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好你的心肝脾肺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0:33:41

点击下载

作者:张晓梅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黄帝内经》养好你的心肝脾肺肾

《黄帝内经》养好你的心肝脾肺肾试读:

前言

《灵枢·脉度》指出:“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五脏的精气通达于七窍,五脏不调和,精气对外就不能开放和发散,七窍就不通。而七窍不通,五脏之气不能与天地之气进行能量交换,难以自我更新,正气就会受损。五脏虚损则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心慌、无精打采、头晕、气喘、畏寒等,如果出现脏器阳虚的症状就需要及时调养。

五脏——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的核心。其中,心主血脉,肺主气,肝主生发,脾主运化,肾主藏精,缺一不可,都是人体的重要脏器。尤以心、肾为重中之重,心相当于生命的发动机,肾是生命的能源,所以心、肾一旦受损,会导致怎样的恶果可想而知。其实,五脏之中无论哪一脏受损,生命都会受到威胁,可见保养五脏是何等重要。

然而,五脏的生命力并非恒久不变,而是有着自然衰退的规律。正如《黄帝内经》记载的,从五十岁开始,按照肝、心、脾、肺、肾的顺序每十年衰老一个脏器。如五十岁肝衰退的征兆是“目始不明”,六十岁心衰退的征兆是“好卧”,七十岁脾衰退的征兆是“脾气虚”,八十岁肺衰退的征兆是“言善误”,九十岁肾衰退的征兆是“经脉空虚”。

疾病、不良生活习惯、不科学的饮食、不良心态等是伤害五脏、加速其衰退的因素。如果五脏强就不会生病,不生病就能延缓自然衰退,这样寿命才能延长。所以,保养五脏对保证生活质量及延长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不生病,怎样才能保养好五脏,怎样才能长寿?对此,到底有什么绝招,有什么奥秘呢?就请打开本书,从中寻求答案,让它给我们指点迷津吧!

第一章 五脏精气充盈则百病不生

五脏各司其职

起五脏,很多人并不感到陌生。中医里的五脏是肝、心、脾、肺、肾说五个脏器功能系统的合称,人体五脏各司其职。

肝主疏泄、藏血

肝主疏泄,疏,是疏通,畅达;泄,是排泄,宣泄。肝主疏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

其一是“疏”,肝疏通的是什么呢?是人体的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没有了“气”,生命就此终结。中医认为:“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借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肝气升发,气机调畅了,人的十二经脉气血才会充盛,表现为精神焕发,心情舒畅,善于谋虑,思维与动作敏捷,可谓气顺、心顺、身体顺。

其二是“泄”,肝疏泄的是什么呢?是人的郁气。因为肝易郁,任何情志的刺激都可造成肝气郁而不畅、疏泄失常,进而导致气郁或气逆。血之源头在于气,气行则血行,气不好,人体血液就不流畅,血管易堵塞,引起血瘀、出血等多种病变。所以,爱生气的人容易发生中风、痛经、闭经、乳房胀痛、头胀头痛、失眠等疾病。

所以,中医认为“肝郁为百病之始,六郁之首”,“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由此可见,心情不好,肝脏也不好。保肝的关键就是要疏肝,我们平时可以多拍打肝经和胆经,以达到流通气血的目的。

肝主藏血为“血海”。《黄帝内经》中说:“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解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人体一动一静,维持自身的阴阳平衡。当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肝所储藏的血液通过肝气的升发向外输布,以供机体的需要。当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或情绪稳定时,身体对血的需求量相对减少,部分血液便又归藏于肝,以濡养肝自身,一方面制约肝的阳气而维持肝的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因为阳气升发太过,血不归位就会溢出来;另一方面,肝不藏血,肝血易不足,导致出现血虚失养的病理变化,如两目干涩昏花、肢体麻木以及女性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等。因此,规律运动和睡眠对养肝都是十分重要的。

心主血脉、藏神

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的作用,即心气的作用。脉环接于心,在心的主宰、控制下,以心气为动力,以血液为物质基础,以脉为通道,从心—脉—血的循环系统中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如果心主血、心主脉的功能失调,就会造成气滞血瘀、心脉痹阻(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要表现)、脉道不通,日久就可能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

心气的强弱可以从脉象、面色上反映出来。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即“其华在面”;心气不足,血脉空虚,则脉细弱或节律不齐,面色苍白;心血瘀阻则可出现心胸闷痛,颜面、唇甲青紫等现象。心主神明。《黄帝内经》中说:“血者,神气也。”所以,心主神明与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心的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如果心气衰弱,则往往可见言语错乱、记忆不佳等症状。正如《医方类聚》所指出的:“凡丈夫至六十,心气衰弱,言多错忘也。”如果心血不足,常导致心神的病变,出现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症状。

心主喜,心气虚就会悲,但如果心气保养得好,人会常笑常乐。中医认为喜则气散,不可过度。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心脏不好的老年人,与儿女团圆时过度高兴就心脏病发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喜则气散,过于高兴的时候,他的心气就耗散了,所以高兴也不要过度。

脾主运化、主统血

脾主运化。简单地说,脾包括了促进消化、吸收和输布三个方面的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有两个含义:一是运化水谷精微。饮食入胃后,在胃和小肠内进行消化和吸收。但是,人的身体不是什么都吸收的,而是要吸取食物最有营养的部分——水谷精微。水谷必须靠脾的运化才能化生为精微。同样,也必须靠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通过经脉布散至全身。因此,脾的运化功能旺盛,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滋养五脏六腑。如果脾运化失常,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乃至倦怠、消瘦等病证。所以中医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二是运化水湿。大家每天都要喝几杯水或者饮料,水喝下去后,人体吸收营养物质,那么产生的多余水液就要靠脾来运化,脾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也就能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反之,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从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所以,《黄帝内经》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主统血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并使血液循经运行的功能。脾的这种功能有赖于脾气,脾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是气血化生之源。所以,脾气虚时,一方面不能化生血液而出现血虚;另一方面,如果脾统血的功能减弱,血可能就会到处流溢,不按照正常的路线走,致使血液溢出脉管之外而发生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病证。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与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经络之气的作用。

肺司呼吸,我们从自然界吸入清气(氧气),又把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顺利进行。所以,现在很多人会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这对身体非常有好处。若没有了呼吸,新陈代谢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结了。

肺主一身之气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方面。宗气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与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结合,积于胸中而成。“宗气”主呼吸和血脉的运行,滋养元气。因此,呼吸的强弱、气血的运行、肢体的温度与活动能力都与宗气有关。而宗气通过心脉布散到全身需要靠肺气的推动,因此肺通过宗气的生成与布散,能起到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

若肺有了病变,不但影响呼吸运动,而且也会影响一身之气的生理功能。例如,肺气不足,则呼吸微弱,气短不能接续,语音低微。若肺气壅塞,则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喘息。此外,如果影响宗气的生成和布散,就会导致一身之气不足,即所谓“气虚”。

肾主藏精、主水

肾主藏精。《黄帝内经》中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即肾是精所存在的地方。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它有促进生长和繁殖后代的能力。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即是靠脾胃化生的营养物质所得,具有滋养濡润脏腑的作用。先天之精必须有后天之精滋养,才能得到不断地充实,后天之精必须有先天之精气蒸化才能产生,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所以肾精的盛衰,除了和先天条件有关外,还和后天营养是否充盛有密切关系。

肾精属阴,又称为“肾阴”、“元阴”或“真阴”,肾阴对人体各脏腑起着濡润和滋养的作用,为人体阴气之根;肾的阳气,又称为“元阳”、“真阳”,对人体各脏腑起着温煦和生化的作用,为人体阳气之根。

精能化气,肾阳蒸化肾精(阴)而产生肾气。肾气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

因此,小儿发育迟缓和某些不孕不育证,都是肾的精气不足的表现。进入老年,由于肾气开始衰减,人的形体逐渐衰老,不仅丧失了生育能力,而且头发斑白,牙齿松动。

肾主水。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将含有营养成分的“清液”输布周身,含有代谢废物的“浊液”化为汗与尿排出体外。肾主水主要靠肾阳的蒸化作用,肾阳蒸化水液,使水能气化,又能使气聚而为水(如产生尿液),以利于水液在体内布散和排泄。若肾的气化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就会发生水肿、少尿等病证。

肾司膀胱开合。膀胱的主要功能是储尿、排尿。储尿要靠肾气的固摄能力,排尿也要靠肾气的控制能力,所以说肾司膀胱开合。若肾阳不足,失去温化蒸腾作用,则表现为小便清长或尿量明显增多等。

肾亏是老年病的常见特点。因此,老年人发生疾病也同时伴随肾精的虚衰。如老年性痴呆症、妇女更年期综合征、骨性关节炎、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耳聋等疾病的主要病因都是肾虚。在治疗上,补肾护精法是治疗老年病的根本大法。

五脏谁也离不开谁

脏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各司其职。然而脏与脏之间并不是孤立五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着。如清代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中说:“五脏之气,皆相贯通。”五脏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而形成了脏与脏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脏相生

由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中医讲“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里的“生”,含有滋生、助长、促进、支援等意思。有时候,这种关系称为母子关系,就如母亲生下婴儿一般。例如,火生土,火为土之母,对应地说,心是脾的“母亲”,因为心能支持及促进脾的功能。

如果心肌梗死患者倒在厕所里,一种情况是排便过于用力;另一种情况是吃饭吃得太多了。中医把气分成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都说人活一口气,人养生养的也是这一口气。如果吃得太多,脾胃运化时就会需要多用一点儿气来把食物消化掉。我们知道,心火生脾土,心和脾之间就形成了“母子关系”,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脾胃需要更多的气的话,就会从心那里“夺气”,中医叫做“子盗母气”,就是儿子会到母亲那里“夺气”,这样会导致心气不够,进而引发心脏病。所以心脏病患者必须注意两点:第一,不要便秘;第二,吃饭最好吃七八分饱。

放在四季养生中,五脏相生的道理就更好理解了。比如说,按照中医的道理,肝、心、脾、肺、肾五脏分别对应春、夏、长夏、秋、冬五季。春天过后是夏天,木生火就是肝生心,肝藏血以济心,春天若能把肝血养好,夏天暑热、阳气太盛的情况就能减缓,气血就容易平衡。同样的,秋天过后是冬天,金生水,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为冬天阳气的伏藏打好基础。

五脏相克

中医讲“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表现在人体中就是: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上济,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得太过,即火克金。

举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说,为什么有的人在生气大怒、郁郁寡欢的时候,就不想吃饭、吃饭后易打嗝,甚至胃胀、胃痛呢?为什么有的人生病了会心烦气躁、焦虑不安,常会出现脾胃虚弱的症状?因为木克土,《黄帝内经》上说:“土得木则达。”肝气疏泄调畅,则脾胃升降适度,运化健全。而生气、抑郁、焦虑容易造成肝气郁结,肝的疏泄功能就随之减弱或丧失,此时吃饭则脾不健运,导致人消化不良。饭后生气使肝气郁结于内,同样影响消化吸收。因此,很多养生家提倡:食后不可怒,怒后不可食。

五脏相生相克在防病、治病中的运用。现在大家都讲“治未病”,讲究预防为主。《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见肝之病,应该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因木克土,故肝病暗伏克害脾土之机。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这就是“治未病”的体现,其目的在于使脾脏正气充实,不受侵袭。反过来说,见肝之病,不知道补脾气,唯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自然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木生火,肝为心之母,肝病还可以影响心。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

根据五行相生关系,中医有“补母泻子”的治疗原则,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肝虚补肾,因为水生木,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中医称之为“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症。而肝肾阴虚是糖尿病、高血压、中风发生的根本病机,因此,这些病都需要肝肾同治。如肝实泻心,因为木生火,心为肝之子,所以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比如说,一个肝火旺的人尤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日常可以吃苦瓜来降心火。

根据相克关系,中医有“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如肝克脾,肝气亢盛表现为强,必须泻之,脾气虚表现为弱,必须补之。一泻一补,阴阳得以平衡,人体才会健康。

