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人生的六个法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00:53:31

点击下载

作者:鲍耶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逆袭人生的六个法则

逆袭人生的六个法则试读:

序言 对生活不满意的人才有可能成功

你的生活,真的令人满意吗?

每一天,当你从自己租住的小房子里,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上班,去赚取那些微不足道的薪水,然后用那些薪水交房租,省吃俭用。这种循环,你真的喜欢吗?

或许你会说,别人不都这样么?身边的人,不都是工作生活那样循环,我们又能如何改变?

可是,你如果不想着去改变,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改变。

几年前,我有一个年轻的朋友,他赚的还算不少,足够满足自己吃穿住行的花费了,而且每个月还有一些储蓄。他曾经对我不止一次地表示,他很满意他的生活,他租的房子还算体面,而且还能有钱定期出去约会和聚餐,新出的手机他第一时间买到,这一切看上去难道不愉快吗?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几年,可是最近,他总是愁眉苦脸,公司赶上金融危机开始裁员,他成为了首批被裁掉的人之一。可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找工作实在太难,他感慨道:“要是早知道如此,当年就应该多学点技术,让职位更巩固一些了。”

我知道他还在靠自己之前积攒的微薄的储蓄度日,奔波于各个公司进行面试。

这还不算惨。和我一样的中年人,有的在金融危机中失去了工作,有的则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再进行工作,总之,他们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而按揭的房子也被银行收了回去,孩子的学费没了着落,生活陷入了暗无天日的状态中。

所以,我想说的是,无论你现在是否年轻,是否工作稳定,你都要为明天考虑。现在所谓的“愉快”,只不过是心理上的满足,换句话说,你的心理在对你撒谎。

当你想要额外进修一门外语时,你的心理在说:“你根本不需要学啊,你工作又用不上!”

当你想要在工作中做出一番成绩时,你的心理在说:“做那么好有什么用,还不如早点下班喝两杯去!”

当你想要扩大自己的生意时,你的心理在说:“现在不是在赚钱吗,扩大生意可是有风险的哦!”

总之,当你希望自己对现状发生改变时,你的心理总是跳出来对你说“No”,为什么要让自己改变呢?

你明明知道学会一门外语,可以让你得到更多的机会,工作做出成绩,会让你得到提升,生意迅速扩大,会让你多一些市场,可是,你却没有那么做。因为你的心理不容许你那样做,你逃避了现实,但是逃到最后你会发现什么呢?

你无处可逃。

对人生受够了,就要改变它

就像那些在金融危机中失去工作的中年人那样,他们生活的轨迹一成不变,突然的逆境会让他们措手不及,房子的贷款、子女的学费和生活费,这些突然的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甚至有的人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无处可逃。

他们会说:“我受够了这种生活,可是我能怎么办呢?”

还有那些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他们没有优秀的背景,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只能从事最底层和最卑微的工作。我喜欢去一间咖啡馆看书,经常是一位相貌英俊的年轻服务生帮我拿过菜单,久而久之我们比较熟悉了,有一天,他面带微笑地端来咖啡,我问他:“薄特,你很喜欢咖啡馆的工作吧?”“啊,这个问题我还没想过,先生。”他有些诧异。“哦,我是看到你每天都在微笑着,心情一定不错。”“大部分时间是这样,除了该交房租的那段时间。”他苦笑了一下。“为什么不换个更有前途的工作?”我试探性地问他。“怎么说呢先生,我没有上过正式的大学,对我来说,那些大的公司不会看上我的,所以,我还是很现实的。没准有一天,我还能升为这家店的主管呢?”“哦,你是这样规划自己的事业的。”我点了点头。“我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他无奈地耸了耸肩。

是啊,很多时候,即使你对生活不满意,你或许也会对自己说:“我还能有什么办法呢?”没有出色的学历,父母不是有钱有势的人,天上也没有掉馅饼的机会,你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或许你会觉得,我的人生从一开始就输给了别人,这样的生活你一直在忍受着,但却束手无策。这种感觉就像被捆上翅膀的鸽子那样,总想着往天上飞,但却被牢牢束缚在地面,久而久之,它就会放弃飞翔起来,当你再解开捆在它翅膀上的绳子时,它已经不能或是干脆不想再飞起来。

问题是,你想成为那只不会飞的鸽子,还是想挣脱枷锁飞翔起来呢?

如果你真的受够了,你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去改变!

如果你真的想改变,那么,我相信这本书会帮你实现!

那么,当你准备充分了,我们就可以开始逆袭自己的人生。

逆袭你的人生,你才能成功

逆袭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技术,是帮助你突破原有生活束缚的技术。逆袭就像一架直升机,把你从找不到方向的航行中解脱出来;也像是一记本垒打,让你从对生活的毫无还手,到占据主动;还像是一扇通向光明的门,让你走出黑暗的世界。

逆袭可以随时发生在你的生活中,每一天每一秒都有可能发生。只要你掌握了这门技术,你首先会成为自己生活的掌控者,你将会从自己身心的奴隶变成主人,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并不再不断影响你,而是你在往外传递信息和能量,影响这个世界。

你会变得无所畏惧,不再惧怕困难,因为你会把困难看成是一种挑战,而不仅仅是上帝刁难你的工具。你会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重新发现身体里的另一个你。你会从抱怨生活的怪圈中走出,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快乐。

逆袭将会带给你全新的改变,你意想不到的人生就有可能拉开序幕。

在芝加哥、巴黎、里约热内卢、北京、悉尼,全世界各个地方,有无数想改变自己生活的人正在学习这项技术。他们从事着各种工作,画家、主持人、工人、士兵或是自由职业者,他们对生活的期望被点燃,并且已经有很多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一位来自希腊的朋友写信给我,他说他的生活已经发生了改变,在学习逆袭之前,他是一名银行职员,但是欧债危机让他陷入了失业状态。他没有和其他希腊人那样,上街游行,而是开始通过网络学习逆袭的课程。他重新规划了自己的生活,并开始和朋友一起开办旅游公司,通过服务外国人来希腊旅游而赚取收益,现在,他们的公司蒸蒸日上。他觉得自己还帮助祖国增加收入了呢!

还有一位来自东京的女士写信给我,她曾经有过一段糟糕的婚姻,离婚后一个人带孩子生活,靠在餐馆打零工赚取生活费,举步维艰。她利用零散的时间学习了逆袭的技术之后,做出了改变。她放弃了东京的生活,和孩子搬到了大阪的父母家,由父母帮助照顾孩子,自己则应聘到一家出版社,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现在她已经做得很好了。

是的,这就是逆袭的力量。你的生活有多糟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什么时候,准备采用什么方式,逆转这样的生活。重要的是,你是否真心期待改变,对困难无所畏惧。当你做到了这几点之后,开始逆袭,让奇迹出现!

法则一 叫醒沉睡的自己

我们这个时代的成功者,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他们包括政坛领袖、商界精英,还包括星光熠熠的演艺界明星、绝顶聪明的科学家、文采飞扬的文学家、别出心裁的艺术家……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是“都是成功者”,除此之外,在性格与能力等方面迥然有别。可是,这些成功者身上真的没有别的共同点了吗?不,他们都懂得按照自己的想法而生活。

叫醒沉睡中的自己

相信你在电视上一定看过这样的情景:催眠师成功地把一个人催眠以后,让他按照自己的命令做出各种动作,有的举动让人忍俊不禁,然后催眠师在他“表演”完之后,通过一种方式,例如打一个响指,让被催眠的人从睡眠中醒来。他甚至不知道刚才被催眠时自己做了什么!

这些催眠的表演是否是真实的呢?据我所知,有一些确实是真实发生的。为此,我曾经询问过一位出色的催眠师,他对我说,催眠的原理很简单,就是让人的意识进入睡眠状态,并在睡眠中和自己形成意识上的对话,让被催眠者感觉一切是真实发生的那样。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今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是否也是在一种被催眠的状态呢?

仔细想想,从小到大,再到今天,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怎样产生的?在小时候,我们要上哪所小学,到哪所中学读书,是父母的意愿,这并没有错。但是,当你表示出对足球的极大兴趣和天赋时,你的父母会对你说:“孩子,学习是你现在应该做的事,不要去玩那种危险又粗鲁的运动”,于是,你只好踏踏实实地待在屋子里看书和做作业。

当你准备上大学时,你希望自己攻读新闻传播专业,可是你的父母会对你苦苦相劝,你应该去读经济,那样你会进银行工作;你应该去学建筑,好的设计师能够赚很多的钱;你应该去学电子专业,世界上最大的公司都需要这样的人才,等等。你满心希望成为一个出色的记者,最后,你被父母轮番的劝说打动了,去学了你根本不感兴趣的专业。你觉得你会学得很好吗?

说到工作,好了,你的父母或许已经不能再对你“催眠”了,现在交给你的同学、同事、老板来。“这种破工作,就凑合干吧,反正不妨碍我们喝酒”、“与其跳到那家公司,不如就在这里吧”、“嘿,约翰,让我们赶紧干完活儿,然后找点乐子吧”、“玛丽,你应该安心做好手上的事,不要想着替我做决定”……你会发现,你在职场上的每一个举动,都被别人影响着。换句话说,别人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你会一直努力迎合着他们的需求。

一句话,你从小到大的生活,被不同的人所催眠着。

放眼望去,我们身边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我给这样的人起了一个不太好听的名字——行尸走肉。

这类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论他们有怎样的想法,他们总是被别人所影响,丝毫不想着与糟糕的人生所对抗。

无论是美国、欧洲、韩国还是澳大利亚,我都看到过这样的人,他们面无表情地工作,休息的时候,喜欢在facebook或twitter上交友,或是聚在一起喝喝酒,抱怨一下自己的工作或同事。

难道,这就是全球化的结果吗?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都趋于一致,无论是黑人、白人还是黄种人,每一天都和昨天或明天没什么区别,我称之为行尸走肉并不为过。

当年,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那时他在一家小型IT公司做程序员,他跟我说过他有一个想法,就是要弄一个大型的“团购”网站,让大家通过一起购买的形式,降低自己的消费成本,也能吸引到生产公司的促销活动,形成共赢的模式。

我觉得这是很有创意的想法,因为一直以来,大家购物的模式都是单独的,都是由经销商定价决定的。于是我鼓励他将这个想法做成计划书,并设计一下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等,然后我可以帮他联系风险投资基金。

过了一段时间,我不停地催促他落实想法,他却用各种借口来搪塞我:“最近公司太忙,实在没时间想”、“我还需要再想想,你再等一等”、“要出差了,回来联系”,等等。

直到半年过去了,我很生气地问他:“我觉得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但是你为什么一直没有做好计划书?”

他对我说:“啊,对不起,我后来想了想,现在的工作也不错,而且我的朋友都劝我,这种互联网创业成功率都比较低,我觉得风险太大了。”“这是你的真实想法吗?”我反问他。“或许吧,唉,总之,公司对我不错,一两年后我或许能有提升的机会,我觉得想法毕竟是想法,变成现实也不一定能怎么样,所以我决定还是做好手上的工作。”

我对他感到十分惋惜,特别是一两年后,一些团购网站成功上线并快要登陆纳斯达克时,那个年轻人,还是在那家公司里做着编程序的工作。

或许,如果当时他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变成一份详细的计划书的话,他现在或许已经不用为下半生的生活而奔波了!

很多的人被一成不变的生活状态所催眠着,他们习惯于这种状态,不愿意尝试冒险,而且,他们咨询意见的人,也往往是被催眠的那一类人。大家相互影响,一直沉睡下去,等他们有了孩子,就会开始对孩子的催眠。

那么,你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人呢?如果这种催眠的状态让你感到困惑,或是我的话已经让你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你应该怎么做?

马上叫醒自己,你不能再那样活着了!

从今天开始拒绝妥协

让自己从被催眠的状态中觉醒,你首先要做的是,改掉妥协的习惯。因为妥协才是大部分失败的根源之一。

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中,总是被灌输着一些思想,造成了我们现在习惯妥协的性格。那些弘扬“你要学会忍让”、“你要学会适应”、“你要懂得放弃”的想法,被注入到你的神经中,成为了你的条件反射。

好的机会摆在你和别人面前,竞争在所难免,当你做出努力之后,机会落到别人头上时,你会对自己说:“虽然可惜,但是机会还是会有的”、“老杰克工作了多年,他升职也是应该的”、“或许,这次合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呢?”,等等。

你的潜意识里在安慰自己,实际上,你对失去一个好的机会而妥协了,你默认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像小时候玩伴从你手上抢走了玩具,你的父母对你说:“哎呀,给他玩吧,要学会忍让,孩子。”你的潜意识正在充当你父母的角色,带给你安慰。

最可怕的是,这种安慰剂就像随身携带一样,只要你需要,你随时可以拿出来安慰自己,久而久之,你得到的是——习惯于对自己人生的妥协:

别人的成功都可以理解,自己的失败可以原谅;

得不到的不一定是好的,放松心态才最重要;

与其没有把握的努力争取,不如及早放弃最好;

对抗自己的命运太累,不如顺其自然吧;

……

是啊,对抗自己的命运太累,就像被催眠、沉睡中的人一样,想要清醒过来,实在是太困难的事,所以,妥协和接受成为了很多沉睡者的依赖。

如果你想打破这种依赖,你必须学会拒绝妥协。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当你失去一个机会时,你要向机会的提供者进行申诉。而是说,你可以接受这次失败,但是你应该去尝试争取更多的机会,也可以搞清楚自己为什么没有获得这次机会。

我曾经的一位合伙人杰西,是一个“拒绝妥协”的典范,我们曾经合作的很愉快,他也给我讲了很多他的经历。

曾经杰西和诸位中的大多数一样,在一家公司打工,他是个有股狠劲的家伙,做起事情来也不惜力气。在那家公司工作了多年,有一次,公司决定在别的州开设一家分公司,打算从内部选用比较有经验的人。杰西和另外一位同事进入了最终的选择阶段。

两个人都准备得非常充分,但结局显然没有偏向我的这位朋友,他落选了,他的同事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分公司的老大。这件事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我相信大部分人的选择是,买个小礼物祝贺一下那位最终的胜利者,抑郁几天,然后继续工作。

但杰西并没有这样做,他很有风度地恭喜了那位同事,然后找到老板询问自己落选的原因:“我是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吗?或是我应该向那位同事学点什么?”老板一方面肯定了杰西的能力,另一方面,老板认为杰西相比另外那位同事来说,只是年轻了几岁,老板认为年龄大一点的人会更稳妥。

杰西义正言辞地说:“老板,您不认为能力相当的人,年轻一些的话会更有精力,更有激情,更能够胜任开辟新市场的工作?既然您已经做出了选择,我尊重您的决定,但是我希望您能给我更多的机会,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我相信杰西的这些话简单有力,触动了老板的内心。没过多久,公司的副总经理空出了位置,老板直接安排了杰西上任,而杰西的表现也令人信服。

同样一件事,你的反应决定了你的未来。如果你选择妥协,习惯妥协,你的人生将会处处妥协;如果你选择不妥协,那么至少,你还有翻身的机会,而不是什么机会都没有。所以,想要实现人生的逆袭,你必须告别妥协的人生态度,彻底唤醒自己。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充满斗志,愿意与命运对抗的人。而在你的身边,你有没有注意到,那些拥有自己事业、掌控自己人生的人,恰恰不是那些学院里出来的人,而是那些上学阶段最顽皮的人。

因为只有这种骨子里不愿随波逐流、不轻易妥协的人,才会有更多觉醒的机会,打破被催眠的怪圈。

就在今天,试着摆脱这种妥协的人生态度吧,你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语言来实现改变:“我可以接受挫折,但是我不能接受失败的人生。”“我可以接受这份工作,但我的目标绝不会停在这个职位上。”“我可以接受你的报价,但如果还是这样的价格,下回我们没法合作。”“我可以听从你这次的安排,但是下一回我会自己来安排所有的事。”

请注意,当你说出这些话的时候,语气上要肯定,并不要使用“我想”这样的字眼,而是“我要”这样坚定的字词,这样长此以往,你会逐渐被自己的语言和气场所影响,成为一个拒绝妥协的人。

“我能干什么?”

