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鬼谷子诵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19:15:58

点击下载

作者:“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编委会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六韬·鬼谷子诵读本

六韬·鬼谷子诵读本试读:

出版说明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诵读中华经典,是四至十二岁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也是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大力推动的一项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四至十二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记忆的黄金阶段,这个时期诵读一定量的中华经典,不仅有助于锻炼、提高记忆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为了满足广大学生、家长和教师诵读中华经典的学习需求,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编辑出版了这套“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本系列图书有下述基本特点:

一、内容系统全面。

本系列图书选取蒙学经典、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历史名著、经典诗文等三十八种,分四辑出版。有些经典内容过多,我们选择那些流传较广、思想深刻的篇章编成选本;有些诗文,则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了汇编。

二、导读言简意赅,诵读专业科学。

每本图书的正文前都有“

内容导读

”和“

诵读指导

”。“内容导读”包括对经典的成书过程、作者和作品思想等方面的综述,“诵读指导”则请播音专业的专家从朗诵角度对每本书诵读时的语气、重点和感情变化等进行指导。

三、底本权威,大字拼音,注释实用。

底本采用权威的通行本,正文原文采用三号楷体大字,符合学生阅读习惯,保护学生视力;字上用现代汉语拼音注音,拼音的标注以《汉语大字典》注音为准,在语流中发生变调的,一律标注本来的声调;页下附有难字、难词、难句注释,注释尽量参照最新研究成果,语言简洁通俗,表述精准易懂。

四、备有诵读示范音频资料,提供免费下载。

部分图书备有由专业播音员、主持人和配音演员诵读的全本或选本的示范音频资料;条件成熟时,我们会提供一线教师的部分篇章的吟诵音频资料,供家长和教师、学生借鉴学习。鉴于光盘在运输途中容易发生损坏,我们仅提供网上免费下载诵读音频的服务。如需要图书音频资料,请购书读者将个人姓名、手机号、邮箱、所购书目、购书地点等信息发送至sonɡduben@126.com,即可获得该图书音频的下载网址。

关于本系列图书的使用,我们的建议和体会是:小切入,长坚持,先熟诵,后理解,家校共读出成效。

首先,家长、教师要了解经典著作的原文大意、难点注解,其中的名言警句或典故也要事先知晓大概,以便在孩子问询时能够予以帮助。

其次,家长、教师每日选择百字左右的诵读内容,带领孩子反复诵读。次日复读昨日内容,然后再开始新的内容,在学习新知识时不断温故,巩固熟读效果。

第三,在诵读时可采取听我读、跟我读、慢慢读、快快读、接力读等多种诵读形式,让孩子在集体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第四,教师或家长可将诵读内容做成卡片或活页,以便携带,随时复习,随时巩固。

第五,家校联手,逐次做好孩子的诵读记录。记录卡可以有诵读篇目、开始的时间、熟读的次数,还可以附上自我评价分数,家长、教师评价分数,读伴评价分数,调动一切因素激励学生熟读成诵。

