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爱国人物故事:推进民族大融合的改革者孝文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04:26:10

点击下载

作者:刘文辉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爱国人物故事:推进民族大融合的改革者孝文帝

中华爱国人物故事:推进民族大融合的改革者孝文帝试读:

总序

胡维革《中华爱国人物故事》是一套故事丛书。它汇集了我国历史上80位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革命领袖、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感人史迹,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于“生于斯、长于斯、衣食于斯”的祖国的一种神圣感情,是人们对于自己民族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感召和激励整个中华民族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在漫长的历史上,爱国主义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独立、统一、进步和繁荣而英勇奋斗。从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到统一全国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从秉笔直书著《史记》的司马迁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到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从七下西洋传播友谊的郑和到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从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到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谭嗣同,从威震敌胆的抗联将军杨靖宇到人民音乐家聂耳与冼星海,从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李四光到万婴之母林巧稚,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到情系雪域献身高原的孔繁森……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由于热爱祖国的人们前仆后继地奋斗,国家和民族才得以生存,历经一次次历史危机关头而能转危为安,走向兴盛和富强,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华儿女历经忧患、跨越沧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力量,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并有力地凝聚着五洲四海的中国人。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革命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独立自主出生入死;建设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增砖添瓦;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我们要争做一名新时期的爱国者。新时期的爱国者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都必须具备的情感。民族自尊心能增强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民族自豪感能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信心。要树立“祖国高于一切”的崇高信念,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抛却个人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从思想上、知识上充分武装自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爱国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是关系到民族盛衰、国家兴亡的根本问题。一代代人爱国主义思想情操的形成,需要不断地培养。培养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向爱国主义的英雄人物和典范事迹学习。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人们向英雄和先进人物学习,特别是对于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可提供一些生动的教材。祝愿此书出版发行成功,为培养“四有”新人作出贡献。于2011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历史渊源

关于鲜卑族,有史以来众说纷纭。鲜卑,作为一个族名,在先秦时期它是指与楚有关的一支蛮夷。历史上对其得名大致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鲜卑族因居住地名之鲜卑而得名。在《三国志·鲜卑传》中,引述了《魏书》上的一则史料:“鲜卑亦东胡之余也,别保鲜卑山,因号焉。”而第二种说法是,鲜卑是一种祥瑞的神兽,该民族奉其为图腾,因此而得名。第三种说法是,由于胡服中带钩的大腰带名为“犀毗”或“鲜卑”,后来便把穿着此服饰的东胡说成鲜卑了。无论何种解释,我们都能从中看出,鲜卑族是东胡的后裔这一事实。近些年来,民俗学者们致力于对“五胡乱华”历史实况的研究,因此,我们对于鲜卑族也有了更多的认识。据称历史上的锡伯人十分崇拜一种似狮非狮、似狗非狗的动物——鲜卑兽。男人会把它雕刻在皮带钩上,每当上山打猎都会系着它。鲜卑民族栖息繁衍的畜牧草原,位于如今内蒙古东部。鲜卑民族曾经逐草而居

关于鲜卑族的起源,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最初人们只知道其自汉魏以来,鲜卑族便逐渐地往南边迁徙,过着一种随水草迁移的游牧生活,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支。关于其起源,则不得而知。直到1980年7月,我国考古学家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的大兴安岭北部内麓,发现了一所隐秘的石室,石室内的墙壁上刻有大量北魏皇帝祭祖的文字,由此推断,鲜卑拓跋部起源于大兴安岭北麓。这一山洞,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嘎仙洞。以渔猎畜牧为生的锡伯族