“我到底能干些什么?”是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它是很多人都有的疑问,不只困扰年轻人。为此,我曾查了不少资料,也进行过一番深入的思考。

答案是:做你自己最擅长的事。总体来说,我们的人生规划,不管是职业生涯还是家庭生活,总是自内而外的。我们需要首先了解我是谁,我喜欢做些什么,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你就能够明白心灵对自己的召唤是什么,能够体会到天赋的能量赠予自己的生命活力和目标,然后才可以准备听从心的召唤,克服重重阻隔去实现它。

正如乔布斯所说:“我跟着我的直觉和好奇心走,遇到的很多东西,在后来被证明是无价之宝。你必须相信一些东西——勇气、命运、生命、缘分,随便什么。这种相信从不会使我倒下,反而使我的生命变得与众不同。我很清楚,使我一直走下去的就是——我爱我所做的。你需要去找到你所爱的东西。只有爱你所做的,你才能成就伟大的事情。如果你没找到自己所爱的,继续找,别停下来。就像所有与你内心有关的事情,当你找到时你会知道的。”“每天早晨,我都会对着镜子里的自己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当答案连续很多次是NO的时候,我知道我需要改变某些事情了。你有时候会思考你将会失去某些东西,记住你就要死去是我知道的避免这些想法的最好办法。你已经赤身裸体了,你没有理由不去跟随你自己的心。你们的时间很有限,所以不要将他们浪费在过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其他人的观点的噪声掩盖你真正的内心的声音。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的直觉和心的指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其次的。成为墓地里最有钱的人对我没什么吸引力。晚上临睡前能够说我这一天做了些美妙的事情,对我来说才是重要的。”

这是一段很棒的心灵指导,他自己也正是这样做的。

乔布斯读大学的时候,用他自己的话说,“因为年幼无知,我选择了一所和斯坦福一样昂贵的大学,我的父母都是工人阶级,他们倾其所有资助我的学业。”

但是在入学6个月之后,乔布斯发现自己完全不知道这样念下去究竟有什么用。当时,他的人生漫无目标,也不知道大学对他能起到什么帮助,为了念书,他还花光了父母毕生的积蓄,所以他决定退学。

当时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乔布斯也非常害怕,但后来他回头去看,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所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他说:“从我退学那一刻起,我就再也不用去上那些我毫无兴趣的必修课了,我开始旁听那些看来比较有意思的科目。”

显然这件事情做起来一点都不浪漫。因为没有自己的宿舍,乔布斯只能睡在朋友房间的地板上。每个周日的晚上,他都会步行7英里穿越市区,到Hare Krishna教堂吃一顿大餐。尽管日子艰苦,但他认为,自己跟随好奇心和直觉所做的事情,事后被证明大多数都是极其珍贵的经验。

已经退学的他,选择了书法班,学习怎样写漂亮的字,如何改变不同字体组合之间的字间距,以及如何做出漂亮的版式,他认为这一切太有意思了。10年之后,当他设计第一款Macintosh电脑的时候,这些东西全派上了用场。

对这段经历,他说:“我在念大学的那会儿,不可能有先见之明,把那些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都串起来;但10年之后再回头看,生命的轨迹变得非常清楚……你不得不相信某些东西,你的直觉、命运、生活、因缘机会……正是这种信仰让我不会失去希望,它让我的人生变得与众不同。”或许,我们其实不必刻意去寻找生命的道路,因为生命早已把我们的潜能和专长都放在我们的心灵当中。当心灵在召唤时,要能够辨识并依循心灵的吸引力。当我们走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时,就会完全沉浸其中而浑然忘我,全然享受这个过程。而且,当我们顺从心灵对自己生命的召唤时,我们就是内控而有力量的。虽然会有很多外界因素未必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但内心深处被激发起的巨大正能量,却会告诉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尽力地利用外界资源。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乔布斯的建议是,“继续找,别停下来”。没错,追寻生命所爱的步伐不能停止,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不是梵高,或许我们还要向命运妥协,因为你要生存下去,你的家人要生存下去。这时候,有一个折中的提议,你可以先做自己擅长的事。你所擅长的,未必是自己最喜欢的。但由于它拥有天赋的能量,所以也能和你内心喜欢的事情一样,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有一条很著名的街道叫圣劳伦斯街。在这条街上,有一家同样著名的熏肉店。这家熏肉店,据说是早年由从波兰或罗马尼亚过来的犹太移民所开。这家熏肉店在当地既不占先机,也不占主流,但它却开得很有特色,很有名气。它的名气甚至使它成了城市的一个亮点,不仅当地的食客很多,外地来的也不少,很多旅游杂志甚至把它列为蒙特利尔市的一个重要景点。于是近处的、远处的,东方的、西方的,有钱的、没钱的人,都涌到了这里,使这里每天都要出现排队候餐的盛况。

这家熏肉店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快餐食品店。这里可供选择的主食也简单得很,除了面包夹熏肉的三明治食品外,还有烤牛排或牛肝,但最出名的当然还要数熏牛肉。这些东西的价格很便宜,也就4~7加元,在当地也就是一餐汉堡包的价钱。此外,它既是老外们可以接受的主流食品,又与当今最流行的汉堡包风味迥然不同。

据说,这家店做熏肉非常拿手,堪称“蒙特利尔一绝”。店里做的熏肉都是精选上等牛肉为原料,制作过程也相对复杂。他们要先将牛肉腌十天以上,然后再熏十个小时。由于配料用的是祖传秘方,更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该店做出来的牛肉味道的确名不虚传,很香,很嫩,也很松软。

这家熏肉店在竞争激烈的饮食界傲然挺立,已传了三代,生意一直都很红火。

曾经有人问老板,为什么不开连锁店呢?老板笑着说:“我们祖祖辈辈都只是擅长做熏肉而已,对于开连锁店,我们不擅长,所以不太适合。”

或许你会说,不擅长就寻找专业人才啊,把自己的连锁店做大做强岂不更好?生命中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非不能也,乃不为也。成功的定义不仅仅是财富的多少、名声的大小,还在于心灵的愉悦程度。如果某件事情自己不喜欢,那么不管在世俗意义上有多么成功,它也不会快乐,那就不算真正的成功。做自己喜欢或自己擅长的事情时,心灵会非常平和舒畅,不仅仅是因为轻车熟路,更是因为那是心灵之所系,能量之所在。所以,即便有一些不顺利,也不会觉得辛苦。我能干什么?你只能问自己的心。做什么的时候自己最开心,感觉最惬意。或许,那就是心灵给你的指示。

不要被别人的看法操纵

你是一个容易被别人看法操纵的人吗?

来看几个问题,就知道答案了。

你是否因为别人表露出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就改变自己的立场?

你是否因为别人的不同意见而感到消沉、忧虑?

你是否在饭馆吃饭时,虽然饭菜的口味不能让你满意,但你却不敢提出意见,或者退回去,因为你怕这样服务员会不高兴?

你是否处心积虑地寻求别人的赞许,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未能如愿时就会情绪低落?如果以上问题的答案是“是”,那么无疑,你总是在寻求别人的认同。虽然这一举动似乎无可厚非,但是过于看重别人的看法,无异于背叛了自己的心灵。本来,你的心灵给你指示了下一步的行动,顺应它,你就能获得自我认同的力量。但当我们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弦易辙时,这种对自身的怀疑,毫无疑问是一种性格上的弱点。在它的影响下,我们自身的性格力量会越来越弱,渐渐地变成一个毫无主见的人,并且整个人都被负面思维主宰。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了。他以为自己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

毕业后,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可是由于感觉不幸福,他开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待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忙碌奔波并不快乐,享乐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一种怎样的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焦虑。

在蒂姆身上,你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吗?你愿意做一个这样的“成功者”吗?一个被负面情绪控制的所谓“成功者”?可是,我们那被别人看法操纵的人生,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或许,从我们“变乖”的时候就开始了。很多人的人生发展完全是外化的,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或许有非常优秀的成绩,比如考试获得了好成绩,考上了好大学等。但那些成绩,很多时候完全是为了父母或者别人的看法。

所以,当这些人离开学校之后,就会发现他们完全丧失了自己,因为一直以来,他的人生标准都是根据别人的要求来制定的。当他们真的需要为自己做些什么时,已经缺乏了真正实现的动力,因为他们那弱小的心灵能量已经不知道怎样给他提供指引了。这时候,就开始了一个恶性循环。当这些人开始展开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往往也是外控的,也就是说,他们的人生方向容易跟随外部环境或者父母、伴侣等人的喜好而决定,所以当他们在前进中遇到困难时,也会将希望寄托到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者他人身上,也更容易抱怨环境或者他人,遗忘了自己内在的心灵力量。而这种被负面情绪左右的人生,对本已弱小的心灵力量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如果你把寻求别人的认同、赏识和赞美当成你的需要,那么不久你就会形成一种潜意识的习惯,这时你再想做到保持自我并逐渐进步就很困难了。

如果你非要得到别人的夸奖不可,并常常向他人做出这种表示,那就没有人愿意坦诚相见了。有些人虽然会奉献出他们的赞美之辞,但其内心未必对你有什么好感。

同样,你也无法明确地阐述自己生活中的想法,你会为了迎合别人的观点与喜好而放弃你的观点,甚至牺牲自己的价值。

对于每个人来说,凡事都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盲目听取别人的意见。在面对双向甚至多向选择时,我们到底应该选择什么?决定权永远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也许有的时候我们自己的选择并不是最好的,但这也许就是人生。让自己成为掌舵人,即使这艘船在我们的生命中行驶得有点颠簸,我们也会在航行的快乐中到达自己的生命彼岸。

据说,比尔·盖茨是不坐头等舱的。有人在经济舱看见他,便问他为什么不坐头等舱,他说:“头等舱比经济舱飞得快吗?”

我们从中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个很实际的人,他看中的不是头等舱带来的虚荣,而更注重结果。毫无意义的支出,划算吗?就是对富可敌国者来说,也是如此。

但是,美国信封大王麦肯锡与比尔·盖茨恰恰相反,他每次坐飞机只坐头等舱。他对人们解释说:“我在头等舱认识一个客户,就可能给我带来乘坐一年头等舱的收益。”

事实上,有记者调查,他的确在头等舱结识了更多的社会名流,这些人中有不少人成为他的长期客户。因为人们大多相信偶然的相遇是运气,所以会珍惜他们的合作关系。

那么你应不应该坐头等舱呢?这种问题根本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你不必被别人的看法操纵,只需要视自身情形而定。至于你的人生,当然也一样。

推开“虚掩的门”

在成功者的基因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勇气。勇气能“减轻命运的打击”,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莫克利特的名言。

这是一种不惧困难、不怕强敌、一往无前地去夺取胜利的能量,它并不等于鼓励你轻率和鲁莽,而是意味着在你经过反复斟酌后,决定承担一些或许你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这一巨大的能量毫无神秘性可言,它是我们大家都具有的潜能,比如:体能、技艺、正确的判断、创造性的思维,甚至我们大多数人在长跑中都能体会到的体力和忍耐力。

换句话说,当你的内心变得勇敢时,可以让肌肉产生一种应激反应。我曾听一个著名登山运动员说:“有时登山者爬到一个没有退路的地方,他就只能向上爬。”他补充说:“我自己曾有过这种体验,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继续向前我别无选择。”

而有位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虽然他比其他运动员的平均体重还要轻,但他的技术却很高超,能对付对方凶猛的碰撞,自己却从未负过伤。这使一些人感到奇怪。“这嘛,”他说,“我小时候是非常羞怯的,但我在踢球时发现有时事情会走向反面。在一次比赛中我突然觉得自己和对方的后卫站在一起显得非常渺小,他看起来简直就像个巨人,我非常害怕。为了比赛只好硬着头皮紧紧地缠住他,没想到我居然成功了。打那以后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你越是努力去进攻和防卫,所受到的伤害就会越少。这道理很简单——勇气要比个头重要得多。”

的确,勇气所带给你的能量是巨大的,它要比人们的体力更为重要。在体育对抗中,它所显示的力量常令人啧啧称奇。在其他更倚重心灵力量的领域,它更是显得举足轻重。

或许,你认为凡事小心为好,这样才能让心灵更有安全感。但在人生这条路上,只有奋斗才能给你安全感。不要轻易把梦想寄托在某个人身上,也不要太在乎身旁的耳语,因为未来是你自己的,只有你自己的勇气,才能给自己最大的安全感。与其担心未来,不如现在好好勇敢去尝试。或许,那看似坚不可摧的障碍,只是一道虚掩的门,它是怯懦者与勇敢者的试金石。无论心中的梦想有多遥远,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做的事情,别忘了自己想去的地方,不管那有多难,有多远,有多“不靠谱”。当你在犹豫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很大;当你勇敢踏出第一步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很小。

有一批被没收的自行车在公告后决定拍卖,在拍卖会上,每次叫价的时候,总有一个十岁出头的小男孩喊价,而且总是以“5美元”开始出价,然后眼睁睁地看着自行车被别人用20美元、30美元买去。

拍卖会中间休息时,拍卖员问那个小男孩为什么不出较高的价钱来买,小男孩说,他只有5元钱。

最后,拍卖会要结束了,这时只留下一辆最漂亮的自行车。拍卖员问:“谁出价?”这时站在最前面、几乎已经绝望的那个小男孩再次轻声地说:“5美元。”

拍卖员听到小男孩的声音,停顿一刻。这时,所有在场的人都看着这个小男孩。

没有人出声,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喊价。直到拍卖员再次唱价三次后,大声宣布:“这辆自行车现在属于这位穿短裤白球鞋的小伙子。”此语一出,全场掌声雷动。

是的,这个勇敢的小男孩最后成功了。正是他的坚持、他的勇敢,让他获得了他想要的自行车,他的勇敢征服了其他人,也带领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曾经,我们都是那个小男孩,所以才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学会了一切我们本来不会的基本技能。那时候,你性格中与生俱来的勇气,一直在伴随你,帮助你。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有的人内心深处的勇敢与日俱增,有的人却损失殆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受了一些挫折,经历过一些打击,内心被黑暗、灰色的情绪所占据。人生中真正的险境,只存在于我们的心里。对危险的恐惧这种负能量,俘虏了我们,让我们看不清人生的真相。所以,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打破自己心中的屏障,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人生。只有勇于面对自己心中的黑暗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

丘吉尔曾经说过:“你若想尝试一下勇者的滋味,一定要像个真正的勇者一样,豁出全部的力量去行动,这时你的恐惧心理将会为勇猛果敢所取代。”

很多苦痛忧伤的呻吟多半是懦弱者的怨艾,不要让这种莫名其妙的负能量侵占你的心灵。境由心生,用你的意志与不堪一击的软弱作斗争,勇敢傲视,阴天也会为你变色,你也将成为更好的你。

不要、想要,还是一定要?