本系列图书,从经典著作版本的选择到文本注音、注释的审定,都力求做到精准,但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3年4月内容导读《六韬》《鬼谷子》的导读熊建平 谷振诣《六韬》的政治与兵学思想《六韬》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同时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先秦典籍。在北宋时期,它一度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旧题为姜太公吕尚所撰,但据历代学者考证,它显然不是殷周时期的作品,今天的学者普遍认为,从书中所表现出的儒、法、道杂糅,以及大量讨论骑兵战术等情况可以大致判断,该书著作年代为战国晚期,是一部战国晚期才出现的托名之作。由于时代久远,该书的真实作者已经无从知晓,大抵我们只能视之为无名氏的作品。《六韬》共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个部分内容。全书共6卷60篇,均以姜太公同文王、武王问答的形式写成。“六韬”之“韬”,与“弢”字相通,原指“弓套”,因为含有深藏不露之意,故而可以引申为谋略。所谓“六韬”,可理解为六大类的战争谋略。《六韬》的传世版本有不少,其中比较重要、被广泛采用的是《武经七书》本(即本书所采底本)。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了竹简本《六韬》,虽然残损严重,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相关《六韬》古本的重要信息,在贡献了重要的文献学价值的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六韬》本是先秦时期就已诞生的兵书。《六韬》是一部系统探讨军事问题的兵学著作,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的当然是该书系统而深刻的政治思想和兵学思想,尤其是兵学思想。《六韬》中儒家、道家、法家等重要学派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地述及一些。这种情况是战国中后期各学派之间相互颉颃、相互交流的结果,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学术发展及学术兼容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充分说明了该书所含思想的深刻性和系统性。《六韬》中有一句千古名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这种思想似乎源自儒家的“民贵君轻”,但是又有很大发展。因为“民贵君轻”毕竟还是停留在身份地位的贵贱比较,而“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观点,已经多少触及到政权的归属问题,乃至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所以,这句话在当时就具有振聋发聩的效应,也对后世产生了久远的影响,经常为人们提及。《六韬》中还有一系列“爱民”的政治主张,充分体现出其政治思想和战争观的进步性,同时也将政治与军事的关系问题引向深入。在《文韬·国务》中,作者指出:“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作者认为,只有充分考虑到人民的利益,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甚至像爱护自己的父母和兄弟一样,才能够获得最为广泛的支持,获得战争的胜利。而这无疑是进步而又高明的战争观,很好地诠释了“利天下者,天下启之”(《武韬·发启》)的道理。《六韬》的战略思想也非常精彩。《六韬》继承了《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主张通过积极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手段,来实现“全胜不斗,大兵无创”(《武韬·发启》)的全胜。这种全胜,付出的代价最小,得到的回报最多,但它不是轻易得到的。作者认为,要想实现这种全胜,必须要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作后盾,故此需制定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和经济措施,走富国强兵之路,为达成全胜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作者的“三宝”思想,主张对农、工、商都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地发展经济实力,打牢物质基础。作者的爱民思想,其实也是在为其全胜战略打牢政治基础。此外,作者还主张做好与诸侯的外交,一方面发展壮大同盟力量,一方面努力分化、瓦解和离间敌人,这就是著名的“文伐”十二法。而这其中表现出的杰出的外交和情报思想,也可视为其全胜战略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兵不接刃而敌降服”(《龙韬·立将》)的全胜,是《六韬》孜孜以求的最高战略目标,但终究还是难以轻易实现。通过战场上的实兵作战打败敌人,实现己方的战略意图,才是战争的常态。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更适合作为一种理想状态。《六韬》作者显然非常明白这个道理。从《武韬》开始,作者花费大量笔墨,讨论如何在战场通过合理的战术击败敌人。和前面所述全胜战略思想一样,这些精彩的战术思想同样是《六韬》兵学思想中非常宝贵的内容。《六韬》中探讨了遭遇战、运动战、袭击战、突围战等多种战法,阐述了四武冲阵、鸟云之阵等多种作战阵型,对部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宿营和作战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对步兵、骑兵、车兵等各兵种的作战方式进行了讨论。与此同时,作者还花费了不少笔墨探讨部队司令机关的建设之道,讨论了不同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介绍了机密情报的传送方法,也对治军之道、人才选拔、兵器制造等有不同程度的讨论。所以,《六韬》的兵学思想和战术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对丰富和发展古代作战理论和战争指导思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相关古代历史,尤其是战争史的丰富而宝贵的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六韬》对于如何反败为胜进行了很多论述,探讨了在兵力处于劣势或军队处于困境的情况下,防止军队溃败和败中求胜的方法。尽管其中存有不少理想化成分,不能完全应用于战争实践,但毫无疑问的是,作者这些可贵的探讨,是对古代战争理论的重要补充,为《孙子兵法》等其他兵书所不及,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鬼谷子》的作者史考与纵横理论

在群雄攻伐的战国时代,纵横家提出了两种政治外交策略:一,站在秦国谋求统一天下的立场上,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对其他六国各个击破,称之为“连横”;二,站在六国谋求生存和自保的立场上,采取“约纵散横”的策略,使六国结成同盟共同抵御秦国,称之为“合纵”。《韩非子·五蠹》:“从(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横)者,事一强而攻众弱也。”合纵与连横是两种针锋相对的进攻与防守战略。

张仪、范雎、蔡泽是操控连横的行家,苏秦、苏代、公孙衍则是操控合纵的高手。《孟子·滕文公下》:“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淮南子·要略》:“六国诸侯,溪异谷别,水绝山隔,各自治其境内,守其分地,握其权柄,擅其政令,下无方伯,上无天子,力征争权,胜者为右,恃连与国,约重致,剖信符,结远援,以守其国家,持其社稷,故纵横修短生焉。”《史记·苏秦列传》:“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鬼谷子是苏秦和张仪的老师,《鬼谷子》的初版很有可能是鬼谷子在传授纵横理论时所使用的讲义。也因此,鬼谷子被视为纵横家的鼻祖。

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列出的先秦诸子之学有:阴阳、儒者、墨者、法家、名家、道家。东汉的班固,根据西汉末年刘向和刘歆的分类,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先秦诸子之学扩展为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十家”中没有兵家,因而在汉代,纵横家的学术地位高于兵家。

以汉代学者的学术眼光看,纵横家属于先秦子学之一,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汉书·艺文志》列出的纵横家的著作目录中没提到《鬼谷子》,所列出的著作绝大多数已经失传。假如《鬼谷子》是先秦的作品,其作者鬼谷子则是先秦诸子中的第一隐士。

证明鬼谷子为隐士的理由是:《鬼谷子》论述的纵横学说,在传统社会属于可做而不可说的学问。据《韩非子·难一》记述:城濮之战前,舅犯主张用诈,雍季反对用诈,晋文公用舅犯谋败楚,归而论功,雍季在舅犯之上。舅犯说:“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实际作战可以用计使诈,朝堂论功行赏断然不可以鼓励使诈。做一套,说一套。考虑到写这本书会留下千古骂名,谁还敢用真名实姓来发表呢?所以,作者用了一个让你永远无法知道他是谁的笔名。今天看来,作者的目的达到了,我们根本不知道他是谁;作者的预测也兑现了,从汉唐到宋明清,痛斥《鬼谷子》的声音不绝于耳。

