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能干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18:24:08

点击下载

作者: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精明能干的故事

精明能干的故事试读:

前言

智谋是智慧和谋略的妥善结合,对于事物的变化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具有驱使事物向有利方面发展的能力,这是我们人类的一种生存本领。

古老而恢弘的华夏神州,是世界所公认的创造谋略和盛产智谋的故乡。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既是一部智谋故事的传奇史,又是一部智谋人物的活动史。翻开浩瀚如烟、博大精深的史籍,我们犹如置身于巨大而辉煌的舞台上,与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黎民百姓直面交流。每一次王朝更替,总有谋略在其中屡建奇功,让人敬佩折服;而每一次时代变迁,又总有智慧在其中大放异彩,让人叹为观止。当天下大乱、群雄纷争时,总会出现明君慧帝顺天承运,问鼎皇位;而当社会动荡、内外生变时,又总会出现智士谋臣应运而生,力挽狂澜。

走进一幕幕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大剧中,无数鲜为人知、包容着正邪智谋在内的内幕奇闻,令我们触目惊心,发人深省,让我们看到了励精图治、勤政德民的帝王御谋,也看到了文韬武略、安邦定国的重臣权谋;看到了继往开来、德高望重的贤臣运谋,也看到了权倾朝野、为害忠良的奸臣弄谋;看到了命运坎坷、前途凶险的皇子图谋,也看到了专宠一身、遗恨千古的后妃变谋;看到了投机钻营、富甲天下的名商财谋,也看到了金戈铁马、出奇致胜的名将战谋,等等。所有历史风云人物,个个凭着超人智慧和卓绝谋略,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历史大片,绘制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历史长卷。这些凝聚着深邃而精湛智谋的故事,成为了人们至今仍然津津乐道的历史绝唱,也成为了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启迪着现代人类的智慧思考,也激发着炎黄子孙再铸辉煌的勇气豪情与信心。

历史告诉我们,丰富的知识与过人的智慧,只有与良好的思想修养和政治素质结合,才能做出顺应历史发展规律、顺乎万民大众心意的正义之事,也才能名垂青史,万古传颂。否则,便只能助纣为虐,残害忠良,谋取私利,遗臭万年。

本书内容宠大,史料丰富,情节入胜,叙述传神,引领着读者沿着中华祖先留下的历史足迹畅游浏览,使人在阅读欣赏中,感悟前人的智慧与神奇,引发今天的思考与遐想,从而充分领略中国历史文化的奇妙与伟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重视历史的借鉴与警示。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割裂历史的传承就是倒退。21世纪的中国人,需要学习和了解包容着无数智慧和经验教训的中国历史。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中国历史智谋故事总集》,包括文治武攻、斗智斗勇、随机应变、雄才大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别具慧眼、出奇制胜的故事、精明能干等智谋故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探寻中国历史智谋奥秘的兴趣和愿望,是为了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本套书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可读性和启迪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历史、增长智慧的良好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一、功成身退,中华富商第一人:范蠡

1.范蠡事略:智慧人生

范蠡,字少伯,楚国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和大商人。出身于“衰贱”家庭。初为楚国名士,文种为楚宛令时,二人相交为友。后他们认为楚非贵族不得仕,政治黑暗,乃一同入越,任大夫,与文种同事越王。越王常与范蠡谈论治国之策。勾践即位,与吴作战,击败吴军,箭伤吴王。吴王死时,叮嘱其子夫差报仇。吴王夫差即位,操练军队,日思报复越国。勾践得知后,不听范蠡劝谏,遂先发制人,主动征伐吴国,被吴打败。战败后,勾践听从范蠡之计,派大夫文种赴吴求和,并以美女、珍宝密贿吴国太宰,使吴王赦免越王,勾践夫妻入吴为质。范蠡伴越王赴吴为人质,替君分辱,小心行事,麻痹夫差,使君臣得以回越。回越后,他辅佐越王勾践,刻苦图强,卧薪尝胆。越王听从他的建议,勾践夫妇亲自耕种、织布,礼贤下士,赈济贫苦,吊慰死者,终使越国大治。越国富强后,勾践多次欲攻伐吴,范蠡均以劝阻,待吴王听信谗言杀掉忠臣伍子胥、国力衰败时,范蠡方挥师攻吴,灭吴国,助越王深谋20余年,报会稽之耻,拜上将军。后又助勾践挥兵北进,会盟诸侯,使越王勾践遂成霸业。

此后,范蠡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共安乐,向越王勾践请辞不许,遂留下书信,乘舟出海逃至齐国,改姓名鸱夷子皮,开荒种田,引海水煮盐,治产数千万。齐人闻知其贤,任为相。他则感叹:“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这都为世人所得意之事。但久受尊名,不祥啊!”乃弃官,尽散其家财,隐居陶地(今山东定陶西北),自号陶朱公,专事经商,致资累巨万。卒于陶。他生前还曾著有《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文献。(《国语》、《史记》均有记载)

在中国的经济思想史上,范蠡是商人心中崇拜的偶像,他的言论成为商人们尊奉的信条,人们把经商事业称为“陶朱事业”,把世代经商为业或买卖公道称为“陶朱遗风”。清代我国三大版画产地之一的天津杨柳青年画中有“文财神陶朱公”,苏州有“陶朱公种竹养鱼致富千倍利”的年画,人们把商代之比干、春秋之范蠡、三国之关羽并称为“三大财神”,乃取比干之忠诚、范蠡之智慧、关羽之仁义,认为这是经商致富的诀窍所在。范蠡的“经济循环论”、“积著之理”、“待乏原则”、“平粜齐物价格理论”,至今仍闪耀着先秦经济学说的熠熠光彩。2400多年前就有如此鞭辟入里的精当理论,范蠡被尊称为“商祖”、“商圣”的确是当之无愧的。

范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之一,他的许多观点和实践对于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在这里,仅就他的外交思想、经济思想及民本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

范蠡经济思想的出发点就是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因时制宜,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他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而造成的,因此,他主张粮价低贱时由政府收购,昂贵时由政府以平价售出,以免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他主张发展商业,主张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认为农业收成的好坏关乎农民利益和商品价格,乃至社会的安定和混乱,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强盛衰败。另外,他主张仁义经商,造福社会和人民。2400多年前的奴隶社会里,他具有这样比较进步而成熟的经济头脑和举措,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这和我们今天的“宏观调控”,关心“三农”问题颇有许多相同之处。今天,在经济建设大潮中,学习他的经济思想和创业精神,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再如他的民本思想。范蠡始终“以民为本”,认为“天地之间,人最为贵”。他多次对越王勾践说:“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失天下者也。”他始终把自己摆放在平民地位,时刻想到应为人民大众谋求利益。从政时殚精竭虑,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建立功勋;当平民时自食其力,辛勤劳作;经商时又信守合同,讲究职业道德;致富后又散其资金,帮助解决贫困人民的生活问题,这种民本思想与我们的“为人民服务”和“公仆意识”十分相似,他的民本思想确实值得今天的从政者和经商者乃至一切工作者、劳动者赞扬和学习。

2.结交文种,佐越灭吴

范蠡年轻时颇有才学,狂放不羁。当时在宛邑任宛令的文种,闻听范蠡的名气,派小吏代己登门拜会,范却避而不见,小吏回来后不满地说:“范蠡是国中狂人,向来这等傲慢无礼。”文种笑道:“我听说有杰出才能的士人,都会被人看作佯狂;胸怀独到见解的人,也常会受到他人的毁谤,这是因为你们普通人无法理解他们。”于是文种亲自驱车去看望范蠡。范蠡起初依旧避开,后得知文种是独自驾车来的,深感其意诚,便向兄嫂借了衣冠,穿戴整齐地出来见文种。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从此结成至交。

范蠡根据自己平时对天下大势的观察和分析研究,告诉文种,中原文化在南移,继长江中游楚国一带逐步得到发展之后,下一步将是长江下游地区开始进入先进的行列。他约文种一同东下,到长江下游地区这个充满希望的地方寻找机会干一番大事业。文种觉得他的预见很有道理,欣然应允,很快辞去官职,与他一道沿江东下。两人先来到吴国,欲辅佐吴王夫差,但得不到夫差的重视,于是离开吴国继续南行,到达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

当时的越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小国,到处都是未开垦的荒地。越王勾践很赏识范蠡和文种,很快封他们为大夫。勾践经常找范蠡谈军国大事,要他出谋划策,范蠡则知无不言,尽心谋划。由于他具有丰富的政治、军事、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并明察天下大势,所以成了勾践的主要谋臣。君臣相得,同心协力,越国很快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起色。

勾践继位3年之后,听说吴王夫差正积极练兵,准备报当年吴越之战,吴王阖闾负伤致死之仇。勾践为防越国受攻击,打算先发制人,攻打吴国。范蠡看出勾践有些骄盈自满,认为越国实力不足,发动战争势必失败,于是极力劝阻勾践,说此时兴兵,天时、人事都对越国不利,是“逆于天而不和于人”。勾践不听,范蠡再谏。勾践面露不悦地说,“勿庸再言,吾意已决”,接着兴兵伐吴。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军大战于夫椒(太湖一山名),越军果然大败。

勾践带领5000残兵退守会稽,被夫差率领的吴军团团包围。勾践急忙召文种等大臣谋划对策,并对范蠡说:“我没有听从你的忠告,以致于此。现在该怎么办呢?”范蠡回答:“事到如今,只有卑辞尊礼,献上金玉美女向吴王求和了。”勾践这次依从了范蠡的建议,派文种向夫差求和。夫差起初不肯与和,文种便用美女珍玩贿赂吴太宰伯嚭,请他帮助游说夫差。后来夫差同意受降,但条件是勾践要亲自来吴国充当人质。

勾践赴吴国之前,想让范蠡为相留守越国。范蠡推辞说:“治理国家,督率百姓,我不如文种;指挥打仗,当机立断,文种不如我。”勾践接受了范蠡的意见,留下文种守越国,带范蠡同去吴国。

到了吴国,勾践、范蠡被迫干起了仆役的差事,为吴王夫差驾车养马,其余时间就被软禁在石室之中。夫差听说范蠡是个贤才,想招降他,便在召见勾践、范蠡时,劝范蠡说:“寡人听说贞女不嫁破亡之家,仁贤之士不留绝灭之国为官。现在越王无道,越国将亡,你和越王皆在吴为奴仆,被天下人耻笑。我想赦你之罪,你能改过自新、弃越归吴吗?”范蠡回答:“我也听说亡国之臣不敢谈政事,败军之将不敢言勇。我在越国已不忠不信,以至于让越王敢于违抗大王的号令,与大王用兵动武。现在失败了,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保我君臣性命,我愿为大王服役奔走,但不做官。”勾践原以为范蠡会顺从夫差离自己而去,正伏地流泪,听了这番话才放下悬起的心。夫差知道范蠡意志甚坚,不可能强迫他为臣,就说:“你既然不移志向,我也只好把你重新送回石室了。”范蠡说:“大王请便。”于是范蠡、勾践重回石室,继续为夫差服役。

这样过了3年,范蠡一直陪伴着勾践在吴国受苦,毫无怨言,并不时为勾践出谋划策,让他千方百计取悦于夫差,从而使夫差确信勾践君臣已彻底臣服,便将他们释放回越国。

回到越国后,范蠡与文种等大臣辅佐勾践励精图治,下决心复兴越国,范蠡主张顺应天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使“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藏富于民”。听了他的建议,勾践感叹说:“我的国家就是你的国家,你已为我筹划了一切!”由于君臣亲密合作,越国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逐步赶上先进的中原地区的水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范蠡也全力以赴地练军养士,准备将来征伐吴国,报丧国失地之仇。他从自己的家乡楚国请来熟练的铸剑工人和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组织起一支兵锋刃利、能攻善守的精锐之师。经过十多年的建设,越国变得富强起来,且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时刻准备伐吴。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带领精兵北上,到宋国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晋、鲁等国诸候会盟,吴国内仅剩老弱之兵。范蠡认为吴国防守薄弱,伐吴时机已到,建议举兵。勾践依范蠡之计率越军伐吴,果然大获全胜,一举攻入吴国都城姑苏。夫差闻讯大惊,急忙赶回吴国,向越国求和。范蠡自度越国此时灭吴力量尚不足,遂许其求和。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勾践再次率兵伐吴。吴军由于连年征战,精锐尽战死于齐、晋等国,吴国民众也已疲惫不堪,故抵抗能力大大降低。越兵大破吴兵,姑苏也被越兵围困了3年。吴王夫差躲在姑苏山上,派使者向越求和,要求像他当年在会稽时赦勾践一样赦免他。勾践心存恻隐,欲同意吴国求和。范蠡进谏说,“难道大王忘了会稽之耻吗?是谁使我们席不暇暖,寝不安枕,与我们争三江五湖之利呢?不正是吴国吗?经过22年的筹划和艰辛才得到今天的一切,怎么可以一朝放弃呢?”勾践觉得范蠡讲得有理,但又不愿亲自回绝吴使。范蠡于是出面告诉吴使,越不允吴的求和,让吴使快回去,否则就对他不客气了。吴使流泪而去,范蠡督师继续进攻,一直打到吴国王宫前。夫差被迫自杀,吴国从此灭亡。

灭吴之后,勾践任范蠡为上将军,命他率越军过长江、渡淮河北上,与楚、齐、晋等大国较量。越军“横行江淮之上”,各诸侯国自忖实力难敌,遂纷纷请和。勾践乘胜北上,与诸侯会盟于徐州,被推为盟主。在范蠡的谋划下,勾践采取了“抑强扶弱”之策,把宋、鲁等小国以前被大国夺去的土地归还原主。范蠡由此受到人们的普遍敬重。

3.辞官隐居,埋名经商

范蠡帮助越国打败吴国,洗雪了会稽之耻,使越国获得霸主地位后,受到越国人民和越王勾践的空前敬仰和厚爱,威名驰扬列国。然而,范蠡却认为勾践这个人,只能与他共患难,而不能与他共安乐。以后他可能会翻脸无情,杀戮功臣。为越国永久计,功成之后,自己必须离开,他决意弃政从商。于是范蠡让人向越王转递了他的《报越王书》,说明原由志趣,详列并声明将军府的黄金等一切物品、一应财物及原有家臣童仆近百人全部移交充公,不枉取一物,就连自己的家奴也交给了国家,对越国,他两袖清风而来,两袖清风而去。就这样,范蠡在大功告成之后,在盛名之下,在朝野一片赞扬声中,悄悄携带美人西施离开了越国新都——姑苏城。“乘扁舟浮于江湖”,隐没于烟波浩渺的太湖、长江之中。既不完全效法他的师祖老子,也不像孔子那样去处世,而是进入另一种生活。范蠡的这段生涯集中表现了他性格坚毅的一面。

他先泛舟五湖(即太湖),静静地欣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让美丽的自然风光尽量冲走过去的一切,集中精力,仔细认真地思考着未来的去向与打算。经过深思熟虑,他下定决心,更名改姓,经营农商,把用于治国的才能用于治家!然后离开五湖,顺江而下,直入浩瀚的大海,再泛舟北上,来到商业发达的齐国。范蠡化名邸夷子皮,旅途考察了大海沿岸的苴邑日照镇等地市场贸易的商品种类、价格、产地、商道、成交、货币流通情况。根据沿途的考察,最后决定在一片有河、有海、有山林、有草甸的海滨安家置业。

为了在荒芜人烟的海滨之地定居下来,范蠡把古代圣贤列入祀典的五项条件——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作为人生贡献的准则,筚路蓝缕,开启山林,建造家园。他聘请木工、盐工,又买了一些各具专长的童仆。把奴隶仆从分成若干生产组织,女奴负责桑麻纺织,由西施统辖。西施原本是苎萝山中浣纱女,以织绢贩卖为业,现在回归山林,重操旧业,可谓得心应手。男奴负责耕种、渔猎等,由家臣总管统领。他们先后建成了房舍、粮仓,并把草甸开垦成了农田,把山坡开辟成了桑园。还备置了农具、粮种、车马、舟楫、缫织机具、煮盐设备,开挖了沟渠,修建了盐池。人们按照分工协作的方式,分别进行农桑、缫织、酿造、腌渍、海洋捕捞、山林狩猎、海水煮盐等劳动生产。一个集农、工、渔、商为一体的海滨大家园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家园建好后,范蠡便派人到附近的蓬莱及齐鲁以东各地考察年景和商业贸易情况。他自己还亲往齐国详勘商道,每到一处,他都要了解那里的社会现状、历史、地理、风俗、人情、物产、物价、产地及供需量。

平公九年他来到齐国,这一年齐国大旱,三个月滴雨未见,土地崩裂,谷物尽枯。秋天刚到,已是万物萧瑟。范蠡就在这时进入齐国的境内,风尘仆仆,直奔齐国的都城薄姑(今山东临淄)而来。一路上,满目尽是背了破烂的行囊、伸手乞讨的行人,男女都有。到处都是枯萎的树木,到处都是凄凉的土地,歪斜荒朽的竹篱,日益残敝的房舍。

走了数日,路上竟不见一个骑马的达官贵人,也再难看见游山玩水的富家公子,路旁的尸骨成堆,横竖不止百数,有男人、女人、老人,也有孩子。能吃的都吃完了,树皮也早剥光,人们开始吃草根,那草根虽能充饥,却不消化,吃了草根的人也一样倒在了沟畔。饥饿惨状,令人断肠。范蠡带兵打仗许多年,死人是见多了,可现在见了齐国的这种惨状,还是心里发颤。

刚到薄姑城边,范蠡就感觉到了一种败落的气息。城门处冷冷清清,全不见平日里乡下人挑着担子、挎着篮子进进出出的热闹情形,也没有了那些游手好闲、摇头晃脑的富家公子哥儿。

城里面,也没有了往昔繁荣。只见一些面黄肌瘦的人踉跄行走,虽然仍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可那剥落的雕漆早显出了楼阁里面的凄凉。街道两旁铺满茶亭酒店,却大多是关门闭窗,人去楼空,灰尘布满了门框和窗户。范蠡走了二、三十家的店铺,总算寻到一个有人家的馆子。此刻天已近晌午,那小馆子里,却零零散散只有三五个人在吃饭,桌上除了又黑又霉的米饭,连一碟小菜也没有。范蠡四下里一看,只见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者,看模样像是掌柜的,倚在柜台边,见他进来,连瞅都懒得瞅一下。

范蠡掏出几个金铸板,要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面汤。走了这半天路,他累了,也饿了。片刻,见汤上来,全不顾里面的面片儿稀落可数,“滋溜”一口入肚,他差些便要吐出来。怎么?这里面连一个盐粒都没有放?他把老头喊过来询问,那老头却苦笑道:“别说小小一个店,即便这么大的一个薄姑城,又有几家能吃上盐?外面不是流传有‘盐比金贵’的话吗?有一个多月了,这里连盐末儿都没有,盛盐的罐子用水泡涮有十几遍了。”

范蠡听了这话心里一动,他隐约就有了一个念头。要是发动从沿海到都城的众人,有组织地把盐从海边运到都城里来,卖给那些贵富人家,再用得来的钱从邻国购来谷物,不就可以济赈众生了吗?如此形成规模,则齐国之灾荒岂非平安度过了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范蠡边吃,边又唤过老头,向他打听在薄姑城内,有没有家资过万又好客乐施的人物,老头便把太宰田亮子的府第指给他。

太宰田亮子,是齐国的三家大富之一。范蠡来到田亮子的府邸前,只见朱红的大门漆已剥落,却闭得很紧,里面飞檐重叠,门前的两个石狮,仍旧是一副威武的模样。

范蠡又往前走,有一个下人上来拦住他问了,竟不管他身世来历,去报了田亮子,一会儿便听田亮子请他去见。范蠡见田亮子。此人已近六十,头发大多落顶,肥面大耳,待人温和。范蠡与他见了礼,两人入席坐好。二人先是一阵人生哲学的高论,其中范蠡的治世之学使田亮子非常佩服,田亮子听了范蠡的这番话,良久无语,愣了半晌方叹道:“先生所学,我竟不能领略十之一二。起初,我以太宰之职辅治天下,执掌法纪,忧民生死,如今才知,我非但没有实绩,还轻用了我的身体。今夏齐国大旱,不正是因为我的无知造成的吗!”

