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21世纪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IB)规划教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19:41:26

点击下载

作者:赵春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际商务(21世纪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IB)规划教材)

国际商务(21世纪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IB)规划教材)试读:

前言

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而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以来,企业与个人的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而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构建我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和新体制之后,国际商务的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正是在此背景下,我们编写了这本《国际商务》教材。

本书的主要特色有:

第一,较强的理论性。在教材编写中我们重点介绍了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所需掌握和运用的有关理论,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理论、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以及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等,同时注重将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融入到教材的相关内容之中。

第二,大量的经典案例分析。鉴于国际商务活动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在教材的每一章都安排了文前的导入案例阅读、文中的相关案例专栏以及文末的案例分析思考题,使读者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国际商务中的现实问题,从而增强国际商务课程和教材的现实意义。

第三,编写体例方面的生动性和灵活性。比如,在教学内容的相关之处增加了一定数量的专栏,因而有助于读者拓展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书中基础内容。此外,每章均列有知识要点、能力要求和内容提示,以方便读者总领教材内容,并为做进一步研讨提供参考和方向。

本书编写成员分别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具体分工是:第一章,戴觅;第二章,魏浩;第三章,赵春明、刘振林;第四章,蔡宏波;第五章,陈昊、赵梦初;第六章,陈开军;第七章,陈开军;第八章,李宏兵;第九章,李宏兵、乔文军。全书由赵春明拟定编写大纲并做修改和统稿。

感谢南通耀江集团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李娟、马霄编辑在编辑方面的辛苦工作,有了他(她)们的支持和努力,本书才得以顺利出版。编者2015年10月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一章国际商务导论【知识要点】

1.国际商务的产生与发展

2.经济全球化

3.国际机构【能力要求】

1.了解国际商务发展的历史

2.明确全球化的内涵及动因

3.理解全球化与国际商务发展的联系

4.了解主要国际机构

5.理解国际机构在国际商务中的作用【内容提示】

国际商务的发展有着久远的历史,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而随着技术的变革和各种贸易壁垒的下降,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这使得国际商务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国际商务发展的过程中,国际机构的规制和协调不可或缺。本章首先回顾国际商务发展的简要历史,然后从内涵和动因两个方面介绍当代国际商务所处的重要时代背景,最后对国际机构在当代国际商务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对世界主要国际机构进行简要介绍。【导入案例】 离开“中国制造”的日子

在美国东部路易斯安那州的小城巴吞鲁日,萨拉·邦焦尔尼女士有一个典型的美式中产阶级家庭:她现年42岁,印第安纳大学新闻硕士,是有10年工作经验的资深经济记者,多次获得美国专业记者协会等全国性新闻协会颁发的奖项,2005年夏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丈夫凯文是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本科学院院长、法语系教授;两人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有一个5岁的儿子和一个2岁半的女儿。

2004年圣诞节过后,当萨拉看到带有“中国制造”标签的产品占据了家里的“半壁江山”时,一种不安涌上心头。经过盘点她发现,所有圣诞礼物里中国产品有25件,而非中国产品仅有14件。西方传统的圣诞节成为“中国制造”的节日。作为西方人的一种本能反应,萨拉立即想把“中国”关在门外。同时她也想试试,看自己家里能否摆脱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于是,她开始了一个实验:全家一年不采购任何“中国制造”。

从2005年1月1日起,萨拉一家开始了抵制中国产品特别活动:保留家里已经拥有的“中国制造”产品,但绝不再购进任何“中国制造”新产品,以衡量中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渗入他们的家庭生活,以及放弃使用中国产品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金钱。

按照萨拉本来的想法,她全家告别价格低廉的“中国制造”不会太难。但实验的结果,已经随着她的“实验报告”《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在美国传统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的发表而家喻户晓了——萨拉全家的生活变得一团糟:丈夫因没有合适的鞋子而整天嘟嘟囔囔;5岁的儿子因为没有可心的玩具而失去了欢笑;她作为主妇更是心烦意乱,每到节日还买不到适合自己家居的装饰品,过得既昂贵又痛苦。她的结论是:像她家这样的美国消费者,是不可能离开“中国制造”的。“找一件没有‘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真难。”

令萨拉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文章一发表就在美国激起了巨大的反响。从圣诞节到元旦的假日期间,记者出身的她反而变成了不停接受采访的公众人物。美国公共广播电台、威斯康星州公共电台等好几家电视台,都邀请她作为嘉宾发表观点。她的那篇著名文章,已被美国各新闻网站广泛转载,并在网络论坛引发了热烈讨论。

