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第二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02:15:11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济观察第二期

经济观察第二期试读:

国内资讯

争议扬州奖励购房新政

5月7日,江苏省扬州市财政局、房管局联合发出通知,宣布自7月1日起,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精装修房)进行奖励,最高奖励合同价的6‰。为了避免触犯中央调控意志,地方在钻研楼市托市政策的新表述方面,显示出日益丰富的想象力。

扬州买房最高奖励6‰30城市楼市调控政策微调

5月8日下午消息扬州市财政局、市房管局昨日在官方网站发布通知,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进行奖励。业内人士解读称,扬州拿出不到一个亿救市,带来的税收是20个亿。不过,目前该通知已经被删除。去年下半年以来已有30城市楼市调控政策进行了微调。

昨日,扬州市财政局、市房管局联合出台通知,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进行奖励。此通知从今年7月1日起执行,执行期暂定一年。

据了解,扬州对个人新购买的成品住房,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及以下的,对购房人给予所购房屋合同价款6‰的奖励;对90平方米以上、120平方米以下的,给予所购房屋合同价款5‰的奖励;对120平方米及以上、144平方米以下的,给予所购房屋合同价款4‰的奖励。而“房屋合同价款”仅指房屋本身价款,不含车库、车位、公共维修基金等价款。

根据通知,奖励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各承担50%。

业内人士蔡照明评论该政策称,扬州拿出不到一个亿救市,但带来的税收是20个亿。

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分析政策出台称,调控以来扬州商品房成交量持续萎缩,房价应声下落。

4月扬州市区商品房合同成交面积12.56万㎡,同比下降1.17%,环比减少17.12%;其中商品住宅合同成交9.29万㎡,同比下降14.18%,环比减少17.42%。

国家统计局发布3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扬州环比下调0.1%,同比下调了1.1%。

量价齐跌让开发商看淡后市,土地市场冷冷清清,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必然受到影响。

不过,被媒体报道后,扬州市房产管理局网站已经撤除相关通知。新浪财经致电扬州市房管局市场处人士称不清楚该政策,办公室工作人员也未明确表态。

据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统计,自2011年下半年来,北京、上海、杭州、重庆、成都、厦门、武汉、合肥、南京、常州、吉林、中山、长春、芜湖、广州从化、马鞍山、沈阳等约有30个城市出台了不同角度的楼市微调政策,政策微调内容涉及限购变化、土地出让、普通住宅标准、税费优惠以及购房补贴等,不过部分城市的政策一经报道就“见光死”。

张大伟分析称,限购令实施不到两年时间,全国楼市已显惨淡之境。尽管中央明确表示房价不稳调控不止,但救市呼声依旧在各地此起彼伏。然而,各出奇招的“松绑”对策是否能对抗中央决定,目前来看未曾奏效过。

扬州房管局回应:购房奖励意在鼓励精装

继武汉等多个二三线城市上调公积金贷款额度之后,地方政府近期救市动作频繁。5月7日,扬州出台的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进行奖励政策,也被解读为地方政府救市。扬州房管局独家回应乐居,本次购房奖励政策其实意在鼓励购房人购买精装房。不过乐居编辑发现,扬州房管局网页上通知链接已经被删。

最高奖励购房款6‰

昨日,扬州市财政局、市房管局联合出台通知,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进行奖励。此通知将从今年7月1日起执行,执行期暂定为一年。

通知显示,个人新购买的成品住房,建筑面积在90平米及以下的,对购房人给予所购房屋合同价款千分之六的奖励;对90平方米以上、120平方米以下的,给予所购房屋合同价款千分之五的奖励;对120平方米及以上、144平方米以下的,给予所购房屋合同价款千分之四的奖励。

根据该通知,奖励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各承担50%。每月初,由市区财政部门向区房管部门预拨本月成品住房奖励备付资金,每月末后5日内结算实际发生额;每个季度末后10日内区财政部门与市财政部门结算一次实际发生额,并及时下达市级财政奖励资金。

鼓励政策或因政府财政压力大

根据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统计数据,扬州市商品房成交量持续萎缩。4月扬州市区商品房合同成交面积12.5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7%,环比减少17.12%;其中商品住宅合同成交9.2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18%,环比减少17.42%。当月合同成交商品住宅共714套,同比下降16.69%,环比减少24.20%。

此外,根据统计局发布3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扬州环比下调0.1%,同比下调了1.1%,2011年9月后,连续数月环比下调。

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认为,扬州出台救市政策主要因为土地市场冷清,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压力大。楼市调控逐渐见效,开发商正常的缓开工不拿地导致土地市场冷清,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房地产分会会长陈宝存表示,扬州市此次出台个人购买成品住房鼓励政策,是落实中央经济会议和今年第六次国务院商务会有关支持刚需商品房销售的会议精神。鼓励刚需、鼓励改善性需求是目前的政策趋势,地方政府只要不触及限购政策红线,这些动作就不会被叫停。

扬州房管局:购房奖励政策并未取消

乐居编辑发现,扬州房管局网站上关于个人购买成品住房进行奖励的通知已经被删。房管局工作人员回应乐居,上述政策符合省政府要求,政策并未取消。

该工作人员表示,网上评价购房奖励政策是扬州政府救市行动其实是断章取义,购房奖励政策是鼓励原本要买房的人群,更多地去选择装修房(成品住房)而非毛坯房,并不是鼓励个人买房。

扬州政策挑战楼市地方微调底线

住建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扬州已经解释了,部里也在关注,但没有下一步动作。

如果扬州新政还不被叫停,说明政策底部已经显现。“也许,地方鼓励刚需、购买首套房的微调,甚至促进住宅产业化、精装修发展的政策性补贴,都是可以被中央接受的。”

一则针对精装修房的补贴政策,正在演变为挑战“调控底线”的戏剧。

5月7日,江苏扬州出台新政,对购买“成品房”进行奖励,引发“救市”猜测和质疑。在高层强调调控效果还需巩固的关键时刻,扬州新政因对90平方米以上住房进行补贴,且未区分首套、二套、多套房,被认为突破了调控“限购”投资投机需求的底线。

截至5月9日晚,扬州新政并未像佛山、芜湖那样在一天之内被叫停。5月9日下午,住建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沈建忠在电话中对本报记者表示,“他们(扬州)已经解释了,部里也在关注,但没有下一步动作。”他指出调控基调并没变,随即以马上要登机为由挂断了电话。

而一向爽朗敢言的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则对此事不予多评。

一位市场人士分析,联系近期多个城市出台的放宽普通住宅标准、公积金贷款调整、购房退税等微调政策都被放行,如果扬州新政还不被叫停,说明政策底部已经显现。“也许,地方鼓励刚需、购买首套房的微调,甚至促进住宅产业化、精装修发展的政策性补贴,都是可以被中央接受的。”

不过,包括王珏林在内的诸多人士都认为,以限购为核心的调控政策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楼市整体仍然要限制投资投机需求。

30个城市陆续微调

本报记者注意到,扬州新政与近期密集出台的地方楼市政策一起,被纳入“微调”的范围。

据本报记者根据北京中原地产及各地房管局公开文件统计,自2011年下半年来,北京、上海、杭州、重庆、成都、厦门、武汉、合肥、南京、常州、吉林、中山、长春、芜湖、广州从化、马鞍山、沈阳等,约有30个城市出台了不同维度的楼市微调政策,内容涉及限购范围变化、土地出让、普通住宅标准、税费优惠以及购房补贴等。

在4月下旬集中出台的新政,则主要集中在住房公积金政策的调整,约20-30个地方调整了公积金贷款使用率和最高额度,使其向有利于首套房的方向发展;武汉、广州等地还重申,公积金贷款可以最低两成首付,八成贷款。

上述地方微调实际上都被默许。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认为,仅此前芜湖、佛山、上海等城市出台的政策,涉及变相松动二套房限购,属于明显“救市”行为,因而被叫停。

放松还是继续收紧的拉锯战,进入白热化。然而,整体松动仍未有迹象。

针对4月下旬多家媒体报道的“住建部酝酿刺激刚需”说法,王珏林在4月底明确向本报记者表示,“此消息我也看到了,没听说。”同时表示,目前住建部不可能实施新的刚需刺激政策。

住建部房地产司相关负责人也证实没有新的消息,“住建部有关‘抑制投资需求,支持居民合理购房需求’的政策一直未变。”

张宏伟等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大多数“微调”政策还称不上救市,政策基本还是围绕促进“自住需求”进行,并没有偏向投资性和改善需求。比如贷款利率的下调只针对首套房,公积金贷款的使用主体是刚需购房者和一小部分改善性购房者,普通住宅标准提高之后,通常也只有首套房的购房者才可以享受到契税的优惠。“只要限购、限贷的前提不松动,只针对首套房、自住房的政策松动并未触及政策红线。”北京一大型开发商内部政策研究人士对本报记者说,北京等城市的普通住宅认定标准调整,就是减轻了自住购房的税费负担。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税费调整对成交量并没有多少促进作用,以北京为例,最近两个月成交量依然低迷,市场仍在调整周期。

从以自住需求为主的大型房企如万科、保利等销售业绩来看,其4月份销售出现环比下滑,万科更下滑30%,也从侧面说明上述微调的刺激作用有限。

扬州是否踩线?

但是,在此番扬州是否踩线的问题上,业内人士分歧明显。

扬州房管局在关于新政的“说明”中强调,加强对成品住房建设的政策支持:对新批准开发建设的成品住房基础设施配套费给予缓缴;对涉及成品住房的开发贷予以支持;对新购买的成品住房,属于普通住房的,对购房人给予适度的奖励,涉及90(及以下)-144平方米精装修新购房源。

中国指数研究院(微博)南京分院有关人士认为,该政策是去年10月扬州市发布的鼓励成品房政策的延伸,仅针对成品房,也就是精装修,估计仅有10-20%的项目能享受这个优惠,影响很有限,不宜过度解读。

东兴证券分析师郑闵钢也认为,在开发商普遍降价保销售的市场下,6‰至4‰的奖励影响力度很小。

郑承认,今年以来扬州的销售成交一直徘徊在较低位,此优惠政策可能减弱购房者等待价格进一步下降的预期,后市会加大扬州的销售上升;但由于今年以来扬州商品房成交均价一直在9800元以上,高于去年平均8000多元的水平,6‰至4‰的奖励优惠,远不足以抵消销售价格的上升。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微博)则对扬州新政颇有微词。

他指出,明面上在引导和鼓励开发商建精装修房、消费者购买精装修房,但补贴给消费者,有刺激消费之嫌,实际上是在打政策的擦边球。

此间有市场人士更担忧,扬州新政会带来调控放松预期的负面示范效应,“扬州这个政策我觉得就是放松,补充说明没用”,北京中原地产总监张大伟说。

张说,如果扬州新政没有叫停,可以说是政策触底了,不会再那么紧了,因为扬州毕竟没区分刚需,是无差别的政策,这对市场心理预期的影响远超过政策本身,引发市场调控转向的遐想。

并且这一政策,或许给一些原来资金紧张的开发商带来了喘息空间。有不愿透露姓名的扬州开发商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个政策出来后,计划把毛坯改精装,希望可以享受开发贷优惠。虽然交工推迟,但或许可以多卖房子回笼现金。

光大证券(13.60,-0.10,-0.73%)分析师万知也认为,本次扬州的新政,着力于鼓励成品房的销售,显示出地方政府救市比以往更为急切。未来随着实体经济下滑,地方政府救市过关的可能性将大增。

微调的多元路径

另有不便具名的分析人士认为,扬州新政若被通过,意味着购房补贴、退税等政策或许会成为下一步调控微调的又一手段。而限购、限贷整体上并无根本的改变。

截至5月8日,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46个限购城市仍然全部延续限购,第三套及以上房产也依然限贷。

包括万科、保利等多家房企在内的高管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房价回归合理,不仅是降价可以实现的,还可以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政府对特定人群给予实物或货币补贴,以及减税、退税等形式等进行。

万科董秘谭华杰曾对本报记者说,调控的意义还在于,让自住买房的人真正感受到,“我买房比以前容易了”。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拿出钱来对首套房购买者贴息、减税也是通行做法,未来都会逐渐被纳入思考的范围。

事实上,经本报记者查询,在扬州之前,已经有杭州、重庆、芜湖、深圳等地有条件给予一些特定人群购房补贴,或现金或实物,重庆是以退税形式进行补贴,基本涉及的是首套房,中低收入人群或引进型人才。

而扬州的做法相当于退税。

张大伟告诉本报,根据现行的房地产交易税费政策,每卖出一套房子,地税部门会获得各项税收约为房价的10%左右。从这个角度讲,地方政府的奖励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退税。扬州市房管局有关人士也证实了这一点。

杨红旭则认为,即便要补贴购房人,也得考虑范围。“扬州的方案规定144平方米以下户型皆可享受补贴。补贴针对的是房子,而不是购房人。但如果一个家庭已有5套房子,出于投资目的新购普通住房,能算作合理的自住需求吗?凭什么要给这样的投资者以财政补贴?”杨说。

他提出,鉴于当前中央调控楼市的指导方针,即便补贴,范围也应仅限于: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人,最多扩至二次改善性购房者。

扬州奖励购房政策引争议 业内称系变相退税

近日,江苏扬州市财政局、市房管局联合出台通知,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进行奖励。奖励政策只针对成品住宅,扬州市政府希望加快本市房产库存消化速度的意愿十分明显。然而,这一政策微调是否触动了房地产调控的大方向,政府是否应该直接出资补贴购房者?政策出台后立即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议。

低迷楼市催生扬州“新政”“链家地产(微博)”市场研究部研究员陈雪告诉记者,此次扬州市成品房购买优惠政策其实是2011年10月底出台的《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扬州市区成品住房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相关补充。此意见中,对于市场影响较大的有两点:一是“新建项目中成品住宅占比不低于20%”二是“对新购买的成品住房,属于普通住房的,对购房人给予适度的奖励,奖励政策一年一定”。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次扬州发布的优惠政策是历史政策的落实。

在业内人士看来,扬州之所以在此时推出如此大规模的奖励购房政策与其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有直接的关系。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3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扬州环比下调0.1%,同比更是下调了1.1%。事实上,自2011年9月后,扬州的商品住宅价格就始终呈连续环比下调的趋势。

另据统计,1-4月扬州商品住宅合同成交同比下降36.79%,住宅成交同比下降37.11%。4月份,商品住宅合同成交9.2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18%,环比减少17.42%。

根据扬州市最新发布的数据,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其市区商品房销售持续低迷,受此影响,市区商品房存量逐步走高。截至4月底总量达286.81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库存量160.05万平方米,市场去库存化压力较大。

奖励政策实际上是变相退税

根据扬州出台的奖励措施,扬州对个人新购买的成品住房,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及以下的,对购房人给予所购房屋合同价款千分之六的奖励;对90平方米以上120平方米以下的,给予所购房屋合同价款千分之五的奖励;对120平方米及以上144平方米以下的,给予所购房屋合同价款千分之四的奖励。

如此大范围的奖励,资金从哪来?“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研究总监张大伟告诉记者,根据现行的房地产交易税费政策,每卖出一套房子,地税部门会获得各项税收约为房价的10%左右。从这个角度讲,地方政府的奖励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退税,是拿少量财政支出撬动大量财政收入的做法。“平均千分之五的奖励资金,撬动的是百分之十的财政收入。这意味着花1亿元就能换回20亿元。”张大伟说。

根据扬州2010年公布的数据,2010年扬州市房地产业税收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为32.48%,达到历史最高值。房地产业税收增量占地方税收增量的43.54%,如加上与房地产业关联度较大的建筑业,税收占比高达50.29%。房地产和建筑业税收已占地方税收的“半壁江山”。“扬州本身并不是限购城市。在没有严格限购政策约束的情况下依旧急于刺激房地产市场,可见其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有多大。”张大伟说。

会对市场心态带来不确定的干扰

扬州房地产政策的微调并非个案,事实上,自2011年下半年来,北京、上海、杭州、重庆、成都、厦门、武汉、合肥、南京、常州、吉林、中山、长春、芜湖、广州从化、马鞍山、沈阳等约30个城市都出台了不同程度的楼市微调政策,政策微调内容涉及限购变化、土地出让、普通住宅标准、税费优惠以及购房补贴等等。

尽管中央反复明确表示房价不回归调控不停止,但与此同时,地方“救市”的呼声依旧此起彼伏。不过,各出奇招的“松绑”对策,目前来看,均未曾奏效。截至5月8日,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46个限购城市全部延续限购,第三套及以上房产也依然限贷。

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分析认为,截至目前,明确松动楼市调控力度的政策已经全部被搁浅,从这一点来看,继续有城市跟进触犯限购、限贷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预计在不放松对投资购房压制的前提下,各地继续出台针对首套房刚需的政策微调的可能性非常大。“当前全国楼市均处于宏观调控的敏感时期,此优惠政策虽然对于扬州来讲可能会有积极作用,但对于全国其他城市来讲,可能会对市场心态带来不确定的干扰。由此可能引发其他城市借机发布更多相关政策。从这个角度来看,扬州的奖励政策有些不合时宜。”陈雪说。“政策影响远超过政策本身。”张大伟表示,作为非限购城市的扬州,自然不存在直接对抗调控大方向的问题,但其出台的奖励政策过于直接,且完全没有区分首套房和多套房的限制,无疑会带给市场一种强烈的救市信号,从而引发人们对调控转向的遐想。

扬州出台个人购房奖励政策 政府出手加速楼市去库存

在巨大的楼市库存压力下,江苏扬州开始出手救楼市。5月7日,扬州市财政局、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联合出台《关于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进行奖励的通知》,从今年7月1日起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进行4%。-6%。不等的奖励,执行期暂定一年。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扬州政府针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的奖励,表面上是鼓励住宅精装修的推广,实际上是为了帮助开发商加速房地产市场去库存,以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

购买装修房可获4-6%。奖励

根据《通知》,扬州将对个人新购买的成品住房,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及以下的,对购房人给予所购房屋合同价款6%。的奖励;对个人新购买的成品住房,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120平方米以下的,给予所购房屋合同价款5%。的奖励;对个人新购买的成品住房,建筑面积在120平方米及以上、144平方米以下的,给予所购房屋合同价款4%。的奖励。而“房屋合同价款”仅指房屋本身价款,不含车库、车位、公共维修基金等价款。《通知》规定,申请奖励的成品住房,必须为个人在本通知执行期间从房地产开发企业新购买的、且在商品房销售许可证中载明为成品住房的商品住房。购房时间以商品房买卖合同备案时间为准。

至于何谓“成品住宅”,根据扬州市房管局副局长孙蔚的解释,即指套内所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铺装或涂饰、管线及终端安装、厨房和卫生间基本设施配备等全部完成,已具备基本使用功能的住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精装房”。根据扬州市相关部门的解释,扬州市目前成品住房占比明显偏低,为加快推进扬州市区成品住房的开发建设,引导成品住房的市场消费,这才针对个人购买成品住宅出台鼓励政策。

昨日记者致电扬州万科城售楼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该盘在售房源均为精装修,但目前看来并不能享受奖励政策。“通知要求从开发企业新购买的、且销售许可证中载明为‘成品住房’的,才可申请购房奖励,而目前整个扬州所有在售项目销售许可证上写的都是‘普通住宅’,不符合奖励要求。”销售人员称,在售装修房能否享受奖励尚待具体执行细则。

楼市滞销去库存压力巨大“如果是为了鼓励住宅精装修,政府完全可以补贴给开发商,而不是对个人买房进行鼓励。”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微博)分析认为,扬州出台该政策可以理解为地方政府打着鼓励住宅精装修的旗号试探中央态度。虽然扬州救市政策的奖励额度不大,但涉及面广泛,鼓励对象不仅限于首套房,已超越“自住需求”这个政策微调允许的范围。

扬州继芜湖等地后出手救市,主要与当地楼市成交量偏弱,土地市场下滑有关。根据中金公司房地产跟踪数据显示,扬州楼市4月成交快速下滑,成交面积环比下降30%-40%;市区商品房存量逐步走高,截至2012年4月底总量达286.81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库存量160.05万平方米,按照目前销售速度需24个月才能去化,库存压力较大。与此同时,1-4月土地出让收入只有17.9亿元,同比下降71%,楼面地价同比下降55%,较2011年全年下降31%。

莫尼塔(上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分析师施琪认为,扬州出手救市反映出目前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明显增大,且地产销售放缓已拖累了地方经济增速放缓。近期楼市政策面较为平静,基本面呈现温和复苏趋势,后期上涨的主要支撑动力将来自政策面的进一步微调。从此前芜湖等地政府的尝试结果来看,中央在地方政府政策微调的容忍度仅限于“首套自住需求”。扬州此次能否“过关”,尚待观察。

评论:扬州奖励购房还是土地财政思维

有消息报道称,5月7日,扬州市财政局、市房管局联合出台通知,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进行奖励:对个人新购买的成品住房,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及以下的,对购房人给予所购房屋合同价款6‰的奖励;对90平方米以上、120平方米以下的,给予所购房屋合同价款5‰的奖励;对120平方米及以上、144平方米以下的,给予所购房屋合同价款4‰的奖励。此通知将从今年7月1日起执行,执行期暂定一年。

对于扬州出台的个人购房奖励政策,引发了广泛的质疑,认为其有救市的嫌疑。对此,扬州市相关部门回应称,“市场误读了出台通知的内容和意图”。扬州市房管局局长勾凤诚解释,“扬州市此次出台奖励个人购买成品住房的通知,完全依照我省相关精神执行,目的还是加快推进市区的精装修房的开发建设,引导成品住房的市场消费。”与此同时,扬州方面表示,将继续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扬州市政府的这种表态,似乎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却有自相矛盾之处,难以摆脱“托市”之嫌。如果它只对90平方米以下住房进行鼓励,按照中央的政策,我们可以认定,这是给普通居民的一种住房保障优惠,是一种真正的惠民之举。然而,其对90平方米以上,甚至144平方米的购房,都分别进行奖励,其目的就是很明确了——在房地产开发商陷入资金困局之时,通过财政的办法,刺激购房需求。说穿了,这是一种土地财政思想在作怪。

在中央再三表示要坚持楼市调控的情况下,在房价能否真正回归“合理房价”敏感而关键的时刻,扬州出台鼓励个人买房的政策,显然是变相与中央政策进行博弈。在中央楼市限购政策下,国内的开发商们由于承受不了资金压力,纷纷开始向海外融资,据公开报道,碧桂园、雅居乐地产等都在海外融资。

有分析称,我国的房地产债务危机应该在今年即2012年6、7月之后爆发,主要是因为在该时间点上,许多房企资金链将面临全面枯竭。扬州市政府在此时出台鼓励个人购房的政策,无疑为开发商提供了实际的解困帮助,也为自己的财政压力减压。

按照国家审计署公告,2011年-2012年将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集中到期的高峰时间段,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将集中体现。2012年地方政府债务到期额为18402.48亿元,占全部债务总额的17.17%。由于2011年到期债务大部分将以再融资方式周转到2012年,预计2012年到期债务本金额或超过3万亿元,加上进入新年度后利息调整,2012年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最大的时期。

在房价持续上涨时期,地方政府获得了巨额的土地出让收益,有的地方土地财政收入占其地方财政收入总量的80%以上,许多地方的土地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的一半以上。如今房地产调控进入深化期,土地出让价格和出让量都在下降,而房价的下降,让许多背负巨额债务的地方政府有陷入“破产”的可能。如何摆脱财政困境,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这也成为一些地方政府不断动歪脑筋、试探中央反应的主要动机。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在中央坚定不移的调控政策下,房价的合理回归是大趋势,对地方政府来说,如何在此大背景下,发展经济,解决民生困境,安然渡过难关,才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变相与中央进行利益博弈。

新华社:政府管房市不要跑偏道

日前,江苏省扬州市房管局一纸《关于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进行奖励的通知》,将其卷入了舆论漩涡。

撇开其对于拉动当地商品房销售是否有效不论,就政府直接补贴房产消费而言,实在有职能错位之嫌。

老百姓买房,是选择毛坯房还是选择“精装修”房,都是个人意愿,充其量是购销双方事,属于市场调节的行为。

政府完全不必为开发商当“向导”,更不应该拿出财政资金,奖励个人买房。

政府是房地产市场的监管者,主要职能是充当“裁判员”,维护市场公平有序。

去年下半年以来,一些地方为了挽回土地财政收益,相继以各种形式为房地产调控政策“松绑”,甚至不惜动用红头文件为开发商摇旗呐喊,拿公共财政替购房者部分“埋单”。

这种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不仅干扰中央调控政策落实,而且影响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公权力退出不该管的领域,把市场的还给市场,是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地方政府应该弄清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防止权力越位、错位。

当前正值房地产调控关键时期,市场各方对相关动向都十分敏感。

尽管扬州市有关部门解释,此举并非为了“救市”,而是落实既有政策,但其鼓励购房的意图与做法,无疑将产生“传导”作用。

如果各地都照葫芦画瓢,中央关于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必然被架空。

杨红旭:扬州购房给补贴有三点不妥

近日,扬州市房管局和财政局联合出台《关于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进行奖励的通知》(下称“通知”),核心内容是:对个人新购买的成品住房,依据90-144平方米不等的建筑面积,给予所购房屋合同价款千分之六至千分之四的相应奖励。今年7月1日起执行,执行期暂定一年。很多人认为这是地方救市之策。

若说扬州此政全为救市,实在委屈了他们。所谓“成品住房”,即一般意义上的精装修房。政府扶持精装修房,方向没错。我国是毛坯房为主,弊端很多:不是完整的商品、二次装修浪费建材、噪音污染等。促进装修房建设,是我国住宅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地方政府在住房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就将住房装修率作为一项任务。而扬州本次的“通知”,也正是根据去年10月《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扬州市区成品住房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而后者又遵循了2011年江苏省住建厅相关文件精神。“意见”要求扬州到2015年,要实现市区中心城区新建住房中成品住房比例达到40%的目标。迫于压力,扬州市规定,2011年市区中心城区土地新出让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成品住房比例不低于20%,以后逐年增加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这属于政策层层落实、逐级细化。推进住房成品化,与房地产调控不在一个轨道。

扶持成品住房建设的政策方向没错,还得探讨具体优惠方式。“意见”中讲得明白,优惠分两类:一是给开发企业以甜头,如基础设施配套费缓交、开发贷款优惠等;二是引导和鼓励群众购买成品住房,但具体措施权力下放:对于新购买的成品住房,属于普通住房的,对购房人给予适度奖励,奖励政策一年一定,具体由市财政局、房管局共同制定。而这次的“通知”,正是细化之物。

总体而言,支持成品住房建设和消费无可厚非。但是,在当前特殊的房地产政策环境下,笔者有三点不同意见。

第一,促进成品住房建设的优惠政策,应主要体现在帮助开发建设方,即开发商,因为既然强制性在土地出让合同中约定了装修房比重,就应给予相应政策配套。而对于购房者的政策优惠,比较难于把握政策尺度。

第二,拿全体纳税人的钱,去补贴某些人购买商品房,这是否合理公正,值得商榷。动辄上百万的房子,按扬州补贴方案,每套也需几千至上万元的财政拨款。

第三,即便要补贴购房人,也得考虑范围。财政补贴属转移支付,对于个人一般用在社会保障、救危扶贫方面,需要严格界定对象。“意见”要求:对于新购买的成品住房,属于普通住房的,对购房人给予适度奖励。显而易见,针对的是房子,而不是购房人。其前提假设是:购普通房的人,多属普通收入群体,且用于自住。

但这是种逻辑不严密的假设。如果一个家庭已有5套房子,出于投资目的新购普通住房,能算作合理的自住需求吗?凭什么要给这样的投资者以财政补贴?况且,“通知”中规定144平方米以下户型皆可享受补贴。事实上,普通住房的标准,除了144平方米以下,还有小区容积率、房屋单价(或总价)的要求。

因此,如果一定想要对个人购房给予补贴,则除考虑针对普通住房外,还应对购房者设定门槛。鉴于当前中央调控楼市的指导方针,即便补贴,范围也应仅限于: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人(最多扩至二次改善性购房者)。当然,这套房子必须属于成品住房!

中国青年报:扬州购房奖励的本质是劫贫济富

为了避免触犯中央调控意志,地方在钻研楼市托市政策的新表述方面,显示出日益丰富的想象力。5月8日,江苏省扬州市财政局、房管局联合发出通知,宣布自7月1日起,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进行奖励,最高奖励合同价的6%。(《第一财经日报(微博)》5月9日)

尽管扬州市有关部门打着“鼓励成品住宅建设”旗号,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带有浓烈救市色彩的“房补政策”。如果说国内房价因国家强力调控已经上涨乏力,恐怕无人会有异议。但反过来,如果说现在的楼市已经萧条到需要政府补贴来进行推动需求的程度,也很难被认同。

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处于一个相当关键也相当敏感的时期。最近几年,尤其是去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楼市的政策。如果地方政府趁热打铁,辅以适当的地方性调控政策,一方面会助推房价的理性定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整个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但有些地方政府的表现却令人失望,它们变相出台了一些“土政策”托市,说其是“给房产商撑腰”可能不尽然,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目的却是很明显的。

以财政补贴的形式直接干预市场,依据何在?政府是公共财政的掌握者,拿所有纳税人的钱去补贴购买商品房的消费者,这对没有购房意愿的大众来说不公平,会加剧社会性收入分配不公的状况,此其一。特别强调此次奖励的对象仅限于成品住房(就是一般所说的“精装修”,即水电煤及配套设施安装完毕,室内装修完成,可直接入住的住宅),问题是既然能买得起“精装修的成品房”,还用得着政府补贴吗?这本身就是浪费,此其二。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强化政府责任,以强有力的制度规范和管理跟进,让充满泡沫的房产市场日趋理性,才是对于国内消费者最好的“购房补贴”。桥归桥,路归路,商品房走市场路子,保障性住房才由政府建设。用公共财政补贴购买商品房的人,本身与公共财政公共性的本质属性相悖,是一种劫贫济富。“给予所购房屋合同价款6%的奖励”——如此数量的公共财富,与其将之用于资助购买商品房的少数人群,倒不如把这笔钱投入到住房保障体系中,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惠及更多低收入者。问题的关键在于:奖励少数人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推动GDP,但补贴后者短时间内却很难见到成效。这大抵就是“购房补贴”出炉的根本因素。

新华社评扬州奖励购房:政府管房市不要跑偏道

日前,江苏省扬州市房管局一纸《关于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进行奖励的通知》,将其卷入了舆论漩涡。撇开其对于拉动当地商品房销售是否有效不论,就政府直接补贴房产消费而言,实在有职能错位之嫌。

老百姓买房,是选择毛坯房还是选择“精装修”房,都是个人意愿,充其量是购销双方事,属于市场调节的行为。政府完全不必为开发商当“向导”,更不应该拿出财政资金,奖励个人买房。

政府是房地产市场的监管者,主要职能是充当“裁判员”,维护市场公平有序。去年下半年以来,一些地方为了挽回土地财政收益,相继以各种形式为房地产调控政策“松绑”,甚至不惜动用红头文件为开发商摇旗呐喊,拿公共财政替购房者部分“埋单”。这种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不仅干扰中央调控政策落实,而且影响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公权力退出不该管的领域,把市场的还给市场,是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地方政府应该弄清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防止权力越位、错位。

当前正值房地产调控关键时期,市场各方对相关动向都十分敏感。尽管扬州市有关部门解释,此举并非为了“救市”,而是落实既有政策,但其鼓励购房的意图与做法,无疑将产生“传导”作用。如果各地都照葫芦画瓢,中央关于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必然被架空。

马光远:扬州楼市新政不会被叫停 但会进行调整

个人买房,政府奖励?这两天,一项扬州市政府发布的政策,让近期有些平淡的房地产市场又热闹起来。近期,扬州市的房管局和财政局发布通知,从7月1号起,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给予奖励,最高可以达到房款的千分之六。这个消息迅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很多人把扬州的这项新政策看作是又一次对限购政策突破的尝试。8号,在扬州市房管局的官方网站上,这份通知一度的消失,但是几个小时之后,又悄然的挂了出来。随后扬州市房管局回应说,此举不是为了刺激楼市,大家对新政策有所误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史小诺和著名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微博)、张鸿共同评论。

个人买房,政府奖励,是刺激楼市?还是政策误读?购买成品房最高奖励房款千分之六,钱从哪里出?奖金发出谁?扬州房产新政刺激的是什么?