从范蠡的话中,田亮子猜到此人必是一位隐士高贤,便不再多问。

第二天,范蠡即在薄姑城田亮子的府前开设了一个大大的粥场,广施粥粮。

还在太阳刚刚露脸的时刻,就已经有成百上千人从城内城外闻讯赶来。田亮子府前的一条街上,人头攒动,水泄不通。范蠡在远远的街道一角,眼见前面的人已经挤成一条长龙,而远处还有数不清的人跌跌撞撞往这边而来。施粥的大锅已增加到四十口,还是远远不能满足饥民的需要。一个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女人捧了热气腾腾的粥汤,“咕咚咕咚”大口吞下,又一边挪动脚步,一边仰着脖子,把那粥碗仔细舔了。他们被后面的人挤出人群,却又流连不肯离去,在不远的地方扎成一个堆儿,贪婪地望着几十口大锅。那些还没有领到粥的,即自发排成队,人们瞪大眼睛握紧拳头,随时准备保护他们即将得到的救命食粮。

到下午,一支去海滩贩盐的队伍便出发了,一共是三百个人。田亮子去别的几个大户家联通,一共调出三百高头大马,几百石谷物,省吃俭用,可供这些人往返食用。另让薄姑城的大户出资几千金,派人去附近的鲁、赵、燕等国购来谷粮,散给饥饿的民众。运盐队伍仅七日便到了海边。那儿,盐积如山。范蠡命人装了三十大车的盐,顾不上歇息,又一路直奔薄姑城。十天后,盐进了薄姑城。范蠡大获其利。范蠡便决定在这里经商。

入秋以后,连着下了有四五场雨,把旱了一个夏天的土地滋润透了。人们一颗一颗吃着从薄姑城分发来的谷物稻米,一边在自己荒芜的土地上种菜,又种些青豆,这是收获最快的作物。毕竟,这个秋天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寒冬飘雪的天气马上就要到来,种谷物显然已经来不及了,只好拼命地种菜种瓜,为度过漫长的冬天做准备。

好长时间都没出气力的土地,似乎连经几场雨水的滋润格外有劲,种上的菜和瓜还有青豆,都疯了似地生长,不久,瓜熟蒂落,青豆变黄。这个秋天,当楚国、赵国、越国都收获金黄的作物时,齐国大地上却无一例外收回绿油油的瓜果蔬菜。有头脑的商人们纷纷出动,用这些瓜果蔬菜去各个国家卖了,换成沉甸甸的粮食驮回来,冬天便不用愁了。一时间,齐国大批的鲜货源源不断地运向邻近诸国,各个国家的粮食也源源不断地运进齐国。这时的盐仍旧分外珍贵。

范蠡也仍旧用了三十匹马车,从海边装了盐,运向都城薄姑。不少穷人没钱买盐,范蠡便送给他们。往返了三四趟,已经是秋去冬来了。他最后一次把盐贩进薄姑城,卖了盐,在薄姑城外的村庄里买了几间房子,五十亩地,继续经商。西施也亲自到薄姑销售丝织品,了解丝织精品的市场行情。回到海滨后,他们根据在各地掌握的市场信息,把自家生产的各种皮货,熊掌、熊胆、鹿茸、海鲜、珍珠、绢、纱、绸、缎、食盐等用车运出去销售。为了不放空,白花运费,返回时再捎运海滨所需要的工具、金属等物品。由于他们的山珍海货、丝织品质量好,价格便宜,所到之处往往供不应求,很快被抢购一空。客商们为了得到邸夷子皮(范蠡)的货物,总是提前预约,或交定金,或亲来海滨运货。邸夷子皮的货物已畅销齐国及其附庸国。

除了贩卖山货、海物、食盐、丝织品外,范蠡鉴于胶河以东各国的大司农、农正(官名)都不理解平籴的重要性,也做一些粮食生意。即遇到农业丰收之年,粮价跌落时,他则以高于当时市场价的价格大量收购贮存。遇到农业受灾之年,他再把收购贮存的粮食,以平价卖给这些胶东小国。这样做既平抑了物价、打击了奸商、化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也提高了自己的声誉,并获得了利润。

置业奇才——邸夷子皮的美名已传遍胶东、齐国大地,他的事迹不仅被一些艺人编《邸夷》十篇来歌颂,而且惊动了齐国王庭。田亮子等人向齐王推荐说:“我们以国家之财力,施仁德于百姓,止于临淄;而邸夷子皮以一家之财力,施仁德于百姓,地域辽阔。”齐王听说其贤能,派使臣亲授相印。这次拜相使范蠡再次面临着人生大抉择!

4.选定陶邑,号称朱公

范蠡被授相印后,他又为治理齐国立下了功劳,但范蠡还是决定第二次弃官,完成他开创的经商事业。他再走他乡,寻找新的经商宝地。

范蠡举家来到鲁国曲阜郊外的一个村庄安家居住下来。他购买了一处三重院落,稍加扩建,自名曲庐。曲庐坐落在泗水之滨,十分宽敞、幽静。又购置了桑园,仅桑蚕收入,除了供家常开支外,还有数十金的剩余。

吃住安排好后,范蠡即开始到宋国、楚国、郑国、洛邑、晋国,其中还包括邹、滕、单、曹、许、杞、卫等小国考察商业贸易。通过游历考察,他把齐、鲁、吴、越、晋、宋等国的首都做一比较,觉得商丘比起薄姑、曲阜、姑苏、晋阳这些国都来,货物更全,处处都使人感到宋人不愧为善于经商的人,宋国不愧是商人之宗。但仔细观察,发现当地各种货物的来源,大多数竟不是从各国直接运来的,而是从陶邑(今山东定陶)转运而来的。难道陶邑会是一个货物集散地吗?这就勾起了他对陶邑考察的念头。经过亲自考察分析,范蠡发现,陶邑不仅是宋国最大的商业都市,也是天下的商业中心。它地处“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来自远近各国的富商巨贾,小商小贩,均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购买的货物,是天下最理想的经商之地。遂决定在陶邑西门外的陶庄定居,因陶丘上有丹朱陵,为表示对丹朱的敬慕,范蠡打算在此隐居后,把邸夷之姓改为朱,自称“朱公”,时人则称他为“陶朱公”。他还把新宅命名为“朱公宅”。朱公宅建在陶丘脚下风景秀丽、避风向阳处,巍峨、轩敞。门前道路直通陶邑西门。精心选定的朱公宅,位置环境,极便利于经商。

不久,朱公宅建成,范蠡举家迁往宋国的陶邑。从此便在这个当时处于交通中心的商业城市永久定居下来。在这里朱公和西施再次重操旧业,在陶丘山下,置买了几片桑园。农商结合,开始重新积累财富。

鲁国泗水之滨的曲庐,派几个家人留守那里,作为在鲁国经商的一个货栈。以后又相继建立了商丘、兖州、单国、曹国货栈。以货栈为联系纽带,把朱公家与各诸侯国工商业户联系起来,这就铺通了商道,结成了稳固的进货网。其中,曲庐、商丘两处货栈最大,分别向鲁、宋两国国都供应着大量货物。曲庐货栈是对齐、鲁等国经商的货物总栈;商丘货栈,不仅商丘百姓从这里可以买到天下各国的如意物品,而且,南方各国的商贾还可以从这里贩运北方的货物,北方各国的商贾则可以从这里贩运南方的货物。后来生意又从齐、鲁、宋一带,扩大到晋、燕、楚、越一带。从此,陶朱公的事业就进入大发展时期。

朱公经营的商品非常广泛,与时逐利,变化无常。陶邑、商丘、越州、曲阜四地开设的店铺,主要经营绢绸、布帛、粮食、油盐、酱醋等物。这些生意看起来是小买卖,而且利小,但人人要用,天天要用,而且比别人的便宜,这样,宋、鲁、曹、单等大小国家的百姓,都对朱公的店铺怀有好感,对朱公的货物踊跃购买。所以,其实利甚大。

又过不久,范蠡认为中原各国已安宁几年了,估计一二年后,一些国家就难免有内外战事,军需物资很快就会出现很旺盛的需求。因此,应多贩运储存一些铜、锡、犀革、箭竹、筋角、像齿等货物。当这些东西贩回来的时候,各国的关系就已经开始恶化。他趁楚、宋等国竞相备战之机,大做军需生意,南方的铜、锡、犀革、矢羽等十分好销,一次即可获利3000金。几年下来,仅陶邑积累的家产,就有数万金之多,再加上各处货物、房舍、车马、奴仆,家资有十多万。

此后他又改做粮盐生意。因为各诸侯国的又一轮战争已经开始,秦晋之间有战争,齐楚之间有战争,楚越之间小战也不断,此时已经不是备战时期了。混战期间,各种生意都难做。数月之后,齐楚战争结束,各国安宁下来。朱公把各地被战争破坏的货栈恢复起来,改建仓库,经营粮盐;把所有能调度起来的粮食、食盐都投入市场;并派两路人马分别到晋、楚、宋大量采购日用货物,到海滨大量采购粮食、海盐,以满足战后市场之需求。就这样,朱公来到陶邑后,又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闻名天下的善于经商理财的大富翁。

这定陶是天下的中心,东北面是淄水和济水河,与齐相邻,西面是卫、晋两国以及周都洛邑,西南是宋、蔡两国,东南徐、吴两国,可谓纵横天下,四通八达。如此有利的条件,加上范蠡细心经营,五六年里也积了近万金,慕名来投的弟子已有三五十人。西施一直随丈夫在一起。这些年她修身养性,与世无争,四十几岁的人了,依旧是楚楚动人,风韵无限,举手投足间气度雍容,令人折服。

范蠡时年已五十三岁,正步入人生的又一个鼎盛时期。他生性淡泊与宽容仁爱的胸怀使他红光满面,一头乌发,更兼智慧超群,别有一种神仙风骨。

范蠡从众弟子里面选了三个比较聪慧伶俐的,开始向他们讲授自己的一套商业经验。三五日的传授,范蠡看他们大多已经记熟了,便教他们每人一项实用的技艺。

范蠡先把养鸟的技艺传给了大弟子谷成子。这个谷成子原是田亮子府上的一个家人,自幼在齐国长大,颇有些经商的天才。他为人沉默寡言,却诚恳勤劳,又极具灵性。范蠡先用了八九天的时间,详细教他如何识别各种鸟,如金丝雀和金翅雀有何不同,灰纹鸟和五彩文鸟怎样不同,再如虎皮鹦鹉和大绯胸鹦鹉各是如何模样,以及红嘴相思鸟和黑头蜡嘴雀各色各样,把谷成子闹了个天昏地暗,不分昼夜,倒也记了有八九成。又接下来的十多天时间,范蠡把两种重要的技巧教给了谷成子。一是饲养青黄雀、老铁背,数量多,易捕捉,尤其是繁殖快,经营这种鸟的饲养,充作肉食出卖,无疑能获利千金。这种驯化和饲养青黄雀的方法,还是当年范蠡用八十坛酒从恩师无名氏那里换来的,当世鲜有人知。二是训教调养百灵。这种鸟儿多散布旷原草野上,羽色虽不美丽,却善于鸣唱。这百灵本有东、西两口百灵之分。东口百灵能站台歌唱,西口百灵尤擅舞鸣。范蠡教谷成子训这百灵,用了十二套方法,一是麻雀噪林,二是喜鹊迎春,三是家燕细语,四是母鸡报蛋,五是猫叫,六是狗吠,七是黄雀喜鸣,八是马车轴响,九是雄鹰威鸣,十是蝈蝈儿叫,十一是油葫芦,十二是吱吱红。掌握这十二套方法,使一向拙于辞令的谷成子费尽了心神;直到两个月后,他才将先生教的这些技巧技艺烂熟于心。此后,范蠡开始把养鱼技艺传给第二个弟子后唐。

后唐是赵国人,是两年前慕了陶朱公范蠡的大名,投奔陶朱公府上的。后唐只有十六七岁,尚未弱冠,却极好学,为人最是厚道。他的淳朴天真和天性聪颖,深得范蠡的喜爱。这样,范蠡在教过了谷成子养鸟的技巧技艺之后,便又开始向后唐传授养鱼的诀窍。这养鱼原本是范蠡的一大绝艺,当年在越国会稽山,吴国大兵围困,他还曾写过几千字的养鱼经,一份送给了吴王夫差,另外一份送给了越王勾践。如今,范蠡既从西施处学到了养金鱼的办法,便一起全授给了后唐。

范蠡向自己的第三个弟子猗丰传授了经营农业谷物和手工业贸易的经验技巧。范蠡知道这个弟子在投师之前已经从商多年,对商道的实际运营和操作比较熟悉,便除了教他“物以稀为贵”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道理外,重点又讲了“乐观时变”的规律,这其实是对每一年的丰歉变化和商情进行预测。范蠡一面教猗丰岁星纪年的阴阳五行的知识,一面又告诉他,天时有循环,丰歉也有循环,每十二年形成一周期。一般来说,太岁在卯那年丰收,每二年歉收;太岁在午那年干旱,第二年就收成好;太岁在酉那年又丰收,第二年又歉收;太岁在子那年大旱,第二年又收成好,以后又遇水涝之灾,最终回到太岁在卯之年。短时的时间来看,气候三年有一个小的变动,即丰年后的第三年是旱年,旱年后的第三年是丰年。猗丰本就有了不少的经商的经验,听了先生的这一番教导,只觉心里无限欢喜,用心记忆。不用一月的时间,范蠡再考校他的识记,并不见有差错。

转眼的时间,二年过去了。范蠡不用询问,已经看到了自己这三个弟子的成就。学养鸟的谷成子,夏晒三伏,冬寒三九,终于养出八百只百灵,三十多群的青黄雀。这一年的三月刚开春,便有几个大商人来与谷成子商谈,买走了六百只百灵,又以八百金买走了一千只青黄雀,购运到周边的卫国、宋国和曹国去了。学养鱼的小后唐,这时早已是定陶城内人人皆知的大鱼商了,每天天不亮,他的鱼塘边已挤满了各地来购鱼的商人,所获之利无法计数。做粮谷生意的猗丰则最厚道,低价收进,又平价卖出,利润不高,却因为成交量大,以多取胜,不高抬价,获厚利的同时,更赢得了众人的一致称道。陶朱公经商的传闻,便在各个诸侯国传播起来。

5.从事造船业,事业更辉煌

范蠡在他六十岁之后把目光又投向了造船事业。两年前他回了家乡三户陇一趟,带回来一个徒弟大器和一个义女抱玉以后,他就感觉到,自己生命里的又一个鼎盛的时期要到来了。一方面,这当然与西施有关系,有了抱玉相陪的西施,终日里欢声笑语不断,另一方面,大器这个闭门弟子具备极高的悟性和令人称奇的经商天才。这两年的时光里,他与二公子范咸并肩携手,依靠八九只独木舟,往返在齐、燕、楚三个国家之间,经营茶、布、粮食,竟然获了巨大的利润,钱打滚,利生利,到现在已经拥有了一个由二十多艘商船组成的海上船队,气势恢弘,吞吐万金,附近数十个诸侯国的富商大贾们无不叹服。

在他六十岁大寿的酒宴上,大器和二公子范咸送给范蠡的是最为独特的贺礼——“船宫”。这“船宫”其实就是一个大的造船厂。当时,沿海的几个国家,如齐国、越国、燕国都已经设有专门造船的作坊,只不过都规模不大,仅能造出简单的如独木舟、三板船,最先进的也只能生产“方舟”。这种“方舟”也叫“双体船”,就是把两船并成一体,以装载更多的货物。而大器和范咸花一万多金,在定陶城外,围着湖泊圈地一百八十亩,盖了几百间房屋,建成一个“船宫”。这儿能生产的船舶可分为商船和战船两类,商船自然是不必说,如扁舟、轻舟、大货船和官船,多得数不清。单这战船,也是各有不同的种类,如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戈船等有几十种之多。没有人敢怀疑,这儿就是天下七十二诸侯国中最大规模的一个造船厂,也难怪大器和范咸两个把这个大造船厂命名为“船宫”。