总之,在中医整体观念中,人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虽各有各的职责,但谁也离不开谁。

五脏疾病早知道

体是一个统一体,内部的疾病可以从外部反映出来,所以中医说“上人工治未病”。上工即“见色知病,按脉知病,问病知处”的高明医生,高明的医生未病先防,治在病先。可高明的医生不是谁都可以遇到的,说到底健康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为自己的病只有自己最清楚,免疫力需要自己来激发。五脏在生病前,会向你发出求救小信号。那么,如果五脏病了,在五官上,是怎么反映出来的呢?肝开窍于目,“肝”上有病反映在眼睛上。心开窍于舌,“心”上有病反映在舌头上。脾开窍于口,“脾”上有病了反映在口里。肺开窍于鼻,“肺”上有病反映在鼻子上。肾开窍于耳,“肾”上有病反映在耳朵上。下面,让我们来读懂五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心病早知道

全世界有1/3的人死亡都与心脏有关,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有以下几种。

左手指痛、牙痛。中医认为“心包”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说得形象点,好比是心的宫城,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心不能受邪,心包能代心受邪,所以外邪侵袭心,首先心包受病。心包经起于胸,经过上肢,所以,心脏病的疼痛多出现在胸口正中的位置,持续数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常常牵涉左前臂、左手指或左上臂,甚至咽喉、颈项或者牙齿。

枕头高才能睡着。平躺着睡觉会觉得胸闷,必须垫个较高的枕头,或者半靠着才能入睡,表明心脏功能较弱。

一活动就心慌气短。经常感到心慌、胸闷,上楼梯、做点体力活就会气喘、心跳加快。特别是此前这种情况并不明显,最近一段时间加重的,要警惕心脏出现问题。

心开窍于舌,心阳不足,则舌胖嫩或紫暗;心阴不足,则舌红而颜色深暗;心血虚,则舌暗淡;心火上炎,则舌红烂、生疮、疼痛;心血瘀阻,则舌紫暗或有瘀斑。

肝病早知道

肝病被称为“最大的隐形杀手”,是因为它发病初期并没有明显症状。不过,还是有些小信号能让我们捕捉到。

见到油腻就恶心。肝与胆相表里,胆能分泌胆汁,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液,当它出现问题,大多表现在“吃”上。比如没有食欲、不想吃东西、见到油腻食物或闻到油味就恶心欲吐、胃部胀满不适,可能是得了肝炎;如果吃了油腻食物后右上腹(右侧肋骨下缘)疼痛,并连带到右肩或背部,则可能是胆囊疾病,如胆囊炎、胆囊结石等。

脸发黄,皮肤痒。肝脏一旦生病,胆汁的代谢就会发生障碍,让身体出现颜色上的改变。因为胆汁是黄绿色的,所以多出现脸黄、眼黄、皮肤黄、尿发黄。由于胆汁里的胆盐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还会出现皮肤瘙痒。

手掌发红。两手大鱼际(手掌正面大拇指根部肉厚的部分)、小鱼际(大鱼际的另一侧)及手指掌面充血发红,就像是涂了一层胭脂,这说明有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可能。

肝开窍于目,若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两眼昏花、视物不明,出现如夜盲等问题;若肝经火盛,可见眼红肿痛;肝阴虚,可致眼睛模糊干涩,或可见眼珠不灵活、斜视等;肝气郁结过久,则能导致口苦目眩。

脾胃病早知道

胃肠道疾病最常见的信号就是疼痛。疼痛发生的时间不同,说明所患的胃肠道疾病也不同。

吃饱饭以后疼。疼痛在饭后半小时至2小时出现,到下次进餐前消失,一般是胃溃疡。

饥饿时疼。饭后3~4小时,空腹或感到饥饿时疼,马上吃点东西,疼痛就可减轻或消失,一般为十二指肠溃疡。

脾开窍于口,口淡无味、唇淡无泽,多为脾气亏虚,气血不足;口中黏腻,吃东西不香,或嘴里发甜,多为脾胃湿热;口中泛酸,则为肝脾不和;若唇肿、口疮、糜烂而痛,多为脾热或脾火。

肺病早知道

肺娇易受风邪,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咳嗽。其实咳嗽就是肺脏向你发出的求救信号,不同的咳嗽症状提示着不同的肺病。

干咳。无痰或痰量很少,一般是急性咽喉炎、支气管炎的初期,一部分肺癌患者也会出现此症状。

长期慢性咳嗽,多是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如果咳痰带血,就要警惕肺癌或是肺心病;咳痰呈黄色,多是肺部或支气管出现感染。

气喘。活动后气促,常见于哮喘、阻塞性肺病等。

午后低热,可能是肺结核。特点是午后发热,下午或晚上退尽,如潮水般有涨有落。同时伴有乏力、食欲不振、咳嗽和少量咯血。

肺开窍于鼻,如外感风寒影响肺,就会鼻塞流涕、影响嗅觉;肺有燥热,则鼻孔干涩。

肾病早知道

一提到肾病,很多人就会想到肾衰竭。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某些药物,都会损害你的肾。有调查显示,近20%的肾病患者由于缺乏防治知识,首次就诊时病情就已到了中晚期。肾脏的求救信号有以下几种。

面部、下肢水肿。肾主水,肾不好,水液代谢就会出现障碍。早晨起床后眼皮或脸部、下肢水肿,活动20分钟后仍不消失。劳累后,水肿也会加重。

尿量突然增多。生活习惯没改变,但尿量突然增多或减少,或者以前夜尿不多,现在夜尿多,超过白天尿量,这是肾不好的早期表现。

尿液变色。当尿液呈浓茶色、洗肉水样、酱油色或浑浊如淘米水颜色时,是血尿的表现,都要警惕肾脏问题。尿液有泡沫,尤其是细小不易消失的泡沫,说明尿液中排泄的蛋白较多,肾多有毛病。口中有氨味,伴有疲乏无力、食欲减退、贫血,往往是肾病中晚期的表现。

肾开窍于耳,若肾精亏虚,则脑髓不充,易出现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肾阴虚的病人常会有耳鸣现象。

强五脏就是强正气

医学典藉《黄帝内经》中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从字面上看,中正气和邪气这两个概念是相互矛盾的,这充分证明“正气”和我们平常说的“免疫力”有直接的关系。免疫系统是保护人体不受疾病侵扰和战胜疾病不可缺少的,没有自己的免疫系统,任何药物只能起到控制作用而不能使疾病痊愈。中医认为免疫力全在正气。正气即人身之气,从生成来源而言,以先天之精化生者为元气,由水谷之精化生者为谷气。人身之气从其分布部位而言,其行于脉中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谷气与自然界清气(氧气)相聚于胸中者为宗气;分布于脏腑、经络者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元气之根,脾为正气之源,肺为卫气之本。

五脏之病多源于气虚

在人体所有的气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好五脏之气。因为五脏是转化、生成和储藏精气的,而精气是生命的核心。

很多人看中医时,会听到“气虚”这个词。气虚主要是以元气虚弱为主,就是说一个人的免疫力下降,很多亚健康者都有气虚的表现。“气”能固护体表,如果气少了,力量就减弱了,声音也低了;气虚不能固卫,出汗就多了,也更容易被风寒侵袭,患上感冒,几个星期不见好,或者刚好一阵,淋了场小雨或者睡觉没盖好被子,又病了。这主要是因为气虚的人抵抗力不强,稍受风寒,感冒很容易再犯。

气虚感冒的人大多不发热。发热其实是正气和邪气激烈斗争时的表现。正气不够强,打都打不起来,只在小范围里表演一下花拳绣腿,当然不会发热。就算发热,也是低热,而且持续时间很长。老年人感冒一般都以低热为主,缠缠绵绵的,就是因为年纪大了、元气少了、气虚了。因此,老年人更要注意补气。

其实,气虚和气虚体质不一样。气虚是中医的一个证型。比如说,你这段时间生病了,就会出现气虚的症状,等你病好了,就不虚了。但气虚体质是一种长期气不足的状态,如果一个人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总是把累挂在嘴边,说几句话就喘不过气来,就说明是气虚体质。

那么,气虚通常是怎么形成的呢?俗话说,久病卧床伤气。有病不去治,尤其是五脏的病,当然会伤气了。

还有什么原因呢?营养不良是一个主要原因。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你吃不好,你的身体就容易虚。有的时尚女性为了减肥,只吃蔬菜和水果,不敢吃饭,结果出现月经紊乱、过早绝经,甚至早衰,这就是因为气血亏虚造成的。尤其很多女孩子,上班的时候,一点力气都没有,都软软地坐着,好像是生病了。其实她不是病,是因为营养不良伤了她的气,这叫做气虚。

另外一种就是过度劳累。中医讲:“劳则气耗。”劳,包含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度劳累,超过了身体的负荷,就耗伤了精气。有些上班族经常熬夜加班,能量消耗太过了,又没有时间去调补,气必然会越来越少。过度运动也会表现为气虚。尤其在运动出汗后,遇风很容易感冒,感冒就会耗伤元气,久而久之,储藏的元气也被消耗了。

所以,出现了气不足这个情况,你就得考虑,自己是在哪个方面出现了问题。下面来具体讲讲怎样保养五脏的气。

保养心气

五脏之气中,心气最重要,所以一定要养护好心气。

压力劳累袭来,加上生活习惯越来越不好,一些中年人因心脏病猝死,英年早逝,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简单地说就是心气不够。很多中年人到了40岁以后,就觉得心气不足,疲劳,力不从心。

心气不足有什么表现呢?就是话说多一点、稍微劳累一点,就觉得心慌,气不够用。说话多了心慌,动多了心慌,这是心气虚的一个信号。这时就要注意保养你的心气了。

保养心气平时要注意静养和慢养。因为生活和工作节奏快了,心气耗散就会变得很大。所以你应该快的时候就快一些,但该慢的时候一定要慢下来。比如,上班的时候你快节奏工作,那么下班了就要放慢节奏,进行静养。在食补方面,常吃桂圆、莲子、百合、木耳等,以益心气养心阴。

心主夏,夏宜补心气。夏季阳气最盛,是大部分心血管病患者病情稳定的季节,适当服用人参以补益心气,这对他们来说是很有效的。

人参是补益心气的最好药物,尤其是爱出汗的心脏病患者,更应在夏天服用人参。只要患者饮食基本正常,舌苔正常,均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人参有不同的品种,一般来说夏天进补以性凉味甘的生晒参为宜,五年参即可。

剂量为5克,将人参切片或切段,放入瓷碗中,加入大半碗清水,盖上盖子,放入加好冷水的锅内,用小火隔水蒸煮1小时左右(注意不要把水烧干),倒出参汁,温服,早晚各一次。每5克人参一般可以反复蒸煮3~5次,直至药汁极淡为止。但应注意寒凉体质的人不宜服用。

舌红、苔少、口干或大便较干的人可选用性凉生津的西洋参,也可酌情选择生晒参和西洋参一起服用;畏寒、大便稀溏、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者,则宜用性温的红参。在感冒或有其他急性病症的时候停服。

心脏不好的人在情绪激动时,心气易涣散,容易导致心脏病突发、血压升高。酸味的东西具有收敛作用,能有效阻止心气太过涣散,保护心脏,防止心脏病突发。因此,最简单的预防方法是:买些山楂干(鲜山楂更好,但不易储存)常备,当情绪波动时,就慢慢分几次嚼碎10个,可以疏肝解郁,让心情平静下来。牙齿不好的老年人可以用山楂泡水喝,一杯水放10个山楂干就可以,反复冲泡3次。如果将山楂干粉碎成粉末状食用会更好吸收。还可以在烧菜、炖汤的时候放入山楂干,既能起到收敛心气的作用,又可除去肉的腥腻;山楂还可以降血脂,可谓一举多得。

心脏不好的老人,其饮食原则就是要酸多咸少,也就是说平时的饭菜中让醋出点头,盐和酱油少放一些。平时除了山楂,酸味的水果比如李子、梅子、柑橘等都可以适当吃些。需要提醒的是胃部容易反酸的人,不要多吃酸味食物,否则胃酸分泌变多,对胃不好。

