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盈心态养孩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06:46:12

点击下载

作者:蒋佩蓉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丰盈心态养孩子

丰盈心态养孩子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丰盈心态养孩子作者:蒋佩蓉排版:汪淼出版社:台海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2-01ISBN:9787516816417本书由北京青橄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致父母来自MIT的一封家书

这是老大凯文去学校报到以后发给我们夫妇的家书。时间过得真快,去年6月,凯文从 MIT(麻省理工) 毕业了。虽然在写了这封信以后,他还写了其他家书给我们夫妇,但这封信当时给了我特别的感动,现在回顾的时候内心还是充满了感恩。亲爱的老爸:

回想起跟你生活在一起的这些年,有一件事我仍记忆犹新。那次,a你开车载我去Vons,突然你要求我来换挡,而你一路上也没闲着,教了我有关平方根的知识。回想起来,我觉得这个场景充满了寓意,相当生动地描述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我坐在副驾驶座换着挡,想着我可以驾驶这辆车驶向任何我想到达的地方,而你安静地坐在驾驶座上转动方向盘。

你不单是我血源上的父亲,也是我的精神导师。很多跟你处在同一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人,面对我所做的事情,也许都会厌烦地甩开我,教条地说着:“你完全应该做些比这有意义的事情。”但是你没有,你甚至全然放纵我那些不着边际的爱好。对于我喜欢的事情,你总与我一起乐在其中,这样一来我们父子俩就有了很多共同点。而且,跟大部分父母不同,你总是紧跟科技和潮流发展,打扮谈吐总是

a 美国大型连锁超市。很有型,不至于看起来邋邋遢遢。这对于你这个年纪的人来说相当不容易呢,因为很多的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总想跟紧时尚的步伐,却总是以失败而告终。老爸,你成功了,你很牛。

我成长为现在的样子,你实在功不可没。你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从不因为事情太难而将我排除在外,而是选择带着我一起学、一起玩。你在向我传道授业解惑时所体现出的耐心让我受益匪浅,这不但让我增长了知识,胸襟变得宽阔,也让我懂得要耐心助人。你常向我推荐(1)有关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文章、TED的视频,或是其他的一些知识。是你教会了我,对知识的追求不应该随着年纪的增大而停止;谢谢你,一直带我在知识的各个领域任意遨游,从不为我设限。

老爸,你绝对称不上完美。当然啦,这可不是一句批判性的话,而是一句带着我对你的浓厚爱意的话语。因为在我的人生中,你为我带来的正能量远远超过了你身上的那些不足。而且,你并没有将自己的缺点藏着掖着,而是时不时暴露出来,这样的你很真实。我会原谅你的那些错误,因为同样地,你接受并原谅了我的所有缺点。

现在的我离开了家,迈向了新的生活,我希望你可以感到自豪,不但是为我,更是为你自己。我们一起度过的这些年让我知道自己有一个多么难得的好父亲,还有一个多么有爱的稳定的家。有你这样的爸爸,我真的很庆幸,你完美地展示了什么是顶天立地的男人。我希望自己在交给你这封信的时候,能有足够的勇气大声对你说:“我真的很爱你!”我去读大学的时候,一定会非常非常想念你。爸爸,谢谢你一路指导,让我成长为今天的样子,谢谢你为我创造的所有可能性。儿子凯文亲爱的老妈:

很抱歉,当我离开的时候没给你写信。我一直避免考虑“离开”这件事情,直到到了美国,我才意识到,我真的离开了家,开始了新的生活。我对待“失去”的一贯做法就是假装看不见。但我确信,我离家前与你的那几番长谈,已经彻底地暴露了我对你们的思念。没错,在MIT,我非常想念你和爸爸。

妈妈,首先,感谢你对我持之以恒的鼓励。谢谢你让我知道,不管什么事情困扰到我,无论是想倾诉还是寻求意见,你都在我身后,绝对值得依靠。我知道,在未来我一定会想念那些跟你海阔天空交谈的时光,无论是关于女孩子,还是关于学校,又或是教育,甚至是中国这样的大话题。

我们聊的话题有多广?无论是在洛杉矶的小饭店吃着烤饼、喝着茶的午后畅谈(是一个叫公主还是什么的地方?时间隔得太久了,我不太记得那个店的名字,但很惊奇的是我记得那个地方的味道,记得那些烤饼的口味),还是后来我在写作《骑红色自行车的男孩》时,与你一边吃着味千拉面、康师傅的那些闲聊时光。在这样的语言交流里,我们对彼此都有更深的了解。啊,老天,我真是太想念你那母亲的智慧了。就在刚刚,我想到了一些事情,很自然地自言自语道:“我要问问妈妈,也许她会知道怎么做。”可是之后,我才反应过来,现在我必须发邮件才能请求你的场外帮助了。妈妈,你的灵性和人际交往的智慧让我折服,我总是忍不住地佩服你处理各种不同状况时所体现的智慧。

第二,我感谢你指引着我走到今天。虽然我们有过争执,但是你对我的刺激也是我今天成功的催化剂。如果没有你的督促和帮助,我相信自己不会有今天的优秀品质。如果说我是小草,你就是功不可没的园丁。

妈妈,谢谢你在我性格形成的时期成功化身为指南针,并向我倾注了所有的爱。直到我离家千里之外才开始意识到,任何事情从有爱的妈妈口里说出来,是多么不同!家的温暖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我希望你从未后悔做一个全职妈妈,因为我想你知道,这一切对我来说是多么重要!

