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四川区域物流地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15:44:48

点击下载

作者:符必春,李丽杰

出版社:西南财大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民国时期四川区域物流地理

民国时期四川区域物流地理试读:

作者简介

符必春,四川宣汉人,历史学博士,重庆警察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重庆社科规划博士项目、重庆市高校人文社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等多个课题。

李丽杰,河北承德人,历史学博士,重庆科技学院法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在《历史教学》《求索》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主持、主研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多个。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对历史物流地理的学科属性、意义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探讨,并依次对民国时期四川区域不同自然地理单元的物资流动空间变迁、区域差异及物流空间格局成因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出了民国时期四川区域物流地理的特征及社会影响。本书的选题具有探索性,在研究目的、方法和体系构建上有不少创新,是第一部论述历史物流地理的著作。

自序

历史物流地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具体物产运销,缺乏历史物流地理理论和民国时期四川区域物流地理的研究。2007年,我考入西南大学攻读历史地理学博士学位,我的导师蓝勇教授建议我研究历史时期的物流地理,从那时起我就立足于历史物流地理学理层面和民国时期四川历史物流地理的个案研究,博士论文选题也沿这个领域展开。在蓝老师的指导下,2013年完成了博士论文的撰写并通过了答辩,本书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本书在学理层面上对历史物流地理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界定。历史物流地理是研究在人类经济活动支配下的历史时期物资的空间流动状态及影响流动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属于历史经济地理范畴;历史物流地理与现代物流地理研究具有差异性,历史物流地理理论的构建及研究内容不能照搬照抄现代物流地理的研究成果,历史物流地理坚持以“物”为中心,突出物流与环境、物流空间范围、物流流向、物流空间变迁、物流区域差异、物流空间格局形成原因及物流空间格局带来的社会影响等主要研究内容;历史物流地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综合分析法、历史文献法、图表法、比较法和田野考察法。

关于民国时期四川物流地理,本书从四川物流的空间范围、四川物流五大自然地理单元的区域差异、民国四川物流空间格局的阶段性特征、民国四川物流空间格局形成主要因素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民国四川物流空间范围,在省内涉及所有县市;省外覆盖了当时台湾以外的全国各省;国际上有十多个国家,遍及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亚洲。四川是多地貌区,根据自然地貌差异有盆西平原区、盆中丘陵区、盆周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和川西北高原区五大自然区域,民国四川物流空间格局具有区域差异;同时,民国四川物流空间格局的阶段性特征明显。

民国时期四川物流中心主要分布在丘陵区、平原区和盆周山地区。其中川江及支流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主流、渠江的沿江城市是物流中心分布集中地;成都、重庆成川西、川东最大物流集散中心,整个四川形成以成都、重庆、万县、灌县四个中心为主的独特物流空间层级结构体系。出川物资,在抗战爆发以前,集中重庆、万县的物产沿长江运销欧美部分国家、日本、南洋、南非联邦、新西兰,集中宜宾的出口物产陆路运销苏联及印度;抗战时期,集中重庆、宜宾的物产经过云南、贵州以及越南、缅甸、印度等地转销欧美;抗战胜利后,长江航运恢复,出川物资沿江东运。

民国时期四川物流空间格局形成主要因素有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人口因素、战争与战时政策、运输成本、税收、物产价格等。民国时期四川物流空间格局解决了物资供需矛盾及社会需求,促进了沿江城市发展,适应了对外贸易需要,推动了国内经济发展,满足了战时需要。

本书共有九章:第一章

绪论

对历史物流学的学科属性、定义、研究内容、选题宗旨、研究内容、文献回顾和研究方法等作了研究分析;第二章讲述民国时期四川物流活动的自然环境和交通环境;第三章至第八章对民国时期四川主要粮食、经济农产品、农副产品、桐油、畜产、矿产、制造品的物流区域分布与变迁进行了研究;第九章属于结语部分,分析总结了民国时期四川区域物流地理特征、形成原因及社会影响。全书由我统稿、定稿,重庆科技学院法贸学院李丽杰副教授协助统稿并完成了8.2万字的专著写作。

在本书即将付梓出版之际,心情有些激动,亦有些惶恐——激动的是它是我们的第一部学术专著;惶恐的是历史物流地理研究属于比较前沿的东西,研究成果有许多不足之处 ,还望各位同仁多多赐教!符必春2015年12月3日于重庆大学城绪论

一、历史物流地理的学科属性、定义和研究内容

(一)历史物流地理的学科属性和定义

要认定历史物流地理的学科属性,可先考察物流地理的属性。对于物流地理的学科属性,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物流地理学是属于经济地理学的范畴,是后者的分支学科。如刘念认为物流地理学是一门地理学和物流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韩增林等人认为物流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分支,是人文地理学的子分[1]支学科,其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属于经济地理学领域。据此,历史[2]物流地理应属于历史经济地理学的范畴。

按照韩增林、王成金等的观点,物流地理学是“研究物流经济活[3]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此定义突出了物流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但说法太宽泛笼统。历史物流地理学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物流空间格局问题,可定义为“研究在人类经济活动支配下的历史时期物资的空间流动状态及影响流动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的学问”。(二)历史物流地理的研究内容

1. 物流空间范围研究

物流是一种动态的活动,展现物资的空间流动状态,呈现出点、线、轴、面的空间网络结构并有变化性,它需要通过物流空间范围来体现,不能局限在静态地点的空间布局研究。

2. 物流活动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物流活动的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交通环境密不可分。地理环境,如山川地貌、气候,影响到物产资源禀赋、交通线路等;社会环境,如政府的政策措施、宏观调控等影响到物流走势,通过物流环境研究,弄清楚环境与物流的相关度,勾勒出两者的关系。

3. 物流流向及其规律性研究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差异,其物流活动具有不同的流向状况,存在地域分布和区域差异现象,但其中又蕴含着一定的规律性,并非杂乱无章。通过研究,既要看到物流流向的大致走势、规律和区域差异性,又要能分析出流向走势、规律和区域差异性背后的原因。

4. 物流空间格局变迁研究

历史物流地理研究与现代物流地理研究不一样:现代物流地理研究多就某一个时间点来分析物流空间格局,一般不讨论物流空间格局变迁;而历史物流地理研究,当跨越一定历史阶段,如跨朝代或某一朝代内,社会变迁大,物流空间格局变化大,需要研究其物流空间格局变迁。这种变迁,有时很明显,有时很细微;变迁可能来自某一因素或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通过研究,不仅能认识到当时物流流向特征,也能更好地体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

