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美容祛斑灸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9:58:14

点击下载

作者:何天有、何彦东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何氏美容祛斑灸法

何氏美容祛斑灸法试读:

前言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容颜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美容的方法很多,现代医学常用手术及非手术疗法治疗损容性疾病。中医美容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以达美容养颜、防治面部损容性疾病的目的。

针灸有很好的美容效果,是一种回归自然的绿色疗法,因其没有毒副作用,故被美容业推崇与追求,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灸法美容更是效果独特,方便实用。但以往的针灸美容在理论上缺乏系统总结,方法上少有创新,疗效上有待提高。有的美容技师对我说:在美容院一般都用常规的皮肤护理,如清洗、敷面膜、按摩等,虽有一定的美容效果,但不能持久,尤其对于面容衰老、色斑等,效果不明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听说针灸能美容祛斑,你有什么好办法?

因此,我针对美容祛斑这一主题,系统总结了美容祛斑的中医学理论,分析了面容衰老、面部色斑的病因病机,探讨了美容祛斑灸法的作用机理,提炼出美容祛斑的常用灸法。我结合自己40余年的临床经验,在何氏药物铺灸疗法的基础上,创立了何氏美容祛斑散,创新了美容祛斑面部灸法、美容祛斑脏腑灸法、美容祛斑冲任灸法、美容祛斑循经灸法、美容祛斑回旋灸法等,形成了何氏美容祛斑灸法体系。

本法在中医理论整体观的指导下,正确处理面部与整体的关系,经历了理论升华、临床实践、科学研究三个阶段。先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广运用,收到显著疗效,后在南宁、杭州、广州、兰州等地举办何氏美容祛斑灸法核心技术学习班,经推广应用后,反映很好,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为美容祛斑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

艾灸是我国最古老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曾为人们所忽视。近年来,在党的中医政策的感召下,灸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艾灸之火犹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世界大地燃烧起来。由于艾灸疗效显著,并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各医疗机构普遍应用;又由于其方便实用、操作简单、易于普及等特点,逐渐走向社会与家庭,各地的艾灸养生馆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且遍地开花。有人问我:你一位国家级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怎么也赶时髦,搞起艾灸来了?我回答:《备急千金要方》曰: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我在临床中就是以针灸并重、灸药结合而治病的,研究灸法是我应尽的责任。我认为,灸法的研究重在继承、创新与提高,很有必要用毕生精力去研究、开发其价值。我将40余年灸药结合的经验进行总结,出版了《何氏药物铺灸疗法》,深受同道及社会的认同,被称为灸法的重大突破。我又与韩国针灸学会会长、百岁老医生金南沫先生合作出版了《灸治百病》一书,使灸法走向世界。有人称我是灸法大师,我可不敢当,只是对灸法的传承和创新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对此我感到很欣慰。

为了使灸法进一步发扬光大,顺应针灸与美容行业的需求,我的学生何彦东将我的这些经验整理成册,编成《何氏美容祛斑灸法》一书,与同道及有志之士共同商榷。由于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只要能为爱美之人减少一些苦恼,增添一份光彩,我就心满意足了。何天有2016年8月第一章美容祛斑灸法概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容颜和美的体态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中医美容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美容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应用中医的方法和手段预防与治疗人体的损容性疾病,及对损容性生理缺陷进行修饰或矫正,以预防保健、延缓衰老、驻颜养容、维护人体形神之美为基本目的的专门学科。

中医美容可分为美容治疗和美容保健两大部分。美容治疗是指在中医美容学基本理论指导下,采用中医方法和手段治疗人体的损容性疾病,消除疾病所致的容颜缺陷,达到维护人的形象美的目的。美容保健是指在中医美容学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保健药品、保健食品,以及运动、养生等多种方法和手段,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驻颜美容的目的;或者使用中药化妆品,通过装饰的方法掩盖人体损容性生理缺陷,如面部瑕疵等,达到增强美容的效果。二、灸法美容是中医美容的重要分支

灸法美容是中医美容的一个分支,它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理论为指导,强调中医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等基本特点,应用灸疗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功能,从而消除损容性疾病的病因,使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同时可扶正祛邪,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以达到改善面色、抗皱防皱、美容祛斑的保健与治疗效果。三、美容祛斑灸法是美容祛斑的重要方法

美容祛斑灸法根据色斑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将艾绒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经络腧穴,借助艾灸和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达到美容祛斑的效果。灸法的种类很多,如艾炷灸(直接灸、隔物灸)、艾条灸(温和灸、雀啄灸)、温针灸、药物铺灸等,均可在美容祛斑灸法中选择应用。四、何氏美容祛斑灸法是美容祛斑的重大创新

