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新闻的深度——白岩松与《新闻周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11:09:27

点击下载

作者:邹煜,马力,夏中南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追寻新闻的深度——白岩松与《新闻周刊》

追寻新闻的深度——白岩松与《新闻周刊》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追寻新闻的深度——白岩松与《新闻周刊》作者:邹煜,马力,夏中南排版:苗苗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11-01ISBN:9787313078377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白岩松给本书及读者的题词总 序

近几年,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名栏目和名主持人。早在2004年6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举办“首届中国电视十大名栏目名主持人讲坛”。央视的《新闻周刊》、《艺术人生》、《开心辞典》、《面对面》、《感动中国》,以及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江苏广电总台的《南京零距离》、光线传媒的《娱乐现场》,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和东方卫视的《东方夜新闻》等栏目榜上有名。我们看到名栏目后面均会有一个名主持人,比如中央台的白岩松、朱军、王小丫和王志,北京电视台的元元等。那么,名栏目与名主持人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新闻周刊》的制片人王力军在接受本丛书编撰者的采访时曾说:“《新闻周刊》可以说像是为白岩松量身定做的,有着白岩松鲜明的个性风格,白岩松也成了这个栏目的一个符号。但我更倾向于是‘《新闻周刊》的白岩松’,如果他真正达到布罗考那种地步,那可能就成了‘白岩松的《新闻周刊》’。因为现在白岩松还是需要不断修正完善。而这两方面又是相互刺激的,首先我们要给他提供和规定一个方向,这是不能改的,另外我们会给他提供一个非常完整的方案,就是说我们要设想自己坐在主播台上会怎么说,这对主持人就是一个刺激,也是一个帮助。他的优点就在于他必须要亲自写出来,使用自己的表达体系,这是非常难得的。应该说白岩松与《新闻周刊》有重合,也有分歧,这是很正常的。当然我也不排斥‘白岩松的《新闻周刊》’的提法,因为中国的电视栏目需要带有主持人的个性,要做主持人的节目,个性化的节目。”由此可知,如果一个栏目能够使主持人的长处、优点或者个性得以充分发挥,主持人就能够给栏目增色添彩,两者相得益彰,良性互动,就有可能打造名栏目,塑造名主持人。反过来,一个真正的名栏目不可能依靠一个平庸的主持人来造就,任何一个名主持人同样需要一个好的栏目作为展示自身才能的舞台。

主持人的个性化是名主持人共有的特点。不同的主持人,个性不同、气质不同、人生阅历不同、知识素养不同、个人兴趣不同,最后表现出来的风格、对不同收视群体的吸引力也不同。有着鲜明个性的主持人,是不可替代的。正如崔永元之于《实话实说》,孟非之于《南京零距离》。比如,《新闻周刊》的前任制片人张巍在接受本丛书编撰者的采访时也曾说过:“白岩松在《新闻周刊》这个栏目中,他的想法和能量的发挥还是恰到好处的,它跟这个栏目相对还是比较融洽的,很少出现表达不畅或者是有力使不出的状况。应该说在理念上重合的还是很多的,因为大家能在一起做还是志同道合的,价值理念、为人处世都还是比较搭调的,这是一个基础。”主持人与名栏目间存在着正向推进的关系。名栏目又往往是一个电视台(电台)全力打造的品牌节目,比如,《焦点访谈》、《艺术人生》、《开心辞典》、《非诚勿扰》、《中国达人秀》等,各地只要有10%左右叫得响的名牌栏目,就可以带动整个频道。对于这些品牌节目,电视观众往往会产生一种“惯性收视”,在观众中拥有较高的栏目忠诚度,而插播在这些栏目中的广告的到达率也较高,广告效果也会较为理想,使之备受广告客户青睐。特别应该谈到,主持人是品牌栏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目的品牌体现在主持人的品牌上,从某种角度上说主持人就是一个品牌的人格化身。品牌栏目主持人除应具备主持人最基本的素质之外,最主要的是要与栏目的风格相适应。著名电视人孙玉胜在他的《我看电视之“主持人媒体”》中提及:“主持人是节目的品牌,品牌意味着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只要牌子在,产品的品质就被观众信任着。”王志离开《新闻调查》加盟《面对面》,《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说这直接导致观众流失一千万。这让我们不得不研究主持人与电视品牌节目的关系。我们提出一个正比定律:主持人兴,栏目则兴,反之亦然。正是这种互生关系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遥控器时代,观众在电视媒体的消费方面早已进入买方市场。节目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和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人们在更换频道、选择节目的同时,有意无意地走向了品牌消费。对于电视台来说,电视节目的品牌不仅是简单的节目名称和栏目标识,还包含着受众的认知和肯定。从电视受众的角度看,品牌是节目在观众心目中的固定化和标识化,是长期观赏经验中积累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品牌既是无形资产的载体,也是提高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保证。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品牌是节目的品位、特色、信誉的文化象征。品牌栏目不仅是一个电视台的立台之本,更是电视台稳定受众群和收视率以及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我国电视节目及主持人的发展经历了艰难的生存阶段、稳定的生长阶段,目前正接近于成熟的“品牌阶段”,因此有人提出:农业时代竞争土地,工业时代竞争机器,信息时代竞争品牌。对于竞争日趋激烈的电视业界来说,创办名栏目,培育名主持人已经成为各家电视台的共识,创造高知名度、高信任度、高美誉度的品牌栏目及品牌主持人,同样成为节目追求的目标。

研究并关注名栏目、名主持人,以及名栏目与名主持人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我们在有远见卓识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力邀10余名多年从事相关研究及节目制作的专家、朋友编撰了本套“名主持人名栏目”丛书,从案例的择取、评析的角度、论证的深度以及对现实栏目及主持人“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希求能在迅猛发展的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汹涌激流中撷取颗颗璀璨的珍珠,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名栏目与名主持人“千磨万砺皆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制作历程和品牌内涵,共同寻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品牌经营路径,共同展望“百般红紫斗飞雪,别样婀娜向柳枝”的美好前景。严三九 王群前 言

