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就医的误区:感染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15:26:16

点击下载

作者:李兰娟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走出就医的误区:感染科

走出就医的误区:感染科试读:

前言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染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政治的稳定,可以说,人类发展史也是人类与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曾经辉煌一时的古罗马文明、玛雅文明、印加文明等都毁于瘟疫或与瘟疫相关。就我国而言,新中国成立前,卫生条件落后,医药水平低下,鼠疫、霍乱、天花、疟疾、血吸虫病和黑热病等广泛流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学的发展、卫生条件的改善,天花得到消灭,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麻疹、白喉、百日咳和新生儿破伤风等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虽然传染病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腹泻等仍然广泛存在,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而且,近年发现的一些新发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H7N9禽流感等,都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甚至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人类在与传染病的反复博弈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发现、抗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和应用、疫苗的研制成功、人工肝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发展、感染病学理论的形成和完善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许多传染病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需要认识到的是,人类抗疾病的过程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而医学是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学科,它不可能像数学、物理那样精确,也不可简单地归结为“按图索骥”或“一把钥匙对一把锁”。现阶段,有部分民众对医疗活动有些误解,认为“进了医院就像进了保险箱”;笃信于“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徘徊于“花钱就应该换来预期健康”的就医误区,甚至出现严重的伤医事件。这很大程度上是民众对医学科学缺乏了解、缺乏医学知识,对正确的医疗处理、疾病的自然转归和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以及医疗中的意外事故不理解而引起的。鉴于此,我们编写了此套传染病的科普图书。目的是用通俗的语言及形象的图表,围绕感染科的常见症状和常见疾病,向大众介绍感染科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客观情况,使之认识到,人类对于传染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虽然已经在诊治、预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不少局限性,从而避免一些可能的误解、猜忌、怀疑和提防,科学理性地就医。

编写过程坚持“科学性、实用性、通俗性”。选材于临床工作中医生与患者交流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篇:“绪论篇、症状篇、疾病篇”。绪论篇指出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一般特点、诊治过程及预防措施;症状篇主要涉及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和体征,通常是患者的主诉;疾病篇则较系统地向大众阐释常见疾病的发生过程、主要表现及诊治情况,重点在于对大众常见的认识误区的阐述。通篇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你需要了解的几个问题”、“大众常见认识误区的解读”为线索编写。

在本书编写得到了浙江大学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书除了各位编委的辛勤劳动外,还得到了众多青年医师及研究生的认真参与,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书的编写由于时间仓促以及编写人员的水平所限,不妥和错误之处难免,恳请阅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修正。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7月第一篇 绪论篇

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受到各种传染病的困扰,可以说人类发展史也是人类与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1.什么是传染病?常见传染病有哪些?

传染病是指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比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目前我国法定传染病为甲、乙、丙3类共40种(图1-0-1)。图1-0-1 我国法定传染病2.传染病有哪些特点?

传染病,顾名思义,会传染,这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在意的,直接影响着工作、生活的各方面。大家有时会碰到类似这样的担心:听说隔壁某某或单位里某某得了某病,会是传染病吗?要不要离TA远点?这就需要了解传染病的特点。

那么,传染病有哪些特点呢?总的来说,传染病有四大特点(图1-0-2):①有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多数传染病的确诊需有病原学的证据;②有传染性,不同传染病传染性的大小很不相同,如前所述我国根据传染性的大小和危害性,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进行不同的隔离;③有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具有流行性,有散发、流行、暴发之分,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如乙脑一般夏季多发,有些传染病还有地方性,如日本血吸虫病;④有感染后免疫,传染病均可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而获得保护力,但不同的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力强弱和持续时间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患过某些传染病后便不会再次被同种疾病所传染,而有些传染病可反复感染。一般来说,病毒性疾病感染后免疫力较强和持久,细菌性疾病则较弱较短,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流感病毒感染后免疫力弱而短,常反复感染,而伤寒细菌感染后免疫则较强而持久,蠕虫性疾病则多不产生保护性免疫力。图1-0-2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3.为什么与患者接触后有人发病有人不发病?感染的结局有哪些?

人们有时会纳闷于这样的问题:某某得了某传染病,共同与之接触的两个人,为什么一人病了,而另一人看着没事?听说A与B都得了某病,怎么A住院了,而B却能照常工作……这就需要了解病原体感染后会有哪些过程或结局。

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开始了感染的过程,在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根据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原体数量及毒力的强弱,感染过程可以出现五种不同的结局,这些表现可以移行或转化,呈动态变化(图1-0-3):图1-0-3 感染的结局及动态转换(1)病原体被清除:

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机体防御能力所清除。(2)隐性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变化,可以“不为人知”,却能排出病原体。(3)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而且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这是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一种类型。同一种传染病,由于病原体致病力及人体抗病能力的差异,显性过程可呈轻、重型,与急、慢性等各种类型。病原多被清除,少部分成为病原携带者。(4)病原携带状态:

可以出现在显性感染及隐性感染后,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其特点是不出现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虽有免疫反应但不足以清除病原体,如乙肝病毒感染等。(5)潜伏性感染:

人们感染某种病原体后机体发生的免疫反应,可将病原体局限于机体的某些组织中,不引起临床表现,病原体也不排出体外,但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病原体可立刻发作引起显性感染,如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发病后可能发生反复单纯疱疹病毒感染。4.传染病是怎样传染的?其流行需要什么条件?

