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南学前教育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03:17:22

点击下载

作者:徐建奇

出版社:西南财大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川西南学前教育研究

川西南学前教育研究试读:

前言

遵照《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4年“国培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川教函 〔2014〕430号)的部署,乐山师范学院于2014年7月12日至11月11日对来自乐山、眉山、雅安等地的88名农村幼儿园骨干中青年教师实施了置换脱产研修培训。本次培训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乐山师范学院集中学习(7月12日至31日);第二阶段,返岗实践(9月1日至16日),参训教师返回自己所在幼儿园,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并选定课题进行研究;第三阶段,跟岗锻炼(9月22日至10月21日),将参训教师分配在乐山市实验幼儿园、乐山市机关幼儿园等8所办学质量水平高的幼儿园,由所在幼儿园选派优秀教师指导他们跟岗锻炼;第四阶段,回校提升、固化成果(10月23日至11月11日),由培训专家和乐山师范学院教师对前三阶段的学习进行系统提升,并将学习成果固化;第五阶段,网络研修及跟岗指导(2014年11月12日至2015年3月27日),安排专家通过网络等途径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川西南学前教育研究》一书就是培训成果之一。

一、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培训工作

学校在每年的工作计划中都将积极参与并着力提高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水平作为其中一项重点内容,并加以落实。为此成立了以学校党政主要领导牵头,教务处处长、各学院院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培训组织机构,并由分管培训副校长全面协调、落实培训工作,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实施。

二、深入调研、掌握参训学员学习需要

2014年3~5月,乐山师范学院组织8名学前教育培训专家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途径,对乐山、雅安、眉山等地部分县及县以下幼儿园1000余名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由于他们长期工作在保教一线,多数时间忙于事务性工作,对于保教发展的前沿信息了解有限,尤其是对理论如何指导自己的工作、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水平、如何实施校本研修等较为茫然。在被调查的教师中,92%的教师希望在专家的引领下,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保教的最新组织形式、方法和自身专业成长、教育研究与改革途径及方法,提升专业技能和能力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咨询了成都市、重庆市、陕西省、浙江省、深圳市等地学前教育培训专家意见(幼儿园骨干教师、高校专家),制订了《“国培计划(2014)”——四川省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脱产置换研修培训实施方案》。本次培训的总体目标如下:

第一,深化对职业的理解与幼儿发展的认识,提高“师德为先”的实践品质,转变教育理念。

第二,系统提升职业素质以及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第三,初步掌握以参与式为主的多种培训方法和策略,提高指导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水平。

为将幼儿园教师置换来乐山师范学院脱产学习,乐山师范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高年级中组织了60名学生,在暑假由乐山师范学院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对参与顶岗的学生实施了1个月的强化培训,确保实习生能胜任顶岗实习工作。

三、积极与地方教育局和参训员联系

为确保参训学员按时到乐山师范学院参加学习,乐山师范学院在开办培训班前积极与乐山市、眉山市、雅安市教育局联系,提前收集整理参训学员基本信息,在报到前通过电话与每一位参训学员取得联系,详细告知学习相关情况,尽可能让每一位参训学员如期参加学习。

四、尽职尽责的高水平培训专家团队

乐山师范学院按照培训专家团队组织要求,从西南大学、成都大学、绵阳师范学院、成都师范学院、贵州大学等高校聘请了高校专家,从乐山市实验幼儿园、乐山市机关幼儿园、77156部队幼儿园、西安第一保育院等示范性幼儿园聘请了幼儿园一线专家,从德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深圳市学前教育学会等地方教育科学研究所聘请了一线学前教研员,这些校外专家和乐山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组成了培训专家团队。这些专家职业道德修养好、专业能力强、社会声誉高、培训经验丰富,他们尽职尽责,深受参训学员的欢迎。

五、适应学员需要的培训内容

按照培训实施方案,顺利实施了三个维度、十三个模块内容的培训。(一)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

实施了“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师德现状、问题及其应对”“依法施教,人人有责”“农村幼儿园教师心理自我保健”“幼儿园教师团体心理辅导初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科学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农村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有别于小学的幼儿园教育”“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的热点问题及对策”专题讲座,并组织学员进行了交流研讨。(二)专业知识维度

实施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农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农村幼儿学习特点与学习方式的特点”“农村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步”“农村幼儿健康教育目标内容与指导”“农村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内容与指导”“农村幼儿语言教育教育目标内容与指导”“农村幼儿社会教育教育目标内容与指导”“农村幼儿艺术教育教育目标内容与指导”“农村幼儿一日生活中的保教结合”“农村幼儿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如何提高幼儿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幼儿游戏教学的理论实践”“如何提高师幼互动的效果”“如何做好农村幼儿入学准备与幼小衔接”的专题讲座。(三)专业能力维度