5. 物流空间总格局与区域差异研究

物流活动在一定地域上,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展现出一种物流空间总格局。同时,不同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物产产出、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等的不同以及战争、物价、政府政策等因素的作用决定了物流空间格局的区域差异。通过物流空间总格局与区域差异研究,总结出物流地理特征和原因,对今天物流活动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和参考。

6. 物流空间格局的社会影响研究

物流的发达程度,与环境、物流技术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准。历史物流空间格局的社会影响研究,可以使人清楚当时的物流活动对平抑物价、平衡供求关系、解决百姓需求、适应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应对国内国际特殊需要的影响和作用。

二、选题宗旨和相关界定

(一)选题宗旨

目前,区域历史地理、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的理论观点都采用了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R. Hartshore)的观点,认为一个“区域”是一个具有具体位置的地区,在某种方式上与其他地区有差别,并限[4]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根据自然地形地貌的差异性,四川内部的地域空间一般划分为五大自然区域,即盆西平原区、盆中丘陵区、盆周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和川西北高原区。按照这五大自然区的地理特征进行区域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人对当代四川经济区域差异分析;而对民国时期四川经济的研究者多为史学工作者,一般侧重于时间维度研究,缺乏从五大自然区进行区域经济的研究,其中的民国物流亦如此。

民国物流研究,一是民国学者立足整个四川或者以某个区域范围[5]进行某种物产产销研究;二是当代学者对民国四川内河航运和陆路[6]运输资料的收集编纂。无论民国学者还是今人,他们对民国四川物流的研究,都没有从五大自然区域的视角研究地理环境与物流活动关系、物流流向、物流空间格局变迁及物流空间区域差异等内容,因而,复原民国四川区域物流的空间格局与变迁,剖析空间格局、变迁及区域差异原因,总结民国四川区域物流特征、形成要素及物流空间格局的社会影响,可为今天四川和重庆物流发展提供历史的根据和借鉴。(二)相关界定

1. “物”的范围

物产的种类繁多,其数量可以说成千上万,纷繁复杂。根据民国文献条件,论文选取民国四川具有代表性的物产进行研究,主要有粮食中的谷米、小麦、玉米,经济农产品的菜油菜籽、柑橘、药材、烟叶、茶叶、棉花,农副产品的蚕丝、榨菜,林产的桐油,畜产的猪毛猪鬃、牛皮、羊皮羊毛,矿产的煤、铁、盐,制造品的糖、酒、布、棉纱、纸张。

2. 民国时期四川地理范围

四川省始置于元,清、民国时期其地域空间发生变化,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四川省(除攀枝花市金沙江以南地区),重庆市全境,西藏自治区的江达、贡觉、江卡一线以东,青海黄河以南的久治、达日[7]等县区域。在清朝时分为西川、东川、建首、永宁、嘉陵五道,道以下设府治直隶厅和直隶州,民国后(1912年)废府存道改称道台为道尹,后来又以县为行政单位,1935年改设行政专员制,分全省为十八个督察区,1939年十七、十八两区所辖之雅安、芦山、宝兴、天全、荥经、汉源、金汤、西昌、昭觉、宁南、会理、盐边、盐[8]源、冕宁、越嶲等十五县划归西康省。论文研究的空间范围,以1935年四川的行政区划辖区为准,尽管1939年1月1日建立西康省以后,四川辖区范围已不包括原西康行政督察区和四川省第十七、十八行政区,但它们主要属于西北高原区、西南山地区,为了分析这两个地区物流空间格局与变迁,故研究范围仍按1935年四川行政区划为准。

3. 物流空间格局

四川物流活动涉及四川的市、县、乡镇之间的物流及四川与外国、外省之间的物流,物流空间范围、流向及物流数量复杂多变,时空变化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迁。由于资料限制等原因,论文集中研究四川枢纽乡镇、县以上行政单位之间及与外国、外省之间的物流活动。

研究物流空间格局,具体包含:按照四川五大自然地理单元,研究每一物产的物流范围、物流流向、物流空间变迁;总结每一物产物流空间总体格局;比较每一物产物流空间区域差异;剖析每一物产物流空间格局形成原因;归纳总结出民国时期四川区域物流地理总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四川物流空间格局的社会影响。

三、文献回顾

(一)古代物流研究[9]

1. 物产运销空间格局研究(1)两宋江淮地区物资运输研究[10]

周建明《论北宋的漕运》研究了整个北宋漕运,转般法主要在汴河上实行,而其他的漕运三河(蔡河、广济河、黄河)则没有实行这种运输方式。北宋漕运划分为四个时期,勾画出北宋漕运发展的[11]基本趋势。柴静《宋代两淮地区的水利和漕运》着重探讨了宋代两淮地区水利和运河漕运情况、水利兴修特点及重要作用。高荣盛[12]《两宋时代江淮地区的水上物资运输》显示北宋定都汴京,东南六路的漕粮和土贡赋物,通过水运网转送汴京和全国各地;宋室南迁后,江西、湖广的粮食物资经由长江和江南运河与杭州沟通,显示江淮地区不仅为宋王朝提供了大量财赋,而且水运枢纽作用重要。王兴文[13]《北宋漕运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指出北宋时期漕运大发展,商人长途贩运粮食和茶叶,物资得到广泛流通,促成一批商业城市的发展和市镇的复苏,商品经济得以发展。张勇、曹卫玲《两宋淮南地区物资[14]转输地理格局初探》研究了两宋淮南向中央转输物资,由运河型区域居于枢纽地位转向运河型、江河型、内陆型独立向中央输送物资的转输地理格局变化。(2)清朝粮食运销研究

