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百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风采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00:55:39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辽宁省百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风采录

辽宁省百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风采录试读:

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富民强村带头人队伍

党的十八大强调:“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这是从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战略需要出发,对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提出的重大命题。农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要有个好的带头人。近年来,辽宁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坚持把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关键工程来抓,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切实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在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一心为民、带头致富、作风过硬、群众信赖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

在各地层层推荐的基础上,我们择优选取了10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把他们的先进事迹汇编成书——《辽宁省百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风采录》,供各地学习借鉴。这些村党组织书记是我省农村基层干部中的优秀代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格体现了“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牢记宗旨、一心为民,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为群众服务和造福上,把群众当亲人,满腔热忱地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办好事、做实事,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他们务实创业、勇于担当,靠苦干实干带领群众奔富路、建小康,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认准既定目标,扎扎实实做事,不达目的不罢休,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他们清廉自持、无私奉献,始终保持着朴实无华的清正本色,志存高远、艰苦奋斗,克己奉公、甘于奉献,不为私心所扰,不为虚名所累,不为物欲所动,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的风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作出重要部署,能否在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中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从全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着力建设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一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选准一个人,就能带好一班人、致富一个村。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既要注重从本村优秀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的农民党员中选拔,又要鼓励优秀民营企业家、县乡机关事业单位退休、提前离岗干部职工回村任职创业,还要积极探索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从县乡机关党员干部中选拔等途径,着力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上来。要创新培养选拔机制,完善“两推一选”、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等方式,把“双带”能力强、办事公道、群众拥护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要坚持把大学生村官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和源头活水,积极引导和支持优秀大学生村官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对那些村情复杂、组织涣散、发展滞后、管理薄弱的重点难点村,要采取下派得力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帮助做好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等各项工作。

二要坚持提素质强能力,教育培训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强化理论武装是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和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要牢牢把握理论学习这条主线,不断提高村党组织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政治素质和理

论素养。要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委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要掌握农村土地管理政策、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农村社会管理政策等方面内容。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把村党组织书记纳入整个干部培训规划,坚持省级示范培训、市级重点培训、县级普遍培训,切实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他们执行农村政策、引领经济发展、化解矛盾纠纷和加强村党组织自身建设的能力,教育村党组织书记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要大力开展“三向培养”工作,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有针对性地抓好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引导他们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

三要坚持以作风建设为重点,管理监督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村干部直接面对群众,他们的形象如何,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要按照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对村党组织书记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按照“年初有定责、年中有检查、年底有结果”的思路,完善村党组织书记岗位目标责任制,强化日常管理和考核运用。要全面落实“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规范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程序,建立和完善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村党组织书记民主评议制度,坚持每年要向乡镇党委、村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述职,接受上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评议。全面推行诫勉教育制度,对群众满意度不高、勤政廉政表现不佳的村党组织书记,由乡镇党委及时予以诫勉教育,督促整改提高;对作风不实、履行职责不到位、群众有反映的,要及时批评教育,促其整改;对岗位目标任务完成差、作风不好、群众反映强烈的,要及时调整;对以权谋私、违法违纪的,要严肃处理,畅通出口,焕发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四要坚持抓激励强保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没有必要的经费场所,村党组织的活动就难以正常开展;没有相应的待遇保障,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就难以持久。要坚持从活动阵地、运行经费和工作力量三个方面入手,确保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对基层干部既要监督管理,又要关心爱护,要满腔热情地关心他们,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全面落实“一定三有”政策,按照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确定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根据

实际情况建立村党组织书记业绩考核奖励制度。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他们退有所安、老有所养。要积极拓展村干部发展空间,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作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定期评选表彰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创先争优,保证村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要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落实村党组织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投入政策,扎实做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和管理使用工作,逐步推进危旧狭小村部改造工作,切实发挥“一室多用”的综合效能。要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多渠道增加集体收益,夯实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

新的形势和任务,赋予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以新的责任和使命。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用先进典型来激励人、鼓舞人、鞭策人,推动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争优意识,提高政治素质,加强党性修养,锤炼良好作风,练就过硬本领,更好地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辛桂梓2013年12月

“大夫书记”郭贯华——记沈阳市苏家屯区姚千街道刘千村党总支部书记郭贯华

四十出头,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戴着一副小眼镜,精细干练又不失斯文。他叫郭贯华,是沈阳市苏家屯区姚千街道刘千村党总支部书记。村里人都叫他“大夫书记”。提起这外号,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95年,郭贯华从卫校毕业后,回乡做了一名乡村医生。他凭着勤奋好学,待人真诚,很快就成了镇里小有名气的大夫。从医11年的时间里,他先后获得辽宁省卫生协会“优秀乡村医生”、沈阳市“模范乡村医生”、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等光荣称号。自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裕,可村里落后贫穷的面貌并没有改变。要问以前的刘千村啥模样?老百姓编了个顺口溜:“刘千庄,刘千庄,村里穷得响叮当,种地收成少,村里拉饥荒,干群关系紧,支部不开张,小伙媳难找,姑娘嫁外乡。”这样的穷村子让郭贯华闹心起来,他心里犯起了嘀咕:“这村子到底得了啥病,咋就摆脱不了落后的命?”2006年12月,他开始担任刘千村党总支部书记,决心要治一治刘千村的病。“要么不干,要干就干最好”,郭贯华暗下决心。