2006年1月3日,记者先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找到了正在休假的凯文·邦焦尔尼教授,再由他“引见”,对快人快语的萨拉·邦焦尔尼女士进行了电话采访。“你是怎么找到灵感写这篇文章的呢?”记者首先好奇地问到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我只是想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做一个实验而已,没有任何极端的想法或冒犯任何人的动机。你知道,现在的情况很有趣,政客们不停地在说中国产品抢走美国的工作岗位,而普通消费者在生活中却离不开‘中国制造’,我就想实验一下这种依赖有多深。”萨拉说。“这其实也可以说是个经济学实验,证明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产品是如何与遥远美国的一个家庭密切相关的。”她进一步对记者解释说,说话的口吻似乎又回到了经济记者的本行。“你实验的结果,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中国产品已成为美国消费者的必需品?美国消费者的生活,现在已不能承受没有‘中国制造’了?”“绝对如此,这就是我实验的结论。如果美国消费者告别‘中国制造’,就意味着生活质量下降,遭遇太多不便。”

资料来源:《参考消息》,2005年12月21日第1版。

在当今社会,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可口可乐,没有麦当劳,没有佳能相机,没有三星手机,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然而,这些产品并不是由本国生产的,只有通过国际商务活动才能到达各国消费者的手中。这种商务活动既可能是将外国生产的商品运输到本国,也可能是外国的厂商到本国设厂进行生产。我们把第一种活动称为国际贸易,第二种活动称为国际直接投资。国际商务活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当今,随着通信、交通运输技术的变革和贸易壁垒的下降,全球市场越来越融合,商品的生产也跨越了国家的界限,市场的全球化和生产的全球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理解这一变化的内涵和动因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节 国际商务发展简史

本书中所介绍的国际商务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跨国经营(跨国公司)。这三方面内容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在具体介绍关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跨国经营的理论之前,我们先来简要回顾一下国际商务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历程。一、国际贸易发展简史(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具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存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是国际贸易得以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

在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的状态。在氏族公社内部人们依靠共同的劳动来获取十分有限的生活资料,并且按照平均主义的方式在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当时没有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也没有阶级和国家,因而也没有对外贸易。

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一步一步地改变了上述状况。第一次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之间的分工。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在氏族公社的部落之间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相互交换,但这还只是偶然的物物交换。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由此而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它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使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货币的产生,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换渐渐演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直接引致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出现了商业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原始社会的末期,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财产私有制逐渐形成,出现了阶级和国家。于是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易最终超出国家的界限,形成了最早的对外贸易。(二)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从总体上来说,奴隶社会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消费。商品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还是微不足道的,进入流通的商品很少,加上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从国际贸易的商品构成来看,奴隶是当时欧洲国家对外交换的一种主要商品。希腊的雅典就是那时一个奴隶贩卖的中心。此外,奴隶主阶级需要的奢侈消费品,如宝石、香料、各种织物和装饰品等,在对外贸易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虽然有限,但对手工业的发展促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步。(三)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之后,国际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从封建社会的中期开始,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商品经济的范围逐步扩大,对外贸易也进一步增长。到封建社会的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经开始孕育和生长,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比奴隶社会有明显的发展。

封建社会时期,国际贸易中心开始出现。早期的国际贸易中心位于地中海东部,公元11世纪以后,国际贸易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是推动当时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国际贸易的商品来看,在封建时代仍主要是奢侈消费品,例如东方国家的丝绸、珠宝、香料,西方国家的呢绒、酒等,手工业品比重有明显的上升。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航海技术有较大的进步,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了。但从总体上说,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国际贸易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还相当小。(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虽然源远流长,但真正具有世界性质的国际贸易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发展起来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国际贸易额急剧扩大,国际贸易活动遍及全球,贸易商品种类日渐增多,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又各具特征。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

16—18世纪中叶是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为国际贸易的扩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地理大发现更是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从而扩大了世界贸易的规模。

这一时期盛行的贸易思想是重商主义。地理大发现使西欧各国纷纷走上了向亚洲、美洲和拉丁美洲扩张的道路,在殖民制度下进行资本的血腥的原始积累。这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起到了巨大作用。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得以建立并广泛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可供交换的产品空前增加,真正的国际分工开始形成。大工业也使交通和通信方式发生了变革,极大地方便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这一时期占主流地位的贸易思想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等。这一时期的贸易发生的变化主要有:贸易量迅速增加,范围进一步扩展,世界各个地区和各种类型的国家都卷入了国际贸易中;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贸易方式有了很大的进步,展览会、商品交易所、期货交易、国际信贷迅速发展;政府的作用发生变化,支持自由贸易。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贸易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第一,国际贸易仍在扩大,但增长速度下降,贸易格局发生了变化。截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贸易仍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但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速度已经下降了。

第二,垄断开始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们在控制国内贸易的基础上,在世界市场上也占据了垄断地位,通过垄断价格使国际贸易成为垄断组织追求最大利润的手段。在这一时期,国际贸易中明显形成了大型垄断组织瓜分世界市场的局面。

第三,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开始资本输出。为了确保原料的供应和对市场的控制,少数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殖民地国家输出资本。(五)当代国际贸易的新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迅猛的变化,科技进步的速度不断加快。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概括说来,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有以下一些新特征:

第一,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产值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又大大超过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