证明鬼谷子为先秦诸子第一隐士的理由是:对非常有名气或者非常有争议的人来说,与他相关的真实的事情知道得越少,与他相关的传说就会越多,二者是成反比的。比如,与老子相比,有关孔子的真实事迹我们知道得多一些,相应地,与孔子相关的传说就比老子少得多。据台湾学者萧登福先生考证,在两汉的文献记载中,鬼谷子是纯粹的纵横家之祖,人们对他的乡里族姓一无所知。从东晋王嘉的《拾遗记》开始,有了鬼谷子的传奇,五代十国时后蜀的杜光庭,在《录异记》中把鬼谷子描写成“真仙”。到宋明时期,鬼谷子的离奇传说蜂起,他是谋略家、兵法家、神仙家、命相家等。在《东周列国志》和《薛丁山征西》等通俗小说中,鬼谷子更是名声大作(萧登福《鬼谷子研究》,台北:台湾文津出版公司,1985年)。与先秦诸子相比,鬼谷子的传说最多、最离奇。由此反证,人们对鬼谷子真实事迹知道得最少。

判定鬼谷子为诸子第一隐士,最关键的是《鬼谷子》是不是先秦的作品。《柳河东集·鬼谷子辩》:“《鬼谷子》要为无取,汉时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鬼谷子》后出,而险盩峭薄,恐其妄言乱世,难信。”以“刘向和班固录书无《鬼谷子》”推论“《鬼谷子》后出”,必须假设:刘向和班固收录了历史上所有著作的书目,而且不存在同书而书名和作者不同的情况。这一假设难以成立。据著名目录学家余嘉锡考证,今本《鬼谷子》是《汉书·艺文志》所列的《苏子》32篇中的一部分(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3-46页)。《鬼谷子》一书最早见录于《隋书·经籍志》:“《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鬼谷子,周世隐于鬼谷。《鬼谷子》三卷,乐壹注。”最早引用《鬼谷子》的是西汉刘向的《说苑·善说》:“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辩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此之谓善说。’”刘向用这段引文定义本篇的关键词“善说”,这证明西汉时期就有《鬼谷子》这本书。

但是,这段引文却不见今本《鬼谷子》。对此有两种解释:今本《鬼谷子》中的《转丸》和《胠乱》两篇已失传,《持枢》很短,疑其残缺。在残缺不全的《鬼谷子》中找不到刘向的引文是正常的;另外,今本《鬼谷子》有两个源流,一个是正统道藏本,另一个是清初钱遵王据宋本传录而来的述古堂钞本。前者只《内揵》一篇便脱去正文和注文共四百余字。刘向引文所依据的版本与今本不是同一个源流,这也是很有可能的。

由于《鬼谷子》以作者的人名为书名,其书与其人的相关性就很大。在汉代,除司马迁提到鬼谷子外,扬雄《法言·渊骞》:“或问:‘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余年,是夫?’曰:‘诈人也。圣人恶诸。’”王充《论衡·答佞篇》:“苏秦、张仪纵横习之鬼谷先生,掘地为坑,曰:‘下说,令我泣出,则耐(能)分人君之地。’苏秦下说,鬼谷先生泣下沾襟。张仪不若。”从汉代学者的记述看,先秦有名叫鬼谷子的人。

清嘉庆十年(1805)江都秦恩复刻本《鬼谷子》,有上、中、下三卷,现存15篇,正文不算标点、标题和注释,约有7850个字。基于汉代学者对《鬼谷子》的引用和对鬼谷子的记述,我们相信《鬼谷子》是先秦的作品,作者是鬼谷子,《鬼谷子》是纵横家独存的子书。

先秦哲学关注的主要对象是人的生存和秩序,而不是物的存在和本原。诸子之学具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人能快乐幸福地生活。人生存在特定的组织(如家庭组织)和社会秩序中,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和争斗是导致痛苦和不幸的重要根源,于是,如何控制和解决人类行为的冲突,就成了先秦诸子思考的主题。

儒、道两家从防患于未然,也就是从预防冲突发生和尖锐化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讲的是应该如何的道理。比如,《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复礼”就是靠人的意志力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为什么要这样呢?《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和”就是和谐,和谐就是把有贫富贵贱、男女老幼等差别的人纳入礼的秩序,防乱于未然。

欲望是行为的第一动力。如果我们什么都不想要,大脑就会处于休眠的状态,什么也不想,人的情感也会无动于衷。有了想要的东西,大脑才会被激活,理智才会出来帮忙,并按着自己所确信的真理而行动,以便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愿望实现了,人就会快乐,否则就会感到痛苦。欲望、理性和情感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支配着人的行为。如果人的行为单纯受欲望驱使,人就会变成野兽;如果人的行为单纯按理性行事,人就会变成机器;如果人的行为完全受情感支配,人就会变成疯子。

儒家强调意志力的培养,靠人的意志力对欲望和情感进行合理的节制,这对控制人类行为的冲突、防乱于未然具有重要的作用。道家则有所不同,《老子·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用釜底抽薪的办法来减损人的欲望,欲不欲,为无为。如果人的欲望得到消解,就用不着靠意志力来进行克制了。所以,《老子》试图从根上解决问题。因而,道家思想比儒家更加理想化,或者说儒家是入世的哲学,道家是出世的哲学。

然而,无论我们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做出多大努力,人类行为的冲突总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发生冲突和战乱,儒家和道家就会退居幕后,纵横家和兵家就该出场了。