一颗“定心丸”,增强组织活力

说起以前的村党支部,软弱涣散,一年也开不上一次支委会,党的方针政策落实不下去,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出来,支部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每况愈下。郭贯华深知这村里得的是心病。党组织没有干劲儿,党员干部在群众心里就不得人心,因此,关键是怎样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刚一上任,郭贯华白天挨家挨户做调查,倾听百姓对支部都有啥看法;晚上写总结,拟计划,常常一个人熬到深夜。爱人不理解:“好好的日子你不过,接这个烂摊子,为了啥?”郭贯华急了:“为了啥,就为了咱是共产党员!”慢慢地,爱人由不理解变成了支持,由支持成了他得力的助手。有爱人的支持,郭贯华信心满满。

郭贯华抓党建,起初是一个“门外汉”,但他有法子。先到街道请来了党建指导员,帮助抓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又把村里群众信任、善于创业的“能人”选进“两委”班子。面对支委成员不团结的问题,郭贯华一个一个地耐心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组织开展“党员活动日”,有些党员、干部怕耽误出工,积极性不高:“谁放着自家的事不做,跟你掺和这闲事?”郭贯华有办法,趁着打针送药的空当,先做好村里名望高的老党员工作,对行动不便的老党员坚持接送,对年轻党员诚恳劝说,用自己的真诚影响和感染所有党员。6年来,在郭贯华的带领下,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和为民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明显,“两委”关系不断融合,班子战斗堡垒作用逐渐凸显,一系列举措相继出台。实行村务公开,落实“四议一审两公开”工作法,建立村领导班子民主评议制度,率先试点姚千街道试行的“党员干部数字化阶梯考核管理积分册”制度,积极推进“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就凭着这股劲头,村里的制度一项一项建立起来。

2012年8月,台风“布拉万”波及刘千村,很多民房受损。村民郭素芹家的房屋严重倾斜、漏雨,成为危房。情况十分危急,灾情就是命令,村里的党员、群众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转移住户,保全财产,妥善处置了灾情。郭素芹满含热泪地说:“没有党组织,就没有我这个家啊!”由于郭贯华管理民主,村两委班子工作思路清晰,刘千村成为全街道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最强的村班子,先后被评为市、区先进党支部。

一针“强心剂”,坚定发展信心

党组织的干劲儿激活了,可咋能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郭贯华又翻起了自己的“药匣子”。他注意到国家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很大,而刘千村生猪养殖的基础又比较好,于是,开党员大会时郭贯华号召大家:“咱村为啥不成立一个合作社?”说干就干,郭贯华发动班子成员和养猪大户建场地、写章程、跑登记,2007年,刘千村成立了苏家屯区第一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在合作社里成立了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积极为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牵线搭桥,筹措资金,开展技术培训,为生猪的产、供、销提供一条龙服务,带动和促进了刘千村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合作社社员张素兰因缺少资金犯了难,郭贯华二话没说,将自己家房屋抵押给银行贷款10万元,借给她用,张素兰为表示感谢,给郭贯华送来了两瓶好酒,小郭红了眼:“咱是党员,可不图这个。你要是有钱就用在合作社上。”就这样,郭贯华带领着社员没黑天没白天地干,合作社发展得越来越红火,先后被评为沈阳市1A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党建示范社、辽宁省4A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社员已发展到74人,固定资产160万元,年销售生猪15000头,经营收入950万元,年盈利200余万元,带动周边800余农户从事生猪养殖生产。郭贯华还号召村民充分利用本村交通便利的优势,在304国道两侧兴建饭店、超市、建材商店、农资商店、汽车配件修理等30多个个体经营网点,为全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到2011年末,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余元。郭贯华帮助村民修缮排水沟

一碗“安神汤”,绘就和谐美景

算起郭贯华担任村党总支部书记6年来,村里不但还上了前几任拖欠的48万元外债,还积累了100余万元资金。于是,郭贯华又犯了愁,乡亲们富起来了不假,但光忙着赚钱,没有精气神儿。郭贯华心想,这病还没治彻底,得让老百姓“活”起来。他接着又开起了方。征求村民的意见后,先扩建了近千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张贴了活动标语,村民自发成立了一支40余人参加的秧歌队,村总支为他们配备了文化器材和秧歌服。每逢晚饭后,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欢歌笑语,好不热闹。农闲的时候,村里都组织农民篮球赛,村民们既增强了体质,还增进了了解。2012年,刘千村举行了首届村民消夏文艺晚会,郭贯华亲自上阵当起了总导演,候场、走台、谢幕,有模有样,还真有点“春晚”的范儿。晚会当天,村民早早来到文化广场,享受这场“文化大餐”。歌舞展现了刘千人富民强村的精神风貌,小品讲述了和谐邻里关系的重要性,三句半则将村务、政务制度编成了顺口溜,方便好记。这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晚会,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村民心里乐开了花。

郭贯华一连串打起了“组合拳”:新建标准化图书室,图书室现有种植、养殖等方面书籍500余册;成立了科普大学,定期请农业专家讲授农业生产知识;结合社会管理创新,建立了便民服务室,负责办理土地、低保等事宜;结合苏家屯区委开展的“一创双争三提高”活动,建立了远程教育终端站点,通过播放政策法规、农技知识等课件,提高村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郭贯华的三个方子,彻底治愈了刘千村的旧病顽疾。如今的刘千村,班子团结、经济发展、乡风文明,一年一个新面貌,一年一个新台阶。渐渐地,村民们都称呼郭贯华为“大夫书记”,因为这位朴实的农村医生,心里不仅装着病人,更装着这方生他养他的土地;这位敬业的村党总支部书记,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2011年,郭贯华被评为沈阳市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获得辽宁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这么多的光环环绕在郭贯华的周围,问起他你最喜欢哪个称号,他推了推小眼镜,腼腆地说,还是喜欢“大夫书记”。

