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资本主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1:30:52

点击下载

作者:于元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什么是资本主义

什么是资本主义试读:

一、什么是资本

“资本”一词分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办企业的金融资产。在更广的意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狭义的资本就是本书所要讲的资本,指的是资本家手中的资本。(一)货币不等于资本

有人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个人有了货币就有了资本。这是不对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和资本不能画等号。

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当做货币的货币和当做资本的货币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当资本家在市场上雇到工人后,也就是购买了劳动力这种商品后,由这些工人生产的商品才可以在市场上为资本家获取大量的利润。这时,我们才能称资本家积累的货币为资本。

马克思认为,只有当货币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用于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资本家手中的货币才变成了资本,而拥有这些资本的人才真正成了资本家。

资本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物,它能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流通分为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两者是不同的。

由于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交换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即W—W,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即W—G—W。W代表商品,G代表货币。商品生产者要先卖出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而后再用货币买进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当做资本的货币,情况就不同了。这些货币掌握在资本家手里,既是资本家开工厂办企业的出发点,又是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资本家先用货币买进生产中所需要的多种商品,然后再将生产出来的新的商品卖出去,重新取得货币。因此,它的流通公式是G—W—G。G—W—G便是资本流通公式。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相比,两者是有区别的,其流通形式不一样。

在W—G—W这个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中,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货币不过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物。它是以卖(W—G)开始,以买(G—W)告终。在这里,商品所有者购买了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以后,他的货币就付出去了。如果他不再次出售商品的话,货币就不会重新回到他的手里。与此同时,他所购买的商品也退出了流通领域而进入消费领域。这样,流通过程便结束了。

但是,在G—W—G这个资本流通公式中,情况却相反。这一流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商品不过是起着流通的媒介作用。它是以买(G—W)开始,以卖(W—G)告终。

在这里,资本家购买商品不是为了自身的消费。因此,资本家为购买商品所付出去的货币仅仅是暂时垫付一下而已。通过商品的买卖,这些货币还会重新回到资本家的手里来。只有这时,这个流通过程才结束。

但是,两种流通公式的这种买和卖的颠倒,仅仅是从表面上来看的,它并不是两种流通公式的本质区别,其本质区别在于它们有着不同的经济内容。

在W—G—W这一简单商品流通中,商品所有者是为买而卖。他之所以要把自己的商品卖掉,是为了买进自己所需要的另一种商品。例如,一个木匠为了用1张桌子换100斤粮食,他就要先把桌子拿到市场上去卖掉,然后拿卖桌子所得的钱再买粮。这种流通的目的仅仅是获得一定的使用价值。所以,W—G—W流通公式的经济内容实质上是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W—G—W这个公式也就是1张桌子—若干货币—100斤粮食。

可是,在G—W—G这一资本流通公式中,资本家是为卖而买。资本家最初垫付出去的是货币,最终从流通中取回的也是货币。这种流通的目的是取得货币,即交换价值本身。

如果资本家在购买商品时垫付了1万元,当他将生产出来的商品卖出时,却可以得到更多的货币,如1.2万元甚至比1.2万元还要多的货币。经过一买一卖,资本家的货币增加了,发生了价值增殖。这就是G—W—G同W—G—W的本质区别,也是资本活动的全部意义。

为了更加准确起见,应该把资本流通的公式G—W—G改为G—W—G′。这个G′表示它比原来的G多了一个增加数,大于原来的G了。如果我们把这个增加数用ΔG来表示的话,则G′=G+ΔG。马克思把这个增殖数称为剩余价值。

正是因为资本家手中的货币为资本家带来了剩余价值,所以称资本家用于买物的手中货币为资本。这样,资本的定义便出来了: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如果货币没有增殖,那么,这些货币就不成为资本,而是单纯的货币。

综上所述,有了资本,就有了资本家,有了资本家,资本主义社会便产生了。(二)剩余价值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

从表面上来看,剩余价值好像是从商品买卖的过程中,即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其实,在流通领域中是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的。商品的买卖要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资本家用1万元买来的商品,再卖出去仍是1万元,1分钱都不会增加,否则就违反了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在等价交换原则下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是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的。