大器和范咸为了给这个“船宫”寻找最好的造船匠师,不惜巨金,在齐国的薄姑和以前吴国的姑苏招纳贤才,集聚了一二百个人,全都是顶尖好手。这批人还没有到鲁国,已经有楚、燕、宋等几个国家的使者,在陶朱公的府上交了八九千订金了。范蠡自然明白这两个年轻人的一片诚孝之心。在送来贺寿的各式各样的礼物里,没有什么比“船宫”更让自己欢喜了。

范蠡对造船也十分在行。半年之后,各个国家来预订战船和商船的数量都很大,尤其是齐国,一下子订了八十艘大战船,看来要忙个两三年,才能干完这些活。这时,范蠡却闲了下来。他声称想设计条新船,便终日躲在屋里不出来了。天气已是秋末冬初,海上的生意进入淡季,大器便一个人带领船队,由范咸先暂时负责照料“船宫”。

第二年的三月份,刚刚开春,正是乍暖还寒的时候,范蠡完成了他的设计。两块丈许见方的大帛布上,画了密密麻麻的图形。一块上是“楼船”,看那船的样子,差不多有三四丈高,分了五层,一排排的划桨,一层层的横架梁,刀丛林立,彩旗飘扬。另一块上更是威风八面,一个大大的“龙船”,看上面几层的房屋,又详细分了东西朝堂,大殿正殿,几十个大小相等的房间,单从色彩上看已是极华丽。偏偏最上层还有“浮景”,上面画有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凤凰、飞羽、青凫等,各种玩艺儿让人数都数不清,船身是一条大龙,张牙舞爪,神韵非凡。

众人都被画上两艘船的宏伟磅礴的气势震慑住了。范蠡告诉大家,前面的船是最初的设计草案,后面的大龙船才是最后完工的形状,这种船有个新名字——“天船”。

朱公府上的人都心下惴惴,范蠡却立即动手造他的“天船”了。他命令“船宫”所有的人都歇了手头的话儿,来造这艘天下第一的大船。范蠡又顺手把各国交来制造战船的金钱都借过来,用在了制造“天船”上。

又过了数月,齐国最先派来使者验看他们订做的战船。范蠡把这个使者领到造“天船”的地方转了一圈,并让他回去告诉齐王:现在“船宫”正忙着造天下第一的大游船,没工夫给他们齐国造什么战船。那使者见了这么大的“天船”,早忘了自己来看战船的事,回去在齐王面前只是一个劲地夸这艘“天船”如何神妙,又是如何壮丽。齐王一听,饭都吃不香了,慌忙又派了一大帮文武大臣,到这儿来办两件事。一是看个清楚,那“天船”到底如何模样,二是多付些金钱,无论如何要订一个位子,“天船”试航之日,他齐王一定要站在上面风光一阵。

这个消息又传到了楚国和越国。这两国的大王不甘落后,立即派了人,十万火急,要在这“天船”上面订一个位子。过了几天,消息流传到周边的国家,这些国家的诸侯都着了急。晋、郑、宋、蔡、卫、燕等十几个国家都派来了人,务必要弄个席位。

范蠡又命自己的大儿子范遁,抓紧时间在定陶城内盖了批华丽的房舍,专候各国的国君们来住。大器和范咸这会儿也丢了海上的船队,跑到范蠡的身边来,帮着安排各国贵客的吃住歇息。然后又忙着排出各国国君的位子,连饭都顾不上吃了。“天船”终于造成了。

历时六个多月,耗资几万金,动用了五六百个一流的匠师,这空前规模的大船,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二十多个诸侯国的国君,都放下了宫里的事情,来参加这“天船”的试航。一时之间,从四面八方,各条官道上都排满了护卫的兵将,一辆又一辆华贵的马车,一批又一批的达官贵人,涌向定陶,从城内到城外,到处都是人头涌动。

西施从来没有这样开心过,她这些天与范蠡在一起,枕畔耳旁,一遍又一遍倾诉她的感觉——能把各国诸侯吸引到定陶来观看“天船”,这充分说明普天下没有人比自己的夫君范蠡更顶天立地的了。

又过数日,到了九月初九这天,正是“天船”试航的日子。一大早,一望无垠碧蓝如洗的水泊湖上,庞大的“天船”搁在港湾里。范蠡便请几十个国家的君王们上船,在各处预订的席位上坐好了。锣鼓齐鸣,一百八十个精壮汉子,光着膀子,腰扎红飘带踏上“天船”。解了缆绳,在一片划水声里,“天船”缓缓驶入深湖中。沙滩上忽然所有的锣鼓都停了,没有一丝响动,那么静,只有风儿扯动衣角。一个时辰过去了,“天船”又绕了回来,满载几十个诸侯国君王,华丽富贵又是天下第一的这个庞然大物,那么威风八面。“天船”慢慢靠上码头,停住了。众人不约而同狂呼起来。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到范蠡的博大性格。

6.开辟市场,造福一方百姓

相传,范蠡这时觉得自己年岁已高想歇歇心,就把行店的生意交给长子继续经营,随带上夫人和小儿一起游山玩景,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们顺着黄河逆流而上,一路经过汴梁、郑州、洛阳等各大城市,游游转转,停停住住,既观风景又了解市场信息,再西行跋山涉水,好容易爬过了九岭十八坡,又沿着羊肠小道上了十八盘坡,汗流浃背,身耸入云,如上了西天一样,站在青龙背上西望:“啊,好大的一个湖呀!真是碧水青山,气象万千,太美啦!”只见沿湖的周围山上森林茂密,松柏苍翠,下面显露几处村庄,靠南岸的房屋较多,像似一个集市,各种店铺门前人们熙熙攘攘,大树底下摆满了杂货小摊,有皮毛肉类,各种山货,山区小吃,和城市相比,真是别有情趣。

他们进到一家饭店,喝过开水后随便吃了点东西,又出来随意游游转转,觉得这里犹如人间仙境一般,不由得找了个较干净的地方店铺住了下来,夫人和儿子休息,他即找老农聊天,或坐打鱼小舟湖中游游,又觉得好像在江南湖上一样,这里很适合他们。经访问老者,才知道这儿就是昔日洪水横流时,大禹治水的熊耳山下古莘卢邑,那时禹王带领民工在山的东北角处劈山开石,疏通河道,使洛水东流后水位下降留下这几十里的大水湖,人们才在这里安居乐业。他看到农夫们在山坡上耕耘,渔船在湖内撒网,湖边有牲畜交易,集市上买卖秩序良好,人们勤劳朴实,好客厚道,心里不胜欢喜。了解到当地盛产核桃、木耳、山珍野味、肉类皮毛、粮食药材等等土特产品,但是农民缺少食盐、葛麻布衣、日用杂品等。范蠡的心动了,不如为这里的人们办点好事,倒也舒心,他和夫人、儿子多次闲谈议论,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随后说干就干,经过几天的接触了解,大多数人都说刘掌柜心眼好,人实在,买卖公平,讲信用,到他铺里来买卖物品人多,范蠡就和刘掌柜交谈几次,知道刘家缺少资金做不成大生意,范蠡表示愿意承担所有投资两家合伙做生意,双方达成了协议,买了一块较大的土地,请工匠们盖起了一座较大的山货行骡马店,雇了几个生意能手,买了十几头骡子,找到赶骡子的人,就做起了收购山货的生意来了。

范蠡还以陶朱公的面目出现,他和刘掌柜谈得很投机,就让儿子参与经营管理,并授意刘掌柜:“咱们收购各种商品的价格都要比以往收购的价格高一些,让卖主多占点利益,生意就好一些。”刘掌柜照办了,来卖货的人都说新来的陶掌柜家行店收购价高,一传十,十传百,供货人都往这里跑,还不满一个月时间,各种山货就堆满了几个大库房。夫人见货越来越多,就主动到库房找几个有经验的人指导着让大家把每种货物都进行挑拣分类打包,把上等货另放。按陶朱公掌握的销货信息与各地商贾的需求,先把各类上等货用牲口驮运出山,送往各要货的地方出售,各处见到陶朱公的手信都给个好价钱收购。得款后,他们再到市场购回食盐、葛麻布衣和各类日用杂货等运回。陶朱公又授意刘掌柜:“出售时,要低于以往市场价。”这样回来的这些货很快地销售一空。刘掌柜把这次往返一来回的利润一盘算,惊喜若狂,获得了想不到的收入,没有买到盐的人都找掌柜的再给进盐,没有买到布的人要求再给进布,刘掌柜忙得应接不暇。陶朱公深解民意,按着不同的需求进货,尽量让大家满意。远近的商贩们闻风而至,供货的、进货的络绎不绝,商贩们到山区购回的大宗货送来,按一般收购价再加价付款,提高了他们供货的积极性。食盐回来时优先批发给他们些食盐让他们到山区以盐换货,商贩们见利更大,他们变成了行店的收购员一样,也充实了人力,就这样当地的农民也都纷纷来批发些盐和日用杂品下乡去卖或换货,学着做转运生意,渐渐地也都富裕起来。原来这里的几家收购行店的人们看热了眼,见陶家的生意做得活道,生意兴隆,也都用陶家的同等价格到远处收购大批货物运回交给陶家,陶掌柜和刘掌柜同意再给他们提价收存,他们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货源越多,光靠骡子驮运也不适应了,陶掌柜就和刘掌柜商意利用洛河有利条件采取水运办法运货,买了些木料请上游稍工下来给做成木筏,用牛皮装粮货通过洛河运往洛阳等地销售,加快了转运速度,几个月后,派人到洛河上游的龙驹、徐家湾一带买了几只运货大船,载货量大更加合算,水陆并用,生意越做越红火,陶朱公的名气越来越大,又吸引了外地购货的骡马驮运队,陶掌柜把各种中等货都便宜供给他们,让他们再来时带进行店需要的商品货物,如此又为行店增加了运货力量和速度,店内常期掌握着大量存货,洛河上游的人们收些大批货物用木筏或木船运来后交了货把木筏也卖给陶家,再批发些食盐和各种杂货,装船逆水运回销给农民,这个集镇的生意做大了,来往的人多了,各家客店住客吃饭,各种生意都好做,有货不愁销,人人有利可图,大家也都随着渐渐地富裕起来,许多人家扒掉草房盖瓦房,真正形成了一个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大集市。

陶朱公的经商有计划、有预见性,他随时了解农业生产和粮食价格的变动情况,他认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贸易的物质以将来迫切需要者为最有利可图,夏天要预测皮毛商品,冬天要预测葛麻商品,手中还要经常掌握着实物的积蓄,手内不要多存钱,要加快资金周转,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他经常和他经营的好伙伴讲这些道理,要求大家薄利多销,大家都乐意静听,并跟着他学做生意。

住的时间长了,来为行里帮工的妇女们与西施熟了,也都跟着她学缝衣服。西施也下地教他们种桑养蚕,抽丝织布,男女老幼的衣着也有改观,像个集市装束,干净利落。

陶朱公父子们在卢氏经营了几年收购转运生意,为山区人民闯出了一条致富路,给商户传播了经营之法,又积累了几十万家财,他们把绝大部分资财都留给他的好朋友和乡邻,又散发许多钱给穷苦人,人们都感谢不尽。他临回陶时,只带了些卢氏的土特产品等装了一船,来向他们送行的人在湖边就约一二百人,有的送活鸡活鸭,有的送煮熟的鸡蛋,有的送腊肉,有的送核桃,还有的拉羊,乡亲们热情欢送拿来东西不要也不行,大家只管往船上装,都恋恋不舍,许多人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当陶掌柜的船离岸时,刘掌柜说陶掌柜不姓陶,他的真实姓名是范蠡,就是当年扶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的领兵大将军,越王封他高官他不坐,给福他不享,却来山窝帮助咱们做生意,使大家发财致富,要大家过好光景,范蠡才是咱们的活财神、大恩人,我们都要永远记念不忘,大家齐呼:“范财神一帆风顺,平安富贵。”

从此,卢氏县令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大商人,就把莘川村命名为“范蠡”,这个湖叫“范蠡湖”。

7.范蠡决胜商场的四大法宝

范蠡经商得以成功,主要有四大法宝:

首先他善于选择四通八达的理想经商之地。史载范蠡当年之所以定居于陶,是因为看中陶乃“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之地。用今天的话来说,经商的地点应选择水陆交通便利,而又人来客往的贸易集散中心。它既可及时了解到各地的商品信息,而又利于转运买卖,成交量大,有着繁荣理想的贸易市场,这是经商成功的基础。

其次,范蠡注重治产积居,与时逐利。范蠡指出“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利,美恶皆成以养生”。认为人所依赖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因此商人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治产积居,以兼得万物之利。《史记》载范蠡初适齐,“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迁陶,又“复约要父子耕畜”,说明他是先治好业产,然后才与时逐利的。在具体经商活动中,范蠡强调审时度势,“时不至,不可以强生;事不究,不可以强成。”他还进一步提出商海中“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商人必须善于思考,抓住时机,利用商情变化的某些空隙(即“有间”)机会,明智地及时把商品购入或抛售,以获取利润。

尤为重要的是,范蠡有一套合理有效的营销策略和经营之道,归纳起来,可有以下几种:(1)“务完物,无息币”

主张成本占有量要最少,占用期要最短,商品不要积压,以避免浪费、贬值。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成本占用率要最低,商品周转率要最快,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2)“逐什一之利”,“无敢居贵”“逐什一之利”,即薄利多销。“无敢居贵”,即货物不要囤积居奇,奇货可居,要抓住时机,“候时转物”加快货物周转,必须有一套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灵活的营销策略。尤其是对那些易耗、易变、易损商品,更要如此,如范蠡所说,“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3)“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要掌握好营销时机,见机而行,使“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要加快资金和货物的周转。(4)“富好行其德”

一般商人常常惟利是图,有的甚至为富不仁,为了追逐财利,不惜坑蒙拐骗,所以中国有“无商不奸”的说法。而范蠡则不同,他经商致富之后,“富好行其德”,“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仗义疏财,慷慨地将财产分与别人。这表明范蠡的人格高尚,品德很好,是一位超凡脱俗之人,更令世人敬佩不已!

此外,范蠡还重持盈、定倾和节事,能择人而任。范蠡在与越王勾践谈论国事时,曾一再指出“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认为“天贵持盈。持盈者,言不失阴阳、日月、星辰之纲纪。地贵定倾。定倾者,言地之长生丘陵乎?均无得宜……人贵节事。节事者,言王者已下公卿大夫当调阴阳和顺。天下事来应之,物来知之,天下莫不尽其忠信,从其政教,谓之节事。”范蠡主张要国家保持富强(持盈)自应顺应“天道”,并尽力避免出现危机局面(定倾),同时还应调节好政治事务(节事),说的虽属明主、君王的治国之本,但范蠡肯定会把它用于经商之道。他反复强调说“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必须采用任贤使能的用人原则。只有选任好“天下事来应之,物来知之,天下莫不尽其忠信”,既懂行熟悉商务,而又忠信可靠的能人(经纪人及合作商家),“则转毂乎千里外,货可来也;不习,则百里之内不可致也”。当然,经商时偶尔也会出现失误,范蠡也是宽容大度“不责于人”。惟有任贤使能,调度各方面的专长,才可在变幻莫测的商海中搏风击雨,永立于不败之地。

范蠡的经商致富之道,大凡为上述四大法宝的灵活运用。尤应补充一点的是,范蠡“富好行其德”,迁齐经商十九年中,曾三至千金,并屡次“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接济贫民而大得人心。故司马迁称范蠡“所止必成名”,这对今日也都有借鉴意义。

关于范蠡的后半生,还有这样一种传说,即范蠡当年是带着著名的美女西施一道出走经商的。他们双双泛舟于江湖,协力经商致巨富,逍遥于天地自然之中,享尽了富贵与自由。不过这种传说并无史实根据,所以只能说它是人们富于浪漫色彩的想像。

二、敢冒政治风险投资的巨商:吕不韦

1.吕不韦事略:机关算尽太聪明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未期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商人政治家。

吕不韦原为大商人,在赵国邯郸经商时,结识了在赵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得到此人是“奇货可居”,这样就开始了他的政治投机生涯。

吕不韦一方面用金钱帮助异人,为异人安排好生活,另一方面又到秦国游说,为异人争取得到继承王位的资格。当时,秦国在位的是秦孝文王,他的宠妻华阳夫人无子,吕不韦通过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买通华阳夫人,立异人为太子。秦孝文王死后,异人得立,于公元前249年继位,称秦庄襄王。吕不韦政治投机成功了,异人感恩戴德,任吕不韦为相国(丞相),封为文信候。庄襄王死后,秦王政年幼继位(公元前246年),仍任吕为相国,称“仲父”,食邑有蓝田(今陕西蓝天县西)十二县,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宾客三千,家僮万人。

在秦庄襄王时期和秦王政的前几年,吕不韦抱着“欲以并天下”的心愿,为秦的统一事业做出了贡献。但是随着秦王政年龄的增长,即将亲政,于是发生了相权和王权的矛盾。在公元前238年(秦王政9年)秦王政举行加冠礼时,发生了嫪毐武装叛乱。秦王政在追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发现与吕不韦有牵连,于是罢免了吕的相国职务,下令将其迁往蜀地。吕不韦看到大势已去,自杀身亡。

