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词赋(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6:48:19

点击下载

作者:邢春如,李穆南,竭宝峰,刘心莲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代词赋(下)

历代词赋(下)试读:

编写说明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中国人的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善于融合,不偏颇、不怨尤,尚调和、主平衡,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文化如百川之海,浩淼无垠。《中国文化知识大观园》叙述中国从史前到现在的国土开辟、民族形成、社会进化、经济文化发展、政治演变的不平凡的历程。

为了全面展现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用了近1200万字、4卷136分册的洋洋篇幅来记述。

一、政治历史卷:分为历代帝王、王朝更替、历代名臣、权臣末路、宫廷政治、后宫政治、政治事件、千古奇案、历史典籍、中外关系、历代律令、历代官制、历代宦官、历代状元、历史掌故、历史之谜等32分册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二、文学艺术卷:分为神话传说、历代诗歌、历代词赋、历代小说、历代散文、文学名著、文学名家、民间文学、书法与篆刻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曲艺术、民间艺术、工艺美术、艺坛典故等36分册来展现中国文学形式的丰富多彩与辉煌成就,描绘古代绚烂多彩的艺术殿堂。

三、科技军事卷:分为古代生物与医学、古代数学与物理学、古代天文历法、古代地理与农学、古代化学、古代发明与发现、历代科技、科学名家、军事统帅、兵书通览、著名战役、军事思想、军事制度、军事谋略、军事工程、军事间谍等32分册来展示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巨大成就,演绎古代军事文化的发展和军事斗争的残酷。

四、社会民俗卷:分为商业贸易、社会经济、农业制度、古代教育、古代民族史、思想文化、千秋教化、典章制度、传统节日、婚育习俗、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信仰文化、诞辰与丧葬习俗、民居民俗、游艺文化、中华武术、风水与巫术等36分册来解读古代社会生活的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表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为了摒弃传统历史教科书条条框框式的说教,增加直观性、可读性、趣味性,本丛书分门别类采用辞条的形式,并辅之以大量丰富、精美的插图,以立体的方式再现中国文化的宏伟历史画卷。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悉心指正。本书编委会

二、历代名词(下)

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秦观词作。

这首词是一首怀人之词。

词的开端三句“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彿尽还生”极具特色,词人与所爱之人分别已久,独倚危亭,忽睹芳草,从而联想到离情的缠绵郁结。其中一“恨”字,可谓“神来之笔”。“念柳外表骢加紧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两句用“念”字领起追忆,想起分别时的情境,遂觉无限痛楚。

下片“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三句,进一步追忆当时欢聚之乐。“怎奈向”三句叹惜好景不常,相聚不长,却又匆匆别离。接下来,先写别离时的景致,又写当前景物,以景融情。“那堪”二字领起观看凄迷之景的惆怅之情。末句又是融情入景,有悠然不尽之意。

秦观的这首词,极具艺术美感。他不直写离情,而是融情于景,以景衬情,即把景物融化到感情之中,使景物更具生命力,在景物之上附托感情,感情因此更为含蓄深邃。

满庭芳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栏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秦观词作。

这是一首伤秋怀旧之词。

开头“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三句写的是秋天的黄昏景色,表现了词人对一片萧瑟景象的主观感受。接着写词人在斜月照耀下,徘徊不定,陷入了沉思之中。“重阳”点明时间,且蕴含很深的感慨。“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于写景中透露出怀人的情绪,为全词主旨所在。

下片开头几句紧承上片,婉转地表达出遭贬后作者的生活历程和伤秋怀旧的情结。花是有感情的,能专为某人而开,所以才会有词中的一问。接下来又把黄花与酒以及解愁与否联系起来,说出一句最动情的话:酒敌不过愁。最后三句以景语作结,词情摇曳,回味无穷,艺术感染力极强。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作者李之仪(生卒年不详),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元丰进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历官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能文,擅尺牍,亦工词,语言通俗明白,小令尤清婉峭沖。有秦观遗风。有《姑溪词》。

这首词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及对情人的无尽相思。词写相思之情,本属最平常的题材,但这首词却写得很有特色,原因在于构思比较新巧。词人以江水比喻恋情,滔滔不绝,天长地久,以源远流长的长江连接相思的双方,空间距离之辽远、彼此思念之绵长,尽在不言之中。没有花前月下的缠绵悱恻,将双方的情感融入滔滔江水,情意是那么的清醇、真挚。只要两人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恋情便永远不会衰竭。这首词另一特点是语言朴素,抒情直率,有鲜明的民歌风味,且以谈语写情语,更加反映出感情的真挚。富有民歌清新隽永之意味。