①台湾、江西、湖南等省粮食运销研究。黄跃荣《1683—1860[15]年台湾米谷运销大陆研究》以清代中前期(1683—1860年)台湾米谷运销大陆为研究对象,主要对清代台湾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量余粮的输出、台湾米谷运销大陆的体系、台湾米谷运销大陆的积极影响等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并对清代台运的积欠及消亡做了较全面[16]的分析。兰雪花《清代台湾米谷运销福建论述》 探讨了兵眷米谷的调运、台运的配送和对渡港口、商船贩运、走私内运的米谷运销格[17]局及原因。陈支平在《清代江西的粮食运销》中认为清代的江西省粮食,除了供应本地区民食之外,每年还有大量的剩余运销江浙闽粤各地,文章对于清代江西省的这一粮食运销情况作了分析。2006[18]年姜海燕在其硕士论文《清代江西的粮食运销》中展示了江西粮食运销路线,探讨了清政府在粮食运销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并认为清政府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清代粮食市场的整合,最后指出了江西粮食外销对本省的社会和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钟永宁《十八世[19]纪湖南粮食输出与省内供求效应》探讨了18世纪湘米以私商贩运、省际拨协、委员采买和他省截槽四种流通方式运销湖北、两广、贵州、江西、福建、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的流通格局。

②清朝区域粮食物流地理格局研究。邓亦兵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突出。邓亦兵对清代前期沿海、周边地区和全国粮食运销进行了研究:《清代前期沿海粮食运销及运量变化趋势——关于粮食运销研究之

[20]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清政府对各地区实行的不同粮禁政策,探讨清代前期国内沿海民间粮食运销状况,估计粮食运输量;[21]《清代前期周边地区的粮食运销——关于粮食运销研究之四》探讨了周边地区(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居住区)民间粮食运输状况,以及与内地粮食[22]运输网络的联系;《清代前期的粮食运销和市场》认为清代前期全国范围的粮食流通量是相当大的,考察了这一时期的粮食运销和市场问题,稻米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数量很大,是南粮北调的主要品种,在南米北运的同时,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南调北米。(3)唐宋、明清时期药材研究[23]

卢华语《唐宋时期武陵山区药材贸易初探》认为武陵山区丰富的药材资源除少数区内消费外,便是经由农村市场再通过区域市场运销区外,而进行药材贸易的区域市场主要有施州市、沅州市、辰州市和黔州市;区域药材市场的兴盛及域内外药材贸易的顺利进行,均与当时本区水陆交通网络的形成关系密切。张明《明清时期山东药材[24]分布与流通的历史地理研究》研究了明清时期山东地区中药材的分布变迁及其参与贸易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明清时期山东地区药材的考察,分析中药材分布变化及原因;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山东地区的中药材地域运输路线加以研究,并对清末时期以济南、淄博为代表的山东药材集散贸易市场网络发展变化原因进行探讨。(4)清代山西棉花及全国棉花棉布研究[25]

张萍《清代陕西植棉业发展及棉花产销格局》从对清代陕西棉花产销格局分析入手,考察了这一时期陕西植棉业发展的盛衰起伏、变迁过程,对晚清陕西棉花品种改良与推广时间进行了辨析,初步匡算出清代陕西棉花产销数量,并对清前、后期陕西棉花运销路线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分析。邓亦兵《清代前期棉花棉布的运销》[26]通过对清代前期棉花、棉布在全国各地运销情况的历史考察,提出在清代前期,全国绝大部分州县的棉花、棉布是自给不足,或者是自给有余的,人们都要依靠棉花或者棉布市场,正是大多数人的这种需求,才形成了棉花、棉布在省间、县间、城乡间、乡村间的流通,这也是棉花、棉布流通的最基本条件。(5)明清时期木材研究[27]

蓝勇《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研究》分析了明清皇木采办的基本情况、明清皇木采办的过程和明清皇木采办的影响,研究了在采办过程中拽运、泄运、运解交收、储备等皇木物流问题。刘旭、陈喜波[28]《物流视角下的明北京营建木材采办研究——以川木采办为例》以川木采办为例,从物流角度梳理川木采伐、加工、运输乃至储存等物流过程。(6)清代食盐研究[29]

黄优《清代广西食盐运销探析》通过对清代广西食盐运销进行分析,探讨清代广西食盐运销的特色,厘清清代广西食盐运销的基本内容,分析广西食盐运销与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广西食盐运销与两广地区经济交往的关系。

2. 物流史研究[30]

刘春雪《物流史引论》结合中国历史资料的分析,指出了中国古代和近代物流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世界历史资料的分析,指出了物流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意义,得出了物流业的发展对于文化传播、保险业、金融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与此同时,论文指出了在关注物流本身发展的同时,应更多关注物流发展对文化和其他相[31]关行业的促进作用。孙亮、谭德荣《物流史初探》从仓储、物流标准化、国际物流的发展、物流装备等方面对中国历史物流进行介绍。[32]姜超峰《中国古代物流一瞥》对古代物流分析极为简单,称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这些成果的研究者站在史学角度,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古代物流发展演进,研究宏观,不够深入。

3. 物流系统研究[33]

陈鹏《中国古代物流系统初探》从宏观层面探讨了物流网络系统、运输系统、仓储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历史价值。

4. 物流思想研究

在史学领域,思想研究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然物流思想的成果并不多。成果中值得注意的是苏科五的《中国古代的物流学思想》[34]。该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总结了古代物流学思想,概括了中国古代物流运输在调节余缺、物尽其用、稳定物价、促进生产发展等方面的功能,还涉及道路、运输工具的技术和发展、运输方式选择等方面的内容,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二)近代物流研究[35]

1. 物产运销空间格局研究(1)粮食运销研究

①安徽、江苏、长江三角洲、广西粮食流通格局研究。王春芳[36]《稻米流通与近代安徽地方社会(1877—1937)》认为近代安徽稻米市场的辐射范围南达闽粤,东至江浙,西到川鄂,北及平津,还远销国外,如日本等地。皖省稻米的流通是多向的:在省内,一方面,稻米由余米区向缺米区流动,另一方面,输往省外的稻米从产地汇聚到蚌埠、滁县和芜湖;皖米对外输出量以输往江浙和广东为最大,同时,由于交通运输条件、历史习惯等原因,徽州缺粮区还从省外(主要是浙赣两省)常年输入稻米;在省内发生重大灾害、稻米生产不能自给时,安徽也从省外购粮,甚至采办洋米赈济民食;安徽稻米流通市场是一个以芜湖为中心的层级体系,基层市场是无数个乡村集市,在集市上汇集的稻米,有的直接运往省外,更多的须经中转市场转运;稻米流通对近代安徽地方社会影响深刻。张洪华《抗战前十年江苏米[37]粮集散市场运销研究(1927—1937)》以近代以来的江苏米粮贸易为切入点,以集散市场的米粮运销为重要线索,具体勾勒出江苏集散市场的米粮运销状况及江苏米粮市场体系的大致轮廓,并分析了江苏米粮集散市场的内部构成和米粮运输、交易状况及米粮运销的影响因素等。田锡全《长江三角洲的米粮贸易——变动社会中的传统商[38]业(1927—1937)》探讨了1927—1937年间长江三角洲的米粮贸易问题,梳理了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的传统粮食市场及其在近代的兴替,以及1927—1937年间该区域的米市层级及米粮供需状况,介绍了1927—1937年间长江三角洲各层级米市的米粮集散途径及运销方式;各产地集散市场的米粮,多用民船经由大运河、内河水系向外输出;考察了长江三角洲各层级米市的内部结构和交易程序。陈炜、杨姗姗《试论近代广西城镇商品流通网络体系——以谷米、桐油为中[39]心的考察》考察了近代广西谷米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