现在呢?我真希望你在这里,在你和老爸曾经生活、学习过的MIT。老实说,现在我决定了要主修机械工程,我常常会想到你。今天我们在参观机械工作室的时候,我不知不觉地开始回忆你曾经说的话,甚至能够想象我正在跟从你以前的脚步!我觉得这很酷。其实我想表达的是,你在我生命中的影响不可磨灭,虽然你现在不在我身边,但是我知道你的心跟我在一起,疼我、爱我、想我一如往昔。妈妈,我也希望你知道,虽然我不经常讲,但我非常爱你,我的心也一直跟在你身边,想着你、爱着你。

妈妈,谢谢你帮我成长为今天的样子。爱你的凯文(1) TED (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即技术、娱乐、设计,是美国一家私有的非盈利机构,该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推荐序丰盈心态养孩子,养出国际竞争力

每次读佩蓉女士的书稿,我都难以释手,最吸引我的是书中许多生动的故事。像许多西方作者的写作风格一样,佩蓉女士并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读者,而是用生动的故事来激发读者对问题的深思。

接受过中西方良好教育、毕业于世界名牌大学的佩蓉女士,如今她有3种身份:商务礼仪专家、家庭教育专家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前中国总面试官。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的学生和家长来说,显然最后一种身份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在今天,怎样才能进入一所理想的大学,是每一个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前不久,我在北京四中接待一位来自欧洲国家的教育部长。各国教育的差异是我们必谈的话题。谈话间,我开玩笑地说,如果说我们两国的教育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都不能令国民满意。他笑着补充说,这一定是所有国家的共同特征。因为国民总是对教育,或者说是对未来的投资有着无限的期待。

今天,不论是哪个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都是历史上空前的,但往往得到的结果却是国民越来越多的不满意(确切地说,是越来越高的期望)。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在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之前已经不再是一张白纸,学生获得的信息愈来愈丰富,知识背景愈来愈复杂,差异愈来愈明显,个性愈来愈鲜明,对教育的需求也愈来愈多样化,而我们的学校能够满足这些吗?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受教育的主体是孩子,而操纵教育的却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我们习惯用成人的意志主宰孩子的发展,甚至剥夺他们自主发展的意愿。我们能够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吗?我们真正理解他们吗?这是各国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十几年前的一件事我至今仍历历在目:一个两年前毕业的学生的家长来找我,希望我给她推荐一所最好的补习学校,因为她的孩子退学了。我当时惊讶得目瞪口呆,因为我清晰地记得,她的孩子两年前考进的是令所有学生羡慕的名牌大学。而在即将升入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却对母亲说:“我已经为你们学了两年了,现在我要重新考大学,为我自己的兴趣学习!”我想,在尊重孩子个性化发展需求方面,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我们应当向西方学习。

佩蓉女士在书中谈到的美国大学的招生方式,我认为值得许多学生和家长思考。前不久,一则新闻报道说,一些中国的家长为孩子考SAT上补习班,一年开支竟达几十万元。我想这其中一定有些家长没有搞明白西方大学与中国大学招生方式的不同。他们可能认为,分数越高,大学录取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升学竞争中就越具优势。不可否认,中国大学的招生是这样的。然而,佩蓉女士告诉我们,西方大学招生不完全这样。差别在于,我国大学录取标准基本上是一维的,而西方大学的录取标准是多维的。我们对考试分数几乎到了无限崇拜的地步,而对于西方的大学来讲,在申请者成绩“过了‘门槛’以后,就需要看其他内在的品质是否匹配了”。用佩蓉女士的话说,申请大学就像相亲一样,申请者的分数达到基本要求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其他的因素——申请者的自我认知、目标、品格和价值观、与大学风格的匹配度等,尤其是书中所提出的4Q。那些名牌大学的录取标准绝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更不仅仅是考试表现出的那些能力,更不会将成绩的等级做过细的划分。“当我们一味去量化和分类孩子的才能时,我们会渐渐‘迷失其中’。”况且,作为高一级学校,选拔学生更应考察学生发展的方向和潜力,而不应当仅仅盯在以往的成绩上。这就像婚嫁择偶一样,如果你仅仅根据一项标准去选择对象,那么等待你的很可能是一场悲剧。

佩蓉女士以其另一种身份——家庭教育专家为读者提出的建议,我认为更有价值。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有着一个人人羡慕的幸福家庭,她平日里的一些工作,是为一些年轻的父母在生活和家庭教育遇到困惑时提供义务帮助。作为MIT的校友,她的工作(包括他们夫妇为中学生科技发明提供义务咨询服侍)正是在履行着MIT的使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她定期举办家庭教育沙龙,地点就是她家。有次聚会中,几位年轻的母亲流着热泪表达了她们对佩蓉女士的感激。聚会在佩蓉女士家庭乐队的热烈表演中结束。这个聚会的全部过程诠释了一个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家庭成员之间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亲情和关爱,胜过一切教育的技巧。我这里所说的理性的亲情,是指父母对孩子进行正向引导的强烈意识。家庭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包含着教育因素。我认为,这是当今许多年轻父母最缺少的素养。例如,书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佩蓉女士的母亲带她们姐妹去舞厅。佩蓉女士写道,这次经历令她“永生难忘”,成为她“在社会公益领域受教育的起点”。书中还有一个“蚊子的故事”,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他们夫妇是如何将家庭营造成一个学习组织的。而今天的许多家长都在抱怨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我希望他们能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发。我曾将包括这两个故事在内的书中的其他案例讲给我的一些同事和朋友,我是想告诉他们,在家庭生活中,教育的机会无处不在,问题是,身为父母, 我们有这样的教育意识么?

让读者分享作者从亲身经历中通过反思而得出的经验,是佩蓉女士独特的表达方式。反思的精神也许是MIT的教育给予她最宝贵的财富。尽管今天她不再从事与她大学所学相关的专业技术工作,但是优秀的教育在她身上所激发出来的智慧、热情和精神,使她今天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发挥作用。这正好说明,优质的教育所培养的不仅限于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它还能使人不断产生超越,使人能够在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力,实现更大的价值。技术教育的背景、关注教育问题的热情、身为母亲的生活经历、在帮助和服务他人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以及身为面试官对年轻人观察的视角,构成了佩蓉女士的教育理念。这使得她在书中所提出的所有原则和建议都不是空泛的。我最后要提及的是佩蓉女士为所有读者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不同家庭可以在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上有所差异,但其中也必然有一些共性的内容。因为健康、善良、坚强、负责、乐观等,一定是每个家长都期冀能在孩子身上看到的优秀品质。但是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对一个家族的文化传统已经忽视和淡忘得太久了。我痛心地看到,许多家庭中的品德教育几乎是完全荒废的。应当说,佩蓉女士今天将这个问题提出来是非常及时的。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以及由此形成的家族的文化与传统,不仅决定着一个家庭当下的生活是否幸福,还决定了这个家族的未来能否基业长青、富过三代、五世不斩。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最终会映照到父母对待子女的教育方式上。佩蓉所提出的丰盈心态养孩子,是一种增进亲子关系融洽的心理战术上的游刃有余,是一种源于真爱孩子的教育自信,更是一种关注孩子成长过程远胜于注重结果的开放从容心态。《丰盈心态养孩子》将教你学会明辨自身教养的是与非、利与弊,将过去的枷锁抛到脑后,对未来的挑战了然于心。