谢池春

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款馀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着人滋味,真个浓如酒。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李之仪词作。

这是一首感怀抒情词。

这首词上片着重写景,词人描绘了种种美好动人的春光,同时也抒发了好景不属的伤感。下片触景生情,抒发了他回肠百转地思念意中人,相思极苦。哀怨别恨,以频移腰带孔眼、日渐消瘦的典故来形容,令人不忍多听。

这首词以景语开始,又以景语结束,在层层描写、铺叙中渗透着强烈的感情,然而又非常委婉,形成了“情韵兼胜”的风格。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作者贺铸(1052~1125),字方回,原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市),生于卫州(今河南汲县)。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自号庆湖遗老。工于填词,语言清丽,词风婉约豪放兼而有之。著有《东山词》。

这首词看似追恋理想中的美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那种怅惘凄愁的心灵怨歌,其实是抒写词人的孤寂生活和政治上失意的苦闷愁思。

全词由两个相互表里的层次组成:表层次揭示美人离词人渐渐远去,乃至完全消逝过程中词人情感的浪折起伏;纵深层次则显现词人造求政治理想终不可得而幻灭的苦痛心灵。对美人缠绵往复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目送美人远去的惆怅(首二句),眷恋美人幽寂的感伤(上片后部分),设想美人迟暮的凄苦(下片首二句)。结处化情入景,用“怨而不怒”的委婉笔调,将难言的凄苦化解成笼天罩地的迷汙秋怨(下片后部分)。这一连串的情感演化,还只是词人表层次的心绪纠葛。最令人目眩神迷的是表层次背后的纵深结构,它也由三个层次组成:政治理想难以实施的怅惘,制止理想不可追求的哀怨,政治理想即将幻灭的苦痛。值得一提的是词末四句先用“试问闲愁都几许”设问,接着连用三个意象,比喻愁绪茫茫,无边无际。“烟草”是原野草色,用“一川”形容,有一览无尽之状;“风絮”是飞扬的柳絮,用“满城”形容,给人以无穷无尽之感,“梅雨”是连绵不断的阴雨,连用三个比喻,把不可捉摸的抽象的感情,转化为可见、可体味的实景,真可谓妙绝!

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词作。

这是一首怀念去世妻子的悼亡词。词人随着情感的触发、思绪的飞越、景物的转移,缓缓诉说隐藏于心底的永远无法抹去的苦痛。这里,虽然没有悲伤的呐喊,或者是声嘶力竭的哭泣,但是,这一份铭心刻骨的哀痛在慢慢地揭示过程中,依然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开篇即抒发物是人非的悲慨,“同来何事不同归”的发问,语极沉痛。“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比喻失去爱侣,形象表达了丧偶之痛和词人的孤独寂苦和对亡妻的思恋。这种夫妻深情,是在平日里琐琐碎碎的生活细事中积累而成的,词的结尾选择“谁复挑灯夜补衣”的生活细节做扪心自问,既是对这一份点滴累积而成的情感的言简意赅的归纳,也是对这一份愁断心肠趵痛苦的解释,虽是普通生活场景,却是当年夫妻恩爱的艺术再现,极真挚动人。面对这一切无时无处不在的令人凄苦难耐的外在情景,词人又怎么能从痛苦中自拔呢?这就是这首短词所一言难尽的含蓄之处。

踏莎行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贺铸词作。

这是一首咏物词,是借咏荷花寄寓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词中孤高幽洁的莲花正是一生怀才不遇的作者的化身。

首二句描绘绿柳环绕、鸳鸯双栖的池塘,交代荷花的生长环境。接下来三句写满地浮萍使莲舟路断,连蜂蝶也不来亲近荷花,寂寞的荷花自开自落,虽然秀色超群,婀娜多姿,却无人采摘,也无人欣赏,以此隐喻自己怀才不遇的境地。下片用拟人的手法,写荷花迎着夕阳晚潮,对骚人雅士诉说情怀。本文的点睛之笔是结尾“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二句。这两句是说荷花不肯与百花在春天中竞相开放,而独自在炎炎夏日中盛开。但是,秋风一起,红衣落尽,芳华消逝,便被秋风耽误。作者巧妙地把荷花的开放与凋零与自己的内在品质、人生际遇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咏物、拟人与自寓的完美结合,可谓是咏物词中的珍品。

