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调节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00:02:44

点击下载

作者:王超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理调节术

心理调节术试读:

前言

社会文明在不断地进步,人们对健康和幸福也有了更高的追求。“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观念已经改变。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新定义包括: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就是说一个人在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保证心理健康,如此才能称得上是健康的人。可见,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位心理专家说:“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显得更为重要。”如此,对于一个人而言,生理健康是本,而心理健康就是根。如果不引起重视,让自己的身心形成从心理到生理,再从生理到心理的恶性循环,其后果不堪设想。目前,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让人堪忧:有资料显示,全世界至少1/3的人有心理问题,有75%的人由于心理问题而处于亚健康状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在医院求诊的病人中高达70%~80%所患疾病与其心理因素有关。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一位心理学家曾经的预言:“随着社会向商业化的变革,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直困扰于人们的生理疾病……”曾经的预言如今成了不争的事实。

人们之所以出现这些心理问题,与我们生活的社会大环境是分不开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时代,沉重的生活压力、紧张的工作节奏,被欲望异化的理想和极易膨胀的需求,越来越多地占据了人们的身心,使很多人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心浮气躁、期望值过高、心情抑郁、精神高度紧张、心胸狭隘、遇事喜欢钻“牛角尖”、容易冲动、缺乏自制力、既自卑又虚荣、喜欢猜疑、报复心强、神经衰弱、充满挫折感……凡此种种,使人们的心理处于失衡状态。以至于有人说:“人类进入了心理负重年代。”

不健康的心理就像一枚定时炸弹,如果不及时排除掉,便时时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现代心理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使人的身体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身体的功能,如忧郁、紧张等都有可能使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发生一系列的病变,从而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而不良的心理状态还是正常细胞向癌细胞转化的催化剂。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心理问题还会导致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的悲剧出现,严重者甚至会危害社会。

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心理学教授乔治·斯格密指出:“如果说人生的成功是珍藏在宝塔顶端的桂冠,那么健康的心理就是握在我们手中的一柄利剑。只有磨砺好这柄利剑,才能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夺取成功的桂冠。”健康的心理,是人们事业成功的基础、家庭幸福的根基、人际关系和谐的保证,更是人生美满的护身符。在竞争激烈、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掌握一些调节异常心理、重聚心理能量的方法。这样你才能够气定神闲,胸有成竹,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这样你才能够披荆斩棘,一路凯歌,成就自己的非凡人生。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需心药医”。从心理学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只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对症下药”,把心理问题的危害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为美好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我们推出了这本《心理调节术》。它是一本为面临种种社会压力、处于心理危机、心理困境中的现代人提供解决方案及心理服务的心理解压书。本书针对目前人们的心理现状,剖析了迷茫、倦怠、拖延、恐惧、紧张、焦虑、仇恨、抱怨、偏执、孤独、逃避、悲观、空虚等常见不良心理产生的根源,并结合典型案例,提出了各种简单易行、卓有实效的具体心理调节方法,将各种常见心理问题“一网打尽”。本书教你以正确的心态去认识你自己,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及时觉察并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纠正不良心理倾向,化解心理危机,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并以健康的心态迎接人生的挑战,做自己心灵的守护者。

愿本书能成为驱散你心中阴云的和风,成为你走向美好人生的法宝。第一章前进失去了方向,奋斗失去了动力——走出迷茫困境的心理调节术迷茫是自我意识的深度麻醉

迷茫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如果你问起你身边的朋友,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是否是你所期待的,人生是否有一个目标,目前的事业是否让你有价值感等类似的问题,也许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或者是模糊不清的。

实际上,这些回答反映了人在迷茫时的感受。一位心理学家曾如此比喻迷茫心理——“迷茫就是自我意识的深度麻醉”。他解释道:很多人在人生中找不到成就感,每天的生活就像混日子,虽不甘心自己的现状,却无法解释自己因何迷茫,只能在矛盾犹豫中度过,就像醉酒后失去清醒的意识一样。

归根结底,迷茫就是对自我认识的困惑,是自我意识的麻醉。下面有这样一则关于自我意识的小故事:

从前有个解差,押送一名和尚服役,途中解差为避免出现闪失,就每天早晨把所有重要的东西全部清点一遍。他先摸摸包袱,自言自语地说:“包袱在。”又摸摸押解和尚的官府文书,告诉自己说:“文书在。”然后再摸摸和尚的光头和系在和尚身上的绳子,说道:“和尚在。”最后他摸摸自己的脑袋说:“我也在。”

解差每天早晨都这样清点一遍,什么都不缺才放心上路。那个和尚把解差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突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逃跑的好办法。

一天晚上,他们俩照例在一家客栈里住了下来。吃晚饭的时候,和尚一个劲儿地给解差劝酒,最后解差酩酊大醉,躺在床上鼾声如雷。和尚赶快去找了一把剃刀来,三两下把解差的头发剃得干干净净,又解下自己身上的绳子系在解差身上,然后就连夜逃跑了。

第二天早晨,解差酒醒了,他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就开始例行公事地清点。先摸摸包袱:“包袱在。”又摸摸文书:“文书在。”“和尚……咦,和尚呢?”解差大惊失色。忽然,他看见面前的一面镜子,看见了自己的光头,再摸摸身上系的绳子,就高兴了:“嗯,和尚在。”不过,他马上又迷惑不解了:“和尚在,那么我跑哪儿去了?”这个解差迷失了自我,因为他对自我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自我意识对每个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朋友”,对我们来说它既十分熟悉,又常常令人困惑。它是你“自己手中的东西”,然而我们往往对其熟视无睹。

与这个解差一样,我们也可能丢掉了自我。我们在很多不自觉的时候,被自己或者环境分门别类,归属到某个特定的群体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无意识地削弱自己的个性,迎合那个所属的群体。

