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遗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11:41:54

点击下载

作者:织鑫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台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平远遗韵

平远遗韵试读:

且住鱼山品春秋

庭前的人生

鱼山,织金城东面的这处名胜,不知流连过多少名流才子、贤达士绅和市井百姓。这是一处安静的空间,静得让人可以独面自己,倾听心跳。林木葱茏、钟灵毓秀,鱼山凝结了千年的生态,百年的人文。

这座三面崖壁,东面石级唯一可登临的小山,古木参天,藤萝缠绕,终年郁郁葱葱,更有山石玲珑峥嵘,气象非凡。

入明以后古人就陆续添加着一座座契合自然、顺应人意的园林建筑,穿过悠远的时空,鱼山集聚了江南建筑、民国建筑和水西建筑的精华,兼容并蓄,留住了历史的足印。

行足鱼山是沿一条曲折而上的石径,这是唯一的道路。气喘了,半山之上即有一亭,横匾上书“且住亭”,为游人歇息神游而关怀备至。“步步登高于斯且住;摇摇直上别有可观。”亭柱所挂的这副木质阴刻楹联,想当年书生撰就时,不只是为了表达这亭子与揽胜的关系,字里行间暗示着漫漫人生的风云莫测,能得势时且浅淡。浓密林荫下的且住亭,位处承上启下的登山石级间。初阳穿过密林,忠烈宫穿越了百年春秋。

鱼山营造的源头在明朝,那时就已建有神女智琼祠。崇祯缢死煤山后,继而在南方又有了一个逃亡的南明朝廷。历经风风雨雨,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失位,有一个身家落魄的人逃难到了平远城外,选择了这处远离闹市、人迹稀少的鱼山,这就是朱家三太子。简陋的智琼祠安抚了这位太子,暂时躲过了那场血雨腥风,鱼山帮助太子度过了最为恐慌的时光。逃过死劫的他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那颗惊魂不定的心却一直悬着。后终因疑心重重,恐日久走漏风声而忍离了鱼山,再次远逃至六冲河畔改姓埋名,农耕隐居。其后数代繁衍,渐渐形成了一个方姓的村落。

智琼古祠随风飘散……

出得且住亭,抬眼即见“忠烈宫”院门。而忠烈宫泛指这山顶宫苑的建筑群。

夕阳下的黑神庙,清末名家严寅亮所书的“惠此南国”熠熠生辉。雪花停落在芊芊树梢,装扮着鱼山的芊芊心结。

黑神庙是平远的八大庙之一。大殿内原供奉着唐朝名将南霁云和张巡两尊塑像。因传说南霁云是贵州福主,惠政于民,深得百姓拥戴,故敬奉他,名将张巡是他的上司。因此南霁云被封为“忠烈黑神”。

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的这座建筑,坐落于山顶中央平坦处,为坐东向西的五间悬山式建筑。前有廊无栏。大门上悬清代贵州书法家严寅亮写的匾额“惠此南国”,檐柱挂“有唐大将军烈烈轰轰德与山河并寿;全黔真福主铮铮皎皎业同日月齐辉。”的木板阴刻楹联。

大殿后院左侧,便是一幢仿西式教堂却为中式装饰的二层砖木结构“藏书楼”,中西兼容别有情调,典型的民国新潮建筑。织金红、西洋蓝、民国风、新春绿,大时代的文化浓缩在这小巧庭院。望天上云卷云舒。仲春的清晨,升起的暖阳投照在内院,中西合璧的藏书楼构成了庭院的靓景。为了纪念民国十年(1921年)的赈灾,用赈灾余款加各界义举捐款修建了这座两层方亭。

位于山巅的济赈亭,是为纪念民国十年(1921年)赈济织金大饥荒而修建的。建筑为正方形二重檐四角攒尖顶砖木结构,外廊有扶坐栏杆,四角撑拱为鹿、鸟形木雕,门窗为拱券形。二楼房檐下悬“济赈亭”金字匾。

大殿对面是一个对厅,名为“碧琉璃精舍”,它紧邻山首绝壁而立。房舍小巧玲珑,四周有回廊、扶座栏杆,是观景休憩、吟诗作画的好处所。

民国时来了一位与鱼山生死相依的人,静静地,至今仍守护在鱼山的脚下。上山的大门侧,有一所朴素的坟冢,里面长眠的便是鱼山曾经的住持庹几禅。这位住持原籍重庆巴县,因性情耿直,谏言得罪上司,又被司僚所忌明令通缉,于是便逃入黔中。民国初年他来到织金,成为鱼山的住持。碧琉璃精舍,这里曾经丝竹声声,也曾经传播过先进文化。进入大门,忠烈宫内院别有洞天。

