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雯《现代书业企业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14:19:2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朱静雯《现代书业企业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朱静雯《现代书业企业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书业企业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书业企业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主要是从书业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的。书业企业管理学一方面探讨如何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有效地应用于书业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另一方面则研究书业企业管理实践的特殊性,以充实管理学的理论,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一、管理的内涵

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便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管理是一种活动,是在特定组织、特定时空环境下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动态过程;(2)管理是有目的的,这一目的与管理者欲达成的目标有关;(3)实现组织目标是需要资源的,但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达成组织目标需要有一个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有一个投入与产出的衡量。

2管理的特性(1)管理活动的内容

①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过程。管理是任何组织不能或缺的,但又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只能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②管理活动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些活动构成了管理的基本职能。

③管理活动是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

④管理活动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组织内外的特定条件。(2)管理的特性

①动态性

管理的动态性特征源于两个方面:

a.管理活动运行的环境与组织是变化的;

b.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

②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管理活动分为两大类:

a.程序性活动,是指有章可循,照章运作就可取得预想效果的管理活动;

b.非程序性活动,是指无章可循,需要边运作边探讨的管理活动。

③经济性

资源配置是需要成本的,因此,管理具有经济性。

a.管理的经济性体现在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上,选择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以放弃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为代价的;

b.管理的经济性体现在管理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其所产生的费用是不同的;

c.管理是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过程,而选择不同资源以及整合的方式,也存在成本问题。

④创造性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资源条件等状况下,具体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创造性和技巧的发挥密切相关,成功的管理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创造性与艺术性,对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风格的选择也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

3管理的目标(1)管理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

管理的目标是与组织的目标连接在一起的,具体管理活动必定有一个欲实现的目标,它使这一具体的管理活动成为必要。具体管理活动的目标规定了它行进的方向,而这一方向又必须符合组织总体目标的规定。组织既定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管理活动目标而逐步实现的。组织既定目标可按层级纵向分解或按不同领域横向分解,这些分解后的小目标既是具体管理活动的目标,又可以通过集合构成组织既定目标。(2)功利性目标和非功利性目标

组织既定目标具有双重特性: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功利性是指组织既定目标设定的核心特性。非功利性则是指在组织既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获得的非既定设想的其他价值。(3)营利性与非营利性

根据组织的终极目标,可以将组织分为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保值为终极目标的组织称为营利性组织;以满足社会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为终极目标的组织称为非营利性组织。营利性组织的终极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以通过市场这一绩效指标来衡量;而非营利性组织的终极目标的实现程度,往往需要通过一些定性的和相对主观的指标加以衡量。(4)投入与产出目标

一个组织要进行运转,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组织获得这些资源的过程构成了组织的“投入”,对所获资源的运用所产生的成果,统称为组织的“产出”。大部分产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衡量:

①产量与期限。产量是从生产多少产品或者提供多少服务项目来反映产出水平的。产品的数量可以用实物指标或货币指标(产值、销售额)来衡量。

②品种与质量。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项目,都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质量和品种是对产出更内在、更本质的规定。

③成本。将产出控制在一定成本之内,这种控制通常是建立在单位产品或服务预算的基础上的。(5)效率与效果

组织的绩效目标是对组织所取得的成果与所运用的资源之间转化关系的一种更全面的衡量。组织绩效的高低可以用效率和效果来衡量。

效率(efficiency)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它可以用设备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资金周转率以及单位产品成本等来衡量,这些是对组织效率性的衡量。由于组织获取资源是有代价的,因此,管理者必须关心这些资源利用的效率。以同样的投入能获得更多的产出,就体现了高效率;同样,如果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了同样的产出,也体现了高效率。高效率必须建立在组织目标正确的基础上,这个正确目标就是效果(effectiveness)。效果的具体衡量指标有销售收入、利润额、利润率等。

4管理的职能

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实施管理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即为管理过程。(1)管理过程中包含着巨大不确定性的原因

①管理客体的不确定性。这是指确定客体的条件是不确定的。

②管理运行时空的不确定性,管理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的,这种时空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其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时空本身也在随着管理过程的展开而不断运动。

③管理效果的不确定性。管理主体必须寻找一些方法和手段降低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使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相一致。这些方法和手段就是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它们被称作管理的职能。(2)管理的具体过程

①计划

计划(plan)是确定组织目标,制定整体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并将目标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的过程。从计划的定义可以看出,计划既涉及目标的制定(做什么),也涉及达到目标的方法(怎么做)。

a.计划的作用

第一,计划是一个协调的过程,它给管理者和非管理者指明了方向。当所有组织成员了解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时,他们才能协调行动,互相合作,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

