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的教育陪伴孩子成长低年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04:04:10

点击下载

作者:邰晓霞, 主编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用智慧的教育陪伴孩子成长低年级

用智慧的教育陪伴孩子成长低年级试读:

用智慧的教育陪伴孩子成长(低年级)邰晓霞 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用智慧的教育陪伴孩子成长.低年级/邰晓霞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6ISBN 978-7-305-18797-1Ⅰ.①用… Ⅱ.①邰… Ⅲ.①小学生-学习方法 Ⅳ.①G622.46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123102号出版发行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址 南京市汉口路22号    邮 编 210093出版人 金鑫荣书  名 用智慧的教育陪伴孩子成长(低年级)主  编 邰晓霞责任编辑 还 星 编辑热线 025-83686452照  排 南京南琳图文制作有限公司印  刷 扬州江扬印务有限公司开  本 880×1230 1/32 印张2.875 字数77千版  次 2017年6月第1版 2017年6月第1次印刷ISBN 978-7-305-18797-1网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号:njupress微信服务号:njuyuexue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编委会名单(排名不分先后,按姓名首字母排序):郭兆霞李清梅琳任亚群沈宝华王燕王悦袁春慧朱桂香序把“家教”落到实处 使“家风”得以弘扬董玉海

有学生问,那首著名的与扬州有关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孟浩然到扬州做什么?一时语塞。这个问题只有孩童能想、敢问。这是儿童的天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循规律而导意趣,尊重、保护儿童的天性,这样的教育才符合人性。后来,我偶然从图书馆管理员处得知一种古代笔记中的说法:当年李白送孟浩然到扬州是去寻访书籍的。果然一经渲染,顿时诗意盎然。

扬州广陵,文化繁盛之地。从古至今,书香不断,文脉相传。扬州人认为孩子学习就是读书。人们问孩子读几年级了,而不是孩子上几年级了,这就是例证。作为文化名城的扬州在意诗礼传家、家学渊源,就是例证。时代在发展,教育的观念与范畴也有所更新和拓展,但不变的是对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才能够构筑起文化扬州、书香扬州的新天地。

有人抱怨,在当今社会做任何一个职业都要接受相应的资格培训,有标准,有考核,有证书,唯独做父母,没有这些。教育中的问题一方面来源于社会,另外一方面也来源于家庭。这套家教丛书很好地解决了一些问题,立足学校的角色和定位,在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本套丛书通过“学校”“学习”“体验”“成长”四个板块展开,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按低、中、高三个年段的划分有层次地进行活动设计、话题讨论,让好的习惯、好的家风、好的传统生动鲜活起来。本套丛书有案例、有分析,娓娓道来,可读性强,实用性强。

学校既是教育学生的场所,同时又是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在这个平台上,让我们携手家庭和社会,为国家的未来尽一份责任。所以,我很希望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好这套家教丛书,真正急家长之所急,传授正确的教子方法,以“心”教子,以“心”育“心”,以“情”育“心”,以“情”动“情”,把“家教”真正落到实处,使“家风”得以弘扬。

广陵小学是扬州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在历史上,“广陵”曾是“扬州”的代名词。祝愿广陵小学的这一套家教丛书也能成为扬州基础教育的一个代表,为扬州教育打开一扇精彩纷呈的“家教之窗”。

是为序。二〇一六年九月廿八日目录

序 把“家教”落到实处 使“家风”得以弘扬

一、学校——领略别样的风采 第1课 帮助孩子爱上学校第2课 家长,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第3课 在家校间架起桥梁

二、学习——插上理想的翅膀 第1课 阅读伴随孩子一生第2课 教孩子被别人喜欢第3课 家长,你是“低头一族”吗?

三、体验——感受世界的精彩 第1课 学会思考是一种智慧第2课 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第3课 带着孩子“走天下”

四、成长——呵护纯净的童心 第1课 有梦的孩子更幸福第2课 孩子并没有那么脆弱第3课 呵护孩子的好奇心一、学校——领略别样的风采第1课 帮助孩子爱上学校

小学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

刚刚进入新的校园,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孩子们可兴奋啦!