解决冲突和摩擦的常规手段是沟通、磋商、说服、谈判、调解等,统称为“游说”。假如通过游说的最大努力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冲突尖锐化的结果就是战争,有了战争,孙子兵法便有了用武之地。战争是解决冲突的非常规手段,迫不得已才用的手段。纵横家和兵家不关心人应该怎么做,关心人正在做什么,直面现实的冲突或战争,用尽各种可能的手段来化解危机,或打赢战争。简明地说,纵横术就是在不诉诸武力的前提下,以言辞和谋略为手段,动之以形势,诱之以利害,通过调动人的行为来化解冲突和危机。《鬼谷子》讲的就是如何借助言辞和谋略对人的行为进行操控的理论。

好比学武术,既要学套路,也要练内功。《鬼谷子》的上、中两卷教的是游说的套路,讲的是游说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了解天下局势的兴衰和人主内情的隐匿动静是游说必须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因而《鬼谷子》把量权与揣情视为“谋之本也,而说之法也”(《揣篇》);游说以进言献策为职业,若要对方言听计从,就必须获得对方高度的信任,使双方的信任达到“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的程度(《内揵》);计谋生于有隙,“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抵巇》),“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有隙则有变,故言“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谋篇》)。计谋用于无隙,“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比而无隙者也”(《谋篇》);计谋的运作是通过调动对方的行为来完成的,“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飞箝》),“摩之以其欲”、“摩之以其类”,“如操钩而临深渊”(《摩篇》),调动役使对方的行为;智泽于内,言溢于外,内设计谋,外陈言辞,言辞的使用是纵横家最重要的职业技术。出言举事,若能“睹要得理”,又能“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权篇》),便能繁辞烂然而不乱其理,翱翔翻飞而不迷其道,变易改常而不害其事。

如何进行量权揣情?如何获得对方高度的信任?怎样才能洞察几微之变、因化说事、通达计谋?怎样才能调动役使对方的行为?怎样才能使对方言听计从?怎样才能做出英明果断的决策?这些都是上、中两卷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下卷教的是练内功的方法,讲的是如何充盛精气神和锤炼心理素质的方法。比如,“本经阴符七术”教人模仿六种聪明的动物和一种有灵性的神草来充盛自己的精气神,以及如何高效率地运用自己的精神力。《鬼谷子》认为人的欲望、理智、情感是相互影响的。比如,说到欲望与理智的关系:“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本经阴符七术·养志法灵龟》);说到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本经阴符七术·实意法螣蛇》)纵横家以出谋划策为职业,通过“养志”和“实意”,对欲望和情感进行合理的调控,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理智的负面影响,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理智的作用,使理智能穷神知化,待间而动,应于无方。

纵横家不是一般的外交官,他们的游说行为也不同于一般的说服行为,他们身处复杂的国际政治、军事斗争的旋涡之中,这种国际斗争又时常与国内的政治斗争纠缠在一起,生存环境异常险恶。司马迁称苏秦和张仪为“倾危之士”,这话一语双关。一方面可理解为他们身系一国的安危;另一方面可理解为他们自己的身家性命时刻处在危险之中。正如子贡所言:“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说苑·善说》)纵横家是在刀尖上跳舞的人,从事这种职业的风险极大,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下卷中的许多内容都与训练人的心理素质息息相关。

纵横术是以言辞和谋略调动行为的艺术。在政治外交上,如果运用得好,便可“折冲樽俎之间,决胜千里之外”,它与兵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研究这种艺术的理论称为纵横理论,《鬼谷子》的纵横理论是处理人类行为冲突和摩擦的经典理论,它与《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一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本书以清嘉庆十年(1810)江都秦恩复刻本为底本,参考正统道藏本《鬼谷子》、俞樾《诸子平议补录·鬼谷子》和萧登福《鬼谷子》(台湾:金枫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进行校注。谨对萧登福先生致以诚挚的感谢!(作者单位:熊建平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

谷振诣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诵读指导《六韬》《鬼谷子》诵读中的小谋与大义李洪岩《六韬》与《鬼谷子》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中值得人们特别关注的一类经典。《六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作者无可考,成书年代应为战国晚期。《鬼谷子》是阐述纵横学以及权谋策略的著作,相传作者是春秋时期的王诩,因隐居于清溪鬼谷,故而自称鬼谷子。这两部书所涉及的军事战争与权谋策略,都与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温和仁义的理念相去甚远,尤其是《鬼谷子》中的诈伪之说更容易被人视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更不要说广为传诵了。但是要明白,立身处世,要以忠信为要,而战阵之间,不得不讲求谋略,以此观之,则不论是《六韬》还是《鬼谷子》,阐述的内容实则是战略谋划及相应的操作技巧,是好是坏,关键看学习和运用的出发点与目的,特别是其中的不少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更值得今人研究。

所以,诵读这类经典,既要从理念上正确地看待作品的思想性,又要从其行文方式和语言特点上加以把握,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首先,先秦典籍出现于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百家各抒己见,进行激烈的观点交锋和思想碰撞,智慧的火花常被擦燃。《六韬》和《鬼谷子》本质上同属于此类思想经典,诵读时应注重对道理的讲解与阐释,语言表达上则体现为观点要鲜明,逻辑推理要严密,重点要突出强调。《六韬》中的六大韬略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文韬”论治国用人,“武韬”讲用兵,“龙韬”阐述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可以说,大到战略,小到战术,对于有关战争的各个方面,该书都有所涉及。该书不仅成书早,而且影响大,可以说是兵家权谋著作的始祖,北宋年间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可即便是这样一部讲述兵家武学的书,也同样揉进了儒家思想,并成为国家宏观战略的制定根本。比如《文韬·文师》中周文王与姜太公就如何聚拢人心有这样一段记述:

文王曰:“树敛何若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周文王问计于姜太公怎样聚拢人心,姜太公说出了直到今天都广为传颂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名言,并将该观点进一步阐释为“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道之所在,天下归之”。试想,有了仁、德、义、道,那么,这样的天下当然是众望所归的天下。这样的宗旨正是《六韬》阐述内容的逻辑起点,其宗旨是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根本和治国理念的。诵读此类宏观阐述思想的内容时,其所秉承的观点中正大气,自然可以在基调上保持一种稳健庄严的气度,语气顺畅,节奏舒展。

同理,《鬼谷子》所述内容的逻辑起点同样是紧扣中国的哲学思想体系和治国理念的。在《鬼谷子·捭阖》篇中就对治世之道进行如下阐释: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文中所言的圣人治世之道,实则强调了对规律的科学认识,对人心的重视,这种主张“自古及今,其道一也”,任何人都应重视和遵守。诵读时,其思想理念并不令人觉得陌生,而是符合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的,如此,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就应理直气壮地强调观点,态度明朗,而节奏同样是舒展大气的。

其次,书中讲述权谋机变的内容要批判地分析,既不回避其策划用诈之处,同时又要结合著作背景进行辩证分析。总体来看,《六韬》讲兵法但并不好战,《鬼谷子》讲策略但不崇尚阴谋,今人诵读时不可不辨背景而陷于小节。

比如,《六韬》军事思想中也阐释了阴谋权术思想。《文韬·文师》中曾言:

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

意思是说,国君统治百姓,就要像渔人钓鱼,以钓饵来诱使人们上钩,使其听从驱使。表面上看,很容易给人以国君轻视民众的的误解,但结合《文韬·国务》中谈爱民之道的一段话,则就明白其根本的治世理念还是以民为本的: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爱民而已。”

文王曰:“爱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无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

篇中文王问策于姜太公“国之大务”,姜太公的回答非常明确,即“爱民而已”,进一步解释就是,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爱民就如同父母爱子,兄长爱弟,为百姓的饥寒劳苦而忧愁伤悲,绝不与民争利。从军事战略的角度讲,真正的大国应该是民富国强的。诵读此类文章,特别是诵读太公所言的“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时,真正应该发自肺腑地表达出悲悯情怀,情感充沛,语气真挚。

再如,《鬼谷子·揣篇》中谈到了古代善用天下者需要做的事情中,同样从家国的角度进行分析: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也就是说,治理天下,一定要对天下及诸侯的情况进行了解,不知强弱轻重,不知隐匿变化,则无法制定宏观战略,也就无法制定具体策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不重视软实力,则无法成就一个强大国家的发展之路。诵读此类内容,其宏观的视野表现为诵读的整体基调,具体的语气则在这种整体的感情色彩和分量基础上适度作出变化,做到语气变化丰富,但风格基调统一。

第三,两部著作行文方式不同,语气略有差异。《六韬》全书以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对话的形式展开,基本上是一问一答,诵读时在注重阐释观点的同时,不忘呈现出来往应对的对话语气。而《鬼谷子》是比较典型的论说阐释类的著作,其观点表达重点突出,逻辑推进注重层次,诵读时应注重加强备稿工作,特别是在层次划分、基调设定上多加处理。

比如,《虎韬·绝道》中有一段武王与姜太公就具体用兵方法的问答:

武王曰:“吾三军过大陵、广泽、平易之地,吾盟误失,卒与敌人相薄,以战则不胜,以守则不固,敌人翼我两旁,越我前后,三军大恐,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帅师之法,当先发远候,去敌二百里,审知敌人所在。地势不利,则以武冲为垒而前,又置两踵军于后,远者百里,近者五十里,即有警急,前后相救。吾三军常完坚,必无毁伤。”

武王曰:“善哉!”

文中,武王提出了一个以弱敌强的难题,如果我军与敌军遭遇,而我军或战或守都不利的情况该如何解决。姜太公建议在排兵布阵上要讲求策略,特别是在地势不利的情况下,应前方部署兵车,后方部署后卫,并规定了各个部队的距离,这样前后相救,必无毁伤。听此话后,武王反馈称好。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对话片段,有问有答有评。诵读时,应根据人物的身份、说话内容来处理,问乃虚心求解,答乃胸有成竹,评乃诚心叹服,表现在语气上则或扬或抑,或虚或实,或急或稳,或谦或敬,既使内容表达准确,又使人物情态鲜明。

对比《鬼谷子·符言》中的一段关于明察重要性的论述,则可见两者的区别: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这段话先提出观点,即,眼睛重在明亮,耳朵重在聪灵,心灵重在智慧。然后进一步阐释目、耳、心的作用,用全天下的眼睛去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会有什么不知道的,各方因素集中起来,齐心协力,就可以洞察一切。最后加以总结,即,以上所说的就是明察的道理。诵读时,应该对段落的结构有宏观的把握,开口之前就对这三个层次了然于胸,而不能一字一句地去念,这样才能传达出完整的意思,并理清逻辑线索。

