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事业长青之道:自我管理的10项法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19:02:04

点击下载

作者:廖信琳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培训师事业长青之道:自我管理的10项法则

培训师事业长青之道:自我管理的10项法则试读:

导读

为了确保最大限度地实现“帮助学员改善和提升相关的职业技能,调整其职业认知和工作状态,最终提升其工作效能”的目标,培训师必须做好各种储备,即进行有效的、持续的“输入”,也就是培训师的自我管理,才可能有足够的能量来支撑其履行职业职责过程中的“输出”行为。

在具体的职业实践中,以下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培训师“输出”行为的效果。

培训师本人的身体(心)健康状况。

时间和精力的分配。

对各种欲望的辨识、判断及适度的节制。

对单次课程目标和长远职业目标的设定和把握。

对自己擅长领域知识体系的建构及相关技能的累积。

对自身情绪状态变化的敏锐感知。

对各种人际关系的认知与处理。

最终的外在行为表现等。

为此,笔者结合长达十几年的培训实践,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和解剖,专门建构了一个培训师自我管理的“洋葱模型”,如图1所示。图1 培训师自我管理的“洋葱模型”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培训师的自我管理包含10项内容,类似洋葱结构的五个层级,包括基础层(健康管理)、效能层(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心性层(欲望管理、目标管理和情绪管理)、实践层(知识管理和能力管理)、德行层(人际管理和行为管理)等。

培训师辗转各地出差是一种常态,单说饮食和睡眠,就对其身体健康指数有着极高的要求,更何况还要承受在课堂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的体力消耗……所以,对于一名培训师来说,切实做好自身健康的管理,既是履行其职业职责的必要条件,更是决定其职业生命期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时间成本优先是培训师这一职业的显著特点,在不断“输出”的职业行为过程中,如何在单位时间内做好最大限度的“输入”工作,是确保培训师职业技能不断更新和职业功力有效沉淀的重要前提之一。

与此相对应的是,培训师面临自身精力规划和分配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是培训师自我管理的“效能层”。

无论是基础层的健康管理,还是效能层的时间和精力管理,最终的价值指向都是培训师“实践层”和“德行层”的自我管理,包括直接与学员建立知识、技能、人际关系,以及自身行为表现的管理。

在实践中,“基础层”和“效能层”的自我管理,充其量是为“实践层”和“德行层”的自我管理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和基础,而中间“心性层”的欲望、目标和情绪管理实际上起着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

在本书中,笔者将围绕培训师自我管理的五个层级,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结合自身体会,尝试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师自我管理体系,为培训师的职业成长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引。

推荐序

与信琳老师结缘始于路华博士,当得知信琳老师很早就在档期中专门为我们妇联公益讲师团的七十几位老师准备了一场期待已久的TTT(Training the Trainer to Train,职业培训师教程)公益课程后,心中对素未谋面的老师已有了十足的好感。短短三个小时,儒雅、诙谐的信琳老师一言一行有大师之风,一举一动具智慧慈悲,完全符合我心目中完美讲师的标准,不由心怀敬意。得知信琳老师的新作《培训师事业长青之道:自我管理的10项法则》即将出版,甚是期待,不料更大的惊喜是有幸先睹为快。我虽有十年培训师的经历,面对信琳老师,仍恐不能胜任写序的重任。

连读三遍此书,被文字中饱含的温度感动了,见字犹如见到一位人师的赤子之心,如此迫切、坦荡地想对你我千叮万嘱。培训师被称作“钻石职业”,如何让所谓的“钻石”持续保持光亮,而不被自我或者市场淘汰是一个颇具难度的问题,这恰恰是此文成书的初衷和培训师必读的理由——揭示支持培训师持续、精细地打磨职业技巧,在职业道路上始终保持恒久动力和热情的因素及行动建议。此书最大的价值是把培训师课堂现场讲授内容之外的、更加深刻影响学员的还没有讲出来的部分详尽地做了梳理和研究,找到了培训师内在的自觉成长体系,即“洋葱模型”。其中“以终为始”是本书中我最感兴趣、最有感触、最为津津乐道的一词,毫不夸张地说,培训师一旦学会以终点为起点,倒着来思考,就找到了一条通向未来的捷径,能够实现以结果为导向的真正自我负责。“以始为终”帮助我们锚定方向,厘清目标,实现目标。因为目标即焦点,焦点在哪里,能量就会流向哪里,哪里就会成长。如果连我们都不知道未来想成为的样子,又有谁能带我们去到那里呢。一位培训师,想想走到终点的那一刻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回看今天就会少了很多烦扰,更有可能真正成长为自己的样子。“以终为始”威力巨大,它成就了今天肩负责任、使命的信琳老师,明天也一定会带祝福给你,记住这个词,记住自己想要到达的彼岸,然后努力去靠近它!每每看到银发花甲的培训界前辈依旧活跃在讲台,心中就钦佩羡慕不已,这也正是我想要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培训师的事业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就自己,一时找不出比“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更合适的语句来介绍我所认识的信琳老师。合上此书,我带着信琳老师传授的精华,以终为始,心存敬畏,精进此道。兰州大学教授 心理学博士张晓蓉2018年5月自序回溯身后来时的路,眺望远方

一心专注TTT,砥砺精进十几载。

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或者某个特定领域中坚持十几年之后,总是能够积累一些有价值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认知层级的不断提升、相关技能的日益丰富,以及方法、手段、技巧的娴熟运用等。

但是,当有学员在课间休息期间询问我更加隐秘和更加私人化的“成功经验”时,似乎总是无法给他们一些具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方法或者招数。比如:“如何迅速、有效地提高和改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增强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如何习得更好的应急变通能力?”“如何发掘并扩展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如何培养自己坚持一件事情的意志力?”“如何准确捕捉学员在课堂现场的心理状态?”“如何有效地应对学员的挑战?”