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成长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大转折。幼儿园以保教为主,老师细心周到地照顾,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孩子的许多知识是通过游戏和接触实物等方式轻轻松松地学到的。而当孩子进入一年级后,他们每天要上六七节课,且必须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在校期间,他们得遵守校纪、校规,很多事情都需由他们独立完成。作为家长,做好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教育与引导,让孩子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十分重要。带孩子熟悉校园我们的校园孩子的教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

家长需要格外留意学校的作息时间。学校每天早晨7:50开校门。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家长可以在7:55到8:20之间把孩子送到学校。中午11:25,回家吃饭的学生将到达各班的放学地点。学校下午1:40开门,1:50上课,中午回家吃饭的同学最好在1:40到1:50之间到校。如果学生到得太早,护导老师未到上班时间,学生进入校园或逗留校外,安全得不到保障。

有的家长比较疼爱孩子,生怕孩子多走一步路,总是喜欢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但这样会使学校的门口过于拥挤,带来安全隐患。让孩子喜欢上学校

让孩子喜欢上老师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学习的动力以及对自己不良习惯的约束能力是和他的情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对老师的情感。他喜欢这位老师,就会认真完成这位老师布置的作业,会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认真听讲、踊跃发言。所以,家长要成为孩子和老师之间情感的桥梁,告诉孩子“你们老师真好”“老师唱歌真好听”“你们老师做操时,动作特别美”“老师一笑真好看”“看得出,老师很喜欢你”“老师提醒你,是关心你”等,引导孩子发现老师的优点、体会老师的关爱,让孩子喜欢自己的老师。

鼓励孩子为集体做事

家长可以利用休息日和孩子一起缝制几个沙包,让孩子在课间时和同学一起玩沙包;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捆两个小墩布,将其放在教室里,用于打扫卫生;如果需要,还可以将家里的花草搬一两盆到教室,给教室增添色彩……家长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增强孩子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以便他尽快融入集体。

帮助孩子实现“我要当个好孩子”的愿望

每个孩子上学的第一天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一定要当一个好孩子!怎样才能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呢?我们建议家长经常和老师联系,多了解近期老师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比如,入学后,老师要求学生在家多参与劳动。这时,家长发现孩子吃完饭主动收拾碗筷,就要及时表扬:“你真是个好孩子,刚上几天学,就会做这么多事情了!”孩子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并更加主动地做家务。

总之,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学校、班集体真好,我喜欢这里,这是我的家,是我的乐园;老师真好,我爱老师;当个好孩子真好,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家长链接尊重老师,不仅仅是为了老师的权威王一超家长去年夏天,我向同学讨教育儿经验时,这位同学说了几句话,我很赞同。他说,第一,要相信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学校肯定比你更善于教育孩子。第二,永远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老师的坏话,这会让老师失去孩子的尊重,削弱老师对孩子的正面影响。孩子成年之前,在不同的阶段所受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有人说,孩子上小学前,听父母的;上了幼儿园,听幼儿园阿姨的;上了小学,听小学老师的。孩子听谁的话,也就意味着他把谁当成了权威,当成了偶像,当成了自己的榜样和楷模。这也是小学阶段的孩子相信老师、对老师言听计从的根本原因所在。家长应该尽可能地帮助确立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权威,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老师对孩子的正面影响。前年,我翻译出版了英国作家伊丽莎白·哈特利-布鲁尔的家教畅销书《自尊男孩手册》《自尊女孩手册》,作者在书中写道:“现在当老师,比25年前我开始做老师那会儿难多了。难,主要不是因为需要我们教授的内容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也不是因为额外的文字工作,而是因为现今的家长和学生对老师表现出的尊重少之又少。如果在家中听到父母贬低我们,孩子们便很难认同我们的权威,即便身在学校也不认真对待学习。”对此,我深为赞同。家长应该尊重老师,尽力维护老师的权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师对孩子的正面影响作用。相反,如果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贬损老师,说老师的坏话,会极大地损害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这不仅会削弱老师对孩子的正面影响,而且会引发学生的内心冲突,导致学生的紧张、不安甚至焦虑的情绪。当孩子流露出对老师的喜爱时,我会附合并肯定孩子的看法。当孩子对老师的言行有不满的时候,我会尽可能地了解详细的情况,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认识,说明老师的难处,说明老师言行的合理性,尽可能维护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当然,如果发现老师确实有不对甚至错误的地方,我可能会私下和老师沟通。第2课 家长,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上小学了,做家长的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父母,更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因此,家长首先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首先是行为习惯,如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早睡早起、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每天早晨,家长可以督促孩子大声朗读语文、英语课文。孩子放学回家,首先要完成当天的作业,然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情。您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在孩子面前要做表率,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孩子学习再努力,如果不孝顺长辈、不尊重别人、不遵守社会公德,那也不能算是优秀的孩子。