实施了“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农村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农村幼儿园混龄活动的组织技巧”“农村大班额情况下游戏活动的开展技巧”“教师对角色游戏的介入与指导技术”“教师对规则游戏的设计与实施技巧”“教师对建构游戏的介入与指导技巧”“农村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技巧”“农村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技巧”“农村幼儿良好社会品质的培养技巧”“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活动设计技巧”“农村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活动的分析、评价”“幼儿发展档案的制作和使用”“教学活动评价与反思”“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及其沟通技巧”“家长工作的组织形式”“本土资源的选择与利用”“农村幼儿园自制玩教具工作坊”“图画书的选择与利用”“民间游戏的开发与利用”“农村幼儿园科研方案的制订”“开题报告交流与实作”“基于案例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幼儿园教研组建设与教研活动创新”“培训方案的设计与撰写”“参与式培训的设计与实施”“园本研修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等专题讲座,并组织了相应的观摩学习,在此基础上去基地幼儿园在优秀教师指导下跟岗锻炼。

六、有效的过程管理(一)制定并发放《培训指南》

为让参训学员对培训有总体了解,制定了《培训指南》,将“学员须知”“培训实施方案”等置于其中,以提高参训学员学习自觉性。(二)配备双班主任

配备了两名班主任,一名负责培训业务工作,一名负责参训学员生活及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招募了6名学生作为培训期间的服务志愿者,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三)组建班委会

在班主任教师的组织下,组建了班委会,由参训学员民主推荐出班委会成员。班主任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实现了学员的自主管理。(四)注重过程管理

按照培训实施方案推进培训工作,每天班主任到场考勤,因事因病不能参加学习者,严格履行请假制度,取消了3名不遵守培训纪律长期不参加培训的学员学习资格。制定了《“国培计划(2014)”——四川省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置换研修培训“课题研究与返岗实践”任务及实践活动记录表》确保学员返岗实践落到实处。制定了《“国培计划(2014)”——四川省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脱产置换研修培训“跟岗实践”任务及鉴定表》确保学员跟岗实践学有所获。(五)良好的生活服务

学员住宿的公寓安装了空调、热水器、饮水机等生活设施,在学校餐厅为参训学员提供了专门就餐窗口和地点,为参训学员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培训期间,学校医院派2名医生随班服务,学校保卫处派2人全天对培训班内各种突发性情况给予随时监控,并制定相应的疾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与处理措施。所有学习或参观活动均由专人负责,保证所有活动的有序、安全与高效。强调安全意识,学校保卫处负责参训教师在学习期间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制定应急预案。(六)注重集中培训后跟踪指导

在培训临近结束时,选派了14名专业教师指导学员后续学习指导,现已完成对学员研修论文的指导。下一步,指导教师将通过网络、实地巡回等形式,指导学员在岗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运用,共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巩固所学的学前教育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水平。

七、良好的培训效果

本次置换脱产研修培训帮助参训学员深化了对职业的理解与幼儿发展的认识,提高“师德为先”的实践品质,促进了教育理念的转变;系统提升职业素质以及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初步掌握以参与式为主的多种培训方法和策略,提高指导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水平,93%的参训学员觉得本次培训收获大,实现了预期目标。《川西南学前教育研究》一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参训教师的学习成效,是乐山师范学院为四川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首席专家:徐建奇2014年12月

让每一个生命自由生长

涂 蓉(乐山市实验幼儿园,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自由之于教育的第一要义是尊重差异、发展个性、彰显特色、完善人格。本文从自由是生命灵动的一种状态、自由是幼儿教育最核心的选题、释放生命成长的自由时空三个方面论述让每一个生命自由生长的意义。

关键词:自由 生长 教育

让每一个生命自由生长,是对教育规律的遵循,也是对教育秘密的探寻,更是对每个孩子获得最大发展可能的坚信。一、自由是生命灵动的一种状态

我们可以这样说,生命存在的最大幸福价值在于自由,正因为自由对于人的重要,所以人类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这使我想起了泰戈尔的一句诗:“我愿我能做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在那儿,理智以它的法律为纸鸢而放飞,真理也使事实从桎梏中自由了。”面对幼儿生命,我们有太多的真理,莫过于给孩子生命成长以自由。二、自由是幼儿教育最核心的选项

教育不是“训练”,而是“成长”,这是教育规律的本质寻索,生命的成长离不开“自由”的本质因子——成长的时空是自由的,成长的周期是差异的,成长的方式是个性的、自主的。对幼儿教育而言,成长环境的自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泰戈尔还有句著名的诗句:“我给你爱的阳光,同时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自由之于教育的第一要义是尊重差异、发展个性、彰显特色、完善人格。自由融入教育,最大的价值是激扬创造。自由融入教育,最基础的意义是认识自由。三、释放生命成长的自由时空

有些种子,只要得到一点水就会蓬勃向上,有些种子,给足了阳光和水分仿佛也难生根发芽,因为它在沉睡,还需要时间来觉醒;有些种子,可能长成参天大树,自有它的伟岸,有些种子,可能长成灌木小草,也有它的绿意。教育需要等待,需要给予每个生命更多更加自由、自主发展的时空,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看到每个孩子的心灵都能开满生命美丽的花朵。