父母别慌,丰盈心态养孩子,才能养出有国际竞争力的孩子。世界很大,属于孩子的舞台也很大,让孩子活出自我、活出他们的最大值,父母才能收获与孩子一起成长之路上的成功之喜。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自序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世界

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旁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有一段碑文:“当我年轻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会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威斯敏斯特教堂也是英国皇家的墓地,这里也埋葬了很多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等。

其实这段碑文正应了中国儒家文化里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为一个教育领域的探索者,这本书是我探索历程的记录。成为最佳父母消费者

人生是场马拉松,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特点,需要不同的应对策略。这本书中谈及的问题,我都是从父母而不是专家的角度去理解的。我陪伴我的3个男孩慢慢成长,做了10多年的全职妈妈,算得上是“专业父母”。这么多年来,这样的身份使我对家庭教育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也是“儿童教育”市场上各种各样为人父母哲学和理论的实验者和践行者。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如果我想要买一件衣服,我有可能会直接出门,选择路过的第一家店,不问价格直接将第一件看中的衣服打包带走,懒得与其他衣服比较,也不管它是否是最佳选择。这样做,我可能反而满意于自己的选择,因为我对其他的衣服不了解。快速地选择能节省我的时间,从而让我能把精力放到其他更有价值的追求上。或者我也可以这样做:看到别人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直接上前问她购买地点,然后转身买件一模一样的。既然那件衣服穿在她身上效果不错,我想穿在我身上也应该八九不离十。当然,我还可以通过一番细致研究,通过查找、 搜索、考察众多商店和款式,最后选择一件性价比最高的衣服。或者更进一步,我可以研究自己的体形,选定与自己肤色和气质最相配的颜色与款式,秉持扬长避短的原则,找到手艺最好的裁缝,用亲自选择的面料,做一套最能展现个人外在优势的衣服。

一个消费者可能非常抗拒穿红颜色的衣服,只因为她母亲喜欢红色,而她们母女关系恶劣;另一个消费者可能偏爱蓝色的,这也许是因为当她想选红色衣服时,她信赖的母亲认为蓝色更适合她。在衣服的选择上,有些理由是理性的,有些理由是感性的。随着“地球村”的形成,这一比喻逐渐适用于父母选择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过程。父母“消费者”也会遇到那些令人迷乱的选择:在各种哲学思想、教育理论体系及具体的方式方法中,我要“购买”哪一套,并且如何去“购买”?

作为全职母亲,我没有时间去研究我所学专业的流体动力学、探索市场经济或运用最新算法来解决客户的问题。我成为一名学生,专心研究和了解我的孩子,学习“读懂”他们和他们的需求。我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理解我家庭的类型、 限制和需求上,并研究和“尝试”各种理论。比如,我花大量时间学习现在流行的各种教育哲学、心理学和教育方法。除了自己的几个孩子,我还通过担任学校和社区教学志愿者,长期对更多孩子进行观察和研究。我的专注点是,如何成为“最佳父母消费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去满足我家人的需求。在本书中,我将尽可能不带偏见和偏爱地引述一些研究和理论,但是我对教育的个人看法,必然建立在我与家庭的价值观上面。

作为父母消费者,我的目标是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从各种教育理论、方法云集的大杂烩中选择最适合我的孩子及其同龄人的理论方法。我自己曾在中国台湾、加拿大和美国就读,我的孩子们则先在美国的学校就读,并参加当地的天才儿童项目;到中国后,先后就读于本地的私立小学、重点中学及国际学校。作为MIT中国区的前总面试官,我与来自中国各类学校的申请者面谈过,他们来自全国各类民办学校、各省市重点高中,以及采用国际文凭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美国的 AP (Advanced Placement) 课程和英国的A 级(A-Level) 的国际学校。因此,我关于教育的经验建立在自身知识经验的广度及家庭需求的深度上,同时糅合了我一路的研究探索结果。

目前,大部分父母都被市场上充斥的阐述各种育儿理念及方法的书籍淹没了。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莱特,有些育儿专家自身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有些专家的观点自相矛盾,有些专家甚至自身都缺乏养育孩子的第一手经验。有些全职父母确实在践行流行的教育理念,但是他们的孩子要么还小,要么因为自己过去的伤痛与负面经历,而选择让孩子不在目前中国主流的教育体系内成长,因此,缺乏客观的正面体会与洞察。这样的父母实践者给其他父母的建议偏于理论,缺乏实际应验。焦虑使教育成为当下最火的行业

我遇到的那些数以万计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快乐的人生。因为他们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使得他们没有“拨乱反正”的机会,生怕一步错步步错。这种焦虑使得教育业成了中国当下最火的行业,为人父母者不惜一掷千金,只为能帮助自己的孩子找到学业成功的最佳途径,而学业成功往往又跟将来是否能获得一份好工作、能否拥有幸福的人生挂钩。孰轻孰重,父母别无选择。有些父母认为,成功从来都不能一蹴而就,于是使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成为各种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试验品,“早教消费”愈演愈烈。一旦到了入学就读的年龄,升学压力疯狂地压到父母和孩子身上,于是父母疯了般地给孩子报读各种课外班,只为在重压下让孩子获得更多认证与技能,因为小升初的录取标准不能仅靠分数了,还要靠孩子的各种才艺与特长。一旦进入初中,这些父母随即抛弃孩子小学阶段的“兴趣”,尽心尽力地让孩子成为考试专家。拜高考所赐,很多高中生一直都在郁闷、叛逆和放纵等各种负面情绪之中苦苦挣扎。这时,很多父母和学生就转而求助留学中介,想换一个环境在国外重新开始。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父母始终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总在担心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得到最好的,总是害怕他们会落于人后。这种典型的“难民心态”早就应该摒弃了。今天的父母更应该用一种丰盈的心态去教育孩子,耐心下来,放松自己的神经,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关注更本质的东西,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真正的快乐,而自己也才能真正享受人生。

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焦虑,也是因为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以及人生没有完整的长期规划,有的只是被动的见招拆招,只想解决当下最直接和最迫切的问题。育儿就是育己,是自我救赎吗