勾凤诚(扬州市房管局局长):网站上炒的说提振楼市,说刺激楼市,这个没什么大的作用,我们主要是引导老百姓的一个理念,鼓励开发商开发这样的产品,它就解读为扬州对购买商品房奖励了。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导向,但是在扬州这样的地区,老百姓不太接受,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政策调整,既引导我们的企业开发这样的房子,也引导我们的老百姓购来买这样的房子。

勾凤诚局长说有误读的是两天前,由扬州市财政局市、房管局出台的一项新政策,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进行奖励,按照这项政策的标准对个人新购买的成品住房,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及以下的对购买人给予所购房屋合同价款千分之六的奖励,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120平方米以下的,对购房人给予所购房屋合同价款千分之五的奖励。建筑面积在120平方米及以上144平方米以下的,对购房人给予所购房屋合同价款千分之四的奖励,奖励政策从2012年7月1号起执行,执行期暂定一年,奖励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各承担50%。这项政策一出台,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人都认为,扬州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刺激房地产市场销售。对此,扬州市房管局反复强调说,并不是所有的房子都能享受奖励。

勾凤诚:首先对这个房子的定性是成品住房,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精装修房,就是提包入住的房子,这个房子可能在大城市的比例比较高,是对这个进行一个奖励。

记者:担不担心普通商品房用户有意见?

勾凤诚:这个应该不会,精装修房应该是房地产事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如果说对所有的人都普惠,就不叫优惠政策了,对吧?第二个就是刚才讲的,就是我们也能讲得通,精装修房把装修部分老百姓交的契税,实际上我们做了一个适当的安抚,或者说是适当的返还,当然它不是一对一的对等的,但是普通的毛坯房不可能享受这个政策的,如果说变成一个普惠的政策,那它就有问题了。

扬州市房管局的负责人还表示,按照省政府文件的要求,“十二五”期末,像扬州这样的地区,精装修的比例要达到40%以上,而目前扬州精装房不到5%,那么对于该项奖励资金是否会给当地政府的财政增加压力,扬州市房管局负责人表示压力不大。

勾凤诚:压力不大,我不是跟你讲了吗?我们现在市场上的(精装修)产品也就是占了总量的5%,也就说卖1000套房子也只有50套,100套房子也只有5套,1套房子,我们扬州的房价基本是七千块钱左右均价,那么就是一百个平方的房子,也就是七十万,七十万按照这个千分之五的奖励的话,也就是三千五百块钱。

张鸿:扬州市政府能对房产新政自圆其说

从政策本身上来说,我被他说服了,因为它是可以自圆其说的。我查了一下相关文件,从中央部委层面,在2008年的时候,住建部有一个《关于进一步加强住宅装饰装修管理》的通知,这里边就要求制定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新建商品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者是菜单式装修模式,就是我们过去说的毛坯房太多,应该装修好了再卖给大家。

2011年,江苏省有一个《关于加快成品住房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成品住房是一个专用名词,就是装修好的房子,它要求说,总体目标到2015年的时候,苏南城市中心区的新建成品住房的比例要占到60%以上,其他地区占到40%以上。我不知道为什么扬州被算成了其他地区,反正是40%以上要达标,现在只达到5%,所以它还不够。这里面就要求对购买新建成品住房,且属于第一套住房的家庭,由当地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所以扬州完全可以说,说我这次的行动就是优惠政策的一个支持。

马光远:扬州新政没有分清自住跟投资的区别(《今日观察》评论员)

这个政策出台以后,被误读是非常正常的,如果没有误读,我觉得反而很反常了。在目前的情况下,整个房地产调控可以说处在最微妙的阶段,不仅仅扬州在做试探,有很多地方在做各种各样的试探。

扬州这么一个政策出台以后,比如鼓励成品房不对吗?我觉得非常对,现在就是毛坯房太多了,毛坯房造成的环境污染,造成的资源浪费,造成的产业地段的问题比比皆是。据我所知,我们鼓励成品房的政策早于2008年很多年,江苏省是2011年的2月份,扬州为什么在2012年的5月份的时候才出台这么一个政策?也就是说,真的要加快贯彻,这个贯彻的速度也太慢了一点。第二,在江苏省政府的文件里强调的是,给予补贴也好,给予鼓励也好,是有范围的,是家庭的第一套住房。但是在扬州的这个政策里,哪怕你是八套、九套、十套都是可以享受补贴的,根本没有分清自住跟投资的区别,这从政策制定本身来讲,显然不符合我们目前的房地产调控。

我们看到扬州市的这个政策出台以后,在网上曾经消失了几个小时,之后挂上去的政策就增加了解释的内容。在目前这个房地产调控非常微妙的时刻,如果这个政策出台的程序能够颠倒一下,你拿出来的政策是后来既有解释同时又有政策本身的政策,我想没有人会误读。那么政策本身究竟是出于一个什么样的考虑?它的四条解释都很好。第一个讲为什么要推成品房,第二个讲政策依据是什么,第三个讲奖励的范围是千分之六,不是百分之六等等,最后还特别强调我们还应当加强房地产调控。如果这个政策本身在出台的时候,把这四条放在前边就不会引起误读。它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标题叫购买成品房有奖,在官网上用这么一个标题,这样很容易让大家跟目前的整个房地产调控,跟一些地方上的救市相联系,所以我认为误读是很正常的。

张鸿:这500万为何不用于补扬州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缺口?

除了实际上的选择,还有一个技术上的选择,就是无论是住建部,还是江苏省的文件都没有明确的说如何来鼓励,你要因地制宜,你要想办法,就是你直接补贴给买房人,是不是一个最好的调整成品房和毛坯房的这个比例的办法?或者收取土地出让金的时候,少收一点?这一次,扬州方面表态说只有500万,一年大概用500万作为试点,所以我更多地愿意把它理解成为了达到2015年可能达到的那个标,当然按照那个速度,2015年它很难达标,达到40%的这个标,做出了一个达标的姿态,说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

如果真如他所算的一年500万,那么对扬州这样一个城市肯定压力不大,这是非常小的一个数字。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在调控房价的同时,我们要花很多钱去盖保障性住房、公租房等等这些项目。那么,我还看到了扬州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局的一个报告,里面提到了难点和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建设资金偏紧,渠道单一。报告中提到,2011年,江苏省下达给扬州市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需要13100间套,总面积90万平方米,再加上棚户区改造等需要资金是30亿,目前全市筹集到7.5亿资金,所以他说我们缺口巨大,20多亿。如果我们这么算的话,那么一点点的这个钱,其实都可以用来补充你20多亿的缺口。

此外,如果说这个政策是一个信号,那么这个信号灯就打偏了,很难起到说让消费者和开发商来增加供应和购买,它可能会在另一方向起到一个信号,就是大家觉得救市了,调控放松了。

马光远:任何一笔公共的支出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流程(《今日观察》评论员)

这个政策本身还有一个执行期的问题,执行期限只有一年。我想成品房的这么一个政策本身,不应该只有一年。因为试点可以完善,如果政策的主基调就是鼓励成品房的这个比例,那么这个政策应该是一个长期政策,不应该是个短期政策。所以我认为不是说大家要质疑,不是说大家要误读,是实在留下让大家误读的东西太多了。因为我们现在没有看到说这个决策的出台是一个什么样的流程,我想这不是一个钱的问题,不是说500万是个小数字,财政局、房管局就可以决定,我想任何一笔公共的支出本身,我们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流程。

这个政策,就是说总量差不多支出是500万,对每一套房子的补贴,可能就是三四千块钱。目前整个房价走势,现在从统计的趋势来看,还处在一个下降的通道,也就是说大家对下降的预期多于上涨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一套房子有三、四千块钱,对一个购房者的刺激力度、激励力度有多大?我想连开发商对这套房子本身的鼓励还不如。从目前大家对于精装房,对这个政策的力度来看,我认为要是一个购房者,我简单的算一笔帐的话,那么这个政策的刺激力度等于零,因为我担心他精装以后,我付出的更多。

买房奖励首付降低,建构政策屡被微调,房地产调控还能经得起多少刺激?

最近不少城市都纷纷出现了刺激楼市的举措,武汉、南京、南昌、沈阳、广州等城市纷纷上调公积金贷款余额上限。其中很多地方对于首套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最低只需要两成。

5月4号,沈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明确,沈阳市民缴存住房公积金满半年,就可以申请用公积金贷款买房。而在此前,沈阳职工需缴存公积金满一年以上,方可用公积金贷款买房。此外,在沈阳使用公积金用于贷款购买的首套普通住房,如果房屋的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及以下的贷款首付比例最低调整为20%,而在今年1月之前,用公积金贷款购房的首付比例不能低于30%。

两天之后,5月6号,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重申,对购买首套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及以下或按规定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可降至20%。

实际上,自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部分地方就在悄然对调控政策进行松绑试探,但其中佛山、芜湖等五个城市的变相松绑政策,出生不久,即告夭折最短命的不足一天。

马光远:扬州的新政不会被叫停但会进行调整

从去年到现在,很多城市都是前赴后继的对调控政策进行试探,所以我们担心扬州的政策具有示范效应,如果这个政策没有被叫停的话,可能又会有各种各样的变相的政策会出台。

在我们列的名单里,已经有30多位城市进行过试探了,我想这个名单还会继续延长,但是从目前整个政策的基调来看,我想政策的基调本身是非常明确的。比如有一个城市的微调是放松资格审查,那么对这样的公然挑战限购政策、挑战抑制投资投机政策的这些试探,肯定是果断叫停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想除了房价往下走以外,那么在政策上做任何的微调,我们都要打一个问号,它是在鼓励什么?因为有些虽然名为鼓励自住,但事实上可能真正要自住的人买不起。比如鼓励三千、五千,对他来讲没有任何意义。我觉得扬州的这个政策可能不会被叫停,但它会调整,因为它对买了十套、八套房的也进行鼓励,这明显和江苏省政府的政策相违背。因为江苏省政府明确规定,购买第一套房才可以奖励,才可以鼓励。

张鸿:地方政府会一个个的跳出来要救市

我几乎可以肯定,这个地方政府试水名单的后面还会有一大串的前赴后继的城市进来。那么接下来我担心的恰恰是,后面的城市学的越来越聪明,我悄然的披上一个合理的外衣,比如扬州的这个政策就非常合理,你很难在政策上找到他的毛病。

扬州第一是引起了媒体关注,因为现在列出的三十多个城市,只要引起媒体关注的都会被叫停,只要没引起媒体关注的,都没被叫停,继续实行着。所以接下来我的担心是,大家都用一个公开的、合理的一个理由,悄然地干着一个事实上可能起到刺激楼市作用的行为。现在地方政府出台政策的时候,要考虑现在的时机是一个敏感的时机,所以他要想好解释,他是想怎么把自己想救市的意图解释成其实他不想救市。

我们从证券市场来看,今天我看了光大证券(13.60,-0.10,-0.73%)关于扬州新政的一个报告,报告中提到,补贴政策是否不叫停,已经无碍政策回暖的大局。他们回暖的意思就是房价要上涨,房地产会被救活。所以很多的证券人士,包括资本市场的人士,他们的判断是不管扬州和芜湖的新政是否会被叫停,而未来的大势所趋,就是这些地方政府会一个个的跳出来要救市,所以我们担心的恰恰是这样的一个倾向。

马光远:各地地方政府的微调不能突破底线(《今日观察》评论员)

事实上,如果我们从最近的表态,从4月份到5月份的这段时间里,你会发现房地产的政策层面非常安静,是一个安静期,没有任何的表示,但是在一季度数据出来以后,温家宝总理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特别强调,决不允许出现反复。我想这是高层对整个房地产调控的一个庄严的承诺,那么各地可能会微调,但是这个微调本身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不会再鼓励投资投机,不会再把房价哄抬起来,因为我们的房价在很多地方并没有回到合理的价位。所以如果各地的微调没有突破底线,它可能就能活下来,但一旦突破这个底线,公然的去鼓励投资投机,再让房价走上暴涨的局面,那肯定会果断叫停的。

扬州买房补贴背后:长三角楼市深度低迷

五一过后,长三角区域住宅市场再陷低迷。

5月7日,扬州财政局、房管局联合出台通知,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进行奖励,最高奖励合同价款千分之六。7月1日起执行,执行期暂定一年。

5月8日下午该通知从扬州房管局官网删除后复现,官方并加解释:政策出台为引导和鼓励群众购买成品住房(精装修房),“扬州政府救市行动”系误读,扬州将继续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扬州的精装修补贴政策,被误读为救市,也反映了市场的一种关切:长三角地区住宅市场已然进入冰点,政府是否视若无睹?

五一期间,长三角多个城市举办了传统的房展会,但观者人数大降。以上海为例,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微博)微博透露,“今年上海五一房展会,观展人数9万人次。去年是11万人次,前年是17万人次。可见,今年上海楼市形势仍不乐观。3月一手住宅成交量约80万平米,4月只有61万平米左右,没能延续强攻态势,也证明了这一点。”随着供应量的增加,上海5月成交量可能大于4月。6月开始,步入夏天淡季。

戴德梁行投资部董事卢强表示,现在愿意做房地产投资的已经寥寥可数。投资需求的减少,是房价下行的动力之一。最近某杨浦东高端项目突然降价20%似乎也验证了这个趋势。

卢强认为,以3年为周期的趋势来分析,首先是价跌然后量升,随后大部分人对住宅价格预期继续看跌。这时即使政府调控政策撤离,房价依然会持续低迷与下跌。虽然最近成交回升,但价格预期很难反转,政府基于保障房建设而推行的二元住宅结构也不会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由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出版的4月号《科学发展》杂志上,《上海居民人口结构变迁对住房供应模式的影响研究》一文预测称:

在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未来5年上海新增住房供应量约为1.4亿平方米,而需求则达1.8亿平方米左右,供给缺口约4000万平方米。”

这组数据映衬了调控的悖论:一方面市场持续低迷,另一方面又将面临供应缺口之下的涨价压力。源自市场的这种矛盾现象,势必对未来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取向产生潜在影响。

北师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平安证券(微博)首席经济学家钟伟指出,从中长期看,中国货币化、城市化和人口迁徙进程虽然有所放缓,但仍强劲。每年数千万的新城镇人口和约1.5%-2%的住房改善更新需求,决定了在中长期视角内,市场仍可享有500万-800万套住宅的刚性需求。从短期看,2011年中国房地产的业绩是仅次于2010年的历史第二好,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金额同比上升约12%和5%。行业资金来源(8.3万亿元)仍然大于投资额(6.2万亿元)和销售额(5.9万亿元),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最大压力在于价格调整和去库存化。他对国内经济短期并不悲观,甚至认为房价将在两个月以后进入一个“触底反弹”的小阳春,现在是开发商降价促销去库存的最好时机。

业内称扬州鼓励购房新政出台时机尴尬

昨日一则声称“扬州救市房地产”的微博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江苏扬州出台政策奖励个人买房,90平方米以下的购房人可被予以6%的奖励”。门户网站新浪财经的官方微博发出这则信息后,被数千名转发微博的网友炮轰为“公然救市”。然而据扬子晚报记者调查了解,扬州市日前出台的实际政策是对购买精装修成品房的购房者提供奖励,奖励幅度也不是6%,而是6‰。事实上,早在2009年江苏省政府就出台过推广成品房发展的政策文件,并鼓励地方政府以适当补贴形式推广成品房(即精装房)开发建设。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扬州选在目前楼市低迷的敏感时期出台该政策,确实会让人产生“救市”联想。

扬州“救市”,买房补贴高达6%?“江苏扬州出台政策奖励个人买房,对购买90平方米以下成品房的购房者,予以总房款6%的奖励……”这则信息昨日由新浪财经的官博发出后立刻在网上引起波澜,一个多小时内迅速引起了2000以上的直接转发量,加上近千的评论和更大的间接转发,大量网友都相信扬州确实开始“救市”了。

众多网友认为,在各地推出房地产“救市”政策被纷纷叫停、销售改善型住房不被鼓励的背景下,扬州的这一新政对市民购房并无数量限制,与当前国家调控政策相违背。而在众多网友展开“炮轰”后,连许多不明所以的业内人士都在惊呼“江苏扬州挑战中央调控,高调救市!”“扬州购90㎡内成品房奖6‰房款会否再成短命政策?扬州市财政局、市房管局联合出台通知,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进行奖励。此通知将从今年7月1日起执行,执行期暂定一年。在佛山、芜湖等地方政策不断被冠以‘救市’名头,并相继被叫停后,扬州此举释放了怎样的信号?其命运又将如何?”昨天,更有网络媒体一连以3个问号解读扬州出台新政奖励成品住房的信息。

网友“@乐活-为理想”猜测道:“肯定是房产商暗中操作!”“6个点啊,等于打了94折,这明明是政府顶不住了,在帮开发商卖房啊。”更多的网友持这样的态度。也有网友想法比较奇特,“@吴阳春”猜想,去财政局领张补贴券,然后去售楼处扣抵房款点数,这是政府在帮开发商降价做护身符,免得业主砸售楼处啊!也有不少网友对这项政策能坚持多久产生了质疑:“土地地方财政扛不住了!又是和中央软对抗,会不会像之前的芜湖被叫停?”网友“悬途”这样评论道。

精装房的术语叫做“成品房”

根据2010年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的《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成品房指的是“套内所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铺装或涂饰、管线及终端安装、厨房和卫生间的基本设施等全部完成,已具备基本使用功能的住房”。而以社会上开发商及购房者的习惯性叫法,成品房就是精装修房、全装修房、装修一次到位等交付即可入住的住宅。

记者调查

6%补贴额度实为6‰,且只针对精装房

如果真如微博所传,在温总理强调坚持房产调控的前提下,这样的政策被叫停的可能性非常大。然而扬子晚报记者在调查后发现,这条微博信息存在对政策误读和放大解读的因素。

这则微博信息的来源是扬州市房管局官网在5月7日所发布的一则文件,这则由扬州市财政局和房管局共同签发的2012年第23号文件标题为《关于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进行奖励的通知》。其中提到,为加快并引导推进该市成品房开发建设,自今年7月1日起一年内,对个人新购买成品住房,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对购房人予以所购房屋合同价款6‰的奖励;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120平方米以下的,给予5‰奖励;建筑面积在120平方米以上,144平方米以下的,予以4‰的奖励。

从这则文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奖励点数为6‰,非6%,而且其针对的也只是成品房(即精装房)购买者。新浪财经的官博显然也注意到自己在编发时看错了补贴点数,没过多久就将6%的比例改正为6‰。但由于大量网友已经误读,而且很多人并不明白成品房的概念,因此网友们认为只是补贴力度变小了而已。以6‰的比例计算,一套100万元的房产,其购买者可以从当地财政局获得6000块钱的奖励性补贴。有网友质疑,钱虽很少,但依然是帮开发商鼓励消费者购房啊。

政府回应

旨在促进成品房建设,网上评价断章取义

扬州市房管部门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昨天下午便把这则文件从官网上撤了下去。直到傍晚6点左右,扬州市房管局网站再次更新的公告,对这项政策进行了解读,说明了补贴只针对精装修成品房,且金额非4%-6%,而是4‰-6‰,且该政策具备上级指导精神。

昨天下午,扬子晚报记者找到扬州市房管局副局长孙蔚。她告诉记者,扬州的这一政策符合省政府要求,网上评价购房奖励政策是扬州市政府的“救市行动”,某种程度上属概念模糊和断章取义,由市级财政拿出钱来实施的购房奖励政策,是鼓励原本要买房的人群,更多地去选择装修房(即成品住房)而非毛坯房,并不是鼓励个人买房。

对于网友提出的文件扫描件刊发短时间后被撤下的问题,孙蔚回应称,完全不是被撤下或者删除,而是进行了调整,将更全面、完整的文件放在了网上。“成品住房,也就是装修好的住房,或者老百姓俗称的‘精装修房’,在目前扬州全部住房中所占的比重不到5%,开发商不愿意建,老百姓不愿意买。而推进成品住房建设,好处很多,省政府是有文件要求的。”孙蔚副局长表示,外地城市譬如上海,开发商出售成品住房,开具两张发票,一张为毛坯房发票,一张为装修发票,购房者凭毛坯房发票交契税领证。而扬州开发商出售成品住房开具一张发票,这样购房市民就要多交契税,增加了负担。开发商不愿意建精装修房,主要考虑扬州的消费水平不高,怕房价高老百姓难承受。孙蔚还表示,如果真的要“救市”,完全没有必要等到今年7月1日以后,也不要规定一年的执行期。出台奖励政策目的在于促进成品住房建设与销售,与国家房地产各项调控政策并不违背。

政策溯源

三年前江苏专门出台政策鼓励精装房补贴

那么对精装修房进行补贴是否也属于一种变向“救市”呢?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补贴精装房的做法其实具有一定的政策依据。

早在2009年,为了更好更快地推广精装修成品房发展,江苏省发布的《关于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就指出,对全装修成品住宅,可由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给予适当补贴。此外,近日国家财政部和住建部也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宣布将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全面提速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力争到2020年将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提高至30%。业内人士指出,从这样的大背景下来看,绿色、精装成品等低碳、环保、节约资源的建筑形式都是国家大力扶持的。从这一点来看,扬州出台这样的针对性措施也是有上级政策可循的。

据了解,目前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住宅多以成品方式销售。由于中国目前千家万户自己搞装修的浪费极大(据住建厅调研一套90平方米毛坯房仅在装修初期因拆改施工的损失就达到1.3万元),而且装修中还会产生安全隐患、噪音污染等问题,江苏省最早在2002年就开始致力于推广住宅建设的成品化,并力争到2012年将苏南中心城区新建住宅全装修比例提高到50%以上,其他地区达到30%以上。目前这一比例显然还未实现。

业内分析

政策出台时机尴尬,下一步走势有待观望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从种种背景和内容来看,这项政策并不能单纯解读为“救市”,但扬州选在此时出台该政策,还是让不少人有了一些联想。“江苏省推广成品房已经整整10年,出台鼓励地方补贴成品房的文件也有三年之久了,”有业内人士分析道,至今包括南京在内,江苏省没有任何其他城市真正落地过这项政策,而扬州偏偏选在中央从严调控这样一个尴尬时机出台,不能不让人多少产生些联想。

昨天记者随机采访中,多数扬州市民表示,政策奖励买精装修房可以理解,而如果经济能力许可,他们也会选择买“即买即住”的房子,自己省心不说,也不存在大家都装好了,还有住户没装,到时候出现噪音干扰的问题;再有,也不用担心有的住户“野蛮装修”,破坏房屋结构,对其他住户产生影响的问题。

昨日扬州“和昌运河东郡”营销总监郑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上的议论他看到了,没有想到反应会如此强烈。“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防止房地产建设过热是十分有必要的,扬州的这个政策,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都是‘鼓励’的信息,貌似和国家政策抵触,但我细细研究了一番,情况没有那么严重。”郑超认为,扬州的政策还是想推进精装修房,目前扬州的主流房屋产品是毛坯房,他们在郑州、武汉等城市也建设过精装修房,扬州还没有,正在考虑。“我觉得这是个趋势,好处确实不少,扬州城市规模不大,我们也担心购买力,但这个政策到底怎么样不好下定论,再观察一段时间吧。”郑超说。

QFII投资额度新增500亿美元

证监会4月3日宣布,新增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500亿美元,增加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500亿。

中国将QFII投资总额提高至800亿美元

《经济通通讯社驻京记者陈志芬4日北京专电》第四轮中美经济对话达成多项成果,其中为稳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中方将QFII的投资总额提高至800亿美元。

同时,美国承诺对中资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到美国的申请,美方正在积极审核和考虑中资银行的待批申请,主管部门将尽快处理。

美方又承诺,促进民用高技术对华出口,双方将努力促进和扩大双边民用高技术贸易的有利环境,两国将通过中美高技术与战略贸易工作组采取积极行动,实现承诺。

证监会3月份授予11家境外机构QFII资格

证监会4月12日公布的QFII名录显示,3月份11家境外机构获授予QFII资格。2月份有5家机构获得QFII资格。

上述11家机构包括,富邦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纽伯格伯曼欧洲有限公司、马来西亚国库控股公司、资金研究与管理公司、日本东京海上资产管理株式会社、韩亚大投株式会社、兴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伦敦市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摩根资产管理(英国)有限公司、冈三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

截至3月末,获得QFII资格的境外机构总数达到158家。

国际金融大鳄成功抄底逃顶QFII十年身家翻倍

10年投入1213亿元,盈利1443亿元人民币,在中国资产中大捞了一笔

4月3日,证监会发布的QFII额度大扩容的消息,再次在A股市场激起层层涟漪。鼓励中长线资金流入、外资再次抄底、资金IPO双向大扩容、对冲热钱流出……一时间众说纷纭。

从2002年QFII开闸至今,QFII进入中国刚好经历了10年时间,QFII额度也从最初的40亿美元猛增至现在的800亿美元。期间每一次QFII投资额度的扩容,都会激起市场有关外资抄底的争论。这一次,喜欢买蓝筹的QFII又可以大举买入处于底部的A股股票了,只要花更低的代价,就能名正言顺地成为大型国企的股东。

投资国企宝钢股份(4.17,-0.01,-0.24%)瑞银10年赚得盆满钵满

QFII大多注重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但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不等于一直持股不动,高抛低吸、价值投机同样是QFII的拿手好戏。这从瑞士银行投资宝钢股份可见一斑。

瑞士银行(UBS)是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2003年7月,瑞士银行首单共购入宝钢股份等4只A股股票,成为QFII在A股市场进行的第一单投资。据悉,瑞士银行首单购入的宝钢股份,成交均价为5.242元。

今年3月31日宝钢股份发布的2011年年报显示,QFII合计持有宝钢股份的股数超过1亿股,均为去年4季度新买入股份,其中瑞士银行持有5296万股。资料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瑞士银行仍持有宝钢股份5469万股,但2011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瑞士银行就从宝钢股份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消失,而这两个季度也正是宝钢股份去年跌幅最猛的时候,分别下跌了10.93%和15.42%。

查看宝钢股份近10年来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和股价轨迹,可以发现,在瑞士银行下单后,2003年第四季度正是宝钢股份涨得最猛的时候,累计涨幅69.84%。2003年底,瑞士银行持有宝钢股份数为8751万股,可谓首战大捷。2004年中报时却没了瑞士银行的身影;从2004年三季度开始一直到2006年一季度末,在宝钢股价处于历史低位时,瑞士银行持续增持,持股数从2391万股一直增持到1.35亿股。之后随着股价上涨,瑞士银行逐步减持。2006年,宝钢股价涨了两倍,瑞士银行在赚得盆满钵满后,到2007年一季度退出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之后尽管股价继续疯狂,但瑞士银行却一直冷静旁观。

直到2009年中报,在时隔两年之后,瑞士银行才重新出现在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而与牛市最高点相比,到2009年一季度末,宝钢股价跌幅已超过四分之三。2009年下半年,宝钢出现了两波大幅上涨行情,其中第四季度涨幅就达到53.69%。

10年身家翻一倍持有资产大多为中国蓝筹股

证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我国已批准158家境外机构QFII资格,其中129家累计获批投资额度245.5亿美元。截至3月23日,QFII账户总资产规模2656亿元,其中股票、债券(国债、公司债、可转债)和银行存款占比分别为74.5%、13.7%和9.6%,持股市值合计1979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1.09%。10年来,QFII净汇入资金1213亿元,累计盈利1443亿元,10年时间身家翻倍多。考虑到QFII前5年额度较低,因此,实际收益更加惊人。

资料显示,2002年推出QFII试点时,投资额度上限仅40亿美元。2005年,QFII总额度获准增加60亿美元至100亿美元。2007年,根据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成果,中国将QFII总额度增加到300亿美元。此次猛增500亿美元,增幅可谓惊人。

从瑞士银行操作宝钢股份的情况看,QFII投资A股的策略是:注重价值投资,在行情低迷、估值较低时大胆增持,哪怕是被投资者普遍不看好的行业;一旦估值偏高,即使行情依然热火朝天,也会坚决减持甚至清仓。也正因为如此,在历次股市涨跌中,QFII能一次次抄底成功。

QFII对股票的分红派现能力也非常重视。去年四季度QFII增持股数最多的宝钢股份、中信证券(12.82,-0.12,-0.93%)、海螺水泥(14.59,-0.35,-2.34%)、中国人寿(19.88,-0.12,-0.60%)分红都很慷慨。如宝钢股份从2002年至今,10年时间每股累计分红就已达2.67元;2011年度分红方案为10派2元,以昨天股价计算,收益率超过4%,超过一年期银行存款。去年第四季度增持6569万股的中信证券,最近5年每股分红为2.43元。从QFII运作实践看,其持有最多的是资产规模大、成长性高、估值合理、市场流动性好的蓝筹股。与其他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相比,QFII偏向长期持有,不通过频繁交易获利的投资行为也对促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07年初到2011年6月底,全部QFII年换手率的加权平均值为1.84,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4.05。

QFII十年:价值投资赚钱有术

A股市场10年涨幅接近于零,而QFII进入A股市场10年时间,收益却惊人。于是,有人惊呼“QFII抄底来了”;有人认为这是救市之举;有人呼吁拿住便宜筹码,抬高股价后再卖给QFII。

QFII不是傻子,当然不会等你抬高了股价再买进;QFII也不是慈善机构,资本的本质决定了其目的是逐利。QFII为了逐利同样会“不择手段”。在买入股票之后,QFII们便会陆续唱多,或者建议“买入”;卖出股票之后又会纷纷唱空,趁市场大跌之际再大幅增持。2007年大牛市之际,QFII们唱空做多的反常之举就曾引来市场的质疑。

QFII投资A股惊人的收益率,靠的不是炒作题材股,而往往是钢铁、银行等一直不被投资者看好的大盘蓝筹股。即使是宝钢股份这样令中小投资者讨厌的大象股,瑞士银行照样能赚得盆满钵满。因为在资本市场跌打滚爬几十年的QFII们有一套自己成熟的投资理念,更看重自身长期看好的安全边际高、估值低的公司。在A股这样一个波动大的市场,QFII们也喜欢高抛低吸,因为他们知道,“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从这方面看,QFII源源不断地流入,对A股市场是一件大好事,可以改善投资者结构,可以为其他投资者提供示范效应,改变追涨杀跌的“小散”行为,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管理层清明节救市 4300亿长期资金或加码入市

管理层清明节救市QFII、RQFII、社保基金三箭齐发

政策救市的热度比春天升温还快!沪深股市在清明节假期后的首个交易日大幅造好。受益于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在博鳌论坛表示“入市的最高比例将在40%”、证监会增加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等消息利好,蓝筹股带领大市走高,沪指4月5日不仅突破了上方5日均线的压制且成功收复2300点关口,以1.74%的涨幅创两个月以来最大单日升幅,深证成指更是飙涨3.17%。《华夏时报》记者综合整理各项数据发现,加大社保基金入市比例和增加QFII、RQFII额度将给A股市场带来总计4340亿元的长期资金。

对此,瑞银证券策略分析师陈李表示,监管层目前诸多政策表态都是在呵护蓝筹股,如与财政部沟通关于降低红利税,和社保沟通关于养老金入市,以及和银监会商讨是否可以让银行理财产品也可买大盘蓝筹股。

清明假期暖风频吹“清明”小长假前一周,上证指数以3.69%的年内最大周跌幅惨烈下挫,收于2262点,再次将2300点政策底暴露在空方面前。

让市场联想到的是,无论是去年10月汇金增持、温家宝总理提出“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12月证监会主席郭树清首提养老金入市、今年2月提蓝筹股罕见投资价值以及国务院批准社保基金运营广东千亿养老金,沪指均在2300点左右,这也意味着,2300点极具政策底信号。

果不其然。即使美联储QE3预期减弱使欧美股市重挫,清明节期间A股市场依旧暖风频吹,相关部门不时释放出诸多利好,使得节后A股强势上涨,重回2300点之上。

这些政策信号中,首当其冲的是4月3日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在博鳌论坛发表“入市的最高比例将在40%”的言论。

截至2011年底,社保基金会投资运营总资产8689亿元,各大类资产的股票资产实际比例为32.39%。由此计算,戴相龙的讲话不仅仅意味着养老金入市仍是大势所趋,且目前社保基金能直接入市690亿元。

紧随其后,证监会4月3日晚间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新增QFII投资额度500亿美元,总投资额度达到800亿美元。与此同时,增加RQFII投资额度500亿元人民币。以当前汇率计算,意味着将有约3650亿元新增资金在未来几年能逐渐流入资本市场。

由此看来,上述两项政策的变化,给资本市场带来长期稳定的资金将能高达4340亿元规模。

在日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研究员袁秀明看来,QFII、RQFII扩容并不意味着短期内会有大量新增资金涌入,这释放了证监会扩大入市资金规模的信号,这对A股市场尤其是蓝筹股走势,将构成中长期利好。“更为重要的是,二者扩容将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以境外长期资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其规模扩大还有助于改善A股市场投资理念,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发展。”袁秀明说。

短期内“加码”入市?