近几年,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名栏目和名主持,在当代电视艺术之林中,新闻节目的显赫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新闻栏目名主持更是不容忽视,而白岩松就是记者型新闻主持人的一个代表。在20世纪90年代末,白岩松以他突出的口才与思辨力领一代风气之先,一度是中国电视新闻的最强音之一。其后,白岩松开始向制片、体育节目等领域拓展,先后担任《新闻周刊》(即原《中国周刊》)制片人,参与2000年奥运会直播、伊拉克战争直播、德国世界杯直播等节目。白岩松这种职业生涯的多维发展逐渐使自己陷入了“争议”和“非议”的漩涡。名主持人的“溢出”效应是否有边界?这在社会、网络上引发了“名主持是不是万能?”等一系列的思考和批评。尽管人们对白岩松的拓展的评论褒贬不一,但大家又不得不承认,白岩松的现场掌控能力,他的口才及“白岩松式”的思辨能力在主持人中的确实属凤毛麟角。他不仅先后斩获了第三届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和第九届长江韬奋奖,还荣膺了“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25年25人”称号,并多次入选央视年度“十佳主持人”,等等。这些都应该看作中国观众和业界对他的认可。

本书首先从白岩松的成长经历入手,将白岩松作了主持人身份的现象学“还原”,对白岩松的记者、主持才能进行了回顾。之后从白岩松与《新闻周刊》的关联角度,进行了主体间性的全方位解析。白岩松作为《新闻周刊》的创始人之一,使得《新闻周刊》不可避免地带有其个性化烙印。《新闻周刊》的创立、发展,乃至如今的不断成熟并成为中国电视的名栏目,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周刊》与白岩松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良性互动。

本书的编著者对包括业界、学界以及网络所代表的社会各界观点、看法等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整理,并对《新闻周刊》团队和白岩松本人进行了多层次的深入采访。力图用一个疏离、公允、质疑的姿态打量白岩松,整合学院的、网络的、社会的视点,通过公共话语的交流融通达到探寻真相的目的,推动白岩松和《新闻周刊》走得更好。

正如白岩松在接受本书编著者的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新闻不是一种外表的态度,是一种内在的深度。”让我们共同期待和追寻新闻的深度吧!上 编

白岩松的身份是多样的,他是主持人,是制片人,也是记者。我们将从记者、主持人、制片人三个方面,带大家认识一个全面立体的白岩松……第一章“我是一个记者”

白岩松喜欢别人称呼自己是记者,最初走进媒体这个工作岗位,他的身份是记者,走进人们关注的视野,也是凭借着记者工作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白岩松自己说过:“你选择了一个职业,就意味着你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还有什么职业像新闻这个行当,树欲静而风不止呢?我最喜欢两个概念,一个是新闻人,一个是记者,我很少用主持[1]人。”从1989年毕业分配到中央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工作,再到1993年走进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记者的经历让他在新闻这条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首先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近——记者白岩松。一、白岩松的记者生涯

有很多人觉得做记者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甚至有人会说,记者不就是写写稿子、做做采访吗?如果照着这个思路推断下去,那岂不是会写字的人都能写稿子,会说话的人都能做采访,“记者”这个职业成了谁都可以做的万能职业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在笔者看来,一个成功的记者必定要经历这几个阶段:实习记者——记者——合格记者——优秀记者——首席记者。翻开一本新闻史,任何一个成功的记者都是从最初的实习记者一步步做起来的,实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是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一个前奏。从熟悉业务到熟练操作,这个过程是任何工作都不能省略的。曾经看到这么一条消息,说国外的很多记者在大学毕业去了媒体,就跟着救火车、救护车跑新闻,直到业务熟练了,实习期满合格了,才可以正式对外宣布记者的身份。看来,做记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谁都可以做好这份工作的,既有工作的压力,也有时间的压力。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需要下大功夫。1993年,白岩松经崔永元推荐,偷偷去筹备中的《东方时空》节目当兼职策划和主持人。干了8个月后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不久,他成为了《东方时空》的第一个“优秀主持人”。图为年轻时的白岩松。

白岩松是一名好主持人,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记者,他的记者之路虽然没有经历“实习记者——记者——合格记者——优秀记者——首席记者”这样一条路子,但他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从报社记者到电视台记者,又从记者转向记者型主持人。在这个过程中,白岩松有着深深的体会,他自己也说:“在中央电视台做新闻,拥有最好的机会,全国其他媒体恐怕很难遇到。具体到我身上来说,这种幸运体现得更加明显,因为从香港回归一直到现在,一些重要的新闻大事件,我几乎都在现场。可以掰着手指头数,从香港回归,到三峡大江截流,到朱镕基第一次总理招待会,到江泽民跟克林顿人民大会堂答记者问,到1998年珠海航展,一直到1999年澳门回归,2000年迎接新千年,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1年北京申奥、中国加入WTO、伊拉克战争,然后连宋大陆行,到神舟六号,一个没落下。九年时间里,中国大陆所有的大事件直播都是我做的,所以我说身为中央电视台的一员,是非常幸运的一名。我必须承认中央电视台由于它的这种优势,在传媒界的地位,任何大事发生的时候,它离新闻最近,获得报道机会最多,从这一点来说,能成为分享中央电视台这种机会中的一员,作为一个新闻人来说,新闻发生的时候,你与新闻同在,这是[2]一种最好的感觉。”

正如白岩松所说,真正坐上记者这个位置之后,会对记者的内涵有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记者拥有比其他职业更接近真实、接近历史的机会,很多其他人第一时间不能亲眼看到的东西,会被记者抢先抓住。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做一个具有良好新闻素质的记者,就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随时随地做生活的有心人,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掌握新闻线索,丰富自己的信息源和信息库,同时注意倾听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做到报道的客观、公正、真实、全面,做到用一种前瞻性的眼光去驾驭采访。二、白岩松的记者素养

1.文字功力

良好的文字功底是判断一个记者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作为一名职业记者,最低的要求就是要能够很容易地将采集到的新闻和对新闻的思考,用流畅的文字轻松地表达出来,传达给受众。试想一个记者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还怎么配得上“记者”这个称呼呢?所以,不管是平面媒体还是有声媒体或者网络媒体,文字写作能力都是对一个记者的最基本要求。写作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看家本领,必须要不间断地练习才行。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有质的飞跃。白岩松从走进报社的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的《新闻周刊》,他手中的笔就没有停下来过。关于这一点,《新闻周刊》制片人王力军在接受本书编者的采访时介绍说:《新闻周刊》最后的串联词和评论语是白岩松自己写出来的,这一点现在国内的主持人几乎没[3]有做到这一点的。他很努力,就是再忙再累,每期的节目评论串联全是他自己写的,有时在飞机上写,有时在车上写,他的文字功底和思辨能力很强,写作这个习惯一直没有丢弃,这样就有了他自己的理解,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