我与广大父母面对面地交流、微博交流,以及我参加的各种讲座、电视节目及广播节目,激发了我很多奇怪的设想。举例来说,父母当中,最习以为常的一种说法就是育儿就是育己,甚至是自我救赎。在我看来,这一观点有些奇怪,因为从未有人可以在即将被淹没的时候实现自我救赎,这时需要有外界的干预。对于溺水之人,即使抛给他一个救生圈,也需要有人能指引着他安全游往岸边,“指引者”是必需的。同样,溺水的人也救不了另外一个溺水的人,只有真正会游泳、会施救的人才有那个能力。

如果说为人父母是一个运动项目,那么跟其他运动项目一样,它同样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实际训练。就像我不可能通过读书学会游泳,即使我可以通过分析其他专业选手,就“如何游泳”做一个精彩绝伦的演讲或是展示,或是写一本令人信服的书。然而,除非我身体力行,否则我永远都无法体验在水下,我要如何呼吸才能不使水灌到鼻子和肺里。同理,我虽然非常清楚自己给予孩子的应该是完全无条件的爱,但除非我曾经得到过这样的爱,否则,我无法给予他人。对于那些我从未经历过、从未获得过的,我也没有能力给予他人。再加上平衡各项教育需求的复杂性——各项需求似乎永远是两极对立的,所以,“为人父母”绝对是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平衡自由与责任、爱与管教、创造力与掌握基本知识、热情与毅力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往往很容易走到一个极端,简单地将其他人称为不负责任的父母,这恰恰才是过于简单化和危险的。很多孩子就是被极端的教育方法带大的。父母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理论家,而是更多本身就是过来人的教练与导师,来装备和提高父母在家庭教育这条路上的分辨能力与实践能力。

有些教育理论者或专家总是教条主义地对父母说,一定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而一旦他们的学生反过头问,为什么这些理论有时不起作用时,他们不是帮助可怜的父母找到可能出错的地方,或是教给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运用那些原则,而是强势地指责困惑无助的父母不是好父母,没有正确地运用他们那些“万能理论”。这样一来,似乎就在暗示其他人是更好的父母。最终,求助者只好莫名其妙地离开,不但没有得到帮助,反而受到了指责,回家以后只能继续压抑自己的情绪与困惑,劝勉自己“更耐心一点”,直到有一天实在压抑不了了,然后爆发,收拾后果,继续压抑……自始至终没有得到能够处理内心根本问题的帮助。今天的家长最需要什么

当下家长们最迫切需要的不是更多理论,也不是更多个案研究,而是切实帮助他们了解养育、教给他们如何做好准备的指导。新生代的年轻父母们掉在理论的海洋中,一边苦苦挣扎,一边困惑地向其他同样困惑的父母们寻求“秘方”。他们没法指望能从父辈手中学些什么,因为那些旧的方式与他们从专家那里学习到的理论有着最直接的对立冲突。作为父母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有着清醒头脑的教练,由已经成功上岸的父母引导我们渡过难关,如此才能为下一代服务。我们需要的不是那些零敲碎打的分阶段的专家咨询,而是既能从长期计划出发,又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智者。

因此,我希望我的这本书它的角度和视野能够比较广,横向包括国内、国外的教育,纵向包括育儿过程的不同阶段。这些收获建立在我跟先生常年在社区里为年轻群体做辅导和为母校MIT做招生面试工作的经验之上,也受益于我们养育3个儿子的实践,尤其是已经读MIT的大儿子。因为是理工科出身,我比较喜欢理智地分析,系统化地了解与客观地比较,而不过度依赖感觉、朋友的建议或者过去的传统来行动。这本书中有关出国留学的部分,为那些想出国留学的青少年补充了跨度很大的背景知识,强调了父母必须提前考虑所有教育途径的优劣然后再选择。我特意不去讨论与分析一些发展得还不成熟、“另类”的、尚未被国内主流社会广泛接受的教育体系(通过某些非主流教育体系获得的学分不被中国的院校或是雇主所认同,这些少数人的选择在中国因为还缺乏可信度高的监督和认证,没有获得与国外相同教育体系的待遇,使得从这些体系毕业的学生若想出国留学,其选择会局限在少数院校,而难以从欧美主流大学中选择)。这些“非主流教育体系”尚缺乏明确的发展路线,不能实现与主流社会有效的接轨。希望通过本书,读者朋友们能获得五大收获

