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1:57:2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篇 微观经济学导论

第1章 微观经济学是什么

1.1 复习笔记

一、稀缺性与经济学

1.稀缺性

稀缺性是指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其欲望的资源的状态。这里的欲望,又称为需要,是指人们想要得到任何一种东西的要求。无限性是欲望的基本特征。

用来满足人类需要的资源可分为两类:自由取用的物品和经济物品。前者相对于人类的欲望来说,其数量是无限的,取用时不需要花费任何代价,其价格为零,如自然界中的空气、水等;而经济物品相对人类无限多样性的需要或欲望而言,其数量是有限的,取用时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通常只有经济物品才要纳入经济学分析的范畴。

2.基本经济问题

由于稀缺性是任何社会和任何时期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基本事实,它反映了人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引起了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并产生大量的经济问题。归纳起来,人们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生产什么

面对稀缺的经济资源,人们需要权衡各种需要的轻重缓急,以满足比较强烈的需要。(2)如何生产

经济主体必须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资源组合中,选择使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组合方式。(3)为谁生产

因为存在稀缺性,没有人能获得他想要的一切。每个社会都必须建立某种机制来为其成员分配产品。

上面三个问题是人类社会必须解决的基本经济问题,亦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才产生了经济学。

3.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于相互竞争的用途之中以使人类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基本假设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阐述单个经济单位为什么和如何作出经济决策,以及这些经济单位是怎样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更大的经济单位:市场和行业。微观经济学主要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以实现其最优配置的科学。(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总体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的关系。宏观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关注总体经济现象的微观经济基础;而且,宏观经济学中的许多内容其实也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延伸。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比较如表1-1所示:

表1-1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比较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利己主义假设

该假设有时又称为“经济人”假设,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任何个体都是以利己为动机,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利己主义假设并不等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私自利”,相反,他们会在孜孜以求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中,自然地,或者说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2)合乎理性行为假设

经济学家在分析人类个体的经济行为时,通常会假定人的行为是合乎理性的。理性人总是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追求利益最大化。(3)资源稀缺性假设

经济学家研究和分析问题的出发点都是因为现实中存在稀缺性的经济资源。在经济学家看来,只有稀缺性的东西,才值得人们花费代价和精力去追求,才要精打细算来进行决策。所以,稀缺性既是现实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经济学家研究经济问题的前提假设。

3.价格制度(1)基本假定

①假定市场是竞争性的,即市场上有大量的交易双方;

②假定每个市场参与者掌握的信息都是完全的。(2)价格制度是达到合作和解决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的原因

①这种价格制度下经济所达到的结果能够让每个市场参与者都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②这种价格制度下的交易结果等同于“面对面”的交易结果。

③合作中的矛盾冲突通过帕累托改进得到有效解决,从而实现了全社会的福利最大化。(3)现实中的市场并不符合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对市场的基本假定,即现实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

①在这样的市场中,理性人之间的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②理性人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使得价格制度往往不是实现合作和解决冲突的最有效途径,政府对经济活动予以调控可能会更加有效地促进合作和解决合作中的矛盾冲突问题。

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机会成本原理

当把一种资源用于生产某种物品时就必然会放弃掉另外一些物品的生产,这样,那些被放弃掉的其他物品的生产所能产生的最大利益就是选择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经济学中有关成本的含义都是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理解的,它是指导人们进行科学决策、优化资源配置的思维基石。机会成本产生于任何一种选择行为。

2.最优化行为原理

在经济活动中,个人的选择是有目的的,他们努力要用其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利益。这就是最优化行为原理。最优化行为在经济学上又称为经济化行为,指人们一旦认识到他们能获得的资源(收入、时间、才能等)有限时,他们就将努力选择能最好地达到其个人目的的选择,而不会故意浪费自己有价值的资源。经济化行为是有目的的(理性的)决策的直接结果。

有目的的选择意味着决策者对各项选择是有某种评价基础的。经济学称这种评价为效用,即个人预期从特定选择中得到的利益或满足。不同选择的效用是极其主观的。

3.边际原理

对经济推理和最优化行为来说,人们所考虑的最为重要的事情是为改变现状而做出的决定将会有什么影响。经济学家把这种决策过程及其决策原则称为“边际原理”。边际决策可以包括或大或小的变动,边际不同于平均。

4.边际报酬递减原理

边际报酬递减原理:假定用两种或多种投入要素进行某种产品的生产,在其他投入要素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将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出现连续下降的状况。