我们先来回答一个问题:工作中,接手一项任务时,你的第一反应是“我能行吗?”还是“我能行!”别用理智思考,用你的直觉迅速回答。

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两个答案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不行”是一种糟糕的想法,是缺乏决心的具体表现。总是用这种信息来暗示自己,一种“我不行”的形象就被自己不知不觉地塑造出来了。“我能行!”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总是用这种心理暗示来调控自己,一种“我能行!”的形象也就不知不觉地塑造出来了,你的潜能也就不自觉地被挖掘出来了。

俄罗斯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把你的帽子扔进围墙里。”意思是说,当你想翻过一堵很难攀越的围墙时,就把帽子先扔过去,这样你就会想尽办法翻越它,一定把帽子拿回来。人往往就是这样,当你战胜困难的信念不够的时候,总是在负面情绪的左右下给自己一条后退的路,一个逃避的借口。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错过了许多可以“跨越栅栏”的机会。而“把帽子扔过去”,就斩断了那似有似无的退路和借口,你只能调动出潜能来鼓励自己,去“背水一战”。所以,做任何事情,多一分决心,我们就增加了很多前进的能量。

在一所乡村校舍,孩子们用一只老式的大肚煤炉取暖。一个小男孩每天早晨提前到学校生火,在老师和学生们到来之前让房间里变得暖和一些。

一天,他们到学校时发现校舍被熊熊烈火吞没。他们把失去知觉的小男孩从火中救出来时,他已是奄奄一息了。他的下半身被严重烧伤,他们把他送往附近的一个乡村医院。

被严重烧伤、神志不清的小男孩躺在床上,模糊地听到医生在说话。医生告诉他的母亲,他儿子难逃一死——这已经是老天慈悲了,因为可怕的大火已经烧坏了他的下半身。

但勇敢的小男孩并不想死,他决心一定要活下来。结果,让医生惊讶不已的是,他真的活了下来。当危险期过去之后,他又听到医生对他母亲悄悄说:因为大火吞噬了他下肢的许多肌肉,他要是真死了反倒好了,这下他注定要做一辈子的残废人,他无法再活动他的双腿。

这个勇敢的男孩再一次下定决心——他不想做一个瘸子,他要走路。但不幸的是,他的腰部以下无法活动。他细瘦的双腿在那里摇摇晃晃,但一点儿也没有知觉。

他终于出院了。每天母亲要为他按摩双腿,但他毫无知觉,然而他再次站起来的决心依然是那么坚定。

除了在床上的时候,他就坐在一张轮椅上。在阳光明媚的一天,母亲推着轮椅,让他到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这一天,他不再坐在轮椅里,而是用自己的上身扑下轮椅,他拖着双腿,在草地上爬行。

他爬到院子的围栏边,费力地抓住围栏,让自己的身体直立起来。然后,一根栏杆接着一根栏杆,他开始拉住围栏把自己向前拖,一边在心中想着自己一定会走。他开始每天这样锻炼,直到院子的围栏边拖出了一条小径。他一心想着自己能再次走路。

最后,通过每日按摩和钢铁般的毅力和决心,他终于能够自己站立了,接着,他可以自己摇摇晃晃地行走,接着,他可以自己跑了。

他开始步行去学校,然后跑步上学,他跑步纯粹是为了享受那种飞跑的快乐。在大学里,他入选校田径队。

后来,在麦迪逊广场花园,这个没想到会活下来,被肯定无法行走,更别梦想跑步的意志坚定的年轻人——格兰·坎宁安博士,打破了一英里的世界纪录。

所以,成功来源于你是想要,还是一定要。一个人的位置绝对不是他现在所处的,而是他梦想能够达到的那个位置。但是如果仅仅是想要,可能我们什么都得不到,如果是一定要,那就一定有办法可以得到。你要,你就能;你一定要,你就一定能。当你决心要做某一件事时,心灵中的潜能会激励自己不懈努力,全身心地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做出各种设想。这时候,似乎你身上的每一个神经和细胞都在说:“一定要做到。”身体中的每一滴血液,都好像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奔波。最终,你可能就得偿所愿了。只要你不是一个信心过分爆棚的人,都应该多给自己一些正面的鼓励。经常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一定要”,即使最终你不一定真的能行,但在结果没有出来之前谁知道呢?你可以选择这些充满了正能量的语句,或许,这些正面的话语会煽动它们的翅膀,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或许,当我们遇到可怕的困难时,我们甚至会希望长眠不起,也再不想面对它们。但是我们终究不能那么做,甚至想都不能想。因为这些念头,只会消耗我们的正能量。

至于“我可以吗?我能行吗?”这些话,也请千万不要出现在自己身上,因为所有这些自我怀疑和否定的话,都会成为你前进的磕绊。

冒险时,能量会倍增

无疑,冒险是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比如恋爱,假如你害怕承担风险而不投入,你将永远不会坠入爱河。你的生命可能会静得像池塘,永远也体会不到爱情带给你的美好感受。人生中的其他事情,也大都如此。当然,对任何人来说,安全都是好事。可是,我们得到的安全一点都不少,从每天晚上的睡眠中,我们已经得到了大量的安宁,它会给我们提供足够的身体能量来接受挑战。所以,其实大多数人的人生中已经有了足够多的安全,我们更需要的是冒险。要知道,未来的事情我们永远无法预知,与其沉浸在担心中迟迟不敢向前走,不如鼓起勇气先走两步看看。反正留在原地也不会有更美丽的风景,不如放开胆子冒险试一试,无论惊讶还是惊喜,你收获的绝对要比现在更充实。

瑞查德是一个美国黑人。过去的12年里,他一直在为一家肥皂公司推销肥皂。但是后来他听说供应他肥皂的那家公司即将被拍卖,售价是15万美元,出于他对行业的了解,他知道那家公司生产的肥皂是很有市场的,于是他决定买下这家公司。

他只有10万美元,他也知道这是一个不能错过的机会。于是瑞查德与那家公司达成了协议:他先交10万美元的保证金,然后在10天的限期内付清剩下的5万美元。如果他不能在10天之内筹齐这笔款子,就会丧失所交付的保证金,也就是说他将倾家荡产。虽然风险很大,但他还是觉得机遇难得,值得尝试。

瑞查德为了筹集资金想尽了各种办法,他首先想到他在推销肥皂的12年里,获得了许多商人的尊敬和赞赏,于是他去找他们帮忙。他从有私交的朋友那里借了一笔款子,也从信贷公司和投资集团那里得到了援助。就在第10天的前夜,瑞查德筹集了14万美元,也就是说,还差1万美元。

时间紧迫,为了这1万美元,瑞查德不惜冒更大的风险——借高利贷。就这样,瑞查德终于凑齐了钱,买下了这家公司。

后来的结果是,瑞查德不仅没有倾家荡产,而且生意日渐兴隆,渐渐发展成为拥有七家公司和一家饭店主要股份的富翁。

或许我们的生命中也曾遇到过这样的机会。但很多人都是这样对待机会的:“我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但风险太大,不敢轻易尝试啊。”

这些人总是循规蹈矩、小心翼翼地回避风险。日积月累,他们已不知不觉给自己设了很多枷锁,锁住了自己的潜能。于是,一个不敢接受挑战、不敢承担风险的人,就永远抓不到机遇。就像一个跳高运动员一样,他总是要面对失败,而每一次失败,都是走向成长的阶梯,不敢迎接新的挑战,不敢面对风险,就不会受到机遇的青睐,获得新的成长。

道理再简单不过了,上天怎么会把甜美的果实放在唾手可得的地方呢?

世界上很多事情,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它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所以这些事情都是有风险的,有的人就是因为害怕风险而没有勇气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的人注定只能累积越来越多的负面思维和情绪,一生平庸,失意沮丧。而具有成功者基因的人则正好相反,他们喜欢冒险,他们有勇气去面对可能出现的失败。他们乐观地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最终也往往能够缔造奇迹。为什么冒险往往能让奇迹出现呢?因为在冒险过程中,我们会释放自己的潜能。你认为某件事情值得做,就会调动全身的积极性为之努力,你的每一个毛孔都散发出积极向上的气息,每一个脑细胞都在更活跃地贡献力量。于是,你自身会变成一个强大的、有吸引力的人,吸引其他追随者向自己靠拢。于是,就像瑞查德那样,冒险让他们的生命显得更有价值。不过,你一定知道,不是所有的冒险都可以拥有理想的结果。所以,并不是敢于开始冒险,就可以放心地等待成功了。你还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时候你的能力才能够大显身手。

就像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他的发迹史颇有点传奇色彩,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归结为时势造英雄。处于同一时势下有的是芸芸众生,但英雄却寥寥无几。关键的,还在于人。

当时,南北战争爆发,很多人忙着保命,但是洛克菲勒却密切地注视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从中嗅出一笔战争财的味道,这成为洛克菲勒发财的契机。据说,他的墙上挂满了战况图和各种从华盛顿传来的政治新闻以及前线的最新动态。他不时用笔在内容丰富的墙上点点画画,或埋头记录着什么。洛克菲勒通过对战争形势的分析,将投机生意做得非常红火。所以说,冒险绝不意味着逞匹夫之勇,更重要的是要进行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自身的巨大潜力,总能化险为夷。事实上,人生的所有决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一种冒险。因为我们不可能具备十足的把握,保证没有任何意外,一定能够得偿所愿。所以说,冒险是不能躲避的。如果你一生的主要目标是避免忧虑,那么你将永远忧虑。最顺利的人生,不是永远安全无忧,而是任何难题都能迎刃而解。或许这样,才是最安全的。

机遇是怎样与你擦肩而过的

也许对于某些人来说,生命不过是一场早已安排好的旅途,那么我们甚至可以断言,他的一生很难完满。因为沿着一条既定的轨迹行走,没有惊喜,没有失望,波澜不惊的人生,很难拥有优美的曲线,也无须潜能的爆发。心灵未老先衰,很难说是健康的人生状态。

其实,在我们生命的旅途,总有意外的风景。它可能是一段未曾预料的遭遇,也可能是一个充满欣喜的机遇。有趣的是,遭遇往往避无可避,而机遇却像一条滑手的鱼,瞬间就从身边滑过。或许,是因为它太受欢迎了吧?那么,当你与机遇邂逅时,你能迅速留住她,不让她与你擦身而过吗?

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认为:“天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真应该那么做却没有那么做。”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人说:“如果我早几年就开始那笔生意,早就发财了!”或“我早就料到了,我好后悔当时没有做!”

一个好创意胎死腹中,一个好机遇擦身而过,真的会叫人叹息不已,耿耿于怀。可是,又能怪谁呢?那些曾经在关键时刻浪费机遇的人,只能迎来后悔与遗憾。或许你还没有想好抓住她之后下一步如何走,但是你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犹豫,必须果断结束所有的犹疑,才能有足够的能量去留住她。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想得太多,太过谨慎,我们才变得畏首畏尾,失去了抓住机会最需要的一种能力——果断。

有个农民,妻子和孩子同时掉进了洪水中,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妻子,孩子却被洪水冲走了。对此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农民先救妻子做得对,因为妻子不能死而复生,孩子却可以再生一个;有的说农民做得不对,应该先救孩子,因为孩子死了无法复活,妻子却可以再娶一个。

一位哲学家听了这个故事,也感到疑惑不解,便去问那个农民,希望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想不到农民告诉他:他当时什么也没想,洪水袭来时妻子就在身边,便先抓起妻子往岸上游,等再去救孩子时,孩子已不见了踪影。

哲学家很佩服这个农民,当洪水袭来时,如果这个农民还在进行抉择,究竟是先救妻子还是先救孩子,那恐怕她们娘儿俩早被洪水吞没了,一个也活不成。

可见,在抉择面前犹豫不决,害莫大焉。在机遇面前,也是这样。

其实,我们的一生中会面临多种选择,就连逛一次动物园也会有选择。时间有限,不可能走完所有路线,此时怎么取舍?凡碰到岔路口,选择一个方向前进,一边走,一边选择,每选择一次,就放弃一次,当然也遗憾一次。但是这样会在有限的时间内,至少可以看到尽可能多的动物。如果不当机立断,你可能失去的更多。

人生就是如此,左右为难的情形会时常出现,为了得到一半,必须放弃另一半。若过多地权衡,患得患失,到头来将两手空空,一无所得。那么,现在你该知道,为什么果断会是重要的成功者基因了吧?因为这种能力来自对自己身份的确认,从中体现出的坚定,来自于内心的力量。所以,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一个人很难做出果断的决定。而一个能够果断决断的人,养成迅速决断的习惯以后,便能产生一种相信自己的自信,必然会拥有更多的能量和机遇,这是一种良性循环。那些拥有成功者基因的人,在该做出选择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迅速地快刀斩乱麻。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们更清楚为了获得想要的,必须放弃的是什么。所以,尽管机遇往往总是意外突然地来临,又会像电光石火一样稍纵即逝,他们也能在资料、信息、证据不是很充足,而又来不及做更多搜集、分析的情况下,做出决断。

对我们来说,想要拥有这种素质,就需要在平日刻意练习,我们在决定某一件事情之前,应该对各方面的情况有所了解,应该运用全部的常识和理智慎重地思考,给自己充分的时间去想问题。但是一旦做好了心理准备,就要果断决定,一经决定,就不要轻易反悔。而一旦发现好的机会,就必须抓紧时间,马上采取行动,不要把太多的时间花费在思考上。

虽然古人说“三思而后行”,但在现实中我们见到更多的是“三思而不行”,做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些人因为考虑的东西太多,就容易产生恐惧,不敢正视面临的难题,就会采取逃避或拖延的方式。于是,在犹豫、观望等的影响下,他们越发不敢决定,机会也只能悄然流逝了。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普通而平凡的,最终决定他到底成为一个平庸的人还是一个优秀的人,就要看他怎么利用机遇。思前想后、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错事的可能,但可能会失去更多成功的机遇。我们这一生,是由一个又一个选择决定的。你可以选择果断高效、珍视机遇,也可以选择错失良机、得过且过。你的所有的选择,都来自于你对于真我的认知,所以一定要先问问自己,看清自己对未来人生的期许。

当然,或许你还会说,不是我不果断,实在是太忙,顾不了那么多。那么有一句话说得好:“整天说自己忙得不可开交的人,肯定干了自己不该干的事。”

你是喜欢放弃的人吗?