第二,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新商品大量涌现。制成品、半制成品,特别是机器和运输设备及其零部件的贸易增长迅速,石油贸易增长迅猛,而原料和食品贸易发展缓慢,石油以外的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在制成品贸易中,各种制成品的相对重要性有了变化。非耐用品的比重下降,而资本货物、高科技办公用品所占的比重上升。技术贸易等无形贸易及军火贸易迅速增长。

第三,发达国家继续在国际贸易中占统治地位,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有所加强,国际贸易已从过去发达国家的一统天下,变为不同类型国家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的场所。

第四,从贸易政策和贸易体制来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代到60年代,贸易政策和体制总的特点是自由贸易,70年代以来,贸易政策有逐渐向保护主义转化的倾向,国际贸易体制从自由贸易走向管理贸易,国际贸易的垄断进一步发展。1995年1月1日,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国际贸易进入又一个相对自由的时代。

从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尽管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前进的。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这是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各个国家都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竞争和合作,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二、跨国直接投资发展简史(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跨国直接投资

从19世纪上半叶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跨国直接投资的第一阶段。在此期间,开放的政策促进了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些政策包括:短期及长期资本流动不受限制,利润转移不受阻碍,金本位制在几乎所有工业国及大部分农业国实施并达到顶点,居住权自由地赋予移民,国内制度对资源的直接分配只有很小的影响。这一时期被描述成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黄金时代”,出口的增长超过了国内生产的增长;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跨国移民激增,伴随着劳动力国际流动,资本的跨国流动也在增加。据估计,长期外国投资总量到1914年为止已达到了440亿美元,英国在这些投资中居第一位,比居第二位的法国和第三位的德国两者之和还要[1]多。截至1914年,世界跨国直接投资总额已达140亿美元,是世界跨国投资总额的1/3左右。英国是跨国直接投资的头号母国,大约占了跨国直接投资总额的45%,而美国大约占20%。这一时期,是英国唱主角的跨国直接投资时期。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第一,英国的产业革命较其余各国早一些,工业水平较高,而且从外国进口的初级产品越来越多;第二,随着生产的发展,居民储蓄增多,资本出现剩余;第三,英国凭借帝国的力量,给跨国直接投资增加了保险系数。从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向上看,美国是吸引投资最多的国家,也有大量的投资流向了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中国和欧洲欠发达地区。从跨国直接投资结构上看,1914年以前的跨国直接投资主要投向生产初级产品和为生产初级产品服务的公共设施部门,而投向制造业部门的资本所占比重较低。英国的跨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矿山开发、土地开垦、内河运输、铁路和港口建设。美国的跨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石油、矿业和农业,比重占其跨国直接投资总额的54%,制造业仅占[2]18%。(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跨国直接投资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忙于战事和恢复生产,国际上各种经济活动都陷入停顿,甚至倒退。但是跨国直接投资受到的负面影响可能比其他任何国际活动都要少,1914—1938年,跨国直接投资总额几乎增加了1倍,达到260亿美元。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也使国际投资的格局发生变化,从而使跨国直接投资的格局发生变化。英国和法国由于大量的战争借款并削减对外投资,加之其在国外投资的贬值,其债权国的地位大大削弱。德国则由于支付战争赔偿费、协约国的投资被没收以及在其他地区的投资贬值,而由国际债权国沦为债务国。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而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历经4年,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同时也为美国实行对外经济扩张、不断扩大资本输出提供了天赐良机。战争中美国采取坐山观虎斗的“中立”政策,充当交战双方的兵工厂,大做军火买卖,饱发战争横财。大战期间,美国不仅收回了外国在美国的有价证券达20亿美元以上,同时资本输出也稳步增加。到1919年,美国在国外的投资总额已达70亿美元,并借给协约国战债约100亿美元。美国从战前的净债务国一跃成为战后的净债权国,并把世界黄金储备的40%(约45亿美元)掌握在其手中,从而大大加强了它在资本主义金融世界中的地位。大战结束后,美国充分利用战后欧洲经济恢复和2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这一有利时机,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空前地扩大了跨国投资。美国跨国直接投资由1914年的26亿美元增至1938年的73亿美元。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占世界跨国直接投总额的比重由20%上升到28%,同期英国的份额由45%降到40%以下。当时英国的主要投资流向是英属殖民地,而美国的主要投资流向已从亚非拉落后国家为主逐步转向亚非拉与加拿大、欧洲国家并重的局面。从部门结构看,尽管当时跨国直接投资仍以生产初级产品和为之服务的公共设施行业为主,但所占比重逐步下降,而制造业所占比重则不断上升。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跨国直接投资中制造业的投资已接近30%。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的跨国直接投资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以外的各参战国的经济惨遭破坏,经济处于崩溃状态,国际经济地位迅速下降,跨国直接投资锐减。法国在战争中被德国占领,经济遭到全面破坏。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国家被一分为二。英国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国,但战争已使其筋疲力尽,虚弱不堪。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了25%的财富,跨国直接投资减为一半。英、法、德等西欧原主要跨国直接投资母国,战后为摆脱经济困境,用了十几年时间,把大量资金用于国内经济建设,从而减少了跨国直接投资。与此相反,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战后初期,美国单独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53.4%(1948年)、出口贸易的32.4%(1947年)、黄金外汇储备的74.5%(1948年),都占第一位。美国兴起了跨国直接投资的浪潮,大量的美国资本流入英联邦地区和英国本土,使美国成为头号跨国直接投资强国。美国的跨国直接投资存量由1945年的84亿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782亿美元,在50年代末,世界跨国直接投资中有一半是美国资本。英国降为世界第二大跨国直接投资国,到1965年其跨国直接投资才恢复到了1913年的水平。这一阶段,是美国跨国直接投资独霸天下的时代,英、法、德等欧洲传统跨国直接投资大国的跨国直接投资基本处于停滞和恢复阶段。这一阶段跨国直接投资重点地区开始由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转向以发达国家为主。1950年,在美国跨国直接投资累计余额中,投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基本持平,所占比重不相上下。但自此以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额占美国整个跨国直接投资额的比重不断下降,1960年降至1/3,1970年进一步降至1/4。同期美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直接投资累计额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由1950年的48.4%上升到1960年的60.6%、1970年的68.7%(详见表1-1)。表1-1 1950—1970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单位:%年份发达国家比重发展中国家比重国际机构等比重195048.448.72.9196060.634.94.5196565.330.74.0197068.725.45.9资料来源:陈继勇,《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在此期间,跨国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以农矿初级产品为主转向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1970年,发达国家作为跨国直接投资母国的投资存量中制造业占45%,服务业占32%,初级产业占23%。到1970年美国跨国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3.3%,其中制造业41.3%,服务业12%(详见表1-2)。表1-2 1950—1970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资料来源:陈继勇,《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四)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跨国直接投资

