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个理由去欧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04:12:24

点击下载

作者:金璆,金珊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找个理由去欧洲

找个理由去欧洲试读:

序言 去欧洲的理由

起床,早餐,出门,乘坐拥挤的公交车,经过45分钟的拉伸运动和吵闹音乐,终于到了单位,开始一天的工作;格子间里对着电脑在键盘上敲敲打打,接打电话,泡速溶咖啡,午餐,午睡;接着复制上午的动作,一直到太阳落山,回家,吃饭,睡觉……

日子周而复始。每天在同一段时间做同一件事情,看同一种景色,不知道有多少人也在过着同样的生活。

每一年春天,当小草吐绿,新芽萌发,蓓蕾初孕的时候;每一年夏天,当清晨阳光妩媚,呼吸着夜雨带来的泥土芳香的时候;每一年秋天,当秋色沁人心脾不注意间翻起陈年往事的时候;每一年冬天,当北国冰封,飞雪漫天的时候……这些每个季节带来的新鲜感,你还觉得新鲜吗?我们的人生不能重来,却好像一直在重放,也许每重放一次我们都会看到自己有了一些不一样的变化,可是聆听内心时,除了随时间一点点苍老的嘀嗒声,还有什么能让你心永恒?

在你的城市里规律地生活作息,是不是有的时候就忘记了曾经读过并为之感动的故事?是不是偶尔想起的时候摇摇头,告诉自己那样容易感动的年龄已经回不去了?还是你仍然愿意为了内心召唤而去冒险一次?

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出走,看看别人的生活,再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总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新鲜感。

这种新鲜感会迫使我战胜十几小时的旅途疲劳。当看到一轮“不一样”的太阳从天际升起,当看到不一样的花朵在街边人家的阳台上绽放,当听到陌生的语言充斥着身边的世界,这些都会使我忘记自己是谁,忘记我的日常生活,完全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来到别人的生活中,观察别人习以为常的物件,研究别人司空见惯的故事,其实是在品味不一样的文化,体验别一种人生。

拿到旅行社列出的行程计划,喝着速溶咖啡,有那么一会儿我犹豫了。乘机加上转机时间要二十几个小时,导游每天的小费,繁多的自费和购物项目,还要请上一个多星期的假……最令我却步的是准备签证的步骤。已经过期数月的护照需要办理延期,而且还要出具银行账户证明,冻结一部分存款,到单位去申请在职证明,此外还会有被拒签的风险。

关于出行的这一切麻烦,究竟是奢侈还是值得?

这些想法浮现的同时,我突然想为什么人越长大顾虑的事情就越多,越来越没有跳出正常生活的勇气?于是下定决心:走,去欧洲!

纵然有万千令我望而生畏的理由阻挡我迈出脚步,却仍有那个足以使我坚定步伐的理由:偶尔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走进异乡的生活里做一个陌生人,能让人保持对人生的新鲜感,重新审视身边熟悉的一切,更从容地接受得到与失去的自然。

只要用心体会旅程,出行就一定是一件值得的事!

旅行准备 行李箱里都装什么

收纳袋

证件、票据、金融卡等

生活品

旅行箱、旅行包、换洗衣物、洗漱用品等

电子设备

手机、笔记本、数码相机、充电器等

食品与药品

能量食品(巧克力)、药品(感冒药、胃肠药)

不要忘记带上好心情

既然决定出行

抛开不开心的往事

清空心灵的尘埃

检查必需品

Ready?

Go!

出发 在路上

人在旅途,总有不同的出行方式。在国内,有喜欢开车自驾游的,有喜欢坐火车既节省开支又欣赏沿途风景的,有喜欢乘飞机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出国游,也有不一样的方式。听前辈讲过早年去趟欧洲不容易,航班少,费用高,回国的时候是坐火车回来的。两个星期的火车坐下来,到家三天后一走路还是觉得脚下的地在动。今天多数人连坐10个小时飞机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到直达罗马Fiumicino国际机场都嫌累,要他们坐上两个礼拜火车那简直是不可想象。

但是如果你们中有谁真的愿意试试的话,倒也无妨。只要搞定沿途国家的签证,坐火车经莫斯科到西欧,经过欧亚大陆桥,耐下性子来在长时间的旅途中观察窗外渐变的风景,相信你会看到更多、更有趣的景致。

从中国到欧洲的这一段旅途,更现实的方式还是飞机。但是在欧洲境内,如果是自由行,那我绝对建议坐火车,因为欧洲的火车很有特色,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和窗外的景色。尽管中途你可能需要转车,也可能面临火车晚点的情况,但是因为城市间距离都不会太远,只要你的行程灵活,选择火车会带给你更多的惊喜。如果你会开车而且外语不错,那选择租车旅行也很棒!你可以自驾往来于大大小小的欧洲城市之间,体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乡间小径。

如果你选择随团出行,那么对出行方式的选择空间就没有那么大了,往返于中国和欧洲间的行程一定是飞机,在欧洲境内则一般是大巴。旅游团的宗旨是“多、快、省”——看的地方越多越好,行程越快越好,旅行开销越省越好。一般来说,自由行走同样的国家花销一定比旅游团要高,效率也相对较低。所以,选择旅游团或许让你有较少的时间流连于喜欢的地方,品尝喜欢的食物,体味独特的民风,但是它会带给你高效、准确的旅游线路,让你把精力集中在游览景点上,配上专业导游的详细讲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游览,其实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出行方式。

Ⅰ 众神之佑 WHY GREECE?

从卫城俯瞰雅典

智慧之城(雅典)

小时候读希腊神话,因为诸神明和英雄人物的名字难念而经常张冠李戴,读了后文忘了前文,但其中有两个名字从来没搞混过:宙斯和雅典娜。“有其父必有其女”,用来说这对希腊神话中的父女简直是太贴切了,实际上,我觉得雅典娜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位集智慧、纯洁、勇气和爱于一身的女神几乎是西方意识形态中完美女性的代表,由她护佑的雅典城和她的人民自然也受到感染,带有女神的特色。

我们乘Irynair航空公司的廉价小型航班从亚平宁来到了巴尔干。快要抵达时,一股强烈的气流使得我们的小飞机有些招架不住,经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的盘旋、颠簸,它终于像一只疲惫的小鸟一样降落在雅典国际机场的停机坪上。小小的机舱内顿时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和喝彩声。

短暂却惊心动魄的旅行让我在走下飞机时感到胃中翻滚得厉害,多亏同行的伙伴递给我一只苹果,吃下去后胃里舒服很多,这才有心思朝机场巨大的玻璃窗外看去,迫不及待的目光立刻受到了光线的强烈冲击,让我下意识地眯起了眼睛,阳光透过体肤转化成了浑身的能量,胃的不适感随即消失殆尽。时值5月初,我们到达的时间是下午一点,雅典的气温已经高到即便我们穿着最凉快的夏装也嫌多余的程度。一走出机场,空气仿佛马上要把皮肤烤着了似的。

四下里张望,满眼的希腊文,一长串一长串,以完全陌生的姿态出现在各处。难以想象它们竟代表着辉煌的希腊文明。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正是它,倔强地拒绝拉丁文的统治,顽强地记载着西方文明漫长的历史。从卫城上俯瞰雅典

从机场到旅馆的公交车上,我从一扇小小的车窗向外看,在脑中构筑对这座承载着古老文明的城市的第一印象。雅典城的大街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古老,却四处弥漫着一种纯真而热烈的气氛。住宅阳台有拱形的顶,从里面溢出色彩鲜艳的大簇植物。住宅几乎四层高,因此,各家的阳光都能得到充分的保证。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这些在午后阳光中的白色或粉色楼房显得分外好看。街边的植物很多,让人尤为惊讶的是那些高大的树木竟都是真正的椰树或各类果树,带着明艳橙色的橘子挂满枝头,雅典人却颇为悠哉地从树下漫步而过。

我们住的家庭青年旅馆,就开在自家房子里,主人是一对母子。当天儿子外出办事,只留满头银发的母亲在家。这位希腊老妇人不会讲英语,勉强会用意大利语问候,于是我们又进行了一次非常愉快而“和谐”的会话,仅仅是双方微笑互道:“对不起,我不懂。”