2.偶然惹祸,堵死门客进身

中国人自古以来,主张学而优则仕,这几乎是寒门子弟跻身朝堂的惟一希望。但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能否入仕的关键在于其出身如何,春秋战国时期尤为如此,出身卑微之人要想晋身高堂,只能依附权贵,屈身为其门客以待时机。当时战火纷飞,各国关系错综复杂,都需要各种人才来加强实力,而其吸纳人才的主要途径就是允许权贵广收门客,再择优举荐,因此只要有真才实学的人就终有脱颖而出之日。例如那位以完璧归赵而扬名各国的蔺相如就出身寒门,为赵国宦官总管缪贤门客数年,缪贤深感其才,推荐给了赵王。蔺相如后来数次挽救赵国声誉,屡立不世功勋,终封侯拜相,名垂千古。

当然,要想出人头地,自身的才学固然重要,但选择靠山同样重要,并非每个养士之人都会求才若渴。

吕不韦苦读十年诗书,想做卫国大夫卫横的门客以跻身仕途。当吕不韦在父亲的带领下拜见卫横时,卫横正与门客谈古论今。满室生辉的桌几琴瑟和卫横高谈阔论的声音,很快使吕不韦产生了一种压抑的感觉。卫横夸奖一番吕不韦如何一表人才之后,又随便地问了《诗经》、《国语》中的几个典故,吕不韦都对答如流。卫横朗声大笑地说,此才大堪造就,大堪造就。吕不韦不禁有些欣喜,仿佛又看到了自己如花似锦的前程。当吕鑫想准备告辞时,卫横说要带吕不韦去朝见卫元君,吕鑫诚惶诚恐地磕头谢恩后走了。吕不韦在卫横与门客继续清谈时做了些取书唤婢的零碎差事。当吕不韦在这位大夫的府中穿堂过室时,目睹了其锦衣玉食,呼奴唤婢的奢华与排场,联想到位卑而禄少的父亲和贫寒的家境,吕不韦心中已经淡化的压抑感又变得沉重起来。

吕不韦感叹说:“大丈夫应当享有如此荣华富贵!”卫横很快就出来了,他告诉满怀希望的吕不韦,卫元君生病了,不想见他。吕不韦若有所失,只好回家了。

如果说,吕不韦的前途此时还是一片光明的话,那么很快就被蒙上了阴影。

吕鑫满心欢喜地为吕不韦置办了几桌酒席,邀朋聚友,让人看看,他一表人才的儿子已经成为大夫家的门客。当日正逢隔壁宋家宋老太爷七旬寿诞之日。

宋老太爷宋祁爵位不高,只是八等的“再命”,可是因为在濮阳城开了一个生意火红、赚头颇大的绸缎庄,成了这一带的首富。

人活七十古来稀,财大气粗的宋祁自然要风光铺排地庆祝一番。

吕不韦久候其老师伯夏不至,便到门口张望。他出门一看,宋家宾客纷纷,车水马龙连闾竟巷,在他家门前拥挤成令人眼花缭乱的一片。来宋家贺喜的人大多是身份高贵的军尉侯臣、商贾儒士,不是乘车就是骑马,主人进去之后,便把这些交通工具放在吕家的门前,偌大的一条街道,已经没有立锥之地了。正当吕不韦望眼欲穿之际,一匹大马摇头摆尾,在吕不韦门前的台阶上排出一堆粪便。反感已深的吕不韦操起身边的顶门杠照着马屁股狠狠就是一下,便溺后的马受到意外的袭击大惊,惊天动地高嘶一声就狂奔乱蹿起来,四蹄腾空,勇往直前,穿过鼓吹手的席前呼啸而去,顿时,人仰马翻。停放在宋府门前专供宋祁乘坐的那辆昂贵的缀金轩车,在马蹄与人们的步履之下,被踏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

宋家的门役马上向主人报告此事,宋祁认定这是吕不韦故意为之,要索金赔偿,宋家管家出来斥责吕不韦一通后,索要赔金五百镒。吕不韦据理力争,说驱赶他家地界之内的牲畜并未悖理犯法,索要赔金五百镒实属讹人。双方争辩不休,吕不韦见对方蛮横,便要求听候州伯的裁定。可州伯此时正在宋府客厅喝酒,他醉眼朦胧地听完吕不韦的申辩,一口裁定吕不韦赔金五百镒。宋祁见吕不韦仍欲争辩,便提出吕家贫穷,支付不了这笔巨款,他决定让吕不韦到他的绸缎庄做工一个月,以示惩处。

委屈至极的吕不韦在另一张酒案上看见了大夫卫横,便过去请他主持公道。卫横醉意微酸,冷漠地说:“州伯明裁。不易更改。”

吕不韦茫然若失地站在那里,他不明白,昨天还夸耀他一表人才大堪造就的卫横,对自己的门客蒙冤遭垢为何袖手旁观呢?

父亲吕鑫知道了州伯大人的了断结果,比较罚金与出工觉得还是后者为佳。要他家拿出五百镒,把四口人的骨头都砸碎了称一称也不够这个数。吕不韦只好去宋家的绸缎庄做工。

一个月的时光很快过去了,吕不韦想重新回到大夫卫横那里继续他门客的生涯。万万没有想到,他被拒之门外。卫横的门役冷若冰霜地告诉他,卫大夫说他在宋祁府前打马惊寿有失礼仪,再在这里做门客有损卫大夫的声望,请吕不韦改换门庭,他处求职。

吕不韦大惊失色,顿时觉得前途一片黯淡,踉踉跄跄地回到了家中。这个消息更使吕鑫悲痛欲绝,眼泪夺眶而出,从他满是沧桑的脸颊上滚落。

吕不韦劝慰说:“父亲,不必悲伤,天生我材必有用。卫横辞了我们,不会绝了我们的投靠之路。在偌大个濮阳城当门客陪臣挣俸禄,不当门客陪臣挣银钱,天无绝人之路!”

晚上,吕不韦坐在庭院当中冥思苦想,这一个月发生的事情,使他感触良多,觉得自己十年光阴似乎是白白浪费在一个空洞的幻想之上。学而优则仕,他把人生命运看得太简单了,细细想想,打马惊寿何以判他一个月的罚工?还不是宋家有财势,结交权贵,连大夫卫横与州伯都到他家拜寿吃席。金钱可以使人尊贵与显达,金钱可以买到爵位与名望,金钱可以为人在荆天棘地中铺设一条如花似锦的跻身之路……别人是先谋求官职与爵位,然后靠此挣得更多的食邑和俸禄,更有甚者,以官位之便,纳贿索财,暴富一方。我欲反其道而行之,坐贾行商,聚敛财富,然后再加官进爵,封侯拜相。

吕不韦向父亲吕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吕鑫思索一夜,将家中积蓄的一锭金交给了吕不韦。从此,吕不韦踏上了经商之途。

3.悟出金钱魅力,走进生意场

短短的一个月之间,吕不韦从前程似锦的梦想中清醒过来了,他从亲身经历的几件事中清楚地看到了金钱的力量,并决定弃仕从商,再结交权贵,曲线入仕。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不走众人皆循之途,而去踏足一个自己没有经历过的领域,其风险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可吕不韦仍然作出了决定,可见其魄力之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吕不韦把父亲给的一锭金,换成了千文铜币,到鲁国的曲阜去贩水蜜桃。半文钱一斤,到濮阳可以卖到三文钱,赚头很大。他雇了一条船,装了整整一船的桃,逆水而上驶向濮阳。他立志要从这宗贩桃买卖做起,集沙为塔,聚少成多,最终富甲天下。很快,他就距濮阳只有两天路程了,但天有不测风云,日近黄昏时,船拢岸停泊,吕不韦与艄公食宿于船舱之中。半夜时分,滂沱大雨从天而降,一直下到了傍午时也没有停下来,吕不韦催促艄公赶紧起程,然而艄公看着浑浊而湍急的江水说,上游下来的洪峰太猛,摆不动船,吕不韦从箩筐里取出两个桃子一看已经发热变软。而大雨不停两天后满船鲜桃溃烂成泥。他捶胸顿足的哭喊,感到绝亡,他独自跑回家乡,但又感到无颜见父母,便想一死了之。

吕不韦决定投河自尽,当他走到岸边时,却被人叫住了。他一回头发现是他在绸缎庄中惟一的朋友王奎。当得知吕不韦的遭遇后,王奎百般安慰,并借给他二锭金作为本钱。王奎劝吕不韦干脆开个绸缎庄,一来毕竟干过,熟门熟路,再则,王奎还可以暗中给他介绍客人。吕不韦对王奎感激不尽,回到了家中。

吕不韦又满怀信心地筹划张罗,在宋祁的绸缎庄附近开了一家店铺,尽管咫尺之间有两家相同的买卖,但吕不韦生意还颇为兴旺。

没过几天,吕不韦的生意就荒疏冷淡了。原因是相同的绸缎,那边卖得比这边贱。王奎告诉吕不韦,宋祁见他的生意兴隆起来,故意压价,想把吕不韦的店铺挤得一败涂地。王奎劝吕不韦改弦更张,做别的买卖吧,因为吕不韦本小利薄,压价压不过宋祁。

吕不韦来了股拗劲,他想挤垮我我偏不垮。在这儿争不过他,就当野外商人,到临时集市上去。于是,吕不韦领着两名伙计,背着绸缎,登上横断而高耸的垅台,四处眺望,见人就揽生意,见利就网罗。当年孟轲把这种商业活动称之为“垄断”,并记录在《孟子·公孙篇》里。

垄断这种生意利微而辛苦,常年在外,风吹雨淋,霜欺雪染。但吕不韦还是坚韧不拔地与两个伙计起早贪黑,背着货物行走在田间阡陌上。

吕不韦在“垄断”过程中认识了一位去过匈奴的耍蛇人,在其劝说和分析下,吕不韦放弃了“垄断”,携带一批绸缎入匈奴以之换取马匹,再将马匹运到邯郸贩卖,获利甚丰。

4.从珠玉生意中找到巨大财源

当吕不韦在邯郸贩马时,赵国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这使吕不韦从中看到了珠玉之赢的巨大赚头。

赵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就是秦赵两国围绕着宝玉——和氏璧所展开的外交斗争。

和氏璧是天下闻名的宝玉。数百年过去了,和氏璧辗转落入赵惠文王手中。秦昭襄王对此大为眼红,十分想得到这块宝玉,于是派遣使者送信给赵惠文王,信里表示愿意拿秦国的十五座城邑来换取赵国的宝玉。赵惠文王得到信后,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为难,于是就把大将军廉颇和其他许多大臣召来,商量对策。如果把和氏璧送给秦国,恐怕秦国不会真用十五座城来交换,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秦强赵弱,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左右为难,想派个使者到秦国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正在此时,宦官头目缪贤走出来说:“臣有个家臣,叫蔺相如。此人智勇双全,不如派他到秦国去。”

赵王派人把蔺相如召来,问道:“现在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和氏璧,可以答应吗?”蔺相如说:“秦强赵弱,我们不能不答应。”赵王又问:“要是秦王得了璧,却不肯把城交给赵国,又该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确实如此。但秦国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如果赵国不答应,那就是我们理亏,秦国也正好有借口攻打赵国;要是赵国把璧送到秦国,而秦国不肯把城交给赵国,那么就是秦国理亏。比较一下,我认为最好是答应秦国,把璧送去,让秦国负不讲道理的责任。”停了一会儿,接着说:“我想大王现在可能没有适当的人选吧,我倒愿意出使秦国,假如秦国真的把城邑交给赵国,我就把宝玉留在秦国;如果秦国不交城邑,我一定把宝玉完完整整地带回来。”于是,赵惠文王任命蔺相如做使臣,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秦昭王在章台(秦宫名,旧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水)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璧。展开锦袱观看,果然纯白无瑕,宝光闪烁,雕镂之处,天衣无缝,真不愧是稀世之宝,非常高兴,又依次递给妃嫔、文武大臣和待从们欣赏,众人都啧啧称赞,欢呼“万岁”,向秦王表示祝贺。过了很久,秦王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绝对不会以城换璧,心生一计,对秦王说:“这块宝玉很好,就是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听后,就把璧交给他,蔺相如接过璧,迅速后退几步,身子靠着柱子,愤怒得连头发都快竖起来,义正词严地对秦王大声说道:“大王想要这块美玉,写信给赵王,答应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当时赵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仗着势力强大,想用几句话骗取赵国的宝玉。大家都不同意把璧送来。可我却认为老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骗,何况秦国是个堂堂大国呢?再说也不能因为一块璧的缘故伤了两国的和气。赵王采纳了我的意见,并且还斋戒了五天,写了国书,然后派我做使臣带着宝玉到秦国来。我们的态度如此恭敬。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在柱子上撞个粉碎。”说罢,举起和氏璧,眼瞅柱子,作势向柱子砸去。

秦王怕蔺相如把璧砸坏,赶忙赔礼道歉,请他不要那样做;一面叫来掌管地图的官员送上地图,秦王摊开地图对蔺相如说,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准备划归赵国。蔺相如想到秦王现在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绝对不会把城给赵国,于是又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非常喜欢,可因为害怕秦国势力强大,不敢不献给秦王。在送走这块璧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隆重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璧,也应斋戒五天,然后在朝廷上举行九宾之礼,我才能把璧献给大王。”秦王想到璧在蔺相如手里,不好强取硬夺,便答应斋戒五天,然后,又派人送蔺相如到广城驿馆去休息。

秦王左右的大臣卫士,有的建议把蔺相如杀掉,但被秦王喝住了。

秦王说:“现在即使把蔺相如杀了,也得不到璧,反而损害了秦赵两国的友谊,也有损秦国的名声,倒不如乘机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于是秦王依旧按九宾之礼在朝廷上隆重地招待了蔺相如,然后客气地送他回国。以后秦国一直不肯把十五座城割给赵国,赵国自然也就没有把璧送给秦国。

待蔺相如回到赵国后,赵王认为蔺相如是位出使邻邦而不辱使命的有功之臣,就拜他为上大夫。

吕不韦不论白天东张西望行走在闾巷里,还是晚上回到客栈中,都一直在玩味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件事。一块玉石,价值就是十五座城邑,就是位显禄厚的上大夫,就是声名远播的巨大声望……通过在对这个事长久的玩味后,吕不韦决定开始做珠玉生意。

当时,人们非常珍视玉。玉器不但用于祭祀、外交和社交等方面,而且还用于服饰。《礼记·玉藻》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可见佩玉是当时人们,尤其是贵族很看重的衣饰。据说,礼服之上有两套相同的佩玉,腰的左右各佩一套。每套佩玉都用丝绳系连着。上端的是一枚弧形的玉,叫行;箭的两端各悬着一枚半圆形的玉,叫横;中间缀有两片玉,叫冲牙。这样,佩戴它的人,走起路来,冲牙和两横相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显得高雅,显示富贵。

人们对珠玉的需求较大,而经营者不多,所以,“珠玉之赢”,此时又是个“冷门”。

吕不韦正是抓住了“珠玉之赢”这个既是“热门”又是“冷门”的行当,显示了他优秀商人的才华,给自己找到重新的定位。

正所谓,无商不奸。十个商人十个都奸诈,贱买贵卖乃是商家公开之秘。说公开是因为谁都知道,商人不贱买贵卖,以何赢利?说秘密,则是因为贱到什么程度,只有商人自己才知道。

吕不韦改为经营珠玉生意后,通过与玉女的联姻,占有了金家玉店,生意越做越大。他一方面继续由玉田进货,卖些大众化的廉价玉器,另一方面,他四处寻访,在那些玉店中寻找有价值的货物加以倒卖,从中渔利。

一日,吕不韦到了楚国的郢都查看其分号经营状况,一珠宝商听说濮阳巨贾吕不韦到此,便把最近得到的一块“龙凤璧”拿给吕不韦看。

吕不韦看了,爱不释手,可嘴上却说:“此璧好是好,就是凤大龙小,阴盛阳衰……”

那珠宝商仔细一瞧,还真被吕不韦说个正着,是有点儿凤大龙小。

结果,吕不韦只出了二十金,便买下了这块“龙凤璧”,可转过身,又轻而易举地卖了一百金。一般买主,只图个“龙凤呈祥”,谁管它凤大龙小呢!

此处,吕不韦又利用了对方精益求精的心理。商人都惟恐自己的货物有瑕疵,碰到这种情况,他们都会认为其销路不好,于是低价抛售处理。吕不韦则清楚地认识到,有时候顾客并不会注意那么多细枝末节,知道这一点后,吕不韦就趁势钻了这个漏洞。

又一日,吕不韦路过宛城,在一个不起眼的玉店里发现了一块晶莹剔透的红玉石,可惜边线处有一块黑斑。刚要转身走,可吕不韦转念一想,惟其有瑕,才能贱买,买来之后,我可以利用这个瑕,变废为宝……“这位客官,想买玉吗?”玉店老板回道。“原本想买你这块红玉,可仔细一看,边缘处有个不大不小的黑斑。有了这斑不打紧,这块玉的价值就会一落千丈,原本能卖百金,现在只能卖十金。可惜,可惜!”吕不韦边说边摇头。“好了,那就十金卖给你!”玉店老板见这块玉长久无人问津,便自以为划算地答道。

殊不知,划算的是吕不韦;这块瑕玉,非但不能价钱一落千丈,反而因了这块瑕,涨价千倍。

吕不韦买了这块有瑕的红玉,回到自家玉店,让自己店里的玉匠,小心加工,小心雕琢,因势像形,变废为宝,雕成了一条“大红鲤”,那块黑斑,恰好是鲤鱼的眼睛。

玉鲤雕成之后,人们纷纷拥到吕不韦的玉店观赏这条“大红鲤”。外行爱它,知道它的精美;内行爱它,懂得它的价值。

参观鉴赏之后,人们又掀起了争相购买的高潮。珠宝商买它,想转手牟利,一旦得手,一本万利,发财有契机。收藏家买它,想居为奇货,一宝传后世,青史无名,民间也有名。

吕不韦始终没点头,始终没松口,始终没开价,始终没出手。

因为他自己也深谙世故,深知其价值。数年后,他忍痛割爱,将这块巧夺天工的鲤玉作为礼物送给了赵国重臣触龙,换取了异人的回国机会,为自己的立嗣之赢加上了一个胜利的砝码。

这一次,吕不韦的成功则是利用了对方急于脱手的心理。玉有瑕则贱,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吕不韦却从中看到了商机,其眼光之准,可以说是冠绝古今。

吕不韦经商同样是遵循贱买贵卖的法则,但由于其眼光独到,加之巧言善辩,又会利用对方的心理,其成本远较他人为低,而且由于货物精美,销售状况良好,吕不韦能迅速发家致富也就不足为奇了。

吕不韦做的是珠玉生意,珠玉之器属于高消费的商品,越是昂贵其盈利越大。战国时期,珠玉之中除了和氏璧之类的稀世奇珍外,价格最昂贵的就是圭璧之器了。但是因为圭璧之器乃是用于礼定王公贵戚的爵位,所以虽然在玉田可以随意买卖,但是在大多数国家里是禁止销售的。《周礼·春宫·大宗伯》规定:“以玉作六端,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薄璧。”这就说明,这些圭璧,不仅不能随便贩运,除了王、公、侯、伯、子、男,其余的人也不许拥有与佩带。虽说吕不韦的珠玉生意越做越大,如天锦霞章般灿烂辉煌,但是恪于禁令,尽管对经营圭璧之器的巨额利润眼红,他还是不敢对其有所染指。

有一天,店里进来一位形迹诡秘的人,看装束听口音好像是来自邯郸的赵国人。他把吕不韦拽到一旁,压低声音说:“可否有圭璧之器?”吕不韦摇摇头。那个人说:“我可以出大价钱。”吕不韦问:“你能买多少?”