自20世纪70年代起,跨国直接投资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具体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美国对外投资的比例下降。随着货物、服务与资本跨国流动壁垒的不断下降,除美国以外的国家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投资。欧洲和日本企业开始将其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利用这些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此外,一些日本企业还开始向欧洲和北美投资。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规避一系列的汇率或者政策风险。比如,丰田汽车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大幅增加了其对美国和欧洲的直接投资,原因是丰田公司高层认为日元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削弱了日本出口的竞争力,因此,与其将产品在日本生产出来再出口到欧美,不如直接在欧美市场进行生产。此外,日本巨大的贸易顺差所带来的政治压力也使丰田公司感到应该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来规避出口可能面临的阻碍。随着欧洲、日本企业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的快速增加,美国在世界跨国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开始下降。1980年,美国的对外投资约占全球对外投资的39%,而到了2009年,这一比例已下降到了23%。相反,法国与发展中国家在跨国投资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法国对外投资占世界的比重由1980年的5%上升到了2009年的10%。发展中国家的变化更为惊人,其对外投资占世界的比重从1980年的不到1%,上升到2009年的约15%。

第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投资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作为投资接受国的比例越来越大。90年代以来,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跨国投资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尽管1999—2000年网络泡沫的破灭对经济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但跨国投资在2003年后迅速回升并持续增加。2006—2007年,增长率更是超过了60%。这一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了国际投资的体系当中,既作为投资的主体,也作为发达国家的投资对象。90年代初期,发展中国家外商投资流入总额不到1 000亿美元,占世界投资流入总额的比重不到1/3,到2009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超过4 000亿美元,占世界投资流入总额的比重约50%。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投资接受国为中国。2004—2009年间,中国每年接受的外商投资总额为600亿—1 000亿美元,占全球国际投资流入额的8%左右。外资大规模涌入给中国、墨西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技术、管理经验和更加先进的理念,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些发展中国家是外资流入的最大受益者。三、跨国公司发展简史(一)早期的跨国公司

与国际直接投资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在全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设立并支配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在世界范围内从事国际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的企业。

跨国公司形成和企业跨国经营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特权贸易公司,或称特许公司(chartered company)。当时最有影响的特权贸易公司是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这些特权贸易公司从事掠夺性经营,不利于各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故遭到了各国的强烈反对。随着英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东印度公司等特权贸易公司相继于19世纪后半叶被撤销。

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于19世纪在欧美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出现,这些跨国公司的形成与这些国家在19世纪以前的海外殖民扩张、资本和商品输出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是三家制造业企业——德国的弗里德里克·拜耳化学公司、瑞典的阿佛列·诺贝尔公司以及美国的胜家缝纫机公司。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十几年内,美国半数以上的大公司都开始向海外投资,在国外设立工厂或分公司,如国际收割机公司、联合利华公司、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电器公司等。同时,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也相继增多,如英国的尤尼来弗公司、瑞士的雀巢公司、英国的帝国化学公司等。