老妇人的房子宽敞明亮,打扫得非常干净。她和儿子住在一层,整个二楼都供住客使用。这层楼有一个大大的厨房,冰箱里有任意自取的简单食物和饮料,还有两个可以洗澡的卫生间。我们到达的时候整个楼层除我们以外不见人影,于是自在地冲了凉,换了衣裳,躲开一天中最热的时间。在傍晚来临时,我们已准备好出门游览雅典卫城了。

所谓“卫城”(Acropolis),原本是“高地城邦”之意,但它的实际功能不仅仅是城市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更是城市安全的保障——作为市民遭遇战争或侵略时的避难之处。卫城建于“易守难攻”的高地,所以我们把它译成“卫”城。俯瞰爱琴

雅典卫城是希腊古建筑群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其中最有名的便要数这座屹立于卫城中央的高大神庙——帕特农神庙。它坐西向东,46根直径两米、高10米的大理石柱环绕其外,屋顶几乎完全被19世纪土耳其人占领期间的威尼斯军队的炸弹炸毁,残缺不全的三角楣饰依稀可见。帕特农神庙

眼前这座雄伟的神庙在公元前447年动工,历经十数载,于前431年完成全部的修建和装饰工作,是供奉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庙。“帕特农”(Parthenon)一词原指“处女、少女”。神话中提到的雅典娜是三位处女神之一,其贞洁的形象被雅典人称颂,于是以此命名神庙。真正站在神庙正面的石阶前,我才第一次感到一种穿越千年的文明立于眼前的震撼:它是如此高大洁白,即使残缺不全也仍然保留了一种淡定纯洁的气质。在傍晚不那么炙热却依旧耀眼的太阳光下,建筑表面的白色大理石折射出的神圣光芒,完美地体现了雅典人对这位伟大圣洁的女神的崇拜。酒神剧场卫城废墟神庙废墟

希腊神话中描述说,在雅典建城之初,波塞冬和雅典娜为谁做这里的守护神争执不下,万神之父宙斯便命他们二人用手中最强大的武器,变作他们认为对人类来说最珍贵的东西赐予雅典人。波塞冬用他的三叉戟敲打大地,登时变作一匹无敌战马;而一手执盾、一手持长枪的雅典娜则果断地将手中的长枪插入大地,那里瞬间生出一棵枝繁叶茂的橄榄树。战马对于常年混战的城邦居民来说意味着无尽的战争和悲伤,而橄榄树则意味着和平富饶,带给人民希望。橄榄枝代表和平的寓意便来源于此,而橄榄油至今为止仍是雅典的重要经济产品。雅典市内

正是在这位伟大女神的护佑下,在那一片橄榄树林之间,孕育了西方文明。古希腊的先哲圣贤就是在这里思考、交流,从而奠定了西方哲学、自然科学、文学等学科的基础。你能想象吗?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散步时曾经踏过的大理石说不定就是我脚下这块,而远处厄瑞克忒翁神庙边上的橄榄树,也许就是雅典娜用长枪插于土地中生出的那棵。雅典市区

尽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帕特农神庙曾做过基督教堂、拜占庭教堂、清真寺、甚至军火库,她也因此伤痕累累,但雅典人从未忘记它的本初,从未忘记她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希腊一旦独立,雅典人马上把她保护起来,并开始不断地进行修缮与重建。雅典卫城虽已不再具有战略性的军事保卫功能,但它仍然坚韧地守卫着雅典人的精神领域。

我们在卫城脚下的小露天咖啡厅喝了希腊有名的Frappé咖啡,冰凉甜腻的口感与意大利咖啡的苦而回甘不尽相同。边呷着咖啡,边眯眼远望高处那暮色中周身散发金色光芒的神庙,恍惚间感到她真的有着俯瞰众生的神圣姿态。口中咖啡的甜腻似乎也诉说着关于人生的另一种格调。雅典市内集市可望见卫城伊瑞克提翁神庙

爱琴海岛(圣多里尼岛)

我们背着大大的旅行包走了整整一下午,准备从雅典启程前往有名的圣托里尼岛,到了码头,却被告知卧铺船票已经售罄,只剩几个“飞机座”可订。天色已经暗下来。登船口有人在喊:快要出发了,快点儿上船。我们一路狂奔,快步登船。刚刚走进船舱,船就启动了。

从希腊码头到圣多里尼岛的渡轮很大,分三个等级的客舱。我们坐的是二等舱,“飞机座”,就是类似于飞机上的那种座位,可以稍微放低靠背休息。在我看来,这个宽大的客舱中座椅排列的架势更像电影院。

由于前一个下午走得很累,那晚我在不甚舒适的“飞机座”上睡得出奇的好。爱琴海爱琴海风光

第二天是一个非常晴朗的夏日,经过9小时的海上颠簸,我们终于踏上了圣多里尼岛。在等待旅馆接船的车子的时候,我们环顾了整个海港。这是一个并不算大的小港湾,三面被高峻陡峭的红棕色崖壁环绕,这与3600多年前的那场火山爆发有关,据说,那次火山喷发是几千年来最厉害的一次,甚至间接导致了米诺斯文明的灭亡,也让人对它与神秘的亚特兰蒂斯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同时,它也促成了小岛独特的地形地貌:原来圆形的岛变成了月牙形——现在月牙的凹处隔着一个小海湾相望有一个火山岛,原本火山是岛的一部分,但是火山喷发造成中间这部分陆地塌陷,海水就把它们隔开了。这样的布局形成了奇异的星月图,好像一颗星星伴着一轮新月一样,尤为浪漫。火山喷发还使岛上的沙滩有着不同颜色——白沙滩、红沙滩和黑沙滩,都是由不同的石灰岩经过上千年的沉淀形成的。这片土地在两千年前已有人居住,在古希腊时期,这里叫做锡拉“Thera”,到威尼斯人统治的时候,为纪念圣人Santo Irene才改名叫做圣托里尼“Santorini”。黑石滩①爱琴咖啡馆②圣托里尼大街③圣托里尼岛

乘着旅馆派来的车子一路翻过陡峭的山头,从山路上望下去,景色奇美,碧蓝的海水,淡蓝的天空,红棕色的山体,船在海面上划过一道道白色的波浪。

进入城市后,又是另一种别致,没有高楼,视野开阔,一马平川。错落有致的白色小屋和低矮的绿色灌木,在蓝色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既平和又充满生机,简直像是“小王子”的星球。传说中的蓝顶房子基本上都是教堂。这种教堂对于看过很多教堂的我们来讲依然新鲜:建筑物是简单质朴的拜占庭式——简单的白色墙体、简单的蓝色穹顶、简单的蓝色窗棱和门,没有巴洛克式的繁复,没有哥特式的耸然,画作中的人物也一概面目平和,衣着简朴,平凡中透露着神圣。我想,从这种建筑物身上也能看到岛上居民的心态:平和地信仰着,平和地生活着,平和地接受着……

圣托里尼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那些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纯白色小屋。这些小屋由一条条能望见爱琴海的石头小路和一段段白色阶梯连接起来。站在一段阶梯上,脚下是白,手边是白,更远处还是白;抬眼看看,建筑物的窗子是蓝,门是蓝,稍远一点儿的爱琴海也是蓝。海的最远端与碧蓝的天空浑然一体,偶尔过往的船只划出一道道白色的浪线,这一切在明媚耀眼的日光下与周遭的白色和谐地搭配成最令人兴奋的景象。圣托里尼岛民居圣托里尼港口圣托里尼的爱琴海

路过一家咖啡馆时,我们决定停下来歇歇。这家咖啡馆吸引我们的地方正在于它有一个视野开阔的面海的露台。坐下来慢慢喝一杯希腊咖啡,沐浴在下午三点的阳光中,睁眼便见爱琴海,我感到自己是如此幸运,竟能身处此情此景,身边有着最好的伙伴,一切看起来都充满爱和美好。我想正是圣托里尼的这种魅力使得它成为爱侣们结伴出行的第一目的地吧!