那个人回答:“百件。”

啊!吕不韦吃了一惊,那可得用五百镒啊!你买这么多圭璧之器能干什么呢?

那个人也看出吕不韦半信半疑的神态,非常神秘地说:“告诉你吧,我来自邯郸,是奉了赵王的诏令来购置圭璧之器,因为赵王要拜官封爵。”

此时的吕不韦已经看清了他的国家卫国的弱小对其前途的阻碍,他决心尽快离开濮阳,搬到阳翟去,而且正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搬迁的准备。他沉思了一阵之后告诉对方先留下定金,一个月后取货。

吕不韦得知一个叫落凤坡的地方有圭璧出售,他便带着心腹赵可信悄然前往。

在样品宫里,吕不韦被层层相叠的玉器所反射出来的光,晃得眼花缭乱。吕不韦闭目平静一阵后,才使自己的眼神从光斑乱跳的世界里定落在目标上。

吕不韦的目光正落在一排昂贵的圭璧玉器上。观察了好一阵,他用手掌很技术地抚摸着玉器羊脂般洁润的外表,又用指头轻轻地弹磕,吕不韦听到的是一阵悠长的铮然之声。

吕不韦用眼神告诉赵可信,他看中了这些圭璧之器。

赵可信提醒吕不韦,卫国不许销售甚至禁止运进圭璧之器,卫元君下令违禁者抄家灭族,做这笔生意固然可以一本万利,但一旦被查获,后果不堪设想。吕不韦却胸有成竹地安慰他说自有办法。

就在吕不韦与赵可信商量的时候,他发现有一个似曾相识之人老在窥视他们,却又认不出对方是谁。吕不韦很快就下定了决心,花了一笔大钱,购进了一箱圭璧,再回头时,窥视之人已经不见了。吕不韦不会想到,此人就是与他曾经为邻的宋祁之弟,叫宋晃。因为弟弟有着哥哥面部的许多特征,所以,吕不韦觉得宋晃有些眼熟。宋祁的纳神堂盖得出类拔萃,卫元君心花怒放,赐封他弟弟宋晃为宰人,专门为宫廷购置珠宝玉器。特殊的职业使他经常往返于落凤坡玉田与濮阳城之间。

吕不韦刚到这里,宋晃就认出他了。这位在国君面前畏畏缩缩的人,在别人眼里却总是自命不凡的形象。在样品宫里他对吕不韦不屑一顾的刹那间,他发现了他家的这位冤家对头在买国君禁销的圭璧之器。他不动声色地又观察了好久,确信他的眼睛已万无一失地瞅准了吕不韦的一举一动,然后他欣喜若狂地抢先赶回卫国。

主掌刑罚的司寇在接获宋晃的告密后,带着一批兵丁军尉,守在城门两侧,虎视眈眈地等候吕不韦的到来。

吕不韦的马车刚驶进城门就被截住了。

司寇下令严加盘查,出乎其意料,吕不韦并没有掩藏那些圭璧,而是以麻丝精心包裹后整整齐齐地公然摆在箱子之中而没有丝毫伪装。司寇下令将圭璧没收,再将吕不韦二人押入大牢。可在搜查中一直就带着一丝高深莫测的笑容的吕不韦却告诉司寇,货箱有两层,隔板之下还有东西,不可不搜。

司寇有些愕然,就让一军尉再到箱子里翻翻看。那名军尉看到箱中果然有一隔板,掀开之后见下面空无一物,只有一片竹简。司寇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谨向至高无上的卫元君敬呈微薄之圭璧,聊表祝福之意。齐国大夫郑营。”

司寇茫然地问:“齐国大夫郑营是谁呀?”

吕不韦笑盈盈地说:“那司寇大人就少见多怪了。那片大名鼎鼎的落凤坡玉田就是在他的封邑内。我跟他是多年好友,他诸事缠身不得抽暇,就请我转呈卫元君。司寇大人看看,这些圭璧之器是由我转呈上去,还是由大人带进宫中?”

司寇有些尴尬,诺诺地说:“还是由贵商面呈吧。”他连忙下令,让兵丁小心翼翼地把玉器包好,重新装箱。

回家的路上,赵可信心有余悸,认为刚才风险太大,很容易败露。

吕不韦说:“平平淡淡地做生意,发大财者鲜矣!要想敛财致富,必须敢冒风险。有些风险从表面看惊心动魄,出生入死,但如果由表及里体察透彻,未必如此。就说咱们此次到落凤坡购买这些圭璧吧,也不像你担心的那样后果不堪设想。没有人敢到国君那里去问,收没收到齐国大夫郑营的礼物;你再想想看,郑营住在他的城邑里,离落凤坡有百里之遥,核查何其难也!即使国君以为真有郑营的圭璧馈赠于他,咱们无非献上去几件就能化险为夷!”

吕不韦并没有把这些圭璧器送往珠玉店,而是深藏于自己的府第。没过几天,赵国的那位中庶子就派人来取这批圭璧之器,吕不韦又赚了一笔大钱。

生意成交之后,吕不韦深知此事终有败露的一天,于是加紧筹划,准备搬迁。很快,吕不韦就举家迁往韩国都城阳翟。

5.眼光独到,发现“奇货”可居

一次,吕不韦去赵国都城邯郸经商,他一面有一搭无一搭地做着生意,一面在歌舞场上、筵席之间寻找能实现一本万利的商品。

真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种一本万利的货物终于被吕不韦发现了。有一天,吕不韦行色匆匆地跑回家来,急不可耐地对他的父亲报告说:“我找到了一宗一本万利的生意。”“什么生意?”他父亲急切地问道。“春种秋收凭卖力气耕田能收到几倍的利?”“大约有十倍吧?”“贩卖珠玉珍宝能挣几倍利呢?”“百倍!”“那么,立主定国,把一个国家的头儿买过来能赚多少倍呢?”紧接着吕不韦提出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

不难想像,听到这样的话,老吕头吓得目瞪口呆,停了半天才从嘴里挤出两个字:“无数……”

这个“无数”的含义,不知是指“立主定国”这种骇人听闻的生意,自己从来没听说过,心中“无数”,还是指这宗胆大的买卖,可赢利“无数”?反正老头儿对自己的儿子想干什么已经无法猜测了,只好听吕不韦自己亮出底牌。“当今之世,拼命种田,出死力耕作,到头来也只能混个吃饱穿暖。”吕不韦以教训的口吻说出了自己的打算:“若能定国立君,把一个国家的头儿买到手,不仅一生吃穿不愁,而且荣华富贵可泽及后世。我就想做这笔生意。”

听着吕不韦胸有成竹地一口气说出这么个惊人的计划,老头子瞠目结舌愣了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这个家富万金的大商人一辈子什么生意没做过,可是,买卖国君的交易却连想都没想过。见儿子竟有这么大的胆略和气魄,知道自己远远落后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大概只有自叹弗如的份儿了。

吕不韦向父亲报告以后,没有再停留,重新打点行装,离开残破的、岌岌可危的故国,返回邯郸。

吕不韦对他父亲说的,确实不是空话。他自己是心中“有数”的:他所谓的“定国立君”已经有了具体目标,他所要贩的货也早在邯郸待价出售。

吕不韦离开濮阳昼夜兼程赶赴邯郸。这时,邯郸和濮阳间已成为秦、赵之间的战场,需要穿过一道道秦军、赵军防线,有时还有魏军的军阵、防线,才能达到目的地。然而,这都没能阻挡住吕不韦的行程。他必须尽快回到邯郸,否则即将到手的宝贝就可能丧失。

到底是什么宝贝令吕不韦如此动心呢?原来这个宝贝不是别的,就是秦国的公子异人,即子楚。

异人,这是一个多么奇怪的名字。大概给他取这个名字的人,早就盼他有个不同寻常人的业绩吧?异人的经历果然与众不同。当吕不韦发现异人的时候,这个宝贝正在赵国为“质”。

吕不韦看中的异人,是秦昭王(即昭襄王)时期被秦国送到赵国来为质的一个秦国贵族,且是昭王的孙子。

异人在赵国首都邯郸为质的那几年,若是秦、赵两国关系友好,作为秦国王孙的异人自然会被奉为上宾。可是恰在此时,秦国和赵国的关系愈来愈紧张;咄咄逼人的秦军不断向赵地进攻,就在异人来赵国这一年,秦国就攻取了赵国的三座城。两国进入战争状态,为质的异人一开始就成了赵国的阶下囚。

可以想像:在战场上被秦打败的赵国,君臣们回过头来一定会拿人质出气:呵斥、凌辱尚不在话下,连食物的供应也难得保障,更不用说车乘用品了。这位落魄的秦国贵族,在邯郸活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自己的国家天天打胜仗,他却被扣在敌国,有国回不去,而且随时有被处死的危险。

异人身处逆境,又不是一个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人。这位秦昭王小老婆生的孽子不仅没什么本事、没什么志气,而且贪婪好色。被送到赵国来之前他就是个没出息的家伙,到赵国为质之后,更像丢了魂、落了水、断了脊梁的癞皮狗,战战兢兢,窝窝囊囊地混日子。

中国古代经书之首的《易经》“否”卦《像》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意思是说物极必反,倒霉的事到了头必然向好的方面转化,即所谓“否极泰来”。正当异人困苦潦倒,囚居邯郸,归国无望,前景难以测定,心情几乎近于绝望之际,碰到了吕不韦,从此改变了命运。吕不韦当时正在邯郸一面寻欢作乐,一面搜索着得以使其富贵甲天下,泽可遗后世的一本万利的货物。初到邯郸,吕不韦就听说有一位秦国的贵族困居于此地,经过多方探听,他把异人的身世、家庭关系、目前处境以及此公的品性、爱好等等掌握得一清二楚。后来,他很容易找到一个机会见到了异人。当吕不韦一见到这位落魄的王孙之时,凭他多年经商的经验,一眼就看出:多方寻觅的宝贝就在这里!不由得脱口而出留下一句名言:“此奇货可居。”他回家向其父禀告的、可赢利“无数”的宝贝,就是异人这个“奇货”。

6.拍板成交,孤注一掷投资

吕不韦再次回到邯郸时,已经是公元前252年(秦昭王四十五年)了。

回到邯郸后第一件事当然就是找异人谈判。因为如果结交下秦公子,将来就有可能以此为阶梯登上政治舞台。在吕不韦这个久居商场,善于辨别物品成色价值的大商人眼里,子楚算得上“奇货可居”了。

在拜访子楚时,吕不韦开门见山地说:“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认为他不过是个被士人瞧不起的商人,就嘲笑说:“你还是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正色说道:“你还不懂,我的门庭需要等你的门庭光大之后才能光大。”子楚听他这么一讲,也就明白了他的用意,也有心借助他的财力和能量起家,于是拉吕不韦坐下,两人深谈起来。

吕不韦说:“现在秦王老了,太子安国君眼看继承王位。我听说安国君的正夫人是华阳夫人,按惯例只有她的儿子才有资格立嗣子,但她却没有儿子。你们兄弟一共20多个,你排行在中间,并不受宠爱,又长久地在外面做人质。一旦大王死后,安国君继立为王,你是没有机会与日日在父王眼前的兄弟们竞争太子之位的。”子楚说:“是的,那么该怎么办呢?”吕不韦回答:“你很穷,在此作客,拿不出什么东西奉献给亲戚和结交宾客。我虽然也不富裕,但还是愿出千金为你效力,代你去秦游说,让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你为嫡嗣。”子楚听完这番话,跪地叩头说:“如果一切按你的计策而成功,我当政后,愿分秦国的土地与你分享!”于是吕不韦送500金给子楚,让他用于结交宾客扩大影响,自己以500金买了珍奇玩物,携带着赴秦国去游说华阳夫人。

到了秦都咸阳,吕不韦先去见华阳夫人的姐姐,将其买通。请她把自己备下的珍奇玩物献给华阳夫人,让她在华阳夫人面前夸赞子楚是个聪明有才能的人,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布天下,而且身在异国为人质,日夜伤心思念父王和夫人,视夫人为自己的生身之母。华阳夫人收下厚礼,又听到上述一番话,十分高兴。她姐姐乘机进一步劝她说:“听说用美色来侍奉人的女人,一旦美色衰尽,宠爱也会随之减少。现在你侍奉太子,甚受宠爱,却无亲生之子,何不在众儿子中及早笼络有才能又孝顺你的人,推举他立为嫡嗣,这样丈夫在的时候,你受尊重,丈夫百年之后,儿子继立为王,你仍有依靠,终生不会失势。这就是所谓一言而能得万世之利的事情。在荣宠风光之时不抓紧办完根本大事,等到美色衰尽,宠爱减少之后,就是想多说一句话,也没有可能了。现在子楚既贤且孝,但却是排行在中间的男孙,依例不得立为嫡嗣,他的母亲又得不到宠爱,所以他想依附于夫人你。你若真能趁此时帮助他立为嫡嗣,可就终生有了依靠。”听了姐姐这番提醒劝告,华阳夫人认为非常有道理,便立刻去向安国君求情。安国君向来依从她的愿望,也就答应了请求,立子楚为嫡嗣,并把这一决定刻在玉符上作为日后的凭证。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还送了很多东西给子楚,并请吕不韦回赵后全力辅助他。

吕不韦回到赵国后,经常与子楚一同饮酒,谋划政事。不久,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

长平大战期间,异人自然无法飞越战场返回秦国。而在长平之战后,秦军紧接着就向赵国首都邯郸逼进,赵国国王也就改变主意,禁止异人回国。

异人不能回国,无可奈何地在邯郸混日子。吕不韦也在邯郸替异人寻找机会逃出赵国。就在这期间,吕不韦和异人又成交了一笔生意:

吕不韦在邯郸,早选中了一个姿容艳美又善舞的年轻女子与其同居——这女人的名字,可惜现已不可考,姑且称她为邯郸姬吧!有一天,邯郸姬告诉吕不韦说,自己已经怀孕,肚子里有了吕不韦的孩子。吕不韦听到后,立刻计上心来,当晚就请异人到自己和邯郸姬的住宅饮酒。

贪杯好色的异人得知吕不韦宴请,当然欣然赴约。这一次不同以往,在宴席间不仅有美酒佳肴,还有一位妖冶、风流、艳丽动人的少妇陪伴饮酒。大概第一眼看到这位美人,异人的魂就被勾走了。几杯酒下肚,更不能自持,仗着酒盖脸,也未及问清楚这女人和吕不韦的关系,就起来向主人请求:“把这个美人赠给我吧!”异人涎着脸,无耻地向吕不韦提出要求。“岂有此理!”吕不韦心中暗自欣喜,但表面上却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呵斥他道:“这是我的姬妾,你如此无理,我决不饶你。”说着就装模作样地要与异人拼命、绝交。异人吓得连连请求宽赦,但好色之心仍促使他死皮赖脸地向吕不韦要这个美人。“既然我已破产弃家为你奔走,也没什么舍不得的了!”经过一番拿捏,吕不韦最后以无可奈何的口气叹道:“既然你喜欢她,我就送给你了。”

吕不韦的“慷慨”、“大度”几乎使色迷心窍的异人感激涕零,恨不得跪下来给他磕几个响头,心中充满感恩之情,欢欢喜喜、心满意足地把那位风流、标致、肚子里怀着吕不韦孩子的邯郸姬接回了住处。在烽火连天的邯郸城里过起“恩爱夫妻”的生活了。

这是吕不韦的又一笔投资,它的效益要在异人下一代国君身上收回。

吕不韦在邯郸一面与异人做着风流的生意,一面紧密注视着秦、赵间战局的发展。

长平大战之后,被白起有意放回的士卒仓皇逃进邯郸。他们拖着残废的身子向人们描述着四十万赵军被活埋的残酷一幕,消息一经传开,赵国首都一片惊惶,举国一下进入备战状态。对于吕不韦来说,这种形势则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秦军战胜,于将来称王的异人无疑有利,忧的是当前赵国失败,当然不可能轻易放归异人。而异人的命运就是吕不韦的命运,他自然不能不以全部精力关注着秦、赵的战局。

不过不管形势如何紧张,异人依然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自娶了邯郸姬之后,守着妖冶的美人,这个花花公子在外寻欢作乐的时间似乎少了一些。一年以后,公元前259年(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邯郸姬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政”,称嬴政。因生在赵国,又名赵政。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当然,异人想不到这个“政”居然是吕不韦的“种子”。

