,然而,愤怒应当与持重结伴而行,才能做出正确的举动。“廉洁,可辱也”廉洁本身是美德,然而,廉洁应当与忍辱结伴而行,才不至于失之偏颇。廉洁过了头,太看重自己的名声,就容易气量狭小,不甘受辱,而敌军掌握了将帅的这一性格特征后,便可造谣诽谤,甚至无中生有地制造一些有损于将帅人格的恶语,将帅如果过于廉洁好名而不能忍受这种污辱,便会自乱而失去平静,进而容易中敌计谋而招致失败。“爱民,可烦也”。爱民本是一种好品格,然而爱民又必须同审慎结伴而行,才不至于贻误战机。爱民过了头,唯恐伤了老百姓而一味地掩护人民,就会因不愿烦扰百姓而耗时耗力。我将帅爱民品格若被敌知,则敌军往往会用奇兵袭扰百姓,这就可以引诱“爱民”的将帅出战,从而使我中敌计而战败。【人生感悟】

孙子用“将必五危”告诫将帅们在临敌运用时应精于变通,他不是一概否定“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而是强调凡事不可过分,应较之以利害,把握好“度”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之初,为了能取得百姓的信任与支持,便在国都咸阳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声明说,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便赏他十金,事小而赏,老百姓都觉得很奇怪,谁也没有干。商鞅又宣布:“能搬到北门去的,赏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中年汉子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搬了过去,商鞅立即给了他五十金,以此表明他说话是算数的,接着便颁布了变法的命令。

颁行一年多,但反对者无数,连太子也不以为然,一再犯法。商鞅说:“变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贯彻执行,是由于上层有人故意反抗。”便想拿太子开刀,刑之以法。可是太子是国君的接班人,是不能施刑的,结果便拿太子的两个老师当替罪羊,一个被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当时商鞅甚得秦孝公的宠信,权势极盛,太子拿他也无可奈何。

商鞅的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过十几年的时间,秦国的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充实,武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由一个西部的小国一跃而成为七雄之首。

然而,正当商鞅的权势如日中天之时,秦孝公死了,太子继位,是为秦惠文王。他一上台,他的老师便出面告发,说商鞅想要谋反,惠文王下了逮捕令,商鞅匆匆忙忙逃离咸阳,当他来到潼关附近想要投宿,旅店的主人也不知道他就是商鞅,拒绝收留他,说道:“根据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证件的客人是要进监狱的!”商鞅这才是真正的作法自毙,他走投无路,被收捕,车裂(即五马分尸)于咸阳街头,家人也被灭族。

商鞅,作为一个改革家,在改革大业上他是一个英雄,但在如何做人上他却是个失败者,没有把握好分寸,以至死于非命。

目标很重要——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原文】

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孙子兵法·地形篇》)【今译】

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动起来不会迷惑,他的战术变化不致困窘。【历代论引】

杜牧曰:未动未举,胜负已定,故动则不迷,举则不穷也。一云“动而不困,举而不顿”。

陈皥曰:穷者,困也。我若识彼此之动否,量地形之得失,则进而不迷,战而不困者也。

梅尧臣曰:无所不知,则动不迷暗,举不困穷也。

王皙曰:善计者不迷,善军者不穷。

张预曰:不妄动,故动则不误;不轻举,故举则不困。识彼我之虚实,得地形之便利,而后战也。【兵法札记】

孙子在讨论“知胜之道”时,认为贤能的将帅,必须做到“知彼知己”,“知天知地”,不仅要了解敌人,还要了解自己;不仅要懂得天时,还要懂得地利。也就是说,必须把敌我双方的情况搞得非常清楚,才能下定战役决心,选择好战役的突击方向,这样的“知兵者”才能“动而不迷,举而不穷”。他打起仗来绝不会感到迷惑,他采取的作战措施一定会变化无穷而不困窘。

在《说苑》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代,齐大半国土都被燕占领。这时,齐国田单将军率部下以火牛阵奋勇抗击侵略军,收复失地,并乘势割据燕国许多城池。因田单救国有功,被封侯,并领有采邑。

不久,北方狄人作乱,为害中国。国君又派田单去迎敌。行前,田单拜访鲁仲连,征求他的意见,鲁对他讲:“将军此度战狄人,恐难以攻下城池。”田单:火牛破敌

田单听后,心中不悦,答道:“我田单曾以5里方圆的内城及直径只有十里的外城防御工事,恢复了整个齐国,怎么会打不过狄人呢?”以此结束了与鲁的谈话,愤愤登车而去。

果真如此,田单领军与狄人对垒,交战三月,也无破狄人城池之计。当时,齐国小孩都编儿歌,以讽刺田单军队。

如此势态,田单忽想起临行前,鲁仲连说过的话,便又去拜访求教,他谦逊地说:“在下不察,没有听信先生言,以致战势不理想,敢请赐教个中原因?”

