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16:49:40

点击下载

作者:段丽 主编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移动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试读:

前言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这必然会给迅猛发展的信息业和电信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移动通信是达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随地通信这一最终目的的有效手段,其发展的巨大潜力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移动通信课程已成为通信专业必不可缺的专业课程。

本书注重介绍新知识、新技术,以当前广泛应用的2G及3G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及其相关技术为主要讲解对象,并对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的发展及技术给予了较详细的介绍。该书的另一特点是实用性强,基础知识的讲述力求简明扼要、概念清楚,实用技术及实用系统的讲解则力求深入浅出、实用详尽。

本书以现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为主线,尽量使知识点简化,并将其层次化模块化,使不同知识点之间关系清晰,相互构成有机的整体。为了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适应社会对移动通信人才的需求,书中结合目前国际上通用的GSM和CDMA两大移动通信公网,突出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最新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在当前实际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全书共8章,每章设有章节内容、重点、难点、学习方法、小结和多种类型的习题,主要内容包括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及应用、移动信道中电波传播、分集接收及跳频技术、组网技术、信息有效传输技术、GSM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CDMA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同时,对 TD-SCDMA 所采用的先进技术,如智能天线、接力切换、动态信道分配及其对系统性能的改进进行了详细分析。本书还深入地讲述了发展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3G)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标准的主要技术要求与现状。

本书第1章、第2章和第6章由段丽编写,第3章、第4章和第5章由胡智娟编写,第7章、第8章由许菁菁编写。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赵亦松老师的很多帮助,李哲英教授、赵长奎教授、王毓银教授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建议,鲍泓院长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参考了许多专家的著作,并得到许多媒体的大量资料,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的水平和能力有限,时间紧迫,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 2008年4月第1章概论【本章内容简介】本章介绍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方式及主要特性,包括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方式、多址接入方式和频率复用技术。同时,在介绍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今后移动通信发展的主要技术问题、标准化及发展方向。 【本章重点难点】在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分类、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移动通信的特点及主要技术。1.1 移动通信及其特点

当今的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也成为了世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作为信息交互的重要组成,通信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人们希望能随时、随地、可靠地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换,无疑这只有移动通信能够实现。现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一门复杂的前沿技术,其中包括了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的最新技术成果,同时也含有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许多成果。本教材主要侧重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及相关技术。1.1.1 移动通信的概念

移动通信就是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是在运动中实现通信的通信方式。具体地说,移动通信是在移动用户之间、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如运动中的人、汽车、轮船、飞机等移动体间的通信,分别构成陆地移动通信、海上移动通信和空中移动通信。

移动的特点决定了移动通信必然采用无线电通信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无线电通信的产生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就是人们想在运动中进行通信。

现代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基于微电子学的发展。微型电子计算机(微处理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器和专用集成芯片等技术的发展为通信设备的数字化和小型化、通信服务的综合化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贝尔实验室提出了蜂窝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依据的就是电波传播损耗与传播距离的四次方成比例这一客观事实。无线电频谱资源十分有限,能用作移动通信的频段就更有限。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为社会公众开放业务。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给它的名称为“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PLMTS)”。1.1.2 移动通信的特点

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移动通信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移动通信中,移动台是处在运动状态的,无线电波传播信息时允许移动台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运动,其位置不受约束,但无线电波传播的条件随着移动台移动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接收信号的场强起伏也会很大,可达几十分贝,极易出现严重的衰落现象。移动台在运动过程中,周围地形地物造成对电波传播路径的阻挡,还会形成电磁场的“阴影效应”。

2.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

移动通信系统采用多信道共用技术,在同一小区,同时通信的移动用户会有成百上千,基站会有多部收发信机同时在同一地点工作,会产生许多干扰信号,再加上各种工业干扰和人为干扰,因此,基站或移动台接收机必须能在其他通信系统产生的众多较强干扰信号中,检出较弱的有用信号。图1-1所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的一个典型例子。图1-1 移动通信中的干扰示意图

基站在接收远距离移动台信号时,不仅受到周围其他噪声源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较近的另一个基站及本小区其他移动台的干扰。所以,移动通信系统对干扰限制更为严格,对收、发信设备的抗干扰特性要求更高。

3.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

频率是一种特殊资源,它并不是取之不尽的。与别的资源相比,它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无线电频率资源不是消耗性的,只是在某一空间和时间内被用户占用,用完之后依然存在,不使用或使用不当都是浪费;电波传播不分地区与国界;具有时间、空间和频率的三维性,可以从这3方面有效利用,提高其利用率,从而满足移动通信市场巨大的需求。

4.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

为了实现移动用户之间、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移动通信网必须具有交换控制功能。通信网的网络结构不同,所需的交换控制功能及交换控制区域组成亦不同。在大区制中,移动用户只要在服务区内,无论移动到何处,信息交换和控制都是通过一个基站进行的,所以比较简单。但在小区制移动通信网中,基站很多,而移动台又没有固定的位置,为了便于控制和交换,通常采用如图1-2所示的移动通信网结构。图1-2 移动通信网的结构

另外,由于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台)必须适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所以对移动通信设备的要求非常苛刻。相关知识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除前面所述特点之外,还有覆盖区可无限扩展,服务区域不受限制等特点。可采用多种蜂窝组网技术,提高系统的通信容量。以区群为蜂窝结构进行频率复用,可实现频率资源的有效利用。蜂窝结构和频率复用带来了如下的新问题。① 蜂窝结构、蜂窝小区的分裂、微小区及微微小区的问题。② 频率复用使相邻同频小区之间引起同道干扰的问题。③ 为避免区群内各小区间的干扰,通常的做法是各小区采用不同的频带,但这样,将带来越区切换(Hand-off)的问题。④ 当移动台从一个交换服务区进入相邻的交换服务区时,所发生的信道切换叫做漫游(Roaming)切换。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移动通信按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① 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同频单工、异频单工、异频双工和半双工;