记者注意到,首批200亿元RQFII产品,由于80%要投资内地债券,设计缺乏差异性,加上中国香港零售投资者需要时间了解全新产品,反应不如预期火热,不少RQFII产品首次公开发售时甚至没有获得足额认购。

这也使得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4月5日的新闻通气会上表示,此次的500亿元RQFII额度将与此前不同,是专门用于投资A股ETF,这也意味500亿元的RQFII将全部投入到A股中。

2010年以来,A股市场长期跑输欧美股市,QFII的投资热情和额度稀缺性大大降低。截至3月23日,QFII账户总资产规模达2656亿元人民币,其中投资A股1978.72亿元,持股市值仅仅约占A股流通市值的1.09%。

一位欧洲背景的QFII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3月中旬,内地证券监管部门已向外资探口风,了解他们如果获得更多投资配额,会否在短期内“加码”入市?

他透露,内地一直担忧国外热钱流入推高通胀,严格监控资金流向,但近期中国香港及亚洲股市持续遭受沽压,内地监管部门的态度也开始彻底转变,今年来人民币汇率实际下跌0.5%,愈来愈多的投资者开始意识到,这可能是资金外逃的讯号。

不过,QFII中的确有一些“浮动的头寸”,这些资金会跟随着国际市场走势,特别是美元走势而跨市场逐利。去年下半年美元走强,资金即从新兴市场回流美国。

理柏亚洲区研究总监冯志源统计显示,QFII基金的总资产初值去年11月曾一度跌到88.85亿美元,今年2月才重返近100亿美元。

放松程度关乎反弹节奏

从QFII运作实践看,其投资注重基本面分析,更多持有蓝筹股。2007年初到2011年6月底,QFII持有沪深300(2398.455,-25.87,-1.07%)指标股占全部持有市值平均为87%,较市场水平高20个百分点。

上述那位QFII基金经理认为,中国发布的PMI指数回升趋势,验证了未来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幅滑落的可能,再加上欧债危机气氛趋缓及国际股市走高的带动,A股出现明显上涨。“尽管长期的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从短线看,仍可以比较乐观的看待A股持续上涨的机会。”

在南方基金(微博)首席策略师杨德龙看来,“政策放松的节奏将是影响市场反弹节奏的重要因素,短期内市场仍将维持震荡走势,在经济基本面走弱的背景下,要等待更多的政策利好信号和流动性进一步改善,才能迎来第二波反弹。”他表示。

长线资金进场提速 解密QFII和RQFII投资路线图

近日QFII和RQFII投资额度进一步扩容500亿美元和500亿人民币,以当前汇率计,将有超过3650亿元新增人民币资金可以合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这些长线资金的入场,对我国资本市场将产生深远影响。《证券日报》市场研究中心今日对QFII和RQFII进行回顾与展望,并从投资理念、选股思路、入市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飨读者。

大小QFII新增额度3650亿元沪深300(2398.455,-25.87,-1.07%)成主战场

从历史数据看,QFII在我国资本市场赢利丰厚,大小QFII的扩容带来众多利好

中国证监会近日披露,经国务院批准,证监会、央行及外管局决定分别新增QFII、RQFII投资额度500亿美元、500亿人民币,意味着以当前汇率计,将有超过3650亿元新增人民币资金可以合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QFII和RQFII额度扩容成为推动A股上涨的暖风。

分析人士表示,进入国内的QFII机构主要是长期投资者,国外机构投资者总体还是遵循了价值投资理念,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与国内希望引进、培育多元化的机构群体是相符的。

QFII进场与A股完美反弹

部分分析人士认为,QFII额度增加与A股上涨似乎存在着某些潜在的关联。《证券日报》市场研究中心通过对外管局网站公布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额度审批情况表进行了统计,显示有三个时段QFII额度与市场走势表现出一定相关性。

第一时段:2003年6月至11月,共有包括瑞士银行、野村证券、花旗环球金融等10家外资机构累计14次获批,期间A股下跌累计11.36%,沪指收于1397.22点,之后上证指数出现连续四个月的上涨,累计涨幅24.65%。

第二时段:2005年9至12月,共有包括花旗环球金融、香港上海汇丰、瑞士信贷等10家外资机构累计10次获批,期间A股下跌累计0.15%,沪指收于1161.05点,之后上证指数地球人都知道A股有历史以来最大牛市,22个月累计涨幅412.88%。

第三时段: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共有包括英国保诚、三星(微博)资产、挪威中央银行和汇丰环球等17家外资机构累计20次获批,期间A股下跌累计13.12%,沪指收于2082.85点点,之后上证指数出现连续五个月的上涨,累计涨幅63.82%。

上述三个阶段虽然显示出QFII额度增加与A股上涨仿佛有一定相关性,但A股的上涨基础却来自于经济基本面。总体来看,QFII在A股市场整体还是赚钱的。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QFII额度增加肯定没有能力改变A股基本的走势,扭转格局也不太可能,股市走势还主要受到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影响,不是因为一个政策而改变,不过短期会对市场信心起到提振的作用。

QFII与RQFII锁定蓝筹股

证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批准了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58家境外机构的QFII资格,其中资产管理公司82家,保险公司11家,主权基金、养老金、捐赠基金等机构29家,商业银行23家,证券公司13家。其中129家QFII累计获批投资额度245.5亿美元。截至3月23日,QFII账户总资产规模达到2656亿元,其中股票、债券和银行存款占比分别为74.5%、13.7%和9.6%,QFII持股市值约占A股流通市值的1.09%。

这组数据显示,以长期价值投资为主的QFII在我国资本市场赢利丰厚。至3月23日QFII245.5亿美元的投资总额折算为人民币(当天美元中间价6.2891)1543.97亿元,而证监会公布的QFII资产规模为2656亿元,简单的计算QFII的利润也高达72%,我想在市场震荡回落的过程中,这一复合增长也算十分可观了吧。

目前,中国证监会批准了21家试点机构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下简称RQFII)资格,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其合计200亿元人民币投资额度,试点机构的RQFII产品已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部分产品已开始投资境内证券市场及银行间市场。开展RQFII试点,对扩大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水平,健全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推进境内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拓宽境外人民币投资渠道,满足境外投资者对境内证券市场的投资需求,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增加500亿元人民币RQFII投资额度,允许试点机构用于发行人民币A股ETF产品,投资于A股指数成份股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下一步,中国证监会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机构范围及投资比例。

本报副总编辑马方业表示,QFII的个子很小,但是能量很大,何况现在政策都在倾向于这一块,所以QFII或者小QFII的扩容不仅仅对中国股市,还有人民币国际化,对香港人民币建设等等都会构成一种中长期的利好。

他同时认为,短期对A股市场的影响心理层面上可能多一些,但积极的影响肯定是无疑的。小QFII试点机构允许把新增的投资额度用于发行人民币A股ETF产品,投资于A股的指数成份股。国金证券(12.70,-0.04,-0.31%)表示,扩大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刺激场外新增资金入场,有利于大盘蓝筹,特别是存在HA股价差的板块,利好银行金融。

QFII额度扩容谁将受宠

QFII投资额度扩容“快马加鞭”。中国证监会3日披露,经国务院批准,证监会、央行及外管局决定分别新增QFII、RQFII投资额度500亿美元及500亿人民币,以当前汇率计算,未来几年将有超过3600亿元新增资金逐渐流入我国资本市场。资金面开闸放水的消息,给清明小长假后的股市注入了活力,昨天沪指一改节前颓势,大涨近40点。

QFII这新增的500亿美元,未来将投向哪些行业的股票,无疑是投资者最关心的“淘金”机会。众所周知,QFII选股眼光有其独到之处,而借助正在发布的2011年报,QFII在去年第四季度的增减仓情况已有所显露,从中或许可以找出一些QFII的投资路线图。

去年四季度似逆势增仓

截至昨日,A股市场已经有1300余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11年年报,而其中有QFII身影显现的公司约98家。WIND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这98家公司中,属于QFII持股“新面孔”的公司有32家,而“老面孔”中,被QFII增仓的有16家,被QFII减持的有近20家,还有近30家公司QFII持仓未有变动。从目前的数据看,QFII去年四季度的持股量从三季度的24.7亿股上升到了31.2亿股,有逆势增仓的迹象。

综观这近百家公司,QFII涉猎范围主要在钢铁、水泥、制造、煤炭等行业,以及医药、酒类、饮料业等大消费概念股,此外,也不乏金融、房地产行业的股票。其中特别获QFII青睐的公司,多为行业中的翘楚或潜力公司,多数2011年业绩表现优异。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QFII投资额度的扩容,将给低估值及业绩优良的蓝筹股带来一波行情。

4家公司被持市值超10亿

就持股市值规模而言,兴业银行(12.18,-0.13,-1.06%)、华夏银行(8.68,-0.09,-1.03%)及双汇发展(63.32,-0.58,-0.91%)是去年QFII的最爱。恒生银行多年来一直是兴业银行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2.8%,随着兴业银行的股本送转,目前其持股量已经达到138043.44万股,截至昨日持股市值达到172.83亿元。德意志银行去年第三季度已持有华夏银行2.95亿股,并于去年第四季度大举增持2.67亿股,持股量上升至5.62亿股,市值达到63.15亿元。尽管曾遭遇“瘦肉精门”,去年业绩同比下降,但双汇发展去年四季度却仍被花旗环球、耶鲁大学、美林国际三家QFII青睐,其持股数量也从去年三季度的1934.96万股上升到2317.37万股,持股市值达到16.2亿元。

除了上述三家公司外,目前还有五粮液(35.96,-0.59,-1.61%)被两家QFII持有,市值为11.4亿元,其余公司QFII持股市值基本低于10亿元。

华夏银行成QFII增持明星

由于德意志银行2.67亿股的增持,去年第四季度“QFII增持最多”这一桂冠自然被华夏银行摘得,其余几家获QFII增持的公司分别为白云机场(6.84,-0.02,-0.29%)、万科A(9.30,-0.14,-1.48%)、中百集团、中国国贸(10.02,-0.02,-0.20%)、悦达投资(8.32,-0.20,-2.35%)、秦川发展(6.50,-0.11,-1.66%)等,增持数量为217万股至607万股不等,尽管所处行业各不相同,但这些公司多数业绩优良,2011年净利润增幅多在30%以上。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公司遭到QFII大举减持。去年四季度被减持最多的是华域汽车,摩根士丹利一口气减持了公司1224.85万股,持股数量从2796万股降至1572万股;马钢股份(2.02,-0.02,-0.98%)则被通用电气资产管理公司减持749万股,持股数量从1937万股下降到1189万股,五粮液遭遇两家公司减持,其中法国巴黎银行减持569万股,持股数量从2024万股下降至1455万股;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减持35万股,持股数量降至2047万股。有趣的是,上述被减持的公司中,仅马钢股份一家去年业绩大幅下降,五粮液和华域汽车去年业绩同比仍实现增长。“新面孔”走势不算出挑

在去年四季度新进入QFII持股名单的公司中,中南重工(10.31,-0.24,-2.27%)、省广股份(20.00,0.02,0.10%)、郑煤机(11.69,-0.22,-1.85%)三家公司是QFII增仓力度最大的,未来资产基金管理公司购入了中南重工393.6万股,占公司流通股比例3.56%;英国保诚资产则购入省广股份245.13万股,占公司流通股3%;第三名是郑煤机,景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购入公司731.64万股,占流通股比例为1.77%。

而就持股市值情况而言,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中信证券(12.82,-0.12,-0.93%),瑞士联合银行集团一口气买入6568.8万股,至昨日持股市值为6.38亿元;海螺水泥(14.59,-0.35,-2.34%),美林国际购入3042.73万股,市值4.76亿元;苏宁电器(6.85,-0.45,-6.16%)(微博),摩根士丹利购入5047.46万股,市值达4.26亿元。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去年四季度以来行情表现欠佳,因此上述大手笔的QFII鲜有盈利的。

500亿RQFII增资专投A股ETF QFII门槛有望降低

清明小长假期间,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双扩容消息促A股迎来4月开门红,昨日股市再添一利好消息。

中国证监会(证监会)昨日召开新闻通气会宣布,新增500亿元RQFII投资额度将主要用于投资A股,不受此前试点办法“投资股市比例不超过20%”的限制。新增额度将主要用于发行人民币A股ETF产品,并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

此前的去年12月16日,首批200亿元额度的RQFII产品开闸。试点初期规定,不少于募集规模80%的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证券,包括各类债券及固定收益类基金,不超过募集规模20%的资金可投资于股票及股票类基金。

证监会放开RQFII股市投资比例限制,意味着A股增量资金增多。但市场人士称,尽管ETF为高仓位指数基金,500亿的增量资金对A股影响有限。

ETF全称是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它追踪特定的指数,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对于大额投资者来说,ETF还可以随时进行申购赎回,但申购赎回采用的是一揽子股票(指数成分股),且只接受规模在“创设单位”(例如100万份)以上的申购赎回。

预计审批时间较长

证监会人士称,从目前筹备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机构已在积极筹备此类产品,但筹备A股ETF的情况还不太一样,因此还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香港证监会还要根据机构的准备情况,来对这些产品进行一系列的审批。”证监会负责人说道。

证监会负责人表示,ETF一般来说不进行首次公开募集,而是由基金管理人和参与券商提供一些种子基金,支持ETF的设立,然后投资者通过参与券商的申购赎回,逐步扩大ETF的规模,“我们将从这些方面进行关注。”

据一中资券商香港分支机构负责人介绍,香港市场上目前已有的挂钩A股指数的产品约有20多只,但这些A股ETF都属于合成ETF产品,是由投资者向券商买入掉期合约等衍生工具,复制所追踪的A股指数来获得收益,投资者需要抵押品才能买入A股ETF的衍生品,并没有A股股票实物交割。

证监会负责人并指出,下一步证监会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机构范围及投资比例。“现在有些中资机构,包括外资机构也是符合相关条件,这些机构是不是也可以纳入扩大试点的范围内。”

目前,国内共有21家券商和基金公司为首批RQFII试点机构。

数家中资券商香港事业部负责人表示,其设计的RQFII投资A股ETF产品方案早已上报。沪深300(2398.455,-25.87,-1.07%)指数和上证50指数(1658.300,-15.97,-0.95%),成为这些机构方案的首选挂钩指数。“但由于这次RQFII产品涉及跨境挂牌,方案更为复杂,预期监管机构审批时间要比上一次更长一点。”国泰君安证券(微博)香港公司执行总裁、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会长阎峰说道。他预计,新增额度产品的问世应在今年年中。

另有香港金融机构人士透露,RQFII已上报的产品方案中,除了A股跨境ETF产品之外,还有用于直接申购A股个股的方案。“从监管机构的当前的反馈来看,该类产品的推出仍需时日。”

正研究降低QFII门槛

就QFII额度扩大的具体情况,证监会昨日也在新闻通气会上指出,正研究降低QFII的门槛。

证监会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已获得证监会发出的QFII资格的共有158家机构,其中129家已使用了240亿美元。国家外管局批出的QFII可投资额度合计有300亿美元。“(从已使用额度的129家QFII来看)相当于每家按一到两亿美元来算,事实上是即将用完了”,该负责人称,此次新增500亿美元的QFII投资额度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境外机构的需要。

他说,下一步证监会将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扩大金融对外开放”要求,总结QFII制度经验,进一步便利QFII投资运作,吸引更多境外长期资金投资国内资本市场。“对于这一块,是否还要扩大、降低门槛,我们正在研究,这一块事实上也是我们在总结经验的情况,持有开放的态度。”

证监会:RQFII扩容500亿专门用于投资A股ETF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今日,证监会在新闻通气会上就QFII、RQFII扩容做进一步解释说明。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关于QFII,目前正在总结经验,未来将扩大规模、降低门槛;关于RQFII,本次的500亿元额度与此前的200亿元额度不同,是专门用于投资A股ETF,不受试点办法的股票和债券投资比例限制。

备注:此前发布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试点初期不少于募集规模80%的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证券,包括各类债券及固定收益类基金,不超过募集规模20%的资金可投资于股票及股票类基金。

专家称QFII额度放宽稳信心 外资抄底或是伪命题

继公布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案之后,A股清明小长假期间再迎利好。4月3日,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新增QFII额度500亿美元及RQFII额度500亿元人民币。不仅如此,日前公布的制造业采购者经理指数(PMI)意外回暖至53.1,创自去年3月以来的最高点。业内人士表示,鉴于小长假期间消息面整体偏好,节后A股有望延续短暂反弹,不过,反弹空间较为有限。

消息面多方占先专家称QFII额度放宽稳定信心

经过此前A股市场的单边下挫行情后,清明小长假期间管理层对A股市场的呵护溢于言表。

一方面,中国证监会4月1日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启动了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改革从强化信息披露、调整询价范围和配售比例、加强对发行定价的监管、增加新上市公司流通股数等入手,直指新股高定价问题。对此,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表示,不仅新股制度改革,目前退市制度的问题、分红制度的问题、国债期货恢复问题等,现在都已经具备了条件。

另一方面,4月3日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新增QFII额度500亿美元及RQFII额度500亿元人民币。对此,一直唱多的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微博)称,此举对市场构成重大利好,是落实稳定市场信心的指示精神。

此外,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在“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与路径”分论坛上表示,长期来看,股票投资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整个资产配置只有20%左右,但是占利润40%左右,将来养老金投资股票最高40%。

外资抄底或是伪命题节后反弹力度有待验证

QFII额度放宽不仅让不少投资者认为期待中的重大利好已现,更有不少投资者将其与外资抄底画上等号。

不过,众多专家称外资抄底或是伪命题。“此举宏观意义大于利好股市。”中国银行(2.74,-0.02,-0.72%)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指出,我国资本项目逐渐开放,能积极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这为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实现完全可兑换作了铺垫,QFII和RQFII额度增加有利于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等方面的进程,对于宏观经济有积极意义,“尽管QFII和RQ-FII额度增加对市场或是利好,但这并不意味着给了外资抄底A股的机会。”

同时,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微博)也强调,增加QFII和RQFII投资额度乃意料之中,此举将利好A股市场,提振市场信心,但是外资进入市场后未必全部建仓,“市场是开放的,大家都可以买进,我不认为这是外资抄底A股的机会。”“鉴于消息面上利好远多于利空,这也为上周五本来做好的技术图形增添了上涨的动力,预计节后市场仍将延续反弹,不过2300点附近压力不容小视。”针对节后市场走势,珞珈投资高级分析师张麟预计,市场整体仍将经历一周左右的宽幅震荡期。

券商>>>

4月有望在震荡中探底回升

针对即将踏上征程的4月行情,券商机构普遍认为,经过3月单边下挫行情后,4月市场有望在震荡中探底回升。

东北证券(17.19,0.04,0.23%)在最近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存款准备金率有望在4月继续实现向下调整。考虑到当前市场参与资金仍以场内资金为主,场外资金入市规模和动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进一步调整将再次成为激发市场的有利因素。整体来看,预计4月市场有望在情绪扰动中受到估值与政策支撑,呈现探底回升格局。

泰信蓝筹精选基金经理柳菁表示,二季度特别是4月的市场将以震荡调整为主,因此在配置上应该适度转向防御。其中,政策面和基本面均处在底部的房地产龙头企业、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都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的银行板块、能源价格改革给电力和燃气行业带来的机会值得关注。

QFII额度增500亿美元 RQFII增加500亿人民币

证监会3日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新增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额度500亿美元,总投资额度达到800亿美元。增加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500亿元人民币,允许试点机构用于发行人民币A股ETF产品,投资于A股指数成份股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扩大金融对外开放”要求,总结QFII制度经验,进一步便利QFII投资运作,吸引更多境外长期资金投资我国资本市场。同时,证监会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进一步扩大RQFII试点规模、机构范围及投资比例。

2002年,中国证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颁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试点开始实施。2006年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颁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2007年根据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成果,QFII额度从100亿美元增加到目前的300亿美元。

目前,我国已批准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58家境外机构的QFII资格。其中,资产管理公司82家,保险公司11家,主权基金、养老金、捐赠基金等机构29家,商业银行23家,证券公司13家。其中,129家QFII累计获批投资额度245.5亿美元。截至3月23日,QFII账户总资产规模达到2656亿元。其中,股票、债券和银行存款占比分别为74.5%、13.7%和9.6%,QFII持股市值约占A股流通市值的1.09%。

2011年12月16日,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允许符合一定资格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作为试点机构,运用其在港募集的人民币资金在经批准的人民币投资额度内开展境内证券投资业务。《试点办法》发布实施以来,相关部门积极推进,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中国证监会批准了21家试点机构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其合计200亿元人民币投资额度,试点机构的RQFII产品已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部分产品已开始投资境内证券市场及银行间市场。

证监会还将继续扩大RQFII试点规模和投资比例

中国证监会日前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新增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额度500亿美元,总投资额度达到800亿美元。同时,三部门还决定增加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500亿元人民币。证监会称,下一步,将吸引更多境外长期资金投资我国资本市场。

目前,我国已批准了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58家境外机构的QFII资格,其中资产管理公司82家,保险公司11家,主权基金、养老金、捐赠基金等机构29家,商业银行23家,证券公司13家。其中129家QFII累计获批投资额度245.5亿美元。截至3月23日,QFII账户总资产规模达到2656亿元人民币,其中股票、债券和银行存款占比分别为74.5%、13.7%和9.6%,QFII持股市值约占A股流通市值的1.09%。

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QFII制度实施以来,整体投资运作平稳。从实施情况看,以境外长期投资机构为主的QFII注重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丰富了境内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推动了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提高了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增加了国际社会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了解,对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进行了积极探索。

该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境外机构投资我国资本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加。下一步,证监会将总结QFII制度经验,进一步便利QFII投资运作,吸引更多境外长期资金投资我国资本市场。

去年12月16日,证监会、人民银行、外汇局联合发布《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作为试点机构,运用其在港募集的人民币资金在经批准的人民币投资额度内开展境内证券投资业务。目前,中国证监会已批准21家试点机构的RQFII资格,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了合计200亿元人民币投资额度,试点机构的RQFII产品已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部分产品已开始投资境内证券市场及银行间市场。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为满足境外投资者对境内证券市场的投资需求,经国务院批准,证监会、人民银行、外汇局决定增加500亿元人民币RQFII投资额度,允许试点机构用于发行人民币A股ETF产品,投资于A股指数成分股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下一步,证监会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机构范围及投资比例。

4000亿增量资金驰援A股 QFII偏爱大蓝筹股

清明小长假,证监会很忙。继公布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案之后,昨日夜间,又有重磅消息爆出。

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宣布,新增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额度500亿美元,总投资额度达到800亿美元;同时,新增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500亿元,总额达到700亿元。按照新增额度计算,共计最高将为A股带来近4000亿元的增量资金,对A股可谓重磅利好。多位市场人士昨日评论称,此举将稳定市场信心,呵护当前低迷的股市。

证监会负责人说,下一步证监会将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扩大金融对外开放”要求,总结QFII制度经验,进一步便利QFII投资运作,吸引更多境外长期资金投资我国资本市场。将允许RQFII试点机构把新增的投资额度用于发行人民币A股ETF产品,投资于A股指数成分股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证监会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机构范围及投资比例。

QFII大扩容有利于稳定市场

市场对于QFII和RQFII的扩容有所预期。

在不久前于广州举行的首届岭南论坛上,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透露,目前300亿美元的QFII额度已经用去80%以上,而RQFII首批200亿元人民币的额度已全部用完,证监会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增加QFII和RQFII额度等工作,吸引更多长期境外资金投资中国资本市场。

但一下子新增500亿美元的QFII额度,还是大大超乎市场的想象,此举将深刻影响当前的A股市场。著名市场人士、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微博)昨日兴奋地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这是重磅利好,将稳定市场信心”。

从历史数据来看,QFII投资行为稳定,偏向长期持有,不通过频繁交易获利,资产配置中股票长期保持较高比例,波动幅度较小;从交易品种来看,QFII更为偏爱资产规模大、成长性高、估值合理、市场流动性好的蓝筹股。

2003年7月,第一家QFII瑞士银行宣布买入宝钢股份(4.17,-0.01,-0.24%)、上港集箱等4只蓝筹公司股票,受到国内投资者的广泛关注,而在2年后,蓝筹股集体掀起了A股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超级大牛市。2007年初到2011年6月底,沪深300(2398.455,-25.87,-1.07%)指标股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平均为67%,而QFII持有沪深300指标股占全部持有市值平均为87%,较市场水平高20个百分点。

而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当前蓝筹股有罕见投资价值”的表态,无疑有望得到QFII的共鸣,这将为A股市场长期注入活水,提振当前低迷的市场信心。

境外养老金借QFII“抄底”

此前,广东将部分养老金委托全国社保理事会运营管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部分声音担心养老金可能会“蚀底”。但是从QFII近10年来的运营来看,境外的养老金通过QFII投资A股的规模在不断增长。

最新统计显示,许多境外养老金已通过QFII制度投资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已有魁北克储蓄投资集团、安大略省教师养老金、加拿大年金计划、家庭医生退休基金、国民年金公团(韩国)、香港医院管理局公积金计划等6家境外养老金获得QFII资格及7.5亿美元投资额度;另外,还有部分通过购买QFII发行的投资境内的基金等产品,间接投资中国资本市场。

境外养老金通过QFII投资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较好回报。2002年以来,QFII净汇入资金1213亿元,与目前QFII资产2656亿元相比,累计盈利1443亿元,表现出较好的盈利能力。因此,QFII投资运作情况良好,对我国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提供了很好借鉴。“2012年,QFII额度的放开说明外资的好日子来了。”爱德蒙得洛希尔董事会主席菲利普表示,“外国投资者对中国股市还是非常感兴趣的。中国监管层在发放QFII额度时,外资投资者申请非常积极。”

中国新增RQFII投资额度500亿将扩大试点规模

中新社北京4月3日电(记者周锐)中国证监会3日发布消息称,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增加500亿元人民币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允许试点机构用于发行人民币A股ETF产品,投资于A股指数成份股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2011年12月16日,上述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允许符合一定资格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作为试点机构,运用其在港募集的人民币资金在经批准的人民币投资额度内开展境内证券投资业务。

中证监透露,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中证监已批准了21家试点机构的RQFII资格,外管局批准了合计200亿元人民币投资额度,试点机构的RQFII产品已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部分产品已开始投资境内证券市场及银行间市场。

中证监强调,开展RQFII试点,对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水平,健全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发挥了积极作用。试点推出以来,市场评价积极。

中证监指出,为进一步推进境内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拓宽境外人民币投资渠道,满足境外投资者对境内证券市场的投资需求,决定增加500亿元人民币RQFII投资额度。下一步,中证监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机构范围及投资比例。

中国新增500亿美元QFII投资额度

中国证监会3日发布消息称,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新增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额度500亿美元,总投资额度达到800亿美元。

据介绍,中国目前已批准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58家境外机构的QFII资格,其中129家QFII累计获批投资额度245.5亿美元。截止3月23日,QFII账户总资产规模达到2656亿元,持股市值约占A股流通市值的1.09%。

中证监表示,QFII制度实施以来,整体投资运作平稳。从实施情况来看,以境外长期投资机构为主的QFII注重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提高了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增加了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了解。

同时,QFII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投资和日常资金汇出入,增加了中国对跨境证券投资和资本流动的监管经验,为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中证监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境外机构投资我国资本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满足境外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决定新增QFII投资额度500亿美元,总投资额度达到800亿美元。下一步,中国将进一步便利QFII投资运作,吸引更多境外长期资金投资中国资本市场。

QFII投资的选股标准和行业策略

一、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2002年12月,我国开始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 QFII)制度。该项制度的实施是证券市场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开放进入新阶段。实施QFII制度以来,从适应国民和证券市场情况的角度考虑,我国的QFII制度在额度上采取了渐进调整的策略:2002年11月,中国证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的QFII制度进入试点,累计投资上限是40亿美元;到2005年4月26日为止,第一批QFII的试点投资额度40亿美元已被26家境外投资者全部用完,随即中国政府宣布在原有的40亿美元的额度上新增60亿美元的投资额度。第二批新增的投资额度也于2005年9月7日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始正式审批;2007年5月,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达成共识,将QFII投资额度从100亿美元提高至300亿美元。2007年12月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扩大到300亿美元。这一系列的事件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随着投资额度的增加和投资范围的不断扩大,QFII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作为国际上比较成熟的机构投资者,QFII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思路值得我国投资者的借鉴,本文主要对QFII进入中国以来的投资特征进行分析。

二、QFII投资的选股标准

总体说来,QFII投资中国股市的标准由完全以业绩说话的行业龙头股走向注重业绩与成长性并重。

从国际经验看,QFII对股票的流通性、公司规模、业绩稳定、分红派现的能力要求较高,一般选择支柱产业中的领头,对业绩稳定要求高于成长性要求。在内地证券市场上QFII的投资主要仍遵循了这一标准。如瑞士银行第一单的四只股票——中兴通讯(微博)(11.28,0.06,0.53%)、上港集箱、外运发展(6.30,-0.01,-0.16%)和宝钢股份(4.17,-0.01,-0.24%),分别是国内通信行业、外贸运输业和钢铁业的行业龙头股,同时,除上港集箱为二线蓝筹股以外,其余均属业绩优良的大盘蓝筹股。这四只股票的市盈率在2004年9月末分别为20.0、25.3、19.3、7.7,平均低于2004年沪深股市的平均市盈率。