以上所述,大都是从了解作品、谋篇布局、把握背景、分析内容的角度对诵读提出的建议,这并不是说语言本身的锤炼不重要,而是说,语言表达不仅包括有声语言的技巧,还包括对诵读材料的准确理解、深入把握。特别是对于《六韬》、《鬼谷子》这类阐述谋略的作品而言,如不能把握其真正主旨,反而对其产生了诸如阴谋论的误解,则诵读活动无异于南辕北辙。了解了这样的观念宗旨,诵读活动才会真正产生文化浸润的积极作用。(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六 韬

wéntāo

文 韬

wénshī

文 师

〔1〕

wénwánɡjiānɡtiánshǐbiānbùbǔyuētiányúwèiyánɡjiānɡdà〔2〕〔3〕〔4〕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déyānfēilónɡfēichīfēihǔfēipízhàodéɡōnɡhóutiānwèi〔5〕〔6〕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遗rǔshīyǐzhīzuǒchānɡshījísānwánɡ〔7〕

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wénwánɡyuēzhàozhìshìhū

文王曰:“兆致是乎?”shǐbiānyuēbiānzhītàizǔshǐchóuwèiyǔzhāndéɡāoyáozhàobǐyú〔8〕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cǐ此。”

wénwánɡnǎizhāisānrìchénɡtiánchējiàtiánmǎtiányúwèiyánɡ〔9〕〔10〕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zújiàntàiɡōnɡzuòmáoyǐyúwénwánɡláoérwènzhīyuēzǐlèyú〔11〕〔12〕卒见太公,坐茅以渔。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yé邪?”tàiɡōnɡyuēchénwénjūnzǐlèdéqízhìxiǎorénlèdéqíshìjīnwúyú

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shènyǒusìyědàifēilèzhīyě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

wénwánɡyuēhéwèiqíyǒusìyě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tàiɡōnɡyuēdiàoyǒusānquánlùděnɡyǐquánsǐděnɡyǐquánɡuān〔13〕

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děnɡyǐquánfúdiàoyǐqiúdéyěqíqínɡshēnkěyǐɡuāndàyǐ〔14〕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wénwánɡyuēyuànwénqíqínɡ

文王曰:“愿闻其情。”tàiɡōnɡyuēyuánshēnérshuǐliúshuǐliúéryúshēnɡzhīqínɡyěɡēnshēn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érmùzhǎnɡmùzhǎnɡérshíshēnɡzhīqínɡyějūnzǐqínɡtónɡérqīnhéqīnhé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érshìshēnɡzhīqínɡyěyányǔyìnɡduìzhěqínɡzhīshìyěyánzhìqínɡzhěshìzhī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jíyějīnchényánzhìqínɡbùhuìjūnqíwùzhīhū〔15〕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wénwánɡyuēwéirénrénnénɡshòuzhíjiànbùwùzhìqínɡhéwéiqírán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直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tàiɡōnɡyuēmínwēiěrmínɡxiǎoyúshízhīmíntiáoěrxiānɡ〔16〕〔17〕

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zhōnɡyúshízhīmínlónɡěrfēnɡdàyúshízhīfúyúshíqíěrnǎiqiān〔18〕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yúmínrénshíqílùnǎifúyújūnɡùyǐěrqǔyúyúkěshāyǐlùqǔ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rénrénkějiéyǐjiāqǔɡuóɡuókěbáyǐɡuóqǔtiānxiàtiānxiàkěbì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wūhūmànmànmiánmiánqíjùbìsànmòmòmèimèiqí〔19〕〔20〕〔21〕。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ɡuānɡbìyuǎnwēizāishènɡrénzhīdéyòuhūdújiànlèzāishènɡrénzhīlǜ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ɡèɡuīqícìérshùliǎnyān〔22〕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wénwánɡyuēshùliǎnhéruòértiānxiàɡuīzhī

文王曰:“树敛何若而天下归之?”tàiɡōnɡyuētiānxiàfēiyīrénzhītiānxiànǎitiānxiàzhītiānxiàyětónɡtiān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xiàzhīlìzhězédétiānxiàshàntiānxiàzhīlìzhězéshītiānxiàtiānyǒu〔23〕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shídìyǒucáinénɡyǔrénɡònɡzhīzhěrényěrénzhīsuǒzàitiānxiàɡuīzhī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miǎnrénzhīsǐjiěrénzhīnánjiùrénzhīhuànjìrénzhījízhědéyědézhī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suǒzàitiānxiàɡuīzhīyǔréntónɡyōutónɡlètónɡhàotónɡwùzhěyìyě〔24〕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yìzhīsuǒzàitiānxiàfùzhīfánrénwùsǐérlèshēnɡhàodéér〔25〕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ɡuīlìnénɡshēnɡlìzhědàoyědàozhīsuǒzàitiānxiàɡuīzhī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wénwánɡzàibàiyuēyǔnzāiɡǎnbùshòutiānzhīzhàomìnɡhū〔26〕〔27〕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nǎizàiyǔjùɡuīlìwéishī乃载与俱归,立为师。yínɡxū

