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素质教育文库:成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13:44:15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版素质教育文库:成功

新版素质教育文库:成功试读:

致家长和老师

关于成功

在词典中,“成功”是一个平平淡淡的词,但在现实生活中,“成功”无疑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崇尚成功的时代。

随意浏览一份报纸,就会看到那些成功者的故事;隔段日子再走进一家书店,就会发现名人传记类的读物又换上了新的面孔;回到家里打开电视机,就会与“浓缩人生精华”的《东方之子》咫尺相处。于是,成功的偶像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对于成功的渴望便构成一种集体性情结。“同样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小霸王”,这是影视明星成龙为小霸王学习机作广告时用的一句台词。成龙的广告效应,使小霸王学习机的月销售额曾奇迹般地达到了1亿元人民币。这条一流广告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紧紧地抓住了望子成龙的父母心。

北京市青年联合会的一项调查,在问及当今家长们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时,子女教育被列在首位。而同时,被调查的对象中,高达93%的人竟然回答,只要子女能够上大学,自己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中国传统的“望子成龙“思想,在年轻一代的父母身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现与强化。他们把对子女的高期望值纳入自己的人生目标,将自己年少时未能实现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孩子尚未出生,按照“零岁方案”,胎教已开始了;孩子上学了,父母们不惜重金,四处求人,把他们送到重点学校;双休日已名存实亡,还得送他们上各类辅导班补习班。成材!升学!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在笔者供职的单位,每逢星期六,便有成群结队的家长,拎着换洗过的衣被,提着装着鸡汤、排骨汤的保温桶,乘车到70公里外的襄樊五中,去看望在那里上重点高中的孩子们。三年间,风雨无阻,无怨无悔,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1997年,《中国青年》杂志特别策划了一期《救救今天的年轻父母》。在《子女成材路上的“殉道者”》一文中,我们目睹了来自“陪读村”的采访报告:从80年代至今,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入北京音乐学院附中、附小的学生的家长们,纷纷在音乐学院东门外的一片杂乱不堪的居民区中赁屋而居,以便就近照顾他们的孩子。那些年轻的父母,绝大多数是辞职而来的,其中,有的是省电台的节目主持人,有的是部队文工团的军官,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大好时光,来换取儿女的成材。享誉世界的小提琴家吕思清,就出自这个“村”,他的父亲陪伴了他整整10年。刚到北京时,这位父亲满头乌发,身板挺拔,离开北京时却双鬓斑白,老眼昏花,背驼腰弯,这辛酸的一幕实在让人心颤。然而,能够像吕思清那样取得骄人成绩的,毕竟是凤毛麟角。音乐学院附中陈南岗校长坦率地说,一些学生的才能根本不在音乐上,可家长非让他学不可,你跟他说破了嘴都不行,到最后是什么结果?高不成低不就。我们已不忍心去问那些含辛茹苦的家长,认为自己所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他们的负担已经够沉重了。《中国青年》接着连续四期开辟版面,就“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一题展开讨论。全国各地的读者对此反响强烈,短短数日,近千封来信来稿从不同侧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集中起来有两点:中国的父母是当今世界上最苦最累的父母,中国的父母应该尽快从子女教育的重压中解脱出来,父母身体力行的奋斗和创造才是对子女成材最好的教育;造成当今中国父母最苦最累的根本原因是“应试教育”,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革教育的现状,中国年轻的父母们以及他们的子女就不可能从苦与累中解脱出来。读者强烈呼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变。“应试教育”即所谓的“选拔教育”,换句话说,是一种“淘汰教育”,升学考试是它的唯一目的,它只面向少数学生,又违背了学生发展的规律,结果造成学生的片面、畸形发展。而素质教育则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使他们在知识和能力、身体与心理、人格与品德等各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这里有教育观念的转变,有课程设置的转变,有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进,特别是要有测试方法与评价方法的改进,迈出的每一步,都将是艰难的,而又是必然的。全国十杰中青年教师、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在“成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所谓“成功教育”即主张人人都可以成功的一种教育模式,在教师确立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的前提下,通过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最后逐步达到自己成功。其核心是通过反复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取得多方面的成功,并为学生的社会成功做好准备。“成功教育”的道德基础,是由乐观主义所支撑的。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但这时的成功已不是“出人头地”的同义词,它应该被注入“平凡”的内容。我们也并不讳言失败。但我们可以做到摒弃“失败教育”,这有赖于我们做一个成功的家长、一个成功的老师。