何氏美容祛斑灸法,是国家级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何天有教授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总结40余年的临床经验而创新的一种祛斑美容方法。面容衰老与面部色斑不单纯是面部问题,而是与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经络失养或阻滞不通、外邪侵袭等有着密切关系。故应从整体观出发,充分认识其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辨证用药,辨证施灸。何氏美容祛斑灸法包括美容祛斑脏腑灸法、美容祛斑冲任灸法、美容祛斑循经灸法、美容祛斑面部灸法、美容祛斑回旋灸法、美容祛斑循回灸法等。该法使用独创的美容祛斑散,灸药结合,对美容祛斑有显著疗效。本法技术含量高,操作方法简便易学,安全可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并且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器械设备,适用于大、中、小各级医院及美容机构应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第二章美容祛斑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最早的美容方法就是洗脸,其后发展为面部敷粉美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面脂、唇脂与发脂,其后,随着人类对美容要求的提高,开始通过医学的手段以达到美容的目的。

中医美容中针灸美容的方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说文解字》曰:“砭,以石刺病也。”据文献资料记载,人类很早以前就开始用砭石治疗头面部皮肤的疾病,这是针灸治疗损容性疾病的雏形。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经络学文献,其中就对黧黑斑一病做了论述,表明当时已采用灸法治疗损容性疾病,开创了美容祛斑灸法的先河。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第一本中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美容学的理论基础,它从整体观出发,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人的头面五官、颜面肤色与脏腑、经络、气血有着密切联系。《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其华在面”“肺主皮毛”……强调了脏腑、经络、气血与面容的关系,为灸法美容保健与治疗损容性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晋代针灸学家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发展并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等内容,并在腧穴下注明了艾灸的壮数。《针灸甲乙经》中记载了很多有美容和治疗损容性疾病作用的腧穴,为后世美容保健起到了推动作用。

隋唐时期,灸法颇为盛行,已有专门的“灸师”之称,灸法的种类与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有很多针灸美容与养生保健的内容,其中记载的“面药”“妇人面药”,是中医美容方剂的最早记载,开创了中药面膜美容的先河,为研究中医面部美容制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还有唐代中医学家王焘在其所著的《外台秘要》中,介绍了灸法在美容保健中的应用,为灸法美容的推广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

宋代非常重视中医美容,在《太平圣惠方》中载有美容方187首,治疗损容性疾病方400余首,体现了中医美容内外兼治的整体观。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重新考订明堂经穴,于1026年绘制成《铜人针灸图经》,使医者按图取穴、按穴治病。其设计制作的两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使针灸学有了直观的模具,也为针灸美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促进了针灸美容的全面发展与进步。窦材的《扁鹊心书》中还记载了养颜润面的窦材灸法,极大丰富了针灸美容的内容。

金元时期灸法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贡献在“热证可灸”方面。刘守真明确指出,灸法有“引热外出”“引热下行”的作用,也说明了灸法可用于热证所致的损容性疾病的治疗。张元素的脏腑辨证学说,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朱丹溪的相火论、阳有余而阴不足论,均对应用灸法美容从脏腑入手、从脾胃调理、以平衡阴阳为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元代名医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提出“阴虚疾势困重……则灼艾法为良”,书中所载针灸治疗的56个病症中,灸疗占十之八九,其中涉及灸疗美容保健的内容也有十之一二。元代滑伯仁的《十四经发挥》,补充任督二脉为十四经,对任督二脉在美容中的应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清时期针灸学家辈出,灸法论著颇丰,是针灸学发展的鼎盛时期,针灸美容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对雀斑、黧黑斑、黑子、酒渣鼻等损容性疾病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介绍了百余味美容药物,对中医美容做出了很大贡献。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强调针灸并用,是《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大的总结。《针灸大成》中论述了很多治疗损容性疾病的方法,如针刺丝竹空穴治疗倒睫、灸合谷穴治疗口眼斜等,为针灸美容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推动了针灸美容学的发展。

晚清时期,道光皇帝等封建统治者以“针刺火灸,均非奉君之所宜”,禁止太医院等官方机构用针灸治病。民国时期,西方医学进入中国,在医学上有西医替代中医之趋势,并有“废止中医”之流的抵制,使针灸疗法逐渐走向衰退,针灸美容也是一样。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掘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一系列中医政策与发展措施,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与应用。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中医药院校、中医医院,设置了针灸专业与专科,并建立了专门的科研机构,针灸医疗、科研、教学等诸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针灸美容事业也获得了新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针灸美容事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很多中医药院校开设了中医美容或针灸美容专业,形成了新的针灸美容人才队伍,使针灸美容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针灸美容的疗效也得到了充分认可,深受国内外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进入21世纪,人们追求健康,寻求自然美,渴望回归自然,灸法美容作为一种绿色疗法,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第三章美容祛斑灸法的中医学基础

美容祛斑灸法需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所以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非常重要。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古代唯物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定期的实践观察,并通过分析对比、综合与归纳,在无数次修正重复后,达到了升华。形成了以整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脏腑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方法的完整理论体系。一、整体观念

所谓整体观,是中医对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即天地之间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用以研究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与治疗;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用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生理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由各脏腑组织与器官组成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如五脏六腑与皮、肉、脉、筋、骨等形体组织,以及口、鼻、舌、眼、耳、前后二阴等组织器官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以心为例,心与小肠相表里,主血,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其他脏腑亦是如此。(2)病理