浅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背景下业务园长的角色定位

文 焰(乐山市实验幼儿园,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作为教育教学管理者的业务园长,过去那种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难以适应开放的、发展适宜性的教育新要求,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背景下,业务园长新的角色定位就是要努力成为一个严谨、活力、温暖的角色形象,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教师交流与沟通;敏锐地察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优势和不足;尊重教师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掌握科学的教育评估方法,进行科学的质量管理;关注教师的特殊需要,努力成为教师心灵的依靠和坚强后盾;充分发挥角色功能,真正实现科学化、人性化的幼儿园管理。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业务园长 角色定位

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树立新理念,开展新行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的角色已从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指挥者、被模仿者,转化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群体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专业水平是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幼儿园特色发展的命脉。因此,作为教育教学管理者的业务园长,过去那种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难以适应开放的、发展适宜性的教育新要求,必须不断吸收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有效地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和旧模式,才能使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成为可能。“以人为本”是《纲要》提出的新思想,构建“以人为本”的幼儿园管理,要突出作为独立个体的教师,尊重教师的需求和发展水平,让教师持续发展,业务园长应改变高高在上的指挥者、权威者、监督者的角色定位,成为教师教育活动的支持者、教学研究的合作者、教育观念的引导者。在《纲要》的背景下,新的角色定位就是业务园长要努力成为一个严谨、活力、温暖的角色形象,充分发挥角色功能,真正实现科学化、人性化的幼儿园管理。

第一,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教师交流与沟通,耐心倾听、努力理解教师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教师大胆探索与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平等、融洽的交流与沟通才能使一个人内心世界得以最真实的表达,一个人只有在真实的状态下,心才会是愉悦的。因此,作为业务园长,对教师的管理简单地依照制度是不够的,还要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真实状态,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想法,发挥年轻教师群体接受新事物快、敢想敢做的特点,支持年轻教师去试一试、做一做、想一想,给予年轻教师不断修正的时间和条件,同时要调动年长教师的创新精神,充分利用自身的经验大胆尝试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再下功夫。业务园长支持者的角色定位是赋予教师更大的教学主动权,鼓励教师探究与创造,为教师提供更大的创造空间。

第二,关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锐地察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优势和不足,善于发现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隐含价值较高的环节设计和对偶发事件的积极应对能力,把握时机及时引领。《纲要》对教师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师对文字和理论的理解与自己的教育行为之间是有距离的,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要转化到教育行动中来,需要教师不断消化、体会、实践、反思这样一个过程,需要教师的感悟。因此,对教师而言,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经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悟性。业务园长的引导者角色要求其深入教育课堂,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引导教师将新理念、新思想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让教师学会去欣赏、肯定和激励孩子,学会去感受、接纳和喜欢工作,学会去发问、提炼和创造教育契机,学会去思考、反省和解决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三,尊重教师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善于挖掘教师的潜能,促进每一位教师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努力使每一位教师都获得最大化的发展。

每个人都是一个主体,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个体特征,接纳、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耐心等待教师的成长,一是要让教师能够形成一个自己的目标,并允许和鼓励教师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激发教师的专业潜能。二是利用团队的合作精神,取长补短,让教师在团队中了解他人,同时也增进对自己的了解,给予自己和别人一个正确的评价,知道自己的长处,也看到别人的强项,一起分享、体会经验,思辨教育上的困惑,探讨共同追求的价值,互相鼓励,共同成长。三是重视形成良好的反思态度和教研习惯,采用教学研讨会、案例研究、教学讨论、微观教学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如果简单地告诉教师该如何做,教师未认真了解其中的内涵,在教育的其他环节还可能出现反复,因此要让教师理解该怎么做,更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要把评课、说课弄成个人之间的比高低、争对错,而是对教育事件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反思形成对事件的新理解,权衡妥善的方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允许教师按不同的速度成长。四是帮助教师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多样化的教育特色,如艺术特色、运动特色、组织服务、创意编排、沟通协调、合作分享等,让教师获得成功和满足的体验。

第四,掌握科学的教育评估方法,进行科学的质量管理,以消除评价中的随意性、片面性以及习惯于行政权力而带来的主观性。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业务园长应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准确掌握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情况,肯定教师的进步,引导教师分析和发现自己的不足,对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给予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同时,指导教师掌握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幼儿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运用质量评估监督、信息反馈监督、智力公平测量方式、档案评估法、家长评价与教师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努力使教育评价真正成为服务教学、展示幼儿成长历程、促进教师成长和幼儿发展的有效手段。

第五,关注教师的特殊需要,努力成为教师心灵的依靠和坚强后盾,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快速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幼儿园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细腻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业务园长要把握好每一位教师的性格特点,充分发挥其性格优势,放大其优点,让其为教育教学服务。一是开阔教师的视野,创造活动和观摩学习的机会,根据教师不同的特长,细心为他们安排观摩研讨,提高培训的活动,为他们的专业目标的实现提供条件。二是努力营造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的氛围,关心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使其专心、用心于本职工作。三是不断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成为健康的、有能力的、蓬勃的、有梦想的人,懂得“你成就世界,世界才会成就你”。学会当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激动、不烦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当遇到委屈的时候,不抱怨、不愤怒,有积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四是帮助指导教师提炼总结经验,积极推荐参加比赛或予以发表,为教师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从而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一个人只有在工作中体会到成功,才会在工作中体会到快乐,才会不断去努力追求另一个成功,不断得到发展。对教师如此,对业务园长也是如此,相信只有用真心和真诚去感染别人,别人才会被感动,只有感动的生命才能激发出热情,幼儿教育需要这份热情。“让教师享受工作,让幼儿享受幸福。”这是幼儿园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真正实现科学化、人性化幼儿园管理,让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推进式”幼儿园园本教研模式初探与实践