致富路上的拓荒者——记沈阳市浑南生态观光区王士兰村党总支部书记于宏海

7月的树莓田里,一片繁忙,农户们忙着摘果、择果、包装,满脸都是丰收的喜悦。“我家的树莓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多亏了于书记呀。要是没有于书记带领我们致富奔小康,哪里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村民赵林盛感慨由衷,也道出了王士兰村百姓的心声。

说起村党总支书记于宏海,村里的百姓无不伸出大拇指。自2009年通过全市公选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以来,于宏海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经过几年的努力,已把当年的贫困后进村建成了村容整洁、社会稳定、民风和谐的先进村,走出了一条具有王士兰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王士兰村先后被评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文明村、省平安村、省生态村。于宏海也先后被评为市劳动模范,获得市十佳新农村建设青年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勇挑重担

王士兰村原来是全区有名的后进村,村内矛盾突出,集体上访不断,因为上访导致村里的经济比较落后,人心涣散。作为土生土长的村里娃,看着村里的贫困和落后,于宏海心底有说不出的痛。1997年,他中专毕业后,筹措资金,购买了两辆货车,开始从事个体运输。1999年,他又承包了村里的一片荒沟,修建鱼塘,进行水产养殖和餐馆经营。随着经营规模不断壮大,于宏海注册成立了沈阳众磊科技种植基地,从事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建设了100余亩的农业种植园、1万余平方米的日光温室、15亩的鱼塘、600平方米的餐饮中心,固定资产达600余万元,率先成了王士兰村的富裕户。

1999年5月,市委为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公开选拔村党组织书记试点工作,王士兰村也是试点村之一。时任村委会主任的于宏海,怀着“为家乡的建设做点儿实事,为改善家乡父老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王士兰村的落后面貌”的抱负,参加了公选。通过公开选拔各项程序的严格考验,他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

村“两委”的工作该如何开展?如何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摆在于宏海面前的首要任务。为此,他着力在班子建设上做文章,不断强化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学习、培训,有效提升了班子整体素质和为民服务的能力。村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载体活动,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在他的领导下,王士兰村的“党员承诺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党务、村务公开”、“创先争优”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并形成了长效机制,为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证。

拓宽致富路

要致富,先修路。通往王士兰村的路崎岖不平,下雨后不知深浅,骑车、开车一不小心就陷住,村民叫苦不迭。于宏海积极向上级政府反映情况,并写了一份修路的具体报告。这项建议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但修路还缺少大量的资金。为此,于宏海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号召村民自发组织人力、车力,以弥补资金的不足。在修路现场,村民各个奋勇争先,马车、三轮车来来往往,于宏海穿黄胶鞋和村民一同铺沙石,汗水和着泥土布满了脸颊。经过一个半月的紧张铺建,一条宽敞明亮的柏油路竣工通车了。于宏海和村民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在马路修好后,于宏海组织全村党员在路两旁进行绿化,栽植火炬、水腊等美化树种。为确保成活率,每天早上他都带队浇水,使苗木成活率达到95%。现在,步入王士兰村,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绿荫花香的景象,夜晚在一排路灯的照耀下更加亮丽。这是一条通往富民强村的小康路。

几年前的王士兰村,外债10多万元,村部破烂不堪,外边下大雨,里边下小雨,这就是被弃多年的房屋,哪像村部?于宏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个基层组织连基本的办公场所都不能够保证,还怎么开展工作?他自己垫付4万余元,对村部进行了彻底维修。维修村部时,他每天从早晨5点工作到晚上8点,垒砖瓦、抬沙石……经过几个月的日拼夜战,新村部建成了,于宏海的体重整整掉了3.5公斤。几年来,为改善办公条件,于宏海多方筹集资金,投入50余万元,新建村民文化活动室、图书馆和农民培训室、会议室共460余平方米;修建了两个文化广场,总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各种健身设施配备齐全,极大地改善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条件和办公环境,得到了党员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穷则思变

在公选答辩会上,于宏海庄严承诺:一定要带领村民彻底改变王士兰的贫困落后面貌,为王士兰村闯出一片新天地。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王士兰村村民90%以上以种植玉米为主,品种单一、效益低下,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远远落后于周边村屯。尽管村民们认识到发展经济才是最重要的,但想致富却苦于没有门路。2007年,恰逢区里决定重点发展树莓种植业,王士兰村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为树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发展树莓种植业之初,于宏海从打消农民对种植树莓能否得到回报的疑虑入手,带领班子成员走家串户,宣传树莓种植业的发展前景、丰厚回报,宣传区里的相关扶持政策。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主动带头种植,率先为广大群众蹚出道儿、走出样儿。在推广过程中,于宏海积极争取政策,不仅免费为种植农户提供架材、苗木,而且每年按每亩300元的标准给予未进入收获期的减收补贴,让村里第一批种植户进行“零投入”、“零风险”种植。

经过数月辛勤的劳作,树莓进入盛果期后,亩产可达750公斤,亩均纯收益达3000—4000元,是种植玉米等大田作物的6倍。在村班子和党员的带动下,先期种植树莓的农户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也动了心,打消了疑虑,积极性空前高涨,王士兰村由此掀起了一股种植树莓的热潮。如今,王士兰村合作社的树莓栽培规模由1100余亩发展到2600余亩。

树莓的品质、产量是影响树莓价格的重要因素。为此,于宏海聘请沈阳农业大学、东陵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人员定期给农户讲课,在田间地头进行现场讲解指导,给农户提供丰产栽培技术措施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为村里树莓种植户安装了小管出流灌溉设施,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使全村的树莓种植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于宏海在介绍农业种植园种植经验