半死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蟾,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淮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词作。

这是一首怀念去世妻子的悼亡词。词人随着情感的触发、思绪的飞越、景物的转移,缓缓诉说隐藏于心底的永远无法抹去的苦痛。这里,虽然没有悲伤的呐喊,或者是声嘶力竭的哭泣,但是,这一份铭心刻骨的哀痛在慢慢地揭示过程中,依然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词人重到苏州城,景物依然,然而,词人的情绪改变了,便感觉到周围的一切也都不一样了。作品就是在“万事非”的痛苦回忆的基调下层层展开的。连用“梧桐半死”、“头白鸳鸯失伴”的比喻,写自己的孤独寂苦和对亡妻的思恋。这种夫妻深情,是在平日里琐琐碎碎的生活细事中积累而成的,词的结尾选择“谁复挑灯夜补衣”的生活细节做扪心自问,既是对这一份点滴累积而成的情感的言简意赅的归纳,也是对这一份愁断心肠的痛苦的解释。面对这一切无时无处不在的令人凄苦难耐的外在情景,词人又怎么能从痛苦中自拔呢?这就是这首短词所一言难尽的含蓄之处。

夜如年

夜如年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贺铸词作。

闺妇思边的题材在诗歌中是常见的,不过,在宋词中,类似题材却极为罕见。贺铸写了一组思边的《捣练子》,流传到今天的还有六首(其中一首残缺),这里选录二首。思妇关心远在边塞丈夫的起居冷暖,捣征衣、做征衣、寄征衣,就寄托了她们一腔的热情和满腹的思恋。边疆战事频繁,多家征人远戍他乡,以至一片捣衣声整齐响起。战争带来的妻离子散,不仅给闺妇以无穷的痛苦,也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北宋中后期,与西北的西夏及羌人接二连三地发生战争冲突。北宋部队战斗力太弱,只得以军队的数量取胜,这便造成了众多家庭的分离。贺铸的思边词就接触到这个社会问题。长期分离所带来的痛苦,折磨得思妇时时以泪洗面,这泪水都是相思之情的倾诉。更令思妇难堪的是她们甚至根本不知道远戍边塞的征人究竟身在何方,捣就征衣以后也不知道该寄到何处。一肚子的关怀思念之情无由诉说、无处表达,当然更不知道征人的生死存亡,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令人牵肠挂肚的呢?第二首写一个简单乏味的捣衣动作,然到了擅长运用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情感的词人手中,是如此的变化无穷。捣衣,已经不是单纯的做好征衣、寄予丈夫的妻子的贤惠表现,妻子又何尝不是借此重复单调的动作以消磨孤独寂寞的无聊时光?白天,可以在忙碌中暂时遗忘对远人的思念和因此生发出来的痛苦。到了夜晚,辗转失眠,所有的痛苦都涌上心头,闺妇真的不知道如何打发这漫漫长夜。与其躺在床上受折磨,不如起床寻找一点事情做做,既可消磨时光,又可缓解痛苦。这种痛苦是因为征人远戍他乡引起的,所以,闺妇就借“捣衣”的动作以寄思念之情,以排解内心的愁苦。捣衣明明是为了征人,忽然之间,就转为思妇为自身消除痛苦的一种方式。否则,明知征衣无由寄达,何苦还是这样执著地捣呀捣呢?表面上是“捣欲穿”的石头,事实上则是一颗破碎的心灵。

小梅花

思前别,记时节,美人颜色如花发。美人归,天一涯,娟娟姮娥,三五满还亏。翠眉蝉鬓生离绝,遥望青楼心欲绝。梦中寻,卧巫云,觉来珠泪,滴向湘水深。愁无已,奏绿绮,历历高山与流水。妙通神,绝知音,不知暮雨朝云何山岑?相思无计堪相比,珠箔雕阑几千里。漏将分,月窗明,一夜梅花忽开、疑是君。