有人要问,等价交换不会产生剩余价值,那贱买贵卖(不等价交换)会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呢?如某资本家买了某一种商品,而后又每元多加1角钱把它卖出,或者是某种商品本来的价值是100元,卖出时卖130元,会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呢?回答是这也同样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因为商品交换赋予每个资本家的权利都是一样的,如果某资本家将商品按高于其价值的价格出售,实行贵卖,那么其他资本家也会加以效仿。而每个资本家,他既是卖者,又是买者,所以,如果大家都实行贵卖,其结果必然是互相抵消,谁也占不了谁的便宜。例如,服装厂的资本家要卖服装就得向织布厂的资本家买布,而织布厂的资本家要卖布又得向纺纱厂的资本家买棉纱。如果服装厂的资本家企图以高出服装价值20%的价格来卖服装,织布厂的资本家也会把棉布的价格提高20%;同样,如果织布厂的资本家企图以低于棉纱价值20%的价格贱价购进棉纱,那么,服装厂的资本家在向织布厂的资本家购买棉布时,也会以低于棉布价值20%的价格买进棉布。这样一来,大家都没有得到好处。马克思说商品的价格即使上涨了,但商品间的价值比例仍然不变。

马克思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曾经举过一个特例:

有个犹太商人把一枚古时候的铜钱以高出其价值一千倍的价格出售后,赚了一大笔钱。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似乎从贵卖中可以产生剩余价值,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剩余价值是一个增殖额,是新产生的社会财富,而这个犹太商人的额外收入是建立在别人损失的基础上的,从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量来看,并没有因此获得丝毫的增加,所不同的只是社会财富的分配比例起了变化而已。这好比一个家庭,各资本家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如果这个家庭的财产是1万元,那么,这个成员拿多了,那个成员就拿少了,不会因为有一个成员拿多了,家庭财产就会超过1万元。

最后,马克思说:“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1]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既然在通流中不会产生剩余价值,那么剩余价值是从何而来的呢?整个资产阶级的财富是依靠什么办法增长起来的?剩余价值虽然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它的产生却不能离开流通。资本家如果不把货币投入流通,那大钱是不会生小钱的,1万元贮藏1万年还是1万元;同样,资本家如果不把生产出来的商品投入流通领域,商品的价值就不能实现,也就谈不上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是离不开流通领域的,但又不是在流通领域产生的。

原来,劳动力成为商品才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资本家要让他手中的货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从而使货币转化成资本,必须在市场上买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和其他商品不一样,它在被消费的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随着商品生产范围的日益扩大,出现了一种新的商品——劳动力。这种商品正是资本家为了创造剩余价值所要购买的特殊商品。

劳动力和劳动是不同的。

什么是劳动力呢?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2]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至于劳动,它并不是人的劳动能力,而是劳动能力的运用,是价值的创造者,它本身不是商品。劳动和劳动能力的区分,我们可以用机床和机床的机械运动之间的关系来加以说明。机床,它是具有作机械运动的能力的,但如果人们不去开动它,那机床永远只会静静地躺着,犹如一堆废铁。机床运动和机床的运动能力是不同的,它是机床运动能力的发挥。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就是为了要工人进行劳动,开动工厂里的机器,为他们生产出新的产品来。

作为劳动力,它是和人类同一天诞生的,但资本家要在市场上找到作为商品的劳动力必须有相当的条件。首先,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只有这样,他才可以自由地把劳动力当做商品来出售。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劳动者是隶属于奴隶主和封建主的,他们没有人身自由,那时劳动者是不可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来出售的。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情况下,劳动力的所有者是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财产来对待的,而他在出售劳动力时又是自由人,因此劳动力的所有者在出售劳动力时,是按照时间一次一次地出售的,他只让购买者在一定的时间内暂时地支配他。他今天可以在这里出售劳动力,明天可以到别处去出售劳动力。如果劳动力的所有者把劳动力一下子全部卖光,那就等于出售了自己的身体,就由自由人变成奴隶,由商品所有者变成商品了。

劳动力的所有者除了劳动力外,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了生活,他只好出售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

当劳动者还有一小块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他还能够出售自己的劳动产品时,他就不会出卖劳动力,他也就不是雇佣劳动者,而是小生产者。因此,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家必须在市场上找到具有两种自由意义的自由的人:一方面,他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穷得一无所有。

劳动力成了商品,也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按照价值出售的,而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时所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价值,不外乎也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时所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这并不是说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是人们用一定的时间直接把它制造出来的,而是保持生产劳动力这一商品所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生产那些为维持工人生存所必需的消费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人要能够生存,能够劳动,就要有吃的东西、穿的衣服、住的房屋等,只有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至少是最起码的需要以后才能劳动,才能把劳动力再生产出来,否则就会饿死、冻死。那些用以满足劳动力再生产需要的东西,如粮食、蔬菜、衣服、房屋等都是商品,生产这些商品都是要花费一定的劳动时间的。所以,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价值是取决于生产那些满足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消费品的价值。生产那些消费品时所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生产劳动力这种商品时所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家为了使他们的工厂企业里能不断地有工人在干活,就不得不在劳动力的价值中加进工人抚养子女的费用。不然,资产阶级的剥削对象就会中断。因此,劳动力的价值还必须包括维持工人家庭生活所必需的费用。此外,劳动力的价值还包括工人在训练本领和学习技术上所支出的费用。资本主义生产是机器大生产,资本家所需要的工人不仅仅是一般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而且是掌握着一定技术的人。尤其是现代化的生产更需要工人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没有一定的技术和知识,许多劳动就不能胜任。而要培养一个有技术和知识的工人,就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需要耗费一定的物质资料。因此,这种必要的工人学习和训练的费用,也要添加到劳动力的价值中去。