……

每当碰到这些类似的问题时,除了表面镇定外,其实内心更多的是惶恐和不安。因为从技巧的角度,我都能够提出不少看起来非常有效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可是,只有自己知道这些所谓的有效方法或许能够解决眼前的一些小问题,但充其量也只是“割掉了长在地面上的杂草”,糟糕的是只要“根”还在,必定“春风吹又生”。

为了掩饰自己的这份惶恐和不安,我大多数时候的选择是,先把学员的问题放在一边,然后与学员分享一些场景中的人和事(这中间的确用到某些技巧),学员被“故事”吸引之后,似乎也常常“忘记”了预先准备好的问题。

如此这般日复一日,难免会生出一些念头来:面对学员想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时,我的那份惶恐到底来自何处?为什么总是对学员普遍津津乐道的技巧保持一种审慎和忐忑的态度呢?

当这些念头像咒语般反复出现时,我确切地认识到,有必要认真追溯一番来时的路,以及一路上的泥泞和沼泽——即便这些过往已经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风景!

在2000年进入培训行业之前,我曾经长达近8年辗转在不同行业中从事市场、销售工作。当职业“天花板”来临时,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份难以言表、若有若无的职业惶恐:就此得过且过安度余生?可是刚刚人到中年!一次又一次类似的诘问之后,才发现自己惶恐的真正源头:不是自己想要做什么,而是自己能够做什么!

我过往所有的职业经历中只有一个特征,就是与人打交道!除此之外呢?似乎没有任何一项能够拿得出手的技能。非要找一个聊以自慰的“优点”,就是“爱学习”。经过反复了解,发现似乎只有刚刚在国内起步的职业培训行业没有太高的门槛,也许适合“一无所长”的自己。在这里,不再赘述最终选择进入培训行业的诸多过程细节,我只是想强调当时发现自己还有“用武之地”的欣喜和孤注一掷。

真正值得记忆和回味的是,我毅然决然辞去工作,接受TTT课程培训期间所遭遇的一幕。当我信心满满走上讲台进行3分钟即席演练之后,原想能够得到主训老师(当今TTT业界泰斗刘子熙老师)的夸赞——毕竟我拿过不少演讲比赛奖项。可没有想到主训老师的一番点评与示范之后,自己仅剩的那点自信也被彻底浇灭了——原来选择职业转型的惶恐变成了忐忑和迷茫,自己能够做好培训吗?自己真的能够成长为一名职业培训师吗?之所以没放弃,不是对自己的选择多么坚定,而是没有退路!当我离职时,理由是那么的骄傲和自豪:我要从事培训工作,我要做一名培训师。

十几年之后的今天,回溯身后来时的路,这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场景,也是自己职业培训旅途中第一座驿站——一个提醒自己如何出发的驿站!

类似的驿站,一座又一座,静静地立在曾经走过的路上,就像一双双充满期盼和温暖的眼睛,与自己一起眺望着远方没有尽头,但是一条有方向、有亮光的路……

有的驿站保留着跟随、模仿时期幼稚和机械的印迹;

有的驿站记录的是无人问津、独处苦熬的无奈和艰辛;

有的驿站储存着尝试一个又一个新方法、新技巧的得意和欣喜;

有的驿站铭刻着停滞不前、了无新意的痛苦;

有的驿站或许还有突破瓶颈、更上一层楼痛饮之后的淡淡酒香;

有的驿站自然也保留着鲜花和掌声的印痕……

回溯身后来时的路,终于明白了面对学员索要那些立竿见影的技巧时,心中那份惶恐和忐忑的根源——因为所有的技巧都像脆嫩的花朵一样,没有滋养的怒放,或许可以惊艳一时,但终究还是会枯萎凋谢。所以,我更愿意坐下来,静静地与你——我亲爱的读者朋友,聊一聊那些技巧背后的事情。

因为我同样期待,一路前行的你,偶尔回望来时的路时,会更有勇气眺望远方。

这也算是撰写本书最为幽深的缘由。

是为序。廖信琳2018年5月  第一章 自我管理对培训师职业成长与发展的意义一、从培训师自我管理的基本含义说起

不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种圣人般的职业高标准,仅就职业培训师时间相对自由、收入也较为可观这两个显性的职业特征而言,相比其他职业的从业者,对于自我管理有着更为直接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不避讳懒惰懈怠、偷奸耍滑的一些本能——至少其他很多职业的从业者可以依赖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作为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力量阻止那些本能的释放。

那么什么是自我管理呢?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

自我管理又称为自我控制,是指利用个人内在力量改变行为的策略,普遍运用在减少不良行为与增加好的行为的出现。

自我管理注重一个人的自我教导及约束的力量,亦即行为的制约是透过内控的力量(自己),而非传统的外控力量(教师、家长)。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自我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策略”,注重“内控的力量(自己)”。

培训师的职业职责恰恰是引导、帮助学员获得理念认知、技能方法等,继而促进其行为改善并实现职业成长与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一个方面,培训师自身能否做好自我管理,是确保其所倡导的理念、思路和方法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真实可信的重要前提和基石。试想,一个人连自己都没有做到或者没有做好,是否间接说明其倡导的理念或者方法至少在他身上并没有得到实际的效果呢?所以,培训师的自我管理是确保其更加有效地履行职业职责的重要因素。

第二个方面,培训师的职业价值除了通过课堂现场“讲出来”的部分对学员产生一定的影响外,真正深刻影响学员的是那些“没有讲出来”的东西(对此,笔者在《TTT培训师精进三部曲(上):深度改善现场培训效果》一书中有详尽的阐述)。其中,包括培训师通过自我管理而呈现出来的整体的精神风貌和行为举止导向。也就是说,培训师的自我管理是实现其职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路径之一。

就笔者的体会而言,培训师自我管理最大的作用恰恰是第三个方面,即通过自我管理不断突破并扩展自己的舒适圈。我们可以确切知道的一个事实就是,随着舒适圈的扩大,虽然对内而言意味着拥有的已知更多,但对外而言也意味着未知半径越大,也就是未知领域随之扩展,其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会引发自己内心的危机感。而这份危机感恰恰是有效延缓或者阻止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的内在驱动力,从而确保持续并且长久的职业热情,激发其内在驱动力,以推动其职业的成长与发展。只是这一作用是隐蔽的,效果是缓慢的,而且是自我体认的,不太容易被感知,更不容易被其他人认同。二、培训师职业角色认知:从概念到实践