② 按多址方式可分为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等;

③ 按使用环境可分为陆地通信、海上通信和空中通信;

④ 按覆盖范围可分为宽域网和局域网;

⑤ 按业务类型可分为电话网、数据网和综合业务网;

⑥ 按使用对象可分为民用设备和军用设备;

⑦ 按服务范围可分为专用网和公用网;

⑧ 按信号形式可分为模拟网和数字网。

下面主要说明其工作方式和多址方式的分类方法。1.2.1 工作方式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按照通话状态和频率使用的方法,移动通信可分为单工制、半双工制和双工制3种工作方式和频分双工(FDD)、时分双工(TDD)两种双工制式。

1.单工制(1)单频(同频)单工。单频是指通信的双方使用相同工作频率(f);单工是指通信双方的操作采用“按—讲”方式,即“按键”1控制方式,通常双方接收机均处于守候状态。此工作方式设备简单,功耗小,但操作不便,通话时易产生断断续续的现象。它一般应用于用户少的专用调度系统。如图1-3所示。(2)双频单工。双频单工是指通信的双方使用两个频率(f和1f),而操作仍采用“按—讲”方式。2图1-3 单工通信方式

在任意时刻,一方只能处于发送或者接收一种状态。待机时,接收机开;发话时,按键开发射机,关接收机。一方发送,另一方接收。其特点是:收发使用同一付天线,无需天线共用器,设备简单、功耗小。缺点是操作不便。它是最早的无线电通信方式,目前仍有大量军用,也有部分民用。

2.半双工制

半双工制又称单工通信转发,是指通信的双方中,有一方(如A方)使用双工方式,即收发信机同时工作,且使用两个不同的频率(f和f);而另一方(如B方)则采用双频单工方式,即收发信机交12替工作,如图1-4所示。

一般是基站双工工作,移动台单工工作。这种方式设备简单,功耗小,克服了通话断断续续的现象,但操作仍不大方便。半双工制主要用于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图1-4 半双工通信方式

3.双工制

双工制指通信双方的收发信机均同时工作,任一方在发话的同时,也能听到对方的语音,如图1-5所示。图1-5 双工通信方式

这种方式操作方便,但电能消耗大。模拟或数字式的蜂窝电话系统都采用双工制。1.2.2 模拟网和数字网

人们把模拟通信系统(包括模拟蜂窝网、模拟无绳电话与模拟集群调度系统等)称作第一代通信产品,而把数字通信系统(包括数字蜂窝网、数字无绳电话、移动数据系统以及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称作第二代通信产品。

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优点可归纳如下。

① 频谱利用率高,有利于提高系统容量。

② 能提供多种业务服务,提高通信系统的通用性。

③ 抗噪声、抗干扰和抗多径衰落的能力强。

④ 能实现更有效、灵活的网络管理和控制。

⑤ 便于实现通信的安全保密。

⑥ 可降低设备成本,减小用户手机的体积和重量。1.2.3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址方式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有许多用户都要同时通过一个基站和其他用户进行通信,因而,必须对不同用户台和基站发出的信号赋予不同特征,使基站能从众多用户台的信号中区分出是哪一个用户台发出来的信号,而各用户台又能识别出基站发出的信号中哪个是发给自己的信号,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称为多址技术。

多址方式有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F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和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模拟式蜂窝移动通信网采用频分多址方式,而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网采用时分多址方式。另外,还有上述3种基本方式的混合多址方式,如TDMA/FDMA、CDMA/FDMA等。

1.FDMA

所谓FDMA,是指在频域中一个相对窄带信道里,信号功率被集中起来传输,不同信号被分配到不同频率的信道里,发往和来自邻近信道的干扰用带通滤波器限制,这些频道互不交叠,其宽度应能传输一路语音信息,而在相邻频道之间无明显的串扰。这样在规定的窄带里只能通过有用信号的能量,而任何其他频率的信号被排斥在外。模拟的FM蜂窝系统都采用FDMA。

图1-6所示为FDMA通信方式,移动台A、B、C分别接收来自基站不同频率(f、f、f)的不同信号。123图1-6 FDMA通信方式

2.TDMA

所谓TDMA,是指一个信道由一连串周期性的时隙构成,即把时间分割成周期性的帧,每一帧再分割成若干个时隙(无论帧或时隙都是互不重叠的),然后根据一定的时隙分配原则,使各移动台在每帧内只能按指定的时隙向基站发送信号,在满足定时和同步的条件下,基站可以分别在各个时隙中接收到各移动台的信号而不混扰。同时,基站发向多个移动台的信号都按顺序安排在预定的时隙中传输,各移动台只要在指定的时隙内接收,就能在合路的信号中把发给它的信号区分出来。

图1-7所示为TDMA通信方式,移动台A、B、C分别接收来自基站同一频率不同时隙TS1、TS2、TS3的不同信号。

实际上,现在使用的 TDMA 蜂窝系统都是 FDMA 和 TDMA 的组合,如美国 TIA 建议的DAMPS数字蜂窝系统就是先使用了30 kHz的频分信道,再把它分成6个时隙进行TDMA传输。图1-7 TDMA通信方式

随机分组多址技术的基本原理为按需分配时隙,用完立即释放,通过标记时隙占用与空间,达到信道随机分配,实现可变速率的接入,流量可高达90%以上。经研究结果表明,随机分组多址技术基本适合于可变速率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要求。