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图1-0-4)。传染源是指感染病原体的人和动物,病原体在其体内繁殖并可排出体外。隐性感染者和病原携带者体内可排出病原体,但无临床症状,常不能引起重视,而成为更重要的传染源。比如我国是乙肝大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即是乙型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是病原体得以播散的途径,病原体可通过空气、食物、接触、血液、虫媒、胎盘等途径由传染源到达易感者。易感者是缺乏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而易被病原体侵犯者,人群中易感者比例高时易引起该传染病的流行。图1-0-4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许多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及有明显季节性、地方性的传染病,都与气候、气象、地理等自然条件有密切联系;社会经济、教育及生活水平、当地政府的传染病控制措施等社会因素也对传染病的流行有影响。5.传染病通常有哪些表现?

传染病的临床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发生、发展、转归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时期:(1)潜伏期:

长短不一,短的仅数小时(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大多数在数日内(如白喉、猩红热、禽流感等),有的数月(如狂犬病),有的甚至数年以上(如艾滋病)。潜伏期短的传染病流行时往往暴发。(2)前驱期:

患者可出现头痛、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是很多慢性传染病所共有,缺乏特异性,一般持续1~3天,也可以无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

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获得充分表现,比如具有特征性的皮疹、肝脾大、黄疸等。(4)恢复期:

此期机体免疫力增长到一定程度,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可能还有残余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您需要了解的是在症状明显好转的缓解期,甚至在恢复期,病情有时会突然转变,由好转迅速转入恶化,出现复发或再燃,或是并发症。比如伤寒出现肠穿孔等。6.您了解传染病的诊断过程吗?

传染病的诊断需要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

流行病学资料对诊断很重要,应了解是否来自流行区,是否为流行季节,有无与传染源接触的可能;了解是否患过该病,是否接种过相关疫苗。

传染病的临床表现除了一般的感染性表现(如发热)外,可有器官组织特征性表现,比如剧烈头痛可能提示脑膜炎,而腓肠肌痛可能与钩体病相关。其临床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发生、发展、转归大致可以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然而您需要了解的是,由于个体差异、病原体变异及外界干预如医疗干预等原因,这些传染病的临床分期并不明显,或相互重叠,或某一期缺如。

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查,除一般的血、尿、便常规和生化检查外,应尽早尽快进行病原学检查。包括:①直接查找病原体:比如血涂片找疟原虫、粪便涂片找虫卵、等;②培养分离病原体:如血培养找伤寒沙门菌,粪便培养找霍乱弧菌;③也可进行病原体核酸检测:如检测乙肝DNA明确是否感染乙肝;④免疫学检测特异性抗原或IgM抗体有利于早期诊断,而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早期4倍增高有助于确诊。另外,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活检也相当重要,如纤维结肠镜有助于日本血吸虫等的诊断;肝脏B超可协助鉴别阿米巴肝脓肿和病毒性肝炎;头颅CT或MRI可协助诊断脑囊虫病等。7.传染病的治疗方法有几种?

那么,传染病有哪些常见的治疗措施?传染病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包括:(1)一般治疗:

首先根据疾病的不同传播途径进行相应的隔离和消毒,防止传染他人;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心理治疗,有些患者或家属对传染病内心比较恐慌,需要给予正确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引导;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2)病原治疗:

尽早选择敏感有效的药物进行特效治疗。如干扰素、核苷类药物抗乙肝治疗、HARRT抗艾滋病治疗、抗生素、杀寄生虫药物等,促进患者体内病原体清除,控制疾病的传播。(3)对症治疗:

在传染病的治疗中是不可缺少的,可以缓解患者症状,减少患者痛苦。对高热患者给予降温(如冰枕、乙醇或温水擦浴等);惊厥患者予止痉;对于严重感染出现明显毒血症者适当予激素减轻中毒症状等。(4)免疫治疗:

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是传染病治疗中的重要措施。目前常用的有抗毒素(如破伤风抗毒素)、干扰素、胸腺肽等。(5)并发症、后遗症治疗:

有些传染病可能出现并发症或后遗症,如伤寒患者出现肠出血、肠穿孔;败血症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乙型脑炎患者遗留脑神经麻痹或肢体瘫痪等,均应及时发现,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康复。(6)中医、中药治疗:

其理论基础是“正邪纷争”,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采用辩证施治,结合透表、清热、解毒、除湿、化瘀、熄风、益气等,以对症或支持的作用调整患者各系统的功能,促进康复。8.如何预防传染病?

俗话说,防患于未然,事半功倍,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极为重要。应将日常的预防措施和在传染病发生后所采取的防疫措施相结合,对传染病流行的3个环节必须同时采取综合措施,以取长补短,同时又有重点:

第一,控制传染源:①早期发现和隔离传染源并及时报告;②对于接触者和病原携带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医学观察、检疫或隔离;③动物源性传染病,根据情况对动物采取隔离、治疗或杀灭。

第二,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制订不同的措施:①针对肠道传染病,如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应管理饮食,管理粪便,保护水源,用具消毒,注意个人卫生等;②针对呼吸道传染病,如非典型性肺炎等,应保持空气流通,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戴口罩等措施;③针对虫媒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需采用药物或其他措施杀虫、灭虫、驱虫等;④针对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其传播因素较为复杂,应采取多种措施,包括灭螺、治病、管水、管粪、个人防护等措施;⑤针对母婴传播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采取治疗母体、终止妊娠等措施;⑥防止医源性感染,对医疗操作如静脉输液、输血、各种穿刺、插管、手术、内镜等均严格消毒,推广一次性用品。

第三,保护易感人群。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是提高人群非特异抵抗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注意卫生习惯、合理营养,对高危人群及时预防性措施。而人工免疫如注射疫苗等则是提高人群特异性抵抗力的有效因素。(李兰娟)第二篇 症状篇第一章 发热(发烧)

发热(发烧)是指体温超过正常上限。那么,人体正常体温是多少?