笔者沿着众多成功者的足迹,似乎已探寻到一些成功的奥秘。而稍一思量,又觉得无甚高论。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讲:

凡做某事最成功的办法,亦即是最平常的办法。

与成功相约

扮演你设计的角色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曾在哈佛大学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被试者包括三组学生和三组白鼠。

他告诉第一组学生:“你们非常幸运,将训练一组聪明的白鼠,这些白鼠已经经过智力训练且非常聪明了。”

他又告诉第二组学生:“你们的白鼠是一般的白鼠,不很聪明,也不太笨。他们最终将走出迷宫,但不能对他们有过高的期望,因为它们仅有一般的智力,所以它们的成绩也仅为一般。”

最后,他告诉第三组的学生说:“这些白鼠确实很笨,如果它们走到了迷宫的终点,也纯属偶然。它们是名副其实的白痴,自然它们成绩也将很不理想。”

后来,学生们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进行了为期6周的实验。结果表明,白鼠的成绩,第一组最好,第二组中等,第三组最差。而实际上,所有被试的白鼠都是从一般的白鼠中随机取样并随机分组的。实验之初,三组白鼠在智力上并无显著差异。显然是由于进行实验时三组学生对白鼠具有不同的态度,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实验结果。学生们虽不懂白鼠的语言,白鼠却“懂得”人对它的态度。

上述实验后来又在以学生为对象的实验中得到证实。该实验是由两位水平相当的教师分别给两组学生教授相同的内容,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位教师被告知:“你很幸运,你的学生天资聪颖。然而,值得提醒的是,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试图捉弄你。他们中有的人很懒,并将要求你少布置作业。别听他们的话,只要你给他们布置作业,他们就能完成。你也不必担心题目太难。如果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倾注真诚的爱,他们将可能解决最棘手的问题。”另一位教师则被告知:“你的学生智力一般,他们既不聪明也不太笨。他们具有一般的智商和能力。所以我们只期待一般的结果。”

在该学年底,实验结果表明,“聪明”组学生比“一般”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整整领先了一年。其实在被试者中根本没有所谓的“聪明”学生,两组被试的全都是一般学生,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态度不同,导致了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其中一位教师把这些一般的学生看作天才儿童,因而就作为天才儿童来施教,并期望他们像天才儿童一样出色地完成作业,使得他们有了突出的进步。

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你看待人或事的方式,即是你对待人或事的方式,而且,你对待他们(它们)的方式,也就是他们(它们)发生变化的方式。态度的效应如此明显,以致于有的心理学家说:“态度决定一切。”的确,态度使我们所有的体验和活动都染上了心境的色调。

我们不能选择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但我们可以选取自己对自己的态度。

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工人说:“砌砖。”

第二个工人说:“我正在赚工资。”

第三个却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

简单的回答,使各人的工作态度跃然纸上:第一个工人是为工作而工作;第二个工人是为赚钱而工作;第三个工人则是为创造性的目标而工作。据说到了后来,前两人一生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则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助于发掘自我潜在的能力,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在平庸的水平上或者只是在适当的水平上完成任务,是不会满意的。毫无例外,他们对自己承担的任务都保持了高度的责任感,并为此付出全部的努力。即使面对的是平凡的工作,他们也会确立不平凡的期望,去争取不平凡的成就。

美国生物学家吉耶曼和沙利,在长达21年的漫长岁月里,克服同行们的怀疑和讥讽,克服了恩主中断资助的压力,克服了科学上和技术上的种种困难,顽强地进行下丘脑激素的研究工作。有些时候,他们要一个一个地处理27万只羊脑,才能获得1毫克促甲状腺释放因子的样品。1977年,他们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奖金。当记者问他们是怎样取得成功的时候,他们幽默地说:“那就是逐个地分析100万只羊脑!”

如果没有对于成功的坚定信心,遇上几次挫折,便怀疑自己的能力,给自己贴上不行的“标签”,那就使什么事看来都是灰暗的。这时,必须改变思考的方向,删除消极的“词句”,使自己恢复自信心,树立起自我成功的形象。

一位高三学生在一次测验中,直到老师收卷时,才发现漏做了一题。以后测验时,就总担心时间不够,脑子里都是焦虑和失误的情景,结果,成绩越来越差。

班主任了解情况后,开导她说:“失误不就是这几周吗?可十多年的学习中,你有多少成功的体验啊!”