鲜卑拓跋部最初和当时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一样,都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后来,拓跋珪登上了王位,并挑起了重振拓跋部的重任,拓跋部于是开始渐渐地强大起来。鲜卑拓跋部落原始的社会形态也在此时期慢慢开始瓦解了,鲜卑拓跋部最终得以步入了奴隶社会时期。此时,秦汉王朝先后建立,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完善,秦朝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汉朝建立了封邦建国制度等,这一切对居于北方的少数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北方少数民族首领们纷纷开始学习汉学,并希望从中吸取治国安邦的策略,鲜卑族也并不例外。在相应的文化作用下,鲜卑拓跋的奴隶制在没有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很快地过渡到了封建社会。鲜卑族的这些发展与进步,与拓跋鲜卑几位有为的君主是有着密切关联的。历史上的鲜卑族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一样,呈现出一种逐渐南移、与汉族融合的趋势。南移的少数民族为了适应中原大河文明安土重迁的特点,逐步适应了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这种适应在北魏孝文帝时期达到了鼎盛,永和年间的民族融合也达到了高潮。鲜卑拓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专制政权下的土地制度,在官僚机构改革上也有所创新,孝文帝颁布的俸禄制对后世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鲜卑族改姓氏、变革传统民族服装、与汉族人民通婚,自觉学习儒家礼仪文化,凡此种种无不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鲜卑族自身与中原民族的发展。嘎仙洞洞内的石室,鲜卑族先民曾寄居于此。

在鲜卑民族从一个典型的生产方式相对单一的游牧行国发展到一个鼎盛的生产方式多样化的封建王国的过程中,永和年间的孝文帝拓跋宏发挥着最为巨大的推动作用。

首个政权

在北魏建立之前,鲜卑族曾经建立过一个政权,国号为代。代国的建立要追溯到东汉的后期。代国,从松散的部落制过渡到专制皇权。

在东汉后期,由于鲜卑族居住地的“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因此在鲜卑族推寅、邻等首领的带领之下,开始了长期的迁徙,终于“始居匈奴之故地”——内蒙古大草原。如今,我们还能在满洲里附近的扎赉诺尔、呼伦贝尔一带发现许许多多鲜卑族先民的遗迹。内蒙古境内的盛乐博物馆018

迁徙到大草原以后的鲜卑族在实力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首领诘汾子力微平伏了周边的各个部族,《魏书·序纪》中载为“诸部大人悉皆敧服,控弦上马二十余万”,由此可见,拓跋部在大草原上实力大大地增强了。与此同时,鲜卑族的社会体制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然而,此时期的众多部族首领的帝号是后来追加的,此时期的部族首领并未具备真正的皇权的权威,中央专制政权也并未真正意义上的建立。诘汾子力微执政的第39年,由于白部大人没有前来参加祭天,力微“于是征而戮之”,导致了“远近肃然,莫不震慑”。此时,鲜卑首领的权力方才染上了一丝专制的色彩。

在力微死后,他的儿子悉鹿继位,悉鹿死后则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弟弟绰,绰死后,权杖传到了其侄的手中。这位侄子其实就是力微的孙子弗。弗之后,再由力微的儿子禄官继位。禄官与弗的两个哥哥猗偠、猗卢“分国为三部”,各主一部,并称“三帝”。可见在这一时期,部族首领的继承关系并没有依循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宗法原则。盛乐博物馆内描绘鲜卑百姓日常生活的壁画

在三帝并立的时期,鲜卑拓跋的实力变得日益强大起来,“财畜富实,控弦骑士四十余万”。不久之后,禄官逝世,猗卢便统摄了三部。于是鲜卑拓跋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猗卢统一了拓跋部的第8年(公元310年),晋愍帝封猗卢为代王,“置官署,食代、常山二郡”——鲜卑族的第一个政权,代国正式建立了。盛乐百亭园

代国的建立是鲜卑与中原政治相互交流的结果。当然这些交流所产生的结果都不会是单方面的——《魏书·官氏志》道,此时拓跋部“及交好南夏,颇亦改创”。这种改变意味着鲜卑的社会体制开始有变化了,因此,鲜卑拓跋得到了发展的大好机会。