贺铸词作。

隐括前人的诗意,化为己身所有,且显得自然妥帖,无斧凿痕迹,比自铸新词、自创新意还难,因为这是“戴着镣铐跳舞”,由不得词人随心所欲地发挥。贺铸这首词却完成了这样高难度的动作。词人用唐诗现成的诗意与诗语,重新组合排列,表现了自己与“美人”离别之后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词人从刻骨铭心的分别那一刻说起,写到别后的不尽相思,或梦中几度相见,醒来更添苦痛;或将情思寄予琴声,又因身边没有知音而索然无味。经隐括改写,保持了原诗脱口而出、平易流畅的风格,又在长短节奏的更变中,增加了一种吞吐难言的含蓄,使作品的情感经过几度波折,更加令人回味。诗意虽然并不新鲜,但经过重新组织,语意与语气仍然一气贯注,且有一定新意,显示了词人写作的高超技巧。这种隐括的写作方法,是北宋后期词人喜欢化用前贤语意、语句的一个登峰造极的表现。

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

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作者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元丰初,献《汴都赋》,受神宗赏识,任大学正,后为漂水(今属江苏)令。徽宗朝,官徽猷阁待制,大晟府的提举官。他妙解音律,能自度曲,创制新声;内容多写艳情羁愁,艺术上精工富丽;词作结构缜密,曲折有致,音律谐婉,深受词家推崇,誉为“集大成”的词人。著有《清真集》。

这首词写旖旎风流的恋情。上片烘托室内气氛,渲染室内的安恬静谧、纯净闲雅;下片“低声问”三字直贯篇终,极写对恋人的温柔体贴和婉言劝留。这首词在场景的布置与细节的选择上构思极为别致,词人没有选取离别相思之类的场面,也没有选取别后重逢惊喜的一刹那,而只是通过“并刀”、“吴盐”、“新橙”“锦幄”、“兽香”这样一些比较简单的道具布置出一个安恬静谧的环境,然后再通过“破新橙”、“坐调笙”和“低声问”的动作以及“不如休去”的对话,表现爱恋与体贴之情。这样,就洗脱了脂腻粉浓的低俗气味,境界较为高雅。这首词的精彩部分主要是靠动作和对话表现出来的。如果没有下片“低声问,向谁行宿”诸句,就不可能含蓄宛转地表现出旖旎风流与温柔体贴的恋情。正因为这首词是靠动作和对话来表情达意的,所以它的话言也有其新的特点,即提炼口语,如话家常,纯用白描,到口即消。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凤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飘流翰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周邦彦词作。

这首词是作者于哲宗元佑八年(1093)在溧水县令时所作,抒发了词人步入中年后的失意沦落之感。上片用秀丽圆润的诗句把江南初夏的景物和低湿潮湿的气候条件写得形象逼真而又细致入微。首三句点明时令,渲染初夏风光。“地卑山近”二句进一步刻画其地、其景、其事,江南梅雨季节的景色宛然入目。“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加倍烘托心情的不佳。“乌鸢”的自乐与新绿的欢快,是乐者自乐、哀者自哀,与词人无法产生共鸣。末三句承此,直接爆发出近似贬谪的苦痛之情。下片写漂流之哀伤。词人以“社燕”自比,暗示生活无定,四处奔波,有寄人篱下之感。漂流身世,宦海浮沉,牢骚不平又怎能不油然而生?“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两句,笔意陡转,欲借酒驱愁。这是针对上述漂流失意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办法,其中隐含难言之苦。然而“长近尊前”仍无济于事,原因是“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这三句又翻进一层,叙说饮酒听歌反而更增添心中愁闷。百般无奈,设想只有进入醉乡才能暂时忘却无尽的烦忧:“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这样,就把难以诉诸言表的“依人之苦”,“患失之心”,表达得隐约含蓄、细腻深挚。

风流子

新绿小池塘。风帘动、碎影舞斜阳。羡金屋去来,旧时巢燕;土花缭绕,前度莓墙。绣阁凤帏深几许?曾听得理丝簧。欲说又休,虑乖芳信,未歌先咽,愁近清觞。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厢。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问甚时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偷换韩香。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

周邦彦词作。

这首词写与情人分手后的苦苦思恋之情。与柳永不同,词中虽然有口语的直接运用,但整体风貌清丽雅致,吞吐含蓄。上片写徘徊于当年两人相聚、相亲之地,愁绪无限。还是当年的新绿池塘,风帘、斜阳、金屋、巢燕依旧,然而,苔藓缭绕,莓墙斑驳,萧条冷清,无复旧时歌舞盛况。对旧情的无限依恋与难以排解的忧愁自然流露。下片设想所钟情的女子也应如此思念自己:她西厢月下,开朱门盼归。愁苦无以寄托,便渴望互通音信。当然,最好是祈祷老天,给有情人片刻的欢聚时光。况周颐评价词中所用的口语说:“此等语愈朴愈厚,愈厚愈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不妨说尽而愈无尽。”(《蕙风词话》卷二)。