为了充分利用本村土地适合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种植效益的最大化,于宏海聘请了农业科技人员,对村里土地进行了合理有效的产业结构规划和调整。组织村民到北镇、黑山,引进黑花生、紫薯等优良品种。截至2012年,全村已形成2500亩树莓、1000亩寒富苹果和800亩紫薯、黑花生的种植规模,初步形成了“一莓一果、一紫一黑”的产业格局。2012年,全村累计创造经济效益900余万元,同传统的农作物相比增收近70%。为了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并做好销售环节,于宏海还聘请农业科技人员编辑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注册“众磊”、“新地”牌商标,将农产品进行包装,紫薯、黑花生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极大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现在,王士兰村的品牌农产品已销往省城,成为超市柜台上的抢手货。

在于宏海的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宏伟蓝图,那就是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使王士兰村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模范新农村。浑南生态观光区的成立为于宏海实现目标点燃了希望,他说:“我将以‘建设特色小镇,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产业定位,继续完善全村整体发展规划,形成以农业特色生产为主,以发展观光、采摘、休闲、餐饮等三产业为辅的一、三产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走生态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致富之路,使村民在致富增收这条大道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空降”村官 激活一潭水——记沈阳市于洪区大兴街道陈孤家子村党支部书记王志

王志是个“名人”。2010年7月9日的《辽宁法制报》一篇《“空降”村官,激活一潭水》的文章,使他在一夜之间,从默默无闻变成了“名人”。说王志是“空降”村官,因为他既不是陈孤家子本村人,户口也不在大兴街道。当地人怎么会选择一个“外乡人”担任党支部书记,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呢?这还得从陈孤家子村“两委”换届选举说起。

原来的村书记和村主任因为选举结怨很深。上任后更是在工作中互相拆台,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遇事不商量、不沟通,致使村里的工作难以正常开展,造成了“两委”的对垒和政权的瘫痪。之后出现了大问题,双方互相上告,直至把对方送进了监狱。这时的陈孤家子村个别人和黑社会勾结,甚至深夜闯入民宅,持刀威胁恐吓等时有发生,一些村民晚间连门都不敢出。

鉴于这种情况,2008年5月,大兴街道党工委经过慎重研究,决定让王志到村里任党支部书记。让一个外乡人当“村官”,这在大兴街道可是个新鲜事,陈孤家子村更像炸开了锅一样。很多人都觉得王志就是来“镀金”的,要不就是“搂完钱就走人”,不可能长干下去。甚至还有人设置障碍,出难题,公开说:“不出三个月,让王志滚回去。”

面对质疑,王志暗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真心和真诚干出个样子!上任后,他便深入到村民家中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情况。针对杂乱无章的管理问题,从建章立制开始,健全完善了党支部议事规程、班子成员岗位职责。同时,依托“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避免了工作中的随意性,克服了“一言堂”现象,确保了各项决策的正确性。王志上任以来,坚持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大到土地承包、房屋租赁,小到村民用电、用水、垃圾清理等各项费用,每季度都会在公开栏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2009年,王志参加了沈阳市首批百名村党组织书记的公开选拔。在就职演讲时,他在党员大会上郑重承诺:“当书记期间,我绝不贪占村里一分钱!”这句普通的承诺,引来了全体党员长达三分钟的掌声。在选举中,王志高票当选,这更给王志增添了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村发展思路理清了,方向明确了。在王志的努力下,“两委”班子逐渐恢复了凝聚力,村里的工作也被重新激活。为充分调动党员为民服务的热情,王志组织“两委”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到丹东大梨树村参观学习,找差距,定方向。同时,重新设置调整了党员的设岗定责目标责任岗,设定10个岗位,分别由20名党员负责,亮明党员身份,接受村民监督。王志把解决群众最需要、最急迫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用一颗赤诚的心去工作,小事大做,大爱无限。

解决“沟通难”

俗话讲:“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群众、党员看干部。”经过与老党员、老干部谈心,王志发现村里有些党员作风散漫,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在村民中没有威信。为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增加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王志及时主持召开了党员大会,向党员通报了村民的意见,并对表现不积极的党员进行批评教育。事后,村民说:“王书记太敢干了,以前哪有人敢在大会上批评人啊!”党员说:“王书记情是情、事是事,咱可得管好自己,不能这么丢人现眼了。”

陈姓村民是低保户,但有村民反映她不符合低保条件,经村里调查核实后,情况属实,她的低保资格因此被取消。2012年春节前,这个村民来到村部,大骂村干部,说家里的自来水冻坏了,炕也塌了,没有钱修。王志当即从兜里掏出100元钱递给她。看见王志从自己兜里掏钱,她停住了骂声。王志经常对村干部说,有问题不要回避,要面对现实,能解决的一定要为老百姓解决,解决不了的也要给老百姓一个答复,不能让村民觉得和村干部说点事还费劲。

解决“居住难”

秦沈高速铁路从村里穿过,带来沿线村民动迁、回迁及办理房证等难题。为了方便村民办理建房手续,尽快地解决住房问题,在村民白天外出打工或种地没有时间的情况下,王志和街道村镇办工作人员利用早、晚时间到每家每户现场办公。每天天刚亮就到各家各户丈量土地、画图,一直到上午9点多钟。晚上5点多,村民回家后再开始为各户进行测量。有时忙到天黑,还没有结束,就用手电、汽车灯光照亮,继续为百姓测量。王志还借助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工作,组织党员无偿为建房村民办理建房手续,村民足不出户就能把建房手续办好。王志走访贫困户

村民陈振远住房特别困难,找到王志,向村里借钱盖房,但村里没有这个先例。王志为了让他解决住房困难,个人借给他8000元钱,使其盖起了新房。陈振远非常感动,说:“有这样的村书记,咱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啊!”