她眼睛一亮,但很快又失去信心地说:“可那都是过去。”

老师说:“对每一次考试而言,上一次都是过去时。”又问:“如果让你从影集中选一张照片放大,你会选好的还是差的?”“当然是好的。”她不假思索地说。“成功的、美好的形象会增强我们的信心。心灵是一部摄影机,记忆里成功、失误的瞬间都是它的作品。考试时,你一再翻印那些失误、甚至失真的‘照片’,它只会徒增你的紧张、焦虑,为何不试试放大一些成功的‘照片’?我们需要信心。”

这位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在以后的几次测验中,总是带着微笑走向考场,直到走进大学。

把成功的“照片”放大,近似于心理学家们所说的“临场默想术”。为了取得成功,你必须在大脑中“看”到你正在取得成功的形象,并使这种积极的形象反复呈现,成为潜意识的组成部分。

你要与人作一次交流,可以先默想说话的内容、所持的态度、运用的语气、对方的反应,以及整个谈话环境和气氛,把自己事先沉浸到谈话环境中去,这样就会取得理想的谈话效果。

你要去做某件事,动手前先在脑中酝酿一下工作的全过程,你的姿态、你的动作、所用工具、资料信息、工作对象的反应、完成后的效果。这样能使你的整个与此有关的心智、神经、肌肉得到一次协调配合的“演练”,犹如向电子计算机设计与输入一个完成任务的程序。

成功,有时很简单,只需说一声:我要成功!我能成功!然后去扮演你设计的角色。

订一个目标,实现它

——有志者事竟成

羽毛球运动员龚智超,原来在湖南队时,不少人对她是否能够成材持怀疑态度。她的身体条件很一般,身高1.63米,体重不足50公斤。在国际羽坛高手如云、运动员身材高大化的赛场上,龚智超看起来并不显眼。

然而,当这位文文静静、身体单薄的姑娘凭实力跻身国家队后,人们很快对她刮目相看。她四处征战,面对世界羽坛的老将名宿,全无怯意,让她们一个一个地成为手下的败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成为世界级高手。1996年4月,她首次代表中国参加亚洲锦标赛,就技压群芳,取得冠军。她的打法属拉吊型,与印尼名将王莲香相似。当时与王莲香对垒时,龚智超从容不迫,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你拉我也拉,反正我比你年轻,体力比你好。结果,硬是把这位中国队的老“克星”拉下了马。从默默无闻到排名世界女单第一,龚智超只用了11个月,创造了国际羽坛排名上升的最快纪录,被国际羽联称为“中国最新球星”。

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曾对记者称赞龚智超说:“她的心里总有一个目标,然后就一步步地去实现,她是一个智慧型的选手。”

订一个目标,去实现它。成功的起点,正在于此。当有人问及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时,爱因斯坦写下了众所周知的公式:

A=X+Y+Z(即是说,成功=正确方向+艰苦劳动+少说废话)

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他就会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意义,按照目的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发挥所有的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被称为“俄国科学始祖”的罗蒙诺索夫,19岁时徒步两千公里从家乡到莫斯科求学。他所在的那所贵族教会学校全部用拉丁文讲课。罗蒙诺索夫不懂拉丁文,只好先补习拉丁文。老师瞧不起他,要他坐到最后一排去,十三四岁的同学们更是指手划脚地讽刺他:“一个20岁的大傻瓜来学拉丁文啦!”老师的冷眼,同学们的讥讽,他全不放在眼里。他的目标已定,只是埋头学习,无暇顾及人家说长道短,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尊敬,并一步步走进了著名科学家的行列。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上高中时,曾任国立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的数学老师沈元,给他们讲了数论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沈元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从那时起,喜欢数学的陈景润,就暗暗下定决心,要攻克这一难题。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他率先证明了“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作为证明结果的“陈氏定理”,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被称为“辉煌的定理”。

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陈景润成为无数少年心中的偶像。“我也要像陈景润叔叔那样,拿下世界第一。”当这句话出自一位名叫袁亚湘的10多岁的农民儿子之口时,谁都觉得是幼稚可笑的梦想。然而,十几年后,袁亚湘梦想成真。

袁亚湘天资聪敏,对数学尤为痴迷。上小学三年级时,他把阿拉伯数字算来算去,突然发现一个秘密:整数48分别可被2、3、4、6、8、12、16、24整除,而这8个数字之和是75,奇妙的是75又被3、5、15、25整除,它们之和又恰巧是48。他问老师,48和75是一对什么数?老师一时语塞,他没想到一个8岁的儿童竟会提出教科书上找不到的问题。年幼的袁亚湘总是超前地把下一学期的数学课程学得滚瓜烂熟。后来,老师把他从4年级跃升到5年级,与年长3岁的哥哥同班上课。