但2004年中报显示,在大盘蓝筹股开发趋于饱和的情况下,QFII开始关注一些中、小盘价值成长型股票,个股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典型的例子是摩根斯坦利重仓买入安泰科技(13.11,0.01,0.08%)。安泰2004年中报披露,摩根以199万股的持仓量位居该公司的第五大流通股股东的位置。2004年三季度报显示,该家QFII继续增仓9000多股,成为安泰科技的第四大流通股股东。安泰科技的控股股东是国家钢研总院,其强大的技术优势所带来的利润贡献以及可预期的成长性,是摩根斯坦利重仓介入安泰科技的重要。此外,2004年三季报显示,瑞士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的身影也赫然出现在瑞贝卡(5.19,-0.13,-2.44%)和通威股份(7.13,-0.38,-5.06%)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而上市公司2004年报显示,QFII出现在金鹰股份(5.14,0.08,1.58%)、深高速(3.61,-0.01,-0.28%)、浦发银行(微博)(7.61,-0.08,-1.04%)、九芝堂(18.35,0.60,3.38%)、中化国际(6.59,-0.01,-0.15%)、瑞贝卡等小盘成长型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名单之中,并且这些公司还出现了多家QFII共同持有的局面。

另外,QFII还挖掘了一些还尚不为市场完全认识的股票,如北新建材(13.22,0.02,0.15%)、珠海中富(3.03,0.02,0.66%)等。

2005年,这一情况有加剧之势,瑞贝卡、南海发展(6.77,-0.10,-1.46%)、北新建材、常林股份(5.12,-0.05,-0.97%)、海立股份(6.84,-0.08,-1.16%)等小盘股受到QFII的积极追捧。同时,QFII对试点股热情有嘉。05年中报和年报中透露出QFII对试点股的热情恐怕要让其他同类资金侧目。多家QFII的身影出现在凯诺科技(3.62,0.03,0.84%)、东方明珠(5.35,-0.02,-0.37%)、亨通光电(18.17,0.01,0.06%)、七匹狼(25.17,0.42,1.70%)、申能股份(4.36,-0.07,-1.58%)、浙江龙盛(5.46,0.03,0.55%)等试点股的流通股股东中。雷曼兄弟国际以40万股成为亨通光电第一大流通股股东。凯诺科技被摩根和雷曼兄弟共同持有。东方明珠则成为QFII抢筹的对象,有摩根、花旗等5家QFII增持,持有的数量比试点之前增加了50%。除了试点股以外,QFII还买入了华菱管线(2.22,-0.01,-0.45%)、邯郸钢铁等回购股,大和证券增持华菱管线112万股左右。QFII对试点股的分外钟爱值得投资者思考。当市场还在对股改持怀疑态度时,QFII已经大举介入,再次跑在了市场前面。

除了典型蓝筹股和试点股外,QFII也对一些不起眼的个股建仓。如南宁糖业(9.51,0.01,0.11%)已经对前三季度业绩预减50%,但瑞银、荷银仍建仓了300多万股,占流通股的3%;古越龙山(14.99,-0.23,-1.51%)第二季度业绩几乎没有增长,但3家QFII仍驻守其中没有减仓。QFII持有中、小盘股比重的增加一方面说明价值成长已经成为QFII择股的又一大参考标准,另一方面也表明境内证券市场优质大盘蓝筹股资源的稀缺。

在2006年在中国股市爆发性上涨,低价股,题材股漫天飞的情形下,QFII在股票配置上依旧将目标锁定在机械设备制造、有色金属、酒店、化工、房地产等行业上。持有的27只股票中,机械设备制造行业股票有5只,有色金属、旅游酒店、化学制品行业各有3只股票被QFII重仓持有,房地产、航天军工行业也有2只股票入选,这些股票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比如,有色金属股的S山东铝、吉恩镍业(12.88,-0.12,-0.92%)、山东黄金(32.89,-0.37,-1.11%);旅游业渐成QFII新宠,如丽江旅游(23.02,0.56,2.49%)和峨眉山均被QFll增持。宇通客车(22.39,0.00,0.00%)、S山东铝、深天马(6.09,-0.06,-0.98%)A、云天化(13.84,-0.03,-0.22%)、晋西车轴(10.84,0.02,0.18%)5只股票成为2006年QFII前5大重仓股。QFII自下第一单至今,在我国的投资思路基本没有变化,认准业绩优良的股票,尤其是具有较高行业景气的龙头股。尤其是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国内所形成的一批新的优势产业龙头股,更是得到QFII的赏识。而对于市场炒作的一些概念股、题材股,QFII总体上参与性不强,这与QFII强调中长线投资的理念相吻合。

从业绩上看,2007年QFII增仓和新增股都是比较优秀的,其中52只增持股三季度平均每股收益0.38元,新增的87只股票平均每股收益0.29元。不难发现,对优质品种的挖掘与持续持有是QFII进入A股市场以来的一大鲜明特点,三季度以来,尤其看重高景气度行业,且以防御为主的优质股。这也将是QFII后市的主要投资思路。

07年12月5日,大众发布公告称,瑞士信贷银行合计持有公司A股和B股达到6%。分析瑞士信贷在大众交通(4.98,-0.07,-1.39%)上的举动可看出,07年6月以来,该机构不断增仓大众交通,其中,在8月和10月买入数量最大,分别买入219.98万股和159.99万股A股,而在市场相对低迷的6月份和11月份,该公司也分别增仓50万股和50万股A股。瑞士信贷看好大众交通这类的股票,延续了自己的投资思路:公司所处的行业前景好,优质行业龙头,拥有较高的海外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三、QFII投资的行业策略

由于信息披露的关系,我们要了解QFII的投资组合只能通过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中获得,因此我们以QFII重仓持有的A股(为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东)为样本,对QFII进入境内证券市场后的投资产业和行业结构做出统计分析。为了更加清晰的说明情况,根据各期公布半年报以及年报,我们将2004-2007年每半年的前三大重仓行业列表如下所示:

从QFII重仓股的行业分布来看,金属、非金属和机械设备两类行业是QFII出现最频繁的两个行业,并且这两个行业都属于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除了这两个行业以外,QFII对医药、生物制药行业的投资比重也较大,运输仓储类上市公司也受到QFII的青睐,并且介入程度也不断加深。

一般来说,QFII在资产的行业配置方面倾向于投资该地区的传统优势行业、新兴优势行业以及第三产业等。QFII在投资的重点体现在纺织、塑料、百货等行业。其中,塑料、纺织代表台湾的传统优势行业,电子类则是台湾80,90年代新兴优势产业,它也是支撑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科技、实力飞速的重要力量。除电子行业外,QFII重点投资的金融百货类上市公司则属于增长很快的第三产业。和台湾一样,QFII在内地的投资重点仍然体现在优势产业、行业上。一方面,我国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能使得跨国公司不断将其产品生产基地挪向内地,使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在这一背景下,制造业的行业优势显而易见。QFII在大陆证券市场的投资重点必然也体现在制造业中。此外,我国经济正逐步迈向化的高级阶段—重化工业化时期。近年来我国重工业产值增速一直高于轻工业,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与重化工业化关联度高的金属产品制造业、化学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等行业得到了倾斜式发展。从以上分析看出,QFII的持仓结构显示了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相适性。

总体来看,QFII重仓股的行业选择根据宏观经济周期和行业景气周期做相应调整,行业投资策略上遵循了由资源类行业向消费类行业以及与内地消费增长直接相关的行业转变的路径。

根据2003年上市公司年报,QFII重仓股行业主要集中在钢铁、电力、黄金等资源类行业以及港口运输业。代表性的个股为宝钢股份、长江电力(6.54,-0.11,-1.65%)、山东黄金、中金黄金(21.10,-0.16,-0.75%)、盐田港(4.12,0.00,0.00%)A、天津港(6.03,-0.04,-0.66%)等。

2004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过热的局面进一步加剧,受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2004年中报显示,钢铁、电力等首当其冲的基础性行业的个股首先遭到了QFII的减持,如宝钢股份、长江电力、中金黄金和山东黄金。与此同时,消费的强劲增长堪称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4年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34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且第四季度和2005年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由此,QFII对钢铁、有色金属、水泥、机械等周期性行业重新估值,除抗大势较强的行业龙头外,短期内都予以回避,并开始关注与中国内地消费增长直接相关的行业,如食品、服装、医药和金融等行业。具体表现在2004年中报反映的对燕京啤酒(6.75,-0.09,-1.32%)、浦发银行的大量增持,新增品种中有医药类的复星实业、服装类的黑牡丹(6.64,-0.25,-3.63%)、衫衫股份等。2004年年报显示,服装类瑞贝卡的十大流通股股东之中有4席被QFII占据,医药类九芝堂的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有3席属于QFII。此外,QFII对消费类股票的增持主要表现在对燕京啤酒的重仓持有上,2004年年报显示,燕京啤酒是QFII持有股份数量最多的一家上市公司,仅瑞士银行一家就持有3214.23万股,占其流通股总量的17%,为第一大流通股股东。

2005年半年报显示QFII持股的行业倾向变动不大,但与消费升级相关的行业个股比重显著增大,像医药、食品饮料、能源电力等行业大有替代周期性行业的趋势。行业龙头仍是最爱。新兴铸管(6.61,-0.13,-1.93%)、长春燃气(7.19,-0.04,-0.55%)、新大陆(8.93,-0.06,-0.67%)等具有行业龙头地位和长远发展潜力的个股被QFII排队进入。

数据显示,到2006年底,机械设备仪表制造,运输及仓储,金属、非金属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和石油化学塑料塑胶制造行业是QFII出现最频繁的五个行业。而从相对数量上看(QFII在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出现的次数与行业内上市公司家数的比),QFII最看重的前五个行业分别是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采掘业、造纸印刷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和金属非金属制造业。同时,QFII在机械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金属非金属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金融保险业以及社会服务业的介入程度不断加深。这也显示了QFII在重视传统优势行业的基础上,逐渐加深对中国内地消费增长直接相关的行业的关注。

从2007年年报来看,在行业偏好方面,机械设备仪表、金属非金属、交通运输仓储业分别位居三甲,这些行业具有较高的景气度和防御特征。显示出QFII注重资金安全,尽量回避风险的特征。

QFII重仓股调整也是完全切合行业发展周期的。首先,在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的背景下,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这为港口行业、外运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盐田港作为9.14行情以来业绩增幅两市上市公司排名第一的个股,一直位居QFII十大重仓股的地位而没有动摇。天津港、外运发展、上港集箱等与外贸发展直接相关的行业个股也受到QFII的重仓持有。其次,QFII的行业分析能力还体现在其对汽车行业类股票的投资之上。我国汽车行业在经历了前两年的爆发式行情之后,在2004年4月份,由于受汽车消费信贷紧缩、油价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汇率变动等因素的影响,汽车销售额逐月下降,行业利润降低。2004年中报披露显示,摩根斯坦利曾是宇通客车和福田汽车(6.68,-0.11,-1.62%)两只汽车股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而在2004年三季度报披露时,该QFII已经从这两只汽车股的大股东名单中消失。

四、QFII投资A股的投资理念

总体来看,QFII投资A股的投资理念是以价值投资为主导,同时价值投机不可忽视。首先,QFII的主力品种仍然集中在绩优大盘股和行业龙头股之上,如各大QFII重仓持有美的电器(10.03,-0.17,-1.67%)等,价值投资的基准没有改变。其次,QFII的行为中也存在所谓的为短暂获利而频繁换股的价值投机。例如,摩根斯坦利曾是国电南瑞(15.92,0.24,1.53%)2004年中报披露的第七大流通股股东,而该公司2004年三季度季报中却已经不见摩根的身影。国电南瑞是在04年上半年个股涨势较强,其上半年业绩增幅达84%,摩根在其业绩增长至高位时的减仓行为意图十分明显。此外,瑞士银行对宝钢股份和上港集箱的短线进出也曾使其获利颇丰。QFII的这种波段性操作行为反映了其投资行为有不断适应境内A股市场投资环境的调整倾向。

据上市公司2007年三季报,在十大流通股股东中,QFII持股家数为312家,较中期增加12家;持股数159.93千万股,相比2007年中期持股数102.66千万股增加57.27千万股。持股市值从2007年中报的327.94亿元增加到425.91亿元,增幅近三分之一。可见,在成熟的市场投资理念主导下,随着A股市场估值持续高企,一旦高出QFII预期,阶段抛出当是他们的不二选择。而在增仓的股票中,大多具有防御、优质两大特征。数据显示,三季度QFII增持了52家公司股票,新增持股87家公司股票。具体来看,白云机场(6.84,-0.02,-0.29%)、华电国际(4.39,-0.05,-1.13%)、美的电器增持量最多,分别增持了4,157.45万股、3,641.37万股、3,251.23万股。其中,7家QFII先后现身美的电器大股东名单中,截至9月末,上述机构合计持有1.77亿股,持股市值已达到65.48亿元,合计占美的电器20%的在外流通股本,摩根士丹利在历经3个季度的增持后,已经成为美的电器除美的集团外的第一大流通股东。

证监会引长期资金入市 QFII总额度达800亿美元

中国证监会3日晚间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新增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额度500亿美元,总投资额度达到800亿美元。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说,QFII制度实施以来,整体投资运作平稳。以境外长期投资机构为主的QFII注重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丰富了境内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推动了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提高了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国内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也通过与QFII的业务合作提高了金融服务水平,对拓展国际市场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该负责人说,QFII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和日常资金汇出入,还增加了我国对跨境证券投资和资本流动的监管经验,为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进行了积极探索。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境外机构投资我国资本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满足境外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进一步促进境内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及对外开放,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增加QFII投资额度。

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扩大金融对外开放”要求,总结QFII制度经验,进一步便利QFII投资运作,吸引更多境外长期资金投资我国资本市场。

据了解,我国QFII制度自2002年开启试点,2006年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推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2007年将投资额度从100亿美元增加到目前的300亿美元。

证监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批准了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58家境外机构的QFII资格。其中129家QFII累计获批投资额度245.5亿美元。截止到3月23日,QFII账户总资产规模达到2656亿元,其中股票、债券和银行存款占比分别为74.5%、13.7%和9.6%,QFII持股市值约占A股流通市值的1.09%。

年报透露QFII动向 逾5亿资金抢筹12股

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大多是财务型投资人,其对流通性要求比较高,且大多是重视基本面的理性投资者,因此,了解QFII的投资组合可以从中更好的知道机构的投资思路。

随着上市公司年报的披露,QFII的组合也浮出水面。截至3月23日,从披露年报的743家上市公司可以看出,QFII在去年第四季度A股低位震荡之时积极抄底和增仓的股票。

据《证券日报》市场研究中心统计,截至周五,QFII各大组合在去年四季度末持有了43只股票,总持仓市值为241.85亿元。其中12只股票被QFII首次收入囊中,合计增持3639.55万股,总持仓市值为5.03亿元。股票分别为郑煤机(11.69,-0.22,-1.85%)(731.64万股)、华新水泥(11.95,-0.16,-1.32%)(662.39万股)、南海发展(6.77,-0.10,-1.46%)(512.17万股)、平煤股份(9.28,-0.10,-1.07%)(421.5万股)、中南重工(10.31,-0.24,-2.27%)(393.6万股)、兴蓉投资(8.10,-0.07,-0.86%)(380.51万股)、大冶特钢(8.35,-0.15,-1.76%)(284.63万股)、中利科技(10.68,0.10,0.95%)(135.27万股)、焦作万方(11.08,-0.08,-0.72%)(68.8万股)、仟源制药(9.080,0.02,0.22%)(23.16万股)、银河磁体(28.580,-0.77,-2.62%)(18.66万股)、东宝生物(14.030,-0.20,-1.41%)(7.22万股)。

从QFII持仓股票数量的变动情况看,本期增仓的股票有6只,合计增持1362.59万股,总市值为33.16亿元。股票分别为万科A(9.30,-0.14,-1.48%)(538.02万股)、双汇发展(63.32,-0.58,-0.91%)(382.4万股)、秦川发展(6.50,-0.11,-1.66%)(217.41万股)、用友软件(14.01,-0.19,-1.34%)(144.36万股)、横店东磁(15.75,-0.15,-0.94%)(79.99万股)、铁龙物流(7.56,-0.21,-2.70%)(0.41万股)。

从中可以看出,QFII对郑煤机青睐有加。公司是国内煤炭综采液压支架行业龙头企业。公司已经形成了以液压支架为主,涵盖刮板运输机(长壁公司)、掘进机(综机公司)、皮带机(淮南舜立和潞新机械)以及其他矿用设备的高品质、多类型、多品种的产品系列,单一液压支架的产品结构正在逐步改善;公司率先在国内提出了煤机“四S”模式,在全国布局建立了多家煤机“四S”店。目前,大采高液压支架市场占有率超过65%。2011年公司国际市场实现订货1.13亿美元,同比增长690.19%。

证监会:QFII投资额度新增500亿美元

2002年,中国证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颁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下简称QFII)试点开始实施。2006年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颁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2007年根据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成果,QFII额度从100亿美元增加到目前的300亿美元。

目前,我国已批准了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58家境外机构的QFII资格,其中资产管理公司82家,保险公司11家,主权基金、养老金、捐赠基金等机构29家,商业银行23家,证券公司13家。其中129家QFII累计获批投资额度245.5亿美元。截止3月23日,QFII账户总资产规模达到2656亿元,其中股票、债券和银行存款占比分别为74.5%、13.7%和9.6%,QFII持股市值约占A股流通市值的1.09%。

QFII制度实施以来,整体投资运作平稳。从实施情况来看,以境外长期投资机构为主的QFII注重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丰富了境内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推动了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提高了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增加了国际社会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了解。国内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也通过与QFII开展业务合作,提高了金融服务水平,培养了专业人才,对于国内金融机构拓展国际市场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QFII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和日常资金汇出入,增加了我国对跨境证券投资和资本流动的监管经验,为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进行了积极探索。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境外机构投资我国资本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满足境外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进一步促进境内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及对外开放,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新增QFII投资额度500亿美元,总投资额度达到800亿美元。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扩大金融对外开放”要求,总结QFII制度经验,进一步便利QFII投资运作,吸引更多境外长期资金投资我国资本市场。

低买高卖 QFII股票仓位74.5%

目前,共有158家境外机构获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其中129家QFII累计获得245.5亿美元投资额度,104家QFII已汇入资金进行投资运作。截至3月23日,全部QFII账户资产合计2656亿元,其中股票、债券(国债、公司债、可转债)和银行存款占比分别为74.5%、13.7%和9.6%,QFII持股市值约占A股流通市值的1.09%。

QFII持股已超A股流通市值1%

据悉,QFII制度是我国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背景下,部分开放资本市场的过渡性安排。

2002年QFII暂行办法对QFII的资格条件、资金汇出入等都进行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2006年8月颁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放宽了长期投资机构的资格标准和资金锁定期要求,将基金管理机构、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长期资金的管理证券资产要求降低到50亿美元,成立时间降低到5年,资金锁定期降低到3个月,并允许开放式中国基金每月进行资金汇出入,增加了QFII开立资金账户、投资运作等方面便利,完善投资监管体系。2009年10月,国家外汇局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将单个QFII申请投资额度的上限提高到10亿美元,明确了QFII分别开立账户、放松长期资金的本金锁定期和资金汇出限制等规定。

2002年试点推出初期,QFII总额度为100亿美元。2007年,根据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成果,我国将QFII总额度增加到300亿美元。目前,共有158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其中商业银行23家,证券公司13家,资产管理公司82家,保险公司11家,其它类机构(捐赠基金、主权基金等)29家。从地域上看,QFII分别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76家,欧洲48家,北美32家,澳洲2家。外汇局已批准129家QFII累计245.5亿美元投资额度,其中104家QFII已汇入资金进行投资运作。截止3月23日,全部QFII账户资产合计2656亿元,其中股票、债券(国债、公司债、可转债)和银行存款占比分别为74.5%、13.7%和9.6%,QFII持股市值约占A股流通市值的1.09%。已有11家商业银行开展QFII托管业务,包括7家中资银行,托管资产1052亿元;已有22家国内券商为QFII提供经纪业务。

低买高卖价值投资和长期持有特点明显

QFII制度实施近十年来,相关审批和监管制度不断完善,运行顺利。总体而言,QFII投资运作平稳,持股市值持续增长,主要持有大盘蓝筹股和主板股票,价值投资和长期持有的特点明显,投资行为稳定,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和对外开放。(一)为资本市场引入了长期资金,丰富了投资者结构

QFII资金来源以长期资金为主,所占比例逐步上升。目前已批准158家QFII中,资产管理、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长期投资机构合计122家,占全部QFII数量的77%,资产规模合计1028亿元。同时,在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类型QFII的客户来源中,也包括了投资中国的ETF基金、养老基金等众多长期资金。

QFII已成为A股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合计1979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1.09%,在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信托和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中排名第三。从QFII交易行为看,QFII每月买卖方向与市场走势为负相关。从各类机构投资者之间每月买卖方向的相关性看,QFII与证券投资基金为负相关,与社保基金、保险公司为正相关。因此,QFII进入促进了机构投资者的多元化,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二)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

1、注重长期价值投资,引导了市场价值投资理念的形成

QFII都是具有较长历史、资产规模较大的全球金融机构,注重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投资理念成熟,投资决策程序规范。从QFII运作实践看,QFII投资注重基本面分析,更多持有资产规模大、成长性高、估值合理、市场流动性好的蓝筹股。2007年初到2011年6月底,沪深300(2398.455,-25.87,-1.07%)指标股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平均为67%,而QFII持有沪深300指标股占全部持有市值平均为87%,较市场水平高20个百分点。

QFII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投资理念对国内投资者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2003年7月,第一家QFII瑞士银行宣布买入宝钢股份(4.17,-0.01,-0.24%)、上港集箱等4只蓝筹公司股票,受到了国内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此后,QFII投资动向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对国内投资者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吸引国内更多资金投向优质上市公司,改善了市场资金配置,引导了市场价值投资理念的逐步形成,对抑制市场投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投资行为稳定,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

QFII投资行为稳定,偏向长期持有,不通过频繁交易获利,特别是资产管理、养老基金等长期资金类型的QFII,资产配置中股票长期保持较高比例,波动幅度较小。据统计,2007年初到2011年6月底,全部QFII年换手率的加权平均值为1.84,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4.05。此外,在2008年市场下跌期间,QFII的年换手率上升到2.27,促进了市场交易的活跃。

从交易特点看,QFII投资具有低点买入、高点卖出的特征,买卖方向与市场走势呈现一定负相关性,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统计发现,2006年初至2011年6月期间,QFII每月买卖净额与沪深300指数涨跌的相关系数为-0.36,表明QFII对促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3、促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不断提高

QFII具有成熟的投资理念和规范的投资决策程序,关注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未来成长性等基本面因素,投资周期较长,重视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情况和信息披露质量,促使上市公司不断提高规范运作水平,促进了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三)推动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增强了国际影响力

境外投资者通过QFII参与我国资本市场的程度不断加深,推动了我国资本市场投资理念、基础制度、运行机制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加快了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同时,增加了我国对跨境证券投资和资本流动的监管经验,为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进行了积极探索。

QFII积极向国际社会推介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通投资我国资本市场。从QFII地域分布看,158家QFII分别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在香港、美国和日本均有利用QFII额度发起、投资于A股的ETF基金,贝莱德资产管理公司在香港设立A50ETF资产规模约500亿港元,成为香港市场规模居前、交易最活跃的ETF产品。因此,QFII制度提高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增加了国际社会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了解和信心。(四)增加了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提高了金融服务水平

国内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与QFII开展了广泛合作,包括向QFII提供投资顾问、交易、托管、清算等证券服务和QDII等境外市场业务的合作,不仅增加了收入来源,而且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水平,培养了专业人才,逐步建立了良好的国际知名度,对于国内金融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市场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目前,17家基金管理公司或其香港子公司、3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为QFII提供投资顾问或投资建议服务,22家证券公司为QFII提供交易服务,7家中资银行开展QFII托管业务。

爱德蒙得洛希尔新增QFII额度大手建仓A股

昨日,爱德蒙得洛希尔资产管理公司表示,其已于今年1月份获得新的QFII额度1亿美元,使其QFII额度上升至2亿美元。至此,爱德蒙得洛希尔资产管理公司所管理的QFII额度已达6.5亿美元。“目前QFII总额度为300亿美元,除去主权基金等拥有的QFII额度,在市场上可供流通的QFII额度约为100亿美元,其中,爱德蒙得洛希尔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份额占到5%。”爱德蒙得洛希尔香港有限公司香港总经理汤熠介绍。

新增1亿QFII额度“2012年,QFII额度的放开说明外资的好日子来了。”爱德蒙得洛希尔董事会主席菲利普表示。

去年12月中旬,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要适当加快引进QFII的步伐,增加其投资额度。在12月20日,外管局就批准了5家机构各1亿美元的QFII额度。今年1月份,外汇局又审批了6家机构共计6亿美元的QFII额度。

而在3月25日举行的首届岭南论坛上,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透露,目前300亿美元的QFII额度已经用去80%以上,而RQFII首批200亿人民币的额度已全部用完,证监会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增加QFII和RQFII额度等工作,吸引更多长期境外资金投资中国资本市场。“外国投资者对中国股市还是非常感兴趣的。中国监管层在发放QFII额度时,外资投资者申请非常积极。”菲利普表示。

爱德蒙得洛希尔是最早获得QFII牌照的私人银行。2006年,爱德蒙得洛希尔资产管理公司成为第一家获得A股QFII牌照的私人银行,获得1亿美金的额度,并在同年推出EdR中国基金,投资于中国A股。

据同花顺(17.990,0.09,0.50%)数据显示,现在获得QFII牌照的外资投资者共有147家,最新QFII额度为245.5亿美元。

A股市场获利机会最大“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还是十分强劲的,股票价值现在是处于历史低点,而根据摩根史丹利(29.49,-0.19,-0.64%)资本国际亚洲指数显示,中国是获利最高的地区。”汤熠表示。“2007年的时候我们空仓了70%,躲过了金融危机那一波,后来又重新进入。我们的最低仓位是90%,目前来说仓位接近94%。我们现在对A股还是很有信心的。”汤熠称。

据悉,EdR中国基金在成立初年就获得了100%的规模增长,在2007年基金规模更是增长了6倍左右。投资收益上,去年略逊于大势,而前两年基本与大势持平。

在具体的行业上,汤熠表示,我们对消费长期看好。第二是重工业,机械装备制造。原因有二:一是它们现在的估值比较低,二是中国经济转型,重工业必须进一步发展。第三看好的是寿险,因为不管从保费增长还是投资收益角度来看,现在都处在行业的底部。第四是医疗保险,一般来说这个行业比较昂贵,但最近走势较弱,我们可能开始建仓,总体而言是医疗保险长期来看是一个很好的行业。

2011年三季报显示,爱德蒙得洛希尔重仓的A股是柳化股份(6.21,-0.07,-1.11%)、中储股份(8.73,0.08,0.92%)、中青旅(18.80,-0.03,-0.16%)、中国一重(3.07,-0.04,-1.29%)、宜化木业、乐普医疗(11.450,-0.21,-1.80%)、一汽富维(17.78,-0.06,-0.34%)、龙净环保(23.59,-0.16,-0.67%)和横店东磁(15.75,-0.15,-0.94%)。

多家房企竞拍北京万柳地块

7月10日,经过46轮的激烈竞拍以及数十轮的配建回购房面积争夺,备受关注的北京万柳地块花落中赫,最终出价26.3亿元,折合楼面价3.38万元/平米,地块溢价达40%。万科全程未举牌。

万柳之争

中赫26.3亿斩获万柳地王 4.29万楼面价创纪录

7月10日下午消息,经过46轮现场竞价和327轮回购房面积竞买,中赫置地最终以26.3亿,1.64万平回购方面积力压群雄摘得北京万柳地块,粗略计算,其可售面积楼面价达4.29万/平米,成为新贵地王。

中赫置地斩获新地王

今日下午参加竞拍的企业包括:中化方兴、龙湖地产、中冶、招商局、中建九龙仓、华侨城、中冶,万科,中赫置地。

竞拍起始价19.66亿,前20轮报价中,7号中赫和12号融创紧咬不放,现场气氛紧张。经46轮报价,价格已达万柳地块价格上限:26亿3千万元,价格折合楼面价3.38万/平方米,该出价者是11号懋源。

在万柳这个敏感地块上,北京市国土局设定了额外的游戏规则,即对该地块设置价格上限,竞价到达上限后将通过竞争地块上配建“回购房”的面积。回购房由海淀区海淀镇人民政府进行回购,回购价格为1万/平方米。

进入竞拍万柳地块回购房面积阶段,起始面积100平米,11号懋源、7号中赫、3号中化方兴、12号融创,8号龙湖五家房企参与竞拍。融创与中赫在最后阶段不相上下,最后经过了327轮的竞买,中赫置地以1.64万平米胜出。

如果按照可售面积粗略计算,中赫置地拿下万柳地块的楼面价格已经达到4.29万/平。

中赫置地有限公司(简称“中赫置地”)成立迄今仅6年多,主要专注于高端地产的开发。迄今,中赫置地开发的代表项目包括北京市“北纬40°”宜居精品住宅项目、“钓鱼台七号院”都市高端住宅项目,河北省唐山市商业核心新地标“新华贸”商业项目等。

该公司开发的钓鱼台七号院曾经创下35万元/平方米的商品住房销售价格纪录,后因涉嫌违规被北京市住建委叫停。

而与中赫“死缠烂打”最终失利的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微博)随后便在其微博上发表了评论,称祝贺中赫竞得万柳地块,这块地是非常稀有的优质地块,相信中赫能做出好产品来。

孙宏斌说“我们喜欢这块地,但我们从来没有志在必得的地块,合适就拿不合适就不拿,我们有我们的上限,我们有我们的纪律,必须遵守。市场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每个人必须自己做判断,自己承担风险。”

而纵观整个竞拍过程,万科几少举牌,其余央企几乎都是来“打酱油”。

18.66 亿元的起始价,超过2.4万元的起始楼面单价,使北京万柳地块一经挂出出让信息就“霸气外露”。甚至有媒体笑言“出了地王不是新闻,如果没出才是。”

为了不给新一任市委班子“添堵”,原定于4日竞价拍卖的该地块,被临时叫停并延迟到今日下午。但一周时间内,先是国务院总理再次提及调控不放松,新华网人民日报连续刊发评论点名给这个“准地王”泼冷水。人民日报今日特别发文,称央企参与万柳地王争夺不合时宜。

保利地产今日下午即发表声明,退出与融创地产组成的联合体,不再参加北京万柳地块竞拍。

万柳地块位于成熟高档社区集中的海淀区万柳区域,东至北京华联万柳购物中心,南至万柳小区4号街,西至圣化寺路,北至巴沟村北路,总占地38869.6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7739平方米,用地性质为二类居住用地。

万柳区域是成熟的高档社区集中区域,已经多年新增住宅供应匮乏,08年以后区域内基本已经无期房住宅供应。该地块的容积率不高为2.0,建成的楼盘品质将比较高。而区域内目前二手房均价已经接近6万,碧水云天、万泉新新家园等小区都已经超过5万元,万城华府等项目售价已经超过8万。