满庭芳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漂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周邦彦词作。

词人于元佑末曾任溧水令,多少有受旧党排斥的意味,于是产生了厌倦在外地卑官微职的生活。这首词借溧水风光的描述,抒发了这种无法排遣的苦闷。上片用秀丽圆融的诗句把江南初夏的景物和低湿潮润的气候条件写得形象逼真而又细致入微。首三句点明时令,渲染初夏风光。“地卑山近”二句进一步刻画其地、其景、其事,江南梅雨季节的景色宛然入目。“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加倍烘托心情的不佳。“乌鸢”的自乐与新绿的欢快,是乐者自乐、哀者自哀,与词人无法产生共鸣。末三句承此,直接爆发出近似贬谪的苦痛之情。下片写漂流之哀伤。换头以“社燕”自比,暗示生活无定,四处奔波,有寄人篱下之感。漂流身世,宦海浮沉,牢骚不平又怎能不油然而生?“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两句,笔意陡转,欲借酒驱愁。这是针对上述漂流失意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办法,其中隐含难言之苦。然而“长近尊前”仍无济于事,原因是“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这三句又翻进一层,叙说饮酒听歌反而更增添心中郁闷。百般无奈,设想只有进入醉乡才能暂时忘却无尽的烦忧:“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难以排遣的忧愁经过几次转折,达到高潮便戛然收束。

兰陵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词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名为咏柳,实写别情,其中还寄托了词人宦途失意与身世飘零的喟叹。第一片是咏柳。首二句用动态和色彩来描写柳丝婀娜多姿与春色的缤纷灿烂,暗示阳春烟景中猝然分别所引起的惆怅。“隋堤上”,落实了分别的地点。“曾见几番”,写次数的众多。“拂水飘绵送行色”,是全词的关键句。它从咏柳转向别情,既交代了咏柳的原因,又交代了这首词的主旨是“送行”。“登临”两句,写出了由于送别而引起的故国之思,惜别之中又糅进了宦途失意与身世飘零之感。“长亭路”三句回应“柳”字,引出下面送别的场面。第二片写饯行,但“梨花榆火”一句仍在写柳。这一片可分两层:前四句是“送”,写的是饯别的场面;后四句是“行”,写的是别时的情景。第三片写别恨。在“斜阳冉冉春无极”这一广角镜头之中,不仅包括了行者的船帆,送者的码头,同时也摄进了隋堤上的垂柳与送行者手中尚在摇动的柳枝。先总提一笔:“凄恻,恨堆积。”下面接着从景、情两方面分别加以补充。“渐别浦萦回”三句是写景,“念月榭携手”五句以抒情结尾。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作者宋徽宗赵佶(1082~1135),神宗赵顼之子。在位时任用奸佞,崇信道教,朝政腐败,穷奢极侈,以致国破家亡,身死异国。然赵佶擅长诗词,精通绘画、音乐、书法,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传位于赵恒(钦宗)。靖康二年(1127)与钦宗同被金兵所俘,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

靖康二年宋徽宗赵佶被金兵所俘,北宋灭亡。身在异国的徽宗无时无刻不想念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这首诗即是作于被俘期间。

上片借美丽的杏花易凋零,不经风雨,抒发国破家亡之愁情和思故国之情;下片借“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抒发离情无所凭寄之苦,最后写到对故国的思念只能在梦里实现,可是现在梦也不做了,暗示了复国无望。整首诗写得轻灵、自然、真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离家亡国之痛。

鹧鸪天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作者周紫芝(生卒年不详),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属安徽)人。绍兴中(1131~1161)举进士。历官枢密院编修,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秩满奉祠归庐山。工诗词,其词风格能寓雄健于清丽,无刻意雕琢的痕迹,时有隽语,为一时传诵。有《竹坡词》。

