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自己:投资心法漫谈(雪球「岛」系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08:08:41

点击下载

作者:衣香人影201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战胜自己:投资心法漫谈(雪球「岛」系列)

战胜自己:投资心法漫谈(雪球「岛」系列)试读:

关于雪球

雪球公司成立于2010年3月,旗下拥有“雪球App”及网站“雪球xueqiu.com”。雪球App是一款解决股票怎么买的手机炒股应用,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跨市场、跨品种的数据查询、新闻订阅和互动交流服务,提供证券开户及交易服务。

作者简介

衣香人影2010

一个在A股市场浸淫多年的老股民

一个行医多年的老医生

一个行为心理学的爱好者

这一切,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思考,是他的常态

当然,思考没有止境

根据博弈论告诉你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建仓时机

根据日线图告诉你成交量背后的心理学

了解大脑就是了解自己

了解大脑就是通晓交易

雪球“岛”系列电子书出版序

雪球创始人方三文

岛是没有意义的,除非别的岛可以到达它。

信息是没有意义的,除非别的信息可以链接它。

只有当信息与信息链接起来,我们才知道它是真是假,存在着怎样的偏颇与疏漏。

链接信息与信息的最好办法是互动。

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区,用户在这里分享信息与观点,并且与其他投资者互动。

互动是美好的,它让我们展现自己的智慧,分享别人的智慧。

互动也是惨烈的,它让我们发现别人的愚昧和偏见,也让我们发现自己的愚昧和偏见。前者可能让人不悦,后者可能就让人愤怒和绝望了。

雪球“岛”系列的作者都是雪球资深用户,乐意在雪球分享信息与观点,并且与他人互动。

我不知道他们的体验是怎样的。但我想,他们一定发现自己不是一座孤立的岛。

上雪球,信息不再孤岛,投资不再孤单。

自序 K线看穿你的心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浩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王国维《浣溪沙》

每一个来到股市的朋友都不是想做雷锋做慈善的,但是我们多数都做了这件不想做的事情,7亏2平1赚的规律,基本上让多数投资者陷入平庸。就如王国维的这首词,“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我们是普通众生,如何才能成为资本市场的赢家,凭什么可以进入到10%的顶尖投资者的行列,是每一个参与者必须认真考虑的事。

写这本书的一个冲动,来源于10年前那一场股灾,由于证监会“半夜鸡叫”,突然上调了印花税税率,导致了一轮血淋淋的杀戮。无数的筹码不断被抛出,大部分股票跌停,第二天继续跌停,然后所有人都在等待第三天的跌停。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呆若木鸡,到第二天想卖卖不出,无奈等待。大概股价跌了50%的那一天,又是跌停价开盘,而我因为上班没有时间卖出股票,打电话告诉太太,无论如何今天都要在跌停价挂卖单。终于成交了,她打电话告诉我,我也非常高兴,我们在电话里庆贺这一笔成交,可以不用再“享受”明天的跌停了!结果收盘的时候,这只股票接近涨停,就这样20%没有了。

多少年后回忆起这一幕,我记忆深刻,曾经有一个买单在我们面前,我毫不犹豫地挂了上去,成交了,我庆幸着,终于成交了,看着收盘后的涨停,我只能啪啪啪地被打脸。在这不久之前,我依然记得我的一个同事告诉我,他每天能收获几个涨停的股票,每天都能赚两万块钱,他都不想上班了。也是,我们有多少人能够每个月赚40万呢(每月有20个交易日)?

可是,只要深入想想,如果我们大家每天可以炒股赚2万元,这个世界上谁会好好上班?如果都不好好上班,企业的业绩如何体现?如果没有业绩,什么可以支持股价的上涨呢?

我们都渴望自由,自由是一个多么有吸引力的名词,它如同海里的九头蛇妖,摇曳着妖艳的身躯告诉你,抛出你的筹码,或者抛出你的金钱,你将获得自由,可是,最后我们发现,除了不断减少的市值之外,我们似乎没有收获什么。

作为一个比较笨而又不服输的人,我在研究或者在反思自己,为什么我做错了?

选择好的股票,好的时机,拿得住,这是赚钱的要素,但往往事后看起来容易,事前非常难以把握。执着是一种优势,赚钱之后被称之为有定力。但是如果拿一只股票数年不涨,守股难于守寡,这个时候凭什么可以继续坚守?心灵的鸡汤不能慰藉钱包的空虚。

所以杨百万说,炒股六分靠心态,三分靠技术,一分靠运气!

本书想与大家交流的就是这60%的成功要素。

西方医学认为,大脑是思维的器官,而中医在早期,对于这一点的认识是不清楚的,所以发展了心主神明这一思想,尽管目前认为大脑是思维的器官,但是心主神明的这一思想在中国的文字以及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例如我们有心理学、心情,而没有脑理学、脑情。

我们用心想,有时也用脑想,这些都要尊重已经形成的文化传统和文字事实,而不要纠结解剖上的事实。大脑仅仅占体重的2%左右,但是消耗了人体25%左右的能量,这是一个高耗能的器官,因此思考对于我们是一个奢侈的活动,也因此我们很多时候往往是不假思考。了解我们大脑认知的特点,显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而面对号称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股市,思考,是唯一能够成为10%的途径,除此之外,尚无捷径可言。

利用行为心理学和脑认知科学去思考二级市场,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我对这个领域感兴趣,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但是本书是一些初步的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使本书不断完善提高。