当秦军进攻邯郸之时,赵国就对异人加紧控制。到秦昭王五十年,赵虽不断挫败秦军进攻,但终不能使秦撤兵。在秦军进攻之下,赵孝成王决定杀掉异人泄愤。幸亏赵国内部发生矛盾,使赵孝成王杀异人之念迟迟未能兑现。吕不韦给的钱使异人在赵结交宾客又起了作用,在赵王还没有来得及杀死异人之前,消息就传到异人和吕不韦耳中,他们知道邯郸已不能再停留,决定伺机逃走。吕不韦在关键时刻出谋并秘密活动,拿出六百金贿赂监视异人的赵国吏卒。果然,钱在关键时刻充分发挥了作用,拿到钱的赵国吏卒痛快地将异人放走了。

异人得到逃走的机会,也顾不上美丽的邯郸姬和幼小的儿子,匆匆忙忙地离开赵国的监管地,飞快地与吕不韦溜出邯郸城,投向秦军驻地。幸好秦军与赵军暂时处于休战状态,秦军前线将领就令人护送异人和吕不韦回到秦国首都咸阳。赵王得知子楚逃走,大怒,又想杀死赵姬和其儿子泄愤,但赵姬母子事先已藏匿起来,免于一死。

吕不韦陪着异人历尽千辛万苦、担惊受怕,惶惶如漏网之鱼地回到咸阳,第一要务就是见华阳夫人。这时,异人与自己生母夏太后虽也多年不见,而且她也在宫内,但因她不受宠仍在冷宫备受凄凉。吕不韦和异人也顾不上那么多,对她只是置若罔闻,首先要向有权有势的华阳夫人讨好。

有华阳夫人的厚爱,子楚作为安国君的太子的地位当然也更加巩固。在赵国充当人质的落难公子异人,终于在吕不韦的导演下回到咸阳的宫中。

华阳夫人对子楚有好感,认为他聪明好学,不断在安国君面前夸奖他。

在华阳夫人的趁势怂恿下,安国君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宣布立子楚为太子。

从此,异人便心安理得地在宫中等待。他要等着年老的秦昭王死后,把王位让给父亲安国君。然后再等安国君死后,自己登上王位。虽说这个目标似乎有点遥远,但异人信心十足,因为当时的王位是年迈的爷爷昭王坐着,而尚未继位的父亲安国君就已四十七岁。谁都看得出,安国君即使登上王位,这个淫佚成性的王储也不会在国王的位子上坐长久。凭异人比较年轻这一条件,等待是大有希望的。但最盼望异人取得秦国王位的还是吕不韦。他所有的投资都是靠异人登上王位才能收回。是一本万利还是输个精光,关键在于异人的继位,所以,在异人漫长的等待期间,吕不韦一定是左右不离地守着他的“奇货”共同渡过那令人焦灼、难耐的时光。

三、具有雄才大略的商贾:王海峰

春秋时期的管仲之所以能使齐国很快繁荣昌盛,强大起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得益于青沧一带渔盐之利,继而促成齐桓公的霸业。青沧乃明代的长芦盐区,可谓是人杰地灵。

本节所要谈及的盐商巨贾王海峰便是据此——长芦盐区,发迹起家成为著名富商的。

1.不满小利,谋求远大发展

王海峰生于山西蒲州(今永济),蒲州位于南北纵贯晋陕峡谷的黄河折转东流之处,这里土陋人稠。但蒲州的大多数农民不甘受苦,却又毫无政权欲望,所以不参加科举,不选择仕途之路作为人生的价值目标;他们感觉到了拥挤,却又不愿意倾轧乡亲同胞;他们不相信不劳而获,却又不愿将一生的汗水都向一块狭小的泥土上灌浇。所以他们将目光投向家乡之外的辽阔天地——开始了闯口外的人生之旅。

所谓的闯口外,就是投身到商海巨流中去,在商海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限制,蒲州农民历来挟资本走四方者十之八九。王海峰同样不甘于在此地埋首终身、聊以糊口,而是毅然加入了闯口外的队列之中。

事实证明,外出经商之利数倍于农,因此外出经商的农民大多能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这些商人走南闯北,到过五方都会。但这些富商大多数是通过苦心经营、斤斤计较、不弃蝇头小利、长期积累而致富的,所以他们的经营方式并没有什么稀奇之处。

王海峰虽然也和其他商人一样外出经商,但他生性达观开朗,处世泰然大度。他的人格魅力决定了他的经营方式与众不同。

明代山西蒲州人经商,大多是西到秦陇,东到淮浙,西南到蜀。

王海峰刚开始时,也是跟其他商人一样,到上述地方经商。虽然不能获得大利,但所获之利仍数倍于农,所以大多数商人在这一带经商尝到了甜头之后,便随遇而安。然而,王海峰并没有随波逐流。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王海峰认为这里经商营利不太多,难成大气。因此便萌生了离开此地,另图发展的念头。

当然,王海峰并没有在这一念头刚刚“发芽”之际,便急不可耐、盲目地采取行动。相反,他为自己下一步的发展制定了一份全面、详尽的计划书。计划书上列有他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多套方案……

王海峰运用“多利相遇取其重,多害相遇取其轻”的战略指导思想,在对多套方案进行了系统性、科学性地分析之后。选择了其中一套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利于实现他的战略目标的方案。

2.生意越难做的地方越敢闯

方案确定之后,王海峰便即刻付诸行动。这是王海峰一贯的行为方式,一旦确定后,便不再拖泥带水,而是雷厉风行。因为他深知商场如战场,时间等于金钱的经商之道。

具有雄才大略的王海峰,并非那种“吃独食”的类型,而是具有大商人心态——有钱大家赚。所以,在临行之前,王海峰约见了他最要好的一个朋友。

两个人在张家酒馆会面后,要了一壶酒、四个菜,一面喝酒、一面闲谈。

王海峰此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如果朋友愿意同行,可共图发展;一是如果朋友不想“冒风险”,那就当作是与朋友辞行。

酒到半酣,闲话也说得差不多了,王海峰忽然提高了声音说:“我想离开此地,去青沧一带另图发展,你可愿同行?”

王海峰的朋友被王海峰这突如其来的一语给弄懵懂了。

因为平日二人在一起喝酒闲谈时,王海峰从未提及此事,而且从当时不同盐区的销售情况来看,芦州盐区非但不热销,相反,运销也不正常,因此盐商很难营利。

王海峰的朋友不解地问道:“从目前的局势来看,青沧一带还没有我们这里的行势看好呢?你何以到那里图发展?”

王海峰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微笑答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此大同而小异,总是以一种回归态势围绕着某一无形的平均值,或高或低上下的波动,芦州盐区其盐的销售状况,可以说现在已跌入谷底,正处于波谷阶段,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预测,下一阶段芦州盐区的发展势态,将会从谷底一步步回归,上升直至波峰。所以我认为此刻乃是到青沧谋求发展的最佳时期。”

听完王海峰的“大道理后”,他的朋友说道:“你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风险太大了,还是稳妥点好。”

王海峰端起酒杯喝了一口,然后放下酒杯说:“图大业,就要具有冒险精神,这叫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他的朋友说:“宁可不要虎子,还是稳妥点好。”

王海峰说:“你老兄的言外之意是不赞成此举了?本来我还想与你同往青沧,共图大业呢,看来是泡汤了。”

王海峰的朋友此时心中暗想:“岂止是我不愿意与你同行,我还要想办法来阻止你不要走这步险棋——放弃去青沧冒险的念头。”但他知道,凭自己的嘴上功夫,很可能徒劳而无果。

所以他的朋友便采取了权宜之计,说道:“我没说不去呀,但这事非同小可,怎能草率决定,此刻我还没想好呢?这样吧,明天下午,咱们照样在此地相聚,我给你一个确切的答复。”“好!不见不散!”“不见不散!”

两人约好后便各自回去了。

二人分手后,王海峰的朋友便去找前几天刚从长芦盐区过来的一个同乡,原来他是想通过这个同乡的“现场说法”达到劝阻王海峰的目的。

于是,第二天王海峰的朋友便带着这位同乡来到张家酒馆。

一见面,王海峰的朋友指着和他一块来的那人介绍说:“这是前不久刚从青沧一带转战而来的同乡赵兄。”然后又指着王海峰说:“这就是刚才向你提及的王海峰。”

两个人寒暄过后,王海峰的朋友说道:“你不是想到青沧一带去图大业吗?你先听听赵兄他的亲身感受再做定夺也不迟吧?”

王海峰这时已然明白了朋友的用心良苦,心想:正好借此机会多了解一些那边的情况,可算是歪打正着了。

王海峰的朋友转头对着那位同乡说:“劳烦赵兄,把长芦盐区的现况,向我的朋友介绍一下吧。”

姓赵的那位同乡便把长芦盐区的买卖如何难做、自己为什么离开等等,向王海峰做了详细的介绍。

这人话音刚落,王海峰的朋友紧接着说道:“长芦盐区官盐滞销,盐商大都纷纷离去,留下的也是那些有官家背景的显贵人物,很多盐商还到我们这儿来以图发展。”然后用手指了一下那位姓赵的同乡接着说:“这不,赵兄就是一个例证。别人远离火炕,你怎么反其道而行之,自己往火炕里跳呢?你去青沧,还说什么发展,简直是飞蛾投火自取灭亡啊?”

王海峰泰然自若地说道:“你的心意我明白,但经赵兄这一‘点拨’(指从姓赵的那人口中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去青沧谋发展图大业。”

那位姓赵的同乡,看了一眼王海峰的朋友,意思是说:“我已经尽力了,但没有任何效力,下一步怎么办?”

王海峰的朋友明白对方的意图,便向同乡回了一个眼神,表示:我知道你已经尽力,下面的事我来办。

王海峰的朋友了解王海峰的为人及其一贯作风:言必行。既然这样都无法使王海峰改变其决定,再多说别的也是徒劳。因为王海峰决定的事情,很难再更改。不得已半开玩笑似地笑道:“我可不想跟你一块去寻死,我呀,舒坦日子还没过够呢!”

于是王海峰告别朋友,东走青沧。这便是他所选择的最佳方案,到青沧大干一番。

王海峰虽然没有采纳朋友的建议,但他朋友的一言一行都是发自内心,为他着想。由此可见,王海峰能够做到交友交心,这同时暗示了他能够带人带心——能使性情各异的人才,聚集在其周围,听其指挥、为其效劳。

像王海峰这种能赢得人心的人,想不成功都很难。

风险意味着机遇,王海峰以他那敏捷的头脑,当机立断,加之他敢于拼搏、肯下工夫,舍得下本钱的精神,所以他抓住了这次机遇。

当然,要把风险和机遇统一起来,转化为巨大的效益,仅有敢于冒险的精神,一味蛮干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预见能力,并把风险投资建立在对客观形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对所采取的方案进行充分考证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掉入失败的“机率陷阱”。

而王海峰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总是预先谋划好,然后经过理性地权衡利弊之后,才付诸实际行动,这为他踏上成功的康庄大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解困救难,义比利大

一般人们的心理是:见到利益没有不想得到的,遇到灾害没有不想避开的。比如,商人经商,一天疾走两天路程,夜以继日,千里之路也不以为远,这是因为前面有利可图;渔民入海,海深万仞,逆流航行,冒险远航几百里,昼夜都在海上,这是由于利益就在水中。所以我们可以说,如有利益,虽然是千仞高山之险,也有人登攀;虽然是有万丈深渊之危,也没有不去涉足的!

王海峰东奔青沧,当然也是因利而去。但与一般人所不同的是,他看到的是潜在的商机、潜在的巨大利润。

这日,天刚刚下过雪,冰雪冻结,路面十分难行。

在一段狭长的傍山道路上,有辆满载大缸的马车深陷在雪泥之中,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几个时辰过去了,天气渐渐暗了下来,赶车人和货主想尽了办法,还是未能把车子从泥泞之中拉出来。

由于这辆车堵在路上,后面的车无法通过,转眼间就排成了长长的车龙。

寒风凛冽,日落西山,客商们急于赶到旅店安歇,但又无法前进,山谷中闹得人仰马翻。大家谁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

就在这时,王海峰的车马也到了此处,不得不加入长长的车龙中排队,王海峰便叫一个随从到前面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因何堵塞不前。

随从打探回来后,如实禀告王海峰,说:“因为前面有辆满载了大缸的马车深陷在雪泥之中,欲进不能,欲退不得。所以其他车辆无法通过,都被堵在了这里。”

王海峰听完随从的话后,便亲自赶到出事故的马车跟前,察看现场后,他心想如此下去,还不知要耽误到什么时候呢?时不我待,一刻都耽搁不起呀!

王海峰沉思了片刻,大声问货主道:“这一车大缸值多少钱?”

货主说:“值六十两银子。”

王海峰听后,立即吩咐身后的仆人:“取六十两银子来,付给大缸的货主。”

交付货款后,王海峰立刻命人登上货车,割断绳索,将车上的大缸扔到崖下。这样一来,马车得以继续前进,跟在后面的近百辆车也在人欢马啸中前进了。

王海峰的豪举和决断,一时间在客商中广为传颂,提高了他的知名度。

此刻王海峰便播下了事业的成功之“种”。

人们对王海峰的良好印象,为他日后打开场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虽然从表面上看,王海峰损失了六十两银子,但他却因此而树立起了良好的个人形象,提高了他的美誉度,并提高了他在同业者中的地位。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远非六十两银子能买到的。

王海峰做了一桩漂亮的生意。

当然了,具有雄才大略的王海峰,在当机立断的同时,或许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所产生的外部效应,这是他那种大商人心态使然的结果。

过了这段山路之后,天色已然暗了下来,不便继续赶路,所以王海峰就在一家“王家客栈”歇脚。

订了客房,洗漱之后,王海峰向店家要了一壶酒,几个小菜,开始自斟自饮。正在饮用,忽然听到外面吵吵闹闹,便放下手中的筷子,走到窗户前向外观望。

天色已到了该掌灯的时候了,所以王海峰通过窗户向外观望时,看不真切。只是影影绰绰地看见院子里有一伙人,隐约听到好像是店家在往外撵什么人。王海峰便走出房门来到院中,这才看清,有一个店伙计,正在向外撵一个住店的客人,还有一些看热闹的人在围观。

只听店伙计毫不客气地说:“我们这店小,容不下你这尊大菩萨,我们自认倒霉,你欠的房钱我们也不要了,你就另谋高处去吧!”说完就把手中的一个包袱塞到对面人的手中,然后便用刚腾出来的双手向外推那人。

被店伙计往外推的那人,脸涨得通红(可能是感到很没面子吧),以一种近乎哀求的语气说道:“这位店小哥,你就行个方便吧,再过几日,我一定会如数偿还所欠的房钱,现在我身无分文,而且天色已晚,外面天寒地冻,你让我到哪里栖身啊?”

店伙计接过话来说:“与你行方便,谁给我们方便呀,你到哪儿栖身,那是你的事,这我们就管不着了,你就自便吧!”边说边往外推那人。

这时,王海峰走上前去问道:“店小哥,这是怎么回事呀?你往外赶客人,不是自断财路吗?”

店伙计听到有人问他,转过头回来,一看王海峰的穿着打扮,及其言行举止不同常人,连忙赔着笑脸说:“这位客爷儿,您有所不知,客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更是我们的财神爷,岂有向外撵财神爷,自断财路的道理。只是这位财神爷,”店伙计用手指向刚才他向外推的那人,“我们实在是不敢留。”

王海峰问道:“为什么?”

店伙计一脸为难的神情解释道:“一是我们这个店本小利薄,用以周转的资金不多,所以我们赊不起;二是那位客官身染重疾,万一死在我们店中,免不了要吃官司的。这样一来,我们的生意就没法做了。”

王海峰看了一眼被店伙计往外撵的那人,转过头来对伙计问道:“他欠你们多少房钱?”

店伙计答道:“五两银子。”“算在我头上,他以后的开销我来付。”王海峰说。

接着王海峰又以一种无可置疑,且不容商议的口吻说道:“这样他可以留下来了吧?”“那当然,那当然!”店伙计满口应承着,然后又满脸堆笑地向那人赔礼说:“这位客爷,您别见怪,我也是奉命行事,不得已而为之,大人不记小人过,刚才多有得罪,请您海涵。”

刚才被店伙计朝外撵的那人听伙计如此说,便没再多言。这时旁边围观的人,见事情已有着落,便逐渐散去了。

王海峰把那人领入自己的房间,招呼伙计新添了酒菜。

两个人落座后,那人抱拳道:“请问恩公台甫?”“我叫王海峰,你呢,你叫什么?”“我叫李宝。”

俩人相互寒喧过后,王海峰简明扼要地将自己的情况向李宝介绍了一下,然后问道:“李兄,你呢?我看你不是没本事的人,何以落得如此境地?”

李宝唉了一声,将自己的遭遇徐徐道来。

原来李宝是衙门里的一个捕头,外出办差,在回去交差的路上偶感风寒,所带的盘缠全都用光了,还欠了店里的房钱,托人往家里捎了口信,也不知捎到了没有,至今没有回音,所以便出现了刚才的一幕……

王海峰听完李宝的遭遇后,刚才心中的疑虑,一扫而空了,面带很关切的神情问道:“李兄的病情现在如何?”

李宝说:“真是病来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呀!我现在落魄到如此境地,连吃饭、住宿都成问题了,哪里还有钱治病呀?”