这种现象在现今社会越来越普遍,很多涉世未深的人常常会担心自己太过特别,无论是穿着、行动、言谈或者思考模式,他们都期望尽量与自己所属的圈子相符。然而,这种对自我的压抑往往让人陷入心理迷茫。

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认知活动中自我意识、自我监控的重要意义和地位。在心理学上,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其中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自我意识人们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同时,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能认清自己,也无法将自己与周围的人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而且,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助于发扬优点,规避自己的缺点。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完善。

如果你想排除迷茫对你的困扰,那么你就要先找回清醒的“自己”。你必须要意识到自己是谁,并且清楚什么对于自己是最重要的,这是破除迷茫状态、找到人生方向的前提。迷茫源自对“自我”的怀疑“认识你自己”,这是刻在阿波罗神庙的一句著名箴言。从古至今,人类对于自己的认识从未停止过:“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的一生会如何”,这些关于“自我”的问题常常伴随人的一生。

自然界充满了多样性,不同种类的生命个体更是千差万别。尽管作为人体构成的基本因素都是相同的,但每一个人绝不与其他人雷同,而是很奇妙地自成一格。然而人们仍然常常怀疑自我,他们不知道正是这种对自我的怀疑导致了迷茫的心理状态。

有一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区,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但他脑子聪明,又刻苦用功,他终于以高分走进了大学,但是随后的大学生活让他感到无趣。

在学校,他比较自己和周围人的衣着打扮、生活用具、谈吐、知识乃至家庭发展状况,得出一个结论:自己和他人一点儿都不一样,自己家乡的一切都不如他人,自己不好意思甚至不配与他们一起谈话、做事。于是,他总是低着头走路,蒙着头睡觉。开始的时候班里、系里组织的文娱、体育活动,他能逃避尽量逃避,不能逃避则“蹲角落”、“排队尾”,他唯一的想法是不进入同学们的视野。他总觉得,别人看他的目光都是挑剔、讽刺、挖苦、嘲笑。后来,他试图改变自己,模仿同学的服饰、说话方式,甚至做事做人的方法。

但是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现在的自己完全不同,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没有理想的人,他不仅对自己的现状很不满意,也不知道自己要变成什么样。这种迷茫的状态使得他看不清前方的路,目标也变得很模糊了,不能充满信心地对未来合理地规划,所以丧失了对时间的敏感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迷茫的痛苦中徘徊,那个学期期末考试,他好几科不及格。按照学校规定,应该留级。这对本来心理压力就很重的他来说,无异于伤口撒盐。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坐立不安,茶饭不思,当天夜里,他失踪了。最后,人们在学校后面的湖里发现了他的尸体,原来他背着一大口袋石头跳湖自杀了。

一个否定自我的人,竟然因为模仿他人不成功而走向轻生。人一旦怀疑自我,往往就意味着失去了自己的特点和信念。而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很擅长对自己进行“怀疑”,事实上,人们甚至也很难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义。人们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们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曾经就有一个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每一个人的表述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虽然这段话空洞笼统,但是绝大多数人却认为这段话对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如果你将下面的这段话对照自己,是否觉得与自己也有几分相似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作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仔细辨别后你也许会发现其实这段话这是适合任何人的,尤其是当你用来衡量自己的时候。

如果你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理解的现象也就迎刃而解了——算命先生的“妙语”与上面的人格描述同样的道理,怀疑自我的人常常喜欢请教算命先生,他们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于算命先生的人本身就对自己感到迷茫,而且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状态,对生活失去控制感。同时,安全感也随之受到影响,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到来自外部的暗示的可能性就会更强。根据这方面的心理基础,再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感到算命先生的确了解自己的全部信息,认可对方的评价。

不难看出,人们无非是自己感到迷茫,才会求助于他人的评价与“指点迷津”。实际上这种迷茫的状态,是因为人们在很多时候无法肯定自己,他们对自我的怀疑恰恰造成了迷茫的状态。

心理专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人生,只有当你扮演自己的角色时,你才能拥有快乐而完整的人生。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度过快乐、幸福的人生,就要停止对“自我”的怀疑,坚持自己的人生角色。都市迷茫族——认同危机

很多人都喜欢在都市生活,人潮涌进大城市的现象已经不再作为新闻而出现。奇怪的是,越来越多在城市中工作的白领们宁愿放弃当下令人“艳羡”的工作,而甘愿到二三线城市去过平淡的生活。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在快节奏的工作与高压力的生活下,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迷茫,认不清自己,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为了摆脱这种状况,有些人索性辞去工作,移居到其他城市,寻找另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这种状况被称为都市“白领出逃”。不难发现,身份的认同危机正是白领出逃的最大原因。

这些情况并非空穴来风,通过调查得知,我国社会的中产阶层的认同意识正在下降,甚至比10年前的认同度还低。

认同危机使白领感受到了来自工作和内心的双重焦虑。更进一步说,都市部分白领欲移居外地是白领阶层对未来不确定性恐惧的显现,因为当下的中产阶层面临的道路非常狭窄:要么努力进入高收入群体;要么往下走,返贫为低收入群体。当二者都不可得的时候,“出逃”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认同危机,来自社会上的压力。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就曾经做过一个“线段实验”:

让5个人围坐着一张桌子,实验者请他们判断线段的长度。每次呈现一组卡片,每组包括两张,一张卡片上有一条垂直线段,称为标准线段;另一张卡片上有三条垂直线段,其中一条与标准线段一样长,另外两条要么长了许多,要么短了许多,要求被试者把那条与标准线段等长的线段挑出来。按理论,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作出正确无误的选择。