人体正常体温范围随测量部位不同而不同,通常腋温36~37℃,口温36.3~37.2℃,肛温36.5~37.7℃。正常人上午体温较低,下午略高,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你需要了解的问题1.发热是怎么发生的?

如图2-1-1所示,发热是外致热源和某些体内产物作用于机体免疫细胞产生内致热源,使体温调定点上移。此外还有一些非致热源性疾病也会引起发热,比如说颅脑外伤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受损,甲亢等产热增多的疾病,以及广泛性皮肤病所致散热减少等。图2-1-1 发热机制2.发热会有哪些不适?

发热可以分为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不适,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持续的高热期,而体温下降时可有出汗多、皮肤潮湿等表现。不同病因引起的发热可有不同的伴随症状,比如肺炎引起发热可伴有胸痛,脑炎、脑膜炎引起的发热可伴有头痛,而水痘、麻疹、伤寒等疾病引起的发热可伴有皮疹等表现。3.发热一定有害吗?

严重发热可对器官和组织造成损害,比如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可因心率增快而诱发或加重心衰;高热还可能使大脑皮质产生不可逆的损害。但发热不一定都是坏处,它也有有益的方面:(1)体温升高至高于很多病原体生长的最适温度可以降低其生长速度,从而减少机体面对的病原体数量。(2)发热引起的高温会使细菌和病毒的酶或毒素失活。(3)发热加快体内化学反应速度来提高机体的免疫反应水平,加快对病原体的攻击从而缩短病程。(4)发热会使患者感觉生病而休息,可促进机体恢复。4.发热一定是感染引起的吗?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见图2-1-2。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传染病),其次是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图2-1-2 常见发热原因5.发热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一致吗?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发热程度和不同的热型。比如伤寒、肺炎球菌肺炎体温持续在39~40℃及以上可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而败血症体温可达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明显,可达2℃;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疾病可能在体温骤升骤降之后有1天或数天的间隔,之后反复;而肝癌等实体肿瘤引起的发热则以低热多见,较少超过38℃……,因此发热程度与疾病或者疾病严重程度不一定一致,且随着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很多疾病的热型也变得不典型,比如早期接受抗生素治疗的伤寒患者体温可能只达到中低热。6.什么是发热待查?

发热本身是一临床症状,而非临床疾病,有太多疾病均可表现为发热,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等,有些疾病诊断比较容易,而有些病因寻找则显得困难。发热待查(FUO),即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发热持续2周以上,体温数次超过38.5℃,虽经住院检查3天(或门诊连续就诊3次),仍不能明确原因的一部分病例。发热待查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近10%的FUO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常见误区解读1.我因发烧就诊,医生为什么不给我抗生素治疗?

发热就诊的患者,因发热常有明显不适感,而急切希望尽快用药尽快控制症状,特别是那些发热时间较长的患者。随着抗生素的普及和效果,很多患者一有发热,很快便可联想到抗生素。然而,正如前所述,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可以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中又因病原体不同可分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其中能用抗生素治疗的仅占一部分病例。非感染性疾病、甚至感染性疾病中的病毒感染、一些寄生虫感染均不是抗生素能解决问题的。且不恰当地使用抗生素会造成耐药、肠道菌群失调等后果,适得其反。2.我发烧后,医生为什么不马上给我用退烧药?

临床上部分发热患者担心“烧坏脑子”,一开始发热便催促医生用药。确实,严重发热有害,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大脑皮层损害甚至昏迷,特别是小儿,高热惊厥害处多,需要积极处理。但很多中低程度的发热,如前所述,有一定益处,并不急于用药;而且过度用药可能掩盖病情,影响诊断,并可能加重肝肾负担,甚至降低人体免疫功能,反而对康复不利。

另外,对于发热的处理,药物不是唯一选择,也不一定是最优选择。物理降温,包括温水擦浴、冰敷、酒精等方法均可达到较好的降温效果,同时,补充足够的水分,纠正电解质紊乱,也对病情的控制至关重要。3.做了这么多检查,这么大个医院,连发烧都看不好?

发热作为一种病因复杂的临床症状,有时诊断十分困难。不明原因发热在临床上很常见,需要进行多方位、细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图2-1-3),有着耗时长、检查繁琐、费用昂贵的特点,因此,发热待查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近10%的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需要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患者、医护的配合。图2-1-3 发热待查诊断思路(李兰娟)第二章 皮疹(发疹)

发疹是皮肤或黏膜因某些原因出现不同形态的疹型,若见于皮肤为皮疹,可表现为从单纯的皮肤颜色改变到皮肤表面隆起或发生水疱等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皮疹的种类和发病原因较多,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诊断。你需要了解的问题1.皮疹主要有哪些表现?

皮疹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斑疹(只有局部皮肤颜色变化,既不高起皮面也无凹陷的皮肤损害)、丘疹(较小的实质性皮肤隆起伴有颜色改变的皮肤损害)、斑丘疹(在斑疹的底盘上出现丘疹)、疱疹(皮肤表面出现小水疱)及荨麻疹(又称风团,是局部皮肤暂时性的水肿性隆起)等。2.皮疹会有哪些不适?