我一直觉得类比是大脑主要的本能,所谓的发现往往是类比思考的结果,王阳明是知行合一的倡导者,而二级市场的知行合一是多么重要已经无须赘言。同时我的很多想法也来自于司马贺(美国著名管理学、逻辑学、经济学专家,也译作西蒙)、汪丁丁(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最后以王阳明的一首诗作为结尾: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衣香人影2016年仲秋于广州随行斋  第一章大脑说明书

这个国度,你能跑多快就跑多快,这样才能使自己保持在原地。——《爱丽丝梦游仙境》

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医生,医生最常见的工作场景就是诊断之后开药,开药之前,我要先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明白药物的机理、适用范围、禁忌证等。作为一个人,大脑是我们最常用的器官,我们是否了解自己的大脑呢?抑或是想过看一下自己的大脑说明书呢?就如我们买家电很少看说明书一样,多数人都不愿意或不想了解自己的大脑,原因或者是畏难或者是懒惰,但是一个自己最常使用的器官或者说工具,我们不了解或者说没有深入了解,是很难发挥其最佳功能的。

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速度与过去千年以来的变化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无论是从考古学、解剖学,还是脑神经认知科学的专业研究角度看,人类大脑的容量几乎无变化!也就是脑的进化之缓慢远远落后于社会生活之变化,是以我们要不断学习才能追得上这个变化。如同《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红皇后说的那样,“在我这个国度,你能跑多快就跑多快,这样才能使自己保持在原地”。回到股市,2007年之前很少人使用手机交易,我是那一年开始使用手机交易的,当时很多人还习惯于电话委托,仅仅几年时间,手机的普及率在股民中肯定是100%,甚至有人说,专业投资者需要六块屏,大量的信息,或好的或坏的,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大脑,我们从万年前的祖先那里遗传来的这个大脑,它的CPU能够胜任今天的工作任务吗?1.杏仁核是怎么让我们投资失败的

早晨9:30,营业部的大厅液晶显示器准时启动,一群或高或矮、有胖有瘦的股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跌了,我的股票跌了!”“大盘这么差,能不跌吗?”“但是我的股业绩好,又有题材,为什么也跌呢?”“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要不,我先卖出……”“别急,都跌这么多了,你一卖出就涨了呢?”“那……”

以上的一幕,每一个股民都不陌生,去年的股灾时刻,一开市,大单小单落玉盘,股价瞬间成直线,大家都纷纷关掉手机,打开工作电脑,开始好好上班,反正今天又卖不出去了!

这一幕幕,淋漓尽致地演绎着我们的恐惧,我们的绝望,而这些绝望和恐惧,让我们一次次抛出筹码,造成一次次的卖压,然后形成一个个的跌停。

这一切,都是因为,恐惧是一种封装在基因中的生存本能。

大约9500年前,人类的祖先结束了狩猎、采集的生活,开始定居下来,开始驯化家畜,耕种农作物。那个时候,蛇是人类的重要敌人,因为蛇很容易入侵人类的居住领地,给我们的祖先的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因此我们祖先的潜意识里,对于蛇的恐惧是牢牢地封存在基因中的,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躲开蛇的攻击而活下来。所以有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谚语,当然这个谚语是非常符合人性的。

因此我们看到一条蛇的时候,感觉心跳加速,出汗,肌肉紧张,准备逃跑或者是拿武器打它,这是因为我们基因中固存的对于蛇的恐惧,即使蛇被装在一个玻璃箱里,多数人还是不敢距离它太近。

让我们看一下下面的一个例子。

S先生是一个大型投行的经理,工作认真业绩一直不错,在一次车祸中幸存下来,而且康复得不错,没有遗留什么后遗症。

重新上班后,大家发现S先生在投资的时候明显激进了许多,很多看起来风险/收益比不合理的方案,他都没有拒绝,甚至与风控部门的同事起过争执。一开始大家尚不为意,后来在一次中级下跌行情中,决策部门确定了止损,而S先生仍拒绝执行,以至于给公司造成了重大损失,不得已公司调整了S先生的岗位。可是在新的岗位,S先生仍难以胜任工作,大家发现,他似乎突然变得大胆了,变得对恐惧不敏感了,于是又给公司造成了新的亏损。

后来,S先生失业了。

过了多年,一个神经科的教授听到这个故事,给S先生行MR扫描,发现了一个现象,他的杏仁核明显萎缩了!此后神经学家与脑认知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终于发现杏仁核在情绪控制中的价值。

让我们看一幅图(图1-1),它显示了我们的恐惧是如何传到大脑的。图1-1

眼睛见到蛇之后,首先在杏仁核呈现一个危险的信号,不很清晰,但信号发生速度极快,即脑的左上方呈现不很清晰的“蛇”的信号,然后,大脑皮层的意识中枢,呈现一幅更清晰的蛇的图像,这时,身体等待大脑发出行动指令——逃跑或战斗,还是“冻结”(就是所谓的吓呆了)?等待大脑指令的同时,杏仁核已经对身体发出待命的信号,接受到这一信号的身体各部分肌肉紧张,心跳加速,血压上升,注意力集中。

以上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包括了两个途径,分别是低通路和高通路。条件性刺激或者非条件刺激可以同时经这两条独立的路径到达杏仁核,一条叫作低通路,另一条叫作高通路,低通路不会对信息进行复杂的分析,它会给你一个粗略的信号来指明自己是否面临某个类似条件的威胁;高通路分析有些慢,但对刺激可以给出更彻底完整的分析。尽管使用两条通路发送信息看似多余,但须对威胁性刺激做出反应时,这种兼顾速度和准确性的机制更具适应性,也是我们祖先面对各种动物的威胁活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股市中的下跌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两个通路,当“5·28”早盘大盘开始下跌时,低通路立刻做出反应,我们开始加强对于盘面的关注,看自己的股票是否下跌,同时心跳加快,肌肉紧张,手指按到键盘上随时准备卖出。大盘继续下跌,我们很快通过网络搜索信息,什么汇金减持了,“5·30”惨案啊,铺天盖地的信息传导到我们的高级中枢,于是我们做出了决策,卖出,当股市中千千万万个参与者先后感受到这个情绪,并确认了的时候(就如有人跑步跑得快一样,情绪的感受速度也是不一致的),大家的行动高度一致,卖出,于是崩盘!