第二,计划通过督促管理者来预见变化以及变化的冲击,从而制定有效的对策。

第三,计划可以减少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性,使管理者能够预见行动的结果。

第四,计划还可以减少重叠性和浪费性行为。

第五,计划通过设立目标和标准对管理过程实施控制。

b.计划的分类

计划可分为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具体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第一,战略计划(strategic plans)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作业计划(operational plans)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计划。

第二,短期计划(short-term plans)指一年以内的计划;长期计划(long-term plans)指2~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计划。

第三,具体计划(specific plans)是具有明确规定的目标,不存在模棱两可,也不会引起误解的计划;指导性计划(directional plans)是指规定一些一般方针的计划,它指出重点但不把管理者限定在具体的目标或是特定的行动方案上。

②组织

组织(organize)职能决定了组织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谁去完成这些任务,这些任务怎么分类组合,谁向谁报告,各种决策应在哪一层级上制定。

③指挥

指挥(command)是指领导组织内的所有成员同心协力地去执行组织的计划,实现组织的目标。指挥包含四个方面的功能:

a.及时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指导组织内全体成员与资源配合去适应环境,并采取适当的行为;

b.调动组织内成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奋发向上,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机会;

c.有效地协调组织内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降低内耗;

d.督促组织内成员尽自己最大努力,按照组织既定的目标和计划,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④协调

协调(coordinate)是指将资源按照规则和配比进行安排的一种活动,也是将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各自工作主体的行为进行有序统一的活动。专业化分工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也导致了不同工作主体之间配合问题的出现,如果配合不好,则可能使组织总体效率下降,甚至产生负效应。为了防范不同工作主体之间配合不好这种状况的出现,就需要对不同工作主体进行协调,以消除由于专业分工产生的不和谐因素。

⑤控制

控制(control)是监督各项活动的实施,以保证其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所有的管理者都应当承担控制的职责,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能够保证各项行动的方向与组织的既定目标保持一致。控制系统越完善,管理者实现组织的目标就越容易。

二、管理理论的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产生的。对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泰罗、法约尔、韦伯,他们分别对生产作业活动的管理、组织的一般管理、行政性组织的设计提出了系统的理论。(1)科学管理

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这标志着现代管理理论的诞生。这本书阐述了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理论,其核心是应用科学方法确定从事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

科学管理的核心在泰罗的科学管理四原则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①通过动作和时间研究法对工人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科学的分析,制定出标准的操作方法,用以规范工人的工作活动以及工作定额,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以提高其劳动技能,使其能够按规定的工作标准进行操作。

③真诚地与工人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办。

④管理者和工人都必须对各自的工作负责。(2)一般管理理论

1916年,法约尔出版了《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书,在书中他提出了各类组织管理的五大职能和有效管理的14条原则。法约尔将工业企业中的活动分为六大类,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生产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管理活动本身又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他认为成功的管理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能够在管理实践中灵活地运用他所提出的14条管理原则。这些原则是:

①工作分工。工作分工的专业化可以提高雇员的工作效率,从而增加产出。

②权责对等。管理者必须拥有命令下级的权力,但这种权力又必须与责

任相匹配

③纪律。雇员必须遵守和尊重管理组织的规则,领导者以身作则,使管理者和员工都对组织规章有清楚的认识,明智地运用惩罚,以对付违反规则能行为。

④统一指挥。每一个雇员应当只接收来自一位上级的命令。

⑤统一领导。每一组具有同一目标的组织活动,应当在一位管理者和一个计划的指导下进行。

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任何雇员或雇员群体利益不应当置于组织利益之上。

⑦报酬。对雇员的劳动必须付给公平的报酬。

⑧集中。集中是指下级参与决策的程度。决策制定是集中还是分散,只是一个适度的问题,管理当局的任务是找到每种情况下最适合的集中程度。

⑨等级链。从最高层管理到最低层管理的直线职权代表了一个等级链,信息应当按等级链传递。但是,如果遵循等级链会导致信息延误,则允许横向交流,条件是所有当事人同意并通知各自的上级。

⑩秩序。人员和物品应当在恰当的时间处在恰当的位置上。

⑪公平。管理者应当友善地和公平地对待下级。

⑫人员稳定。雇员的高流动性是低效率的,管理当局应当提供有规则的人事计划,并保证有合适的人选接替职务的空缺。

⑬首创精神。允许雇员发起和实施他们的计划,这将会调动他们的热情。

⑭团结精神。鼓励团队精神将会在组织中建立起和谐与团结。(3)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的社会学家,他在20世纪早期提出了一种权威结构理论,并依据权威管理来描述组织活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一种被他称为官僚行政组织(bureaucracy)的理想组织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体现劳动分工,有着明确的等级关系、详尽的规章制度以及非人格化的相互关系、人员的正规选拔及职业定向等特征的组织系统。对于这种组织的管理,他提出以下6条原则:

①劳动分工。工作应当分解为简单的、例行的和明确定义的任务。

②职权等级。公职和职位应当按等级来组织,每个下级应当接受上级的控制和监督。

③正式的选拔。所有组织成员都是依据培训、教育或正式考试取得的技术资格选拔的。

④正式的规则和制度。为了确保全体雇员活动的一贯性,管理者必须制定正式的组织规则。

⑤非人格性。规则和控制的实施具有一致性,应避免掺杂个性和雇员的个人偏好。

⑥职业定向。管理者是职业化的官员,而不是他所管理单位的所有者,他们领取固定的工资,并在组织中追求他们职业生涯的成就。

以上三种管理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它们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把组织中的人看做“机器”,忽视了它们作为“人”的需要和行为;二是没有看到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只关注组织内部的问题。

2行为管理理论

20世纪20年代中期,产生了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管理理论,这些学说和理论开始注意到“人”具有不同于“物”的特殊性,需要管理者采取不同于物的方式进行管理。其中,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的“人际关系学说”和道格拉斯•麦克雷戈的“人性假设理论”最具代表性。(1)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学说

霍桑研究(Hawthorne studies)开始于1924年,是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Western Electric)设在伊利诺州的霍桑工厂中实施的,也称霍桑试验。实验是根据科学管理理论中关于工作环境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假设,进行照明度与生产效率关系的研究,试图通过对照明强弱变化产量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为合理设定工作条件提供依据。1933年,梅奥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

①以前的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其积极性的唯一动力;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因此,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还必须从社会和心理方面去努力。

②以前的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受工作条件和工作方法的制约,霍桑实验证实了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及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

③以前的管理只注意组织机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霍桑实验发现除了正式团体外,职工中还存在着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组织有它特殊的感情和倾向,左右着其成员的行为,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④以前的管理对工人的思想感情漠不关心,而霍桑实验证明,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应该像霍桑试验人员那样重视人际关系,设身处地地关心下属,通过积极的意见交流,达到感情上的沟通。(2)人性假设理论

1957年,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道格拉斯·麦克雷戈发表了《企业的人性面》一文,提出了人性假设理论。麦克雷戈认为,管理者对员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相应地,就会采取完全不同的管理方法,他将这两种不同的人性假设为“X理论”和“Y理论”。

①X理论的内容

a.一般人天性好逸恶劳,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工作。

b.人天生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要求。

c.一般人缺乏进取心,逃避责任,甘愿听从指挥,安于现状,没有创造性。

d.人们通常容易受骗,易受人煽动。

基于这种对人做出的“性本恶”的判断,管理者必然会在管理中对员工采取强制、惩罚、解雇等手段,迫使他们工作。

②Y理论的内容

a.一般人天性并不好逸恶劳,工作中体力和智力的消耗就像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人们对工作的好恶取决于他们对工作带来的满足和惩罚的理解。

b.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唯一方法,甚至可以说它不是最好的方法;相反,如果让人们参与制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则有利于实现自我指挥和控制。

c.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人能主动承担责任,不负责任、缺乏雄心壮志并不是人的天性。

d.大多数人都具有一定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

e.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智慧和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了发挥。

管理者在管理行为上会采取以人为中心的、宽容的、民主式的管理方式,使员工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为员工发挥其智慧和潜能创造有利条件。

3管理科学理论

管理科学理论又称为运筹学或定量管理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1)管理科学理论的主要特征

①以决策为主要着眼点,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②以经济效果标准作为评价管理行为的依据;

③依靠数学模型,即以数学形式来表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建立合适的模型就成为管理行为可行性的前提条件;

④依靠计算机运算,从而得出量的结论。(2)科学管理中所采用的数学模型

这可以分为两大类:描述性模型和规范性模型,其中又可各自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两种。目前,管理科学中比较流行的数学摸型有:

①决策理论模型;

②盈亏平衡点模型;

③库存模型;

④资源配置模型;

⑤网络模型;

⑥排队模型;

⑦模拟模型。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计划

答:计划(plan)是确定组织目标,制定整体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并将目标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的过程。从计划的定义可以看出,计划既涉及目标的制定(做什么),也涉及达到目标的方法(怎么做)。在管理学中,计划具有两重含义,①计划工作,是指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②计划形式,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事件。

2非功利性目标[武大2012年研]