解决“出行难”

村民反映养殖小区道路泥泞不堪,阻碍养殖小区的发展。王志以开展的“牵手连心,共建新农村”活动为契机,主动找到结对帮扶的区人大主任刘继林,向他反映了村里的具体困难。刘继林马上召集有关委办局到陈孤家子村开现场会,协调区交通局为村养殖小区修建一条柏油马路,协调区建设局对陈孤家子村破损路面及村内排水沟进行维修改造。经过努力,仅用半个月的时间,一条投资10万余元,长400米、宽3.5米的柏油马路顺利修建完工,解决了村养殖小区多年来道路泥泞不堪的问题,为村里养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施工期间恰逢“十一”长假,为了早日完工,王志没有歇一天,全身心地忙碌在施工现场。

解决“上学难”

村民李增云没有工作能力,是村里的特困户。她有一个男孩在大兴中学上学,由于家庭生活困难,面临辍学。村里像这样的特困户还有6家。为此,王志找到帮扶单位区教育局,希望得到帮助。教育局单局长得知这一情况后,组织副职以上7位干部每人从自己工资中拿出1000元,对包括李增云儿子在内的特困户进行一对一帮扶。同时,对这7户特困户中,子女在大兴学校上学的免除全部费用,这些特困家庭由此体会到了党的温暖,面临失学的孩子有机会继续接受教育。

解决“看病难”

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为了使生病村民得到及时的救助,2010年12月,经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王志积极筹集资金3万余元,让全体村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两年来,全村通过合作医疗报销医药费共计7万多元,村民还免费领取了价值6.8万元的药品。群众享受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实惠,解决了药费贵、看病难的问题。

解决“娱乐难”

陈孤家子村长期没有安装有线电视。为了使老百姓能够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及致富信息,王志积极协调区里有关部门,争取资金6万余元,于2010年春节前为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王志和“两委”班子成员积极筹集资金,重新维修粉刷了老年活动中心,添置了桌椅,购置了乒乓球台。村民在这里可以唱歌、跳舞、下棋、打乒乓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村里的活动室,过去是没人爱来,现在来晚了占不上位置。好多人都说:“久违的欢笑声又回来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王志用真心和真情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赖和拥护。在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他又一次以高票当选。群众的认可是对他几年来努力工作的最高肯定。王志全心全意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村民回馈的热情和真诚也感动着王志。他说:“我已经爱上了陈孤家子这片热土和热情的村民,爱上了村官这个平凡而神圣的岗位。我要规划好、实施好陈孤家子村美好的未来!”

东老边的“半边天”——记沈阳市于洪区光辉街道东老边村党支部书记杨丽霞

一走进东老边村,就看到老年业余秧歌队在文化广场尽情欢舞,年轻人在不远处的设施大棚里辛勤劳作,孩子们在村办幼儿园快乐玩耍。眼前的一幕幕诉说着村民安居乐业的无限喜悦,同时也诉说着东老边村的发展故事。

7年前的东老边村,是方圆几里响当当的穷村,村容“脏乱差”,村民“懒赌穷”——村部破损不堪,“两委”班子不和,村级经济没门路,村民生活没朝气。而如今的东老边村,是全区叫得响的富裕村,村容是“亮净美”,村民是“勤乐富”——新建200平方米村部功能齐全,“两委”班子协同合作,农业园区生机勃勃,村民心态积极乐观而向上。从贫困村变成富裕村,从落后村变成先进村,东老边村的变化印证在村民的笑脸上、腰包里。说起这个村的变化,村民们都说:“多亏她,没有她,就没有咱们村的今天。”她,就是带领村民建设幸福家园、带领村民走上富裕道路的村党支部书记——杨丽霞。

杨丽霞从2005年起,连续三届被选举为东老边村的党支部书记。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到村党支部书记,源于全村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源于党员群众对她的信任,也源于她那颗一心为民、永不服输、乐于奉献的赤子之心。

变“一言堂”为“众言堂”

杨丽霞刚当上党支部书记的时候,有的村民对她的能力产生过怀疑,甚至还有人放出话:“女人能干出啥名堂?她不出两个月就得卷铺盖回家!”杨丽霞听后一笑,打定主意要干出成绩。她首先找到村主任,敞开心扉谈了想法,她说,“村书记和村主任不是争高低、比大小,而是咱俩先一条心,下边的委员才好干。咱可不能让村民背后骂、让别村看笑话。”随后,杨丽霞组织召开了“两委”会议,让大家自己谈班子存在的问题。她说:“只有班子团结,才能取信于民,才能有所作为,村里的面貌才能好起来,村民才能富起来。”

杨丽霞从班子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入手,把党员干部的精力集中在经济发展、带领村民致富上来。主要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掌握动态,建立党员干部学习座谈制度。利用远程教育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自身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集中学习后组织党员干部开展谈心座谈活动,谈谈学习体会,唠唠家长里短,把握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努力团结一班人,把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到长本事、干正事、做好事上来。取信于民,坚持从村民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二是健全完善党支部议事规则、班子成员岗位职责。村干部实行8小时上班工作制,实行为民全程代办制。这样一来,群众遇到事情或难题,能够随时找村干部解决。同时坚持“四议一审两公开”工作法,做到小事有沟通,大事会上定,避免工作的随意性,使广大村民都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每季度坚持村务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大到土地承包,小到村民用电、用水、清运垃圾费用等,都在公开栏公开,接受村民监督,让一切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化解了干群矛盾,东老边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局面。三是培养人才,不断为党支部输送新鲜血液。在工作中,杨丽霞注重后备干部的培养,建立了致富带头人队伍,在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后备干部。杨丽霞还经常带着年轻的发展对象去走访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征求他们对村内建设的意见。“老少对接”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村内年轻人的积极性,他们互相做着看、比着干,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风气。杨丽霞还把经过培养、条件成熟、群众满意的发展对象发展为党员,把村民中的优秀分子充实到党员队伍中,由此获得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