要正确理解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随着某种投入要素的连续增加,边际产量变化要经历递增、递减,最后变为负数的全过程。递增是因为固定投入在可变投入很少时潜在效率未充分发挥出来。一旦固定投入潜在效率全部发挥出来了,边际产量就开始出现递减。但是,边际产量递增并不与报酬递减律相矛盾。因为这个规律的意义在于:当一种投入连续增加时,迟早会出现边际产品递减的趋势,而不是规定它一开始就递减。(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只适用于可变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如果投入要素比例是固定的,这个规律也不成立。(3)报酬递减规律的前提条件是技术水平不变。若技术水平发生变化,这个规律就不存在。在历史上,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正是没有考虑到长期的技术进步,错误地预计了人口增加带来的后果。

5.外部性原理

外部性原理:当某人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给其他人带来某种危害或利益,而该人又没有因为这一后果给其他人支付赔偿或得到报酬的情况。外部性效应说明,某些决策的成本或收益将会涉及处于决策过程之外的人。

四、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经济学家在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时会采用多种分析手段和分析方法。这里主要介绍人们在研究微观经济问题中所普遍使用的几种方法。

1.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对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件中抽象出来的现象的简单描述。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抽象化,人们可以有意识地略去那些对所要了解的现象无关紧要的细节,而集中精力去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要素。(1)经济模型的构成

①前提假设

前提假设是指某一理论模型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它是建立模型所依据的基础,具体来说,是一种关于哪些条件是重要的、哪些可以忽略的说明。在建立经济模型中,一般都以下面四个假设作为其共同的前提条件。这就是:每个人的偏好是既定的;人所拥有的资源与技术状态是既定的;人们的选择是理性的,且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即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人们的选择最终是协调的、和谐均衡的。

②假说

假说是指在一定的假设下进行推理或总结后用来说明各种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结构,也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这种假说往往是对某些现象的经验性概括或总结,但要经过检验才能说明它是否能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在经济学中,一般有两种检验途径: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2)建立经济模型的步骤

具体来说,建立模型需要以下几个步骤,如图1-1所示。

图1-1 建模的过程与步骤

①确定所要考察的问题并定义有关变量。虽然经济现象复杂多变,但需要从中找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并作为研究的对象。变量是某项特定经济活动中的一些可以取不同数值的变量,在经济分析中常用的变量有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

②设定前提假设。假设是建立一个模型的前提条件。

③形成假说。形成假说就是寻找所考察的经济现象的规则和秩序。这是建立模型的核心部分和关键步骤。一个假说就是对行为的因果的尝试性或试验性解释。前提假设是假说赖以提出的必要前提。

④解释和预测。这是模型的应用环节,也是经济模型的主要功能。人们在建立经济模型后,就可以根据模型的假说对现实经济活动或现象做出解释或进行预测。。

⑤对经济模型进行检验。经济学家虽然可以利用其建立的模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并非所有的经济模型都是好的,有用的模型,都需要经过检验。

⑥根据检验结果放弃、修改或接受模型。经济模型的有效性和有用性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成功地解释和预测它旨在解释和预测的经济现象。检验和完善经济模型的过程对于经济学发展成一门科学是至关重要的。

2.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1)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就是完全抽象掉时间因素和经济均衡状态形成的过程,而专门分析任一时点上某一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处于均衡状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静态分析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2)比较静态分析

比较静态分析就是指当已知条件变化后,将变化后的静态均衡结果与变化前的均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其中还要涉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相应的变化。(3)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是对所有均衡状态向新的均衡状态变动过程的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经济变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在微观经济学中,蛛网理论就是动态分析的一个例证,而在宏观经济学中,动态分析常常用来研究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波动等问题。

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1)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是指建立科学的经济模型,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描述和分析,并对现实提供合乎逻辑的论断和预测。实证分析方法就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这种方法旨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2)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方法是指经济学家利用其经济理论对经济系统应该怎么运行发表意见并提出改进建议。利用规范分析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这种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3)在实际的经济研究中,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是无法分割的

①规范分析并不能独立于实证分析。凡经济学家倡导、赞同或反对某一经济政策,其论据都来自对该政策的实证分析。

②经济学家在分析、寻求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个人的经济地位、价值观念等的影响。