3.CDMA

所谓CDMA,是指用一组正交码区分不同用户,实现多用户共享资源。每一个信号被分配一个伪随机二进制序列进行扩频,不同信号的能量被分配到不同的伪随机序列里。在接收机里,信号用相关器加以分离,这种相关器只接收选定的二进制序列并压缩其频谱,凡不符合该用户二进制序列的信号,其带宽就不被压缩。结果只有有用信号的信息才被识别和提取出来。

图1-8所示为CDMA通信方式,移动台A、B、C分别接收来自基站同一频率同一时隙不同码道C、C、C的不同信号。123

码分多址对解决有限频带与用户数量之间的矛盾提供了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与 FDMA 和TDMA相比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1)抗干扰能力强。CDMA系统利用地址码相关性获取信息,由于噪声与伪随机序列不相关而使噪声功率不能集中,所以它的防截获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均比FDMA和TDMA强。此外,由于CDMA有较强的选址能力,各个信号使用相同的频带,在时间上、空间上可以互相重叠,因而不会产生同时、同频和互调干扰。

CDMA技术很容易应用多种分集技术克服多径效应,因此不可能使所有频率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发生衰落。所以,CDMA 系统在抗衰落方面也比FDMA和TDMA优越。(2)多址能力。CDMA多址能力与地址码的互相关函数特性有关,与允许的接收质量有关。同时工作用户间的多址相关特性越小,允许的接收质量越低,其多址能力越强。虽然CDMA技术要求收发地址码同步,但不会像 TDMA 那样严格,即使一移动台与基站之间失步,并不影响基站与其他移动台的通信。图1-8 CDMA(3)系统容量。CDMA 的系统容量具有软特性。理论分析表明,CDMA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比FDMA大20倍,比TDMA大4倍。(4)越区软切换。CDMA系统不必进行频率管理。由于CDMA系统的各小区采用同一频率,当移动台在小区间漫游时,不像FDMA、TDMA系统那样重新分配频率和切换时隙,也不需要重新配备硬件,属于软切换。(5)功率。CDMA 系统采用扩频技术扩展了信号带宽,使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大大降低。CDMA的平均发射功率和最大发射功率均比FDMA低20多分贝。

由此看来,CDMA具有频率规划简单、频谱效率高、软切换和宏分集、软容量等多种优势。CDMA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可选的多址方式,宽带CDMA则更有竞争力。1.2.4 移动通信系统中不同多址方式的频谱效率

在FDMA蜂窝系统中,频谱效率取决于每赫兹带宽信息比特率和频率复用系数。美国模拟蜂窝系统AMPS将分配的频谱分成30 kHz带宽的许多信道,并使用窄带FM调制,调制效率为每30 kHz一条话路。由于干扰,同一频率不能在每一小区中重复作用。为提供可靠的通话质量,载干比(C/I)需要18 dB或更高。根据推算和经验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C/I值需要在频率复用系数为1/7时才能达到。频率复用系数是表示相同频率是如何被复用的数目。因此,得到的结论是:每个小区中必须占用210 kHz的频谱才有一条话路。通过减小小区面积增加小区数,虽然从理论上能取得任意高的话路容量,但需要增加设备费用。此外,由于小区覆盖范围减小,也增加了基站间的切换次数。切换次数的增加将导致两个缺点:一是容易掉话;二是加重了交换机的负担。

TDMA 频谱效率的计算基本上和 FDMA 相同。由于目前被认可的频率复用准则和模拟系统相似,我们可以算出对于DAMPS,每个小区必须占用70 kHz的频谱才有一条话路。换句话说,它的容量是模拟AMPS的3倍。同样可以算出,GSM的系统容量约是模拟TACS的2倍。

CDMA频谱效率的算法和上面两种制式不大相同,因为上面两种制式每条话路占用的频谱宽度是一定的,只要频率复用系数一定,每个小区的话路容量就确定下来。而CDMA是通过不同的地址码来区分用户的,所有用户都共用一个频率。决定CDMA系统容量的主要参数有处理增益、所需的 E/N值、语音激活系数、频率复用效率和扇区b0数目等。而且即使上述参数都确定,容量还要受具体的地理环境、背景噪声、外部干扰等条件的影响。所以,在CDMA中,每条话路所需占用的频谱宽度是不确定的。通过试验和理论计算,IS-95CDMA 的容量可达到 AMPS 的8~10倍,即每个小区中只占用20kHz的频谱就可有一条话路。

目前的CDMA蜂窝系统实际上也都是FDMA和CDMA的组合。因为处在同一载频的CDMA用户共用同一频率,所以它的频率复用系数可以被看作是1,但由于受邻近小区中用户干扰的影响,CDMA实际的频率复用系数应为2/3。CDMA系统的高容量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由于它的频率复用系数远远超过其他制式的蜂窝系统,另外一个主要因素是它使用了语音激活技术。1.3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1.3.1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大区制移动通信系统

大区制移动通信系统是早期采用的,它一般设有一个基站(见图1-9),负责服务区内移动通信的联络与控制。如果覆盖范围要求半径为30km~50km,则天线高度应为几十米至百余米。发射机输出功率则应高达200W。在覆盖区内有许多车载台和手持台,它们可以与基站通信,它们之间也可直接通信或通过基站转接通信。一个大区制系统有一个至数个无线电频道,用户数约为几十个至几百个。另外,基站与市话有线网连接,移动用户与市话用户之间可以进行通信。图1-9 大区制移动通信系统

大区制系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 覆盖范围有限。

② 系统的容量受限。

③ 系统设备受限。

这种大区制的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简单、所需频道数少、不需交换设备、投资少、见效快,适合用在用户数较少的区域。

2.小区制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小区制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为了提高覆盖区域内的系统容量以及有效利用频率资源,提出了小区制覆盖蜂窝结构的概念。