②全国粮食流通格局研究。蔡胜《20世纪30年代粮食流通问题[40]探析》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形成了明显的余粮区和缺粮区,粮食的流通调剂极其必要,但事实上国内粮食流通困难,沿海地区与外国粮食贸易却异常活跃,形成了畸形的流通状况,禁粮出省的流通政策和竞争力低下是主要原因,国民政府对此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徐畅《近代中国国内的粮食流通与粮食进口》[41]从近代中国粮食流通格局及其变化、粮食市场构成及其运作、粮食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粮食流通成本及其原因等几个方面,探讨国内粮食流通与粮食进口的关系。(2)华北花生、河南芝麻、河南烟草、四川药材、陕西棉花的物流地理格局研究[42]

陈为忠《近代华北花生的运销体系(1908—1937)》指出近代华北的花生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后,巨大的需求刺激了花生种植和贸易的发展,其运销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烟台、青岛、天津和上海四个以内地中小市场为依托、以港口为龙头的外向型运销体系逐渐形成,从而推动了近代港口城市与腹地之间的商品交流,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丁德超《20世纪上半叶河南芝麻生产及其运销格[43][44]局初探》《20世纪上半叶河南烟草生产及其运销格局初探》指出20世纪上半叶,河南芝麻、烟草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河南芝麻、烟草集散市场初步形成,河南芝麻、烟草运销格局也因铁路运输的出现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河南乃至华北农村的近代社会转型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近代四川药材研究主要有两篇硕士论文:陈镜颖[45]《四川药材贸易研究——以1891年至1949年为主的考察》以重庆开埠为起点,分析了近代四川药材交易,从产地市场到交通便利的集散市场、再通过出口市场运销到销售市场的药材市场运销体系,四川药材贸易格局随时间的变化以及药材贸易盛衰转变的原因;尚元《近代[46]四川药材市场研究》以近代四川药材贸易为研究切入点,阐述并分析了四川药材生产与传统药材市场历史、药材市场运行体系及药材市场兴衰原因,反映了近代以来四川商品经济发展情况与市场发育[47]度。郭海成《民国时期(1931—1937)陕棉运销初探》认为20世纪30年代以前,由于受到交通不便的制约,陕棉运销均属不易;陇海铁路通达后,陕棉大量运销上海等地,同时,由于建立起了畅通可靠的运输渠道,陕棉在沪棉市占据重要地位,西部棉产地与东部棉花消费市场间的常态互动机制初步形成。(3)贵州、广西桐油流通格局研究[48]

肖良武《民国时期贵州桐油市场研究》研究了民国年间贵州桐油市场。陈炜、杨姗姗《试论近代广西城镇商品流通网络体系[49]——以谷米、桐油为中心的考察》考察了近代广西桐油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4)天津、西北皮毛流通格局研究[50]

樊如森《天津开埠后的皮毛运销系统》指出开埠以后,天津及其腹地皮毛的运销系统是随着天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天津与腹地间货物运输方式的变化而逐步完善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天津皮毛的来源地区、营销方式、产销数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皮毛运销系统的逐步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天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黄正林《近代[51]西北皮毛产地及流通市场研究》认为近代西北皮毛市场兴起是以天津开埠为起点,天津的经济腹地不断由华北向西北延伸,带动了近代西北皮毛市场的兴起,在近代西北皮毛市场链中,以产地市场为基础,以中转市场为枢纽,以出口市场为尾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清楚地展示了产地市场、中转市场、出口市场及相互之间的皮毛物流空间格局。王翔《传统市场网络的近代变形——近代冀南与[52]西北“土布换皮”贸易初探》指出以邢台、邯郸为中心的冀南地区,长期以本地出产的土布交换西北省区出产的皮毛,形成了一条重要的长途贸易商路;鸦片战争以后,这一传统商业网络仍继续存在,冀南土布除满足当地农村部分需求外,开始“专以西北为销场”,西北市场成为冀南土布生产赖以维持的关键,而冀南土布换来的西北毛皮支撑了邢台毛皮制作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促使邢台成为近代中国毛皮生产和集散的中心之一。(5)广东食盐运销格局研究

潘灯《抗战时期广东国统区的食盐运销研究(1937—1945)》[53]首先阐述战前广东食盐运销的概况,接着从盐统制时期和盐专卖时期的不同政策入手,并结合每个时期内粤东区和粤西区的具体实施操作情形,详细阐述了战时广东国统区的食盐运销情况;最后,对战时广东国统区的食盐运销做出中肯评价。(6)广西蔗糖流通格局研究[54]

唐咸明《晚清民国时期广西蔗糖城镇运销网络探析》认为晚清民国时期,随着种蔗制糖业的发展,广西城镇蔗糖运销网络已经形成;总的流通趋向是以梧州为集散中心,然后再运销广州、香港和上海等地;同时,广西各地也存在区域性的并同周边省份进行贸易的蔗糖运销小市场;各区域小市场与蔗糖运销网络相连,加强了广西与周边省区市场网络及国际市场的经济联系,有利于蔗糖业的发展和广西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7)天津、烟台的洋纱、洋布运销格局研究