第一认知系统(低通路)主要是依靠杏仁核,直觉的快速反应,这需要有特定的情境刺激,一般认为这种能力是被封装在基因程序里面的能力。首先,这种能力必须是在生死攸关的情境下快速做出反应所需要的能力,否则就太浪费了;其次,生死攸关的情境每次出现时,必须很少改变,如果每一次出现都是新的情境,基因程序就很难优先编码了。

其实从这个系统里面我们可以推理出,杏仁核和直觉的快速反应密切相关,在股市系统里,最最重要的还是恐惧,恐惧有两种,一种是亏了钱怕继续亏钱,另一种是赚了一点钱怕盈利进一步亏损,所以短线的波动主要是患得患失的情绪波动造成的,因此这种情绪波动的影响因素都是一些比较难以评估的,在你看来不需要的而在他看来可能影响很大,因此短线的波动是我们比较难以把握的,但是大家都很看重它,因为我们的基因看重它,我们的杏仁核看重它!2.寻找因果关系,是大脑的基本能力

每次大盘的上涨或者下跌,都有许多信息在流传,总有很多诸如加息预期、打击炒作等信息来证明股市的涨跌是有理由的,可是,每一日的涨涨跌跌,真的需要理由吗?或者,这些所谓的理由可以解释涨跌吗?再进一步,这些所谓的信息,事前可以预测吗?或者说这些信息对于股市的涨跌事前可以预测吗?

其实,短线的波动,恰如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更何况加上了我们观察者自身的行为,更让预测、特别是短期预测变得困难重重。

但是,我们的大脑,对于因果关系的孜孜不倦的寻求,也是刻在基因中的一种基本能力,即便这个因果关系是错误的,甚至是在当事人使用这个因果关系的时候也不是很确定它是正确的,但是依然不能否认这个因果关系,因为我们要追求一种逻辑的自洽性,这是让我们可以把决策继续执行下去的基本原始动力。

试想,你计划买入天士力这个股票,早上你看到了国家出台支持中医药的政策文件,开盘的时候天士力微涨了0.5%,这时你会做出一个判断,因为国家的政策导致了大家对于天士力的预期变化从而推动股价上涨,于是你依据这个因果判断买入了。可是开盘30分钟后,股价开始回调,反而下跌了1%,这个时候你不能卖出,因为T+1,于是你就对自己说,可能多数人没有看到这条政策,因此没有发现这个股的价值。《大数据时代》里面有几个特别让人记忆深刻的观点:“寻找因果关系是人类长久以来的习惯。即使确定因果关系很困难而且用途不大,人类还是习惯性地寻找缘由。相反,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无须再紧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应该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关系也许不能够准确告诉我们某件事情为何会发生,但是它会提醒我们这件事情正在发生。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提醒的帮助已经足够大了。”“寻找原因是一种现代社会的一神论,大数据推翻了这个论断。”“与相关关系一样,因果关系被完全证实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我们只能说,某两者之间很有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快速思维模式使人们偏向于用因果联系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即使这种关系并不存在。”

结合二级市场投资,我更进一步明晰的几个观点是:(1)尽管预测不容易,但是股市中大方向的预测是需要的,这个预测的核心是找到稳定的相关关系,例如市场参与者数量,经过股灾之后的2015年9月每周交易者人数仅仅为1400万,创历史新低,而这个时候大概率是底部区域了。我也在那个时间在雪球上发文提示这个点,当然不是说这个点可以全仓all in,而是说这个时候应该持有一定的仓位了。(2)明确因果关系并不是成功预测的必要条件,而稳定的相关关系本身就可以构成成功预测的基础(想象一下古人在没有天文知识时,鸡叫和天亮的相关关系案例);股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如何找到相对稳定的相关性是永恒的话题,我的建议是从人性出发,多思考单独的人性,群体的人性,还有群体的不理性,这些是永恒的,至少在我的读者的有生之年估计是不会变化的。(3)因果关系在预测中的地位可能被人们严重夸大了,而且许多所谓的“因果关系”无非是人类的主观臆断,并非绝对的客观事实。既然因果关系可能被夸大,我们就有必要做好准备,一旦预测错了怎么办,也就是有容错的机制,这就是我们交易系统的保险箱,以后的章节会展开来讲。

人们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对外部世界形形色色的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对事件的原因做出解释——这就是归因,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否则我们的祖先就不敢走出非洲进入各个大陆。

人的思维按其认识方式有四个方向:一般到个别、一般到一般、个别到一般、个别到个别,因此演绎、归纳、类比是三种主要推理方式。

对于股市这个复杂的运行系统,使用以上三种推理的时候都是存在的,我们使用不同的办法,想找到其中的规律。而这其中回归分析是应用极其广泛的数据分析方法之一,它基于观测数据建立变量间适当的依赖关系,以分析数据内在规律,并可用于预报、控制等问题。回归分析按照涉及的变量的多少,分为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分析;在线性回归中,按照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简单回归分析和多重回归分析;按照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类型,可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