在这本书中,我重组了4Q这一章的内容。根据每个方面的特征,我扩展了理论方面的内容,以及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在学校教育中所欠缺的那一方面。第二辑讲的主要是如何准备为人父母这一历程,如何发现和诊断自身的问题和缺陷,如何处理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问题等内容,然后用一种健康的、不被以往负面经历与创伤影响的方式抚养子女。我希望我的读者们能够获得以下收获:(1)父母如果选择西式教育,让孩子直接出国上大学,绕过高考的约束,可以通过本书看到出国留学要面临什么样的挑战,而不是盲目地放飞年幼的孩子,觉得让他们自由发展就能成长得很好。现在很多从西方输入的早教理念被父母们全盘接受,却发生了严重的文化接轨问题,因为这些“个性化”“让孩子自由”的育儿理念建立在一个宽松、民主的社会环境与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跟国内的应试教育体系水土不服(对于经过国内严厉管教、在批评教育下长大的父母,他们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跑到另外一个极端,即完全不愿意给孩子任何约束或批评)。不是所有父母都有足够的能力让孩子长大以后不必就业,因此,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最后还是需要解决孩子的就业与生活问题,至少能够让其心理健全,并能养活自己。在经济下滑的欧美国家,中国公民还是要面临竞争非常激烈的就业环境,而回国就业也会面临同样的教育认证的挑战。自由长大的西方孩子不一定会比国内长大的孩子少一些迷茫或更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孩子们还是需要父母的管教和引导,父母不能因为害怕失去他们的爱就对他们百依百顺。国内的家庭教育常常会过度女性化和感性化,缺乏男性化的理智与分析。因此,父亲们需要用他们的理智、分析能力与冒险倾向来平衡母亲们丰富的情感与呵护。(2)对于选择让孩子在国内就读的父母,他们中有很多继续笼罩在过去升学压力的阴影里,焦虑地鞭策孩子考高分去重点学校,让各种各样的课外班和学业压力继续摧残孩子的灵魂。其实,父母们需要了解的是如何帮助在高压体系内的孩子们减压,而不是施压,同时不要因为忽略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装备而削弱他们以后在社会里工作、创业的竞争力。(3)孩子还在幼儿园或小学阶段的父母们,可以参考本书前面写给要出国留学的青少年的内容。了解孩子青少年期间要面临的一些教育问题,父母能够避免只关注眼前年龄阶段的盲点和误区,也许能少走一些需要很大精力来掉头或弥补的弯路与伤害。国内的父母还需要思考如何在高考环境下跟学校互补,不为了冲过高考这个狭窄的瓶颈而牺牲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创造力与激情。记得我刚刚开始学习开车时,既紧张又焦虑,视线总是不敢离开地面,以此来确保自己是开在既定轨道上的。我越是紧张,便越是关注眼前的几平方米路面,越是容易毫无目的地向左或向右闪避,对小错误的反应也就更激烈。然而,随着我开车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信心也大增,注意力更易集中在远处道路上。我的注意力越是集中在远处,我握住方向盘的手就越发坚定。当我面对路上的小坑小石时,就不再惊慌失措。为人父母也是如此。你的目光越是长远,在为子女指引方向时,你就更能看得真切,因为你知道,现在某些微小的矫正真的不需要,或者没多大的意义。(4)对于那些打算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的父母来说,他们有必要更好地了解在那些令人费解的学院应用论文背后,海外高校对申请者的需求是什么。同时,他们也必须意识到,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成绩不是一切,如果仅有一张好看的成绩单或是测试分数,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自己那么优秀的孩子竟会被海外的顶尖高校拒之门外。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我希望你能花更多时间在孩子身上,多多了解他,帮助他认识自我,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我生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变得有责任心,能对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狭隘地将一切定位于孩子未来的就业、住房和婚姻等问题上,使孩子最终成长为一位社会的消费者而不是做出贡献的问题解决者。无论经济环境好坏,世界上最好的公司总是求贤若渴,人才是不会沦落到找不到工作的。退一万步讲,即使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真正的人才也总能运用自己的创新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而父母的责任,不是迫使子女拿到那些额外分数,而是使其心甘情愿地运用自己的天赋、才干和兴趣去改变世界。而这些天赋、才干和兴趣,需要在你的帮助和指引下才能得到发展。(5)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值得年轻人参考的书。多年来,我都担当着母校MIT及所在社区的志愿者。我见过形形色色的青少年,听他们述说过各种各样的困惑,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设想,懂得他们内心的挣扎。他们试图与父母沟通,思考着如何圆梦。我一直特别喜爱朝气蓬勃的青少年,特别是从我们夫妇开始为青少年提供咨询帮助以来,这样的感情更是与日俱增。鉴于我与家里几个青少年儿子的良好关系,我相信有一些建议能帮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自我,了解自己想要的教育,以及想要实现的梦想。尤其是如果你想出国留学,那效果更佳。但就算你从未将留学列入计划选项,我也希望通过这本书,能使你停下一直奔跑的脚步,好好地思考你真正想要的生活,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期望。改变世界的人从来都是年轻人,他们有冲劲、有理想,愿意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而直面风险,做出牺牲。而那些年长的人历经岁月的磨炼,往往变得胆怯或疲惫不堪,不再敢于做出改变。这种改变的诀窍就在于如何将理想和激情转换成一些建设性的事情,更重要的则是记得一路保护你的梦想和能量,这样等到机会降临时,你才不会将自己的梦想和激情抛诸脑后,被一张饭票或者稳定收入死死圈住。用丰盈心态养育好下一代

中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曾经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和制造业上。如今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是立足于未来的技术和科技的创新。因此,我们既不应该否定传统,也不应该毫无选择地捡起西方已经淘汰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教育理论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相反,我们应该审视自身的文化和传统,结合东西方最好的教育理念,将下一代培养成为最好的他们。展望未来,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局限在如何赶上西方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很快就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国家,我们应该学着如何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人类当下面临的问题规模远超先辈的预期,我们需要培养最优秀的一代人来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将过去的枷锁打破,拥抱未来的挑战,从今天起,用丰盈的心态好好地教育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下一代。蒋佩蓉第一辑丰盈心态成就孩子最棒的4Q绪 论

为母校MIT面试这么多年,每年总是遇到同样的问题:申请者那么多,优秀的孩子那么多,而一流大学的名额那么有限,为什么各个学校总是录取同样那几个孩子,然后去抢他们呢?要是每所学校都分配几个,不是更好吗?我向招生办的朋友们问过这个问题:“我们不用非得争取这些被每所学校抢的学生,把他们的名额让给其他候选人,不可以吗?”然而,得到的答案总是:“我们当然要争取最好的学生,希望他们来我们学校就读,以后他们成功了或出名了,他们就是MIT的‘品牌’,而不是哈佛或耶鲁的了!”原来,名校也在寻找毕业后会有成就的人,要把自己学校的“品牌”挂在他们身上啊!于是我开始去了解和跟踪研究这些被各个名校争抢的学生们的共同点,想要知道是否拥有了这些品质的孩子,无论有没有去名校上学,都迟早会成才。研究之后,我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被争抢”的孩子身上都拥有很高的4Q商数,即IQ(智商)、EQ(情商)、CQ(品商)和AQ(逆商)。

IQ(智商):拥有高智力很棒,但拥有智慧才是无敌的。智慧无法生而有之,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我认识的一些充满智慧的人,来自被世人忽视的偏远角落;许多看似聪明的人却令人避之唯恐不及。

EQ(情商):我们不但要理解各种情绪,更应该理性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情绪与生俱来,理性需要后天的教化和培养,懂得思考的人都能习得理性。情绪总是试图蒙蔽我们的双眼,遮盖我们的理性,而智慧却能增强我们的意志去驯服自己的情绪。当我们能理性地处理情绪问题时,真正的幸福才会降临。如若成为情绪的俘虏,我们会丧失管理自身的主动地位。

CQ(品商):品格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但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最终内化成个人的价值观。没有谁一出生就有责任感,但那些被训练过品格的人,即便他身患残疾,也能肩挑重责。好品格能通过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我非常喜欢我的导师萨利·克拉克森曾经就如何培养好品质说过的话:“如果只是随意从二楼阳台往后院撒下一把种子,那就别期望来年能收获一个美丽的花园。好的园艺家深深懂得,只有经过施肥、浇水、除草、修剪,确保花木不会受到杂草的侵袭,花园才能成形。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一座花园,孩子的心更是如此。”