当第一组两张卡片呈现后,每个人依次大声地回答自己的判断,所有人意见一致,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然后再呈现第二组,大家又都做了正确的一致回答。就在大家觉得实验单调而无意义时,第三组卡片呈现了,第一位被试者在认真地观察这些线段后,却作出了显然是错误的选择,接着第二、三、四位被试者也做了同样错误的回答。轮到第五位被试者,他感到很为难,左右看看,因为他的感官清楚地告诉他别人都是错的,但是最后,他小声地说出了与别人相同的错误选择。

实验结果显示:有33%的被测试者,会屈服于小组其他人的压力而作出错误的判断,而且可以观察到,被测试者在屈服于群体压力的过程中伴随着激烈的内心冲突,因此这个实验还引发了学术界关于实验中的伦理道德的大争论。

实验表明:有些人情愿追随群体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与他们从自身感觉得来的信息相互抵触。群体压力导致了“白领”们明显的趋同行为,他们被迫接受外界的统一标准,而无法认同自己本来持有的信念。

认同危机如影随行,许多逃离城市的白领们很多又因无法与家乡的小城达成共识,有些人又返回到一线城市工作。

其实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只靠逃离是无法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是人一定要认清自己,给自己正确的定位,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生存和工作技能,才能够在社会竞争中占有主动权,摆脱迷茫对人生的困扰。角色失调,让人陷入“适应困境”

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不会一直顺利,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人常常会遇到矛盾、障碍,甚至遭到失败,陷入到迷茫的心理状态。平常所说的社会角色,就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

而角色失调是引发人迷茫的很重要的原因,它常常导致人的行为失常。

角色,原本是戏剧中的词汇,是演员所扮演的人物。在每一场戏剧中都有一些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要表现出自己的特质,才能使戏剧完整而流畅。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剧本中写道:“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进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后来,社会学家将戏剧中的“角色”概念借用到社会心理学中来,产生了“社会角色”概念。

的确如此,社会就像是一个大舞台,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的社会角色,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人生戏剧,而每个人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角色,这是因为属于你的这个角色身上有能够让你与其他人区分开来的独特气质,这就是心理学家所研究的社会角色。然而一旦一个人遇到了角色失调,就会很难融入自己的“人生戏剧”中。

社会角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作用和行为都会发生很明显的变化。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这样使得人们要同时扮演好几个角色。在同一时刻,一个人兼任着多种角色,当这种角色相互冲突时,就会引发人的角色失调。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是一个公众人物,但是私下她和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相处时,难免也有一般家庭的争执场面。

有一次,他们夫妇又吵架了,阿尔伯特愤而回到卧室,并且关上了门。事后维多利亚想想,知道是自己理亏,就在房间外敲门,打算向丈夫道歉。“谁?”维多利亚在敲门后,听到丈夫这样问道。“英国女王!”

可是屋内没有任何回音。于是,维多利亚又敲了敲门。“谁呀?”“我是维多利亚。”

可是对方依旧没有回答。

最后,维多利亚又敲了敲门,然后温柔地说道:“对不起,亲爱的,开门好吗?我是你的妻子。”

这次房门从里面打开了。

这只是社会角色失调的一个例子,在社会中,人们往往身兼数职,是办公室的一员,也是家庭的一员,更是社会的一员,我们要扮演很多角色,人的角色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每个人身在这种社会关系的网络中,无论是女王、妻子还是普通市民,人都有其社会角色。

像戏剧中的人物一样,人的社会角色也从来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是遭受失败,这就是之前所说的角色的失调。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位男士,在家中是丈夫、父亲,在学校对于学生是老师,对于其他老师是同事,在其他时间,他还有好多朋友,是医师协会的成员,还是某电大的学员。这样,众多角色就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就构成了一个角色丛。在这个角色丛中,任何一个角色都有一套行为规范,要求角色者去履行,于是这位男士就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出现角色冲突时,一个人往往会觉得焦虑、不安或犹豫不决、难以取舍,所以人们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处理这些复杂的局面,只有这样,才会拥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幸福的家庭生活。每人都会经历四个迷茫期

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不同时间感受不同程度的迷茫心理,这些心理障碍隐藏在深处,轻易不会显现。通常情况下处于迷茫状态的人,会觉得自己很无助,觉得每天生活的内容都是不断地重复;有的时候想突破这种瓶颈,却无从下手。有的人尝试给自己列了很多计划,结果实际执行的时候,又发现顾此失彼,然后又退回迷茫的状态。

每个人迷茫的原因和感受不同,但是心理学家认为几乎所有现代人都无法避免地会遭遇四个迷茫期。因为多数人都要经历高考、求职、换工作,而这每次的人生变化都会给人的心理带来波动。因此心理学家把职业“迷茫”分为四个时期,在不同的时期,人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别。

首先,职业“迷茫”的第一个时期是14~22岁,这个阶段的人承担着学生与求职者的双重角色。这个时期主要的疑问是:我是谁?我能做什么?迷茫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和社会经验。

其实每个大学生都一样,在从学习中一下子放松下来,面对着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缺少了老师的监督和指导。其中有很多的学生,在学生时代是佼佼者,有很强的精英感,但是随着进入职场,与同样优秀甚至更优秀的人在一起工作,难免会丧失精英感,环境落差的压力增大。

很多人安慰自己,只要过了新鲜期就可以了,但是和公司前辈交流后才知道,就算是工作了几年的人仍然会茫然;或没有职业发展;或是对目前的工作没有兴趣;或是对于目前的薪资不满意。

处在这个迷茫期的人更要学会主动适应环境,调整心态,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逐渐明确未来的方向和目标的设置。也可以多向前辈咨询一些职业经验,在求职的时候少走弯路,这样可以增加自信和及时得到一些经验。

职业“迷茫”的第二个时期是22~28岁,一般人这个时间已经告别了学生的生活,开始进入工作领域,逐渐了解社会,建立了初步的人际关系网。工作一段时间后,开始重新衡量身边的一切,如工作环境、职业种类、待遇等与自己的“职业梦想”是否匹配。主要疑问是:理想与现实不相符,我是否要重新选择?