在进一步探讨培训师自我管理的具体范畴及相关改善措施之前,有必要再一次审视、解读培训师的职业角色。

我们知道,关于培训师的角色定位,普遍认同的一种说法就是“集编、导、演三重角色于一身”。

所谓“编”,就是编剧,是指培训师需要将自己的课程写成一个“剧本”。而这个剧本的形成,需要动用培训师自身所拥有的认知和技能资源,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编写、编撰、编辑、编排等一系列工作,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剧情”得以顺利推进。

而“导”和“演”更是一个动态推进的过程。在具体的实践中,更能考验培训师对时间的分配与把控,对目标的确立、梳理及调整,对情绪收放的把握,对知识、技能要点的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对言语行为的有效控制……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涉及培训师对上述三重角色所需“硬知识”(这是笔者自创的一个词,是指那些经由前辈总结、提炼并有一定实践指导价值的理论层面上的东西,包括定义、理念、观点等)的储备,更直接指向培训师“软知识”(是指培训师经由自身实践体认而形成的认知体系和行为习惯体系等)的有效积累。

所以,就培训师的角色所需要承担的实践任务来说,从概念到实践之间就存在巨大的“鸿沟”,而这段“鸿沟”都需要培训师通过自我管理的反复实践习得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来填充,以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嫁接。三、建立培训师的自我管理边界

如果说通过前面的阐述,基本表达清楚“自我管理对于培训师职业成长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这一观点,那么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到底什么是培训师自我管理边界的界定尺度?为什么需要以此为尺度对自我管理边界进行界定?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笔者先分享一段经历。

相信绝大多数职业者在从业之初,尤其是在这份职业饱含着自己内心很多的期待并且经过慎重选择的情况下,都会热切期盼自己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有更加专业、更优秀的表现。

所以,和大家一样,笔者也同样暗自努力,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培训师。可问题在于,经过半年多的苦学、苦练之后,要独立面对几十名陌生面孔的学员完成一堂培训课(至少6个小时以上),仍然毫无底气,更不敢想学员能否满意这件事情——因为致命的不是不懂自己主讲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某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是不知道、更无法用更丰富的培训素材去阐述、演绎那些自己想分享给学员的内容。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包括担心自己忘记内容、担心自己语言表达不够精彩、担心有学员不接受自己的观点、担心无法回答学员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等,有时甚至怀疑自己能否做好一名称职的培训师。

在这种无比焦虑的时刻,我找不到更有效的突破困境的方法,一位前辈给了我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建议。他告诉我:“信琳,如果想做好一名培训师,你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只要是有人的地方,你就是一名培训师!”

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必须承认,当我真正按照上述指引实践时,的确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除了能够发现、收集到更多可以在课堂现场使用的素材外,我在朋友聚会、家庭聚餐、个人之间交流等纯粹的生活场景中,也不忘假定这是一个培训课堂现场,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培训师时,的确找到了一种很美妙的感觉。不但在内容的演绎和解读上找到了更多的方法和思路,更有意思的是,在职业风范上也给了自己很好的约束……

可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当我一边喜滋滋地感受自己“突飞猛进”的进步的同时,另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已经在悄然发生了……

直到半年多以后的某一天,也是一次家庭成员的节日聚餐,当我接过一个话题,正准备开始以培训师的姿态和感觉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时,当时还在念小学四年级的女儿,竟然提出要提前离开而中断了我“眉飞色舞”的讲话……事后问起缘由,她才告诉我:“爸,我们都支持您做好一名培训师,可是在家里您就没有必要给我们上课了吧?”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想起来很多时候也有类似的暗示,只是当时自己“忘乎所以”没有留意,如果不是女儿这么直接地告诉我,估计我自己还会深陷在“这条路”上……

事后时常回忆起这段经历,我才慢慢明白并且醒悟过来:一个成年人,除了有职业身份和角色外,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其他很多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当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与他当下所处场景氛围所属的身份和角色不相符时,该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情。

这就引发出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人,尤其是一位职业者,是否需要有一个职业身份的边界?而这个边界的界定尺度在哪里?

通过对身边各种从业者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之后,我们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情形:凡是那些让你相处起来感觉很舒服,甚至能够让你产生尊重意愿的人,都有一个非常重要而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在“那个现场”所有的行为表现,都与人们对其身份和角色的预设相融合、相匹配。否则,总是会有某些时刻让人感觉不舒服,即便对方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其他值得肯定的“成功之处”。

基于这一观察到的事实,我们似乎有理由推导出这样一个观点,任何一种身份和角色,都有一个对应其身份和角色的边界。

培训师作为一个职业身份和角色,也必定有其相对应的边界。因为任何一名培训师,除了在确定的职业场合中是一名培训师外,在其他更多的生活场景中,还有更多不同的身份和角色。

如果这种看法成立,那么培训师这一角色的边界界定至少要考虑两个维度的因素,即场景和场景中的人。

一是当下所处的场景是否需要你履行某些培训师的职责?

二是在当下这个场景中的人是否已经预设了你是培训师的身份?是否已经释放某些明确的信号,需要你通过履行培训师的某些职责向其提供帮助?