AQ(逆商):健康的依恋感发生在童年时期,良好的独立能力则是个体成熟的关键。许多成年人在童年时期的依恋需求得不到满足,由此产生的长期焦虑剥夺了他们寻求释放的勇气。还有的成年人从未走出过父母的羽翼,始终笼罩在如同监牢一般的父母之爱里,使得他们对自由的渴求变得沉默而扭曲,失去了发挥个人潜能并从中获得满足的机会。用亨利·梭罗的话来说,“有些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当中”。那些在童年时期缺失安全感的孩子耗尽一生只是为了得到一种安全的错觉;那些从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孩子们,穷尽一生都未曾品尝过活着的真正喜悦。该独立,还是去依附?取舍的困惑和烦恼仍在恶性循环。所谓大智慧,便是在这样的困惑中,懂得何时该专注地坚守,何时该勇敢地放手前行。

当我们一味地对孩子的才能进行量化和分类时,我们会渐渐“迷失其中”。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是独一无二的。用呆板的商数去量化孩子的成长,对他们是不公平的。4Q测试只是一种简单的多维衡量方式。然而孩子的成长过程从来不是一维的。对孩子“天赐的才能”,作为父母应当倾注心血加以发展,但更要让他们多维立体地活出自我。虽然4Q都很高的孩子确实很优秀,但父母也不能拿4Q当作孩子的紧箍咒,急功近利地训练他们,非要让他们获取所谓的“竞争力”。玛德琳•莱文在她的著作《教好你的孩子》中有一段相当发人深省的阐述:

从古至今,大部分孩子的渴求几乎未曾改变,那就是:爱、支持、领地、责任……培育孩子的法则就如同生物编码一般简单明了,从未变更。如果一个孩子不曾感受到被关爱和被重视,即便有再多的额外补偿,他们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依旧微乎其微。

凯恩在九年级时从零基础开始学习低音大提琴,升入十一年级后,他已经是低音提琴部的主提琴手了,能够去诠释高深的乐谱。这得益于在多个摇滚乐团担任鼓手的历练,他甚至能在其他低音提琴手缺席时独撑场面,诠释出应有的曲调和节奏。凯恩的音乐导师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曾经鼓励指导我家的老大凯文创作了一首交响乐曲,而在此前,凯文对乐器知识知之甚少,更没有系统学习过任何古典音乐的乐理知识,只是在十一年级时疯狂迷恋上了古典音乐而已。

有一次,凯恩参加了一场精彩的管弦乐演出,我们全家出动为凯恩加油助威。音乐会结束时,阿姆斯特朗先生走过来与我们握手,祝贺凯恩表现出色。借此机会,我向阿姆斯特朗先生请教了一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凯文曾抱怨我没有像别的父母一样,在他小时候强迫他学习钢琴;他认为如果能从小就开始高强度练习,有日积月累的音乐基础,那么他今日想作曲时,就不至于落后别人太多。我问阿姆斯特朗先生,我当年的做法是否欠妥,影响了凯文音乐方面的进程了吗?谢天谢地,阿姆斯特朗先生的回答如同一颗定心丸,将我从疑虑和内疚中解救了出来。

他告诉我,在他20多年担任音乐教师的生涯中,他曾遇见过很多天资聪颖、积极进取的学生。有的孩子自幼练习,内心充满旺盛的兴趣,能够坚持日复一日的练习,克服旁人难以忍受的枯燥乏味,努力使技艺日臻完美,小小年纪便成为乐队席上的老手,这属于天道酬勤的范例。还有的孩子虽然迟迟“起飞”,但当他们爱上音乐,即使从零开始,也能很快后来者居上。这是因为他们开始学习时心智和体格都更为成熟,对动作技能的模仿力更强,对乐曲的领悟更为透彻。

阿姆斯特朗先生还告诉我,学习音乐早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为音乐“沉迷”的感觉。凯恩在演出中以他的表现证明,音乐如同种子一般,已经在他的心底破土萌芽,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拔除掉了。这样的感觉,我也曾有过。在28岁时,怀着老大的我开始练习架子鼓;随后在36岁时,怀着老三的我开始学习萨克斯风。无论做什么,只要热爱,永远不晚。

4Q是从那些“出色”的孩子身上总结出来的,但那些“超能小孩”还有一个共同点:都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家庭中,拥有着和睦的亲子关系。父母的爱,永远不能基于小孩才能的高低而分出多寡。从一开始,我们做父母的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让他们明白,我们的爱是无条件的,并且永远都爱他们。

对于孩子们来说,勇敢地抛开那些你的父母认为很重要,但其实既肤浅又乏味的活动吧,不管它们是竞赛分数、奖杯,还是那些象征着成功的外部肯定。孩子们,请抛开它们,去追寻那些真正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吧!智商智商理论篇智商与智慧商

关于高考,常听说这样的故事:两个高中朋友,因为高考相差几分,一个落榜留在老家农村继续务农,另一个幸运地考取大学,毕业后留在都市成为写字楼里的白领。两人一生的命运永远被那几分改变了。

很多国内的父母和学生也会带着对分数的绝对认定来申请美国大学,他们相信成绩和分数代表一切。但是,每年却有很多 GPA(Grade Point Average,平均成绩点数)全A和SAT考满分的申请者被拒在名校门外,然后很多人会惊讶地追问:“为什么这么优秀的孩子会被拒绝,到底要什么样的天才学生才能被这些学校录取啊?”