保养肾气

肾气虚最大的特点就是气短自汗、腰膝酸软、小便多,尤其是夜尿多。出现这种状况就要好好保养肾气了。

首先,房事要节制。房事不节制对肾精、肾气的伤害非常大,尤其到中年以后,一定要注意房事的节制与和谐。

其次,不要用脑过度。肾生髓,脑髓靠肾来生长,用脑过度便会耗伤肾气。因此用脑过度,必须益肾,单纯健脑是不行的。补脑食品有核桃、桂圆、枸杞子、花生、鱼等。

再次,还要注意腰的保养,不要伤了腰,因为腰里边藏着肾,所以也是不可忽视的地方。久坐伤肉,因此对于办公室一族来说,要常起来活动活动。

最后,养肾要穴常“滋润”。经常用手按摩下气海、关元穴,同时另一只手在后背按摩命门穴、腰阳关,有助于养肾。还可以经常搓腰眼。大家看电视时坐直身子,不倚靠,双手对搓发热后,掌心紧按腰眼处,然后用力上下搓120次(一上一下为一次),或以温热为度。

保养脾气

脾为后天之本,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

比如,年老之人,禀于父母的先天之肾气已竭,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则全靠后天水谷之充养。你仔细观察医院里的人,老年患者中凡是胃口不好,进食很少的人,大多是一副形衰神疲的样子;胃口好、消化好的人,病情随之稳定或好转。

脾气虚的表现就是不想吃东西,吃下去不消化,中医叫做纳呆腹胀,这时候就要健脾。脾气虚大多是因为饮食不节造成的。你饱一餐、饿一餐,东一餐、西一餐的,脾胃的气机都给弄乱了,人的正气就会大大减弱。所以,吃太多、吃太少都不好,吃七八分饱即可。

其次是寒温要适宜,饮食不要过凉,也不要过热。太烫了,容易得食道癌、胃癌;太凉了容易导致脾胃阳虚。因此,夏天不要贪凉喝冰镇的水、饮料,最好喝常温的饮品;不要喝太多凉茶,以免损伤胃气;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等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吃。

脾主长夏,我们在长夏尤其要注意养脾气。夏季阳气盛,易上火,应以清补为主,结合健脾、祛暑、化湿等方法进行调补,饮食可选用绿豆、西瓜、丝瓜、冬瓜、黄瓜、番茄、鸭肉、草鱼、鲫鱼等,以及药食两用的银耳、莲子、山药、陈皮、山楂等。在夏天用金银花、乌梅、麦冬、菊花等煎汤代饮,有益心脾健康。胃口不好、舌苔厚腻的人,应结合健脾化湿的方法,食用山药、党参、茯苓、西瓜翠衣(西瓜皮)、白扁豆等。

保养肺气

肺气虚有什么特点呢?肺气虚的病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爱动、不想动,动了以后就觉得气短、乏力、没有精神。

首先,要养好肺,情绪要开朗,因为悲则伤肺。《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是整日悲悲凄凄伤到肺才早逝的。

其次,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排便需要肺气相助。如果没有肺气向下通降的推动作用和布散津液的润滑作用,我们排便就很困难、费力,甚至便秘。相反,便秘的话,大肠经就不通,导致肺气堵塞不通,难以向下通降,使得气逆而上,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因此,通便顺畅、防止便秘、保持肺气宣通,是养肺的重要原则。

肺气不通,我们怎能坐以待毙?鼻唇沟处的迎香穴,大肠经正好经过,只要有规律地刺激,就可流通气血,疏通大肠经。

刺激迎香穴的方法是:并拢食、中、无名指,用指腹有节律地轻敲。早餐后10~15分钟,是大肠经最容易产生蠕动的时间,此时按上述方法做几分钟,可产生便意。便通则肺气亦通,整个人体的气机也会顺畅。

最后,治肺气虚,古方人参胡桃汤很管用,方用人参、胡桃仁、生姜。根据前方,我们变通一下,这样做起来就更方便了。方法是:取核桃30克、冰糖15克,炖半小时后服用,每天早晨服一次;也可用核桃仁1~2枚,生姜2片,一起放在嘴里细细嚼食,每天早晚各一次。

保养肝气

肝气虚的表现是精神萎靡不振,特别没有朝气与活力,而且两胁肋间也很不舒服。

中医讲肝为罢极之本,过度疲劳就容易引起肝气虚。因此,平常应尽量做到既不疲劳工作,也不疲劳运动。

人卧则血归于肝。定时上床休息既能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又能养肝血。

肝主春,春天万物生发,宜养肝气。《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这里所说的广步于庭,就是在庭院里散步。冬去春来,阳气生发,万木争荣,清晨早起散步,是保养肝气很有效的方法。

春日虽气温回升,但寒气未尽,所以早晨散步时大家要适当多穿衣,不要穿得太单薄了。另外,穿衣要求舒适,衣服太小、过紧或衣料太重,都会有碍散步行走。

散步时应该让全身自然放松,摒除杂念,做到心境清净。为了做到这一点,可适当活动肢体,有意识地调匀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来,然后从容迈步。

还有,散步时,步履要做到从容和缓,心里不慌,脚步不乱,每步的距离要差不多,犹如闲庭信步,轻松缓慢。这样有利于气血通达,百脉流通,内外协调。散步不拘形式,可快可慢,可多可少,宜酌情而定、量力而行。做到形劳而不倦,汗出而微见,气粗而无喘。散步时还可配合擦双手、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更有助于宣畅郁滞,气血和通,春阳生发。

养生治病的根本是固护阳气

据中医“气分阴阳”的观点,正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部分。依《黄帝内经》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万物便不得生存。人体若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一片黑暗,这样,生命就要停止。这充分说明了人体的阳气,具有维持生命机能、保卫机体和抵御外邪的作用。

五脏之精气主持生命活动

中医认为,五脏主藏精气、主阴、主里。五脏是生化和储藏气血、津液、精气等精微物质,主持生命活动的主体。《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句话告诉我们:阴代表着物质的储藏,是阳气能量的来源;阳代表着机能活动,起着卫外而固守阴精的作用。《难经》三十七难中指出:“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荣也。”这充分说明,五脏有了问题,阴阳气就会消损,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

原来,人的生命全在“阳气”二字上做文章。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正是阳气的虚衰导致了疾病的嚣张,很多人的疾病久治不愈并非医药无用,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阳气没有激发出来。

五脏通过七窍和“天气”相通

人是一个小天地,天地间有什么,人体也有什么。天有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幽、雍),人就有九窍(即二耳、二目、二鼻孔、一口、二阴);天有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人有五脏;天有十二气,人有十二经脉。因此,《黄帝内经》中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意思是说,凡是天地间上下四方的万物都和天气是相通的。

那么,人体五脏之气和天气是怎么相通的呢?

中医经典著作《难经》三十七难上说:“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

中医认为,身体之“窍”(七窍/九窍)被视为“气”的“门户”与“通道”,它们内根于“五脏”,外联于天地之气。由此可见,保持“孔窍”的通畅,乃是养生的根本。《难经》三十七难上指出:“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五脏不调和,精气对外就不能开放和发散,七窍就不通。七窍不通,五脏之气不能与天地之气进行能量交换,难以自我更新,正气就会受损。

五脏阳虚的表现

气虚了,如果不保养好就会发展为阳虚。气虚的表现是什么呢?没力气、没精神、懒得讲话、头昏、自汗、气弱、脉弱。阳虚表现为气虚加寒冷症状,所谓“阳虚则寒”,加上怕冷、身体发凉这些症状,就证明你出现阳虚了。五脏阳虚各有不同表现。

发生心阳虚,典型表现就是胸部发凉、心脏部位发凉、怕冷,而且稍微劳累一点就心慌、脸色发白、气短。

发生脾阳虚,典型表现是腹冷便溏,伴有拉肚子。所以小孩子可以不穿衣服,但是,小红肚兜得带上,这是为了保护脾胃不受寒。否则,小孩将来长大了,就可能会脾阳虚。

肝阳虚的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没有生机,缺少活力,两肋发凉。因为肝气是主生发的,一旦肝阳虚,阳气就不能生发输布。阳气是生命的动力和源泉,阳气不足,人的精神面貌自然就差。

肺阳虚的最大特点就是气喘、背部发凉,所以动一下就气喘、气短,甚至咳嗽。

肾阳虚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没有精神,没有气力,最明显的是面色发黯,另外会伴有腰以下发凉。腰部是藏肾的地方,肾阳是生命的火种,肾阳虚了,火种减少了,火力减少了,所以下肢发凉。腰以下发凉最典型的一个伴随症状是小便多,夜尿尤其多。肾为五脏阳气之本,所以肾阳虚日久会导致全身五脏阳虚。

阳虚会导致多种疾病,所以,如果你出现了上面的这些症状,你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不要让气虚发展到阳虚。

保养五脏之气要避寒就温,才能保证身体气机通畅、血脉调和。

扶护阳气的三个要诀

扶护阳气,最好做到三点。第一就是,我们要顺应自然,和天时相应。从冬天到春天,阳气开始生发,从春天到夏天,是阳气最多的时候,这叫做阳长阴消。那么,我们春夏就应该养阳,以借助天之阳气,养我们人之阳气,如此方可事半功倍。

那么,如何养阳气呢?

最重要的就是晒太阳,这应该说是不花一分钱的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古人认为“火气之精为日”。“火气”即阳气,充分说明日光是阳气的精华。为什么人在太阳底下走一圈,就会感觉到浑身的气非常足、精神旺呢?这是因为人体的阳气上来了,精神就足了。

中国人的养生经已经讲了几千年,许多人寻医问药,渴望得到祛病良方、神奇之法,其实都没有,也并不神秘。再好的药,也比不上大自然的太阳。尤其是现代人都“娇贵得很”,要养得“白白嫩嫩”才好,一出来一把伞把阳光给遮得严严的,而且大家上班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很少有机会晒到温暖的太阳。

阳光,不仅养形、养肤,而且养神。养形,就是养骨头,这对老人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养肤来说,日光浴可以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使皮肤红润健美,还可以使人体的皮脂和汗液的分泌增多,有利于保持皮肤润泽。对于养神来说,处于光亮中的人想事情正面积极,晒太阳有助于修炼宽广的心胸,久见风日,还可以使人耐寒热,不致发病。

那么,阳气在哪些地方、哪个时辰比较多?早上8点至10点的时候,面向东方做深呼吸,阳气可以从鼻孔、毛孔及皮肤腠理进入人体。为了最大限度地吸收阳气,可将双手举起,将掌心对着日光。因为劳宫穴在手掌心,这样就可以使阳气通过劳宫穴进入人体内,对心肺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易经》中说,离为火,为日,为南,因此如果住在高楼,可以在上午9点至11点(或14点至16点),面向南方打开窗户,让阳气进入室内,进到我们的身体。

春夏季,很多老人都有晨练的好习惯,因为“动则生阳”,多运动就可助养阳气。如果在晨练之后,再将手举过头顶,面向东方晒10分钟的太阳,提升阳气的效果就更明显了。

正午的时候,红日高照,我们移到户外庭院里,晒晒太阳即可,注意时间不要太长。在晒太阳的时候,我们要把帽子摘掉,这样我们沐浴阳光的时候,头顶的百会穴就把阳气吸进去了,对养脑很有益处。

傍晚的时候,晚霞升起,可以到户外去散步,边走边手握半拳叩击我们的命门穴。命门穴在肚脐眼的背面,当后正中线上,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17点至19点,正好是肾经当令,我们可以在肾值班的时候,把太阳的最后一点阳气吸收到肾里面,以补充我们一天下来逐渐减少的阳气。