例如一个简单的回归方程:

股价=企业内在价值×k+参与者的情绪×I+股价与内在价值的差值

以上方程是说明我们日常的回归方程式的样子,不是说这个就是股价的决定因素。在进行总结的时候,我们始终要谦虚,成功有时候是运气的偏爱,失败却是决策的后果。因此我觉得在构建交易系统之前,要先梳理一下自己的认知逻辑,不要在这个逻辑上犯错,特别是致命的错误。1)相关关系并不等于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按字面意思非常好理解,因为A,所以B。这样简单的关系,我们在实际的逻辑中还是经常会犯错误,甚至在复杂的股票运行环境中更是难度增大,最常见的例子——股票是不是经济的晴雨表?因为经济走稳走好,股价才上升,看起来是符合逻辑的,在实际中我们经常见不到这样的现象,甚至我们会在较长的时期,比如说5到7年,发现股票的走势跟经济的走势基本没有相关性,那么这里面还有没有因果关系?当然长期看,一定有关系,但是这个相关性不见得那么直接,甚至其相关的程度(回归方程中以相关系数r来表示,接近1说明相关性强)可能接近0.5,这就是一个首鼠两端的情况,我们就不能过于依赖这个指标了,也就是我们观察到的因果关系存在不可靠的情况。2)因果倒置

例如净利率这个指标,很多人非常关心,一看到净利率大幅增长就以为找到了宝库,仔细一看是收购了一个公司。不是说外延性增长不需要,但是更多是要思考内生性增长,因为内生性增长更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而外延性增长很多时候就是用了伟哥的男人,下一次可不敢保证仍像上次一样好。其实我们应该明白,净利率是果,是营收增长,毛利率稳定,三项费用与营收同步等情况的结果,也因此仅仅看这些指标就可以保证利润了,净利润往往是可以调节的,就像是化妆或PS之后的美女,要知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善美的排序中,真,是第一位的,真小人远好过伪君子。3)变量遗漏偏差

当我们的收益率不理想时候,一定要思考自己的参数里遗漏了哪些重要参数,这时候要把所有可能的影响参数列出来,甚至天象也要列出来,毕竟交易有运气的成分在,如果运气不好,那么先出场不交易是理性的选择。

同时不遗漏重要变量也是进行股票筛选的重要参数,我们或者根据行业选股,或者根据市盈率选股,那么行业分类信息和市盈率就是重要变量,当然这些变量是否以后被证实是重要的,需要建立选股系统之后验证。

因此,设计一个好的回归方程式,应该想清楚考虑哪些变量?从哪里收集数据?一个好的方程式要比统计计算本身更加重要!也就是交易系统的参数设置比参数的计算更有价值,毕竟我们只是需要模糊的正确。4)高度相关的解释变量,多元共线性

很多指标之间互相联系,因此不可以分别拿出来作为一个个变量引入回归方程,例如我们经常用的ROE相关指标等,很多指标之间有联系,甚至其中的参数都是有重叠的,这个时候不适合拿出来作为解释变量。5)脱离常识进行数据推断

据说有人可以夜观天象,然后白天买股票,据说有时候也是非常准的,但是对于这一类不符合逻辑的推理我们自然觉得不靠谱,然而基于股市的复杂系统,谁都不敢说穷尽了所有的规律,因此依据常识非常重要。经济学的基本训练就是尊重常识,它不仅让你在股市中获得金钱,而且可以帮助你生活得更美好!因此我们选择一个公司,一定要说得清楚它的增长逻辑,就如巴菲特所言,如果10分钟看不出一个股票的好坏,可以直接放弃了,当然这个是10分钟看出股票的能力,不是10分钟可以锻炼出来的,我们需要大量的反复练习和思考,才具有这样的能力。6)变量过多

当我们的模型有100个参数的时候,尽管每个参数的准确率都达到了99%,但是你最后的准确率会是多少?“99%×99%×99%……×99%=0.3660323412732。你没有看错,是36%!所以有一个原则,就是keep it sample(总结为KISS原则),大多数时候都是美妙和可靠的!”

绝大部分的统计推断也像回归分析一样始终以观察样本作为立足点,对于任何回归分析来说,都需要在以下方面得到理论支持:

为什么方程式里要有这些解释变量?

通过其他学科领域是否也能解释这个分析结果?

分析得出的结论需要有可复制性,至少也得与其他科学发现相一致(孤证不立)。3.不相兼容的时代和大脑

人类赖以生存的工业文明充其量才不过两百多年,而农业文明至多不过一万年左右,但人类祖先在狩猎采集状态下已经生活了数百万年。考古学与医学的研究证实,人类的器官功能进化是以万年为单位的,也就是说这一万年以来我们的大脑没有发生太多变化,甚至有研究认为近100年以来我们人类大脑的脑容量有所变小,但是我们的大脑所处的环境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神经解剖学的证据表明,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大脑神经元的连接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演化心理学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观点是,现代人的头骨里装着一副石器时代的大脑。