马克思说:“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3]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

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或者在具有不同生产发展水平的国家里,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不同,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内容和数量是有区别的,因而劳动力的价值也就不同。例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官方规定凡四口之家,每年收入不超过3130美元的称为贫困户,国家给予特别照顾,他们是一些福利的受益者;而目前,官方规定凡四口之家,年收入不超过6191美元的属于贫困户。贫困户标准线的提高,一个直接的原因是通货膨胀,但经济条件的变化也是一个原因。又如,在一些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自来水和电力的消费是维持工人生活所必需的;而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里,则并不一定如此,在那里,吃的可能是井水和河水,点的可能是蜡烛或油灯。因此,不能因为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劳动力价值有所提高或者水平高一点,就认为这些国家中的工人不受剥削或者被剥削得少一点了。

因此,劳动力作为商品它的价值又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尤其是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

其他商品,当它们的使用价值被消费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其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它们不会创造出任何新的价值来。但是,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却不同,它在消费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这就是说劳动力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恩格斯说:“这个商品具有一种独特的特性:它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力量,是一种产生价值的源泉。并且——在适当使用的时候——[4]是一种能产生比自己具有的价值更多的价值的源泉。”

资本家之所以要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这种商品,就是因为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他不但能收回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所支付的价值,而且能够得到一定量的剩余价值。这就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作用,就是价值增殖的秘密。

因为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所以资本家千方百计要占有它,让这种劳动力商品在消费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然后把这些剩余价值巧妙地装入自己的口袋里。

人们的劳动过程都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第一,人们有目的的活动;第二,劳动对象;第三,劳动手段。例如,在机器制造厂里,要进行制造机器的劳动,首先要有机器制造工人,没有工人机床就不会转动起来;光有工人不行,还要有钢铁等可以被用作生产机器的劳动对象;要把这些劳动对象加工成机器,又要有各种机床。这是一般劳动过程。最初一看,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同一般的劳动过程没有什么区别的,因为在资本家的工厂里所进行的劳动过程,同样也是劳动者运用各种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着加工,而后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或物质财富。

但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除了具有一般劳动过程的三个要素外,还有两个特点:

其一,工人的劳动是为资本家进行的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而不属于他们自己;他们的劳动完全是在资本家的指挥下进行的,资本家要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资本家要用什么方法生产就用什么方法生产。而且,工人的劳动是在资本家的严密监督下进行的,资本家不让工人有喘气的时候,吃饭不许超过十分钟,上厕所必须领牌登记。

其二,工人的劳动成果,即生产的成品全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者不能占有。劳动是人类一种永久的天性,要生存就得劳动,但劳动者的果实落入别人的口袋里,这是剥削制度下的特有现象。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一种强制性的劳动,劳动成了工人的一种痛苦和沉重的负担。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并不单纯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而同时是价值增殖的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家之所以要生产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完全是为了攫取剩余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谈不上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使用价值的同时,价值是如何增殖的呢?剩余价值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呢?

任何劳动过程都是由活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三个要素构成的。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统称为生产资料。资本家要进行生产,必须在市场上购买两类商品:一类是生产资料,我们用Pm来表示;另一类是劳动力,我们用A来表示。资本家的购买行为用公式来表示就是:G(货币)-W(商品)[Pm(生产资料)+A(劳动力) ]。

当资本家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种商品以后,他便离开了市场,满怀喜悦地带着这些商品回到工厂去了。于是,生产就开始了:工人劳动,机器运转,原料、燃料消耗,最终生产出了商品。

工人劳动后,生产出来的商品包含着两部分价值:

一部分是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就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资本家要组织生产,就要有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而生产这些生产资料时,人们是花费了一定的劳动时间的,从而具有相应的价值。在生产商品时,机器就会损耗,原材料就会消耗。于是,这些生产资料随着生产过程中的损耗和消耗,就会把自己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另一部分是劳动力在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新价值。

这两部分价值加在一起构成了商品的价值,资本家就是按照这个价值出售商品的。

例如,礼帽厂的资本家在一个月内生产礼帽时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为50000元,厂里有50名工人,在劳动中所新创造的价值为10000元,这时,礼帽厂资本家手中的礼帽的价值是50000元+10000元=60000元。

礼帽厂的资本家在生产这些礼帽时自己花了多少钱呢?也就是花出了多少成本呢?