答:非功利性目标是企业组织管理的既定目标之一,与功利性目标相对,是指在组织既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获得的非既定设想的其他价值。例如,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创造了企业文化,培养了一批有专长的高级人才,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这些价值的获得体现了组织既定目标的非功利性。

二、简答题

1管理活动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管理是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便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活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过程。管理是任何组织不能或缺的,但又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只能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2)管理活动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些活动构成了管理的基本职能。(3)管理活动是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4)管理活动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组织内外的特定条件。

2简述管理的特性。

答:管理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动态性

管理的动态性特征源于两个方面:①管理活动运行的环境与组织是变化的;②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每个组所处的环境不同,组织的目标与所从事的行业也不相同,这导致了每个组织中资源配置的不同和管、理模式的不同。(2)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管理活动尽管是动态的,但是,还是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程序性活动,是指有章可循,照章运作就可取得预想效果的管理活动;另一类是非程序性活动,是指无章可循,需要边运作边探讨的管理活动。这两类活动可以互相转换,程序性活动是通过对非程序性活动规律的科学性总结得来的,这正是管理科学性的体现。(3)经济性

资源配置是需要成本的,因此,管理具有经济性。①管理的经济性体现在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上,选择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以放弃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为代价的;②管理的经济性体现在管理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其所产生的费用是不同的;③管理是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过程,而选择不同资源以及整合的方式,也存在成本问题。(4)创造性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资源条件等状况下,因此,对每一个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唯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是对那些非程序性的活动和全新的管理对象的管理,更是如此;具体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创造性和技巧的发挥密切相关,成功的管理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创造性与艺术性,此外,对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风格的选择也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

3简述计划的作用。

答:计划的作用主要包括:(1)计划是一个协调的过程,它给管理者和非管理者指明了方向。当所有组织成员了解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时,他们才能协调行动,互相合作,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2)计划通过督促管理者展望来预见变化以及变化的冲击,从而制定有效的对策。(3)计划可以减少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性,使管理者能够预见行动的结果。(4)计划还可以减少重叠性和浪费性行为。(5)计划通过设立目标和标准对管理过程实施控制。

三、论述题

谈谈你对管理目标的认识?

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管理的目标:(1)管理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

一般意义上的管理没有其独立的目的和目标,它必须与组织联系在—起,它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存在的。也就是说,管理的目标是与组织的目标连接在一起的。在这个前提下,具体管理活动一定有一个欲实现的目标,它使这一具体的管理活动成为必要。具体管理活动的目标规定了它行进的方向,而这一方向又必须符合组织总体目标的规定。组织既定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管理活动目标而逐步实现的。组织既定目标可按层级纵向分解或按不同领域横向分解,这些分解后的小目标既是具体管理活动的目标,又可以通过集合构成组织既定目标。(2)功利性目标和非功利性目标

组织既定目标具有双重特性: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功利性是指组织既定目标设定的核心特性。例如,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既定目标是最大利润或满意利润,这是企业运行的根本理由,是企业组织功利性的体现;又如,高等学校的既定目标是培养优秀人才和多出科研成果,这一目标也是功利性的。非功利性则是指在组织既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获得的非既定设想的其他价值。例如,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创造了企业文化,培养了一批有专长的高级人才,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这些价值的获得体现了组织既定目标的非功利性。(3)营利性与非营利性

根据组织的终极目标,可以将组织分为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保值为终极目标的组织称为营利性组织;以满足社会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为终极目标的组织称为非营利性组织。营利性组织的终极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以通过市场这一绩效指标来衡量;而非营利性组织的终极目标的实现程度,往往需要通过一些定性的和相对主观的指标加以衡量。(4)投入与产出目标

一个组织要进行运转,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组织获得这些资源的过程构成了组织的“投入”,对所获资源的运用所产生的成果,统称为组织的“产出”其具体表现为医院治愈的病人、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出版企业生产出的出版物、服务企业提供的各项服务,等等。不同类型的组织,其“产出”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是,大部分产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衡量:

①产量与期限。产量是从生产多少产品或者提供多少服务项目来反映产出水平的。产品的数量可以用实物指标或货币指标(产值、销售额)来衡量。当然,任何产出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才有意义,离开了时间的规定,任何数量指标都将失去意义。

②品种与质量。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项目,都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质量和品种是对产出更内在、更本质的规定。

③成本。将产出控制在一定成本之内:这种控制通常是建立在单位产品或服务预算的基础上的。(5)效率与效果

组织的绩效目标是对组织所取得的成果与所运用的资源之间转化关系的一种更全面的衡量。组织绩效的高低可以用效率和效果来衡量。

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它可以用设备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资金周转率以及单位产品成本等来衡量,这些是对组织效率性的衡量。由于组织获取资源是有代价的,因此,管理者必须关心这些资源利用的效率。以同样的投入能获得更多的产出,就体现了高效率;同样,如果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了同样的产出,也体现了高效率。然而,仅仅有高效率是不够的。高效率必须建立在组织目标正确的基础上,这个正确目标就是效果。效果的具体衡量指标有销售收入、利润额、利润率等。