让我们回到十万到二十万年前的古人类,我们的祖先,想象一下他们的生活状态,当时的社会生产有几个特点:(1)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个体无法对抗食物分布极为离散,以及随机变化所带来的巨大风险,也就是说,必须合作才能保证食物。(2)作为旧石器时代的典型工具,如石斧、石片等只能依赖于使用工具者,因此,人力投入是经济活动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生产要素。(3)狩猎、采集社会的人群,组成虽然可能存在血缘,却不必一定要依赖于血缘关系,所以他们通常是松散的集合。(4)早期的人类族群的规模较小,有研究认为洞穴时代每个群落的人数以数十人到一百人左右。(5)没有中央集权形态的统治机构如国家、警察、监狱等。(6)惩罚的目的是出于维护种族成员之间的公平与公正,而不是为了强制个人服从。(7)个体和族群不可能以任何形式储存食物和积累资源所有的产出,都在每一轮的生产结束后被消费掉,这称为及时回报。(8)与农业社会尤其是工业社会相比,个体的身份差异相当微小,甚至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大家都是简单劳动,不像发现相对论,爱因斯坦在这一点上完全不同于我们其他人。

但是现在的社会,对比以上的8点,可以看出,多数都已经被颠覆,基于人类大脑的进化之缓慢与社会变化之迅疾,造成了很多的不适应,从而产生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或者医学问题。因此有专家提出,外缘系统是哺乳动物的情感中枢,人类的大脑皮质,尤其是前额叶,在晚近的10万年,突然又爆发性地扩张,随之而来的是促进了人类独特的语言和理性。理性脑的爆发式扩张,是人类脑内在演化的不同阶段形成的,而不同结构之间很难完全磨合,所以对人类而言,情感和理性之间常有严重的冲突,例如导致自杀和癫狂等非理性行为。所以我们时常看到疯子和天才仅仅一墙之隔,也是这个理论可以解释的。我们在二级市场投资,要明白我们的理性和感性随时起作用,让我们不断地贪婪和犹豫,恐惧和绝望,如何平衡理性脑与杏仁核之间的功能,是我们要进行修炼的主要课题。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提倡无欲则刚,其实无益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进入股市都是有欲望的群体,对于现状的不满意是我们行动的动力。因此汪丁丁教授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朝气蓬勃的社会,绝对不会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人高枕无忧的社会,正相反,人的根性(完全的舒适使人完全失去了行动的意志)决定了,那个不断寻找前进的、奋进的社会,必须要所有人面对自己选择的后果和时刻感到前途不确定性所引起的痛苦。4.后天的学习多大程度上可以扩大脑洞

神经学专家保罗·麦克里恩从进化的角度提出三层脑的假设,他将这三个脑分别称作新皮质或新哺乳动物脑,边缘系统或古哺乳动物脑,以及爬行动物脑,即脑干和小脑,每个脑通过神经与其他两个相连,但各自作为独立的系统分别运行,各司其职。

爬行动物脑,旧皮质,又称原始(爬行动物)脑或“基础脑”,包括脑干和小脑,是最先出现的脑成分,麦克里恩称其为“R-复合区”。它由脑干—延髓、脑桥、小脑、中脑,以及最古老的基底核——苍白球与嗅球组成。对于爬行动物来说,脑干和小脑对物种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出于这个原因,人们把旧皮质称为“爬行动物脑”。在爬行动物脑操控下,人与蛇、蜥蜴有着相同的行为模式:呆板、偏执、冲动、一成不变、多疑妄想,如同“在记忆里烙下了祖先们在蛮荒时代的生存印记”。无休止地复制着相同的行为方式,从不会从以前的错误中学习教训(与室利·阿罗频多所说的机械心灵相对应)。这个大脑控制着身体的肌肉、平衡与自动机能,诸如呼吸与心跳。大脑的这个部分一直保持活跃状态,即使在深度睡眠中也不会休息。

边缘系统(古哺乳动物脑)——1952年麦克里恩第一次创造了“边缘系统”这个词,用来指代大脑中间的部分,这部分同样可以称作旧大脑皮层或中间脑(古哺乳动物脑),与大部分尤其是进化早期的哺乳动物脑相对应。位于边缘系统的古哺乳动物脑,与情感、直觉、哺育、搏斗、逃避以及性行为紧密相关。如麦克里恩所察,情感系统一向是爱恨分明的,一件事物要么“宜人”要么“不宜”,没有中间状态。在恶劣的环境中,正是依赖这种简单的“趋利避害”原则,生存才得到保证。

当这部分大脑受到弱电流的刺激,多种情绪(恐惧、欢乐、愤怒、愉悦、痛苦等等)便会滋生。虽然各类情绪在特定位置存留的时间很短暂,但整个边缘系统却似乎是孕育情绪、注意力以及情感(情绪主导)记忆的主要温床。从生理上看,边缘系统包括下丘脑、海马体以及杏仁核。它帮助人类判断事物的基本价值和特别之处,还有助于人类感知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创造性活动。边缘系统与新皮质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入连接,二者联合操控着脑功能的发挥,任何一方都无法独立垄断人脑运行。麦克里恩提出,教条化与偏执狂、自卑感、对欲望的合理化等行为倾向都可以在边缘系统中找到生物学基础。他认为边缘系统中蕴含的力量如果全部爆发,危险性实在不容小觑。按照他的理解,发出价值判断指令的指挥室,往往不是处于更高进化阶段的新皮质,而是边缘系统中相对低阶的古哺乳动物脑。前者产生的想法好不好,正确与否,都由后者来加以判断。