将一个大区制覆盖的区域划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Cell)中设立基站(BS),与用户移动台(MS)间建立通信。

图1-10所示为蜂窝电话系统示意图。每个小区设有一个(或多个)基站,它与若干个移动台建立无线通信链路。若干个小区组成一个区群(蜂窝),区群内的各个小区的基站通过电缆、光缆或微波链路与移动交换中心(MSC)相连。移动交换中心通过脉冲编码调制(PCM)电路与市话交换局相连,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蜂窝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图1-10 蜂窝电话系统示意图

图1-11所示为小区的链状覆盖和面状覆盖以及频率复用的示意图。图1-11(a)所示为链状覆盖小区及其频率复用示意图。为避免相邻小区间的干扰,图中采用3组频率(f、f、f)进行频率复用,123图1-11(b)所示为面状覆盖小区及其频率复用示意图,图中分别示出N=4,7,12, 19的频率复用。(2)频率复用。在频分制的蜂窝系统中,每个小区占用一定的频道,而且各个小区占用的频道是不同的。假设每个小区分配一组载波频率,为避免相邻小区之间产生干扰,各个小区的载波频率应不相同。因为频率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当小区覆盖不断扩大,小区数目不断增加时,将出现频率资源不足的问题。

对区群的划分提出如下条件。

① 区群是由一组载波频率不同的小区组成的覆盖区域。

② 区群的几何形状应能构成无缝隙的更大的覆盖区域,并可无限扩展。

③ 覆盖区内的任何相邻小区的载波频率不相同。

④ 区群间同频小区间的距离应保持相等,且为最大。图1-11 小区覆盖以及频率复用的示意图

满足上述条件的区群结构以及区群内的小区数N应满足下式:22

N=a+ab+b    (1-1)

式中,a和b为相邻同频道小区间的间隔小区数,取正整数,且不同时为零。图1-12所示为N为不同值时的正六边形蜂窝的区群结构。图1-12 正六边形蜂窝的区群结构

区群间同频小区的距离D由下式计算:

当频率复用时,因相邻通信小区应使用相同的载波频率,相互间所造成的通信干扰叫做同道干扰(Cochannel Interference)。为保证通信质量,要求接收端处的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满足一定的载干比。影响载干比的因素是区群结构和小区覆盖,若同信道小区的距离为D,小区半径为R,则可用同道干扰衰减因子q来表征,有

在系统设计时,设本小区载波信号最大传播距离为R, M个同频小区干扰信号的传播距离为D,若路径损耗按距离的4次方计算,则载干比C/I可表示为(3)信道切换。最简单的蜂窝小区分裂方法是将小区半径缩小并增加新的基站。另一种蜂窝小区分裂的方法是在原基站采用方向性天线将小区扇区化,利用120°定向天线将小区分为3扇区,利用60°定向天线将小区分为6扇区。

图1-13所示为信道切换机理。其中,图1-13(a)所示为同频小区距离,它标志区群的位置,即交换服务辖区的分界;图1-13(b)所示为移动用户穿行于各个频分小区时发生信道切换的位置。如图1-13(b)所示,在小区 C到小区 C间发生的信道切换都属于越区14切换,仅当移动用户从小区C进入小区C时,发生的信道切换才属41于漫游切换。图1-13 信道切换机理

1.概述1.3.2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又称集群调度系统,简称集群系统,是专用调度无线通信系统的新体制,是专用移动通信系统的高级发展阶段。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是把一些由各部门分散建立的专用通信网集中起来,统一建网和管理,并动态地利用分配给它们的有限个频道,以容纳数目更多的用户。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改进频道共用的方式,即移动用户在通信的过程中,不是固定地占用某一个频道,而是在按下其“按讲开关”(PTT)时,才能占用一个频道;一旦松开PTT,频道将被释放,变成空闲频道,并允许其他用户占用该频道。所以,集群系统是一种多信道、多用户共享的高级调度系统。早期的调度系统都是专用的,即一个单位为自己生产和工作的需要,申请几对无线频率,购买一批设备,组建成一个无线通信系统,一般不进入市话网或与市话网保持一定关系,其典型结构如图1-14所示。图1-14 无线调度网示意图

2.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

与蜂窝通信系统相比,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如下特点。(1)多“用户”共享。在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中,主要是以改进频道共用技术来提高系统的频率利用率;而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可以采用频道再用技术来提高系统的频率利用率。(2)采用排队制。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属于专用移动通信网,适用于在各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合用)中间进行调度和指挥,对网中的不同用户常常赋予不同的优先等级;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属于公众移动通信网,适用于各阶层和各行业中个人之间通信,一般不分优先等级。(3)具有限时功能。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根据调度业务的特征,通常具有一定的限时功能,一次通话的限定时间大约为15s~60s(可根据业务情况调整);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对通信时间一般不进行限制。(4)具有电话互连功能。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服务业务是无线用户和无线用户之间的通信;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却有大量的无线用户与有线用户之间的通话业务。在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中也允许有一定的无线用户与有线用户之间的通话业务,但一般只允许这种话务量占总业务量的5%~10%。