资本家生产这些礼帽时所花费的钱肯定不到60000元,否则,资本家就不会去生产礼帽了。那么,生产礼帽的资本家的钱是从哪里赚来的呢?显然,从购买生产礼帽的生产资料中,资本家是赚不到钱的,因为这些礼帽所包含的50000元生产资料的价值,资本家在购买的时候,是按它们的十足的价值预付的;按50000元买进的生产资料,在生产出礼帽后,只是把原来的价值转移了过去,并没有增加任何价值。但是,在这些礼帽中还有工人所新创造的10000元的价值。礼帽厂的资本家是否对50名工人付足了10000元的报酬呢?问题就出在这里。

和购买其他商品一样,礼帽厂的资本家是按照劳动力的价值来购买工人的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机器的使用,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工人并不需要用全部的劳动时间来补偿自己劳动力的价值,而只需要占全部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值,劳动力的价值要小于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如果礼帽工人一个月所创造的价值是200元,但其劳动力价值却只有100元,也就是说资本家给他们的工资只有100元。

这样,每个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之间,每个月就有100元的差额;资本家付给50名工人的工资总共是5000元,而不是10000元。这个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就是价值增殖部分,也就是剩余价值。

只要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便会超过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就会增殖,资本家就能获取剩余价值。马克思说:“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5]

剩余价值即由雇佣工人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相联系,雇佣工人的劳动也就分成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工人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工人给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力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工人的工资水平有时会有所提高,但是,必要劳动时间所占的比例反而可以下降,因而资本家反而可以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三)马克思划时代的贡献

把剩余价值的来源揭露出来,是马克思划时代的伟大贡献。

在马克思以前,对于剩余价值的来源,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来都是讳莫如深的。他们知道剩余价值的起源是个爆炸性的问题,研究这个问题是极其危险的,它会暴露出资本主义剥削的真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学者甚至编造出种种“理论”。有人说资本家的收入同工人得到的工资一样,是对他们“经营业务养活工人的报酬”;有人把资本家打扮成苦行僧,说什么资本家的利润是对他们为工人“节欲”“这一行动的报酬”,这些理论都是极其荒谬的辩护词。

任何大规模的生产都需要有人从事经营管理,但资本家所从事的经营管理活动完全是为了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因此,这些活动实质上是剥削活动而并非劳动,就像小偷和强盗为了偷盗或抢劫,也要付出一定的体力,但没有人会把这种行为称作劳动。

说资本家“节欲”更是一种无稽之谈,他们是以挥霍无度、骄奢淫逸著称的,“节欲”和资产阶级从来都是无缘的。如果资本家真能够“节欲”,那他手中的钱就不会增加了。

事实上,资本家的钱越来越多,庸俗经济学者的这些“理论”是完全错误的,纯粹是为了掩饰资本主义的剥削。

在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以前,资产阶级一些经济学家尚能作出一些科学的研究;而当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堕落了。

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第一次把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出来,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建立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基础上,是理解资本主义全部经济现象的一把钥匙,离开它就无法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任何一个经济现象。

恩格斯说:“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像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6]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7]

列宁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有了剩余价值,资本家手中的货币就变成资本了。(四)资本家是人类历史上最贪婪的人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经历过三个剥削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所谓剥削阶级,就是依靠占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果实,不劳而获的集团。不论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对人的剥削虽然方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剥削阶级占有劳动人民的剩余劳动,也就是劳动人民过多地付出了劳动,是他们养活了剥削阶级。

对剩余劳动的剥夺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发明,只要社会分成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阶级社会,剥削阶级总是要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

从榨取剩余劳动这一点来看,剥削阶级社会的性质是一样的。但对剩余价值的追求程度上,资本主义剥削是无人能及的。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生产还不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优势,奴隶主和封建主对奴隶和农民剩余劳动的剥夺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消费;奴隶主和封建主驱使奴隶和农民进行生产的目的是取得使用价值。因此,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主和封建主对剩余劳动的追求有一定的限度。

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对于剩余劳动的追求是没有限制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商品生产发展的最高阶段,资本家对剩余劳动的追求是他们的唯一目的。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8]值的生产。”

资本家对剩余价值表现出无限的贪欲性,是由资本主义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资本家把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劳动变成货币,然后用这些货币再去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重新变成资本,生产新的、更多的剩余价值。从来没有一个资本家因为赚了一次剩余价值就心满意足了,在他们心里,剩余价值总是多多益善,永无止境。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正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区别于以往任何一种剥削形式的重要特点。