傍晚,我们漫步至Kamari黑海滩,眼前出现与山坡上完全不同的景象:海滩布满黑色的小石头。这些黑色的石头也是石灰岩,它们颗粒较大,已被海水打磨成光滑的圆形,与红沙滩那些粒小质轻的石头不太一样。

由于太阳已经西沉,黑沙滩又处于山崖巨大的阴影里,所以,海滩这部分已经感受不到阳光的热度了,只有远处的海面撒满金色。

在海滨餐馆里享用了海鲜大餐之后,虽然没有喝酒,我们却个个都带着微醺的感觉踏上回旅馆的路。这样的傍晚太美了,我们一路说笑着回忆刚过去的像梦一样的白天,直到走到离旅馆不远的地方,才发觉我们迷了路。

深邃的星空下,一栋栋白色小房子外形异常相像,我们反复走了几次都找不到正确的路口。无奈之下,同伴终于鼓起勇气敲开了一扇蓝色的房门,女主人非常和气地为我们指了路。

事实上,在这么一个如同仙境一样的地方,纵然迷路,我也愿意再多花一些时间去找。沿途小岛

Ⅱ 帝国的原型 WHY ITALY?

古罗马地图

条条大路(罗马)

我坐在大客车上,强忍着睡意,睁着双眼努力克服时差带来的困倦。车窗外是建在亚平宁山脉上的高速公路,当然这是通向罗马条条大路中的一条。

复活节的假日,公路上挤满了大大小小的房车或者其他奔赴休假地的私车。意大利人就是如此地热爱生活,他们比美国人、英国人更懂得生命的意味,他们更重视家人,更享受来自于休闲时光的惬意。去罗马的路

然而,早在公元前500年到公元2世纪的数百年中,罗马人的祖辈却不是这样,他们一直忙于战事,以恺撒为例,他一生中历尽艰险,率领罗马军队彻底征服高卢人、赫尔维提人和日尔曼人,不仅清除了不列颠对他的威胁,还曾越过英吉利海峡,将罗马的疆域扩大到了英格兰中部。

从那以后,罗马的帝王并没有就此罢休,经过一系列的扩张战争,直到公元前30年,罗马屋大维击败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使罗马帝国成为世界霸主,它的版图北部边界到现在欧洲的英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地,东边一度达到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南面包括非洲的埃及和苏丹北部、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西边面临大西洋。历代罗马皇帝都致力于把罗马变成众城之城,让罗马的外在形象与其拥有的巨大权力相匹配。他们通过最有雄心的城市规划,建造巨大的建筑,巨大的建筑会让人产生一种崇敬感和压迫感。那些被征服地的君王,走进这令人炫目的城市,都会心悦诚服地俯首称臣。伟大的罗马政治高度统一,经济空前繁荣,同时,罗马帝国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组织民众、劳工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硬面公路8万公里。这些大道在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罗马作为西欧宗教的中心,各地教徒纷纷前往朝圣,街道上车水马龙。

修筑道路网,具有军事和政治目的,同时也有商业贸易用途,线路常常采取以前的大道走向,在不接触或穿过乡村的限制之下,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尽可能做到取直的道路特点令人称奇。奥古斯都建立的帝国驿道,还设古罗马废墟有一些驿站,为旅行者提供食宿,随意来往的人流越来越多,后来发展成了市场或者城市。有人笑谈,当年从欧洲的任何一处开始旅行,只要踏上大道不停地走,最终一定可以抵达罗马——这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由来。而此时,我们正在一条通往罗马的大路上,与赶赴休假之地的意大利车流并驾齐驱,时不时要减缓车速,偶尔也要停下等一等。为了公路上和隧道里的交通安全,路上耽搁一点时间是值得的。古罗马集市废墟古罗马角斗场废墟

古罗马帝国的兴盛为西方文明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拉丁文字母成为许多民族创造文字的基础;罗马完备的法律体系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有人认为古罗马的法典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也许仅次于《圣经》,其基本思想和原则已融入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法律中,至今仍被法学界研究、借鉴。

产生于古罗马的拉丁文散文和罗马诗歌,是各国学者毕生研究的对象。在罗马帝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对欧洲或者说整个人类的文化发展的影响无法估算。

时差造成的昏昏欲睡,让古罗马在梦境之中若隐若现,偶尔醒在现实,听到陈导在慷慨陈词;偶尔又走入梦中的罗马战场,看到恺撒或君士坦丁大帝挥舞着刀枪。在我真正醒来之时,陈导正操着台湾普通话替意大利人正名:“全世界的人都应该感谢意大利人,谁都不能否认,是意大利人为美国人发现了美洲,是意大利人教会了英国人写诗和耍手腕,是意大利人教给德国人打仗入侵别国领土,是意大利人教给法国人烹调,是意大利人教给俄罗斯人跳芭蕾舞。所以,意大利被称为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当之无愧。”这时候,大客车已进入罗马市区,窗外的景色已经带有浓浓的罗马味道。当车行缓缓之时,向往已久的罗马废墟已近在眼前。隔着车窗的玻璃,我看到在一堵废墙上雕刻着四幅地图,简洁地标示了罗马从一座山城演变成一个庞大帝国的进程,而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最伟大的一位罗马人就是恺撒,正是他把罗马帝国的辉煌推上了最光辉的顶点。遥想当年,恺撒从这里出发,指挥千军万马,英勇征战,攻城掠地,开疆拓土,把罗马帝国的边疆延伸到最遥远的地方。古罗马的历史学家普鲁塔克曾这样叙述恺撒作战的情景:像旋风和闪电一样攻下八百城池,三千部族迅速土崩瓦解,三百万人激战得天昏地暗,上百万的尸体横陈荒野,一代一代的西方人都记得恺撒登陆后向罗马报捷的豪言:“我到达了,我看见了,我胜利了!”人们无法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意大利。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意大利积淀了太多的记忆和说不尽的过去,历史遗迹记载着意大利人辉煌的成就、高贵的传统和浪漫主义魅力。罗马真是遍地的艺术品和名胜古迹,要写成故事和编古罗马神庙废墟成剧本的话,这里就是最大的素材库。

记得余秋雨先生曾在《行者无疆》里写道,世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但只有一个词,它们不会争,争到了也不受用,这个词叫伟大,这座城市叫罗马。

有人说现代罗马人具有远见卓识。面对古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废墟是历史的遗物和文明的见证,毁掉了废墟也就毁掉了自己祖先的历史。事实上,这种智慧恰恰来自于对旧时代的罗马人拆毁这些伟大建筑行为的反思。我们从古罗马角斗场的废墟里,可以找到这种说法的证据。

古罗马角斗场,也有人称它为古竞技场,于公元72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成,经过千年的风雨沧桑,现在已经残破不堪,而在那些残垣断壁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个黑黑的石洞,这就是后来的罗马人,拆除建筑上的金属构件后留下的痕迹。

角斗场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其形状很像现代的体育场,近50米高的围墙是用石头砌成的三层石柱拱廊,周围有80个出入口,里面的阶梯式座位能同时容纳5万观众,其规模的宏大,设计的科学,建筑的稳固,不要说在2000年前,就是现在,也仍然会令人惊叹不已。

君士坦丁的父亲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去世之后,军队里的一些将士要求君士坦丁当皇帝,但是另一些将领却反对这一提议,因而爆发了一系列内部战争。战争一直到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在罗马附近的米尔维安大桥战役中击败他的最后一个劲敌马克森提乌斯时才告结束,在角斗场西面的君士坦丁凯旋门,就是为纪念这一胜利而建立的。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公元315年,凯旋门上方的浮雕石板是当时从罗马其他建筑上直接取来的,主要内容都是历代皇帝的生平业绩,如安东尼、哈德连等,下面则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战斗场景,这座门就是一部生动的罗马史。君士坦丁凯旋门

据说,古罗马城主要由公共建筑和附带设施组成,罗马城区规划受古希腊模式影响,将严峻而优美的形式与实用目的结合起来,建有很多神庙、祭坛、永久性市场和公共浴室。罗马圣天使城堡

罗马就是这样一个城市,置身其中,人们的眼前很快呈现着千年之前的景象。从下而上,以优美的曲线和直线连结起来的数十层大台阶,让我们一睹1725年所建的西班牙广场。这是一处巴洛克风格大师贝尔尼尼的杰作,台阶之上是白色的圣三位一体(宗教哲学名词: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教堂。虽然西班牙广场的名字是因为西班牙大使馆坐落于此地而得,据传,修建西班牙广场的资金却是法国驻罗马大使提供的。当初的法国人本打算建造一座可与许愿池媲美的喷泉,但是由于经费实在庞大,才会有今天独树一帜的大台阶。

