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健康·降糖版——糖尿病人生活保健细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15:36:04

点击下载

作者:姜莉莉,吴军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细节决定健康·降糖版——糖尿病人生活保健细节

细节决定健康·降糖版——糖尿病人生活保健细节试读:

前言

我的健康我做主,这也许是每个人的愿望。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健康金钥匙,只要我们愿意。但这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很多时候我们想不到也做不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关注健康细节,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使您身体健康,全家幸福;忽略健康细节,微小的恶习则可能使您疾病缠身。

但是,作为身体主人的我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放手,一遍又一遍地在有意中原谅自己,而我们手中的健康金钥匙就这样被尘封在某个幽静的角落,并终有一天致使我们与健康擦肩而过。

与那些必须要做的事情相比,健康细节最容易被忽略。注意健康的每一个细节,您就会得到幸福快乐。所以,关心健康,要关心生活的细节。

对于人类而言,健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和目标,然而,疾病和生命一样古老,对疾病状态的担忧以及与疾病的斗争,写满了人类历史的每一个章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的加速,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呈加速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它的急、慢性并发症,尤其是慢性病并发症累及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检出率、知晓率和控制率均较低,科学防治知识尚未普及。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与患者掌握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多少及与医生治疗配合的程度密切相关。迄今为止,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可以控制,如果糖尿病患者能早期发现、早期接受正确治疗,也能和健康人一样享受生活,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寿命。

糖尿病的治疗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综合的治疗,它更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它的治疗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监测、患者教育,这五项被称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其中,患者教育尤为重要。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为25.9%,还有大部分患者的治疗是不尽如人意的,其主要原因是患者不了解糖尿病,不了解自己的病情,这种对糖尿病知识的无知是要付出代价的。

为了使糖尿病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糖尿病,正确管理自己,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了使糖尿病高危人群提高警惕,及时就诊,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为了使糖尿病患者家属对糖尿病有所了解,以利于家庭护理,我们编写了这本书。书中介绍了糖尿病的饮食、运动、科学治疗、护理等方面的知识,讲述了与糖尿病密切相关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并且每个问题均附有一个温馨提示,真心希望糖尿病患者能够从中获益,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带来的困扰。编者2008年4月

第一章 基础知识·了解细节,杜绝隐患

1.认识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它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引起的。除慢性高血糖外,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高血脂、高血压,病久可导致心脏、血管、神经、眼、肾脏等病变,使糖尿病成为人类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的病因可归纳为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两大类。临床上可分为四大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我国糖尿病患者约95%为2型糖尿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糖尿病重灾区,糖尿病患者占全球患者的1/6。在我国经济发达城市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高达12%~15%。

糖尿病可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物质代谢紊乱,在早期可无任何症状,随着病程进展,葡萄糖大量从尿中排出,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等症状。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控制,进一步发展则会引起全身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糖尿病又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您远离糖尿病,即使得了糖尿病也不可怕,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科学的治疗、严密的监测,把血糖、血压、血脂等控制在正常范围,会使您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细节提醒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至少半数糖尿病患者无任何症状,仅在检测血糖后才被确诊。所以,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及早检查,以便早治疗。

2.糖尿病名字的由来

糖尿的意思是尿像糖一样有甜味,糖尿病的名字即由此而来,糖尿病意为甜味的多尿性疾病。中医称为“消渴”,就是消瘦加上烦渴。早在公元前400年,《黄帝内经》中就记载过“消渴”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消渴篇》中对其“三多”症状已有记载。

世界上最早确认和治疗糖尿病的医生是中国唐代名医王焘。王焘根据其父的症状——口渴难忍、饮量大增、身上多疖疮,并依据《古今录验》一书中指出的“消渴病者小便似麸片甜”,他亲尝小便,果然是甜的,于是确定为消渴病,并针对此病制订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使其父的病情得到控制。他把这些经验写进了《外台秘要》一书。《外台秘要》比公元10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的《医典》中关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早二百多年。公元600年以后英国医生托马斯·威廉才提到病人的小便“其味如糖似蜜”。据考证,糖尿病在古代为帝王贵族之病,多发生在肥胖、多食的富有者之中。

中医认为其病因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有关。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机,亦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且多兼有血瘀。细节提醒我国医学治疗糖尿病源远流长,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有很强的优势。

3.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由血糖水平确定,主要依据空腹、任意时间或口服葡萄糖耐量中2小时血糖值。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在我国人群中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诊断标准:(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3)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中,2小时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具备以上三条中任意一条就可以确诊糖尿病。需要注意的是:空腹是指8~14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任意时间指1天内任何时间,与上次进餐时间及食物摄入量无关。

糖尿病症状是指急性或慢性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表现,如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

必须注意,在无高血糖危象,即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血糖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状态下,一次血糖值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必须在另一日复查。如复查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则需在随访中复查明确。

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不能依此诊断为糖尿病,需在应激消除后复查。细节提醒儿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与成人一致。妊娠期妇女的糖尿病诊断标准长期以来一直未统一,目前一般采用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来诊断。

4.糖尿病的病因分型

随着近年来对糖尿病流行病学、病因学、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根据病因将糖尿病分为四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又分为2个亚型,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有8个亚型。

1型糖尿病

是由于胰腺β细胞被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导致体内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发病常呈酮症酸中毒倾向。它包括两种亚型,一种是免疫介导性,另一种是特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依赖胰岛素生存,否则会危及生命。

2型糖尿病

主要由胰岛素抵抗为主和相对性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约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5%以上,其病因不明,现认为由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主要为运动不足和能量相对过剩)共同促发。种族、家族史、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血脂异常和糖耐量减退是其危险因素,对上述人群应加强血糖监测。

妊娠糖尿病

在妊娠期间发现糖尿病者为妊娠糖尿病。占妊娠妇女的2%~3%,由于妊娠时摄食量增加以及妊娠时胎盘激素分泌量增加而抵消胰岛素的作用,促使糖耐量发生异常或出现糖尿病,分娩后大部分可以恢复正常,但仍有些妇女在产后5~10年有发生糖尿病的高度危险性。

特殊类型糖尿病

它包括一系列病因比较明确或继发性的糖尿病,主要有以下几类:①胰腺β细胞功能的遗传缺陷;②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③胰腺外分泌病变,如胰腺炎、胰腺创伤或胰腺切除术后、胰腺肿瘤、胰腺囊性纤维化等;④内分泌腺病,如肢端肥大症、Cushing综合征、胰升糖素瘤、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生长抑素瘤等;⑤药物或化学物诱导,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噻嗪类利尿剂、苯妥英钠等;⑥感染,如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等;⑦免疫介导的罕见类型,如“僵人”综合征、抗胰岛素受体抗体等;⑧伴随糖尿病的其他遗传综合征,如Down综合征、Turner综合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细节提醒1型和2型糖尿病以前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由于这种叫法常常会引起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误解,现已被国际和国内的糖尿病界专家弃之不用。

5.1型糖尿病的病程发展阶段

1型糖尿病是多因素影响的免疫介导的疾病,随着大多数胰腺β细胞的破坏,胰岛素分泌缺陷,导致1型糖尿病典型症状的出现:多尿、烦渴和多食,伴随体重减轻,其病程发展阶段如下:(1)起病期:出现口渴而饮水增加、尿量增加、食欲增加、体重下降等症状,即三多一少的症状。(2)蜜月期:一旦开始胰岛素治疗,残存的β细胞再次获得功能性分泌能力,在短期内产生一些胰岛素。(3)强化期:胰腺β细胞继续破坏,血糖控制日趋困难。(4)完全糖尿病期:所有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完全缺乏。细节提醒1型糖尿病在诊断后应立即治疗,包括胰岛素治疗,制订饮食方案和运动方案,进行血糖监测,寻求家庭成员的帮助。

6.糖尿病蜜月期是什么

糖尿病蜜月期是1型糖尿病的暂时缓解期,多出现在发病后几周或几个月,此时残留的胰腺β细胞产生的胰岛素减少了病人对胰岛素的需要量,甚至可以停用,血糖也能维持在正常范围,患者的一般情况良好,能够正常地学习和生活。蜜月期是短暂的,大约持续数月至1年,这并不表明“治愈”,在这一阶段应该持续应用小剂量胰岛素,并应继续控制饮食,监测血糖。细节提醒糖尿病蜜月期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可能这种患者的胰腺β细胞受到免疫损伤,经过一段时间的胰岛素治疗后,β细胞产生了自我修复功能,但这是暂时性的恢复,最终患者仍需完全依赖胰岛素治疗。

7.糖尿病的诱发因素

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均有遗传及环境因素参与,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中起的作用比1型糖尿病更为重要。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关系更为密切。糖尿病主要有以下诱发因素:(1)肥胖:肥胖是诱发2型糖尿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据报道40岁以上发病者约有2/3的病人在发病前超重10%,女性更为明显。肥胖者组织细胞的胰岛素受体减少,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2)少动:活动量少会引起肥胖,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3)多食:进食过多易引起肥胖,高脂肪、高糖饮食可能诱发糖尿病。长期进食精制面粉、米等会造成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缺乏,而某些微量元素如锌、镁、铬等对胰岛细胞的功能、胰岛素的合成、能量代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食用甜食会加重胰腺β细胞的负担,均可能诱发糖尿病。(4)年龄:随着年龄增长,糖耐量呈降低趋势,45岁以上者易发生2型糖尿病。(5)妊娠:妊娠是糖尿病的激发因素。妊娠期胎盘分泌的人泌乳生长激素、雌激素、皮质激素对胰岛素有对抗作用,可使血糖升高。妊娠期胰岛素加速降解,且约有80%的正常孕妇的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使其胰岛素产生相对不足。(6)感染:部分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明显的关系。病毒可能直接或间接通过激发自身免疫反应损害胰腺。(7)应激因素:在外伤、手术、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等应激情况下,体内升糖激素增加,使肝糖原加速转化成葡萄糖而发生高血糖,可诱发糖尿病。细节提醒目前认为肥胖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多食少动是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所以改变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对预防糖尿病非常重要。

8.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将糖尿病称为“消渴”,早在公元前400年,《黄帝内经》中就记载过“消渴”这一病名,并提出五脏虚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与消渴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后历代医学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发挥,使消渴病病因、病机理论内容日渐充实。现将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概述如下:

病因(1)素体阴虚,五脏虚弱:素体阴虚、五脏虚弱是消渴病发病的内在因素,肺、脾、肾的亏虚在消渴症的发病中起决定作用。(2)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及醇酒厚味,导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发为消渴。目前已公认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长期摄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减少,导致肥胖,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3)情志失调:长期受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化火,消耗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精神神经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及发展中有一定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伴随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心理的压力等,可引起生长激素、肾上腺素等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而使血糖升高。(4)劳欲过度:素体阴虚,复因房室不节、劳欲过度,损耗阴精,导致阴虚火旺,上蒸肺胃而发为消渴。

病机(1)病变早期,阴津亏耗,燥热偏盛。中国历代医学文献在论述消渴病发病机理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消渴病早期,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燥热愈甚阴津愈虚,阴津愈虚燥热愈盛,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消渴病的病变部位虽与五脏有关,但主要在肺、脾、肾三脏。(2)病程迁延,气阴两伤,脉络瘀阻。若消渴病早期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则病程迁延,阴损气耗,燥热伤阴耗气而致气阴两虚,同时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气血运行受阻,痰浊、瘀血内生,全身脉络瘀阻,相应的脏腑器官失去气血的濡养而发生诸多变证。(3)病变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人之阴阳互相依存,消渴病之本在于阴虚,若病程迁延日久,阴损及阳,终致阴阳俱虚。细节提醒在用西药控制血糖的同时,配合中药治疗可以起到改善症状的作用,这是西药无法替代的。

9.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现状

目前2型糖尿病在我国正处于暴发期,患者有4000万,并以每天至少3000人的速度增加,平均每年要增加120万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可以达到1亿。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现状有三大特点:(1)发病率逐年增加,并有加快趋势。这与人们改变了祖辈保持的生活习惯有关。一是饮食习惯的改变,普遍吃饱了,且荤素比例失衡;二是体力活动减少,出门坐汽车,上楼乘电梯,走路的时间明显减少;三是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心理压力增加,长期得不到缓解。(2)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迅速增加。多数住院患者都合并有多种并发症,例如:神经病变、眼底病变、白内障、坏疽,肾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心肌梗塞等。(3)血糖达标率低。我国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6.5%的仅占26%。血糖长期不达标,非常可怕,因为糖尿病就是在最初的数年中不知不觉地损伤着人体的各脏器组织,尤其是血管神经,如果血糖能长期达标,即可远离慢性并发症,同正常人一样健康长寿。细节提醒我国2型糖尿病比例远大于西方国家,而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从临床来看,30多岁甚至十几岁的病人都不少见,估计有30%的2型糖尿病人在40岁前得病,所以现在预防2型糖尿病也要从学生抓起。

10.哪种人易患糖尿病

(1)有糖尿病家族史者;(2)多食且缺乏体力活动者;(3)肥胖者;(4)老龄者;(5)既往有妊娠糖尿病和/或分娩过巨大胎儿(4公斤或以上)的妇女;(6)生活、工作压力巨大者;(7)进餐4~5小时后时常出现低血糖者。细节提醒有以上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不仅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也很重要。另外,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也容易患糖尿病,40岁以后的中老年朋友必须定期查血糖。

11.糖尿病与肥胖有关吗

肥胖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高,20~44岁之间的肥胖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上升4倍。临床调查显示,发生糖尿病的危险与体重指数(BMI)密切相关。BMI≥35的男性发生糖尿病的相对危险是BMI<23的男性的42倍,这表明肥胖者与糖尿病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关系。BMI似乎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险因子,即使体重在平均水平的人仍较低体重人的危险性高。

肥胖者为什么容易患糖尿病呢?医学研究认为,肥胖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它可能与脂肪细胞产生各种细胞因子,作用于脂肪、肝脏或肌肉,从而影响胰岛素的功能。肥胖常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机体通过下调胰岛素受体引起胰岛素抵抗。

由于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因此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增加,胰腺β细胞必须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满足肌体的需要,以便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为适应这种需要,胰岛细胞长期地超负荷工作最终导致胰腺β细胞的功能衰竭而发生糖尿病。

肥胖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控制饮食。过多地摄取食物常常是肥胖的原因之一,只要严格控制饮食,并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就能使肥胖程度减轻,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控制糖尿病的症状,使血糖恢复正常。细节提醒肥胖除了诱发糖尿病外,还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结肠癌和胆囊疾病等相关。应该把肥胖看作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而不是直到并发症出现才开始治疗。

12.糖尿病与遗传有关吗

经医学工作者多年的研究表明,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都与遗传因素有关。很多研究结果都说明,糖尿病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提示在成年后发生糖尿病的患者与遗传因素间的关系更密切。父母亲患有糖尿病的子女,其发生糖尿病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人,而且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会增加;在对同卵孪生子的研究中也证明了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同卵孪生的二人具有同样的遗传因素,如果其中一人患糖尿病,而另一人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极大,研究的结果表明在5年内同卵孪生的二人先后患糖尿病的发生率,幼年为50%,成年可高达90%以上。

目前虽然明确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对遗传基因的特点及其遗传方式还未完全阐明。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亲双方均患有糖尿病者其子女并非100%地发生糖尿病,也就是说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基础”,但是具有遗传“基础”的人不一定发生糖尿病,因为糖尿病的发生还需要有环境因素的存在,如肥胖、长期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感染等。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二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才能诱发糖尿病,缺少任何一种因素都不能发病,因此减少或消除糖尿病的诱发因素就可以减少或避免糖尿病的发生。细节提醒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应控制饮食,避免肥胖,这是预防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没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年龄超过40岁,也应控制体重的增长以防止糖尿病的发生。

13.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有关吗

目前,根据医学工作者对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病理学、血清学等方面的许多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密切关系,尤其是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的关系更加密切,其根据如下:(1)1型糖尿病发病在6个月内因酮症酸中毒死亡者,尸解中发现大部分病人胰岛内及其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的胰岛炎症病理改变,并伴有胰腺β细胞的破坏及脱颗粒现象,这种病理改变提示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有关,而这种胰岛炎的改变通过流行病学和病理学已证实。50%~70%的1型糖尿病患者有这种胰岛炎的病理改变,提示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有关。(2)在正常人群中,抗胰岛细胞抗体(ICA)的阳性率仅仅是0.5%~1.7%,而在1型糖尿病发病1~2年内可高达85%。抗胰岛细胞抗体属IgG免疫球蛋白,血清中ICA阳性说明有针对胰岛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的存在,这种反应结果可以促发糖尿病。(3)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中不仅有抗胰岛素细胞抗体,而且还有多种抗自身脏器的特异性抗体。这些患者容易伴发其他类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阿狄森氏病)、重症肌无力、恶性贫血等,这些疾病均与自身免疫有关。

以上说明糖尿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但引起免疫反应的始动因素及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尚待进一步阐明。细节提醒1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疾病如未早期诊断,一旦发病后果十分严重。

14.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关吗

遗传易感性作为糖尿病发病的内因基础已明确,而又有哪些因素是引起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呢?它们又是怎样与遗传易感性间相互作用从而诱发糖尿病的呢?