高晓莉(乐山市嘉州新城幼儿园,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园本教研作为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支撑制度,乐山市各幼儿园都积极响应开展。与传统教研制度不同的是,园本教研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强调从幼儿园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园本教研,并将该思想渗透到每一个教职工的工作中。本文分析了目前园本教研存在的问题,提出逐渐以“推进式”的园本教研模式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并携手家园共育,形成合作互动式家园教研的共同体,扎实开展特色园本教研,促进教育质量提升,使园本教研成为幼儿园内部最为现实和实际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推进式” 园本教研 专业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的空前关注,使得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我国幼教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各幼儿园投入的新方向。因为幼儿教育的实现状况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幼儿教师是幼儿园课程的计划者、实施者和评估者,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研究者。教师教育的研究普遍认为,立足幼儿园实际情况有效开展园本教研能助推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一、传统园本教研存在的问题(一)重视展示过程,缺乏问题意识

一学期涉及多领域的园本教研,全盘展示而无侧重点,教研活动如作秀,缺乏问题意识;在教研讨论会上尖锐点评让执教教师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缺乏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二)园本教研形式化和表面化

一是一些青年教师对园本教研的真正含义还不是很理解,认为教研总是很复杂的或认为教研工作是日常教学外的额外工作量,是一种负担。很多教研活动的开展成了少数骨干教师或者教研组长的工作,其他教师都是消极被动地参与其中。

二是现有的一些教研活动事前并没有经过仔细分析与规划,平时也并不注意引导教师们去积极主动发现日常教学存在的问题,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组织教研活动。一些教研关注的问题仅仅局限在一些浅层的东西,如教育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幼儿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幼儿掌握情况如何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歪曲了园本教研的本意。(三)“闭门造车式”研究,缺乏专业人士的有效引领

一些园本教研的组织者由于日常工作较多,在园本教研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够适时介入园本教研活动给予引导,使得一些教研活动只是泛泛而谈,不能解决一些实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时组织者只是提出教研主题,由教师们开研讨会,并没有和其他多园同行的交流和沟通。通常这种情况可能产生不自觉的偏离主题,并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能力。二、“推进式”幼儿园园本教研初尝

为有效推进园本教研,促进各层次教师最大化的成长,帮助教师内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我们开展尝试以“快乐阅读”为主题的“推进式”教研活动。从提出问题—交流讨论—行动跟进—总结提升—家园互动五个环节逐层进行,增进了全园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切实解决了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为幼儿园特色课程——“快乐阅读”课程夯实基础。携手家庭教育,走出一条建构温馨家园,合力共育的特色之路。(一)第一阶段:问题式推进

李季湄教授指出,园本教研要以研究幼儿园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在刚开始探索“推进式”园本教研中,以“问题墙”形式逐一呈现教师们的困惑,聚焦教学中的问题广泛交流,凝聚教师们的智慧,共享有效经验与策略。在“快乐阅读”园本教研中,通过解惑式教研,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如“如何提高开放性的问题”“阅读活动的有效性开展”“如何衔接好阅读活动的几个阶段”等,以教学沙龙形式组织教师们进行交流探讨,集思广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让每一位教师成为研究主体,以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提高每位教师参与研讨的热度。(二)第二阶段:集体讨论,专业引领

刘占兰教授提出,园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指的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研修。由同年级组青年教师以相同的内容及阅读活动的不同阶段开展集体教学活动,通过调整方案、课后反思、听课教师评价等系列资料汇总,最后成为完整的资源包,作为今后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参考资料。骨干教师则针对教师执教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开展内容涵盖广、针对性强的讲座培训,解答教师们在阅读活动中的困惑,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引领全园教师喜爱教研、快乐教研。(三)第三阶段:小组教研,行动跟进

以任务为驱动组建工作教研团队,开展自我培训,分管行政领导跟进各团队的工作推进情况,并给予指导性建议,使教师之间优势互补,如“老带新”“手拉手,结对子”“年级组教研”“集体备课”“自主交流式教研”等。这样的方式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营造了一个开放、愉悦教研氛围,让教师在合作互动中提升经验,同时获得最大程度的个人成长。(四)第四阶段:形成家园共育合力

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园配合不仅可以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也可以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推进式”园本教研的最后一个阶段——全园铺开“爱的印记”亲子自制图书活动,以小组形式邀请家长参与教研,分享自制图书的方法,家长密切根据阅读活动的进展,多途径多形式参与其中,与孩子一起续编故事,以创新的形式表现儿歌等,将“快乐阅读”课程延伸到家庭,进一步推动家园社区共育模式。“快乐阅读”园本教研,解决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困惑与问题,以多形式的教研方式,逐步促进教师整体的专业化成长。三、“推进式”幼儿园园本教研实践与成效(一)拓宽不同层次教师职业通道,促进专业化成长