这里我们来看一看白岩松曾经的两篇文章,其评论入木三分,散文隽永感人,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4]

铿锵玫瑰无可奈何地凋谢

最近的台湾,温度应当很高,只不过对于中国女足的姑娘们来说,冬天毕竟是冬天,即使在南方,内心依然是冷。

去年的悉尼奥运会上,人们熟悉了孙雯做的一个广告,其中的广告词是:坚持就是胜利。不过,中国女足还是被挪威淘汰了,那场比赛结束,我为女足中的好多姑娘感伤。之后,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触目惊心——坚持就是失败。

一年后,这句话就显得更准确,简直是一句预言。

其实回头看,刘爱玲、温莉蓉、高红她们就该把悉尼奥运当成告别国家队的比赛,感伤是有的,但总体是悲壮,是很能激励后人跟进的。可这一次,由于各种因素,她们战胜了内心深处的“不”,出于责任感来到宝岛台湾,也就因此迎来了她们本不应该遭遇的失败,这样的告别已没了悲壮,只剩下尴尬,几位世界级名将告别国家队就该是如此的无可奈何吗?

其实,中国女足的尴尬在她们被迫走上舆论的高峰就开始了。在美国的世界杯上,她们登峰造极,那一瞬间,她们成了精神,成了现象,在一片片掌声鲜花中,熟悉内情的人知道,战术不够现代,底子很薄,新老无法交替,将帅甚至不合,但在四处的表彰中,几句善意的提醒,很快就淹没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

悉尼奥运是场赌博,只不过中国女足赌这一局的本钱远不像过去那么多了,甚至好多人心中都有不祥的预感,于是,悉尼女足出局后好多人潸然泪下,因为这本就像一个“不能完成的任务”。

只不过让人想不到的是,为什么悉尼奥运之后,不痛下决心完成新老交替?高红、温莉蓉、刘爱玲她们都去了美国,甚至我还为她们写了告别词。但奇怪的是,不知是为了挽留什么?不知是为了挽救谁?本该痛下决心让新人从头再来的中国女足,变成了让很多老将无奈的坚持,到最后应验了一句预言:坚持就是失败。

我很同情几位老队员,像水庆霞、刘爱玲们,她们本不该面临这种尴尬的,但不幸的是,她们成了保守与某种利益获得的筹码,被迫出山,可更不幸的是,连她们集体出山都不能挽留中国女足的快速下滑,终于,冬日里,那朵铿锵的玫瑰凋谢了。

别再不同意我用“凋谢”这个词,这次失败也许比我们勉强获得亚锦赛冠军要强,那会使一种决心更晚再下,会使中国女足更加走向不可救药;如果说坚持就是失败,在今天也许我们可以说:失败意味着未来的胜利。

只是不知道:我们会痛定思痛吗?我们会继续坚持吗?我们会不会总是回忆过去?醒醒吧!冬天过去,到来的应该是春天。[5]

躲开平淡

年少的时候,总觉得,人生应该波澜壮阔,戏剧性情节此起彼伏,才不枉走过一生,也因为这样的想法,觉得历史长河中的知名人物更该如此吧,于是总想走进他们的世界,看一看,瞧一瞧。直到有一天,看到一段文字:人生中,最幸福的事5%,最痛苦的事5%,而剩下的90%是平淡。

不能不承认,这段文字中,平淡二字和90%的高比例深深地触动了我。这之后,自己的人生路陆续向前延伸,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就越来越认可了这90%的平淡真相,也就越来越知道:无论怎样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名字,人生中也一定有太多的平淡和琐碎,而那些辉煌的情节不过是停留在一些局部的时间里。于是我开始好奇:那人生中几次精彩的闪光,由于太多的平淡作了铺垫,因此该会是怎样的触目惊心呢?

时至二十世纪尾声,做新闻的,总要腾出时间和精力回头看看,和那些大的历史时间相比,我更感兴趣的是其中的人,尤其是人在某一年份中辉煌的闪光和重要的失落,于是我的头脑中就有了一个梦想:用电视去讲述过去百年的人物,但不是讲述他们的一生,而是他们一生中最值得讲述的一年。

但正如人生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个系列节目的制作也如此,尤其是还有些叙述的梦没能圆,比如老舍在1966年,是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才投进了太平湖;费孝通在1957年又是怎样在“阴谋”二字面前乱了方寸;蒋介石在1949年又是怎样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并且是一步三回头地离开大陆……这一切,在今天,我们还都没讲述,不过,好在我们还年轻,未来的路还长,再多的梦都会有圆的时候,那时候,再让我们聊个尽兴。

今天,还是可以拥有些笑容的,因为有些梦毕竟开始圆了,有些回头已是全新的姿态,比如你将看到的一些和过去百年中某些人物有关的文字。哪怕仅仅当作躲开平淡叙述的一种尝试。

1999年至2001年,仅仅只有两年的时间,中国女足从世界亚军到失去亚洲冠军,铿锵玫瑰的突然凋零让所有人都感觉到了一种逼人的迷茫和伤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白岩松写下了这篇《铿锵玫瑰无可奈何地凋谢》的评论文章。《躲开平淡》是白岩松为《东方时空》历时三年半时间精心制作的《记忆》栏目做的一篇序言。这篇文章一改平时的犀利,给人一种深深的回味空间。在这里摘录这两篇文章,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一个全面的白岩松,一个唇舌利战背后,用文字书写心灵的白岩松。

2.新闻敏感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是不断更新的。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怎么去把握这常新却又易逝的信息呢?要有新闻敏感性,要善于捕捉、反映生活中的变化,从“风吹草动”中敏锐地推断出事物潜在的重大变化。有人甚至把新闻敏感性看作记者的生命,这是由新闻记者的专[6]业性质和工作特点所要求的。新闻敏感性不强,新闻就可能变成旧闻,重要新闻就可能抓不住,新闻事实就可能出差错,或者写出来的新闻就没有人看。“相当长的时间是我们一直梦想着改变世界,而且可能有一点点作用吧,但这几年突然发现世界正在改变着我和你……如果是世界改变我和你的话,那新闻就没有意义。”这是白岩松在接受本书编者采访时对自己新闻理念的概括。