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资本家的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是以能否带来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多少为转移的。只要这种生产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资本家就会一拥而上;如果这种生产能够带来极大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就会不管这种生产对社会是有利还是有害,会不顾一切法律去冒险,甚至赴汤蹈火都在所不辞。例如,军火工厂的资本家明知武器能杀人,但为了发财,还是会大量生产卖给别人,他从来不管卖出去的武器会杀人。

物质生产是这样,精神生产也是这样。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好多电影、报纸杂志、书籍充满了淫秽的内容,以此吸引读者,扩大销路。至于这些东西会给社会和下一代带来什么,他们根本不去考虑。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方面和过程。

在了解剩余价值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了解资本的本质。[1]《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版,第186页。[2]《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版,第190页。[3]《工资、价格和利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181页。[4]《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347页。[5]《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版,第221页。[6]《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243页。[7]《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版,第444页。[8]《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版,第295页。二、什么是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是以资本为主体的社会制度,这种以资本为主体的社会制度尊重资本和财产为私人所有,任何人都不得非法侵占,这就是私有制。

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最重要的内容,没有私有制就没有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要求不同资本发挥各自作用和价值来推动社会发展,这一发展形成了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局面。

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有贫富悬殊的现象,是因为一部分人掌握着生产资料,这些人可以借此剥削别人;而另一部分人没有生产资料,只能给这些人打工,受他们剥削。

那么,资本主义的剥削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资产阶级又是如何来剥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呢?

资本主义的产生要有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大量的货币财富积累在少数人手中;

第二,有大批的自由劳动者存在。他们虽然有人身自由,但因为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了生活,不得不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所谓“自由劳动者”有两个意思:一是他们出卖劳动力不受任何限制;二是他们脱离了土地和一切生产资料,成为“无产者”。

英国、荷兰、法国的资产阶级曾组建了一个东印度公司,疯狂地进行劫掠性的贸易。这种贸易给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巨额的财富。例如,在16世纪,印度的辣椒运到英国后,价钱比在印度贵8倍,丁香要贵21倍。1697年,运载一船殖民地的商品到荷兰,也可以获利三四倍。

从1757年到1815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从印度掠夺的财富高达10亿英镑,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源泉。

当美洲发现金矿和银矿时,资产阶级的出征队伍便组织起来了。他们漂洋过海,屠杀印第安人,抢劫他们的金银财宝。

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殖民者从美洲掠走了几百万公斤的黄金和上亿公斤的白银,使殖民的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了。为了保护这些黄金和白银,绝大多数土著居民被杀掉了。

资产阶级在美洲开采金矿和银矿需要工人,开采这种劳动十分艰苦,一般人干不了。于是,欧洲的商人跑到非洲去,从非洲通过各种手段绑架大批身强体壮的黑人,把他们运到美洲卖给奴隶主,用以开采金矿和银矿,获得巨额厚利。1771年,英国贩卖奴隶的海船达190条,一次可载运47000个奴隶。1686~1780年,英国向美洲共贩运了230万个非洲黑奴。18世纪末,每年由非洲运出的黑奴竟有50多万。一个黑奴的身价在美洲要比在非洲贵10倍,英国的大城市利物浦成为奴隶贸易中心,靠黑奴贸易很快发展起来。持续4个世纪的奴隶贸易,从非洲贩到美洲的黑人竟达1500万人之多。

新兴的资产阶级通过这些手段获取了大量财富,为加速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积累了必要的货币资本。对此,马克思写道:“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1]主要因素。”

资本的原始积累不论采取哪种方法,都离不开“暴力”两个字。这些原始资本并非资本家靠勤俭和节约得来的,而完全是用暴力从本国和殖民地掠夺来的。在原始积累过程中,不知死了多少人,可谓血流成河,杀人如麻。运送黑人的船靠岸后,里面总要运出好多尸体。至于死在途中,被扔到大海里的,那就更多了。马克思说得十分深刻:[2]“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生产由小农经营,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这时,生产者和生产资料是结合在一起的,小农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他们从不离开土地,因为他们一旦离开土地就无法生存了。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为了让这些小农离开土地,去给资本家打工,资本家疯狂地掠夺土地,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让他们无家可归,只得到资本家的工厂去做工。

资本家疯狂地掠夺土地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圈地运动。欧洲圈地运动是指15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建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这种情况在英国、德国、法国、荷兰、丹麦等国家都曾先后出现过,而以英国最为典型。所谓圈地,即用篱笆、栅栏、壕沟把强占的农民土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大批丧失土地和家园的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接着,资本家要雇用这些游民,把他们变成工人,作为劳动力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于是,资本家首先要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