另外,古人晒太阳,为何喜“负暄”(寒日晒太阳取暖)呢?这里与“负暄思献”这个典故有关。

战国时期的文献《列子·杨朱》里记载:宋国有个贫寒的乡野田夫,冬无暖裘,以乱麻为絮的布衣过冬,又没有御寒的住房,但经常“自曝于日”,十分善于通过晒太阳取暖,还念念不忘把自己晒太阳的心得作为妙法告诉君王。“负暄思献”反映出的阳光与健康的关系,虽然是最原始、最朴素、最基本的道理,却是千真万确的科学。用现代的话讲,它就是非常时髦的“日光浴”。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腹为阴,背为阳”,因此晒后背能起到补阳气的作用。并且清朝医家指出,“背为阳,心肺主之”,背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晒后背还能疏通背部经络,对心肺大有裨益。

春天晒晒后背,能祛除脾胃寒气,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还能治疗阳气虚弱造成的手脚冰凉。对于有肺炎、哮喘、气管炎以及有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等各种慢性病的中老年人来说,冬日无风时,阳光晒背而坐,让阳气途经肩背的穴位输送到人体,易逼出体内寒气,使人健康。

最后,保养阳气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调整我们的心态。中医认为,喜、怒、思、忧(悲)、恐(惊)分别对应着我们的心、肝、脾、肺、肾。七情也分阴阳,喜就属于阳,我们高兴、快乐,它就能助长阳气;悲是属于阴的,我们悲伤、抑郁,就会损耗我们的阳气。当人喜乐、高兴的时候,阳气就会充分,我们就会感到精神愉快,全身舒畅。因为它能促使气血流畅,通调营卫,所以适度喜乐有益身心,我们要把快乐带回家。

五脏病变可通调魄门

门,指肛门,为大肠的下端。为什么取魄门这个名字呢?原因有两个:魄一是因为肺藏魄,肺又与大肠相表里,所以称为魄门;二是“魄”通“粕”,即糟粕,魄门是传送糟粕之门,所以说是魄门。

魄门启闭正常则代谢正常《黄帝内经》中指出:“魄门亦为五脏使。”“使”是使唤、命令之意。“魄门亦为五脏使”,是指魄门的启闭功能受五脏所统摄,脏腑功能正常,升降有序则随着魄门的启闭而升清降浊。

可见,魄门要听五脏的话。中医认为,五脏藏而不泻,五脏化生了精气,而且将五脏的精气藏守于内,越充满越好;六腑泻而不藏,六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

由此说来,五脏六腑的升降及“藏”、“泻”功能完好,魄门则启闭正常,人体才能够“储藏精气、排除糟粕”,保障人体代谢正常运行。

五脏与魄门的关系●心与魄门

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正常则魄门启闭正常,糟粕按时而下;心神失常,如昏厥患者,魄门失去心神调控,二便就不正常,易失禁或秘结。●肺与魄门

肺与大肠相表里,魄门与肺的关系最大。肺主气,具有宣发肃降之职,大肠的传导气化与魄门的启闭排便,依赖肺气的推动及宣降作用。

肺气充足,把津液运到大肠,则大肠气化有力,魄门启闭正常;若肺气亏虚,大肠就气化无力,传导缓慢,魄门开启无力,便秘就出现了;若肺气壅滞,易使大肠气滞,也会导致便秘。●脾胃与魄门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可以将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布散至全身,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气血的充养及津液的滋润。因此,魄门的启闭功能依赖于脾气的升提与胃气的通降。脾胃功能正常,则大肠传导、魄门启闭正常;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魄门开启失常。中虚脾阳、清气下陷则魄门失守而泄泻,所以《黄帝内经》中说,“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肝与魄门

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促进气机的升降出入,调节大肠的传导与魄门的开启。若肝失疏泄,气机就不通畅,进而影响大肠的传导,导致大便溏泄;若肝气郁结,气滞不畅,大肠传导无力,就会造成大便秘结。所以,李在《医学入门》中指出:“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肾与魄门

肾开窍于二阴,主司二便。大肠的传导功能依赖于肾阳的温煦、气化及肾阴的滋润、濡养,魄门的开启还有赖于肾气固摄作用。如果肾阳亏虚,或肾气不足,固摄无力,就会出现腹泻便溏;如果肾阴亏虚、肠道失润,或肾阳不足、推动无力,就会造成大便秘结。

综上所述,“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门的开闭、大便的排泄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肺气的宣降、脾气的升提、胃气的通降、肝气的调达以及肾气的固摄。这一理论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都非常重要。

从魄门察病《黄帝内经》中指出:“凡治病必察其下,观其志意,与其病也。”强调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注意观察患者二便的变化,通过二便的变化,判断疾病的虚实,推测病情的吉凶。

所以,中医有事没事都会问二便(大小便),这是何意呢?其实,问大便可以知道脾胃如何。比如脾胃气血旺盛的话,大便是成形的,而且是很粗的,因此小孩、年轻人的大便和老人的大便是不一样的。年轻时,气血旺,五脏强,大便又粗、又大、又长;可是年老体弱了,五脏虚损,大便都拉得特别细。因此,脾胃气血旺盛的话,大便排泄功能就比较好。

此外,肛门的松紧厚薄,为脏腑精气盛衰(尤为脾肾盛衰)的外露,肛门紧而厚实,象征脏气坚实;肛门松弛而薄提示内脏虚,肛门下脱更为中气下陷之兆。

值得注意的是,肛门皮肤的异常,常为下消化道肿瘤的警报,如肛门皮肤出现蕈状或棘状赘生物,或瘙痒、顽固湿疹等往往为直肠肿瘤的先兆。

五脏病变,通调魄门

魄门启闭功能失常会影响脏腑气机升降,出现便秘或腹泻,甚至引起五脏病变,治可通调魄门。因此,在疾病的治疗中,魄门病变可调理五脏;五脏病变,也可通调魄门。

魄门不仅有“泻”的功能,还有藏的作用,《黄帝内经》中说,“水谷不得久藏”,表明魄门有一定藏的作用。更确切地来说“一泻一藏”就是“一开一闭”,肛门的运用在于“一开一闭”的贯通中,此为“通”也,就是说“气”通了。

何谓“开”呢?卯时(早晨5~7点)是大肠经当令,这个时候天基本上亮了,天门开了。那么相对而言,地户也要开。地户在中医里就是指魄门,门者,口户也,魄门就是肛门。地户要开即是肛门要“泻”,应该正常地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来。因此要养成早上定时排便的习惯。

商宅是吸人气、聚财气,养生是藏精气、强正气。

肛门这个地方,不仅有气的变化,而且气一足还能化成精。如果这个地方一开放,精气就要跑出来了,精气往外跑,生命就没有能量,就有损于健康、有阻于长寿,所以要“闭地户”,但关键不是“闭”,而是要往上“提”。把肛门往上提,精就不容易跑了。因此,养生学中很重视“气道内提”,收提肛门以保元真之气内藏。这么说来,吃泻药治疗便秘的方法很不好,因为它消耗了人体很多的元气。同样,排便不畅,不应该攥拳用力使劲,而应升提一口气。

中国古代长寿秘方《养生十六宜》中就提到“谷道宜常提”(谷道指肛门),孙思邈也提出“谷道宜常撮”(撮,即提缩)。意思都是说,经常随呼吸做提肛运动,有利于体内气机的升降,以畅通气血,强身健体。

提肛在坐、卧、行中均可进行。具体方法是:全身放松,思想集中,将臀部和大腿夹紧,吸气收腹,意念集中于会阴部,迅速用力上提肛门和会阴部,肛门紧缩,停顿2~3秒,然后随呼气慢慢放松肛门。一提一松为一次,反复10~15次,每天做2~3次。

经常提肛门有助于升提阳气、通经活络、温煦五脏而延年益寿,并能防治脱肛、痔疮、阳痿、早泄、尿失禁、尿频等疾病,同时对防治冠心病、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等慢性疾病有显著效果。常提肛门还可以利尿通淋,保护前列腺;还能够强壮会阴,提高“性”趣。

比如说,如今久坐不动的上班族大有人在,久坐会使臀部长期受压,肯定会造成气机不畅、血脉瘀滞。血脉瘀滞造成的危害很大,能引起肌肉酸痛、僵硬、萎缩,痔疮,前列腺炎,盆腔炎等。

有位员工由于久坐先后患上脱肛和痔疮,十分痛苦。他用了很多方法来治疗,吃过很多药,注射过硬化剂,做过电疗,但始终不能根治。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出差遇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倒出一肚子苦水。老中医耐心倾听,细问一番后,教他的方法就是“常提肛”,且嘱咐他说,“每天提肛不能少于2次,每次不能少于9下,否则没有效果,更谈不上治病了。同时多吃山芋、胡萝卜、水果等,多喝水,忌食辛辣油炸之物,以保持肠道润滑”。他坚持练习提肛一段时间后,病情大有好转。而后还将此法推荐给同事和亲朋好友,大家都说其效颇佳,很受欢迎。

还有位经理,他的日子可谓风光。别墅住着,宝马开着,白天就在老板椅中坐着,所有的工作全是决策性脑力劳动,要说体力运动,只剩床笫之间的事了。但最近,他发现自己“那方面”不行了,他的性器官就像机器缺油一样暂时“生锈”了,经常发生动作不灵的“事故”,出现临阵慌乱、力不从心的情况。

他这是太安逸了,是坐出来的病。久坐伤肉啊!长期久坐会造成阴部充血,引发前列腺炎。特别是坐在汽车的软椅上,臀部深陷其中,阴囊受挤压,使静脉回流不畅,阴部血液的微循环受阻,长期如此会造成性功能减退,导致性功能障碍。加上商务人士难免在外喝酒应酬,这更会加重前列腺的负担,诱发前列腺疾病。

后来他练习提肛,每天在办公室休息时,开车遇红灯时,晚上在家看电视时都照法而行。就这样坚持做了几个月,他的性生活变得美满而和谐,找回了信心和尊严!

莫让久坐伤了你的“下半身”《黄帝内经》中说“久坐伤肉”。坐着虽然舒服,但是久坐不动,人体上半身的重量全压在下半身,位于会阴部的前列腺深受“重压”之害,容易导致前列腺血液循环不好,造成前列腺慢性充血,进而引发前列腺炎。久坐还对全身各器官产生伤害,如损心、损筋、伤骨、伤脾胃、伤颈等。

因此,除了提肛之外,久坐族保养“下半身”的方法就是平时多活动、多走路,多拍打腰部和臀部,及时疏通气血。其法如下:1. 坐40分钟到1个小时,就应该站起来伸伸腰、踢踢腿,或者两手

背在身后交叉握住,适当拍打腰部肌肉。也可以多拍打臀部:站

立,弯腰45°,头微抬,眼望前方,全身放松,双手握空拳,从

后面轻拍两侧臀部,每次200下。2. 对于办公族来说,爬楼梯可说是锻炼臀部最简便有效的运动。利

用中午吃饭时间,放弃电梯,爬爬楼梯即可。3. 开车远游时,随着汽车的颠簸,睾丸受压更为严重。因此,连续

驾车一段时间后应下车散散步,以活动全身,疏通经络。

“五行豆”强五脏,养足人体正气

在世界很多发达国家都开始学习甚至风行“中国人的养生”。当美国现的炸鸡和牛排吸引中国人的时候,中国的豆腐却被公认为理想食品而打入国际市场。这是为什么?因为中国人的养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西方只有短短的几百年,所以人家都在学中国,喝中国人的五色豆浆或者八宝粥。

正确吃五谷,强身体正气

中国自古认为,人吃五谷才能健康!古书《周礼》将“五谷”指定为黍、稷、豆、麦、稻五种粮食作物。《史记》里有记载,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人吃豆有几千年的历史。现在,大豆更是膳食指南中规定的中国居民每天都该摄入的食物之一。中医认为:“豆形如肾、如心,水为生命之源,豆水相融为豆腐。五色入五脏。”说明豆类食物属于五谷与水相融的食物,是四季皆宜的,具有平衡五脏的作用。

豆类包括大豆(青豆、黄豆、黑豆)和杂豆(红豆、绿豆、蚕豆、菜豆等),富含蛋白质,是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优质来源,脂肪含量低,几乎不含胆固醇,可以防治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我们平时所吃豆制品的原材料大多是黄豆,豆腐、豆浆的好处人人都知道,而五色豆对应身体五行的玄机却鲜有人知道。

黄豆健脾

说起黄豆,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作家三毛和荷西住在撒哈拉大沙漠时,邻居家的小姑娘大腿内侧长了一个红色的疖子,肿得如核桃般大小,那一块都鼓得发亮了。小女孩痛得躺在地上呻吟,父亲又不同意小女孩去西方人的医院。三毛给小女孩敷用消炎药膏,口服特效消炎药,都不见效。拖了三四天,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得采用土方:用黄豆捣成糨糊外敷患处,第二天,发现疖子变软了,敷了几天黄豆糨糊之后,小女孩居然完全好了,惊叹不已的荷西说:“你们中国人真是神奇!”