五、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演进脉络及最新发展

1.微观经济学的早期萌芽阶段(1662~1817)——古典劳动价值论

古典经济学家在研究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时,也把个别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决定、个别市场价格的决定和变动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威廉·配第最先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根本命题,认识到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从而为古典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亚当·斯密把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并确认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关于劳动决定价值的学说,为劳动价值论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李嘉图又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分配问题,他特别着重分析了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数量比例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矛盾。李嘉图的分配理论,后来也成为微观经济分析的主要对象。

总之,在经济学的发展初期,微观经济问题和宏观经济问题是经常被混合一起研究的,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2.微观经济学的产生阶段(1818~1932)——边际分析革命

从这一时期起,经济学开始向微观和宏观两端发展,宏、微观经济分析各自逐渐走向互有联系但互有区别的独立体系。(1)边际效用理论

边际效用理论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其代表人物有瓦尔拉斯、杰文斯、马歇尔、费雪、克拉克等人。边际效用论者认为,主观效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边际效用是衡量价值的尺度,他们提出了“基数效用论”和“效用价值论”。这一原理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边际分析方法也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分析方法。(2)数理分析与均衡分析法

经济学中的数理分析是指运用数理符号和数理方法来表述、研究和论证经济现象及其相互依存关系的方法,而边际分析法是数理分析中最为重要的工具。均衡分析法是数理分析的重要内容。作为均衡分析的创始人,瓦尔拉斯运用数理方法,在边际效用分析的基础上,创建了“一般均衡理论”。英国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歇尔提出了“局部均衡分析法”,他把供求论和上述边际效用论、生产费用论融合成一体形成了一个调和的均衡价值论。(3)边际生产力论“边际生产力论”也是现代微观经济学分配问题的主要理论支柱。“边际生产力论”的概念,首先是由德国农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屠能在1850年提出的。但“边际生产力论”的系统化及其广泛传播,则要归功于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为当代微观经济学广泛使用,是说明生产要素需求规律的基本理论支柱。

3.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和成熟阶段(1933~1960)——公理化的微观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微观经济理论又有了重大的突破和新的发展。比如,包括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在内的垄断竞争理论的产生与厂商理论的确立、无差异曲线的引用与对需求理论的修正和发展、一般均衡分析对局部均衡分析的补充以及福利经济学的建立,这些微观经济理论的突破性发展,使现代微观经济学得以真正确立,并初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

与此同时,以往的边际分析法已不能适应现实中分析新问题的需要,集合论与线性模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经济学大门,替代了原来的微积分。

4.微观经济学的最新进展(1961~现今)——方法汇合(1)不确定性与信息经济学理论

在经济现实中,由于许多意外因素的存在,人们面临的是大量的不确定性,因而不可能拥有完全的信息,或者不同经济行为者并不拥有对等的信息。不确定性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经济信息的把握程度。四十多年来,在微观领域,信息经济学有两个重要的研究分支:一是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经济分析,关心的是“信息成本”和最优的信息搜寻。二是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分析,这是现代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2)经济核与无限维经济学“核”的概念最早源于埃奇沃思1881年提出的契约曲线及其猜想。1962年,德布罗和斯卡夫把“核”概念用到经济学中,研究埃奇沃思猜想,提出了“经济核”概念。奥曼提出了经济连续统,并在经济连续统中证明了埃奇沃思猜想。近年来对于经济核的研究,又拓展到动态与无限维经济学中来。动态方面涉及价格调整、最优计划过程及均衡的稳定性等问题。无限维经济学涉及不确定性、信息及市场的不完全性等问题。(3)交易成本与产权理论

威廉姆森把交易成本比做物理学中的摩擦力。科斯把这一问题的根源归结为是市场组织的产权界区含混不清,因此,在考察经济行为者的利益最大化行为时必须把产权和交易成本纳入考察范围,而不能简单地把既定前提排除在分析视野之外。(4)博弈论

从学科渊源来讲,博弈论应是一个数学的分支,而不是一个经济学分支。但是,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最广泛、最成功。博弈论的许多结果都是借助经济学的例子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家对博弈论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1.2 课后习题详解