效率和效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方式,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别;效果则涉及活动的目标和结果,不仅有高低之分,而且还有好坏之别。好的效果意味着“做正确的事”;高效率意味着“正确地做事”。因此,只有在好的效果的前提下,高效率才是有意义的。

第二章 出版管理体制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出版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在出版业管理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管理职能权限、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一系列制度的总和。在管理形式上,我国的出版管理体制是预防制(又叫预惩制)和追惩制相结合;在管理手段上,我国的出版管理体制包括法律、行政、行业、经济等多种手段,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相结合。

一、出版法规体系

出版法律法规,是调节出版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保证出版活动中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根据立法机关和制定程序的不同、法规的效力和使用范围的差别,出版法规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国际条约、法律解释7种具体形式。

迄今为止,已经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并行之有效的,以《宪法》为基础、以《著作权法》为核心的出版法律法规体系。《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等法规的制定,与《著作权法》共同构建一个比较健康的法制环境,对规范出版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使出版进入法制管理轨道,从而为出版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在我国出版法规体系中,著作权保护的分支体系较为完善。

在出版环节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1995年)等。针对音像、电子出版物所带来的生产和管理上的问题,对其生产、复制、进出口做出了相应的法律规范,如《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2001年)等。

1《著作权法》

1990年9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并于1991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著作权法,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著作权保护开始了新的一页。

著作权法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商标法、专利法共同构成了鼓励和保护创作发明的法律体系。作为保护创作者与传播者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著作权法规定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享有的著作权,规定出版者、表演者、录音音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享有的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从而协调作者、传播者和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

2《出版管理条例》

在我国出版行业,对出版活动进行管理的法律主要是于2001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第50次常务会议议修订通过,自2002年2月1曰起正式施行的《出版管理条例》。(1)《出版管理条例》概述《出版管理条例》是出版方面的专项行政规定,是国务院颁布的有关出版管理的最高行政法规。作为行政法规,《出版管理条例》的重点是调整在出版活动中国家行政部门同出版单位、与出版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从事出版活动的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

①《出版管理条例》的特点

a.覆盖面广,具体表现为《出版管理条例》覆盖了迄今为止所有的出版物,包括报纸、图书、期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

b.内容全,具体表现为《出版管理条例》从基本原则、基本任务到出版活动的具体环节的管理程序、法律责任,即从宏观到微观,都做了全面的、明确的规定。

②“出版”及“出版物”的界定《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出版活动包括出版物的出版、印刷或者复制、发行。这就从法律角度对出版活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出版物是出版活动的直接产物,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

③出版管理的基本原则《出版管理条例》做出了如下规定:

a.出版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

b.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佳结合的原则。

c.各级人民政府保障公民依法行使出版自由的权利。

d.出版行业实行行业自律管理的原则。

e.国家对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经营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所属的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经营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2)出版单位与出版物的管理

①出版单位的设立《出版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应当由出版单位出版。本条例所称的出版单位,包括报社、期刊社、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和电子出版社等。法人出版报纸、期刊,不设立报社、期刊社的,其设立的报纸编辑部、期刊编辑部视为出版单位。

a.设立出版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第一,有出版单位的名称、章程;第二有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其主管机关;第三,有确定的业务范围;第四,有3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本和固定的工作场所;第五,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符合国家规定的资格条件的编辑出版专业人员;第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七,审批设立出版单位,除依照前款所列条件外,还应当符合国家关于出版单位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

b.设立出版单位,由其主办单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审批。

c.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设立出版单位的申请之日起90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书面通知主办单位;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d.设立出版单位的主办单位应当自收到批准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所在地省、自抬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部门登记,领取出版许可证。出版单位经登记后,持出版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依法领取营业执照。

e.出版单位改变名称、主办单位或者其必要的上级主管机关、业务范围,合并或者分立,出版新的报纸、期刊或者报纸、期刊改变名称、刊期的,应当重新办理审批手续。出版单位其他事项的变更,应当经主办单位及其必要的上级主管机关行政部门申请变更登记,并由其转报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备案。出版部门终止出版活动的,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注销登记,并向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备案。