目前认为,病毒感染可启动自身免疫或使存在自身免疫者诱发糖尿病。在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天花病毒、麻疹病毒等感染后,可出现胰岛素自身抗体阳性。先天性风疹病毒感染与1型糖尿病明显相关,而且也与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对初患糖尿病者的血清学方面的研究证明,有65%的初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或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其血清内的柯萨奇病毒中和抗体滴定效价较高,这也提示其患糖尿病前曾有过病毒的感染。从流行病学角度看,糖尿病发病率在夏末、秋初及冬季为最高,这也与柯萨奇病毒流行季节明显相符合,这也间接说明糖尿病的发病与病毒感染有关。

以上事实已说明某些病毒感染与糖尿病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病毒感染诱发糖尿病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细节提醒病毒感染这种环境因素是普遍存在的,但只有作用于携带高危易感基因的个体时,才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15.天气变化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天气变化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对天气变化更为敏感,在气温发生变化时,病人会容易发生感冒或其他疾病,这些继发疾病和糖尿病互相影响,使糖尿病难以控制,继发疾病也不易治愈。

在冬季,糖尿病患者血糖比较难控制,这主要是由于冬季寒冷,刺激糖尿病患者肾上腺素等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而我们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如元旦、春节、元宵节都在冬季。有的人觉得一年都在控制饮食,够苦的了,在节日里应该改善一下生活,结果容易放松饮食控制,停止体育锻炼,导致血糖波动。所以,糖尿病患者在冬季应更加注意病情的监测和控制。

同样,夏天对糖尿病病情控制也有不利影响。主要是因为夏季天气炎热,可能影响病人的饮食和睡眠,进而影响血糖的控制。另外,夏天各种冷饮和水果较多,有的病人经不起这些美味食品的诱惑,抱着侥幸的心理食用含糖冷饮,或者大量进食含糖量较高的水果,这也可能引起血糖的波动。细节提醒糖尿病患者应顺应季节变化,做好血糖监测,根据血糖结果,遵从医师指导调整药物剂量。

16.糖调节受损是糖尿病的前期

糖调节受损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阶段,它有两种类型: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

空腹血糖受损是指空腹静脉血糖≥6.1mmol/L,且<7.0mmol/L。糖耐量受损(以往称为糖耐量减退或低减),是指负荷后2小时血糖值高于正常,即≥7.8mmol/L,但又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即<11.1mmol/L,两者均为糖尿病的前期状态。

糖调节受损者的转归可以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保持不变,一种是转变为糖尿病,还有一种是恢复正常。根据临床观察,糖调节受损的人如果任其发展,每年会有5%~15%的人转变为糖尿病,这类人群是糖尿病发病的高危人群,所以糖调节受损又可称为糖尿病前期。如果对这类人群在生活方式上作适当的干预,如适当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则会降低其糖尿病的发病率。由于糖调节受损的人往往同时伴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所以适当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对减肥、控制高血压和高血脂症也有益处。细节提醒糖调节受损的人群,如果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后,血糖仍未正常,则要采用药物治疗,如双胍类或α-糖苷酶抑制剂。糖调节受损者也要注意监测血糖。

17.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多食

多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症状,表现为饭量比以前增大,或者进食明显多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劳动强度者时仍有饥饿感。

有的患者说,得病以后老是饥饿,没到吃饭时就饥饿难忍,即使吃得肚子发胀也还是感到不饱。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饭量会逐渐减少,性别、年龄和活动量相近者饭量应该差不多。如果一个人突然或者逐渐食量增加,反而体重下降并伴有乏力现象,就要高度怀疑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

糖尿病患者多食的原因主要是身体对糖类利用得不好。患者虽然吃得多,但是由于体内缺乏胰岛素的帮助,糖分不能被充分利用,造成细胞内饥饿,特别是专门负责饥饿及饱感的神经中枢下丘脑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病人就会感到饥饿,进而造成多食。

另外,在病程早期,胰岛素分泌还没有衰竭,体内胰岛素水平不但不低,还可能过多,但它分泌延迟,造成餐前饥饿感甚至是低血糖,这也是患者饥饿多食的原因之一。细节提醒糖尿病患者血糖越高,饥饿感越明显,但当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后,饥饿感会逐渐消失。

18.糖尿病患者为何多饮、多尿

当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之后,血浆渗透压增高,会吸收周围组织细胞中的水分,使机体处于失水状态,在医学上称为“高渗”状态。这好比腌果脯,果脯是水果用糖腌制的,糖把水果中的水分吸出来之后就成果脯了。如果您的五脏六腑被“腌”在高血糖中,脏腑中的水分会被血糖吸去。当严重失水时会产生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昏迷,死亡率很高。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大量的葡萄糖不能被机体利用,排入尿中,引起尿渗透压升高,而肾小管回吸收水减少,尿量增多。患者表现为尿量增加,尿意频频,多者一日可达20余次,夜间多次起床,影响睡眠。由于多尿失水,病人烦渴,喝水量及次数都增多。

不少糖尿病患者误认为只要少饮水就会减轻多尿的症状,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因为多尿是高血糖引起的,而非多饮水的结果,而且饮水过少反而不利于糖尿病的康复。

对于口渴的治疗,首先要解决高血糖的问题,只有血糖下降后,口渴的症状才能从根本上好转。细节提醒口腔干燥不仅带来口渴的症状,而且口腔唾液中具有消化和保护作用的唾液酶也减少,这不仅影响食物的消化,也使口腔的抗感染能力降低,从而使口腔疾病如龋齿、齿龈炎等相继发生。

19.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消瘦

糖尿病患者因为胰腺β细胞破坏或功能衰竭,胰岛素合成和分泌降低,大量葡萄糖不能被机体充分利用,而从尿中丢失。机体为了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就只好分解体内脂肪和蛋白质,产生能量以满足机体各组织器官的需要,使机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另外,由于血糖增高会引起多尿,排出大量水分和各种营养物质,导致体重逐渐下降,造成消瘦。

随着病程进展,除了皮下脂肪及骨骼肌逐渐被消耗外,胃肠等器官也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胰外分泌腺萎缩,脂酶、胰蛋白酶和淀粉酶分泌显著降低,这些因素可以导致吸收不良,尤其是脂肪吸收不良,营养缺乏,进一步引起消瘦。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内分泌腺体也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和功能低下。细节提醒凡是比标准体重减少20%以上的均称为消瘦。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通过科学治疗、饮食控制后,这种消瘦是可以改善的。

20.低血糖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

有些糖尿病患者早期症状不是三多一少,而是餐前出现饥饿难忍等低血糖症状。造成餐前饥饿感的主要原因是胰腺β细胞早期分泌反应迟钝,引起高血糖,高血糖又刺激胰腺β细胞,引起高胰岛素血症,在进餐后4~5小时出现饥饿难忍等低血糖反应。

正常人胰岛素的分泌与血糖几乎同步,进餐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马上增多,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血糖下降了,胰岛素的分泌也立即减少,不会造成低血糖。

在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分泌的量没有明显减少,但分泌高峰延迟与血糖水平不一致,餐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不能相应增多,致使血糖过高;下顿餐前,血糖下来了,胰岛素分泌却刚刚达到高峰,这样就造成了低血糖,引起餐前饥饿难忍。随着病程的进展,胰岛素分泌越来越少,这种餐前低血糖就不再发生了。当然,有些吃口服降血糖药或打胰岛素的患者因为饮食、运动或用药没搭配好,也有可能造成餐前低血糖。细节提醒这类患者多有糖尿病家族史,且多超重、肥胖,治疗上一般只需限制热量(仅需饮食治疗),少食多餐,避免单糖类食品,并注意摄入粗纤维食物,常常可以消除症状。

21.怎样正确对待糖尿病

人们对于糖尿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糖尿病患者不重视它,失去对血糖的控制,任其肆虐的话,糖尿病就是所有疾病中最具隐蔽性、最残酷的疾病之一,而控制它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正确对待它。

多数糖尿病患者都能够正确对待糖尿病,但也有些病人不能正确对待他们的病情。

一种是对糖尿病“满不在乎”,这种人根本不了解糖尿病及其危害的严重性,对糖尿病采取不承认、不检查、不治疗、听之任之的做法,这样的人终将为这种满不在乎的态度付出沉重的代价。

另一种是“过分在乎”,这种人对糖尿病是怨天尤人、悲观失望,或是紧张焦虑,有病乱投医,致使病情得不到满意的控制。细节提醒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糖尿病应该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保持开朗平静的心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饮食控制、运动及药物治疗。

22.控制糖尿病从小处着手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但它又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注意以下几点,将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及其并发症的防治。(1)生活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有节制,劳逸适度。(2)戒烟:与不吸烟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吸烟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脑中风、心肌梗塞、下肢脉管炎和足坏死的危险性大大增加。(3)限酒:酒精会影响血糖,大量摄入酒精会引起低血糖并掩盖低血糖症状。另外,大量饮酒后会使血甘油三酯和乳酸水平增高。(4)控制脂肪摄入量: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脂血症,高血脂会促使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5)适量运动:每天坚持锻炼30分钟,每周3~5次,提倡有氧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6)情绪稳定:遇事不急、不怒,保持心态平和,大喜大怒会升高血糖。(7)定期复查:每月至少复诊一次。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就诊。平时常测血糖,血压,并应监测体重、腰围/臀围。每年至少做一次全面检查,包括测视力、看眼底、查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查血脂和神经系统体检等。(8)坚持适合自己的科学的治疗方法。不道听途说,不人云亦云。(9)与医生保持联系,记录平时的饮食、药物治疗、血糖、血压和其他有关检查等情况。细节提醒糖尿病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规律,饮食节制,劳逸适度,定期检查,坚持适合自己的科学治疗方法,就能把糖尿病的危害降到最低。

23.怎样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也是可以预防的,主要是把好三道防线:(1)树立正确的进食观,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糖尿病虽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但关键是环境因素,热量摄入过多、营养过剩、肥胖、缺乏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热量摄入适当,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充足是最佳的饮食配伍。(2)定期测量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应该将血糖测定列入中老年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一次正常者,仍要定期测定。凡有多饮、多尿、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外阴瘙痒、视力减退、体重减轻等症状时,要及时就诊,尽早诊断,尽快治疗。(3)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发生并发症,多因此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而到了晚期,疗效往往不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细节提醒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手段即多懂(了解预防糖尿病的知识)、少吃、多动、勤查、放松。

24.血糖的来龙去脉

血糖是指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在正常的糖代谢过程中,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血糖主要来源于以下途径:(1)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经消化吸收后转变成的葡萄糖。(2)储存于肝脏中的肝糖原和储存于肌肉的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入血。(3)非糖物质即蛋白质、脂肪分解成氨基酸、乳酸、甘油等,通过糖异生作用而转化成葡萄糖。

血糖的去路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葡萄糖在组织器官中氧化分解供应能量。(2)在剧烈活动时或机体缺氧时,葡萄糖进行无氧酵解,产生乳酸及少量能量以补充身体的急需。(3)葡萄糖在肝脏、肌肉、肾脏等转化成糖原储存起来。(4)多余的葡萄糖可以在肝脏转变为脂肪等。细节提醒正常人的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空腹和餐后波动在3.3~8.9mmol/L这一狭窄的范围内,虽然受进食、运动、饥饿、精神刺激等因素的影响,但很少超出上述范围。

25.高血糖对人体有何影响

糖尿病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那么,长期处于高糖状态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呢?(1)失水:由于高血糖引起渗透性利尿,使尿量增加,尿糖排出增加,可使机体失水。(2)电解质紊乱:随着大量尿液的排出,体内的电解质(如钾、钠、氯等)也随之排出,引起电解质的紊乱。严重的低钾血症有引起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的危险。(3)渗透压增高:高血糖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流动导致细胞内失水,当脑细胞失水时可引起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出现意识障碍、嗜睡甚至昏迷等。(4)胰腺β细胞功能衰竭:长期高血糖对胰腺β细胞有“毒性”,会使胰腺β细胞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更少,使病情更为恶化。(5)消瘦:由于高血糖时尿糖增加,葡萄糖不能被很好利用,由体内脂肪、蛋白质来分解供能,使体重减轻、形体消瘦。(6)引起或加重并发症: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促使血管、神经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使病情加重。细节提醒高血糖是有“毒性”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血糖,重视健康。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防止并发症。

26.影响血糖波动的因素

正常人血糖的昼夜变化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在神经、内分泌、肝脏等的调节下,能稳定在3.3~8.9mmol/L这一相对狭窄的范围内,但糖尿病患者这种自动调节功能减退,血糖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使血糖引起波动:(1)合并急性感染如感冒、肺炎等时;(2)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时;(3)外伤或手术时;(4)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恐惧、暴怒、悲哀时;(5)妇女妊娠期或月经期;(6)剧烈运动时;(7)饮食超量时;(8)运动量减少时;(9)药物使用不当,漏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注射剂量不准确,或者注射部位吸收不好时;(10)生活不规律,过度疲劳,熬夜等;(11)天气骤然变化时。细节提醒糖尿病患者应该调畅情志,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监测血糖,身体不适时及时就诊。

27.血糖居高不下的原因

许多糖尿病患者存在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血糖总是降不下来?影响血糖的因素有很多,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饮食控制不严

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它有助于减轻胰岛负担、降低血糖、减少药物用量及控制体重。血糖轻度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单纯依靠饮食控制即可使血糖恢复正常。相反,如果患者不重视饮食控制,再好的药物也难以使血糖保持正常。

运动量不足

运动本身是一个能量消耗的过程,它可以促进肌糖原的分解及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运动还有利于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科学合理的运动对降低血糖大有益处。

胰腺β细胞功能衰竭

临床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β细胞功能随着病程的延长呈进行性下降,最终甚至可像1型糖尿病一样完全衰竭。倘若病人胰岛分泌功能严重不足,则会使降糖药物的作用大大降低甚至无效,使血糖居高不下。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2型糖尿病病人的病因除了胰岛素分泌不足外,胰岛素抵抗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并且贯穿于整个病程当中。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增加胰岛素用量,有时很难取得理想的降糖效果。

处于应激状态

睡眠不佳、精神高度紧张、感冒发热、感染等,均可导致糖尿病患者的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对抗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导致血糖居高不下。

低血糖后高血糖

低血糖后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及升糖激素(如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增高。糖尿病患者若是在凌晨出现低血糖,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空腹血糖升高,这种情况是由于夜间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过大造成的。此时,降糖药用量宜适当减少而不是增加。

药物用法不正确

有些短效降糖药需一日三次口服,如果减少用药次数,血糖就得不到良好的控制。

其他药物影响

有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雌激素、甲状腺激素、利尿剂、心得安等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影响降糖药物的效果,应尽量避免使用。细节提醒引起高血糖的原因有很多,应请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自行随意增加药物剂量。

28.什么是尿糖

正常人尿中可有微量葡萄糖,尿内含糖量为0.56~5.0mmol/24h,定性试验为阴性。当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即肾糖阈)时,尿糖定性为阳性。尿糖的改变在观察糖尿病病情变化中有一定作用,但是只有在肾糖阈正常时才有观察意义,肾糖阈是指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一般老年人或肾脏疾病患者肾动脉硬化后肾糖阈发生改变,不适宜用尿糖观察病情。

尿糖测定可分为以下几种:(1)24小时尿糖:收集24小时尿,或每次收集一部分,但记录总尿量,可做尿糖定性与定量,正常定性为“阴性”,24小时尿糖定量应<1g。(2)段尿:指早餐至午餐、午餐至晚餐、晚餐至睡觉前、睡觉至次日晨这四段时间的尿,它可以反映餐后至下一次就餐前血糖的变化。(3)次尿:为早、中、晚与睡前半小时排尿一次,弃之不要(等于排空膀胱),在半小时后再留尿,做尿糖定性。细节提醒尿糖增高反映几小时前的血糖水平,不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情况,且仅在控制高血糖时有一定帮助,不能诊断或预示低血糖。

29.胰岛素是什么

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由胰腺β细胞分泌,它是调节机体物质代谢、促进糖和脂肪贮存、促进蛋白质合成、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的主要激素。

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血糖浓度是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的因素,它可直接刺激胰腺β细胞的分泌活动。当血糖浓度升高时,可使胰腺β细胞在30秒内大量释放所贮存的胰岛素,故胰岛素的分泌量在5分钟内可增加10倍,但持续时间不长,5~10分钟下降50%,然后出现第二次分泌增多,2~3小时达高峰,持续时间较久,这主要是激活细胞内的酶系统,合成大量新的胰岛素所致。由于胰岛素分泌增加,可使血糖下降。相反,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素分泌则迅速减少,几分钟内血糖可升高至正常水平,从而维持血糖水平的相对稳定。

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功能缺陷,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按正常方式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就会异常增高,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细节提醒需要指出的是,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因此口服后必然受到胃肠道分解酶的破坏,目前药用胰岛素尚无口服制剂,只有注射用制剂。

30.胰岛素有什么作用

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糖代谢:胰岛素能促进全身各种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葡萄糖进入肌细胞和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在肌细胞中转变为肌糖原,在肝细胞中转变为肝糖原以及在脂肪细胞中转变为脂肪,并抑制糖原分解。同时,能抑制甘油、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即抑制糖原异生。通过上述环节使血糖的去路增加、来源减少,从而降低血糖水平。(2)调节蛋白质代谢:胰岛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从而有利于机体生长。并且,在胰岛素的共同作用下,生长激素才能发挥其合成蛋白质、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3)调节脂肪代谢:胰岛素可以促进脂肪的合成和贮存,又能抑制脂肪的分解。胰岛素缺乏时,糖分解利用受阻,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增加,大量的脂肪酸在肝内氧化,以致生成大量酮体,引起酮血症、酸中毒。(4)胰岛素可促进钾离子和镁离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可促进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及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细节提醒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如果胰岛素缺乏,会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从而引起糖尿病。

31.哪些因素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血糖浓度

血糖浓度是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它直接刺激胰腺β细胞的分泌。当血糖浓度升高,可使β细胞在30秒内大量释放所贮存的胰岛素,胰岛素的分泌量在5分钟内可增加10倍,但持续时间不长,5~10分钟下降50%,然后出现第二次分泌增多,2~3小时达高峰,持续时间较久,这主要是激活细胞内的酶系统,合成大量新的胰岛素所致。由于胰岛素分泌增加,可使血糖下降。相反,当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分泌则迅速减少,几分钟内血糖可升高至正常水平,从而维持血糖水平的相对稳定。

氨基酸和脂肪酸的作用

进食含蛋白质、脂肪较多的食物后,血中氨基酸、脂肪酸浓度升高,可刺激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其中尤以精氨酸、赖氨酸作用较强。

激素的作用

进餐后胃肠道激素增加,如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等可促进胰岛素分泌。胰高血糖素能直接作用胰腺β细胞或通过升高血糖间接促进胰岛素分泌。

神经兴奋作用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促进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抑制胰岛素分泌。细节提醒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高糖、高脂肪、高蛋白质饮食,避免情绪波动,减轻心理压力。

32.使用胰岛素会成瘾吗

胰岛素是胰腺β细胞分泌的唯一能降低血糖的物质。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在体内降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而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开启葡萄糖从血液进入细胞的大门。只有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才能为细胞提供能量,使人体维持各种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说胰岛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种激素,没有胰岛素,人就不能生存。

人工胰岛素自1921年问世以来,让糖尿病患者生存率大大提高,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使糖尿病成为可以控制的疾病。应用胰岛素能很好地控制血糖,改善患者胰腺β细胞的功能,对改善患者病情及预后有极大好处。有些患者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正说明体内缺乏胰岛素,需要外源性胰岛素帮助补充。这跟毒品成瘾完全是两回事儿。

临床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胰腺β细胞数量已经衰减为正常人的一半,因而胰岛素的分泌出现不足。对这些新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短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使其胰腺β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有的患者在强化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内仅凭饮食和运动控制就可以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胰岛素不仅可以控制血糖,同时还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对抗炎症反应、预防各种并发症等。因此,早期及长期使用对身体有益无害,根本不存在“成瘾”的问题。对于胰岛素上瘾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细节提醒胰岛素是您体内的自然物质,所以注射胰岛素既没有毒性也不会成瘾。

33.胰腺β细胞功能可以恢复吗

一些刚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心中会存在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患上糖尿病?经过治疗后糖尿病能治愈吗?