皮疹可由不同原因引起,有些皮疹不痛不痒,没有明显不适感。有些皮疹会伴有瘙痒,比如药物过敏引起药疹,寒冷及其他原因过敏所致的荨麻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水痘。有些皮疹会在发疹先后伴发热,比如猩红热、麻疹、伤寒、副伤寒等。还有些皮疹会有疼痛、灼热感等不适感。3.皮疹本身可能带来哪些后果?

严重皮疹可出现全身皮肤剥脱影响正常皮肤功能(常见的功能:保护作用、感觉作用、调节体温作用、分泌与排泄作用、吸收作用、代谢作用、免疫作用),因而可能出现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大量病毒细菌感染等对人体造成危害。但如果只是少量皮肤出现的色素斑等,对人体是没有什么损害的,主要就是影响美观。4.皮疹一定是感染引起的吗?

引起皮疹的原因很多,常见病因有四大类:急性发疹性传染病、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和过敏及血液病等。5.皮疹好了后会不会留疤?

皮疹好了后会不会留疤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水痘,如果出疹的时候护理得当,没有抓破一般不会留疤,但如果把水痘抓破,经常会留疤。所以,多数的皮疹护理得当是非常重要的。常见误区解读1.有的患者皮疹这么严重,医院为什么还不采取隔离措施,传染给了其他人怎么办?

皮疹是否会传染与引起皮疹的疾病是否会传染有关,如果是由结缔组织病、过敏、血液病等非传染性的原因引起的,那皮疹是不会相互传染的。但如果是由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如水痘、风疹、麻疹、猩红热、伤寒、副伤寒等)引起的皮疹,那会随着疾病本身的相互传染而出现不同个体之间皮疹的传播的,因此需要进行隔离。对于麻疹患者的隔离需自发病之日起至退疹时或出疹后5天,对于有并发症者,于出疹后10天方可解除隔离。对于水痘患者的隔离需自出疹开始到出疹后6天,或隔离至全部水痘疱疹干燥结痂为止。2.花了这么多钱,这么大个医院,连皮疹都看不好?

皮疹作为一病因复杂的临床症状,有时诊断治疗仍困难。皮疹需要进行多方位、细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来了解病因,从而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于水痘、过敏等,有些人不需要特殊处理,过个不到一天或者几天就能好。但对于白癜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皮疹的治疗就比较复杂,有些现在仍没有治愈的办法,只能对疾病进行控制,仍需要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患者、医护的配合。3.为什么我经常皮疹好了又出,别人的一次就治疗彻底了呢?

因为皮疹原因多种多样,所以皮疹是否会再发与疾病本身直接相关。像水痘、麻疹等急性发疹性传染病的皮疹一般在疾病痊愈后不会出现复发的可能。如果是结缔组织病所致皮疹,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由于这些疾病本身难以治愈只能以控制为主,那么这类皮疹也通常难以完全消退,甚至可能由于疾病的反复而反复。由过敏等所致的皮疹,通常可较快消退,但是可能在再次接触到过敏原的时候发疹,所以需要患者做好预防工作,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盛吉芳)第三章 咳嗽

咳嗽是机体的防御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临床上,咳嗽是内科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咳嗽病因繁多且涉及面广,特别是胸部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患者诊断尤为复杂。你需要了解的问题1.咳嗽是怎么发生的?

当呼吸道(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受到刺激(如炎症、异物、烟雾、尘埃)后,由神经末梢发出冲动传入延髓咳嗽中枢引起的生理反射,咳嗽时先是声门关闭,呼吸肌收缩,肺内压升高,然后声门张开,肺内空气喷射而出。通过咳嗽动作以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如黏痰、细菌体、纤维)来保持呼吸道的清洁和通畅,咳嗽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2.咳嗽的常见病因?

咳嗽通常按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急性咳嗽的病因相对简单,普通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急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亚急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后咳嗽,其次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当呼吸道感染的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迁延不愈。除呼吸道病毒外,其他病原体如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均可能引起感染后咳嗽,其中以感冒引起的咳嗽最为常见,又称为“感冒后咳嗽”。感染后咳嗽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通常持续3~8周,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感染后咳嗽为自限性,多能自行缓解。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包括: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反流性食管炎,这些病因占呼吸内科门诊慢性咳嗽病因的70%~95%。其他一些慢性咳嗽的原因包括: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左心衰、肺结核、肺癌等。3.慢性咳嗽通常需要做哪些检查?

咳嗽常用的检查包括:(1)痰液检查:

可进行细菌培养明确病原体,通过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测排查肿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可诊断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2)影像学检查:

建议将X线胸片作为慢性咳嗽的常规检查,如发现明显病变,根据病变特征选择相关检查。胸部CT检查有助于发现纵隔前后肺部病变、肺内小结节、纵隔肿大淋巴结,特别是胸部X线检查不易发现的病变,对一些少见的慢性咳嗽病因如支气管结石、支气管异物等具有重要诊断价值。(3)肺功能检查:

通气功能和支气管舒张试验可帮助诊断和鉴别气道阻塞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大气道肿瘤等。支气管激发试验是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关键方法。(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可有效诊断气管腔内的病变,如支气管肺癌、异物、结核等。(5)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

这是目前判断胃食管反流的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6)咳嗽敏感性检查:

通过雾化方式使受试者吸入一定量的刺激物气雾溶胶颗粒,刺激相应的咳嗽感受器而诱发咳嗽,并以吸入物浓度作为咳嗽敏感性的指标。常用辣椒素吸入进行咳嗽激发试验。咳嗽敏感性增高常见于变应性咳嗽、感染后咳嗽、反流性食管炎等。(7)其他检查:

外周血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提示寄生虫感染及变应性疾病。变应原皮试和血清特异性IgE测定有助于诊断变应性疾病和确定变应原类型。4.咳嗽常用的治疗方法?