2005年7月,在白岩松的动议下,经过长时间的策划、准备,《东方时空·岩松看台湾》报道组走进台湾,专访了连战、宋楚瑜、柏杨、王永庆等台湾各界知名人士,白岩松正是用他独特的新闻眼光带领观众第一次去真切、生动地了解了台湾的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岩松看台湾》在《东方时空》连续播出两周,成为当时的收视热点。他自己也说,他要做的节目不是一两期之后就被大家遗忘了的,而是在若干年之后还能被大家回味的节目。如果不是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和新闻敏感性,白岩松很难如此生动地将真实的台湾呈现在观众面前的。

多年的记者生涯让白岩松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一个好的记者一定是敏感的,善于在一个事件当中发现一系列细节,一些新[7]的新闻甚至会从中诞生,好的记者一定需要先天足够敏感。”他甚至开玩笑假设,如果允许林黛玉发展发展,也有成为好记者的可能。

3.知识结构

曾经有人开玩笑,说记者们都是“杂家”。乍一听,觉得挺好笑,好端端一个职业怎么被扣上了这么一顶帽子,总给人一种不务正业的印象,其实仔细琢磨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记者出去采访,面对的是三教九流的人、五花八门的事,尽管记者也有分工,各自负责一个领域,但是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求精通、略懂一二仍然是记者自身所必备的素质之一。我们看白岩松的节目,他会在很多非常态的节目中出现,人大会议采访有他,香港回归直播有他,国际问题分析有他,神舟飞船升空报道有他,奥运比赛解说有他,综艺节目现场点评有他,足球比赛评论也有他,是他的出现频率太高还是因为他对这些领域都有所涉猎?我想应该是属于后者的多一些。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记者,在面对新闻事件的时候,需要透过事件本身进行思考,挖掘新闻价值。这个挖掘就很能显示出知识结构的完善与否。很多人对“超女”痴狂,也有很多人对“超女”嗤之以鼻,其实这都是比较浅薄的。把它作为一个新闻事件去分析,为什么一个地方电视台能把这样一个节目搞成全国性的热点?为什么人们对全民选秀活动给予这么大的热情?它的背后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普通观众可以只为了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和娱乐,而记者则需要画出这些问号并且去回答这些问题。

4.工作态度

老报人范敬宜在谈到新闻记者的修养时说:“我认为有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只有热爱新闻工作你才[8]能心甘情愿地去吃苦。”记者的工作是在强大的时间压力下进行的,总是在与闹钟赛跑,能在压力下从容不迫地工作并保持一种执著的心态,对于白岩松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东方时空》创办初期,高强度的节目量培养了白岩松面对压力的能力和执著敬业的工作态度。几年中,白岩松共采访了300多位东方之子,其中很多节目获奖。1999年,他成功主持了36小时的澳门回归庆典节目和24小时直播的“迎接新千年”节目。2003年10月16日从早上5点到当晚10点,他又独立完成了长达17个小时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直播报道主持工作。这几次直播,白岩松的主持都无一差错并良好发挥,为央视的重大直播成功做出了贡献。他也成为中央电视台参与重大新闻事件直播最多的主持人。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白岩松说:“我是一个媒体人,一个新闻人,你不能仅仅关注自己,你还在关注这个时代。”“5·12”汶川地震发生以后,白岩松奔赴地震灾区一线采访报道。三、白岩松的电视采访分析

1.采访的设计和准备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头会带来一半的成功,充分的设计和准备会使采访变得轻松,也会让采访更加深入。一次采访,要对被访者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不能只局限于他的工作、生活等简单的情况,还要对他生活的大环境有一个宏观的描述,说到这里笔者想到白岩松的一次采访。《东方时空》播出一百期时制作特别节目,白岩松接到一个采访任务,是去青海与西藏交界的一个蒙古族自治县采访一位从河南[9]到青海工作很多年的老电影放映员赵克清。

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电影放映员,如何采访他,从哪个角度入手。在这之前,白岩松对赵克清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很多情况是超出想象的。在人迹稀少的青藏高原上,白岩松看到了另外的一种与城市,甚至与乡村都完全不同的生活:在游牧生活还占有相当比例的地区,一个游牧点和另一个游牧点可能相距上百里,人们精神生活的贫瘠可想而知。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里,赵克清常年牵着骆驼,上面装着帐篷和放映电影的设备,从一个游牧点到另一个游牧点,给当地的牧民放上一夜电影,第二天收拾好行装,再奔向下一个放映点,天天奔波在海拔3700米以上的高原。这是怎样的一种奉献精神?“中国太大了,当我们从高楼林立的北京出发,当我们对世界上哪个国家的政府更迭都了如指掌的时候,在远方,有的人却对这个国[10]家的大事也无从知晓。这就是中国,这才是真实的中国。”的确,高原的生活是闭塞的,赵克清做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的一点儿微薄力量打开一扇门,让牧民们看到外面的世界。他没有抱怨,没有不平,他是普通的,因为在茫茫高原上他的身影实在是太渺小了,而他又是闪光的,因为他给寂静的高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有了对他工作环境的了解,对他工作态度的把握,这些前期工作的充分准备让整个采访非常顺利,采访做得不仅生动感人,而且发人深思,也因此成为白岩松的成名作。

白岩松在做《东方之子》的采访时,每期节目面对的是各个领域的精英人士、各个阶层的成功人士,如何更好地驾驭采访,就需要对这些采访对象有个系统的了解,了解他们的工作、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白岩松在采访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之前,阅读了季羡林大量的著作,通过对这些文字的感受领悟、提炼分析,他从中抽取了一条明朗的线条,这是对季羡林先生的一个简单勾画,他的生活习惯、他的志趣爱好。有了这些,和国学大师的对话也就显得从容而有内涵了。

2.提问的方式和技巧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中提问的技巧十分重要。在谈这部分时,我们先来看一段白岩松对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奥运新闻宣传协调小组组长龙新民和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11]司董事长蒋效愚的采访文字。

白岩松:龙书记,一个口号十个字,从哪些角度体现了这两个大概念?