王海峰站起来,走到一个包袱前,再转身回来时,手里拿着一张五十两的银票,坐定后说道:“我手头现在也不是十分宽裕,只能帮你这点忙了,估计看病吃住也差不多了。”

李宝眼含泪光说:“大恩不言谢,不过将来也真不知何以为报?”“谈什么报不报,这是你我二人的缘份。”王海峰说道。

两个人越谈越投机,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随即结为异姓兄弟,王海峰为兄,李宝为弟。

次日,王海峰早早地告别了李宝便上路了。

青州(今山东益都)和沧州(今河北沧州)这两个地方是明代的长芦盐区。前面我们提到过明代所实行的开中制,对盐的销售地域有严格的限定,不得越境销售。长芦盐区盐行北直隶和河南之彰德、卫辉二府。

经过一段时日的长途跋涉后,这一日王海峰终于到达了长芦盐区。到达目的地后,王海峰首先安顿好自己的住所,之后稍微休息了一下便抓紧时间投入了备战工作。

奇怪的是王海峰不务“正业”,而是开始广泛地收集该盐区的盐政及其运售历史。

王海峰做任何事都比较讲究方法,当然这种素质的具备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海峰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效,就从当地雇了一位车夫。实质上,与其说他雇了一个车夫,倒不如说他雇了一个向导。因为当地人,一是地理环境熟悉,可以少走弯路;一是可以从车夫口中得知一些更为详尽的、更有价值的信息(有些东西从死板的资料上是得不到的)。这样做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这种做法足以展现出,王海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的经营理念。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王海峰每天定时由车夫陪同外出收集有关该盐区的盐政及其销售历史。

一日,已经到了该外出的时间了,(每日晚上王海峰都和车夫定好次日的外出时间,以免浪费时间。)可车夫没到。将近过了半个时辰之后,车夫才赶来。

车夫迟到了。经过几日的接触后,他知道王海峰是一个时间观念很强的人,惟恐王海峰因此将自己解雇。因为当时长芦盐区官盐滞销经济比较萧条,失业人员很多,找份工作不容易——僧多粥少。

王海峰看了车夫一眼,表情严肃地问道:“你怎么迟到了?”

车夫闻听此言,本来已忐忑不安的心情更加紧张了,小心翼翼地解释道:“因为母亲突然生病,所以……”

闻听此言,王海峰严肃的表情变得缓和了,没等车夫说完,便急不可耐地紧接着问道:“病情如何,是否严重?”

车夫来不及多想,忙答道:“不碍事的,老毛病了,吃过药好多了。”接着车夫作保证说道:“以后决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了。”

王海峰只说了一句:“咱们出发吧。”其他的没再多说。

晚上付工钱时,王海峰还比平日多付给了车夫些银两,并说道:“给你的母亲抓些好药。”然后告诉他次日出发的时间。之后,拍了拍车夫的肩头,便走回了住所。

此时,车夫悬了一天的心终于落地了。雇主非但没有克扣他的工资,没有解雇他,还多给了银子,让他给母亲治病用,这令车夫感激涕零。

王海峰对车夫的态度表现了他在用人上的人性化管理方式,这也是为什么王海峰的员工都对他死心塌地的原因,员工对他的忠诚为他日后成就一番事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待资料收集的差不多时,王海峰便投入到第二轮的作战中——开始集中全部精力整理、研究所收集的资料。

4.依托官府,成为盐业巨商

经过多日的钻研,王海峰熟悉了芦州盐区的盐政,了解了该盐区的运销历史,并结合当时的时局现状,从中找出了经验教训。他认为导致芦州盐区衰败的原因如下:①政府屡增纳粮数量,使商人望而生畏,不愿纳米开中。②明政府任意增发盐引在食盐销售市场不能扩大的情况下,造成盐引壅积。③权贵包办使开中商人受到排挤。④私盐之风日盛,导致私盐驱逐官盐的局势。

以上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使得长芦盐区的运销不能正常进行。

前面我们提到过,开中制是明政府军政开支的重要支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是惟一的支柱。所以,连锁作用的结果,最终使明政府的统治受到威胁。王海峰在搞清了每一个环节的利害关系之后,最后得出结论:必须通过官府对市场的干预作用,才能扭转长芦盐区的萧条局势。

王海峰把他的想法及其分析付诸文字,打算将其上呈给政府官员,再经由他们上奏给朝廷,然后朝廷颁布政令,由国家作为后盾,强制执行。

王海峰的想法确实很好,但他付诸实际行动时却遇到了“绊脚石”——中间环节打不通,要么就是碰壁,要么就是无果之花。总而言之一句话,他的方案呈不上去。

这日,王海峰正在为此事犯难。一个仆人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说:“有一个自称姓李的衙役打扮的官人,说是来拜访您。”

王海峰听得一头雾水,心想自己没交这样的朋友呀?一转念想起了王家客栈的事,心里忽然亮堂了,不由自语道:“莫非是他?一定是他!”

仆人见王海峰自言自语地嘀咕着,也不发话——是否请进来访者。仆人正要向王海峰请示。可话到嘴边还没说出来呢,王海峰便大步走出屋子来到大门。那个仆人也随后跟了过来。

自称姓李的来访者,看到王海峰,不由鼻子发酸,两眼发热。“王兄!”“贤弟!”

两个人这样招呼过,却又没有话了,彼此都有无数话梗塞在喉头,还有无数话积压在心头,但嘴只有一张,不知先说哪一句好。

一旁的仆人见此情景,不能不开口了:“请主人陪着李老爷到里面坐。”“啊!”王海峰这才省悟过来,“来,来!里面谈,里面谈。”王海峰说话间,将来者让进客厅。

来者是王海峰在王家客栈结识的李宝。李宝见到恩公后,情绪过于激动,便说不出话来了,王海峰看到李宝后,大脑中闪过了一个念头,自己的方案“有救”了。所以王海峰也是激动万分,一时语塞。

落座后,李宝问及王海峰的现状,王海峰便把自己正在犯难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徐徐道来。

李宝听完后说:“这样吧,等我回衙门交差时,你和我一道回去,我帮你引见我们大人,请他帮忙上奏朝廷。”

王海峰听后如释重负地说:“我正有此意,那真是太感谢贤弟了!”

李宝说:“真正要感谢的人是你,我的命还是你捡回来的呢。”

王海峰见到那位大人后,将他的想法及其分析结论一一详述给对方,并提出了整顿盐制、严禁走私的建议。这一官员听完王海峰详实的、有理有据的论述之后,认为其言极是。于是便奏议朝廷。由于王海峰的建议符合明政府的利益(当然也充分反映了盐商利益),所以他的主张非常顺利地被明政府采纳并得以推行。

经过政府的硬性干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严厉整顿后,长芦盐区盐的运销又繁荣起来。由于在长芦盐区经营可获大利,这对盐商的吸引力可想而知。所以各地盐商又蜂拥而至,来到长芦盐区。

长芦盐区经济的再度繁荣,使得长芦盐区的盐税收入比过去增加了三倍多,为明政府的财政输入了血液。当然,盐商也从中大获其利。

长芦盐区能由衰转荣,出现如此局面,王海峰功不可没。当然,王海峰也成为了这一盐区著名的富商。

这就是具有雄才大略的盐商王海峰!

王海峰之所以能在商场立于不败之地,与他那种大商人的心态不无关系——做生意不屑于蝇头小利,要做就做大、做强。还有一点那就是王海峰善于交友,且交友交心,这一点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

5.智谋致富,晚年风风光光

王海峰一生都鏖战于商场,所以长年累月过着东奔西走、风餐露宿的生活,其间免不了风吹日晒雨淋的日子,直到七十高龄,由于身体原因实在无法外出经商,才不得已离开商界,安享晚年。在历代商人中,他算是屈指可数的高寿者。

王海峰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七十岁离开盐业商界荣归故里时,当地乡民为他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连当地官府人员都参加了这一仪式,显然这与他提议政府整顿盐制有功分不开。否则官府人员怎会屈尊大驾去参加一个平民百姓的欢迎仪式呢?

王海峰生性达观开朗,处世泰然大度,乐施助人,常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且并不图报。所以,他的乡邻对他都很敬重,连官府对他也是赞誉的。

王海峰回到故里后,打算建造新居,地基已经量好,只是有座老房子夹在自己的新居房址之中,使得新居的建筑格局非常不协调。

这间老房子的主人,经营豆腐生意,所居住的房子是他家祖上世代传下来的。

主持新居建筑工程的人去和这间房子的主人商量,打算买下这座房子,但无论他出多高的价钱,这间老房子的主人就是不答应。

主持人非常气愤,回来告诉了王海峰,请王海峰找官府的人出面惩治老房子的主人。

王海峰听后,却淡淡一笑,说道:“不必了,你只管先去建造那其他三面的房子吧!”

遵照王海峰的吩咐,工程便开工了。

施工时每天需要大量的豆腐,王海峰让人全部到那座老房子主人那里去购买,而且每次都交付现钱。

老房子的主人因此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人手很吃紧,便招人帮工。

不久,这家豆腐作坊招的工徒越来越多,房主赚了不少钱,家中的积蓄充盈其室,制作豆腐的工具也增添了不少。这样一来,那间房子便显得狭小难容。

老房子的主人感谢王海峰对自己的扶助之德,便把祖传房子的房契献给了王海峰。王海峰命人在邻近之处买了一间比原房稍大些的房子送给了老房子的主人,作为回报。

老房子的主人非常高兴,几天内便迁到新房去住了。

原来王海峰是运用了他成功经商的策略,先予后取。我们知道取和予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当处理好取和予的对立关系时,就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如果王海峰不是先作一定的投入(予),肯定达不到后来那么圆满的结果(取)。

由此可见,取予策略对一切经营者来说,是利莫大焉,高明的经营者往往都能熟练掌握这一策略。王海峰就是很好的例证。

王海峰成功经商的取予策略,对于当代的企业家和经营者仍然具有广泛的价值,还有一点就是要学会像王海峰那样变通。

明代大学士张四维对王海峰评价说:“蒲州虽然多豪商巨贾,但少见像王海峰那样有雄才大略的商人。”并说他“动辄万金毫不在意”,其资产之雄厚就可想而知了。

史料上关于王海峰的经商活动记载十分简略,但他那“种芝麻,获西瓜”的雄才大略,对于我们今天商界的人士来说,绝对是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王海峰的雄才大略都给今天的商人留下了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经商财富。

四、豪爽精明的晋商之冠:乔贵发

1.乔贵发事略:白手起家创巨富

一个孤儿,一个穷光棍,一个拉骆驼的,一个做豆腐的……最终竟成为称雄包头的巨商!他靠的是什么?豪爽与精明的个性!苦难的童年生活磨砺了他的个性。他创建的广盛公字号,长盛不衰,维系了买卖二百年;他建造的山西乔家大院,被后人称为“晋商之冠”。他的亿万家财,正是从他的个性中淘来的。

乔贵发自幼父母早亡,在家乡备受冷落,伤心之极,他萌生了闯口外的想法。最初他跟着大盛魁字号里的骆驼队的许班头走出家乡乔家堡,来到内蒙凭力气谋生,后来听许班头讲起大盛魁字号三个穷苦人创业的故事,大受震动,决心自己也要像大盛魁的东家一样创一番事业。原来,大盛魁是由三个穷汉创设的,一个是祁县城内人张杰,一个是祁县祁城人史大学,另一个是太谷县武家堡人王相卿。他们都因家贫出去谋生,在杀虎口费扬古将军的军队里谋了差,挑担给人家采办东西,供军队所需。当时,位于山西右玉县城北二十华里的杀虎口,是长城边的一个关市,自明朝以来,这里就是汉蒙定期贸易的重要集散地,他们合伙做生意,历尽千辛万苦创立了大盛魁字号。乔贵发深深地向往王、张、史三人的辉煌业绩,他们曾穷困得过大年吃不起饺子,靠喝米粥过年,而后来他们竟折腾起这么大这么兴旺的字号。他们一代人受苦受罪,儿孙们长享福……自己也是个穷汉,也是个祁县人,也能吃大苦耐大劳,也想出来挣大钱发大财,自己也应该像“大盛魁”的这三位东家一样,去闯荡一番事业!乔贵发白天看了一天,晚上又想了一夜,在一个地方不值钱的东西,一到了缺它的地方,就身价百倍了。缺者为贵,买卖人就是这样做买卖,从多余的地方贱买,再到缺的地方贵卖;这一买一卖,烂货就变成了宝贝,大把大把的银子也就流进买卖人的口袋里了……怪不得买卖人能挣大钱呢!原来是这样挣啊?做一个买卖人!一定要做一个大买卖人!想好之后,他对自己的恩人许班头开诚布公地说:“师傅,拉骆驼是能攒几个钱,可就是那几个死钱,是血汗钱,辛苦钱啊!你拉了十几年骆驼,一共能挣多少钱?可人家十几年做买卖,又能挣多少钱?拉骆驼,越拉越老,身子越垮,越老越不能挣钱了;可做买卖,越做越精,脑子越灵,越老越能挣大钱!师傅,我实在不想一辈子拉骆驼,一辈子拉骆驼实在没出息啊。靠着大盛魁,也好闹点钱,背靠大树好乘凉嘛!可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底下却长不起大树来……”许班头听后,竟然高兴地哭了,他觉得这个徒弟有出息,而设宴为他送行。于是,乔贵发辞别了师傅后来到地处北国的萨拉齐,这是一个刚刚形成的集镇,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和做买卖的商人。农民靠力气,商人靠脑子,耍手艺的人少,恰恰还没有耍豆腐豆芽手艺的!萨拉齐市面那么多黄豆绿豆,却没有卖豆腐卖豆芽的!他豁然开朗了,做豆芽!萨拉齐豆贱菜贵,把豆子变成菜,不就贵了吗?不就可以做买贱卖贵的好买卖了吗?对了,还可以做豆腐!——这不就是自己的手艺吗?

乔贵发的豆芽、豆腐填补了萨拉齐的市场空白,也填满了自己的钱袋。在利人中利己,在赢利中赢名,一年多的时间,他不仅赚了一笔钱,也在萨拉齐有了一席之地,他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买卖人。一年下来,乔贵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驼工,一跃而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买卖人,他实在感叹不已;三年下来,乔贵发从一个一贫如洗的农民,一跃而成为年收入五百两银子的买卖人,他更是感慨万千!他万万想不到,当初在外祖父家受苦受难中学得的做豆腐、生豆芽手艺,竟会派上这么大的用场!他掘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有了这第一桶金,乔贵发便和一位叫秦四儿的人合伙效法大盛魁三个创业人的方法,开始做大生意。首先他们适应了旅蒙商队的口味,乔秦两人开草料铺旗开得胜,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之后乔贵发又做“买树梢”粮食生意而大发其利。接着他们在包头镇图霸业。房子建好,铺面修好,字号起好叫“广盛公”,成为包头商界的老大。他又转向银钱市场,或囤积制钱压低银价,或囤积银子压低钱价,多财善贾,长袖善舞,凭着广盛公财大势雄,乔贵发操纵着包头的银钱市场,呼风唤雨,左右逢源,大获其利!有了钱他不忘记家乡人,把钱散给穷乡亲,后来又盖了那处著名的乔家大院。他又为广盛公制定了规章制度,仅这一套制度,维系了广盛公字号的买卖二百年。

2.靠卖豆芽做豆腐在萨拉齐创业

出外闯荡是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在家乡不得意的年轻人的梦想,乔贵发正是那千万不得意者中的一位。乾隆初年,乔贵发决心跟着大盛魁字号里的骆驼队的许班头去口外闯一闯。

驼队开始行进了。福子和虎子各拉一条缰绳在前边走,乔贵发则跟着许班头跑前跑后照料。五六十峰骆驼浩浩荡荡,走出了山西老家贾令镇,十分壮观。

乔贵发哪里见过这场面,惊讶得只是赞叹:“真威风,真气派呀!”“这还威风气派?”许班头作为大盛魁的老驼工,他见的大了,他说:“大盛魁几千峰骆驼集中在归化城过标时,那才叫威风气派呢!”

乔贵发的惊讶,使许班头觉得作为大盛魁的一个驼工,更得意了。于是,一个惊讶好奇,一个得意好显,许班头便滔滔不绝地给贵发讲起了大盛魁是由三个穷汉创建的的故事——

原来,大盛魁是由三个穷汉创建的,一个是祁县城内人张杰,一个是祁县祁城人史大学,另一个是太谷县武家堡人王相卿。他们都因家贫出去谋生,在杀虎口费扬古将军的军队里谋了差,挑担给人家采办东西,供军队所需。当时,位于山西右玉县城北二十华里的杀虎口,是长城边的一个关市,自明朝以来,这里就是汉蒙定期贸易的重要集散地,蒙民所需的缎布、茶叶、米盐等从这里输出,蒙民所余的牛马毛皮等则由这里输入,是汉蒙贸易的重要纽带,自然也就是商人牟利的地方。又由于这里是一个“口”,关系国家民族安危,所以从明朝至清朝,都有重兵镇守。所以,这里既是一个边贸口岸,又是一个军事重镇。于是,从商人角度而言,这里既有汉蒙贸易之利,又有供应军需之利,故商人们趋之若鹜。王、张、史三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这里,以供军需为主,间以边贸为辅。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噶尔丹叛乱时,费扬古将军率部出征,离开杀虎口,进入外蒙地区征讨。由于长途远征于荒凉的外蒙地区,军需极费,军人本身根本无法解决,费扬古只得令商人随从,并给以不少优惠条件。于是,他们三人肩挑货担,跟随军队进了蒙古地区。平定噶尔丹叛乱后,费扬古的军队奉命在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安营扎寨,与之关系密切的王张史三人便也随军住下。

这一来,他们发现,这里的牛马羊和毛皮比杀虎口便宜几倍,而缎布、米盐、茶叶等货则又高出几倍,若能把两地货物倒贩一下,岂不是有大利可图!可是,两地相距四五千里,长途贩运又谈何容易呀!