不曾料想,初中毕业后,父亲给他出了道难题。因家里无力负担,两兄弟只能有一个升上高中。哥哥年纪比他大,错过了机会,也许就不会再有学习机会了。在经历了长时间痛苦的抉择之后,袁亚湘辍学了。一位姓陈的老师得知情况后,惋惜地对他说:“你是棵好苗子,千万不能荒废,要想办法读书。”一年之后,袁亚湘终于又重新跨入了校门。1976年高中毕业后,他又回到了自己耕耘过的土地上,白天在田地间干活,晚上,在煤油灯下,用数字、公式、定理去编织色彩斑斓的梦。直到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他振奋不已,没日没夜地复习了一个多月,考上了湘潭大学,成了该校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的一名新生。从此,他如鱼得水,尽情地遨游在数学的海洋中。

1982年2月,袁亚湘接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部发来的录取通知书。他仅用半年时间就学完了规定的所有科目,获得硕士学位。11月,袁亚湘到了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系,他的导师是国际计算数学界大名鼎鼎的鲍尔教授。短短的几年里,袁亚湘先后完成了16篇具有世界水平的论文,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前,就破格选进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姆学院任研究员。鲍尔教授感慨地说:“在所有的学生中,袁亚湘是出类拔萃的。”

1988年9月,袁亚湘谢绝了鲍尔先生的挽留,回国了。他又回到了阔别6年的计算中心实验楼。不久,他证明了“一类尺度算法的最小Q——阶收敛因子为1”的理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证明这一结果的人。1990年,袁亚湘被授予博士导师资格,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博士导师,年仅30岁。

袁亚湘的成功,首先就在于他有着一个高远的目标,就像海伦·凯勒说过的:“当一个人感到有一种力量推动他去翱翔时,他是决不会去爬行的。”

著名探险家约翰·戈达德,还仅仅是美国洛杉矶郊区一个没有见过大世面的15岁少年时,就列表写下了气势不凡的《一生的志愿》。他立下志向,要“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思山;驾驭大象、骆驼、驼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全球……”,共列有127个目标。之后,经过顽强的努力,历经18次死里逃生,终于实现了其中的106个。

人的潜力竟如此之大!订一个目标,你一定能实现它,只要沿着的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性格决定命运

——陈逸飞的口头禅

80年代初,国门刚刚打开,陈逸飞怀揣着38美元,只身踏上了闯荡美国的人生旅程。在大洋彼岸,他没有任何经济、人文背景,此行,他带着梦想,也冒着风险。

勇于冒险,似乎是他的一种天性。小时候,他曾将阳伞当作降落伞,在众目睽睽之下,从二楼阳台跳下,侥幸没有出事,却着实让他的父母虚惊一场。陈逸飞的父亲是位化学工程师,他期待着儿子长大后能如同自己一样,以技术立足于社会,但陈逸飞受到的却是来自母亲的影响,自幼爱上了绘画。

陈逸飞的母亲是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当他随着母亲到教堂时,那管风琴浑厚的共鸣,少年歌手和谐的歌声,慈祥善良的圣母塑像,和镶嵌在门顶及墙面上的玻璃彩画,这是艺术给他的最初启蒙。进入中学后,他参加了课余美术班,窘迫的家境使他难以走进画室,周末就从母亲的菜篮中掏出蔬菜、水果甚至酱油瓶、醋瓶摆弄,练习实物写生。初中毕业后,他考取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尽管父亲对他的选择不以为然,但当一个画家,是他梦寐以求的追求。毕业后的几年间,他创作出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大型油画《黄河颂》、《开路先锋》、《红旗颂》等作品,在全国美展中屡获好评。1976年他与魏景山合作创作的油画《占领总统府》,曾获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评选一等奖,后陈列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内。陈逸飞在画坊声誉鹊起之时,也被一些人冠以“形式主义倾向”,因为他对于色彩感性的过于讲究,与当时特定的环境相去甚远。在对自由奔放的艺术境界的渴望中,他把眼光投向了外面的世界。