以“推进式”园本教研为契机,认真辨析每位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在“推进式”园本教研中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构筑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的互助平台,顺应各个层面的教师需求,扎实有效地让每一位教师都有质的提高。例如,骨干教师组织“教研课、评优课”活动,并以主题讲座形式与教师互动,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全面提升;青年教师在园本教研中,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与归纳,让自己成为一位学习型教师;实习教师实行“导师责任制”,通过倾听心声、搭建平台、实践摸索、反复推敲等形式,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逐步提升课堂教育、拟写教学方案、反思等能力。(二)课题研究与园本教研齐步走

通过园本培训、课题研究等园本教研方式为教师与幼儿园的发展创造新的活力,以市级课题《去小学化视角下幼小衔接适应性准备策略研究》,分阶段开展“问题即课题”园本小课题研究,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同时从细节入手,把研究课题具体化,选择研究的切入点,保证阶段性的课题计划切实可行。(三)园本教研开通家园沟通快车道“推进式”幼儿园园本教研模式在深度解读“教育是慢的艺术”的教育理念的同时,也和每一位家长达成“慢养孩子、静待花开”的教育共识,摒除急功近利的教育,充分发挥家长优质教育资源汇合,凝聚成强大的力量。家长们纷纷走进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与教师共同为幼儿撑起一片温馨、包容、支持的成长天空。

在下一阶段的园本教研中,在各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将加大高校教师的专业理论与教研机构专业人士的实践引领,坚定不移地走“推进式”园本教研之路。同时推动幼儿教师以更加专业的视角评估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专业成长,不断发展进步,提高自身素质。参考文献:

[1]石艳.我园园本教研管理的新举措 [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 (12).

[2]步社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6.

[3]朱小娟.幼儿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研究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马虹,李峰.幼儿园保教管理工作指南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丛中笑.幼儿园管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指导教师:首席专家徐建奇)

农村幼小衔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李淑萍(雅安市汉源县富林幼儿园,四川雅安625300)

摘要: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在教育上的相互连接(密切联系、互相配合)。当前的农村幼儿教育相对比较落后,农村幼小衔接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幼小衔接的单向性、片面性、形式性与突击性等方面。为了避免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不适应,确保这一时期安稳过渡,就需要幼儿园、小学加强合作交流,学校、家长和社会密切配合,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采取有效策略,发挥协同作用,形成正向教育合力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 幼儿教育 小学教育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九条明确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并非幼儿园单方面可以完成的。因此,正确认识幼小衔接,从多方面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农村幼儿园各方面条件落后,幼小衔接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能真正有效衔接。一、农村幼儿教育现状

农村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如今农村幼儿园一般以私立为主,办园随意性也较强,缺乏规范性。因此,农村幼儿园在教师素质、办学条件等方面与城区幼儿园有很大的差距,以汉源县富林幼儿园为例,农村幼儿园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农村学前教育投入不足

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严重缺乏,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较少,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偏远山区教小学、初中或者高中调过来的,对学前教育不了解。

农村幼儿园教学设备严重缺乏,园内设施简单,只有滑梯和积木等一些简单配套玩具,教室小、孩子多。室内活动场地拥挤不堪,没有区域游戏,户外活动也只是滑滑梯,没有其他户外活动器材,缺乏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基本条件。(二)教学缺乏规范性

农村家长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往往注重要求教孩子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写数字等。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农村幼儿园都是大班额,教室小、孩子多,幼儿园教室桌椅按小学方式摆放,要求孩子手背好、坐端正。教学中完全按小学方式要求,忽视培养孩子自信、独立、合作、自我约束、关心他人等个性品质。教育方法搬用小学的具体方法,导致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的内容,孩子在知识方面达到小学的要求,而在能力方面却远远没能达到小学的要求。二、农村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一)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在农村地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没有做到相互沟通,只是幼儿园单方面向小学靠拢。幼儿园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如适当延长集中教学时间,减少游戏时间;减少直观教具,加强思维能力培养和语言阅读能力训练。而小学却无动于衷,不主动与幼儿园接触和交流,小学教师也没真正注意到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过于注重学科教学。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事情,幼儿园和小学沟通交流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二)幼小衔接的片面性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非常严重,父母因外出务工对幼儿缺少关爱和有效监护,忽视幼儿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强调学校的作用,而忽视家长对幼儿的教育作用。父母由于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幼儿进行教育,都是爷爷奶奶代为看管的隔代教育。幼儿的监护人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落后,把教育的重任全部寄托在学校和教师身上,忽视家庭协调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这种片面性的教育必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有待改善。教育片面强调知识准备,只关注幼儿认识了多少字、会了多少拼音、会做多少算术题,有的幼儿甚至回家还要做作业。这样的衔接造成了种种弊端,进入小学后给幼儿带来种种困扰。例如,困扰一,独立性、自理能力、独立生活的习惯差;困扰二,学习能力弱,学习积极性差,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消极;困扰三,同伴交往问题,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经验;困扰四,缺乏广泛的自然知识、社会生活知识,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困扰五,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困扰六,自控能力差,难以遵守规则;困扰七,孩子动手能力不足。这些困扰让幼儿难以适应小学生活。(三)幼小衔接的形式性