3.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频段使用

我国早期引进的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大多属于150 MHz及450 MHz频段的中小容量集群系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荷兰菲力浦公司提供的TN10、TN100及TN200系统,其使用频段为68~88 MHz、132~225 MHz和405~512 MHz;芬兰Nokia公司提供的ACTIONET系统,其使用频段为80 MHz、160 MHz和450 MHz;英国马可尼公司提供的集群系统,其使用频段为174~225 MHz。相关知识无中心移动通信系统无中心移动通信系统是没有中心台,即无基地台的系统。前述大区制的基地台是系统的中心,基地台所需设备多、天线高(需天线铁塔等),全系统在这里集中控制,价格也高;而无中心系统中用户只要买一部移动台即可加入该网进行通信,所以它是一个成本低的移动通信系统。这种系统的呼叫、信道指配全部由自己的移动台控制,没有交换控制功能,因此实际的通信是点对点通信。通常,每个移动台有一个控制信道和若干个通话信道,还有自己的识别号(包括个人码和群码)。用户呼叫(包括搜索、呼叫等)都是自动完成的。由于无中心系统没有交换功能,是一个自我选择信道的点对点通信,因此它除了组网方便和价格低外,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① 通信距离短;② 空闲信道的确定不可靠;③ 搜寻信道时间较长;④ 信道上发生碰撞概率较大;⑤ 与市话通信有一定困难。1.3.3 无线寻呼系统

寻呼系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自动拨号寻呼,可不需要寻呼台话务员控制操作,甚至可将传来的信息转接到指定的电话或由秘书接转寻呼服务。

② 寻呼速率提高,容量扩大。

③ 寻呼服务向多元化发展。

④ 寻呼区域将由一个城市联网到郊区直至全国,跨域联网也将会有所发展。

⑤ 寻呼机将更小巧、漂亮,如手表型、信用卡型和计算机型已问世。1.3.4 第二代无绳电话

第二代无绳电话即CT-2(Second Generation Cordless Telephone),它是相对于CT-1而言的。CT-1是模拟式无绳电话,它是普通电话的延伸。因为现在使用的电话机,送受话器和座台之间的连接缆绳长度是有限的,所以人们打电话只能在座机周围进行,而无绳电话是用无线信道来代替缆绳,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无绳电话系统示意图如图1-15所示。图1-15 无绳电话系统示意图

CT-2是CT-1的发展和改进,它对CT-1的改进之处如下。

① 它是数字式的无绳电话,采用时分双工(TDD)工作方式,频率利用率较高。

② 工作频段从CT-1的几十MHz提高到800 MHz。

③ 采用动态分配信道方式,即基站和手持机工作时均可在任意信道上扫描。

④ CT-2可以像蜂窝系统那样重复使用频率组网,因为它的基站和手持机的输出功率均较小(10 mW以内),故频率利用率可提高,且能构成大的服务区域。

⑤ 由于采用ADPCM数字编码,因而可进行加密,而且其本身也具有一些保密性。

⑥ 采用公共空中接口(CAI)的通用标准,在国际上通用(可采用不同厂家生产的符合CAI标准的CT-2手持机)。

CT-2系统的技术指标如下。

● 频段:864.1~868.1 MHz(我国为839~843 MHz)。

● 信道间隔:100 kHz。

● 信道总数:40。

● 工作方式:单频时分双工(TDD),即手机与基站采用同一频率,以时间分割方式实现双工通话。

● 调制方式:二进制FSK。

● 传输速率:72 kbit/s。

● 信令速率:1 kbit/s或2 kbit/s。

● 语音编码及传输:ADPCM32 kbit/s。

● 发射功率:基站和手机均为10 mW。

● 接收灵敏度:40 dBμV/m或-100 dBm(50Ω)。

● 信道使用方式:任一手持机或任一基站的任一收发信机均可自动选取40个信道中的任意一个空闲信道。

● 空闲信道的判定:凡射频场强小于或等于40 dBμV/m的任意信道均为空闲信道。若所有信道的场强均小于40 dBμV/m,则场强最小的那一个为空闲信道。1.3.5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卫星移动通信是利用卫星转接实现地面、空中、海上移动用户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间的相互通信。卫星移动通信是以地面移动通信为基础,结合空间卫星技术,能将通信终端延伸到地球上每个地方的一种更高级的智能化新型通信系统。它是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相结合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是地面移动通信的重要补充。尽管陆地移动通信发展迅速,但地球上仍有许多地方是陆地移动通信系统覆盖不到的,如海上、空中和许多人烟稀少的地区,靠陆地系统难以覆盖,即使能覆盖到也非常不经济。这些地方需要利用卫星来提供移动通信业务,从而实现全球漫游,这样就刺激了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把卫星通信带入了移动通信时代。

按卫星运行轨道和高度来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分为同步轨道(GEO)系统、高椭圆轨道(HEO)系统、中轨道(MEO)系统和低轨道(LEO)系统。同步轨道系统采用同步轨道卫星,卫星距地面约为35 786.6km,卫星运行周期约为24h,其组成与固定业务同步卫星系统基本相同。高椭圆轨道(HEO)系统,卫星距地面远点约为40 000km,需要几颗卫星,卫星运行周期约为12~24h。中轨道(MEO)系统,卫星距地面约5 000~20 000km,需要十几颗卫星,卫星运行周期约几个小时。低轨道系统需要几十颗低轨道卫星组成星座,卫星距地面500~2 000km,卫星运行周期为几十分钟。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通常主要由空中段的通信卫星、地面段的关口站、用户段的众多的远程终端设备3大部分组成。空中段的通信卫星也称中继站,用来转发地面、空中、海上固定站和移动站的信息。地面段的关口站也称信关站,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它除负责卫星移动通信网和地面固定公众电话网之间的互通、卫星移动通信网和地面移动通信网的互通外,还负责卫星移动终端接入和控制工作。对于公众网数据业务的传送和接收,关口站主要完成数据的分组交换、接口协议变换、路由选择等。网络控制中心也设在关口站内,它承担全网络的管理。用户段的终端设备可以是固定台及车、船、飞机、步行的人所持的车载台、便携台和手持台。

同步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最早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移动卫星系统,它们的优点是卫星数量少,技术成熟。缺点是信号的传输时延大,在两极处有盲区。在所有系统中最有影响的是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系统。