患上2型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人体的胰腺β细胞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是身体对胰岛素利用能力减退,又称为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早期是胰腺β细胞对葡萄糖的失敏感性阶段,此时高血糖暂时抑制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及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胰岛素抵抗加重,胰腺β细胞为代偿胰岛素抵抗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从而加重胰腺β细胞的负荷,加速胰腺β细胞功能的衰竭。

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能否恢复,主要取决于胰腺β细胞功能有多大程度的可逆性。1997年,以色列专家对12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停止治疗后,其中9例不再服用任何降血糖药物就可使血糖维持正常9~50个月。近年来,我国的专家也证明,这种强化治疗能使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释放恢复正常。从实验中可以看到,血糖水平很高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很少、胰腺β细胞功能很差,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胰岛素强化治疗,使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以后,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加,胰腺β细胞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为什么新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经过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胰腺β细胞功能有得到逆转的可能呢?专家们认为,高血糖是有毒性的,可以抑制胰腺β细胞,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使胰腺β细胞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恢复。另外,血糖控制良好后,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所改善,消除了高血糖对胰腺β细胞的持续刺激,节省了胰岛素的分泌,打断了糖尿病患者高糖所造成的恶性循环。细节提醒早期应用胰岛素治疗可以改善胰腺β细胞的功能。

34.糖尿病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蛋白质是一种含氮的高分子化合物,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参加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总共有二十多种,其中八种氨基酸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这八种必需氨基酸是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蛋氨酸和缬氨酸。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它是构成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约占人体总重量的18%。它大部分存在于人体肌肉组织中,少量存在于血液、软组织、骨骼及牙齿中。作为组织主要结构成分的蛋白质,经常处于自我更新之中。人体没有储存蛋白质的特殊场所,肌肉便成为蛋白质的临时调节仓库。食物中如瘦肉、鱼、鸡蛋、各种豆类及豆制品等含蛋白质较多,这些食物被消化吸收后,以氨基酸的形式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以补偿生理性消耗。正常情况下,一般每人每天进食0.8~1.2克/公斤体重蛋白质即可。

患糖尿病时,蛋白质代谢紊乱,表现为合成受阻,分解加强,导致高血糖症,蛋白质消耗增多,患者形体日见消瘦和衰弱,抗病能力下降,故极易并发各种感染性疾病。细节提醒胰岛素对蛋白质的合成有刺激作用,消瘦的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后,由于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吸收利用,不会以尿糖从尿中排出,可以恢复正常体重。

35.糖尿病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脂肪主要是由甘油及脂肪酸组成的。它是体内能量储存的主要形式。饮食中的脂肪包括以下两种: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食物有植物油(如茶油、橄榄油、葵花子油、玉米油和大豆油)、鱼油等;含饱和脂肪酸较多的食物有猪油、牛油、羊油、奶油、黄油、干酪、可可油以及某些植物油(椰油、棕榈油)等。

人体内脂肪的来源有两条途径:(1)外源性:由食物中的脂肪经消化道分解成游离脂肪酸进入血液,在脂肪组织内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储存在脂肪组织中,以备必要时动用。(2)内源性:肝脏将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亦可将过剩的碳水化合物转变成甘油三酯储存在脂肪组织中,以备必要时再分解。

脂肪组织是机体的能量仓库,它具有双重任务,即脂肪被消化吸收后,将多余的“燃料”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起来,饥饿时再分解,以满足机体各组织对能量的需要。全身组织,除脑和血液中的红细胞外,约有一半的热量是由脂肪转化的,充分利用脂肪,可减少蛋白质的消耗。

患糖尿病时,机体内的脂肪合成减少,分解加速。脂质代谢紊乱引起血脂增高,甚至导致动脉硬化,临床出现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等并发症。此外,脂肪分解过度增加,会产生酮体,当生成大量酮体超过机体的利用限度,就会产生酮血症及酮尿症。酮体是酸性物质,大量酮体在体内堆积则会引起酮症酸中毒。细节提醒胰岛素有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组织释放脂肪酸的作用。当糖尿病患者出现酮症的时候,多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此时需要胰岛素治疗。

36.糖尿病患者患高血压的比例高

糖尿病和高血压常常合并存在,对心血管系统有极强的危害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0%~40%,我国的报道为25%~41.6%,为一般人群的1.7~5倍,这说明,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增高是普遍现象。

1型糖尿病多在并发肾脏病变后出现高血压,2型糖尿病往往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可以在2型糖尿病发病之前、同时或之后出现。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根据心血管危险性评估进行积极的干预和治疗,对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和提高生存质量及延长患者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显著增加了心、脑、肾和其他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还常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脂紊乱、蛋白尿、高凝状态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终末期肾衰的危险性要增高5~6倍。目前接受透析和肾移植的人群中超过40%为糖尿病患者,而在这些患者中,90%以上合并高血压。高血压也是糖尿病特征性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作用可能更甚于高血糖,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的结果显示,降低血压可以减少微血管并发症风险37%,而降低血糖可减少25%。

越来越多的研究令人相信:有效地治疗高血压可以延缓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展,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英国一项为期20年的大型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血压严格控制在144/80mmHg以下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与非严格控制的患者相比,严格控制血压可使糖尿病相关并发症降低24%,脑卒中减少44%,微血管并发症降低37%。细节提醒严格控制血压与强化控制血糖,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同等重要。糖尿病患者应注意其血压情况,而高血压患者也应监测血糖。

37.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脂血症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代谢紊乱。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周围组织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降低和数量减少,发生胰岛素抵抗,血清胰岛素水平增高,但由于脂肪细胞膜上的受体不敏感,对脂肪分解作用的抑制减弱,游离脂肪酸生成增多,进入肝脏转化为甘油三酯增多,导致血中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甘油三酯增多,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

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绝对缺乏,导致脂肪分解加速、加强,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而生成甘油三酯和酮体,毛细血管壁脂蛋白脂肪酶活性减低,于是乳糜微粒及极低密度脂蛋白分解减弱而在血中浓度增高。测血脂表现为低密度脂蛋白中度升高,甘油三酯显著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细节提醒良好的血糖控制是矫正血脂异常的关键,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是中心环节,应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

38.腹型肥胖者易患糖尿病

虽然肥胖与2型糖尿病有密切关系,但体重正常的人如果脂肪分布异常,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危险。体重不过重或不显肥胖,并不代表没有患上糖尿病的危险。正常体重的人,仍可能具有过多的脂肪,分布在内脏或腹部,这是引起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中国人肥胖模式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偏向局部肥胖,脂肪易积聚在腹部。腹型肥胖比非腹型肥胖具有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为肥胖者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脂肪、肌肉、肝细胞的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降低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胰岛素抵抗,葡萄糖利用障碍,糖尿病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肥胖者。

2型糖尿病或葡萄糖耐量受损(糖尿病早期)的人,他们的腹部脂肪均比那些葡萄糖耐量正常者多。细节提醒久坐不动容易引起腹型肥胖,运动对减少腹部脂肪特别有效。

39.什么是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指在个体中多种代谢异常情况集结存在的现象,这些异常包括: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紊乱、全身或腹部肥胖等。这些代谢异常大多为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患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代谢综合征曾被称为“死亡四重奏”“X综合征或Reaven综合征”等。

目前认为,组织(肌肉、肝、脂肪、甚至胰腺β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即发生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中各种代谢异常集结出现的中心环节及共同的发病机制。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为,具备以下4项组成成分中的3项或全部者:2(1)超重和(或)肥胖者:BMI≥25.0kg/m;(2)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及(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及(或)已确认为糖尿病并治疗者;(3)高血压:血压≥140/90mmHg及(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4)血脂紊乱:空腹血甘油三酯(TG)≥1.7mmol/L及(或)空腹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0.9mmol/L,女性<1.0mmol/L。细节提醒代谢综合征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所以治疗代谢综合征首先要改变生活方式。

40.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包括哪些内容

糖尿病的治疗不是一个单一的治疗,而是一个综合治疗。它的治疗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监测、患者教育,这五项被称为“五驾马车”,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其具体内容。

饮食控制

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首要与基本措施,应严格并长期执行。做到总热量和营养成分适合生理需要,进餐定时定量。

运动疗法

适当的运动可以减轻体重,改善心脏和血管功能,增进适应性和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血脂水平。

药物治疗

包括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及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教育能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还能使患者早期发现糖尿病、了解相关知识、掌握控制糖尿病的基本技能,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监测

糖尿病的监测是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也是糖尿病得到良好控制从而减缓和预防各种并发症的保证。细节提醒糖尿病监测的内容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功、肾功、眼底检查、体重、血压等。

41.吃糖会引起糖尿病吗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摄入的糖类食物,经过胃肠道消化,便由淀粉变为葡萄糖,再由肠壁吸收到血液变为血糖。一部分血糖贮存在肝脏、肌肉组织里,一部分则被氧化分解产生热能,供人体需要。正常人的血糖之所以保持在正常范围,就是因为有充足的胰岛素进行调节。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影响了对葡萄糖的调节,才会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所以,吃糖与糖尿病无必然联系。

但是,如果家族中有患糖尿病者、肥胖者等高危人群,则应少吃糖,若过多摄入糖会引起肥胖,从而诱发糖尿病。细节提醒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吃糖会引起糖尿病”的说法不确切。

42.糖尿病患者为何要坚持运动

运动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运动能促进肌糖原和血液中葡萄糖的利用。人在安静时,能源消耗大部分来自游离脂肪。运动一开始,机体就会动用肌肉中的糖原和血液中的葡萄糖。运动10~15分钟,消耗糖原和葡萄糖就会急剧增加,其后,越接近最大运动量,葡萄糖的利用率越大,因此运动有利于降低血糖。(2)运动能抑制饭后血糖升高。研究发现,饭后血糖升高和运动量成负相关。也就是说,运动量越大,饭后血糖值上升越小。(3)运动能减少胰岛素消耗量。临床研究发现,适量的运动可使胰岛素消耗减少,使胰腺β细胞负担减轻。另外,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对自身和外来注射的胰岛素不敏感,通过运动使体重减轻后,可改善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使胰岛素的用量减少。(4)运动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我们知道,长期的体育锻炼使肌肉能更多地利用脂肪酸,降低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强脂蛋白酶活性,并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有助于降低血脂,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细节提醒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减轻体重,降低血糖,改善血脂、血压,并可增加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糖尿病是十分有益的,希望糖尿病患者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体育锻炼。

43.糖尿病患者运动时应注意什么

糖尿病患者应该适当参加运动锻炼,并把运动作为一种疗法。但在运动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运动项目

糖尿病患者可根据病情、年龄与爱好,选择诸如散步、中速步行、慢跑、广播操、太极拳、爬坡、蹬楼梯、骑自行车、游泳等非剧烈或对抗性的运动。

运动的度

糖尿病患者毕竟有别于健康人,参加运动锻炼时必须注意掌握好分寸。每日或每周有数日定时进行锻炼,每次时间以持续20~40分钟为宜,这样才能使运动治疗达到合适的量。运动时间的掌握极为重要,既不能运动时间过长,也不能运动时间过短,否则达不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反而使病情加重。生理学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运动开始的5~10分钟,达不到降血糖的目的;运动时间20~30分钟,降血糖的作用最佳;运动时间超过40分钟,虽然血糖可以降低,但血中脂肪增加,会加重糖尿病病情。

运动的节奏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调整好运动的节奏,在运动前要做简单的热身运动,逐渐加大运动量,使心肺功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运动快结束时,至少要有5分钟的减速调整。

运动的时机

有人担心,运动时机掌握不当会诱发低血糖,实际上这不应成为糖尿病患者参加运动锻炼的障碍。患者在锻炼时应注意时机,如不要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发挥最大效应时做运动锻炼。为了做到有备无患,患者在运动时,身上可备几块糖果,以便应急。

运动的禁忌

必须指出的是,1型糖尿病病人在血糖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之前,不要参加运动锻炼;2型糖尿病病人虽然不禁忌运动锻炼,但也以散步、一般的步行锻炼更为安全;有视网膜病变的病人,运动量不能过大,以免诱发眼底出血;有心、肝、肾、肺功能不全或急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病人,运动当属禁忌之列。细节提醒糖尿病病人大多为中老年人,许多病人并发有高血压、高血脂和心血管病,病人在开始运动时要本着量力而行、适宜勿过的原则,绝不能运动过度。

44.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长寿

病人常问:“我得了糖尿病还能活多久?”这是一个很难回答而又必须回答病人的问题。糖尿病人同样能够长寿。糖尿病人要长寿需掌握同疾病作斗争的方法:(1)心情愉快:精神刺激、压力增大是致病因素之一,心情愉快则是战胜疾病的重要手段。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药物中最好的就是愉快和欢笑。”心情不好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由于内分泌失调而产生的激素均可使血糖升高。(2)控制饮食: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措施,应严格并长期执行,进餐需定时定量。(3)适当运动:运动可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脂代谢,控制体重,改善心肺功能,调节血压,增强体质,且有利于控制血糖。(4)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采用西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目前能达到的理想水平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症状消失。细节提醒防治糖尿病最重要的是早发现、早治疗。很多病人来检查时已进入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糖尿病早期常无症状,建议体检时查一查血糖,以便及时发现,抓紧治疗。

45.为什么说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患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故至今糖尿病尚无根治措施。采用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口服药、胰岛素及传统医药治疗,只能有效地控制病情,但目前还不能根治糖尿病。因此那些所谓能够根治糖尿病的灵丹妙药是不可信的。即使有的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血糖、尿糖恢复正常,与正常人一样参加工作及劳动,若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也仍不正常。如果此时不注意调养、饮食不控制或不按医生的要求治疗,还会出现高血糖。因此可以说,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长期坚持治疗,即使病情得到理想控制,也要坚持饮食治疗,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糖尿病患者也不要因为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而忧心忡忡、悲观失望。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正确认识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也不是不治之症,可怕的是威胁生命的慢性并发症。因此,只要糖尿病患者坚持长期治疗,与医生密切配合,长期稳定地控制糖尿病,就可防止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达到长寿与健康的目标。细节提醒有些新发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可出现暂时缓解期,即使不用药,血糖也能维持在正常范围,患者的一般情况良好,能够正常地学习和生活。大约持续数月至1年,但这并不表明“治愈”,此期仍应坚持小剂量胰岛素治疗。

46.警惕糖尿病的皮肤信号

(1)红色面孔:有人调查150例糖尿病患者,大多数面色较红。(2)皮肤疱疹:酷似灼伤性水疱,壁薄,内含透明浆液,疱疹周围无红晕,好发于指、趾、手足的背部或底部边缘。单个或多个出现,数周内自愈,但可反复出现。(3)颈部毛囊炎:后颈枕部出现脓头痱子样的炎症,触痛,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小疖子或蜂窝组织炎。脓液排除后可愈合,但常此起彼伏,反复发生。(4)瘙痒难忍:部分糖尿病人可发生全身或局部皮肤干燥脱屑,剧烈瘙痒。妇女患者以阴部瘙痒更多见。(5)感觉异常:四肢皮肤麻木,常有灼热感、蚁走感,行走时有踏棉垫感。有的人手足及四肢剧烈疼痛,穿衣裤、盖被时可加重疼痛。(6)出汗反常:多汗(多见上肢和躯干)或少汗(多见下肢),甚至有的患者大汗淋漓。(7)足部坏疽:患者足部疼痛,温度觉消失,干燥易裂,发生溃疡、化脓、坏死、愈合困难,甚至发生足穿孔症。细节提醒出现以上皮肤改变时,要高度警惕是否患了糖尿病,请及时就诊。

47.什么是妊娠糖尿病

在糖尿病诊断之后妊娠者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在妊娠期间发现糖尿病者为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高血糖的主要危害为增加新生儿畸形、巨大儿和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一般来讲,在糖尿病患者合并妊娠时血糖水平波动较大,血糖较难控制,绝大多数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相反,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相对较轻,血糖易于控制,多数患者可通过严格的饮食计划和运动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仅部分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妊娠糖尿病一般在妊娠后期发生,约占妊娠妇女的3%~6%,由于妊娠时摄食量增加以及胎盘分泌的激素抵消胰岛素的作用,使糖耐量异常甚至导致糖尿病。在分娩后大部分患者血糖可恢复正常,产后体重是预测日后是否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体重正常者,5~10年后有5%~10%可能发生糖尿病。体重超重者,有35%~50%发生糖尿病。细节提醒具有多种可致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妇女如果妊娠早期糖耐量正常,在妊娠24~28周应该重复进行筛查。

48.糖尿病妇女怀孕前的准备

糖尿病妇女如计划妊娠,应在受孕前进行如下准备:(1)开始口服叶酸。(2)停用口服降糖药物,改为用胰岛素控制血糖。(3)停用他汀类药物。(4)严格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将控制高血压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替换为甲基多巴或钙通道阻滞剂。(5)严格控制血糖,加强血糖监测。将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3.9~5.6mmol/L之间,餐后血糖在5.0~7.8mmol/L之间。(6)检查有无视网膜病变并对视网膜病变加强监测治疗。(7)加强糖尿病教育。(8)戒烟。细节提醒每天口服叶酸1mg或含1mg叶酸的维生素,可以减少新生儿发生神经管缺陷的危险。

49.妊娠糖尿病的管理

(1)在确诊妊娠糖尿病后,应1~2周就诊一次。(2)接受糖尿病教育。(3)每日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4~6次。血糖控制的目标是血糖正常,即空腹血糖3.9~5.6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5.0~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以内,尽可能降至正常。如空腹血糖大于5.8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大于7.8mmol/L,考虑开始胰岛素治疗。(4)饮食计划应有利于保证孕妇和胎儿营养但又能控制孕妇的体重。(5)每3个月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并做相应的治疗。(6)加强胎儿发育情况的监护,常规超声检查了解胎儿的发育情况。(7)如无特殊情况,按预产期分娩;分娩时尽量采用阴道分娩。(8)分娩时和产后加强血糖监测,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细节提醒与非糖尿病孕妇比较,妊娠糖尿病发生高血压、蛋白尿、水肿、子痫的几率增高。因此,围产期保健除了控制血糖外,还要监测这些合并症的指标。

50.分娩后糖尿病的管理

在大多数情况下,妊娠期的高血糖在分娩后立即下降,妊娠期应用的胰岛素不再需要。妊娠时糖尿病的发生越早和胰岛素剂量越大的患者,产后完全恢复的可能性越小。(1)糖尿病合并妊娠者在分娩后对胰岛素的需要量会明显减少,应注意血糖监测,适时减少胰岛素的用量,避免低血糖。分娩后,糖尿病的管理同一般糖尿病患者。(2)妊娠糖尿病使用胰岛素者可在分娩后停用胰岛素(需除外1型糖尿病),多数患者不需要口服降糖药。分娩后血糖正常者应在产后重新评估血糖代谢情况并进行终身随访。细节提醒由于妊娠糖尿病妇女在产后20年中约有50%可发生糖尿病,所以应该每年检测血糖。