人体各脏腑组织与器官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如脏腑功能失调,可以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体表组织器官有病,也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脏腑;同时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也通过经络相互影响而传变。例如:外感风寒,皮表受邪,可致肌肤腠理营卫不和,抵抗力下降,而发生恶寒、发热、咳嗽、脉浮等症,又由于肺与皮毛相表里,外邪袭肺,肺失宣降,则发生咳喘、痰多等;肺气不能布散体表,肌肤失养,则面色白,肌肤干燥等。又如:肝病初起为肝气郁结,继而横克脾胃,引起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大便溏泻、面色萎黄等,这些病症大多为脾胃功能失调的表现,但实为肝病影响了脾胃功能所致,即《金匮要略》所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再如:肝火、心火上炎,则见面红面赤;心血不足,则面色苍白,面容憔悴;脾胃虚弱,则唇舌色淡,面色萎黄等;肾虚,则面色黯黑,耳鸣耳聋等;这些都是脏腑失调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组织器官的临床表现。(3)诊断与治疗

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将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可用于了解脏腑的病变,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正如《黄帝内经》曰:“有诸内,必行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所病矣”。例如:面容衰老、面部色斑,伴见面色苍白、唇甲色淡、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月经量少、舌质淡、脉细,辨证为心血虚,治以补益心血为主。又如:面容衰老、面色黧黑、脱发、耳聋耳鸣、腰膝痿软等,诊断为肾经亏虚,治以滋补肾精为主。

2.人与自然对立统一(1)生理

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界也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正如《黄帝内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人体通过体内的自然调节机制,在一定的生理限度内,保持着人与自然界的适应统一,当然,这种适应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能动的适应,故《黄帝内经》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第一,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黄帝内经》曰:“天食人以五气(臊、焦、香、腥、腐),地食人以五味(酸、苦、甘、辛、咸)……气和以生,津液相成(气味相合),神乃自生(生机旺盛)。”此处“五气”“五味”主要指空气与饮食水谷,所以人要呼吸新鲜空气,避免污浊之气;还要均衡饮食,不可过偏。

第二,四时气候与人体脏腑相通应,如“肝气通于春,心气通于夏,肺气通于秋,肾气通于冬”。

第三,人体受自然界气候的影响,其生理活动亦必须进行相应的调节。《黄帝内经》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这里所说的“应”,即相应、调节、适应之意。如何调节适应呢?《黄帝内经》又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这就是说,天热或穿着过多则人体出汗,机体以出汗散热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天寒则少汗而尿多,既保证了水液代谢,又可保暖,以保证人体阳气不过多向外耗散。所以,在一年四季之中,随着自然气候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进行着相应的生理性适应调节。

第四,中医学还认为,不仅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影响,一天之内,随着昼夜晨昏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因此做出相应的调节。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气门,即汗孔,又称玄府,为人体出汗、散发热量、调节阴阳平衡的主要途径(其他还有呼吸、排泄途径,但都不如皮肤面积大,散热量大)。也就是说,人体的阳气(热能)于白天运行于外,推动着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进行各种功能活动。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最盛,夜晚则阳气内敛,便于人体休息,恢复精力。故中医学认为“阳入于阴则寐”。

当然,地理之差异,气候的变迁,对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人体也有相应的调节和适应。

第五,地区与方域对人体也有影响。《黄帝内经》将地区方域分为东、南、西、北、中五方。《黄帝内经》认为:“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说明了某些地方病与环境的关系。在生理状况下,地方差异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如江南多湿热,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腠理多致密。一旦异地而居,则人体有一段适应过程。(2)病理

如果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或者气候变化过于剧烈,超过了人体生理调节适应能力时,则人体就会生病。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体正气不足时,人体抵抗力下降,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乘虚侵袭人体而发病,即《黄帝内经》所述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二是季节不同,其发病类型也不同,如春季多温病(呼吸道疾病),夏秋季多暑湿(中暑、消化道传染病、消化不良),冬季多病伤寒(伤于寒邪)。三是在一天里由于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白天病情较轻,夜晚病情较重,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惠;日中人气(阳气)长,长则胜邪,故安(病情安稳);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病情加重);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病情更重)。”(3)诊断与治疗

反映于论治方面,在人与天地相应思想的指导下,于临床中,中医学创立了“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辨证论治原则,在临床中有重要意义。

3.整体观念在美容祛斑中的应用

面部与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肺主气,朝百脉,主皮毛,肥腠理,温肌肉,开窍于鼻;心主血,其华在面,开窍于舌等。

面部的变化可反映脏腑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如面容衰老、皱纹、色斑等损容性疾病,为脏腑与各器官的功能失调反映于面部的结果。