鲁仲连答:“上次将军守墨城,国家危在旦夕,身为大将的您,如果不复存在,您也无法脱身,说不定要沦为阶下囚,唯有带领士兵立下拼死一战的决心,奋力冲出重围,才有生的希望。因此,全军士气高昂,其势锐不可当,这是您上次胜利的原因。“这次将军是立下赫赫战功而被封为安平君,有万户之邑可以游宴玩乐,有万户之富可以安身立命。您只有享受人生,而没有舍身救国的准备。将领是士兵的主心骨,士兵是将领的手与足,您都放松了战备意识,士兵又怎么会有此觉悟呢?心不定,手足安能动弹?这便是你无法攻陷敌城的原因。”

一席语,使田单立刻提起精神,重返战场,身先士卒,亲临阵地侦察敌情。总攻时,首先冒着矢风箭雨冲入敌阵,指挥若定,如此英勇的气度,使士气大振,终于攻破敌城。【人生感悟】

借用孙子“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的用兵思想,可以说,真正懂得人生的人,绝不会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总有一定的目的性。而人生的目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归宿和生命的价值,对人生的根本方向、根本态度起着决定的作用。人生目的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以认识为基础形成的一种行为指向和结果。在纷纭的大千世界里,丧失人生目的,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徘徊彷徨,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虚度年华。

为了证明树立目标的重要性,让我们来假设一场生死攸关的篮球冠军争夺战中的一个场景。两支球队在做了赛前热身运动后,为投入比赛做好了身体上的准备。然后他们返回到更衣室,教练给他们面授行动前最后的“机宜”,下达最后的指示。他告诉队员:“伙计们!这是最后一战,成败就在此一举,我们要么会青史留名,要么默默无闻,结果就取决于今晚!没有人会记得第二名!整个赛季的成败就在今晚!”

队员们士气高涨,一个个像打足了气的皮球。当他们冲出门跑向球场时,几乎要把门从框上扯下来。可当他们来到球场上时却愣住了,一个个大惑不解,十分沮丧和恼怒。原来他们发现球篮不见了,他们愤怒地大叫:“没有球篮我们怎么打球?”因为没有球篮,他们就没法知道比分,就无法知道他们的球是否命中,他们的比分是否多于对手。总之,没有投球的目标,他们就无法进行比赛。球篮对于篮球比赛相当重要,对吧?那你呢?你是否也在打一场没有球篮的比赛?如果是这样,你的得分是多少?

聪明的人,有理想、有追求,有上进心的人,一定都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他懂得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因而他的所有努力,从整体上来说都能围绕一个比较长远的目标进行,他知道自己怎样做是正确的、有用的,否则就是做了无用功,或者浪费了时间和生命。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在36岁时就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制片人,电影史十大卖座的影片中,他个人囊括4部。他怎么能这样年轻就有此等成就?他的故事实在耐人寻味。

斯皮尔伯格在十二三岁时就知道,有一天他要成为电影导演。在他17岁那年的某天下午,当他参观环球制片厂后,他的一生改变了。那可不是一次不了了之的参观活动,在他得窥全貌之后,当场他就决定要怎么做。他先偷偷摸摸地观看了一场实际电影的拍摄,再与剪辑部的经理长谈了一个小时,然后结束了参观。

对许多人而言,故事就到此为止,但斯皮尔伯格可不一样,他有个性,他知道他要什么。从那次参观中,他知道得改变做法。

于是第二天,他穿了套西装,提起他老爸的公文包,里头塞了一块三明治,再次来到摄影现场,装出他是那里的工作人员。当天他故意避开了大门守卫,找到一辆废弃的汽车,用一块塑胶字母,在车门上拼成“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等字。然后他利用整个夏天去认识各位导演、编剧、剪辑,终日流连于他梦寐以求的世界里。从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习、观察并创造出越来越多关于电影制作的灵感来。终于在20岁那年,他成为正式的电影工作者。他在环球制片厂放映了一部他拍得不错的片子,因而签订了一纸7年的合同,导演了一部电视连续剧。他的梦终于实现了。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能够成功呢?因为斯皮尔伯格知道他所追求的目标,也知道做法,他善于学习,用恰当的目标,为自己铺就了成功的道路。在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正确的指导方向和明确的目标。

冷静平正——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原文】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孙子兵法·九地篇》)【今译】主持军政大事,要做到沉着冷静而幽深莫测,公正严明而有条不紊。【历代论引】曹操曰:谓清净、幽深、平正。杜牧曰:清净简易,幽深难测,平正无偏,故能致治。梅尧臣曰:静而幽邃,人不能测;正而自治,人不能挠。王皙曰:静则不挠,幽则不测,正则不偷,治则不乱。张预曰:其谋事,则安静而幽深,人不能测;其御下,则公正而整治,人不敢慢。【兵法札记】“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是孙子关于将帅性格修养的一句深富哲理的名言,其中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容。

静,即沉着冷静。而且也不是一般的沉静,必须达到幽深莫测的程度。幽之静是一种深思熟虑与机智诡诈的“混合物”,是一种深沉、稳重、老练、机警的表现,表面上看寒若冰霜、冷凝如铁,实际上,却翻江倒海、激情澎湃,乍一看古板僵化,实质上聪明、睿智、机警之极。