其实,在民间,把黄豆嚼碎涂于患处治疗疮痈,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中国《神农本草经》早就有“生大豆消痈肿”的记载。其实,这一妙用只是中医宝库的“冰山一角”,黄豆的保健作用可大着呢!

黄豆素有“豆中之王”的美誉,具有高蛋白质、高膳食纤维、高钙、高钾等特点,可以保护心脑血管,能缓解更年期症状,防治癌症、骨质疏松等疾病。我们常吃的豆腐、豆浆、豆芽、腐竹、豆豉等这些都是黄豆制品。而营养专家也指出,整粒的黄豆不利于消化和吸收,其蛋白质吸收率大约是65%,而加工成豆腐或豆浆后蛋白质的吸收率可增高至92%~96%。

中国古代将豆腐叫小宰羊,其营养价值可以和羊肉媲美啊!中医认为,豆腐味甘性凉,归脾、胃、大肠经,具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疗赤眼、消渴,解硫黄、烧酒毒等。

鲜豆浆被营养学家誉为“21世纪的营养保健液”,很多人喜欢每天喝1~2杯豆浆。豆浆有利于心血管健康,并有利于减肥。

多吃豆腐、多喝豆浆对女性保养很重要。许多中年女性出现了一系列更年期症状,如五心烦躁、面部潮红、皮肤及黏膜干燥等。可她们又不愿意服用激素类药物,那么就可以多吃豆腐,因为豆腐含有大量雌激素。很多更年期女性说她们每天吃一两块豆腐,潮红等症状有所减轻。青年女性常喝豆浆,则能减少面部青春痘、暗疮的发生,使皮肤白皙润泽,富有弹性。

不过,豆腐虽好,却也不宜每天都吃,更不要一次吃得过多。肾病患者、缺铁性贫血患者、痛风患者、动脉硬化患者等人群需要控制豆腐的食用量。另外,易出现腹泻、腹胀的人以及常出现遗精的肾亏患者不宜多吃豆腐。

虽然单吃黄豆营养不易吸收,吃炒黄豆易胀气,但我们也不会因此而放弃用黄豆炮制的美味佳肴,像用黄豆与玉米磨成粉、熬成粥,豆腐配海带、黄豆排骨汤、黄豆花生红枣羹、黄豆白术猪脚汤、鲜鱼豆腐汤等都是营养与美味兼具的佳肴。

比如广东人很喜欢煲汤,煲瘦肉粥或鱼汤时放上一把黄豆,味道清甜又补气,很适合体热但又脾虚受不起凉茶的人饮用。而且,黄豆有健脾利湿的功效,特别适合在易受湿气困扰的春夏天食用。

黄豆排骨汤可补脑,因此脑力工作者出现精神疲乏、四肢无力、记忆力下降等现象时,不妨经常喝点黄豆排骨汤。黄豆排骨汤的做法很简单,只需黄豆100克、猪排骨250克,将砂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沸,把黄豆(先用水浸泡2小时)、猪排骨放入锅内,加适量葱段、姜片,开锅后转小火煲2小时左右,加盐调味即可。

黄豆排骨汤还能补髓养阴、补血益智,脾弱气虚的人常食用对身体大有裨益。

黄豆健脾,脾是主统血的;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花生有止血效果。因此,黄豆花生红枣羹可治贫血。贫血属于中医血虚范畴,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手足发麻,心悸、虚劳、眩晕等症状。

黄豆花生红枣羹的做法是:红枣(去核)250克,连衣花生250克,黄豆500克,加水后先以武火(大火)烧沸,转以文火(小火)慢慢熬至浓稠似胶时即可。

黄豆花生红枣羹的服法是:每天早晚取3~5匙,加热水冲开饮服,1剂约服1周,也可加大剂量,连续服用。在连服1~2个月后,可间歇1~2周再服。如果在熬制过程中加点蜂蜜,则口味、药效更好。

黑豆补肾

喂过马的人都知道,马的饲料里加点黑豆,马吃一冬天就能膘肥体壮。黑豆的作用可见一斑。

黑豆性平、味甘,归心、脾、肾经,具有调中下气、滋阴补肾、补血明目、利水消肿、乌须黑发等作用,可辅助治疗肾虚腰疼、腹胀水肿、自汗盗汗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久食黑豆,好颜色,变白不老。”可见黑豆还有长肌肤、益颜色、健体延年之功效,久食能使肌肤细白。宋朝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也曾记述,当时京城内外,少男少女都为了养颜美容而服食黑豆。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黑豆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有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日本科学家做试验发现,让高血压患者饮用黑豆汁可显著降压,且对治疗糖尿病、白发、过敏症等都有一定疗效。用醋泡黑豆能使有效成分从黑豆中溶出,促使机体全面吸收。

醋泡黑豆做法很简单,首先准备一个平底锅,不放油直接放入黑豆,用中火炒5分钟左右,等黑豆皮迸开后,改为小火,再炒5分钟,注意不要炒煳了。将炒好的黑豆晾15分钟后,放入干净的容器中,然后加入陈醋,陈醋的量要以浸没黑豆为宜,盖好,浸泡2小时左右,陈醋被黑豆吸收,黑豆发胀后,就可以食用了。每次吃5~6粒,一天3次,细细嚼碎咽下。高血压患者如能将泡过豆的醋喝掉,效果更佳,注意不要一次喝太多。

醋泡黑豆不仅能乌发、降血压,而且对治疗慢性疲劳、视力下降、头晕目眩、寒证、肩膀酸痛、高胆固醇等也十分有效。上班族和老年人都可以经常吃。

醋泡黑豆做好后当天就可食用,放入冰箱可以保存半年,因而可每次多做一些。

中医认为,久病伤肾。生病后人的元气往往虚弱,此时用黑豆100克,水浸30分钟,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小火煮40分钟,用少许盐或糖调味,分两次食用,早晚各一次。服用一个星期左右,人的气色会好很多。

除此之外,黑豆的食用方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黑豆雪梨汤:黑豆30克,雪梨1~2个。将雪梨洗净切片,黑豆洗净,把二者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至烂熟。每天食用两次,连用一个月,对由肺肾阴虚引起的须发早白、皮肤粗糙等症状有一定功效。

黑豆桂圆大枣汤:黑豆50克,大枣50克,桂圆肉15克,把三者洗净放入锅中,加水3碗同煎至1碗,分早晚两次服用,有健脾补肾、补心气、养阴血的作用。适用于血虚心悸、阴虚盗汗、肾虚腰酸、须发早白、脾虚足肿等症。

绿豆解毒

绿豆养肝,肝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所以,绿豆叫做济世之谷,有解百毒之功。比如,绿豆能解酒毒、金石、砒霜、烟毒、煤毒、火毒、药毒、食毒以及暑毒、丹毒、疮毒等诸毒。

有一个医生,他的一个朋友在集市上买了一块猪肝,回家嫩炒猪肝,落锅即起,作为下酒菜,吃完之后却浑身哆嗦。这老兄赶紧打电话给医生,医生说:“你是瘦肉精中毒了。”瘦肉精是一种治哮喘的药,叫盐酸克伦特罗。但美国人发现,这个药给猪吃了以后,可以多长肌肉。为什么呢?猪吃了一哆嗦,就不长脂肪,只长瘦肉了。这种物质,主要积存在猪肝里。所以,这老兄吃完之后也哆嗦上了。

医生说:“好在你中毒不深,你赶紧熬一锅绿豆汤喝吧。”那位老兄手脚忙乱地熬了一大锅绿豆汤喝了,到晚上9点,腿不哆嗦了,10点,胳膊也不哆嗦了,第二天早上哪儿都不哆嗦了。所以我们每个人家里都要准备点绿豆,绿豆有非常好的解毒功效。

说起绿豆汤,很多人再熟悉不过了。夏日炎炎,暑气袭人,人们在劳动之余,汗流浃背之时,喝上一碗甘凉可口的绿豆汤,顿时会觉得汗清热解,浑身爽快。

不过,煮绿豆汤还是有很多窍门的。在夏天为了避暑,许多人误以为煮绿豆汤把绿豆煮得越稀烂,汤就越好。其实这并不科学。如果只为消暑,煮绿豆汤的时间不要太长,生绿豆加凉水煮沸,旺火再煮五六分钟即可。此时清汤利水,颜色碧绿,喝下去清暑的效果最好,喝时没必要把豆子一起吃进去。如果为了清热解毒,需要把绿豆汤熬至酥烂,吃豆喝汤。坚持食用,对热肿、热渴、热痢、痘毒、斑疹等疾患也有疗效。还有,煮绿豆汤最好用砂锅,不宜用铁锅。因为绿豆皮中的类黄酮和金属离子作用之后,可能形成颜色较深的复合物。煮绿豆汤的时候不能加碱。因为碱会严重破坏绿豆中富含的B族维生素。此外,最好不要喝冰镇的绿豆汤,否则会影响脾胃功能,造成脾胃失衡、腹泻。

绿豆有很多种服法可以治病。我们中医说,病于内必形于外,绿豆专门治疗热痒、火毒等症。绿豆、黄豆打成末,用薄荷滤水,调涂患处可治丹毒;夏季儿童易生疮疖痈肿,可经常喝些绿豆汤,并用醋调和绿豆粉外敷患处;现在很多老年人皮肤瘙痒,皮肤瘙痒可千万别乱用激素,喝绿豆汤,然后用绿豆汤擦患处皮肤就好了。

最后一点,千万不要在吃完药后立即吃绿豆,因为绿豆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会吸收一部分药性,减少药效。应该在服药1小时后再食用绿豆食品。

红小豆补虚补血

红小豆其貌不扬,地位和贡献均不如大豆,但用它治病,却有一番威力。自古以来,红小豆就被人们广泛食用。

中医认为,红小豆味甘性平,具有除热毒、消胀满、利尿、通乳、补血之功效,主治心肾脏器水肿、腮腺炎、痈肿脓血、乳汁不通等证。外敷治扭伤、血肿及热毒痈肿等病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红小豆能够“治产难,通乳汁。和鲤鱼、鲫鱼、黄雌鸡煮食,并能利水消肿”。

有的女性身体很虚弱,尤其是血虚,有个四红方——红小豆、花生仁、红枣等份,适量加点红糖,放在砂锅里煮烂,搁在冰箱里冻上。每天早上拿一块儿用沸水一泡,吃下去,坚持下去疗效很好。治产妇乳汁不通时,可用适量红小豆加水煮汤,代茶喝,或者用红小豆加大米煮粥吃。

肝病患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有一个食疗方特别好,就是鲫鱼或鲤鱼红豆汤。鲫鱼或鲤鱼里面含有非常高的支链氨基酸,有助于改善肝功能,而红小豆有滤水的功能,可以帮助肾脏来排水,还可以消除水肿。

大家都知道,我们体内的毒主要靠大小便来排出。尤其是肝脏的很多毒,还可以从尿里排出去。所以,鲫鱼或鲤鱼红豆汤是很有效的,而且方里有很多优质蛋白,可以补充肝脏营养。

吃豆糊可滋养五脏“五行豆”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豆类不易消化,所以大家可以将“五行豆”打成粉煮成豆糊食用,特别适合胃口不好的老年人、儿童和孕妇食用,而且能一次吃到多种粗粮,对保证饮食多样化最有好处。老年人经常吃豆糊可滋养五脏、健体延年。在制作豆糊时,可以再加些各色米粉和芝麻、花生等果仁粉,营养会更全面。