早期跨国公司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母公司主要集中在英、法、德、美等少数几个资本主义强国,比利时、瑞士、荷兰也有一些。(2)规模较小、地理分布相对集中,经营目标单一,主要是为了避免贸易保护限制和发挥技术优势,在巩固和扩大产品销售中一般达不到全球战略的程度。业务活动的中心比较集中,一般在有出口市场或原料供应市场的国家。(3)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主要是涉外经营(对外贸易),对外投资是以间接投资为主,直接投资为辅,并主要为进出口贸易服务。(4)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流向主要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例如,在1914年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中,投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占62.8%,而投向发达国家的资金仅占37.2%。其中,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主要投向各自的殖民地和附属国。(5)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铁路和公用事业以及矿业、石油业及农业,这一时期制造业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如在1914年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仅占18%,而前述其他行业所占比例却高达71%。(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跨国公司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跨国公司发展曾经历了一定时间的滞缓期。全球对外投资总额增幅不大,间接投资停滞不前,但对外直接投资绝对额却几乎增加了两倍,而且在对外投资中所占比重有较大提高。这一时期内,西欧国家的跨国经营活动增长缓慢,而美国的跨国公司有了长足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逐渐成为跨国公司中的主导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跨国公司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可称为跨国公司恢复发展期。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是跨国经营和对外直接投资逐渐恢复,而后得到迅速发展,美国公司在世界跨国公司舞台上开始居于霸主地位。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至80年代末,可以称为跨国公司扩张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继续扩大,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实力增强,跨国公司迅速崛起,美国跨国公司的地位由盛至衰,在国际企业中的地位相对下降。此外,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国际直接投资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三)知识经济及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

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末,是跨国公司发展的第三个重要时期,可以称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全球化时期。由于各类技术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知识在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与这个阶段的经济形势相适应,跨国公司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跨国并购的规模高速增长。1990年,全球并购案件11 300次,涉及金额约4 000亿美元。1995年,并购案件22 700次,涉及金额8 000多亿美元。1997年全球并购案件是1995年的两倍,而1998年又比1997年增加约50%,全球并购金额达2.2万亿美元,并出现了多起超大规模的并购案。跨国战略联盟是跨国公司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跨国公司通过战略联盟,将以前的竞争对手变为合作者以对付新的竞争对手,尽快控制世界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20世纪80年代跨国战略联盟成为普遍形式,20世纪9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世界上各种联盟数量已达上万个,联盟形式也由产品领域发展到研究开发领域。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向第三产业转移,经营范围越来越广泛、复杂、多样。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商务

当今国际商务活动最重要的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给国际商务活动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节将从内涵和动因两个方面对经济全球化进行介绍。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使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高度融合,形成相互依赖关系。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市场的全球化以及生产的全球化。(一)市场的全球化

市场全球化是指历史上独特的和分离的市场合并成一个巨大的全球市场的过程。这种市场的全球化主要由两个因素所推动。首先,跨国贸易壁垒的下降使得商品更容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这种贸易壁垒的下降既体现为交通运输技术的改善所导致的交通运输成本的下降,也体现为各国贸易自由化所导致的关税、配额等人为贸易壁垒的下降。其次,在很大程度上,消费者的偏好也在不断趋同。比如,现在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在使用花旗信用卡,用索尼的游戏机,吃麦当劳的汉堡包,喝可口可乐和星巴克咖啡,用宜家的家具。这些常常被当作偏好趋同的典型例子。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国内市场就一定会从属于世界市场。事实上,在许多方面,不同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比如,消费者的口味和喜好、分销渠道、文化价值观念与法律法规,等等。这些差异意味着企业需要不断地调整其产品营销策略和其他行为来做到“入乡随俗”。

事实上,在市场全球化方面,体现最明显的还不是消费品市场,因为在消费品市场中,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偏好差异往往还是非常明显的。市场全球化最集中的体现是工业原料和中间品市场。这些市场包括铝、石油等原材料市场以及微处理器、计算机内存芯片以及商用喷气式飞机等工业用品市场,甚至包括股票或债券等金融市场。

在市场全球化的环境下,两家企业可能在全球多个国家针锋相对。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的竞争是全球性的,而汽车行业的福特和丰田,飞机制造业的波音和空客,游戏行业的任天堂和索尼,其竞争也是在世界范围内无处不在。如果一个公司进入了一个还没有其他竞争对手的国家,那么用不了多久其他竞争对手一定会效仿,以阻止更多的竞争对手获得先动优势。企业在世界不同国家间相互追赶的同时,它们也带去了各自的技术、产品、理念、文化,这也反过来使得各国市场变得越来越相似。在很多行业,现在已经没有必要再谈论“美国市场”“欧洲市场”“中国市场”了,有的仅是一个统一的“全球市场”。(二)生产的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是指从世界各地采购货物和服务以利用不同国家在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能源、土地、资本)成本和质量上的差异。在经济学中,也经常用“离岸外包”或“跨国外包”来描述这种现象。波音公司的飞机生产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所熟知的波音777喷气式客机,其机身由八家日本供应商提供,舱门和机翼由新加坡供应商提供,起落架由意大利供应商提供。事实上,一架波音777客机其价值的30%都是由外国公司提供的。