面部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自然界的空气为面部皮肤提供了充分的氧供应,适当的日光照射有助于面部合成维生素与必需的物质,自然界的饮食五味为面部提供营养保证;四时的气候变化对面部有着不同的影响,如六淫过盛,则可侵袭面部而发病。故人们要主动适应自然,做到慎起居、调饮食、避风寒、防曝晒等。在保健与治疗方面,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二、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主要用于辨别证候,确定治疗法则。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症状、体征等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判断其属于何种性质的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论,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辨证就是识病,是决定治疗的前提与依据;论治是治病,是决定治疗疾病的手段与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辨证论治的过程,是中医学认识与治疗疾病的必需过程,是中医学的精髓。

中医的辨证论治是指导临床诊疗的重要法则,在具体应用中,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如一种疾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可用不同的方法去治疗;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出现同一证候,可以用同一方法去治疗。故在临床上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等处理方法。

2.辨证论治在美容祛斑中的应用(1)四诊合参

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即望其面色,神态,色斑的形状、颜色、深度,皱纹的部位,舌质、舌苔等;问其主要症状,痛苦所在,发病经过,病史,伴见症状,所喜所恶,妇女要问经、带、产等;闻其声音,口鼻气味与排泄物的气味等;切其肌肤、肢体与脉象。然后将四诊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排队,把病因病机有联系的排在一队里,为辨证提供第一手资料。如:某女,30岁,主诉面部色斑4年余。自4年前产后面部出现色斑,部位在两颧部,两侧对称,黑黄褐斑,触之不碍手,经中药治疗无效。伴见心悸、失眠、多梦,月经量少、色淡,白带清稀无异味。面色苍白无华,语言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象细弱。(2)辨证求因

辨证求因就是在四诊的基础上,根据所采集的症状、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求得疾病的本质和病因所在,辨清所属的证。例如以上病例,患者色斑为产后出现,是因产后损及气血,进而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见心悸、失眠、多梦,月经量少,面色淡,舌质淡,脉细弱等。(3)因证施治

因证施治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因证立法而施治。如所举病例,色斑因心血不足所致,法以补益心血、养血祛斑,取心俞、膈俞、血海等腧穴,灸用补法。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包括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思想,是我国古代人民用以认识自然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借以阐明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1)阴阳具有普遍性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之中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统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致无穷。故《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2)阴阳具有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如一天之中,昼为阳,夜为阴;白昼之中,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之中,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所以《黄帝内经》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进一步说明了阴阳的相对性。

2.阴阳的基本内容(1)阴阳相互对立

阴与阳是相互对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不断取得动态平衡。以一年四季来说,有明显的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的温热之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凉,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正是阴阳之气相互制约、消长的结果。

阴阳相互制约的过程,也是相互消长的过程。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是如此,白天是阳气盛,阴气弱,而阳主动,阴主静,动的力量较强,制约了静,所以白天人就显得精神振奋;黑夜是阴气盛,阳气弱,由于静的力量较强,制约了动,故人就显得精神困倦。以白天和黑夜相比,阴阳之间有多有少,并不平衡,但从整个昼夜来看,还是趋于相对平衡的。

运用阴阳对立制约的原理,在机体的阴阳失调时,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2)阴阳相互依存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双方不仅是相互对立的,还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这一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叫阴阳的相互依存。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寒为阴,热为阳,没有寒就无所谓热。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守”是守于内,“使”是行于外。这是对阴阳相互对立关系的很好说明。这里的阴阳,主要是指物质与功能,即阴代表物质,阳代表功能。物质居于体内,所以说“阴在内”;功能表现于外,所以说“阳在外”。如果阴阳双方失去了相互存在的条件,就会导致所谓的“孤阴”“独阳”,甚至出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情况,也就不能再生化和生长了,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和阳之间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运动变化由盛而衰,由衰而盛,中医学称为“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平衡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阴或阳自身的消长,如阴阳在一日24小时中有盛有衰;二是指阴和阳互为消长,实际是指它们的互相制约;三是指阴阳之间以互长为主的运动状态,即《黄帝内经》中说的“阳生阴长”;四是指阴阳之间以互消为主的运动状态,即“阳杀阴藏”。阴阳就是在这样的不断消长过程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也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相对的动态平衡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有“阴消阳长”而无“阳消阴长”,或只有“阳消阴长”而无“阴消阳长”,即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形成阴或阳的偏盛或偏衰,导致阴阳的消长失调。对人体来说,即病理状态。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从而使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就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指阴“重”可以转化为“阳”,阳“重”可以转化为阴,寒“极”时便有可能向热的方向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的方向转化。“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3.阴阳学说在美容祛斑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整体,但可以分割为阴阳两部分。一般是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再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阳、肾阴等。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面部结构与脏腑等组织器官的联系,亦可用阴阳划分。(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如人体的功能活动和物质基础相对而言,则功能活动为阳,物质基础为阴,两者缺一不可,互相为用。(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就形成疾病。这些疾病,有的是由机体阴或阳的偏盛所致,有的是由机体阴或阳的偏衰所致,如果偏衰到一定程度,还会造成阴阳互损。另外,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所以阴阳失调所出现的病理现象,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证转化为阳证,阳证转化为阴证。面容衰老、面部色斑等损容性疾病与阴阳失调有关。(4)用于疾病的诊断与防治《黄帝内经》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面容衰老、色斑等损容性疾病与其他疾病一样,其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都可用阴阳加以概括。首先要分清阴阳,例如在四诊时,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问诊:怕热、口渴、喜冷饮者属阳,怕冷、口淡不渴者属阴;闻诊:声音洪亮,口与排泄物气味重者属阳,口无异味,排泄物无异味者属阴;切诊:脉象浮、数、大、滑、实者属阳,脉象迟、沉、小、涩、虚者属阴。在辨证时,首先用八纲辨证分清阴阳,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再用脏腑辨证等辨证方法,分清心阴、心阳、肾阴、肾阳的虚实,气血津液的阴阳虚实等。