张思《19世纪天津、烟台的对外贸易与传统市场网络——以洋[55]纱洋布的输入与运销为例》认为19世纪下半叶,华北是全国洋纱、洋布输入最多、销售最广的地区,天津、烟台两口岸对外贸易的巨大发展是在当地中国商人的控制之下并依凭传统市场网络的支撑而实现的,华北的传统市场网络无可替代地长期承担起连接外来世界和偏远内地的使命,并带来天津、烟台这些近代新兴商业贸易中心的兴盛和发展。

2. 物流兴起、发展及影响研究

具有代表性的是殷毅《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兴起及其特征——与[56]英国近代物流业兴起的比较分析》、《以物流业为核心的近代早期[57]产业结构演进与启示》,两篇文章讨论了中国近代物流业——不仅对物流的概念进行经济学角度的阐释,而且将中国近代物流业兴起与英国近代物流业兴起进行比较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3. 物流方式变革及近代化研究

在物流方式变革研究中,邵功南《试析1862—1937年中国物流[58]方式的变革》较为深入,文章将1862—1937年物流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862—1894年的萌芽期、1895—1927年的初步发展期以及1928—1937年的多元化发展时期,探讨了每个时期交通运输的变革及对经济现代化的影响。近代化研究以贾杉《中国物流近代化研究[59](1840—1949)》为代表,全文将近代化理论与现代物流学概念相结合,从技术—思想—制度递进的近代化发展层面对物流近代化的发轫及其影响进行了探讨,但对地理环境与物流近代化的关系只作了概括性说明。

4. 物流运输史料编纂研究[60]《四川省内河航运史志资料(江河部分)》(第一、二辑)介绍了各内河名称、流域及河流通邮地方物产情况,史料价值高;《四川[61]内河航运史料汇集·新中国成立前的四川航运(第一辑)》简略汇编了四川古代航运资料,而比较详尽地汇编了四川近代的航运资料,主要包括木船运输发展、运输物资、运价、川湘水陆联运等,并以一些资料为根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演绎,作了一些由表及里的阐述,具有较高的史料和参考价值;《四川交通史志文稿·民间运输篇[62][63](三)》《古代陆路交通与民间运输》分别介绍了抗战时期的驿运、四川的码头搬运和西南民间运输巨擘“麻乡约”,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前古代陆路交通运输状况和交通工具的演变及运输劳动者向自然做斗争的经历,这些对研究民国时期交通物流运输有一定的史料价[64]值。游时敏《四川近代贸易史料》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四川近代的对外贸易、省际贸易、少数民族地区贸易、农村集市贸易和税收物价情况;第二部分按物产种类对生丝、桐油、猪鬃、茶叶、中药材、粮食、食盐、食糖、布、纸张、羊毛等贸易进行分析。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历史物流地理作为历史学、物流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方面有生产与运销、流通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运销路线、运销市场格局、物产贸易流通格局等;研究角度有从原因和物流空间状态角度思考分析历史物流的,有从经济史、社会史角度研究物流空间格局与社会的关系的,有从某物产物流范围、流向考察运销路线的,有从贸易产品流向探讨贸易流通格局的。

但研究中也显示出不足。已有的研究者多为史学工作者,注重从史学的时间维度研究;研究时段以宋代、清至民国为主,而对中国古代的其他时段研究少或没有涉猎;研究内容上没有历史物流地理理论的研究,也没有专题研究民国时期四川五大自然区物流空间格局、物流空间变迁、物流区域差异、四川区域物流地理特征及形成要素等内容。

当然,已有的物流研究成果对民国四川区域物流地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相关史料和研究视角为民国四川区域物流地理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四、研究方法

在现代物流地理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倡导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物流活动,如学者们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轴—辐”网络分析法等研究物流地理问题。但在方法上的薄弱点是,大部分研究基于反映物流空间特征的统计分析法,少数研究引入了基于物流产业地理的模型指数和地理信息技术分析等新方法,其研究结论的普适[65]性尚需充分论证。历史物流地理的研究方法,可以借鉴现代物流地理的一些研究方法,如统计分析、网络分析等,但历史物流地理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物流空间格局内容,故要强调其历史文献法、综合分析法、图表法、田野考察法的运用,因涉及区域差异研究,还要注意运用比较分析法等。

1. 分析与综合法

由于历史物流地理本身是研究在人类经济活动支配下的历史时期物资的空间流动状态及影响流动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的学问,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对近代四川区域物流地理的研究,需要从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等)、政治、人口、交通、军事、历史等因素入手,分析其对物流经济活动的影响,这需要运用综合分析方法。运用综合分析法作具体研究能较为全面地把握历史物流的研究内容。

2. 用历史学的研究法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与考证

历史物流地理的研究,离不开大量历史文献的支撑。在文献资料的运用过程中,民国文献、近代历史资料等可作为重要参考,历史文献在研究中显示其相当的价值。但由于时代与当时作者认知水平等缘故,可能出现文献资料的矛盾或不准确之处,需要比较鉴别,确保所用资料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3. 图表法

物流地图是研究物流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可以明确反映物品的地域空间范围、流向及区域差异;表格可把物流空间格局、变迁、区域差异等内容,经过统计、分类,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各自的特征。

4. 比较分析法

以五大自然区为五个地理单元空间,将各物产在各单元空间的物流空间格局与变迁、流向进行比较,得出区域差异,进行相应的成因分析,从而达到对四川区域物流地理特征和形成要素的把握。

5. 田野考察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可以为研究提供史料支撑,同时,通过史料指引能深入田野考察,印证史料观点,并把当时历史局限性造成的错误记载进行纠正,得到新的收获和启迪。

[1]潘裕娟,陈忠暖. 物流地理学研究评述[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6).

[2]侯甬坚在《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理论背景》中有一个重要观点:“地理学之下有自然地理,按照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其下必有历史自然地理,这是符合事物内在结构的逻辑推理。”(参见:侯甬坚. 1978—2008: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评论[J]. 史学月刊,2009,4(14).)同理,就应该有历史物流地理,归属历史经济地理。

[3]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学发展方略和理论建设[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02.