51.糖尿病孕妇的胎儿会有哪些问题

以往的一些研究已经让医生充分了解了母亲的糖尿病是如何影响她们未出生的孩子以及如何预防此类婴儿的并发症。科学家们已获知,胎儿在子宫内如果一直处于高血糖的环境中,往往在出生时会有困难。母亲的血糖越高,问题就会越多。(1)糖尿病孕妇的胎儿患先天性畸形的概率为5%~9%,普通人群为2%,糖尿病伴发最常见的畸形发生在妊娠第七周前,包括神经管、肾脏和心脏缺陷。(2)糖尿病孕妇的胎儿常常流产或早产。(3)由于高血糖过度营养胎盘,胎儿往往过大而不能顺利安全地生产,通常需要剖腹产。(4)糖尿病孕妇的婴儿低血糖的发生率升高,大约为30%。(5)糖尿病孕妇更易患毒血症,令母婴有生命危险。细节提醒糖尿病妇女孕期应用胰岛素治疗、注意饮食及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从而避免母婴短期的并发症。受孕前血糖的最佳控制可以将胎儿畸形风险降低到接近普通人群的水平,因此孕前和孕期严格控制血糖是非常重要的。

52.儿童糖尿病和成人糖尿病一样吗

儿童糖尿病与成人糖尿病在类型、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区别。

成人糖尿病多为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或分泌相对缺乏引起的。它起病多较缓慢,而且轻症患者多无明显的症状,有些患者以皮肤感染、皮肤瘙痒或外阴瘙痒等为首发症状。通过健康检查往往能发现早期的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β细胞还有一定的功能,因此它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和适量运动来控制血糖。当这两种方法无效时,可加用适当的口服降糖药。如果上述三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仍不能控制血糖时可考虑用胰岛素治疗。

儿童糖尿病则远不相同,多为1型糖尿病。其发病是由于胰腺β细胞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使患儿发病初期即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起病较快,糖尿病症状常常突然出现,而且较典型。一旦发病,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和乏力等症状。因为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发病时胰腺β细胞损伤已较严重,因此确诊以后必须马上开始胰岛素治疗以维持生命。胰岛素治疗是儿童糖尿病治疗的根本措施,而且要终生使用。同时,儿童糖尿病的辅助治疗还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精神心理疗法等。细节提醒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中肥胖的患病率也成增高趋势,儿童糖尿病患者中也不乏2型糖尿病。

53.儿童糖尿病能治愈吗

儿童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需终生进行治疗。它的病程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大概要经过四个时期:起病期、蜜月期、强化期、完全糖尿病期。

一般情况下,从糖尿病患儿出现临床症状到医生明确作出诊断多在3个月以内,这段时期内,病人可表现多种糖尿病的症状,如三多一少、乏力等,称为起病期。这个时期的病人全部需要用胰岛素治疗,经过治疗后病人的糖尿病临床症状消失,血糖下降,此时病人即进入蜜月期。这一时期病人胰岛素用量减少,经历的时间因人而异,可以是几周到一年多。此期患者残留的胰腺β细胞产生的胰岛素减少了病人对胰岛素的需要量,甚至可以停用,血糖也能维持在正常范围,患者的一般情况良好,能够正常地学习和生活。病人经过蜜月期以后,会逐渐进入糖尿病强化期,这个时期病人对胰岛素用量会逐渐或突然增大,几个月以后,胰岛素的用量才变得比较稳定,从而进入完全糖尿病期。

青春期患儿性激素分泌增加,由于性激素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也就是性激素可以减弱胰岛素降血糖的作用),胰岛素的用量又可以再次增加,病人的病情也会变得不太稳定,待青春期过去,病人的胰岛素用量逐渐减少,恢复至青春期前的水平,病人的病情也变得比较稳定。

上述儿童糖尿病的发展规律决定了糖尿病患儿必须进行终生坚持不懈的治疗以维持生命,中断治疗只会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细节提醒目前糖尿病还是一种不能治愈的疾病,但积极严格地控制血糖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减缓并发症的发展。作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建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54.糖尿病青少年能否上学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之一就是使病人享受正常的生活,对于糖尿病儿童及青少年正常生活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是上学,糖尿病患儿不但能够上学,而且应鼓励他们上学,并为他们正常读书提供有利条件。有的家长当孩子得了糖尿病时,不能正确对待,自暴自弃,对孩子放任自流;也有人惊慌失措,随便让孩子休学,或者“有病乱投医”,带着孩子跑遍全国,以求得根治糖尿病的良方,结果使患儿既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又使他们失去了正常读书的机会,这是不可取的。

患儿能按部就班地上学,首先使他们有正常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意识到自己也能和其他儿童一样。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对糖尿病的满意控制也是相当有利的。另外,患儿有正常学习的机会,比较扎实地掌握一技之长,可以使他们在今后的就职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所以,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必须上学。当然在这类儿童上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好他们的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需要看病时就要去医院就医,使糖尿病控制得更好。细节提醒糖尿病患儿应该与正常同龄人一样享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身心会得到健康发展。

55.儿童糖尿病家长的职责

在对糖尿病患儿进行积极治疗时,不仅需要医务工作者的努力、社会各方面的充分理解和支持,而且还需要患儿的积极参与,因此让儿童糖尿病患者学会管理、照顾自己,是每一位患儿家长的职责。

首先,家长应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与别的小朋友没有什么不一样,只是比别的小朋友缺少一点点胰岛素而已,只要注射胰岛素,控制好血糖就能像别的小朋友一样健康成长。

其次,需要患儿家长与医务人员紧密配合,让糖尿病儿童获取尽可能多的有关糖尿病的信息,对控制好自己的糖尿病树立起坚定的信心,教会他们如何进行血糖自我监测、如何注射胰岛素以及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饮食和运动,也就是说,让他们变得更加独立,这在糖尿病自我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此外,让自己的孩子经常与其他小病友保持联系,或者参加一些专门为他们举办的一些活动如糖尿病夏令营,在这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儿童糖尿病患者可以自由地与他人谈论自己的病情以及一些其他相关的问题,这可使他们感受到被社会接受、承认的喜悦,并且从其他病友那里得到的支持会有助于他们管理好自己的糖尿病。细节提醒对于患病儿童来说,最理想的教育环境是与年龄相适应的同伴组成的教育、帮助小组或夏令营。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儿童糖尿病俱乐部,在那里除了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疾病外,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助于这些小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患儿在参加这些活动时,还可以从糖尿病专家那里得到正确的知识,而且在发生意外时,糖尿病患儿会得到及时、专业的处理。

56.糖尿病儿童或青少年参加锻炼的益处

(1)改善血糖控制;(2)减少胰岛素用量;(3)降低影响健康的长期风险,包括肥胖、骨质疏松、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4)改善骨骼肌的生长和强度;(5)适当地增加体重、维持体重或减轻体重;(6)促进肌肉发育;(7)锻炼自我,培养社会和团队合作精神;(8)养成终身的健康习惯;(9)促进心理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10)减轻压力。细节提醒要培养儿童或青少年喜爱运动、定期进行运动并且发现运动的有利之处和其中的乐趣,使运动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57.儿童、青少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的目标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使机体尽可能保持正常的代谢功能,而且要避免治疗中的严重并发症,尤其是症状性高血糖和低血糖,以下列出了儿童、青少年的血糖控制目标:(1)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血糖应控制在进餐前5.6~11.1mmol/L,睡前及夜间6.1~12.2mmol/L,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9%。(2)学龄儿童:血糖应控制在进餐前4.4~11.1mmol/L,睡前及夜间5.6~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8%。(3)青少年:血糖应控制在进餐前4.4~9.4mmol/L,睡前及夜间5.0~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细节提醒儿童和青少年血糖控制的目标不同,反映了各发育阶段的差异,美国糖尿病协会不主张对2岁以下的患儿实施严格的血糖控制,并建议对8岁和8岁以下的患儿亦要谨慎,因为低血糖对幼儿的神经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58.如何计算儿童和青少年每天所需要的能量

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他们的营养需求和正常同龄人相似,以下提供每天的热量计算的一般方法:(1)0~12岁:第一年每天1000千卡,1岁以后每年每天增加100千卡。(2)12~15岁:女性每天2000~2500千卡,12岁以后每年每天增加200千卡;男性每天29~33千卡/公斤理想体重。(3)15~20岁:女性每天29~33千卡/公斤理想体重;男性每天33~40千卡/公斤理想体重。细节提醒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营养需求和正常同龄人相似。一般碳水化合物占饮食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30%。

59.对糖尿病认识和治疗存在的六大误区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治疗易、坚持难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患者由于不能坚持科学治疗,对糖尿病认识和治疗存在误区,从而延误治疗,加重病情。一般来说,目前糖尿病认识有六大误区:(1)糖尿病可以根治

现在一些虚假广告宣传“糖尿病可以根治”,实际上,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除少数继发性糖尿病外,原发性糖尿病是不能根治的。但它是一种可以被控制的疾病。只要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患者同样可以长寿。(2)血糖得到控制,治疗就可以停止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需终身治疗。有的患者一两次血糖检查正常即擅自减量,甚至停药,这不仅会导致血糖再次升高,而且血糖波动会对各个脏器带来严重的影响。若病情长期稳定,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逐步调整用药。(3)只用药物就能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与长期饮食过多、肥胖、活动减少、烟酒嗜好等因素有关。除了药物治疗外,在生活上进行科学干预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会更好。(4)感觉良好时,血糖监测就没有必要了

准确全面的血糖记录是医生观察治疗效果和调整用药的依据。但有的患者对于血糖监测不重视,感觉不舒服才想起查一次血糖。医生在观察治疗效果和调整用药时缺乏必要的依据,导致治疗效果欠佳。(5)长期使用胰岛素会产生依赖性

有些患者害怕打胰岛素。其实胰岛素治疗能有效控制血糖,保护胰岛功能,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副作用小。有些患者胰岛功能破坏比较严重,不注射胰岛素已不能控制血糖。另外,有些患者存在并发症,不适合口服药物治疗,这个时候使用胰岛素治疗非常必要。(6)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

水果中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对糖尿病患者很有益处。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但不能滥吃,要适量。另外,吃水果时最好在两餐之间,血糖平稳时吃,而且要选择少糖水果,如草莓、柚子等。细节提醒持之以恒地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和科学治疗是战胜糖尿病的法宝。

60.吸烟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

吸烟的危害众所周知,可诱发多种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等,并且吸烟也是引起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因此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该戒烟。在口服葡萄糖试验中,吸烟能使血糖水平升高,并能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这可能是吸烟导致糖尿病的主要机理。糖尿病患者吸烟的害处更大:吸烟会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不仅升高血糖,而且升高血压;吸烟可以损害呼吸道的屏障功能,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吸烟可以使血管痉挛,血液黏稠度增加,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加重心血管及微血管病变;吸烟还可以引起肝细胞的损害及削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吸烟会加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下降的速度,并可加重白内障、胃轻瘫、外周血管疾病等慢性并发症。因此,戒烟是糖尿病患者预防和改善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

有研究表明,男女吸烟者(25支/日)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均明显增高。因吸烟可减低胰岛素敏感性,升高血糖,并与向心性肥胖相关,显著加重胰岛素抵抗,升高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循环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水平,使血管内皮功能失调更加严重。此外,研究还发现吸烟也是1型糖尿病代谢控制不良最强的影响因素。

以上事实表明吸烟在1型及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均可能起一定的作用。细节提醒大量研究证据表明,吸烟增加心血管疾病、肿瘤、卒中及肺部疾病的危险性,而停止吸烟将降低这些疾病的危险性。

61.戒烟不当也会诱发糖尿病

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早已被肯定。吸烟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尤大,它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并促进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也是促使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戒烟咨询及药物治疗已成为现代糖尿病防治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大力提倡戒烟以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对于未患糖尿病的人来说,戒烟后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度活动,保持理想的体重,可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戒烟可使人产生饥饿感,食欲增强,如不加节制,就可导致体重增加。有不少戒烟者在烟瘾发作时喜欢吃些糖块、瓜子等零食,时间长了,可以导致体重增加,引起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有诱发糖尿病的危险。细节提醒戒烟者应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避免体重增加,并定期监测血糖。

62.预防糖尿病从瘦腰开始

医学上把肥胖、糖尿病、血脂紊乱、高血压称之为代谢综合征。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可以使人患冠心病的危险增加3倍,患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倍。肥胖(主要是腹型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核心。腰围可作为腹型肥胖的指标,瘦腰的目的就是要预防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当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时,即可诊断为向心性肥胖(腹部体脂增多)。这时就应该注意:①规律饮食:适当控制总热量,每天摄入盐应在6克以内,戒酒限酒,减少脂肪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②适量运动:设定切实可行的减肥目标,减5~10公斤或减轻体重的10%。每天至少活动1次,每次活动30分钟,每周至少活动5天。

此外,应定期去医院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如果有异常应及时治疗。细节提醒正确测量腰围的方法是:测定时两足分开(距离25~30cm)并直立。测量部位在骨性胸廓最下缘与髂嵴最上缘的中点水平面。使用软皮尺,让皮尺贴着皮肤表面但不压迫软组织进行测量。

63.长期低血糖应警惕胰岛素瘤

胰岛素瘤是一种少见疾病,以反复发作的空腹低血糖为特征,其来源于胰腺β细胞,病理上大多属良性腺瘤,少数为恶性。常在劳累或空腹时出现低血糖,也可由发热和精神刺激诱发。轻者表现为心慌、出冷汗、头晕等,重者表现为意识丧失,晨间叫不醒,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癫痫样发作。许多病人都首诊于内科或神经精神科,往往被误诊为癫痫和精神病。

胰岛素瘤诊断主要分为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定性诊断包括:①两次以上血糖低于2.8mmol/L。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呈现低平曲线。③周围静脉血糖与胰岛素比值大于0.3。定位诊断主要依靠彩超、CT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等,一般都能在术前发现病灶。

胰岛素瘤的治疗还是以手术切除为主,如果术前不能准确定位,也不应盲目等待,而要及时剖腹探查,术中联合彩超、快速活检、血糖监测等,一般都能发现和切除肿瘤。细节提醒胰岛素瘤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会因长期的低血糖而引起脑损害。因此,对长期低血糖的病人,应高度警惕胰岛素瘤,并积极治疗。

64.糖尿病会导致癌症吗

关于糖尿病是否能导致癌症的问题,目前的意见是一致的: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糖尿病与癌症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糖尿病会导致癌症”这一说法缺乏足够且令人信服的临床依据。

由于糖尿病患者本身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较正常人偏低,这类人群患某些癌症的几率可能相对高一些,但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会患癌症。而且,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使用糖尿病药物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日本对成年人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癌症,特别是某些特殊的组织,例如胰腺和肝脏。研究人员对9.8万名糖尿病男性患者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患癌症的几率比无糖尿病的男性高27%。同时,患有糖尿病的女性也有可能容易患某些癌症。

专家指出,2型糖尿病可以产生过量的胰岛素(高胰岛素血症),可能会促使肝脏或者胰腺的癌细胞生长,同时糖尿病也可以改变性激素的水平,易引发女性的卵巢癌和男性的前列腺癌。因此,糖尿病患者对此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大警觉性。细节提醒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的肿瘤包括肝癌、肾癌、胰腺癌、直肠癌、膀胱癌、肺癌。在女性糖尿病患者中,罹患乳腺癌和子宫颈癌的危险性也增加;而在男性糖尿病患者中,通常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增加。因此,必须重视癌症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65.癌症会诱发糖尿病吗

据不完全统计,有70%~80%的胰腺癌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切除肿瘤后,患者的高血糖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此外,直肠癌、胃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人群普遍存在血糖异常。

专家指出,有些癌症有可能诱发糖尿病。因为糖尿病的发病除了先天因素之外,后天机体的应激反应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排除由于癌症的治疗引发血糖过高的情况,因为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一些抗肿瘤药物,如紫杉醇、顺铂,特别是糖皮质激素,都可能引起血糖升高。这种改变多数是一过性的。细节提醒对癌症患者也应检测血糖,如果发现患有糖尿病,应该选用胰岛素治疗。癌症患者的血糖控制可以适当放宽。

66.常见癌症有哪些症状

专家认为,如果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很多癌症患者是可以治愈的,治疗费用也会大大降低,所以应对常见癌症有一定的了解。

大肠癌

多表现为腹痛、下坠感、便血。凡是30岁以上的人出现腹部不适、隐痛、腹胀,大便习惯发生改变,有下坠感且大便带血,继而出现贫血、乏力,腹部摸到肿块,应考虑大肠癌的可能。有大肠癌家族史者,大肠癌术后患者,大肠息肉、胃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长期高脂低纤维素饮食者,应每半年做一次粪便潜血检查,并行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发现息肉则尽早切除,以防癌变。若检查正常,则应按照医师建议日期定期复诊。

胰腺癌

在胰腺癌的初期,患者常有不能解释的上腹部不适,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进行性阻塞性黄疸,无法解释的厌食及消瘦,体重下降超过10%,不能解释的上腹或腰背部疼痛,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而钡餐检查消化道正常,近期突发糖尿病而又没有发病的因素。对于年龄超过40岁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要高度警惕,如果伴有不明原因的明显消瘦,最好及时到医院做检查。

肝癌

右肋下痛常被称为肝区痛,常见于肝炎、胆囊炎、肝硬化、肝癌等患者。有肝硬化、慢性乙肝或丙型肝炎者及家族中有人患肝癌者,建议每4个月到医院检查一次,抽血化验甲胎蛋白和肝脏B超,若怀疑患病再进一步做CT或肝穿刺细胞学检查,以确定诊断。甲胎蛋白检测对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的阳性率达70%~90%。

肺癌

刺激性咳嗽,且久咳不愈,经抗生素、止咳药治疗不能很好缓解,且逐渐加重,偶有血痰和胸痛发生,此种咳嗽常被认为是肺癌的早期信号。年龄超过40岁、有吸烟史、有肺结核病史、有职业致癌因子(如石棉、无机砷化合物、煤烟、焦油等)接触史者,应每年做一次胸部X线检查,必要的时候做支气管镜检查。

乳腺癌

正常女性的乳房柔软,如果触摸到肿块,或观察到乳房有任何不同于以往的情况,且年龄是40岁以上的女性,应考虑乳腺癌的可能。对于30岁以上的女性,提倡每年一次或半年一次去医院检查乳腺。

宫颈癌

正常妇女的月经每月一次,平时不会出现阴道出血。如在性交后出血,需要排除宫颈癌;性交后出血一般量不多,如果能引起注意,有可能发现早期宫颈癌。提倡妇女每年接受妇科巴氏涂片检查,及早发现变异细胞并及时治疗。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比较低,但近几年,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能存在尿频、尿急、尿潴留、血尿等症状。40岁以上的男性有高度患病危险,50岁以上的男性每年应接受直肠检查或常规体检,并做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细节提醒有些癌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后是很好的。