什翼犍在位的39年间,代国的实力不断地增强。然而,这也难以改变一个小国必然的命运。当时,地处中原的前秦在苻坚的统治之下,国势欣欣向荣。苻坚先后消灭了前燕和前凉,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了整个北方。公元376年,苻坚在平凉州后,发兵30万分两路夹击代国,什翼犍兵败,退还到阴山一代。他的儿子翼圭缚父请降。苻坚把什翼犍送到了太学读书,而“散其部落于汉鄣边故地”。到此为止,鲜卑拓跋为了建国而做出的努力便告一段落了,但由此而竖起的宏图雄心和得到的政治经验却留下了长长的投影,因此北魏人在迁都洛阳之前,一直都自称“大代大魏”。

公元386年,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在族人的拥戴下即代王位,三月后改称魏王,代国的历史从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公元471年,献文帝把皇位让给了年仅4岁的拓跋宏。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盛乐博物馆馆内壁画

文明冯太后

孝文帝的一生深受着其祖母冯太后的影响,对自己的这位祖母也甚是依恋。历史上记载在冯太后死去之时,孝文帝“哭三日不绝声,勺饮不入口者七日”,经过中部曹杨舂等大臣的劝谏,孝文帝才每餐进一点很少的粥。孝文帝迟迟不舍安葬祖母,冯太后死后20天,葬礼虽毕,孝文帝又频繁地前往永固拜谒,在陵下搭建草棚,宣布要在祖母陵前为她守孝三年。孝文帝三岁丧母,十岁丧父,他甚至终生都不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冯太后在他生命中所扮演的,是严父与慈母兼导师的三重角色。太和改革其实有很多措施都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与协助下执行推广的。因此,要了解孝文帝的生平、思想以及改革的始末,就不可避免地要正视这位政治女强人的功绩。冯太后的陵墓永固陵

冯太后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她是一位很有来历的人。她的祖上是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西晋末年避乱离乡,迁居于龙城(今辽宁朝阳)。伯祖父冯跋少年时“恭慎勤于家产”,也颇有志向,曾侍于后燕。当燕君被北魏击败,宫内自相残杀时,冯跋趁机于409年独树一帜,称为天王,建都龙城,国号也叫燕,史称北燕。冯跋在位时,在政治上做出过不少贡献,他课农桑,禁贿赂,并营建太学,以刘轩、张炽、翟崇等名儒为博士郎中,选拔官僚子弟加以培养。但是在冯跋死后,其弟弟冯弘继位称王,尽杀诸侄,北燕内部分崩离析。由于抵挡不住北魏的强烈攻势,436年,冯弘仓皇逃离北燕,前往高丽,并在438年被高丽人所杀,客死他乡了。在北魏消灭北燕之时,冯弘的儿子冯朗投降了北魏。这位冯朗,也就是冯太后的父亲了。他们全家迁徙到了长安,因此对于北魏而言,他们是“新民”。冯朗后来也曾在北魏担任刺史这一官位。后来在北魏讨伐柔然的过程中,冯朗的弟弟冯邈兵败投降,冯家上下全部受到牵连。冯朗被杀,小冯姑娘也被皇室收归为奴。幸好她在皇宫里还有一位姑姑。这位姑姑是太武帝时期的后宫,当年冯弘无力抵挡北魏的征发,于是纳女称臣,这位左昭仪就是在此时进宫的。左昭仪对失去双亲的小冯姑娘悉心照顾,教以礼仪、文化和知识,并且亲自与皇太子拓跋濬的乳母,后来的保太后常氏一起把小冯姑娘推荐给拓跋濬。拓跋濬对于端庄文雅、娴熟聪慧的小冯姑娘也甚是喜爱。452年,拓跋濬继位,即文成帝。同年,他选14岁的小冯姑娘为贵人,对她宠信有加。古阳洞:孝文帝为冯太后开凿的功德洞,是龙门石窟中著名的一景。

可惜,好景不长,公元454年,文成帝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见了因战争从南方掳掠到北魏的李氏。文成帝深深地被李氏的绝色所折服了,李氏很快地被拓跋濬召入宫中,封为贵人。拓跋濬因此而冷落了冯贵人。次年,李贵人诞下了文成帝的第一个儿子——北魏第五代君主拓跋弘,她在皇宫中的地位更见巩固了。古阳洞佛龛