刚到美国时,陈逸飞曾在博物馆打工修画,从中接触了大量西方名画,加深了对西方油画制作的认识。但修补匠并非他的志向所在。于是,他倾其所有买了一张通用火车票作欧洲的自助旅游,遍访十余个国家的美术馆,尽情吸收大师们的养分。为节省开支,晚上,就蜷缩在火车上。生活是清苦的,而对艺术的精妙的感受却日臻丰富起来,他终于在浓郁的东方韵味与娴熟的西方技法的结合点上,找到了自己的坐标。那些温馨弥漫的水乡风景,那些粗犷豪放的高原风情,那些吹萧拨弦的江南女子,那些奏笛抚琴的西洋姑娘,无不以杰出的“浪漫写实主义”画风,被国际美术界所称道。

当初,路过纽约哈默画廊,面对着它的富丽堂皇,陈逸飞不敢贸然跨进门去。但不出三年,他便与这家美国颇具实力的画廊签约并在此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之后,又先后举办过五次,每一次的展出作品都全部售罄。欧美不少收藏家争相收藏陈逸飞的画作。1991年,他以油画《浔阳遗韵》首次参加佳士得香港秋季拍卖会,以137万港元成交,破在世华人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1994年,他以西藏为题材的油画《山地风》,在北京嘉德秋季拍卖会上,又以286万元成交。1995年,陈逸飞与当今世界最具权威的英国玛勃洛画廊签约,成为第一位与之签约的亚洲画家。1996年底,玛勃洛画廊为他主办世界巡回画展,第一站选在生他养他的上海,然后是北京,如潮的观众在欣赏他独具魅力的画作的同时,也领略了他作为一个成功者的风采。

人们看到,陈逸飞依然那样温文尔雅,事业的辉煌,并不曾给他增添一丝骄气。他把人生旅程比作一个个小站,过了一站又一站,让生命多闪几次光,多耀几次火花,是他的理想。当他实现了作一个画家的梦想之后,又尝试用电影这种流动的画面表达对生活的感受,他自任导演,用画画儿赚来的钱,投资拍摄了《海上旧梦》和《人约黄昏》,后者曾在戛纳电影节上入围“特别荣誉奖”,并在中国电影“金鸡奖”中获得“最佳摄影”与“最佳美术指导”奖。

陈逸飞在事业上经历了荣辱与沉浮,在感情上也伴随过孤独与挫折,但人们在他的脸上,看到的总是乐观与自信。他把生命比作一个球体,上面的光折射下来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光线不同,球体就有明有暗,不可能是通体明亮的。人的一生如果光亮照得多一些,那么球体的明亮部分就多些,暗部就少些。活着,就是要努力让光亮照得多一些。在这种积极的人生信念支撑下,他成为“勇敢的冒险家”,不断地在寻求新的起跑点。当人们沉醉于他笔下低吟浅唱的江南水乡时,他已把笔触转向了浓烈淳厚的西藏民风;当他的画拍价最好时,他又去拍电影,圆他少年时代向往电影的梦。

一个梦想,就是一次飞跃。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潜在的才能,也都会遇上把他引向成功之路的机会,但很多人由于性格过于软弱、羞怯,或者没有勇气突破环境的束缚,而离成功越来越远。梦想,正是最大限度地谋求成功的愿望,它能使人的才能像火一样燃烧起来。即使身处逆境,也见不到成功的任何迹象,拥有梦想的人仍将满怀信心,一往无前,迈向生命的新台阶。“我有一个梦想!这一定要实现!”你对自己这样大声呼喊过吗?

成功不需要天才

——对智商的态度

爱因斯坦到了天堂后,将与另外四个人住在一起,他向他们做了自我介绍。“很高兴见到你”,同室的第一个人说,“顺便告诉你,我的智商是180。”“好的,我们在一起可讨论量子物理。”“我的智商是159”,第二个人自我介绍。“很好,我们可以讨论最新的数学理论。”“至于我么”,第三个人说,“我的智商是132。”“很高兴”,爱因斯坦回答,“我们可以讨论目前的工艺水平。”“很荣幸见到你”,最后一个说,“但我的智商仅85。”“没关系”,爱因斯坦握着这个人的手说,“告诉我,你认为哪家银行的利率高?”