阴阳失调是面容衰老、色斑等损容性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调整阴阳平衡,为防治损容性疾病的基本原则。正如《黄帝内经》所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首先,以阴阳的理论为指导,顺应阴阳的变化,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做好面部的调护与养生保健。第二,施灸时,根据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的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第三,灸药结合时,阳热者,配以寒凉的药物以泻热,“热者寒之”;阴寒者,以温热的药物以温阳散寒,“寒者热之”;阴虚阳亢者,则需滋阴潜阳;阳虚不能治阴,则又需益阳以消阴。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意。二、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所谓“五行”,即木、火、土、金、水5种基本物质元素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就是古人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为代表来归属事物的属性,以五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论述和推演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复杂的运动变化规律。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五行的抽象特征,五行的归类和演绎,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尚书》中的“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对五行的特征做了经典性概括。

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征,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特征。

火曰炎上,是指火光向上、焚烧、极热,引申为温热、向上、升腾等特征。

木曰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特征,引申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征。

金曰从革,从为顺从,革为变革,引申为金的变革、肃杀、下降、洁净等特征。

土爰稼穑,稼为种植,穑为收获,引申为土的承载万物、化生万物、为万物之母的特征。

3.五行的推演和归类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的。所以事物的五行属性,并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从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如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火等。

4.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并不是静止的、孤立不变的,而是处于相生和相克的变化之中,相生与相克维持了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与统一性。如果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相乘、相侮。故五行与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图

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的每一行对另一行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这是正常的现象。即木→火→土→金→水→木,依次递相资生,循环不息。这种相生,称为“生我”和“我生”,生者为母,被生者为子。如木生火,木为火之母,火为木之子,形成了一种母子关系。

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地依次相克、制约的关系,这也是正常现象。即木→土→水→火→金→木,它们之间依次克制,循环不息。这种相克又有“克我”和“我克”之不同。以火为例,则“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五行之间的相克,使任何事物都受到克制,以防止太过与不及,维持相对平衡。

相乘:是指正常的相克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的相克现象,是一种过度克制,有以强凌弱之意。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引起异常反应;或由于被克的一方本身虚弱,不能忍受对方的克伐,从而出现克伐太过的病理现象。例如,肝木太过强盛,影响了脾土的功能,这叫“木”乘“土”,即“肝气犯胃(土)”,或“肝旺乘脾”。或由于脾土本身不足,木克土的力量相对过强,使脾土更加不足,又叫“土虚木乘”。

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即欺侮的意思。这种情况叫“反克”,或者叫相克的反向致病。如木侮金,本来是金克木,由于木过于强硬,金不但不能克木,反受到木的欺侮,类似老百姓所说的“不快的刀砍不动硬木,反而卷了刃”,临床上叫“木火刑金”。又如,木是克土的,若木本身虚弱,不但不能克土,反而变成土侮木,这是一种反侮。

5.五行学说在美容祛斑中的应用(1)说明脏腑生理上的相互联系

五行学说以“取象比类”的方法,以五脏配五行。如《尚书》中说:“五行,一曰水,一曰火,一曰木,一曰金,一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以五行之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如木性条达顺直,有生长的特点,而肝气性喜舒畅,且主疏泄,又主生发之气,故属木;火为阳热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故属火;土为万物之母,有生化、养育万物的特性,而脾能运化水谷之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属土;金有清肃收敛之特性,金可发音,故肺属金;水有湿润下行之特性,而肾主人体水液代谢,使水液下行而排出体外,故属水。

五脏又联系着自己所属的五体、五官、五志、五液等,从而把机体各部分连接在一起,又将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及与自然界的五气、五味、五季、五位联系起来,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体系。

在美容祛斑应用中,可将五行所对应的脏腑、组织、器官、自然现象等有机联系起来,正确认识其生理功能。(2)说明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

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中医学以五行学说来阐述五脏疾病的传变。

在相生关系的传变中,有母病及子,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为肝母,临床上肾精、肾水不足,累及肝脏,就如母病及子。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如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故肝为心母,但心血虚、心火旺影响到肝,形成心肝血虚或心肝火旺,就称子病犯母。