变“要我富”为“我要富”

东老边村人均耕地面积少,寻求致富的出路就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做文章,这一点可是让杨丽霞大费脑筋。

2009年11月,东老边村爆出了一条新闻:“杨书记背着小黑挎包,带着‘两委’成员出去招商了!”村民议论说:“杨书记就是闲不住,总爱往自己身上揽事,一个村官哪有招商的能耐和力度啊!”但是杨丽霞硬是凭借跑断腿、磨破嘴的能耐,年底前招商成功,让村民们大吃一惊!杨丽霞招商成功回到村里,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忙着土地流转的工作,她要将村里的土地集中起来搞设施农业,建设农业园区。

村民们不理解,招商的结果就是让村民把承包的土地再转包给别人,让别人种自己的地?杨丽霞并不灰心。她在村部院内张贴了土地流转的流程,广泛宣传土地流传的好处,同时带领“两委”班子一行人,挨家挨户去讲政策、谈好处,磨坏了鞋底,磨破了嘴皮,历经一个多月的时间,1000多亩地终于转包成功。春季,面临配套农业设施建设,为了保证施工速度,杨丽霞跑农办、农林局,争取政策支持;为了保证质量,杨丽霞带着大草帽现场监工,村民们总能看到她拎着小黑挎包在工地上啃馒头、和工头讨论的场景。在她的努力下,东老边村农业园区终于在2010年7月建成,1000多亩的土地上分两期建成了现代农业园区,共有大棚105栋,培育和引进无公害绿色蔬菜、珍稀花卉和特色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好处让村民们对杨丽霞心服口服:一是村里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二是转包土地的村民收入翻倍增加,村民从4月份到11月份几乎每天都有活儿干,工钱平均每天能达到100元,每人每年至少能挣1万元;三是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农业园区建成后,东老边村老百姓没有打扑克、打麻将的,而是比打工谁挣钱挣得多。杨丽霞在农户家中查看蔬菜长势

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许多农民正从土地上解脱出来。杨丽霞带领东老边村“两委”班子积极引导剩余劳动力外出劳务,“村里有活的时候村里干,村里没活的时候外边赚”。2011年,东老边村农民人均收入达14170元,设施农业、农民外出劳务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77%。

变“脏乱差”为“亮净美”

改善生态环境,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文明的需要,是实现“村容整洁”的有效途径。过去的东老边村,村路全是土路,“春天一身灰,夏天一身泥,秋天靠边走,冬天两眼黑”,村民抱怨连连。

杨丽霞因为修路的事情没少上火,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在她一筹莫展之际,区委开展了“牵手连心 共建新农村”和“三联三解一提升”活动,区直部门和部门主要领导与村级党组织结对,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杨丽霞积极向对接部门反映,争取项目资金开展村屯整治工作,村内路面由此大为改观,不仅全部实现了黑色路面,还投资10余万元在村内道路两侧栽种花草3万余株,投资2万元在村主干道安装了监控摄像头,确保了辖区的安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了保证路面的通畅和整洁,杨丽霞给党员分配了“党员责任区”,给村民划分了“村路责任田”。村民们自豪地说:“我们的生活环境同城里人一样,干净、整洁。”

为改变村民文化生活单调的现状,杨丽霞东奔西走筹措资金,建立了东老边村自己的“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休闲广场。现在,村部院内成了村民休闲广场,有打篮球的、健身的、上网查资料的、到“农家书屋”学习的,村里还不时放场电影。现在的村部真正成了村干部办公的场所、党员学习活动的阵地、为民服务的平台、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乐园。

对于未来,杨丽霞的心中有着更美好的蓝图。她说,要带领东老边村以建设沈阳经济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为契机,依托温泉资源、田园景观、民俗文化风情等资源,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提供集休闲观光、娱乐健身、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农家院,推动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上探索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新经验、新举措,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杨丽霞要用她的双手撑起东老边村亮丽的“半边天”!

稻田地里的致富达人——记沈阳市沈北新区黄家街道塔湖社区党支部书记马喜军

20年前,拉塔湖是个贫穷落后的村子,自从马喜军担任书记以来,支部一班人便决心带领群众致富,把水稻种植确立为农业产业项目,全部耕地改为有机水稻种植,利用社区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养鱼业,形成了以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两大主要产业的格局。

立下制度打下坚实基础

只有做到干部廉政,才能确保为群众服好务。在上任之初,马喜军为了规范干部的工作,亲自起草了“一章程两规则三制度”,即《社区民自治章程》、《社区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社区民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社区务公开制度》、《社区财务制度》和《民主评议社区干部制度》,社区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由于公开民主,群众对社区干部也放心了。在他的要求下,社区每年把工作计划、财务收支安排,提交社区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凡是涉及社区民利益的事情都及时公开、上墙公布,让社区民知社区务、明账目,杜绝暗箱操作。除此之外还实行点题公开,凡是群众提出的想要公开的内容,社区里就会按照群众的要求随时进行公开。拉塔湖社区由于按照制度办事,社区干部对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管理难度小了,胆子大了,步子也就更实了。