有一个人投硬币,连续7次投出国徽一面,你相信吗?你相信那个“超级幸运”的人,有可能是你自己吗?

大部分人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巧合,少部分人认为投币人有魔力,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在玩魔术,但极少有人会相信这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现象。

事实上,若有一千人每人连续投7次硬币,第一次必然有500人左右投出国徽一面,第二次必然有250人左右连续两次投出国徽一面……第7次时还至少有7个人投出国徽一面。所以,若同一个人做一千次这样的实验,也必然有至少7次会出现在我们看来不会发生,或认为是奇迹的事情。你所认为的奇迹,实际只需要耐心地做下去就可以了。只要你敢于去尝试,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在你身上。你没有做得更好,只因为你在中途放弃了,你没有更多地发挥出你的潜力。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想追求到自己心中向往的东西,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不懈。如果你在错误意识的驱使下浅尝辄止,变成了一个喜欢放弃的人,那就几乎不可能拥有成功者的基因。

我们都知道氧气是拉瓦锡发现的,却不知道,其实在他之前,已经有两位科学家触到了真理的鼻尖。令人遗憾的是,他们都在半路放弃了,从而将撩开真理面纱的殊荣拱手让给了拉瓦锡。

瑞典化学家舍勒在1773年以前,就通过实验制取了纯净的氧气。但是,作为“燃素学说”的忠实信徒,他错误地把这种气体叫“火气”,并且认为燃烧是火气与燃烧物中的燃素结合的过程,火和热是火气与燃素化合的产物,从而未能正确地解释燃烧现象。

几乎与此同时,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也通过实验制取了这种气体。他把蜡烛放在这种气体中,发现火焰比在空气中更加炽热明亮。他还把老鼠放进去,发现它比在等体积的寻常空气中活的时间约长了4倍。他亲自尝试了一下,一吸进去,便“觉得这种空气使呼吸轻快了许多,使人感到格外舒畅”。但他没有继续研究,而是开始了在欧洲大陆的度假旅行。

这两位科学家本来已经揭开了面纱的一角,但他们不以为然,就随意放弃了。

于是机遇女神将青睐的目光投向了拉瓦锡。最后他终于得出结论:原来在没有密封的燃烧当中,空气中有一种新的物质元素参与了反应,使得物质燃烧前后重量不一。为此,他把这种气体命名为酸素,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氧气。这样,金属生锈、重量增加的秘密也被揭开了。

人们经常在做了90%的工作后,放弃了最后可以让他们成功的10%。是拉瓦锡格外幸运吗?显然不是。他不是幸运女神的第一选择,却是最终留住她的那个人。只因为他不那么喜欢轻易放弃。

那你呢?革命尚未成功的时候,面对重重阻力,你放弃努力了吗?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如果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既然还可以坚持,为什么不耐心坚持下去呢?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逼你放弃。除非你自己放弃,否则你不会被别人打垮。不管你跌倒多少次,只要再起来,你就不会被击垮。再耐心坚持一下,或许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1985年,59岁的彼得森和小他近21岁的施瓦茨曼各出资20万美元,在纽约公园大道租了一个小办公室,创办了百仕通集团。

一开始,加上他们俩,公司一共只有4个人。而公司的第一笔生意,是彼得森利用自己和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的朋友关系,抢得收购代理权,代表索尼公司出价20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

当时,由于百仕通在华尔街尚属无名之辈,在募资过程中吃了不少闭门羹。“被我们视为最可能点头的19家客户,一个个拒绝我们。总共有488个潜在投资人拒绝我们。”彼得森回忆道。

有志者事竟成,在4个人的努力下,业务终于有了转机,他们取得了美国保险及证券巨头保德信公司副董事长加内特·凯斯的信任,拿到了1亿美元。后来又从杰克·韦尔奇那里拿到一笔钱。

最后,百仕通的第一只基金吸引了32个投资者,包括大都会人寿、通用电气公司、日兴证券以及通用汽车公司的退休基金等。

在其后的二十多年,百仕通逐渐壮大,并发展成强大的金融服务王国,横跨商业银行、私募基金、不动产、避险基金和公司债券等业务,并成立了全球最大的收购基金。

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文章评论道,年富力强的施瓦茨曼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充沛的精力是百仕通这部庞大的“生财机器”得以顺利运转的“发动机”。

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人生,有这样一部“发动机”吗?许多人最终没有成功,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够、诚心不足或者对成功缺乏激情,而是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韧性和毅力。他们做事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他们总是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永远都处于犹豫不决之中;他们时而信心百倍,时而又心情沮丧;他们虽然能取得一点小成绩,但从长远来看,他们最终还是失败者,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成功者的基因。那些具备成功者基因的人明白,从结果来看,一个长距离的赛跑选手在到达终点以前就退出比赛,那和没有参赛差不多。所以,他们懂得坚持。当一个人无论多么困难,都告诉自己要咬牙坚持时,体内的惰性与怯懦也就无处藏身了。取而代之的,是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性格。正是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勇敢地面对所有的困难挫折,并且最终战胜它们。

急功近利,能量容易失去

如果你想要烧开一壶水,就只能静静等待聚集足够的热量,然后水才能沸腾。由于你急于让它烧开,而频频揭开盖子去看,非但没有用,还只会让热量损失,延长你等待的过程。做事情也同样如此,或许你是个急性子,或许你太渴望看到梦寐以求的结果,但是你要明白,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要一开始就盯着结果不放,要学会积聚能量,然后结果才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倘若急于求成,就会像饥饿的人乍看到食物,狼吞虎咽地吞食,反而会引起消化不良,这也正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在一个春天,一位农夫买了两棵大小一样的树苗栽种,他一视同仁地细心照料着它们。然而他没料到这两棵树的起点虽然相同,后来的成长状况却有天壤之别。

他栽下的第一棵树拼命地吸收养分,一点一滴储备下来,仔细地滋润身上的每一根枝干,慢慢地累积能量,默默地盘算如何让自己扎扎实实、健康茁壮地成长。

另一棵树也非常努力地吸收营养,不过它追求的目标与第一棵不同,它将养分全部聚集起来,并使劲地将这些养分推至树端,一心想着如何让开花结果的时间提早来到。

第二年,第一棵树开始吐出了嫩芽,也十分积极地让自己的主干长得又高又壮;另一棵树也长出了嫩叶,不过它却迫不及待地挤出了花蕾,似乎随时都可以开花结果。

这个景象让农夫非常吃惊,因为第二棵树的成长状况非常惊人。只是,当果实结成时,由于这棵树尚未长成,却提早承担了开花结果的责任,因此一时间吃不消,把自己折腾得累弯了腰,而所结的果实更是因为无法充分吸收养分,比起一般正常的果实来得酸涩。

再加上它的体型矮小,许多孩子们都喜欢攀上树端嬉戏玩乐,并且拿那些还未成熟的果实游戏,时日一久,在身心受创的情况下,这棵树逐渐失去了生长的活力。

第一棵树的情况却完全相反,原本不被看好的它,反而越来越茁壮,在经年累月的耐心等待之后,终于花蕾绽放。由于养分充足、根基稳固,结成的果子也比其他的树更大更甜,而那急于开花结果的第二棵树却日渐枯萎。我们很多人,就像第二棵树一般,在能量尚未积累够的时候,就急着出头表现。然而,他自身的能量还不足以让他登上山峰。于是,在途中,能量用尽时,就很有可能跌到更深的谷底,甚至连重新开始的机会都很难找到,多么让人遗憾。

能做大事的人,要有一份定力,遇事要能临危不乱、镇静自如,同时这也是一种智慧的胸襟。凡事在于自己尽力而为,只要自己已经尽力就好。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做事眼光要远一点,不仅要看到近期的得失,还要看到长远的影响。目光太短浅,有时是要命的缺点。

任何一种本领的获得都要经由艰苦的磨炼,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是愚蠢的,拔苗助长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道理。

只是,人大概总是有投机取巧的天性,总想走捷径。于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这样的故事也总在上演。

现实生活中,急功近利的人总是大有人在,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以至于在他们的人生履历上除了一个逗号,就是句号了。因为急于求成,心态浮躁,会把最简单、最熟悉的小事都办糟,何况富有挑战性的大事呢?

贝多芬写《合唱交响曲》用了39年的时间,最终将无数次的灵感串联成了旷世佳作。如果他也急不可耐地希望完成作品,一个小时作完曲子,我们还能听见他发自内心的《欢乐颂》吗?你不淡定,没有人能让你从容。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逐步走向成功,一口是永远吃不成一个胖子的,急于求成的结果,只能功亏一篑。很多人秉承“出名要趁早”的信念,不惜一切想尽快成功,可是为什么,他们越是努力就离自己的目标越远呢?这是因为他们的心完全被渴望成名成功的思想所占领,失去了平和的心态,这样势必不会成功。努力本身并没有错,可是期盼迅速成功,一夜成名,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这时候,你关注的不是“该如何努力”,而是“该怎样尽快”,会把正能量过多地消耗在“速度”上,从而影响了真正的“结果”。或许,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必须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以寻求内心的平衡。

“我永远胜于昨天的我”

你对自己的现状感觉怎样,满意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想想看,你的竞争对手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你的客户,竭尽全力地想把他们挖过去;同一楼层的同事和你一样,都对那份新的美差心动不已;而楼下新来的小弟小妹正觊觎着你的位置,他们才不管你是否已经准备好换个地方;你所处的公司也正接受其他对手的挑战……

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毋庸置疑的是,今天的世界,竞争无处不在。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如果你进步缓慢,你就会被身边数以万计的人超过。

很多事实会向我们说明这个道理:今天的胜利轻易就会变成明天的失败。1896年首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马拉松冠军的成绩,只不过是1990年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的入围成绩,而1990年入围波士顿马拉松赛的人数多达9000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维持现状不过是虚话。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周围强者环伺,你的对手,你的同事,无不兢兢业业,日夜奋战。他们深知,为了取得优势就必须改善自己。如果身边的人一日千里,而我们却选择原地踏步,两相对照,其实是等于拱手认输。即便你的现状看起来很好,你也不可以优哉游哉地过日子。一旦你开始懈怠,懒惰就会趁机占据你的心灵,你就难以保持最好的状态。即使日后想要奋起直追,恐怕也力不从心,因为长久的怠惰,让你难以迅速拥有前行的能力。我并不反对“知足常乐”。只是,当全世界都在进步时,你还要在原地踏步吗?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最不可宽恕的是一个人晚上上床时还像早上起床时一样无知。该学的东西太多了,虽然我们出生时一无所知,但只有蠢人才永远如此。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自满于自己目前所知道的,这个世界上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很多时候,那些我们引以为豪的优势,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思想、习惯、行为、方式,或许早已成为阻碍我们前进步伐的陈规陋习。想想看,有多少你每天在做的事情已经在今日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失去意义了?你还在为那些曾经的荣耀、成绩沾沾自喜吗?你该明白,这一切很快都会过去。你身边的世界日新月异,所以明天的你需要比今天强。

一切都在变化,你甚至都不知道谁会是你的对手时就被打败了。你认为传真机制造商曾经想到过E-mail会成为比传真更简易的沟通方式吗?又有什么样的新技术正在酝酿之中,日后将会让E-mail过时呢?

我们周围很多人只是满足于眼前的小成就,在取得了一点成绩后,就开始沾沾自喜,不想前进,结果,好景不长,他们很快就落在了别人的后面。因为成绩是过去的,明天还要继续。或许你不在乎输赢,也不在意所谓的成功,但这一生,你总愿意让生命充分展现出它的价值吧?你总想活得没有太多遗憾吧?为了得到更多更好的生命体验,我们需要拥有积极进取的态度,去尝试、经历更多,去追求、超越更好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有无憾的人生吧。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书上有这样一则故事:

约翰和汤姆是相邻两家的孩子,他俩从小就在一起玩耍。约翰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学什么都一点就通,他知道自己的优势,自然也颇为骄傲。

汤姆的脑子没有约翰灵光,尽管他很用功,但成绩却难以进入前十名。与约翰相比,他时常流露出一种自卑。然而,他的母亲却总是鼓励他:“如果你总是以他人的成绩来衡量自己,你终生也不过只是一个‘追逐者’。尽管奔驰的骏马会在开始的时候奔腾在前,但最终抵达目的地的,却往往是耐心和毅力更胜一筹的骆驼。”

虽然约翰自诩自己是个聪明人,但他一生业绩平平,没能成就任何一件大事。而自己觉得很笨的汤姆却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一点点地超越自我,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业绩。

约翰愤愤不平,以致郁郁而终。他的灵魂飞到了天堂后,质问上帝:“我的聪明才智远远超过汤姆,我应该比他更伟大才是,可为什么你却让他成为了人间的卓越者呢?”

上帝笑了笑说:“可怜的约翰啊,你至死都没能弄明白!我把每个人送到世上,在他生命的‘褡裢’里都放了同样的东西,只不过我把你的聪明放到了‘褡裢’的前面,你因为看到或是触摸到自己的聪明而沾沾自喜,以至误了你的终生!而汤姆的聪明却放在了‘褡裢’的后面,他没有在最初的时候看到自己的聪明,总是在仰头望着更远的前方,所以,不断超越自己的汤姆一生都在自觉地迈步向前!”

人生没有常胜将军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者,唯有不断地充实和提升自己才是真正的硬道理。自我超越就是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要实现自我超越,一是要达到并超过极限,二是超越是自我实现。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曾经说:自我超越首先就是理清我们真心向往的目标,在使我们为自己的最高愿望而努力的同时,不断弄清与加深我们的个人愿景,集中我们的力量,发展耐性,坚持、坚持、再坚持,通过激发保持“创造性张力”,克服“情绪性压力”,从而平衡愿景与现实间的差距,客观看待现实的一种学习修炼。

彼得·圣吉对自我超越给予了特别的青睐,他说:“精熟自我超越的人,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就如同艺术家对待艺术品一样,全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我们任何人要实现我们心中的理想,就必须学会做到自我超越。

或许,我们这一生能获取的最大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每一个人都应该永远记住这个真理,只有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聪明人。

请你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禀性和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实现人生价值的切入点。只要按照自己的禀赋特长来发展自己,不断地超越心灵的绊脚石,不断超越自己的能力,你就一定会找到自己生命中的明灯,而不会被他人的光辉湮没。

一个人,不管多么平凡甚至卑微,都可以有梦想。实现这个梦想,不必一定经历凤凰涅槃的壮丽,也无须必经丑小鸭变天鹅的奇遇。只要让今天比昨天多一点进步,已经足矣。

远离“不好意思”的心理

眼看你手头有一堆事情要忙,你的朋友却在喋喋不休地抱怨今天的天气多么糟糕、她新换的发型如何不尽如人意,你想要打断她,却不好意思开口?