龙新民:自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后,历届的奥运会的主办国、主办城市都要提出一个主题口号,实际上是要宣传这届奥运会的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价值观。“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个口号,第一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和实质。因为国家奥林匹克运动就是要通过这个运动来促进和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第二体现了北京奥运会的特色,体现了人文奥运的内涵。因为“和为贵”,“天人合一”,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一种愿望和一种追求。

白岩松:我简单列了三个口号,希腊雅典奥运会是“欢迎回家”,美国盐湖城冬奥会是“点燃心中之火”,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是“永远是朋友”,北京2008年奥运口号向全世界发出一个怎样的声音呢?

龙新民:发出了我们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团结一致,和谐相处,共同来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明天这样一个共同的愿望和心声。

蒋效愚:历届的口号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我们觉得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它都体现奥林匹克普遍的价值观,反映奥林匹克精神,大方向上肯定得一致。第二它都非常具备那个主办城市、主办国家的本届奥运会的一些理念的一个高度概括和生动的体现。当然了,第三个历届的奥运会口号还都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在这种背景下,它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来表达他们国家的人民的一些愿望、心声或者一些宣言性质的东西。你比如像1984年洛杉矶的奥运会,当时它的口号是参与历史,实际上就是当时洛杉矶人民一开始对办奥运会并不是很支持,大家觉得花这么多钱,动静这么大,值得吗?因此他们很希望动员洛杉矶的人民来支持这个事儿,所以就提出这样一个(口号)。是这样一种背景下他提出这个口号。它有它的时代性,也有它这个城市特定的环境。

白岩松:龙书记,这一个口号,既有中文的,又有英文的,在这个过程中,对英文的考虑以及对它的国际化,大家都能接受的比例有多大?

龙新民:因为奥运会的主题口号必须是国际性的、世界性的,就是这样符合我们国内民族的需要,更要适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和国际社会的需要,所以我们在征询的过程当中,特别到最后的论证和决策的阶段,我们就想这个口号,首先是要在国际奥委会,在国际社会当中能够受到欢迎,能够得到好评,所以我们就先从英文来考虑。先选定英文的口号,然后我们再倒过来,把它译成中文,这样包括对这个口号的,我们征求意见、听取意见的过程当中也听取了相当多的国际奥委会官员、有关方面的一些专家,国际台的、外文局的、各个使领馆的、高校的,听他们的意见,他们认为这个口号比较好,我们就往这方面去努力,所以应该说最后对这个口号的决策充分听取了国际奥委会、国际社会各个方面的反映,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

白岩松:蒋主席,大家好不容易21万条之后,入选了这10条了,最后这10条的入选者没什么奖励吗?

蒋效愚:咱们的竞赛规则里就没有提奖励,大家是一种说实话,你给什么奖励能够奖励我们13亿人民这种对奥运的心、这种热情参与,它不是用任何奖励所能够代表的,所以只是大家一起参与,评出优秀的来,我们为我们民族举办一届奥运会,大家做一点贡献,这种荣誉,这种热情应该是最高的奖赏。

……

白岩松:蒋主席,奥运会的中国印,是不允许其它商家随便用的,口号是不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随便用?

蒋效愚:也不是这样,这个口号是整个奥林匹克标志的知识产权一部分,我们的会徽、口号、吉祥物,包括以后的奥运主题歌,这些构成我们这届奥运会的知识产权,也就是奥林匹克的标志。口号是其中的一部分,它的使用是有严格规定的,如果是群众公益性的组织活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能把口号印在商业杯子上,把它用于商业运作。这个是有严格的限制,你必须得是赞助商、合作伙伴特许经营的才可以。

白岩松:如果我买了一件白背心,自己找人印了一个“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蒋效愚:我看纯个人印的还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我印了以后,我看这玩意儿大家都挺喜欢,我印一万件,我卖去,一件挣一块钱,我挣一万块钱,这是不行的,这一定受到严格的规定,而且违规了还要受到查处。

……

白岩松:每届奥运会办的时候除了体育本身之外有两张脸真是名片,一个是市民和现场的观众,这是一张名片,还有一张名片是志愿者,我们这次注意到就在这些天里头,以前我们一提到志愿者总叫青年志愿者,但是现在看到北京奥组委面对志愿者的时候把青年二字去掉了,这是如何考虑的?

蒋效愚:志愿者的主体肯定还是青年人多,但是志愿者他既有老年的、中年的,也有青年的,而且不仅有咱们北京的,还要有一些全国的,不仅有中国的,还会有一些国际观众来,所以北京奥运会需要有八到十万个志愿者,不仅有普通意义上的志愿者,还要有专业领域的志愿者,所以他们是一个社会概念,不是仅仅靠青年,但是青年会是主力。

1)具体准确

采访提问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空泛而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封闭式提问,诸如“你对北京奥运有什么想法”、“谈谈你对北京办奥运的态度”这些提问。要想把采访做活了,真正掏出采访对象心里的话,就需要从细节入手,从具体的问题开始。像上面谈到的关于奥运口号的提问,“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不仅体现了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的奥林匹克精神,而且体现了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白岩松正是从这个角度入手,把嘉宾带进了这个谈话中,他再把这个话题展开,最后引导着嘉宾去分析这个口号从哪些方面概括了这些内涵的东西。

2)层次分明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整个的采访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心里要有个层次,避免东说一句话、西扯一句话。这个层次是要一步步深入采访主题,为深化主题服务,同时也有利于信息的传递,方便大家接受。还是以这段采访为例子,主题是奥运口号,可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号这个表层上,就很难服众,白岩松就我们的口号联想到国外的口号,这就引出嘉宾的对比讲述,让我们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的民族内涵有了新的认识。从最后确定的一个口号,白岩松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当初有21万条口号参选,10条入选。21万和10这对数字的对比让我们对口号筛选的严密性又多了一层了解,而对关于奖励问题的恰当幽默也让我们认识到北京举办奥运是对所有关心奥运的朋友的最好奖励。从中国印的使用权问题,白岩松还引出了对于奥运口号的使用权问题,让我们从另一个方面认识到我们对奥运效应的管理力度,最后的关于奥运志愿者的问题,更是把这个话题推向纵深,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还告诉我们奥运口号不只是十个字那么简单,在它的背后有太多太多的内涵。