当年罗马发了洪水,曾经有一条破船被冲到台阶之下,老彼得罗·贝尔尼尼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得到喷泉的设计灵感,才有现在大台阶被称为“破船喷泉”的石雕。你可以看到破船喷泉真正流出的水量很小,导游说这也是大师因地制宜,设计巧妙之所在。慕名而来的游客全都围着喷泉拍照,如果不积极向后来的人表达你想要拍照的意思,就永远不可能拍到这条老贝尔尼尼的“破船”。这座喷泉之上的台阶中间,还有一座花坛,4月正是杜鹃花盛开的季节,繁花簇簇尤其惹人喜爱。

听来自台湾的罗马导游讲,司汤达、巴尔扎克、瓦格纳、李斯特、勃朗宁等大文豪和艺术家们都在这一带居住过。这里也是文学爱好者常去瞻仰的地方,阶梯下左侧建筑的墙壁上有文字记载着:1821年诗人济慈于此亡故。现在此处已经建成济慈的纪念博物馆。罗马许愿池

西班牙广场上的咖啡馆是济慈、拜伦、雪莱等文人最爱去的地方,特别是位于对面大街上的吉可咖啡馆,从18世纪开业到现在的几百年间,吉可咖啡馆从未曾关门,可以称作罗马最古老的咖啡馆。吉可咖啡馆不但是诗人聚集之处,各地的艺术家也常在此逗留,如意大利雕刻家卡诺瓦(Canova,卢浮宫里的著名雕塑“爱神丘比特与普赛克”的作者)、丹麦雕刻家杜巴森,文学作家易卜生、戈果里,音乐家萧邦、白辽士、比才、李斯特,此外意大利人所崇拜的大文豪哥德,其名作《塔里夫斯的公主》就是在此地完成的。

早就听说罗马有个许愿池(少女喷泉),很想去许个愿,可是真的到了许愿池才知道,并不是所有在这里许过的愿望都可以实现的。许愿池是力量的象征,只因罗马人有一个美丽的说法:背对喷泉,从肩以上抛一枚硬币到水池里,就有机会再次访问罗马。就是说,所谓可能实现的许愿,只是再次来罗马而已,纵然投入更多的硬币,其他的愿望全都是非分之想。尽管这样,很多旅游者还是在喷泉边争先恐后地往里抛硬币,可见罗马这座城市特有的迷人魅力。许愿池喷泉名叫特雷维喷泉(Fontana di Trevi),意大利语是三岔路的意思,因为喷泉前面有三条道路向外延伸。

许愿池总高约25.9米,是全球最大的巴洛克式喷泉,也是罗马最后一件巴洛克杰作,罗马的象征之一,在电影《罗马假日》风靡全球后闻名于全世界。背景建筑是一座海神宫,中间立着的是海神尼普顿的海马战车,引两个水神驾驭两匹带翼的战马,一匹难以驯服,而另一匹则温顺安详,据说以此象征着大海的两面性。海神宫的上方站着四位少女雕像(也是叫少女喷泉的原因),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许愿池的每一座神像的神态各不相同,基座是一片看似零乱的海礁,泉水从各神像和海礁之间喷涌而出,流向四面八方,最后又汇集于一处。海神宫建筑完全左右对称,海神像是雕刻家伯拉奇(Pie-tro Bracci)在1762年设计的。

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许愿池都乐于拿出一枚硬币,许再来一次罗马的愿望。据说每隔一段时间,当地一家清洁公司把水池内累积的硬币打捞上来,欧元硬币归当地有关部门用于修缮罗马的古代遗迹,而非欧元硬币则捐赠给世界红十字会。我怀着单纯的再次来罗马的愿望,向池中投了一枚人民币一元硬币,作为向中国红十字会的捐款。

许愿池旁边的商铺生意非常兴旺,其中的一家小食品店,吸引了数不清的游客。我们的导游说,他每次来罗马都会到这家店里吃一个冰激凌,因为这家店有免费的卫生间。

在后来的行程中,我们游览了更多的古罗马废墟:倾塌的旧城墙,残破的旧宫殿,斑驳脱榫的石梁和缺手少臂的雕像。我不去辨认哪个是曾经雄伟的埃米利亚殿堂,哪个是曾经华丽的马森齐奥殿堂,仅仅一个罗马,仅仅在罗马的大路上走过一遭儿,足矣!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和钟楼

诗人的城(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的傍晚给人的感觉非同一般,除了金红色的夕阳余辉带着无法言说的温润之外,不能不承认,佛罗伦萨傍晚的空气里弥漫着某种甜滋滋的浪漫。不是法国巴黎的那种奢华的甜蜜,也不是荷兰牧场才有的田园诗般的纯美,这里曾经真切地发生过,有着水晶般晶莹透明,有着玫瑰般新鲜美丽,有着烈火般挚热光艳,有着钻石般长久,而且几百年不曾被人遗忘的、耐人寻味的、迷人的、复杂的、引发出伟大诗人无限的哲学思考,催生出无与伦比旷世之作的伟大的爱情传奇。

此时此刻,我的双脚正踏在这座城市的石路上;此时此刻,我正呼吸着类似糖果一样的,带着诗意的空气,周围的一切组成了难以想象的时空幻境。在遥远的800年前,曾在这里发生过的,至今仍令无数年轻男女无法效仿,却无不为之热情赞颂的精神之爱,就发生在不远处,发生在这座叫佛罗伦萨的城市,离我很近很近的阿尔诺河的桥边。

就在这里,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羞涩而懵懂的九岁男孩儿但丁,遇到了美丽的女孩儿贝雅特丽齐。当时的但丁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但是他清楚地记得,那种由内心深处萌发出的异常的感觉是绝对不可以轻易否认的。成年以后他自己描述道,那种情感就像基督教民崇敬圣母玛利亚,不带有任何非分之想,就是“藏在生命中最深处的生命之精灵,开始激烈地颤动起来,就连很微弱的脉搏里也感觉到了震动。”第二次见到美女贝雅特丽齐的时候,但丁又一下子被自己的感觉吓呆了,他的心再次剧烈地跳动,感情再次受到猛烈的冲击。她给他留下了一种震撼心灵的印象。佛罗伦萨市政广场上的美第奇塑像圣乔凡尼洗礼堂洗礼堂圣乔凡尼洗礼堂金色铜门佛罗伦萨但丁故居佛罗伦萨市政广场上的大卫塑像

可是,有情人并不一定成眷属,但丁第三次见到贝雅特丽齐,是在美女21岁嫁人的婚礼上。深埋于但丁心中的爱,在贝雅特丽齐25岁因病去逝之后,达到更高境界,三十一首情诗集《新生》就是诗人在这种精神追求之中写成的。

我曾为《罗马假日》里纯洁的感情所感动,曾为《泰坦尼克号》里的悲伤爱情而落泪,更对诗人但丁真切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而心生崇敬。

在受到中世纪意大利教皇派的驱逐之后,诗人但丁后半生不得不流落他乡,再也没有机会回到他日思夜想的佛罗伦萨,但是佛罗伦萨的养育,使诗人要去探索人性完善的道路,去探索意大利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复兴之路。他要把自己创作的成果作为奉献给钟爱的贝雅特丽齐的礼物。他要让在天堂的贝雅特丽齐知道,有她的带领,但丁没有消沉下去。代表了中世纪文学最高成就的万行长篇《神曲》,这样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就是最好的证明。爱情的灵感使诗人但丁的思想像奔驰的骏马,不受任何缰绳的束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佛罗伦萨市政广场上的狮子塑像

我在圣母百花大教堂周边卖纪念品的小亭子里,看到有名画《但丁与贝雅特丽齐相遇》的明信片,画中的贝雅特丽齐身穿浅色的长裙,深褐色的衬衣,手上拿着一枝美丽的玫瑰花。佛罗伦萨的后人没有忘记诗人但丁,尽管但丁的故居门前没有招牌,没有修筑商业设施,仅仅一个小小的门牌号,仍然可以提醒游人,在这里曾经住过一位诗人,一位因爱而成为伟大的思想家的人。佛罗伦萨市政广场上的帕修斯杀了美杜莎塑像