提升服务为工作定调

随意问问拉塔湖社区居民生活得如何,就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干部为群众办实事,我们感觉幸福啊!”社区支部每年都承诺为群众至少办十件实事。如:协调生产贷款资金180余万元,解决社区居民贷款难的问题;争取上级农机具补贴200余万元,实现了全社区农业机械化;统一低价为群众购进优质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等。为农民举办技术培训或讲座成为了该社区每年常规的活动。平均每年组织四次培训,聘请专家现场为群众讲授稻田种植、农机具使用管理等相关知识和技术,居民素质得到较大提高,收入也有了明显增加,涌现出了养鱼示范户、农机具示范户、特禽养殖示范户、科学种田示范户等10余个致富典型。为民代理服务活动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为了方便群众办事,社区成立了便民服务联系点,逐户发放便民服务卡,党员干部作为代理员为群众代办事务。由以往的干部张嘴、群众跑腿变为群众张嘴、干部跑腿。

发展养殖让群众致富

马喜军几经思考,确立了农业产业项目,把社区里的全部耕地改为有机水稻种植,利用社区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养鱼业,形成以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两大主要产业的格局的发展思路。马喜军在田间与村民商议水田种植

他的这个想法向群众一公布,立刻得到了赞成。很快马喜军就带领群众平整土地,打机井修灌溉渠。搞工程急需资金,他就让妻子回市里娘家取了两万元挡了急。那时的他就像着了魔似的,没日没夜地干。有一次,他得了重感冒,浑身酸痛,连走道都摇摇晃晃。别人劝他回家歇息养病,他咬咬牙摆摆手说:“不碍事儿”。坚持在打机井的现场边干边指挥,最后竟然昏倒在现场。他只挂了一瓶滴流后,大家又在修灌渠的现场看到了他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12年,社区居民人均收入跃升为26000元,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紧接着,马喜军利用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加大投入的机会,争取了资金910万元,进行了万亩农业设施大开发,现已全部竣工。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的实施,实现节水节能,每亩增收效益达180元。

同时,为了提高生产力,实现机械化作业,社区购入农机具300余台,实现了水稻种植从催芽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是沈阳市农机专业社区之一。机械化的实现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还外出作业创收80万元,仅此社区就增收270万元。

发展多元化养殖业,拓展增收渠道。一是发展养鱼业。拉塔湖四面环水,可利用养殖水面达1000亩,并已开发建成养鱼池720亩,以现有养鱼专业户为典型,带动全社区10余户发展养鱼业,人均增收达2000多元;现在,社区涌现出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致富大户36户,年收入15万元以上的3户。二是发展多种养殖业。组织养殖珍珠鸡的郭荣华、稻田养殖的任家海向广大村民传授经验,推广养殖技术,带动起广大居民共同致富。加大稻田养殖,提高科技含量。在水田里投放鱼苗,面积达到100亩。每亩效益达到1800元,这种养殖方式每亩可增效600元。

做优环境让农村社区“宜居”

昔日的拉塔湖,环境脏、乱、差是老大难问题。为了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新社区,马喜军对社区进行了彻底的环境整治。努力打造国家级生态社区是拉塔湖人的目标。2009年9月2日,拉塔湖社区最后一个被确定为创建生态区的受检社区,当时距国检时间只有10天,时间紧、任务重。为顺利完成受检任务,马喜军和党支部班子成员发动了社区的党员和群众,每天出动300多人次、40余台车,大干五天五夜。新砌围墙1400延长米,粉刷墙面10300平方米,铺设油路6000平方米,铺设沙石路930延长米,栽花3万株,创造了七天打造一个生态社区的奇迹,创造了生态创建的“拉塔湖速度”。为进一步绿化环境,提升社区环境,马喜军号召群众从自家做起,在房前屋后栽花种树。发动全体党员和团员对社区内垃圾排放场四周、大坑、鱼池、部分防洪堤植树、种花,共植树9800棵,栽花20000余棵,美化了环境。马喜军还把自己培育的价值2000余元的梧桐树苗300多棵,拿出来免费栽植。拉塔湖社区主要道路两侧或是树木成排,或是花团锦簇,“生态通道”网络交错,形成了“社区在林中,林在社区中”的喜人景象,社区人居环境极大改善,生态效应基本显现。创造优美环境容易,保持环境难。为了保持环境整治成果,社区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养护和管理长效机制。在社区外建垃圾排放场,组建环保队和环境督导队(老年协会)。同时,印发了《致广大居民朋友们的一封信》1000余份,达到人人争做环境整治的宣传员,人人做环境整治的实干家,人人从自家做起,清理自家的“三堆”,争做“爱我家乡,美化环境”的先行者。通过大家的努力,社区面貌焕然一新,生产和生活环境极大改善。

为民实现为民服务的宗旨

拉塔湖富了,马喜军没忘记把居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没忘记坚持不懈为群众做好事,没忘记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他四处奔走,多方协调,先后协调资金37万元,建成了100平方米、可容纳百余人学习的电教活动中心室;配备了电视、电脑、远教设备,购入党建、农业知识等方面的书籍、影碟500余套,配备了投影仪、钢琴、摄影机、照相机等设备,建成了藏书3000余册的小型图书展馆。他们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筹措资金84万元,将街路全部铺设了柏油,解决了居民出行难问题。投资30万元,建设2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800平方米休闲广场。每年将社区收入的20%资金,用于居民的医疗保健补贴,使100%的居民享受到合作医疗。将社区集体收入10%资金,用于居民的教育培训,使45岁以下的居民都掌握二至三项生产致富技术。拉塔湖社区先后荣获沈阳市民族新村建设示范行动示范村、辽宁省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村、辽宁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的称号,获得辽宁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多项荣誉。