如果申请者只有很好的成绩和分数,但没有其他特点,会有一些大学录取,但是要进入美国一流大学其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因为美国名校的录取标准只是把成绩和分数作为门槛,而不是对“优秀”的定义。申请者的考试分数过了学校设置的门槛以后,招生办就会去寻找他的其他亮点。如果分数远超过门槛,但其他亮点不够的话,还是会输给别的分数虽然低却过了门槛,而且有更多闪亮特点的申请者,因为他们更吸引招生办的注意力。

因为国内的考试制度,很多父母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把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锁定在分数上面。我们需要重新为“优秀”定义,“优秀”包括一个人的全部,而不只是一个代表性的数字。

除了负责考试分数和背资料的左脑以外,孩子心、身、灵的每一部分也需要平衡发展。

我家老大凯文是一个典型的“健忘者”。有个故事里说曾有一位有名的科学家,因为太认真做实验而忘记参加自己的婚礼,我们觉得凯文长大后很可能就是这样的。凯文小学二年级时,学校举办了一次全社区范围的“发明竞赛”,要在每年级选出杰出的发明。凯文很兴奋,他想利用这个机会来发明个什么东西来帮助他减少“健忘”带来的痛苦。他设计和制作了几种提醒模式发给不同的同学试用,然后根据他们的反应再做修改,最后设计出他认为比较完善的一个“个人提醒系统”。 在我们做父母的看来,他努力的样子很可爱,但他的小发明也实在简单得可笑,至于获奖,我们没有抱任何期望。然而,凯文居然获得了二等奖!我们非常惊讶,甚至不太相信地问他:在发明展览会中我们看到了好几个很复杂的发明设计,为什么这些复杂的没有被选上,但你的却被选上了呢?凯文认为,因为他的妈妈和爸爸不是博士,没有帮他……看来裁判们也能够看到谁的发明有父母的帮助,谁的没有。很多孩子参与竞赛时,父母会提供各种帮助,因此一个孩子单靠自己的力量发明出来的东西就显得难能可贵。

望子成龙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容易忘记或忽略一个基本原则:让孩子在每个生命阶段做适合他年龄的事,因为那个年龄阶段过了就再不会回来。以后想要弥补时也跟当时的情况不同了,会费劲很多。

那些在竞赛中交出复杂发明的二年级学生,他们的父母以自己的能力代替孩子(表面上看是善意的帮助),使他们不用付出努力和汗水就获得荣誉,从而剥夺了孩子在竞赛中的成长和体验。孩子在发明过程中所锻炼的独立思考能力、抗挫折能力、创造力和自我掌握感,这些无形的品质是孩子一生的财富,而奖杯很快就会被人遗忘。

老二凯恩在小学二年级时,老师在家长会的时候建议我们让他跳级。凯恩的思维反应比较快,很容易感到无聊,因为他的大脑需要不断收到新刺激。课堂上,其他同学还在答题,他一早就写完然后无聊得开始捣乱。但我和先生很清楚,他在智商发育比较迅速的同时,情商发育比较慢,常常不知如何表达他的情绪,导致他容易生气和焦虑。我们在大学时代都认识跳级的神童同学。大家喜欢在做作业的时候找他们帮忙,因为他们超级聪明,很会做题。然而,因为情绪表达不成熟,他们在大学里却无法顺畅地和同级朋友交往,幼稚的处事方式也经常闹出笑话。学业上的成功,因为跳级而缺失其他人生经历,使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比较脆弱,容易产生焦虑。对于这样的神童,我们是持同情态度的——他们的人生本来可以更丰富和从容的。

所以在凯恩成长的过程中,虽然老师不止一次提出让他跳级,但是我们坚持让他和同年龄伙伴一起“慢慢”成长,拥有正常的童年。我们运用各种迷宫、猜谜、数学游戏等满足凯恩大脑的需要,同时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自然的速度发育身、心、灵。因此在凯恩成长的过程,他没有被贴上“高智商”的标签,我们也不允许他去测智商,让他自己或别人对他有不实际和无用的期待。

如今凯恩已经是高中生了,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凡的男孩子,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情绪,拥有一群忠心的朋友。他常常告诉我,在他所在的国际学校,他显得比较优秀是因为他身边的天才太懒惰了。那些同学说自己智商很高,属于天才级别,但是却不愿意努力运用他们的天才来学习和成长,白白浪费了天赋。幸运的是,在凯恩的成长期间,没有人说他是天才,他知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用汗水浇灌的成果对自己才有意义。

孩子的智商来自父母本身的基因遗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是让孩子能在他的各个年龄阶段经历他所应当经历的,则需要父母的智慧,这是父母可以通过努力做到的。我称之为父母的WQ(Wisdom Quotient),也就是智慧商。帮助孩子丰富而平安地去跑他人生的马拉松,父母要关注的不是智商IQ,而是智慧商WQ。保护孩子被蚕食的睡眠

美国科普作家波·布朗森和阿什利·梅里曼在《让人震撼的育儿术》(Nurture Shock)一书中,列举了睡眠专家的一些剥夺睡眠对儿童智商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令人震惊。

一组针对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的研究表明,剥夺一小时的睡眠时间将导致孩子在发育和认知的成熟度上相差两年。

将学前儿童的周末午休时间减至一小时,会导致孩子在智力测试中的平均得分降低7%,等同于铅暴露的危害。另一个相似的实验里,用单词来测试也显示出,睡眠时间减少后,得分也相应减少。

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一所高中进行的实验研究,有超过7000名学生参加;在美国罗德岛一所高中进行的另一组实验有超过3000名学生参加。两个实验得出的结论一致:成绩得A的学生平均比得B的学生多出15分钟睡眠时间,而得B的学生比得C的学生又多15分钟睡眠时间。

通过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人脑,神经科学家认为,过于劳累的人由于难以控制自己的大脑脉冲,很容易因为眼前的消遣而转移注意力,从而不能全神贯注于难度较大的长期目标,也容易出错。

大脑在晚间能较多地进入慢波睡眠,也就是无梦的深度睡眠状态,而人的记忆需要在睡眠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换句话说,学得越多,大脑需要越多时间将学到的知识内化成长期记忆。

儿童的慢波睡眠长度大约是成人的40%。高质量的睡眠是儿童高效吸收记忆性知识的保证,如识记单词、乘法表,以及其他知识等。

睡眠的减少会影响大脑内部的积极情感相关区,使负面情绪感应区变得敏锐。一个针对睡眠时间减少对大学生单词记忆影响的研究发现,大学生能背下81%与负面情绪有关的词汇,如“癌症”等,但像“阳光”“篮子”这样的积极情绪的词汇或中性词汇只能记下31%。