新皮质,大脑、脑皮质,或者换个词:新皮层,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高级脑或理性脑,它几乎将左右脑半球(由一种进化较新的皮质类型组成,称为新皮质)全部囊括在内,还包括了一些皮层下的神经元组群。脑皮质对应的是灵长类哺乳动物脑,人类当然包括在内。正是脑皮质中所具有的高阶认知功能,令人类从动物群体中脱颖而出,麦克里恩将脑皮质称作“发明创造之母,抽象思维之父”。人类大脑中,新皮质占据了整个脑容量的三分之二,而其他动物种类虽然也有新皮质,但是相对来说很小,少有甚至没有褶皱(褶皱意味着新皮质的表面积、复杂度与发达程度)。老鼠失去了脑皮质,仍然可以正常活动(至少从表面上看是如此),而人类一旦失去脑皮质,那将与蔬菜无异。

晚近发表的有关脑成像技术的研究显示,人类的大脑当中个性化越强烈的脑区后天决定概率越高,例如,ACC(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前扣带回,扣带回是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我意识的中枢脑区,遗传概率几乎就是0.00%。介于新脑与爬行动物脑之间的是情感脑,或曰哺乳动物脑,先天与后天大约各占一半,这里先天遗传起作用,后天努力也占有重要地位。

赫拉克利特早已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周辅成所著的《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赫拉克利特说〔神就是〕永恒的流转着的火,命运就是那循着相反的途程创生万物的“逻各斯(logic)”。……可是“逻各斯”虽是人人共有的,但多数人对之却不加理会地生活着,好像他们有一独特的智慧似的。

智力不是内省的,是分布的;智力不是单维的,是多维的;智力更是可习得的。智力是分布的,比如诺贝尔奖得主往往容易带出拿奖的学生;智力还是多维的,当我们谈论那些聪明人,因人而异,会在头脑中浮现出三类人:(1)神经维度的聪明人:他天生反应敏捷,过目不忘。(2)经验维度的聪明人:他十年坚持不懈,终成专家。(3)反省维度的聪明人:他善于学习新知,创意非凡。

智力的本质究竟是神经的还是经验的?抑或反省的?追问智力本质时,许多理论都会这么介绍自己:“我叫某某某,我是唯一的、真正的智力”。在智力的神经维度上,集大成的是1997年诞生,影响至今的CHC理论,强调一般智力(G因素)的重要性;在智力的经验维度上,集大成的是埃里克森提出的刻意练习理论与比约克关于有效学习的“必要难度”理论。

而在智力的反省维度,集大成的则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元认知理论。其实,没必要纠结智力是神经的、经验的或是反省的,既然这三种智力都普遍存在于人类心智史上,那么当我们喊到请真正的智力站出来时,为何不请三位都上台呢?这就是哈佛认知心理学家帕金斯的“真智力理论”。他在《出类拔萃的智商:可习得的智力新兴科学》一书中,通过审查大量研究文献,认为神经智力、经验智力与反思智力这三种智力,构成了真智力,也就是“真正的智力”。

最后,智力更是可习得的。随着进化心理学的流行,人们普遍意识到我们携带着石器时代的大脑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不过,人们并没有普遍意识到,大脑刻下三个历史时期印记,分别是:

A周期:数百万年,从600万年前人类与猿人分离后到200万年的更新世;

B周期:数万年,符号语言诞生后到现代科学诞生前夕的数万年;

C周期:数百年,近代科学诞生后的数百年。

在不同历史周期,各种智力发育不平衡。在A周期,我们选择贫瘠,忙于狩猎的男人与忙于采集的女人,需要大幅度改善视觉、听觉与记忆,调整身体各个部位,比如,让喉咙处于咽部下方,为语言诞生做好准备,此时更多习得与强调神经智力。在B周期,我们选择权多了一点,已诞生符号语言,此时主要习得与强调经验智力,有的人作为奴隶或佃农,通过积累捕猎、种地等经验,提高经验智力,扩大生存权;有的人则经验智力突出,拥有丰富的文字能力与特殊专长,随之而来的是相应的生存特权。在C周期,身处信息爆炸时代,新学科层出不穷,需要更频繁地从一个领域切换到另一个领域,此时,反省智力粉墨登场,即使是普通大众,也需要提升反省智力。

而今天,我们的二级市场投资者,是非常需要C周期的反省智力的,而这种智力的习得是非常困难的,它要求我们把自己置于一个“不舒适区”,在这个区域,我们因为生命的内驱力会积极学习,但是这违反我们的人性,是以我们很难在这个区域停留太久的时间,意识到在“不舒适区”的好处,从而让我们的反省智力不断得到提升(图1-2)。图1-2

最里面一圈,“舒适区”,对于你来说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

中间一圈,“学习区”,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

最外面一圈,“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第二章人的行为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吴敬梓《儒林外史》

投资市场上的每一个买卖,都是参与者的行为。1.“理性人”理论的发端及质疑

技术派的前提是价格反映一切,未来会重复历史,市场是强有效的,但是我们知道,这个判断的前提是有疑问的,面对千千万万的参与者,他们互相影响,每一个人都以别人的行为作为参照,就如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一样,面对这样的情况,未来的走势,只能是汪丁丁教授所用的“秩序涌现”,也就是说,什么时候发生,发生的强度和力度,是不容易预测的。

基本面派的前提是价值最终会被发现,就像中国的古话,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个似乎有些道理,但问题是巷子有时候深度太深了,超过了我们持股的耐心,在这个过程中就如但斌所说的,守股比守寡还难,这也是非常反人性的。