[4]陈秀山,张可云. 区域经济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3. 李孝聪.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5]立足整个四川的宏观视野,这方面的民国文献较多,仅列出部分代表性著作:中国银行重庆分行. 四川省之药材[M]. 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1934. 中国银行重庆分行. 四川省之山货[M]. 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1935. 方兵孙. 四川桐油贸易概述[M]. 重庆:四川省银行经济调查室,1937. 张肖梅,赵循伯. 四川省之桐油[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胡焕庸. 四川地理[M]. 重庆:正中书局,1940. 莫钟駴. 四川烟草调查[M]. 成都:农业改进所,1940. 潘鸿声. 四川省主要粮食之运销[M]. 重庆:中农印刷所,1941. 钟崇敏. 四川蔗糖产销调查[M]. 重庆:中国农民银行经济研究处,1941. 陈兆耕,许宗岱. 四川畜产[M]. 成都:四川省农业改进所,1941. 孙文郁,朱寿麟. 四川桐油之生产与运销[M]. 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42. 钟崇敏,等. 四川手工纸业调查报告[M]. 重庆:中国农民银行经济研究处,1943. 钟崇敏,朱寿仁. 四川蚕丝产销调查报告[M]. 重庆:中国农民银行经济研究处,1944. 史道源. 四川省之猪鬃[M]. 重庆:四川省银行经济研究处,1945. 姜庆湘,李守尧. 四川蚕丝业[M]. 重庆:四川省银行经济研究处,1946. 周立三,侯学焘,陈泗桥. 四川经济地图集说明[M]. 北京:中国地理研究所,1946. 等等。立足某个区域范围,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国立武汉大学经济学会,工商调查委员会. 四川嘉定丝绸产销调查报告书[M]. 武汉:国立武汉大学经济学会,1938. 刘润涛,潘鸿声. 四川三台蚕丝之产销研究[M]. 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40. 潘鸿声,陈鸿根. 四川金堂橙桔生产运销成本之研究[M]. 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41. 王成敬. 四川东南山地区之经济地理与经济建设[M]. 重庆:四川省银行经济研究处,1944. 等等。

[6]主要资料有:四川省交通厅地方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 四川省内河航运史志资料(江河部分:第一、二辑[Z]. 成都:四川省交通厅地方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1984年内部出版. 四川省交通厅地方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 四川内河航运史料汇集·新中国成立前的四川航运:第一辑[Z]. 成都:四川省交通厅地方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1984年内部出版. 四川省交通厅地方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 四川交通史志文稿·民间运输篇(一)、(三)[Z]. 成都:四川省交通厅地方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1985年内部出版刊物. 古代陆路交通与民间运输史志编组. 古代陆路交通与民间运输[Z]. 成都:古代陆路交通与民间运输史志编组,1984年内部出版刊物.

[7]傅林祥,郑宝恒.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21.

[8]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研究室. 四川省概况[M].[出版地不详]: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研究室,1949:17.

[9]关于古代物产运销的研究较多,此处根据需要主要回顾有空间格局研究内容的学术成果。

[10]周建明. 论北宋的漕运[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2).

[11]柴静. 宋代两淮地区的水利和漕运[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12]高荣盛. 两宋时代江淮地区的水上物资运输[J]. 江苏社会科学,2003(1).

[13]王兴文. 北宋漕运与商品经济的发展[J]. 学术交流,2004(7).

[14]张勇,曹卫玲. 两宋淮南地区物资转输地理格局初探[J]. 史林,2009(5).

[15]黄跃荣. 1683—1860年台湾米谷运销大陆研究[D]. 厦门:厦门大学,2002.

[16]兰雪花. 清代台湾米谷运销福建论述[J].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6).

[17]陈支平. 清代江西的粮食运销[J]. 江西社会科学,1983(3).

[18]姜海燕. 清代江西的粮食运销[D]. 南昌:南昌大学,2006.

[19]钟永宁. 十八世纪湖南粮食输出与省内供求效应[J]. 求索,1991(2).

[20]邓亦兵. 清代前期沿海粮食运销及运量变化趋势——关于粮食运销研究之三[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2).

[21]邓亦兵. 清代前期周边地区的粮食运销——关于粮食运销研究之四[J]. 史学月刊,1995(1).

[22]邓亦兵. 清代前期的粮食运销和市场[J]. 历史研究,1995(4).

[23]卢华语. 唐宋时期武陵山区药材贸易初探[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4).

[24]张明. 明清时期山东药材分布与流通的历史地理研究[D]. 广州:暨南大学,2012.

[25]张萍. 清代陕西植棉业发展及棉花产销格局[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22(1).

[26]邓亦兵. 清代前期棉花棉布的运销[J]. 史学月刊,1999(3).

[27]蓝勇. 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研究[J]. 历史研究,1994(6).

[28]刘旭,陈喜波. 物流视角下的明北京营建木材采办研究——以川木采办为例[J]. 地理研究,2010,29(8).

[29]黄优. 清代广西食盐运销探析[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30]刘春雪. 物流史引论[J]. 物流科技,2006(1).

[31]孙亮,谭德荣. 物流史初探[J]. 物流技术,2006(10).

[32]姜超峰. 中国古代物流一瞥[J]. 中国流通经济,2006(5).

[33]陈鹏. 中国古代物流系统初探[J].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3).

[34]苏科五. 中国古代的物流学思想[J]. 史学月刊,1998(3).

[35]这里主要回顾近代物流研究中含有地理空间格局研究内容的学术成果。

[36]王春芳. 稻米流通与近代安徽地方社会(1877—1937)[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37]张洪华. 抗战前十年江苏米粮集散市场运销研究(1927—1937)[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8]田锡全. 长江三角洲的米粮贸易——变动社会中的传统商业(1927—1937)[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9]陈炜,杨姗姗. 试论近代广西城镇商品流通网络体系——以谷米、桐油为中心的考察[J]. 广西地方志,2011(1).

[40]蔡胜. 20世纪30年代粮食流通问题探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1]徐畅. 近代中国国内的粮食流通与粮食进口[J]. 东岳论丛,2011,32(11).

[42]陈为忠. 近代华北花生的运销体系(1908—1937)[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18(1).

[43]丁德超. 20世纪上半叶河南芝麻生产及其运销格局初探[J]. 古今农业,2010(4).

[44]丁德超. 20世纪上半叶河南烟草生产及其运销格局初探[J]. 贵州文史丛刊,2011(4).

[45]陈镜颖. 四川药材贸易研究——以1891年至1949年为主的考察[D]. 成都:四川大学,2007.

[46]尚元. 近代四川药材市场研究[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47]郭海成. 民国时期(1931—1937)陕棉运销初探[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

[48]肖良武. 民国时期贵州桐油市场研究[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9]陈炜,杨姗姗. 试论近代广西城镇商品流通网络体系——以谷米、桐油为中心的考察[J]. 广西地方志,2011(1).

