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02:38:1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20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2020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81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科目代码:818

科目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关系。

3.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4.十八大对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5.为什么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论述题

1.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请问要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要如何认识、适应和引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常态?

参考答案

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科目代码:818

科目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具体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经济和文化都十分落后,人民迫切要求通过革命改变自己的苦难命运。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革命,靠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同样,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更不能照抄别国经验。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研究解决中国的问题,找到了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才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成功。(2)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毛泽东曾经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把握中国社会的性质、状况、特点和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传承优秀的历史传统,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完整的、统一的、深入的”结合。(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最初产生于欧洲的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这就要求用中华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使其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样,马克思主义就能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并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关系。

答:(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①统一战线

a.必要性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第一,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第二,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b.可能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②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a.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b.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c.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③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

a.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b.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c.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d.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2)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3.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原因有:(1)新的社会阶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贡献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政治上接受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上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文化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方向上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①扩大劳动就业,缓解社会就业矛盾,增加劳动者收入,维护社会稳定。

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开阔了劳动力就业门路,为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有效缓解就业矛盾,增加劳动者收入,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②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工业化、商品化和城镇化。

农村的私营企业80%以上都是从事工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以及商业、服务业。私营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提高农村经济的工业化、商品化水平。

③增加财政收入,为国家创汇创收。

私营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和各级地方财政提供大量的税收,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④造就了一批勇于开拓、善于进取的民营企业家,培养锻炼了,支有技术、懂经营的管理人员队伍。

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锻炼和造就了一批勇于开拓、善于进取的企业家和数以千万计的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型人才,这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宝贵的社会财富。

⑤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形成,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

个体、私营经济是具有市场行为的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的很强的竞争能力、灵活的经营机制,逐渐取得了社会的认同,并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⑥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不少人自己富了不忘国家,不忘社会,积极参加“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2)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①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自主创业,或进入私企、外企,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成为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成员。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③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大批被分流出来的职工和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其中一些人成为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

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参与者,是经济增长的推动者,是自主创新的促进者和社会事业的践行者,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3)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存在一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内部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在少数人中还存在着某些缺点、错误、甚至严重的不法行为。还有少部分人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存在着模糊、甚至错误认识。因此,中央强调指出,既要充分肯定和发挥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作用,又要加强教育引导,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②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4.党的十八大对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答: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主要包括:(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5.为什么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答: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主要是因为:(1)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党中央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2)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合作共赢。强调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合作共赢使双方或多方在合作中互惠互利、相得益彰,从而实现各方的共同受益。中国倡导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核心是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3)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国与国相互依存空前紧密,利益共生不断深化。面对挑战,没有一国能独善其身,需要各国同舟共济。这是提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时代背景。“合则强,孤则弱。”合作应该坚持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中国提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新中国外交实践的延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这些中华文明理念至今仍在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民从自身的经历中深深懂得,得道才能多助,合作才能共赢。(4)合作共赢确定为国际间交往的根本目标,符合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符合中国外交的一贯追求,符合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潮流,为当今世界处理国与国关系提供了崭新思路,必将对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论述题

1.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请问要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项:(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

①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原则,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坚持立法与改革、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用立法引导和推进国家的改革、发展;坚持立法严密、细致的原则,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

②坚持经济立法与政治立法并重的原则,保证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推进;

③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科学研究,完善立法制度和程序,改善立法技术和方法,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以高质量、高水平的立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④我们的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形成并完善法律体系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四点:

a.不能用西方的法律体系来套我们的法律体系;

b.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是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c.要区分法律手段和其他调整手段的关系,需要用法律调整的才通过立法来规范,以更好地发挥法制的功能和作用;

d.我们的法律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本身就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需要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加以完善。(2)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一种基本方式。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①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②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③党关于国家事务的重要主张,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需要全体人民一体遵行的,要作为建议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使之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④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督促和支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依法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3)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系统工程:

①加快推进政企分工、政资分工、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②提出法律议案、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制度,要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

③全面、正确实施法律、法规、规章,保障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及时纠正、制裁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秩序;

④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使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使政府提供的信息全面、准确、及时,使制定的政策、发布的决定相对稳定,使行政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

⑤基本形成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使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

⑥使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权力主体利益彻底脱钩。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政府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明显加强,行政监督效能显著提高;

⑦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明显增强,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基本形成;依法行政的能力明显增强,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能够依法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4)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

①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②完善诉讼、检察监督、刑罚执行、教育矫治、司法鉴定、刑事赔偿、司法考试等制度;