67.糖尿病合并癌症如何治疗

饮食控制可放宽

对于糖尿病合并癌症的患者来说,他们的饮食控制标准可以比普通糖尿病患者稍微宽松一些,即患者摄入的热量要稍高一些,多余摄入的食物可通过多注射胰岛素来控制。对于接受放疗、化疗的患者,他们从食物中摄入的热量也会稍高一些。最重要的仍然是营养的均衡摄入。

血糖控制可放宽

有糖尿病的患者仍应按照常规的血糖控制原则进行饮食治疗。控制血糖的方法与普通的糖尿病患者并没有明显差异,但血糖控制标准可适当放宽。合并癌症的糖尿病患者宜选择胰岛素控制血糖,不要选择与癌症治疗药物存在竞争或抑制效应的药物,因为这类药物会引起机体代谢负担加重,不利于血糖控制。另外,在治疗癌症的药物选择上,也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进一步破坏胰岛细胞的药物。细节提醒癌症患者最重要的是要保证足够的热量,应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蛋白质1.5~2.0克。

68.糖尿病会传染吗

糖尿病会“传染”吗?答案是否定的。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得的。简单地说,糖尿病的发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遗传因素,也就是说有血缘关系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即父母与孩子之间、爷爷奶奶与孙子孙女之间无论哪一个人得了糖尿病,同家族的人得糖尿病的比率都比较大。

与糖尿病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人到底会不会得糖尿病,还取决于另一方面的因素,即环境因素。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环境因素也是引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其中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性格等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夫妻二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间互相影响,有趋于一致的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因此处于相似的环境,故一方得糖尿病,另一方得糖尿病的几率可能也会稍有增加。

不过,大家也不必过于紧张。俗话说得好,防患于未然。虽然糖尿病患者会使家人从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增加患糖尿病的几率,但大家只要知道了糖尿病的知识,及早进行预防,就可以避免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家中无论是谁得了糖尿病,其他人都应该了解糖尿病,学习糖尿病的知识,如果能因此改变全家人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尽可能地多运动,把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就能有效预防家里其他人发生糖尿病。

即使得了糖尿病,也不必紧张。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的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一样可以享有相同的生活质量和寿命。细节提醒父母双方均患有糖尿病的人患糖尿病的危险约为正常人的4倍。国外报道25%~50%的糖尿病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69.糖尿病的可疑信号

糖尿病家庭史

因糖尿病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疾病。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的人,患病的可能性较大。

肥胖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反复发生皮肤感染

如果反复发生毛囊炎、疖肿、痈等皮肤感染,应警惕糖尿病。

外阴瘙痒

外阴瘙痒是很多女性糖尿病患者的首发症状。另外,反复尿路感染久治不愈者也有可能是糖尿病。

视力减退

若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视力减退应及时就诊,如果发现眼底病变或白内障,则有助于诊断。

过早发生动脉硬化

对过早发生动脉硬化的年轻人,如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均应想到其基础病因有糖尿病的可能。

发育迟缓

儿童原因不明的生长迟缓、消瘦、乏力等。

餐前低血糖

如果进食后2~3小时有心慌、出汗、手抖和乏力、饥饿等低血糖症状者,应想到是否是早期糖尿病性低血糖反应。细节提醒如果妊娠期有糖尿病或曾有原因不明的流产、死胎、巨大儿及畸形儿等,均应警惕糖尿病。

70.糖尿病患者可以驾驶吗

糖尿病患者驾驶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时,如果发生低血糖反应,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即使是轻度的血糖降低或仅有轻微的低血糖症状,对驾驶能力也会产生不利影响,这种影响在某种场合可能是非常危险的。低血糖反应在注射胰岛素或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中比较容易发生。国外报告部分的交通事故与司机的低血糖反应有关。影响糖尿病患者驾驶交通工具的因素还有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特别是眼睛的病变。视网膜病变、白内障以及激光眼底治疗后均可能会使视力或视野受到影响,当视力在0.5以下,或有视野缺损时,不宜驾驶交通工具。

为了安全起见,糖尿病患者不宜选择驾驶员作为职业。在许多国家,要求糖尿病患者在驾照申办时需注明患有糖尿病,否则不予办理交通保险。例如在英国,糖尿病患者驾照有效期只有3年,糖尿病患者必须按规定定期复查病情,病情许可,方能继续申领驾照。许多国家还明确规定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不能从事旅游交通工具的驾驶工作,也不能单独驾驶私家车,口服磺脲类药物的患者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使用降糖药物的糖尿病患者驾驶时需预防低血糖,在车内应备有应急用的糖块或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时候,必须立刻停止驾驶。在长途旅行前,一定要作好旅行计划,特别是做好旅途安排,充分估计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好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准备工作,例如何时何地就餐、何时何地休息、何时何地监测血糖、何时何地打针或服药、何时何地加油等,而且不要忘记带备用轮胎等备用器件。出发前要监测血糖。细节提醒糖尿病病人如果病程较长,或反复发生低血糖者,对低血糖感知不敏感,低血糖反应的一些症状就会消失,在突然出现严重低血糖症状的时候,患者往往感觉不到任何的预兆,就很容易出事故,所以驾驶前一定要监测血糖。

71.糖尿病患者驾车一定要小心

有很多糖尿病患者自己驾车,其中不乏出租车司机。糖尿病患者开车一定要特别谨慎,否则很容易因疾病原因造成交通事故。

司机的工作强度大,驾车时注意力高度集中,生活不规律,时常不能按时进餐,特别是出租车司机,有时为了载客,仅进少量饮食。这样就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出现头晕、乏力、手抖、冒冷汗等症状而导致交通事故。

糖尿病病程比较长的患者大多都有眼病,如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等,其后果常常导致视力减退,司机可因视物不清而易引发交通事故。

糖尿病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同时存在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表现为袜套样或手套样感觉减退,肢体可有蚁走感、触电感等感觉异常,这都会影响司机的正常操作和判断能力。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常因症状不典型,有时就连心绞痛也是“无痛性”的。这常让一些司机忽视病情,一旦遇紧急情况,极易发病,严重者还可能发生猝死。这样,司机和乘客的人身安全均会受到威胁。

因此,司机开车前最好测一下血糖,一旦出现低血糖,最简单的方法是立即进餐,喝糖水或吃糖果。如果长途驾驶,应该在您的驾驶室的小储藏柜中存放足够整个旅程食用的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便于及时取用,并应该每隔2小时停车加餐一次。

服用降糖药物的司机,必须定时、定量用药,并定时、定量进餐和灵活加餐。

即使没有眼部的不适,也要定期到医院检查眼睛,至少每6个月一次。开车时配戴太阳镜,避免强光伤眼。有严重视网膜病变的人,应避免开车。

若有手脚感觉异常、眼睑下垂、眼球麻痹、排尿困难、经常便秘等症状,一定要到医院内分泌专科就诊,待症状好转再驾车。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出现危险症状的几率是未患糖尿病患者的2~4倍,所以,您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避免情绪激动,每2~3个月做一次心电图检查,并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少驾车或不驾车。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应立即拨打“120”,及时救治。

交通管理部门也要定期对司机进行身体检查,最好做糖尿病筛查,一旦发现患有糖尿病的司机,可根据病情轻重,进行必要的糖尿病知识教育,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细节提醒我国糖尿病患者在逐年递增,而且呈年轻化趋势。许多糖尿病患者由于工作上、生活上等原因经常需要驾车外出,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请多关注一下自身健康。

72.应用激素当心引起糖尿病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促使糖尿病的发生,激素引起的糖尿病一般病情较轻,症状不典型;空腹血糖增高不明显;对胰岛素治疗的反应不一,少数可出现胰岛素拮抗现象;可随着停用激素,血糖下降。

根据激素引起糖尿病的上述特点,提醒人们若服用激素时间较长,要监测血糖,以及早发现糖尿病。另外,也提醒人们注意避免大剂量、长期使用激素。除非替代治疗,否则尽量缩短疗程。

一旦诊断为激素所致糖尿病,首要原则是停用激素,若病情不允许亦要减量。其次,要积极采取饮食与运动疗法,配合药物治疗。病情较重,合并感染或酮症酸中毒时,应使用胰岛素治疗。由于激素引起糖尿病可随停药而病情好转,因此应以饮食与运动疗法为主,降糖药物为辅,在血糖控制稳定2~4周后开始减量并逐渐停用降糖药物。细节提醒糖皮质激素本身有可能并不直接引起糖尿病,但它们在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中可能加速糖尿病的形成。

73.什么是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有少数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胰腺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破坏速度比较慢,经许多年后仍能保存足够的β细胞,不发生酮症酸中毒,因而在很久的时间内可混在2型糖尿病中,直到后期胰岛素分泌极少,体形消瘦,必须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方能防治酮症酸中毒,这时通过血清GAD抗体检测,才被发现是1型糖尿病患者,这类患者称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应属于1型糖尿病的亚型,其特点为:(1)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2)发病半年内不依赖胰岛素,无酮症发生;(3)发病时多为非肥胖;(4)GAD、ICA和IAA抗体等常持续阳性;(5)具有1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6)空腹C肽≤0.4nmol/L,糖负荷后≤0.8nmol/L,曲线低平。细节提醒LADA一经诊断应早期应用胰岛素治疗,以保护残存的胰腺β细胞。

74.糖尿病患者手术需注意什么

有时糖尿病患者因患各种外科疾病而需要手术治疗。手术作为一种应激,自然会加重机体代谢紊乱,甚至引起酮症及酮症酸中毒,增加手术和麻醉的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术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1)避免术中、术后出现高或低血糖。一般要求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餐后血糖不超过11.1mmol/L。(2)术前除判断一般外科危险因素外,尚应正确掌握糖尿病合并症引起的主要脏器损害程度,并积极治疗糖尿病。(3)病人应在术前测血糖、尿糖、尿酮体、电解质、肝肾功能及心电图、X线等,以正确评价危险因素。(4)轻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良好,做消化道以外不影响进食的小型手术,可继续原来的口服药物治疗。(5)大型手术术后须禁食,胃肠减压者或甲状腺切除、骨折等手术而原来口服降糖药治疗者须在术前改为胰岛素治疗,已用长效或中效胰岛素治疗的病人,亦应改为短效胰岛素或胰岛素泵治疗,以便于调整。(6)手术中及手术后应严密观察血糖、尿糖、尿酮体、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的变化。(7)供给足够的糖,以满足基础代谢需要和应激状态下的能量消耗。输注葡萄糖时,胰岛素用量可按每3~6克葡萄糖给1单位计算。细节提醒糖尿病患者除急症手术外,一般应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治疗。

75.什么是葡萄糖耐量试验

对于空腹血糖正常或稍偏高偶有尿糖阳性的患者,或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如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反复小产、早产、死胎、巨婴、难产、流产的经产妇,或屡发疮疖痈肿者等),需要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但空腹血糖明显增高的显性病例则诊断已能确定,因为进食大量葡萄糖可加重胰腺负担,可以不查葡萄糖耐量试验。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用75g无水葡萄糖口服法(儿童每公斤标准体重1.75g,总量不超过75g)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于口服葡萄糖前及口服后30分钟、1、2、3小时分别抽取静脉血测血糖。

结果:正常人(年龄15~50岁)空腹血糖为3.9~5.6mmol/L(葡萄糖氧化酶等真糖法),糖吸收高峰见于30~60分钟内(50岁以上者后移),2小时血糖浓度恢复正常范围,3小时可降至正常以下。年逾50岁者糖耐量往往生理性减低,于1小时峰值每增高10岁血糖增加0.56mmol/L。妊娠期糖尿病亦可采用此诊断标准。

如何判定试验结果呢?(1)当静脉空腹血糖<6.1mmol/L,OGTT两小时血糖<7.8mmol/L,说明人体对进食葡萄糖后的血糖调节能力正常,为糖耐量正常。(2)当静脉空腹血糖≥7.0mmol/L或OGTT两小时血糖≥11.1mmol/L,说明人体处理进食后葡萄糖的能力明显降低,已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当静脉空腹血糖<7.0mmol/L,并且OGTT两小时血糖介于7.8~11.1mmol/L之间,说明人体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轻度下降,已达到糖耐量减低的诊断标准。(4)当静脉空腹血糖介于6.1~7.0mmol/L之间,且OGTT两小时血糖≤7.8mmol/L,说明人体对进食葡萄糖后的血糖调节能力尚好,但对空腹血糖调节能力轻度减退,已达到空腹血糖受损的诊断标准。细节提醒OGTT试验是一种口服葡萄糖负荷试验,用以了解人体对进食葡萄糖后的血糖调节能力。通过OGTT试验,可以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早期诊断糖尿病。

76.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标准方法

临床上诊断糖尿病时,通常是测定静脉空腹血糖。当静脉空腹血糖<5.6mmol/L,可排除糖尿病;当静脉空腹血糖>7.0mmol/L,并且有临床症状时,则基本可以诊断为糖尿病;而当静脉空腹血糖在5.6~7.0mmol/L之间,就应该进一步做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确诊。

如何进行试验呢?(1)试验前3天内,不应该控制饮食,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应低于150克,并且维持正常活动。(2)试验前停用可能影响OGTT的药物,如避孕药、利尿剂、苯妥英钠等停3~7天。(3)试验当日早晨7~9时,受试者空腹(8~14个小时未进食)静脉取血后,在5分钟之内服完200~300毫升含75克无水葡萄糖粉的糖水,从服糖水第一口开始计时,于喝糖水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静脉取血一次。(4)试验过程中不可吸烟、喝咖啡、喝茶或进食,不做剧烈运动,但也无须绝对卧床。(5)取血后应立即将标本送检。细节提醒确诊为糖尿病者及服用糖皮质激素者不宜做葡萄糖耐量试验。

77.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来自并发症

糖尿病短期内的高血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未得到控制的高血糖所引发的并发症,其导致了糖尿病的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

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后10年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

神经病变患病率在糖尿病病程为5年、10年、20年后分别可达到30%~40%、60%~70%和90%。在病程为10年和15年后,有40%~50%和70%~80%的患者并发视网膜病变。大约有10%的患者在起病15年后会发展成严重的视力损伤,而2%的患者将完全失明。微量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先兆。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率在病程10年和20年后可达到10%~30%和40%,且20年后有5%~10%的患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此外,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增加2~4倍,并且发病年龄提前。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经病变,常导致足部溃疡,进而截肢。

从死因上看,糖尿病患者的死因主要是各种并发症。其中,缺血型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的60%~80%。脑血管疾病引起大约10%的死亡,其死亡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糖尿病肾病一般占死亡总数的10%~30%,发病年龄越小,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死亡比例就越高。细节提醒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避免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78.酒精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酒精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酒精有可能加重低血糖症,如清晨的低血糖症,这是由于肝脏葡萄糖生成(糖原异生)暂时受到抑制所引起的。(2)酒精的影响有可能掩盖低血糖的症状。(3)酒精本身含有热量(1克酒精释放7千卡热量),过量饮用不利于热量控制。(4)酒精有可能升高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水平。(5)酒精有可能加强磺脲类降糖药物的作用,容易诱发低血糖。(6)在有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中,过多的酒精有可能加重神经病变的症状。(7)酒精可以降低人的判断能力,患者有可能忘记进行胰岛素注射或进食。(8)饮酒容易引起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

在酒精对糖尿病的影响中,最重要的是酒精有可能加速引起严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酒精的摄入应当是适度的,并且应当同时伴有食物的摄取。细节提醒对于想饮酒的糖尿病患者,应当先到医生那里进行咨询。糖尿病患者可以饮用其他的非酒精饮料,如矿泉水、泉水、食用苏打水等。

79.再谈吸烟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

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业已被肯定。吸烟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尤大,它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并促进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也是促使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戒烟咨询及药物治疗已成为现代糖尿病防治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量研究证据表明,吸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肿瘤、卒中及肺部疾病的危险性,而停止吸烟将降低这些疾病的危险性。

吸烟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主要有:

吸烟可能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如前所述吸烟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原因是吸烟可减低胰岛素敏感性,升高血糖,并与向心性肥胖相关,显著加重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管内皮的功能失调。此外,研究还发现吸烟亦为1型糖尿病代谢控制不良最强的预测因素。以上事实表明,吸烟在1型及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均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吸烟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相关

几个大型的临床试验研究均显示:吸烟已成为2型糖尿病、冠心病死亡的显著危险因素,收缩压、总胆固醇、吸烟与糖尿病死亡率增加明显相关。糖尿病患者吸烟会加速大血管病变的发展。患2型糖尿病并吸烟者的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高。吸烟亦为糖尿病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

吸烟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相关

各种研究均一致显示,吸烟对1型和2型糖尿病的微量白蛋白尿发生、发展及肾功能减退有重要影响,并强烈提示其与糖尿病的神经并发症有关。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的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在吸烟者中明显高于已戒烟及非吸烟者,表明吸烟可加速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吸烟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相关

也有证据表明,吸烟是各种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其发生程度与吸烟量有关。细节提醒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的糖尿病患者有较高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的危险性,特别是缺血性心脏病,所以糖尿病患者应该戒烟。

80.糖尿病患者如何戒烟

鉴于吸烟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性,糖尿病患者应当戒烟。糖尿病患者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来戒烟。

干预方式包括行为重塑及药物治疗。

行为重塑

包括自我教育(阅读、视听有关宣传资料)及个别和集体心理咨询。但最为有效的方法是与保健人员之间一对一的,或由多个保健人员组成的集体咨询。一般而言,咨询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成功率越高,一般4~7次最为有效。

药物戒烟

目前主要采用烟碱替代治疗,给药途径包括经口(口香糖式)、经皮(粘贴)及经鼻(气雾)三种,以前两种研究较多。美国卫生政策研究所的报告指出,在1年的随访内,烟碱口香糖的戒烟率为40%~60%,且剂量4mg较2mg更为有效。此外,抗抑郁药、可乐定及抗焦虑剂也有应用,但尚无结论。故推荐药物治疗与行为咨询相结合,以促进或推动戒烟。细节提醒美国国家营养与健康调查研究发现,部分人停止吸烟后,体重轻度增加,但研究表明继续吸烟的危险性远胜于戒烟后体重增加的危险性。

81.青春期对1型糖尿病的影响

青春期是从性未成熟到具有潜在性生育能力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第二性征开始发育,激素及代谢变化亦随之发生。由1型糖尿病引起的明显代谢紊乱,可干扰青春期激素与代谢改变的正常进程,而发生于青春期的急剧代谢变化,也同样可使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难以得到稳定控制。青春期对1型糖尿病的影响主要有两点:

青春期对糖尿病治疗的影响

青春期糖尿病患者存在的常见现象,就是其血糖水平较青春期前高且波动较大。研究表明,青春期个体的葡萄糖清除率比青春期前和青春期后的个体明显降低大约30%。与青春期相比,青春期前的儿童其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低,然后逐渐升高直到青春期,在青春期后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又逐渐下降。专家们认为,青春期血糖难以控制是由于青春期1型糖尿病所承受的心理、社会压力的增加所致。若医生对青春期糖尿病患者不增加胰岛素的剂量,则可能导致治疗不力,使血糖水平增高。必须注意到,在相同的青春期发育阶段,1型糖尿病女孩患者常较男孩需要更多的胰岛素。

青春期“黎明现象”更为明显,青春期1型糖尿病患者需改变胰岛素用量的方案,以缓解黎明现象。在青春期的生长和发育期,通常胰岛素的需求量增加50%。

青春期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

目前认为,高血糖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一个主要促进因素。然而青春期前高血糖症所引起的微血管损害,并不如青春期或青春期后相同程度的高血糖症所引起的微血管损害那样严重。实际上,青春期前的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极为罕见。除视网膜病变外,青春期对糖尿病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证明,青春期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有影响,由此证实了在青春期开始以后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与血糖控制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细节提醒家庭成员和青少年患儿之间应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相互协作以帮助度过糖尿病治疗的这一特殊阶段,这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们努力变得更独立的生理需求阶段显得特别重要。

82.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心理障碍

糖尿病患者中所存在的心理障碍以抑郁和焦虑为主要表现。糖尿病患者中抑郁情绪或抑郁综合征的发生率是一般人群中的3~5倍。同样,糖尿病患者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焦虑情绪,在国内2004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中出现明显焦虑情绪者占32%左右。关于以上的调查结果,多数是以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象。

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心理障碍的可能原因:(1)社会心理因素导致心理障碍:一些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所出现的心理障碍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具体情况可能有以下几方面:①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带来的应激影响;②糖尿病带来的种种限制对患者生活的影响;③患者对糖尿病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威胁的过分担心。(2)糖尿病造成的并发症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糖尿病造成的一个或多个脏器损害或治疗中的其他原因,可导致抑郁情绪、焦虑情绪或抑郁综合征、焦虑综合征的产生。(3)糖尿病的某些病理、生理改变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一些学者认为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可能是导致抑郁或焦虑的重要原因。糖尿病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血糖紊乱,二是神经内分泌的异常。

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抑郁和焦虑是事实。由于抑郁和焦虑情绪对于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产生明显影响,积极寻求患者产生抑郁和焦虑的原因以及进行必要的治疗干预应该成为糖尿病治疗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细节提醒一般认为糖尿病的病程越长,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越高;已经出现各种并发症的患者,其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没有并发症的患者;青春期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较为多见,因此抑郁和焦虑发生的可能就更大。此外,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容易发生抑郁。病前个性有明显缺陷者在病后比个性健全者更易出现抑郁问题。

83.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的特点

对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的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发病率高达30%~50%。多数糖尿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有如下特点:

糖尿病患者特有的恐惧心理

患者常常对以下情况感到恐惧:确诊患有糖尿病;需要改变生活模式(饮食、运动调整);糖尿病的治疗繁琐,包括:规律服药、注射胰岛素、定期复诊、血糖监测等;会出现并发症;可能发生低血糖反应;因为糖尿病而调整工作;可能影响家庭关系等等。

糖尿病患者的焦虑

糖尿病焦虑的种类:对糖尿病缺乏了解而焦虑;对焦虑状态习以为常,否认焦虑存在;担心血糖控制不佳;害怕并发症;恐惧胰岛素注射;疏远感、自罪感。

糖尿病患者的抑郁

糖尿病伴有抑郁的患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1/5,心理、社会原因复杂,与糖尿病互为因果。1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有发生抑郁症的危险。细节提醒糖尿病的代谢问题(低血糖和高血糖发生率增加)本身就可能引起抑郁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糖尿病会引起脑白质改变,如果脑白质异常部位发生在前叶,就可能产生抑郁症。成功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84.糖尿病患者心理保健要点

糖尿病患者必须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尤其重视心理的健康。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五点:(1)戒恐惧心理:有些糖尿病患者心理紧张,忧心忡忡,情绪低落,甚至悲观失望,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殊不知此种心理状态只会加重病情,而不利于早日康复。(2)戒心情急躁:必须知道慢性病的治疗需要一个过程,甚至需要终生治疗,如果急于求成,则反而会加重病情,应该按医嘱有计划、有步骤地坚持治疗。(3)戒随心所欲:有的患者自以为是,不遵医嘱,不按规定服药;有的患者不顾病情,道听途说,私自搞偏方、秘方治疗。殊不知这样做只会事与愿违,欲益反损,极其不利于疾病的控制。(4)戒自我放任:对待慢性疾病满不在乎,漠然视之,一拖再拖,只能使病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甚至会丧失治疗的机会。(5)戒情绪压抑:不少慢性病患者整天待在家中,不外出,不活动,时间一长就易导致心情压抑,这无益于病情康复。应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音乐戏曲、琴棋书画、养鸟种花之类,或者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脑力劳动等等,这样可以调节情绪,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细节提醒良好的心情有利于糖尿病患者康复。“心胸豁达、病愈三分”,一语道出精神因素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保持思想乐观、情绪稳定、心胸宽广,对疾病的治疗大有帮助。

85.如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糖尿病属于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对其发生、发展、疗效、预后均有重要的作用,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心理障碍的糖尿病患者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否认和怀疑

患病早期,患者往往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持否认或怀疑的态度,或自认为得了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对身体无大影响,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改变饮食习惯,不接受治疗,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

这一阶段家属应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和希望,鼓励帮助其学习有关糖尿病的知识,了解高血糖的危害性和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使其克服对疾病怀疑、拒绝及满不在乎的心态。

愤怒和失望

青少年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他们得知糖尿病没有根治的可能,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加之必须终身控制饮食,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情感脆弱,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有些青少年还认为患病是父母遗传的结果,将愤怒的情绪针对父母。

实际上,悲伤、愤怒或失望等情绪是人之本性。人在受到重大打击后的最初反应通常就是否认,拒绝接受现实。否认是一种正常的本能反应,但长时间拒绝接受身患糖尿病这一现实,就会延误对疾病的治疗和保健。我们应该认识到糖尿病的现状:它既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也是能够治疗的疾病,其结果如何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要树立一种信心,相信自己有战胜疾病的能力。家属应配合患者用宣泄法使积聚在内心的忧伤、委屈及怒气发泄掉,转移其矛盾心理,让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焦虑恐惧

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知之甚少并存在许多误解,因此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将来和一生,惧怕死亡等。或对治疗过分关心,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

患了糖尿病这种慢性疾病,很难使自己心情愉快,甚至常有自暴自弃的想法。每个糖尿病患者都可能会有因为永无尽头的自我护理而感到心灰意冷的时候。当你按计划控制饮食、很有规律地坚持运动、按规定剂量注射胰岛素之后,血糖却没有像你所期望的那样降下来时,你会有一种被欺骗了的感觉。因此,经常找关心你的朋友和亲人聊天应该是你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需要这方面更多的帮助,就应该去找心理医生咨询,以得到支持和鼓励。学习糖尿病知识,了解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制订生活作息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转移消极心境。学会自我调节,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从而缓解心理障碍。

自责心理

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

当你垂头丧气的时候一定要鼓起勇气,记住,不论你是糖尿病病人还是健康人,你永远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家人永远都需要你。患者应知道糖尿病目前虽不能根治,但通过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地运动、科学地用药、保持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

如果你是一位患病的父亲或母亲,一定要记住,你对糖尿病的态度将会影响到孩子今后如何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如果你采取消极态度,他们也会这样;如果采取自信积极的态度,他们也会有积极自信的人生。细节提醒患者应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秩序,坚持体育锻炼,每天读书看报;充实生活、学习养花、种草、下棋、绘画等;学会自我情绪的调节,遇到不良刺激时,要通过自我安慰的方式转移注意力,达到一个新的心理平衡。

86.关注糖尿病儿童的心理健康

儿童1型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由于胰岛素的缺乏,而引起体内血糖增高,长期高血糖可造成心、肾、眼睛等重要器官的损害。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是在维持患者基础胰岛素水平的前提下,以餐前注射外源性胰岛素为主,同时配合计划饮食、适当的运动及家庭监测,把血糖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但治疗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不应忽视,那就是糖尿病儿童的心理治疗。

研究显示,1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是发生行为问题的高危人群,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而这些心理问题又会影响糖尿病的病情控制,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但是要想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仅凭药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与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及社会支持相结合,才能使糖尿病儿童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

可以通过参加糖尿病儿童夏令营及家长联谊会活动,了解有关糖尿病知识,使患儿对自身疾病逐步加深认识,并学会自我调节的本领。

鼓励患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组织参观名胜古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和野餐等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新老患儿互相交流如何控制好病情的体会,互相鼓励,广交朋友,把自己融入战胜糖尿病的大家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使患儿不再感到孤单,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事实证明,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后不仅使患儿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还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体会到自己也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能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能像正常健康儿童一样生活。

家庭和睦,父母对患儿的关心与了解程度以及与患儿的交流方式等,对患儿的心理行为有非常大的影响。父母能够与患儿共同分担对控制病情所负的责任,将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患儿的病情控制会较差。细节提醒著名的儿科专家、工程院院士胡亚美教授在首届糖尿病儿童夏令营的开幕式上曾说过,糖尿病儿童完全可以和正常儿童一样的学习和生活,只有一点不同,那就是身体里少了一些胰岛素,需要在饭前补充一点胰岛素。

87.怎样识别治疗糖尿病药品的虚假广告

警惕以解放军的名义宣传、兜售的药品《广告法》和军队有关文件已明确规定,严禁军队的医疗机构发布广告,或以军人形象做广告。任何以军队名义在大众传媒发布医疗、药品等广告者均属违法。有些打着“解放军糖尿病研究中心”等旗号卖假药的,纯属胡编乱造,根本不是军队的编制。如有发现,可向当地药监、卫生、工商等行政部门举报,以查清违法造假源头。

邮购药品不能轻易相信

以异地邮购形式为主要售药方法的,往往有很大的虚假成分。这些不法厂商,往往没有合法固定的经营场所,他们在当地邮局设置一个信箱,在银行开一个账户,在异地媒体或网络上广泛发布有关信息和广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等候愿者上钩。

以“名医”、“专家”、“义诊”之名推销的药品

真正的医药科研工作者、医学专家、名医等大多不可能随意参加医药的推销活动,或为某个产品举办所谓“义诊”。凡遇此类以专家名誉和义诊之名推销的药品,广大患者应提高警惕,不要轻易上当。

认清批准文号

正规药品在正式投放市场前,要经过实验室试验、动物试验、临床试验等几个阶段,才能获得由有关部门注册并给予相应的批准文号,才能投放市场。市场常见的医药产品有:药准字×××号,表示该产品为药品,应具有相应的明确的疗效;健字×××号表示该产品为保健品,可能对健康有益,但不一定有明确疗效;食字×××号,表示该产品为食品,可服、无明显副作用,但不提示有治疗保健作用。各类消费者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大多降糖药是凭医生处方购买的。如果对产品有疑问,可以打电话咨询当地药监局,军队产品可以咨询解放军总后勤部药监局。

关于“不需控制饮食”的降糖药、“根治糖尿病”的降糖药

治疗糖尿病首先应进行控制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控制是首要的且需长期坚持,有些患者难以接受。不法药品厂商利用患者这一心理,喊出“不要控制饮食”的口号,从医学的角度来讲是不正确的。另外,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根治糖尿病的方法,“根治糖尿病”的说法更是不可信的。

关于“无效退款”的降糖药

有些厂家打着纯中药制剂治疗糖尿病,不损伤肝肾、无毒副作用,且写着“先治疗后付款,无效退款”。部分患者信以为真,欣然服药。刚开始服用果然有效,之后效果渐降。

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纯中药制剂”多半掺杂有廉价的西药如苯乙双胍、格列本脲等。服用后血糖肯定会降低,但是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特别是有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会有很多潜在危险。细节提醒糖尿病患者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了解一些常识:国家药品监督局正式批准上市的药品均有批准文号,否则一律视为假药;药物应有注册商标和生产批号,购买时应认真加以识别;健字号产品属保健品,不能代替正规药物治疗疾病。

88.“世界糖尿病日”是哪一天

1921年发现,1922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的胰岛素改变了糖尿病患者的命运,亦改变了糖尿病学史。历史上著名的加拿大医生,1923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胰岛素之父——班亭(Banting,1891年11月14日出生),是第一个把胰岛素用于糖尿病患儿治疗并挽救了患儿生命的医生。为了纪念这位医学史、糖尿病学史上的伟人,这位拯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救命恩人,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把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使世界所有国家加强对糖尿病的宣传、教育、防治、监测,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更加关心糖尿病患者的工作与生活,提高社会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性的认识,加强对糖尿病预防措施、治疗手段的研究,为人类健康服务。

我国自1994年以来,每年均大力开展“世界糖尿病日”宣传活动。每年的11月14日前后,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大型咨询义诊活动、热线电话、学术讲座等活动,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大众重视糖尿病的危害,积极改善生活方式。细节提醒联合国于2006年底通过决议,从2007年起,将“世界糖尿病日”正式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将专家、学术行为上升为各国的政府行为,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减少糖尿病的危害。

第二章 健康饮食·合理饮食,成就健康

89.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目标和原则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措施,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可导致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目标和原则包括:(1)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2)单独或配合药物治疗来获得理想的代谢控制(包括血糖、血脂、血压),有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3)饮食治疗应个体化:即在制订饮食计划时,除了要考虑到饮食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要考虑到糖尿病的类型、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是否肥胖、治疗情况、并发症和个人饮食的喜好。(4)膳食总热量的20%~30%应来自脂肪和油料,其中少于1/3的热量来自于饱和脂肪,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之间要达到平衡。(5)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热量应占总热量的55%~65%,应鼓励患者多摄入复合碳水化合物及富含可溶性食物纤维素的碳水化合物和富含纤维的蔬菜。(6)蛋白质不应超过需要量,即不多于总热量的15%。有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应限制在低于1.0克/公斤体重。有显性蛋白尿的患者,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应限制在低于0.8克/公斤体重。(7)限制饮酒,特别是肥胖、高血压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酒精可引起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出现低血糖。为防止酒精引起的低血糖,饮酒的同时应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8)可用无热量非营养性甜味剂。(9)食盐限量在6克/天以内,尤其是高血压患者。(10)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应注意叶酸的补充以防止新生儿缺陷。钙的摄入量应保证1000~1500mg/d,以降低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细节提醒对碳水化合物总热量的控制比控制种类更重要。在碳水化合物总热量得到控制的前提下,没有必要严格限制蔗糖的摄入量。

90.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应个体化

糖尿病患者在制订饮食计划时,除了要考虑到饮食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要考虑到糖尿病的类型、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是否肥胖、治疗情况、并发症和个人饮食的喜好。(1)对于年轻的1型糖尿病患者,供应合适的能量和营养来确保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并使饮食治疗和胰岛素治疗得到良好的配合。(2)对于年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供应合适的能量和营养来确保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减少胰岛素抵抗,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使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运动得到良好的配合。(3)对于妊娠和哺乳妇女,供应合适的能量和营养,来确保胎儿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并使代谢得到良好的控制。(4)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供应合适的能量和营养,并要考虑到心理社会因素。(5)对于使用胰岛素和促胰岛素分泌剂者,通过教育患者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技巧,减少或防止低血糖(包括运动后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细节提醒糖尿病患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病情,制订适合自己的饮食计划。

91.糖尿病饮食治疗三步曲

第一步:确定每日饮食的总热量(1)计算出病人的标准体重: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实际体重在标准体重±10%范围内者为正常,低于标准体重20%者为偏瘦,超过标准体重20%者为超重。(2)根据理想体重和工作性质,参照原来的生活习惯等因素,计算每日所需要的总热量。每日所需总热量=标准体重×每公斤体重需要的热量。成年人休息状态下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给予热量25~30千卡,轻体力劳动者30~35千卡,中度体力劳动者35~40千卡,重体力劳动者40千卡以上。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和消瘦以及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应酌情增加,肥胖者酌减。

第二步:确定各营养要素的比例

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热量应占总热量的55%~65%,脂肪占总热量的20%~30%,蛋白质不多于总热量的15%。

第三步:合理分配热量

少食多餐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是一种很好的饮食习惯,一日至少三餐,定时定量,宁可多餐,也不要一餐吃太多。具体而言,三餐热量按1/3、1/3、1/3分配或1/5、2/5、2/5分配。细节提醒每克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均产生4千卡的热量,每克脂肪产生9千卡的热量。

92.糖尿病患者的各种饮食计算法

如何将饮食原则转化为菜单,确实是令人头痛的事。下列计算方法可供您选择:(1)细算法:根据年龄、标准体重、实际体重、劳动强度等按公式计算,这种方法适合专业人员使用。(2)粗算法:按活动消耗量估算热量,分为主食量和副食量。每日主食量:轻体力劳动者250~300克,中体力劳动者300~400克,重体力劳动者400~500克;每日副食量:蛋白质30~40克、脂肪50~60克。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自行使用,但细节问题应咨询营养师。(3)主食固定法:固定主食和肉类作为基础量:一日三餐主食相对固定在250~350克,副食中的瘦肉50~100克(肥胖者50克左右),牛奶250克,蔬菜每日至少500克。(4)食品交换份法:由于糖尿病食谱需要计算,因此大大限制了糖尿病患者对食物种类的选择,而使用等热量方法交换,根据一份食谱就可换算成许多食谱,这样就方便多了,这种计算方法是对以上几种方法的完善。细节提醒所谓食品交换份法是将食物按照来源、性质分成几大类,同类食物在一定重量内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热量相似。

93.什么是食品交换份法

食品交换份法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糖尿病饮食计算方法,其优点是简单易行,很适合病人家庭应用,选择和交换食品相当方便。此法是将常用食品按其性质进行分类,同类的食品可以等值交换。它分为六大类:一是谷类,以供给碳水化合物为主;二是禽肉类,以供给优质蛋白质为主;三是豆乳类,也是提供优质蛋白质;四是蔬菜类,主要供给维生素和无机盐;五是水果类,除维生素和无机盐以外,含碳水化合物比较多;六是油脂类,可提供热能。

以下是各类食品交换份:(1)谷薯类:每份25克,提供热量90千卡、蛋白质2克、碳水化合物20克。(2)蔬菜类:每份500克,提供热量90千卡、蛋白质5克、碳水化合物15克。(3)水果类:每份200克,提供热量90千卡、蛋白质1克、碳水化合物21克。(4)大豆类:每份25克,提供热量90千卡、蛋白质9克、脂肪4克。(5)奶制品:每份160克,提供热量90千卡、蛋白质5克、脂肪5克、碳水化合物6克。(6)肉蛋类:每份50克,提供热量90千卡、蛋白质7克、脂肪6克。(7)硬果类:每份15克,提供热量90千卡、蛋白质4克、脂肪7克、碳水化合物2克。(8)油脂类:每份10克,提供热量90千卡、脂肪10克。细节提醒将每天所需要的总热量换算成食品份数,然后灵活选择交换食品,可以享受与常人相同的生活快乐。