[50]樊如森. 天津开埠后的皮毛运销系统[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16(1).

[51]黄正林. 近代西北皮毛产地及流通市场研究[J]. 史学月刊,2007(3).

[52]王翔. 传统市场网络的近代变形——近代冀南与西北“土布换皮”贸易初探[J]. 近代史研究,2011(2).

[53]潘灯. 抗战时期广东国统区的食盐运销研究(1937—1945)[D]. 广州:暨南大学,2010.

[54]唐咸明. 晚清民国时期广西蔗糖城镇运销网络探析[J]. 广西民族研究,2008(3).

[55]张思. 19世纪天津、烟台的对外贸易与传统市场网络——以洋纱洋布的输入与运销为例[J]. 史林,2004(4).

[56]殷毅. 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兴起及其特征——与英国近代物流业兴起的比较分析[J]. 中国流通经济,2006(12).

[57]殷毅. 以物流业为核心的近代早期产业结构演进与启示[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7(2).

[58]邵功南. 试析1862—1937年中国物流方式的变革[D]. 北京:清华大学,2004.

[59]贾杉. 中国物流近代化研究(1840—1949)[D]. 兰州:西北大学,2009.

[60]四川省交通厅地方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 四川省内河航运史志资料(江河部分):第一、二辑[Z]. 成都:四川省交通厅地方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1984年内刊.

[61]四川省交通厅地方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 四川内河航运史料汇集·新中国成立前的四川航运:第一辑[Z]. 成都:四川省交通厅地方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1984年内刊.

[62]四川省交通厅地方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 四川交通史志文稿·民间运输篇(三)[Z]. 成都:四川省交通厅地方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1984年内刊.

[63]四川省交通厅地方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 古代陆路交通与民间运输[Z]. 成都:四川省交通厅地方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1984年内刊.

[64]游时敏. 四川近代贸易史料[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65]阿布都伟力·买合普拉,杨德刚. 物流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12(2).第一章 民国时期四川区域物流活动环境第一节 四川自然地理环境与地貌分区一、四川自然地理环境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长江上游,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几大地貌单元;东界湖北,东南接湖南,南接云贵,西接西藏高原(民国二十八年后因西康建省而西连西康省),北界甘陕,西北与青海毗连。

盆地位居中央,占有全省大部;盆地地势,北高南低,地层向内倾斜,愈至中部愈平缓,低丘广布,除大河两旁有断续阶地外,难见平原;盆地内部山岭,仅见于重庆附近及成都平原东南。四周多山,北边为大巴山,东为巫山,东南为武陵山脉及娄山山脉,南接云贵高原北坡,西南有大相岭及大凉山之余脉,西部接康藏大高原,西北有岷山山脉,乐山以西为峨眉高山。四川省西北为高原,松潘、茂县、理县等地居岷江上游;川西有成都平原。

四川地处内陆,地势西高东低,在不同的大气环流影响下,东部地区形成了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部地区则为寒冷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在盆地内气温大致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高,降水量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而成都平原接近川西北山地,受山地气候影响较大,年均气温稍低,盆地气温较平原高。全省雨量充沛,夏季多雨,冬季雨量少,但冬季多雾,湿度大,蒸发作用微,对于冬季作物生长有益。

四川省河流以长江为主干,而以岷江、沱江、嘉陵江及乌江为四大支流。盆地地势自北向南缓倾,长江循盆地南边最低部分横贯而过,经三峡流入湖北省。嘉陵江,自陕甘流入省境后纳渠河、涪江两大支流,至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入长江,全长约730公里(1公里=1千米。下同),流域面积达32.5%,其中,涪江发源于松潘东,至合川与嘉陵江干流汇合,全长400公里,渠河发源于川北米仓山,至合川流入嘉陵江,全长300余公里;次为岷江,来自松潘,会西康东来大渡河,至宜宾入长江,全长约600公里,流域面积达22.5%以上;再次为沱江,出茂县,穿行盆地中部,至泸县流入长江,全长350公里,流域面积小,不过8.3%而已;乌江即黔江,源于贵州高原,至涪陵入长江,全长700公里,在四川境内200公里,流域面积不大。此外有綦江、赤水河,为长江南岸小河。二、地貌分区

根据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及河流等地理差异,四川内部地域空间一般划分为五大自然地貌区域,即盆西平原区、盆中丘陵区、盆周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和川西北高原区。

盆西平原区,在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包括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和北部的涪江、南部的青衣江等冲积平原。平原区有岷江、沱江等流过,河流稠密,土壤肥沃,地形起伏小。该区有成都市、成都县、绵竹、什邡、彭县、灌县、崇宁(今基本属郫县)、广汉、新都、新繁(今属新都)、华阳、郫县、温江、双流、新津、彭山、眉山、青神、崇庆、大邑、邛崃、蒲江、罗江(今属德阳)等25县市。

盆中丘陵区,在龙泉山至华蓥山以东的丘陵地貌区,海拔250~600米,盆东华蓥山高达1 704米,是盆地底部最高峰;有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主流、渠江、长江等主支流,河网密布。该区有江油、彰明(今属江油)、绵阳、三台、中江、射洪、遂宁、剑阁、南部、阆中、南充、梓潼、岳池、营山、巴中、渠县、广安、宣汉、达县、武胜、西充、仪陇、开江、安岳、北川、苍溪、蓬溪、蓬安、盐亭、合川、乐至、简州、资中、内江、自贡、名山、丹棱、洪雅、夹江、犍为、宜宾、合江、井研、威远、仁寿、荣昌、纳溪、富顺、隆昌、泸县(今属泸州)、南溪、江安、长宁、峨眉、乐山、邛崃、重庆市、江北、大足、巴县、璧山、铜梁、永川、江津、长寿、邻水、大竹、垫江、梁山(今梁平县)、潼南70县市。