左昭仪与保太后常氏当时撮合冯贵人和皇太孙是出于要保住自己在皇宫中地位的需要,如今冯贵人失宠,这让她们非常恼怒。保太后利用道武帝拓跋珪时期所定下的家规——“子贵母死”,强迫文成帝立拓跋弘为太子,处死了李氏。李氏既死,冯贵人马上重新获得了宠幸,不久以后就被册封为皇后了。北魏古阳洞造像

冯太后是一位有魄力、果敢而精明的人。孝文帝当政时期很多措施其实都是由冯太后协同施行的。冯太后的胸怀之大也并不是历代的后宫嫔妃所能比拟的。冯太后最喜欢登临方山远眺。有一次,她与拓跋宏同登方山顶上,远眺远处的山川,不禁感慨万分。她对群臣说:“当年虞舜葬在苍梧,娥皇、女英二位妃子并没有陪葬。何必一定要葬在皇陵中才显得富贵呢!我死后,不要把我送回祖陵了,把我安葬在方山顶上,最合我的心意了!”于是,拓跋宏建造了方山顶上的两座陵墓。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去世,她的遗体被抬过灵泉池,抬上方山顶上安放在这小小的石碓之中。这就是方山顶上的永固陵。石菩萨像:北魏永熙二年(533年)造,高27.5厘米。

献文帝的功绩

献文帝拓跋弘,北魏的第五代帝皇,是北魏孝文帝的亲生父亲。拓跋弘名义上是冯太后的儿子,其生母实质上为南方的俘虏李贵人。拓跋弘3岁被立为储君,12岁正式继承皇位,终其一生他处处受着冯太后的监视。然而,拓跋弘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傀儡皇帝。虽然朝廷中到处都充斥着冯太后的眼线和势力,然而他却没有一刻畏惧。他并不受冯太后的操控,而是建立了与冯太后相异的一股朝中势力。献文帝并非无能,在北魏的历史上,他是勤政亲民、年轻有为的一代帝皇。云冈石窟石洞

在献文帝执政期间,他“勤于为治,赏罚严明,拔清节,黜贪污”,使北魏吏治面貌大为改观。云冈石窟群佛

在北魏之前,官员是没有俸禄的。历史上向政府官员发放工钱实质上始于孝文帝。鲜卑建立北魏初期,政治经济文化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明显带有着原始社会晚期的痕迹。朝廷上下,并没有一套比较完善合理的行政系统。同时,官员们大多为鲜卑的贵族,他们脱胎于原始部落的小头领,保留着掳掠抢夺的习性。因此,北魏前期的官员,其收入最主要来源于战争的掠夺与上级的赏赐。这样的习性在部落制度的社会或战争的年代或许还可以维持,但是一旦进入了封建社会,这种掳掠的行径便必然会演变成为搜刮民脂民膏的贪污受贿行为。在拓跋弘执政时期,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十分严重,使得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尖锐。悬空寺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巩固自己的统治,献文帝指定了一条强硬而严格的法律——“吏受所监临羊一口,酒一斛者,死,与者以从坐论”。这是在《魏书·显祖记》中记载的一则事实。意思大概为“官员凡是收受一只羊、一斛酒以上的,一律处死,同时行贿之人以从犯论处。如若有人揭发尚书以下官员的贪污罪状的,则可以取代被揭发官员的职位。”此诏书引来了许多大臣的反对。一个名叫张白泽的官员指出:“周天子在位之时,帮耕者亦有酬劳,如今百官并无定产,若禁止收受财资,只怕生活将难以为继!且让揭发者取代被告者,必定会引发诽谤与栽赃嫁祸之事,实在不宜于国家的长治啊!”群臣纷纷劝止,献文帝这才不得已而作罢。因此在献文帝当政时期,北魏官员依然是没有固定收入的,只有在战争获胜取得战利品之时,他们方能获得一点点奖赏。新法律虽然被迫废止了,可是在其后的执政期间,献文帝还是颇有魄力地惩戒很多作风不正的官员,实在是大快人心!云冈石窟造像