正,即严正,严正是严肃军纪,从严治军。战争是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同时又是以整体的实力、系统的合力制敌的过程,还取决于民心的向背等等。所以,严格的纪律,是部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一切文明之师,胜利之师,也必是军纪严明之师,没有严格的纪律只能是一群乌合之众,是不可能打胜仗的。但是,严格的纪律与指挥员的威严是分不开的,有威则令出必行,无威则有令不从。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海军企图在中途岛与美国海军展开决战,将美军逐出太平洋,并拟定了作战计划。但是,美军情报机关截获并破译了日军的密码,然后,针锋相对地拟定了歼灭日本海军的行动计划。正当日美海军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战争部署时,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不知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了美国海军的行动计划,并将其作为独家新闻予以刊发。美、日两国情报机关都大吃一惊,如此严重的泄密,其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惊诧之后又立刻冷静下来,他认为,如果对这家报纸兴师问罪,必然会惊动日本人,日本人立刻就会取消中途岛的作战计划;更为严重的是,日本人一旦警觉,就会对他们自己“密码”的安全性发生怀疑,倘若日本人“更新”其“密码”,美国情报机关又只好从零开始……罗斯福采取的对策是:听之任之,故作“不知”。罗斯福一装糊涂,日军首脑则真的“糊涂”起来,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美国人是在讹诈,其实他们根本没有破译日本的密码。因此,日本不但没有中止中途岛大战的计划,而且连密码也没有更换。中途岛一战,日本海军撞入美军精心设下的陷阱中,损失惨重。中途岛大战后,日本海军永远失去了它在海上的优势。【人生感悟】

把孙子论述的“静以幽,正以治”引申到人生领域,它是性格情操修养的高标准。

有位教师上课的时候,皮带从腰上掉了下来。惹得同学们或窃窃私语或掩口而笑。该教师发现自己的这一疏忽之后,并没有慌乱羞愧,他微微苦笑了一下,然后说:“同学们,年底评先进教师你们可别忘记我,一定要投我一票呀!”同学们不解其意。只听教师又接着说:“为了向你们传授知识,我废寝忘食地备课、讲课,真是为同学们‘瘦得人憔悴’。瞧瞧,现在我都瘦得连皮带都系不住了,仍然站在这儿给你们讲课,难道我还不够先进?”

皮带掉下来无疑是一件尴尬的事,躲不了,藏不掉。如果这位老师不会控制情绪,不保持镇静,面对同学们的嘲笑,不是羞愧难当就是恼羞成怒,那么必将失去风度。怎么办?自我幽默一下以解脱窘迫是最好的办法。老师的语言机智,所说的理由又极具说服力,学生的讪笑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同情。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碰到一些料想不到的事情,有时是自己失言失态;要么是对方反应出乎意料;要么是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出现了没有考虑到的因素等等。这些猝不及防的变化,往往会使我们进退维谷,狼狈不堪,啼笑皆非,陷入尴尬的窘境。在危急状态下,若有任何惶恐、失措、紧张、混乱,都很难寻找到变通的途径与方式。

有经验的人在经过长期的社交实践之后,都具有沉着、机智、摆脱困境的特殊才能。他们在即将或已处于困难条件下时,知道首先要沉着冷静,并以这种沉着冷静的态度去调适心理,使之处于应变状态。

尴尬局面的出现,往往是刹那间的事情,如果大惊失色,缺乏镇静,那只能是手足无措,乱上添乱。所以此时要注意在心理上保持稳定,镇静自若地面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不能被现成的既有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结构所束缚,要善于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想出解脱的新招。面对非难、挑剔、攻击、质疑,应该迅速地刺激和动员起你的思维力量。

制怒——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原文】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孙子兵法·火攻篇》)【今译】国君不能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能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出阵交战。【历代论引】王皙曰:不可但以怒也。若息侯伐郑。不可但以愠也。若晋赵穿。张预曰:因怒兴师,不亡者鲜。若息侯与郑伯有违言而伐郑,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因忿而战,罕有不败。【兵法札记】

两军交战,不仅仅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而且还是双方将帅心理素质的较量。那些较轻浮、易焦躁、好恼怒的将帅,那些缺乏胆识、目光短浅、优柔寡断、心胸狭窄、见利忘义、畏敌如虎的将帅,往往最先败下阵来。那些稳重、冷静、清醒理智的将帅,那些有胆有识、高瞻远瞩、果断勇敢、胸怀大度、不屈不挠、顽强奋战、坚忍不拔的将帅,常常能驾驭全局,取得最后的胜利。

一个不能控制自己的心理、不能把握自己情绪的将帅,很难控制战争的局势,很难把握战争发展的趋势。于是,孙子告诫将帅道:“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孙子总结的是战争规律,避免由于将帅个人的怒与喜,决定战争的败与胜,国家的亡与存。

汉高祖三年,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已持续了三年。为了安定后方,项羽决定亲自率军回师东征彭越。他把留守成皋前线的任务交给大将曹咎,叮嘱说:“一定要守住成皋。如刘邦来挑战,千万谨慎,不要出战,只要阻止他东进就行了。”项羽像