③加强司法民主建设,健全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等制度,发挥律师、公证、和解、调解、仲裁的积极作用;

④加强司法救助,对贫困群众减免诉讼费;

⑤健全巡回审判,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落实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制度,方便群众诉讼;

⑥规范诉讼、律师、仲裁收费;

⑦加强人权司法保护,严格依照法定原则和程序进行诉讼活动;

⑧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

⑨维护司法廉洁,严肃追究徇私枉法,失职读职等行为的法律责任。(5)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具体来说,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监督体系与制度,包括:

①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使权力机关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经常化、制度化;

②充分发挥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作用,切实保障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的法律监督权;

③进一步完善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切实发挥行政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

④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完善司法机关内部制约与监督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同时,高度重视、大力完善社会监督体系与制度,包括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的监督等。(6)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继承人类优秀法律文化成果,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的新型法律文化。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立足中国实践,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继承中国优秀的法律传统,又吸收外来有益的法律文化。

②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③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社会氛围。

2.要如何认识、适应和引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常态?

答: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对于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1)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概括

①认识新常态,以新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在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发展迈上新台阶。当前,全国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②适应新常态,以新路径助推发展升级,就要把“五大发展理念”与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结合起来,与我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坚持以新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以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③引领新常态,以新姿态实现发展作为,就要持之以恒、驰而不惜推进作风建设,培养好干部,营造好环境,锤炼好作风,以新姿态实现发展作为。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最终都要落到具体行动上,落到每个干部头上。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需要我们创新观念,强化担当,改进作风,通过抓落实体现作为、体现担当、体现效率,以全新的姿态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2)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

①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3)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措施

①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②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③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④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819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首都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

1.中国梦的本质内涵

2.群众路线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生态文明建设

5.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主题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辩证统一的?

2.根据“习朱会面”与“习马会面”指出新一代中共领导对台政策的新特点。

3.结合十八届五中全会说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要求。

三、论述题

1.简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辩证关系。

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

3.怎样理解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坚持思想治党和制度治党的关系?

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中国梦的本质内涵

答: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其本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真正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目标是“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即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群众路线

答: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党的一切工作与努力,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每个共产党员思想与行为的最高准则。“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它要求党在一切工作中,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组织群众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即在集中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方针政策,交给群众讨论、执行,并在讨论、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群众的意见进行修改,使之逐步完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的社会主义文化。

4.生态文明建设

答: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5.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主题

答: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五中全会),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是研究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辩证统一的?

答: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进程。

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形成阶段性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在处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关系方面,中国共产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2)坚持最高纲领不是也不能离开现实空谈远大理想,实践最低纲领不是也不能只顾眼前而忘记远大理想。

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致力于贯彻落实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2.根据“习朱会面”与“习马会面”指出新一代中共领导对台政策的新特点。

答:略。

3.结合十八届五中全会说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要求。

答:十八届五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做了要求和说明。(1)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必须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2)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人民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3)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4)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面小康社会普惠的公共产品和民生福祉。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要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和产业发展格局。(5)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法律体系等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之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基本形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但一些领域的具体制度仍不完善,存在着不少体制机制弊端。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到2020年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三、论述题

1.简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辩证关系。

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正是由于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够在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着重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两大理论的共同理论基础。这两大理论虽以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但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而不是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什么主义。它们都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坚持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等。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绝不意味着抛弃或贬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是体现和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代中国又有了新的成果,体现和强调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有了新的发展。

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

答:和平发展道路是指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坚持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道路,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历史和现实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1)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

①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的先人早就知道“国虽大,好战必亡”。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执着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珍惜和平,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民族。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②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和平发展道路来之不易,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我们党始终高举和平的旗帜,从来没有动摇过。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提出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我们一定要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使国家更加富强,使人民更加富裕,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

③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就是历史规律。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我们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

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道路已经并将进一步显示出其世界意义。

①中国和平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中国和平发展避免了那种建立殖民体系、争夺势力范围、对外武力扩张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老路。中国强大了,也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②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中国坚持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必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中国发展壮大,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世界的机遇。

③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引导国际格局演变和国际体系变革。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民主法治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必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3.怎样理解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坚持思想治党和制度治党的关系?