这两个维度的因素考量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职业职责。既然培训师的职业边界直接指向其职业职责,那么培训师的自我管理指向和依归,就应该是其职业职责。这就形成了培训师自我管理边界的界定模型,如图1-1所示。图1-1 培训师自我管理边界的界定模型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具体到行为模式层面之前,首先,我们需要对自己(培训师)的角色有一个理性判断,即此角色到底在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其次,进一步了解,社会对此角色的行为规范期望包含哪些重要的内容,并据此对职业角色的责任和义务的范畴有一个清楚的认知。最后,才能确定应该秉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第二章 培训师的健康管理:身心交互、心力合一一、从力不从心的感叹说起

即便我们愿意不断地提醒并鼓励自己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或者“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诸如此类的自我暗示和激励,虽然有其发挥正向效用的一面,但是如果我们同时愿意理性地面对自己,也会在很多时候发出感叹,“真的是力不从心”。更糟糕的是,我们还可能曾经充满怜惜地、悄悄地议论过别人,“看看,他(她)都有些力不从心了”。

虽然笔者没有做过科学的统计,到底有多少人曾经自我感觉“力不从心”或者被别人看出“力不从心”,但是还是大胆地推测,有过这种经历的人一定不在少数,只是在“频率”上有差别。

培训师作为众多职业人中的一员,也不例外。

那么,到底什么是力不从心呢?为什么会力不从心?培训师的力不从心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力不从心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心里想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够。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

可以看出,无论有多么善良、多么崇高的心愿,都需要一份与之相匹配的力量作为基础支撑,才有可能会实现。而健康几乎是这份力量的唯一源泉和保障。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形均匀,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这是对健康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各种生理刺激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作用。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对于一名培训师而言,健康至少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维度。

其中,生理维度的健康比较好理解,也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

对于培训师而言,生理健康的基本表征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能够适应各种交通方式、各种不同频次、辗转不同地方的出差行程。

二是能够确保每天至少6小时左右的有效睡眠时间。

三是能够适应各种不同口味、不同档次和制作水平的饮食。

四是能够确保精神饱满地一天站立6~7个小时现场授课。

五是能够确保至少连续10天,在每天6~7个小时现场授课的情况下,嗓子不出现严重嘶哑。

上述任何一项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不同程度地让培训师感到“力不从心”,最终引发课堂现场的不良表现,可能的情形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注意力难以集中,以至于无法捕捉到现场学员学习状态的微妙反应和不同的情绪变化。

二是精神萎靡不振,难以以身示范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三是声音沙哑,无法生动有效、有趣地演绎、呈现课堂内容。

四是引发身体的突然不适而影响课堂进程。

很显然,生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培训师在课堂现场的表现和职业品质。

那么心理健康呢?

对于一名培训师来说,应该包含一些笼统的指标,即积极向上、热情大方、平和理性及开放包容等。因为与之相反的一些心理状态,至少会对学员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比如,消极的心理状态有可能营造出沉闷的、懈怠的课堂现场氛围,继而影响学员的学习兴趣,甚至降低学员的学习意愿;小气、拘泥的表现,很难激发出学员彼此交流分享的意愿;过于偏激、偏执的状态,很容易引发学员的不良情绪,甚至造成课堂现场事故;而固执、封闭的状态,根本无法与学员建立起平等交流、和谐共处、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

即便这些影响是隐性的、间接的,但也同样会严重影响课堂现场的效果,更可能对培训师的职业口碑形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通过上述阐述,相信已经足够能说明健康管理对于培训师的重要性。二、健康管理的两条主线:生理和心理

我们有必要遵循生理和心理这两条主线,进一步探讨培训师切实做好健康管理的一些方向和思路。

就当下社会的普遍状况来看,随着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甚至这种关注已经出现某些“病态”的端倪。无论是主流的大众媒体还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关于“健康”“养生”之类的节目或者文章,大有席卷神州大地的意味。虽然笔者并非这方面的专家,不敢妄自判断,但至少从不断被曝光的一些新闻事件中,我们可以相信有人选择的某些“健康”“养生”的方式,并非是一条“合适的”、真正“对自身健康有益”的路径。

注意,笔者之所以慎重使用“合适的”“对自身健康有益”的表述,而不是使用“正确”这个词来表述,是因为虽然在解剖学意义上的生理结构层面,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受到遗传基因、生活环境,乃至自小养成的生活习惯等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人与人的个体之间(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必然呈现非常大的差异,势必导致同样的某种方式对于不同的个体会产生迥然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效果。

培训师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同样不会例外。

所以,关于培训师生理和心理两个维度的健康管理,笔者更愿意从认知层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点,要学会感知自身生理和心理在某一时间周期的微妙变化。具体的做法如下。

设定一个时间周期,比如半个月、一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周期,观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做一些记录)自己在以下一些方面的真实感受和反应。

生理层面。对不同饮食类别的不同取舍和喜好;睡眠的时长和质量;排泄的状况;运动的频次和强度及事后反应;各种脏器的运行指标等。

心理层面。比如,对新知识、新领域的接受程度;对极端事件信息的反应表现;工作时注意力的集中程度;生活状态下的愉悦程度;对未来生活图景的预设与想象;对周边人际关系的回应等。

只有当我们能够对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微妙变化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之后,才有可能发现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继而选择合适的调理乃至治疗方式。

第二点,冷静应对某些不适的状况。

我们知道,无论是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人都有近乎本能的应激反应机制。也就是说,当我们出现某些不适时,首先需要追溯这种反应是否是某一特殊因素诱发的。一般而言,只要是某一特殊因素诱发的某种不适反应,都会在该因素消失之后恢复到正常状态。所以,不必过于惊慌,乃至“病急乱投医”。

第三点,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笔者无意质疑某些商业机构的经营行为,但我们必须知道,即便没有任何恶意的商业行为,也会激发或者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制造某种让人恐慌的舆论氛围,从而促使人们做出不理性,甚至是毫无克制的冲动选择。当然,这一建议的实施具有相当的难度,因为要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至少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认知,更重要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占有冗余信息,以便提供接近真相的有力支撑。

第四点,学会承认并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

当我们的健康状况经由科学的检查和专业人士的判断后,确认出现某种问题时,承认并接受事实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所谓“医者无力”,是指当人们不愿意承认并接受自己的某些“病变”时,对于所有的治疗方式和手段就可能产生排斥反应,即便是华佗在世,恐怕也束手无策。

在以下的章节中,将进一步围绕培训师健康管理的重要事项及其关键指标,进行详尽的分享。三、探寻身体的自适应阈值

之所以首先提出“探寻身体的自适应阈值”这一建议,是因为这是做好健康管理的前提条件。就像一条河流,如果我们并不清楚它能够承载的最大洪峰流量及最低限度流量,就有可能会发生溃堤、洪水泛滥的灾难,或者出现河床干涸的现象,根本无从管理。