此外,豆糊也很适合上班族。因为上班族压力大,太忙了没有时间精心调理自己的身体,而且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每天吃点豆糊,让五脏得以安养,精力自然旺盛。豆糊除了煮熟外,还有一种吃法:将豆粉炒熟,用沸水冲着喝,非常符合上班族营养、保健、快捷的要求。

需要提醒的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同一种食物其粉状餐后血糖反应要高于颗粒状。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豆糊。

神奇的六字诀:祛病延年的秘密武器

强五脏(心、肝、脾、肺、肾)是中医养生的瑰宝,只有调和脏腑才能血气旺盛。六字诀是一种吐纳法,它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提出的养生方法。它是通过“嘘、呵、呼、吹、嘻”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不动的脏腑经络气血运行。可以减少心、肺、脾、肝、肾发病,可调节气血,平衡阴阳。

六字诀的练习顺序

关于六字诀的练习顺序,古人说法不一。总结起来,在练习六字诀过程中,若以治病为主要目的,应以五行相克的顺序练习:

呵——嘘—呼—吹—嘻

若以养生为主要目的,则应按五行相生的顺序练习:

嘘—呵—呼——吹—嘻

练习六字诀的提示

练六字诀的时候,大家一律采用顺腹式呼吸,先呼后吸,嘴呼鼻吸。吸气时鼓肚子,呼气时瘪肚子。呼气时吐字,同时提肛缩臀(收腹敛臀,二阴微提),重心自然后移至足跟(此为踵息法),注意不要有憋气感。吐尽吸气,吸气时,两唇轻合,舌抵上腭,全身放松,小腹部自然隆起,空气自然吸入。每个字读6次后调息一次,采用自然呼吸法。练习时配合导引动作,使动作的快慢与吐气的速度一致并受气的支配,练习时要“先出气,后无声”。

练习六字诀的方法

预备式: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头正颈直,含胸拔背,松腰松胯,双膝微屈,全身放松,双手放在齐胯处。

呼吸法:顺腹式呼吸,先呼后吸,呼气时读字,同时提肛缩臀,体重移至足跟。呼吸时一定要注意微微用意,做到吐唯细细,纳唯绵绵,有意无意,绵绵若存,不能用力,绝不可故意用力使腹部鼓胀或收缩。

调息:每个字读6遍后,调息一次,恢复自然。●嘘字功平肝气

嘘,读(xū)。口型为两唇微合,有横绷之力,舌尖向前并向内微缩,上下齿有微缝。练功时,两手相叠于丹田,男左手在下,女相反。两瞳着力,足大趾稍用力,提肛缩臀。接着呼气读“嘘”字(注意保持正确的口型)。吸气完后,再念“嘘”字,并连做6次。

嘘字功可以治目疾、肝肿大、胸胁胀闷、食欲不振、两目干涩、头目眩晕等症。●呵字功补心气

呵,读(kē)。口型为口半张,腮用力,舌抵下腭,舌边顶齿。念“呵”字时,两臂随吸气抬起至胸前,呼气时两臂由胸前向下按,气随手势之导引直入心经,沿心经运行,使中指与小指尖都有热胀之感。连做6次。

呵字功治心悸、心绞痛、失眠、健忘、盗汗、口舌糜烂、舌强语塞等心经疾患。●呼字功培脾气

呼,读(hū)。口型为撮口如管状,唇圆如筒,舌放平,向上微卷,用力前伸。右手高举,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按的同时呼气。然后再换成左手高举,手心向上,右手心下按。呼气尽则闭口用鼻吸气,吸气尽稍休息做一个自然的短呼吸,再念“呼”字。连做6次。

呼字功治腹胀、腹泻、四肢疲乏、水肿等脾经疾患。●呬字功补肺气

呬,读(sī,与“嘶”同音)。口型为两唇微向后收,上下齿相对,舌尖微出,由齿缝向外发音。两手从小腹前抬起,逐渐转掌心向上,至两乳平,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成立掌,指尖对喉,然后左右展臂宽胸推掌如鸟张翼。当呼气尽时,即闭口用鼻吸气,稍作休息,自然呼吸一次,再念“”字,连做6次。

字功对肺病咳嗽、喘息等症有一定疗效。●吹字功补肾气

吹,读(chuī)。口型为两唇向两侧拉开收紧,舌向里,微上翘,气由两边出。呼气读“吹”字,同时两臂撑圆如抱物状,两手指尖相对。身体下蹲,两臂随之下落,呼气尽时两手落于膝盖上部,吸气之时,横膈下降,小腹隆起。下蹲时要做到身体正直。呼气尽,随吸气之势缓慢站起,两臂自然下落垂于身体两侧。连做6次。

吹字功治腰膝酸软、遗精、子宫虚寒等肾经疾患。●嘻字功理三焦

嘻,读(xī)。口型为两唇微启,舌稍后缩,舌尖向下,有喜笑自得之貌。呼气念“嘻”字,同时,两手自体侧向上抬起,过腹至两乳平,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并向头部托举,过头顶,两手心向上,指尖相对,一边托一边呼气,然后两手心再由面前顺势下降至丹田。重复6次。

嘻字功治由三焦不畅而引起的眩晕、耳鸣、喉痛、胸腹胀闷、小便不利等疾患。

适宜人群

适合中老年人,内脏病变者;精神病患者禁练。

练习强度

全套练习每个字做6次呼吸,早晚各练3遍,练习3个月后,治疗效果明显。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练1个或2个字诀。

练习提醒

练功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可急于求成,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对动作幅度的大小、运动量的大小、呼吸的长短、练功次数的多少,都要注意因人而异、量力而行。练功结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搓手、擦面,全身拍打及散步等,以促进气血流通,使恢复到正常状态。

注意事项

练功中,如出现虚汗淋漓、头晕等症状时,立刻停练。

音乐是调养五脏的“灵丹妙药”

埃及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大家在电视、书中都可以看到墓穴古里的壁画,其中就有音乐家的画像,音乐家代表着音乐,是为了抚慰死者的灵魂。还有巫师治病时、驱魔时总是唱着圣歌,音乐的作用就是这样充满神秘感。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因与人政见不和,遭到排挤,忧郁成疾,久治无效。后来,欧阳修辞官退休后,学习弹琴,陶醉在动听的琴声中,心旷神怡,忘却了政界钩心斗角的残酷、整日案牍的疲劳,疾病不治而愈。关于音乐的神奇力量,如今已没有任何争论。中国古人更是伟大,是世界上最早用音乐来治病的,所谓“亦乐亦药,乐先药后”。中药这个“药”字就是从音乐的“乐”而来,后加个草字头表示草本植物。元代名医朱丹溪曾经说过:“乐者,亦为药也。”

五音分属五脏

所谓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五种乐音。那么五音究竟是怎样的声音呢?

从发音的部位来分,喉音为宫,齿音为商,牙音为角,舌音为徵,唇音为羽。

从发音时的动作来分,古人概括为几句歌诀:欲知宫,舌居中;欲知商,开口张;欲知角,舌根缩;欲知徵,舌拒齿;欲知羽,口吻聚。

根据五行学说的生克理论,五音归属于五行:宫属土,商属金,角属木,徵属火,羽属水。然后再将五音分属五脏:宫音属脾,商音属肺,角音属肝,徵音属心,羽音属肾。这样的归类绝不是搞文字游戏,而是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的体会,某一音色对某个脏腑的疾病,可以产生某些觉察不到的影响。

举例来说:宫音属脾,宫音是洪亮豪壮的乐音,能使人欢欣鼓舞,奋发向上,从而起到胃开脾健、增进食欲的作用。羽音是一种婉转悠扬的乐音,能使人心境恬淡,怡然自得,对一些表现以肾虚为主的疾患,可以起到调节阴阳、扶持正气的作用。

调适五脏的“音乐处方”

有位女士因乳腺小叶增生导致乳房胀痛,前往中医院求诊后,医生特别给出一张“音乐处方”:建议回家聆听《绿岛小夜曲》,有助于减少疼痛。

这位女士很纳闷,别人进医院都是给开中药,我却给开音乐?医生解释说,小叶增生与心情不好有极大关系,舒缓情绪可降低疼痛感。

回去后,这位女士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每当乳房疼痛时,她就躺下来听听音乐,渐渐地,感觉不到疼痛了,而且听一会儿音乐,自己的心情平静多了。心情一好,自己的病也很少发作了。

祖国医学的五音更是对五脏有调理作用,大家没事时,不妨听点音乐,既养神又养五脏,何乐而不为呢!●宫调式乐曲

宫调式乐曲的风格主要是悠扬沉静、温厚庄重,给人以浓重厚实的感觉。根据五音通五脏的理论,宫音入脾,对脾胃系统作用比较明显,可以促进消化,滋补气血,旺盛食欲,同时能够安定情绪,稳定神经系统。

宫调式代表曲目:《梅花三弄》《高山》《流水》《阳春》等。●商调式乐曲

商调式乐曲的风格铿锵有力,高亢悲壮,肃劲嘹亮。听商调音乐,可以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商音入肺,可以加强呼吸系统的机能,改善卫气不足的状况。

商调式代表曲目:《慨古吟》《长清》《白雪》等。●角调式乐曲

角调式乐曲悠扬,生机勃勃,象征春天万木皆绿。角音入肝,对诸如胁肋疼痛、胸闷、脘腹不适等肝郁不疏的诸多症状作用尤佳。

角调式代表曲目:《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等。●徵调式乐曲

徵调式乐曲风格欢快,轻松活泼,像火一样升腾,具有炎上的特性。徵调入心,对心血管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对血脉瘀阻的各种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

徵调式代表曲目:《山居吟》《文王操》《樵歌》《渔歌》等。●羽调式乐曲

羽调式乐曲清幽柔和,哀婉,有如水之微澜。羽声入肾,故可以增强肾的功能,滋补肾精,有益于阴虚火旺、肾精亏损、心火亢盛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如耳鸣、失眠、多梦等。肾精有补髓生脑之功,故羽调式的音乐有益智健脑的作用。

羽调式代表曲目:《乌夜啼》《雉朝飞》等。

用音乐治病的事宜

值得注意的是,用音乐治病时应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光线不宜过强,有较好的音乐播放设备。被治疗者采取坐、卧等舒适的姿势。音乐的音量应由小逐渐增强,恰到好处,声音太大、太小都不好。每次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来说,以30~40分钟为宜。另外,在耳痛、头痛剧烈、情绪极度激动的情况下,应暂时避免使用音乐治疗。

日常保健音乐处方有:1. 解除忧郁的音乐:《春天来了》《步步高》《采花灯》《喜相逢》《悲痛圆舞曲》《匈牙利狂想曲》。2. 振奋精神的音乐:《喜洋洋》《娱乐生平》《狂欢》《金蛇狂舞

曲》。3. 消除疲劳的音乐:《假日的海滩》《矫健的步伐》。4. 舒心理气的音乐:《春风得意》《江南好》。5. 镇静安神的音乐:《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塞上曲》《小桃

红》。6. 宁心催眠的音乐:《二泉映月》《平湖秋月》《摇篮曲》《渔舟唱

晚》。

第二章 养生首先要养心

养心气最有效的两招

代社会的人40岁左右就猝死的事常有发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简现单地说就是心气不够。很多人到了40岁以后,就觉得心气不足。心气不足有什么表现呢?就是话说多一点、稍微劳累一点,就觉得心慌,气不够用。心气不足则无力推动血液,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日久则心脏容易发病。在人体当中,有三个脏器每时每刻都不能缺血,一个是大脑,一个是心,一个是肾,如果气血不足,则易发病。