答: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战略思想的提出,是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关键因素。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根本,制度是保障,必须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刚柔并济、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坚持在从严治党中把握思想治党和制度治党的辩证关系。(1)思想建党是制度治党的前提和基础

思想建党是领导干部永葆政治本色的根本前提,我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最基本的历史经验。思想建党是领导干部忠于事业的必然选择。思想是制度的魂魄,决定着制度治党的方向、任务、原则、方法和途径,只有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在提高认识、凝聚力量的前提下推进制度治党。(2)制度治党是思想建党的支撑和保障

制度治党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保障工程。制度作为根本规范是刚性的、强制性的,对正确原则的落实有保障作用,对党内一切错误思想、不正之风有约束、纠正作用。以强制手段规范党员行为,把思想教育的影响力转化为制度规则的约束力,对思想建党具有不可缺少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帮助党员干部养成过硬的思想作风。(3)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

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实践证明,制度治党离不开正确的思想引领,否则就会迷失方向、难有成效,思想建党的经常性和成果,则靠制度治党来保障和巩固,否则就难以为继,不能落地生根。(4)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统一于从严治党的行动中

新形势下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是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结果,也是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在党的建设上的创造性运用,我们就要坚持思想建党,又要坚持制度建党,将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统一于从严治党中。

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81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代码:819

考试科目名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9分,共45分)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人民所形成的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在政治上的一种进步过程、进步状态和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其基本内涵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这三者之间是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种发达的制度文明,是一种行为规范文明和程序化文明。主要包括:政治民主化、政治公开化、政治法治化、政治科学化。(1)政治民主化

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使政治民主化,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2)政治公开化

政治公开化就是增强政治生活的清晰度和透明度,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了解政治过程,更好地知政、议政和参政。(3)政治法治化

实现政治的法治化,就是要真正根据法治精神和法治原则,构筑建立在尊重人的人格、尊严、自由、进取精神和合理要求上的法律体系。不断强化政治主体的法律意识,形成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4)政治科学化

没有政治的民主化,就不会有政治的科学化;没有政治的科学化,政治的民主化难以实现。必须建立科学的政治决策机构、程序和方法,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力求最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尽量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

2.可持续发展

答: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①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②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③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④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3.经济发展方式

答:(1)含义

经济发展方式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一般是指通过生产要素变化包括数量增加、结构变化、质量改善等,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其基本内容既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还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其鲜明特征在于: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等。(2)措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理念升华。实现这一理念,需要进一步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转变政府职能和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尽快建立起与这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相匹配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其中特别要处理好干部定量考核与发展导向之间的关系。为此,至少要做好四方面的转变:一是从过去侧重于考核物质指标,转向注重考核以人为本指标;二是从过去侧重于考核经济数量指标,转向注重考核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指标;三是从过去侧重于考核经济发展速度指标,转向注重考核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指标;四是从侧重于考核短期利益指标,转向注重考核可持续发展指标。

4.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答: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障碍,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两种不同资源配置制度,以及在城乡户籍壁垒基础上的其他问题。

①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

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在改革以后,暂住证制度既可以看作是这种城乡壁垒存在的标志,也可以看作是弱化这种壁垒的一种措施。

②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

改革前中国社会中的资源是由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比如,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村自己来负担。

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5.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与时间表

答:(1)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提出了6个“紧紧围绕”,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6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着6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时间表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安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创造物质条件,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只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才能使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逐步相信社会主义,使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进一步坚信社会主义。(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各国经济互利合作、相互依存的加深,必将给全球经济增长创造更加美好的前景。从这个方面看,中国的发展具有全球性的战略价值。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与重要意义。

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②具体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a.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体系。它们不但以新的形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强大生命力。

3.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答: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解决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

在全党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自觉做到用权为公而不为私,施权于民而不利己,摆正自己的公仆位置。(2)逐步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工作力度。

进一步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运行。

①要把好用人关,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用、选拔、考核机制,保证用“好”的制度选出“好”的干部;

②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内监督、人民监督、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工作圈”的监督,强化和完善巡视制度;

③完善干部及家属财产申报制度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集中精力查处大案要案,严惩腐败分子。(3)探索扩大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有效途径。

建立健全群众举报制度,让群众监督反腐败工作的进程及其结果,增强反腐败工作的透明度;改进反腐成果宣传方式,增强群众反腐信心,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怎样认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的力量是巨大的,得民心者的天下,所以如何顺利地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并且得到农民的支持,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为此,党中央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具体措施

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革命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但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会导致两极分化的局面出现。党中央正确分析现状,提出一方面不能挫伤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这样,在土地改革后,党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毛泽东认为,关键在于教育农民。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对他们不能采取剥夺的方法,只有引导、说服和教育,使他们自愿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土改后,贫农和雇农由于分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有半数人迅速上升为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