你在商场看中了一件衬衣,对做工和样式都很满意,只是价格远远超出你的预算。你打算等下个月再买,可是面对店员的热情服务,你不好意思拒绝?

一个你并不太熟络的人来找你想要借钱,你知道自己不应该借给他,因为他素来品行不良。可是因为他头一次找你借钱而且金额不大,所以你不好意思拒绝?

去朋友或者亲戚家里做客,他准备了很多水果招待你,热情地问你吃香蕉还是梨子,你看到桌子上放着苹果,那才是你最喜欢的水果,可是,你不好意思告诉他?

……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自尊心强、教养良好的人身上,往往有很多类似的“不好意思”的情形出现,你不好意思拒绝别人,不好意思阻止别人,不好意思麻烦别人,不好意思请人帮忙……于是,在种种不好意思面前,你不肯说出自己本来想说的话。于是,你最终买了不称心的衣服,读了不如意的学校,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帮了不愿帮的忙,娶了并不爱的姑娘,过着自己不喜欢的人生。这是你想看到的结果吗?

我相信没有人愿意看到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可是,假如你一直“不好意思”,它们绝不是天方夜谭。你很清楚,这种“不好意思”绝非天性害羞,它只是性格中一种负面的心理投射,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好意思”归根到底可以分为两类:害怕拒绝、害怕被拒绝。

我相信,对于有些人来说,假如某件事只需要你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到,那么你会不畏艰难。可是,一旦需要别人施以援手,你就羞于开口。不是你不肯努力,只是自尊心太强,太害怕遭到拒绝。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也许经历了被拒创伤,也许浸润在文化禁忌中,于是形成了对“不”的高度敏感。

的确,不管生活在怎样的文明中,任何人都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是的”、“好的”、“没问题”这种充满力量的回应,我们本能地抗拒“不行”、“不好”、“不可以”这些令人失望的语句。

但是,词汇永远只是词汇,语句永远也只是语句,它们能传递出怎样的信息,最终取决于你内心的解读。假如你把“不”传递出的信号理解为“对方非常真诚直率,他相信这件事情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他不愿意敷衍我;他也非常信赖我,肯定我的人品,不认为我会因为被拒绝而记恨于他……”假如能这样做,你还会害怕拒绝吗?

同样,当别人提出请托时,你也不好意思开口拒绝别人。除了出于同理心考虑之外,还因为,我们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过于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假如你拒绝别人,你会认为对方不肯给你积极正面的评价,会认为对方可能质疑你的能力,于是你会认为对别人的否定也是对自己的否定。所以,谁愿意否定自己呢?你也就不好意思说出那个“不”字了。

而且,对别人有求必应,某种程度上是在“讨好”别人。在这种对别人的讨好中,我们会获得一些看似正面的反馈,让自己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于是,即便是委屈自己,我们也要尽可能满足别人,换取一些微不足道的成就感。

可是,否定真的永远意味着“令人失望”吗?只有把“否定”等同于“令人失望”的人,才只能从否定那里得到糟糕的情绪。至于讨好别人,毫无疑问常常要付出压抑自我的代价。这种对自我的压抑,会让你感觉到自己内心的弱小与不安全感,这些必然会给你带来坏情绪。长久来看,显然你是得不偿失的。

不管你是因为害怕被拒绝而不好意思自如地提出要求,还是因为仇视拒绝从而不好意思拒绝别人,这些不好意思,都是一种被拒敏感,都无助于你拥有积极的态度。倘若你能超越“不好意思”,学会自如地表达意愿,以更直率、诚实和恰当的方式表达你心中的感觉,这才是对自己的爱惜,才是对自身心态的守护。

在我们看来,有些成功者身上会有些“不近人情”的味道。可是,或许这正是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假如你有很多事情“不好意思”去做,只能说,在你的观念里,残存着太多错误的思维定式,你的心灵也有太多束缚。

人生是你自己的,你的时间、精力如何支配,为了成功你想要做些什么,这些都是你的自由。倘若你能挣脱别人评价的束缚、内心固有观念的束缚,让心灵自由自在飞翔,一颗充满活力的心灵才能获取更多更强的力量,不是吗?

法则二 改变气场的颜色

气场是我们戴在身上的无形的精神符号,它不需要说话,也不需要特地说明,却掌管着你与人交往的第一扇大门。你可以利用气场来震慑别人,也同样可以让别人喜欢和崇拜你。一个成功的、有影响力的人,他的气场是强大且鲜明的;而相反,一个平庸的人,他的气场颜色是暗淡的。所以,若想成功逆袭人生,获得更多有益于你的人际关系,你必须改变自身气场的颜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场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气场。在日常生活中,相信你也能感受到别人的气场,例如有的人会带给你愉快的感觉,有的人看上去就那么忧伤。总之,每个人的经历、状态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气场也不同。

气场是有颜色的,虽然你看不到,但是可以感觉的到。仔细想想,为什么有的陌生人走过来,你会很容易对他产生一种好感,因为他的气场颜色是温暖的,而有的人的气场颜色是冷的,很难让初次见面的人对他产生安全感。

也许你会问,我们有必要理会它的颜色吗?当然。因为,颜色只是外在表现,它能传递出非常丰富的信息。尽管我们看不到自身磁场的颜色,可是你能通过一些途径来感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看你对什么颜色有偏爱。

本来,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各种颜色本身也没有优劣之分。你喜欢什么颜色,完全是个人自由,没有人会去干涉。但是,当你摒弃社会审美强加给你的观念之后,用心去感受自己对哪种颜色更有亲切感,哪种颜色让你身心愉悦,那么,你的磁场就是接近那种颜色的。

因为每个人都是这样,所以人与人之间因为气场颜色的不同会有亲近感上的差异。我们知道,有些颜色的搭配天生就比较和谐,而有些颜色在一起非常不协调,所以,你跟有些人在一起的时候非常自在,而跟另外一些人在一起时,即便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也不那么愉快。

我和你们一样,也无法看到我们磁场的颜色,但看不到并不意味着不存在。用眼睛看不到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心灵”去看。我相信我们磁场的颜色一定是异彩纷呈,格外炫目的。但如同我无法用言语简单为你描绘光谱上的色带一样,我也无法为你准确描绘我们磁场的颜色。只能简单把它分为三种类型:冷色、暖色、中间色。

显然,冷色磁场可以帮你增强气势,它能营造出较为严肃庄重的气场,给人神秘、敬畏等感觉;而暖色磁场,可以帮你赢得好感,由于它代表着光明和温暖,所以可以给人热情、友爱等感觉,无疑有助于你扩大社交圈子、结交朋友,也有利于增强自信;至于中间色的磁场,它在有纷争的场合格外有用,因为它可以让人放松、平和,有助于帮你缓解敌意。

我始终认为,颜色没有好坏之分,磁场的颜色也同样如此。每一种颜色的磁场都有它的作用。只是,有些颜色的磁场在某些场合可以给你带来更多帮助,只是这样而已。因此,我会建议大家在不同的环境下,和不同的人交往时,学会改变自己磁场的颜色。比如,你和一个性格内向者交谈时,倘若磁场的颜色是绿色的,会比黄色与红色更让他舒服。

那么,我们该怎样改变自己磁场的颜色呢?你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入手。比如,想要自己的气场是绿色的,那么外在方面,你可以穿绿色系的衣服,或者让身上有这种颜色的装饰,先从视觉上给对方以印象,同时也给自己心理暗示。内在方面,你要有意识地让自己内心更平静、更克制,尽可能地不要心绪烦乱。并且,提醒自己充满希望和乐观。倘若能做到这些,你的磁场颜色一定也会是绿色系的。

同理,假如你想要表现出红色的磁场,除了让自己身上有这种颜色之外,还可以要求自己表现得非常活泼开朗、情感丰富、坚强豁达、干脆利落,甚至还有某些攻击性。总之,让自己成为一个精力饱满的行动派就好了。

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种伪装,可是如我之前所说,我们所有人身上都兼具内向和外向的种种特质,只是有些特质表现得更明显,有些被隐藏起来罢了。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把那些曾经不够显著的性格因子调动起来,让它发挥更积极的效用,传递出更有利于交往双方的正能量。

只是,我想要提醒你的是,转变自身磁场颜色时,不要过于勉强自己,否则容易弄巧成拙。在各种颜色的磁场间转换自如,需要内心有相当强的意念与爱,由此激发出的强大正能量,才能帮你熟练地运用某种特定颜色的磁场。想要做到这一点,和所有秘诀一样,你必须有意识地不断去实践、练习,直到可以运用自如。

内向与外向

我们在把人按照性格分类时,往往会简单地分为内向者与外向者,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必居其一。但事实上,内向与外向就像是一根绳子的两端,在两者之间的连续体上,有无数个点,我们每个人会在上面找到自己的位置,偏内向或者偏外向,甚至处于绝对正中,不偏不倚。但我们没有人会绝对内向或者绝对外向到到达两端的极点。

而且,虽然我们天生会对内向或者外向有一种倾向性,有些人外向性强一些,有些人内向性强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外向型的人身上就没有内向的成分,同理亦然。比如,有的人特别活泼开朗,可是偶尔也会有不想说话、希望安静独处的时候。或者说,内向与外向对于我们的性格,就像是左手与右手一样,两只手都要使用,只是你更习惯、更喜欢经常使用哪只手罢了。假如你是内向型人而且不是左撇子的话,那么内向就像是你的右手,外向像是你的左手。不管你是哪种性格的人,我都希望你首先明白这一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讨论这两种性格倾向的利弊。由于外向型人显得较为张扬、开放、热情,与这个世界的交流更多,所以在当今人类社会中,人们倾向于认为外向是较为积极正面的性格倾向,与此同时,性格偏内向的人倍感压力。事实上,作为性格的两面,内向永远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你大可不必因为自己偏内向而苦恼。

不过,在此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是如何判断自己性格倾向的?

如果当你独处的时候,通过思考获得更多的能量。而当你与人交往时,会消耗你的精力,感到疲惫。也就是说,你的心灵恢复、休养的途径,并非与外界互动而是安静独处,那么,基本上可以判断,你的性格是偏内向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判定标准,比如,在与人交往时显得被动、不太容易被别人了解、和陌生人在一起显得拘谨、不喜欢自己站在舞台前而是更喜欢站在幕后、说话做事比较谨慎、不喜欢长时间和别人相处哪怕是打电话、不喜欢和众多人谈笑风生而是更喜欢单独的深刻的交流、严格挑选自己的交往对象、只和少数人保持亲密友好的朋友关系、任何时候都更喜欢安静思考、注意力更多放在内部世界而不是外部……

凡此种种,都是性格偏内向者的表现,只是程度深浅有所不同而已。依据这些标准,相信你可以较为容易地分辨出自己是否真的是所谓“内向者”,就像我一样。

没错,我也是一个内向者,假如从天性来看。虽然我可以很容易跟一群陌生人谈笑风生,虽然在社交场合我身边总会有很多人围着,虽然我显得热情开朗幽默好客,虽然我表现得十分擅长与人沟通,虽然我和任何人都能找到聊天的话题,虽然我有相当大的交际圈认识的人遍布世界各地,虽然我兴趣广泛对很多事情都有好奇心想要去尝试……但是,我发现,尽管我似乎相当享受与人交往的快乐,但在独处的时候,我更能获得内心的宁静,我会在独处中恢复身体的能量。因此,我依然是偏内向型的人。

你呢?你对自己的判断是什么?这个答案只有你自己知道。不管别人怎么看待你的性格和表现,没有人比你更清楚,你到底更喜欢独处还是社交,哪一个会带给你能量与活力呢?

曾经,我也认为内向是“不好”的性格,它不会给我的“成功”带来很大帮助。然而有一天,在经过长久的苦思冥想之后,我告诉自己:

我绝对不是不关心这个世界,相反,由于思考的深度,我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更加深入也更加透彻。我只是不喜欢滔滔不绝地在人前表述罢了。可是,既然我希望自己的所思所想被更多人了解,我希望能够对这个世界有所帮助,就必须把我的声音传递出去,就需要改变一些行为。

比如,既然我能在独处中获取了能量,那么,在觥筹交错的社交场合,我学会了稍微走开几分钟,给自己独处休息的时间,然后重新回到人群中谈笑自若。我也不会再因为自己的热情不像别人那样旺盛而内疚自卑,我用温暖真诚的微笑来弥补这一点……

就这样,我一点点地学会了外向者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迹象,但是保留了我内向的性格。这样,一方面我的心灵安然;另一方面,我也表现出了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它也回馈我同样的热情。所以,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相当平衡的情形,内外部的平衡。

因此,假如你的性格也偏内向,请你相信:这绝对不是什么坏事。只是,如果你愿意得到这个世界的认可,可以考虑把自己的关注点从内心世界稍微分出一点给外部世界,建立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连接。也就是说,你不必强迫自己从内向变为外向,但可以试着从单纯“向内”变为接受“向外”,充分开启自己与世界的连接。

为成功积累人脉能量

相对于个人能力的差异,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人脉网络上的优势,就是你走向成功的“生命力”。

打个比喻,如果说血脉是人的生理生命支持系统的话,那么人脉则是人的社会生命支持系统。血脉是为身体各个器官输送血液的管道,没有血脉,机体就会死亡,生命就不复存在了。人的机体,就仿佛是想要取得的成功,而人际关系就是支持血液畅通、保持机体鲜活、充满生机的脉络,只有保证血脉通畅不淤塞,才能保证机体的健康和强壮。

为了了解人际能力对一个人成功所扮演的角色,哈佛大学曾经针对贝尔实验室顶尖研究员做过调查。他们发现,被大家认同的专业人才,专业能力往往不是重点,关键在于“顶尖人才会采取不同的人脉策略,这些人会多花时间与那些在关键时刻可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培养良好关系,在面临问题或危机时便容易化险为夷”。

他们还发现,当一名表现平平的实验员遇到棘手问题时,会去请教专家,但却往往因为没有回音而白白浪费时间;顶尖人才则很少碰到这种问题,因为他们在平时就建立了丰富的人际关系资源网,一旦前往请教,立刻便能得到答案。这就是人脉的作用。学术研究是这样,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更是如此。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一个拥有更强大人脉网络的人,就有可能比别人更快速地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而转换成各种机遇;而在危急或关键时刻,人脉网络也往往可以发挥转危为安的作用。而缺乏人脉关系的人,尽管自身能力很强,但由于总是缺少外在的助力,做起事情来自然总是事倍功半。