献文帝还根据中原的实际情况,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在《魏书·显祖记》中记载,“命因民贫富为三等输租之法,等为三品,上三品输平城,中输他州,下输本州”。这样的一种赋税制度,既不影响国家的赋税使用,又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广大贫苦百姓的远途运输、疲于赋役的问题。这种依据贫富差别而征税的方法,实为历史上的一大创举!同时,献文帝还改变了拓跋焘时期重征赋税的政策。即使是在国家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献文帝依然坚持轻徭薄赋,这便大大地减轻了中原百姓的负担,也极大地缓和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云冈石窟

在政治上,他整理选举和爵位制度。如授权地方官员到任之日可以选拔“民望忠信者”,不许前任官员干预;又诏严禁诈取爵位,凡未有功绩而超迁爵位者,一律不予以承认,这就改变了爵位过滥的情形。

此外,献文帝还加强礼仪教化,设立乡学,“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为防止“宽政犹水,逋逃遂多”,他又下诏重申法律,“以肃奸伪”。

孝文帝的文韬

拓跋宏是献文帝的长子,皇兴元年(公元467年)8月戊申(29日)生于平城紫宫。他的母亲李氏是汉族南郡王李惠的女儿。拓跋宏3岁被立为太子,李夫人同样也无法逃脱被处死的命运。对于拓跋宏出生时的情形,青史不惜笔墨,大加渲染:“神光照于室内,天地氛氲,和气充塞”。皇帝宝座

皇兴五年(471年)8月,献文帝宣布退位,原本想传位于叔叔的献文帝碍于文武百官的死谏,把皇位传予年仅4岁的长子拓跋宏。据说在这个庄严肃穆的时刻,拓跋宏独自在金銮殿上哭泣不已。献文帝问其故,小拓跋宏回答:“代亲之感,内切于心”,他是不忍心取代父亲的皇位啊!得子如此,献文帝感慨不已。永宁寺出土文物

在冯太后的调教之下,孝文帝文采十分出众。孝文帝驾崩之后的谥号为“孝”为“文”,孝文帝一生之中给予世人最深刻印象的,除了对于祖母的温和孝顺以外,就是其文采的斐然了。孝文帝的文字作品大约有百十来篇,他曾汇编成集,分赐臣下。太和十八年(494年),刘修道出镇平城,孝文帝亲自践行,命令文武百官为刘修道作诗,又以其文集一部赐之,曰:“时契胜残,事钟文业,虽则不学,欲罢不能。脱思一见,故以相示。虽无足味,聊复为笑耳”。永宁寺遗迹

历史上留存着孝文帝的两篇祭山川之文:《初学记》传六收孝文帝《祭河文》,赞颂黄河的汹涌澎湃,浩浩荡荡,一泻千里,以及滋润万物的功德:

维太和十九年,皇帝告于河渎之灵:坤元涌溢,黄渎作珍,浩浩洪流,神裨阴沦。通源导物,含介藏鳞,启润万品,承育苍渂。惟圣作则,惟禹克遵,浮楫飞帆,洞厥百川。朕承百历,克纂乾文,腾鸾淮方,旋鷁河濆,龙聆御渎,凤鸟乘云。滼瀿棹舟,鹮鹮沂津,宴我皇游,光余夷滨。肇开水利,漕典载新,千舻桓桓,万艘斌斌。保我大仪,惟尔作神。平城遗迹:北魏王朝自道武帝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在平城定都开始,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止,都城一直定于今山西大同,北魏历代皇帝对平城皆有建设。《初学记》卷五也收录了《祭岱岳文》,极力描绘了泰山的巍峨雄壮:

维太和十九年,敢昭告于泰山东岳之灵:造化氛氲,是生二仪,玄黄既辟,山川以离。四流含灵,五岳苞祇,并兼万象,出纳望羲。岱宗穹崇,梁甫盘崛,青邱崎屹,春阯郁律。肇正庶类,启光品物。上敷神工,下融灵秩,载协化文,四气以溢。百王镌成,莫不兹室。