3)适当插话

在传统观念里,打断别人的谈话是不礼貌的一种行为,所以在记者的采访中,我们总是会看到记者和嘉宾在语言上的界限划分是那么的明显,嘉宾不说完记者不提问,记者不提问完,嘉宾不回答。其实这是一种误导,倾听对方的谈话固然重要而且必要,可也需要区分场合。采访不是单纯的一个我问你答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融合了双方的磨合、双方的智慧。采访是一个互动的环节,既然双方都要交流,那么交流的方式就应该灵活,交流的场面也应该生动。适当的插话不仅能够调节采访的气氛,也能够把采访推向纵深。

白岩松在问“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口号的使用问题时候曾经插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我买了一件白背心,自己找人印了一个‘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嘉宾蒋效愚马上就这句话谈了他的看法:纯个人印可以,但是通过这个途径去赚钱却是不行的。这就给我们留下一个问题,和中国印的使用一样,奥运标志奥运口号在给人们带来商机的同时,如何防止被利用从而赚取非法利润。插了这么一句看起来无足轻重的话,引出的思考是分量十足的。

4)转换视角

说得简单些,转换视角就是换一个角度提问。还是在这个采访中,白岩松最后提的问题很值得推敲:“以前我们一提到志愿者总叫青年志愿者,但是现在看到北京奥组委面对志愿者的时候把青年二字去掉了,这是如何考虑的?”这期节目要谈的中心是奥运口号,乍一看奥运志愿者和口号并没有什么联系,更何况志愿者前面要不要有“青年”二字。其实这个问题问得很巧妙,怎么把奥运主题深化,如何让奥运口号深入人心?以前的志愿者叫“青年志愿者”,说明是青年人在参与,并没有调动起全社会的力量;而奥运志愿者不同,既然是志愿者,那么覆盖面就广了,年龄层次也宽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我们有着“同一个梦想”,奥运是大家的事情。从另外一个角度提问,采访主题进一步得到了深化和强调。

3.采访的思维模式

作为一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有一套独特的思维模式,白岩松的采访风格也有其独特之处,比如,他善于利用被采访者的话语进行发问。在《岩松看台湾》节目中,他在采访连战并在问及“党主席之争”问题时巧妙地利用了连战的发言,他问道:“我也注意到您这两天说的话,您说不管王金平先生也好,还是马英九先生也好,他们无论谁最后赢了,都应该赢出风范来,输者也应该有输者的风范,另外您对他们的期待又是什么?”这样就成功地引出了连战对“党主席之争”的看法:“……两岸的关系一定要有正确的坚持,同时要有积极的作为,因为这个是我们大家所公认的基本的问题,不是表象的问题,不是应该回避的问题,更是不可能回避的问题。所以我们也知道,有人是在利用这种所谓冲突、敌意,来制造选举时候的事端,这种用心大家也都很了解,但是我们要真正坚持的就是走对的路,促进两岸真[12]正的一个和平、互惠、互助、双赢,走向未来。”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白岩松的采访很少就事论事,他往往是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透过事物的表层看本质,为观众提供一个大背景,给人一种开阔的视野,用理性的目光透视事物。有人说白岩松的采访有深度,原因正在于此。

2005年“两会”期间,一个女性的身影成为中国政坛瞩目的焦点,她就是宋秀岩。在女性官员仍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的现有政治权力格局中,她以高票当选为西部大省青海省的行政一把手,成为中国省级行政区里唯一的女省长。《新闻会客厅》节目里,白岩松对[13]她进行了专访。青海省省长宋秀岩作客新闻会客厅【图片转引自新浪网】

下面是这次专访的文字实录(片段):

白岩松:今年1月22号,刚刚当选为青海省省长的宋秀岩收到了一封特殊的贺信,贺信是青海省平安县十二岁的小学生杨生霞写来的。2002年1月,宋秀岩通过“真情救助百名贫困生行动”得知了杨生霞和她姐姐的困难情况,三年来她一直资助杨生霞姐妹俩继续读书。

杨生霞:因为爸爸妈妈的残疾,家庭特别困难,一年的收入只能养家,我和姐姐上学交不起学费,您为我们交上了,我和姐姐又可以上学了,现在我们在学校里和别的同学一样学习,生活非常愉快,在您的资助鼓励下,我们的学习进步很快,期末考试,我语文考了93分,数学考了88.25分,我们全家人非常想您,想见您,想对您说谢谢您给我们的帮助。

白岩松:宋省长,孩子特别想见见您,今天我们就把小霞请到了现场。

宋秀岩:这么遥远也请来了。我还没有见过她。

杨生霞:宋阿姨。

白岩松:见到宋阿姨特别想说的话是什么?

杨生霞:宋阿姨,谢谢您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

……

白岩松:宋省长,小霞走了之后我可以告诉您,我们看到一个字眼是青海必须去面对的,就是相当大比例的人生活并不富裕,经济发展的情况还不是太靠前。谈到贫困这两个字,作为青海省长,您的感触是不是最深了?

宋秀岩:你说的这两个字眼应该说对我们青海来说,大家都是非常认可的,我们青海人口不多,只有五百三十八万人,但是呢,青海的贫困人口,农村牧区的贫困人口就占到了一百三十三万,我们还有二十万的城市低保人口,这两项加起来,占到了我们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三十。

……

白岩松:作为一个省长,假如是医生的话,在一百五十多万人贫困,还有经济现在还在追赶的过程当中,看到它的病因是什么?

宋秀岩:我觉得有自然的原因,因为我们地处高寒地区,这种自然条件有的时候是人很难去克服的;也有历史的原因,青海应该说有相当一部分地方是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也有社会发育的原因,比如说我们这么多年在抓教育,但是我们青海全省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才只有六年;再加上青海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是比较差的,我们既不沿边,又不靠海,本身市场又不大,所以应该说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不占有区位的优势。

……

白岩松:……这两天我们看到一个数据,青海将来可了不得,青海现在的地下矿藏储备量在全国排第二,要换成钱的话是十多万亿,那青海人和全国人都想问您了,怎么把这个地下的钱变成现钱?

宋秀岩:是,我们确实是一个资源比较丰富的省,怎么把地下丰富的资源变成现实的优势,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

……

白岩松:……说青海的确缺很多的东西,但有一点是不缺的,如果我们拿出一定的职位,就是官员的职位去面对全国进行招聘的话,还是具有相当多的吸引力的,这个招聘会不会很另类?