黛西就是这样。她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工作,执著地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工作,展现出超人的工作能力,必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获得重用并步步高升。

可是一年过去了,黛西虽然表现出了出色的工作能力,但薪水并不比那些表现一般的同事高,职位也没有得到晋升。黛西很不服气,于是工作起来更加努力。她认为只要自己足够优秀,总有一天上司会看到她的能力与才华,从而给她加薪晋职,把她当做公司的骨干。

但是,又一年过去了,黛西还是在原地停留。相反,与她同时进公司的同事已经是独当一面的主管了,薪水也比黛西高出许多。黛西终于忍不住,向公司里唯一与她要好的同事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

然而,没想到的是,同事却很直接地告诉她一个令她感到震惊的原因。原来,虽然黛西工作非常出色,但由于她恃才傲物,认为自己比别人都要优秀,因此没把同事放在眼里,平时也就缺少了对同事的尊重,与大家的关系没处理好。上司虽然也知道黛西工作很出色,但担心如果让她升任主管的话,同事们会不配合,这样会不利于公司工作的开展和完成,所以一直未敢重用她。

就这样,工作细心、处事粗心的黛西,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是因为忽略了人脉能量的积累,才一直未受到重视与提升。

或许你还存有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观念,但是,当今这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时代,每个人的能力往往都局限于一个或者几个有限的领域里,一个人即使再有能耐,其力量也不过如一滴水之于大海。因此,如今已不再是单枪匹马的时代,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中求生存,只有扩大朋友圈,才能获得更好的处境,才能拥有更多机会一展所长。

美国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是这么说的:“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或做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即使你认为自己并不那么期待成功,只想活得开开心心就够了,你也需要积累起属于自己的关系网。

在你欢乐的时候,他们与你一同分享;在你悲伤的时候,他们与你一同承担;在你进步的时候,他们向你祝贺;在你做错的时候,他们向你提出意见和建议。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从心理学层面来说,人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必然需要与人交往,获得各种人际关系。假如一个人的社会化环境是自由的、开放的,周围有许多朋友和熟人,那么他的情感交流就是平等的、宽松的、直接的,他的情感表现特质就是主动型的,充满了能量的。他更容易受到别人的肯定,增强自信心,从而培养许多正向的人生观。反之,假如一个人的社会化环境是封闭的、拘谨的,周围很少有朋友,那么他先要观察别人的情绪情感,再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因此,他的情感表现特质是被动型的,容易产生怯懦、不合群、孤僻等性格,不受他人喜爱,也不喜爱他人,因此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事情的成功与否,自己的努力很重要,但是离开了别人的帮助,就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一个人爬山,已经达到自己的极限了,身上再也没有一点力气,这时候别人伸出援助之手拉你一把,你就能省下能量为将来做准备。如果没人管你,你尽管奋力挣扎,即使有攀登顶峰的雄心壮志,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反过来想想看,多一个朋友,就多一份力量……算算你的朋友的数量,他们每个人都是你强大的人脉资源,累积起来,是不是就帮你凝聚起了强大的气场呢?

积蓄人脉资源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犹如血液在体内淙淙流淌。它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也不能一劳永逸,只有在点点滴滴的日夜汇集中,才能形成属于你的强大人脉圈。

缩小距离的简单原理

在人类的所有表情中,微笑是最有气场的能量,也是最具亲和力的能量。无疑,它是缩小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有力武器。微笑是人际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在情绪反应中,通过面部表情、声调变化和身体姿态,来实现信息传递并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愁眉苦脸,散发出的是不舒服、痛苦的气场,传递的当然是负面的信息;笑容满面,散发出的是愉快、幸福的气场,传递的当然是积极的信号。传递情绪情感的信息是人类心理能量在无意中的释放,而接收情绪情感的信息是人类心理在自然而然中的感受。它们可以随时地不受限制地作用于人群中,决定着人与人交往的质量。比如,一个真诚微笑的人会吸引许多朋友,一个满脸怨气的人则可能吓跑许多朋友。

大卫·史汀生是美国一家小有名气的公司的总裁,他还十分年轻,却几乎具备了成功男人应该具备的所有优点,他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有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己和别人的毅力与信心;他大步流星、雷厉风行,办事干脆利索、从不拖沓;他的嗓音深沉圆润,讲话切中要害,而且他总是显得雄心勃勃,富于朝气。他对于生活的认真与投入是有口皆碑的,而且,他对朋友们也很真诚,讲求公平对待,与他深交的人都为拥有这样一个好朋友而自豪。

但初次见到他的人却对他少有好感。这令熟悉他的人大为吃惊,为什么呢?仔细观察后才发现,原来他几乎没有笑容。

他深沉严峻的脸上永远是炯炯的目光、紧闭的嘴唇和咬紧的牙关,即使在轻松的社交场合也是如此。他在舞池中优美的舞姿几乎令所有的女士动心,但却很少有人和他跳舞。公司的女员工见了他更是畏如虎豹,男员工对他的支持与认同也不是很多。事实上,他只缺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一副动人的、微笑的面孔。

微笑真的这么重要吗?是的,它就是如此重要。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最短距离是一个可以分享的微笑,即使是你一个人微笑,也可以使你和自己的心灵进行交流和抚慰。这种无声的行动,传达的信息是:“我很满意你。你使我快乐。我很高兴与你共事。”无疑,这是一种激励人心的信念。无论你在什么地方,无论你在做什么,在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一个微笑是一种最为普及的语言。如果你是个热情乐观的人,那就微笑吧,让周围的人感受到这种温暖和积极向上的气场,感受到微笑的魔力。

美国加州有一位6岁的小女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到一个陌生的路人,陌生人一下子给了她4万美元的现款。

一个小女孩突然得到这么大金额的馈赠,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加州都为之疯狂骚动起来。

记者纷纷找上门来,访问这个小女孩:“小妹妹,你在路上遇到的那位陌生人,你认识他吗?他是你的远房亲戚吗?他为什么会给你那么多的钱?4万美元,那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啊!那位给你钱的先生,他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小女孩露出甜美的微笑,回答:“不,我不认识他,他也不是我的什么远房亲戚,我想……他脑子应该也没有问题!为什么给我这么多钱,我也不知道啊……”尽管记者用尽一切方法追问,仍然无法一探究竟。

最后,小女孩的邻居和家人试着用小女孩熟知的方法来引导她,要她回想一下,为何那个路人会给她这么多钱。

这位小女孩努力地想了又想,大约过了十分钟,她若有所悟地告诉父亲:“那一天,我正在外面玩,在路上碰到那个人,当时我对他笑了笑,就只是这样呀!”

父亲接着问道:“那么,对方有没有说什么话呢?”

小女孩想了想,答道:“他好像说了句:‘你天使般的微笑,化解了我多年的苦闷!’爸爸,什么是苦闷啊?”

原来,那个路人是一个富豪,一个不快乐的有钱人。他脸上的表情一直是非常冷酷而严肃的,整个小镇根本没有人敢对着他笑。他偶然遇到这个小女孩,对他露出真诚的微笑,使他心中不自觉地温暖了起来,将他尘封了不知多少年的心扉打开了。

于是,富豪决定给予小女孩4万美元,这是他对那时候他所拥有的那种感觉定出的价格!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可能不会发生在你身上,但你同样可以有一个充满能量的微笑。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一个灿烂的微笑更能打动人的了。具有神奇魔力的微笑,能够融化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芥蒂,也是你积极向上和乐观热情气场的标志。我们可能都有过亲身体验,一个会心的笑,竟能够把几分钟前还很紧张焦虑的关系变成温暖、愉快、积极的关系。然而遗憾的是,骄傲的现代人,却那样吝啬他们的微笑,仿佛只有把自己隐藏在假面具后面,才能真正找到安全感和归宿感。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冷漠的原因。

事实上,人人都希望别人喜爱自己,重视自己,而微笑最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融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当两个人发生摩擦和冲突并逐步升级时,微笑能熄灭怒火,化干戈为玉帛;劝说者微笑式的谈心,能打开重磅炸弹也难以轰开的心扉;人们之间微笑相处,微笑之花永远开在脸上,那便是融洽关系、增进感情的润滑剂了。

所以说,在与人交往时,记住带上你的微笑,如此轻而易举的事情,就能向对方传递出友好且积极的信号。一旦你展现出真诚温暖的微笑,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从此变得更加融洽美好,而人们也喜欢享受你那灿烂的微笑。谁都喜欢爱笑的人,无论他走到哪里,总带来一股欢乐的气场。人们想到他,就觉得被传递了阳光与快乐。

关注对方,形成气场

有则笑话是这样说的。一位老先生对儿子说:“我这50年没有跟你妈讲过一句话。”儿子诧异地说:“怎么可能,昨天我还亲耳听到妈在数落您的不是。”老先生说:“没错,这50年你妈每天唠唠叨叨,像个关不上的水龙头,她从来没发现我没对她说过一句话。”

故事中那个可怜的老妈,在跟先生的交流中有气场吗?传递出某些信息了吗?答案是“是的”,但只可惜全都是负面的,根本难以见到正面成效。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人跟人在讲话时,表面上是你一句我一句,好像是一个在说,一个在听,但真相是,你在讲时我却没有在听,只是在想下一句我要怎么说。如果我们只把心用到自己该如何去表达这一方面,那么就说明我们不懂关注对方的想法。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想要让对方欣然接受你的良好气场,就需要你关注对方,尤其是学会倾听。因为,当你关注对方的时候,传递的是积极正面的、鼓励的能量,表达出的是“我很在乎你,也在乎你说的话,请继续下去。”因此,即便是不为任何赞美所迷惑的人,也会被专心听他说话的人所迷惑。因为最能给他人满足感的,往往就是专心专意地倾听他的讲话,而不是滔滔不绝地向对方灌输你的高见。所以,你通过倾听对方的谈话,可以使对方感到满足时,他们的反应往往是愉悦的、积极的。此时你所显示出的气场,就是让人乐于接受的。

写了《荒原》的著名诗人艾略特,就是一个懂得通过倾听来形成自己气场的人。美国数一数二的小说家亨利·詹姆士回忆说:艾略特的倾听并不是沉默的,而是以活动的形式。他直挺挺地坐着,手放在膝上,除了拇指或急或缓地绕来绕去,没有其他的动作。他面对着对方,似乎是用眼睛和耳朵一起听他人说话。他专心地听着,并一边听一边用心地想你所说的话。最后,这个对他说话的人会觉得,他已说了他要讲的话。

多么神奇的效果,绝对是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而另一位伟人也毫不逊色。

他就是辛格曼·弗洛伊德,近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大师之一。一位曾遇到过弗洛伊德的人,描述他倾听别人说话时的态度:“那简直太令我震惊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他的那种特质,我从没有在别人身上看到过,我也从没有见过这么专注的人,有这么敏锐的灵魂洞察和凝视事情的能力。他的眼光是那么谦逊和温和,他的声音低柔,手势很少。但是他对我的那份专注,他表现出的喜欢我说话的态度,即使我说得不好,还是一样,这些真的是非比寻常。你真的无法想象,别人像这样听你说话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有一个人在听你说话时,表现出如此强烈的关注,仿佛此刻全世界所有的事情都没有你正在说的话重要,仿佛你说的每一个字都让他无比开心,你是不是会觉得心情舒畅呢?在愉悦心境下,你会不会觉得对方真不错,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呢?正是这种亲和力,可以形成威力惊人的气场。只可惜,在这门课上,许多人是不及格的。很多人总是假装自己在听,我们直盯着某人,看上去对别人说的话很有兴趣,甚至还点头称是,或者在合适的时候露出微笑,但实际上一句话也没有听进去,最重要的信息是一点也没有抓住。

一天,玛丽·施莱德医生准备见她最后的一位病人,这时她的丈夫乔尔打来一个电话。他大喊:“我早早办完了事情,提前下了班,好回家准备一顿美美的晚餐。顺便问一句,还记得你妹妹那天做的那个叫人难以相信的巧克力蛋糕吗?”“那当然,”玛丽说,“秘密在于蛋白蛋黄要分开搅,但是,微波炉坏了。我昨天试过,温度控制器坏了。”“我只需要知道在哪里找得到配方就行了,”乔尔答道,“我记得有一本菜谱里有。”“如果你真想知道”,玛丽对他说,“我想是《美国地方菜谱》里有,就是封面上有一所老房子照片的那一本,在橱柜的第二格上,跟其他的烹调书放在一起,就是放烹饪酒料和作料的那一格。”“我肯定能找到的,”乔尔大声说,“那本书里有很多很好的食谱。但是,我得抓紧了,这样你回来的时候正好可以吃饭。再见。”“等一下,乔尔,”玛丽说,“你到底准备怎么做蛋糕呢?”“怎么做蛋糕?”乔尔吃惊地问:“当然是用微波炉烤。”他一说完就挂了。

很多人常常就是如此。在没有听清对方的话之前,就忙不迭地表达自己,这样只会让对方感到无奈,甚至不悦、受伤害。

如果是要吵架,彼此只顾着反击对方就好了,如果想要展现出自己的气场,就应该诚心去理解对方的想法。想要传递出积极的能量,就要记得,关注对方比关注自己更重要,也就是说,倾听比表达更重要。因为会说话的人给人聪明的印象,而会听话的人,虽然不像会说话者那么引人注意,却给人亲切、关怀的感觉,更具吸引力。人类的心理很奇妙,喜欢当聪明人,却不喜欢跟聪明人为伍,他们情愿接近那些亲切又总是给人以关怀的人,因此为什么滔滔不绝者不容易受到欢迎,也就不言而喻了。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太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以至于忽略了对方在说什么,由此可能出现尴尬的结果。但如果我们能用心去了解对方的口语与非口语所表达的信息。然后对所听到、观察到的,做出适当的反应,让对方知道你在听,也让对方感受到尊重。这时候,效果会完全不同。你所说的话,在对方听来,可能就是字字珠玑。而你的气场,比滔滔不绝时更为强大。

帮助别人走向成功

在我们的印象中,“帮助别人”是一种给予,而所有的“给予”总是要消耗、损耗自身的部分所有物,不管是时间、精力还是金钱。于是,很多人不愿意帮助别人,不是因为他们真的生性自私冷酷,而是为了保留自身的能量。

对于他们的行为其实无须指责,只是我想为他们澄清一点误解。假如你能够帮别人走向成功,实际上也是在为自己的成功奠定基础。

只是有些人不知道,表面上看起来,你帮助别人的时候消耗了自己的部分能量,这似乎是一种损失,但事实上,你付出了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但别人得到你的帮助后会在未来给予你回馈,你或许得到更多的帮助,远远大于你帮助别人时所“损失”的一切。

很早之前我读到过一个故事,至今还记忆深刻,我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

故事发生在得克萨斯州,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个名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在郊外的马路上无奈而焦躁地叹息。他的汽车抛锚了,偏偏是这样的夜晚,在这条行人稀少的路上。等了很久,终于有一位骑马的男子经过这里。对方问明了事情原委之后,二话没说,用马把汽车拉到了附近的小镇上,解救了万分窘迫的克雷斯。

毫无疑问,克雷斯对此感激不尽,他拿出身上所有的现金给那位男子,想要表达感激之情。但对方谢绝了,他说:“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人。”

在以后的日子里,克雷斯信守自己的承诺,他尽自己所能帮助了很多人,并且从来不要报酬,只会向他们索要一个承诺,就像当初那位骑马男子所做的那样。

再后来,很多年之后,克雷斯已经成了一位老人。有一次他去一个小岛上旅行,被突然爆发的洪水困在上面。这时候,一个勇敢的少年奋不顾身,游过洪水救了他。当克雷斯满怀感激地道谢时,那位少年说:“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

听到这句自己说了无数遍的话,克雷斯心中充满了温暖,“原来,我穿起的这根关于爱的链条辗转了无数的人,最后经过少年还给了我,我一生做的这些好事,全都是为我自己做的!”