这是一首写秋夜相思离别之情的词。上片由物及人,由景及情,情景交融,由内至外,由外复内,内外交融。视觉、听觉、情感三者并用,在表现艺术上极富于变化。起首两句写残灯欲灭,天气已是凉意袭人。孤灯残烛下,男主人公深夜无眠,寂寞孤栖,满怀愁思。第三、四句写雨打梧桐,那声音就像词人相思离别的痛苦叹息之声。离愁本来是存在着的、潜伏着的,由于雨打梧桐声反而更浓了。下片“调宝瑟”三句,由今宵的悲苦折回到昔日的欢会。当时,他们一个调弦抚瑟,使音调谐和;一个拨动炉香,使室中芳暖,二人共唱鹧鸪词。而后词笔一转,又回到“如今风雨西楼夜”的凄凉境界。未见伊人,未闻其歌,自感秋夜之凄凉,身心之孤独,“泪”因此而“垂”。全词词笔缓引急转,大起大落,对比鲜明,感情强烈。整首词情景相生,清丽婉曲,匠心独具。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作者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调叶县尉。后历官国子监教授、校书郎、国史编修。后因事获罪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卒于贬所。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诗见长,是江西诗派的宗师。词与当时秦观齐名,实际成就不及秦观。有《山谷词》。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著与追求。词人对春天无限留恋,因爱恋至深,无知的春天在词人眼中竟成为有血有肉、有性灵的春姑娘。上片将春天拟人化,表现出寻觅不到春归何处的惆怅;下片将黄鹂拟人化,问黄鹂春归何处,春鹂鸣啭一阵,无人能解,便径自飞过蔷薇去了,怜春之情委婉道出。这首词虽然是一首惜春词,但词始终洋溢着一种乐观情怀,而不见伤春气息。其深婉含蓄与清逸峻拔之处,为其他词人所少见。全词风格清奇,语言轻巧,构思新颖,饬有情致。

念奴娇

八月十七日,同诸甥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妲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堉?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黄庭坚作品。

这首词抒写了作者金秋之夜赏月、饮酒、听笛的逸兴豪情。上片写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画月景之美,开头三句描绘开阔壮丽的远景,衬托出词人开朗与快意的情怀,末二句从月光转到美酒,为过渡到下片做好准备;下片抒情,写出月下宴游的乐趣,头三句交待的是时间、地点、人物,接下来词人借畅饮寻欢暗中反映贬谪万里之外的困顿,最后六句表达的是词人旷达的心情及内心的抑郁不平。作者于哲宗绍圣年间被贬黔州,后移戎州。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说本词是在戎州时作。虽远谪西南,但词中洋溢着豪迈乐观的情绪。作者对此词颇为得意,自称“或以为可继东坡赤壁之歌”。

南乡子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黄庭坚词作。

王述《道山清话》载:“山谷之在宜州,其年乙酉,即崇宁四年也。重九日,登郡城之楼,听边人相语:‘今年当鏖战取封侯’。”黄庭坚曾经历过元佑年间的仕途通达,也经历过绍圣年间的被贬远去和作此词时的再度流落,听诸人在宴席间谈论功名,便有无限感慨。往日的抱负和对仕途的热望,都已尽随风雨飘摇而去,只剩得满腹的愤懑与牢骚,借“短笛长歌”来发泄。下阙词人故作通达,认定只有酒味与秋花依然如旧,因此不妨醉酒簪花。但是,最终还是不能排解一肚子的愁苦。黄庭坚个性方面有类似苏轼的地方,他也努力学习老师,欲以登高赏秋、簪花饮酒来缓解内心的苦痛。但是,黄庭坚此时的悲愤情绪过于强烈,他再也没有“老子平生,江南江北”的奔放,他的超脱更多的是故作姿态,并不能真正摆脱愁苦的缠绕,所以,这首词的结尾语意转为沉郁悲凉。

绿头鸭

晚云收,绀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瑶台冷,阑干凭暖,欲下迟迟。念佳人、音尘别一,对此应解相思。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米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敢又争知?共凝恋、如今别一,还是隔年期。人强健、清尊素景,长愿相随。

作者晁端礼(1046~1113),字次膺,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有《闲斋琴趣外编》,存词一百四十二首。

词咏中秋之月。上片铺写中秋赏月时的愉快心境:“一年无似此佳时”,下片转笔写伤离念远。全词共一百三十九字,用三、四、五、六、七等各种不同的句式参差交汉结构而成。这既显示音节上的丰富与扬骀荡之美,周时又很好地反映出文词的内容上和感情上的变化。这是平声韵长调,音节是很美的。词的上、下片在中心部位都安排了两个七言偶句:上片是“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下片是“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但是,它们并不是一般律诗中上四下三的句式,而是采用了三下四的结构,这就给人以突兀、不同凡响的感觉。因此,全词是非常谐婉动听的。