工作3~5年后,人就容易逐渐步入“职业塑造”阶段,逐渐熟悉组织文化,了解组织内情,建立初步的人际关系网。经过一段时期后,你的“职业性格特点”就暴露出来了:哪些是你特长的地方,而哪些又是你不足的地方,于是你开始进入“职业塑造”阶段,对职业方向进行合理调整和矫正。

心理学家建议处于这段职场迷茫期的人在这段时间不要轻易跳槽,因为在一个地方工作较长时间,往往能够积累到你一生中宝贵的工作技能和稳定的职业心态,许多人“爱跳槽”的毛病往往都是从这个阶段“稳不住窝”开始养成的,而坚持下来就可以完成“从学习迈向工作”的阶段。所以,不妨先在你工作的相关领域适当地变换一下工作方式,比如在同一个公司内部的不同部门适当进行换岗,这样不仅能拓宽眼界,增添新鲜感,还能测试出你究竟最适合做什么岗位。但是如果你发现你的性格和特长与现有工作偏差太大,那么一定要当机立断马上改行,不要贪恋现有工作薪水多高、环境多好。

职业“迷茫”的第三个时期是28~35岁,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因为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其才能得到了一定的发挥,正为提升或进入其他职业领域打基础。在这段时间,主要的疑问会变为: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一直无所成就?

这个迷茫时期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作中遇到一些挫折,或者对目前工作的状态不满,这时要及时调整心态,可以跟朋友和亲人聊一聊,因为不满完全憋在心中会让人越来越悲观,从而影响职业积极性并间接影响职业发展。

职业“迷茫”的第四个时期是35~45岁,这个阶段的人开始重新衡量所从事事业的价值,是容易发生职业生涯危机的阶段。处在这个时期的人已经不再对金钱特别的注重,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价值,比如思考接下去的岁月自己应该做些什么,等等。

这时的迷茫,是因为有了丰富人生阅历的他们对人生的有限与世事的无常有着较深刻的领悟,所以对将来何去何从难以贸然决定。这个时段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已经开始回顾以往的职业生涯,要知道,还有10~20年的职业生涯要走,这个时候一般人家庭都已经稳定下来,所以所有事情都要慎重考虑。

不同的迷茫时期有着不同的应对方法,因为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目标和需求,在职业遇到迷茫时,弄明白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非常重要。这需要冷静的分析和对自己、对形势的客观判断,还要有克服目前暂时困难、争取美好未来的勇气、信心与决心。悦纳自己,是远离迷茫的良药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成熟而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能够做到悦纳自己。悦纳自己才能对“自我”有一个清晰而持续的概念,并且能够做到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倘若一个人缺乏对自己完整地接纳,那么这个人的“自我”的各个部分便是松散的、含混不清的,他也会因此而缺乏生活目标,从而失掉生存的价值感和充实感,很难应付复杂的社会生活。

现实中很多人很难做到接纳自己,他们更喜欢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他们不懂这样一个道理——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也会不同。

比如面对不同的几何图形,有人看出了圆的光滑无棱,有人看出了三角形的直线组成,有人看出了半圆的方圆兼济,有人看出了不对称图形独到的美。

同样是在赤壁交战,苏轼看到的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杜牧却想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同是一个甜麦圈,悲观者看见的是一个空洞,而乐观者却品味到了它的味道。

同是“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有人听到了封建制度的丧钟,有人看见了宝黛的深情,有人悟到了曹雪芹的用心良苦,也有人只津津乐道于故事本身。

正是应了苏轼的那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反照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所以人们要学会自我接纳。“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即能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缺点而自卑。

自我接纳是人健康成长的前提。一个人如果不接纳自己,连自己的问题都不敢正视,那他怎么能引导自己向上?更何况,在生活中,不接纳自己的人常会把很多能量用在自我否认和排斥上,带着那么多对自己的不满、失望,甚至否认和拒绝,又怎么可能成长?

如果感觉接纳自己是个很难的事情,那么不妨按照下面四种方法面对自己、理解自己、接纳自己。

首先,停止与自己对立。“停止与自己对立”是指停止对自己的不满和批判。不论自认为做了多少不合适的事、有多少不足,从现在起,都停止对自己的挑剔和责备,要学习站在自己这一边,维护自己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为了你自己的唯一性,也应该正确地对待自己。做到心理学家所说的“不论我的现状如何,我选择尊重自己的生命的独特性”。

其次,停止苛求自己。

具体说就是,允许自己犯错误。做错事是不能避免的,人生在世,谁敢说没做过错事?但是要记住一句话:“不论做错了什么,我选择从中吸取教训。”否定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全部自己,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从而更好地生活。

再次,停止否认或逃避自己的做法。

如果产生了负面情绪,不要去抑制、否认或掩饰它,更不要责备自己,对自己生气。要先坦然地承认并且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论它是沮丧、愤怒、焦虑还是敌意。因为产生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它提醒你对现状要有所警觉,是改变现状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不为自己的成绩差而沮丧,他就不会想努力学习;如果一个人不为和别人的矛盾而苦恼,他就不知道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需要调节。

所以,不要怕产生负面情绪,也不要否认或逃避。要首先接纳它,然后再想办法解决引起负面情绪的问题。

我们每天都带着情绪生活,不只是正面的,甚至更多的时候是负面的,这时候要注意:“不论我产生什么样的负面情绪,我选择积极地正视、关注和体验它,我将从中了解自己的思想和问题,并给以建设性的解决。”