技术分析真正的灵魂是判断市场情绪(人性)和资金偏好的变化,有时这个判断需要依靠盘感经验和直觉,而有的时候资金偏好和市场情绪甚至都是可以量化的,具体表现为量价和趋势的变化。

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而在心理学上,情感则是用来预测人的行为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无法直接度量情感,那么在构建经济学理论时情感因素就不必予以考虑。事实上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就是建立在人们不可能掌握大脑黑箱的这一细节的基础上。所以20世纪40年代以后,把不可度量的情感作为多余的中间步骤是完全排出去了,因为显示偏好理论直接把不可观察的偏好与观察到的选择行为等同了起来。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理论似乎是有效的。人类行为可以被描述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结果、效用是偏好的函数。而理性人就是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身偏好的人,这样,所有人类行为都可以被描述为最大化自身效用的理性选择的结果。然而,这一经济学假设是一工具主义的假设,不一定符合现实,而且只是一种经验主义的归纳,这种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的本性只能在统计的层面显示出来。人类的本性到底是什么永远无法被确切地认识到的,这一信念,与古典心理学中的基本信念极其相似。人类的基本特性,包括理性,可以而且只能通过其行为外显出来,事实上,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人脑是最重要的黑箱,经济学理性假设的经验就是人类永远不可能知晓人类黑箱的运作细节这个信念,因为在当时人们相信直接能够度量人类心灵和感觉的工具或许永远不会出现。

但是,认知科学,包括神经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神经科学利用脑成像技术和其他技术来推断大脑如何运作的细节,神经科学中的一些洞见必将直接或通过重塑心理学的信念间接地影响经济学。神经科学的现代研究表明,各种社会偏好都有其生物学的基础,具体表现为人们做出利他等亲社会行为时,相应的脑区被激活,这些被激活的脑区,首先与人的情感活动有关,当然也涉及认知的过程。

理性,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传统的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更是把人的行为作为一个可预测的理性范畴来研究,然而股市中从来都不缺乏非理性的证据,如2015年股灾的暴跌,个体的理性选择导致了市场的非理性,不断地卖出导致全体的不能卖出,直接跌停导致第二天开盘继续跌停。

金迪斯认为:“理性的边界并非各种形式的非理性,而是各种形式的社会性”,要理解这一句话,就要从新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假设出发。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BPC理论,该理论假设首先把信念(Beliefs)、偏好(Preferences)和约束(Constraints)作为核心要素。这个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给定的约束和信念的前提下,最大化自身偏好的过程。

第一,这个理论把信念作为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而信念则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主观判断,它既是社会的产物,也是特定文化或情境的产物,并可以在个体之间分享。例如持股的信念,技术分析派可能会把MACD,某一日的均线作为买进或卖出的决策依据,夹头派(泛指价值投资者)可能把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速度作为一个指标,只要这个指标没有变坏,就不卖出,这些都是信念,都是在二级市场上摸爬滚打长期形成的信念。

第二,偏好是人们内在的固有的行为选择倾向,在传统的理性假设中,偏好只用来惩治那些自利的个人偏好,而在这个BPC假设中偏好既可以包括自利的个人偏好也可以包括非智力的甚至是利他的社会偏好。

这个理论用于分析股市中的参与者的行为是合适的,我们可以看到,二级市场上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因此有创业板粉和银行股粉的分界,市场也动辄讨论二八转化还是八二转换。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约束,最大的约束就是资金的有限性,我们还会受到理性的约束,例如会受到周边人赚钱结果的影响,而这种感染本身,对人的行为就是一种约束。

至此,我可以粗略地提出持股的理性问题,与持股的错误相反,买入的理性是根据所投资股票多大程度的偏离可导致对于持有该股票的信任彻底崩溃计算出其安全边际,然后制定买入策略,并基于自身可接受的风险偏好,在市场运行的约束条件下持有的过程。

理性一定是有边界的,而且理性的边界不是非理性,而是社会性,股市的下跌、暴跌、反复暴跌就是社会性,它就不是理性的范畴,也就是理性的边界。

再说一个例子。

有一个五口之家决定要买一套房子。经过几个月的考察,在总价差不多的两套房子之间犹豫不决:A,交通方便,但面积较小,单价较贵,而且小区有点旧;B,楼盘比较新,面积比较大,单价便宜,但在远郊交通不方便,周边配套也不太成熟。

爸爸是个理性派,考虑因素是交通便利、性价比和升值潜力,选A。妈妈是个感性派,主要考虑楼盘档次、舒适度,喜欢B。两个人意见不一致,于是妈妈提议全家讨论一下。外婆一看价格,说A的单价那么贵,还是选B吧。外公不太关心这事情,说随便你们吧,但是妈妈说不行,必须选一个,于是外公说,那我就选A吧,离我打麻将的伙计们比较近。又是平局,气氛紧张了。

于是爸爸问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宝贝说,上次我们全家去看了两套房子,我们搬到第一套(A)去好不好?小宝贝说,不要啊我不要搬家。爸爸说,不行哦,我们现在的房子住不下了必须得搬家,你选A还是选B呢?小宝贝眨了眨眼说,B。三比二,最后买了B。

搬进去以后,外婆就后悔了,每天早高峰的时候要陪着外孙坐一个小时公交车去上学,然后坐车回来,下午还要去接,每天两个来回要花四五个小时。小宝贝也觉得很痛苦,于是吵着要搬回去。爸爸就说,这可是当时你选的,你当时为啥要选B呢。小宝贝大哭,说,那天来看房子的时候楼下有一只狗狗很可爱,可是搬过来以后,就再也没见到它了!