在相克关系的传变中,有相克太过,如前所述及的木乘土,即肝郁太过,脾运不及,肝气横逆犯脾。还有相侮,如金本克木,倘肺金不足或肝火太旺,会出现肝火犯肺的反克现象。

在美容祛斑应用中,可将五行所对应的脏腑的病理与面部联系起来,正确认识病理现象。(3)用于疾病的诊断与防治《难经》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脏腑也。”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有病则必有外在表现,可以通过四诊诊察,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诊断上还可通过五行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推断病情,如先见面色红、口味苦、脉弦数,后见面色萎黄、口淡无味、脉弦细者,多为肝木乘犯脾土所致,并提示了病情的转归。

在防治疾病时,首先要顺应五行的变化规律,做好面部的调护与养生保健;再根据五行的生克规律确定治疗方案,如益木助火法,补肝养心法,培土生金法,滋水涵木法,培土治水法,壮水制火法,佐金平木法等。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且用之有效,在美容祛斑治疗中均可选用。(4)面部与五行人分类

美容祛斑时,首先要把人的体质搞清楚,然后才能根据体质,分析其特点与不足,借以指导美容祛斑的应用,或做参考。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人进行了分类:“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意思是说,人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还可以分成五类,即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按五行来分,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人。

太阳者,多阳无阴,在五行中属火型之人。《尚书》中说:“火曰炎上。”火总是向上窜,其性炎热,故火型之人,热烈、向上、好动,如同夏天一样。其人为人热情,工作奋进,朝气蓬勃,志向远大,善于外交,敢于冒险,有创业精神,思维敏捷,有创见,可能有一定的发明创造。其缺点是:性格急躁,容易发火,常爱与人争理,喜欢夸张,不切合实际,虚荣心较强,争强好斗。有文献记载:“火形之人,面色红,面瘦,头小。”

少阳者,多阳少阴,在五行中属木型之人。《尚书》中说:“木曰曲直。”树木总是向上、向外生长,故木型之人,积极向上,进取发展,如同春天一样。其人心胸开阔,能与人合作,擅长与人交往,工作积极向上,认真负责,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追求的目标比较切合实际,明智而富有同情心。《黄帝内经》中还描述此类型的人“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就是说,木型之人站立时头扬得很高,行走时惯于左右摇摆。其缺点是:对别人不服气,对上级不服从,有时情绪不稳定。有文献记载:“木形之人,面色青,头大长脸型。”

阴阳和平之人,阴阳平和协调,在五行中属土型之人。《尚书》中说:“土爰稼穑。”土居中央,生长万物,故土型之人,性情比较稳定,居中而不偏激,生活平静而安稳,一切顺其自然,不计较个人名利,有事业心,诚实而敦厚,并能适应环境,与人和睦相处,如同长夏一样。其人能统领四方。其缺点是:思想保守,没有开拓进取精神,反应较迟钝,行为不活跃,没有目标,缺乏理想。有文献记载:“土形之人,面色黄,圆脸,头大,腹大。”

少阴者,多阴少阳,在五行中属金型之人。《尚书》中说:“金曰从革。”金质强硬,“革”有变革、改革之意。故金型之人思想比较激进,意志坚定,行动果断,志向远大,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对他人有高支配力,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作风,并有严厉的气质。如同秋季一样,其人经过上进努力,定能有丰厚的收获。其缺点是:情绪急躁,不善于团结人,对人有时尖酸刻薄,嫉妒心较强,爱虚荣,爱斤斤计较,缺乏灵活性。有文献记载“金形之人,面色白,面方”。

太阴者,多阴无阳,在五行中属水型之人。《尚书》中说:“水曰润下。”水是往低处流的,能滋润万物,故水型之人比较主润,爱静不爱动,能适应自然与万物,如同冬季一样,善于收藏。其人性格柔和,谦虚、顺从,不好高骛远,办事讲究实际,且沉稳安静,足智多谋,对人富有同情心,善于与人交往,心地善良,善于发挥管理才能,有水滴石穿的吃苦精神。其缺点是:容易自卑,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有时情志抑郁,多愁忧虑,没有远大的目标。有文献记载“水形之人,面色黑,面部凹凸不平,多皱纹”。第三节 脏腑学说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大类器官。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称“六腑”,皆位于胸腹腔内。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一、五脏(一)心

心位于胸中,膈膜之上,两肺之间,偏于左侧,形似倒垂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血脉、主神志、主汗液,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

血即血液,脉管是血液运行的道路,又称“血之府”,血液在脉管内循环灌注、营周不休,主要靠心脏的推动作用。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是人体的循环中枢。心脏在人的一生中有规律地、不歇止地跳动(收缩与舒张),从而维持血液循环不息。故《黄帝内经》说:“心主身之血脉。”主血脉是心脏的重要生理功能。人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经常进行新陈代谢,既需要各种营养物质,同时又产生多种代谢产物。机体正是通过血液循环而取得代谢原料,并通过血液循环排除代谢产物。心脏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按一定方向在脉管内流行,从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2)主神志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指心所主之神志,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据现代生理学的认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而祖国医学则认为人的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且主要与心有密切的关系。如《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即担任、接受的意思。这说明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心的生理功能。(3)主汗液