②出版单位的管理《出版管理条例》对出版单位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出版社出版计划和重大选题备案制。

b.出版单位的情况报告制。

c.严禁买卖书号。

d.出版单位实行编辑责任制度,保障出版物刊载的内容符合本条例的规定。

e.设立出版物进口经营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有出版物进口经营单位的名称、章程;是国有独资企业并有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其主管机关;有确定的业务范围;有与出版物进口业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符合国家规定的资格条件的专业人员;有与出版物进口业务相适应的资金;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③出版物内容的管理

a.法律规定了许多严禁出版的出版物,包括:

第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第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第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第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宣扬邪教、迷信的;

第五,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第六,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第七,侮辱或者毁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第八,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第九,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象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b.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c.出版物的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其出版单位应当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出版物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载明有关作者、出版者、印刷者或者复制者、发行者,的名称、地址,书号、刊号或者版号,出版日期、刊期以及其他有关事项。出版物的规格、开本、版式、装帧、校对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中小学教科书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定或者组织审定,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出版行政部门指定的出版、印刷、发行单位承担出版、印刷、发行工作。(3)违反《出版管理条例》的法律责任

①承担行政处罚责任的行为及责任形式《出版管理条例》规定了应当处以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有11种,发生这11种行为的应当承担以下行政处罚责任:

a.没收。包括没收出版物、没收违法所得、没收从事非法活动的专有工具和设备。

b.罚款。处违法所得若干倍的罚款。

c.依法取缔。主要是对“未经批准,擅自设立出版单位或者擅自从事出版物的出版、印刷或者复制、发行业务的”,“伪造、假冒出版单位或者报纸、期刊名称出版出版物的”,要予以取缔。

d.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许可证。凡具有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都有可能被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许可证;一般由原发证部门决定是否吊销许可证。

②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及主要责任形式

根据《刑法》的规定,在出版活动中,违反规定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a.危害国家安全罪

出版物内容“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以造谣、毁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是危害国家安全罪。对这样的犯罪行为,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5笔以上有期徒刑。

b.侵犯知识产权罪

有下列四种情况:

第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

第二,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

第三,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的。

第四,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以营利为目的,有以上侵犯著作权情形之一,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c.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d.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

有下列三种情况:

第一,以牟利为目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二,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明知他人用于出版淫秽书刊而提供书号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三,传播淫秽的书刊、影片、音像、图片或者其他淫秽物品,情节严重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制作、复制淫秽的电影、录像等音像制品组织播放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e.扰乱市场秩序罪

有下列三种情况:

第一,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

第二,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

第三,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

发生以上情况之一的,可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f.渎职罪

出版管理条例》第五十四条规定,有关出版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甩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据就是刑法的有关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出版行政管理

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出版活动进行管理的行为称作出版行政管理。我国出版行政管理的根本任务是:保障公民享有出版自由的权利,保障和规范合法的出版活动,培育和规范出版物市场,惩处违法出版行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业的健康繁荣和发展。

1出版行政管理机构

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地方出版管理部门是地方各级政府的新闻出版局(包括省、市、县三级)。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是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负责全国出版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有:参与起草有关出版活动的法律和法规,制定和实施出版行政部门的管理规章,制定和实施全国出版业的发展规划,制定全国出版单位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审批出版单位的设立,对出版单位、出版物质量、出版物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等等。

2出版行政管理的职能

在我国,出版行政管理的主要主体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各省(市、区)的新闻出版局(科)。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新闻出版、版权等方面的法律、法令和规章制度,对全国新闻、出版、印刷、发行和版权工作进行管理,保证社会主义新闻出版和版权事业的健康发展。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内容:(1)起草新闻出版、著作权管理的法律法规草案,拟定新闻出版业的方针政策,制定新闻出版、著作权管理的规章并组织实施;(2)制定新闻出版事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控目标和产业政策并指导实施,制定全国出版、印刷、复制、发行和出版物进出口单位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并组织实施,推进新闻出版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3)监管出版活动,组织查处严重违规出版物和重大违法违规出版活动,指导对从事出版活动的民办机构的监管工作;(4)负责对新闻出版单位进行行业监管,实施准入和退出管理;(5)负责出版物内容监管,组织指导党和国家重要文件文献、重点出版物和教科书的出版、印制与发行工作,制定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并承担组织协调工作;(6)负责对互联网出版活动和开办手机书刊、手机文学业务进行审批和监管;(7)拟定出版物市场“扫黄打非”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查处非法出版物和非法出版活动的大案要案;(8)拟定出版物市场的调控政策、措施并指导实施,指导对出版物市场经营活动的监管工作;(9)负责全国新闻单位记者证的监制管理,负责对国内报刊社、通讯社分支机构和记者站的监管,组织查处重大新闻违法活动;(10)负责印刷业的监管;(11)负责著作权管理工作,组织查处有重大影响的著作权侵权案件和涉外侵权案件,负责处理涉外著作权关系和有关著作权国际条约应对事务;(12)组织开展新闻出版和著作权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有关工作,负责出版物的进口管理工作,协调、推动出版物的进出口;(13)承办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3出版行政管理的手段