当佛罗伦萨那特有的夕阳余辉照耀在圣母百花大教堂正面的三色大理石墙面上时,圣乔凡尼广场上仍然聚集着来自全世界的游客。诗人但丁出生时受洗的圣乔凡尼洗礼堂,还是保持着11世纪建成时的模样,静静地伫立在教堂的西面。洗礼堂的三扇铜门刻有《旧约》故事的青铜浮雕,其中的两扇是吉伯提的作品,被米开朗基罗赞为天堂之门。这三扇铜门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殊意义,那就是有学者提出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时间,应以1401年洛伦佐·吉贝尔蒂和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这两位天才雕塑家竞争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圣乔凡尼洗礼堂铜门的合约为标志。

诗人但丁的《神曲》为故乡人指出了民族出路,初露人文主义的萌芽。在但丁的精神鼓舞之下,佛罗伦萨人首先勇敢地冲出教会的束缚,开始主张以人为本,艺术家也纷纷站出来积极呼唤人的自由。此时陈腐的欧洲正迫切需要一场思想革命,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扩展到欧洲各国,揭开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佛罗伦萨市政广场上的海神塑像

诗人之城佛罗伦萨,在文艺复兴的运动中扮演了一个非同一般的重要角色。

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这些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这种辉煌的成绩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这种思潮就像春风,渐渐吹遍整个西欧(本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活动,给艺术家确立了这样的信念:他们不再只是工匠,而是思想和艺术的创造者,和诗人、智者、朝臣一样,不仅依靠自己的手艺,也仰仗自己的灵性。同时诗人故乡的人们在心中已经产生这样的概念,即把艺术家尊为天才,这就是现代化社会的职业分工的最初形式。佛罗伦萨市政广场上的人马塑像

于是,佛罗伦萨造就了米开朗基罗等一大批学者和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在佛罗伦萨的贵族美第奇家族的扶持之下,成为一代雕塑家。在佛罗伦萨,他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这尊以男性之美而著称的雕像如今已经陈列于博物馆中,在佛罗伦萨的旧市政广场上看到的,仅仅是一尊复制品。佛罗伦萨市政广场上的抢夺萨宾妇女塑像佛罗伦萨市政广场上的帕尔修斯塑像

站在《大卫》身旁的《帕尔修斯》,是精工之父切里尼的少数大型铜雕之一,雕像表现帕尔修斯砍下美杜莎头颅的情景。他左手高举着美杜莎的头,右手持刀,左腿弯曲,脚下踏着敌人的身体。这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故事,杀人者和被杀者全都是神,所以艺术家表现的并不是血腥。

稍稍移动脚步到不远处,我看到一尊与卢浮宫收藏的《掠夺萨宾妇女》名画同一题材的雕像,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顶级作品之一,是强波隆纳创作的,整尊雕像将人体姿态呈螺旋上升趋势表现出来,从每个角度看,都有一种新的令人惊奇的不同发现。它塑造了古罗马人为了传宗接代,尽快繁殖人口,用计谋骗得邻邦萨宾女人到罗马参与节日庆典,士兵在首领罗慕路斯的指挥下,劫夺萨宾妇女为妻的情节。这尊描写武力的作品恰恰讲述了一个和解的故事,史书上记载,当萨宾人回头报仇的时候,那些被抢去做了罗马人的妻子的女人们却出来为罗马丈夫和自己的父兄之间的斗争做调解,因为罗马人对她们很好。从此,罗马人与萨宾人成为亲戚和朋友,再也没发生过战争。佛罗伦萨市政广场上的塑像圣十字教堂广场

尽管商业化的旅游大潮中,成千上万的旅游者被成百上千的导游带领着,浩浩荡荡地在佛罗伦萨城里东游西逛,游览那些名胜,去看三种颜色的大理石装饰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去仰望高高耸立的乔托钟楼,去拍摄八角梭柱形的圣乔瓦尼礼拜堂上的圣经故事铜门,去感受米开朗基罗的名作《大卫》雕像遒劲肌肉的力量,去吸取旧市政广场上美第奇骑马塑像散发出来的贵族气息,甚至去找深埋于佛罗伦萨窄巷里的皮货店,精心挑选那些国内难以看到的精致的皮货。佛罗伦萨市政广场上的塑像

佛罗伦萨这座诗人之城,在诗人的情怀笼罩之下,在诗人的精神光环辐射之中,城区的各个角落到处弥漫着诗情画意。我不得不说,佛罗伦萨那个旧旧的,小小的火车站,也带着某种默默的温存。曾经有过多少往事在这里发生,有多少名人在这里走过。小小的火车站站台仍旧保持着久远时代的模样,在某一时某一刻,某位艺术大家一定来过这里,他站在这里与朋友说笑,聊天,或者发呆,也许只是偶尔经过。我无法寻找他们留下的痕迹,也无从知道这里发生过的事情。但是,我会清楚地记得,曾经在某时某刻有人在这里重拾那颗已经存世数百年的爱情珍珠……佛罗伦萨市政广场上的海神塑像

佛罗伦萨永远是浪漫而幽雅的象征,难怪众多诗人、艺术家和贵族与这座城市结缘,使得它无须过多的装饰,还是美得令人陶醉。而这一切,完全来自于一位伟大的诗人所经历的一场纯洁的旷世之爱。离开这座浪漫的诗人之城的时候,已是月明星烁,昏黄的、暖暖的路灯,照在古旧的石块铺就的马路上。不免隐隐地眷恋,却又不得不跟随导游那匆匆的脚步。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欧洲(米兰)米兰多姆大教堂地中海伞松米兰展览馆

天堂还是人间(米兰)

顺着米兰的多姆大教堂那独特的,有着真人大小的雕像装饰的,镶嵌着华丽图案的窗子的建筑外墙,走过教堂旁边的欧洲现代建筑,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之下,米兰多姆大教堂广场一下子展现在眼前。我们顿时感觉呼吸到意大利独有的中世纪的罗马帝国文化气息,恍惚之中好像掉入了时光隧道。

米兰大教堂广场最重要的建筑是米兰大教堂,也称作多姆大教堂,是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的欧洲第二大教堂(米兰大教堂不仅是米兰市的象征,也是米兰市的中心。拿破仑曾于1805年在米兰大教堂举行加冕仪式)。教堂长158米,最宽处93米,塔尖最高处达108.5米,总面积11700平方米,可容纳3.5万人,于公元1386年开工建造,公元1500年完成拱顶,公元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直至1965年安装好教堂正面的最后一座铜门,整个教堂才算完工,历时漫长的5个世纪。建筑过程如此地漫长,而且从未曾被放弃,足可以证明意大利人心中信仰的力量。

由于正值复活节假期,教堂里面正在准备一场重要的弥撒活动,身穿宗教服装的神职人员神态自若地站在门前,好像准备迎接重要人物的到来。这种重要的宗教活动,并不拒绝游客入内参观。我轻轻地走进大铜门,努力适应着光线变化带来的视觉不适,真正看清周围的景象之后,眼前的一切无不令人振奋,我已经完全意识到这就是神圣庄严的宗教世界——人们心中的天堂。

教堂地面是由花色大理石拼接成的几何图案,上面刚刚打过蜡,脚踏在上面,感觉异常光滑温润。教堂的彩色玫瑰玻璃窗格外引人注目,这种优美的圣经窗画,因为透光的效果,给人美感的同时也在讲述神圣的旧约故事。圆形的玻璃窗象征天堂,人们仰望这些漂亮的画面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对天国的向往与神幻。有多少人曾经为这光色奇妙焕发的神秘美感而惊叹不已呢?