马喜军并没有满足这些成绩,新的蓝图已经在他心里成形了,他要把拉塔湖村打造成现代化的宜居村、生态村、民族村。拉塔湖村正要冲向新的飞跃,老百姓都知道,有一双坚韧的翅膀带着他们飞翔。

群众在心 党旗在肩——记沈阳市铁西区四方台镇四方台村党支部书记王洪纯

走进四方台村,你会看到,笔直的柏油马路,整洁的村容环境,轿车、农用车、皮卡车、摩托车都能径直开到家门口,超市、卫生所、便利店全进了村组。从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就能感受到幸福指数日益飙升。提起四方台村今天这样的变化,村民们都会自豪地说:“我们四方台村能有今天的变化,一是靠党的富民政策好,二是靠我们的好书记王洪纯带领我们走上致富路。”

2002年,42岁的王洪纯担任了四方台村党支部书记。10年来,他带领群众改变了四方台村脏、乱、差的环境,全村的人均纯收入也从5900元提升到了16815元,成为全镇的幸福村、文明村。

建设阵地 汇聚人心

四方台村是个有4000人口的中等村落,全村共有党员90名。几年前,四方台村村部由于多年没有维护,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党支部活动只能“凑合”开展。为此,王洪纯多次找领导、打报告,筹集资金14万元,与村里的干部群众起早贪黑地义务献工,历时半年时间,把村部修缮一新。同时,还建成了带有透视墙,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健身广场。存有2000多册图书的阅览室也开始全天对群众开放。有了活动阵地,全体村民和党员就有了自己的“家”。一有时间,大家都过来坐一坐,开展一些活动,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也不断增强。

为把全村党员人心凝聚到一起,作为党支部书记的王洪纯,带领支部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研究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使广大党员始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保持一致。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运用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学习各地党的基层组织的先进经验,学以致用,为村民办实事。近年来,村党支部涌现出了一批像王铁柱、费宝侠、王立彦等种植、养殖或三产致富能手。在他们的带动影响下,全体村民一起走上了富裕之路。

王洪纯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十分重视吸收“新鲜血液”,壮大村党组织。几年来,共开展各类党建培训会10余场,使230多人受益,每年都有两名入党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村党支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借鸡生蛋 助民增收

四方台村有土地9000亩,人均土地资源较少,仅仅依靠土地种植为业,很难实现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王洪纯刚任职时,村集体账面上不仅没有盈余,还欠下100多万元的债务。面对不断上门要债的债主,王洪纯想,引领村民致富,当务之急就是先尽快偿还村级债务。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想法,将村集体部分菜地搞长期承包。通过与“两委”委员谈话,找村民谈心,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同意了这一提议,决议也在村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这一下子就让村集体收入了近200万元,不仅偿还了拖欠多年的债务,还让村集体账面上盈余了近百万元。

2004年底,王洪纯多方调研市场,发现种鸡蛋的前景非常广阔,而且投入不大。在村党员大会上,他大胆提议,在村东规划建设一个100亩的种鸡蛋养殖场,土地从村集体土地里提供。当时,一些人犹豫不决,担心投入得不到回报。王洪纯当机立断地说:“只要大家支持,出现责任我承担。”并带头在责任书上签了字。他组织村民调土地、买材料、架电线,鼓励农户进入养殖场从事工作,帮助养殖户筹措生产资金,并委托养殖专业户负责养殖场的技术支持和日常管理。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投入的成本全部收回,养殖场在第二年开始盈利。

2006年,王洪纯开始研究怎样才能让村民在农业种植上提高效益。经过测算,每亩水田的收益比旱田多500余元。而本村产业大道西侧有个1200亩低洼低产地,比较适合旱田改水田工作。为此,他带领村党支部筹措资金25万元,积极协调电力部门,配齐高压线、变压器、配电盘,架设农田电力设施,将电力抽水灌溉设备引到田间地头,彻底解决了过去水田依赖柴油机抽水灌溉成本高的问题。当年,这1200亩旱田改水田,就为村民增加收入70多万元。王洪纯给村民讲解蔬菜种植

为减轻群众负担,在村土地承包量化工作中,王洪纯带领党支部多次召开村“两委”班子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从村集体账面上拿出100多万元补贴村民赎地款,平稳地将土地人均量化到农户手中,圆满落实了中央关于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的政策,实现了村民满意、承包户满意、上级满意的“三满意”,维护了全村的安定团结。

夯实基础 改善环境

过去,由于垃圾没有定点堆放处,村民乱扔垃圾现象普遍。夏天,空气带着阵阵臭气;冬天,则是满眼白色垃圾。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雨季来临,人们要蹚着泥水走,春秋风大,整个村子尘土飞扬。这种景象王洪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暗下决心,四方台村要想走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就必须彻底改变全村环境面貌。不管有多大困难,都要把公路修好,把落后的村容环境改变,引领村民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经过调研,在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在全村设立3处垃圾收集点,对堆放的垃圾进行定期清运。仅此一项,每年村里就需要支出3万余元,但村屯环境的改善,切实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王洪纯还请交通局设计道路规划,制定施工方案,测算施工费用,积极向镇政府和上级交通部门打报告,确保修路项目得到批准落实。村里自行筹集了33万元工程款,2006年仅用半年时间,就建成了一条环村一周,全长2.4公里的柏油马路。王洪纯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带领村“两委”班子到相关部门寻求支持。很快,由上级部门投入80%资金,村里自筹20%资金,贯穿全村的800米市场路也修建完成。

王洪纯利用村里的文化广场、健身活动场所,积极对村民开展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导。他请来区里的文化团体开展演出活动,让村民参与其中,感受现代文化气息,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品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