这就是我们的理性,仅仅是一只漂亮的狗狗,就让我们掏出了200万元,而且还是别人的狗狗!其实这不是故事,市场中大量的投资者在菜市场买菜,为了一斤白菜是两块钱还是一块八,跟小贩讨价还价,但是在买卖股票的时候,没有仔细思考,就动辄买入数万元的股票!或者极度看好某一只股票,仅仅为了挂单的时候多出一分钱还是五分钱,错过了买入的机会,这样的“理性”我们见得还少吗?2.演化论对人类合作行为的解读

合作与博弈是股市参与者的常见行为,共同看好,一致看空,因此短线高手与长线交易者经常鸡同鸭讲,互不理睬。但是在某些时候市场参与者会取得很大程度的共识,于是迎来一波主升浪,这就是人类合作行为在股市中的反应。

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合作是最关键的环节,只有合作我们的祖先才可以战胜各种困难让基因存活下来。在合作演化的早期,即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笑容以及面部表情的识别是最关键的环节,而且面部表情识别的脑活动中杏仁核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见到一副面孔时先由枕叶视觉皮层,将面孔呈现给前额叶,这信息被送到一个专门处理面孔图形的脑区,同时关于面部的信息也被送到了杏仁核那里,结合了情绪记忆之后,送到了前额叶。在合作演化的晚期,情绪化的面孔可以使杏仁核强烈兴奋,人类的同情脑区又和社会认知脑区之间有相互的作用,故而当目睹囚徒困境博弈中背叛合作的人承受身体痛苦时,被试的同情脑区受到了社会认知脑区的刺激,使他去做出正义的举动。资料显示,意图探测面部表情和同情共感是人类先天具有的一种能力,无论是原始部落还是现代文明社会,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当然有文化差异。这种能力可以让我们看出对方的意图,能够产生信任感,而从社会网络的仿真研究以及我们介绍的利他性惩罚策略具有演化基本方程的入侵或消失过程可以推测,信任感是合作咨询能否在人群中持续扩展的关键环节。

而这一合作产生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是我们合作的基础,同理心,感同身受,然后我们可以理解、感受,最后同意达成一致,于是合作就完成了。

但是在股市中,我们对面部表情的观察被一根根K线图替代了,K线的涨涨跌跌,如同面部表情的喜怒哀乐,我们沉浸其中,难以独立,这时祖先进化给我们的合作机制,在股市投资中成了最大的障碍,我们很难逆进化来克服这种与生俱来的特性,于是多数人在投资市场都失败了。

中国人习惯于以阴谋论思考问题,因此在资本市场大谈主力,主力是一群神秘动物,具备手眼通天的能力。但是主力能呼风唤雨,并不是他们手中巨大的资金优势,最重要是他们在市场的关键环节推波助澜,危急时刻一剑封喉,洪水滔天悄然涌退,生死关头能出奇制胜,因此主力也是相时而动而不是逆势建仓。有人说,没有主力运作的股票,即使基本面像一朵花也是一潭死水,这个是起爆点的选择,难度颇大,后面的章节会谈到。

抛开阴谋论的思想,股市的涨跌是市场的所有参与者群体合力的结果,不管是主力的因势利导,还是大众的羊群思维,是合力造成了股市的走势。

涨多了要跌,跌多了要涨,跌不动了就是最大的利好。如果深刻理解了这句话,对我们观察群体的力量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我们知道下跌是群体集体看空,加上恐惧情绪的引导造成的结果,如果跌到了一定程度怎么也不跌了,说明杀跌的力量已经基本耗竭,看空的筹码基本已经抛出,这个时候如果股票的基本面还可以,接下来的结局只有一个,上涨,当然上涨的幅度有多大,股市有句谚语:横起来有多长,涨起来有多高。但是什么时候会涨,是比较难以预测的。

一线投资高手或者大资金、大佬都特别注意投资风控(安全边际),他们喜欢以很低很安全的价格去低吸潜伏股票。这时的股票或许筹码比较分散(因为筹码分散,众多人群没发现或者不看好,才会价格这么低),筹码的收集也需要时间——以月或者年为单位,要磨很久才走出来。大资金还没发现时,买进股票价格很低并安全,如果提前潜伏,手中个股成本比主力成本还低,输的是时间不是金钱(不适合性急,想找快钱的),不像游资激进,打一枪换一炮,盈利快,亏了迅速割肉。3.难以测度的大众癫狂

先回顾一下荷兰的郁金香热,投机世界的经典案例之一。

郁金香原产于地中海东部,于16世纪中叶传入西欧。郁金香的美丽和独特很快赢得了富人们的喜爱,拥有和种植这种植物就成为显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阿姆斯特丹的富翁不惜花高价派人到君士坦丁堡购买球茎。中产阶级也开始争相购买郁金香。但直至1634年以前,球茎的买卖还仅限于专业种花者。

从1634年开始,许多非专业的种花者包括大量的投机分子看到郁金香有利可图,也介入到郁金香买卖中。一时间,人们都将资金投到郁金香上面,几乎忽视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甚至连普遍存在的工业和人口问题也忽视了。花的需求暴增,而供给却增长缓慢。这种供不应求的情况发展到1635年中期,郁金香球茎的价格暴涨,人们开始靠信贷来购买。而当时荷兰的银行信贷并不发达,人们纷纷向私人信贷借钱。

1636年10月以后,不仅珍贵品种的价格被抬高,几乎所有的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