午时小憩养精气神

午时(上午11~13点)为心经当令,正是阴阳交替之时。从子时起阳气开始升发,到午时阳气是最盛的时候,中医称之为“合阳”,阳气到达顶峰后,盛极必衰,也就慢慢开始衰落了,而阴气开始生发。动生阳,静生阴,所以午时宜静养、静卧或静坐30分钟,既可以生发阴气,又能保心气。即使没时间睡觉或者睡不着,闭一会儿眼睛,对身体也有好处。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午时正是阴阳相交合的时候,正所谓“阴阳相搏谓之神”,此时小憩最能养精神。养好了精神,下午才有精力做事。“合阳”之时,阳气盛,工作效率最高,全部拿来睡觉,太可惜了。所以,此时安排些比较耗神思考的工作效果较好。

午时心经最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这时最适合吃午饭。不过,老年人最好静坐或闭目休息一下再进餐,因为人心平气和,气机调顺了,胃口才好,消化才好。午餐应美食,所谓美食,不是指山珍海味,而是要求食物暖软,不要吃生冷坚硬的食物,也不要吃太油腻的东西。此外,还要注意最好多醋少盐,只吃七八分饱,过饱则会加重胃的消化负担。食后用茶漱口,涤去油腻,然后午休。

大家在午睡时,有几点是要注意的。1. 很多人习惯吃完午饭就睡,这时胃刚被食物充满,大量的血液流

向胃,血压下降,马上入睡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因此,吃过午

饭后,宜先做些轻微活动如散步,然后再午睡。2. 午睡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一般30分钟即可,再长也不宜超过1

个小时,否则必然会影响晚间睡眠,要么迟迟不能入睡,要么早

醒。3. 不要坐着或趴在桌上睡,这会减少头部供血,让人睡醒后出现头

昏、眼花、乏力等大脑缺血缺氧的症状;若用手当枕头会使眼球

受压,久而久之容易诱发眼病;趴在桌上会压迫胸部,影响血液

循环和神经传导,使双臂、双手发麻、刺痛。最理想的午睡姿势

应该是舒舒服服地躺下,最好是头高脚低、向右侧卧。4. 天气再热,腹部一定要盖上毛毯或被子,也不要在有穿堂风或风

口处午睡。因为人在睡眠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退,很容易受凉

生病。现代人在夏季会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这样也容易着凉。5. 午睡醒来后,不宜马上站起身,应慢慢坐起来,活动活动,以流

通气血、振奋精神。

戌时敲打心包经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是不能受邪的。那么,总得有一个东西“代君受过”,这个东西就是心包。心包经起始于心脏的外围,走到腋下三寸处,再从腋下一直沿着手前臂的正中线,经过劳宫穴,到达中指。左右手臂各一条。

中医认为,心脏的病首先会表现在心包上。如果心包经出现问题,心脏自然也会出现问题。在中医里,心包经的病叫“心中大动”,就是感觉心慌或心脏“扑通、扑通”往外跳。

看来,心包经这个御前侍卫就是来保护心脏这个君主的。如果君主有了什么问题,我们是不能去打君主的,也就是不能直接去打我们的心脏,那会更加危害我们的身体。但是,我们可以去打侍卫,侍卫是替君主受过的。所以,我们就可以去敲打心包经。

现代人压力大,再加上油吃得多又不运动,使得血中胆固醇增多,胆固醇沉积、凝结,就会堵塞血管,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而敲击或按揉心包经可使血液流动加快,使附着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剥落,随后排出体外。

敲打心包经的方法很简单,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身心放松,呼吸均匀,先伸开双臂稍微活动一下,开始敲打心包经。首先用手指掐住腋下的一根大筋,然后可以拨动它,此处就是腋动脉的搏动处,腋窝的正中是极泉穴,当拨到这根大筋的时候,小指和无名指就会发麻。用手掐住极泉穴,并且感到手指发麻,就证明拨对位置了。如果每天睡前拨10遍,然后再用空拳拍打手前臂的中线,一点一点拍打过去,直到手腕部,最后到达手掌心的劳宫穴。这样敲打下去,就可以排除自己的郁闷,对身体非常有好处。手厥阴心包经走阴不走阳,阴为血,不容易动,所以把心包经打通了,阳经就能走通,气行则血行,气血畅通,心健体安。

敲打心包经时,敲小臂有酸痛感,敲大臂有电击感,敲打的速度不要过快,力度可以稍大一点,敲到痛的点就要多按几下,还有两边都要敲到。手酸了可休息一会儿,然后接着做,每天不少于10分钟。

心包经在晚上戌时气血最旺,戌时就是19~21点,这段时间吃过晚饭正是应该促进消化的时候。但是不要在晚饭后立刻敲打心包经,那反倒会影响气血的运行,最好在饭后半小时施行。

防治心病须从“肠”计议

为君主之官。你想啊,皇帝犯错误,你不能直言,你得间接委婉地指心出来,想办法来纠正。同样,心病不能找心,而首先要从心包经和小肠经来治。另一方面,小肠与心互为表里,表就是阳,里就是阴。阴出了问题,阳也会出问题,反之亦然。因此,小肠经就像心脏功能的一面镜子,心脏的病最初往往会通过小肠经表现出来,而阴病阳治,从小肠经表现出来的心病也可以从小肠经把它治回去。

未时小肠经当令,养生需得法

未时,即13~15点,为小肠经当令。小肠经的气血旺盛,就能很好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供五脏六腑所需。所以在这时最好吃一点含游离脂肪酸(可以降低血脂和胆固醇)、葡萄糖、乳酸、酮体和氨基酸的食物,以给心脏补充能量。另外,心与小肠相表里,此时补充营养物质,对心脏的补益作用最大。

杏为心之果,这个时候非常适合吃杏。杏味甘、酸,酸味的东西具有收敛作用,能有效阻止心气太过涣散,防止心脏病突发。而且杏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葡萄糖等营养物质,还含有独特的类黄酮。类黄酮有预防心脏病和减少心肌梗死的作用,还有防癌抗癌的效果。因此,心脏不好的人可以常吃杏脯、杏干、杏仁来改善心肌的供血状况。

不过,吃杏虽然有益,但忌多食。杏具有强烈的酸性,多吃会使胃酸增多,引起消化不良和溃疡病。杏性温,多吃容易上火,因此热性体质的人不宜吃。另外,正在发烧或某器官正在发炎的人应尽量避免食用。

心和小肠相表里,心脏病在最初很可能会表现在小肠经上。有的患者每天下午2点多钟就会胸闷心慌,但到医院又查不出心脏有什么问题。因为小肠属阳,是外边。外边敏感的地方出了问题,那里边的心脏肯定也会出现问题。因此13~15点这段时间,若出现了一些病症要往心脏那里想,这都是很重要的。

在这里要提到一个问题,希望大家能注意,特别是久坐族,你回想一下,是不是经常感到肩背酸痛,甚至还出现手麻。发作时,首先是肩膀酸痛,然后是背痛,接着出现颈部的不适及手发麻。出现这些情况后,很多人会去推拿按摩一番。当时觉得好舒服,可过不了几天,不适的感觉又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这不单是颈、肩、背局部气血不畅的问题。小肠经起于小指,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前行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心,沿食管,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你有没有发现,这些疼痛部位刚好在小肠经的循行路线上。

怎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心脏供血不足,造成小肠经气血虚弱引起的。有许多心绞痛患者,在心绞痛发作前会出现手臂疼痛的状况,就是这个原因。所以,你可以经常按摩小肠经的支正、小海、天宗、后溪等穴位,以此来增强心脏功能。

小肠经上的“养心”大穴●按摩支正穴

支正穴为小肠经络穴,络是联络的意思,就是说心脏和小肠全靠它来联络。支正穴位于前臂背面尺侧,腕背横纹上5寸处,这个穴位在肉和骨头的中间,骨缝里的痛点就是它。按摩支正穴的时候,可以采取揉、按、掐的手法,力度要适中,当支正穴出现酸痛感的时候就行了。按摩支正穴有安神定惊、清热通窍、舒筋活络的作用,可以治疗头痛、项强、肘挛、手指痛、热病、目眩等小肠经的一些病证。●弹拨小海穴

小海穴为小肠经合穴,是气血的汇合之处,故用“海”来命名。取穴时,伸臂屈肘,上臂与前臂约成90°;另一只手轻握肘尖,用大拇指的指腹垂直向两骨间触压揉按,有强烈酸胀感的地方就是。然后用手指尖在小海穴上来回弹拨,以有酸麻感并放射至手指时为宜,常拨动小海穴会增强心脏力量。而且长期按压此穴,对肘臂痛,肩、肱、肘、臂等部位的肌肉痉挛,以及尺神经痛、头痛、眼睑充血、四肢无力等病证,都具有良好的调理和保健功能。●按压天宗穴

用手指触摸肩胛骨(在肩膀背侧,左右皆有三角形的骨,即肩胛骨)的中央,应可感知骨变薄而形成的凹陷之处,压压看,若感到刺痛,即是天宗穴。人一紧张两肩就会绷紧,肩部紧张带来的就是脊椎紧张,这是本能反应。这时,就可以指压肩井穴(位于脖子根部与肩头连接线的正中央,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一压肩井穴,就会有压痛感)和天宗穴,促进气血流通,肩上的血液循环会变好,硬邦邦的肩膀也会逐渐放松。

按摩天宗穴的方法很简单,用大拇指按压这个穴位,产生酸、麻、胀感并传至手指,如此持续数秒即可。天宗穴具有祛风除湿、舒经通络、活血止痛的功能,可防治肩肘臂痛、心血管、肺部疾病、乳腺问题,尤其是肩膀的酸痛扩及背部时,指压天宗穴即可见效。

戌时静坐:保管好自己的“元神”

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里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可见,神的得中失关系到生命的存亡。而狭义的神,只是指人的精神活动。《黄帝内经》中指出:“静则神藏。”静坐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养神方法,只需放松身体闭目静坐即可。静坐可澄心,符合祖国医学“心定则气和顺,气和顺则血道畅,精气内充,正气强盛,强身祛病”的观念。“静坐养神”的神是什么?是“元神”。现代心理学认为,元神是大脑皮层调节功能的总括。真要提升“元神”还得从养神开始,必须从“心”上下功夫。因为《黄帝内经》里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神产生并总统于心,是人体脏腑组织等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在道家、佛家以及印度的瑜伽当中都有静坐修炼方式,佛教中静坐被称为“禅坐”或“禅定”,瑜伽中的冥想也与静坐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要静坐

静坐是集中注意力、达到心神合一的一种途径。古今中外,静坐养生的例子举不胜举。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修习静坐养生法,晚年仍精力过人。他高兴地在《戏遣老怀》诗中写道:“已迫九龄身愈健,熟视万卷眼犹明。”静坐养生的效果从中可见一斑。

有位日夜操劳的老师,患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他从40多岁起被告知,随时可能发生中风。退休后,这位老师开始练习静坐冥想,没过几个月,就感到身心轻松,气色越来越好。现在,他一旦发觉自己有可能心烦气躁、血压波动,就会立即告诉自己没有必要那么紧张,然后深呼吸让心平静下来。

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院里,医生除了给病人用药外,还经常教他们如何盘腿打坐,以平和心境。在日本,也有许多年轻女性到寺庙中盘腿打坐,以消除工作的压力和烦恼。

静坐的好处,简单概括来说,有三个方面。

其一,静坐益养心。现代人压力大,患心病的人不断增加。我们平时往往只注意身病,却忽视心病,其实大部分疾病是由心虚气弱造成,心虚气弱都是因为忧思惊怒、心烦意乱所致。中医认为心乱气短、胆惊肝旺、气血耗损,这样六邪(风、寒、暑、湿、燥、火)就乘虚而入。而练习静坐,可使我们散乱的心念归于凝定,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畅,所以静坐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修身养性,延缓衰老。

其二,静坐益通气血。一个人的生命延续最根本的是气血流畅的新陈代谢。练习静坐,能镇静大脑的活动,尤其是周围神经系统的活动,而周围神经系统有控制新陈代谢,平衡血压、呼吸和心率的作用。因此,静坐可以治疗身心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偏头痛等。通过静坐练气,使气血调和流畅,从而平衡阴阳,祛病延年。同时使人脸色红润,起到美容效果。