宋秀岩:青海既缺人,又不缺人,缺人是户口在青海的高级人才不是太多,但是只要我们有本事,全国的人才都可以为我所用,……

……

白岩松:接下来我们关注另外一个话题,您有四个角色,你看,省长、妻子、母亲、女儿,现在如果排序,您说该怎么排呢?

宋秀岩:这个排序看去讲哪一个角色,如果要是讲为青海五百三十万人民活着的话,省长应该排在第一位,如果说要作为家庭的话,这个女儿应该排在第一位,因为是父母养育了我,孝为先。当然丈夫和孩子的这个位置我想这是一个天秤,其实他们可以同等的。

……

白岩松:我们接下来再看一下屏幕,还可以做一个选择,你看屏幕上会出现几个国外的(名女人)。撒切尔夫人,她是以铁腕著称,甚至让很多人忽略了她的性别;赖斯更具有一种学者的气质,她其实没成为国务卿之前甚至有人说她会回去继续当教授;阿罗约很强,但是她始终强调自己的女人味,包括注重亲情;然后季莫申科,语言特别的流畅,而且非常的激进和激烈。您更欣赏哪种风格?或者说更希望自己(成为一种什么样的形象)?

宋秀岩:你要说这四位的话,我可能更欣赏阿罗约的风格,……

白岩松:在这儿我要用一个道具,我请我的工作人员把这个给我。瞧,我们工作做得多细,直接进了你们家厨房了。据说这是您的老公公送您的一个围裙?

宋秀岩:是的。已经洗得快破了。

白岩松:当初公公为什么出差会给您买一个围裙?

宋秀岩:其实这个是(因为)和我爱人结婚之后,一直和公婆生活在一起,生活了十二年,……我每天下了班第一位的任务是先进厨房,后来那很有意思了,我的公公出差,回来以后说给我买了一个礼物,最后打开一看是什么呢?就是它。……

这个采访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嘉宾,中国第二位女省长、当时唯一的女省长宋秀岩。如何采访她,要用一种什么样的思路来采访,由什么引出话题。白岩松一贯善于通过讲故事、刻画细节引出采访,这次也不例外。用一封信引出宋秀岩,也通过这件事情引出宋秀岩的个人魅力,还是通过这一点,引出第一个话题。可以说,白岩松的构思是巧妙的,一箭三雕。一封书信告诉我们一个信息:贫穷!青海依然没有摆脱贫困,对于省长来说这是很严峻的事情,如何做?原因在哪儿?希望在哪儿?优势又在哪儿?这一串的问题组成了白岩松采访的思维模式。在谈到宋秀岩的角色问题时,他还特地做了一个题板让宋秀岩来选择,从对四位政界女人的倾向中表现出了她自己作为女人的一面,包括围裙的展示,让人们对一个政界女强人有了全方位的认识。采访是成功的,采访背后的思维模式也是白氏独有的。

4.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交流

采访是一种双向的人际传播,作为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对采访者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驾驭整个采访的过程。2003年11月19日,中国女排姑娘们夺得了第九届女排世界杯赛的冠军。白岩松作为主持人采访了女排队员赵蕊蕊、杨昊、冯坤、主教练陈忠和及排球管理中心主任徐利。在这之前,白岩松对女排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搜集,了解掌握了比较全面的信息,包括球队情况、队伍机制等等,所以采访给人的感觉是一气呵成的,还是先[14]来看这段采访的片断:白岩松采访中国女排队员主教练陈忠和及排球管理中心主任徐利【图片引自华奥星空网】

白岩松:……作为(女排的)队长,我想问几个个人问题,现在我们有女排联赛,作为女排运动员,靠联赛致富的可能性有多大?

冯 坤:我觉得其实这是成正比的,……

白岩松:现在女排的收入水平是什么情况?我还不能说进入国家队的,就是说在那些各个队里面打得不错,但是介于国家队和地方队之间的,算是一个中等水平,收入大致是多少?

冯 坤:其他的我不是很清楚,我就说北京队,其实我们的收入应该是很工薪阶层的。基本工资之外我们会有补贴,就是在一、两千元左右,最多就是在联赛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在赢球的时候,会有一些奖励。这也是根据每个队伍、每个队员的发挥情况,不是很固定。

白岩松:比如说现在国外一些联赛的收入非常高,也吸引很多女排运动员会到国外去打比赛,对于冯坤来说,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

冯 坤: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好事情。……

……

白岩松:(徐主任),……这些队员,因为成绩很好,世界冠军了,联赛打得也会越来越吸引观众,能不能让他们的收入水平更高一点,这样让孩子们看到他们收入不错,会愿意更早地进入。

徐 利:这跟体制有绝对的关系,我们国家的竞技体制队伍,足球已经不低了,主要还是市场在养,市场的部分足球已经不低了。像我们排球,还有更多的体育项目,还主要靠国家出资在办,这个体育队伍谁在养,就是国家在办。就国家而言,政府是非常重视这样一支队伍,随着我们的经济不断地发展,(这个问题会)不断地加以解决。包括最近国务院有关部委,我们体育总局的领导,都是在这方面下了很多的工夫,争取了很多的政策,但是现在的待遇方面还不是很高。

……

白岩松:……徐主任,我估计你最近的心情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火焰是因为女排拿了冠军,是11连胜,而男排到现在是连败,面对这种局面,你的心情又怎样呢?

徐 利:……这个新的队伍是新老交替,这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长期积累的问题。老的太老,小的太小,中间断层了,要么三十几岁,要么就是十八、九岁,所以联合起来非常困难。现在在打世界杯的应该是小得多,都是小的,他们无论从技术水平,心理素质,经验等等各个方面确实有差距。在亚洲还可以抵挡一下,到世界上的话,还是差异很大的。

白岩松:我插一句话,虽然我不好意思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毕竟作为男同志,对中国男排的期望只有一个,就是在亚洲站稳脚跟,并还没有到指望他走上世界的地步,您觉得什么时候能让我们特别踏实,在亚洲见谁打谁?