小学阶段的学习和以往在幼儿园的学习完全不同,家长要耐心地帮助孩子适应环境和变化,帮助孩子尽快进入小学的学习状态中,请您注意下面的细节。选购简单、结实的文具

家长要为孩子选购简单、结实、功能单一的文具,因为小孩子特别容易分心,功能复杂、设计花哨的文具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我们建议家长尽量为孩子选购笔袋而不是文具盒,因为在课堂上,文具盒一旦被小朋友碰掉到地上,会发出巨大的响声。

学校开学会发新书、新本子,为帮助孩子养成爱护书本的习惯,我们提倡家长让孩子参与包书的过程,比如让孩子看着您包书,或者您和孩子一起动手。您在包书时最好使用白色的纸张,不要使用带有硬塑料棒的透明包书皮,因为我们发现有的学生会把硬塑料棒抽下来,相互打闹,很不安全。教孩子整理书包

孩子年纪小,骨骼发育还不健全,家长最好每天按照课表和孩子一起整理第二天所需的书本和学习用品,免得沉重的书包压垮了孩子稚嫩的双肩。每个孩子的书包中需要常备一件轻便的雨衣。学校不允许学生带伞进入校园,因为学生打伞走路,伞尖有可能无意间碰到他人,或在孩子跌倒时戳伤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意外伤害。家长链接做好准备,让孩子高高兴兴去上学葛新月家长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相比,孩子会面临更多的学习任务,老师对孩子的要求更加严格,孩子有更多的规矩要遵守……这些都是事实。作为家长,在月月从幼儿园毕业之后的那段时间里,我并没有给她安排什么特别的外出活动。一方面,我的工作很忙,另一方面,我也不想在孩子面前过于渲染幼儿园生活与小学生活的差别。那时候,我常做的一件事是给她讲我小时候上学的故事,讲上学的好处,讲上学的乐趣,讲上学后我接触的新天地。可惜我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小时候的照片,要是有的话,我一定会一一展示给她看。我觉得那些照片一定会让孩子更加向往上学。有时候,我还会开车带着她去各处挑选学习用品。月月有时不理解,问我:“干吗要去这么多地儿买文具啊?”我告诉她:“女儿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就要开始新的人生阶段了,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所以,我一定要帮你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要买好文具。”我的目的很简单,我就是要有意无意地向她灌输学校生活的美好,激发她对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的向往。这个方法还真奏效。临近开学,月月每天都会掰着指头,计算自己还有多少天就可以上学。开学的前一天,小月月非常激动,她对我说,真希望明天早点到来啊。我问为什么,她说自己想早一点成为一名真正的学生。开学那天,月月非常高兴。我特意拿出相机为她在小区和学校里拍了几张照片。我对她说:“月月今天上学,要开始新的生活了,咱们拍几张照片留个纪念吧。”之后,我们也经常翻看当年拍下的照片。我想,从还没有踏进校门开始,月月一定已经喜欢上学校很久了。第3课 在家校间架起桥梁

家长要经常与孩子的老师沟通,沟通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到学校与老师面谈、打电话联系老师,或通过家校联系簿、家校通平台等等了解孩子及学校的近况。

家校联系簿是老师们常用的联系本,上面主要记录了孩子每天应完成的各项作业。我们建议家长每天督促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家校联系簿里往往还设有一个沟通园地,家长可以利用沟通园地这个平台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老师有时也会在沟通园地与家长进行交流。

家校通是电信局开办的一项业务,专门为学校、家长服务。通过它,家长与老师的沟通会变得非常便捷。一年级的学生办家校通特别号,因为学校的各项通知多,孩子年纪小,认字少、写字慢,家长也不可随时进入校园(家长若想进校与老师沟通,需事先与老师预约,老师亲自到校门口接或打电话通知保安,家长在门口登记后才可进校)。您和老师沟通时,要特别注意:如果您的孩子体质比较特别,一定要及时告诉班主任老师,千万不能隐瞒,这是对孩子负责。

开家长会是教师和家长进行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通过交流,老师与家长建立共同的目标,一起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家长链接参加家长会,比你想象的更重要朱子豪家长子豪所在的学校,每学期都会举行至少一次家长会。看得出来,每次学校举行家长会的时候,子豪都非常重视,希望我们能够参加。有的时候,即使我们已经答应他了,他仍会一次次地问我:“爸爸,你说去参加家长会的,不会有问题吧?”或者问妈妈:“妈妈,要是你那天有事不能去参加家长会,那该怎么办呢?”除了家长会之外,班级有时会举行教学观摩活动。不管是家长会,还是教学观摩活动,抑或学校举行的其他需要家长参加的活动,我们都会积极参加。我们至少去一个人,如果可能,两个人一起去。家长为什么要参加学校举行的家长会或教学观摩活动呢?原因很简单,当你挤出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孩子会觉得你重视他,觉得你非常看重他的学习及他的校园生活,他会因此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这对于他自信心的培养非常有帮助。因为你重视他的学习和校园生活,孩子也会更加喜欢自己的学校,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相反,如果父母总是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孩子会觉得他在你的眼里没有别的事情重要。长此以往,他会觉得父母不看重他,自己在父母那里没有位置、没有价值。长此以往,孩子会丧失学习兴趣,讨厌自己的学校,甚至产生辍学的想法。事实上,家长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作用还不只这些。比如,通过参加家长会,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获得关于孩子学习和成长方面更加全面的信息;可以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了解班级老师对孩子的阶段性要求和目标。这些对于家长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二、学习——插上理想的翅膀