低轨道(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利用数十颗位于距地球表面500km~2 000km 高度范围的低轨道通信卫星构成星座,卫星可置于极轨道或倾斜轨道,目前星座主要有两种,一种为星状星座,另一种为网状星座。由这些通信卫星星座构成覆盖全球的移动通信系统,向全球提供寻呼、语音、数据、传真、定位等业务,但它们的系统结构和采用的技术各有不同。铱系统是低轨道地球卫星通信系统的先驱,图1-16所示为铱系统示意图。66颗低轨卫星采用星状星座形式分置在6个轨道上,每个轨道11颗卫星,这样便能实现完全的全球覆盖。该系统采用星上交换的星际链路及多点波束的相控阵技术,相当于把地面蜂窝网倒置在空中,使地面实现无缝隙通信,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移动用户直达通信服务的系统,另外铱系统解决了卫星网与地面蜂窝网之间的跨协议漫游。系统网络结构采用比较成熟的TDMA/FDMA(时分多址/频分多址)混合多址连接结构,星际链路采用Ka频段,移动链路工作在L频段,关口地球站与卫星间的链路也采用Ka频段。另外,全球星系统也是典型的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图1-16 铱系统示意图1.3.6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通信系统

1.基本概念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GPRS)是GSM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一套标准,以实现移动分组数据业务。GPRS 只是一个传输承载平台,提供的是端到端分组交换方式下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GPRS的实现是在GSM网络上增加分组数据服务设备,并对GSM无线设备进行升级,从而利用现有的GSM无线覆盖提供分组数据业务。核心网采用基于分组交换的IP技术,传送不同速率的数据及信令,不需要利用电路交换模式的网络资源。

GPRS是GSM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演进。由于3G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宽带数据通信和多媒体通信能力,提供快速分组交换能力,GSM网络向3G 演变存在平滑过渡的问题,电路交换方式不能满足大业务量数据的传输要求,需要中间技术进行承接,采用GPRS方案,既能充分利用原有GSM资源,又能平滑过渡到3G。

2.GPRS特点(1)GPRS 采用分组交换技术,仅在实际传送和接收数据时才占用无线资源,高效传输高速或低速数据和信令。

① 优化了对网络资源和无线资源的利用。

② 定义了新的无线信道,分配灵活,提高了信道利用率。

● 小区内多个用户可共享一条无线信道同时通信。

● 某用户所需传输的数据量大而信道尚有空闲时,可同时占用同一载波的多个时隙通信,满足了数据业务的突发性要求。

● 支持4种不同的QoS级别。(2)GPRS支持中高速数据传输。

① 最高速率理论值可达21.4×8=171.2kbit/s。但需一个载频的8个时隙同时提供给同一用户,且不能采用任何形式的纠错措施,并需对现有的GSM网络做较大的改动。

② 对GSM网络不做太多改动的情况下,只能采用14.4kbit/s×8=115.2kbit/s的最高理论速率。

③ 传输速率取决于GSM为其预留的信道数。

④ 实际速率介于14.4~43.2kbit/s,上下行非对称。

⑤ 采用了4种与GSM不同的信道编码方案:CS-1、CS-2、CS-3和CS-4。(3)网络接入速度快,提供与现有数据网间的无缝连接。(4)核心网络层采用IP技术,底层可使用多种传输技术,很方便地实现与高速发展的IP网无缝连接。(5)具有与GSM一样的安全功能。(6)可以实现基于数据流量、业务类型及服务质量等级(QoS)的计费功能。(7)有“永远在线”的特点,用户可随时与网络保持联系。(8)将现有GSM网络升级至分组交换的GPRS网络,需要在网络中做些改动。(9)用户要使用GPRS业务,必须使用GPRS移动台或GPRS/GSM双模移动台,以适应分组数据处理的需要。

3.GPRS系统结构

GPRS 系统结构如图1-17所示。GPRS 网络是基于现有的 GSM 网络实现的。为了实现GPRS,需要在现有GSM网络中增加一些节点:SGSN(GPRS业务支持节点)、GGSN(GPRS网关支持节点)和PCU(分组控制单元)。图1-17 GPRS系统结构简图1.4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1.4.1 基本技术

1.调制技术

移动通信将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数字调制技术。对数字调制技术的主要要求是:已调信号的频谱窄、带外衰减快;易于采用相干解调或非相干解调;抗噪声和抗干扰的能力强,并适宜在衰落信道中传输。

在实际应用中,有两类用得最多的数字调制方式:

① 线性调制技术;

② 恒定包络(连续相位)调制技术。

数字调制技术是振幅和相位联合调制(QAM)技术。

码分多址(CDMA)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多址方式。

2.移动信道中电波传播的模式及抗衰落措施

移动信道属于变参信道,尤其是陆地移动通信,其传播路径十分复杂,不仅受地形、地物的影响,使信号产生慢衰落,而且由于多径效应会产生快衰落现象,因此,要想找到普遍适用的传播模式和计算公式来表征移动信道是十分困难的。

研究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首先要弄清移动信道的传播规律和各种物理现象的机理以及这些现象对信号传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而研究消除各种不良影响的对策。为了给通信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人们通常通过理论分析或根据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或二者结合),来总结和建立有普遍性的数学模型,利用这些模型,可以估算一些传播环境中的传播损耗和其他有关的传播参数。