94.怎样计算糖尿病患者每日所需的热量

按照患者性别、年龄和身高计算出标准体重〔标准体重(kg)=身高-105〕,标准体重±10%即为理想体重,超过20%为肥胖,低于20%为消瘦。糖尿病患者的每日所需热量应结合患者的体型、体力活动、病情等进行计算:(1)卧床休息的病人所需的热量:理想体重、肥胖、消瘦的病人每日分别需要15~20千卡、<15千卡、20~25千卡热量。(2)轻体力活动者,如办公室工作、做家务的病人所需的热量:理想体重、肥胖、消瘦的病人每日分别需要30千卡、20~25千卡、35千卡热量。(3)中等体力活动者,如司机、农务活动的病人所需的热量:理想体重、肥胖、消瘦的病人每日分别需要35千卡、30千卡、40千卡热量。(4)重体力活动者,如搬运、装卸工作的病人所需的热量:理想体重、肥胖、消瘦的病人分别需要40千卡、35千卡、45~50千卡热量。细节提醒例如,一个85公斤的男性糖尿病病人,身高1.70米,从事办公室工作(轻体力活动),标准体重为170-105=65(公斤),实际体重85公斤,比标准体重超出30%,属肥胖体型,每日所需的热量=65×(20~25)=1300~1625千卡。

95.人体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人体每日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大致有三类:(1)碳水化合物:包括糖类、淀粉等。是人类最基本的营养物质,它提供了人体55%~60%的能量来源,每克碳水化合物能提供4千卡热量。(2)蛋白质:包括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植物蛋白含量较高的有豆类等,动物蛋白来源有肉类、蛋类和乳制品,为优质蛋白。蛋白质是人体的基础物质,血液、肌肉、激素等都是蛋白质构成的。此外,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不足的情况下,蛋白质也能提供能量,每克蛋白质能提供4千卡热量。(3)脂肪:是人体内最大的热量来源,也是构成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人体饥饿时,会大量消耗脂肪以提供能量,每克脂肪能提供9千卡的热量。脂肪的来源主要有肉类、蛋类及油脂类等。细节提醒除以上三类外,人体还需要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96.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四大误区

误区一:饮食疗法就是饥饿疗法

不少患者认为,饭吃得越少对病情控制越有利。事实上,病人吃得过少,总热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会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的过度分解,引起身体消瘦、营养不良甚至产生饥饿性酮症。

在改变观念的同时,可以适量选择一些低热量、高容积的食品,如各种蔬菜(西红柿、黄瓜、大白菜等),含糖量相对比较低的水果(西瓜、橘子、草莓、猕猴桃等)。做到少量多餐。

误区二:多吃粗粮无害

粗粮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比较符合高纤维的饮食原则,膳食纤维有降糖、降脂、通便的功效。但是,如果吃太多的粗粮,就可能增加胃肠的负担而且影响营养素的吸收,长期这样会造成营养不良,而对身体不利。在通常情况下,选择粗粮、细粮都可以。但无论粗粮、细粮,均要按照糖尿病饮食处方来定。

误区三:无糖食品不会升血糖

部分患者错误地认为,无糖食品不会升血糖,饥饿时可以用它们充饥,对它们不需要控制。其实所谓的无糖食品,一般指的是不含蔗糖,但它可能含有甜味剂如木糖醇等。无糖食品仍然都是粮食做的,与米饭、馒头一样,吃下去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而导致血糖升高,其中可能含有其他的糖类,如果糖、乳糖等。因此,这类食品仍然应计算入总热量范围内。

误区四:用了药就不用控制饮食了

一些患者错误地认为用了药就不用控制饮食了,自作主张地在多吃饭后增加药物剂量,误以为饮食量增加了,多用点降糖药物就可以把多吃的食物抵消掉,其实这是错误的。这样会引起血糖波动,增加低血糖及药物过量、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的几率,既不利于疾病控制,也不利于控制体重。细节提醒饮食控制是控制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但要求均衡饮食,控制某类是不合理的,如过度控制主食甚至不吃主食都是不正确的。

97.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饮食误解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我们发现很多病人在饮食控制上存在许多误解:(1)关于糖的误解——有些患者误认为控制糖尿病只要不吃糖就行了。的确吃糖容易引起血糖升高,但是所有的食物都是有热量的,控制总热量的摄入才是糖尿病患者最需要注意的。(2)关于主食的误解——饭吃得越少对病情控制越有利。如果主食摄入过少,会引起机体物质代谢紊乱,甚至引起酮症。所以,每天至少要摄入主食150~200克。(3)关于水果的误解——水果不能吃。很多病人认为水果是甜的,不敢吃。其实只要血糖控制平稳就可以适量食用,因为水果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但是,食用水果也有一些注意点,比如要在两餐之间吃,选一些血糖生成指数低的水果,如苹果、樱桃、李子、柚子。(4)关于零食的误解——花生、瓜子是素食,可以任意选用。很多患者常吃花生、瓜子等零食,但此类食物的热量极高。15克花生的热量就相当于25克米饭。花生、瓜子、芝麻等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尽量不要吃。(5)关于豆制品的误解——有的患者认为豆制品是素食,可以随意食用;有的患者认为豆制品对肾脏不好,索性完全不摄入。豆制品所含的蛋白质是植物蛋白,每天大量摄入会增加肾脏负荷,但豆制品含有较多的必需氨基酸,在肾功能好的前提下,适当摄入有益健康。(6)关于降糖食品的误解——降糖食品可以任意吃。现在有很多打着降糖旗号的保健品,比如降糖奶粉等。其实,这类奶粉还是以普通的奶粉作为基质,也是有热量的,摄入后也会升高血糖。(7)关于蔬菜的误解——蔬菜可以任意选用。其实像毛豆、蚕豆之类蔬菜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较高,还是要少摄入的。还有些病人认为,土豆、卷心菜不能吃。土豆、芋艿、山药之类的食品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用,如果能够部分替代主食,不妨食用。有些病人认为,卷心菜口味比较甜,其实它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是比较低的。番茄、黄瓜的热能含量相对较低,无论当零食和菜肴都是很好的选择。(8)关于烹调方法的误解。很多病人学会了选择适当的食品,但是忽视了菜的烧法。在制作菜肴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了不合适的烧法,在菜肴中增加了大量的油、淀粉、调味品,无形中就会增加了菜的热量。应避免炸、煎、烧烤,多用清蒸、水煮、凉拌等方法。(9)关于食品交换法的误解。现在很多大的医院都采用食品交换法作为糖尿病饮食课的主讲内容。虽然掌握了食品交换法可以有效地帮助病人控制自己饮食的摄入量,但是毕竟食物在体内的血糖反应和单纯的热能还是有区别的。原则上是:从热卡数来说完全相同的食品,尽量选用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品。细节提醒糖尿病患者尽量不要吃煮烂的食物,如稀饭等这些食物容易消化吸收,食后血糖升高的速度也快。

98.糖尿病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1)糖尿病患者的主食一般应以米、面等谷薯类为主,应粗细搭配,粗杂粮(如燕麦、麦片、玉米面等)中有较多的无机盐、维生素,又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对控制血糖有利。(2)糖尿病患者在控制热量期间,仍感饥饿时,可食用含糖少的蔬菜,用水煮后加一些佐料拌着吃。由于蔬菜所含膳食纤维多、水分多,供热能低、具有饱腹作用,是糖尿病患者必不可少的食物。(3)禁用食物有:白糖、红糖、葡萄糖及糖制甜食,如糖果、糕点、果酱、蜜饯、冰激凌、甜饮料等。另外,应少吃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土豆、山药、芋艿、藕、蒜苗、胡萝卜等,或食用后减少相应的主食量。(4)最好不用或少用富含饱和脂肪酸的猪油、牛油、羊油、奶油、黄油等。可用植物油代替部分动物油,花生、核桃、芝麻、瓜子中含脂肪也相当多,尽量不吃或少吃。(5)蛋黄和动物内脏如肝、脑、肾等含胆固醇相当高,应尽量少用或不用。(6)水果中含葡萄糖、果糖,能使血糖升高,故在血糖控制相对稳定,空腹血糖<7.8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时,可在两餐或临睡前食用,但也要相应减少主食。(7)酒类,主要含酒精,产热高,而其他营养素含量很少,故少饮为宜。(8)对于合并肾脏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除控制总热量外,应摄入优质蛋白饮食,且蛋白质摄入量不宜过高,并且忌食豆制品,蛋白质供给首选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鸡蛋、瘦肉等。细节提醒对肥胖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除了较严格的饮食控制外,忌食动物内脏、蛋黄、鱼子等,严格控制动物油如猪油、牛油等,因其中的饱和脂肪酸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不利。

99.糖尿病患者“水果五不吃”原则

吃水果,在很多糖尿病患者眼里,是犯了“大忌”。其实,水果并没有那么可怕,况且水果中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这些对糖尿病患者都是有益的。水果中所含的糖多为果糖,不是葡萄糖。糖尿病患者能否吃水果,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摸索规律,即在吃水果后2小时测血糖,看是否明显升高,若血糖比较高者还是不吃为宜。

要想吃得安全,糖尿病患者必须掌握“水果五不吃”的原则:

血糖未控制不吃

当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7.8mmol/L时,说明血糖未控制好,则暂时不能吃水果。

餐前餐后不吃

即使空腹血糖<7.8mmol/L,也不能随心所欲地享受水果。一般来说,饭前和饭后半个小时内,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比较大,这个时间段千万不要吃水果。

含糖量高的水果不吃

含糖量44%以上的水果,最好不吃。西瓜含糖4%,最低;枣、甘蔗、红果约20%。在严格限制总热量的前提下,适当进食一些西瓜等含糖量较低的水果是允许的。

不减食不吃

进食水果后,需相应扣除主食量,譬如200克橘子或苹果相当于主食25克。一般情况下,在午餐和晚餐主食均按标准控制在50克或75克时,下午3点时可进食一块西瓜或一个苹果或其他水果(200~250克)以顶替加餐。

不监测血糖不吃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即使空腹血糖<7.8mmol/L,也不能掉以轻心。细节提醒要考虑病人的心情,如果家人聚在一起吃水果,病人想吃又不敢吃,心情不愉快,也会使血糖上升,此时不妨少量吃一点解解馋,也不会加重病情。

100.糖尿病患者吃水果有讲究

秋季,是盛产水果的黄金时节。水果中不仅含有大量维生素、果胶、纤维素和矿物质,还含有大量水分,既营养又可口,糖尿病患者应该怎样吃水果呢?

须知水果属性

先要了解水果的属性,然后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水果。水果一般分为寒凉、温热、甘平三类。寒凉类水果有柑橘、雪梨、柿子、香蕉、西瓜等。温热类水果有枣、桃、杏、栗、龙眼、荔枝、石榴、葡萄、樱桃、菠萝等。甘平类水果有梅、李、椰、山楂、枇杷、苹果等。

熟悉水果含糖量

在选择水果之前,首先要了解各种水果的含糖量,一般我们将水果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高糖水果:香蕉、荔枝、甘蔗、葡萄、龙眼、红枣等;中糖水果:苹果、梨、草莓、桃、橘子、橙、猕猴桃、菠萝、李子等;低糖水果:西瓜、柚子、樱桃、柠檬等。糖尿病患者宜食用中、低糖的水果,不宜食用高糖水果。

选择吃水果的时机

只有在自身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才能食用。血糖控制好的标准是: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血糖<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在6.5%~7.0%,血糖稳定,短期内没有大的波动的。另外,吃水果的时间最好选在两餐之间、饥饿时或者体力活动之后。

掌握每天水果的摄入量

每100克新鲜水果产生的能量为20~100千卡。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每天可吃150克左右含糖量低的水果。糖尿病患者要避免一次性盲目吃较多量的水果。一般空腹血糖在7.8mmol/L以下时选用水果更为安全。细节提醒水果具有芬芳的香味、鲜艳的色彩,能够促进食欲,是人们喜好的食物。糖尿病患者只要在掌握好以上条件的情况下,是可以吃水果的。

101.糖尿病患者什么时间吃水果最佳

不宜餐前

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糖,主要是果糖或葡萄糖,均为单糖,在摄入后可直接进入小肠被迅速吸收和利用。因此,用水果来补充糖分,特别是在低血糖状态下作为糖分和能量的补充,其作用迅速而有效。水果中还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进食后可产生饱腹感,可缓解身体对食物的需求。如果餐前进食水果,因为糖分和膳食纤维的作用,在进食后往往导致食用者食欲降低,使正餐的进食量减小,从而影响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等的摄入。所以,餐前不宜吃水果。

不宜餐后

很多人喜欢或习惯在餐后马上进食水果。其实,饭后马上吃过多的水果,会造成血糖浓度迅速升高,增加胰腺的负担;同时会阻碍甚至中断体内的消化过程,增加肠道的额外负担,减少某些营养素的吸收。

宜两餐之间

两餐之间是进食水果的最佳时期。一般可以在每天9:00~10:00及15:00~16:00进食。正常人每日进食1~3次水果均可,种类和数量并无严格限制;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稳定的前提下,每日可在两餐间摄取1~2次水果。细节提醒应该选择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水果,如苹果、梨、桃、李子、樱桃、柚、猕猴桃等。

102.水果应该怎样吃

我们每天都在吃水果,但不一定吃得对。一方面吃的量可能不够,另一方面吃的时间不对。饭后立即吃水果已经成了中国人在膳食消费中的习惯,却没想到它对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

水果不是零食

在中国居民的膳食中,水果一般是作为“零食”和“甜品”的。很多人,特别是成年男性,普遍把水果当成“零食”,平时很少吃;还有人把水果当成“甜品”,认为它是造成肥胖和糖尿病的祸首,敬而远之。这样的观念影响了他们对水果健康价值的正确认识,减少了他们摄取水果的积极性,导致膳食中的水果摄入量不够。

2002年中国膳食与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乡居民的膳食中,每人每天平均食用水果的数量是45.7克,这个数字不仅远远少于发达国家的300克以上,也远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100~200克。即使是城市居民,水果的摄入量也仅略高于乡村,为69.3克。

应该每天必吃

水果不是可有可无的零食,相反,它对我们的健康和疾病预防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正确的做法就是“每天必吃”,而且要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的量去吃,这是保证健康的基本数量。

水果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类胡萝卜素、生物类黄酮、花青素和前花青素、有机酸等。水果中的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一些B族维生素,这是人们膳食中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大量科学研究表明:经常吃水果,可明显降低患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度;水果中含有许多抗氧化成分,可延缓细胞的衰老过程;大量的维生素可维持细胞的正常分化。

虽然水果与蔬菜在营养价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水果不需烹调,生食能避免营养素在烹调中的损失,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营养作用。因此,水果的营养作用是其他食物所不能取代的。

在两餐之间吃才利于营养吸收

在吃水果的时间上,目前中国人存在一个极大的误区。把水果当成饭后甜品,其中的有机酸会与其他食物中的矿物质结合,影响身体消化吸收;水果中的果胶有吸收水分、增加胃肠内食物湿润程度的作用,因此饭后吃水果还会加重胃的负担。

吃水果的正确时间是饭前1个小时和饭后2个小时左右(柿子等不宜在饭前吃的水果除外)。首先,水果中许多成分均是水溶性的,两餐之间吃有利于身体必需营养素的吸收。其次,水果是低热量食物,其平均热量仅为同等重量面食的1/8,同等肉食的1/4。先吃低热量食物,下一餐时比较容易把握一顿饭里总的热量摄入。另外,许多水果本身容易被氧化、腐败,先吃水果可缩短它在胃中的停留时间,降低其氧化、腐败程度,减少可能对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细节提醒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晚上临睡觉前吃水果,不然充盈的胃肠会使你的睡眠受到影响。千万别以为吃水果是件小事,消除了这些误区,才能培养出真正对健康有益的生活习惯。

103.糖尿病患者能用蔬菜代替水果吗

水果很甜,很多糖尿病患者害怕吃,认为水果含有大量的糖,于是干脆用蔬菜来替代水果。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

首先,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很多水果口感很甜,其实是果糖含量较高,而含有葡萄糖较少,果糖对血糖的影响小。有研究证明,樱桃、苹果、柚子等是低血糖指数食物。因此,对糖尿病人来讲,可以选择吃一些中、低血糖指数的水果。

其次,蔬菜和水果是两类不同的食物,不可以任意替换。虽然蔬菜和水果都含有人们需要的三种基本元素,即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但二者的含量和组成有很大不同。例如,新鲜水果维生素含量丰富,每100克鲜枣中维生素C的含量可高达540毫克,是一般蔬菜维生素C含量的30多倍。而绿叶青菜的胡萝卜素含量是苹果的25倍,钙也高出8倍,铁高出11倍。另外,两者的膳食纤维组成也不同。水果中含有果胶,是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刺激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对促进人们的食欲和帮助消化起着很大作用。而蔬菜还含有较多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可增加粪便体积而有利于粪便排出。二者相互结合,才可以更好地稳定血糖、降低血脂、防治便秘。因此,为了保证食物多样化,使营养均衡,蔬菜和水果作为两大类食物,每天都需要,不可任意相互替代。细节提醒水果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还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生物活性物质,有防病、抗衰老的作用。

104.糖尿病患者节日期间饮食须知

节日期间糖尿病人饮食最容易失控,而饮食失控又是加重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如何使糖尿病人既可以在节日期间控制好饮食,又可以过一个健康、愉快的节日,提出以下七个注意事项:(1)少饮酒:酒类主要含酒精,产热高,而其他营养素含量很少,而且大量饮酒有诱发低血糖的危险,故少饮为宜。(2)吃什么:糖尿病人应选少油少盐且清淡的食品。不可认为只吃菜就没关系,其实大油大肉炒的菜中的油也不少。(3)多吃肉、少吃饭,不科学:有人认为肉是蛋白质,饭是碳水化合物,因此多吃肉不会引起血糖升高。其实不然,蛋白质也能转变成糖,相反,如果每天进食主食较少,反而会引起饥饿性酮症。(4)饮食应定时定量:节假日中生活规律易打乱,而吃饭的时间与饭量更容易改变,这必然会影响人体“生物钟”的规律。而且,如果只按时吃药而未按时吃饭也会引起低血糖。(5)无糖糕点,不能随便吃:所谓无糖糕点,是没有蔗糖,但糕点是粮食、是多糖,同样会产生热量,故不能随便多吃。(6)多吃饭,加药量,不可取:在节日期间,认为饭吃得多了,再多吃一些药就可以不影响血糖升高,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多吃药不但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副作用也随之加大。细节提醒(7)加餐并非加量:我们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当少量多餐,但有的病人误认为可以在限定饭量之外再加餐,于是加大饭量,而致使血糖升高,尤其把零食如花生、瓜子等当做加餐,就更不可取。希望糖尿病患者在节假日期间牢记三句话:“五驾马车不松套;生活规律保持好;精神愉快勿过劳。”