成皋是险要地段,那里又设有军需粮库,战略上十分重要。项羽实在放心不下,临行又对曹咎说:“我在半个月内,一定击败彭越,回来与你共同出击刘邦。切勿轻率出战。”可是,战势并非如项羽想的那样顺利,直到第二年十月,项羽仍未返回成皋。此时,刘邦就乘机率领汉军渡过黄河,向成皋的楚军发动进攻。

起初,曹咎还遵守项羽的军令,尽管汉军一次一次地挑战,他都谨慎地坚守城池,不准任何人出城与汉军交战。刘邦达不到正面交战的目的,便改变策略。他知道曹咎性情暴躁,有勇无谋,就针对这个弱点,设法把楚军引出城来,然后予以消灭。

于是,刘邦派一部分士卒到楚军城边叫骂,嘲笑曹咎胆小如鼠,躲在城中做缩头乌龟。连续叫骂了数天,曹昝实在忍不住这口怒气,下令楚军出城作战。

汉军已经养精蓄锐了数月,此时见楚军中计出城,稍一接触,就佯装战败,退向成皋附近的汜水对岸。曹咎见汉军不堪一击,骄横之气更增,指挥楚军渡汜水追击。在汜水沿岸以逸待劳的汉军乘楚军渡至河中心时,立即集中兵力向楚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楚军前进不得,后退不及,被杀得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曹咎自知违反了军令,就在汜水上自杀身亡。刘邦乘胜得成皋。

这一仗,使项羽失去了战略要地和储粮基地,为后来的战争埋下了隐患。而造成这种后果的,皆源于曹咎不能冷静地“制怒”。如果曹咎能谨遵项羽叮嘱,只守不战,就算刘邦有三头六臂也不能夺取这个战略要地。【人生感悟】

愤怒是感情一时冲动的表现。当面对与自己意愿背道而驰的事情,或听到什么逆耳之言,不能用理智的、正确的态度来冷静对待,没有使用合理的方法准确而又恰当地处理,比如:找对方理论,打电话把对方痛骂一通,立即找人申诉,警告胁迫对方,更严重者摔东西,头撞南墙,踢桌子或踢狗,骂娘,大吼大叫,暴跳如雷甚至拳头暴力解决等等,这种粗暴简单的表现就是愤怒。

愤怒,体现的是理性的不健全。这是一种恶劣的人格素质,越是愚蠢、粗鲁的人越容易发怒。愤怒到极限时,最容易导致理性的丧失,说出本不应该说的话,做出本不应该做的事。所以我们发现,经常事后向人赔礼道歉的,多是那些没事爱动肝火、大发雷霆的人。

愤怒和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伤害的也只能是自己的身心。当一个人愤怒而情绪激动时,整个交感神经系统都运作了,造成瞳孔扩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动脉收缩,肾上腺分泌等等,甚至有人气得咬牙切齿,全身发抖……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意气用事,结果害人害己,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一个商人外出经商,三年不曾返家探望娇妻,眼见年关迫近,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决定赶回家中与妻子团聚。为慰劳妻子本分持家,商人决定送一份奇特的礼物给她。

商人信步到街上走过,眼睛突然被一间店面深深吸引住了,原来偌大的一间店,里面空空荡荡,没有一点货物,主人坐在店中,喃喃低唱,墙上贴了醒目的布条,上面写了“卖四句偈”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商人很好奇,心想自己跑遍天下,阅历过世上不少货品,却从来没听说过四句偈这种东西,决定一探究竟,说不定能给妻子一个惊喜,于是对店主说:“请问这四句偈,多少钱?”“如果你有意购买,我才告诉你这举世罕见的奇妙珍宝,只是试探的话,敬谢不敏。”店主懒洋洋地抬起眼皮。“哦,对不起,我是诚心诚意购买这四句偈,请你告诉我吧!”商人赶快堆起一脸憨厚的笑容。“我店专卖的四句偈其实就是四句话: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嗔心起时细思量,放下怒火最吉祥。看你忠厚老实的样子,特别减价,三十两银子。”商人啼笑皆非,原来这就是店主所称“珍宝”的四句偈,既然承诺也只好以这价钱买下这四句话,心里懊恼极了。

一路跋山涉水赶回家,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岁暮除夕的夜晚了。商人踏入门槛,只见厅中摆了一桌的佳肴,四副碗筷整齐地各占一边。妻子已经睡觉了,进入卧室正待叫醒妻子时,他赫然发现在账前端端正正地摆了两双鞋子,一双男鞋,一双女鞋,商人怒火中烧。“好哇!不要脸的贱人,竟然做出如此伤风败俗的勾当,坏我门风。”商人转身冲到厨房,拿了锋利的菜刀来到床前便要砍下。这时他花了高价买下的四句偈突然浮上了脑海:“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嗔心起时细思量,放下怒火最吉祥。”不禁心念一动:是啊,纵然要杀她,也要问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说那野汉子是谁,也要问个明白。于是粗鲁地叫醒妻子,大声骂道:“不知廉耻的女人,竟然背着我偷人,这一桌酒席,这一双鞋子,你作何解释!”