盈 虚

〔28〕

wénwánɡwèntàiɡōnɡyuētiānxiàxīxīyīyínɡyīxūyīzhì〔29〕〔30〕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yīluànsuǒyǐránzhěhéyěqíjūnxiánbùxiàobùděnɡhūqítiānshí〔31〕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biànhuàzìránhū〔32〕变化自然乎?”tàiɡōnɡyuējūnbùxiàozéɡuówēiérmínluànjūnxiánshènɡzéɡuóānér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mínzhìhuòfúzàijūnbùzàitiānshí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wénwánɡyuēɡǔzhīxiánjūnkědéwénhū

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tàiɡōnɡyuēxīzhědìyáozhīwànɡtiānxiàshànɡshìsuǒwèixián〔33〕

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jūnyě君也。”

wénwánɡyuēqízhìrúhé

文王曰:“其治如何?”tàiɡōnɡyuēdìyáowànɡtiānxiàzhīshíjīnyínzhūyùbùshìjǐnxiùwénqǐ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bùyìqíɡuàizhēnyìbùshìwánhàozhīqìbùbǎoyínyìzhīyuè〔34〕〔35〕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bùtīnɡɡōnɡyuánwūshìbùèménɡjuéchuányínɡbùzhuómáocí〔36〕〔37〕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椽楹不斫,茅茨biàntínɡbùjiǎnlùqiúyùhánbùyīyǎnxínɡlìliánɡzhīfànlíhuò〔38〕〔39〕遍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粱之饭,藜藿zhīɡēnɡbùyǐyìzuòzhīɡùhàimínɡēnɡjìzhīshíxiāoxīnyuēzhìcónɡshì〔40〕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hūwúwéilìzhōnɡzhènɡfènɡfǎzhězūnqíwèiliánjiéàirénzhěhòuqílù〔41〕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mínyǒuxiàocízhěàijìnɡzhījìnlìnónɡsānɡzhěwèimiǎnzhījīnɡbiéshūdé〔42〕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德,biǎoqíménlǘpínɡxīnzhènɡjiéyǐfǎdùjìnxiéwěisuǒzēnɡzhěyǒuɡōnɡ〔43〕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bìshǎnɡsuǒàizhěyǒuzuìbìfácúnyǎnɡtiānxiàɡuānɡuǎɡūdúzhènshàn〔44〕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赈赡huòwánɡzhījiāqízìfènɡyěshènbóqífùyìyěshènɡuǎɡùwàn〔45〕〔46〕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mínfùlèérwújīhánzhīsèbǎixìnɡdàiqíjūnrúrìyuèqīnqíjūnrú〔47〕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fùmǔ父母。”

wénwánɡyuēdàzāixiánjūnzhīdéyě

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也。”ɡuówù

国 务

〔48〕

wénwánɡwèntàiɡōnɡyuēyuànwénwéiɡuózhīdàwùyùshǐzhǔzūnrénān〔49〕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wéizhīnàihé为之奈何?”tàiɡōnɡyuēàimínéryǐ

太公曰:“爱民而已。”

wénwánɡyuēàimínnàihé

文王曰:“爱民奈何?”tàiɡōnɡyuēlìérwùhàichénɡérwùbàishēnɡérwùshāyǔér〔50〕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wùduólèérwùkǔxǐérwùnù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wénwánɡyuēɡǎnqǐnɡshìqíɡù〔51〕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tàiɡōnɡyuēmínbùshīwùzélìzhīnónɡbùshīshízéchénɡzhīshěnɡ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xínɡfázéshēnɡzhībófùliǎnzéyǔzhījiǎnɡōnɡshìtáixiè〔52〕〔53〕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zélèzhīlìqīnɡbùkērǎozéxǐzhīmínshīqíwùzéhài〔54〕〔55〕,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zhīnónɡshīqíshízébàizhīwúzuìérfázéshāzhīzhònɡfùliǎnzédu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zhīduōyínɡɡōnɡshìtáixièyǐpímínlìzékǔzhīlìzhuókērǎozénùzhī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ɡùshànwéiɡuózhěyùmínrúfùmǔzhīàizǐrúxiōnɡzhīàidìjiànqí〔56〕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jīhánzéwèizhīyōujiànqíláokǔzéwèizhībēishǎnɡfárújiāyúshēnfùliǎn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rúqǔjǐwùcǐàimínzhīdàoy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dàlǐ〔57〕

大 礼

wénwánɡwèntàiɡōnɡyuējūnchénzhīlǐrúhé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tàiɡōnɡyuēwéishànɡwéilínwéixiàwéichénlínérwúyuǎn〔58〕〔59〕

太公曰:“为上唯临,为下唯沉。临而无远chénérwúyǐnwéishànɡwéizhōuwéixiàwéidìnɡzhōu〔60〕〔61〕〔62〕〔63〕,沉而无隐。为上唯周,为下唯定。周zétiānyědìnɡzédìyěhuòtiānhuòdìdàlǐnǎichénɡ〔64〕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wénwánɡyuēzhǔwèirúhé

文王曰:“主位如何?”tàiɡōnɡyuēānxúérjìnɡróujiéxiāndìnɡshànyǔérbùzhēnɡ〔65〕〔66〕

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xūxīnpínɡzhìdàiwùyǐzhènɡ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wénwánɡyuēzhǔtīnɡrúhé