我相信世事就是这样,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种下的因在什么时候会结出果。当然,在我看来,传递正能量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最终得到报酬,帮助别人成功也不是为了让自己某一天得到回报。但事情往往是这样,当你出于善意、不计报酬地帮助别人时,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只是,帮助别人不是知识,不是技能,我们无法学习。但它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只要你用心去培养,就一定可以做到。在你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会出乎意料地赢得爱、友谊、希望以及财富,而且,你还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不断强大的信念和意志。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说,当你帮助别人时,你自己也会变得强大。

也许你会说,我自身能力有限,想要帮助别人可是没有能力。事情不是这样的。也许你的物质生活比较贫乏,但没有人可以剥夺你拥有予人乐观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也是一种帮助。而这些,或许是你能给予他人的最好的东西。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每天跟你遇到的人微笑问好,这就是在帮助别人。也许他会因为你的善意而拥有一天的好心情,并且会把这种好心情传递给他遇到的每一个人。在这种情绪的传递链条中,所有受益的人都是你帮助的对象。

你也可以向所有帮助你的人、给予你善意的人、给你提供服务的人表达谢意。比如餐厅的服务员、飞机上的乘务员、共享资料的网友……所有这些人,你都会真诚地道谢吗?

甚至,哪怕你跟大街上遇到的一个陌生人说“你看,这片花开得多美啊”,这也是一种帮助别人的行为——你在传递一种积极的生活信号,不是吗?你的所有善意,你带给别人的所有美好,都会让你所处的环境拥有更多积极的情绪因子,也更加美丽。

所以,不管你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也不管你目前的生活状况怎样,你都完全可以成为那个帮助别人、传播快乐的人。对你而言,这也是一种成功。

用心赞美和欣赏对方

我喜欢的作家爱默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了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那么,想要拥有这种最美丽的补偿,有什么比赞美和欣赏更简便也更有效呢?在你欣赏与赞美别人的时候,给了他们鼓励和信心,与此同时你把激励和力量留给了自己。

欣赏和赞美,原本就是人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一种积极表现,它可以让我们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仅被赞美者是这样,赞美别人的人同样也能获得成就感。不是吗?当你看到对方因为自己的赞美拥有了好心情时,你是不是自己也感觉到心理上的满足?

小时候,我家的镜子上一直贴了一则古老的格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任何能够贡献出来的好的东西和善的行为,我们都应马上去做,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家,也贴上了这条格言,用来提醒我,所有能够传递出善意和美好的事情,比如赞美别人,都要抓紧时间,越早开始越好,给予越多人越好。

某一年的秋天,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去一片树林中打猎,无意中在地上捡到一本破旧的杂志。出于对文字天生的热爱,他随手翻看着杂志,看到了一篇名为《童年》的小说。小说的文字虽然稚嫩,但是屠格涅夫被深深地吸引了。看了看作者的名字,自己没有听说过。但由于被这篇作品所吸引,他就开始利用自己在文学界的影响力四处打听这位作者。

最后,终于被他打听到了,这个作者是个孤儿,两岁丧母,七岁丧父,一直由姑姑抚养。于是屠格涅夫辗转找到了作者的姑姑,只为了当面向她表达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喜爱,以及对这个作者的肯定。他称赞完就走了,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但是,姑姑兴奋地写信给自己的侄子:“你的第一篇小说在文坛引起了很大轰动。大名鼎鼎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夸奖你,他还亲自找到我,向我称赞你的写作才能,他对你的前途非常看好。”

收到信之后,那位年轻的作者欣喜若狂,他本来只是爱好写作,并没有立志成为作家。然而,这份赏识给了他极大的动力,点燃了他写作的激情。他开始满怀信心地写下去,写出了著名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成为蜚声世界的作家。现在你一定已经知道了,他就是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

假如你认为只有普通人喜欢别人的称赞,那就错了。你知道吗?乔治·华盛顿最喜欢别人叫他“总统阁下”;法国大作家雨果特别希望有一天巴黎能改名为雨果市;莎士比亚一直想办法为自己的家族争取象征荣誉的勋章;哥伦布曾向西班牙女王请求赐予自己一个“舰队总司令”的头衔……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过是跟我们一样,希望得到肯定与赞美罢了。

而很多在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在谈及他们成功的经验时,也会归功于赞美别人的能力。比如,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等等,都是赞美别人的行家。

也许你会觉得这些成功者有些夸大其词,但我相信。因为在赞赏者与被赞赏者之间,一直存在这样一个不等式:赞赏别人所付出的,远远小于被赞赏者得到的。赞美在传递过程中,自身仿佛瞬间从空气中汲取了巨大能量。事情就是这样。

既然赞美别人有如此多的好处,那么,你为什么还要吝啬自己的话语呢?当你发现别人身上有值得欣赏的闪光点、给予自己美好感受的地方时,试着把内心的真诚和感激表达出来吧。因为,在你欣赏别人的一瞬间,他们已经向你传递了能量,而你把这种欣赏表现出来,就反过来鼓舞了对方,给他信心和勇气,你们之间也就完成了能量的相互传递,彼此都收获了更多的积极能量。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交流啊。

哪怕是对正在浇灌花草的园艺师说一句:“这些花草长得真喜人”,或者对出租车司机说一声“您的车开得真稳”,或者对一个显然用心打扮过的同事说一句“您今天真精神”,这些微不足道的举动,都会给你们彼此带来好心情。

除了直截了当地表示赞美之外,你还可以间接赞美,比如给予真诚的微笑、认真地聆听对方的言语、用微微点头来表示赞同等,都能在你们彼此间进行能量传递。

当然,赞美别人也是需要技巧的,首先你必须真诚,其次措辞要准确、干脆利索。一定要注意的是,避免毫无根据的赞美和太频繁的赞美,这些都会引起反效果。

发挥自信和真诚的神效

若想赢得别人的信任,最具神效的两种素质,就是自信和真诚。首先是自信,一个人没有自信,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自己不信任。那么跟人交往时,他的影响力就弱,别人在意识形态上对他会有种忽视,这样是不利于建立强大气场的。然后是真诚,一个不真诚的人会让人产生抗拒心理,所要表达的思想就不会被有效地传达,也就会得到对方的认同。

有这样一个故事,是关于著名魔术大师郝万·哲斯顿的。他被公认为“魔术师中的魔术师”,在他40年的表演生涯中,共有6000万人买票去看过他的表演。

当他最后一次在百老汇登台演出的时候,一位成功学家在他的化妆室里呆了整整一个晚上,不停地向他请教问题——他成功的秘诀。

然而,哲斯顿的回答令他太吃惊了,他说自己的成功与学校教育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成为一名流浪者,搭货车,睡谷堆,沿门求乞,他是靠坐在车中向外看着铁道沿线上的标志学习认字的。

那么,他的魔术知识是否特别优越?他告诉这位成功学家,关于魔术手法的书已经有好几百本,而且有几十个人跟他懂得一样多。但他有一样东西,其他人则没有,那就是:哲斯顿不仅对魔术怀有深厚的热情,而且对他的观众非常真诚。

他说,许多魔术师会看着观众,对自己说:“坐在底下的那些人是一群傻子,一群笨蛋,我可以把他们骗得团团转。”但哲斯顿的方式完全不同。他每次一走上台,就对自己说:“我很感激,因为这些人来看我表演,他们使我能够过一种很美好的生活。我要把他们当做朋友,并把我最高明的手法,表演给他们看。”他宣称,他每一次走上台时,总是一再地对自己说:“我爱我的观众,我爱我的观众。”这就是自信和真诚的魔力吧。因为自信,才能表现出强大的气场。因为真诚,才能顺利地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气场,从而传递出令人愉悦的情感信号。你要清楚一点,自信对气场的影响显而易见。举个例子,如果你去面试,开头和结尾会不会用上这样的话呢?“非常高兴坐在这里”、“感谢您给我这个机会”、“请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努力证明自己的能力”,等等。或许,你以为这样可以显示自己有礼貌。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诸如此类的话,其实是把你自己给看低了一等。要知道,有经验的人跳槽都是底气十足,只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业务和自己的能力本身,他们和面试官是平等、寻求合作的关系。所以,虽然前者非常谦逊礼貌,却丝毫引不起HR的兴趣。而后者,只需要不卑不亢的气场,就可以赢得面试官的欢心。再想想看,你讲母语的时候和讲外语的时候,气场一样吗?说外语的时候,你是不是总害怕自己说错话呢?事实上,当你的气场萎靡,不够自信时,会加重语言表达上的障碍,更加害怕表达自我。而如果你的气场是自信而充满阳光的,它会鼓励你真诚地表达自己,会让你表现得越来越棒。我们的气场,是需要能量支撑的,需要有足够的气力来形成。而自信,正可以激发出我们的能量。所以,我们要尽量给自己更多自信,然后营造出更强的气场。

至于真诚,也不难理解,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真诚相待,要想别人真诚待你,你就应当首先主动真诚地去对待别人。有的人对真诚抱怀疑或否定态度,理由是:我真诚待人,人若不真诚待我,那我岂不是很傻、很吃亏吗?

不能否认,生活中有这样的人:虚伪、狡诈、阴险,一肚子坏心眼,玩弄他人的真诚,戏弄他人的善良,算计他人的毫无防备,蹂躏他人的真情实意,以怨报德、以恶报善。

但是,这种人毕竟是极少数,当他们的嘴脸充分暴露后,必将被众人所指责和唾弃,并被群体厌恶和排斥。他们形成的气场,只会是让人避而远之的。因此,当我们的善良和真诚被心怀叵测的人愚弄之后,吃亏更多、损失更大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对方。伤人的人在承受你愤恨的同时,还要承受他人的蔑视以及被群体排斥的孤独。而我们自己,与人交往中,付出的十分真诚得到了八九分的回馈,就已经是情有所值、利大于弊了。因为虽然有时候你没有收获同样的真诚,但你用自己的真诚形成的气场,会吸引更多真诚的人来到你身边。

有的人怕真诚待人会吃亏上当,因此想别人先主动真诚待己。你真诚待了我,我再真诚待你,这是被动为善的人际关系态度。如果人人都这样想,人人都不肯首先付出,那这个世界上还能找到真诚吗?一个人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我们假如真诚地待人,别人也会真诚地对待我们。

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当你试图取悦他人,尤其是当你担心说真话或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会让人嫌弃时,伪善就会不期而至了。如果不是出自本意,请不要假装对某件事情表示关切。结果只能使他人希望你说出本不想说的话。记得要彬彬有礼,但不要让它妨碍你自抒胸臆。

美国大选时,议员们在电视上虚情假意地说,要和他们的支持者们沟通,但却往往浪费掉这些大好的沟通机会——他们絮絮叨叨地谈论一些让人没有耐心听的东西。他们就擅长把一些简单的事情说得让人听不明白,因为他们不真诚。

无数事实证明,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并不在于说得多么流畅,多么滔滔不绝,而在于是否善于表达真诚。气场最受欢迎的人并不一定是口若悬河、言辞华丽的人,而是善于表达真诚的人。如果你能够用得体的话语表达出你的真诚,你就赢得了对方的信任,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关系,对方也可能由信赖你的人进而喜欢你说的话,更进而接纳你的气场。

分享关系是聪明人的做法

有一个名为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的理论,是数学领域的重要猜想,在社会心理学中应用得也非常广泛,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1967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想要描绘一个联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联系网,便做了一个著名的连锁信实验。

他招募了一批志愿者,随机选出其中三百多名,请他们邮寄一封信函。信函的最终目标是米尔格兰姆指定的一名股票经纪人。由于几乎可以肯定信函不会直接寄到目标,米尔格兰姆就让志愿者把信函发送给他们认为最有可能与目标建立联系的亲友,并要求每一个转寄信函的人都回发一封信件给米尔格兰姆本人。

出人意料的是,有六十多封信最终到达了目标股票经纪人手中,并且这些信函经过的中间人的数目平均只有五到六个。也就是说,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的最远距离是六个人。这就是著名的“六度分隔”假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在近40年的时间里,米尔格兰姆的理论没有得到过严谨证明,但是却实实在在影响着大众的生活和社会人脉网络。有这么一个故事:

曾经,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要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结果经过几个月,报社的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脉关系。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他有位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的女朋友在女生联谊会有一位结拜姐妹,这位结拜姐妹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这样的结果并不特别奇怪,因为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关系网络中,这些网络交错相织,即使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个人也有可能通过层层的网络找到交集。根据这个理论,你只需要六个人就可以认识奥巴马,可以认识比尔·盖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几个人真的去认识他们了?是因为他们不值得认识吗?不是,是因为联系虽然看起来只有六度,然而每度的阻碍都有可能是无法跨越的。但请你不要悲观,虽然不一定能认识巴菲特,但这一理论还是可以给我们很大启示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如果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投简历可能最后一无所获,但一个朋友的朋友为你引荐,可能让你无须周折就能轻松搞定一份工作。朋友的这种帮忙,等于帮你带来了巨大的能量。

本来,你的朋友可能只有10个,但你的这10个朋友们也各自有10个朋友,计算一下,如果你们共享各自的人际关系,每个人会拥有多少朋友呢?和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分享自己的人脉圈,在这种一环套一环的人脉网络的串联下,你的人脉交际圈的网络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拥有一个这样庞大的人脉网络资源,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你们彼此都拥有更丰富的人脉资源。

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的创始人兼董事长雷德·霍夫曼是互联网业界的另类成功典范。他坚信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创造财富,并把这一理念深深地融入了他的事业中。

大学时代,霍夫曼通过一个朋友认识了PayPal,并成了网络支付公司PayPal的一名重要合作伙伴,当2002年eBay宣布以15亿美元收购PayPal时,霍夫曼赚到了他的第一桶金。自那以后,霍夫曼不断投资其他互联网新创立企业,这些企业大都是通过他的朋友和以前的同事发掘出来的。