最后,不要过分挑剔。

绝大多数人从小就受到种种有条件的关注或者严格的管束,致使很多人以为只有具备某种条件,如:漂亮的外表、优秀的学习成绩、过人的专长、出色的业绩等,才能获得被自己和他人接纳的资格。

于是,很多人因此背上了自卑的包袱。由于曾经被挑剔,也就逐渐习惯于用挑剔的目光看待自己,越看越觉得无法接受。所以我们要学习做自己的朋友,站在自己这一边,接受并且关心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不加任何附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一切。

总之,每个来到这个世上的人都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特质,所以每个人都会以独特的方式来与他人互动,进而感动别人。要是你不相信的话,不妨想想:有谁的基因会和你完全相同?有谁的个性会和你一毫不差?所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走出迷茫的第一步就是接纳自己,做好自己。”自我价值说明书——为你的人生定向

很多人无法为自己的人生选择一个方向。比如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在人生路口上举棋不定,不知道是继续求学深造,还是直接走向工作岗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工作,还是根据自己的专业找工作……

冯龙新的故事就很具有代表性。

冯龙新高考失利,最后选择了一所大专学校的热门专业学习市场营销。但是上了大学才知道,自己选择的这个专业就业困难,即便本科生也很难有竞争力,更不用说自己这样的大专生了。

毕业后,冯龙新和班里大多数同学一样,选择了最容易找的工作。因为形象不错,所以冯龙新进了不错的公司当了前台接待。当时,虽然工资只有1500元,但是工作环境不错,福利也还可以,所以冯龙新也很满意。但是工作时间久了,冯龙新觉得工作内容简单枯燥,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想到未来冯龙新觉得很恐慌,所以工作一年后就离职了。

离职后找了很久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转行做了电话销售,之后只能辗转不同公司的电话销售岗位。虽然薪资还可以,但是她还是希望能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只是,她还是很茫然。

冯龙新觉得大学生活是有目标的,但是毕业之后,很多同学就没有目标了,至于以后怎么做也缺乏明确的规划。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不算少见,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就在我们身上。他们遭遇了挫折或者预见未知的未来便心生沮丧,陷入到迷茫的状态中,迷失了自我。

其实,这些迷茫与踌躇,都是因为没有给自己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当你做好自我价值判断,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就不会那么迷茫。

兴趣与爱好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职业。但是,人们总是习惯于以兴趣作为择业的标准,因为只有自己喜欢的,才能做到最好。

所以,不要在没有做出努力的时候,就把自己打入弱者的地狱,人不是全能的,你没有成功只能说明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这时候更应该多给自己一些机会,多做一些不同的尝试。

不妨现在就做个自我说明书,审视一下自己的优点和优势,仔细地看看自己对什么事最擅长、最拿手。

你可以借助经济学的工具SWOT分析法来定位自己。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的方法。

SWOT分析可以帮助你检查你的技能、能力、特长、喜好和职业机会。通过它,可以容易地知道自己的个人优势、劣势以及自己所感兴趣的不同职业道路的机会和威胁,如果你能很好地了解自己,便可以根据优缺点来有针对性地建立自己的计划。

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一般来说,对自身进行SWOT分析时,应遵循下面几个步骤:1.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列出你认为自己所具备的优势,分析这种优势对你的人生选择产生怎么的影响。对待你的劣势也是一样,将弱点找到。2.找出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列出你感兴趣的人生目标,然后分析完成这些目标你面对的机会和威胁。面对机会我们要主动去寻找,而威胁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规避。3.提纲式地列出今后3~5年内你的人生目标

列出你今后几年内最想实现的目标,比如你希望做出什么样的成果,或者通过努力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成绩。将这些目标牢记在心里,警示自己不能随意放弃。4.提纲式地列出一份今后3~5年的行动计划

根据你的目标列出每一目标的行动计划,并且详细地说明为了实现每一目标要怎样做,将目标量化到细节,比如你要做的每一件事,何时完成这些事。

借助这个方式,你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你可以按照这个分析来适当地提高自己。比如你觉得自己口才好,表达能力强,那你可以尝试参加某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做个促销员,并且努力创下佳绩。再比如你觉得自己文笔好,写作能力强,那你可以尝试写一篇你自己比较擅长的类型的文章,然后寄给某个杂志社或者报刊社,然后期待自己的文字变为铅字的惊喜。诸如此类,你要做的是分析自己的优势,认真分析,然后果断行动。

不喜欢自己的人,不认可自己的现状不是坏事,但是要保证一颗健康的心。心理学家曾说:“喜欢并且尊重欣赏我们自己的人,能培养出健康成熟的个性,也能增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所以,人不必介意别人的流言蜚语,要坚信自己、执着自我的感悟。用敏锐的视线去接纳自己,用心去聆听、抚摸这个多彩的人生,给自己一个富有个性的回答。判断你的性格类型,做好生涯规划

通常我们只有自己最懂自己,而同时自己又最难懂自己。著名的爱尔兰戏剧家王尔德曾经说过:“那些自称了解自己的人,都是肤浅的人。”这的确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因为对每个人来说,要想完全了解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性格与职业”的选择发生错位而导致迷茫,已逐渐成为职场人士越来越面临的严峻问题。性格并无好坏之分,但性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匹配度,却决定了事业的成功与否。

了解自己,判断自己的性格类型,才能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一位职场心理学家说:“如果你的工作适合你的性格,那么你就很容易获得成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要先对自己的性格类型做好判断。

美国的约翰·霍兰德是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经过研究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业互择理论”。他认为人的性格大致可以划分为6种类型,这6种类型分别与6类职业相对应,如果一个人具有某一种性格类型,便易于对这一类职业发生兴趣,从而也适合于从事这种职业。这6种性格分别是:1.现实型性格

现实型的人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技能的工作。这类职业一般是指熟练的手工业行业和技术工作,通常要运用手工工具或机器进行劳动。这类人往往缺乏社交能力。