3.抗干扰措施

在移动信道中,不仅存在大量的环境噪声和干扰(如汽车点火系统等产生的人为噪声),还有大量电台产生的干扰,如邻道干扰、同道干扰、互调干扰等。

利用信道编码进行检错和纠错(包括前向纠错 FEC和自动请求重传 ARQ)是降低通信传输的差错率,保证通信质量和可靠性的有效手段。

为克服由多径干扰所引起的多径衰落,广泛采用分集技术(包括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以及 RAKE 接收技术等)、自适应均衡技术和选用具有抗码间干扰和时延扩展能力的调制技术(如多电平调制、多载波调制等);为提高通信系统的综合抗干扰能力而采用扩频和跳频技术;为减少蜂窝网络中的共道干扰而采用扇区天线、多波束天线和自适应天线阵列等;在CDMA通信系统中,为了减少多址干扰而使用干扰抵消和多用户信号检测器技术。

随着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如何从组网技术上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4.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面临用户量大、频道拥挤、干扰严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方法就是按一定的规范组成各种移动通信网,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移动通信组网涉及的技术很多,其中有效利用频率资源至关重要。现代移动通信系统一般都使用多信道共用技术,实行动态分配信道以提高频率利用率。

5.网络的控制与管理

无论何时,当某一移动用户在接入信道上向另一移动用户或有线用户发起呼叫,或者某一有线用户呼叫移动用户时,移动通信网络就要按照预定的程序开始运转,这一过程会涉及网络的各个功能部件,包括基站、移动台、移动交换中心、各种数据库以及网络的各个接口等;网络要为用户呼叫配置所需的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指定和控制发射机的功率,进行设备和用户的识别和鉴权,完成无线链路和地面线路的连接和交换,最终在主呼用户和被呼用户之间建立起通信链路,提供通信服务。这一过程称为呼叫接续过程,是移动通信系统的连接控制(或管理)功能。

当移动用户从一个位置区漫游到另一个位置区时,网络中的有关位置寄存器要随之对移动台的位置信息进行登记、修改或删除。如果移动台是在通信过程中越区,网络要在不影响用户通信的情况下,控制该移动台进行越区切换,其中包括判定新的服务基台、指配新的频率或信道以及更换原有地面线路等程序。这种功能是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管理功能。

在移动通信网络中,重要的管理功能还有无线资源管理。无线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在保证通信质量的条件下,尽可能提高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和通信容量。为了适应传播环境、网络结构和通信路由的变化,有效的办法是采用动态信道分配(DCA)法,即根据当前用户周围的业务分布和干扰状态,选择最佳的(无冲突或干扰最小)信道,分配给通信用户使用。显然,这一过程既要在用户的常规呼叫时完成,也要在用户过区切换的通信过程中迅速完成。

6.移动电台的小型化

陆上移动台分为个人携带的手机及车台,这类电台的小型化和低功耗至关重要。其中,在移动电台中,电源往往是影响体积、重量的主要因素。1.4.2 数字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中引入的数字通信技术可归纳为信号处理技术、数字传输技术和网络技术3大类。(1)数字语音编码。在数字移动通信中,语音的数字化,亦即数字语音是其重要标志,数字语音编码是其重要技术之一。(2)数字射频调制/解调。数字射频调制/解调是数字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它具有如下特点:

● 信号功率谱窄,带外辐射低;

● 有利于多信道移动通信环境中的通信;

● 在给定载干比条件下具有优良的误码性能。(3)多址接入。多址接入的方式是影响数字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的关键因素,它将影响数字移动通信的系统容量。(4)信道编码与数字信号处理。信道编码技术包括前向纠错、交织编码等,它可使移动通信系统工作在低载干比和高噪声环境下。(5)数字控制和数字数据信道。数字控制和数字数据信道是移动通信系统的灵活性和新业务引入的关键所在。数字数据信道可为移动用户提供高速的数据传输服务。(6)保密与认证。由于采用数字通信方式,数字加密技术得以应用,因而保证了用户信息的保密。移动用户是否有权进入移动通信网,可以通过对用户身份码进行识别和认证。1.4.3 移动信道的数字信号传输

模拟通信系统中,信噪比是表征通信质量的重要参数,而信道特性对传输信号幅度的影响将明显反映出语音通信的质量。在移动信道的传播条件下,信道的多径衰落特性将对模拟信号的传输起主要影响,因此,抗幅度衰落性能是模拟移动通信系统所关注的重要技术指标。

为了能在色散信道中可靠地进行数字信号的传输,需要采用如下的技术措施:

● 分集技术;

● 差错控制技术;

● 交织技术;

● 扩展频谱技术;

● 信道均衡技术。1.5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移动通信可以说从无线电通信发明之日就产生了。1897年,M.G.马可尼所完成的无线通信试验就是在固定站与一艘拖船之间进行的,距离为18海里。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20年代,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早期发展阶段。在这期间,首先在短波的几个频段上开发出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其代表是美国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该系统工作频率为2MHz,到40年代提高到30~40MHz。可以认为这个阶段是现代移动通信的起步阶段,特点是专用系统开发,工作频率较低。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此期间内,公用移动通信业务开始问世。1946年,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计划,贝尔系统在圣路易斯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用汽车电话网,称为“城市系统”。当时使用3个频道,间隔为120 kHz,通信方式为单工。随后,前西德(1950年)、法国(1956年)、英国(1959年)等国相继研制了公用移动电话系统,美国贝尔实验室完成了人工交换系统的接续问题。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移动网过渡,接续方式为人工接续,网的容量较小。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在此期间,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IMTS),使用150 MHz和450 MHz频段,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能够自动接续到公用电话网。德国也推出了具有相同技术水平的B网。可以说,这一阶段是移动通信系统改进与完善的阶段,其特点是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使用450 MHz频段,实现了自动选频与自动接续。