睡得正香的妻子,看到夜晚归来的丈夫,对自己不但没有体恤慰问的情话,反而凶神恶煞一般要杀自己,终于按捺不住,尖起嗓门大骂:“没良心的东西,你这一出门三年未归,也不捎个信儿回家,我想年关已近,别人家里一家团圆,因此也为你准备了一双碗筷,一双鞋子,图个吉利圆满。你不问青红皂白,见面就要杀要砍的。既然这样你就杀好了,给你杀啊!”“对不起,我误会贤妻了。哈哈!三十两买四句偈实在便宜!便宜!”商人手舞足蹈,抚掌大笑,继而携手上桌,与妻子饮酒压惊。一旁的妻子看得一脸迷惑惊愕。

人一盛怒或心生猜疑,便气冲脑门,思维便不灵转,执其一隅,易钻牛角尖,考虑事情不全面,容易疏漏、忽视一些细节,做出极端冲动的事情来。盛怒过后冷静下来,纵是万般懊悔却也难以挽回。因此,人在盛怒、猜疑之下,切记不要作出较大的决策或行动。在盛怒和猜疑之下的决定往往是轻率的和错误的。

孙子谈治兵

带兵打仗离不开法规制度,没有法制,士兵就如一盘散沙,不受约束,难以形成合力。制定了法度,就有一个行动的准则,有功则赏,有过则罚,士兵自然服从指挥。孙子主张奖与罚、宽与严并用,恩威兼施。即在官兵关系中,“官”对“兵”要有感情投入和切身关怀,另一方面,官兵关系必须受规章制度的约束,其中的意义非常明显。恩威并举、宽严相济,这正是孙子统军的基本思想。战争要求铁的纪律,治军之要就在于严明军纪,有罪必罚,决不姑息纵容。

制定法度——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原文】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孙子兵法·形篇》)【今译】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修明政治,确保法度,所以能够掌握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动权。【历代论引】曹操曰:善用兵者,先自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李筌曰:以顺讨逆,不伐无罪之国,军至无掳掠,不伐树木、污井灶,所过山川、城社、陵祠,必涤而除之,不习亡国之事,谓之道法也。军严肃,有死无犯,赏罚信义立,将若此者,能胜敌之败政也。杜牧曰:道者,仁义也;法者,法制也。善用兵者,先修理仁义,保守法制,自为不可胜之政,伺敌有可败之隙,则攻能胜之。【兵法札记】

带兵打仗离不开法规制度,没有法制,士兵就如一盘散沙,不受约束,难以形成合力。制定了法度,就有一个行动的准则,有功则赏,有过则罚,士兵自然服从指挥。

曹操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治军一向严格,早在青年时期就初露锋芒,年仅20岁时,官拜洛阳北部尉。洛阳是东汉王朝的首都,分东西南北四部,每部设尉一人,主管治安工作。由于交通四通八达,来往人员复杂,加上达官贵人恣意妄为,治理难度很大。曹操到任后,在衙署门外悬挂五色大棒十余根,宣布今后凡违犯朝廷法令者,不论是谁,一律严惩。情节恶劣的,要用棒打死,决不宽贷。他说到做到,一次,灵帝宠幸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将其捉住,打死于棒下。从此,那些目无法纪的权贵们再也不敢放肆,社会秩序因此有极大改观。

曹操做大将军时,曾任命满宠治理许都。曹操有位弟弟曹洪,他的宾客犯法当死,曹洪向满宠求情,满宠不允。曹洪又去求曹操,曹操本打算过问,但满宠得知后,提前把那宾客处死了。事后曹操非但没有怪罪,反而称赞满宠这种依法办事的作风。

在执行军法方面,曹操更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他在讨伐南阳张绣时,行军路上,两边尽是绿油油的麦田,曹操下令士兵,不准践踏麦田,违者斩首。不巧曹操自己的坐骑受惊,跑进了麦田,践踏了一大片。曹操立即要主簿议罪。主簿说:“《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你是军中主帅,不能治罪。”曹操说:“制定法令的人,自己违反,如果不治罪,怎能统率部下!我是主帅,不能自杀,但也要加刑。”于是,他拔出佩剑,将头发割下一绺,掷在地上,表示“以发代首”。全军将士闻此,个个悚然。【人生感悟】

将孙子的“修道保法”引入今天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信条。领导部属的人,必须对管理原则持有坚定的信念、制定一套明确的方法,并本着确定的经营方针;否则,就无法推行其业务。

所谓信念,比较抽象,其意就是指要有工作信条。有的公司在信条里列有“尊重他人”、“多花点心力”等项目,这些条文务必要具体可行,使部属容易了解才是。譬如:

要做有原则性的工作。要有服务社会的精神。为自己创造既明朗又富吸引力的工作环境。保持心胸开阔。培养自动自发的精神。坚守贯彻始终的工作态度。

像上面的信条,有些比较平稳可行,有些则趋向极端。从信条中,亦可以看出主管的个性。除此而外,这些信条与主管所属的企业、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