另一个例子是我们所熟悉的苹果手机。众所周知,中国的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即“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商,提供了全球90%以上的苹果手机。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苹果手机的生产,就会发现苹果手机远非“美国制造”或“中国制造”这么简单。苹果手机的组成部件来自世界不同国家:手机的闪存与触摸屏来自日本,应用处理器来自韩国,摄像头与GPS接收器来自德国,蓝牙来自美国,仅是最终的组装环节在中国。因此,生产的全球化实际上是将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在地理上分散开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价值链,每个国家负责从事产品某些环节的生产活动。在这个价值链上,每个国家所贡献的“增加值”也有所不同。以苹果手机为例,其总成本为178.96美元。其中,日本贡献了59.25美元,德国贡献了28.85美元,韩国贡献了22.96美元,而中国在最后的组装环节仅贡献了6.5美元。这意味着生产的全球化对各国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利益分配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生产全球化的初期,离岸外包多发生于制造业内部。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外包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服务业。我们熟知的印度软件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外,一些大的通信公司,比如AT&T、Verizon等,都在印度、菲律宾等国家设有电话接听中心。因此,如果你打通这些公司的电话,却听到了浓重的印度口音,那么多半接听电话的人其实正身在印度。服务外包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各国的时差。比如,美国的软件程序员可以在美国的白昼期间编写好程序,然后将程序发送给印度的程序员进行纠错,当美国程序员起床时,纠错后的程序就已经出现在他们的电子邮件当中了。

在生产全球化的环境下,有时已经很难界定一个产品究竟是“美国货”还是“韩国货”“日本货”了。按照克林顿时期经济顾问雷奇的说法,离岸外包和生产全球化的盛行已经造就了一大批“全球货”。但是正如市场的全球化一样,企业也不应对生产的全球化过于乐观。事实上,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因素使得企业不能在世界范围内最优地组织生产。这些障碍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障碍、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障碍、运输成本以及不同国家存在的经济和政治风险。但是,尽管存在这些障碍,总的来说全球化生产的大趋势仍然无法逆转。现代企业是这一趋势的最大驱动者,而它们推动生产全球化的行为也只不过是在生产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所做出的最优反应而已。二、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力

学术界通常认为经济全球化背后有两个重要的宏观驱动因素:一是阻止商品、资本和要素流动的贸易壁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不断下降;二是技术变革,特别是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发生在通信、信息处理和交通运输技术方面的突破性变革。(一)贸易壁垒的不断下降

20世纪20—30年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对国际贸易和外商投资(FDI)存在着极大的限制。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对制造品征收很高的进口关税。这些关税的最主要目的是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然而,这一政策带来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其他国家的报复行为,即各国都抬高对其他国家的进口关税水平。

在这一背景下,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意识到只有建立一个独立的国际组织,才能促进全球范围内贸易壁垒的下降。因此,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应运而生,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会专门对GATT和WTO进行介绍。而现在,我们的重点是,关税水平在GATT创立之后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下降。在表1-4中,我们总结了世界主要国家在GATT创建后平均关税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大多数国家从20世纪20年代的20%—40%的关税水平,降到了目前大约2%—4%的水平,削减力度非常之大。表1-4 世界主要国家平均关税税率资料来源:查尔斯·希尔,《国际商务》(第9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在削减关税等贸易壁垒的同时,许多国家也在积极地放开对外商投资的限制。根据联合国的数据,1992—2009年间,九成新出台的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都为外商投资的进行创造了更加宽松的环境。中国在加入WTO以后,也很大程度地开放了对外商投资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各国贸易壁垒的不断下降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各国在国际组织的协调下相互博弈的结果。事实上,虽然贸易壁垒已不可能倒退到20世纪20—30年代的水平,但短期内贸易壁垒的上升仍是可能并实际存在的。比如,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许多国家由于害怕就业和产出的剧烈下降,纷纷对贸易采取了一系列的临时保护措施。而WTO新一轮的多哈谈判,目前也处于十分艰难的阶段。贸易壁垒是否还会获得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下降,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二)技术变革

过去三十多年来,通信技术取得了革命性的发展。随着卫星、光纤以及无线技术的使用,通信技术所能传播的信息量飞速增长。还有一个重要的发明是微处理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处理器的成本不断下降,但运算量不断上升(这被称为“摩尔定律”,即每18个月,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就会增加一倍,而制造成本会减少1/2)。这带来了通信成本的急剧下降。1930—1990年间,伦敦与纽约之间3分钟的电话费用从不可思议的224美元降到了3美元,而到1998年,这一费用已经降到了36美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普及同样极大地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1990年,世界上使用互联网的人还不到100万;1995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了5000万;而到2010年,全世界已经有接近200亿人在使用互联网。对于国际商务而言,互联网创造了许多新的商机,比如电子商务、众筹,等等。很大程度上,互联网的出现抹平了地区和时区对人的限制。消费者和生产者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方便对接,生产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联系到合适的供应商。这使得消费和生产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变得更为容易,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