咳嗽可由多种原因所致,治疗的关键在于病因治疗。如:①感染相关的咳嗽:往往合并咳痰,如肺炎、支气管炎等,需要给予抗生素治疗,特殊感染如肺结核需要给抗结核治疗;②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治疗首选第一代抗组胺剂和减充血剂,大多数患者在初始治疗后数天至2周内产生疗效,细菌性鼻窦炎多为混合性感染,抗感染是重要治疗措施;③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原则与支气管哮喘治疗相同,大多数患者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时间不少于8周;④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⑤反流性食管炎:避免过饱和睡前进食,避免进食酸性、油腻食物,避免饮用咖啡类饮料及吸烟,常选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使用多潘立酮等促胃动力药。5.止咳药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一般根据其药理作用机制将镇咳药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两大类。中枢性镇咳药对延髓中枢具有抑制作用,根据其是否具有成瘾性和麻醉作用又可分为依赖性和非依赖性镇咳药。前者为吗啡类生物碱及其衍生物,具有十分明显的镇咳作用,由于具有成瘾性,仅在其他治疗无效时短暂使用。后者多为人工合成的镇咳药,如喷托维林、右美沙芬等,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外周性镇咳药也称为末梢镇咳药,通过抑制咳嗽反射弧中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及效应器中的某一环节而起到镇咳作用。这类药物包括局部麻醉药和黏膜防护剂,如那可丁、苯丙哌林。痰多患者禁用强力镇咳治疗。常见误区解读1.我咳嗽这么久了,医生为什么还不给我用止咳药?

咳嗽是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症状,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能将呼吸道内异物或分泌物排出体外。对轻度而不频繁的咳嗽,只要将痰液或异物排出就可自然缓解,无需应用镇咳药;但对无痰而剧烈的干咳,或有痰而过于频繁的剧咳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休息和睡眠,加大体能消耗,甚至出现其他并发症,此时弊大于利,应适当应用镇咳药以缓解咳嗽。止咳药最大的功效是镇咳,并不能消炎化痰,所以平常也不建议患者直接用止咳药。为安全起见,儿童感冒、咳嗽时,可选择喷托维林、右美沙芬等不会成瘾的药物,止咳效果也不错。如确需服用含可待因药物,服用前需咨询医生,避免产生不良后果。2.我是咳嗽来看病的,咳了多年,医生为什么要让我查胃镜、查气道应激试验?还要我去五官科检查?

咳嗽原因很多,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几种常见的导致慢性咳嗽的原因。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需要进行五官科检查,咳嗽变异性哮喘需要进行气道应激试验,反流性食管炎需要进行胃镜甚至24小时食管酸度检测。如怀疑心衰,需要进行心超检查;怀疑结核需进行结核菌培养与痰抗酸染色检查等。(徐凯进)第四章 恶心与呕吐

恶心是一种特殊的感觉,老百姓又称之为“反胃”,是指想将胃里的东西吐出来,常常伴有呕吐动作(图2-4-1)。恶心与呕吐往往相伴,很少分开。是否恶心一定伴有呕吐,或者呕吐一定是因为恶心引起的?那倒不一定,可以只有恶心,没有呕吐,或者只有呕吐而并无明显的恶心。如果恶心伴呕吐的动作,却没有把胃里的东西吐出来,我们又称为干呕。图2-4-1 恶心与呕吐你需要了解的问题1.恶心与呕吐是怎么发生的?

如图2-4-2所示,大脑中有呕吐中枢,它接受来自三方面的刺激:①药物、毒素等先刺激呕吐中枢附近的化学感受区,然后波及到呕吐中枢,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②来自视觉、嗅觉和味觉等的刺激通过大脑皮质传到呕吐中枢;③来自内脏器官,如心脏、胃肠道、泌尿系等的刺激,传到呕吐中枢。呕吐中枢马上对这些刺激作出精细的处理,通过迷走神经指挥胃肠道开始工作,让胃远端收缩,这样胃里的东西不会进入十二指肠,让胃的近端松弛扩张,腹肌收缩,这样的话腹腔内的压力就增加,胃被挤压,胃里的东西就流到食管,经口吐出。与此同时,声门关闭,呼吸停止,软腭上台,关闭鼻咽部,防止胃里的东西进入鼻腔和呼吸道,形成自我保护。而恶心呕吐本身未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起到将胃内的毒物排除,并提醒自身,近期使用的药物有副作用或者机体某处受到伤害。图2-4-2 恶心呕吐的机制2.恶心与呕吐一定是吃坏肚子了吗?

恶心呕吐分为两种原因,第一种是中枢性呕吐,从化学感受区以及大脑皮质传来的刺激引起的呕吐称为中枢性呕吐,比如脑膜炎、脑肿瘤引起的高颅压引起的呕吐;第Ⅷ对脑神经疾病,比如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药物,比如吗啡、氯霉素、抗癌药物等;代谢产物,比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妊娠等;第二种是反射性呕吐,从内脏器官的神经传来的冲动引起的呕吐,称为反射性呕吐,比如胸部器官疾病,常见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比如腹部器官疾病,常见急性胃炎、急性胃肠炎以及急性胰腺炎等;比如泌尿系疾病,常见肾结石;比如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百日咳。因此吃坏肚子,即急性胃肠炎,属于恶心呕吐病因的一种。3.呕吐时需要注意什么?