走出大教堂,仔细地观看它的外部结构,更加令人感慨。米兰大教堂外部的墙壁、塔楼、窗户都是垂直向上的图案或造型,顶部有数不清的尖塔,上面有精致的圣经人物雕像。尖塔给人向天空的升腾之感,这就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征。大教堂最终成为现在的规模,我们不得不从内心佩服米兰信徒的坚定信念。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教皇的统治,就不会有如此坚定的信仰,就不会有教堂文化,就不会衍生如此众多的艺术家,就不会积累如此珍贵的历史文化收藏。不看欧洲的教堂,就等于无法了解欧洲。米兰多姆大教堂的窗子

现在,心里的疑问似乎有了基本的答案。正是因为有了大教堂才有该市的中心,教堂意味着天国,而人间就在铜门之外。

走出教堂,色彩与光线回归自然,早晨明亮的阳光正好照在广场中央的台阶上面,意大利的第一位国王维克多·爱曼纽二世(Victor Emmanuel II)的青铜雕像,像受到某种聚焦光一样格外引人注目,他披着战袍,挥着长枪,骑着战马,一派战争中勇士的英勇形象。米兰多姆大教堂外墙雕塑

广场的北面,人来人往,那里是真实的人间。拱形门廊顶部醒目的标志表明,那里就是著名爱曼纽二世长廊。飞机下面的图案是大理石拼成

爱曼纽二世长廊商业街建筑呈十字形,顶部装有彩色的玻璃棚顶,拱圆形结构像一把巨伞罩在两侧的咖啡店和奢侈商品橱窗之上,地面是用大理石铺成的马赛克几何图案(由于临时摆放了一架飞机模型,没能拍照下来大理石地面的中心图案)。整个街面建筑富丽堂皇,古代建筑与现代化的商业陈列风格恰当地融合。装修考究的店面,并没有影响古迹的原始韵味,好像几百年前到现在,这里一直在售卖金银首饰、时装、礼品和书。这是一处古老而优雅的商店街,是人们花掉劳动所得,满足消费欲望的地方,与天堂般的教堂相邻如此之近,几乎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天堂和人间仅仅一墙之隔。长廊另一头是著名的斯卡拉歌剧院(La Scala opera house),旁边有著名艺术家列奥尔德·达芬奇的雕像。长廊在斯卡拉广场(Piazza dell Scala)终结。

米兰大教堂广场,经常聚集很多人,有匆忙路过这里的当地人,有来参加复活节特别弥撒的远道而来的虔诚信徒,也有像我们一样的为观光而来的外地游客。东面高大的大教堂挡掉了一部分上午的阳光,使广场显得更加明亮,一群又一群和平鸽飞来飞去,或者干脆落在游人中间,与游人嬉戏。这时,有人顺势递过来一小把玉米粒,一般的游客往往接受这种友好的馈赠,任由鸽子随便啄食落到手掌中的玉米粒,享受与这种生灵共同的快乐——天堂般的感觉。米兰多姆大教堂边的爱曼纽二世商业街拱廊米兰多姆大教堂广场,爱曼纽二世塑像

然而对于钱财不太丰富的人来说,接下来又回到了人间。因为那位递过玉米粒的人会向这位仍然沉浸在与和平鸽亲近的愉快中的游人,索要相对高昂的鸟食费用,为这一小把儿精灵十分喜爱的食物,大约要付出10欧元的代价。现实的生意人认为这是公平交易,有了他们的服务,梦想去天堂的人才得机会与米兰多姆大教堂广场上的精灵亲密接触啊。米兰多姆大教堂旁边的小街上,有出租自行车的站点米兰多姆大教堂边的现代艺术雕塑去威尼斯上船的码头威尼斯码头边的爱曼纽二世塑像

亚德里亚明珠(威尼斯)

乘火车去威尼斯,会经历一段海上轨道的旅程。看到车窗外是碧蓝的大海,会给人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这段旅程会将你带到威尼斯岛上的Santa Lucia火车站,出了站台,你便能直接面对美丽的亚德里亚海,就像电影《游客》中描画的那样。

威尼斯就位于长筒靴的高腰处,像一颗美丽的珍珠,镶嵌在蔚蓝的亚得里亚海中。据说,威尼斯的起源并没有文献记载,但是一些历史学家通过可靠的证据分析得出,威尼斯的早期居民是为了躲避日耳曼人攻击而逃到岛上来的罗马人,直到7世纪,总督府迁到里奥多岛——也就是现在威尼斯市中心所在地的时候,威尼斯才作为一座重要的城市开始迅速地发展起来。威尼斯街边的卖画摊

说起来很有趣,早期欧洲的富人是可以被分成两种类型的,一种为武力型,他们靠力量和胆略与同类斗,抢夺衣食土地,镇压反抗者;另一种为劳作型,他们用双手和智慧与自然斗,耕种土地,打渔织网,种植棉花、粮食,饲养鱼虾,卖给别人创造财富。创建威尼斯城的先民,属于后者,他们用木船运来木料和石块,在海床上建起了自己的家园。几百年之间,这群聪明智慧的威尼斯先民的后代,用手工技术和商业头脑使家人丰衣足食,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公元823年,威尼斯的商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将圣·马可的遗体运到威尼斯,这件事情在击败法兰克军、转移首都的威尼斯人看来是个吉祥之兆。这以后,威尼斯人将圣·马可奉为圣人,并走上了发展经济的道路。这个小小的水上城市,制造业发达兴旺,进而带动了商业贸易和运输业的发展。威尼斯乘贡多拉看到的大运河边的旧建筑

为了满足运输业对船舶的需要,他们在公元1104年建成了威尼斯国营造船厂,这个造船厂对威尼斯的繁荣强大十分重要,以此为契机,威尼斯的海军力量在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都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12世纪的威尼斯,成为全欧洲最繁忙的港口,集中了人力、物力和权势。威尼斯人不再是只靠打渔种地为生的劳作之人,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国防和战舰。公元1204年,威尼斯占领了君士坦丁堡,消灭了东罗马,建立了拉丁帝国。威尼斯确立了在东地中海的制海权,马可·波罗等聪明的威尼斯商人,已经有能力横跨大西洋,在东西方的长途贸易中赚取大量的财富。至此,威尼斯强大得足以控制整个欧洲,成为联系着全世界的贸易中心。这就是亚德里亚明珠称谓的由来。

威尼斯的市内交通不用汽车,这是最为奇特的地方。因此,如果你选择不乘坐火车而乘坐汽车的话,则要在离码头不远的停车场下车,去码头乘渡轮前往威尼斯市中心。威尼斯水之风情,总是制造温情浪漫,文人墨客笔下的威尼斯,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无限畅想。我站在渡轮的甲板上,迎面吹来亚得里亚海春天的海风,远远地似乎已经感觉到了这座城市的无穷魅力,让人望眼欲穿。威尼斯建在经常被海水淹没的群岛之上,就好像一个漂浮在海水中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此时,天边一座城市的轮廓正渐渐变清晰。大运河上乘贡多拉的码头

好几艘巨大的邮轮,或停在岸边,或缓慢地驶出驶入。说它巨大,要比陆地上的楼房建筑高大数十倍。据说,威尼斯人至今保留着先民的一种超人技艺,就是为豪华邮轮装配水晶吊灯。这种工艺之复杂,这种装饰之重要,竟然使那些邮轮不远万里,不惜代价,一定要前往威尼斯做一番装饰。

下了渡轮,走了一段码头栈道。一踏上威尼斯城,就像走入汪洋人海,导游忙叫住大家,招呼着,嘱咐着,强调着集合的时间、集合的地点,千万遵守纪律等。否则一入水城,犹进“江湖”,难以找寻。威尼斯乘贡多拉看到的大运河上的船

码头边是极其热闹的地方。街道边布满着售货亭、面具、首饰、折扇、伞和围巾,数也数不清。随着人流,走过爱曼纽铜像,走过古监狱、叹息桥,沿总督府的回廊进入圣马克广场。为了配合有导游带领的集体活动,我们快速穿过大圣马可广场和小圣马可广场,从水巷边走过,越过小拱桥,来到一家水晶饰品店。简单的参观购物之后,又去了一家玻璃制品厂的门市店。

这个小小的门市店面不大,商品却十分丰富。两层楼的店面里摆设着极其光彩夺目的各色玻璃制品,有首饰,有摆设用的工艺品,有灯具,还有豪华或者实用的餐具等等。第一个节目,是观摩玻璃造型过程。游客坐在座位上,而工匠则在炉子前面表演,只见他极其熟练地将一块烧得通红的柔软的玻璃,三下两下做成一匹小马,观众顿时给予热烈的掌声。威尼斯码头上的街灯

离开水晶店和玻璃门市店,下一个项目是乘坐威尼斯小船贡多拉。乘坐贡多拉,看上去实在太“旅游化”了,一开始我很迟疑,可是同行的伙伴却都想要坐,我也不想落单,便只好跟着坐了。但是这一趟贡多拉,我觉得挺值,它让人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水与这座城的关系。威尼斯乘贡多拉的码头