第四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是移动通信蓬勃发展的时期。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1983年,首次在芝加哥投入商用。同年12月,在华盛顿也开始启用。之后,服务区域在美国逐渐扩大。到1985年3月已扩展到47个地区,约10万移动用户。其他工业化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式公用移动通信网。日本于1979年推出800 MHz汽车电话系统(HAMTS),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投入商用。前西德于1984年完成C网,频段为450MHz。英国在1985年开发出全地址通信系统(TACS),首先在伦敦投入使用,以后覆盖了全国,频段为900 MHz。法国开发出450系统。加拿大推出450 MHz 移动电话MTS。瑞典等北欧四国于1980年开发出 NMT-450移动通信网并投入使用,频段为450 MHz。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状移动通信网成为实用系统,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的原因,除了用户数量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之外,还有几方面技术进展所提供的条件。首先,微电子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这使得通信设备的小型化、微型化有了可能性,各种轻便电台被不断地推出。其次,提出并形成了移动通信新体制。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大区制所能提供的容量很快饱和,这就必须探索新体制。在这方面最重要的突破是贝尔试验室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蜂窝网的概念。蜂窝网,即所谓小区制,由于实现了频率再用,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可以说,蜂窝概念真正解决了公用移动通信系统要求容量大与频率资源有限的矛盾。第三,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而出现的微处理器技术日趋成熟,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从而为大型通信网的管理与控制提供了技术手段。

第五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这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和成熟时期。

以AMPS和TACS为代表的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网是模拟系统。模拟蜂窝网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频谱利用率低,移动设备复杂,费用较贵,业务种类受限制以及通话易被窃听等,最主要的问题是其容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用户的需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开发新一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数字无线传输的频谱利用率高,可大大提高系统容量。另外,数字网能提供语音、数据多种业务服务,并与ISDN等兼容。实际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模拟蜂窝系统还处于开发阶段时,一些发达国家就着手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到80年代中期,欧洲首先推出了泛欧数字移动通信网(GSM)的体系。随后,美国和日本也制定了各自的数字移动通信体制。泛欧网GSM已于1991年7月开始投入商用,并且很快遍布欧洲。我国从1997年开始引进GSM,不到5年,GSM系统已遍及大江南北,用户数超过1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不少国家都在探索蜂窝通信系统如何从模拟向数字方向转变的办法。美国蜂窝电信工业公司(CTIA)于1988年发布了一个称为“用户的性能需求(UPR)”的文件。其中,对第二代蜂窝网通信系统提出的主要要求是:系统的容量至少是AMPS的10倍,通信质量等于或优于现有的 AMPS 系统,易于过渡并和现有模拟系统兼容(双模式),先进的特征,较低的成本,蜂窝开放网络结构等。

美国的IS-54标准是遵循上述要求制定的,考虑到实现技术存在的困难,IS-54需要分阶段达到CTIA提出的标准,即全速率传输(每载波3个信道)和半速率传输(每载波6个信道)两个阶段。与此同时,美国Qualcomm公司开发的CDMA数字蜂窝网系统也是遵循上述要求进行的,并经过几次局部的现场测试后,表明这种蜂窝系统已能全面地满足CTIA提出的标准。该系统不仅具有容量大,而且还具有软容量、软切换等突出优点,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1993年7月该体制被采纳为北美数字蜂窝网标准,定名为IS-95。IS-95的载波频带宽度为1.25 MHz,每个载频含有64个信道,它能支持声码器话音和话带内的数据传输,被人们称为窄带码分多址(N-CDMA)蜂窝网通信系统。与此相对应,SCS Mobilcom 公司(后与美国 IMM 公司合并为Interdigital公司)提出了一种宽带码分多址(B-CDMA)蜂窝网通信系统,载波带宽分5MHz、10 MHz和15 MHz 3种方案,信息传输速率可达144 kbit/s。这一系统于1991年进入实验阶段,1993年Interdigital公司向JTC提交了B-CDMA的技术方案。1995年9月该方案通过审议,被采纳为北美蜂窝网移动通信的公用空中接口,编号为IS-665,并把名称B-CDMA(Broadband CDMA)改为W-CDMA(Wideband CDMA)。此后,受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的驱动,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提出了许多CDMA蜂窝网通信系统的方案和建议,可以说“CDMA”正处于方兴未艾之时。

值得一提的是码分多址(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与其他蜂窝系统比较,它具有以下优点。

① 系统容量大:为GSM的5.6倍,TACS的11.2倍。

② 抗衰落能力及抗干扰性能强。

③ 语音质量高。

④ 保密性及安全性优于GSM系统。

⑤ 移动台发射功率低(约10 mW)。

⑥ 具有软切换和软容量特性。

⑦ 频率复用模式可达到1。本区和邻区可共用同一频道,因而不需要频率动态分配。

⑧ 可实现宽带数据传输。

由国际电信联盟ITU-T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UMTS/FPLMT(IMT-2000),是工作在2 GHz 频段上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综合的全球个人通信网,它是2000年以后的移动通信网络。1.6 移动通信的标准化

1.国际无线电标准化组织

国际无线电标准化工作主要由国际电信联盟(ITU)负责,它是设于日内瓦的联合国组织,下设4个永久性机构:综合秘书处、国际频率登记局(ITU-D)、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ITU-R)以及国际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ITU-T)。

国际频率登记局的职责:一是管理带国际性的频率分配;二是组织世界管理无线电会议(WARCs)。WARCs是为了修正无线电规程和审查频率注册工作而举行的,分别于1987年、1992年和1997年举行,会上曾作出涉及无线通信发展的有关决定。

国际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开发设备建议,如在有线电信网络中工作的数据Modem,还通过其不同的研究小组开发了许多与移动通信有关的建议,如编号规划、位置登记程序、信令协议等。

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为ITU提供无线电标准的建议,研究的内容着重于无线电频谱利用技术和网间兼容的性能标准和系统特性。

调整后的ITU分为3个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