文王曰:“主听如何?”tàiɡōnɡyuēwùwànɡérxǔwùnìérjùxǔzhīzéshīshǒujù〔67〕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zhīzébìsèɡāoshānyǎnɡzhǐbùkějíyěshēnyuānduózhībùkěcèyě之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shénmínɡzhīdézhènɡjìnɡqíjí〔68〕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wénwánɡyuēzhǔmínɡrúhé

文王曰:“主明如何?”tàiɡōnɡyuēmùɡuìmínɡěrɡuìcōnɡxīnɡuìzhìyǐtiānxiàzhīmùshìzé

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wúbùjiànyěyǐtiānxiàzhīěrtīnɡzéwúbùwényěyǐtiānxiàzhīxīnlǜzé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wúbùzhīyěfúcòubìnɡjìnzémínɡbùbìyǐ〔69〕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蔽矣。”mínɡchuán〔70〕

明 传

wénwánɡqǐnjízhàotàiɡōnɡwànɡtàizǐfāzàicèyuēwū〔71〕〔72〕

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hūtiānjiānɡqìyúzhōuzhīshèjìjiānɡyǐzhǔrǔjīnyúyùshīzhìdàozhī〔73〕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yányǐmínɡchuánzhīzǐsūn言,以明传之子孙。”tàiɡōnɡyuēwánɡhésuǒwèn

太公曰:“王何所问?”

wénwánɡyuēxiānshènɡzhīdàoqísuǒzhǐqísuǒqǐkědéwénhū

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tàiɡōnɡyuējiànshànérdàishízhìéryízhīfēiérchǔcǐsānzhědào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zhīsuǒzhǐyěróuérjìnɡɡōnɡérjìnɡqiánɡérruòrěnérɡānɡcǐsìzhědào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zhīsuǒqǐyěɡùyìshènɡyùzéchānɡyùshènɡyìzéwánɡjìnɡshènɡdàizé〔74〕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jídàishènɡjìnɡzémiè〔75〕吉,怠胜敬则灭。”liùshǒu〔76〕

六 守

wénwánɡwèntàiɡōnɡyuējūnɡuózhǔmínzhěqísuǒyǐshīzhīzhěhéyě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tàiɡōnɡyuēbùshènsuǒyǔyěrénjūnyǒuliùshǒusānbǎo〔77〕〔78〕

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

wénwánɡyuēliùshǒuzhěhéyě

文王曰:“六守者何也?”tàiɡōnɡyuēyīyuērénèryuēyìsānyuēzhōnɡsìyuēxìnwǔyuē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yǒnɡliùyuēmóushìwèiliùshǒu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wénwánɡyuēshènzéliùshǒuzhěhé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tàiɡōnɡyuēfùzhīérɡuānqíwúfànɡuìzhīérɡuānqíwújiāofù〔79〕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zhīérɡuānqíwúzhuānshǐzhīérɡuānqíwúyǐnwēizhīérɡuānqí〔80〕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wúkǒnɡshìzhīérɡuānqíwúqiónɡfùzhīérbùfànzhěrényěɡuìzhīérbù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jiāozhěyìyěfùzhīérbùzhuānzhězhōnɡyěshǐzhīérbùyǐnzhěxìnyě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wēizhīérbùkǒnɡzhěyǒnɡyěshìzhīérbùqiónɡzhěmóuyěrénjūnwúyǐsān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无以三bǎojièrénjièrénzéjūnshīqíwēi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wénwánɡyuēɡǎnwènsānbǎo

文王曰:“敢问三宝?”tàiɡōnɡyuēdànónɡdàɡōnɡdàshānɡwèizhīsānbǎonónɡyī〔81〕

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qíxiānɡzéɡǔzúɡōnɡyīqíxiānɡzéqìzúshānɡyīqíxiānɡzéhuò〔82〕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zúsānbǎoɡèānqíchùmínnǎibùlǜwúluànqíxiānɡwúluànqízúchénwú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fùyújūndūwúdàyúɡuóliùshǒuchánɡzéjūnchānɡsānbǎoquánzé〔83〕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全,则ɡuóān国安。”shǒutǔ〔84〕

守 土

wénwánɡwèntàiɡōnɡyuēshǒutǔnàihé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tàiɡōnɡyuēwúshūqíqīnwúdàiqízhònɡfǔqízuǒyòuyùqísìpánɡ

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wújièrénɡuóbǐnɡjièrénɡuóbǐnɡzéshīqíquánwújuéhèérfùqiū〔85〕。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wúshěběnérzhìmòrìzhōnɡbìhuìcāodāobìɡēzhífǔ〔86〕〔87〕〔88〕,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操刀必割,执斧bìfárìzhōnɡbùhuìshìwèishīshícāodāobùɡēshīlìzhīqīzhífǔbù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fázéirénjiānɡláijuānjuānbùsèjiānɡwéijiānɡhéyínɡyínɡbùjiùyányán〔89〕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nàihéliǎnɡyèbùqùjiānɡyònɡfǔkēshìɡùrénjūnbìcónɡshìyú〔90〕〔91〕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是故人君必从事于fùbùfùwúyǐwéirénbùshīwúyǐhéqīnshūqíqīnzéhàishīqízhònɡzé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