信条的制订,一定要出自主管之手。若随随便便将古今中外贤人君子、英雄豪杰的座右铭搬过来,然后说:“这是我所订下的信条”,如此,则毫无价值可言。

拟订信条时,要考虑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本身个性和工作性质,然后再订出信条,方能收到具体的效果。

所订出的信条要能透过工作来实行方针,因为再好的信条若单纯空谈,毫无用处,反会遭到部属的窃笑。只有透过实践,信条才能发挥它最大的功效。

激将法——杀敌者,怒也

【原文】

杀敌者,怒也。(《孙子兵法·作战篇》)【今译】要使将士英勇杀敌,就应激励全军的士气,在战斗中英勇作战。【历代论引】曹操曰:威怒以致敌。李筌曰:怒者,军威也。杜牧曰:万人非能同心皆怒,在我激之以势使然也。田单守即墨,使燕人劓降者,掘城中人坟墓之类是也。贾林曰:人之无怒,则不肯杀。张预曰:激吾士卒,使上下同怒,则敌可杀。《尉缭子》曰:“民之所以战者,气也。”谓气怒则人人自战。【兵法札记】

这里所说的“杀敌者,怒也”,是通过一种“激将”的方法来激发群体的潜能。高明的将领善于鼓舞士气,他们总能激发部队的对敌人的仇恨,使大家同仇敌忾,在战场上勇往直前。

东汉末桓帝时,长沙、零陵一带有民间武装发动反朝廷的兵患。朝廷派兵镇压后,大部平息,剩下卜阳、潘鸿等少数为首者潜入深山,还时不时外出打家劫舍。荆州刺史度尚奉命征伐。他先是招募本地少数民族武装进山讨伐,弄得卜、潘一伙不敢出来。接着,度尚放风说:“卜、潘二贼为多年惯匪,能守能战,现在据险顽抗。我军现已疲劳,只有调集各地兵马共剿,方可成功。援兵到来之前,我军可养精蓄锐,但不可懈怠,须边休息边习武。援兵一到,我等将会合大军,如猛虎下山,一举歼之。”

度尚手下将士无不喜笑颜开,每天游猎休息,既养精神,又四处游玩。一天,将士外出营内无人时,度尚秘密派人到营内烧了一把火,把营帐全部烧光。

天黑之前,将士们回来一看,个个都惊呆了,有些平日有些私蓄的这时都一个个哭丧着脸。正在此时,度尚来了。他见状故意捶胸顿足地号啕大哭起来:“可恶的贼人,竟敢如此大胆子,这是本官一时疏漏,让贼匪钻了空子,不过,没有白流的血,弟兄们的损失定要教贼匪加倍偿还!”大伙的怒火被度尚点燃起来了,一个个无不咬牙切齿。度尚见状,又火上浇油:“这伙贼子所抢的钱财,几代人也用不完,光金银珠宝就多得如山一样,我等兄弟只要奋力一战,定可全数缴获。如果打败他们,弟兄们这点损失就根本不在话下了。”大家都说愿听度尚调遣。

第二天黎明时分,将士们就怀着一腔怒火出发了。这边,卜、潘一伙以为援兵未到,正放松警惕,毫无戒备。突然,官军们冲杀上来,卜、潘一伙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三下五除二,这伙小股武装被很快歼灭了。卜、潘两个为首者被乱刀砍死。这样,本来较难解决的难题,在度尚的智谋下迅速解决了。

略用小计,烧毁营地,以激励将士以大智大勇奋力杀敌。度尚这个“激将”智谋用得恰到好处。看起来它是一种冒险,但冒险之中蕴含着合理性,它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人生感悟】

树怕剥皮,人怕激气。许多事情可以凭借这一激而办成功。

求人办事,在方法上决不可死套一个模式,应该随着办事的对象及其思想的变化而变化。有些方法,适合于某人某事,但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对有些人,只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诚相待,就能打动他;但在同样情况下,另外一些人可能“敬酒不吃吃罚酒”,你磨破嘴皮,他就是不答应你的请求,此刻如果你改变策略,突然给他一个强烈的反刺激,用超常的手段去激励他,说不定“柳暗花明又一村”。

张仪因久不得志,穷困潦倒,数次到苏秦府上拜见苏秦。好几天后,苏秦才出来见他,并只让他坐在家仆们坐的堂下,仅赐给仆妾们吃的饭食,而且还几次故意责备张仪,说他穷酸,不想和他打交道。张仪听后气愤不已,离开了苏秦,前往秦国。

在张仪去秦国的途中,却有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与他结伴同行,送给他许多金钱。张仪到达秦国后,依靠陌生人资助的钱财得以拜见了秦惠王,并很快被秦惠王拜为客卿。这时,那位同伴向张仪告辞要走了,张仪问其缘由,那人说:“我并不了解你,真正了解和关心你的是苏君(即苏秦)。他当时担心秦国伐赵而使合纵抗秦的计划破产,认为只有你才有能力去左右秦国的国策,所以他当时用语言刺激你,使你来到秦国。而后又私下派我跟着并接近你,供你给用。现在你已被秦王聘用,我就算完成了任务,该回去告诉苏君了。”张仪听后大为感慨。张仪后来凭他的智慧和才能,说服秦王,使秦军15年未越函谷关一步,为苏秦合纵之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可见激将方式只要使用得当,适时适度,效果是妙不可言的。