除了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外,交通运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也出现了几次飞跃性的技术变革。从经济意义上讲,最重要的突破是商业喷气式飞机和巨型冷柜的出现以及集装箱运输的引入。飞机的出现主要缩短了人与人进行面对面沟通所需要的时间,而集装箱运输使得不同模式运输方式之间的相互切换变得更加方便。在集装箱出现以前,将货物从一种运输模式转换到另一种运输模式是相当费时费力的过程,有时可能需要几百个工人几天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集装箱出现以后,整个过程可能仅需要十几个工人。随着集装箱运输的引入,运输成本急剧下降,从而使得将货物运输到世界其他国家的成本大大降低。

以上所提到的技术变革,不管是通信技术方面还是交通运输方面,都既促进了生产的全球化,又促进了市场的全球化。

从生产全球化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生产布局。对于很多国际性的企业来说,保持各国子公司之间信息的畅通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戴尔公司一直使用计算机网络来控制其全球供应链。当戴尔公司的官网收到订单以后,订单信息会立即传输到位于世界其他国家的零部件供应商那里,这些供应商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戴尔的订单信息并及时调整他们的生产决策。信息的高速传输已经使戴尔公司可以做到其负责组装的子公司只用准备三天内的存货,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戴尔还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将其客服业务外包到印度。当美国的消费者需要售后服务时,他们将被转接到位于班加罗尔的客服中心,由那里的英文客服专员为其解答问题。另一方面,海路运输技术的发展使得在日本、韩国等国家采购的零部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被运到中国进行组装,而组装后的成品电脑又能在最短时间内运到美国市场。

从市场全球化的角度来看,首先,交通运输成本的下降大大扩展了潜在消费者群体的范围。比如说,在没有空运的情况下,中国消费者想消费荷兰的郁金香是基本不可能的。但是当空运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郁金香可以在花期内从荷兰被运输到中国,因此,中国的消费者也开始有了对荷兰郁金香的需求。其次,航空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不同国家人与人的交流变得更为频繁,加速了文化的收敛和融合,因此有助于创造一个整体性更强的全球市场。最后,信息技术的发展意味着不同国家的新闻、电影、娱乐节目和广告可以被全世界其他国家所共享。比如,HBO,CNN,MTV等美国电视台现在已经在全球许多其他国家播放。这一进步加速了国与国之间文化的融合,使得消费者的偏好趋于相同,因此创造了统一的市场。第三节 全球性机构与国际商务

随着商务活动的日益全球化,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博弈也日益凸显出来。这时,就需要一些超国家的主权机构来对国际商务活动进行管理、规制和裁定。这样的机构被称为全球性机构。一、主要全球性机构简介(一)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and Trade),简称GATT,是在美国策划下由包括中国在内的23个国家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关于调整缔约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关系方面的相互权利、义务的国际多边协定。GATT最初只是一个临时规则的协定,并不是一个组织,也没有常设机构,直到1960年才有“代表理事会”,逐渐形成一个临时性的国际经济组织。

GATT的宗旨和工作目标是追求全球贸易自由化,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障碍、贸易壁垒和贸易歧视。从1948年诞生到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共经历了47年的历史。到1994年年底,其正式成员由最初的23个增长到128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额的90%。GATT在其所存在的47年间,共推动了8轮贸易谈判,这8轮谈判使全体缔约方的平均关税从20世纪40年代末的40%左右,下降到9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4%和发展中国家的13%左右,使许多非关税壁垒的应用受到了约束,从而排除了国际贸易发展轨道上的众多障碍。同时,GATT还建立了一套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规章,推动了世界经贸信息交流,提高了国际贸易管理的透明度。因此,GATT为国际贸易自由化、建立国际贸易新秩序、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是一个由GATT发展而来的,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多边贸易法律框架为基础,具有国际法人资格的国际经济组织。WTO继承了GATT的宗旨,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取消歧视性的贸易行为来提高各缔约国的生活水平。GATT仅管辖货物贸易,而且货物贸易中农产品、纺织品和服装又长期在GATT的管辖范围之外。而与GATT不同的是,WTO不仅要管辖包括农产品、纺织品和服装在内的各种货物,而且还管辖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等众多领域。到2011年为止,已经有154个国家加入WTO,其交易额占到全球贸易总额的97%。这使得WTO的影响力变得特别巨大。(二)联合国

联合国于1945年10月24日成立,当时共有51个国家承诺通过国际合作和集体安全来维护和平。今天,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加入了联合国。联合国共有192个会员国。