1.判断题(1)任何不对其索取价格的物品都是自由取用物品。(  )【答案】×【解析】自由取用物品是指相对于人类的欲望来说,其数量是无限的,取用时不需要花费任何代价,其价格为零,如自然界中的空气、水等。但是不对其索取价格并不代表都是自由取用物品,如得到免费馈赠的物品,对于被赠与人来说未被索取任何价格,但该物品仍是经济物品。(2)稀缺物品一定有一个直接以货币支付的价格。(  )【答案】×【解析】稀缺物品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多样性的需要或欲望而言,其数量是有限的,取用时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其机会成本大于零。但不是所有的稀缺性都可以用货币来表示。例如,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环境污染,清洁的水和新鲜的空气逐渐变得稀缺,但难以用货币来衡量。(3)如果你得到两张免费的奥运会参观券,它们可以看做是自由取用物。(  )【答案】×【解析】自由物品的免费取用是对于所有社会成员而言的,奥运会参观券对于其他人来说,仍需支付一定的价格,所以是稀缺物品。(4)如果某种资源免费供应时社会成员所需要的多于现有的,那么,这种资源就是稀缺的。(  )【答案】√【解析】当某种资源免费供应社会成员所需要的多于现有的,便出现了资源的有限性与欲望的无限性的矛盾,从而这种资源是稀缺的。(5)说一种理论是实证的,并不意味着它必然是正确的。( )【答案】√【解析】实证分析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是在一定的假定及考虑有关经济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实,对有关现象将会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但经济学家在分析、寻求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个人的经济地位、价值观念等的影响,个人的价值判断会不自觉地对实证分析产生影响。实证分析中关于人的行为的社会认识是其分析的基础,完全的客观主义是不存在的,因而实证分析得出的理论也就不必然是正确的。(6)经济学家既采用理论分析,又采用实证分析。(  )【答案】×【解析】实证分析就是通过事例和经验等从理论上推理说明,是一种理论分析。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研究中,既采用实证分析,也采用规范分析。(7)中国的劳动力是充足的,而资源是稀缺的。(  )【答案】×【解析】中国劳动力并不能笼统地说是充足的,体力型的劳动力是过剩了,但是智力和技术型的劳动力稀缺;资源也不能笼统地说是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充足与稀缺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2.经济学中的稀缺与我们平时所说的短缺有何区别?在一个不受管制的市场经济中,稀缺是否存在?短缺是否存在?

答:经济学中的稀缺与平时所说的短缺是不一样的。(1)“短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当商品需求量大于商品供给量时,价格机制并不能发挥调节作用,产品供应就会相对于社会需求形成短缺。“稀缺”的产生与经济形态无关。在任何一个时代或任何一个地区,相对于人们无限的、不断上升的需要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源总是稀缺的。

因此,短缺是指供给相对于需求的不足,只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之中;而稀缺是指资源相对于需要的不足,存在于任何经济形态之中。(2)在一个不受管制的市场经济中,稀缺是肯定存在的,短缺是可能存在的。

稀缺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取决于市场属性,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和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正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才有必要进行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资源能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得以有效配置,社会所供给的产品与社会需求的产品恰好使价格处于均衡状态下,此时不存在短缺。但由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原因,使得市场失灵,资源不能实现有效配置,从而使得供给和需求往往并不相等,因此可能存在短缺。

3.请评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经济意义。

答:这句话的本意是说,别人请你吃饭,你没有买单,可是你也是有代价的。因为你吃这顿饭的时间,可以用于做其他对你有意义或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成本的,世界上没有无需支付代价的选择与决策。这就是机会成本考虑。

因此,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的真正成本,不是已经付出多少,而是为此必须放弃的成本。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稀缺性。在充满稀缺性的世界里,用稀缺资源生产或消费某种物品都是有代价的,这也正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原因。

4.如何理解“理性的经济人”假设?你能否举出一些现实中“非理性”的现象?

答:“理性的经济人”,即经济学中的利己主义假设和合乎理性行为假设。前者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任何个体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样人们作出的经济决策的出发点就是私人利益,每个人都寻求个人利益极大化,而不会做出于己无利的事情。

但是,利己主义并不等同于自私自利,个体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自然地,或者说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后者是指个人的行为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是合乎理性的,如消费者在面临一定预算约束条件下能够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生产者在面临一定约束时能最大化自己的利润等等。总之,理性人总是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追求利益最大化。

现实生活中很多利他主义现象的存在,如舍己救人、捐赠财产等,在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属于“非理性”的。

5.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沙特阿拉伯可以开采出它所需要的全部石油。因此,石油在沙特是免费的。”(2)“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命题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3)经济模型对于我们解释现实世界的价值是极为有限的,因为这些模型是从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