呕吐的时候需要注意呕吐的量、呕吐出来的东西、呕吐的时间以及呕吐的次数;呕吐量大的多见于肠梗阻,食物潴留在胃部;如果呕吐物混有隔宿食物,说明胃的远端(又称幽门)梗阻;如果呕吐物有粪臭味,说明小肠下端梗阻,绝对不会是结肠梗阻导致结肠里面的东西呕吐出来;因为结肠与胃之间有5~6米的距离;如果早上起来就呕吐,常见于妊娠,如果夜间发生,常见于幽门梗阻;少量多次呕吐,时间长的,多为神经性呕吐,与情绪有关。另外如果醉酒的人、或者昏迷患者出现呕吐,注意要让他/她侧卧,防止呕吐物误吸到气道。4.恶心呕吐什么时候要立即看医生?

出现下述情况要立即去看医生:持续恶心呕吐超过2天;恶心呕吐的同时出现脱水的现象;伴随剧烈的头痛或者脖子僵硬,下巴不能碰到胸壁;呕吐物中含有血液;伴有黑便或者鲜血便;伴有胸痛或者肚子痛。常见误区解读1.我是恶心呕吐来看病的,医生为什么要让我查大小便?

恶心呕吐就诊的患者,希望医生尽快止吐,或者能尽快输液补水治疗,即使化验,患者也能理解抽血化验或者留呕吐物化验,但是有时医生会查小便,这是为什么?其实如前所述,恶心呕吐的病因很多,对于育龄期妇女,查一个小便就可以明确是否妊娠,避免用药影响胎儿;对于腹痛患者,查一个小便,发现尿中有隐血,有白细胞,可以初步确定是肾结石,给予相应的处理;发现尿淀粉酶高,可以确定是急性胰腺炎,马上采取禁食、胃肠减压等相关处理来治疗恶心呕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庸医的表现,除非实在不能明确病因,才会先针对患者的表现先处理,但是还是会边处理边观察。2.我只是恶心呕吐,医生为什么要让我做头部CT检查?

对于恶心呕吐,患者更倾向于是自己吃坏肚子了,或者劳累了,晕车了等常见原因,不能明白为何医生要查头颅CT,是否要趁机全面体检,多赚钱。但是根据前面对恶心呕吐发病机制的分析,大家应该知道一部分患者恶心呕吐是因为颅内压升高,颅内压升高的原因有脑出血、脑膜炎以及脑部肿瘤,需要查头颅CT初步排查。(高海女)第五章 腹痛

腹痛是临床极其常见的症状。腹痛多由腹部脏器疾病引起的,腹腔外疾病及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腹痛是一种主观感觉,腹痛的性质和强度,不仅受病变性质和刺激程度的影响,也受神经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腹痛在临床上常分为急性和慢性两部分。

那么,怎样能正确地诊断腹痛的原因?

必须认真地了解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并联系病理生理的改变,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具体的诊断流程如图2-5-1所示:图2-5-1 腹痛的诊断流程你需要了解的问题1.腹痛部位一定是病变所在的部位吗?

大多数情况下,腹痛部位多为病变所在部位。但在临床上,发现腹痛部位与病变部位不一致者不少,如常见的阑尾炎,早期因为阑尾的收缩和阑尾腔的膨胀,腹痛常出现在脐周或上腹部,常被诊断为胃炎或胰腺炎。一段时间过后,当阑尾炎症进一步加重与扩散,患者就会感到右下腹处有剧烈疼痛,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转移性腹痛。总之,腹痛部位不一定是病变所在的部位,如上腹部疼痛可能是阑尾引起的,下腹部疼痛可能是肾脏引起的。2.腹痛全部都由腹部脏器疾病引起的吗?

腹部的范围很大,腹腔里脏器很多,与消化、泌尿、心血管各系统均有关联。一般来说,腹痛的原因多数还是由于腹腔中的脏器疾病引起的。但是由于腹部和它周围脏器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在临床上,对于腹部疼痛不能只考虑是腹部的问题,还应该考虑到其他脏器病变对腹部的影响。就是说,腹部疼痛不能只认为是胃肠肝胆疾病引起的,还可能是其他系统如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或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如下叶肺炎或胸膜炎常引起上腹部疼痛;心绞痛、心肌梗死可引起左上腹或心窝处疼痛;肾、输尿管结石嵌顿时,疼痛常放射到下腹部。3.腹痛的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吗?

腹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如上所说,腹痛程度与病变性质、刺激程度、神经、心理等各个方面有关,因此,腹痛剧烈不一定就代表病情严重,腹痛较轻不一定就表示病情不严重。如输尿管结石患者,疼痛很剧烈,但经碎石治疗后可完全康复,病情并不是很严重。又如肝癌患者,虽然大部分患者晚期有较剧烈腹痛,但也有一部分的肝癌患者仅表现为右上腹不适、隐痛或轻微胀痛,甚至有的患者没有症状,经检查后却诊断为肝癌。另外,各个年龄段的患者耐受程度不同,表现出来的腹痛程度也不同,但确为同一种疾病,如阑尾炎,儿童及青年人的腹痛症状较为明显,而部分老年人则可以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为轻微腹痛。4.腹痛患者在病因未明之前,能不能立即给予止痛治疗?

引起腹痛的原因有很多,医生必须根据各种疾病引起的腹痛部位和性质的不同,结合具体的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才能做出确定的诊断和治疗。腹痛并不是痛止住了,病就好了。盲目地使用止痛药,对于有些疾病,特别是一些必须紧急手术的急腹症如溃疡病穿孔、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若使用止痛药,就会掩盖症状,实际上病情还在发展,反而会因此耽误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所以,对任何不明原因的腹痛不能立即予止痛药,当务之急是找出导致腹痛的原因,以便正确治疗。常见误区解读1.我是上腹疼痛,怎么能说我是阑尾炎?