三个人合计起来,合计来合计去,终于合伙了。过去那种肩挑货担的小买卖可以单干,可以跑单帮,现在要几千里地长途贩运,哪能再一个人单干!于是,为了干更大的事,为了挣更大的钱,昔日结队跑单帮的三个朋友来了个三合一。三个朋友成了一家结义弟兄,共同开设了一个“吉盛堂”字号,内以杀虎口为根据地,外以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为依托,开始了长途贩运。

可是,长途贩运大宗商品,本钱占用大,周期又长,他们凑起来的本钱根本不够,雇了骆驼买不起货,买了货又雇不起骆驼,而小打小闹的小宗商品贩运则不上算。没办法中想办法,他们便凭往日在杀虎口的信誉,向一些熟人赊货。于是,他们从杀虎口赊上货,再花钱雇上骆驼运到外蒙地区,高价销了货,低价进了蒙民的毛皮等货,再贩回杀虎口高价销出。本来是很好的买卖,但由于当时普遍存在的赊销行为,平常方便了生意,促进了买卖,可到结算期就难免有周转不灵的字号,这一年年关恰好遇到了他们头上。他们赊出去的货,给他们算不了账;他们赊进来的货,人家要和他们算账。他们本来就没有多少本钱,收不回自己的账,哪有能力还别人的账?恰巧遇上这家债主苛刻,不仅把他们铺里的全部银钱一搜而光,而且把他们过大年包饺子的白面也端走了!这个大年怎么过呀?幸好,还剩了一点小米……无奈何,三个身无分文的穷汉只得靠熬米粥渡过了年关。

在这次穷困中,“吉盛堂”的牌子砸了,但三个人不灰心,不丧气,更团结了,更有志气了。他们发誓:一定要挣大钱发大财,重新创个大字号,让那些小看他们的债主们看看,让他们睁大眼睛看一看!

以后,三个人同心协力,克服困难,总结经验教训,终于使买卖越做越大,越做越熟,最后在乌里雅苏台开设了“大盛魁”字号,买卖重心也完全离开杀虎口,深入到了蒙古地区。为了铭记创业的艰难和穷困的羞辱,也为了铭记“米粥”的救命之恩,他们就定下了“过大年喝米粥”的规矩。

这个故事,许班头讲得娓娓动听,乔贵发听得津津有味,他听得入了迷,出了神,他深深地向往王、张、史三人的辉煌业绩。他们曾穷困得过大年吃不起饺子,靠喝米粥过年,而后来他们竟折腾起这么大这么兴旺的字号!他们年轻时受苦受罪,老了享清福;他们一代人受苦受罪,儿孙们长享福……自己也是个穷汉,也是个祁县人,也能吃大苦耐大劳,也想出来挣大钱发大财,自己也应该像“大盛魁”的这三位东家一样,去口外闯荡一番事业!

说话间,驼队已经渡过乌马河,出了祁县地界,乔贵发回首南顾,只见乌马河对岸杨柳依依,饮烟袅袅,不禁有几分别离故乡故土的伤感,眼眶中涌出几滴热泪;随之,又生出一股激情,他默默立誓:故乡故土,父亲母亲!我乔贵发今日出走,来日一定要混出个人样子来,一定要挣大钱,发大财,来回报你们的养育之恩!

驼队走过归化城的大街,去“大盛魁”的货场卸了货,便去三里营驼场休息了。几十天几千里的远行,或有功劳,或有苦劳,自然得有一番慰劳,赏钱赏物,赏酒赏菜,或多或少,或厚或薄。

几天庆贺以后,许班头带着乔贵发去拜见管驼队的武掌柜。

乔贵发跟着许班头走进了“大盛魁”的门坎。他和许班头站在廊檐下等人去通报,听着一个伙计的回话,他跟着许班头走进武掌柜的屋子。一进门,便是一个儒雅的中堂,中间一幅桃园结义图,两旁一副对联:“义薄云天始可得天下,信如泰山方能有山河。”武掌柜端坐在桌旁,气宇轩昂,两只大而黑的眼球里闪烁着特异的光彩。

这会儿,乔贵发可是真的愣怔了。“嗨,还不快给武掌柜行礼!”许班头拽了贵发一下,他才赶紧躬身施礼。“武掌柜好!”

武掌柜点了点头,举手示意坐下,吩咐小伙计:“看茶!”

待小伙计上好茶,武掌柜抬抬手,示意喝茶,然后才开了口:“许班头有甚事吗?这后生是——”

于是,许班头赶紧给武掌柜引荐:“这是我新踅摸的一个帮手,正想请武掌柜点头,上名册呢。这后生身高力大,手足麻利,吃苦耐劳,是个好帮手,我想叫他跟我,我就可以再多领一链子骆驼!请武掌柜恩典恩典,给我加一个帮手,也给这后生一碗饭吃……噢!这后生还是咱祁县人呢!”

武掌柜一边听着,一边打量贵发,心中已有了三分满意;再一听是祁县老乡,心里便有七分肯定了。当时的商号极重乡谊,王、张、史三个因是祁县太谷老乡而合伙为一家;其后,张、史两人也引带了不少祁县老乡,武掌柜本人就是靠了老乡的关系来了“大盛魁”并受到张杰东家的着意栽培;于是,一脉相承,他对祁县老乡也就另眼相看了。“你是祁县哪里人?叫甚名字?”“乔家堡,我叫乔贵发。”“为甚出口外来?”“父母都去世了,家里穷,我光棍一条没活头,就出来了。咱祁县那地方你也知道,守着几亩地只能刨个口食,哪里能挣上钱。听说口外好挣钱,我就出来了。”武掌柜听着,嗯了一声,点了点头,他对眼前这个小后生已经了然于心了。他见乔贵发眉清目秀,神凝气和,足见资质不坏,是个可塑之材;口利音亮,应对得体,更像个生意人的材地。武掌柜盘算已定,便对许班头笑着说:“许班头眼力不错,这后生是个做买卖的好苗子,咱大盛魁需要这样的人……你且带着他干吧!去带他到账房挂个名,就说我已经应承了,另外,快过年了,给这后生领出一套皮袄皮靴来,先让他好好过年,再让他好好干……”

许班头听着,频频点头,诺诺称是,高兴地微笑着。

有一次乔贵发和大盛魁的驼队到武汉拉货,这天装完货正好闲着没事,跟着一位叫罗礼的驼工到汉口玩玩,他们转遍了汉口的大街小巷和大小商号,耳闻目睹,使乔贵发触目惊心!这里的南货价格要比归化城便宜一半以上,而北货价格又要比归化城高出一倍以上!

一块砖茶的价格相当于归化城的一半,相当于乌里雅苏台的四分之一,相当于科布多草原的八分之一!

一匹马的价格相当于归化城的二倍,相当于乌里雅苏台的四倍,相当于科布多草原的八倍!

一张羊皮、骡皮、马皮、驼皮、狼皮……

一匹绸子、缎子……

而一幅竹帘!如果从汉口买一幅竹帘贩运到科布多换成一匹马,再回到汉口卖掉这匹马,竟可以再买到一百幅以上的竹帘!

乔贵发白天看了一天,晚上又想了一夜。

在一个地方不值钱的东西,一到了缺它的地方,就身价百倍了!缺者为贵,买卖人就是这样做买卖,从多余的地方贱买,再到缺的地方贵卖;这一买一卖,烂货就变成了宝贝!大把大把的银子也就流进买卖人的口袋里了……怪不得买卖人能挣大钱呢!原来是这样挣的啊?做一个买卖人!一定要做一个大买卖人!

有了做买卖人的心思后,乔贵发还不敢贸然扔掉拉骆驼的缰绳,离开大盛魁。他一边继续拉骆驼,一边谋出路;他在万里驼道上辗转,在千种前程上琢磨……又过了一年以后,乔贵发终于横下一条心,扔掉缰绳,离开大盛魁,另谋出路!

这年腊月,乔贵发随许班头的驼队回到归化城,算了工钱,领了赏钱,便向许班头说明了心事。

许班头一听,大吃一惊:“啊,你要走?为什么?是我什么地方对不起你吗?”

本来许班头对乔贵发十分信任,格外看重他,对他的待遇甚至超过了福子和虎子。在许班头看来,没有一点点对不起乔贵发的地方,而现在乔贵发竟突然提出要走!乔贵发说:“师傅,您对我恩重如山,我心里有数,我永远忘不了您对我的恩情。我要走,不是要给谁跟谁拉骆驼,我要学做买卖。”

许班头劝说:“拉骆驼就不能攒钱?”许班头继续抱着疑团质问。乔贵发又说:“师傅,拉骆驼是能攒几个钱,可就是那几个死钱,是血汗钱,辛苦钱啊!您拉了十几年骆驼,一共能挣多少钱?可人家十几年做买卖,又能挣多少钱?拉骆驼,越拉越老,身子越垮,越老越不能挣钱了;可做买卖,越做越精,脑子越灵,越老越能挣大钱!师傅,我实在不想一辈子拉骆驼,一辈子拉骆驼实在没出息啊……”

乔贵发的一番话,把许班头心上的疑团消除了,却又给他脸上布一层愁云。“不想一辈子拉骆驼,拉骆驼实在没出息。”许班头重复着乔贵发的话,几滴老泪滚落在布满皱纹的老脸上;这句话像一根针扎进了皮囊里,眼泪大概就是这皮囊里渗出的液体。“是啊,拉骆驼没出息,我就没出息了一辈子……”许班头自语着,喃喃着,刹那间,乔贵发突然发现无限的苍凉笼罩在许班头的脸上!那黑的脸,深的皱纹,混浊而没有希望的眼睛,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个老驼工的无限辛酸和苍凉……

乔贵发的耳中似乎隐约听到了归化城中的一句谚语:

赶车下夜拉骆驼,世上三般没奈何……

这时候,乔贵发充满了对师傅的同情,同时也坚定了他另谋出路的决心,拉骆驼是一条没出息的路,就像他当初必须走出乔家堡一样,现在必须走出这里!否则,来日的乔贵发,就是今日的许班头!

面对自己的徒弟,许班头真有点自愧不如的心酸。但是,这位厚道的大汉不仅没有一点点嫉妒,而且连刚才的责怪也全部收起,反过来责怪起了自己。乔贵发既然不是给别人或跟别人去拉骆驼,那就不是背叛自己,也就不能责怪他了。乔贵发要谋有出息的出路,那是他有志气,做师傅的要支持他才对,这样就更不能责怪他了……

腊月里,对大盛魁的驼队来说,是一个舒服的享受季节。骆驼们吃着闲草闲料,驼工们吃着闲菜闲饭,喝着闲酒,说着闲话,过着悠闲的日子。

乔贵发已不能享受这种闲适的日子,他在紧张地准备着,把所有的钱都从字号里提出来变为现银,向有关的熟人话别,置办了些必须的东西,并花了三两银子给许班头买了一顶毛茸茸的狐皮帽子。

不久,乔贵发终于告别了许班头,走出了大盛魁,走上了新的前程。

乔贵发将要做什么买卖呢?将要去哪里做买卖呢?乔贵发早巳想了一年,琢磨了一年:

像大盛魁一样做旅蒙生意,当然最挣钱。可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过去的旅蒙商早已发展成巨大的规模。成千上万峰骆驼,几十万几百万的资本,几百几千个经验丰富的人才……凭自己这点钱去竞争,实在是蚂蚁和骆驼抗衡,鸡蛋和石头碰撞,结果只能是人财两空!给穷汉们提供的这样好的机会,已经过去三四十年了,与他乔贵发早已无缘了。

做小买卖吧,在归化城做个小商小贩,靠着大盛魁、元盛德、天义德这些大字号,也好闹点钱。背靠大树好乘凉嘛!可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底下却长不起大树来。归化城的三大号和一些中小字号,或财大势雄,或根深蒂固,早已把归化城的大利瓜分尽了,哪还会有小商小贩们的份额?

经过一年的琢磨,乔贵发已琢磨出了一条蹊径,去有发展前途的小地方做小本生意。

他看准了萨拉齐。

这两年他常走萨拉齐,他隐隐感到,从萨拉齐往西至昆都仑沟口的这段路上地脉很旺,正一天天发展起来。特别是萨拉齐,人越来越兴旺,虽然是个小地方,却正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充满商业机会。

乾隆四年腊月,乔贵发背着自己的行李卷,徒步西行,向萨拉齐而去。

萨拉齐位于肥沃的土默特川上,距归化城约二百里,是归化城通往西部蒙古的交通要道。

乔贵发来到萨拉齐,投店住下。

乔贵发住下以后,并不贸然行动,张张扬扬,而是不露声色,像一个普通客人。有时,还要当一个打工的,给客店干一些杂活。他虽然早已踅准了萨拉齐这个地方,但还没有踅准买卖;他需要熟悉这里的人情事理,更需要暗暗地踅摸财路,把握商情。

这日,乔贵发来到街上转悠,忽然看见一片绿色,走近去看时,才知道是一推车新鲜的菠菜,绿莹莹的,水灵灵的,实在喜人。在这黄土茫茫的北国春季里,这一片绿色简直胜过绿玉翡翠,犹如一团绿色宝气。

看时爱人,闻时馋人,问时却吓人,一斤菠菜相当于二十斤土豆的价格!

原来,这萨拉齐地处北国,气候寒冷,蔬菜奇缺,一冬天的蔬菜主要是土豆和少量的茴子白。一到春天,茴子白没有了。这时候,能吃上点绿嫩的菠菜,那就算是口福了。于是,器以用为值,物以稀为贵,能给人们带来口福而又稀缺的菠菜,便会有好价格。

卖菠菜的是一个年轻后生。

乔贵发过来与年轻后生拉起话来。原来,这个后生是山西徐沟县大常村人,姓秦,排行老四,人们便称呼他秦四儿。因家贫兄弟多,他从小便跟着姑夫来到这里以种菜卖菜为生。他姑夫是清苑县人,有种菜传统,来口外谋生时看到萨拉齐一带缺菜,便在这里租了五六亩地,做起了种菜卖菜的生意。因他种的菜好,品种又多,加上这几年店铺逐渐增多,所以生意兴旺,获利丰厚。为了扩大买卖,便把秦四儿带来做了助手。

乔贵发一口祁县话,秦四儿一口徐沟话,两县相邻,算是半个老乡,年龄又相仿,所以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啊哟,你姑夫的手真巧!这么冷的天气,还能种出菠菜来!我能不能去你们菜园里看一看?”乔贵发对秦四儿的菜园好奇了,“想看,那还不行?等我卖了菜,就领上你去看!”秦四儿爽快地答应了。

午饭时,乔贵发请秦四儿来到自己的客店,要来一壶酒,点来几个菜,高高兴兴地吃了一顿。刚才两个人一见如故,现在吃一顿饭喝一次酒,就更像是朋友了。下午,乔贵发跟着秦四儿去看菜园。

乔贵发跟着秦四儿走出萨拉齐街区约一里路,看到一个土墙围着的园子,这就是秦四儿姑夫的菜园子。

菜园子里很简单,三间房子,两间棚子,门口一条狗,园中一副辘轳,其余便是满园菜畦了。正是暮春,园子里恬适宁静;斜阳无声无息地洒进来,给土地轻轻地涂了一层金晖;炊烟无声无息地飘出来,给天空淡淡地罩了一层紫雾。

乔贵发跟着秦四儿来到菠菜地里,三堵土墙呈簸箕形半围着菠菜畦,东西北三面挡风,独敞开南面接受阳光。菜畦挖得二尺多深,上面盖着三层草帘子;天气晴好时,揭开帘子晒太阳,天气阴冷时,盖住帘子挡寒气。菜畦里的土几乎拌着一半马粪,菠菜几乎就是在粪上长的。原来,马粪性热,宜于保持地温;马粪的肥性也适中,宜于菠菜发育生长。这样,气温、地温、阳光都有了,于是,北国里便出现了一个南国,冬天里更包容了一片春天。

菜园的这些设施并不复杂,但办法却十分奇妙,所以让秦四儿的姑夫挣了大钱。乔贵发暗暗佩服秦四儿姑夫的脑子和技术:独家经营,独特技术,独赚大钱……不几年工夫,在萨拉齐便占有一席之地了。“我何日能闯成他这样?我该做什么呢?我能做什么呢?”

乔贵发想着,琢磨着,回到了客店;想着,琢磨着,吃完了晚饭;继续想着,琢磨着,躺在了炕上,进入了梦乡……秦四儿,秦四儿姑夫,绿莹莹的菠菜,独家买卖,大钱,萨拉齐缺菜……这些人,这些事情,在他的梦乡里像幽灵般地游动。

忽然,萌然一动,黑暗中闪出亮光,他豁然开朗了。做豆芽!萨拉齐豆贱菜贵,把豆子变成菜,不就贵了吗?不就可以做买贱卖贵的好买卖了吗?对了,还可以做豆腐!——这不就是自己的手艺吗?

原来,这萨拉齐地处北国,是一个刚刚形成的集镇;来的人多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和做买卖的商人,农民靠力气,商人靠脑子,耍手艺的人少,恰恰还没有耍豆腐豆芽手艺的!萨拉齐市面那么多黄豆绿豆,却没有卖豆腐卖豆芽的!

乔贵发越想越兴奋,如果能做这笔买卖,豆贱菜贵,又是独家生意,肯定能赚大钱!——真是天赐良机,天助我也!

困惑了几个月,终于想出了一个点子。乔贵发兴奋地盘算着,合计着:一百两银子,打磨,买铁锅,租房子,再加上买豆子,做豆腐实在有点捉襟见肘;再说,萨拉齐也缺石匠,缺大铁锅,还得去归化城去办。——先做豆芽吧,买几个大瓮,盘几笼大火就行了。

第二天,他又去街上摸摸行情,便打定了主意。于是,租房子,置瓮子,买豆子,再钉一杆秤,置一辆推车,开始了豆芽生意。

乔贵发本是个精明人,经几天工夫几瓮子绿豆芽便生出来了。用推车推到街市上一叫卖,人见人爱!

这绿豆芽在萨拉齐虽是新东西,但居民都是内地来的汉民,人们知道绿豆芽的可口,很快就被人们接受了。“卖豆芽喽——!”

他叫卖着,推着一辆木轮推车,吱吱咛咛街上一走,银钱便哗哗啦啦地装进口袋里了。再过几天,黄豆芽也上市了。黄绿豆芽一起上市,犹如上阵亲兄弟,黄绿二位豆芽将军在萨拉齐的街市横冲直撞,大弄风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