不过,北京中原地产市场总监张大伟分析称,实际本地块作为核心区域的小地块,出让金的多少影响的仅为周围的小区域市场,对目前北京五环外住宅市场已经占据80-83%的郊区化市场来说,本地块的直接影响不会过大。

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之前成交的最高价住宅类地块为

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祝贺中赫竞得万柳地块

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在微博上称,祝贺中赫竞得万柳地块,这块地是非常稀有的优质地块,相信中赫能做出好产品来。“很多媒体朋友打电话,问我感受,我说我们喜欢这块地,但我们从来没有志在必得的地块,合适就拿不合适就不拿,我们有我们的上限,我们有我们的纪律,必须遵守。市场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每个人必须自己做判断,自己承担风险。”他说。

万柳地块10日开拍 地王对市场影响有限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原定于7月4日现场竞价拍卖的北京市海淀区万柳地块,确定在明天(10日)下午开拍。有消息称,北京市已经考虑调低万柳地块竞标的“最高限价”。也有说法,万科、保利等知名地产公司会参与这一地块的角逐。种种因素集合,使得万柳地块还未开拍,就吸引了市场和业界关注的目光。

海淀区万柳地块,地处北京西北三四环之间,临近中关村,又在高校云集之地。整个地块正被广告牌和围墙遮挡,一条街之隔的某地产中介工作人员早就听说了明天万柳地块要拍卖的消息。在置业顾问康文龙眼里,这里的地理位置绝佳。

康文龙:第一学校好,北大、清华、中关村三小。第二位置好,在整个北京也是比较有名气的;交通非常方便,在三四环中间,而且离颐和园,圆明园,玉泉山都很近,配套非常成熟。

5月31号,“北京市海淀区万柳地区居住用地项目”以挂牌方式入市,底价为18.66亿元。到7月4号竞价截止日,竞标者最高报价19.56亿元。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强调,万柳地块是优质地块,虽然规划建筑面积只有7万多平方米,但这块地挂牌的起始楼面价已经达到了每平方米24000元。

张大伟:这块地是一块高端市场区域,而且本身性质比较好,是纯住宅地块。它的容积率只有2.0,在当地区域也是一个优质产品。

有消息称,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已经告知竞买参与方,在报价达到最高限价后,竞标方将通过竞争地块配建保障房面积的方式决定中标者。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这块地的合理价格上限可能会控制在50%的溢价率之内,楼面价可能会突破3万/平方米,最后成交楼面价可能在每平方米3万到3.5万之间。

张大伟:这个位置相对而言比较合理,产品应该是12到15层的小高层。按照容积率和区位来算,它大概也就是一到两栋楼的小区,所以整体楼面价应该是在3万到3.5万之间,最后溢价率应该会控制在50%以内,限价也会在50%以内。

易研通北京的一家房地产信息数据分析机构做过万柳地块的相关分析报告,报告参与人王先生说,他们判断的最终楼面成交价也在3万以上。

王先生:万柳地块属于传统的富人居住区,又有西山景观等,按照40%挂牌议价成交价格均下来应该是33605,这样的价格已经是当前的地王价格了。

有专家表态,只要有人应拍万柳地块,它就会是地王。多家知名房地产企业比如万科、保利、融创等,已确定参与这次投标,在易研通分析师王先生看来,保利、融创联合体的竞争力更强些。

王先生:一个是国企,一个不差钱,它们联合在一起,成功摘牌的可能性比较高。

曾创下北京房价最高纪录35万元/平方米的钓鱼台7号开发商中赫置地也会参与万柳地块的投标,强大的竞拍阵容让人们越发联想,万柳地块会成为新地王。

王先生:旁边的楼盘已经卖到8万多了。它入市是明年年中,那个时候卖8万可能就是常态价格,所以它的投资收益率很高,它的楼面地价可以让开发企业承受的也就比较高,所以大家还是比较热衷于它。

不过,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和一些分析师人士有个相对一致的认识,虽然万柳地块的成交价不会低,但它对市场的影响有限。

张大伟:这个区域市场不是普通住宅市场,按照北京目前在售的项目标准,这块地市场售价应该会在6到7万,甚至以上。这块地的地价对市场的影响本身不会很大,因为它和一两万的普通住宅市场是割裂开的两个市场,普通购房者买不起这个区域。

其实大家整体上对市场松动的信号非常敏感,解读时就会认为,它不管出来什么价格都会被认为是地王。实际上它的意义不是很大,五、六百套的供应住宅能有多大影响,被解读的信号意义会更大一些。

烫手的万柳“地王”

万柳地块是地王的命,奈何“生”错了时代。为了不给新一届市委班子添堵,在竞价前夜,北京国土局临时将时钟从4日拨到了今日下午。但一周时间内,先是国务院总理再次调控不放松,新华网人民日报连续刊发评论点名给这个“准地王”泼冷水,如此烫手,命当何如?

烫可以是形容词,表示热度。烫手则是动宾结构的短语,表示一种尴尬的境况。万柳地块是地王的命,奈何“生”错了时代。

18.66 亿元的起始价,超过2.4万元的起始楼面单价,使北京万柳地块一经挂出出让信息就“霸气外露”。甚至有媒体笑言“出了地王不是新闻,如果没出才是。”

7月3日下午,刚刚把稿子发出去,安安生生的准备翌日下午到青年沟路上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二楼交易大厅观战的时候。不料,一纸公告说:将2012年7月4日的交易活动调至7月10日进行。

晚些时候打开电视,BTV在重播新一届党代会记者会,从市长转任市委书记的郭金龙同志携领导班子一起亮相。土地市场这份“地王”大礼,北京市新一任党委班子恐真收不起。

有地产记者如是说,万柳地块,目前10家企业已包括众多央企,如中化方兴、招商局、中建、华侨城、中冶,加上万科、龙湖、融创(保利)三家上市公司,还有一家开发了钓鱼台7号的中赫,这一串名单,难道不让人不觉得惊悚吗?必然是一番鏖战。

但正当媒体们都在烘托“地王”气氛的时候,人民日报今日发表评论猛烈打击,称万柳地块出让当中,央企应推动楼市健康发展。文中说,“国家调控楼市的决心仍然十分坚定,这种决心不仅要靠领导人来传递,也要靠央企带头落实。”

昨日新华网头条播发题为“房企岂能闭着眼睛造地王”的评论,如是属性的媒体罕见的在地往前夜集体喊话,意味颇深。

据了解,就在北京市国土局更改竞价日期当天,其召集了有意竞买的开发商进行通报,土地储备中心主任亲自介绍情况,个中深意不言自明。

央企被人民日报喊话提醒,上市民营房企也是一派“淡定范儿”,有参与竞买的开发商说,“对这块地已经不是志在必得的事了,合适就干,不合适就不干。”

或许这种从舆论到官方面对面的暗示给地王灭了灭焰火,但未到最后落锤的时候谁也不好预测结果。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万柳这个敏感地块上,北京市国土局设定了额外的游戏规则,已经公开的信息,即对该地块设置价格上限,竞价到达上限后将通过竞争地块上配建“回购房”的面积。另据媒体援引开发商的推测说,在推迟现场竞价的一周时间内,土地储备中心调整招标规则的可能性较大,最有可能的就是通过降低“合理价格上限”,控制最终的土地成交价格不至于过高。

那个地王凶猛的年代

而除了万柳之外,北京土地市场最近的热点就数东直门地块了,当南昌市政投资以19.15亿最后举牌落听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外来的和尚能念好经吗?”

后来去江西出差,遇到一个国有银行的行长,我说你们怎么评论这种公司,行长说我们对待平台公司很谨慎,可能也就几个亿碍于维护地方政府关系的贷款,当地的城商行才是给他们输送炮弹的主力。

奥,我又明白了,中国有个举国体制,当然地方政府也就有举省体制喽。我想起了当天,我追着南昌市政拿地的负责人到国土局门口的马路中间,这位仁兄说“我们会给北京一个惊喜”。

如此地王对于沉寂了一年的北京土地市场来说着实惊喜。

但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

吃醋?踩错点?还是没辙?在京城地王的争夺战中,民营企业总是显得慎之又慎。所以万科只能以打酱油身份出现在拍卖现场。而据说被北京封杀的小潘潘也只能“望地兴叹”,大张旗鼓小道传播的控诉“中服地块内定”。

再早一点,2010年全国两会闭幕那一天,北京一天三地王的场景,当然转日的新闻标题一定会加上“国企”的定语。那时候的市场则是烧焦的状态。

我们稍作回顾吧,当时的新闻稿导语这么写的:两会刚刚结束,在一片对高房价的讨伐声中,新的“地王”便新鲜出炉。3月15日,北京上演了“央企制造”一日三“地王”秀。拿下地王,一方面,经过媒体大肆传播过后可以向公众混个脸熟,一个在地方上名不见经传或者徘徊外大多数读者阅读兴趣之外的行业企业,兴许一夜间因为拿到了地王而被广为流传,成为后几日大家餐桌上的“佐料”。

比如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水电集团、以及上述的南昌市政投资。

另一方面,因为“地根”的存在,即土地是可以继续杠杆出银行的信贷资金的,低价而且无风险,特别是在与银行谈判中掌握强势地位的央企以及地方国企。

但就是在上面提到的一天三地王之后没几天,国资委下令说,78家央企将退出房地产业务。

当然,在北京市土地市场上还有另一些“高富帅”:中金、民生银行、中信系等等。

这时候我想到了周其仁教授《货币的教训》一书里有段话很精辟:凡大手决定“投资”却又无需对投资最后结果真正负责的场合,乱“投资”蔚然成风,傻钱集中导致高价鼓包,这难道不就是地王的逻辑吗?

不过,最乐的兴许是地王周边的存量项目,因为转天就会有房产中介因为所在片区出了地王而撺掇买房人赶紧逢低出手。这讲的就是“面粉”和“面包”的故事了。

地王也有烦恼

当然地王也有风险,舆论谴责、国资委批评,股东看空股价过山车。不过一切非理性的行为最终还是由市场惩罚。

譬如说,当地王项目在楼市成交低迷时期入市的时候会遇到定价难题,“套牢”就成了关键词。

还有的地王则遇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麻烦。中服地块中,一长串由侨联发起的联合体就因外汇制度的原因不能按时缴纳地价款。

最可笑可悲的地王或是偏北京东北一隅,总部坐落在顺义的大龙地产。50.5亿拿下了北京中央别墅区的天竺地块后,爆得大名,但因为迟迟未交地价款而被罚,公司股价也座山车了一番,其最终命运是被迫退地,“竹篮打水一场空”。

再看看正在上演的上海外滩地王争夺战,四个大佬卷入其中,口水战达到了法庭。2012年8月2日9点,上海证大、SOHO中国、绿城中国三方将出席法院聆讯,而原告方即是失去50%股权的复兴集团。

最悲壮的呢?莫过于在苏州、无锡拿过地王的绿城,而今到了卖地卖股权的境地。当然有些更古老的地王,项目工地上杂草丛生,几乎就从未动工。

股市里有句话,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特别是在红绿反转,牛市行情已去的时候,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提示更显得尤为经典。

国土部备案万柳地王待查 北京土地财政两难

在现场竞价被推迟一周进行之后,“北京市海淀区万柳地区居住用地项目”(下称“万柳地块”)的归属,终于以“中国单价地王”的命运收场。中赫置地在付出26.3亿元人民币和配建16400平方米回购房的代价后,如愿摘得“万柳地王”。

然而,北京市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却才刚刚开始。目前,依照国土资源部规定,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已经向国土资源部报备了万柳地块的相关交易和价格情况。在万柳地块交易完成后,国务院也通过相关渠道对万柳地块的交易和成交情况进行了了解。7月12日,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称,国土资源部坚决落实楼市调控政策,将遏制局部地区地价波动异常。

这其实是北京市所面临尴尬状态的缩影。在土地出让金收入连续走低的背景下,北京市已经开始考虑缩减未来三年土地整理开发贷款的总体规模,以避免“土地减收”可能带来的贷款偿还风险。

中央“备案”

据了解,在现场竞价开始之前,国务院已经要求新华通讯社就现场竞价的细节情况,在拍卖结束后,直报国务院供高层领导审阅。“市(国土资源)局已经把万柳地块相关情况的汇报,向国土资源部进行了报备。”7月11日清晨,一位北京市政府官员向《中国经营报(微博)》记者证实。同日中午,国土资源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证实了上述说法。

记者了解到,向国土资源部报备的内容包括,地块基本条件、报价竞价情况、交易规则、土地竞买合理上限价格、预估楼面成本价格等。在十分敏感的楼面成本价一项,北京市上报的价格区间约在35000元/平方米。

7月10日傍晚,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和其下属的土地储备中心同时向社会通报了万柳地块的楼面成本价约为33000元/平方米,低于向国土资源部的报备的价格。对此,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不愿发表评论,只是强调一切依照相关规定进行。

2010年,为落实国务院楼市调控相关政策,国土资源部出台国有建设用地出让的一系列规定,其中就包括对于溢价率超过50%以及成交单价、总价出现新高的地块,划归为“异常波动”,地方政府须向国土资源部进行报告备案。“这是一项规定,符合这个规定的,该上报的要上报。”7月11日中午,前述国土资源部的官员称。不过,他表示不便对万柳地块的成交价格以及其后土地市场的预期发表看法,只是表示,对于土地市场的动态,国土资源部一直保持持续监测,国土资源部坚决落实中央楼市调控政策。

实际上,让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市国土局倍感压力的还不只如此。记者了解到,在现场竞价开始之前,国务院已经要求新华通讯社就现场竞价的细节情况,在拍卖结束后,直报国务院供高层领导审阅。

与此同时,在现场竞价结束后,国务院办公厅也向北京市政府询问了与土地成交的相关情况,向国务院主管领导汇报。在此之前,温家宝在江苏调研时表示,坚决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绝不让房价“反弹”。“限价”之虞

政府对于溢价率要求在50%以下,在40%左右以上为宜。

最敏感的仍然是成交价格。为了避免出现“天价地王”,北京市政府在万柳地块的交易条件中附加了“合理价格上限”,在竞买企业“撞线”后,则通过竞争地块上配建回购房的面积决定地块的归属。但在“撞线”之前,这一“合理价格上限”并未向竞买者公布。

实际上,北京市为了设置“合理价格上限”颇费苦心。7月10日,在万柳地块竞买现场撞线竞价为26.3亿元人民币。但在北京市设置的“合理价格上限”中,主要是依据溢价率和地块拆迁成本对“合理价格上限”进行测算。

接近北京市国土局的权威人士向记者表示,在溢价率一项上,由于超过50%溢价率的土地成交需要向国土资源部单独申报,并可能接受调查。因此,政府对于溢价率要求在50%以下,在40%左右以上为宜。

综合拆迁安置成本后,万柳地块的挂牌底价为186600万元,在40%的溢价率指标控制下,北京市实际设定的“合理价格上限”折合楼面成本价,约为34000元/平方米。

中化方兴北京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参与竞买前,并未就这一“合理价格上限”进行测算,中化方兴只是根据净资本收益率等指标,对自己可以接受的价格上限和配建回购房面积的承受上限进行了测算。中化方兴是万柳地块意向较强的竞买者之一。“相比于现场撞线的‘合理价格上限’,我们预期能够接受的价格上限要低,我们测算过能够接受的配建回购房的面积上限,也低于10000平方米,所以我们后来就没有继续竞标,当然,每个企业都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测算,结果也不尽相同。”他向记者表示。

中标万柳地块的中赫置地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中赫置地事先未对“合理价格上限”进行具体测算。但目前的价格和配建回购房的面积,是中赫认为的合理范围内。

财政困局“由于土地成交量下降,金额降低,主要担心会产生偿付的风险。”“政府不可能把这块土地的溢价率压得太低,倒不是政府要挣这个土地出让金,是因为这是一块拆迁平衡资金用地。”7月11日晚,一位参与竞买的地产商告诉记者。由于在海淀区六郎庄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一块土地在改造之后作为城市公共绿地,未能产生任何收入,而万柳地块较早完成拆迁,随即通过出让万柳地块对该地块的补偿进行资金平衡。

按照规定,城区土地出让金需在市区两级财政之间进行分成,但该块土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将全额用于海淀区六郎庄城中村改造。

不过,这并不影响万柳地块成为北京市在财政收入和政治正确之间进行平衡所面临的“两难局面”。

这已经是连续6个月北京出现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下降的态势。北京市市长郭金龙曾在此前明确表示,2011年北京市基本摆脱了对房地产和汽车的依赖,在房地产、汽车相继限购的情况下,北京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平稳。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加大。

然而,从2012年一季度开始,北京市财政收入开始出现同比小幅下滑,土地出让金收入降低的影响也开始逐步显现。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政府已经准备调低新土地储备贷款的总体额度。

在此之前,土地储备贷款以市政府财政担保的方式,由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和各主要银行签订,一般偿还周期为三年,过往年度,北京市的土地储备开发贷款基本稳定在10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不过,从下一年度开始,这一贷款规模将缩减至900亿元左右。“由于土地成交量下降,金额降低,主要担心会产生偿付的风险。”接近北京市国土局的消息人士称。

万柳地块竞拍 折射房企拿地策略分化

7月10日下午,海淀区万柳地块以26.3亿元的最高上限价格、配建16400平方米回购房的条件,一举豪夺万柳“地王”。这折合楼面价破4万元/平方米的现实,刷新了北京单价地王的纪录。

中赫收万柳地王于囊中

据悉,万柳地块地处北京西北三四环之间,东至北京华联万柳购物中心,南至万柳小区4号街,西至圣华寺路,北至巴沟村北路,用地性质为二类居住用地。低容积率,近中关村(5.95,-0.01,-0.17%),紧邻地铁,交通非常方便,又在北大、清华、中关村三小等名校云集之地,配套相当成熟。且万柳区域作为成熟的高档社区集中区域,已多年匮乏新增住宅供应,2008年以后区域内基本无期房住宅供应。该区二手房万泉新新家园等小区售价达到每平米近6万,万城华府售价已超8万。有业内人士早就指出,这是近年来罕见的优质地块。该地块自6月19日开始在网上竞价,总用地面积约3.9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北京市土地资源局公告显示,这块地的挂牌起价达18.66亿元,楼面地价2.4万元/平方米。不难看出,万柳地块以其独特的体量适中、地段绝佳优势,自然成为各大房企追逐的肥肉。

记者从在拍卖现场的工作人员处了解到,7月10日下午15:30分,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交易大厅,10家地产商齐聚于此,期盼摘得这炙手可热的优质地块。融创首先举牌,报价突破20亿。激烈竞拍中,中赫、龙湖,融创、懋源竞争最为积极,经过46轮竞价后,懋源举牌到26.3亿竞价上限,转而进入竞回购房面积,截止此时折合楼面价达到3.38万/平方米。

万柳地块回购房面积竞拍起始100平方米,现场成为懋源、融创、中赫三家之争。“16400平方米,由中赫竞得!”主持人强调。经历了10次网上报价、46轮现场竞价及300多轮配建回购房面积竞争,万柳地块最终被民企“黑马”——中赫收入囊中!去除回购影响,楼面价约四万,溢价率达40%,北京新地王诞生!

曾创下北京房价最高纪录35万元/平方米的钓鱼台7号开发商中赫置地成立于2005年,倾向于重点城市重点区域的高端地产项目开发和管理。迄今,中赫置地投资开发的代表项目包括北京市朝阳区“北纬40°”宜居精品住宅项目、河北省唐山市商业核心新地标“新华贸”商业项目等。

房企拿地策略分化

从万柳地王竞拍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参与此次竞拍的房企共10家:中化方兴、融创、中赫、懋源、龙湖、万科、华京投资、中冶、招商、九龙仓加中建综合体。整个竞拍过程中房地产龙头老大万科没有一次举牌。值得关注的是,就在开拍前一小时,保利地产(微博)(12.80,-0.06,-0.47%)北京公司发布声明,称考虑到目前处于调控关键时期,保利地产正式退出与融创地产组成的联合体,不再参与北京万柳地块土地拍卖。

从市场销售来看,虽然从第二季度开始出现快速回暖,房企资金危机得到极大缓解,但从拿地情况来看,大多数房企仍趋于谨慎。记者梳理发现,标杆房企上半年拿地情况出现明显分化,大多数房企仍谨慎出手,而少数房企则趁市场低迷之际大举购地,迅速扩张。

根据链家地产(微博)市场研究部统计,截至6月28日,包括碧桂园、保利地产、富力地产、恒大地产、华润置地、龙湖地产、万科地产、中海地产在内的八家标杆房企拿地数量共计83宗,较去年上半年减少90宗,降幅为52%;拿地金额为343亿元,同比去年减少427.5亿元,降幅为55%。

单独来看,房企拿地策略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明显分化。其中,最为激进的房企恒大地产上半年共斩获地块32幅、耗资近90亿元,而龙头万科上半年共拿地15幅;保利地产上半年共拿地8幅;中海地产在拿地金额上与保利相当,但获得的土地数量却仅有4幅,说明其获得地块的城市仍以一二线城市为主,开发产品仍相对高端。除保利、万科、龙湖这三家房企外,其余五家房企上半年拿地幅数都在个位数。

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陈雪表示,十大标杆企业上半年拿地金额同比减少,说明即便是上半年楼市逐渐回暖,政策有所放宽,房企的拿地意愿仍然比较低迷。在经过一年多的调控后,尤其是去年下半年调控效果的深入,即使是这些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房企,也背负着巨大的销售和资金压力,并不断甩货进行资金回笼。虽然当前地价普遍回落,但除非是一些非常符合房企未来战略发展、或者是性价比较的优质地块,否则很难带动房企拿地的积极性。

下半年市场还需谨慎对待“上半年主要依靠首套房置业的刚性需求支撑,才能超额完成半年业绩。我们明显看到,5、6月份单套145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房销售起来了,这对下半年市场是个比较好的信号。”招商地产(微博)(26.14,0.32,1.24%)董秘刘宁向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招商地产的销售情况良好,已经大大超出了年初制定的销售计划。从招商地产一季度和二季度销售情况对比来看,市场确实有持续回升的趋势。

但市场的持续回暖并没有让上市房企冲昏头脑,多家企业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十分谨慎地看待下半年楼市。“不打算调高全年目标了,能做多少是多少。目前新推楼盘降价的趋势不可避免。”刘宁认为,货币政策将持续利好房地产,市场需求依然相对旺盛,但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控制和调整将趋于常态化,房企必须紧抓时机去化库存以确保市场稳定。

金地集团(6.89,0.00,0.00%)董事长凌克日前表示,公司下一步将重点考核回款和去化两项指标,提升去化速度。同时,金地还将大力推进项目的成本优化工作,在保持品质的前提下,通过成本的优化为销售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加速库存去化。

链家地产陈雪认为,从全年目标的完成度上来看,如果按上下半年“四六原则”计算,多数标杆房企完成全年销售目标的压力不大,乐观估计9、10月传统旺季和年底翘首现象,下半年的销售业绩有可能增加20%左右。但下半年市场的具体走势依然有不确定因素,仅仅依靠刚性需求为主体支撑的市场环境,能够持续多久存在疑问。

北京新地王带动周边房价上涨 小户型一夜涨20万

北京新地王万柳地块拍出后,周边二手房业主违约提价,一业主当晚将房价涨了20万元。

7月10日,海淀区万柳地区居住用地项目以26.3亿元的价格、配建16400m2回购房的条件,被中赫置地竞得。这一价格折合楼面价约4.42万元/m2,刷新了北京单价地王的纪录。

7月11日,记者走访了万柳区域。一家位于中关村(5.95,-0.01,-0.17%)三小附近的二手房经纪公司门店的店长穆先生向记者介绍,就在万柳地块高价拍出后,他所在的门店已经遇到两起“坐地涨价”的案例。“一个是在光大花园,业主本来报价是520万元,结果10日晚上带客户看房时,业主突然把价格涨到了535万元。另一个是在蜂鸟家园,一套50m2的小户型,本来在5月底已经以200万元的价格成交了,目前还没有过户。10日晚上,业主突然联系我们,说要违约,然后把价格提高到220万元。这两个业主,应该就是听说地王的价格以后,才坐地涨价的,要不然不会这么急。”

相关新闻

保利退出万柳地王争夺上人民日报谈社会责任

重庆商报讯日前,《人民日报》刊发了特刊,悉数保利地产(微博)(12.80,-0.06,-0.47%)作为央企龙头企业在社会责任所作出的成就。据了解,2011年,保利地产取得了“利润总额过百亿、销售过七百亿、单个城市销售过百亿”的历史性突破,实现每股社会贡献值4.08元,同时在社会就业、慈善事业、建筑节能等多方面作出了卓越成就。

助力中国城市化进程

特刊中指出,2006年以来,保利地产各项主要经营指标增速均保持平稳快速增长。2011年,公司实现销售签约额732亿元,同比增长10.7%;年内实现营业收入470亿元、净利润6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04%和32.74%。2011年,公司房地产项目直接投资额达647亿元,全年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分别达1503万平方米和565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50.3%和23.4%。2006年至今,公司每年向市场提供的商品住宅套数快速增长,累计保障了逾23万个家庭的居住需求。

与此同时,保利还不断加大商业地产的投资和开发力度。目前,公司已投入运营的商业物业面积超50万平方米,在建、拟建商业物业面积近200万平方米,覆盖写字楼、高端酒店、商场、会展等多种商业业态。

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保利地产还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据初步统计,2011年公司开发项目在建面积超过2800万平方米,仅在建筑施工领域就提供了超过5万人次的就业机会。

致力慈善公益事业

在慈善公益事业方面,保利地产也成果显著。和基金在2010年应运而生,2011年正式投入运营,从关注青少年艺术成长的“和乐中国活动”、关心大学生素质提升的“成长基地”,到关爱老年群体的“善居养老计划”,和基金关爱生命成长的各个阶段。“文化长城计划”更从不同时间与空间,保护城市与人文共生的历史印记。

保利地产在社会责任上的一贯坚持与不懈努力,也获得行业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2011年,保利地产以184.59亿元的品牌价值,蝉联“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导公司品牌”。

绿色节能建筑多彩生活

保利地产还在大力推行建筑的绿色设计和施工和运营。2011年,公司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保利地产绿色战略研究,确定了企业未来五年的绿色发展计划。事实上,保利地产作为广州区域最早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推广的企业之一,早已从垃圾分类举手之劳的小小“善举”开始,体现对社会、对环境、对家园的“大爱”。

中赫夺得万柳地块北京土地市场复苏

从6月19日正式网上竞价开始,一场围绕万柳地块的暗战开展开来,万柳地块的出让过程更是一波三折,中途诸多戏剧性变故,使这场万柳地块争夺战显得“不平常”。

拍卖前一天突然暂停

从6月19日起,万柳地块开始网上报名和竞价,至7月3日截止报名,7月4日下午拍卖。报名第一天,仅有一次报价,外界猜测是融创。10多天过去了,网上仍然是淡定的1次报价。但到了7月2日,万柳地块的报价突然新增3次,价格也变化为18.96亿元。而到了报名截止日期7月3日,报价次数骤升至10次,价格也变化为19.56亿元。

业内也传来消息,万科、龙湖、融创保利联合体、中冶、中赫等房企将参与,一场万柳地块争夺战一触即发。然而,7月3日下午6点左右,北京国土局称因故将万柳地块出让日期改为7月10日。北京市国土局的一纸通知,万柳地块的命运也由此发生转折。《人民日报》“劝”央企不要拿地王

虽然拍卖改期,但万柳地块在业界的关注度不减,业界纷纷猜测该地块花落谁家,中原地产华北区董事总经理李文杰在微博上表示:“说全世界在关注下午的信号也不为过”。但在万柳地块即将拍卖的上午,又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人民日报》发布时评《央企应推动楼市健康发展》,文章称“央企的一举一动容易被认为是政策变动的风向标。如果央企开始频频参与‘地王’争夺,可能被市场解读为房地产调控放松的信号,影响整个房地产调控的大局。”该文被业界解读为劝诫央企不要参加万柳地块的争夺。对于这一戏剧性的变化,业界在微博中炸开了锅,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说:“当前,土地市场刚刚开始复苏,央企拿地的热情最高、胆子最大、能力最强。却被摁着不让上,难过吧。允许人家搞房地产开发,又不让抢风头。”

央企集体“沉寂”

在《人民日报》时评背后,央企也正接受各方面压力。一位央企负责人表示,国资委都给央企传达不要拿地王的命令,如果拿地王,国资委将严格审查央企的资产负债比例,如果负债率过高,将控制其贷款。

据了解,针对这一突如其来的舆论压力,本来计划组成联合体拿地的融创与保利签署了一个“备忘协议”,当价格超过一定价格后,保利自动退出,融创则以民企身份单打独斗。

在这一系列风波之后,万柳地块开拍前半小时,保利地产(微博)(12.80,-0.06,-0.47%)北京公司在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保利地产接到大股东中国保利集团通知,根据国家对房地产调控政策要求,考虑到北京万柳地块的情况,保利决定退出与融创地产的联合体,不再参与万柳地块的拍卖。

保利退出后,在万柳地块的争夺战中,10家房企,共有4家房企为央企或央企联合体,但却表现非常低调,甚至沉默。

中冶、招商、万科在90分钟的拍卖中一次都未举牌。央企华侨城在地价达到22亿后即停止举牌;中建九龙仓联合体则止步于23.8亿元。最后万柳地块的争夺变成了民企中赫、融创的擂台战。中赫成为最后的胜者,该企业开发的钓鱼台七号院最高价为30万/平米。

■记者观察

北京土地市场复苏

万柳地块出让引来10家大房企争夺,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万柳高价地块的诞生,并不意味着土地市场的回暖,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土地市场在复苏。

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认为,万柳地块的高价成交,是由于其特殊的区位环境造成的个案,而土地市场的回暖,需要政策层面的宽松以及市场成交的长期反弹来支撑。目前在买卖市场,开发商还是以消化库存为主,拿到资金再投资买地还得看宏观环境,毕竟限购依然严格。

据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数据显示,目前共有9个地块正在出让,其中6块竞价已经开始,并且这6个地块均有报价。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房山区地铁房山线长阳西站5号地01-06-02等地块二类居住及商业金融用地自去年11月22日开始挂牌竞价,但直到7月6日才有人报价。

据中原地产统计,截止7月10日,万柳地王后,北京土地出让金仅171.85亿,相当于去年土地收入16.3%,而万柳地块总价26.3亿元也成为今年成交总价最高的地块,近期还有北京市朝阳区霞光里5号、6号商业金融用地、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绿隔地区建设旧村改造二期A1地块二类居住用地、商业金融用地项目等优质地块上市,也将增加充实北京土地出让金。中原地产认为,最近入市的万柳等地块可能会提振土地市场,土地市场有可能出现部分地块升温,但仍有一些非优质地块继续冷清,全年土地市场仍难以乐观。

■事件回放

万柳地块争夺战

万柳地块因其优越的位置,成为各大房企觊觎对象。虽然拍卖过程中保利意外退出、央企集体沉默,但民企势头依然不减,中赫、融创展开激烈竞争,最终万柳地块花落中赫,楼面价达到41500元/平米,仍创历史新高。

10家房企争抢报价

7月10日下午,北京国土局二楼大厅,媒体、开发商聚集于此,共同见证万柳地块拍卖。

拍卖开始之前,因为保利地产退出的消息,让拍卖增添了不少戏剧性。拍卖从下午3点半开始,共有万科、中赫、懋源、龙湖、融创、中化方兴、中冶、华侨城、中建九龙仓联合体、招商地产(微博)(26.14,0.32,1.24%)等10家大房企参与。

万柳地块起价18.66亿元,经过网上10轮竞价,开拍前地价已飙升至19.56亿元。主持人宣布起拍价格为19.66亿元,加价阶梯提为2000万元。

第一轮由融创应价开始,但在竞价过程中,房企表现得非常积极,主持人王鹏不得不多次提醒企业“请在我报出价格后再举牌”。当进行到23轮,由融创中国报出24亿后,为了降低报价,主持人将竞价阶梯从2000万元调低到1000万元。不到20分钟,由11号懋源地产报出26.3亿元达到该地块设定的价格上限。

中赫、融创大战182回合

从下午4点左右,开始回购房的竞报。由于万科、招商、中建九龙仓联合体、中冶4家房企交牌退出第二轮竞争,参加回购房面积竞拍的企业由10家减少为6家,回购房竞拍从145轮进入白热化,成为中赫和融创的擂台战,两家企业交替举牌。由于耗时长,主持人王鹏不得不停下来喝两次水休息,竞报面积被两家企业迅速推高至15000平米。由于耗时过长,难分胜负,在场外观战的媒体、开发商此时也开始躁动,对这场万柳地块争夺战如此激烈表示意外。而一位央企开发商表示,本来以为溢价率会高一点,但没想到政府设置价格上限后,回购房的竞争会如此激烈,胜过广渠路15号地王的争夺。

中赫、融创两家企业大战182回合,最终在327轮由中赫报出1.64万平米的面积,成为胜利者。万柳地块的楼面价折合41500元/平米,创北京楼面单价新高。

万柳地王:赢家的诅咒

在温总理及中央政府有关部委反复强调坚持楼市调控政策不放松的背景下,7月10日,北京海淀万柳一块面积3.9万平方米的土地,“经过46轮竞价和326轮回购面积的竞拍”,以26.3亿元的价格被中赫集团名下的子公司中赫置地拍得。有人做过测算,扣除海淀区政府回购的面积之后,“这一地块可售商品房楼面地价目前约为4.29万元/平方米,创北京新的楼面单价新高,由此摘下北京今年的‘双料地王’”。

新地王的产生对于房地产市场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赢得这一地块的中赫置业又可能意味着什么?对于海淀区政府又意味着什么?诸如此类,颇值得玩味。

我们不妨首先分析中标对于赢家可能意味着什么。

西方有一个谚语:“赢家的诅咒(Winners curse)”,这也是本文以此为题的原因。赢家诅咒的大意是这样的:在竞标过程中,每一竞标者,都是根据自己对被拍卖的物品,即拍卖的标的物的估价出价的。显然,标的物的真实价值是观察不到的,这就是经常所说的信息不对称。也正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所有参加竞标的人既有可能高估标的物价值,也有可能低估标的物的价值。不论有多少人会高估,有多少人会低估,赢家一定是出价最高、估价最高者,因而赢家高估标的物价值的可能性最大。而做投资,如果支付的价格过高,就意味着投资的回报会过低,这就是所谓的赢家诅咒。

既然赢家高估标的物价值的可能性最高,那么赢得地王,未必是一件好事儿。“大龙地产(3.47,0.00,0.00%),50.5亿拿下了北京中央别墅区的天竺地块后,爆得大名,但因为迟迟未交地价款而被罚,公司股价也过山车了一番,其最终命运是被迫退地”。“最悲壮的呢?莫过于在苏州、无锡拿过地王的绿城,而今到了卖地卖股权的境地”。

我想,中赫置业之所以敢报出如此高的价格,最基本的动因,可能是对开发出来的商品房的售价的预计。中赫置业预计的销售价位,我们自然无从得知。但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公开数据,对此做一些估计。“万柳区域目前已是比较成熟的高档社区集中区域……区域内二手房均价已经接近6万元……万城华府等项目售价已经超过8万元”。根据这些事实,有人估计中赫置业万柳项目的定价将不低于10万元/平方米。

如果售价达到10万元/平方米,那么一套100平方米的公寓的价格将达到1000万元。要知道,根据我国现行的制度,我们最多拥有住房70年。这就意味着,我国的房价相当于一次性支付了未来70年的租金。1000万元的房款,拥有或租入70年,相当于每年支付的租金为1000万÷70,相当于每年的租金为14.29万元,每月的租金1.2万元!你愿意每月花1.2万元、每年花14.29万元租一套100平方米的“高档公寓”?