这个杜撰的故事表明,每个人的头顶上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大狗有大狗的叫法,小狗有狗的叫法。小狗千万不要因为大狗的存在而自惭形秽,小狗的叫声中自有大狗所不能替代的魅力。它应该坦然而大声地叫,用上帝赋予它的嗓音叫。

成功,的确需要足够的智商。智商,即智力商数,这是心理学智力测验中所用的一个专门术语,公式为: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智力商数。智商为100上下,表示智力正常或中等;120以上,表示聪明;130以上,表示智力超常或“天才”;80以下,表示愚笨。我们绝大数人的智力只是“正常”。不过没关系,因为成功并不需要天才,它同样青睐普通人,你所需要的仅是执着不懈地追求你的理想,直至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你的并不出众的素质开发到不同寻常的程度。“为学不可全恃明快,要思量到迟钝处”(曾国藩语),智商高也罢,平平也罢,在“迟钝处”下苦功夫,是成功者所必备的“公因子”。

中科院院士林群,回忆起陈景润时,曾激动地说:“陈景润令我钦佩,因为他与常人不同,有超常的毅力、耐性和不惜代价的投入。”

有一次,陈景润提出:“一个三元五次多项式,怎样找出所有的解答?”林群说,即使一元问题,也无从着手,如同是海底捞针。可是,大约过了一个月,陈景润便告诉他:“全部解答都找到了,不信你可以一个一个代到方程中,看看是不是满足。”林群问他是怎么找出来的,他说:“找到一个就少一个,一个个找,就是要肯花时间。”

陈景润曾谈起他治学的秘诀:“白天拆书,晚上装书。我就像玩钟表那样,白天把它拆开,晚上再一个原件一个原件地装回去,装上了,你才懂了。”“做研究就像登山。很多人沿着一条山路爬上去,到了最高点,就满足了。可我常常要试上十条山路,然后比较哪条山路爬得最高。凡是别人走过的路,我都试过了,所以我知道每条路能爬多高。”

智商超群的陈景润尚且要下这等苦功夫,一般人哪能自恃聪明,而不去努力呢。明白这番道理后,还是让我们的话题回到“智商”本身,它虽然不是成功的唯一因素,但毕竟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实际上,我们中很少有人接受过科学的智力测验。我们所说的智商,是对自己或别人智力高低的一种评价。智力,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五种基本因素有机结合构成的。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和基础;想像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和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核心;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警卫、组织者和维持者。而创造性是智力品质的集中表现,智力水平的高低一般都可以用创造力的大小来标示。

创造力,是书写自我历史的潜在能力,是富于更新活力的生命力量。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生命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创造的行动。”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创造力,像智力的其他方面一样,经过后天的努力,创造力是可以不断提高的。

下面,我们不妨按照美国普林斯顿创造才能研究公司总经理、心理学家尤金·劳德塞所设计的测验题,用10分钟的时间来测一下自己的创造性的高低。自测时,在每一个题后诚实地用“A”表示同意,用“B”表示不清楚,用“C”表示不同意。然后,据题后的附表经过统计,得到答案。

1.我不做盲目的事,也就是我总是有的放矢,用正确的步骤来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

2.我认为,只提出问题而不想获得答案,无疑是浪费时间。

3.无论什么事情,要我发生兴趣,总比别人困难。

4.我认为,合乎逻辑的、循序渐进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5.有时,我在小组里发表的意见,似乎使一些人感到厌烦。