这时,霍夫曼发现商业网络服务商LinkedIn的理念与自己不谋而合,这家公司主要从事商业社交网络的建设,目的是帮助人们很好地利用过去和现在的人际关系,实现自身的价值。霍夫曼把他在PayPal上赚到的钱拿出了一部分,投资到LinkedIn中,成了董事之一。

LinkedIn努力帮助人们相互了解,相互结识,使人们更有机会在事业当中相互协助。具体说来是这样的:假如玛莉和鲍勃都是弗雷德个人社交网络的联系人,玛莉可以通过弗雷德寻求与鲍勃结识,如果鲍勃同意,那么玛莉就获得了一个新的联系人。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可以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

LinkedIn立刻成为霍夫曼的又一棵摇钱树。霍夫曼曾经在LinkedIn上宣称:他自己就是合理利用人际资源,从而获得成功的例子。

你可以看到,和朋友分享人脉关系是增强彼此能量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如果我们都善于与其他人交换自己的人脉资源,那么我们得到的将不只是人脉,还有各种资源和信息,最终让自己的人脉能量得到大大提升。

不过,还有另一个问题,如果六度的连接畅通无阻,估计我们每天收到的来自好友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就会让我们的脑袋爆炸。你能想象自己拥有1亿个“认识”的人的信息时,是什么状况吗?那时候,物极必反,恐怕我们也难以承受这么巨大的人脉网络。

所以,比较可靠的方式是,一方面,我们要积极与朋友分享更多的人脉关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所择取。要根据你自己的人脉发展规划,列出需要开发的人脉对象所在的领域,然后,就可以要求你现在的人脉支持者帮助寻找或介绍你所希望认识的人脉目标,创造机会采取行动。

不要让已有的关系减弱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任何珍贵的东西都需要细心呵护,我们想要的人脉资源也一样。它并不是只要拥有,就万事大吉了。倘若不能得到很多的维护,它就很可能被削弱。比如,你今天认识了一个人,拿到了他的名片,回家之后,你把它随手一丢,再也找不到了——那么,本来已经拥有的能量,就这样消失了。人际关系一旦开始累积,就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功课。若将一个人60年的人生分成3个阶段,第一个20年,重点应在于培养专业——年轻人在这个时间,并不需要刻意把重心花在积累人脉上,而是利用每一次把事做好的机会,附带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第二个20年,是专业与人脉并重的阶段。这时,除了靠工作上的往来建立人脉资源,也可以发展出私人的社交圈,利用这个圈子学习与不同专长的人互动。在第三个20年,人际的力量将优于专业能力,因为专业的事情会有你的下属帮你完成,而你的人脉能量也就是能为这些专业增值的地方。

不过,提升人脉资源的最重要原则还是要诚心学习关怀别人。因为人脉资源的积累是长年累月的,不管是一条人脉,还是由人脉伸展出去的人脉,都需要长期的付出与关怀。换句话说,积蓄资源打的是“持久战”,贯穿于一个人的全部生命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坚决杜绝“一次性”的心态及行为。请记住,能增强人脉资源的品质是:信赖和感情、礼貌、信用、了解、真诚、仁慈、助人,等等。但当然,也有不少行为会削弱你的人际关系,粗鲁、轻蔑、威逼、失信等让他人不愉快的事都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出现。所以,想要维护好自己的人际资源,需要我们细心地呵护和长期地管理投资。因此,你应该将人脉资源经营管理纳入你的长期和短期的职业规划之中。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回答记者如何保持其政治关系网时说:“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会在一张卡片上列出我当天联系的每一个人,注明重要细节、时间、会晤地点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信息,然后输入秘书为我建立的关系网数据库中。这些年来,朋友们帮了我不少。”

的确,建立“朋友档案”是很管用的,你可以利用“朋友档案”来帮助自己。比如把别人的生日、兴趣爱好等内容收集起来,你就会加深对他的了解,与他谈业务或是进行生意交往时就可以找出他关心的话题,谈他最钟爱的事物。这样做不仅会受到他们的欢迎,更会使你的业务得以扩展。

法国一家企业的老板曾立下志愿,每年要与1000个人交换名片,跟其中的200人联络,并跟其中的50人成为朋友。

他说,自己已经有了一万多张名片。而且,经过自己建立的一套名片管理系统,可以在几秒钟内找出任何一个想要的人的资料。

每天拿到名片,他会立即在背面批注,包括相遇地点、介绍人、兴趣特征等,越翔实越好,然后将这些信息输入电脑的Excel表格里,以后只要用“搜寻”功能,便能将同性质的人找出来。

不仅如此,他还非常重视人脉能量的维护工作,他经常会写封“嗨!我是皮埃尔,好久不见啦,最近过得好不好”之类的邮件,发给数百位朋友,跟大家联络感情。这种方法,颇值得我们借鉴。不管你的人脉能量的主体有多大差别,但有一个基本需要是相同的,那就是被重视。通过适当的给予、关心、肯定、理解等行为,让对方感到你对他的重视,他对你的重要,自然对方就有一种满足感,从而增强你的人脉。

我们已经建立好的人脉,需要爱心的浇灌,需要精心的梳理,需要细心的呵护,需要耐心的打理。因此,你应该学会经营管理你的人际关系,并纳入你的长期和短期的职业事业规划之中,逐步养成呵护人脉的习惯。

在维护关系时,如果你的人脉资源十分丰富,建议你进行人脉资源数据库管理。你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个名片管理软件,然后输入相关数据。比如:姓名、工作数据(公司部门与职称)、地址(商务地址,住家地址,其他地址)、电话与传真及行动电话、电子信箱(公司与个人永久信箱)、网址等,甚至还可以输入更个人化的资料,如QQ、生日、昵称、个人化称谓、介绍人、统一编号等其他字段。

至于以前的同学和同事等人际关系,需要把他们的资料整理并做成记录。因为毕业后经过数年,你的同学可能会分散在世界各地,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有的甚至已成为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的“重量级”人物。当有需要时,凭着同学的关系,相信会在某种程度上给你帮忙。这种同学关系可从大学向下延伸到中学、小学,如能加以掌握,这将是人生中一笔相当大的资源。当然,建立好同学关系需要经常参加同学会、校友会并且注意他们的动态。

至于周围的朋友,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经常更新他们的资料,并对专长做出详细的记录。比如他们的住所、工作有变动时要修正,以防需要时找不到人。准确掌握这些变动的情形有赖于平时与他们联系。你还可以记下他们的生日,不嫌麻烦的话在他们生日时写一张贺卡或请他们吃个便饭,保证会使你们的关系变得更紧密。

带来好运的心灵气场

哪种心灵气场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呢?

不是争夺,不是进取,甚至不是自信,而是心存善念,也就是善良。善良的人总以一种慈悲的胸怀看待他人,他们能够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手援助,在别人犯错触及自己的利益时一笑置之,他们不会轻易动怒,因为他们总是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种生活习惯造就了他们的好脾气,给予了他们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这就已经是一种好运了。

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有一项非常有意思的记录:她从没看过心理医生。

一位叫史塔勒的医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经常在深夜接到一些著名主持人和影视明星的电话,要求他给予心理上的帮助。这些人都是衣食无忧,崇拜者如云,看上去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一些人。史塔勒作为心理学家,很想从赫本这儿找到一些研究上的突破。

结果他发现,赫本做过67次亲善大使,在1956年到1963年间,她几乎每月都到码头、监狱和黑人社区做义工。有一次她谢绝了贝尔公司每小时5万美元的庆典邀请,去医院给一位小男孩做免费护理服务。

史塔勒对这一发现很重视,他认为这里面蕴藏着心理学方面的某种东西。他推而广之,对其他热心公益的名人进行研究。最后他发现,这些人很少有怪癖及不良记录,他们同赫本一样,几乎没有看过心理医生。

从赫本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秘密:一个拥有善良心灵的人,在他帮助他人的时候,同时也让自己的精神得到了慰藉,善待了自己的灵魂。这样,算不算是给自己带来了好运呢?你心里会有答案的。

有人问毕加索:“你为什么对冒充你画的假画毫不在乎呢?”毕加索说:“做假画的人不是穷画家就是老朋友,我不能和自己的老朋友为难;穷画家作假,也是因为日子不好过;再说,那些鉴定真迹的专家也要吃饭。那些冒充我画的假画使许多人有了饭吃,为什么要在乎呢?”这就是一种善良,一种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的气场。因为善良的人,总是充满能量的。而他帮助过的人,会同样怀揣美好继续传递这种能量。或许,我们应该把善良看成是一种需要,不是别人需要你的善良,而是我需要善良。因为一个善良的人,会拥有心灵的宁静和更多快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别人能帮就帮,这也是对自己生活的提升,因为我们往往能从这些帮助中感到愉悦,同时也把这种能量传递给更多人。可能也正因为这样,善良,是一种很强大的气场。这种强大的气场,不仅能给自己带来身心上的好运,还能赢得共鸣,使你自己从中感受一份温馨,甚至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个阴云密布的午后,由于瞬间的倾盆大雨,行人们纷纷进入就近的店铺躲雨。一位老妇也蹒跚地走进费城百货商店避雨。面对她略显狼狈的姿容和简朴的装束,所有的售货员都对她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这时,一个年轻人诚恳地走过来对她说:“夫人,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老妇人莞尔一笑:“不用了,我在这儿躲会儿雨,马上就走。”老妇人随即又心神不定了,不买人家的东西,却借用人家的店堂躲雨,似乎不近情理,于是,她开始在百货店里转起来,哪怕买个头发上的小饰物呢,也算给自己的躲雨找个心安理得的理由。

正当她犹豫徘徊时,那个小伙子又走过来说:“夫人,您不必为难,我给您搬了一把椅子,放在门口,您坐着休息就是了。”两个小时后,雨过天晴,老妇人向那个年轻人道谢,并向他要了张名片,就颤巍巍地走出了商店。

几个月后,费城百货公司的总经理詹姆斯收到一封信,信中要求将这位年轻人派往苏格兰收取一份装潢整个城堡的订单,并让他承包写信人家族所属的几个大公司下一季度办公用品的采购订单。詹姆斯惊喜不已,匆匆一算,这一封信所带来的利益,相当于他们公司两年的利润总和!

他在迅速与写信人取得联系后方才知道,这封信出自一位老妇人之手,而这位老妇人正是美国亿万富翁“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

詹姆斯马上把这位叫菲利的年轻人推荐到公司董事会上。毫无疑问,当菲利打起行装飞往苏格兰时,他已经成为这家百货公司的合伙人了。那年,菲利22岁。

随后的几年中,菲利以他一贯的忠实和诚恳,成为“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左膀右臂,事业扶摇直上、飞黄腾达,成为美国钢铁行业仅次于卡内基的富可敌国的重量级人物。

表面上看起来,菲利只用了一把椅子,就轻而易举地走上了让人梦寐以求的成功之路。

可是,这种看似偶然的机缘,其中存在着必然。如果菲利是一个目光短浅、势力庸俗之人,那么他也不会为避雨的老妇人伸出自己的双手搬来一把椅子。如果他嫌恶老妇人不买店里的东西一味避雨,那么他冷冰冰的嘴脸又怎么会赢得老妇人的心?

故事中的老妇人,必是阅尽世间冷暖的人,能从一个陌生青年递来的一把椅子中看到温情和善良,所以这位老妇人也回报菲利以感激和欣赏。那场雨天的相遇,菲利给老妇人最好的关怀和体贴,就是一把椅子。此后,老妇人也给了菲利最好的回报——一个登上成功巅峰的台阶。或许在我们将自己麻木冷淡的目光投向经过我们身边的陌生人时,或许在我们漫不经心地游走以求寻找机会的路途中,机遇正与我们擦肩而过。

和强大的人在一起

世界潜能大师博恩·崔西曾经指出:“不管在你的现实生活或是想象中,习惯与之相处的那些人,会对你想成为理想人物的目标有极大的影响力。”的确如此,如果你的目标是能够“与鹰共翱翔”,那你应该和你所知道的最强的人为伍,同时要远离那些自暴自弃、拥有负面气场的人。我们的人生路有长长的一段,但关键的只有几步,而那“几步”其实就是机会。机会不是什么天外飞仙,很多时候是人带来的。自身强大的人,显然会带给你更好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与强大的人相处,可以学到他们的处世为人之道,扩大自己的视野,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更多的精神能量,这才是无价之宝。

保罗·艾伦本来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同时对天文学也充满特别的兴趣,一有空不是沉浸在音乐里,就是对着天空发呆。因此,在同学之间,他被视为一个不善交际的人。不过,他也不是没有朋友,比他低两个年级的一位金发男孩,就经常到班里来找他,因为他父亲是图书管理员,金发男孩要通过他借一些最新的电脑书籍。借书还书的过程中,艾伦总是跟金发男孩出入于学校的计算机房,一起玩编程游戏。于是,临毕业时,他也成为一个计算机高手。

1971年春天,艾伦考入华盛顿州立大学。次年,那位金发男孩进入哈佛学习法律。两人虽然不在一个学校,但经常联系,金发男孩继续跟他借书,他继续跟他探讨编程问题。

1974年寒假,艾伦在《流行电子》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介绍世界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的。他兴奋异常,因为在中学时,那个金发男孩就经常在他面前抱怨,计算机太笨重了!要是小到家里能放下就好了。艾伦拿着那本杂志去了哈佛,见到那位金发男孩,说,能放在家里的计算机造出来了。

金发男孩当时正为“是继续学法律,还是搞计算机”而苦恼。当他看到《流行电子》杂志上的那台所谓的家用电脑后,说:“你不要走了,我们一起干点正经事。”

艾伦没有走,在哈佛所在的城市——波士顿住了下来,并且一住就是8个星期。在这8个星期里,他和金发男孩没日没夜地工作,用Basic语言编了一套程序,这套程序可以装进那台名为Altair8008的家用电脑里,并且能像汽车制造厂的大型计算机一样工作。

当他们带着这套程序走进那家微型计算机生产厂家时,竟然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答复,给他们3000美元的基价,以后每复制一份程序,付30美元的版税。艾伦和金发男孩喜出望外,他们再也没有回到学校。3个月后,一家名为微软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在波士顿注册,总经理是那个金发男孩——比尔·盖茨,副总经理是保罗·艾伦。

现在,微软公司已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巨无霸,总经理比尔·盖茨已成为人所共知的世界首富。艾伦在总经理的巨大光环下,虽然有些黯淡,但在“福布斯”富豪榜上也名列前茅,跟一般人比起来,他无疑是成就出众的。或许,艾伦的经历可以向我们证明。如果你能够选择和那些强大的人在一起,从而受到他们的影响,那么,他们就像一座气场强大的宝藏,不断地吸引我们向他们的方向靠近。阿基米德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种支点谁能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