每六人一艘贡多拉,我们轮流上船。船夫是个当地人,身材不高却很结实。据他说,他父亲从前就是位贡多拉船夫。他身穿漂亮的海魂衫,站在船尾,潇洒地驾船在水面自如穿梭。了解到我们六位乘客都是中国人,他还开始卖弄起中文来,“你好”,“谢谢”,甚至大声唱起了“妹妹你坐船头噢(托腔),哥哥我岸上走……”

字正腔圆,还颇是那么回事儿呢!里亚托桥

意大利地图册记载着这样一组数据,令人惊奇。威尼斯城,面积不足7.8平方公里,有177条运河,蛛网一样把群岛自然地割成118个小岛。大约有400多座各种桥梁把这118个小岛连接起来,使桥和运河成为这座城市的主要交通。威尼斯人城内出行不用汽车而靠乘坐小船贡多拉。这种轻盈纤细、造形别致的小舟,也是勤劳智慧的威尼斯先民独创的代步工具,更为有趣的是建筑后门竟然是贡多拉的船码头。威尼斯贡多拉

听导游讲,当年的威尼斯人先在水底下的泥土里打下大木桩,木桩一个挨一个,就是建筑的地基,打牢木桩地基之后,铺上木板,然后在这种地基上盖房。所以有人说,威尼斯城水上面是石头,水面下是森林。据说当年为建造威尼斯,意大利北部的森林全被砍光。有人担心水下的木头日子久了会腐烂,几百年之后,水下的木头地基并没有腐烂,而且越来越硬。此前考古者挖掘马可波罗的故居,挖出的木头坚硬如铁就是证明。火凤凰歌剧院

我们乘坐的贡多拉经过大运河,游览两岸无数宫殿豪宅。沿河所见的7座教堂,风格各异,有拜占庭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威尼斯当地的风格等等,多建于14~16世纪威尼斯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威尼斯水巷利多岛

从火车站通往市中心的里亚托桥最为有名,又名商业桥,它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筑成,是威尼斯的象征。里亚托桥长48米,宽22米,离水面7米高,桥两头用12000根插入水中的木桩支撑。里亚托桥建于1180年,原先是一座木桥,后改为吊桥,在1444年的一次庆典中,因不堪重负,大桥垮塌,1580~1592年,改建为现在的石桥。桥顶有棚,两侧是首饰店和卖纪念品的摊铺,是威尼斯最重要的商业区之一,在威尼斯作为重要的海港成为欧洲经济文化中心的时代,曾作为欧洲的商业中心长达300年之久。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就是以这座桥街为背景的。窗

结束了贡多拉运河之游,我们从上船的码头下船,然后就是一段自由游览的时间,过小桥,穿小巷,我们走马观花地感受了一下威尼斯人的生活。这些古老的水中建筑保存得非常好,有些窗前还放着漂亮的花卉盆栽,可是里面似乎没人居住。据说,只在电影节或狂欢节的时候,才真正有人住在这里。这也不难理解——这里的老建筑已经不那么舒服了,过于热闹的旅游景区也不那么适合居住。圣马可广场圣马可教堂的钟楼水城清晨

我们去看了圣马克大教堂广场,看那些翻飞嬉戏的广场鸽,数那些古老而漂亮、带着昔日荣光的旧建筑。我们找到了象征圣马可的狮子雕塑,仔细观察这两座象征国门的石柱和上面的雕塑,当年漂亮的茜茜公主上岸时就从它们身旁经过。

我们站在海边,透过停靠着很多贡多拉船的码头,远望着每年举办威尼斯电影节的利多岛,氤氲间仿佛忘记了自己的所在。

700多年前,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码头,停靠了一艘不大的帆船,从上面走下三个男人。他们走路还带着长期海上生活所致的不稳步伐,神态和口音有几分奇怪的东方特点,身上穿着考究却已破烂的蒙古式绸面皮袍,脚上蹬着及膝长靴。他们就是阔别故土25年之久的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及叔叔。25年间他们游历东方,见遍奇人奇事,甚至被亲戚朋友认定已经客死他乡。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如果不是在热那亚的囚牢中马可的叙述被狱友用古法语记录下来了的话。这一记录成了当时惊动欧洲的《东方见闻录》,它成为了欧洲人眺望东方的望远镜。当时的欧洲有很多人认为马可波罗的叙述是夸张失真的,但其中大部分后来被学者推敲印证,从而确定了这一见闻录的历史和文化意义。马可波罗也成为了威尼斯人的骄傲,更成为了东西方文明交往的见证。叹息桥两头,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

当收回视线再看周围的时候,耳边仍充斥着嘈杂的人声——那些复活节度假的人们,那些有时间也有金钱在威尼斯挥霍的人们,那些手挽手肩并肩相拥着坐在岸边石阶上的情侣,那些拍照的游人,那些没完没了地讨价还价买纪念品的人……到处都是人,岸边、桥上、广场上、胡同里,这其中有欧洲人,也有亚洲人,有美洲人,也有非洲人。这就是威尼斯,纯粹而又包容的威尼斯,带给人梦幻又将人拉回现实的威尼斯,永远璀璨的亚德里亚明珠。威尼斯总有很多的游客威尼斯人满为患的景象圣马可大教堂正面

最美的客厅(圣马可广场)

圣马可广场(Plazza San Marco)又称威尼斯中心广场,一直是威尼斯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圣马可广场是由总督府,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四角形钟楼,新、旧行政官邸大楼,连接两大楼的拿破仑翼大楼(现在的威尼斯博物馆),圣马可图书馆等建筑和威尼斯大运河所围成的长方形广场,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侧宽约55米。广场四周的建筑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美遗留。

圣马可广场初建于9世纪,当时只是圣马可大教堂前的一座小广场。马可是圣经中《马可福音》的作者,威尼斯人将他奉为守护神。

相传许多年以前,威尼斯还是一片荒芜的海滩,马可到意大利各地传教,乘船经过里阿托岛海岸,当时风暴骤起,把船刮到荒凉的沼泽地带搁浅了,马可以为到了绝境,向天祈祷,似乎听到天使在召唤:“愿你平安,马可!你和威尼斯共存。”这样,这位《马可福音》的作者成了威尼斯的护城神,其标志为狮子。圣马可大教堂顶画

现在的威尼斯城徽还是一头狮子拿着一本《马可福音》。大教堂前的广场也因此得名“圣马可广场”。威尼斯圣马可教堂钟楼

1797年拿破仑攻占威尼斯后,赞叹圣马可广场是“欧洲最美的客厅”和“世界上最美的广场”,并下令把广场边的行政大楼改成了他自己的行宫,还建造了连接两栋大楼的翼楼作为他的舞厅,命名为“拿破仑翼大楼”。

威尼斯共和国总督府建于814年,由于遭遇过多次火灾,现在的建筑物是建于15世纪的哥特式建筑,下面两层白云石长廊,具有浓厚的哥特式风格。最值得一看的是三楼的会议大厅,可同时容纳2000人。在总督宝座的后面是一幅巨大的壁画,是由威尼斯知名画家丁特列多在1590年所绘制的“天国”,占满了整面墙,高7.45公尺,宽21.6公尺,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一幅油画,即使在今天也算是非常少有的巨幅画作,而那也是威尼斯艺术巅峰时期的代表作。圣马可广场的建筑

圣马可广场的南侧有一座附属的小广场,小广场南临威尼斯大运河敞口的泻湖,河边有两根威尼斯著名的白色石柱,一根柱子上雕刻的是威尼斯的守护神圣狄奥多,另一根柱子上雕刻有威尼斯另一位守护神圣马可的飞狮。这两根石柱是威尼斯官方城门,威尼斯的贵宾都要从石柱中间进入城市,所以被称为迎宾入口。迎宾入口左手边的大楼是古时的铸币厂(Zecca),从1537年启用一直到1870年为止,由建筑师圣所维诺(Sansovino)所设计,威尼斯的金币Zecchino也因此得名。在广场北边与钟楼同边的旧行政官邸始建于12世纪,全长约152米,现今的一楼是闻名的夸德里咖啡馆(CaffeQuadri),而大楼后有供贡多拉停泊的奥尔塞奥洛湾(BacinoOrseolo)。新行政官邸则是在靠圣马可湾(BacinoSanMarco)那一侧的南边,从1582年开始建造,直至17世纪才完成,威尼斯共和国垮台之后,这里一度成为王室的宫殿,一楼有著名的弗洛里安咖啡馆(CaffeFlorian),二楼为科雷尔博物馆(MuseoCorrer)。威尼斯的保护神狮子塑像威尼斯小圣马可广场火凤凰歌剧院