当千百万人被迫与生产资料分离成为游民后,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便颁布种种血腥法令,把他们一批批强行赶进工厂,迫使他们接受雇佣劳动制度。当初,大批失去生产资料的人流离失所,沦为乞丐、流浪者,许多人不适应新的雇佣劳动制度,不愿意到工厂去。为了要他们接受雇佣劳动制度,进入资本家的工厂充当雇佣劳动者,西欧各国都颁布了惩治乞丐和流浪者的血腥法律。例如,英国亨利八世时期(1509~1547)的法律规定,流浪者第一次被捕时,要绑在马车后面打得遍体流血为止;第二次被捕时,要割去半只耳朵;第三次被捕时,要处以死刑。在亨利八世时期,这样处死的流浪者竟达72000人。爱德华六世即位的第一年(1547),又颁布了一条法律,凡拒绝到工厂劳动的人,如被告为流浪者,就成为告发者的奴隶;如果奴隶逃亡达14天,就要判为终身奴隶,并在额头或脸颊上打上“s”字样的烙印;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处死。到了伊丽莎白执政时期,许多流浪者被绞死,每年都要绞死三四百人。这种对付流浪者的惨无人道的法律,在英国一直保持到18世纪,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则施行得更久。马克思说:“这样,被暴力剥夺了土地、被驱逐出来而变成了流浪者的农村农民,由于这些古怪的恐怖的法律,通过鞭打、烙印、酷[3]刑,被逼习惯于雇佣劳动制度所必需的纪律。”

由于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无以为生,又有法律的威逼,出卖劳动力就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对于这种变化,马克思描写得极为生动:“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4]家来鞣。”

工人进厂后,资本家的剥削便开始了。[1]《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版,第819页。[2]《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版,第829页。[3]《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版,第805页。[4]《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版,第200页。三、资本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一)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资本和资本主义密不可分,它们都离不开商品,而商品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

人类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下,逐步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变,至今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形态。每种社会形态都有特定的经济制度,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历史阶段。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最先,人们以石器工具为主,进行狩猎、捕鱼、采集野生植物维持生活。

后来,人类发现了火,提高了同自然界做斗争的能力。恩格斯说:“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在狩猎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原始畜牧业;在采集植物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原始农业。

后来,人类发明了制陶术,开始了定居生活,畜牧业和农业分开,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发明了金属工具,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金属时代,这就加速了农业、畜牧业的大发展,并出现了纺织、酿酒、金属加工等手工业。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并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总之,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金属工具为辅;生产活动以原始农业、牧业为主要劳动,借以获取生存资料。这种共同的联合劳动,共同的占有生产资料,就形成了原始公社制。

在原始公社制的社会里,人们按照年龄、性别实行自然分工,集体参加劳动,平均分配共同劳动的成果。这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原始社会末期,劳动方式由集体劳动过渡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与此相应,生产资料公有制也逐步转变为私有制。原始公社的头领、氏族酋长、军事首领不仅占有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还把战俘和氏族内不能抵债的成员压迫为奴隶进行剥削。这就产生了脱离劳动、剥削他人的奴隶主和失去自由、受人剥削的奴隶。

这时,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范围的扩大,剩余产品的增多,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一部分人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成为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少数富裕家庭,极力扩大对奴隶劳动的剥削。当奴隶劳动扩展到社会全部生产部门,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存的基础时,人类社会便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抗阶级,形成奴隶制度,进入阶级社会,即奴隶制社会。

在奴隶社会,金属工具被广泛地应用,出现了简单的水利设施,农业、牧业、手工业都有了新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了。

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主直接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从事生产的奴隶。这是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奴隶主在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剥夺了奴隶的一切权利;在经济上处于剥削地位,完全脱离劳动,占有奴隶大部分劳动产品,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广大奴隶没有人身自由,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在奴隶主的暴力手段下被强制从事繁重的劳动;全部劳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按照奴隶主利益进行分配。这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一般特征。

在奴隶社会,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对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出现了城市和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商品交换的发展,使奴隶主经济日益卷入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奴隶主加重了对奴隶的剥削,商人的贱买贵卖加速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等小生产者的分化,高利贷者的盘剥扩大了奴隶阶级队伍。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城市,逐步成为奴隶主统治、剥削奴隶,手工业者、商人、高利贷者从事经营和剥削活动的政治、经济中心。

广大农村居住着的大多数奴隶和农民,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处于贫困、愚昧和落后的状态,形成了城乡对立。

随着奴隶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处于完全脱离体力劳动的奴隶主中的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国家、监督生产,进行文化、科学、艺术等活动;而广大奴隶和其他劳动者则终身从事沉重的体力劳动,从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完全分离。脑力、体力劳动的分离是以奴隶主剥削奴隶为基础的,奴隶主把从事脑力劳动视为巩固阶级统治的特权,十分鄙视体力劳动。因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具有阶级对立的性质。