盆周山地区,以山地为主,海拔高,为一系列中山和低山所围绕。该区主要山脉有:盆地北缘有米仓山、大巴山,海拔一般为1 500~2 200米;东南缘有巫山、大娄山,海拔一般为1 000~1 500米,以低山为主;西南缘有大凉山;西缘有龙门山、邛崃山、峨眉山,海拔多在1 500~3 000米,以中山为主。峨眉山最高峰海拔3 099米,耸立于盆地西南缘。该区有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丰都、涪陵、万县、忠县、高县、庆符(今属高县)、筠连、珙县、兴文、古宋、叙永、古蔺、綦江、南川、平武、昭化、广元、通江、南江、万源、城口31县。

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地势北高南低,山脉呈南北走向,山川相间东西依次排列,海拔多超过3 500米,南部较低,多在2 500米以下。该区有盐源盆地、会理盆地、越嶲盆地、昭觉盆地和安宁河谷,有屏山、峨边、马边、雷波、汉源、雅安、芦山、宝兴、天全、荥经、西昌、冕宁、会理、越嶲、昭觉、盐源、盐边、宁南18县。

川西北高原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一部分,平均海拔3 000~4 000米,起伏较大,松潘、茂县、理番等县居岷江上游,高原区有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该区有定乡(今乡城)、巴安(今巴塘)、得荣、稻城、瞻化(今新龙)、白玉、德格、靖化县(今金川县,含遂靖屯、崇化屯)、邓柯(今属石渠、德格两县)、石渠、理番(今理县)、炉霍、泸定、丹巴、道孚、九龙、雅江、理化(今理塘)、义敦(今属巴塘、理塘两县)、松潘、甘孜、康定、汶川、茂县、懋功(今小金县)25县。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区域物流交通环境一、民国时期四川区域物流水运环境

四川河流众多,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四大支流汇集长江,长江、长江支流及其小江小河构成了四川物流的水运网。(一)全年可通木船的江河

金沙江:石角营—屏山—宜宾。长江:宜宾—泸县—重庆—万县—川鄂界。长江诸小河:横江(横江镇—安边),南广河(高县—南广),长宁河(三江口—江安),永宁河(叙永—纳溪),古宋河(古宋—紫檀口),赤水河(赤水—合江),狮头河(两河口—河口),綦江(赶水—羊蹄峒—盖石峒—江口场),蒲河(鲁峡峒—三溪场),幺滩河(幺滩场—大洪岗),东河(仁和场—江口),小江(开县—双江镇),清江(榨井坝—开县),临江(铁桥镇—开县),浦江(跳蹬溪—镇安场),东溪河(沙沱寺—云阳),大宁河(巫溪—巫山)。嘉陵江:川陕界—广元—南充—合川—重庆。白龙江:碧口—昭化。东河:旺苍坝—烂泥沟。渠河:三汇—合川。巴河:江口镇—三汇。大通江:通江—江口镇。南江:三江口—江口。州河:宣汉—三汇。前河:樊哙店—宣汉。中河:官渡场—普光寺。后河:长坝—宣汉。涪江:中坝—太和镇—合川。磐江:香水—青莲场。茶坪河:安县—绵阳。罗江河:中江—三台。梓潼河:盐亭—龙宝山。岷江:成都—乐山—宜宾。府河:太和场—成都。青衣江:洪雅—乐山。大渡河:铜街子—乐山。马边河:舟坝—河口坝。四望溪:王村—竹根滩。沱江:赵家渡—富顺—泸县。绵阳河:黄许镇—赵家渡。清白江:三邑桥—赵家渡。毗河:太河场—赵家渡。盐井河:向善场—李家湾。乌江:川黔界—龚滩—涪陵。郁江:郁山镇—彭水。唐岩河:濯河坝—龚滩。酉水:妙泉—川湘[1]界。龙滩河:龙潭—妙泉。(二)可通汽船的江河

金沙江:屏山—宜宾(洪水期)。长江:宜宾—泸县—重庆—万县—川鄂界。嘉陵江:合川—重庆。岷江:乐山—宜宾(洪水期)。[2]沱江:富顺—泸县(洪水期)。

可见,四川水运发达,各江河基本上通木船,长江干道及部分主要支流河段可通汽船。二、民国时期四川区域物流驿运环境

1937年冬,日军攻占上海和南京;到1938年秋,武汉、广州相继沦陷,粤汉铁路中断。由于铁路干线被截断,海口被封锁,原来靠国外输入的汽车、油料和交通器材来路中断,于是国民政府组织利用民间车船及人力、畜力运输工具,参加战时运输,借以弥补机械动力的不足。四川是战时的大后方,重庆是国民政府的陪都,战时地位重要,需要大量运输军用粮食、战时物资,为此,国民政府在四川开辟了大量的驿运线路,以加强运输。[3](一)驿运干线和重庆驿运服务所

叙昆线:宜宾—盐津—昭通—昆明。川黔线:重庆—綦江—松坎—遵义—贵阳。川陕线:广元—绵阳—成都—宜宾—重庆。泸昆线:泸州—叙永—赤水河—川滇东路—昆明。川康滇线:乐山—西昌—昆明,康定—西昌。川鄂线:万县—湖北利川—湖北恩施。川陕、川湘水陆联运线:广元—嘉陵江—重庆—长江—乌江—彭水—龙潭—龚滩—酉阳—酉水—沅水—湖南沅陵。重庆驿运服务所办理市区客运及货运。[4](二)驿运支线

粮运线路:奉建支线(奉节大溪—湖北建始);新渝支线(新都—沱江—泸县—重庆);渝广水陆联运线(广元—成都—宜宾—重庆),该线1941年开运,1942年成为川陕驿运干线;川西支线(新津—邛崃、蒲江、崇庆、郫县、温江等县),该线承运特种工粮任务完成后划归川西驿运区范围;渠万支线(渠县—万县),该线后来改属川东驿运区。

川东驿运区:渠万线(万县—梁山—大竹—渠县);渠蓬线(渠县—蓬安);营蓬线(营山—蓬安);渠遂线(渠县—广安—岳池—南充—蓬溪—遂宁);江宣线(江北—邻水—大竹—达县—宣汉)。

川西驿运区:成雅线(成都—双流—新津—邛崃—名山—雅安)、成灌线(成都—灌县)、成乐线(成都—双流—彭山—眉山—夹江—峨眉—乐山)、成仁线(成都—仁寿)、成遂(成都—简阳—乐至—遂宁)、遂璧线(遂宁—潼南—合川—铜梁—璧山)、成彭线(成都—新繁—彭县)、成大线(成都—温江—崇庆—大邑)、成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