重赏之下有勇夫——取敌之利者,货也

【原文】

取敌之利者,货也。(《孙子兵法·作战篇》)【今译】要想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要对争先的士卒进行物质奖励。【历代论引】曹操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佳。李筌曰:利者,益军实也。杜佑曰:人知胜敌有厚赏之利,则冒白刃,当矢石,而乐以进战者,皆货财酬勋赏劳之诱也。梅尧臣曰:杀敌是激吾人以怒,取敌则利吾人以货。王皙曰:谓设厚赏耳。若使众贪利自取,则或违节制耳。【兵法札记】

自古以来,用兵之要被公认为礼多禄厚。礼多,则智慧之士不远万里而来;禄厚,则义勇之士置生死于度外。“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见金钱对人的威力巨大。

春秋时,齐国宰相管仲就曾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方法。

有一天,管仲对齐桓公说:“去年有四万两千金租税收入,我恳求大王把这些钱预付给各位将士,作为预约杀敌立功的奖金。”

齐桓公同意了。于是管仲召集全军将士,对他们讲:“战争早晚会暴发,现在能预约杀敌立功者,可以马上领赏。”

将士们开始窃窃私语。一会儿,一名士兵站出来问:“到底要击败几个敌人才能领赏?”“一百个。”管仲答道。“那我就试试看吧。”士兵欣然说道。

管仲当场发给他500金。于是,将士们纷纷报名,约定拿敌大将首级给千金,杀敌兵一人都给十金。四万二千金很快发放完毕,将士们兴高采烈、斗志昂扬地散去。管仲像

这时,齐桓公却担心地问:“他们拿到那些钱会不会白白地浪费掉?”

管仲回答:“不会的,请不要担心。将士们拿到钱会让家人过上舒服日子,一旦上了战场,他们自然会为保全名誉,报答国恩而拼命一战。只要士气高昂,就一定能打败敌人。以四万二千金赢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岂不太便宜了。”

果然半年之后,齐国与蔡国发生战事。不出管仲所料,那些领了奖的将士的父母、兄弟和妻子都叮咛他们:“受此恩泽,理应报效,男子汉决不可卑怯,一定要遵守约定,奋勇杀敌。”

齐军受家人激励,士气大增。战场上他们奋勇作战,一举击败蔡军,蔡国割地赔款请和。这的确是:“军无财则士不来,军无赏则士不往。香饵之下必有死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人生感悟】

在战争中,将帅要用重赏调动士兵的作战积极性。在管理中,领导同样要用重赏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种重赏,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奖励。

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辅相成。物质利益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动力,奖励时重视它无疑十分重要。但是,重视物质奖励绝不是提倡个人抛开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专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绝不是提倡“一切向钱看”,而是要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处理好长远和眼前、整体和局部的利益关系,引导人们从关心个人到关心他人、集体、国家,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精神奖励是人们的高层次需要,精神利益的满足是促使人们自身能力发展完善的重要动力。实行精神奖励,能促使人们在愉悦的精神享受中陶冶思想情操,加强科学文化知识修养,使自己的各种能力不断发展、丰富,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

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奖励时要有机地结合起来。现阶段,既不能只给物质奖励,使人们忘记大目标;又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只进行精神奖励。要在不断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包括奖励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对于社会先进分子则应有更高的要求。

恩威并施——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原文】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孙子兵法·行军篇》)【今译】用怀柔宽仁的手段去教育士卒,严格的军纪军法去管束规范士卒,这样必定会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历代论引】曹操曰:文,仁也;武,法也。李筌曰:文,仁恩;武,威罚。王皙曰:《吴起》云:“总文武者,军之将;兼刚柔者,兵之事也。”杜牧曰:文武既行,必也取胜。梅尧臣曰:令以仁恩,齐以威刑,恩威并著,则能必胜。【兵法札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兵思想是以政治道义教育士兵,用军纪法规来统一步调,使士兵服从将帅的指挥,这样的军队才能够打胜仗。

孙子主张奖与罚、宽与严并用,恩威兼施。即在官兵关系中,“官”对“兵”要有感情投入和切身关怀,另一方面,官兵关系必须受规章制度的约束,其中的意义非常明显。恩威并举、宽严相济,这正是孙子统军的基本思想。

我国北宋名将岳飞不仅在战场上是一位运筹帷幄的大将,而且在平时十分注意礼贤下士和从严治军。岳飞:水战杨么

岳飞治军极严,平素注重操练与校阅,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打仗时,他冲锋在前,自己担任“旗头”,成千上万兵将的动止进退,唯“旗头”是瞻,勇往直前。每次朝廷封赏,他总是说:“全军将士出力,我有什么功劳?”军队每次驻扎休整,训练将士从斜坡上骑马急驰而下跳跃壕沟,并且都穿着厚重的铠甲练习这些项目。儿子岳云曾以练习从斜坡上骑马急驰而下,马被绊倒,岳飞生气而鞭打了他。一名士兵拿了百姓的一缕麻去捆喂牲口的草,岳飞立即将他斩首以警告他人。士兵夜间宿营,老百姓打开屋门愿意让他们进屋休息,但没有一名士兵敢进民屋。岳飞军队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抢掠”。士兵有病,岳飞亲自为他们调药,将领们远征岳飞派自己的妻子询问并慰劳他们的家庭。将士战死,岳飞伤心哭泣,而且养育他们的孤儿,或者让儿子娶阵亡将士的女儿为妻。凡是朝廷有封赏犒劳,岳飞平均分给部下军吏,不私拿一丝一毫。