所以,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清楚两个概念:自适应和阈值。

查阅相关资料可以知道,自适应就是在处理和分析过程中,根据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自动调整处理方法、处理顺序、处理参数、边界条件或约束条件,使其与所处理数据的统计分布特征、结构特征相适应,以取得最佳处理效果的过程。自适应过程是一个不断逼近目标的过程,它所遵循的途径以数学模型表示,称为自适应算法。通常采用基于梯度的算法,其中最小均方误差算法(LMS算法)尤为常用。

自适应原本是一个“自然科学”范畴的概念。笔者将此概念借用到培训师的健康管理中,培训师可以通过尝试不同的“处理方法、处理顺序”,并且设定不同的“边界条件或约束条件”,使自己的健康(生理的和心理的)指数处于最佳状态,以“不断逼近目标”,从而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履行职业职责,彰显自身的职业价值。

阈值又称为临界值,是指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

综上所述,所谓“探寻自身的自适应阈值”,是指培训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了解自身在健康范畴内,生理和心理层面大致能够承受的强度、负荷及频率的范围。

在这里先说一段笔者的经历。

和大多数培训师一样,在起初入行的那几年,因为频繁出差的职业特性,总是会有某些担心——担心旅途辗转的舟车劳顿、担心不同地域的气候差异、担心南北迥异的饮食习惯。为了缓解因为这些担心衍生的惶恐,为了所谓的“万无一失”,常常会准备很多应对那些可能带来身体不适的药品,或者其他可以服用的东西……但是,多年以后才发现,滥用或者长期服用这些东西,恰恰让身体本有的自适应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甚至还会不同程度地对身体各器官的机体功能造成一些慢性伤害。直到后来在医生的建议和鼓励下,开始尝试“探寻自身的自适应阈值”这一健康管理的思路和方法,才逐渐发现并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和美好。

在“探寻自身的自适应阈值”这件事情上,大致有以下三种思路与方法可以尝试、借鉴。

第一,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尽量避免使用前置外部干预的手段。

有时候因为连续的课程档期,并且需要辗转不同的地方,很多培训师因为连续工作加上旅途奔波,总是会不同程度地担心自己的身体状态,由此衍生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

比如,“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万一身体吃不消怎么办?”“睡眠不足影响自己的状态不是很糟糕?”“××地方的东西不合自己的口味,真担心吃坏肚子!”

……

有些人为了避免这些担心的事情发生,经常会采取一些前置的外部干预手段,包括提前饮(食)用一些号称有能量补充效果的饮料或者食品等,试图由此确保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身体状态。或许会有些效果,但是也可能让身体在可以休息的间隙时间中仍然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抑制身体本有的自我调节功能。长期采用这种前置的外部干预手段,会让身体产生一种依赖——一旦停止使用,身体往往会产生更严重的不适或者处于相当糟糕的状态。

笔者在职业初期前3年的时间里,虽然在现场上课时能够保持较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但是,一旦没有课程时,就会感觉身心极度疲惫。事实上,培训师恰恰需要在这些空闲档期里大量学习、思考,以保证持续的“输入”,才能更好地精进自己的课程。可是,严重透支的感觉常常会产生“职业倦怠”。

当意识到这种严重后果之后,笔者开始放弃这种前置外部干预的手段——每当面对连续上课的高强度工作时,都会以积极的方式暗示自己。

比如,“我愿意也能够面对这样的挑战!”“我可以利用旅途中的碎片时间来补充睡眠。”“正好可以尝尝××地方不同风味的美食。”

……

慢慢的,你会惊异地发现,这样的做法能够充分地激发身体本有的自我调节功能。对于睡眠而言,哪怕是旅途中的碎片时间,或者“闭目养神”,或者“快速入睡”,都可以让身体得到很好的休息,从而迅速恢复良好的状态。

第二,大胆尝试与谨慎突破。

所谓大胆尝试,是指要敢于跳出原有的工作地域范围,接受不同气候、不同饮食习惯、不同地域的课程邀请。因为很多培训师在职业初期,基本会依赖之前的人脉关系来推广自己的课程。如果之前的工作性质并不是经常出差各地,其工作的地域范围都会相对稳定在某一个自己熟悉的区域。有些培训师一旦接到超出其原来习惯地域范围的课程,就会有一些不同程度的担心或者顾虑,甚至会放弃检视自己身体适应能力的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另外一些培训师急于迅速扩大自己的影响,不注意自己的时间排期,往往会得意于某一时间段客户的频繁邀请,以至于忘记给自己留下适当的调整和休息时间。

其实,身体能够适应多大的工作强度,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

以笔者的工作经验而言,不太建议培训师在职业初期就进入连续上课的高强度状态。一般而言,最多连续上课3~5天之后,一定要留出同样天数的休整时间。在适应一段这样的工作强度之后,再慢慢突破,可以尝试接受连续5~8天的邀请。当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会有一些差异。即便如此,笔者仍然主张每个月留出8~10天休息、调整的空闲档期,避免体力过度透支。

第三,密切观察与用心感受。

所谓密切观察,是指培训师要养成每天观察自己身体体征的习惯,包括毛发、皮肤、指甲、舌苔、双唇、眼睛及排泄等,并与自己的工作强度和出差地域进行比照。一旦出现比较明显的差异,至少表明某些状态已经超出自身身体机能所能承受的范围。按照我国中医的相关说法是,这些要素的变化都受到身体内脏机能的影响。

所谓用心感受,是指培训师要学会感知身体发出来的某些信号。比如,食欲是否有明显变化、睡眠时长是否在正常状态下、能否正常入睡、情绪是否平稳等。

总之,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逐步了解自身身体的自适应阈值,从而对自己的工作强度做出合理的安排。四、影响培训师生理健康的细节与习惯:旅途、饮食、睡眠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什么是生理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不得病,还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在精神上、身体上和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并对人的健康提出了如下10条标准。(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无头皮屑。(10)肌肉、皮肤有弹性。