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但是,它的出现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在奴隶社会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了一定改进,金属制品成为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杀战俘,利用他们做工,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奴隶主集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有利于分工协作,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古代文化的繁荣。然而,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容纳余地是有限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奴隶制生产关系就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奴隶制度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尖锐化,集中表现为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奴隶对奴隶主采取了逃亡、破坏工具、武装暴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反抗斗争,特别是奴隶暴动对奴隶制度的瓦解起了决定作用。但是,奴隶暴动带有自发性,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只能动摇奴隶制度的基础,同时为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奴隶社会末期,由于奴隶的不断反抗,奴隶主已难以利用奴隶劳动来经营农业等多项生产活动。奴隶主不得不改变原先的经营方式,把自己的土地分成若干小块,租给破产的农民和被释放的奴隶耕种,定期收租或劳役,这就是隶农制。

隶农制是奴隶社会内部出现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隶农是封建社会农民的前身。这样,一些奴隶主、商人、手工业者等富裕的自由民就逐渐变成了新兴的地主阶级;而奴隶和破产的小生产者则逐渐变为封建农民。新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在奴隶社会内部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逐步为封建制社会所代替。

在封建社会,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铁制工具被广泛地使用,水利灌溉成就显著,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牧业和副业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农民或农奴等劳动者,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地主迫使农民或农奴耕种其土地,以劳役地租、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的形式,剥削和压迫农民或农奴。所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两大对立阶级。

农民或农奴通过缴纳地租取得了耕种地主土地的使用权,从而建立起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经济。小私有经济是农民区别奴隶的主要标志。这种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封建地主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他们对农民阶级的统治和剥削,这是封建经济能够长期存在的重要条件。

封建地主还以超经济强制迫使农民为他们劳动。超经济强制是指封建地主强加于农民的一种以人身依附关系为特征的非经济强制形式,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持和加强剥削的一种手段。

在封建社会,基本上以家庭为经济单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也存在着城乡对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在经济上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体,在政治上是保护封建地主财产、维护封建制度的中心。封建城市的日益繁华,是以广大农村贫困为基础的,城乡对立也日益加深。

在封建城市里,由于手工业的发展和手工业者之间的竞争,出现了封建行会组织。

在行会内部,行东和帮工、学徒之间,既是师徒关系,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剥削关系。封建行会制度,既是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又是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的产物。

封建社会早期的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是因为封建地主剥削压迫,农民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缺乏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的积极性;手工业者受到封建行会的束缚,不能有效地提高生产技术和扩大再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闭关自守、墨守成规的旧习,严重束缚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封建割据和自然经济阻碍自由贸易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阻碍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封建行会制度妨碍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因此,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所以,变革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就成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促使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削弱,城乡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逐步取代封建经济,人类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尽管在封建社会末期就产生了,但是其发展是不顺利的。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特别是封建地主阶级国家政权、封建教会等封建主义上层建筑,拼命维护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妄图保存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时,只有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更快地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于是,资产阶级决定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从而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早在14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从16世纪开始,资产阶级就发动了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

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广大农民和工人是革命的主力军,但由于农民是小生产者,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工人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还没有自己的政治纲领。这样,农民和工人都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者。结果,资产阶级掌握了革命领导权,夺取了革命胜利成果,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开始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1688年确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从17世纪到19世纪,西欧各国资产阶级利用广大农民、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力量,先后推翻了本国的封建制度,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利用政权力量颁布和施行各种政治、经济政策,消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取消封建行会制度和封建特权,结束封建割据的状况,从而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和国内市场,进而又开展大规模的产业革命,逐步完成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变,形成了国际分工,开拓了国际市场。

这样,资产阶级迅速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奠定了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从而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二)可变资本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性

人们用直观的方法来看,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品,如厂房、机器、原料、产品等。因此,资本的本质被物的外壳遮盖着,人们在观念上就往往容易把厂房、机器、原料等物品本身当做资本。其实,资本并不是一件件的物品。通过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如果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物品不被用于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不能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那就不是资本,而只是一般的生产资料了。因此,资本并不是物的属性,它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产物。

原始人所使用的石头和棍子,它不是一种剥削人的工具,而只是单纯的劳动手段,因而不是资本;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主和封建主所掌握的生产资料虽然已经成为剥削人的手段,但他们剥削的是奴隶和农民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而不是剩余价值,由此也不是资本。

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1]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

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者抓住表面现象给资本下定义,说生产资料就是资本,目的是混淆一般的生产资料和资本的界限,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同时,根据这种观点,资本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而只要有人类存在,只要进行生产,资本就会存在,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制度岂不是万世长存了吗?这是用物的假象来迷惑人。