临江仙·信州作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作者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济州钜野(今属山东)人。宋神宗时进士,曾官著作郎,后遭贬谪,回乡隐居,自号归来子。少时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词风亦受苏轼影响。

这首词是作者被以“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贬到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词中表现出一种谪居异乡的苦闷和厌弃官场而向往故里的情感。此词上片描写谪居生活情形,写出自己寂寞凄清的心境;下片写思归之情,借杜鹃苦啼,写人彻夜不眠,最后点出欲归之意。这首词善于运用前人成句,切合词旨,稍加点化,天衣无缝,无形中增添了艺术的效果。

摸鱼儿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晁补之词作。

晁补之晚年隐居东皋,虽然偶尔还有“儒冠曾把身误”、“功名浪语”的愤激语,但是,总体上已经从仕途的失意中超脱出来,他是最知苏轼“旷达”真味的苏门弟子。所以,上阙以轻快流利的词笔描绘东皋景致的清新明丽、优美恬静。在江淮、陂堂的环绕之间,杨柳成阴,鸥鹭无猜,嘉雨新痕,夜月清光,“翠幄”“柔茵”上下辉映,一片澄澈。置身其间,宛如仙境般的美好。下阙是对往事的回顾叹息,用以反衬今日隐居之欢乐。词人用邵平瓜圃、班超封侯的典故做对比,自云“归计恐迟暮”,还是无奈语。不过,词人已经从被贬的悲苦中解脱出来,寄情于洁身自好的生活,悠然忘饥。心胸之豁达坦荡,直逼东坡。《艺概》卷四《词曲概》评价说:“无咎词堂庑特大。人知辛稼轩《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阙,为后来名家所竞效,其实辛词所本,即无咎《摸鱼儿》‘买陂塘、旋栽杨柳’之波澜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作者王观(生卒年不详),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以一首《清平乐》得罪高太后被贬,因自号逐客。有辑本《冠柳集》,王灼称其作“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没有伤感、悲痛的离情别绪,写得十分轻快、活泼。起首二句描绘浙东的山容水态,以“眼波横”喻水,以“眉峰聚”喻山,不仅赋予青山绿水以人的风情韵致,而且离愁别恨融入景中。下片将送人与送春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前后呼应,使惜别之情更觉强烈。结尾二句构思极为巧妙,语意双关,如风水水上,自然成文。

词有两点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一是构思别致,词人把送春与送别交织在一起来写,充分表现出词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春天的留恋。二是比喻新颖,词人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浙江的山山水水,仿佛这位美人已期待着他的到来,贴切、自然,富有真情实感。

整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寻味。几句俏皮话,雅而不俗,颇有民歌风味。而“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更是受到众多才子佳人的青睐,传唱不绝。

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作者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号紫薇,人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高宗绍兴六年(1136)赐进士出身,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因触犯秦桧,被罢职。近人辑有《紫薇词》一卷,存词20余首。

这是一首离情词。词的构思非常新颖。词以“江楼月”这个特殊意象为中心。明月总是与相思、离别、欢聚联系在一起,人们埋怨月有“南北东西”之行踪不定,人有天涯海角漂泊流离;渴望月圆人也圆。然而,圆月之时又是短暂的,就与人世间少欢聚多离别一样。上片抓住月影随人的特点,埋怨对方不如月之日日相随;下片抓住月亮暂满还亏的另一特点。表达了期待团圆的渴望。作者借喻之多边,正反设比,又借词之分片,互为对比,可谓平中出奇。明人沈际飞评这首词说:“语语无饰,似女子口授,不由笔写者。情语不在艳而在真此也。”这首词艺术上妙用比喻和叠句,构思灵巧,感情真挚,洋溢着浓浓的民歌风味。