岳飞对待自己的亲属要求极严,对待自己的部属,恩威并用。他的儿子岳云,是岳家军中最勇敢的将领。每逢参加战斗,岳飞都让他冲在最前面,但到了封赏时,却总让他排在最后。在攻打隋州、邓州、襄汉的战斗中,岳云的功劳应在第一位,但岳飞向朝廷奏报时,却对他只字没提。一次,因岳云战功卓著,皇帝下特旨给他连升三级,岳飞几次上表推辞,终于没有接受圣旨。颖昌大战时,岳云置生死于度外,十几次冲锋陷阵,身上受了一百多处伤,衣甲都变成了红色,朝廷要提升他为忠州防御史,岳飞也坚决辞谢了。

岳飞让自己的儿子冲锋在前,封赏在后,这无疑对部下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和鞭策。岳家军大将杨再兴原是曹成手下的一员战将。公元1132年,岳飞领兵打败曹成,进驻莫邪关,但他的弟弟岳翻却被杨再兴杀死了。杨再兴在退却时连人带马掉进了山涧,岳飞手下大将张宾赶来要把他杀死。杨再兴说:“请让我先见岳公,然后再死不迟。”说完,自缚来见岳飞。岳飞知道杨再兴是一个有正义感、武艺高强的将领,又见他气宇轩昂、英姿勃勃,心中十分喜爱,岳飞不计杀弟之仇,把他收为部将,而且深信不疑。从此,杨再兴忠心耿耿地跟随岳飞征战,成了岳家军中一名杰出的将领,最后英勇战死在抗金斗争的战场。

岳飞不计个人恩怨、待人以诚的作风,吸引了不少文人武士,他们纷纷慕名而来。有一个叫黄纵的文人,在岳飞的部下掌管机密文书。有一次岳飞给部下分沉香,黄纵分到了最小的一块。岳飞看到分得不均,又拿出一袋再分,轮到黄纵时,又剩下最小的一块,一时不知如何是好,黄纵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感动得不得了。正是岳飞的这种赏罚分明、待人以诚的作风感动了部属,所以岳家军的全体官兵,在平时都严守纪律,在战时都乐于效命,具有极强的战斗力。金兵的铁骑,多次以排山倒海的密集队形,企图冲垮岳家军的阵容,结果都没有成功。他们连声惊叹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人生感悟】

康熙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英明果断、文武双全,在他的治理下,清朝迅速强盛起来,进入鼎盛的康乾盛世时期。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君主,康熙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影响最大,也最具有成效。

康熙对汉族士大夫知识分子实行的是又拉又打,以拉为主,而又加以防范的政策。清初,汉族作为一个被征服民族,政治地位非常低下,备受满族人歧视。这种民族歧视的存在,使不少汉官心怀怨恨,苟且推诿,不肯尽心为朝廷效力。康熙为了安抚汉官,从形式上消除了明显的歧视,一再声称“满汉皆朕之臣子”,宣布“满汉一体”划出一品级,满汉大小官员只要职掌相同,其品极也就相同。官员的一视同仁极大地减少了汉族官员的不满。

康熙还大批任用汉官担任封疆大吏。康熙一朝,汉族大臣为督抚等封疆大吏者反而多于满人,其中不少人颇受康熙宠眷和信任,至于府州县官则几乎全是汉人。康熙对所信任的汉族大臣,往往也能推心置腹,深信不疑。康熙曾非常信任儒臣张英,几乎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经常在一起讨论一些军国大计以及生活琐事,时人评论说他们“朝夕谈论,无异生友”。康熙还强调“君臣一体”,时而还邀请汉族大臣到禁苑内和他一起游玩、垂钓。受邀请的大臣自然将此视为莫大的荣幸,从而对康熙更忠心耿耿了。

但是,康熙对汉族官僚士大夫、知识分子也还有防范和高压的一手。他经常用一些心腹之人监视地方官吏和当地人民。他们这些人不断用密折向康熙报告各地的民情和官场情况,督抚等大员的举动更是监视的重点。清代严酷的文字狱就是起始于康熙。明朝灭亡后,有不少的明朝遗民对清政权表示不满,他们使用种种手段发泄对清政权的不满,其中发表文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式。

康熙对他们采取了极其严厉的镇压措施,从清查明朝对清朝不满的遗民开始,在全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捕活动。许多人因此而被株连,成百上千的人被投入监狱,甚至死去的人也未能逃脱处罚。一时间恐怖气氛弥漫全国,人人噤若寒蝉,不敢稍微流露一点对朝廷的不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