其实上面的这种算法是有问题的,我们付出1000万元一次性支付未来70年的租金,我们把钱存在银行还有利息呢,损失掉的利息,是不是相当于租金?如果考虑一次性支付1000万元损失掉的利息或投资收益,一次性支付未来70年的租金,相当于月租金8.3万元!

你愿意在未来70年间每月支付8.3万元的月租或一次性支付1000万元的租金租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70年?

显然,我不会。或许有人会,那这人一定是有钱人,并且是倍儿有面子、有身价的人。简言之,即使10万元/平方米或1000万元/套的价格是可能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在这一价位买得起。换句话说,中赫置业的万柳项目,不是为我们盖的,而是为有钱人盖的。或者说,中赫置业的万柳项目,只是针对有钱人这一细分市场,而不是针对整个市场。理解这一点之后,我松了一口气,看来,我们并不需要紧张,奢侈品涨价,并不意味着必需品会涨价。有钱人吃牛排,而我们吃大米。中赫置业提供的是牛排不是大米,牛排再贵,干我何事?

因此,看到地王,普通人并不需要紧张,楼市不会因为一个地王就急转直上的。

地王对地方政府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可以看两个事实,其一,“根据官方数据,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土地出让金仅为144.8亿元,同比下降55.7%。因此,在楼市已现回暖之时,顺势托热土地市场也成为政府部门的‘最佳选择’”。其二,“海淀区政府表示,拟通过此次万柳地区居住用地的上市交易来弥补六郎庄重点村搬迁整治的资金缺口”。

我终于理解了,在中央政府一声紧似一声的不放松调控的表态之后,为什么楼市呈现出回暖的迹象?如果楼市不回暖,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得不到保证,地方政府计划的或承诺的许多支出项目也成了“无米之炊”。原来回暖迹象,系地方政府一手导演。如果泡沫总要破灭,回暖是不是意味着推迟这一泡沫的破灭?如果是,那将是饮鸩止渴。

余丰慧:北京地王是对调控当头一棒

7月10日下午,经过46轮现场竞价和327轮回购房面积竞买,中赫置地最终以26.3亿元、1.64万平米回购房面积力压群雄摘得北京万柳地块,粗略计算,其可售面积楼面价达4.29万元/平米,成为新贵“地王”。

楼面价达4.29万元/平米是个什么概念呢?这一楼面价不仅排名北京住宅类地块的第一名,在全国也是第一。也就是说,温总理誓言“决不让房价反弹”的话音刚落,北京乃至全国的新“地王”就诞生了。

我们必须仔细分析北京诞生全国新“地王”背后的一些“细节”。北京的全国新“地王”是在“两限”情况下诞生的。一开始竞争就无比激烈,无奈延迟一周竞拍,而且限制溢价率在50%以内并且增加了配建回迁房面积的竞拍条件。这是“一限”。“二限”是在舆论压力下,国企房企的退出,舆论认为是国资委对国企房企提出了限制要求,这是“二限”。如果没有这“两限”,后果着实不堪设想。如此拿地冲动预示什么?预示着开发商预期楼市回暖将加速,房价将大举反弹。

结合当前成交量放大,百个城市房价环比上涨,一线城市楼市火热、价格反弹,可以说,北京诞生全国新“地王”绝对是威胁楼市调控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其影响将超乎人们的想象。北京敢于创出全国“地王”,那么,其他城市就敢于创出本地本省“地王”,房地产调控将命悬一线。“地王”是市场房价预期走高的集中反映,是给当前楼市调控政策当头一棒。现在只是口头强调“调控不动摇”已经没有效果,有关部门要拿出实际行动,“枪打出头鸟”,给一些地方政府以“颜色”,才能挽回市场以及民众对调控的信心。

人民日报:房企炒作地王误导预期推高房价

对于土地价格与价值相差不远、对整体房价带动效应不大的所谓地王,只是土地市场的正常表现,不必过多解读,更不必过度担忧。

北京万柳地块竞拍7月10日进行。不出业内预期,这个地块最终以上限成交,成为了新的地王。

虽然这块地王与以往不同,限定土地竞拍上限、配建保障房等要求都约束了土地价格无限上涨。但在楼市回暖的种种论调下,“地王”二字还是极大挑动了公众的神经。

实际上,最近关于地王的提法并不罕见。但是,对于这些地王并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土地价格与价值相差不远、对整体房价带动效应不大的所谓地王,只是土地市场的正常表现,不必过多解读,更不必过度担忧。

需要强调的是,商品房也是商品,没有永远上涨的商品才是合理的市场逻辑。具体在楼市中,2009年、2010年产生的地王,并不都成为了楼王。事实上,因为土地价格高昂,楼市遇冷而夭折的地王也不鲜见。

在当下的环境中,可怕的是借“土地回暖”的势头,一些房企加大土地投机的力度,媒体自觉不自觉炒作地王,给地王打上楼王的标签,插上楼王的翅膀,误导消费预期,从而推高房地产价格,影响调控大局。

不给地王插上楼王的翅膀,一方面,需要媒体加强责任意识。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信息比较混乱,市场对房价走势的预期出现一些变化,群众普遍担心房价反弹”的当下,不要拿个别地王价格与当下楼市进行简单对照。毕竟,土地变高楼,有一段时间周期;地王和楼王,也不能完全画上等号。

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遏制土地市场的投机行为,调整房地产开发结构。对个别“楼王企业”,专注于“重点城市”高端地产,频频拿下地王,各地政府在调控时应该有所侧重。

比如,除配建保障房提高土地竞拍成本外,是否还应以定价、税收、信贷等手段进行相应约束,防止这类企业在地王炒作中不当得利。这么做,可以防止房企产生投入越大、回报越高、毫无风险的错觉,一窝蜂涌向高端地产,不断推高楼王的“海拔”,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防止错误信息干扰楼市,请从别让人们产生“楼王拿地王,地王将变成新楼王”的联想开始。

实时评论

专家称万柳新地王仅是个案 限地价难限房价

中广网北京7月11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10日)下午,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二楼土地交易拍卖厅聚集了二百多名记者。“几经起落”的北京“准地王”海淀区“万柳地块”的竞价拍卖现场,再度成为社会焦点。包括万科、融创、华侨城在内的10家房企参加了地块的最后竞价。

26.3亿元与16400平方米回购房面积

万柳地块,地处北京西北三四环之间,邻近中关村(5.95,-0.01,-0.17%),紧邻地铁,交通方便,配套成熟,又在北大、清华、中关村三小等名校云集之地。因此,虽然总面积不大,规划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却因为地处北京高房价的核心区之一而广受关注。

然而更引人泛关注的是,这次拍卖是北京市首次采用竞价上限的办法来拍卖土地。具体做法是,如果多家企业的竞价达到预设上限,那么谁建的保障房多地块就归谁。

在现场,有五家开发商的报价达到26.3亿元的最高竞价。最终,中赫置地以承诺建设16400平方米保障房而赢得这块土地。

万柳地块,官方备注“六郎庄搬迁平衡资金用地”,建设用地面积38869.64平方米。由于此前北京市国土部门已经划定这次竞价的价格上限,虽然有46轮竞价,但这个过程显得顺利而直接,达到这个价格线的,也有五家房地产企业。

按照之前的约定,竞买报价一旦达到土地上限价格,拍卖方不再接受更高报价,转为在此价格基础上竞报配建回购房面积,由海淀区政府低价回购,作为安置用保障房。

最终,中赫置地以16400平方米的回购房面积竞拍成功,中赫上一次吸引关注,是其开发建设的“钓鱼台七号院”,是号称京城第一贵的楼盘,均价曾经达到13万/平方米。

专家称仅是个案

从5月30日,万柳地区居住用地项目以挂牌方式入市,到7月4日,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共收到了10份报价单,最高者出价19.56亿元。而昨天,最终成交的26.3亿的价格也创下了41%的溢价率。

地处北京西北三四环之间,临近中关村,教育资源充足,在“万柳地块”的周边,万泉华府、万泉新新家园等小区的二手房均价已经在房产中介广告中飙升到5万/平方米以上。更多的评论表示看好这块地可能缔造的高房价。

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江苏调研,谈到房地产市场,再次表明当前任务艰巨,一面要继续坚持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一面要推进保障房安居工程建设,而这一次北京万柳地块竞拍的“最高竞价”限制,也引起多方讨论。中国人民大学不动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况伟大表示,并不看好“限地价”对“限房价”的贡献。

况伟大:地价对房价的影响非常微弱,而房价对地价的影响非常显著,换句话来说,这个房价不是由地价决定的,地价对房价的影响根本就不显著,房价不是单单不是由成本决定的,它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而竞拍“配建保障房”的意义却被专家看重。

况伟大:他的意义可能就在,通过这个限价,让开发商能够从事一些社会性的活动,比如开发一些保障房,可能有这么一个作用。

北京“单价新地王”产生的消息已经被互联网广泛转载,政府制定拍地限价,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说,这仍是个案。

顾云昌:因为那里是北京市非常独特的地块,非常好的地块,这么好的地块这么好的区域可能会拍得高地价,所以政府做出这样决定,其他的几块不会这么做的。一些特定的地块,大家都在争,目的是为了控制房价。这是特定的地块,做出这样的举措,它是个案。

地王苏醒的背后 土地市场新一轮狂热或开启

或许在房地产调控时期高调亮相就是中赫置地的风格。昨日,中赫置地为拿下万柳地块而制造了北京市新地王。6月18日广州爆出的“地王”似乎是一个预兆,土地市场的新一轮狂热自此开启。《人民日报》发文《央企应推动楼市健康发展》,提出“价高者得”的市场竞争原则本身没错,这个“地王”央企不当,别的企业也会当。要求央企不要争夺“地王”。随后,保利在万柳地块竞拍前退出。

因为钓鱼台7号院项目而声名鹊起的中赫置地,经过46轮的激烈角逐,成为了最终得到万柳地块的“价格者”。高调亮相,或正是中赫置地的风格。当年钓鱼台7号院以北京最贵房亮相,牵出了开发商中赫置地,随后,还有媒体对中赫置地的开发资质作出质疑,但这些都没有改变中赫置地的行为方式。

中赫置地制造的万柳地王并不是个案,地王再现,正是当下土地市场迅速回暖的写照。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土地市场的回暖会缓解财政的燃眉之急,但需谨防土地市场过热,成为新一轮房价上涨的推手。

2009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土地市场持续升温,各地地王频现,周边二手房一夜之间每平米报价上涨数千元的情况并不少见。

万柳地王落定后,中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秘书长陈云峰发布微博表示,“面粉价格涨了,面包价格能不涨吗?万柳地王,成为一个新拐点:房价止跌向上,地价止跌开涨,楼市成交量放大。”

北京新地王带动周边房价上涨 小户型一夜涨20万

北京新地王万柳地块拍出后,周边二手房业主违约提价,一业主当晚将房价涨了20万元。

7月10日,海淀区万柳地区居住用地项目以26.3亿元的价格、配建16400m2回购房的条件,被中赫置地竞得。这一价格折合楼面价约4.42万元/m2,刷新了北京单价地王的纪录。

7月11日,记者走访了万柳区域。一家位于中关村(5.95,-0.01,-0.17%)三小附近的二手房经纪公司门店的店长穆先生向记者介绍,就在万柳地块高价拍出后,他所在的门店已经遇到两起“坐地涨价”的案例。“一个是在光大花园,业主本来报价是520万元,结果10日晚上带客户看房时,业主突然把价格涨到了535万元。另一个是在蜂鸟家园,一套50m2的小户型,本来在5月底已经以200万元的价格成交了,目前还没有过户。10日晚上,业主突然联系我们,说要违约,然后把价格提高到220万元。这两个业主,应该就是听说地王的价格以后,才坐地涨价的,要不然不会这么急。”\

时评:地王诞生为何谁也阻挡不了

北京万柳地块,毫无悬念地成为今年北京首块地王,也是此轮房地产调控以来北京首次出现的地王,注定也将成为一块备受诟病的地王。

这一地王来得不是时候。几天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强调,目前房地产市场调控仍然处在关键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做好调控工作,决不能让房价反弹。就在竞标开始当天,人民日报发表时评,呼吁国企不要参与竞标,党报为一块土地出让发表评论,这是极为罕见的。而在竞标现场,本来还有希望夺地的保利地产(微博)(12.80,-0.06,-0.47%)单方面发表声明,退出原因据称是“目前正值房地产调控关键期”,其回应喊话维护国企声誉的用心昭然若揭。

其实,即使没有国企参与,万柳地块早已注定成为地王。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北京市国土局已经推迟了该地块的竞标时间,并且为这块地设置了价格上限,应该说,方方面面都已经考虑到了此时推出这块地的敏感性,并且已经做了相应的准备。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设置任何附加条件,这块地的价格还会更高。

为何无力可以阻止地王诞生?从市场层面看,这块地确实是一块优质土地。早在开发之初,万柳地区就是海淀高端项目云集之地,经过多年的开发和经营,这个地段已经非常成熟,配套齐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周边分布着不少优质学校资源。在海淀附近,已经找不到这样优质的地块,而且,也已经几乎找不到在建在售的项目,这个地区的需求无处释放,目前周边二手房的均价已经达到了每平方米7万元。成交结果显示,这块地的溢价率只有43.6%,可谓傻子拿到都能挣钱,人为压低地价就像给人家送钱,因此谁也无法阻止它成为地王。

从政策层面看,房地产调控已经成为制造地王的推手。2010年全国两会刚结束,“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也是言犹在耳,北京一天之内连出三个“地王”,这不是开发商故意触碰高压线,也不是国企的错,而是对2008年房地产调控的报复性反应。虽然此次调控不同于以往,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商品房土地供应明显减少,势必助涨土地价格。各地今年频频松动调控措施,就是因为土地出让金少了,地方财政难以为继。同时,在打击投资投机性需求的同时,被抑制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积累了相当的动能,而房价实际并无多少下降,人们对于调控政策的心理预期正在改变。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房地产政策总是要变的,这已是屡试不爽的真理。一方面中国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中央政府已经开始微调预调,开始放松银根,增加投资,刺激需求,这助长了房地产调控即将放松的政策预期。实际也确实如此,作为目前无可替代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房地产依然肩负重任,很多人甚至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陷入下行风险,就是因为房地产调控,而要阻止经济下行,最终还要靠房地产。他们看准了中国经济的病根。另一方面,地方财政体制并无改变,房地产制度性建设也无进展,没有土地财政,很多地方政府就会山穷水尽,这也是地方政府冲撞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原因所在。今年又是各地党政大换班的一年,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可以预期的,很多人已把赌注押在换届上。事实证明,经过多次调控调教的开发商不仅具备了相当的经济耐受力和心理承受力,也已经熟悉了中国政治和中国经济的运行规律,熟悉了政策的套路,熟悉了房地产市场的博弈规律,他们是春江水暖时的鸭子。只要这一套东西不变,有谁能阻止地王诞生呢?又有谁会放弃可以下金蛋的地王呢?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日本等都阻止不了房地产业在崩溃的路上狂奔,中国多了一只看得见的手,也未必就能避免重蹈覆辙。其要灭亡,必先疯狂。这难道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高成本致北京19地王至今难解套 销售一年未回本

“目前,地王项目要么低价入市,要么不入市。如果入市不降价,很可能演变成一场拉锯战,市场不买账,房企死扛,资金实力不雄厚的开发商将被彻底套牢。”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坦言,地王项目难以解套,毕竟成本很高。

近日,随着万柳地王的一锤定音,沉寂许久的北京土地市场和楼市一同热闹起来,高端楼市也一下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实际上,2009年以来的北京地王多数在2011年上半年就已经入市。

据北京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入市的地王项目有19个,累计销售额约为446.46亿元,而这19个地王项目合计总土地出让金则达到了468.76亿元。这意味着这19个地王项目销售一年多,却尚未收回买地成本。

更值得一提的是,纳入上述统计的30块地王中,还有11个项目尚未入市,或者处在在建阶段,或者荒置,甚至房企干脆退地。

销售业绩惨淡

据上述统计数据表显示,从2009年5月21日到2010年3月17日这段时间内,北京合计有30块住宅类属性地块的溢价率超过100%,剔除个别已经退地及在建未销售的地块,合计入市地块为19宗,其平均溢价率也达到了164%。

据悉,除了像金茂府这样一年贡献给方兴地产年销售额一半以上的项目外,这些高价地王项目的销售普遍不乐观。其中,明星项目贡献的销售金额占土地成本比例较高,但多数项目销售金额占其土地成本不足50%。

据上述统计表显示,目前在售中信新城项目销售金额为16.67亿元。而该地块是2010年3月由中信地产于以52.4亿元拿下。2011年6月该项目入市,销售一年多之后,其销售金额仅占地价的31.8%。值得一提的是,中信城开盘定价仅为2.4万/平方米。对此,链家地产(微博)分析师陈雪认为,该项目以目前的定价,基本没有盈利空间。

而中海九号公馆项目目前销售金额为33.87亿元。而该地块是2010年1月21日由中海地产竞得,当时总价达到66.9亿元。2011年3月该项目入市,15个月的销售时间过后,该项目销售金额占土地成本为50.6%。

除此之外,据记者了解,保利地产(微博)(12.80,-0.06,-0.47%)旗下的保利东郡地王项目此前为了加速资金回笼,更是推出了17套特价房,每套房优惠甚至直逼100万元。“上海的中海长风地王项目几乎就是成本价入市,利润空间不大,换来了一些成交量。如果中海不促销的话,估计市场不会买账。”上海一位研究机构的分析师对本报记者表示,地王现在的命运很尴尬,成本价入市没什么利润,高价入市陷入“死穴”,销售业绩普遍惨淡,不但拖累房企的资金链,还会拉低其业绩。

拖延地王项目入市时间“实际上,入市地王销售业绩惨淡也促使一些开发商拖延地王项目入市时间,甚至有一些地王干脆处于荒置状态。”上述业内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

无独有偶,据记者了解,2009年6月由北京祈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17.4亿元竞得的通州九棵树地王也尚未入市。“正在挖坑。”一位消息人士向记者透露,“何时入市尚不好说,最快也要等到明年才能预售。”

此外,2011年6月,合景泰富旗下子公司广州丰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7.1亿元拍得了崇文门菜市场地王。现在一年过去了,该地块的入市仍遥遥无期。此前,合景泰富相关人士曾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因该地块属于商业项目,前期准备阶段较长,如果准备不足,仓促开工将会给项目造成负面影响。

不过,据记者了解,周围商铺租赁市场并不火爆,甚至有空置店面。有业内人士也向记者表示,该地块地价过高,即使项目入市后,收回成本周期也相对很长。

然而,即使地王的命运如此尴尬局势也仍未阻止开发商对优质地块的争夺,新近晋升地王的万柳地块就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业内人士纷纷担忧,地王的相继出现将会改变市场预期,对抑制投资需求不利,那么后市地王是否会频繁出现呢?

对此,陈雪认为,经历调控,开发商拿地已经逐渐回归理性,一味追求高价盲目拿地存在较大风险,尤其是高溢价地王,一旦市场有所转向,企业的压力也不言而喻。“从目前的土地市场价格来说,对于库存依然比较高的房企来说,除非少数优质地块,其他地块拿地的积极性依然不高。所以除万柳等个别优质地块外,其他区域再出现地王的可能性很小。”北京中原地产市场研究总监张大伟向记者表示。

万柳地王得主注册资本仅1.17亿 老板背景深厚

地王又来了。7月10日,经过46轮竞价和326轮回购面积的竞拍,备受瞩目的北京万柳地块最终以总价26.3亿元、溢价率40.9%花落中赫置地,扣除回购面积后,万柳地块可售商品房楼面地价目前约为4.29万元/平米,创北京新的楼面单价新高,由此摘下北京今年的“双料地王”。“地王”再现,2009年广渠路地王重燃楼市热情的“老故事”能否重演,如今已经成为业内人士争论的焦点。不过,在记者对业内分析人士的采访中,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地王”的出现将传导房价上涨预期、开发商资金缓解及土地市场升温等信号。

鏖战“地王”

北京土地交易大厅终于迎来了“久违”的火爆场面。7月10日下午3点,距离竞拍开始时间还有半个小时,土地交易大厅里已经熙熙攘攘挤满了企业代表以及前来观战的业内人士和媒体记者。人头攒动,关于竞拍企业的信息混杂着传言在人群中快速传播流动,成为开拍前最受欢迎的谈资。

下午3点半,竞拍开始。在参与竞拍的10家房企及联合体中,融创中国、华侨城、龙湖地产、中赫置地、懋源地产俨然成为主角,轮番举牌。招商地产(微博)(26.14,0.32,1.24%)、中冶、中化方兴、万科、中建和九龙仓联合体等一度被看好的央企反而成了“打酱油”的看客。“竞拍之前,保利最终宣布退出竞拍,其实就已经说明了央企的处境,在《人民日报》早上的严厉喊话下,央企今天应该都不敢轻举妄动。”现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代表对记者表示。

由于万柳地块设置了26.3亿元的最高限价,价格竞拍变得简单多了,仅经过46轮、用时8分钟,懋源地产的出价就达到了政府限价。但竞拍房企的踊跃却是显而易见的,尽管主持人多次提醒“请在我报出价格后再举牌”,但房企同时举牌报价的情况还是时常出现。

不过,接下来围绕回购房面积的竞拍却充满了火药味。参加回购面积竞拍的企业已经减少为融创中国、懋源地产、中化方兴、中赫置地和华侨城5家。

竞拍以100平米起拍、每轮增加50平米,一开始各方轮番举牌,在回购面积增加到8000平米的时候,此前表现积极的懋源和龙湖就已经退出了争夺。举7号牌的中赫和举12号牌的融创中国开始了“贴身肉搏”,交替报价毫不犹豫,都是一副志在必得的神情。

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战斗,场内的主持人不停地喝水但嗓音已经沙哑,场外的记者也渐渐失去了耐心,开始窃窃私语。最终,经过326轮次,中赫置地终于以16400平米艰难胜出。

根据规定,16400平米的建筑面积将由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以每平米1万元的价格回购。据记者计算,扣除回购面积,中赫置地可以出售的商品房部分楼面地价为4.29万元/平米。这已经接近同区段在售二手房的价格。

实际上,万柳地块占地面积38870平米,规划建筑面积77739平米,是中关村(5.95,-0.01,-0.17%)高档居住区万柳地区的最后一宗居住用地,本身就适合打造高端项目。伟业我爱我家副总裁胡景晖对记者表示,“万柳地块位置稀缺,拍出‘地王’是意料中事。”

注册资本仅1.17亿“卖北京城最贵的房,拿北京城最贵的地。”当中赫置地成功夺得万柳“地王”时,马上就有媒体记者给这个看似不是特别出名的房企“贴上了标签”。

中赫置地的名字引起业内的关注是在2011年5月。最高价30万元/平米的北京“天价楼盘”钓鱼台7号院,就是出自中赫置地之手。尽管中赫因此而收到了北京市建委的“违规罚单”,但是中赫置地致力于高端豪宅的名声却家喻户晓。

中赫置地的公开资料显示,中赫置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是中赫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中赫集团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以矿业资源和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多元化集团公司,注册资本仅为1.17亿元。

此外,据记者了解,中赫置地原来主要在河北做房地产,2005年进入北京以后,只运作了三个房地产项目,其中两个是北京的“北纬40度”项目和“钓鱼台7号院”,另一个项目在海南。一位了解内情的河北人士曾经告诉本报记者,“这个企业的老板是河北人,背景比较深。”

事实上,早在万柳地块开始挂牌之初,中赫置地就已经表现出了对这一地块的浓厚兴趣。“现在北京城区内适合做住宅的地块已经是一地难求,所以一旦有合适的地块推出来,我们会尽可能争取。”7月初万柳地块竞拍前期,中赫置地CEO孙鹏曾表示。

竞拍成功后,孙鹏也对媒体表示,万柳地块成为北京今年的“地王”并不意外。中赫在竞标之前,已做过精细测算,对该项目只追求合理利润,并将其打造成高端住宅又一力作。

尽管,按照竞拍价格,中赫置地可以出售的商品房部分楼面地价为4.29万元/平米,加上税费、建安和后期营销,万柳地块未来的项目每平米的成本就将超过6万元。这对于一般楼盘来说或许又是一个“天价”,不过按照目前钓鱼台7号院均价16万元/平米的价格来说,如果万柳项目开发成同品质楼盘,中赫仍然有利可图。

而据记者了解,钓鱼台7号院目前所剩房源已经不多,就在7月初,该项目还签约了一套16万元/平米、总价超过5600万元的住宅。“顶级豪宅目前在北京还是有市场的,尤其是地理位置绝版的楼盘,对于像中赫这样有豪宅开发经验的开发商,他们手中集中了一批客户资源。”伟业我爱我家副总裁胡景晖表示。

2009年的老故事“地王”重现江湖,掀起了业内对“老故事”的回忆。

竞拍现场,当中赫与融创竞相冲击高点、互不相让的时候,场外观战的记者和业内人士就纷纷议论,“当年中化方兴叫价广渠路15号地块那种激动人心的感觉又回来了。”

2009年6月30日,广渠路15号地块的竞拍现场,中化方兴不断举牌跟进,逐渐“逼退”对手,以40.6亿元夺得该地,也同时摘得了总价与楼面价双料“地王”桂冠。

而值得关注的是,在广渠路“地王”竞拍之前,北京楼市乃至全国楼市却是一片平静冷清。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09年3月份“国房景气指数”达到了自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

然而从2009年7月以后,各地“地王”频出,土地市场持续升温,“国房景气指数”也出现了明显的上涨。也正是从那时之后,全国楼市房价再度应声上涨,仅北京的房价就在2009年下半年突破了均价2万元/平米。

如今,2009年土地市场的老故事似乎又在重演。“地王”再现,或许正是当下土地市场迅速回暖的写照。

万柳地王落听后,中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秘书长陈云峰发布微博表示,“面粉价格涨了,面包价格能不涨吗?万柳地王,成为一个新拐点:房价止跌向上,地价止跌开涨,楼市成交量放大。”

而业内即便是较为保守的观点也认为,尽管万柳地块由于其自身条件优质,成为“地王”为意料中事,不能代表整个土地市场的回暖,但“天价地王”仍然将传导出房价上涨预期和楼市回暖及土地市场升温等利好信号。

不过,事实上,从近期土地市场表现来看,“万柳地王”却并非是个案。2012年6月份以来,全国土地市场都出现了一些高溢价、“地王”成交现象。从6月份恒大在广州以13.22亿夺得珠江新城地块开始,广州、上海、广西柳州等地就频现“楼板价地王”、总价“地王”或溢价率较高的土地成交。

究其原因,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表示,5月以来北京、上海等一线中高端商品住宅市场成交量的回暖,甚至一部分项目成交量出现井喷的现象,再加上降息降准等政策层面微调的因素,导致部分开发企业对于未来2-3年以后的高端楼盘市场又寄予希望。

敏感期的推地压力

不过,“地王”的出现,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则既是喜,也是忧。“从5月份开始,楼市成交有所好转,政府也希望土地市场的热度重燃,现在推出这一地块,不排除政府希望托热土地市场的目的。”业内分析人士陈剑波表示。

受楼市调控的影响,今年北京的土地市场一直是冷冷清清的,推出地块多数为底价成交或者流拍。根据官方数据,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土地出让金仅为144.8亿元,同比下降55.7%。因此,在楼市已现回暖之时,顺势托热土地市场也成为政府部门的“最佳选择”。

而事实上,在7月份前后推出“重磅”地块,也成为北京市国土局近几年的一贯作风。从2009年6月底的广渠路15号地块,到2010年7月初CBD核心区6地块,再到2011年CBD核心区剩余6地块,年中土地市场“暖场”已经成了惯性行为。

不过,在今年调控一直从紧的市场形势下,也不难看出北京市政府对“地王”的忌惮。原定于7月4日开拍的万柳地块,在竞拍前一天被突然“叫停”。竞拍现场,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代表对记者表示,“最高限价应该比一周前又有所变化了,北京市国土局将上限又调低了。”

无疑,相关部门的担心不言而明。当前正是楼市调控最敏感的时期,温家宝总理与中央各部门针对楼市调控频繁“喊话”。在此时拍出高价地,不仅将向市场传递与楼市调控精神相反的信号,而且也消解了调控力度。尤其是,从5月份开始,全国楼市“回暖”声音此起彼伏,楼市调控已经出现了“疲软”的信号。“现在是调控的敏感时期,中央对各地出现高价土地尤为关注,像这样热点地块的推出时机,需要尤其谨慎才行。”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的工作人员曾对记者表示。

姜广策与吕俊散伙

原从容投资基金经理姜广策微博宣布离职,并建议客户赎回相关产品。从容投资董事长吕俊微博回应此事,并召开发布会抖出二人决裂内幕。

姜广策简历

姜广策2010年4月加盟从容投资,担任从容投资业务合伙人、基金经理。在其加入从容投资前,有约3年证券行业投资经验。

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任元大宝来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医药行业主管;

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担任凯基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

2003年1月至2007年5月,担任广州百济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广东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制药博士后,中山大学有机天然药物博士;

吕俊简历

2007年11月创立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旗下20只产品,管理资产规模超过30亿。

2007年8月辞任上投摩根投资总监以及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基金基金经理务;

2004年4月-2007年8月吕俊管理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基金两年零327天,取得549%的涨幅,远超同期同类基金指数321%的表现;2005-10-11至2006-04-17管理上投摩根阿尔法188天,取得36%的收益,超越同类基金26%的表现。

2000年10月至2004年3月,在国泰基金管理公司任职;

2000年前平安担任证券资产管理部高级投资经理;

1999年获武汉大学MBA学位;

1995年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金融专业;

从容发布会揭决裂内幕姜广策称被诬陷将起诉

姜广策(微博)离职事件再度升级。昨日,从容投资董事长吕俊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原基金经理及合伙人姜广策私下为客户理财被公司发现从而导致其离职的事情原委,而姜广策则予以否认。

据吕俊介绍,姜广策通过王明伟的学生曾金晶介绍与王明伟相识,2010年11月20日王明伟将100万资金打入账户,并将账户和密码告诉姜广策,姜广策承诺给与王明伟6.5%的年化收益。

王明伟目前任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曾金晶目前为鼎锋资产医药研究员。

一年到期该账户共亏损27%左右,王明伟向姜广策追讨所承诺收益未果,最终找到从容投资公司,希望用姜广策的奖金或股份来补偿,从容投资发觉事态严重于3月23日全面停止了姜广策所有的账户操作权限。

吕俊:系姜广策个人行为

吕俊表示:“此事件与从容投资公司没有任何关联,完全是姜广策个人行为,私募公司主体上不属于‘利用非公开信息交易罪’,但是姜广策依然违反了和我们签订的劳动合同,我们保留通过法律手段起诉的权利。”

在发布会上吕俊公布涉及姜广策手机短信以及电子邮件的详细内容作为姜广策私下做‘老鼠仓’的证据,吕俊称所有这些证据来自于王明伟。

吕俊称:“大部分持有人是支持我们的,有的持有人听说姜广策离职了还很高兴,因为姜广策以前对待我们的客户态度很恶劣。”

吕俊声明:“姜广策从来不是我们的股东,他只是业务合伙人,能从某些业务上面参与分成,他不持有从容投资任何股份,所以姜广策的债主向我们索要的股份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姜广策:将就名誉损害起诉

针对吕俊的指责,姜广策表示:“怎么不说大点?我拉进从容投资的客户资金量有几千万,如果做老鼠仓怎么才一百万?他什么不能编?”