6.我花费大量时间来考虑别人是怎样看待我的。

7.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比力求博得别人的赞同要重要得多。

8.我不尊重那些做事似乎没有把握的人。

9.我需要的刺激和兴趣比别人多。

10.我知道如何在考验面前保持自己的内心镇静。

11.我能坚持很长一段时间解决难题。

12.有时我对事情过于热心。

13.在特别无事可做时,我倒常常想出好主意。

14.在解决问题时,我常常单凭直觉判断“正确”、“错误”。

15.在解决问题时,我分析问题较快,而综合所收集的资料很慢。

16.有时我打破常规去做我原来并未想到要做的事。

17.我有收集东西的癖好。

18.幻想促进了我很多重要计划的提出。

19.我喜欢客观而又有理性的人。

20.如果要我在本职工作之外的两种职业中选择一种,我宁愿当一个实际工作者,而不当探索者。

21.我能和自己的同事或同行们很好地相处。

22.我有较高的审美感。

23.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在追求名利和地位。

24.我喜欢坚信自己结论的人。

25.灵感与获得成功无关。

26.争论时,使我感到最高兴的是,原来与我观点不一致的人变成了我的朋友,即使牺牲我原先的观点也在所不惜。

27.我更大的兴趣在于提出新的建议,而不在于说服别人接受这些建议。

28.我乐意独自一人整天“深思熟虑”。

29.我往往避免做那种使我感到低下的工作。

30.在评价资料时,我觉得资料的来源比内容更为重要。

31.我不满意那些不确定的和不可预言的事。

32.我喜欢一门心思苦干的人。

33.一个人的自尊比得到他人的敬慕更为重要。

34.我觉得那些力求完美的人是不明智的。

35.我宁愿和大家一起努力工作,而不愿意单独工作。

36.我喜欢那种对别人产生影响的工作。

37.在生活中,我经常碰到不能用“正确”或“错误”来加以判断的问题。

38.对我来说,“各得其所”、“各在其位”,是很重要的。

39.那些使用古怪和不常用的词语的作家,纯粹是为了炫耀自己。

40.许多人之所以感到苦恼,是因为他们把事情看得太认真了。

41.即使遭到不幸、挫折和反对,我仍然能够对我的工作保持原来的精神状态和热情。

42.想入非非的的人是不切实际的。

43.我对“我不知道的事”比对“我知道的事”印象更深刻。

44.我对“我可能是什么”比对“这是什么”更感兴趣。

45.我经常为自己在无意中说话伤人而闷闷不乐。

46.即使没有报答,我也乐意为新颖的想法花费大量时间。

47.我认为,“出主意没什么了不起”这种说法是中肯的。

48.我不喜欢提出那种显得无知的问题。

49.一旦任务在身,即使受到挫折,我也要坚决完成。

50.从下面描述人物性格的形容词中,挑选出10个你认为最能说明你性格的词:精神饱满的、有说服力的、实事求是的、虚心的、观察力敏锐的、谨慎的、束手束脚的、足智多谋的、自高自大的、有主见的、有献身精神的、有独创性的、性急的、高效的、乐于助人的、坚强的、老练的、有克制力的、热情的、时髦的、自信的、不屈不挠的、有远见的、机灵的、有组织力的、铁石心肠的、思路清晰的、脾气温顺的、可预言的、拘泥形式的、不拘礼节的、有理解力的、有朝气的、严于律己的、精干的、讲实惠的、感觉灵敏的、无畏的、严格的、一丝不苟的、谦逊的、创新的、泰然自若的、好交际的、孤独的、不满足的、易动感情的、柔顺的、好奇的。

第50题,下列每个词得2分:精神饱满的、观察力敏锐的、不屈不挠的、柔顺的、足智多谋的、有主见的、有献身精神的、有独创性的、感觉灵敏的、无畏的、创新的、好奇的、有朝气的、热情的、严于律己的;下列各词得1分:自信的、有远见的、不拘礼节的、不满足的、一丝不苟的、虚心的、机灵的、坚强的;其余各词得0分。

累计得分总数,可分为6个等级:得分110-140,为“非凡”;得分85-109,为“很强”;得分56-84,为“强”;得分30-55,为“一般”;得分15-29,为“弱”,得分-21-14,为“差”。

准确地说,这种测试反映的是你对于创造的姿态。不过,谁都知道,王军霞在赛场上是用梅花鹿那样的姿态奔跑,而摘取桂冠的。

成切需要多元智慧

——情商的理念

一位心理学家曾在一家幼儿园里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请来一群小孩,并告诉他们:“这里有软糖,你们现在就可以拿一块吃,但如果等我出去办完事回来才吃,就可以得到两块。”说完,他就走了。有些孩子急不可耐,马上就拿起一块吃掉了。另一些等了几分钟后,也把糖吃了。其余的在那里等了对他们来说显得漫长的20分钟,为了抵挡眼前的诱惑,有的唱歌跳舞,有的假装睡觉,一直等到这位心理学家回来。

后来进行的跟踪调查发现,那些能够等待20分钟的孩子长大后,为了达到目标,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并取得成功。而那些急于把糖吃掉的孩子长大后,不管智商如何,各方面的成就都比前一类低。

1995年,美国《时代》周刊专栏作家、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在他的新著《情感智慧》中,提出了“多元智慧理论”。他特地举出这个例子,以说明情感智慧的存在及意义。除了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情感智慧还包括自我觉察、自我激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戈尔曼还把“情感智慧”缩略为“情商”。很快,这个与智商对应的词,通过信息网络在全球流行开来,这正表明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的当今社会,人们对情商的渴求。与之同时,人们也渐渐接受了戈尔曼的初听起来觉得有些偏颇的观点:“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靠智商,另外的80%要靠情商,也就是与人相处和合作的品德与能力。”换句话可以说成:智商只是使人赢得机会,而情商则决定是否能够成功。因为,现代的成功者,已不可能游离在群体之外。