其三,静坐益心智。佛教认为,戒而修定,定能生慧。看过《聪明的一休》的人都知道,每当遇到困难时,一休就会盘坐思考,用他的聪明机智解决无数的难题。我们常说一个人要专心、冷静地思考问题,因为一个人心思乱了,就会马虎大意;内心有愤怒,就会失去理智。心理变化还直接影响到生理反应,如头痛、心痛、胃痛、神经痛等,还导致食欲不振、精神紊乱。

静坐可以使内心归于平静,气血平和,达到精力集中。而且由于精力集中产生阳和之气,灌注于病痛之处,可达到医治疾病、减缓疼痛的效果。

静坐的方法

下面就为大家推荐一种静坐功——盘足坐法,这是佛教修习禅定的方法,此法最受现代人欢迎,方法如下:

首先,放好软硬适中的坐垫。开始练功时,双腿可单盘(将左脚扳上来,压在右股下;再将右脚扳上来,压在左股上。单盘时双腿可以交替盘坐),待适应后,改为双盘(将右脚扳上来,压在左股上,再将左脚扳上来,压在右股上,使两脚掌都朝上)。

其次,脊背自然直立。然后将左右两手放于脐下三寸丹田之前,两手心向上,男右手背平放于左手掌上,女左手背平放于右手掌上,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与此同时,左右两肩稍稍张开,不可沉肩塌背;头要正,下颌微微内收。

双目微闭,舌抵上腭,意守丹田(指有意识地诱导思想专注于丹田,使人精神集中、呼吸自然),犹如婴儿酣睡状,随之便可进入静坐状态。单盘坐双盘坐(静坐法具有舒缓压力、促进睡眠、增强记忆力的效果,适用于体质较弱或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的老人练习,尤其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慢性疼痛、消化道疾病疗效明显。)

要想让静坐养生的效果好,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静坐宜选择安静、空气流通、光线柔和的地方;静坐时应着装宽松,摘下手表、眼镜、饰物等,以便于全身的气血贯通;静坐时呼吸自然,做到呼长而缓,吸短而促,求自然,不用劲;初练者往往不能很快入静,可以在盘坐好后,口中默念“松”字,念时音要拖长,三遍即可,同时,在意念上也要暗示自己从头到脚全身放松,且面带微笑;初习静坐每次10~20分钟即可,以后可逐渐延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初静坐的一段时间里,身体的不同部位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冷、热、酸、麻、胀、痒、痛等感觉,其中腿部和背部的感觉最为明显。其实,这很正常,不必恐慌。随着静坐次数的增多和时间的推移,就会达到气血通畅的状态,所谓“通则不痛,不通则痛”,那些感觉都可消失,这也正是自身治疗病痛的一个过程。

每次静坐结束前,应将两掌对搓数下产生热感,上下轻轻搓脸3~6次,然后双手叠放,掌心向里,手背朝外,放在脐下三寸处,3~5分钟后再徐徐睁眼,离座,活动腰身手脚以流通气血。

戌时静坐的好处

戌时,即19~21点:轻微活动后安眠,睡时宜右侧卧,“睡如弓”,先睡心,后睡眠。戌时是心包经当令,心包是保护心肌正常工作的器官。心包经主喜乐,所以吃完晚饭后人应该去娱乐一下,在21点时应准备入睡。

古人提倡:先睡心,后睡眠,即睡前什么都不想,自然入睡。这就告诉人们:上床后不要急于躺下,在光线较暗的地方静坐10~20分钟,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气盛则寐矣。因此,古人非常重视睡前的静坐功,以此促进睡眠。唐朝医家孙思邈说“能息心,自瞑目”;南宋理学家蔡元定也说“勿想杂念……先睡心,后睡眼”;《外经微言》上更提到“心为君火,心静则火息”,这些说的都是睡前先通过静心来睡心,心不睡或不静的人是无法入眠的。因为失眠起于“心”,许多人一开始睡不着觉是因为精神压力大、思虑过重。所以睡前做静坐功,可以帮助你的脑细胞达到“入静”状态,最终让人产生浓浓的睡意。

精神内守是养生治病的根本

一位颇有名气的医生说:“这几天接到好几位癌症患者家属的咨询电有话,问如何帮助家人恢复健康。我也很同情、理解他们万分焦急与无奈的心情,可是,疾病的调理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是需要多方面资源来配合的,缺一不可。难调理的不是患者的身体,而是患者的思想和精神,以及患者家庭的生活环境。”还有些人一说肝病,就马上联想到肝硬化、肝癌,从而产生极大的恐惧感。而且医院往往对其过度治疗,增加了肝脏负担,这样难免会加重病情。事实上,肝脏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因此要注意减轻肝脏负担,少吃药,注意调适心态,随时保持乐观的心境,这才是治疗的关键。因此,你如果在养生治病的过程中做到“身神同补”,那效果会很神奇。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是指心胸开阔,将一切都看得很淡,不斤斤计较,这样一来,体内的精、气、神就会顺畅地运行;“精神内守”是指人心无杂念,不受物质世界的诱惑,达到这种境界,又怎么会生病呢?《黄帝内经》告诉人们:“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恬,安静也;愉,即愉快、乐观、开朗;务,任务。人若能充分利用喜乐这种良性情绪和心态,对气血的调和畅达是很有好处的,是有助于祛病延年的。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与别人攀比,要知道“人比人气死人”。攀比,必然使人产生无尽的烦恼,烦恼缠身,又必然吃不下饭,睡不香觉,久而久之,疾病走进人体。如此则谈何健康长寿?

给大家开一个心灵处方:要保持心情愉快、精神安定,要知足而乐、自得其乐、大肚能容、笑口常开,不要攀比、忧患得失、小肚鸡肠、愁眉苦脸。真正做到这一点,自身抵抗力强了,免疫力提高了,病邪也不易入侵了。

事若知足心常乐

漫漫人生路,谁的人生一帆风顺?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加上生活的重担和紧张的工作,“心”这个君主之官,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会形成“主不明”之状态而引发“十二官危”,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古人云“仁者寿”“乐者寿”,“事若知足心常乐,人能无求品自高”。若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保持从容平和的心态,做到“事大事小,过去就了”,对身心健康自然会有好处。“事在人为莫道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很多人在气头上都爱说“没有过不去的坎”,但真正遇到具体事情时,却又是毫厘不让,寸土必争。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天翻地覆,甚至一气之下,就此“驾鹤西去”。

与此相反,《红楼梦》中的贾母胸怀宽广。贾母之所以能在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活到83岁,与她心宽神宁、豁达仁厚、乐观开朗的心境是分不开的。她虽年高,却爱看戏,一副“老小孩”的性格,常与儿孙们猜灯谜取乐,和晚辈、下人打成一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能做孩子们的好朋友。她对周围的人慈祥宽厚、和蔼可亲,深得晚辈们的拥戴和孝敬。

带病可延年

中国老年人口日益增多,许多人都有三五种病,每天都要吃多种药,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这是比疾病更严重的“心病”。“带病可延年”——建立起信心,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来对待疾病,从而改善机体的抗病状态。

治病中,有的患者对医生没有信心了。医生如果年轻,则怕他经验不丰富;医生年纪大一些,又怕他治病方法太传统。稍有知识的患者,甚至怀疑医学,认为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病情容易复发,药物毒副作用大;让他用中医治吧,他又说中医不可理喻,学之者如牛毛,成之者如麟角,良医难遇,神医难求……这种人本身就思虑过多,何来健康的身体。

大家在电影上经常看到,巫师会用巫术治病,在治病仪式的最后,他会喷出一口鲜血,血里还夹杂着几片羽毛,表示病魔被他咬死了,患者于是就好了。经过巫师这种仪式治好的患者,还为数不少。

这是怎么回事呢?莫非巫师真有“神奇魔法”?

欧洲有一位人类学家为了研究巫术,亲自深入蛮族,跟巫师学习。

这位人类学家发现,巫师并没有什么神奇魔法,把病魔咬得连毛带血,他只是预先含了几片羽毛在嘴里,然后他忍痛咬破了自己的舌头。巫师治病无非是通过巫术激起患者的信心,获得与疾病斗争的力量,使病自愈。

我们不能小看这个“信”字,往往只要有一个“信”在,很多病就能自愈。

养神需静守

神藏于心,精神奕奕是身心健康的反映。然而神不是天生就有的。静养心,修养人的精神心理,要在静守中去体验,才能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上说:“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这在今天来讲,就是修炼静功,调心、入静,或静坐,或站桩,一心体会体内气血运行的变化。久而久之,则真气充沛,五脏安和,形神健旺,自会健康长寿。

站桩功就是“独立守神”的静养。简单的站桩方法是: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膝微屈,腰要直,胸要平,两手上抬环抱于两肩前,手心朝内,手指自然分开,微曲,略高于肩,两手相距约一尺,两肘略低于肩,呈抱球状。两目微闭,舌抵上腭,自然呼吸,排除杂念。全身放松,空胸实腹,如同抱气球,意守下丹田,要想象气从胸部下沉到丹田,精神愉悦地站立。“空胸实腹”又称“气沉丹田”。“空胸”是指两肩下松,微扣,胸部宽舒,气息通畅。“实腹”指意识引“气”入丹田,“气”充实于腹内。“气沉丹田”,其实就是运用腹式呼吸,但不等同于腹式呼吸,是指在意念集中的情况下配合腹式呼吸,把意和气集中在丹田,丹田就像一个充满气体的皮球,会感到有一团热气会聚在里面。

站桩功主要是锻炼身心,让心态平和,令全身气血顺畅,内外一体,如此则“气血充和,万病不生”,“经络顺畅,何病之有”,达到有病者治病,无病者防病,强身健体,培植元气,增强力量,内健外强的效果。

练习站桩功可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肠胃炎、气管炎、肝炎、关节炎、前列腺炎、神经衰弱、头痛、失眠、月经病、骨质增生、腰肌劳损、四肢麻木、肥胖症、便秘、痔疮等常见疾病。

在练习过程中,会出现肌肉震颤、微疼、肢体酸麻、坠胀、周身温热、微微汗出等不适反应,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不必恐慌。这种情况的出现,多半是肌肉不够强健、气血欠通畅的表现。坚持练习10天左右,站桩后就会感到全身轻松愉快,各种不适感觉随之消失,渐渐体会到气血通畅,肌肉灵活,疲劳感减轻,随之还会出现流眼泪、打哈欠、打饱嗝、放屁、腹鸣等现象,这说明经络和气血壅塞消除了。

练习站桩功应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最初不宜站立太久,以3~5分钟为好,以后可逐渐增加到10~20分钟。熟练后可根据个人体质强弱和病情不同,逐渐延长时间。

心累是最大的劳累,防心劳四字诀

听身边有人抱怨:“哎,活得真累!”曾有一项专业调查显示:有61%常的白领经常感到“心累”,他们的压力主要来自工作,其次为情感压力,最后是生活压力。一个人最大的劳累莫过于心累。《黄帝内经》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但人有“七情”,是正常的情绪变化,一般是不会损害健康的。但是剧烈、长期的精神刺激,使情绪反应过于强烈或持久,就会引起心神的过度活动,导致疾病潜伏人体,这就叫“心劳”。防“心劳”关键要学会调摄,可采用平、松、正、专四字诀。

平衡七情

平是平衡、平和之意。“平”首先要做到“心平”,“心平”才能“气和”。“心平”就是心理平衡,只有心理平衡,才能保证气血流畅、阴阳平衡,人体才能健康。

中医讲“七情”,即喜、怒、思、忧、悲、恐、惊。“七情致伤”、“病从心生”,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大思伤脾。那么,该如何完成精神和情绪上的调节和平衡呢?

肝在志为怒,金克木,悲胜怒,所以大怒时不妨看一场悲剧,肝气平,怒气就可以消了。有位先生,因兄弟跟他争房子,伤了和气打了起来,后来气得发了狂,到处奔走叫骂。后来请了一位中医,医师判断这是“怒伤肝”,就骗他说:“你的弟弟出了车祸,抢救无效已经死了。”他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大哭起来:“兄弟啊,我对不住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