现实型的人适于做工匠、农民、技师、工程师、机械师、鱼类和野生动物专家、车工、钳工、电工、报务员、火车司机、机械制图员、电器师、机器修理工、长途公共汽车司机等。2.研究型

研究型的人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推理的、独立的任务。这类职业主要指科学研究和实验方面的工作。这类人往往缺乏领导能力。3.艺术型

艺术型的人喜欢通过艺术作品来达到自我表现,爱想象,感情丰富,不顺从,有创造性,能反省。

艺术型的人缺乏办事员的能力,适于做室内装饰专家、摄影家、作家、音乐教师、演员、记者、作曲家、诗人、编剧、雕刻家、漫画家等。4.社会型

社会型的人喜欢社会交往,常出席社交场所,关心社会问题,愿为别人服务,对教育活动感兴趣。这类人往往缺乏机械能力。

社会型的人适于做导游、福利机构工作者、社会学者、咨询人员、社会工作者、学校教师、精神卫生工作者、公共保健护士等。5.企业型

企业型的人性格外向,爱冒险活动,喜欢担任领导角色,具有支配、劝说和言语技能。这类人往往缺乏科学研究能力。

企业型的人适于做推销员、商品批发员、进货员、福利机构工作者、旅馆经理、广告宣传员、律师、政治家、零售商等。6.常规型

传统型的人喜欢系统的有条理的工作任务,具有实际、自控、友善、保守的特点。这类人往往缺乏艺术能力。

传统型的人适于做记账员、银行出纳、成本估算员、核对员、打字员、办公室职员、统计员、计算机操作员、秘书、法庭速记员等。

的确,只单纯的有爱好和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让自己能够与职业很好的对应。就像很多人都羡慕运动员、演员的风光,但是,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运动员或演员,并不是仅靠爱好就能够做到,而且那种职业也未必适合你的性格。所以,我们要从自身的综合条件去考虑,根据性格制订生涯规划才能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与职业工作相吻合,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性格特长,不至于陷入迷茫困境。摘掉膨胀的人格面具

对现代人的生活来说,人格面具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人格面具”是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一,简称“面具”,表示人格的一个侧面,同时也称作人格或亚人格。人在不同场合通常会使用不同的“面具”。比如在上班的时候使用职业面具,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使用朋友面具,去商场买东西的时候使用顾客面具,在母亲面前使用儿子面具,在妻子面前使用丈夫面具,在孩子面前使用父亲面具,等等。

人格面具对现代人的生活非常重要,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其他人和睦相处,为各种社会交际提供了多重可能性,可以说人格面具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

在荣格眼中,人格面具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这样就容易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他方面就会受到排斥。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相疏远。

而且一个人将会戴什么面具,除了角色和环境的影响之外,别人期望他戴什么面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父母期望我们做好孩子,我们就会成为好孩子;如果父母像对待坏孩子一样对待我们,我们就成了坏孩子。但是有的人暗示性高,容易按别人的期望改变自己;有的人暗示性低,以不变应万变,顽固不化,岿然不动。

暗示性高的人,就可能会因为人格面具而陷入迷茫。当一个人沉迷于“人格面具”——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而过分使人格面具发展到膨胀的地步,那么可能会令其自我部分被“淹没”,感觉生活迷茫,丧失意义感。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一个人若是过分、刻意地戴着面具去扮演各种角色,就容易迷失自我,这会导致对自己的内心情感和需要缺乏考虑,变得茫然而缺乏独立性。

第二,自己过分沉湎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就会导致“自我”与“面具”身份的混淆,造成心理的困惑与冲突。

第三,人格面具的过度展现和膨胀,还可能发生心理的扭曲。比如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不仅会对被管理者进行支配、控制和发号施令,而且会将这种做法带入到生活,对家人或者朋友发号施令。

不可否认,人们在生活中需要人格面具,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双重性,但是“面具”一定要带的适度,而不是任某一个“面具”过分膨胀,而导致失去了自我。

所以,人在社会生活中既要学会戴面具,也要学会摘掉膨胀的人格面具,让自己的各“面具”都处在适度范围。不仅适应现实环境,也要注意留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及时进行角色变更,灵活处世,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和寻找自己的位置,避免心理失衡,让自己的心理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之中。找到理想,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没有目标的人在为有目标的人达到目标”。因为没有目标的人就好像没有罗盘的船只,不知道前进的方向。

所以很多人因为无法获得成功而迷茫,但是他们很少去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一个成熟的理想。有目标未必能够成功,但没有目标的人一定不能成功。博恩·崔西说:“成功就是目标的达成,其他都是这句话的注解。”要知道,现实中那些成功人士不是成功了才设定目标,而是设定了目标才成功。

IBM公司的创始人托马斯·约翰·沃森说过:“有两种人永远无法超越别人:一种人是只做别人交代的工作,另一种人是做不好别人交代的工作。哪一种情况更令人丧气,实在很难说。总之,他们会成为第一个被裁员的人,或是在同一个单调而卑微的工作岗位上耗费终生的精力。”

沃森先生所指的两种人心中都没有十分明确的目标,所以等待他们的将是卑微的职位或者被裁掉的命运。阿尔伯特·哈伯德是美国著名的出版家和作家,他也曾说过:“如果你并不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那么你只能在漫长的职业生涯的道路上无目的地漂流。只有目标在前方召唤,才会有进取的动力。”

在美国,曾经有一个生活在贫民窟的10岁小男孩,他身体非常瘦弱,却在日记里立志长大后要做美国总统。但如何能实现这样宏伟的抱负呢?年纪轻轻的他,经过几天几夜的思索,拟定了这样一系列的连锁目标。