如同在大江大海里航行的轮船,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正确的巷道,需要明亮的灯塔。理想——人生道路上的灯塔,它能引领我们扬帆远航。

所以孩子,你无论是想当一名飞上天的宇航员、开着战斗机的飞行员,还是当一名海下的舰艇指挥官、著名的科学家,抑或一名普通的警察和老师,你都需要从现在开始铭记理想,刻苦学习,发奋读书,长大时才不会叹息“万事成蹉跎”“老大徒伤悲”。第1课 阅读伴随孩子一生

曾经有人说过:一看你的眼睛,就知道你读了多少书。读书让人变得灵秀、有智慧,酷爱读书的人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是书香浸染出来的,是读书人从内心散发出来的优雅与高贵。那是生命的营养与能量。

对于刚从幼儿园毕业,懵懵懂懂闯进小学生活的孩子而言,如何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阅读的好处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阅读一本好书,你就像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阅读,是孩子可以受用一生的技能。

6~12岁,是孩子阅读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于孩子来说,在这6年中,没有比海量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更为重要的事情。如果您希望不断发掘孩子的潜力、提升孩子的成绩,那就一定要重视对孩子早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怎样培养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创建阅读仪式

家长可以每日留出一段特别的时间作为您和孩子的阅读时间,选一个专门的位置,和孩子坐下读书。

什么是仪式呢?《小王子》里的狐狸说:“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比如说,我的那些猎人就有一种仪式,他们每逢星期四都和村子里的姑娘们跳舞。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园去。”

和现代人相比,古人读书就很有仪式感。古人读书是很讲究的,每每读书之前,总要焚香净手,端衣正帽,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后,才凝神敛气地坐下来开始读书。这种恭谨的态度,就来自于仪式。

法国人的公墓读书仪式是墓地读书。即便是冬天,他们也会坐在公墓的长椅上,坐在很冷的阳光里,戴着手套安安静静地读书。特殊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仪式感,人们也可感悟更多关于生命的意义。

如果您的孩子不想读书,我们不妨搞点小仪式:每天晚上8点到9点,您可以尝试一下整整1小时的陪读。书房一角,两人对坐,可煮茶,可焚香,可配乐。这般亲子读书仪式,先把心洗净,变阅读为悦读,可令人久而成瘾。

带孩子走进书店

家长要经常带孩子走进书店,让孩子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感受读书的气氛。

书店里图书的种类齐全,孩子一定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书。他们会主动翻开书阅读,这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非常有帮助。有一些孩子喜欢的书可能不在父母的选择之列。您可以通过给孩子购买他们喜欢的书,让他们体验购书带来的乐趣,从而对书产生兴趣。

最初几次去书店,家长可以悄悄地跟着孩子,观察孩子在看哪些书,必要的时候给予一些指导。以后,家长和孩子—进书店就可以“分道扬镳”,各看各的书去了。

在孩子还没真正喜欢上阅读的时候,家长应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而不是用“应该读什么”“不应该读什么”“什么书读了要没收之类”的“禁令”来扼杀他们的阅读兴趣。

书店里的书,只要孩子乐意看,家长尽量不要干涉孩子的选择。至于买书,您可给孩子立一条规矩:漫画书可以在书店看,但不买。其余的书,孩子只要喜欢,就可以买。

与孩子共读

无论自己的工作有多忙碌,家长每天都应当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分享名家经典。这对于家长自身来说,是一种情操的陶冶,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可以净化和滋养心灵,更有利于双方共同提升文化修养。

让书香弥漫家庭,让家长成为孩子读书的榜样。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刻也是家庭生活中的幸福时刻。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也可促进了解、加深感情。

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上有这样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在学生课外阅读中起重要的作用。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创造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机会,互相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带给孩子快乐、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亲子阅读,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世界,在阅读中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智商,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亲子阅读满足了孩子们听故事的需求,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为父母创造了与孩子沟通以及分享读书乐趣的机会;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拓展思维,开发智力。