譬如,今天的科学实验已经不像本世纪初那样,仅仅靠一两个人就可以获得重大成果。1995年,科学家们发现第六个夸克存在的依据时,两个实验组的工作人员加在一起,超过了800人。他们都是高智商的人,但这时每个人的智慧只有在和其他人的智慧融为一体时,才有意义。一些充当配角的人,还必须调整自己的情绪,克服失落感,才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那些自视过高,性情孤傲,难以与别人沟通和相处的人,即使才华出众,智商很高,也往往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难以施展自己的才能,沦为失败者。1997年暮春时节,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里,在短短的几周内,连续发生了两起中国留学生自杀事件。这两人中,一位是电脑博士,另一位是生化博士后,如此优秀的人才走上了绝路,引起了扼腕叹息的人们的思索。知情人说,他们都是单身一人,平日缺少朋友,从不主动与人交谈,又都面临着沉重的精神压力,前者因找不到工作而苦恼,后者常与指导教授发生争吵。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留学生中,总有人自认是天之骄子,这些人实际上只会在学校读书,不了解外面的社会。他们以为学习成绩好就会在任何时候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结果一遇到挫折或不顺心的事,就感到非常没面子,甚至觉得没有出路。如果他们在提升自己智商的同时,能够学会驾驭心情,学会与人相处,增强承受压力的能力,成功本应属于他们。

在人们的心目中,售票员的工作无需多高的智商,而李素丽却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为社会广泛赞誉的成功者,她的过人之处就恰在于情商。她说:“用力去做只能达到称职,用心去做才能达到优秀。”乘客赶车时,她不说:“您别着急,我等着您。”而是说:“您别着急,我和全车的乘客都在等着您。”几字之差,换来了车上乘客的支持。一位姑娘把座位让给一位抱小孩的乘客时,这位乘客好像这个座位就该她坐似的,没有丝毫谢意,让座的姑娘有些不高兴。李素丽赶紧走过去,逗着孩子说:“小朋友,阿姨上了一天班这么累,还让座给你,快谢谢阿姨!”小孩的母亲一听,感到失礼了,立即向姑娘道谢,李素丽的一句话,便使姑娘的气消了。在车厢这个小社会,李素丽用自己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调节乘客的情绪,营造出一个怡人的空间。她对待乘客经常是“你发火,我耐心;你烦躁,我冷静;你粗暴,我礼貌”,得理也让人,这就是她所说的:“让乘客下了台阶,我的服务就上了台阶。”

人事纷纭,在立身处世时,既要保持自己的品性,独立不羁,又要待人以光风霁月般的风范、春风和煦般的宽容与温馨,做到这一点,需要经过一段人生的修炼。这个过程,说难,很多人一辈子也达不到;说容易,只是孔子所说的“忠恕”二字。

有一次,孔子与弟子们坐在一起闲谈时说:“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不过当他见到大部分弟子不解其意时,便离席而去。那些弟子们问曾子,老师刚才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就是忠恕罢了。”忠恕,就是要用如同关切自己一样的心情去体察、关心别人:自己想树立的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想达到的也帮助别人达到,同时,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能施加给别人。

一个人,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就能够赢得别人的好感、信任和尊敬,成功之路会变得平坦起来。反之,那些恃才傲物,以自我为中心处世的人,赢得的大都只能是反对票,这无疑是给自己的成功之路增大阻力。

有一回,被称为日本歌舞伎一代大师的勘弥扮演一位长途徒步旅行的老百姓,正当他要上场时,一个门生提醒他说:“师傅,您草鞋的带子松了。”他回了一声:“谢谢你呀。”然后立刻蹲下来,系紧了草鞋的带子。当他走进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时,却又蹲下,把刚才系紧的带子,又放松了。他原本是试图以草鞋的带子都已松垮,去表现一个长途徒步旅行者的疲惫之态。正巧,那天有位商人到后台参观,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戏演完后,他向勘弥说:“您该当场教训那位门生,他还不懂演戏的真谛。”勘弥回答说:“别人的亲切必须坦率接受。当时我若是骂那个年轻人,会有怎样的结果?今天,他提醒我的是鞋带松垮的事,可是,有时碰到的就不是这一类的事。例如,我若是披上背后有了大破绽的外褂要出场,他发现了却可能会想成,‘这大概又是师傅的另一种表达剧情的演技罢’,于是,他就不敢提醒我,我呢?就这样上了舞台,出了洋相。要教导门生演戏的技能,机会还多的是。在今天的场合,最要紧的是要以感谢的心去接受对方的亲切。”

从勘弥的故事中,我们懂得,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人生的艺术,就在于使智商与情商携手共进,迈向生命的圆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