徐 利:如果说,狠狠地抓,我看三年左右的时间(应该可以做到)。……

看到这个采访,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做得真专业。我们都知道白岩松是一个狂热的足球迷,而看了采访才知道他对排球也是有很多研究的。一向以庄重严肃形象出现的白岩松在新闻采访中做到了控场游刃有余,他在采访之前已经对女排的收入、女排的运转机制以及相关体育项目的运转机制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和了解,对于女排队员的发展心中也有了一个估计,所以在问到冯坤这些问题的时候,丝毫没有外行人的感觉。从女排到男排,对新老女排队员他都做了深入系统的了解,这个采访更像是对女排发展的一种讨论,采访者与嘉宾之间的距离也因此缩短了。第二章主持人白岩松

主持人是一个以说话为职业的人,既然是说话,就要做到“言有节,言尽善。”

白岩松在主持《东方时空》节目中,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语言特点。语言的流动有内涵、有个性,又具有吸引力,被研究者誉为具有吸引力的“语言场”。1997年6月30日晚,白岩松在深圳皇岗口岸报道驻港部队入港的过程中,有一段尴尬的空白时间。他随机应变,临场发挥,在十几秒的停顿之后,马上想起了自己早些时候登上口岸办公楼的情景,便脱口而出:“在我们前方的那幢楼,就是当年小平同志眺望香港的地方。现在这座楼里还挂着他视察口岸的一幅照片……今晚,当驻港部队跨过这条界线时,在所有的部队、送行的人[15]群中,我们相信,肯定还有一位老人深情目光的注视。”这段“即兴之作”翔实而富有情感,无不令人拍手赞叹。正是由于在这次现场直播报道中的出色表现,白岩松成为中央电视台香港回归报道表彰大会中唯一获得一等奖的现场报道主持人。在1997年11月8日中央电视台三峡大江截流现场直播中,白岩松任总主持人,在船上搭起的露天演播室中,共承担了6个小时的主持任务,结果圆满成功,并因此获得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的特等奖。在十几年的主持生涯中,白岩松树立起一种全新的主持人形象,也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

在这个章节里,我们一起走近主持人白岩松,熟悉他的语言风格,感受他的语言功力,分享他的语言魅力。白岩松主持《东方时空》一、白岩松的语言功力

1.多样的语言风格

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应当是综合素质的一种外化表现。往往说到“风格”这个词,我们联想到最多的就是“特点”,说起一个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语言风格,人们脑子里闪过的则是他的主持特点、语言特点。在这里,我们要分析的是白岩松主持语言的风格。

1)不同类型的节目形成的差异(1)常态节目

在这里所说的常态节目,指的是白岩松作为新闻节目主持人所主持的新闻评论类节目,从最初的《东方时空》到《新闻会客厅》再到《新闻周刊》,白岩松向我们展示了一名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用语机敏、话语流畅、立场明确、思维严谨。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曾作客《新闻会客厅》,谈关于台湾中学教科[16]书问题,我们节选了部分白岩松的采访语言,一起感受一下:

白岩松:大家知道您接受“一国两制”,又要当两岸谈判的代表,我注意到您走到哪儿都穿红衣服,红衣服红领带是不是您的统一包装?

……

白岩松:有很多人说,在台湾李敖是红色的。

……

白岩松:李敖先生,接下来要向您请教台湾历史教科书问题,您是历史学家,这次历史教科书提出了这个建议,从高中开始,台湾史跟中国史是分开的,它出台这个决定背后的想法是什么?

……

白岩松:他现在征求意见,最后会演变成真的教科书吗?反对能起多大作用?

……

白岩松:还有一个来自台湾教育部门,说教科书希望加上台湾主权未定,他背后的想法又是什么?……

白岩松:李敖先生,就是像这样的一些说法都是来自台湾教育部门,他应该是官方机构了,但是他说自己的这些说法都只代表个人观点,是不是在台湾,官员的任何讲话都只代表个人观点,你们谁会去相信政府的说法呢?

……

白岩松:谈完历史教科书,我们又要谈台湾的语文教科书,听说要拿掉很多文言文,一些经典的语文典籍,这又是出于什么考虑?

……

白岩松:您刚才谈到了语言这个问题,但我也听说台湾也有一些区域中国化的人说国语不能只是这一种语言,而是把台湾岛内存在的14种各种各样的方言都变成国语,这我又搞不清了,为什么他会这么说?

……

白岩松:但李敖先生,台湾岛内区域中国化的进程,会不会一步步改变台湾的孩子?

……

李敖在台湾有不小的影响力,而且所谈论的话题又是比较敏感的两岸关系话题,对于一名主持人来说,采访李敖的任务是很艰巨的。白岩松这里用一个比较轻松的方式引出李敖的话题,所以他选择了从李敖的着装颜色——红色的特殊意义入手,“在台湾李敖是红色的”,这句话说得相当机敏。因为从这里,主持人就已经给我们传达了好多的信息了。看过这期节目的人可能对白岩松的采访留下比较深的印象,他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谈话气氛,整个节目下来给人的感觉是一气呵成,语言非常流畅。在这个语言流畅的背后,是一种严谨的思维在贯穿。白岩松的特点就是能够游刃有余地把握住整个节目的脉搏,思路是清晰流畅的。既然谈台湾问题,不可避免要有关于当局的一些行为,白岩松正是顺着这条线索,从历史教科书到语文教科书,到最后的关于语言的使用,把问题一一摆出来,让我们感觉到他鲜明的观点和立场。

无论是在《东方时空》还是《新闻会客厅》或《新闻周刊》,白岩松总是坚持着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严肃态度,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他的用语严谨、说理性强。(2)非常态节目

除了做这些新闻节目,白岩松还经常客串一些节目,综艺晚会、三峡工程、神六飞天、足球比赛,充分显示出一名节目主持人多元化的素质,他的语言也和新闻中的有了些差异,多了几分轻松,多了几分激情。世界杯比赛中,也总是少不了白岩松的身影。他不是体育节目主持人,却比体育节目主持人更多一分冷静的思考。白岩松不仅是一个超级球迷、有亲自上场踢球的经历,还有个人对足球独到的认识与理解。足球是一项属于大众的体育娱乐项目,既有竞技更在娱乐。虽然白岩松看起来严肃了些,他的点评被戴上了“深刻”的帽子,但换一种环境,他的语言自有一种“严肃中的轻松”的独特风格。

2004年9月,在中国传媒大学50周年校庆的时候,白岩松和周涛共同担任了晚会的主持人。这是笔者第一次在现场看到白岩松,而且是以综艺晚会主持人的身份出现。他的表达,没有以往不少男主持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