庹几禅广结人缘,多次倾力奔走游说募捐修建鱼山,为营造鱼山浓郁的园林氛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住持生活习俗清心淡寡,别无奢求。春来了,寻来名木植在庭前,守着它们春花秋叶,守着天上云卷云舒,一直和鱼山淡然相守至生命的尽头,两袖清风一缕烟霞飘然西去,以其崇高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后人的崇敬。为了让这位长者逝后依偎鱼山,为了纪念他与鱼山那份难以割舍的情缘,人们将他埋葬于此,并立碑铭刻。“晚钟侧听,早雪静观,到此间,俗虑都忘,学几谱古板道琴,聊增逸兴;文浪北腾,墨峰远峙,入后面,尘嚣悉避,玩一番青山绿水,却尽愁烦。”这副大殿前的楹联,写尽道长的生命感悟,也写尽了他对织金的眷恋。

永远与自己营造的鱼山相伴,庹道长九泉意足。看庭前花开花落。玲珑的矮墙顺山形而走,遥远的江南文化浓缩在这青瓦粉墙间,与忠烈宫其他建筑和谐一体,相映成趣。

鱼山虽小,但山上建筑浓缩了明清民国园林建筑的形式,在造景用景和设计理念上都淋漓尽致,凸显了天人合一的哲理,使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妙趣横生,书卷透墙。今天我们闲庭信步之余,不得不敬佩古人不懈的文化精神和睿智才情。瑞雪洒落在鱼山,也洒落在山下的平远坝子。

阳光照进四面花窗的济赈亭,亭外的树木映衬着浓厚的民国情调。暮春的丁公屯废墟,万物复苏,生命开始新的延伸。

西风残照的背影

平远遗存

一条青石驿道,延伸在山坳谷地。一处雕刻台基,隐没于农耕田野。一壁沧桑城墙,凝固了兵戎硝烟。平远渐渐淡去,西风斜阳里,只有这废墟、遗址和被打凿过的石头,向后人诉说着那些曾经的故事,那些融化在天边的云霞。(前页)牛场镇丁公屯小东门废墟,初夏多云,阳光投照在布满藤蔓的城墙躯体,门洞仍能通行。夜幕降临的阳关屯遗址,城墙走廊上依山而建的台阶完整清晰。

明朝末年,水西彝族为抵抗明军的进剿,凭据山险谷深、箐林雾障的地理优势,在兵家的险绝之境,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崖,星罗棋布地修建了既可屯兵防御,又可保障生活的众多屯堡。

织金境内,我们现在还可以触摸到的有画眉屯、虎门关、阳关屯、马笼箐(织金关)、木弄箐等屯堡。

康熙三年(1664年),在吴三桂征剿水西后期,木弄箐、红崖屯、画眉屯和虎门关四大据点,都被吴三桂一一攻克。

马场凹河大桥右侧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大山,绝壁顶上便是画眉屯。《平远州志·卷四》载:“州东九十里,近簸垛大道。上可聚数千人,石门垛口现存”。 明末安邦彦时期修建完成,历经几次战后修葺而完善。三月的春风掠过马场镇画眉屯,这处绝壁顶上的屯堡几经战火,惨烈的痛楚浸在深深的泥土里。

画眉屯近2平方公里,东、南、北三面紧临簸垛河,东面北面是高达数十米至百余米的悬崖绝壁,南面山脚是10余米岩壁,仅西面斜坡可登。山顶平坦,百米绝壁与清镇境内的绝壁隔河对峙。古平远东出驿道从峡底穿过,因林箐中的画眉能唱好斗,故“画眉箐”的美名流传于民间。《平远州志·卷三》载:“簸垛渡,州东一百里,通省城,春夏水涨难渡,邮递每为羁迟。”这是织金通向贵阳的隘口,官府信件,都必经此渡口。画眉屯位于簸垛渡口旁,不仅山势险峻,易守难攻,而且是当时平远屯堡中避难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屯堡。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天下动荡,各地义军时常出没,于是沿河两岸的人们商议于画眉箐以巨石筑城,中间修建“闸子门”,石墙直连悬崖围护山顶,远望宛若长城,从此人们又把画眉箐叫作画眉屯。春日斜照,地处平远边陲的凹河画眉屯在和煦里醒来。

画眉屯因其地处重要关隘,经历三次重要战争:天启七年(1627年),明朝川贵湖广军务总理鲁钦率三万大军从簸垛河入侵,久攻画眉屯不下,后绕道通过,攻克了那威,最终兵败退出水西。

咸丰四年(1854年),各地苗民起义,由岩大五带领的苗族义军跟何得胜领导的黄号军,曾经策划先取画眉屯,再攻县城,可惜文献里查不到这次攻打画眉屯和平远州的记载。

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何得胜以计谋攻进画眉屯,练丁民众仓促抵抗,百姓被迫跳岩殉难者数千人,所有财物牲畜被洗劫一空。虎门关为上下两层重叠的城墙据险而筑,可屯兵百人以上,山势陡峭,从峡谷下进攻几无可能。夕阳斜照着悬崖上的屯堡。虎门关屯堡位于乌江上游峡谷大平界,崖壁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