和孩子聊书

与孩子一起读完书,许多家长喜欢向孩子提问,或要求孩子复述故事。家长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考查孩子是否理解、记住了故事。这的确是一种方法,但未必是最好的方法。不少孩子很厌烦这种要求,有的孩子甚至因此渐渐对共读活动感到厌恶。

家长和孩子“聊书”主要还是想帮助孩子发现书中可能被忽略的、好玩的东西。在与孩子聊书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家长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阅读经验,理解的深度自然是孩子所不能及的。但是孩子天真率直,没有太多的思维定式,而且特别善于发现细节,在对故事的理解上,家长并不总比孩子强。因此在聊书时,家长不要高高在上,而要放低姿态,通过自己对书的反复阅读和挖掘,引导孩子有目的地阅读。

为孩子做读书记录

不少家长喜欢为孩子做“成长记录”,这是非常好的习惯。孩子的成长大事、日常活动、童言稚语,您都可以记录下来。如果我们能将孩子的读书成长经历记录下来,不但会非常有趣,而且对引导孩子阅读很有帮助。

在广陵小学,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图书角”,里面放满了学生们自己带的课外书。孩子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翻阅。学校的图书室和阅览室也对全体学生开放。从一年级开始,每位学生都有一张自己的专属借书证,每次可以借两本书。

校园里还有阅读长廊。课间休息时、午休时,我们经常看到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坐在长廊里,或低头认真阅读,或围着一本书悄声讨论,阳光洒落在这群天使的身上,多么美丽的画面啊!家长链接“读书破万卷”,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不但可以丰富孩子的课外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德行。每个孩子都需要阅读,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我一直都在想怎样让孩子的阅读成为习惯,让阅读伴随其一生,让他享受阅读,快乐生活。一、阅读需要兴趣我现在回忆养育儿子时的点点滴滴,最值得欣慰的是,我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在儿子上幼儿园时,我几乎每天坚持给他讲故事。但因为我很喜欢偷懒,有时为了让他少问几个为什么,我故意把一些难一点的词语换成简单的,或者把我认为他不能理解的事情跳过,图省事。其实,我们往往低估了他们。我的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能自己看带拼音的、一面有几行字的书,到现在,他已经能看一本本厚厚的小说了。我问他:“你能看懂吗?”他说:“能。”我想想也是,如果看不懂,他干吗还看!家长平时多跟孩子一起读书、分享、讨论,也不失为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我记得上次看《读者》,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卖米》,讲的是一个小女孩陪妈妈卖米的过程。我看了后很感动,就把这个故事推荐给了儿子。当时,他说:“呀,这么长!”我就告诉他:“你看看吧,妈妈小时候其实也是这样艰苦地过来的。”他一听,原来这是妈妈那个时代的生活!他立马提起了兴趣,很快就看完了,还问了我好几个问题。还有一次,《读者》上有一篇文章叫《头朝下的逃生者》,我也推荐给了儿子。我说:“你好好体会一下吧,你不是经常担心妈妈不爱你吗?其实,每个母亲都非常爱自己的子女,这种感情甚至在他们还没出生前就已经根深蒂固了,不信,你看。”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就来了。所以,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利用这种好奇心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有的家长担心,孩子看书只看情节,这样可以吗?我觉得不用担心,我们大人看书,不同样也看重情节吗?更何况是孩子!你可以鼓励孩子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这样,很多的好词、好句就也很自然地被孩子记住了。二、阅读需要坚持让阅读成为习惯,仅仅依靠兴趣是不够的。对于每个人来说,有益的阅读和学习都是甜美的苦役,需要阅读者拥有坚强的意志,抵制来自诸方面的诱惑。小孩,爱玩是天性,孩童时代就应充分享受内心的自由,但只有阅读才会真正指引他到达内心深处的精神绿洲。平时,我会规定孩子每天至少阅读30分钟。有时他的功课多,挤掉了读书的时间,我就会利用周末、假期来把差额给孩子补上。刚开始的时候,儿子也不愿意读书,常偷懒,读书时间一到,不是玩玩具玩得抬不了头,就是借故去上厕所。要让孩子爱上读书,我首先要以身作则。我从图书馆借来一些适合他看的书。比如,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借了一本《君伟上小学——一年级鲜事多》放在家里。这本书里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有时我自己都看得哈哈大笑。到每天阅读的时间,我就自己在旁边大声地读。儿子听见了,也很感兴趣地凑过来,问我看的是什么。我向他介绍了这本书以后,继续读给他听。听了一个故事,他急呼呼地说:“快点呀!继续读嘛!”我说:“妈妈有点累了,嗓子也干了。要不,你先读,读了一半以后再给我读。”儿子急着往下念,他本来识的字就不多,许多字还需要拼音才能认出来,一个小故事磕磕巴巴地念了好长时间。但我觉得,只有这样,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到阅读的活动中去,孩子才能将阅读坚持下来。有一段时间,他放学回家后,总说中午教室里太吵,无法安心写作业或读书。我说,对立的环境无处不在,这不是坏事,是一个锻炼的机会。我给他讲毛泽东在闹市中读书培养定力的故事,介绍在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国家街头、地铁口随处可见读书的人。我甚至从网上搜了南非世界杯期间一个球迷站在足球场观众席上读书的图片。我说,那也许才是真正酷爱读书的人。后来,孩子终于有了在喧闹的环境中旁若无人地读书的定力。我带他去参加宴会、活动,他都会准备一本书打发闲暇的时光。当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时,孩子就拥有了一双属于自己的搏击人生的“隐形的翅膀”。三、阅读需要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是使阅读成为习惯的恒久动力。儿子很喜欢看《奔跑吧,兄弟》这个综艺节目。如果有时间,我也会陪他一起看,算是陪他放松放松。有一期《奔跑吧,兄弟》的主题是“回到学校”,节目里提的问题都来自小学课本。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神笔马良给老农画了什么?”答案有“牛”,也有“马”。嘉宾还没有回答呢,儿子在电视机前大叫起来:“是牛!是牛!”我很奇怪,因为我没讲过这个故事。他说:“是幼儿园的老师讲的!”我忍不住亲亲他,对他竖起大拇指:“你真棒!”为了让孩子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功和快乐,我有时需要精心“设计”。如知道他将要学习什么课文,我便提前将相关资料安排给他阅读。因为孩子的成就感更多地来自于他的老师、小伙伴的表扬,提前且有准备的阅读会让他在小伙伴面前很露脸。我有时也会自责:这种行为会不会玷污了孩子纯真的心灵?但愿他不要有所察觉,因为孩子需要不断地被鼓励。第2课 教孩子被别人喜欢