在幼儿园大班,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上课时间有所延长,游戏时间和活动数量有所减少,有时会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介绍一下小学生活等。但是幼儿的学习适应能力、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自主性、积极性、自我管理能力等常常被忽略了。幼儿园和小学都忽略两者在教学方面的区别和联系,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活动,小学则是规范的知识教育,在教学设置上缺少过渡,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的“脱节”现象。刚入小学的幼儿可能引发诸多的问题。如生理方面表现出身体不适、易疲劳、食欲不振;心理方面表现出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有攻击性行为、焦虑、胆小、孤僻;社会性方面表现出同伴之间关系紧张、惧怕教师、规则意识差、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方面表现出学习积极性差、厌学、坐不住、畏难情绪、逃课等。(四)幼小衔接的突击性

一些幼儿园在幼儿将要进入小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如延长集体教学时间,减少游戏时间,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等。这些做法是必要的,但是远远不够。幼小衔接工作应贯穿整个幼儿阶段,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幼儿刚入园时就应加以培养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和正确的姿势、良好的习惯等都在最后时期进行强化训练,忽视了日积月累,急于求成,致使儿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的压力骤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还使儿童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畏惧和为难情绪。三、做好农村幼小衔接的对策

当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时候,由于小学与幼儿园的生活环境、教学方式不同,教师、家长和社会要求也不一样,决定孩子进入小学后要有一个适应期。幼小衔接过渡的好坏关系到幼儿以后的学习发展的好坏,因此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农村幼小衔接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农村幼小衔接工作顺利进行,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幼小衔接教育目标

要转变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明确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幼小衔不是狭义地看成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让孩子顺利实现过渡只是短期目标,儿童的全面发展才是长远规划。幼儿园和小学双方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进行衔接教育,以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教育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二)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与合作

幼儿园教师对小学的教学内容、方法不了解,小学教师对幼儿园的工作规程、课程改革及教学要求也不清楚。为了使幼儿园与小学更好地衔接,幼儿园与小学教师要积极配合,相互沟通、借鉴,促进幼小衔接顺利、有序地开展,可以开设“幼小衔接”学习研讨会。让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共同探讨幼儿园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使幼儿园教师了解小学的教学要求,同时小学教师也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便小学一年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增加教学趣味性等,改变呆板的黑板板书教学模式。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参观小学生的一天活动,也可以请小学生到幼儿园给幼儿讲讲小学生的生活。让小学生积极回答幼儿的诸多疑问,让幼儿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和热情。(三)完善农村幼儿教学设施,创设合宜的校园环境

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学校的房屋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幼儿园教室小、幼儿多的现状。完善农村学校的教学用具,如为幼儿园配备区域活动教学玩具、音乐教学乐器、体育活动器材等。重视物质环境的布置与安排,力求让儿童在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在小学一年级教室中,可出现幼儿园活动室内的活动角,从而减少幼儿进入小学班级所产生的陌生感。(四)改变家长教育观念,注重儿童能力的培养

许多家长重视儿童知识积累,而不注重儿童兴趣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家长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各种兴趣培训班,却忽视了孩子的能力培养。孩子在家什么都是家长一手包办,升入小学后缺乏自理能力,就会感到不适应。我们应从发展和提高儿童自身的内部活动能力入手,解决衔接问题。要注意以提高儿童心理素质为目的,使之较为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阶段。

1.独立能力的培养

加强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小学生课间和课余时间由自己支配,生活需要自理,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如独立进餐、盥洗、穿脱衣服等生活能力,保管、整理自己物品的能力以及懂得自我保护的能力。

2.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在小学,有许多规则要孩子熟悉和遵守,如《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养成教育细则》等。孩子要遵守班级常规,学会倾听,不乱插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通过开展规则游戏,有意识地发展幼儿的自控能力,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加强规则意识。

3.自信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因为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跨度比较大,孩子容易有挫折感。要多鼓励幼儿勇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困难时要勇敢去面对,懂得向父母、老师等求助;鼓励幼儿多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幼儿与同伴相处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幼儿体会在集体中生活学习的快乐。这样幼儿进入小学后,能很快融入小学的新集体中,不会产生失落感。

4.学习适应能力的培养

努力培养刚进入小学的幼儿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会幼儿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要使幼儿养成正确的坐姿,教会幼儿正确握笔姿势与良好的书写习惯。要培养幼儿阅读图书的兴趣,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图书,培养幼儿早期阅读习惯;培养幼儿的听、说、读、写能力。(五)改变过去陈旧的课程,关注儿童的兴趣

重新设计适合幼小衔接的新的课程。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必须充分关注两个学习阶段的差异。改变小学内容“难、繁、偏、重”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儿童身心发展和生活经验的联系,倡导儿童的主动参与。在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要继续结合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方式,保护和启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针对农村社会实际开设一些与现代农业及农村生活环境相关的综合课程。(六)创建新型的教师观,改变教学方式