一个针对青春期孩子生物钟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褪黑激素释放完毕所需时间比成年人所需时间大概多出90分钟,而睡眠周期也在同时结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学校大部分在早上7点25分至8点30分之间上课。推迟上课90分钟持续一段时间后,在1600名实验者中,成绩排名前10%学生的SAT成绩由原来的605~683分升至739~761分。除此之外,这些学生相比之前,学习动机更明确,沮丧的感受也相应减少。另有一个在美国肯塔基州莱星顿市开展的类似研究表明,更改时间后青少年的交通事故减少了25%。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科学研究表明看电视时间的长短与肥胖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但是很多证据都表明睡眠的缺少与儿童肥胖存在一定关系。睡眠会使胃促生长素保持在低水平,这一激素会影响我们对饥饿的感知。与此同时,睡眠还能使皮质醇维持一个高水平,皮质醇的功能是抑制身体对更多食物的需求。大量研究表明,睡眠时间太短的学生在学业上的表现不如那些睡眠充足的学生。缺乏睡眠导致学生没有足够能量锻炼,而倾向于久坐。

无论是对日本一年级学生、加拿大幼儿园男孩,或是澳大利亚年轻男孩子进行的研究都表明,每天睡眠时间低于8小时的孩子肥胖的概率是那些平均睡眠时间为10小时的孩子的3倍。一份来自休斯敦公立中学的研究表明,每天少睡一小时,肥胖的概率增加80%。

相关研究还有很多。即使这些研究并不是在中国校园中开展的,但结果足以触目惊心。目前,中国的现状要严峻得多。

朱幕菊女士是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巡视员,在2011年12月11日北京钓鱼台的教育论坛上做了题为《调整教育政策,扭转不良竞争,政府可以大有作为》的报告,报告里提到:

2009年,教育部为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的基础数据库,经抽样,在全国选取了140个样本县(市、区),对4.5万名三年级学生和5.2万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部分学科的学业测试与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中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教师和校长的观念、工作等。下面的一组数据集中反映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以追求升学率为导向的激烈竞争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学生睡眠时间:三年级样本中,全国31%的学生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和中部地区学校这一比例均达35%;八年级样本中,全国有77%的学生睡眠时间等于或少于8小时,中部地区学校这一比例高达82%,好学校这一比例高达82%。

胡平平,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在同一个教育论坛上的报告《改革考试评价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孩子们过重的课业负担》里提到:

2008—2010年全国多个领域专家的团队在3年中分年度共计对17个省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了大样本的科学抽样调查,下面以2010年对天津、辽宁、浙江、安徽、湖南、海南、四川和云南8省(直辖市)79个县1409所中小学的四、八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为例进行剖析。

学校周课时数超标现象严重,而体育、艺术类课程开设不足。

体育课时数严重不足(按规定每周应为3节),四年级不足率达到了56.5%,八年级更是达到了76.0%。有8.8%的小学四年级不开科学课,8.3%的中学八年级不开艺术课。

中国肥胖儿童的速度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递增。在20年前,糖尿病还是一个不常见的疾病,但今天,中国的糖尿病儿童数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即使我们的孩子懂得的知识越来越多,拥有的才艺越来越多,但是他们却变得越来越累、越来越不快乐。他们的书包一年比一年重,所以大街上小学生拖着拉杆书包越来越常见,装着越来越厚重的课本。

看了这么多跟睡眠有关的数据,以及睡眠对孩子的影响,我们不难看出,在一些情况下,睡眠的缺乏会影响孩子大脑的成长,对他们的情感发展和身体健康都有不利影响。这给我们为人父母者敲响了警钟——学校老师面对升学率背负着沉重压力,作为父母必须为孩子撑起一片天。如果改变不了学校和老师,那么我们家长能否坚定一些,保证孩子们每天8小时的睡眠?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包括规律的起床、睡觉时间,以及吃饭、做作业、活动的时间。(2)不停自问:最糟糕的情况会是怎样的呢?做好最坏的打算,这样一来,我们收获的只有惊喜。(3)总体而言,男孩子的发育稍慢于女孩子。我家两个大人3个儿子,没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就出类拔萃。别担心,在小学阶段,孩子输得起。实际上,在任何阶段,我们都输得起。(4)我见过很多小学阶段不怎么优秀,甚至要留级,但最终却后来居上的男孩子。我经常跟大家分享凯文的经历,凯文比MIT的同班同学大将近1岁,但这有什么关系呢?话又说回来,即使有别人在乎,又能怎样呢?(5)为你的孩子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大学申请计划,并跟你孩子的老师沟通,因为老师都希望学生投入百分之二百的精力在学业上。接着为孩子制定一些学校缺失的教育内容,通过家庭教育来补充给孩子。这些内容包括:懂得如何使用时间、如何放松;懂得与亲朋好友相处,享受户外活动;学会餐桌礼仪、交流技巧;乐于参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并发展艺术爱好;有意识地培养批判性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乐于做家务、助人为乐,为家庭成员制订挑战目标;能从失败和探险中学习,如此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家庭教育可以做到的。(6)既然现在获得大学文凭的终极目标是得到一份好工作,那么在孩子读书时多为孩子留心工作和实习机会,使其获得工作经验,即使没有工资也没什么关系。事实表明,很多实习生在大学毕业后成功留在了所实习的公司。一旦你的孩子较早地获得工作经验,那么,在工作中习得了各种好习惯的他很快便能如鱼得水地投入工作中。或者,也说不定他就是明日的比尔·盖茨或史蒂夫·乔布斯。正确答案不是唯一——批判性思维

有一个发生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真实故事。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为学生们做一个物理学讲座。演讲结束后,一位学生举手提问爱因斯坦,问他是否知道千米和米的单位换算。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爱因斯坦神色自若地回答:“不知道。”这位学生满脸讶异,不敢相信这位创立了相对论的大科学家竟然连这么简单的换算都不清楚。爱因斯坦不以为然地说道:“年轻人,我的大脑是用来探索宇宙的浩瀚与神秘的,我不会用它去储存人人随手便能从百科全书上找到答案的零碎知识。”

网络的出现,使知识变得唾手可得,只需要在搜索页面轻轻键入几个字符,再按一下回车键,各种信息便铺天盖地袭来。知识更迭更为迅速,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获取与死记硬背。

走过最初的工业时代,经历过信息时代,现在该做好迎接创新时代的准备了!创新时代的领袖将不再属于那些能更快识记知识、存储知识的人,而是那些求知若渴,有终身学习习惯,懂得如何学、何时学、何处学,懂得如何处理新知的人。要成为后者,仅仅依靠从学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