谁都喜欢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眼中,孩子既聪明、又漂亮,还拥有其他小孩难以企及的各种本领。哪怕自己的孩子有再多的不足之处,家长也觉得这正是孩子可爱的、以后可以弥补的地方。可是,别人真的也会这么想吗?

有些孩子被过分保护,甚至只享受被爱,而没有机会学习去爱别人。这样的孩子很自然会变得骄傲、自私,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别人或者为别人着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到了社会,当然不易被人接受,很容易走上歧途。那该怎么办呢?什么样的孩子不被人喜欢“熊孩子”常被人们用来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并且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例如,看到小孩做了一些不可理喻的、带有破坏性的事情时,有人会感叹一句:“这熊孩子。”这一称呼泛指那些惹人讨厌的孩子。它也是一种对调皮孩子的爱称。“熊孩子”会乱翻东西、搞破坏、不守规矩,比如,删掉你的存档,摔坏你的模型,划烂你的屏幕,把你的家搞得一团糟,甚至耍赖皮要抢走你心爱的漫画、游戏、玩偶……顽皮是孩子的天性,但如果孩子过于任性就是师之惰、父之过了。“熊孩子”有极强的好奇心、破坏力和充足的时间。他们无厘头的要求往往令你不耐烦乃至抓狂。熊孩子的主力军大多集中在幼儿园到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之中,有人甚至戏称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熊孩子’中的战斗机”。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格外具有“杀伤力”?“熊”到底反映了什么问题?“熊孩子”之所以“熊”,首先是由于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大多将焦点放在自己的身上,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很少从他人的角度考虑,也很少顾及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实际上,根据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自我中心正是儿童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他通过著名的“三山实验”得出结论,认为儿童直到7~12岁才有从他人的视角看待世界的能力。后来的一些实验表明,皮亚杰可能低估了儿童在这方面的能力,但不管怎样,这些实验至少说明人类从他人的视角看待世界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渐发展出来的。儿童往往过度地关注自身,不能很好地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熊孩子”之所以“熊”的一个重要原因。“熊”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懂得根据所处的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抑制不合时宜的内心冲动。但对于孩子来说,如果看到自己想要的某件东西,或是有机会做出某种令自己快乐的行为,他们往往不愿意等待或者忍耐,而是希望立即获得满足。曾有研究者做过这样的试验:给各个年龄段的儿童两个选择:他们或者可以立刻得到少量的零食,或者在等待一天后得到一大包零食。结果发现,在6~8岁的儿童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愿意抵御眼前的诱惑,等待未来更多的奖励;在9~11岁的儿童中,选择等待的比例上升到了二分之一;12~15岁的儿童则几乎全部选择了等待。小孩子在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时,更有可能受到内心冲动的驱使,表现出各种“熊”的行为。“熊”的第三个原因是他们尚未掌握在特定场合下的行为规范。比如“在别人家做客时不要乱动东西”“在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它们规定了我们在某些场合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经过社会化的洗礼,我们对于这些规范早已烂熟于心,会在相应的场合里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但是人的社会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试错。小孩子的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没有习得相应的行为规范,当他们的行为打破了这些规范时,就会给我们“熊”的感觉。