南歌子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旅枕

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吕本中词作。

这是一首羁旅词,词中记述了奔波于旅途中的行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此时的家乡已在异族的铁蹄之下,思乡情绪中更渗透进去一层哀苦无告的惨痛。上片借景抒情。通过对斜月、晓霜、残菊、乱山的描述,给词作渲染上了一层悲凉的气氛,驿独行客,又逢重阳日,叫人如何不思家不念亲,这和自己的独行形成鲜明对比,更加重了对羁旅在外的游子的悲凉心惊。下片直述亡国哀思。通过难以入眠,江左好风光描述表现了词人对故国的无限眷恋,深切感人。最后二句“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将故国沦亡的哀痛与故土不得返的伤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词语言凝重、层层深入、托物言情,将国破家亡之悲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踏莎行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吕本中词作。

这是一首借咏梅以怀人的词。词的上片以“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写梅雪相映,雪白梅香,道出了梅与雪色相似香相异都一样奇绝的心理感受。“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撩拨起人的心事有谁知道呢?请你问问南楼上的月亮吧。作者在雪梅相映的奇景下发问出这样的问题,并将这样的问题交于南楼回答,表现了作者内心外人无法排解的愁绪。下片点明了对美景反添愁绪的原因,抒发了悔恨之情。“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将词人心中的悉的原因点出,原来是因为无知心人在身旁相伴。最后一句,想到是因为当初“轻别离”才造成这样的结果,复又悔恨不已。整首词写得迷离恍惚,构思精巧,语浅意深,含蓄隽永。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驾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作者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南宋初抗金名将。少年从军,官至河南、河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因坚持抗金,反对和议,为高宗赵构、奸相秦桧所害。淳熙六年(1179)赐谥武穆。嘉定四年(1211)追封鄂王,淳六年(1246)改谥忠武。有《岳忠武王集》。

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他的文学作品饱含爱国激情,尤以这首《满江红》为代表。全词壮怀激烈,斗志昂扬,风格粗犷,基调激越,一气呵成,有排山倒海之势,一腔报国热血现出英雄本色。

词的上片着重抒情。当词人凭栏仰望时,内心的磊落不平之气喷薄而出,化为冲冠的怒发,化为锐利的长啸。回顾三十年生涯,北伐志向始终未得实现,祖国的“八千里”大好河山依旧沦陷金人之手,词人为之悲切!

下片主要言志。一片壮怀,词人直抒报国的远大志向,“收拾旧山河”使南北重为一家。如此爱国气势,一读之下,胸中血气翻涌。

点绛唇

波上清风,画船明月人归后。渐消残酒,独处凭栏久。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重回首,淡烟疏柳,隐隐芜城漏。

作者魏夫人(生卒年不详),名玩,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魏泰之姊,曾布之妻,曾巩之嫂。徽宗时曾布为相,她被封鲁国夫人,故以魏夫人称之。魏夫人博涉群书,工诗,存词十四首,有《鲁国夫人词》。

这是一首表现人生聚散匆匆的憾恨之情的词。上片写清风、明月、画船,这些本来应该是赏心悦目的。但是,词人所面对的却是难堪的别离。所以,“人归后”,在孤独中消磨光阴的词人只能以酒消愁,百无聊赖。周围的景物虽清新秀丽,纠缠主人公的愁思却拂之不去。下片就转为直接的愁绪抒发。“此恨年年有”,扩展了时间与空间,将今日所遭受的别离之苦与曾经所遭受的及即将要忍受的折磨联系了起来。以“淡烟疏柳”之景语与“隐隐芜城漏”的声响做结,将人生不如意时的愁苦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整首词用语恰当,语意清新,含蓄隽永,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作者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以布衣(即平民)负重名,高宗绍兴初出仕,任秘书省正字、兵部郎中。后因与主战派交往,被免官。秦桧当政时惧祸应召,任鸿胪少卿。桧死,被废黜。有词集《樵歌》三卷。

这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楼眺远时,所写的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词。词人登上金陵西楼,俯视辽阔长江,隔岸是沦于异族铁蹄下的大好河山,是词人当年过潇洒自在生活的故乡。万里夕阳染红了大地与江水,仿佛是背井离乡逃难的百姓日夜流淌的血泪。即使是江南,也有因金兵入侵而留下来的残破的扬州城。词人的词风已经由前期的清新飘逸转变为沉重悲凉。上片写景,十分壮阔;下片直抒胸臆,表达了亡国之痛和渴望收复中原的时代心声。虽是小令,然气魄宏大;语言浅显,而感慨深沉。陈廷焯评价这首词“慷慨激烈,发欲上指”,正说明朱敦儒这时候的词已经融入了抗金的洪流。

鹧鸪天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