答:(1)错误。资源的稀缺性是针对人类无限上升的欲望而言的。尽管沙特阿拉伯能够开采出它所需要的全部石油,但是对于世界整体需求来说,石油仍是稀缺的,从而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消费石油都需要付出一定代价。(2)错误。该命题属于规范经济学的问题。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两大类,前者回答经济活动“是什么”的问题,后者回答经济活动“怎么样”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题干中的命题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从而是规范性分析。(3)错误。经济模型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现实的复杂性决定了模型的抽象和简化是必要的。但只要模型在其假设的基础上是稳固的,同时能够良好地预测现实经济活动,那么该模型就能在某些方面反映经济现象的本质,具有重要的价值。

6.判断下列命题属于实证分析还是规范分析:(1)最低工资率法律增加了青年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失业率。(2)20世纪70年代世界油价暴涨主要是由垄断力量达成的。(3)政府在扩大就业方面还应起到更大的作用。(4)政府开支已经超过了应有的水平。(5)在美国,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的收入占了总收入的25%,而最低的20%的家庭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仅占11%,这样的收入分配是不合理的。(6)治理通货膨胀比增加就业更重要。(7)利率上升有利于增加储蓄。(8)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收入差别扩大是正常的。(9)效率比平等更重要。(10)效率就是生产率的提高。

答:实证分析是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侧重研究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后果及向什么方向发展,而不考虑运行的结果是否可取。实证分析法在一定的假定及考虑有关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实,对有关现象将会出现的情况作出预测。客观事实是检验由实证分析法得出结论的标准。

规范分析是指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根据以上标准可以判断,命题(1)、(2)、(7)、(8)、(10)属于实证分析,命题(3)、(4)、(5)、(6)、(9)属于规范分析。

7.你认为经济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来体现这种科学性?经常有学生在发表观点或写作论文时宣称自己的理论观点是纯粹经济学的,不夹杂任何意识形态的东西,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答:(1)经济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

①以科学方法来研究和探讨经济问题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科学地提出理论,收集数据资料,并分析这些数据资料以努力证明或否定他们提出的社会理论。收集数据来检验经济理论是困难的,因为经济学家通常不能从试验中创造数据。这就是说,经济学家不能仅仅为了一种理论而控制经济。因此,经济学家通常采用从历史事件中收集到的数据。总之,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的过程和方法与自然科学的科学家研究自然是一样的,只不过经济学家进行实验的能力受到限制,并且要依赖自然科学实验的发展。

②利用假设来解释世界

假设可以使解释这个世界更为容易。例如,为了研究国际贸易的影响,经济学家可以假设世界只由两个国家组成,而且每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一旦理解了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这种假想世界中的国际贸易,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生活在其中的、更复杂的现实世界中的国际贸易。

③以科学家的客观性来探讨经济学的主题

经济学家作出了适当的假设并建立了简化的模型,以便解释周围的世界。经济学家使用由图形和方程式组成的经济模型,经济模型根据假设建立,而且是经济现实的简单化。(2)经济学研究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来看,既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又容易受到研究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的影响,因此,经济学一方面需要实证研究来揭示经济运行的规律,同时也需要规范分析为经济学的现实应用提供指导。(3)纯粹经济学的理论观点是不存在的。在分析、寻求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人经济地位、价值观念等的影响,研究者的价值判断会不自觉地在实证分析中产生影响。例如,当以效率尺度来衡量经济活动的成败得失时,就隐含着效率准则高于其他社会准则。所以,在实际的经济研究中,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是无法分割的。

8.请你谈一下经济学家为何经常存在意见分歧。

答:经济学家经常存在意见分歧有两个基本原因:(1)科学判断的不同,即经济学家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经济学家的价值判断会不自觉地在实证分析中产生影响,不同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不同的实证分析观点。(2)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有不同的规范观点。经济学家在分析、寻求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个人的经济地位、价值观念等的影响。毕竟,经济学家研究的是人类的活动,经济学家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很难不偏不倚,超于经济利益之外,像研究自然科学一样客观地研究经济科学。

第2章 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

2.1 复习笔记

一、需求函数与需求法则

1.个人需求

个人需求是指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个人对于某种商品产生需求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个人具有购买意愿;②个人具有支付能力。没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意愿只是一种需要而不构成需求。(1)需求函数

个人需求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商品本身的价格、消费者的个人收入、相关商品价格等。为了研究上的方便,只重点分析某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自身价格(P)之间的关系,这时要假定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一元需求函数的一般表达式为:

线性需求函数:

非线性需求函数:

其中a、b、α为大于零的常数。(2)需求表和需求曲线

需求表是指某个消费者在某特定时间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某商品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所形成的需求量的表列。需求表若以坐标图中的一条曲线来表示即形成需求曲线。如图2-1所示。

图2-1 线性需求曲线

2.需求规律及其反例(1)需求规律的内容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或下降),会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减少(或增加);也就是说,商品的价格与其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关系,以代数形式可表示为:(2)违背需求规律的商品

①吉芬品

随着价格的上升其需求量也增加的低档物品称为吉芬品。之所以会违反需求规律是因为吉芬商品替代效应远远小于收入效应。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如图2-2所示。

图2-2 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

②炫耀性物品

炫耀性物品指用来满足人们虚荣心的物品(如钻石等),这类物品常因其价格上涨,而越能显示出其珍贵及拥有者的社会地位,因此,往往这类商品价格越高,对其需求量反而会越大。

3.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1)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商品自身的价格发生变动时,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这里特指的是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各点的变动。如图2-3(a)所示。(2)需求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指的是在商品自身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中的任一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即需求的变动是同一价格下需求量的变化,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如图2-3(b)所示。

图2-3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3)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

①互补品的价格。互补品是指需要一起消费才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的两种商品。商品的互补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对该商品需求的减少,需求曲线左移;反之,需求曲线右移。

②替代品的价格。替代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类似需求或者愿望的两种商品。替代品的价格上涨,特定商品的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右移;反之,需求曲线左移。

③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会引起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右移,反之,需求曲线左移。

④消费者对未来市场价格的预期。当预期未来的物价会上涨,则需求会增加,从而需求曲线右移;反之,需求曲线左移。

⑤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会引起该商品的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右移;反之,需求曲线左移。

⑥其他因素。比如,天气状况、社会风俗习惯、政府的消费政策等。

4.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市场和某一特定时期内,所有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将购买的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的加总的结果。假定市场上有n个消费者,为第i个消费者对于x商品的需求,则x商品的市场需求为:

市场需求函数为两段式函数,如图2-4所示。

图2-4 市场需求函数

二、需求弹性

1.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含义和性质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用来测度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简称为需求弹性。其表达式为: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一个相对的数字,不但价格与数量是相对的,同时价格本身及数量本身亦是相对的。这样可以避免因计量单位的不同而使同一商品的值不一致的现象。

2.需求弹性的计算(1)需求的弧弹性

需求的弧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它是用来表示某商品的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如图2-5所示,取需求曲线的一段,该段为一个弧,有两个端点,令其坐标为及。需求曲线上AB这段弧上的需求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图2-5 弧弹性的形成(2)需求的平均弹性

该方法与第一种方法大体相似,只是线段的位置不是以变化前的坐标为代表,而是取变化前及变化后两坐标点的平均价格及平均数量的坐标点为代表,即:

这样,需求弹性的计算公式就变为:(3)需求的点弹性

当需求曲线上的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向于零时,需求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因此需求点弹性表示的是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如果需求曲线是一条连续的、平滑的曲线,即可求算其点弹性。如图2-6所示。

图2-6 点弹性的形成

将有关数值代入需求弹性系数的定义式即得点弹性的计算公式,其式如下:

3.需求弹性的几何意义(1)点弹性的几何计算方法

如图2-7所示,根据点弹性的计算公式,有线性需求曲线上一点的需求弹性公式为:

图2-7 点A的需求弹性(2)线性需求曲线的每一点弹性的划分

如图2-8所示,当A为中点时,其需求弹性等于1;当A点往F点移动时,其需求弹性将越大,反之,当A点往E点移动时,其需求弹性将越小。

图2-8 需求曲线的每一点弹性

线性需求曲线上需求弹性的几何意义表明:需求曲线上各点的价格弹性是不同的。需求曲线中点的点弹性e=1,即为单位弹性;中d点以下部分任何一点的点弹性e<1,即为缺乏弹性;中点以上部分d任何一点的点弹性e>1,即为富有弹性。d

非线性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需求点弹性的几何求法,可以先过该点作需求曲线的切线,让该切线延伸至与两坐标轴相交,然后再与求线性需求曲线的点弹性相类似的方法来求得。

4.具有常数弹性的需求曲线(1)需求曲线呈水平状时,表示不管需求量Q如何变动,价格P始终会维持在P的水平上,如图2-9所示。0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