圣马可广场(Piazza San Marco)的面积很大,四周的建筑几乎将它围了起来,一面是圣马可教堂,其余的三面的建筑,一楼是各式各样的精品店,包括金饰、玻璃、寝具、服饰等,店面不太大,但是橱窗设计都是一流,颇具视觉享受。教堂的对面,是一座博物馆。威尼斯总督府

除了广场上的精品店,在附近的巷道中也有一些很棒的商店,卖面具、玻璃钢笔、纸制品等。一路往里亚托桥(Pont Rialto)的方向走过去,还有两条有名的精品街,名牌服饰店鳞次栉比。象征国门的两个柱子比萨斜塔

天地有方圆(比萨)

离开米兰之后,大客车沿高速公路一直向北行进。在去不去比萨看斜塔这个自费项目上,团友之间有了一点点分歧,有人认为比萨斜塔,只是一座因建筑的地质原因不幸倾斜的钟塔而已,每位团友要为此花半天的时间加30欧元不值。但是更多的团友为了一睹比萨斜塔这座早已闻名遐迩的建筑,为了在这座被称作奇怪的世界之迷的斜塔之下拍一张纪念照,还是说服了反对者,最终大家选择了去看比萨斜塔。

下车之后,要穿过一个相对狭窄的类似胡同的商业街,街边有售卖纪念品的商贩,也有一些小型商店和饭店。很快,我们走到一个类似公园的入口,这时候,那些主张放弃这个自费项目的团友如梦初醒,比萨斜塔并非一座独立建筑,整个景区由主教堂、洗礼堂、钟楼、教堂墓地和围在建筑群四周的中世纪的古城墙组成。

从古城的拱形大门向城内望去,那座极具盛名的斜塔,歪着身体远远地站在那里,其他的两座建筑与斜塔的颜色一样,洁白闪亮,在地中海阳光照耀之下耀眼无比,风姿绰约,雍容华贵。那宽阔的草地也因草儿刚刚萌发不久而特别的翠绿,草地上聚集着来此庆祝复活节的当地居民,他们玩着各种复活节游戏,等待教堂即将举办的某种活动。比萨教堂

比萨教堂是传统的拉丁十字形建筑,由简单的直线和纯美的白色构成。圆柱形的拱顶洗礼堂在主教堂正前方不远处,它与教堂在同一中轴线上,如果从天空俯瞰的话,是一个十字正面顶着一个圆形。钟塔(斜塔)在教堂的东南角,外形也是圆柱体,有同样纯美的白色和同样简单的曲线。这两个圆柱形建筑一大一小,一高一矮,一远一近,与主教堂生动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它们都是用白色和少量暗红色大理石相间砌成,衬着大片绿色草地和湛蓝的天空,色彩十分明快。草地上点缀着白色儿童雕像,生动亲切,既有宗教的庄重而神秘,也有自然和谐宁静。复活的气息,初夏的韵味,飘荡在天地之间。比萨教堂城墙比萨教堂城门比萨教堂平面图

一千多年前,比萨的建筑师成功运用神奇的几何学,把比萨教堂打扮得如此美妙。可以见得,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对比萨的人、比萨的物、比萨的风俗习惯等影响是何等的深入。但是,智者千虑,也有一失。据传,在建造这座钟塔的时候,它已经开始倾斜,后经各路建筑专家学者出谋划策,几经多种不同的方法修复,它还是不停地继续倾斜,渐渐成为现在的歪着身体的状态。如果真有上帝的创造的话,那么,他将此时此地、空间、色彩和莫明其妙的倾斜现象,构成了怎样一种独出心裁的杰作!比萨塔和教堂建筑

传说1590年,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读亚里士多德的书,后来成长为意大利物理学家的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自由落体实验。为了证明他的自由落体定律,他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这一实验轰动了世界,因为自由落体定律彻底颠覆了长达1900年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如果当亚里士多德还可以与自己的追随者辩论的话,他会问:“那么,为什么同一时间,同一高度降落的鹅毛和铅球不可能一起掉到地面上呢?”比萨洗礼堂和教堂建筑

伽利略的学生帮助伽利略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为老师撰写传记时写到:比萨斜塔的实验中,两个球体并没有像传说中说的那样,同时落到地面,即使重力加速度不变,由于鹅毛与铅球的体积和形状不同,受到的空气阻力也当然不同。严格地讲铅球在空气中下落,也不能看作自由落体。但是伽利略的实验理论是正确的,在真空中,无论多重的物体,都遵循自由落体定律。伽利略的这一发现,使比萨斜塔的知名度扩大到全世界,从此名声大振,人们要来比萨观光,看看这座奇怪的斜塔,看看伟大科学家伽利略证明使人类飞上天空的著名定律的地方。比萨教堂广场上的儿童塑像

这个建筑群工程耗时288年,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比萨斜塔漂亮独特的建筑外观和斜而不倒的奇怪现象,早已成为比萨城的标志。1987年比萨斜塔和比萨大教堂、洗礼堂、墓园一起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这样著名的教堂建筑群,我们居然险些擦身错过。为了蓝天下的白色建筑和绿色草地,为了伽利略的实验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为了直线、曲线、方方圆圆的神圣感觉,一定要到欧洲走一遭。这就是欧洲之游的另一个理由。比萨教堂侧门比萨教堂正面城门里面

小城故事(西塔迪拉)

在意大利辽阔的原野上,有一些远离尘世喧嚣的景致。离开热闹的威尼斯,我们乘车前往在意大利最后的住宿地。车窗外面的风景很迷人,绿色的山野上,村庄、小镇、城堡、教堂和塔楼星罗棋布,禁不住地想象,那些房子中或许就藏着意大利的历史古城?

西塔迪拉小城就是这样带着浓厚古董味道,而被完整保存下来的一座普通城堡。说它普通,真是普通到在意大利随处可见,在我们旅行团的日程表中被简简单单地用“夜宿意大利小镇”提及。根据事先的日程表,我们根本不知道旅行社竟然会在这个随便用来过夜之地,给了我们一个如此意外的惊喜。小城的地图安静的中世纪街廊

西塔迪拉中的“迪拉”,在意大利语里是小城的意思,因此我们权且把它简称为西塔小城。西塔小城,像所有的意大利古城一样,由城墙和护城河完整地包围着的旧城和包围之外的新城别墅群组成。而前者虽然只是众多贵族巨贾的遗产之一,却在我们面前尽可能地显示着这座城市价值的不同凡响。我们一行人放下行李,安顿好住处之后,便急不可耐地要去旧城看个究竟。

我们三两结伴去古城区游览,没有领队的带领,对此地又一无所知,显得更加自由自在。一路走去,几乎没遇到当地人或者游客。走到护城河边,需要过个不太宽的马路,我们自律地选择沿斑马线走过去。这时正巧有一辆豪华轿车经过这里,按照在国内的习惯,我们几个人不约而同地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总是要让急着赶路的人先走。

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那辆豪华车早在我们停下之前先停下了,轿车稳妥地停在斑马线外,耐心等待我们重新迈步。以前曾经听到别人说过,在西方,车要给行人让路,今天终于亲身体验了这一规则的力量。

这应该归功于13世纪末由意大利佛罗伦萨首先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后来在法国巴黎兴起的启蒙运动,文人和艺术家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讲究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本性。机器应该为人服务,尊重人的需求。想到这里,我本能地向车内望去,司机是一位帅哥儿,他用微笑和挥手回答了我的好奇。中心广场的傍晚

后来,在其他城市也同样遇到过给我们让路的车辆。记得有一次,好像是在去卢森堡的高速公路的服务区,我遇到过另一位有趣儿的驾驶老爷车的司机,年龄大概早已超过60。之所以记忆深刻,不仅仅是因为他开着一辆惹眼的老爷车,还有他满脸微笑,逢人打招呼时谦和而且有意思的举止。我的同伴见状,打开相机,没经他同意就对着他和他的车拍照,他兴奋地做鬼脸儿,摆姿势,尽可能地配合。在这辆车副驾驶的座位上,坐着和他年龄极其相配的,打扮得很雅致的女士,始终矜持而善意地微笑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