姜广策告诉记者:“这是他们最后一步,目的就是要把我从医疗基金中逼走,医疗基金有约十个亿的规模,未来的收益可能是几千万,当然要在熊市的末端把我赶走。”

姜广策讲到:“他们大半年前就布好局了,去年我找他们要医疗基金客户的合同他们不给,而且去年一分钱奖金都没有,一些管理费的固定收入也不跟我算,当我催得紧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搞事。”

对于下一步处理方式,姜广策告诉记者将准备就名誉上的损害进行起诉,他表示:“其实这个事情很简单,只要王明伟表态没有这个事情,看他们能说什么,我会把这件事交给律师去处理。”

王明伟:与姜广策没有矛盾

在从容投资的声明中,王明伟是提供相关资料的关键人物。

针对吕俊召开的发布会,王明伟表示:“这是姜广策和吕俊不期分手之后要承担的后果,姜是有担当、讲信誉的人,我和姜广策没有矛盾。”

对于从容投资的发布会,王明伟称:“老总不去关心投资者人权益却对曾经立下大功的旧臣进行攻击,我对吕俊的做法不敢恭维。”

王明伟称:“姜广策自己独立出来做,老板自然有想法,姜广策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接下来我会支持他与欧洲最大的健康产业基金合伙。”

王明伟未就手机信息及邮件资料细节做过多回应。

姜广策与从容创始人吕俊散伙呼吁投资人赎回

新浪财经讯今日上午,原从容投资合伙人、基金经理姜广策(微博)宣布,因与创始人吕俊(微博)投资理念分歧,从即日起离职,并建议从容医疗基金客户赎回。

姜广策微博称,“由于与从容公司吕俊、郑莹夫妇在价值观、投资理念以及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无法调和,本人即日起离开从容公司,建议从容医疗基金客户考虑赎回,赎回之后只要愿意我仍将继续为您负责投资顾问,不收任何费用。”

姜广策对新浪财经表示,之前共管理从容投资公司6只阳光私募基金。据统计,从容投资共计发行19只产品,姜广策管理产品占所有产品数量的近1/3。姜广策称,此前从容投资另一位基金经理魏延军的离职,与创始人吕俊不无关系。他透露,离开从容投资后,将谋求另立门户,继续从事资产管理工作。

新浪财经连线从容投资创始人吕俊,截至发稿前,吕俊手机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此前有私募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指出,姜广策对医药股长期看好,认为去年4季度到几年以来医药股的随着估值调整已经再次进入投资区域,吕俊则从机构博弈的角度出发,认为机构普遍超配医药股的情况下,这一板块不可能有超额收益。

公开资料显示,姜广策于2010年4月加盟从容投资,担任从容投资业务合伙人、基金经理。姜广策为广东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制药博士后,中山大学有机天然药物博士;2003年1月至2007年5月,担任广州百济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担任凯基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任元大证券大中华区医药行业主管。

从容投资:免职姜广策是因其不满公司风控制度

昨日原从容投资合伙人、基金经理姜广策(微博)微博公开宣布离职,从容投资董事长吕俊(微博)随即也通过微博回应此事。昨日晚间,从容投资官方网站发布一则《关于从容医疗信托更换基金经理的情况说明》,进一步向投资者解释从容医疗信托基金更换基金经理的原因。《情况说明》解释了姜广策被免职是因为“由于恶劣的市场环境和整个医疗上市公司股价的持续下跌,触发了风险控制机制。”其个人“不满公司的风控制度”故“只能将其免职”。

昨日原从容投资合伙人、基金经理姜广策通过新浪微博宣布,因与创始人吕俊投资理念分歧,从即日起离职,并建议从容医疗基金客户赎回。

随后新浪财经电话财富从容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吕俊了解事情情况,吕俊称,作为从容投资公司的掌门人,必须对所有产品的业绩负责。由于基金经理业绩持续不佳,遂调配新的医疗基金经理三周前上任,与原基金经理姜广策共同管理相关产品。但基金经理认为此举缩小了其投资权限,所以作出离职决定。他本人对此深表遗憾。(贺韬)

以下为从容《说明》全文:《关于从容医疗信托更换基金经理的情况说明》

尊敬的客户:

从容医疗系列信托自2010年6月成立以来,运行已经接近两年。去年以来,由于恶劣的市场环境和整个医疗上市公司股价的持续下跌,触发了风险控制机制。一些止损指令被强行执行。我们认为,如果没有这些风险控制措施,信托产品的净值将遭受更大的损失。因此,为了客户长远利益,这种坚持是绝对必要和不容挑战的。个别基金经理不满公司的风控制度,拒绝自我约束,做出过激行为,非常令人遗憾。公司只能将其免职。

现在,公司已经任命了新的基金经理,风险控制制度将一如既往地得到严格执行。并且,为了适应在医疗股票没有表现期间的市场,考虑有限制地扩大医疗基金的投资范围。在此基础上从容医疗系列信托的业绩一定能有新气象。

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2012年3月26日

附从容医疗系列信托产品公告:

为加强改善从容医疗系列信托产品(以下简称“基金”)的业绩表现,公司增聘涂畅先生担任从容医疗基金基金经理。同时免去姜广策先生基金经理职务。涂畅先生将与吕俊先生共同管理医疗基金。

涂畅先生金融从业经验18年,自2008年加入“从容投资”,任医药行业研究员,医疗小组主管等职务。此前,涂先生曾先后服务于珠江基金管理公司、泰达宏利基金管理公司,让我们祝愿涂畅为从容医疗基金客户带来新的气象!

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从容内讧升级 吕俊曝姜广策疑存老鼠仓

在姜广策(微博)离职四天之后,从容投资董事长吕俊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再次将他们之间的矛盾升级。

3月30日上午11点左右,在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从容资产管理公司的一间会议室,吕俊一脸严肃地出现在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微博)》在内的媒体记者面前。“今天开这样的发布会,心情很沉重,但有些事情还是要向大家讲清楚,要向投资者讲明白。”吕俊以这样一句开场白开始了这场记者招待会。根据吕俊提供的材料,因为姜广策个人行为,最终导致了两人之间矛盾的爆发。

根据吕俊口述的“事实”,就在上一周,一位在医药界拥有较高地位的专家(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王明伟)找到吕俊,向吕俊公布了他与从容医疗基金经理姜广策之间委托理财的很多材料。

这是一堆姜广策与王明伟之间关于委托理财的往来短信和邮件。根据这份材料,王明伟将一笔100万元的资金委托给姜广策在二级市场进行运作。姜广策同时向王明伟承诺,每年将保证至少6.5%的收益。具体时间为2010年11月20日至2011年11月20日。如果达不到业绩,姜广策将自掏腰包补上。但由于2011年整个A股市场一路下行,医药板块更是下跌严重,姜广策管理的这笔资金最终出现了亏损。为此,姜广策用短信的方式向王明伟表示,在行情即将到来前,“到时给您优先操作”。

姜广策与王明伟之间的往来邮件,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10月。

材料显示,这笔资金总额为100万元,是王明伟所在课题组的经费。在两人达成委托理财协议后,王明伟根据姜广策的指导,在中原证券上海大连西路开设股票账户,手续费为万分之五。据吕俊透露,经过1年多的运作,该账户最终出现20%以上的亏损。

根据吕俊提供的资料,虽然往来邮件都显示是姜广策本人和王明伟之间,但是却通过第三人曾金晶和王明伟签署了书面协议。正是由于这份协议的存在,王明伟因而认为姜广策承诺保底,就应该兑现,但遭到姜广策拒绝。王明伟最终找到从容公司,也是希望通过冻结姜广策在从容的股权或者扣押工资弥补损失。

不过吕俊表示,姜广策并没有从容公司的股权,双方只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姜广策拥有的只是他所管理几只产品业绩分红的权利。但是由于去年产品出现亏损,因而也就不存在分红。

吕俊表示,姜广策在帮助王明伟进行股票投资的过程中还存在老鼠仓行为,比如在沃森生物(40.530,-0.28,-0.69%)上。“但是这并不能说是从容的老鼠仓。”吕俊一再强调,王明伟向吕俊告知这件事后,公司随即就停止了姜广策所有权限,姜广策也随即向公司辞职。

据网站介绍,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由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共同投资建设,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新药筛选中心。作为公共技术平台,国家新药筛选中心面向全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药企业提供样品筛选和专业咨询服务。

吕俊还表示,姜广策在操作从容医疗基金时,精力并没有全部花在对基金的管理上,他同时还在从事一些PE活动。一份2011年1月10日的邮件支持了姜广策同时在从事PE投资的事实。“我们很痛心,但是痛定思痛,还是不应该对客户隐瞒。因为隐瞒对客户的信心、对公司的名誉都有损坏,但是必须尊重客户的知情权。”吕俊对记者说,“公布这个真相,不是为了对付谁,只是为了给客户一个选择权利,相信客户是理性的,能够独立判断。”

从容发布会揭决裂内幕姜广策称被诬陷将起诉

姜广策(微博)离职事件再度升级。昨日,从容投资董事长吕俊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原基金经理及合伙人姜广策私下为客户理财被公司发现从而导致其离职的事情原委,而姜广策则予以否认。

据吕俊介绍,姜广策通过王明伟的学生曾金晶介绍与王明伟相识,2010年11月20日王明伟将100万资金打入账户,并将账户和密码告诉姜广策,姜广策承诺给与王明伟6.5%的年化收益。

王明伟目前任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曾金晶目前为鼎锋资产医药研究员。

一年到期该账户共亏损27%左右,王明伟向姜广策追讨所承诺收益未果,最终找到从容投资公司,希望用姜广策的奖金或股份来补偿,从容投资发觉事态严重于3月23日全面停止了姜广策所有的账户操作权限。

吕俊:系姜广策个人行为

吕俊表示:“此事件与从容投资公司没有任何关联,完全是姜广策个人行为,私募公司主体上不属于‘利用非公开信息交易罪’,但是姜广策依然违反了和我们签订的劳动合同,我们保留通过法律手段起诉的权利。”

在发布会上吕俊公布涉及姜广策手机短信以及电子邮件的详细内容作为姜广策私下做‘老鼠仓’的证据,吕俊称所有这些证据来自于王明伟。

吕俊称:“大部分持有人是支持我们的,有的持有人听说姜广策离职了还很高兴,因为姜广策以前对待我们的客户态度很恶劣。”

吕俊声明:“姜广策从来不是我们的股东,他只是业务合伙人,能从某些业务上面参与分成,他不持有从容投资任何股份,所以姜广策的债主向我们索要的股份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姜广策:将就名誉损害起诉

针对吕俊的指责,姜广策表示:“怎么不说大点?我拉进从容投资的客户资金量有几千万,如果做老鼠仓怎么才一百万?他什么不能编?”

姜广策告诉记者:“这是他们最后一步,目的就是要把我从医疗基金中逼走,医疗基金有约十个亿的规模,未来的收益可能是几千万,当然要在熊市的末端把我赶走。”

姜广策讲到:“他们大半年前就布好局了,去年我找他们要医疗基金客户的合同他们不给,而且去年一分钱奖金都没有,一些管理费的固定收入也不跟我算,当我催得紧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搞事。”

对于下一步处理方式,姜广策告诉记者将准备就名誉上的损害进行起诉,他表示:“其实这个事情很简单,只要王明伟表态没有这个事情,看他们能说什么,我会把这件事交给律师去处理。”

王明伟:与姜广策没有矛盾

在从容投资的声明中,王明伟是提供相关资料的关键人物。

针对吕俊召开的发布会,王明伟表示:“这是姜广策和吕俊不期分手之后要承担的后果,姜是有担当、讲信誉的人,我和姜广策没有矛盾。”

对于从容投资的发布会,王明伟称:“老总不去关心投资者人权益却对曾经立下大功的旧臣进行攻击,我对吕俊的做法不敢恭维。”

王明伟称:“姜广策自己独立出来做,老板自然有想法,姜广策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接下来我会支持他与欧洲最大的健康产业基金合伙。”

王明伟未就手机信息及邮件资料细节做过多回应。

吕俊微博回应姜广策离职 称基金经理业绩不佳

从容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吕俊(微博)回应姜广策(微博)离职事件称,基金经理业绩不佳,减小投资权限,去休息思考一下,对个人对公司都更好。新的医疗基金经理、医疗研究组主管已经走马上任。

吕俊微博称,“我们的眼中只有客户的净值增长,基金经理业绩不佳,减小投资权限,去休息思考一下,对个人对公司都更好。我们的医疗研究组主管,新的医疗基金经理已经走马上任了。让我们祝愿他能给从容医疗基金带来新气象!”

今日上午,原从容投资合伙人、基金经理姜广策宣布,因与创始人吕俊投资理念分歧,从即日起离职,并建议从容医疗基金客户赎回。

新浪财经第一时间连线从容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吕俊,吕俊称,作为从容投资公司的掌门人,必须对所有产品的业绩负责。由于基金经理业绩持续不佳,遂调配新的医疗基金经理三周前上任,与原基金经理姜广策共同管理相关产品。但基金经理认为此举缩小了其投资权限,所以作出离职决定。他本人对此深表遗憾。

好买基金的数据公布了姜广策在任期内管理的6只基金中的其中5只净值回报情况。截至2012年3月16日,从容医疗净值回报自2010年6月30日至今净值回报0.65%;从容医疗精选净值回报自2011年3月15日至净值回报-12.54%;从容医疗2期自2010年10月11日至今净值回报-25.52%;从容内需医疗3期自2011年2月11日至今净值回报-26.56%;从容5期自2011年1月25日至今净值回报-22.26%。

据了解,接替原基金经理姜广策的新医疗基金经理、医疗研究组主管为涂畅。据公开资料显示,涂畅从业18年,最早在广州珠江基金公司担任投资经理。此后,涂畅在湘财荷银基金(现泰达宏利)担任交易总监,2007年加盟从容投资。涂畅出身医药世家,父亲是解放军某医院的专家,少将。母亲退休前也是医生。他本人一直在研究医药医疗行业,在从容投资负责管理整个医疗医药研究小组。

公开资料显示,吕俊为武汉大学硕士,16年以上证券从业经验。现担任从容投资董事长、合伙人。曾任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投资总监,中国优势基金经理;国泰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等职。创立从容投资后荣获首届中国“金牛阳光私募管理公司”奖,首届中国阳光私募最佳管理人“金樽奖”,第二届中国最佳私募基金“长期优胜奖”等奖项。目前负责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及系列信托产品投资管理。

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由吕俊于2007年11月创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投资管理,投资咨询等。公司拥有11人的投研队伍,旗下产品19只,基金经理3位。

姜广策代客理财经过

2010年8月后,姜广策通过王明伟的学生曾金晶介绍,与王明伟相识。王明伟目前任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曾金晶目前为鼎锋资产医药研究员。

而后,曾金晶陪同王明伟在中原证券大连西路营业部开设股票账户,手续费为万分之五。

2010年11月20日王明伟将100万资金打入账户,并将账户和密码告诉姜广策,姜广策承诺给与王明伟6.5%的年化收益。具体时间为2010年11月20日至2011年11月20日。如果达不到业绩,姜广策将自掏腰包补上。此事通过第三人曾金晶,二人签署了书面协议。

由于2011年A股市场一路下行,医药板块更是下跌严重,姜广策管理的这笔资金最终出现亏损,一年到期该账户共亏损27%左右,王明伟向姜广策追讨所承诺收益。为此,姜广策用短信方式向王明伟表示,在行情到来前,“到时给您优先操作”。

王明伟最终找到从容投资公司,希望通过冻结姜广策在从容的股权或者扣押工资弥补损失。从容投资于3月23日全面停止了姜广策所有的账户操作权限。

吕俊表示,姜广策在帮助王明伟进行股票投资的过程中还存在老鼠仓行为,比如在沃森生物上。“但是这并不能说是从容的老鼠仓。”吕俊一再强调,王明伟向吕俊告知这件事后,从容公司随即就停止了姜广策所有权限,姜广策也随即辞职。[详细]

以上经吕俊发布会实录、曾金晶所写的《情况说明》及相关媒体报道整理而成,并不意味着事实认定。

阳光私募靠领军人物押宝 业绩难持续受诟病

私募那些事儿之从容投资篇

著名私募明星吕俊与其前合作伙伴姜广策(微博)反目成仇,并以极端的方式决裂。在经历了野蛮扩张之后,千亿阳光私募问题随之出现——内讧不断上演、业绩滑坡引发的投资者抗议及老鼠仓不时发生……

这是一个分手的季节!

3月底,上海从容投资(下称“从容投资”)的两位高层,创始人吕俊与旗下系列医疗基金投资经理姜广策,以极端争吵的方式拉开了分手的序幕,这是阳光私募基金迄今为止最激烈的分手方式。

在这前后,素有“中国巴菲特”之称的但斌(微博)所在的东方港湾,及私募明星基金经理曾昭雄所在的合赢投资,也出现了创始人分家的现象。

创始人的分家、业绩的沉浮及老鼠仓阴影的笼罩,在经历了由百亿到千亿的野蛮成长之后,阳光私募走向规范化所面临的依然是漫漫长路。

从容投资极端内讧

从容投资的内讧曝光起始于姜广策的微博。

姜广策在微博上表示,“由于与从容投资吕俊、郑莹在价值观、投资理念以及为人处世的巨大差异无法调和,本人即日起离开从容公司,建议从容医疗基金客户考虑赎回,赎回之后只要愿意我仍将继续为您负责投资顾问,不收任何费用。”

在“从容医疗基金”的创建管理上,姜广策和吕俊均有美好的回忆。

由姜广策担任基金经理的“从容医疗1期”,在2010年6月成立,短短半年之内涨幅达到46%,位列当年私募排名的第6位。作为公募、私募界第一只以医疗行业为投资领域的基金,该产品一时风光无二。

第一只医疗基金的成功,让从容投资尝到了甜头,从容投资相继推出了5款医疗行业基金,成为行业内该产品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

不过,蜜月期是短暂的,2011年,市场大跌,医疗行业股票首当其冲,从容投资系列医疗基金也跌回原形。根据从容投资的网站,截止到3月23日,6只医疗基金的单位净值均在面值以下,最大的亏损幅度接近30%。

对于管理规模约30亿元的从容投资而言,医疗系列基金的规模在10亿元以上,至少占据从容总规模的三分之一,姜广策呼吁客户赎回,对吕俊创建的从容投资而言,可谓致命的一招。

面对姜广策的微博爆料,吕俊方面也不甘示弱。

随后,吕俊公开表示,姜产品业绩不佳,暂时休息对客户、对公司和个人都是好事。

此后的3月30日,从容投资更是召开新闻发布会,指责姜广策在担任医疗基金的投资经理期间,存在私下的代客理财行为,为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王明伟理财并承诺保底保收益,因市场不好出现亏损被追讨,此外,吕俊还透露,姜广策自己还进行了PE投资,这不符合从容投资与其签订的合同。

吕、姜之争把阳光私募的内部分歧演绎到了极致。

2012年初,有“中国巴菲特”之称的但斌,其背后的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与另一创始人钟兆民的分家过程中是以友好的方式结束。

3月初,合赢投资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曾昭雄,告别合赢投资另立新的阳光私募,经与大股东达成共识,带走3只阳光私募产品。

新价值罗伟广的业绩浮沉

流星划过天空的美丽是短暂的。阳光私募亦然,在这行业,最被人诟病的是业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按照国金证券(12.70,-0.04,-0.31%)研究所的统计,早在2010年,阳光私募的规模超过1000亿元。不过,这个行业业绩的分化却超出想象。

四年下来,除了重阳投资、星石投资等长期业绩表现不错外,不少阳光私募的业绩表现没有持续性。

比如,由云南信托发行的、在2008年排名第一的“中国龙精选”,次年表现靠后。

此后新价值的投资总监罗伟广、泽熙投资的投资总监徐翔等,均享受了登顶的风光,也尝到了一度跌至谷底的落寞。其中最典型的是新价值的罗伟广。

在2009年,新价值旗下的“新价值2号”以192%的涨幅位列第一名,超过公募头名王亚伟116%,次年,罗伟广继续保持了较高水准,大盘下跌14%,新价值旗下基金也远远跑赢了指数。

2011年可谓是罗伟广的黑色一年,重仓的股票频频遭遇业绩地雷暴跌,在2011年中期跌幅超过25%,年中旗下的产品亏损超过20%,在所有私募中排名靠后。

在此业绩下,新价值承受了来自各方的压力。有媒体报道,作为新价值托管机构的平安信托,其客户经理曾建议客户赎回产品。

据称,在银行渠道方面,也有银行的客户经理和支行行长,曾经推荐客户购买了新价值的信托产品,最终引发比较大的亏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并致电直接质问罗伟广。

凭心而论,以2009年、2010年和2011年计算,罗伟广管理的产品业绩并不差,但一度的业绩低迷让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这与目前的私募投研体系有关。

一般而言,阳光私募基金是由领军人物担任投资总监,整体的研究能力并不强,往往凭借领军人物的市场感觉和宏观把握,这种押宝个人专业判断的方式,不可避免会出现误判。

这与公募基金差别甚大。即便是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其研究员也在20人以上,在行业覆盖、策略研究上建立了完备的团队和体系,这是大多数阳光私募难以望其项背的团队配备。

特别是,当业绩不好时,他们还得直接面对投资者的责问,这种故事发生在不少阳光私募身上,比如,在阳光私募举行的投资策略会上,不时有客户起来对业绩过去的不佳表示怀疑。

而业绩的变动直接带来了私募的洗牌,清盘的基金急剧增加。据私募排排网统计,2011年全年累计清盘的阳光私募产品数量达187只,其中,非正常清盘的产品数量达51只,占比27.27%。

老鼠仓难以追责

这是一个游离在证券监管边缘的领域,也是一个老鼠仓高发地带,凭借其隐秘的手法令人更难以发现。

自成立以来,阳光私募产品由信托公司发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规定,其由中国银监会监管,但扮演投资顾问的阳光私募资产管理公司监管却是一片空白。

如此一来,其规范性难以保证。

比如,实力较弱的阳光私募,则是另一种玩法:无力聘请研究员的阳光私募基金,会选择一些大型机构的研究员推荐股票、由后者提供消息、在获利后支付咨询费的方式维持经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堪比老鼠仓的行为。

2011年底,本刊曾报道了在湖北的一家阳光私募湖北国贸盛乾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国贸盛乾”)涉嫌违规。

成立于2008年的国贸盛乾,发起了一只阳光私募产品,先是买入某只股票,然后由关联公司出面,组织证券分析师、互联网专家出具研究报告,以达到拉抬股价获利的目的。

在这之前,知名的阳光私募深圳三羊公司,在2009年被深圳证监局公布不具有证券合法经营业务资质。

此后,三羊受托的阳光信托在2010年被清盘。

接着,2010年底,前公募明星基金经理李旭利,在转投阳光私募之后被查,主要涉及其在公募期间利用非公开信息炒股,而其在私募期间的行为则不受监管。

据媒体报道,李旭利在转投私募之后,依然有不少个人账户交易是先于或者同步于私募大资金的买入,但目前的法律对这一行为无法进行追责。

这些尚待正在修订中的《基金法》给予规范。

斩断阳光私募利益输送之手

3月中旬,娱乐圈上演了一出赵文卓、甄子丹“隔空对阵”大戏;3月底,金融圈则发生了姜广策(微博)、吕俊“决裂门”事件。两个事件演绎得均十分精彩,且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各自所属行业里的“潜规则”。

娱乐圈里的事,由于不甚了解,所以我绝对是“打酱油”的;但金融圈里的事,笔者还是比较关注的,并且从中咂摸出了一点味道。

3月26日上午9时,原从容投资合伙人、基金经理姜广策的一条微博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炸响。他宣布,因与创始人吕俊投资理念分歧,从即日起离职,并建议从容医疗基金客户赎回;10时许,从容投资董事长吕俊回应称,“基金经理业绩不佳,减小投资权限,去休息思考一下,对个人对公司都更好”;11时许,姜广策发布微博反称吕俊业绩不佳;当日晚间,从容投资官网公告解释,更换基金经理原因其个人“不满公司的风控制度”故“只能将其免职”。姜广策离职四天后,3月30日上午,吕俊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其与姜广策决裂内幕,称姜广策在帮助王明伟进行投资过程中还存在老鼠仓行为;针对指责,姜广策表示从容投资想搞坏自己名声,将准备就名誉上的损害进行起诉。事件的核心人物王明伟表示,“我和姜博士没有任何矛盾,姜应该没有问题,我会支持他与欧洲最大的健康产业基金合作”,并指责从容投资新闻发布用心不良。进入4月,在王明伟力挺姜广策之后,吕俊沉默了,但姜广策还在发言。4月4日夜,姜广策在自己的博客上又挂出了一篇《

报医疗基金投资者书

》,继续公开谈及这一决裂事件。

双方的剑拔弩张,令私募基金业充斥着躁动的气氛。撇开姜广策、吕俊两人的是非不谈,这件事本身已似乎透露出私募基金业的一个“潜规则”——私募基金经理可以接私活,并且目前并无明确的法律法规限制。

据笔者了解,在不少大型私募公司内部,有能力的研究员背后都有少则数百万,多则数千万的关联资金,私募基金经理在工作之外从事投资或代客理财。换句话说,私募基金经理通过接私活,完全可以做到拿客户的钱为自己抬轿子,形成顺畅的利益输送。

公平交易一直是阳光私募行业的一个软肋,毕竟很多私募基金经理都是从地下私募开始做到阳光化的。按理说,不管阳光私募还是专户理财,委托人利益是要首先保障的。但问题是,阳光私募发展壮大了后,就不能监控投资顾问把自己的利益摆在了这两块利益之上。

如此来看,不管违不违规,私募基金经理都不应该“接私活”。对此,市场各方都已经投出了反对票。

大多数第三方投研机构在调研私募基金的时候经常会问,“你现在除管理阳光私募产品之外,还管专户理财产品吗?”如果有,通常不能给该管理人加分,因为这通常意味着严格的公平交易规则、防火墙机制和交易技术方面的处理等等。

笔者认为,私募基金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可从两个层面去化解:

其一,对于大型的私募基金,监管层的适当监管很必要,要像对待公募基金“老鼠仓”的零容忍一样。原全国人大财经委证券法、信托法、基金法起草工作组组长王连洲(微博)指出,由于私募基金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难以获得法律的有效保护,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存在一定风险。“私募基金需加大透明度,对私募基金进行适当监管很有必要。”目前,阳光私募管理的资金总规模已突破了1600亿元,在制度建设上根除行业顽疾、合法合理地保护众多阳光私募投资者的权益迫在眉睫。

其二,小型私募基金要靠市场的净化机制,拔掉这颗毒瘤。如果私募基金总是从委托人口袋里捞钱,久而久之就不会有人再信任它、委托它,没有了生存的条件,这些想三想四的小型私募基金自然会被淘汰掉。

姜广策吕俊决裂始末

3月26日9:09,原从容投资合伙人、基金经理姜广策发布微博宣布:由于与从容公司吕俊、郑莹夫妇在价值观、投资理念以及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无法调和,本人即日起离开从容公司,建议从容医疗基金客户考虑赎回。