古人有“五液”之说,汗为五液之一,乃心之液。《黄帝内经》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汗的排出又由腠理开合所决定。腠理开合失常,过闭则无汗,过开则自汗、盗汗,腠理之开合有赖于卫气之调和。

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汗血同源”,发汗过多可以耗津伤血。反之,津亏血弱之人,汗源不足,不宜发汗,这就是“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道理。(4)心与其他组织器官的关系

其华在面: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除能在脉搏上表现出来以外,还可表现在面部上。面部的脉络最为丰富,皮肤薄嫩,易于观察,所以心的气血盛衰可以表现于面部。《素问·六节脏象论》:“心者……其华在面。”所谓华,即荣华、精华之意。心的气血旺盛,则面色红润而有光泽;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面色白而无华;若心血暴脱,则面部色泽的改变更为明显。正如《灵枢·决气》说:“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至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血瘀阻,又常可见到面色青紫、口唇暗等表现。

开窍于舌:心位于胸中,心经的别络上通于舌,因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如《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开窍于舌,即心的精气上通于舌,保证舌的营养供应,维持了舌的正常功能。如果心有了病变,亦易于从舌体上反映出来。例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或舌体糜烂;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出现瘀斑;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则见舌强语謇。

2.心在美容祛斑中的应用

心主血,其华在面。面部的血管最为丰富,故面部色泽的变化最能反映心功能是否正常。如心之气血充盛,血脉通畅,则面色红润,富有光泽;心之气血不足,则面部供血不足,失其濡养,表现为面色白而无华;心阳虚衰而血脱者,则面色苍白如白纸;心血瘀阻者,则见面色青紫等。

心主神志,血为神之物质基础,心之气血是否充盛,可影响人的精神状态、面色、眼神、言谈举止等。心之气血不足,则睡眠欠佳,容颜易衰老,或发生色斑等损容性疾病。

以上病症均从心论治。在美容祛斑的应用中,常用补心气、养心血的中药组方;针灸常取心俞、膈俞、血海、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神门等腧穴,或循经取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的腧穴;养生保健时,可配合补心养血的食物食疗。(二)肺

肺位于胸中,上接咽喉,开窍于鼻,与外界相通。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皮毛,为一身之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与大肠相表里。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

指肺的呼吸功能以及肺在宗气生成和调节方面的功能与作用。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自然界里的清气被吸入,体内的浊气被呼出,主要是通过肺的运动来完成的,由于肺有宣有降,气就能呼出、能吸入,而且通过吐故纳新,又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使气道通畅,呼吸均匀。肺主气,除了指肺为气体交换之场所及肺的呼吸功能外,肺还主一身之气,与人体真气的生成有关。肺吸入的清气是生成真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说明真气一方面来源于肺吸入的自然界空气,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脾摄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两者与肾中之精气相结合,而组成人体的真气,以充养全身。(2)主宣发与肃降

宣发,是宣布、发散之意。肃降,是清肃、洁净、下降之意。宣发和肃降,是肺气功能活动的两个既矛盾而又相辅相成的方面。宣发的具体功能,是将元气、津液、水谷精微布散至全身,外达肌肉皮肤,无处不到,排除体内的浊气,宣发卫气于肌表,以发挥其屏障作用,通过出汗与呼气以调节水液代谢,祛除肺和呼吸道的浊痰。肃降的具体功能,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使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水谷精微下行布散,以保证吸入的清气为人体所用,代谢后无用的水液得以“下输膀胱”,并肃清肺和呼吸道的异物,以保证呼吸道的清洁。(3)朝百脉

指全身的血都通过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于全身。此外,虽然心脏的搏动是血液在脉中循环运行的基本动力,但还必须靠肺的协助,这是因为,肺有主气、司呼吸的功能,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而得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能生成宗气,而宗气有“贯心脉”以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所以,肺朝百脉的功能,实际上是肺协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4)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肺在水液调节中所起的作用,叫做“通调水道”。肺的宣发功能助脾将吸收的津液及水谷精微运输至周身皮毛,供生命活动所需。人体多余的水液排除有四条途径,即尿液、汗液、呼吸和大便,其中以汗液和尿液排出为主。而汗液、尿液及气道的排水均与肺的功能密切相关,如汗的排除由腠理的开合调节,而腠理的开合是受肺气的控制,肺的呼出之气中亦可排出部分水分。尿是水液外泄的主要途径,由于肺气的肃降,使水气下归于肾,再经肾的气化作用,一部分蒸腾上行,一部分下流膀胱,成为尿液而排出体外。《黄帝内经》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概括了水液的代谢过程。(5)主皮毛,为一身之表“皮毛”为一身之表,包括皮肤和汗腺、毫毛等组织,有分泌汗液、润泽皮肤和抵御外邪等功能。皮毛的这些功能,依赖于流布在皮毛的卫气作用,而卫气之所以能发挥这些作用,主要依靠肺气的宣发。由于肺与皮毛关系密切,故《黄帝内经》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6)开窍于鼻