做美国总统首先要做美国州长→要竞选州长必须得到雄厚的财力后盾的支持→要获得财团的支持就一定得融入财团→要融入财团就最好娶一位豪门千金→要娶一位豪门千金必须成为名人→成为名人的快速方法就是做电影明星→做电影明星的前提需要练好身体,练出阳刚之气。

按照这样的规划,他开始一步一步实施他的计划。某日,当他看到著名的体操运动主席库尔后,他相信练健美是强身健体的好点子,因而萌生了练健美的兴趣。他开始刻苦而持之以恒地练习健美,他渴望成为世界上最结实的壮汉。三年后,借着发达的肌肉,一身雕塑似的体魄,他开始成为健美先生。

短短的几年时光,他囊括了欧洲、世界、奥林匹克的健美先生。在22岁时,他踏入了美国好莱坞。在好莱坞,他花费了10年,利用在体育方面的成就,一心表现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终于,他在演艺界声名鹊起。当他的电影事业如日中天时,女友的家庭在他们相恋9年后,终于接纳了这位“黑脸庄稼人”。他的女友就是赫赫有名的肯尼迪总统的侄女。

婚姻生活恩爱地过去了十几个春秋,他与太太生育了4个孩子,建立了一个“五好”的典型家庭。2003年,年逾57岁的他,告老退出了影坛,转为从政,成功地竞选成为美国加州州长。

他就是阿诺德·施瓦辛格。他的经历让人记住了这样一句话:理想,是不迷茫的航灯。

一个穷小子所处的环境何其恶劣,但是他没有迷茫。施瓦辛格没有被自己的处境吓倒,他,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知道自己要怎样做,最终将“天方夜谭”变成现实。

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迎向各自的人生。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时,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调查。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结果大多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的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可以看出,坚持理想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在于能够获得成功,更在于能否让自己生活得快乐。世上普通人居绝大多数,绝大多数人的智力都相差不多,真正的天才与愚人都是极少数。但是,在走过漫长的人生之路后,人与人就变得不同了。根本差别不在于天赋,不在于机遇,而在于心中的追求。也许你的人生总是不能一帆风顺,但是只要在心中种下一粒梦想的种子,就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迷茫,在人潮涌动的世界中迷失了自己,找不到追求的方向。但是心中有远大的理想,就能决定你的人生航线不会偏离终点。对你的人生目标坚持不懈

你只有对自己所设立的目标坚持不懈,才会避免迷茫对你的侵扰。因为你对目标的坚持可以帮助你时刻走在人生道路上,你的梦想为你指明方向,激励你不断前进。

探险家约翰·戈达德曾经说过:“我总是让心灵先到达梦想中的地方,随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来,就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

的确,避免陷入迷茫,就要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坚持不懈。

当杰拉德斯·图夫特还是一个8岁的小男孩时,一位老师问他:“你长大之后想成为怎样的人?”每个人小时候差不多都会被老师问这个问题。他回答说:“我想成为一个无所不知的人,想探索自然界所有的奥秘。”

图夫特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在子承父业的思想下,想让他也成为一名工程师,但是他没有听从。“因为我的父亲关注的事情是别人已经发明的东西,我很想有自己的发现,作出自己的发明。我想了解这个世界运作的道理。”

正是由于这样的渴求,当其他孩子正在玩耍或者在电视机前荒废时光的时候,小小的图夫特却在灯前彻夜读书。“我对于一知半解从来不满足,我想知道事物的所有真相。”他很认真地说。

图夫特坚持自己,没有听从父亲,最后他成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他的故事告诫我们——坚持自己的路,你才能在追逐理想的时候不迷茫。“苹果教父”乔布斯是改变世界的天才,被认为是计算机业界与娱乐业界的标志性人物,同时人们也把他视作麦金塔计算机、iPod、iTunes、iPad、iPhone等知名数字产品的缔造者,这些风靡全球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但是他也有迷茫的时候,如果不是对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他也许不会取得人生的成功。他在一次演讲中如此说道:

我在里德学院读了6个月之后就退学了,但是在18个月以后——我真正的作出退学决定之前,我还经常去学校。我为什么要退学呢?

故事从我出生的时候讲起。我的亲生母亲是一个年轻的、没有结婚的大学毕业生。她决定让别人收养我,她十分想让我被大学毕业生收养。但是我亲生母亲随后发现,我的养母从来没有上过大学,我的养父甚至从没有读过高中。她拒绝签这个收养合同。只是在几个月以后,我的养父母答应她一定要让我上大学,那个时候她才同意。

在17岁那年,我愚蠢地选择了一所几乎和你们斯坦福大学一样贵的学校。我父母还处于蓝领阶层,他们几乎把所有积蓄都花在了我的学费上面。在6个月后,我已经看不到其中的价值所在。但是在这里,我几乎花光了我父母这一辈子的所有积蓄。所以我决定要退学。不能否认,我当时确实非常的害怕,但是现在回头看看,那的确是我这一生中最棒的一个决定。

但是这并不是那么浪漫。我失去了我的宿舍,所以我只能在朋友房间的地板上面睡觉;我去捡5美分的可乐瓶子,仅仅为了填饱肚子;在星期天的晚上,我需要走7英里的路程,穿过这个城市,只是为了能吃上饭——这个星期唯一一顿好一点的饭。但是我喜欢这样。我跟着我的直觉和好奇心走,遇到的很多东西,此后被证明是无价之宝。让我给你们举一个例子吧:

里德学院在那时提供也许是全美最好的美术字课程。在这个大学里面的每个海报、每个抽屉的标签上面全都是漂亮的美术字。我决定去学学怎样写出漂亮的美术字。

当时看起来这些东西在我的生命中好像都没有什么实际应用的可能。但是10年之后,当我们在设计第一台麦金塔电脑的时候,就不是那样了。我把当时我学的那些东西全都设计进了麦金塔,那是第一台使用了漂亮的印刷字体的电脑。如果我当时没有退学,就不会有机会去参加这个我感兴趣的美术字课程,麦金塔就不会有这么多丰富的字体以及赏心悦目的字体间距,那么现在个人电脑就不会有现在这么美妙的字了。当然我在大学的时候,还不可能把从前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但是当我10年后回顾这一切的时候,真的豁然开朗了。