从这两篇祭奠山河之文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文学修养的确不同凡响。纵观北魏,除了一些乐府民歌被高度肯定以外,文坛一直寂寂,并无佳文。孝文帝能够为文如此,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云冈石窟中的飞天

孝文帝还有很多关于文学上的趣闻轶事见于经传。

孝文帝的岳父冯熙曾在邙山建造了寺庙,委托贾元寿作碑。孝文帝游览佛寺,看见了碑文,赞不绝口。冯熙死后,孝文帝悲痛不已,亲自为他起草了墓志铭。冯熙之子冯诞被任命为司徒,孝文帝代他写了三让表。冯诞上任,孝文帝又替他草拟谢章。冯诞死后,他又亲自撰写碑文挽歌,“皆穷美尽哀”,极尽铺陈之美。

孝文帝南征,曾宴饮群臣,酬酢赠答。酒酣之际,孝文帝想到国家尚未统一,不禁感慨万分,歌唱起来,声调悠扬悲凉:“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群臣纷纷续歌。彭城王拓跋勰歌曰:“愿从圣明兮登衡会,万国驰诚混江外”;郑懿歌曰:“云雷大振兮天门辟,率土来宾一正历”;刑峦歌曰:“舜舞干戚兮天下归,文德远被莫不思”;郑道昭歌曰:“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合”。君臣们一唱一和,充满着对统一蓝图的憧憬与自信,孝文帝十分高兴,遂复歌曰:“遵彼汝坟兮昔化贞,未若今日道风明”。关于这次酬酢应答,被官员刑峦一一记录了下来。

改革思想

孝文帝的改革思想渊源于儒家的文化。他曾经一再表示,要参考和仿效“古式”、“旧典”,用文德代替武功,用儒家的“文”代替拓跋的“武”,从而寻求一条推动民族融合、社会进步的道路。以儒家为核心的思想立足于维护中央集权。北魏金嵌绿松石耳环

孝文帝曾经多次在大臣们的面前表露出对南朝的欣羡与向往。他亲自接待南朝过来的使节,与他们交谈甚欢。北魏陶碗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统一了北方以后,很多汉人参与政事。然而,汉人的参与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正统观念与统治者的一致。很多汉族官员都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江南汉族王朝的感情,而对鲜卑贵族的鄙陋不屑一顾。这对于北魏的统治是极为不利的。只有当统治者对汉族人的正统观念完成了改造、消除了偏见,北魏的政权才能巩固与安稳,北魏才能名正言顺地统一南北,结束分裂对峙的局面。

孝文帝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他多次以天下之主的姿态祭拜中原地区的名山大川,祈祷上天助其完成一统大业。孝文帝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德天承运、天命所归的君皇,他一再亲自拜祭孔子、比干等一直被汉族视为文化正统的名人,借此表现自己对中原汉族传统精神的高度重视,甚至借此表明自己是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这种举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汉族百姓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消除了汉族士人的逆反心理。北魏墓出土梳十字大髻、穿窄袖衫裙的彩绘女俑。

移风易俗实行汉化,为北魏的南征北战,实现“齐美于殷周”提供了实现的可能。北魏石雕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493年)经营新都洛阳,太和十九年(495年)正式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北魏洛阳城由宫城、内城、外郭三重城垣组成。宫城、内城基本上是在魏晋洛阳城旧址上重建的。宫城南北长1398米,东西宽660米,位于东汉北宫故地。除北墙不甚明确外,东南西三面宫城墙尚存,并有四座宫门。内城城垣至今无甚改变,根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北魏内城共有13座城门,布置精巧,极为壮观。而外城则是北魏迁都后新建的。北魏洛阳城汲取了鲜卑政权都城盛乐、平城的经验,又融会了中国封建传统思想的精髓,适应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北魏的洛阳城是一座富有创意的新型都城,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