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且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成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联合国并非世界政府,不制定法律。但是,联合国提供协助解决国际冲突的办法,并就影响各国的事项拟订政策。在联合国,所有会员国不论大小和贫富,不论其政治观点和社会制度为何,都在这一过程中享有发言权和投票权。(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于1945年12月27日成立,其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该组织的宗旨是通过一个常设机构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为国际货币问题的磋商和协作提供方法;通过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把促进和保持成员国的就业、生产资源的发展、实际收入的高水平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稳定国际汇率,在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价安排,避免竞争性的汇价贬值;协助成员国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有适当保证的条件下,IMF向成员国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按照以上目的,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时间,减轻不平衡的程度等。IMF的主要职能有以下几点:制定成员国间的汇率政策和经常项目的支付以及货币兑换性方面的规则,并进行监督;对发生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国在必要时提供紧急资金融通,避免其他国家受其影响;为成员国提供有关国际货币合作与协商的会议场所;促进国际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维护国际汇率秩序;协助成员国之间建立经常性多边支付体系。(四)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是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后,与IMF同时产生的两个国际性金融机构之一,也是联合国下属的一个专门机构。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现有180多个成员国。

世界银行与IMF两者起着相互配合的作用。IMF主要负责国际货币事务方面的问题,其主要任务是向成员国提供解决国际收支暂时不平衡的短期外汇资金,以消除外汇管制,促进汇率稳定和国际贸易的扩大。世界银行则主要负责经济的复兴和发展,向各成员国提供发展经济的中长期贷款。世界银行的宗旨是:通过对生产事业的投资,协助成员国经济的复兴与建设,鼓励不发达国家对资源的开发;通过担保或参加私人贷款及其他私人投资的方式,促进私人对外投资;当成员国不能在合理条件下获得私人资本时,可运用世界银行的自有资本或筹集的资金来补充私人投资的不足;鼓励国际投资,协助成员国提高生产能力,促进成员国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在提供贷款保证时,与其他方面的国际贷款配合。二、全球性机构在国际商务中的作用

国际商务活动中为什么需要全球性机构的介入呢? 简而言之,全球性机构的介入是为了解决国际商务活动或者国家政策所存在的外部性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单方面采取某种政策,可能给其自身带来收益,但会对其他国家造成损害;而其他国家为了减少这种损害,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报复,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个超越国家主权的机构通过某种规则对双方利益进行协调,就有可能避免这种负面的外部性,使各国实现共赢。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全球性机构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必要性,我们具体介绍一个例子。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会用到博弈论的分析方法。

假设世界上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假设两国政府可以选择对自己国家的进口征收高关税或者不征关税。如果两国都不征关税,这时两国实现自由贸易,对双方都有益。我们假设在两国均不征收关税的情况下,中国的收益为10,美国的收益也为10。

但是,现在如果一国单方面对进口征收关税,而另一国不征,那么征收关税的国家会获得更大的收益。比如,如果中国对美国商品征收了高关税,那么就可以使中国制造业企业免受美国出口企业的冲击。同时,由于美国并没有对从中国的进口征收关税,中国企业还是能够畅通无阻地出口到美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会获得比自由贸易下更大的收益,我们假设这一收益为20。同时,如果中国征收关税而美国不征收,那么这对美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因为一方面美国的出口受到了中国高关税的阻碍,另一方面美国也没有关税来保护自己的本土企业。我们假设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收益为5,小于自由贸易时的收益。

同样,如果现在美国征收关税而中国不征收,那么中国受损而美国收益。假设这种情况下中国和美国的收益分别为5和20。

最终,如果两个国家都征收高关税,那么两国完全丧失贸易,无法获得贸易所得,形成双输的局面。假设这时两国收益都为8。

那么,在这样的收益情形下,两个各自为自己利益考虑的国家,会分别选择什么样的关税政策呢?

在表1-5中,我们列出了中国和美国的收益矩阵。每个方框对应的是中国和美国采取某一特定政策(零关税或高关税)时美国和中国的收益组合。其中,每个括号内的第一个数值表示中国的收益,第二个数值表示美国的收益。比如,第一行第二列的(5,20),表示在中国征收零关税、美国征收高关税的情况下,中国收益为5,美国收益为20。表1-5 中国与美国的收益矩阵

现在我们来看两国会选择什么样的政策。

我们首先从中国的角度出发,如果美国选择零关税,那么这时如果中国也选择零关税,会获得收益10,如选择高关税,会获得收益20,因此,中国会选择高关税。为了方便之后的分析,我们在20下面画上一条小横线,说明这是中国的最优选择。

接下来,如果美国选择高关税,此时如果中国选择零关税,会获得收益5,如果中国选择高关税,会获得收益8。因此,中国会选择高关税。我们在8下面画一条小横线以说明中国在这一情况下的最优政策(见表1-6)。表1-6 中国的最优政策

我们再来看美国的反应。如果中国选择零关税,那么此时美国选择零关税会获得收益10,选择高关税会获得收益20。因此,美国的最优反应是选择高关税,获得收益20。我们在20下面做上记号。

最后,如果中国选择高关税,那么美国选择零关税会获得收益5,选择高关税会获得收益8。因此,美国的最优反应仍是征收高关税。我们在8下面做上记号。(见表1-6)表1-7 中国与美国的最优政策及纳什均衡

至此为止,我们已经分析完了美国和中国各自的最优政策。我们来看一下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现在只有(8,8)收益组的两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