临床上许多患者因为发热、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去医院看病,但是在医院经过一些检查后却诊断为阑尾炎,患者及家属便会充满疑惑,特别是有过胃炎病史的患者,我是上腹痛,应该是胃有毛病,怎么会是阑尾炎呢?其实,如上述,阑尾炎患者早期症状大部分表现为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此时易误诊为胃炎或胰腺炎,但是可以发现患者虽没有右下腹疼痛,但是有右下腹固定压痛,结合患者血象高及B超检查,大部分患者可明确诊断为阑尾炎。2.我是肚子痛,医生查我心脏干什么?

有些患者因为左上腹疼痛来医院就诊,但是医生询问病史后却告诉他可能是心脏的毛病,需要做心电图检查。为什么会这样?原来这些患者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病史,因此建议患者行心电图检查,以明确患者左上腹疼痛是不是由于心肌梗死引起的,就如上述,腹部疼痛并不一定是腹部脏器疾病引起的。3.我都快痛死了,医生怎么还不给我用止痛药?

大部分腹痛患者入院后总是要求医生给予止痛治疗,并且认为我就是腹痛,你不给我止痛你要干什么?就如上所说,腹痛仅仅是一种症状,并不是一种疾病,腹痛减轻不代表患者的疾病在好转,只能说明患者腹痛这一症状缓解了,而疾病还是在进展,如果因为止痛药的使用掩盖了病情而耽误及时的诊断治疗,会是一种莫大遗憾。当然,在病因诊断明确后,止痛药还是要及时使用,解除患者的痛苦也是很有必要的。(郑 临)第六章 腹泻(拉肚子)

腹泻(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你需要了解的问题1.腹泻是怎么发生的?

如表2-6-1所示,腹泻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复杂,根据其病理生理机制可作如下分类:①渗透性腹泻: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②分泌性腹泻: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③渗出性腹泻: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④动力性腹泻:肠道运动功能异常。表2-6-1 腹泻常见原因

不少腹泻并非由某种单一机制引起,而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2.腹泻会有哪些不适?

腹泻常伴腹痛、排便急迫感、肛周不适、失禁等症状,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可有不同的伴随症状,比如细菌性痢疾引起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麻疹、伤寒等疾病引起的腹泻可伴有皮疹、发热;慢性腹泻可有贫血、营养不良等表现。3.腹泻一定有害吗?

腹泻可将肠道内毒物排出体外,对机体起保护作用。但持续的腹泻对机体有害。持续腹泻可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甚至休克、意识障碍及多脏器损害。4.腹泻一定是感染引起的吗?

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临床可以分为两大类,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滥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而致腹泻。非感染性腹泻病因较多,如肿瘤、食物中毒、食物过敏、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小儿生理性腹泻等。5.腹泻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一致吗?

由于腹泻可引起脱水,进而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甚至多器官功能损害,故腹泻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疾病的严重程度同时与病因相关。6.急性腹泻常见病因有哪些?(1)肠道疾病: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蠕虫等感染引起的肠炎及炎症性肠病等。(2)医院内感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3)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4)急性中毒:服食河豚、鱼胆及化学毒物如砒、磷等。(5)其他:如变态反应性肠炎、过敏性紫癜、服用某些药物如利舍平、新斯的明等引起的腹泻。7.腹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腹泻是一种症状,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其中病因治疗是最根本的治疗,如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应针对病原体采用抗感染治疗(如抗菌治疗);高渗性腹泻的治疗原则是停服造成高渗的食物或药物;分泌性腹泻易致严重脱水和电解质丢失,除了消除病因,还应积极口服和静脉补充盐类和葡萄糖溶液,纠正脱水。对症治疗包括补液、止泻药、解痉止痛药、肠道微生态制剂等。凡病因不明者,即使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已有好转,也不可放松或取消应有的检查步骤,对尚未排除恶性疾病的病例尤应如此。常见误区解读1.为什么都是拉肚子就诊,做的检查内容不一样,别人很少,我却很多?

同为腹泻,病因不同,检查内容亦不同。医生通过询问患者腹泻起病时的情况,大便的颜色性状味道,腹泻时的伴随症状如腹痛、皮疹、发热等,及同食者有无类似症状发生,既往疾病史,结合大便及血常规检查等,可初步判断病因。如不能明确病因,医生会根据情况建议患者作进一步的相关检查。2.我来看拉肚子,为什么医生不给我用抗生素?

腹泻常有明显的不适感,患者常急切希望尽快用药,尽快控制症状。随着抗生素的普及,不少患者自己服用抗生素。然而,正如前所述,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可以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大类。非感染性腹泻无需使用抗生素。感染性腹泻中又因病原体不同可分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其中能用抗生素治疗的仅占一部分病例。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中的病毒感染或寄生虫感染均不是应用抗生素能解决的。且不恰当地使用抗生素会造成病菌耐药、肠道菌群失调等后果,适得其反。3.我拉肚子这么久了,医生为什么还不给我用止泻药?