当然,个体差异也是存在的。就像在成年人中,我们也能看到过度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人一样,孩子们“熊”的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如何培养出人人喜爱的好孩子

当孩子表现出了“熊”的行为时,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许多研究表明,过度放任和严苛都不是最好的教养方式,家长最好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自由,同时也设立明确的界线,当孩子越界时做出公正的惩罚,并解释清楚背后的原因。这样的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帮助他们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教育孩子不要破坏公物、污染环境

公物是社会的资源,人人都有权享用。破坏公物、污染环境会影响他人。家长平时应注意让孩子养成爱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习惯。上小学后,家长要教育孩子爱护桌椅,不随手乱扔垃圾。

案例描述:

原先班里总是有那么几个孩子破坏公物,不是随手乱扔垃圾,就是把教室里的桌椅推得东倒西歪。下课的时候,他们还喜欢躲在花丛里,偷偷地把刚长出的小花苞揪下来。

这些搞破坏的学生为什么这么“坏”?难道他们打出娘胎起就这么坏吗?显然不是。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学生的成长是受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影响的。但是这些所谓的坏学生为什么不踹自家的门、不破坏自家的桌椅,偏偏破坏学校的公物呢?

其实,儿童的“破坏性”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意“破坏性”行为。这种“破坏性”行为大多是孩子的好奇心所致。例如,他会把铺在路上的石子抠下来,是因为他觉得抠下来的石子好玩;又如,孩子破坏绿化带内的花草,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花草,只是他们觉得花草太好看了,或是想了解一下花草的构造。对于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我们没有必要大动肝火,只要对孩子讲明道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即可。

另一种是有意“破坏性”行为。对于这种有意“破坏性”行为,家长是要及时教育的。例如,孩子故意踹门,故意摔东西,故意破坏花草,故意用石子砸窗户上的玻璃等。孩子的这类行为如果没有被及时纠正,孩子长大后就容易养成破坏公物等不良习惯。如何防止孩子们的有意“破坏性”行为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有效控制和奖励

有些孩子特别好动,胆子也大,容易闯祸。这里为家长提供两条建议:一是勤提醒,二是采取必要的奖励措施。比如当孩子看到公共垃圾桶倒了,主动扶起来,我们要及时地表扬和奖励孩子,给孩子一种积极的引导。

2.指导情绪发泄

大部分故意破坏公物的学生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没有被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少先队员”的经历,很少受到表扬,甚至经常受到家长的责骂和同学的歧视。他们如何发泄负面情绪呢?他们有可能会选择一些自己所能想到的办法搞破坏。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耐心指导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首先,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有不顺心的事,不要用吵架、摔东西的方法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用比较平静的心态跟孩子交流。久而久之,孩子耳濡目染,慢慢地学会用倾诉的方法发泄自己的情绪。

教孩子懂得分享、乐于助人

让孩子养成分享的习惯。自己有好看的书、有意思的玩具,可以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如果同学忘记带铅笔、橡皮,孩子可以主动地借出自己的文具。

案例描述:

你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里做客,但当孩子看到客人玩自己的玩具时,不但一把抢过来,还对别人大声喊:“这是我的玩具,你不能玩!”过了一会儿,两人又闹起来了,因为你的孩子看到小客人朝自己收集的卡片走过去时,大声对客人吼:“不准碰!”唉,为什么你的孩子不知道和别人分享呢?

实际上,孩子只是不能做到处处与别人分享。孩子现在可能每天都和自己的朋友玩好几个小时,他知道做游戏的时候要轮流,和上幼儿园时相比,他已经不那么以自我为中心了。但他仍然会冲动,所以轮到小伙伴玩他想玩的玩具时,对在一边看着的他来说,可是个考验。

很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爱给老师画画、为爸爸和妈妈做礼物、和小朋友一起分吃零食。他们正在慢慢体会给予和分享的快乐。及时鼓励孩子的这些慷慨大方的举动,你就能在孩子的心里种下分享的种子。

怎么教孩子学会分享?