出版行政管理的手段主要有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1)出版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括动的行为。(2)出版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是国家行政部门对于违规行为所给予的一种强制性的处罚。出版行政处罚是指国家出版行政管理机关对于出版活动中出现的违规行为所给予的行政处罚。大多包括以下几种形式:警告,罚款,依法取缔,没收,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许可证。

4我国出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有中国特色、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出版行政管理体系要真正把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转移到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协调服务上来。(1)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

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不再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等微观活动,而是从全行业的角度出发,集中精力抓好宏观管理。(2)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

①通过间接的管理手段对出版业进行管理,如充分运用国家出版经济政策中的税收、价格、财政、投资、金融、稿酬、书报刊价格补贴、印刷工价和发行折扣等政策,通过税务、财政、金融等非出版业行政管理手段,管理、扶持我国出版业的发展。

②通过间接的管理主体对出版业进行管理。(3)由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行业管理是指按照市场经济体制有效配置资源的要求,以维护本行业利益为目的,通过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业法规与行业契约对行业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间接的规范化的管理。(4)由行政命令向法律监督转变

2008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版权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简称新“三定”规定),标志着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①理顺新职能,履行新职责。

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出新举措。

④新闻出版领域改革将进入新阶段。

三、出版行业管理《出版管理条例》确立了我国出版行业实行行业自律管理的原则。政府的职能逐步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出版行业协会逐步承担以往由出版行政部门兼管的社会工作、职责和行业管理职能,发挥比以往更大的作用。

1出版行业管理职能(1)我国出版行业协会的具体职能

①贯彻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促使全行业健康发展。

②制定行业自律规则,保护正当经营,制止不正当竞争和不道德的经营行为,维护行业内各企业的共同利益,协调行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此前提下争取行业的经济效益。

③指导与协调会员的业务活动,规范协会成员的经营行为,促进会员之间的联系,组织会员产品的展览、推广和技术交流,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交流,组织成员交流经营经验,探讨经营规律,传播经营信息。

④发展与国外相关行业组织的联系,开展国际间经济合作与交流。

⑤组织开展职工教育培训活动,为会员企业培训各类人员,指导、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素质。

⑥发展本行业的公益事业,开展有益于本行业的其他活动。

⑦代表出版行业或企业与政府对话,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2)出版行业协会具备履行监督职能的条件

包括:①权威性;②广泛性;③开放性;④自律性;⑤时代性;⑥国际性。

2出版行业管理方法

行业协会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代替政府行使某些管理职能,发挥更好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作用。出版行业协会可以根据本行业特点和国家产业政策,制定详细的“行规行约”,来协调出版行业会员的利益关系,解决因竞争引起的矛盾,仲裁会员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纠纷,有权对会员企业进行监督,处罚违反“行规行约”的会员企业。

行业协会在专业技术信息传播和集散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出版业主管部门的信息来源主要是纵向的,而出版行业协会能相对地掌握出版业内外、不同所有制之间的企业情况,使政府主管知根知底,决策时能做到心明眼亮,所进行的宏观指导也更符合出版行业的实际。

在行业技术水平提高上,仅仅依靠某个企业,往往受到资金、人才、信息方面条件的制约,而出版行业协会在这方面则能够发挥其技术、信息、人才集中的优势及组织协调的功能,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全行业的技术进步。

3我国出版行业协会管理的发展趋势

和一些出版业发达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等相比,我国目前出版业行业协会的作用还非常薄弱,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职能。(1)在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上,行业协会的成员在各省市基本上都是一些离退休的老同志,大多没有单独的编制,具体干事的工作人员很少。(2)行业协会在职能作用方面还有待加强。我国出版行业协会组织虽然在贯彻党的出版方针、培训队伍、开展出版科学研究、编写史志、组织书展、进行优秀图书评奖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出版行业协会的工作并没有制度化、规范化。(3)在行业划分方式上,我国出版行业协会比较单一。(4)在运作上,国外出版协会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对行业的指导更为精细化。

随着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书业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书业企业已成为适应市场要求、依法自主经营、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拥有法人财产权。因此,书业企业对上级主管部门就不再是隶属和依赖关系。上级主管部门也因企业的脱钩而丧失经营管理职能,成为国有资产委托管理和行业宏观调控部门。