鼻是呼吸的通道,故称“鼻为肺窍”,鼻的通气功能正常与否及嗅觉的灵敏程度,均依赖于肺气的作用,肺气和,呼吸利,嗅觉亦灵,故有“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之说。

2.肺在美容祛斑中的应用

肺主气,真气在此生成,若肺气不足,正气虚弱,则面色不荣而白,面容易衰老,应补益肺气。

肺主宣发与肃降,一是将卫气与精液宣布于肌肤,以充养肌肤,温煦肌肉,若失宣降,则肌肤失养,面色不华,或干燥憔悴;二是通过肃降,将痰浊水液等废物排出体外,若肺失清肃,则痰饮内停,上损面容,发生色斑等损容性疾病,应治以宣降肺气。

肺主皮毛,为一身之表。一方面,使卫气布散于皮毛,可使皮肤汗孔开合正常,亦可顾护肌表以防外邪入侵;另一方面,对肌肤起濡养作用。若卫气不足、营卫不和,则易致皮肤衰老,或致生损容性疾病,治以补益肺气,调和营卫,扶正祛邪。

肺开窍于鼻,鼻是外邪入侵之通道。外邪犯肺、肺热壅盛等,可致生酒渣鼻等损容性疾病,治疗从肺着手。

在美容祛斑的应用中,常用补肺气、养肺阴、宣降肺气的中药组方;针灸常取肺俞、风门、气海、曲池、列缺等腧穴,或循经取手太阴肺经及与其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养生保健时,可配合补肺、清肺的食物食疗。(三)脾

脾位于中焦,它的主要功能是运化、升清、统摄血液,与胃相表里。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升清

脾主运化是指脾有主管消化饮食与运输水谷精微和水湿的功能。饮食入胃,经胃和脾的共同消化作用,将其中的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运输,布散于肺而输送到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及皮毛、筋肉等组织器官;将水液输布周身,并将代谢后的水液运化到肾,经膀胱排出体外。脾功能强健,称为“脾气健运”。脾的功能特点是以上升为主,所谓“脾气主升”即指此言。脾之所以能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再通过心肺作用而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就是因为脾有升清功能,所谓“升清”是指精微物质的上升与输布。(2)主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的作用,使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不至于溢出经脉之外。脾能统血是因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气能摄血。如《金匮要略》说:“五脏六腑之气,全赖脾气统摄。”(3)主四肢、肌肉

肌肉依靠脾运化水谷精微而获得营养。脾气健运,消化吸收功能强,则肌肉丰满。《黄帝内经》说“脾主肌肉”,即为此意。《黄帝内经》:“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今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益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四肢,又称四末,人体四肢的功能活动必须依赖于脾气输送营养,当脾气健旺,升清之气布流全身,营养输送充足,则肌肉丰满有力,四肢刚劲矫健而灵活。(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开窍于口,说明人体的饮食、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脾气健旺,消化功能正常,食欲就旺盛,口味也正常;若脾失健运,则可出现食欲不振,厌食,口淡乏味等。如果脾为湿困,可见舌苔滑腻,口中多津,口腻发甜,所以《黄帝内经》中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开窍于口。因此,口唇也常反映脾主运化水谷的盛衰。若脾气健运,血液来源充足,肌肉丰满,则口唇红润光泽。

2.脾在美容祛斑中的应用

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肉等组织器官。若气血生化不足,营养缺乏,则面色枯黄无华,精神萎靡,肌肉瘦削,皮肤粗糙,四肢乏力。

脾主运化水湿,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而生痰饮等病理产物,上犯面部,则面部浮肿,或发生色斑等损容性疾病。

脾主肌肉,若脾虚则肌肉松弛无力,易出现眼睑下垂、面部皱纹等。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气血不足,口唇失养,则见口淡无味或口角流涎,口唇淡白不华甚至萎黄干裂等。

以上病症均从脾治之,在美容祛斑应用中,常用补脾、健脾、醒脾、利湿等中药组方;针灸常取脾俞、胃俞、关元、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等腧穴,或循经取足太阴脾经及与其相表里的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在养生保健时,可配合补脾健脾、利湿的食物食疗。(四)肝

肝位于膈下,右肋之内。主要生理功能为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与胆相表里。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疏泄

肝主疏泄,指肝对人体的气机有疏散、宣达的功能,主要关系到全身气机调畅,具体体现在调畅情志和促进消化吸收两方面。

情志活动是神的表现之一,而神是精气的外在表现。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了由心所主外,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通畅,人体才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气血平和,心情舒畅。如果肝失疏泄,气机不调,就可引起情志异常变化。

肝的疏泄功能不仅可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且还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有助于水谷消化。因此,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如果肝失疏泄,可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和胆汁的分泌、排泄,从而出现消化不良的功能病变。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还有利于三焦发挥疏通水道的作用。(2)主藏血

肝主藏血,指肝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人体各部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