3月26日1小时后(10:10),从容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吕俊发布微博回应姜广策离职事件称,基金经理业绩不佳,减小投资权限,去休息思考一下,对个人对公司都更好。新的医疗基金经理、医疗研究组主管已经走马上任。

3月26日11:04,姜广策在回复网友微博时说,如果说业绩的话,吕俊自己早就该辞职了,不过我还是祝福从容公司,希望公司顺利发展,毕竟私募的生存空间本来就不大,自己更需努力,决定业绩的除了人以外,公司治理结构,领导个人特质等等同样重要。

3月26日23:06,从容投资官方网站发布一则《关于从容医疗信托更换基金经理的情况说明》,称姜广策被免职是因为“由于恶劣的市场环境和整个医疗上市公司股价的持续下跌,触发了风险控制机制。”其个人“不满公司的风控制度”故“只能将其免职”。

3月30日10:59,从容投资董事长吕俊召开新闻发布会,再次将他们之间的矛盾升级。记者会公布了其与姜广策决裂内幕。吕俊表示,姜广策在帮助王明伟进行投资过程中还存在老鼠仓行为,“但是这并不能说是从容的老鼠仓。”吕俊一再强调。

3月30日11:13,姜广策微博:“其实这个事情很简单,只要王明伟表态没有这个事情,看他们能说什么,我会把这件事交给律师去处理。”

4月4日22:33,姜广策微博:世事无常,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十个亿基金的巨大潜在收益致使人心思变合作难再。“谁为为之?孰令听之?”那钟子期已死,我这伯牙也只好不复鼓琴了。

4月9日18:47,姜广策微博表示:和王明伟主任一起接待了欧洲规模最大的专注于生物医药投资的基金LSP公司掌门人一行,LSP计划在中国设立医药基金并将欧美一批医药产品和技术引进中国,在其看来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和医改投入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医疗基金大有可为。(赵学毅整理)

姓名:姜广策

身份:原从容投资业务合伙人、基金经理

现状:已于3月26日离职从容投资

简介: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任元大证券大中华区医药行业主管;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担任凯基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2003年1月至2007年5月,担任广州百济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制药博士后,中山大学有机天然药物博士。

姓名:吕俊

身份: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现状:正常工作

简介:2007年8月辞任上投摩根投资总监以及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基金基金经理务;2004年4月-2007年8月吕俊管理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基金两年零327天,取得549%的涨幅,2005-10-11至2006-04-17管理上投摩根阿尔法188天,取得36%的收益,超越同类基金26%的表现。报医疗基金投资者书

前医药基金经理牛马走姜广策再拜各位投资者足下:

古语有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在下此刻正以如此这般郁闷的心情跟各位医疗基金的投资者交流,这封信的开头模仿司马迁的名篇《报任安书》,不过与司马迁当时所受的奇耻大辱以及各位投资者所无辜遭受的损失相比,我的这点小小是非对错简直不值一提。

回想当初开创医疗基金时,合作者三顾茅庐言辞恳切,而我本一外资券商之分析师,并不求闻达于资本市场,然其猥自枉屈,遂慨然而出,当医疗系列基金发行时,我一个一个城市跑,一场场路演的交流,勤勤恳恳不辞劳苦,有时甚至一天飞两个城市,我自己的朋友的钱也出于对我完全的信任而投入数千万元,然则世事无常,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十个亿基金的巨大潜在收益致使人心思变合作难再。“谁为为之?孰令听之?”那钟子期已死,我这伯牙也只好不复鼓琴了。

思考良久觉得该给各位投资者一个交代,医疗基金的发起确实是看好未来中国医疗行业的巨大发展空间,目前A股医药医疗板块的相关股票数量已接近200家,处于在审和待披露的医药股还有数十家,未来三五年中医药板块仍将继续膨胀,很可能会像美国那样,医疗保健板块成为市值前三大的行业之一,而其中各细分行业龙头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企业发展空间和投资回报不可限量。过去一年医药板块的不佳表现仅是行业政策的短期扰动,甚至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段时间的压力更有助于观察和寻找优秀企业,投资者切不可因短期的不佳而丧失长期的信心。

太史公曾言: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在下不敢妄称自己为君子,但始终愿意以太史公的名言提醒自己,我相信只要努力坚持下去,市场会发现,时间会证明。王守仁先生的“致良知”将是最终的制胜之道。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祝各位投资者一切安好。

吕俊公布决裂内幕:姜广策为官员炒股亏损被追责

从容投资董事长吕俊(微博)与原合伙人姜广策(微博)的矛盾进一步升级。昨日,吕俊在紫竹大厦18楼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与姜广策决裂内幕。

吕俊向《金证券》强调:“姜广策为其私人客户操作股票没有达到收益,被人家追讨到公司来,所以才被暂停权限。”

这个私人客户是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明伟。

对于吕俊的说法,姜广策进行反驳。他强调:“这些内容很无聊,对我的名誉产生了很大的伤害,我已启动法律程序,将通过律师应对此事。”

事情源自3月26日,原从容投资合伙人、基金经理姜广策在微博中突然宣布,因与创始人吕俊投资理念分歧,从即日起离职,并建议从容医疗基金客户赎回。

吕俊告诉记者:“姜广策提出离职,事先并没有通知从容投资,我是在3月24日停止了姜广策的全部权限,因为我发现他接了私活——为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王明伟操盘。”

为了平息客户的质疑,吕俊首次出示了姜广策与王明伟互通的电子邮件以及一份署名“曾金晶”的情况说明。

根据吕俊提供的“证据”,姜广策给王明伟的电邮中称:一年之内你的收益达到6.5%完全不必担心,但至于要在1月29日以前就有保证恐怕很难。这份邮件显示时间是2010年12月24日。

吕俊指责姜广策:“很大的精力并不在操作医疗基金上面,他还参与PE投资,比如艾迪康的投资。”

虽然没有直接指出姜广策有“老鼠仓”行为,不过,吕俊暗示其人品有污点。“以后从容在人员招聘上,要注重投资管理者个人人品。”

姜广策在接受《金证券》采访时强调:“说我替王明伟操盘是子虚乌有,要是王明伟本人也否认这一点,看他(吕俊)怎么收场。”

姜广策向记者转来王明伟对公众的两条回复:1、“我觉得大家不必关注这个了。姜自己独立,老板自然有想法,只是做法太卑鄙了。姜应该没问题的,我会支持姜与欧洲最大的产业基金合作。希望大家跟踪姜独立后做什么,怎么做,跟谁做,而非吕俊的无聊。”2、“从容新闻发布会用心不良。我和姜博士没有任何矛盾,这次是姜和吕俊不期分手之后果。我对吕俊的做法不敢恭维,何必呢?太无肚量了,成不了气候。姜是有担当,讲信誉,重友谊的男子汉。”

不过,王明伟并没有解释为何吕俊手上握有其与姜广策的交流电邮。

根据吕俊提供的“情况说明”,一位叫曾金晶的报料人称,王明伟在2010年将户头委托给姜广策操盘。曾金晶强调,他是顶峰资产管理公司的医药研究员,并自称是王明伟的研究生。

记者反复拨打曾金晶手机,一直无人接听。

上海从容投资人事动荡 旗下基金现赎回潮

私募江湖,爱恨情仇。

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从容投资)掌门人吕俊与著名基金经理姜广策(微博)的“决裂门”,成为今年来资本市场一件轰轰烈烈的情仇大戏。相较于此前众多私募伙伴的友好分手,双方已彻底闹翻,公开攻击对方。从容投资的“决裂门”,被戏称为私募界最不“从容”的事件。

抛开孰是孰非,此事的负面影响已然显现,自姜广策离去后的两个月左右时间里,从容医疗系列基金遭遇了规模较大的赎回潮,最早成立的从容医疗1期的赎回金额甚至过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吕俊先后与三个核心合作者分手,除了姜广策,另两位是老东家王鸿嫔(微博)、合作伙伴魏延军。分手的原因各不相同,但结果都是不欢而散。

同时,从容投资的内部也不太平,与公司一同创业的多位老员工,在去年三季度纷纷离职,接任岗位的多为吕俊夫妇的亲戚和朋友。

频现人事动荡

谈及分手,近些年来,对吕俊似乎已是家常便饭。

2007年8月前,吕俊任上投摩根副总经理与投资总监,并担任中国优势的基金经理,被上投摩根打造为明星基金经理。然而,风头正劲的他突然离职。他在事后表示,是被上投摩根总经理王鸿嫔逼走的。

同年11月,吕俊创办了从容投资,并任董事长,和魏延军、姜广策一起,组成“铁三角”投资阵容。但是,此二人先后与吕俊闹翻。

魏延军担任副董事长与基金经理,是公司的“二把手”。2011年8月,传出魏自立门户的消息。关于离职原因,双方都无任何回应,表面上很“和平”。但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魏延军离职前与吕俊闹得非常不愉快,从容投资不仅发动研究员堵门阻止魏延军进入,还多次通知警察。

不过,最引起轰动的,还是姜广策的离职。两人卷入“口水战”,真相扑朔迷离。“铁三角”阵容瓦解的同时,从容投资的内部治理也存在问题。据了解,从容投资的经营部门有多人是老板娘郑莹的亲戚或朋友。

需要注意的是,去年三季度,多位伴随着从容投资“打江山”的元老,在一个月左右时间里,不约而同全部辞职。

遭遇赎回潮

资料显示,姜广策离职前,在从容投资管理了6只医疗基金,分别是从容医疗1期、医疗2期、内需医疗3期、医疗5期、医疗7期以及医疗精选。

权威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在姜广策离开后不到两个月时间里,从容医疗系列基金遭遇了一定程度的赎回,规模最大的医疗精选从6.5亿元下降至4.2亿元左右,赎回金额约2.3亿元。

医疗1期的赎回金额更是过半。此前,其规模在8000万元左右,但一位持有3000万元产品的客户已全部赎回,一位持有1000万元产品的客户也已赎回。再加上一些持有数百万元的客户赎回,医疗1期的赎回金额已超规模的一半。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客户急于抛售从容基金呢?记者联系到一些大额赎回的客户。“当时买产品,就是看中从容的平台以及姜广策的专业水平,如今姜广策走了,在听了客户经理跟我们的沟通后,我就不太看好了,决定赎回。”一位客户表示,他买产品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人,这和公募里王亚伟辞职导致客户巨额赎回的道理一样。

这位客户还说,赎回时,刚开始的沟通还是没问题,“说把材料寄给我,但后面也没音信,在我的多次沟通下,最后他们才让我赎了”。

另一位客户也表示,买产品基本上就是看重管理人,之前购买从容医疗,是考虑到姜广策专业选股的操作方式,现在他离职了,对更换的新基金经理的作风又不是很了解,赎回更符合自己的想法。

一位上海知名阳光私募董事长向记者表示,每个基金经理的投资思路都不一样,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成败,这也是客户最看重的因素。购买产品前,客户对基金经理的关注度最高。因此,若不是因为业绩做得非常差而换人,一般都会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

从容投资涉嫌欺诈客户 谎称姜广策为合伙人

在没有召开持有人会议、没有征求投资者意见的情况下,从容投资与姜广策(微博)闪电式决裂,引发从容医疗系列产品的大规模赎回。

在这轮赎回潮中,有从容基金持有人对于从容投资事后单方面否认姜广策为合伙人一事予以质疑:“既然从容否认了姜广策是公司的合伙人,为何在具备法律效应的产品信托合同书以及此前的产品宣传册中,全都对姜广策的职位冠以合伙人、基金经理的称号,若姜广策并非合伙人,那么从容投资对客户的合同就涉嫌欺骗。”

对此,相关律师在看完材料后表示,从容投资滥用合伙人的概念销售产品及公开宣传,实际上是虚假宣传的行为,涉嫌欺诈客户。

信托合同:姜广策为合伙人

由于很多私募是合伙制形式组成,因此私募界合伙人非常普遍。通常,合伙人各出一部分资金,分得公司股份。在私募圈,合伙人的名气和操盘水平是客户考虑的重要条件,对于一家私募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在从容投资“决裂门”之前,通过公司官方途径宣传的就有4位所谓的“合伙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持有人手中拿到了一份《联华信托从容5期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资金信托合同》,在基金经理介绍的一页中提到了两个人,姜广策和吕俊,姜广策的职位是基金经理、合伙人,吕俊的职位是董事长、合伙人,姜广策的名字甚至排于吕俊之前。

同时,在该合同的第二十七条相关服务机构中,投资顾问简介中投资顾问的投研团队简介里,写到了当时发该期产品时从容投资的投研团队,其中包括董事长、合伙人吕俊;副董事长、合伙人魏延军;基金经理、合伙人姜广策以及消费品研究主管、合伙人陈宸。

也就是说,在这份盖有联华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合同专用章、具备法律效应的合同里,对于当时还在职的魏延军、姜广策、陈宸,都冠以合伙人的称号。同时,该产品的基金经理姜广策更是多次在合同中被提及是合伙人的身份。此外,从客户提供的从容投资此前对外宣传的一本金色宣传册中记者看到,在对姜广策介绍那一页,其身份也被冠以“基金经理”、“合伙人”的称号。

谎称合伙人销售涉嫌欺诈

有持有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当时购买产品本来就是看重姜广策是作为产品的基金经理,同时又是从容投资合伙人的身份,出于对姜广策的信任才购买的从容产品。但是在从容开了新闻发布会后我们都特别奇怪,因为之前在购买产品的时候,我们手上的资料,无论是正式跟信托公司签署的信托合同,还是从容发给我们的宣传册,对姜广策都写的是合伙人,网站上对姜广策也说的是合伙人。结果在与姜广策闹翻之后,从容投资的新闻发布会中,吕俊又公然否认姜广策的合伙人身份,说他只是雇员,怎么前后说法完全自相矛盾?”

在该持有人继续说道:“说实话,如果姜广策不是合伙人的话,当时我们可能还不会买这个产品。我们也是做股票做了很长时间的,为什么要买从容这个产品,是因为我愿意配置一些资金投到医药行业,我希望是一些前瞻性的投资,我们就需要一个人有始有终为我们执行,正是看在姜广策的专业水平,我们才买这个产品的。现在又说他不是合伙人,如果姜广策不是合伙人,那之前叫我们买产品的时候是否是欺骗销售?”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联系到广东奔犇律师事务所刘国华律师,他向记者表示,对于合伙人,法律上是有明确解释的。根据《民法通则》第三十条规定:“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的公民按照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四十六条规定:“公民按照协议提供技术性劳务而不提供资金、实物,但约定参加盈余分配的,视为合伙人。”

可见,对于合伙人,法律上有明确的界定。在这个事情上,如果姜广策并非从容投资的合伙人,但公司出于宣传等目的将其包装为合伙人,那实际上是构成了虚假宣传。更为严重的是,在信托公司与客户签订的信托合同中,从容投资对于姜广策合伙人身份的虚假宣传,已经涉嫌构成对客户的欺诈行为。

违反合同法应承担责任

刘国华律师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第五十八条,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此外,针对从容投资涉嫌虚假宣传,刘国华律师也表示,虚假宣传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者服务做出与实际内容不相符的虚假信息,导致客户或消费者误解的行为。这种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违反公认的商业准则,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1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利用广告和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广告的,监督检查部门应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并可根据情节处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从容投资人事乱局:合作伙伴反目 老员工离职

2010年,基金界十大风云人物的专题评选中,吕俊获得了一个称号——不败的吕俊。从公募隐退后,他创办的阳光私募从容投资也有声有色。若不是两个多月前与姜广策(微博)决裂引发的巨大风波,吕俊的故事完全可能如往常般“幸福快乐”地发展下去。

事实上,近年来,吕俊先后与三个核心合作人物分道扬镳,包括老东家王鸿嫔(微博)、合作伙伴魏延军、姜广策,分手的原因各不相同,但过程及结果却惊人地相似:三次分手都是不欢而散甚至是反目成仇。与重要合作伙伴频频翻脸的同时,从容投资内部也不太平,与公司一同创业的众多老员工,在去年三季度也纷纷离职,接任岗位的多为吕俊夫妇的亲戚和朋友。

合作伙伴一拍两散、普通员工纷纷离职,面对一个个远去的背影、曾经的伙伴,吕俊是何等心情?从容投资又将走向何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历经两月,经过多方采访求证,希望揭开吕俊与三位“亲密战友”的“爱恨情仇”,以及从容内部人事震动的真相。

吕俊与老东家王鸿嫔

2007年8月前,吕俊任上投摩根副总经理与投资总监,并担任中国优势的基金经理一职。由于在2004年4月至2007年8月,吕俊管理的中国优势基金累计收益550%,远超同期同类基金,因此吕俊已成为市场上最负盛名的基金经理,且被上投摩根打造为明星基金经理。

然而,就在吕俊风头正劲的时候,他却选择了急流勇退,离开上投摩根。对此,吕俊此后接受采访时称是被王鸿嫔逼走的。根据此前的报道,按照吕俊当时的说法,他于2007年7月26日14点50分以邮件形式正式向王鸿嫔表示辞职,并希望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仅隔一天后的7月27日晚9点36分,王鸿嫔以短信形式回复吕俊,“你的辞职信已收到,我尊重你的决定。周一一早进办公室即面谈工作交接事宜。也需请你配合公司对内外沟通节奏,我们祝福你,也盼好聚好散,一起创下完美句点。”“当天的公告只是我辞去中国优势的基金经理职务,Mandy(王鸿嫔的英文名)如此急促宣布,是想造成既成事实,是逼我走。”吕俊说。

因此,在这次辞职事件上,王鸿嫔逼走吕俊成为主流的看法。然而,记者翻看王鸿嫔2007年8月10日在上投摩根官方博客上发表《上投摩根新投资团队——向前走》的文章中,字里行间传递的是对吕俊的认可、祝福以及感谢。她在文章中写到:“公司成立三年多以来,在基金业绩上可算是交出好的成绩,我们也认为上投摩根的投资团队已经成为最坚强的队伍之一,这一成就吕俊应列首功。吕俊本人负责的中国优势基金从成立以来也持续展现卓越成绩。作为同事,我很感念与吕俊共事的时光,但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对他的未来也给予深切祝福。”

尽管王鸿嫔早就远离资本界,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有幸联系到了她。谈及往事,王鸿嫔非常淡然,她表示:“为何《罗生门》这部片经过岁月洗礼仍旧是大片?因为它将人性解释得很到位。每个人或有意、或无意,只讲出部分的事实,再添点油、加点醋,整个就是只对自己有利的故事。不能说哪一方说谎,但就是没有一方讲出了全貌。历史也如此,事过境迁,再评论当年事不符合我的性格。”

吕俊与魏延军

离开上投摩根的同年,2007年11月,吕俊创办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随后,从容投资发展迅猛,2010年底资产管理规模就超过了30亿元。根据私募排排网最新统计数据,从容的管理规模居国内前十。

在从容投资的发展历程中,曾被称为“铁三角”阵容的三位核心人员分别为吕俊、魏延军以及姜广策。根据此前媒体报道,2010年8月,吕俊向记者确认魏延军加入从容投资。公开资料显示,魏延军投资经历颇为丰富,历任富国基金(微博)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助理、紫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监等职务。

加入从容后,魏延军担任副董事长与基金经理,是公司的“二把手”。然而,“铁三角”的阵容只持续了不到一年便宣告瓦解。2011年8月,市场传出魏延军自立门户的消息,而彼时魏延军在从容就职尚不到1年时间。

关于魏延军离职,双方都未做出任何回应,这也是吕俊与三位重要“战友”的分手中,表面上看起来最“和平”的一次。不过,看似平静的水面却暗流汹涌。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两个月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吕俊跟魏延军所谓的和平分手,只是表面的,实际上,他们的分手不仅难以称之为和平,反而是“硝烟弥漫”。据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魏延军在离职前与吕俊闹得非常不愉快,从容不仅发动研究员堵门阻止魏延军进入,更曾多次通知警察。

据一位前从容员工回忆,“魏延军刚发完新的一期产品后就没来公司了,当时大家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而公司的说法是他请假回去休息。之后不久,魏延军的老婆来过一次,说公司欠魏延军工资,这个事情还报过警。我们作为普通员工当时真的是不明所以。之后过了段时间,魏延军来了一次,坐在会议室里,然后过一会儿就走了,之后魏延军就再没来过了。”

另一位从容员工也提到,“魏延军的老婆带着律师来过几次,而魏延军来的时候吕俊夫妇还让投研部的研究员挡在门口不让魏延军进来,之后魏延军就没来上班了。”“魏延军离职后,公司还开过会通报此事,当时公司的说法是魏延军想拿走公司的品牌,因此让他离开了公司。”这位员工回忆道,“当时公司对于魏延军离职的说法都是偏于魏延军有过错在先,因此作为普通员工唯有听信公司的观点。”

即使是一家普通的公司,正常的员工离职何须使用堵门、报警等强硬手段?从容投资这家国内赫赫大名的阳光私募,其“二把手”魏延军出走的真相,究竟是怎样?

记者经过长达两个多月的调查,从接近从容投资的核心人士中了解到了许多内幕。

据该人士回忆:“吕俊跟魏延军商量合资成立一个从容投资中心,其中吕俊占六成,魏延军占四成,双方约定利用各自的客户资源成立新的基金放入从容投资中心,魏延军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客户资源,成立了两期产品投入到从容投资中心里,但此时吕俊突然反悔称无法执行当初的约定,这就相当于吕俊‘空手套白狼’拥有六成从容投资中心的股份,享受分成却不用付出半分。”

据该人士回忆,:“当时从容投资中心的注册资本1000万元,魏延军占四成,对应付出了400万元,魏延军已经把钱付了,而吕俊理应付600万元。但之后分家的时候去查账才发现,从容投资中心注册资本只剩了105万元,相当于吕俊一分钱没有投,还将魏延军投入的400万元其中的295万元挪走了。因此魏延军非常气愤,本来要跟吕俊打官司,已经把材料递交法院了,但当时通过信托等方面的不断调和,最后在魏延军作出很大让步的情况下和解了,和解的条件是魏延军带走一个产品,留了一个产品给吕俊。而魏延军出资的这400万元,吕俊这方也是多番阻止不愿返还给魏延军,以魏延军使用了公司品牌,需要付品牌使用费等借口拖着不给。这个事情一直拖了大概半年,最后吕俊才把魏延军出资的400万元返还。”

吕俊与姜广策

吕俊与姜广策的分手,相比此前两人更加激烈,这件事也成为今年私募江湖最具轰动性的事件。

姜广策,中山大学有机天然药物博士,广东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制药博士后。曾任元大证券大中华区医药行业主管;凯基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广州百济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省2007年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2010年4月,姜广策加入从容投资,成为核心投资团队成员,担任公司从容医疗系列信托产品的基金经理。

2011年1月31日,吕俊在其博客中是这样介绍姜广策的:人才的作用,无论怎么夸都不为过。姜广策博士后掌管的从容医疗系列信托,在去年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该系列产品受到了客户的广泛欢迎,追加认购持续不断。姜博士,以前是一名医药行业的研究员,在非主流的券商服务不足三年。但是,当“从容”筹划设立医疗基金的时候,把这个重任委托给了他。他也不负期望一战成名!同时,吕俊还强调:“姜博士的成功再一次展示了我作为一个资深投资总监选人用人的功力。”可见,彼时吕俊对于姜广策的评价非常高。

然而,和谐的局面并未持续多久。今年3月26日上午9时,姜广策发布微博:由于与从容公司吕俊、郑莹夫妇在价值观、投资理念以及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无法调和,本人即日起离开从容公司,建议从容医疗基金客户考虑赎回,赎回之后只要愿意我仍将继续为您负责投资顾问,不收任何费用。

一时之间,这条微博迅速席卷整个投资界(微博),引起了各方人士的高度关注。随后,10点10分,吕俊发布微博:我们的眼中只有客户的净值增长,基金经理业绩不佳,减小投资权限,去休息思考一下,对个人对公司都更好。我们的医疗研究组主管,新的医疗基金经理已经走马上任了。让我们祝愿他能给从容医疗基金带来新气象!

姜广策稍后也在微博上回应:呵呵,如果说业绩的话,吕俊自己早就该辞职了,不过我还是祝福从容公司,希望公司顺利发展,毕竟私募的生存空间本来就不大,自己更需努力,决定业绩的除了人以外,公司治理结构,领导个人特质等等同样重要。

关于双方的业绩,雪球网做过分析,按同花顺(17.990,0.09,0.50%)3月9日公布的最新情况,姜广策产品近六个月平均回报为-8.86%,吕俊为-5.93%,而同期沪深300(2398.455,-25.87,-1.07%)的平均回报为-3.16%,300医药的平均回报为-15.02%。姜广策手上产品回报率低于吕俊,也低于同期沪深300的水平,但远好于整个医药板块。

微博口水战过去后,从容方面也立刻公布了接替姜广策掌管医疗基金的人选涂畅,而之后几日,双方也未就此事有更多的说法。眼看该分手事件即将淡出人们的视线时,3月30日,吕俊突然召开记者发布会,直指姜广策私下理财,涉嫌“老鼠仓”。

根据相关参会媒体报道,吕俊向现场媒体记者提供了一整叠的“证据”:十几张A4纸,密密麻麻印着姜广策与王明伟(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的来回邮件、短信。这些证据指向了一个指控:姜广策在从容投资任职期间,揽承私活,违反劳动合同。

而姜广策则通过媒体表示“这是一场胡闹”、“他们的目的就是抹黑然后独吞医疗基金”。而“苦主”王明伟也通过短信回复记者:“从容新闻发布用心不良,我和姜博士没有任何矛盾,这次是他和吕俊不期分手之后果。我对吕俊的做法不敢恭维,何必呢?!太无肚量了,成不了气候。”

就这样,双方各执一词,真相扑朔迷离。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之后,姜广策与吕俊就此事并未再进行过回应,而这件事业已淡出人们视线。然而,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努力下,终于再次跟姜广策取得了联系,通过多次沟通,姜广策终于愿意再度回应整件事情始末。

姜广策表示:“从容事件的根本原因是这夫妻二人(即吕俊夫妇),在发完医疗基金后就逐渐开始搞动作要独吞全部医疗基金的权益,实际上我就是被逼走的,他们逼走了我之后又怕客户跟我走,于是搞所谓的发布会来黑我。圈内人都看得明白,我为从容带来十个亿的规模增长以及上千万的固定管理费收入,他们却要置我于死地,如今事情已经发生,我也只能怪自己当初合作时没有做好尽调,一个治理结构严重畸形的公司必然会发生问题,我想这也给银行和信托公司以及客户们提了个醒,与私募合作一定要多方面考察。目前我就是觉得很对不起客户,所以我现在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已赎回的客户们抓住机会扭亏为盈。”

老员工离职亲戚朋友上位

如今,原从容投资“铁三角”阵容已全部瓦解,现在核心投研团队除了吕俊,还有2011年入职的陈宸,以及新担任医疗基金经理的涂畅。回望吕俊在基金生涯中一同拼搏过的重要伙伴,现已分道扬镳,且有老死不相往来之势。另一方面,曾经伴随从容投资成长壮大的骨干老员工们,也在近年里纷纷告别从容,如今从容的人事体系内也大多以公司老板的亲戚朋友为主。

据了解,从容投资的人事管理如下:吕俊担任从容投资董事长,分管投研体系;其妻子郑莹担任总经理,分管营运体系,其中包括风控、财务和市场等部分;郑莹的亲妹妹郑琳担任副总经理,分管销售,郑莹的表妹恽动,分管交易。经过去年的骨干员工辞职事件后,郑莹的朋友,新招进来的营运总监叫刘蕴,负责人事和行政。刘蕴又带来了4个人来,其中3个是销售,还有一个是刘蕴的亲戚,现在在前台工作。除此之外,在后台行政团队中,还有两个财务人员,一个会计一个出纳,一位负责媒体的人士与一名司机,这4个人是招聘进来的,跟公司高层没有关联关系。

也就是说,从容投资经营部门的一共有12名人员,而其中,有8名都是与老板娘郑莹有着或亲戚或朋友关系的内部人,而这8位中,郑莹、郑琳、恽动三姐妹以及郑莹的朋友刘蕴都是管理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在从容投资演变成“家族企业”前,去年三季度,为从容“打江山”的元老,包括行政人员、前台以及优秀的骨干销售人员,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不约而同全部辞职。在此之后,招进来的员工除了跟郑莹有关联关系的相关人员,其余人员也存在干不了多久就走人的情况。

从容投资这家国内著名的阳光私募,员工的流失率为何如此高,外来人员真的难以立足?离职员工对于原东家是什么看法?

一位曾在从容工作过的员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从容工作,总体感觉是家族化特别严重,从一般的员工到后续一套班子,基本上都是家族人员,从任何一家公司的治理角度来看都不太合适,而且规章制度改动的随意性特别强,流程不透明,往往一件小事可能会来回邮件折腾,效率较低,且变化很大。不可否认,公司的管理上还是引进了西方一些专业的管理模式,但是在用人方面还是有比较严重的问题。”“实际上,之前从容的团队还是很强的,但一夜之间员工纷纷离开也是需要公司反思的问题。之后跟随刘蕴进公司的3个销售人员,有两个之前都是在旅行社工作,并不具备基本的金融素质,对于股票更几乎是一窍不通。”该人士补充道。

而另一位离职员工也在与记者的谈话中提到,“初到从容工作时,由于吕俊是名气很响的公募出身明星基金经理,我们都是抱着努力工作、争取把公司做好的心态去的,一直以来,也都是尽心尽力在为公司做事。公司人手不多,因此每个人身上的任务都特别重,经常出去路演一个多月。在公司待久了的感觉是管理结构有些问题,比如郑莹主要负责行政这一块,在听取员工意见方面,她都不太愿意听我们这些普通员工的意见,公司的决策主要都以亲戚的意见为主,对于一般的员工意见基本不采纳。后来确实跟公司的管理层合作不下去了,因此选择离开公司。”

针对上述事件,《每日经济新闻》在周二(7月10日)与从容投资董事长吕俊取得联系,并向其邮箱发送了采访提纲,从四个方面向吕俊提出问题,希望得到公司的解答。但从容方面一直没有给出回复。周三下午,记者再次致电吕俊手机,其未接听手机,而记者随后也与吕俊发送短信,希望进一步得到公司回应。但截至发稿,从容方面就上述事项均未作出任何回应。

董事冉兰离开合信资产 私募基金利义牵手难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私募人“离席”的动因不外乎理念不和、利益分配不均、有更好的机会等。说到底,知名私募基金公司的核心人物由于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容易与老东家分家而自己创立新公司清明时节,私募行业“是非”纷飞。

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从容投资”)董事长吕俊与原基金经理姜广策(微博)分手戏再添新剧情,3月30日,从容投资董事长吕俊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原基金经理姜广策在管理从容旗下基金的同时,私下代客理财。随后,姜广策发微博予以否认。而事件关键人王明伟认为,他与姜广策没有任何矛盾,从容投资召开新闻发布会“无度量”。剧情跌宕起伏,真相扑朔迷离。

与此同时,深圳市合信资产管理公司(下称“合信资产”)董事冉兰3月30日下午4时发布微博,“经慎重考虑,决定离开合信,暂时休息”。

业内人士表示,前几年私募大发展,繁荣的泡沫下掩盖了诸多问题。现在潮水退去,“熊”途漫漫,业绩压力陡增,管理问题,利益分配问题随之凸显。

新剧情

吕俊称姜广策接“私活”

王明伟称从容无度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