1.让分享变得有趣

教孩子一些协作性游戏,比如大家一起玩拼图,或者整理房间、种花、给宠物洗澡等等。另外,你还可以时不时地给他一些东西,让他去和小伙伴分享,比如给孩子带一种特别的零食到学校与小朋友们分享。

2.不要因为孩子小气而惩罚他

如果你总是批评孩子小气,或者强迫他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别人,那你只会引出孩子怨恨的情绪,而不是慷慨大方的性格。鼓励分享要从正面去引导,而不是训诫。孩子不愿意分享某些东西也没关系,他会越来越成熟,也会明白与朋友分享要比独自拥有更快乐。

3.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觉

如果孩子们为玩具发生争执,你要帮助他们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某个小朋友拿着东西不放,你要给孩子解释那个小家伙可能是怎么想的。比如,你可以告诉他:“因为小强真的喜欢那个玩具,他现在不想让别人玩。”另外,你也要引导孩子把他自己的感觉说出来。如果他没有表现得特别大方,你要问问他是怎么回事,可能你会发现那是一件有特殊意义的礼物。

4.教孩子解决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死死地拽着小伙伴想要的玩具卡车不放,他心里可能想的是:“这个东西要么归我,要么归他。”他可能根本就没有分享玩具卡车的概念。你可以鼓励孩子和小伙伴轮流玩那个卡车(不妨给他们一个会响的计时器,说好每个人每次玩的时间),让他明白分享并不是把东西给别人,告诉孩子如果他和小朋友分享他的玩具,小朋友也会更愿意把他们的玩具拿出来和他一起玩。

5.预先做好准备

在朋友来家里玩之前,你可以问问孩子有没有什么东西是他不愿意分享的,帮他把那些特殊的玩具收起来。然后让他想想哪些东西是他愿意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比如玩具步话机、橡皮泥、积木和体育用品等。家长最好鼓励来做客的小客人带一两个他自己的玩具,因为如果你的孩子知道不是只有他自己在分享,他可能会更大方。

6.爱惜他人的物品

如果孩子觉得别人不会爱惜自己的衣服、书、玩具,他就不愿意把这些东西给别人,哪怕一会儿也不行。所以,你借他的彩色铅笔时,要征求他的同意,并且给他拒绝的权利。你要确保他的兄弟姐妹(如果他有的话)、朋友也都爱惜他人的物品,特别是在使用的过程中。

7.给孩子树立榜样

让孩子学会分享的最好方法就是为他树立榜样。所以你要和孩子一起分享你的冰淇淋、问问他你能不能试试他的新帽子等等。用“分享”这个词来描述你正在做的事情,别忘了告诉他那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比如感觉、想法、故事)也能够分享。最重要的是让他看到你与他人分享的行为。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

刚刚上小学,孩子们经常管不好自己的东西,不是今天丢一支铅笔,就是明天丢一块橡皮。家长除了教育孩子管好自己的物品之外,还要提醒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千万不要拿。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家长要告诉孩子,捡到的东西一定要交给老师。

教会孩子宽容

家长要告诉孩子,在学校里,同学之间磕磕碰碰是难免的。千万不能因为别人不小心碰了你一下,或是不注意将你的东西碰到地上了,你就故意去打别人。如果对方是故意的,那你应该及时报告老师;如果对方不是故意的,那你就应该宽容对方。宽容、善解人意的孩子更受人欢迎。

无论是爱护公物、懂得分享还是善解人意、宽容别人,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受父母的影响。如果想让你的孩子惹人喜爱,有良好的教养,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做个好榜样。家长链接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我个人觉得,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不是说教,而是感染。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观点和行为。所以我认为,父母要以身作则,比如不说脏话、待人谦和、态度积极乐观、懂礼貌。这样孩子慢慢会受到影响。另外,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自理能力差一点完全没什么问题。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是相通的。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学习上肯定也不怎么样,一个在生活中井井有条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也差不到哪里去。此外,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是孩子呢?孩子犯错后,我们不要粗暴地否定他,也不要一味地纵容他。找一找孩子犯错的原因,如果是无心之失,你要引导教育他;如果他的思想上存在误区,你要及时纠正。家长还要注意尊重孩子的隐私,不要窥视他,让他对你有逆反心理。总之,教育孩子需要摸索,也需要用心。第3课 家长,你是“低头一族”吗?

不知从何时开始,智能手机时代已悄悄来到。生活中,人们似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