105.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

众所周知,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最基本、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合理的饮食可有效控制糖尿病。过去,我们一直沿用食物交换份法指导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食物,很多医生和糖尿病患者对此又有一定认识,这种经典方法在血糖控制方面曾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仅注意到化学上的碳水化合物的能量相当,没考虑等量碳水化合物的不同类型以及其他食物成分对血糖的影响,尤其是交换表没有反映出不同食物在血糖反应方面的差异。

研究表明,即使含等量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导致人体的血糖反应也不相同,因此专家提出“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概念,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有效地控制饮食,它比食物交换份法更实用、更有效。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都向人们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推荐,参照食物血糖生成指数表,合理选择食物,控制饮食,并建议在食物标签上注明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及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值。

何谓“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其实它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它是指含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相当量的葡萄糖或白面包在进食后一定时间内(一般为2小时)体内血糖反应水平的百分比值,它是一个相比较而言的数值,反映了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通常把葡萄糖的血糖生成指数定为100。

一般而言,食物血糖生成指数>75为高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它们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率高,葡萄糖释放快,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高;食物血糖生成指数<55为低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它们在胃肠中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下降速度慢;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在55~75之间时为中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具体而言,通常豆类、乳类是低或较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而谷类、薯类、水果常因品种和加工方式不同而引起血糖生成指数的变化,特别是令其中的膳食纤维的含量发生变化。蔬菜是低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特别是叶和茎类蔬菜,因为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不超过6%,而且富含膳食纤维,所以对血糖影响小。细节提醒其实哪一类的食品都有低或高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不同品种,主要的区别在于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以及食物加工、品牌以及配方的不同,单从种类上说属于高还是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是困难的。

106.影响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因素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受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类型、结构、食物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以及食物的物理状况和加工制作过程的影响等,如果忽视这些因素,将会导致血糖波动。

粥煮的时间越长血糖指数越高。在食物的烹调加工过程中,会对血糖生成指数产生影响。如“淀粉糊化程度”——在加工过程中,淀粉颗粒在水和热的作用下,有不同程度的膨胀,有些淀粉颗粒甚至破裂并分解,变得很容易消化。煮粥时间越长,血糖生成指数越高,对血糖影响越大。又如“颗粒大小”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食物颗粒越小,越容易被水解吸收,其血糖生成指数也越高,故食物不宜太精细。

食物的成分也会对血糖有影响。如豆类食品难消化,血糖生成指数低;面粉易消化,故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高。而可溶性黏性纤维由于增加了肠道内容物的黏性,从而降低了淀粉和消化酶的相互作用,如燕麦、豆类等含有大量黏性纤维,都是低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另外,脂肪和蛋白质的增多,可以降低胃排空及小肠中食物的消化率,所以高脂肪食物比等量低脂肪食物具有相对低的血糖生成指数。但是应记住,任何类型的脂肪食物不管它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高低,都应该在限量范围内食用。细节提醒由于随着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增加,人体内的胰岛素反应会随着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增高而增高,血糖不会无限制地增加,长期高胰岛素反应加重胰腺负担,易引发胰岛素抵抗。因此,食用含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时,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对降低胰岛素分泌有重要作用。

107.糖尿病患者饮食细则

(1)粮食要严格按照规定量吃,不能多吃,也不能少吃,更不能不吃,还要均匀地吃(即每顿饭都要有粮食、蔬菜、蛋白质)。(2)蔬菜中的土豆、白薯、山药、藕、荸荠、芋头、蚕豆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应算作主食,不应算作蔬菜。(3)市场上所谓无糖食品实际上是无蔗糖食品。其中的甜味是甜味剂的味,不是糖,但制作食品所用的粮食、馅中的豆沙及奶中原有的乳糖仍可转变成葡萄糖。(4)甜味剂不能作为低血糖时的急救食品。(5)坚果类食物(花生、瓜子、核桃、杏仁、松子、榛子)的主要成分是油(约占50%),并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故应少吃或不吃。如果用其充饥,不但会使血糖升高,还会导致肥胖。(6)当血糖尚未控制好时,暂时不要吃水果;当血糖控制达标后再试着吃水果,即在两顿饭之间血糖最低时吃水果,有条件者最好在吃水果后半小时、1小时、2小时测测血糖。吃什么水果,吃多少量,以血糖不高为标准。(7)不要限制喝水,否则会引起血液浓缩、血栓形成、水盐代谢紊乱、代谢产物排泄障碍等多种不良后果,要保证每天适当的饮水量。细节提醒烟有刺激升糖激素释放的作用,还可使组织缺氧,微循环障碍。酒含热量高,易增加体重,所以一定要戒烟、限酒。

108.糖尿病患者饮茶四不宜

医学专家认为,对糖尿病人来说,饮茶是可以的,但应该掌握饮茶的原则,总的说来有四不宜:(1)宜淡不宜浓:浓茶兴奋作用较强,可使心跳加快而感到心慌意乱,焦虑不安,甚至头目眩晕,有“喝醉”的感觉。适当喝些淡茶,可以解毒利尿、清心除烦、健胃消食、润肺生津、化痰止咳、兴奋大脑、提高思维、增强记忆。茶叶中含有的鞣质具有收敛作用,可以防治肠炎、痢疾等疾病。如果茶汁过浓,则可以导致大便秘结,这是糖尿病患者的大忌。(2)宜冷不宜热:茶叶中含有能促进胰岛素合成的物质,还含有能降低血糖的多糖类物质。这些物质在温度高的开水里浸泡会被分解破坏,失去治疗作用。要使这类物质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就不能用热开水浸泡,而只能用凉开水浸泡2~3小时后再饮用。(3)宜少不宜多:大量饮茶可以增加体内水分,加重心肾负担;饮茶后过度兴奋,则可出现血糖升高,尿糖增加。(4)宜早不宜晚:茶叶中含有的咖啡因可兴奋大脑皮层,早饮可以提神醒脑,提高工作效率,如果喝得过晚,会影响晚上睡眠,造成夜间失眠。对于原来就有失眠症状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点尤其应该引起注意。细节提醒乌龙茶具有抑制脂肪吸收的作用,吃进去的脂肪需在小肠经胆汁乳化,再经脂肪酶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后才能吸收,而乌龙茶除了有直接吸附脂肪的功能外,还可以与胆汁结合,防止脂肪乳化现象的发生,所以可以减少脂肪的吸收。而且,乌龙茶还可减轻胆固醇在动脉壁上沉积,起到防止动脉硬化和降低血黏度的作用,因此乌龙茶能降低肥胖及血脂过高引起的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109.糖尿病患者喝茶时应注意什么

(1)不宜饮用长时间泡的茶。(2)不宜喝煮的茶。(3)不宜饮浓茶。(4)忌用茶水送服药物。(5)吃高蛋白食物后不要立即饮茶。(6)服酶制剂时忌饮浓茶。(7)不宜睡前饮茶。(8)不宜多饮新茶。(9)不宜饮隔夜茶。细节提醒糖尿病患者适当饮茶是有益的,但有焦味和霉变的茶叶泡的茶不能饮用。因为焦味的茶叶含有较多的致癌物苯并芘;霉变的茶叶有大量真菌滋生。如果饮用了这类茶叶泡的茶,易引起腹痛、腹泻、头晕等症状,不利于糖尿病病情的控制。

110.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饮酒

酒精对机体代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酒精本身含有热量,1克酒精约产生7千卡热量,同时酒精能够影响肝糖原输出,易诱发低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大量饮酒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饮酒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诱发低血糖:饮酒过量时,肝脏不得不分解过量的酒精,因而不能产生葡萄糖,易出现低血糖。(2)使血糖难于控制:因酒精本身也含有热量,每克酒精释放7千卡热量。(3)容易导致高脂血症。(4)引起营养不良:长期酗酒会影响肝功能并导致营养不良的发生。(5)低血糖的症状有时与醉酒的症状相似,容易混淆,从而延误低血糖的抢救。(6)长期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及多种脏器损伤,并产生酒精依赖性、成瘾性。细节提醒应限制饮酒,特别是肥胖、高血压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酒精可引起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出现低血糖。为防止酒精引起的低血糖,饮酒的同时应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男性每天乙醇摄入应≤20~30g,女性≤10~20g。

111.妊娠糖尿病患者饮食六注意

妊娠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目的是:既要提供母体与胎儿足够的热量及营养素,使母体及胎儿能适当地增加体重,又要符合理想的血糖控制,减少早产、流产与难产的发生。妊娠糖尿病患者营养需求与正常孕妇相同,只不过必须更注意热量的摄取、营养素的分配比例及餐次的分配。此外,应避免甜食及高油食物的摄取,并增加膳食纤维。

注意热量需求

体重在理想范围的妇女,每日摄入总热量为30kcal/kg实际体重;低于理想体重80%的妇女,每日宜摄入总热量40kcal/kg;体重为理想体重120%~150%的妇女每日应给予热量25kcal/kg;体重为理想体重150%以上的妇女每日摄入总热量12kcal/kg。然后,根据体重增加程度和是否有明显的症状进行调整。由于体重减轻可能会使母体内的酮体增加,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故孕期不宜减重。

注意餐次分配

为维持血糖平稳及避免酮症发生,餐次的分配非常重要。因为一次进食大量食物会造成血糖快速上升,且母体空腹太久时,容易产生酮体,所以建议少食多餐,将每天应摄取的食物分成5~6餐。特别要避免晚餐与隔天早餐的时间相距过长,所以睡前要适量加餐。

正确摄取糖类

糖类的摄取是为提供热量、维持代谢正常,并避免酮体产生。不应误以为不吃淀粉类食物就可控制血糖或体重,而不吃主食;而是应尽量避免进食加有蔗糖、果糖、葡萄糖、冰糖、蜂蜜、麦芽糖等的含糖饮料及甜食,这样可以避免餐后快速的血糖增加。建议尽量选择纤维含量较高的未精制主食,更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譬如以糙米或五谷饭取代白米饭、选用全谷类面包或馒头等。妊娠糖尿病孕妇早晨的血糖值较高,因此早餐淀粉类食物的含量必须较少。

注重蛋白质摄取

如果在孕前已摄取足够营养,则妊娠初期不需增加蛋白质摄取量,妊娠中、后期需要增加蛋白质摄入量,每天需摄入蛋白质为1.5~2.0克/公斤体重,其中一半需要来自优质蛋白质食物,如蛋、牛奶、深红色肉类、鱼类及豆浆、豆腐等黄豆制品。最好每天至少喝两杯牛奶,以获得足够的钙质,但千万不可以将牛奶当水喝,以免血糖过高。

少吃油脂类食物

烹调用油以植物油为主,减少食用油炸、油煎、油酥食物以及动物的皮、内脏、肥肉等。

多摄取纤维素

在可摄取的热量范围内,多摄取高纤维食物,如以糙米或五谷米饭取代白米饭、增加蔬菜的摄入量、吃新鲜水果而勿喝果汁等,如此可避免血糖过高,有助于血糖的控制,也可增加饱腹感。但不可无限量地吃水果。细节提醒妊娠糖尿病孕妇的饮食结构应与一般孕妇相似,只是需要控制每日及每餐的饮食摄取量、密切观察体重,并应按照医师指示做自我血糖监测、尿酮体测试。

112.糖尿病患者能吃糖吗

糖按分子结构一般分为单糖、双糖及多糖。单糖(如葡萄糖、果糖等)在水果中含量丰富,甜度大,吸收速度快,食后能迅速进入血液中;双糖(如蔗糖、麦芽糖)食后也能很快进入血液;多糖大多以淀粉形式存在于食物中,还有一种形式为食物纤维,多糖消化吸收慢,有利于保持血糖平稳。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食用多糖,而应避免食用各种糖果及含糖的点心、饮料、果汁等。

目前市场上有四种糖尿病患者适宜的甜味剂——木糖醇、甜菊甙、阿斯巴甜糖、糖精。

木糖醇在体内代谢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糖尿病病人食用木糖醇可以获得与蔗糖相近的甜度而不会引起血糖升高。但木糖醇的食用应适量,过量食用会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长期大量食用也可以引起甘油三酯升高。

甜菊甙是一种非糖天然甜味剂,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成分。甜菊甙甜度高(为蔗糖的200倍),热量低,可作为糖的代用品供糖尿病患者食用。

阿斯巴甜糖于1981年在美国正式面市,它是由L-天门冬氨酸和L-苯丙氨酸组合成的二肽化合物,它在胃肠道中被酶代谢成天冬氨酸、苏丙氨酸及甲醇。人们通常称它为“蛋白糖”,其甜度是蔗糖的160~200倍。与其他甜味剂比较,阿斯巴甜糖的甜味最接近蔗糖,因此口感较好。阿斯巴甜糖在人体内可水解为氨基酸,为人体吸收、消耗,其分解过程无需胰岛素的参与。

糖精较蔗糖甜200~700倍,因为糖精不被人体代谢,按原形排出,而没有热量。尽管多年来一直认为糖精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但是文献的记载并不能提供证据而限制其使用。细节提醒成人和儿童阿斯巴甜糖的可接受日摄入量为50毫克/公斤体重,糖精的可接受日摄入量为5毫克/公斤体重。

113.“无糖月饼”真的不含糖吗

传统月饼又甜又腻,糖尿病患者不能多吃,现在的“低糖、无糖月饼”是否能想吃就吃呢?无论哪种月饼,都少不了用淀粉做皮,淀粉是碳水化合物,其实也是糖,市面上很多“无糖食品”其实在误导消费者。因为它们虽不含蔗糖,却含有其他的糖或淀粉,属于高糖食品,会引起血糖升高。

就血糖生成指数而言,麦芽糖高于葡萄糖,葡萄糖高于白糖,白糖又高于蔗糖,因此吃了这种名义上的“无糖食品”,血糖还是会升高。这些无糖食品不但不能降低血糖,还会导致肥胖,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细节提醒吃月饼要适量。由于月饼中含糖量和油脂较高,吃多了会引起肠胃不适。尤其是老人、儿童或肠胃功能较弱者,吃时更要注意,一定要适量。

114.糖尿病患者宜饮奶

奶类是营养价值高的食品之一,其营养价值是其他任何食物所不能代替的,不论是健康人群还是疾病患者,科学饮奶对强壮体质、维持营养平衡,都可起到重要的作用。

有人认为牛奶里含糖,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饮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牛奶仅含糖3%左右,含量并不高,只相当于某些蔬菜如圆白菜、菜花等的含糖量,低于水果,对患者血糖影响不大。而且乳类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糖和半乳糖,有促进钙质吸收的作用,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乳类是动物性食物中唯一的碱性食物,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体内可产生一些酸性物质,而牛奶是碱性食物,所以具有使体液保持酸碱平衡的作用。糖尿病患者应注意摄入一定量的碱性食物,牛奶就是其中的一种。

糖尿病患者经常饮用牛奶,有助于健康。高血糖、尿糖和渗透性利尿,会使病人体内大量钙质从尿中排出,从而导致血钙降低,而低血钙又会促使甲状旁腺发生继发性功能亢进,进而导致血钙降低。

牛奶含钙丰富,且钙磷比例适宜,还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D和乳糖,这些都是有利于钙吸收的物质。所以,糖尿病患者饮用牛奶,有助于补钙,防治骨质疏松。同时,牛奶为患者提供优质蛋白质,尤其是生长发育的儿童,每天饮奶,对保障他们的生长发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细节提醒每100克牛奶中,含有脂肪3.1克、蛋白质2.9克、乳糖3克、矿物质(如钙、磷、铁、锌等)0.7克、水88克。这些营养在我们的生命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115.糖尿病患者饮奶要合理

糖尿病患者不但要饮奶,而且最好每天的饮食中都要有一定量的奶。但是,怎么喝奶?喝多少?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以下问题:(1)成人糖尿病患者应该适量喝低脂牛奶。而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应饮用全脂牛奶;2型糖尿病伴有肥胖的患儿,应根据血脂的情况选择脱脂或半脱脂奶。(2)糖尿病患者应选择纯牛奶或AD强化奶,饮用牛奶时不能加纯糖类,否则会导致血糖的迅速升高而加重病情,影响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如需要调味,可用甜味剂代替蔗糖。(3)糖尿病患者每天饮用牛奶的时间应根据各自的习惯而定。如在早晨饮用,应伴随进食谷类食品,以便起到营养素互补的作用,也有助于各种营养素的充分吸收。注射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可在睡前作为加餐饮用,但要从晚餐中扣除牛奶的热量,也可从全天供给量扣除。(4)糖尿病患者不能把奶当水喝,由于牛奶属蛋白质类食物,如大量进食,可使蛋白质摄入增加,使其所占每日总能量的比例过高,增加肾脏负担。(5)根据平衡膳食要求,每日饮奶量以250~500毫升为宜。细节提醒牛奶含有人体成长发育的一切必需氨基酸。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其中有8种是人体本身不能合成的,它们被称为必需氨基酸。我们进食的蛋白质中如果包含了所有的必需氨基酸,这种蛋白质便叫做全蛋白,牛奶中的蛋白质便属于全蛋白。

116.保质期短的牛奶营养高

目前市场上的牛奶,大部分都属于杀菌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消毒奶。别看牛奶的包装上名称各异,如“纯鲜牛奶”、“鲜牛奶”、“常温奶”等,其实,从杀菌方法上来说,基本上就分两大类。

一种是巴氏杀菌乳,就是我们常见的“巴氏消毒奶”。顾名思义,就是采取“巴氏杀菌法”进行杀菌的牛奶。所谓“巴氏杀菌法”,就是在较长的时间内,用低温杀死牛奶中的致病菌,保留对人体有益的细菌。不过,由于这种方法不能消灭牛奶中所有的微生物,因此产品需要冷藏,保质期也比较短,一般只有几天。

另一种叫灭菌乳,是采用高温将牛奶中的细菌全部杀死。由于牛奶中一点微生物都不存在了,因此可在常温下保存,而且保质期比较长,一般可达3个月以上。

巴氏杀菌乳由于保存的营养成分较多,常被称为“鲜奶”。其实,杀菌时不管是低温还是高温,都会对牛奶的营养价值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真正的鲜奶应是没有经过加工的牛奶。

加热对牛奶中营养成分影响最大的就是水溶性维生素和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大约有10%的B族维生素和25%的维生素C损失掉了,加热程度越深,这些营养损失得就越多。牛奶中有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乳清蛋白,在加热时也会损失一部分。实验证明,巴氏杀菌时约有10%的乳清蛋白变性,而超高温杀菌的灭菌乳中,则可能有70%的乳清蛋白变性。因此,采用低温杀菌的巴氏奶相对来说,营养价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