你在向前展望的时候不可能将这些片断串联起来,你只能在回顾的时候将点点滴滴串连起来。所以你必须相信这些片断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串联起来。你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你的勇气、目的、生命、因缘。这个过程从来没有令我失望,只是让我的生命更加地与众不同而已。

乔布斯的理想和事迹激励着无数的人,帮助他们走出迷茫的困境,向着人生的目标不断地努力。

的确,我们要相信某些东西,要相信我们的生命与众不同。人生总要有理想,而理想正是我们告别迷茫最好的途径。如果你能给自己一个的理想,无异于给自己一个明确的人生方向。坚持自己的与众不同

职场心理学家说道:“习惯迷茫的人常常否定自己身上的特点,而去相信别人的忠告。”的确,很多人原本有着自己的理想,然而却不停地受到别人的影响,他们不仅在生活中茫然无措,甚至让自己的人生之路也变得曲折起来。

丰子恺先生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有一位先生教我:‘绳子只要画一根。牵了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我恍悟自己阅历太少,后来留心观察,看见果然如此:前头牵了一只羊,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去。就算走向屠宰场,也没有一只羊肯离群而另觅生路的。后来看见鸭也如此。赶鸭的人把数百只鸭放在河里,不需用绳子系住,群鸭自能互相追随,聚在一块。上岸的时候,赶鸭的人只要赶上一两只,其余的就会跟了上岸。即使在四通八达的港口,也没有一只鸭肯离群而走自己的路的。”

丰子恺先生的这段话其实深刻地触到了做人的一个原则,跟别人后面走,下场也同别人一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每个人要有自己的生活,要学会自己拿主意,坚定自己的立场,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要因为追赶别人而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从而背负了太多的负担。

有一位年老的智者,他有个儿子因为觉得自己长相不佳,所以不愿出门,有一天,智者对儿子说:“你和我一起出去。”

他们一大清早就离开家门,年老的智者骑着驴,儿子走在他身边。这时有人就开始议论纷纷。“看看这个人,他骑在驴上休息,却让他可怜的儿子走路。”

第二天,他儿子骑驴,智者在一旁走着。这时又有人说:“你们看看这孩子,一点儿教养都没有,自己骑驴,让父亲走路。”

第三天,智者和他的儿子都在走路,他们用绳子牵着驴出门。“瞧瞧这两个傻瓜!他们居然用走的,好像不知道驴子是用来骑的。”那些人又在议论。

第四天,当他们离开家时,两个人都骑在驴子上,那些人大声表达他们的愤怒:“真是可怜啊!看看这两个人,他们对这头可怜的驴子丝毫没有同情心!”

于是智者立刻对他的儿子说:“你听清楚了吗?不论你做什么,人们总是找得到理由批评你,这就是为什么你不应该担心他们的看法,而应该做你认为对的事,走你自己的路。”

的确,走自己的路是驱赶迷茫的良药。也许在小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宏大的理想,但是后来呢?当我们年岁增长到可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时,四面八方的压力一涌而至。我们耳边不断萦绕着别人的议论:“别做白日梦了”,你的想法“不切实际、愚蠢、幼稚可笑”。在这些议论的连番轰炸之下,你可能就会迷茫了,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其实你只需要做自己,走好自己的路。

有一天,一位女教师来到一位整容医师的诊所。这位女教师非常沮丧地对医师说:“学校有很多漂亮的老师,朋友也常常嘲笑我,劝我整容。为什么我长得这样平凡呢?医师,你一定要帮我,让我变得和她们一样光彩照人。”这位医生好奇地问道:“您对自己的容貌真的感到很不满意吗?”女教师听了,喋喋不休地说了一堆的不满。她对自己的五官都很不满意,认为她的鼻子太长、眼睛不够有神、下巴太软弱、耳朵又像招风耳,这一切都是她所不喜欢的。

医师仔细地望着她,认为她长得并不难看。她的问题就在于她把自己估计得太低。但医师还是动手术稍微改善了她的五官,但只是动了一些小手术,比她所要求的要少了很多。

医师对她说:“身为一名整容医师,我只能替你动这些手术了。”她似乎很不高兴,她一面打量着镜中的自己,一面以极度控制的声音说道:“你并没有对我的脸孔做太大的改变。”

医师说:“你的脸孔只需稍作改变,我都已经做了。现在你的脸孔一点毛病也没有了,唯一的问题是你使用脸孔的方式错了,你把它当做是一个面具,用来遮掩你的真实感觉。”

她很伤心地低下头说:“我已尽了最大的能力了。”“我相信你,”医师说,“其实你也不必要和自己过不去,为什么一定要拿别人的优点来折磨自己呢,难道真实的自己不好吗?和自己作对,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

这位女教师听了,开始思考起医师的话来,她觉得很有道理,心想:是啊,我为什么一定要拿别人的优点来折磨我自己呢?我虽然不如她们漂亮,可是学生们却都很喜欢我嘛。

从此,这个老师再也不担心她的脸孔了,她觉得比以前轻松多了。她自认是一名更有人情味的老师了,于是天天开心上班、开心下班,她完全放弃了那个迷茫的自我。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就是人类能够取得各种各样成就的原因。所以没有必要来强迫自己去做不感兴趣的工作,不也要轻易听信任何人的建议,无论他们是“前辈”还是“专家”,因为也许正是他们的“指点迷津”而让你陷入迷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