小学教师要改变“严师”的形象,多点微笑,在情感上多关注儿童。通过调查一年级儿童我们发现,很多儿童不喜欢上小学,原因是老师太凶了。小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有所改变,采用易于儿童接受的灵活多样方式。要减少教学内容中抽象性的语言和符号,增加具体有趣的内容;减少呆板式的上课形式,增加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方式。同时规范农村教师队伍,加强幼儿师资建设,提高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从而使农村幼儿教师适应现代化幼儿教育的要求,促进幼小教育合理衔接。(七)调整作息时间,建立合理作息制度

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游戏中,午睡时间较长、游戏活动时间长、集体教学时间较短。小学是以学习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传导给孩子,午睡时间较短、游戏活动时间短、上课时间较长,作息时间都有严格要求,如上学不能迟到、课间只有10分钟休息时间。如何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让儿童更快适应小学生活。小学应专门为小学低年级幼儿设计作息时间表,科学合理安排幼儿的一天学习,注重动静结合。例如,小学的每节课为40分钟,可适当调整为每节课35分钟,中间安排5分钟左右的课中游戏活动。(八)要与家长和社会密切配合,做好入学第一步

家长为孩子进入小学应做好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如家长可以在入学前带孩子买书包、教孩子整理书包,带孩子熟悉学校环境和学校路线,给孩子讲一讲小学生生活。家长要多关心和鼓励孩子,对孩子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当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要批评打骂。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影响孩子身心发展。孩子进入小学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给予帮助。针对当前农村家长外出务工现状,外出家长要经常与监护人和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家和在学校的表现。同时学校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开办家长学校、进行个别家访、制作家园联系手册、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途径吸引家长配合幼儿园,使学校内外对孩子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社会也要广泛参与,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和监护站等村教育机构,政府要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减少儿童受教育的断层。总之,要加强与家长和社会的合作,立足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身发展,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既体现合理的层次性,又体现良好的过渡性、连贯性。参考文献:

[1]朱慕菊.入学前社会适应性教育 [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2]陈帼眉.关于幼小衔接的思考 [J].早期教育,1998(1).

[3]梁嘉.浅议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J].幼儿教育,2002(9).

[4]张宏霞.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论略 [J].安徽教育,2002(13).

[5]马以念,谢秀莲,王冬兰.农村有效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J].学前教育研究,1999.(指导教师:闵钰副教授)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吴予乔(夹江新场镇金色童年幼儿园,四川夹江614000)

摘要:小班的幼儿刚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集体,其角色、生活内容、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接触的事物和人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需要融入集体,与同伴友好相处,这时候与大家分享就变得尤为重要。幼儿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第一,家园合作,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第二,为幼儿树立分享的榜样,用日常情境对幼儿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第三,对幼儿进行正面强化;第四,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第五,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获得快乐。

关键词:小班幼儿 分享行为 培养

分享作为一种美德被大家赞誉。分享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的品质表现,分享意味着协同能力、交往技巧与合作精神,这是现代人应具有的重要素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一、引言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爱着,集体意识比较差。特别是幼儿园小班的幼儿,他们刚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集体,角色、生活内容、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接触的事物人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需要融入集体,与同伴友好相处,这时候与大家分享就变得尤为重要。但是小班的幼儿正处在自我意识最强的时期,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理解也无法理解别人的想法。而且幼儿在上幼儿园之前,接触较多的都是比之年长的成人,大人都有一种“让让他,他还小”的心理。正因为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度迁就,从而形成了孩子“我的东西是我的,别人的东西也是我的”的矛盾心理。孩子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到了幼儿园孩子也表现得和在家一样,把玩具占为己有,看到喜欢吃的就自个儿吃,根本不会想到与别人一起分享。这个时间段的幼儿吵架、打架、告状,很多都是因为抢玩具一类的事情,因为他们在家里习惯了什么东西都自己玩,不懂得分享,到了幼儿园就会觉得自己拿到了这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就是自己的,别人不能玩。二、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措施及策略

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家庭方面的因素、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幼儿生活环境的因素等。因此,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以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幼儿,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的环境,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去分享。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往,懂得分享、愿意分享、感受分享的快乐。具体做法如下:(一)家园合作,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

首先,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合作,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家园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要了解一些分享行为教育的方法、措施。我们通过家长会、每月一信、网站沟通的方式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方面的教育引起重视,并能在平日的生活中,有目的进行教育。