以上标准虽然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但至少可以作为自我健康评价的参考。

与此同时,我们知道影响健康的因素非常多,并且复杂交错,即便是专业的医护人员也很难穷举。为此,笔者仅就自己的实践体会,谈谈影响培训师生理健康的几个关键因素。

1.旅途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在旅途中,无论选择哪一种交通工具,因为长时间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缺少流动的新鲜空气,加上长时间的静态坐、卧姿势,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体的血液循环,从而让人感到疲乏。

对于一名培训师来说,旅途几乎是一种日常状态,而且经常是在旅途过后就要投入高强度的工作。所以,如何尽量减少或者缓解在旅途中带给自己的疲乏,不但是必要的,而且还是保持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笔者在十几年的职业实践中,逐步尝试、总结出以下几点做法,或许可以参考、借鉴。

第一,学会享受在路上的感觉。

很多人之所以在旅途中会感到疲乏,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过于急迫地想抵达目的地——毕竟工作期间的旅途不像专门安排的旅行,更多的时候是孤身一人,难免会有一些寂寞或者无聊的心绪,继而对旅途产生厌倦的情绪。如此一来,必定会影响整个旅途的心情。但是,反过来就会有迥异的状态——可以从一些有趣的想象开始,比如,

每一次都能够和不同的陌生人相处在同一个空间里,这到底是一份什么样的机缘呢?

这些从不同方向聚拢,然后又去往不同地方的人,到底在忙什么呢?

为什么每一张面孔都会不一样呢?

在同一时间、空间范畴里,无论衣着光鲜还是衣衫褴褛,似乎都要受到同样的约束。

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对同样的一段旅途有不同的反应呢?

……

每当想着这些没有确切的答案,甚至是无法得到回应的问题,心里就会对接下来的旅途充满好奇。因为好奇,寂寞的感觉就自然会减少很多甚至消失。长此以往,就会慢慢生长出一些在路上的独有的乐趣来。

第二,学会闭目养神。《黄帝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更有“闭目塞聪,爱精自保”(汉·王充《论衡·自纪》)的说法。

所谓“目为人之灵窍,心灵的窗户,传神的灵机,人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闭目可以养生,闭目养神对于中老年人,以及终日劳心用脑或长期专一使用目力者,是大有裨益的”。

那么,旅途中的哪些时间节点适合闭目养神呢?很显然,在人来人往、熙攘嘈杂的机场、车站、码头等候(车、船)时是不合适的。

所以,在乘坐交通工具出发和到达终点这两端的时间段适合闭目养神。出发时段,在登机口、进站口找到自己的位置,安放好行李之后,调整自己的坐姿(以舒服、放松为标准),带上眼罩,让自己静下来,开始闭目养神。一般而言,至少有30分钟到1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让自己得到很好的休息和放松。另外,到达终点前30分钟左右,也是闭目养神的好时段。因为这两端的时段都会因为一些外在的要求(尤其是乘坐飞机),不方便进行阅读或者进行其他的娱乐活动,恰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尽量排除杂念,精力集中,将身体完全放松下来,尤其在眼皮闭合时,要找到那种几乎不用力、自然闭合的感觉。

第三,选择并坚持轻阅读或者轻娱乐。

相信所有的培训师都有阅读的习惯,笔者只是建议旅途中的阅读或者娱乐,尽量以“轻”为好。

所谓轻阅读,是指可以读报纸、杂志,以了解资讯和行业动态为主。轻娱乐是指可以观看一些比较轻松的影视剧和影视节目。主要利用乘坐交通工具过程中的中间时段,因为这个时段,周边的旅客基本都安静下来了,也没有其他的外部干扰。

以上三个建议,可以用一首打油诗总结:

生命精彩在路上,安享旅途当日常;

闭目养神占两端,阅读娱乐伴中场。

总之,培训师有必要找到一些合适的方式,尽量缓解或者消除旅途带给身体的疲劳——因为长期、经常性的疲劳肯定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饮食

饮食毫无疑问是对培训师身体健康最大的挑战之一。

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从小就已经养成的饮食习惯,一旦出差到与自己的饮食习惯差异较大的地域,难免会出现“吃不惯、吃不下、吃不饱”的状况,而饮食是保证身体健康最重要的营养补充方式。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敢于挑战或者美食爱好者来说,面对完全不同于自己饮食习惯的各种特色、招牌美食,恐怕又会陷入“吃得爽、停不下、吃撑了”的状况。如此的“暴食暴饮”同样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对于培训师来说,既“不挑”也“不贪”,这是保证身体健康的有效办法之一。

所谓“不挑”,是指除了一些确定会引起身体不适的食物之外,尽量不要过于固守自己的饮食习惯,要愿意并且敢于尝试不同地域的美食,逐步拓展自己饮食的适应范围。

所谓“不贪”,是指不图一时之快,即便是面对自己梦寐以求的,或者是那些名扬天下的美食,也要有所节制。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饮食问题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标准,需要培训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逐步找到并养成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饮食习惯。

在培训师的健康管理中,关于饮食这一要素的管理,可以总结为:

中华美食诱惑多,不挑不贪需琢磨;

东西南北差异大,逐步调整自有他。

3.睡眠

当尝试搜索“睡眠”这个词条时,百度显示,相关结果约84500000个。除了睡眠是生命的需要之外,至少表明有许多人在关心或者困扰睡眠这个问题。相关领域的专家也对睡眠进行过各种各样的研究。

相比其他职业者,培训师因为工作性质,在睡眠问题上可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所以,我愿意从实践的心得体会层面做一些交流。

相关研究表明,一般成年人每天的睡眠时间要保证在6~9个小时。问题在于,由于培训师经常需要在不同城市之间奔走,的确很难满足单次连续睡眠时间达到这样的生理要求,所以,就会涉及如何进行睡眠管理,尽量保证每天有充裕的睡眠时间。

首先,培养并练习快速入睡的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即便是睡眠正常的人,因为出差异地,都有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影响睡眠质量,包括无法在正常时间内入睡、睡眠深度不够等。而培训师恰恰是经常变换睡眠环境的一种职业。