四、出版经济管理

一个国家的出版业宏观经济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出版业宏观经济调控的职能、出版产业政策和出版经济管理手段。

1出版业宏观经济调控的职能(1)保持出版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的发展

出版物市场主体——出版发行企业在激烈的出版物市场竞争中,为了谋求最大的利润,往往将资金投向周期短、收效快、风险小的出版产品和服务项目,从而导致出版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失衡。

这就需要出版行政部门运用宏观调节政策,实时改变出版物市场运行的变量和参数,以减少出版经济波动的幅度和频率,同时制定出版业发展战略和出版产业政策,或通过对若干重要出版领域进行投资来引导出版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优化出版产业结构,保持宏观出版经济稳定与出版经济总量平衡。(2)遏制出版物市场竞争走向垄断

当出版物市场竞争进入较为深入的阶段时,自由竞争往往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垄断,而垄断又会极大地限制竞争,从而导致对出版物市场竞争机制的扭曲,使其不能发挥有效的市场调控功能。(3)补偿和纠正出版经济外在效应

出版经济外在效应(externality)是指“单个的出版产品生产决策或出版服务消费决策直接影响他人的生产或消费,其过程不通过出版物市场”,如“搭便车”、“盗版”、“回扣”等。(4)调节地区和出版企业间的收入与分配

一般来说,出版物市场机制能促进出版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出版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它不能自动带来社会分配结构的均衡和公正。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应通过建立专项基金、税收和奖励政策来调节地区和出版企业间的收入与分配。(5)划定出版物市场主体的产权和利益边界,维护出版经济秩序

书业企业——以谋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主体,又总是在密切、广泛、复杂、细致的出版经济联系中进行竞争,产生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当事人以及出版物市场本身并不具备划分出版物市场主体产权边界和利益界限的机制,更不具备化解利益冲突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以社会公共权力为后盾的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充当仲裁人,制定体现和保障出版物市场原则的“游戏规则”,即以政策或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和保护不同利益市场主体的权利,保证出版物市场交易的效率和公正性,确保出版物市场机制运行的基本秩序以及出版物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2我国出版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出版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出版产业强大的调控力,国家通过制定政策来鼓励和引导出版业的健康发展。(1)出版税收政策

①出版税收政策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税收政策经过三次较大的调整,每次调整都涉及出版业。

a.1978—1982年,国家税收政策沿用的是197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税条例》,条例规定:新闻出版免纳工商税,出版社、杂志社、报社免税,新华书店缴纳3%的工商税,印刷厂缴纳5%的工商税。

b.从1983年开始,国家税制改革启动,实行利改税的政策,突破国营企业只能向国家缴纳利润,国家不能向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的禁区。考虑到新闻出版业的特殊性,国家对新闻出版业的税收一直实行优惠政策:出版企业所得税只有35%,而国营企业所得税率为55%。1987年,对出版物取消产品税和部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税率14%。

c.1994年,国家进行第三次税制改革,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将过去对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征收的多种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实施内外统一的流转税制,即以比较规范的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营业税并行。

②增值税

增值税基本税率为17%,低税率为13%,图书、报纸、期刊的增值税率为13%,音像制品、印刷厂的增值税率为17%。

③所得税

2008年以前,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对于一些特殊的企业,有不同的所得税优惠。200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草案)》通过,2008年1月1日起实行,内外资企业统一实行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新闻出版企业所得税税率也降低为25%。(2)出版基金制度

国家对新闻出版业的直接投入早期是以专项资金的方式,后来逐渐演变成基金的方式。

200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出版基金,基金的扶持对象主要是公益性的社会科学类出版项目,所扶持的项目是对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大历史、现实意义和重要社会价值的重大公益性出版项目。在出版形态上既包括图书出版项目,也包括音像、电子、网络等现代媒体形态出版项目,基金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拨款。2008年国家出版基金预算2亿元,出版基金开始制度化。

此外,2006年,中央财政还设立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优秀动漫原创产品的创作生产、民族民间动漫素材库建设,以及建立动漫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等动漫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3)财政补贴政策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家对出版、印刷、发行网点建设等方面给予财政拨款支持。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对老少边穷地区图书发行网点建设给予一定的投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补贴少数民族文字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的政策,对少数民族文字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出现的亏损给予补贴,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各承担一半,每年年底据实结算。

2006年实施的新闻出版“东风工程”,由中央财政和自治区财政专项拨款,每年按计划出版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主要是图书、党报、党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农家书屋工程2004年开始实施,2006年农家书屋工程写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农家书屋工程计划在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农家书屋,在10年内,全国64万个行政村全部建成农家书屋。(4)出版价格政策

①出版物价格政策

1993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书刊价格改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