临床上部分腹泻患者由于上厕所次数频繁,一出现腹泻便催促医生用止泻药。如上所述,腹泻的病因复杂,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不同。首先应补充足够的水分,纠正电解质紊乱,这对腹泻患者至关重要。同时应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根据病因选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如细菌性腹泻需抗生素治疗;病毒性腹泻一般为自限性,不能用抗生素治疗;自身免疫性及肿瘤相关性腹泻等应治疗原发病。另外需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并可根据病情应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严重非感染性腹泻可适当应用止泻药。(阮 冰)第七章 呕血、黑便

呕血和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所谓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以及胰腺。呕血一般伴有黑便,因为呕血说明上消化道出血比较急、量比较大,短时间内超过250ml,那么呕出来的同时,也会往下去,从肛门排出,形成黑便。而黑便不一定都伴有呕血,因为出血量在60ml左右,即可出现黑便。有些出血量非常少,需要实验室检查才能检测出来,这种实验室检查叫做隐血试验,出血量在3ml左右,大便隐血试验即可呈阳性。你需要了解的问题1.对于呕血、黑便,我应该知道些什么?

呕血、黑便表现为“三多”。第一,部位多。从食管到肠的各个部位均可出血,比如食管出血、胃出血、十二指肠出血、胆道出血、小肠出血等。第二,诱发因素多。可以是炎症、肿瘤、感染、肝病、血液病、血管等多种因素,比如胆管炎、胰腺癌、流行性出血热、白血病、血管瘤等。第三,量多。如前所述,呕血往往需要出血量在250ml以上,黑便往往出血量在60ml左右。知道这“三多”,我们看病的时候就知道呕血、黑便非常危急,应及时就医,也知道这种疾病不是那么容易揪出“罪魁祸首”的。2.为什么血是鲜红色的,而呕出来的血是咖啡色,黑便是柏油样呢?

这与血红蛋白在胃肠道中停留的时间有关。如果出血不是很急,那么血在胃里面存留的时间就会比较久,与胃里的胃酸充分地作用,血里面的血红蛋白含有铁,会被胃酸氧化成正铁血红素而呈咖啡色。肠内的血,若在肠内停留时间过久,经过肠道中细菌的作用,变成硫化铁,呈柏油样(图2-7-1)。因此解柏油样大便的时候需要排除服用铁剂或者吃动物血制品,因为吃这两样东西也会因为铁剂被氧化,导致大便呈黑色。图2-7-1 柏油样大便3.为什么肝硬化的患者会出现反复的呕血、黑便?

肝脏的血主要由门静脉供应,门静脉收集来自肠道和脾脏的血液,运输到肝脏。肝硬化的患者门静脉里面的血不能完全运输到肝脏,导致血流滞留在脾脏以及肠道,引起脾脏肿大以及腹水,并且导致原本不开放的一些静脉,比如从门静脉通往食管和胃底的静脉也开放了,这些静脉显露在食管和胃的内表面。随着肝硬化的程度加重,门静脉内的压力越来越高,这些静脉也逐渐变粗,在门静脉压力波动的时候可能突然破裂导致呕血、黑便。好比黄河的水位抬高,就决堤了。出血以后门静脉压力得到缓解,可能出血会自行停止。但是因为肝硬化患者骨髓造血功能是正常的,血红蛋白量(血量)总会再次回升,导致门静脉压力再次升高,反复出血、呕血、黑便。4.口中呕出血一定是上消化道出血吗?

不一定。有些患者口腔、鼻子和咽部出血,会先咽到胃里,然后又从胃中呕出,需要检查这几个部位,看看是否有问题。如果是口腔、鼻子和咽部出血,往往问题不大,而上消化道出血则危及生命,还是需要仔细鉴别的。有些患者虽然也是从口中吐出血,其实是来自呼吸道的。患者往往先有咳嗽,然后突然出血,血也多为鲜红色,一般没有黑便表现,这些患者往往本来就有肺结核或者支气管扩张等疾病。是呼吸道还是消化道来源的出血,治疗方法不一样,还是要注意区别的。5.呕血时家人的自救措施有哪些?

呕血时要及时送医院,如果难以实现,可采取以下措施先自行救治:

①患者安静卧床,不要乱动,头放低,抬高床脚,注意保暖,禁食和禁止饮水。

②呕血时,头侧位,避免血液吸入气管。

③呕血停止后6~8小时才能吃少量流食,如牛奶、米汤,有利于保护出血的创面。

④止血可口服云南白药、三七粉,适当小量用安定药。

家人不能离开呕血患者身边,密切观察患者,有时患者已停止呕血,不可麻痹大意,以防止继续内出血,抓紧时间送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常见误区解读1.呕血、黑便都已经这么严重了,医生怎么还要给我做胃镜、肠镜?

呕血、黑便是消化道的血管破了,做胃镜、肠镜的时候,这么粗的管子进去(图2-7-2),可能会导致血管再次擦破出血,因此患者不能理解为什么出血了要做胃镜、肠镜。虽然胃镜、肠镜可能导致再出血,但是总体来说好处更多。首先,呕血和黑便原因很多,不同的原因治疗完全不同,只有胃镜、肠镜检查才能明确原因,对症用药;其次,呕血和黑便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一直持续的话可能会造成死亡,胃镜下止血是让胃出血停止的一种成功率非常高的方法。通常,对胃溃疡患者,可以局部喷洒止血药,对于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以局部套扎出血的血管或者打硬化剂。图2-7-2 胃镜(右)和肠镜(左)检查示意图2.呕血、黑便时为何要下一根胃管,增加痛苦?

呕血、黑便处理以后要判断出血是否停止非常困难,因为出血是出在里面的,外面看不见,血红蛋白的量的变化非常滞后,患者的表现也是非常有个体差异的,这个时候下根胃管到胃里面去,持续吸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