无论是私下交流,还是网络上的开放分享,关于如何快速入睡的问题,有一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味道——一旦具体到某一种实际操作层面的方法时,真的千差万别,各有“真经”——因为睡眠实在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除了那些经由专业医务人员确诊有睡眠障碍的人外,对于平时睡眠正常的人来说,仅因为环境变化而影响睡眠的情形,或许可以从认知上把快速入睡视为一种能力进行培养并练习,从而确保自己有一个正常的睡眠质量。

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承认自己在完成某件事情上存在一定的问题。(2)追溯引发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3)在意识上忽视或者弱化这些原因对问题的影响权重。

回到快速入睡能力这个话题上,或许就是将注意力转移到睡眠本身,而不是关注睡眠的环境。如此简单,却又需要不断练习,直到环境对睡眠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为止。

其次,对于培训师来说,学会在碎片时间中补充睡眠,也是保证睡眠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最后,作为影响培训师健康管理主要因素的睡眠问题,更需要培训师逐步了解自身的睡眠时间阈值,才能更有效地做好自身的睡眠管理。

正所谓:

睡眠问题真重要,保证时长不可少;

碎片时间常练习,认知改善质量好。五、影响培训师生理健康的细节与习惯:嗓子、运动、安全

1.嗓子

声音作为培训师最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相信没有人会怀疑影响声音的嗓子对培训师有多么的重要!毕竟绝大部分培训师并没有经过发声方面的科班训练,学会保护好自己的嗓子,也应该是培训师健康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很显然,学习并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长期、反复练习正确的发声技巧是保护嗓子的前提和基础。

培训师的发声和播音主持的发声一样,是一种有目的的发声。

所以,参考播音主持职业的发声技巧进行练习是必要的、有效的。包括,

第一,学会有控制的胸腹联合呼吸法。胸腹联合呼吸法是播音主持最理想的呼吸方法。

其基本要领有:吸气时,全身放松,肩不要耸起来,口鼻同时进气,吸气肌肉群收缩,把气吸到肺的底部,感觉两肋得到充分的扩展,膈肌下降,腰部鼓起来,腰部渐紧,腹部肌肉向小腹丹田处呈收缩的感觉,腹部保持不凸不凹的状态,腹壁“站定”,为呼气控制做准备。呼气时,吸气肌肉群不要马上松动回弹,小腹仍然保持收缩状态牵制膈肌和两肋,随着呼气肌肉群回弹式的全面回缩,两肋才缓缓回缩,膈肌缓慢上升。小腹逐渐放松,气流缓缓地、均匀地呼出,呼气的过程是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相互对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膈肌和小腹,由于膈肌不可随意调节,所以要用小腹的收缩力量来控制呼气。

呼吸控制的基本要求是使呼气时吸得多,用得少。简单地说,就是做到稳劲、持久、自如。

第二,咬字器官配合的长期、反复练习。吐字的过程就是各咬字器官互相配合协同灵活动作的过程,主要通过“提颧肌、打牙关、挺软腭、松下巴”的一系列动作来实现。(1)提颧肌。是指抬起上颚的前部动作。颧肌提起时面部成微笑状,目的是获得清新、明亮、有色彩的音色。(2)打牙关。牙关是指上下颌之间的关节,打牙关是提上腭的中部动作。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口腔共鸣,还能使咬字的位置调整得适中有力,使字音在口中“立”起来。(3)挺软腭。是指提起上腭的后部动作。软腭挺起后可以加大口腔后部的空间,改善共鸣,并缩小鼻腔入口,避免声音过多地进入鼻腔造成鼻音。(4)松下巴。松下巴打开口腔,比抬上腭更有实际效果。咬字过程中力量主要用在上腭,下巴不要主动去帮忙,不然舌根容易紧张,口腔变扁把字咬“死”。正确的状态应该是下巴自然内收,找“牙疼”的感觉。

第三,平时加强气息控制的练习。

比较常见的练习方法如下。(1)软口盖练习法。最常见的是“闭口打哈欠”,即打哈欠时故意不张开嘴,而是强制用鼻吸气、呼气。(2)压腹数数法。平躺在床上,在腹部压上一摞书,吸足一口气,开始从1往后数。这是对气息输出做强制训练,以达到增强腹肌和横膈膜的控气力度的目的。做这个练习时,刚开始阶段压的书可少一些,逐渐增加,即循序渐进。为了不占用工作中的时间,可利用睡前做这个练习。(3)气声数数法。先吸足一口气,屏息数秒,然后用均匀的、低微的、带有气息的声音从1开始数数,就像说悄悄话一样。和压腹数数法相同,在刚开始阶段可数得少一点。不过应注意,数数时尽量不撒气、不漏气。(4)跑步背诗法。平时跑步出现轻微气喘时,可背一首短小的古诗。开始训练时可两人配合进行,并肩小跑,一句接一句地背下去。背诵时,要尽量控制不出现喘息声;一首诗背完后,要调节呼吸,然后再继续进行。此外,还需注意的是,激烈运动时不可进行此项训练。(5)偷气换气法。选一篇长句较多的文章,用较快的速度读下去;在气息不足时,运用“偷气”技巧,读后确定最佳换气处。所谓“偷气”,是指不要边发声边吸气,而是要用极快的速度,在不为人觉察时吸入部分气流。换气宜口鼻并用,以鼻为主,掌握时间差,使气流充沛有力。

除了上述五个方面的自觉练习之外,培训师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情形是,有时需要连续十多天,甚至二十几天连轴转地上课。面对这种高强度、高频度的发声负荷,如何尽最大可能缓解嗓子的疲劳,以保证能够正常发声,有以下几个建议,供读者参考、借鉴。

一是养成使用话筒的习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培训师自恃自己有正确的发声方法,不习惯甚至不屑于使用话筒,一旦没有控制好,很容易因为训练的需要,陷入“吼”的状态,这会对嗓子造成很重的负担,很容易让嗓子嘶哑。

二是尽量不要养成前置含服那些所谓保护嗓子的含片。笔者曾经有过很糟糕的教训——因为依赖这类药物,放松了科学发声的练习,恰恰加重了嗓子的发声负担。长此以往,不但会对嗓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更可能对身体的其他机能也造成慢性的影响。