因为资本只有依靠榨取剩余价值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所以它必然不断地吸工人的血,残酷地剥削工人。资本的人格化就是资本家,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家的一切活动都代表着资本的要求,是由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因此资本家对剩余价值像狼一样的贪婪,有着永无止境的欲望。雇佣工人“只要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可[2]供榨取,吸血鬼就决不罢休”。

资本家要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必须把他的资本变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另一部分用来购买劳动力。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上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把用于购买生产资料那一部分资本称作不变资本,把用于购买工人劳动力那一部分资本称作可变资本。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对于进一步揭露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有着极大的意义。

为什么马克思把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这一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呢?这是因为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改变自身存在的形式,只是把原有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劳动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其价值并没有随着生产资料存在形式的改变发生丝毫增殖。例如,资本家用20000元买了缝制衣服所用的棉布,这些棉布通过生产过程虽然变成了衣服,但是它的价值并没有增加,仅仅是把原来以棉布形式存在的20000元的价值转移到衣服中去了。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生产资料是以不同的形式被消费掉的,因而价值转移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像厂房、机器等的生产资料并不是经过一次生产过程就消耗完了,它们可以参加许多次生产过程,每一次生产过程只是消耗了一小部分。因此,厂房、机器等生产资料的价值并不是一下子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根据这些生产资料磨损消耗的程度逐渐地将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例如,资本家用100000元买了新机器,如果这台机器的使用时间是5年,那么,这台机器每年就把20000元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经过5年的时间,才能将其全部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厂房、机器等生产资料的使用寿命越长,在每次生产过程中转移的价值就越少;反之,在每次生产过程中转移的价值就越多。而另一部分生产资料,如原材料、燃料等只经过一次生产过程就全部消费掉,因而它们的价值也就一次性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但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不管在生产过程中价值是一次性转移还是逐步转移,价值量都不会发生变化,只是价值量转移的速度有快有慢而已。因此,马克思把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同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相反,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为购买劳动力而支付的价值,而且能生产出比这个价值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例如,在一个拥有1000个工人的工厂里,如果每个工人每天创造4元新价值,那么,这1000个工人每天就能生产出4000元的新价值。劳动力的价值要小于它所创造的价值,假定每个劳动力一天的价值是2元的话,那么,这个厂的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每天只有2000元。这样,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通过生产过程,价值增殖了一倍。由于购买劳动力的这一部分资本能够使价值量发生变化,即能够使价值发生增殖,生产出剩余价值,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称为可变资本。

通过对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我们进一步看出剩余价值并不是由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带来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是由雇佣工人创造出来的。这样,就揭露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那就是可变资本。

这就是资本与资本主义的关系。[1]《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362页。[2]《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版,第334~335页。[1]四、资本主义的本性是什么

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不但不同情帮助他们推翻封建制度的同盟军,反倒加紧了对工人和农民的剥削。其实,这也不足为怪,这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的。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是极为残忍的:

一是延长劳动时间。

在资本家的工厂里,工人每天最少也得干12小时的活儿,有的甚至十七八个小时,还有的工作时间根本就没下限,逼着工人往死了干。工人是“上工不迎日出,下工不送日落”。例如,烤烟工人每天都得在温度很高的房子里一连干上十七八个小时,逢年过节生意好时更是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在这样没有休止的劳动中,工人的身体当然吃不消,不少工人干着干着就晕倒了,好多人倒在火堆上烧伤了腿,成了残废。

资本家除了公开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榨取工人的血汗外,还背地里想出好些点子来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例如,有些资本家用提前上工、推迟收工的办法来延长劳动时间。名义上规定工人每天干12小时的活儿,夏天中午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可是一到中午,资本家就把表针朝前拨,工人端起饭碗,刚吃几口就到下午上班的时间了。到了冬天,资本家又把表针往回拨,天都大亮了,老板的表才5点多钟。工人们每天都得给资本家多干两三个小时的活儿。还有的资本家用强迫工人加班加点的办法来增加劳动时间,工人每天上下工都是两头黑,根本就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

二是提高劳动强度。

资本家在不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情况下尽量逼着工人多干快干,这就等于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例如,有个工人一天干10小时的活儿能做6双鞋,资本家却强迫他提高劳动强度,10小时里要做9双鞋。表面上看起来,劳动时间还是10小时,实际上却干了15小时的活儿,等于剩余劳动时间延长了5小时。

资本家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鬼点子特别多,有的在规定的干活儿时间里不让工人喘气,连工人吃饭时间都不给。工人上工以后要一气干上16小时,中间根本不休息。工人从早熬到晚,肚子当然很饿,只好一边干活儿,一边偷着吃自己带来的冷饭。

资本家为了让工人抓紧时间干活儿,还不让工人上厕所。可工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