其次,家长做好榜样、鼓励工作,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当买了好吃的东西,家中老、少一起品尝,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分享的感觉。当家中来了客人,家长主动把好吃的东西拿出来给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给小客人玩。“身教”重于“言传”,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也会学着帮忙拿东西给客人,学着招待客人。家长及时把幼儿在家的表现告诉老师,老师有意在班中表扬在家招待客人表现出色的幼儿,树立榜样作用。每当家中有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好玩的玩具,家长就应鼓励孩子:“把这些糖带去给小朋友吃,小朋友一定很高兴,大家一起分享多好啊!”“把玩具拿到幼儿园给小朋友玩玩,小朋友一定会很开心的,他们也会把好东西、好玩具与你一起分享呢。”每次幼儿从家中带来东西,教师都不忘给予赞美:“××小朋友真好,总想着小朋友,把好东西拿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呢。”并请这位幼儿亲自把东西拿出来与同伴分享,教其他幼儿说:“谢谢××。”当看到同伴开心地吃着自己带来的东西,一起开心地玩着自己带来的玩具,并听到老师的赞美声以及同伴说的:“这是××给我的。”幼儿的心里别提有多开心和自豪了。在榜样与激励的作用下,幼儿分享行为就有了行动的动力。外出旅游回来、买了什么好玩具,都会把带回来的特产、玩具高高兴兴地拿来与同伴分享。区域活动要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幼儿也会主动回家告诉家长,有的幼儿还自己亲自动手在家中收集了。在一次一次的强化教育中,幼儿的分享行为从被动逐渐变为主动。(二)为幼儿树立分享的榜样,用日常情境对幼儿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

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鼓励谦让、合作、分享的幼儿,为其他幼儿树立模仿的榜样。教师在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利用谈话、情境、故事等积极发扬幼儿的分享意识。笔者所在班级的羽奇是最早有分享行为的幼儿,在我们开展了“多味寿司”活动时,羽奇将自己喜欢的零食带到幼儿园来,并主动与自己的好朋友分享。虽然分享的对象是羽奇喜欢的好朋友,但是这也说明她已经有了一定的分享意识。于是,笔者将羽奇确立为分享的榜样,开展谈话活动,请她谈谈自己与好朋友分享时的心理感受。在羽奇的带动下,天赐和希希也带来自己喜欢的零食与好朋友一起分享。其他幼儿也感觉到了与他人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三)对幼儿进行正面强化

常用的正面强化有两种,即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

口头语言强化是指老师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例如,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辆新型玩具车,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那我以后不跟你好了。”这时,带玩具的幼儿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老师要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和××一起玩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境发生后,如果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但是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强化时要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肢体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变化来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如当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老师可采取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抚拍其肩、头等方式,使幼儿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从而在今后更愿意有类似的行为。

以上做法不仅能使幼儿得到正确、适当、长效、深刻的行为强化,同时还有助于幼儿学会注意、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幼儿社会情感认知的培养。(四)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

以玩具(包括书籍等)为辅助,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机会。在班级中我们三位老师也开设了各区角,其中有娃娃家、图书角,笔者还特意请幼儿从家中带来玩具、图书让幼儿放在教室与大家分享,让他们体会到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从中让他们知道这样既能玩到更多的玩具又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幼儿知道不能随意去拿别人的玩具,一定要先说:“请给我玩玩,好吗?”然后,经过别人的允许后才可以玩。

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感受分享的快乐,体验到共同玩玩具所带来的乐趣,无形中培养了幼儿分享的态度与习惯。(五)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获得快乐

幼儿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即好吃的东西没有了,好玩的玩具给别人玩了。因此,必须要让幼儿真正认识“分享”的意义。告诉幼儿好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最快乐,让幼儿明白“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小胡从井冈山旅游回来,带来了井冈山的特产——酸枣,分给小朋友吃,还把自己在井冈山穿着红军衣服拍的照片拿出来给小朋友看,激动得不得了。笔者问:“小朋友们,小胡到很远的地方去旅游还想着我们呢,还带东西给大家分享,你们高兴吗?你们怎么说啊?”小朋友回答:“谢谢小胡!”小胡高兴地笑了。笔者又说:“小胡,你把东西分给大家吃,我们都很高兴,你高兴吗?”小胡笑着说:“高兴!下次,我带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去井冈山玩。”大家都高兴地拍起手来。相信孩子下次一定还会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

文学作品中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通过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理解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使幼儿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开展亲子活动“我和爸爸妈妈共分享”,家长和孩子共同游戏,共同制作水果拼盘,大家一起品尝。让幼儿从感情上认识什么是分享、怎样与别人分享,初步了解共同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三、小结

幼儿的分享行为水平还很低,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幼儿的分享行为经历了被动分享—诱发分享—自发分享这样一个过程。刚开始,幼儿在分享行为表现过程中都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认识,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幼儿开始注意别人的需要和情感,注重行为的结果和意义。

在研究前期,幼儿所陈述的分享原因主要是自利、自我情绪的认识。例如,分给别人玩具是因为“我可以玩别人的玩具”“他的玩具好玩”;分给别人糖吃是因为“我觉得这糖不好吃”“这糖吃多了会烂牙齿的”“给他东西吃,老师会表扬我”等。而在研究的后期,有部分幼儿在分享时就有了利他的动机和认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结果和别人在情境中的感受。例如,把物品给别人是因为“要跟别人一起快乐”“他没有会很难受”“大家要一起分享快乐”等。

经过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大多数幼儿能够大方地把自己的食物和玩具与同伴分享,出现了自发分享的行为。但是幼儿的分享行为还是不稳定的,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幼儿的分享行为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将分享活动贯穿于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幼儿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在主观上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为其一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打下基础。

上述方法虽然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各自独特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