三是不建议因为嗓子干燥就一次性大量喝水,尤其是热水或者是凉水。比较好的做法是,在每个课间喝几口温水,适当润润嗓子。

四是养成课后养护嗓子的习惯。建议每天课程结束后,可以静躺在床上,用“气泡法”对嗓子进行养护。所谓“气泡法”,就是把嘴自然合上,然后用气流通过对声带的轻微震动,发“嗯(en)……”的长音。这样可以对可能有轻微充血、肿胀的声带起到按摩的作用,从而恢复嗓子的正常状态。

正所谓:

声音伴我走天涯,嗓子千万不能哑;

科学发声是基础,平日养护更要抓。

2.运动

运动是一个义项非常宽泛的词,这里仅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从理论上说,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是增强体质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生命在于运动”。事实上,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运动并不仅是要从事某一项专门(或者专业)的体育运动。比如,

生活中的运动包括走路、爬楼梯、骑车上班、园艺活动、家务、逛街、购物等。

伸展运动包括瑜伽、拉筋动作、柔软体操等。站在墙边,双手沿墙不断向上伸的“爬墙运动”;双手在身后握拳拉伸背部;手举过头顶,腰部后弯,拉伸腹部等无须器械和场地要求的一些简便运动。

还有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登山、有氧舞蹈、健身操等有氧运动,以及包括乒乓球、网球、篮球、高尔夫等球类运动。还有那些以力量训练为主的肌肉运动,包括重量训练、仰卧起坐、俯卧撑、拉力带等。

但是,纵观近些年出现的马拉松、暴走等一个个现象级的热点和潮流,在认同并实践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作用与价值的同时,笔者还是谨慎地认为,每位培训师作为一个个体,对于真正有利于自身身体健康的运动,应该有一个理性的认知。

第一,让运动回归到以身体健康为目的的单纯指向。

笔者接触过一些培训师,虽然其坚持锻炼的精神和毅力令人佩服,但是,当锻炼成为一件与自己较劲的事情(比如,每天一定要跑够5公里),或者将锻炼当成某种炫耀的资本(比如,记录每天步行步数不能低于两万步)时,估计已经背离了身体健康为指向的目的。

第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基础素质千差万别,那些流行的某个运动项目不见得适合具体的某一个个体,培训师也不例外。

运动固然能塑造我们强健的身体,增强我们抵抗疾病的能力,然而,对人体而言,运动也是有极限的,一旦超出这个限度,对人体可能非但无益处,反而会造成一些伤害。

美国神经科学家贾斯廷·罗德在研究中发现,那些运动成瘾的老鼠的大脑反应比运动量正常的老鼠迟钝。该项报告发表在《神经科学》和《行为神经科学》杂志上。由此罗德指出,“运动虽然对大脑有益,但也应该适可而止”。

每个人体质不同,一定要根据自己当时的体质决定运动量。一旦过量,不仅无益,反倒可能会损害身体机能。

就培训师个人而言,虽然没有能够给出具体的、确切的运动标准,但是,结合职业性质、工作特点及自身身体状况,制订自己的运动计划,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运动习惯,还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培训师来说,选择一些不会受天气、场地、器械等因素影响而中断的运动项目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因为运动对于身体健康而言,长期坚持恐怕才是最重要的。笔者早些年也会参与如跑步、打球、游泳之类的运动,但是,经常因为出差受到场地、天气、器械等因素的影响,“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很难做到每天坚持。直到2013年年底,笔者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位太极拳教练,发现这项运动除了可以强身健体外,还不受任何因素的限制。如此一来,从一开始就找不到任何借口,哪怕是中断一天……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成为自己每天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关于运动,也可以用一首打油诗来总结。

身体要健康,运动不能少;

潮流也许好,切忌赶时髦。

不用挑场地,无器械更妙;

坚持成习惯,身心愉悦了。

3.安全

安全是指没有受到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本书无意从理论上探讨这一话题,仅就培训师的工作实践而言,分享两个层面的意思。(1)安全的重要性。这似乎是一个无须多言的问题——无论是人身安全还是财产安全。只是培训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一旦出现安全问题,除了本人遭受损失或者伤害外,还可能会波及合作机构、客户及学员。所以,培训师需要树立更加强烈的安全意识。(2)了解并重视存在安全隐患的关键节点。就笔者的实践观察而言,以下几个节点,都值得培训师注意。

第一,旅途。除了机场、车站、码头这些人群密集的地方外,乘坐接驳交通工具的过程中尤其要警惕。虽然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合作机构或者客户都会提供专门专人接送服务,但难免有独自一人时,特别是在连夜转场的情况下(对于很多职业培训师来说,这种情形也是家常便饭),千万不能选择那些无牌无证的出租车辆,实在万不得已,也需要多一份防范意识。

第二,课程现场。从表面上看,课堂现场并不存在安全隐患,但仍然有许多细节之处值得重视。除了计算机、投影、音响设备外,尤其需要注意教学挂图的张贴、电源插座线的布线和走向、课桌上的食物、饮料等。还有常常被培训师忽视的一些技能操作或者游戏活动类的课程,无论是培训师示范,还是在学员练习的过程中,都需要特别强调一些细节。

很多培训课程都可能用得到的“抓逃游戏”——学员围成一个圆圈,每位学员都将两臂向两边展开,同时右手食指竖起并顶在旁边学员朝下张开的左手手掌中央,学员根据培训师的要求,在培训师讲述的一段话中,出现某些关键词时,每位学员同时做出抓、逃的动作,即右手手指尽量不被旁边学员抓住,而左手尽量要抓住旁边学员的手指。很多培训师忽略对右手食指竖起方式的提醒,就很容让学员受伤。

第三,课余时间。培训师因为工作的需要,经常会去一些陌生的地方,利用课余时间逛一逛,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安全问题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如果出现问题,也会给合作伙伴或者客户带去不必要的麻烦。

可以说,安全问题不仅是培训师健康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甚至是培训师职业职责和职业素养的重要表现之一。所以,可以概括为:

健康管理说安全,职业素养相关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