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第三部):武后当国(修订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18:43:38

点击下载

作者:曲昌春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唐史并不如烟(第三部):武后当国(修订版)

唐史并不如烟(第三部):武后当国(修订版)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唐史并不如烟(第三部):武后当国(修订版)作者:曲昌春排版:Cicy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1-01ISBN:9787503456060本书由天津博集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二进宫王皇后

永徽五年七月,有小鸟如雀,却生大鸟如鸠于万年宫皇帝旧宅,这一奇怪的现象意味着什么呢?

鸠占鹊巢!

看到这个地方,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武则天要隆重出场了。

那只叫作武则天的鸠其实早早地二进宫了,并没有等到永徽五年,早在永徽元年,她就被皇帝李治接回了皇宫,从此开始了她二进宫的生活,而那双在背后凝视长孙无忌的眼睛正是来自武则天。

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二进宫呢?

因为,早在唐太宗贞观十一年,武则天就进宫了。

那一年,李世民听闻原荆州总管武士彟有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儿,远近闻名,本着多多益善的原则,李世民这个合法的“采花大盗”一招手就把这位姓武的女孩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小女孩的宫廷生活,这一年小女孩十四岁。

小女孩在宫廷的起点很低,职称为“才人”,在后宫中,“才人”是什么级别呢?

按照唐朝制度,皇帝的嫡妻,叫皇后,在皇后之下,为妃嫔,妃嫔也分等级,而且每个等级有编制限制。第一等叫妃,编制四人,一品;妃之下为二品的嫔,编制九人;嫔之下,为婕妤,编制九人,三品;婕妤之下是四品的美人,编制也是九人;再往下为五品的才人,编制还是九人。

才人与皇后差了整整五级,差距之大,如同村长与总统的区别,看着挺近,走起来却挺远。

小女孩在历史上没有留下最初的名字,她的名字都是后来取的,李世民叫她“武媚娘”,她自己称自己“武曌”,她的儿子追认她为“则天大圣皇后”,因此后世的人们都叫她“武则天”。

唐太宗驾崩之后,所有曾经侍奉过唐太宗而又未生育过的嫔妃集体到感业寺出家,武则天也被迫出宫削发为尼,跟随大家一起过青灯黄卷的日子。如果没有奇迹发生,等待她的只是平淡如水的一生修行。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武则天还是等到了机会。

这一切,还得从那位贤淑的王皇后说起,正是这位王皇后,被李治和武则天双双利用,进而造成了集全天下所有的铁都无法铸成的大错。

说起王皇后,这是一个有来头的人。

王皇后,出身并州(今山西太原)豪门望族,在讲究门第的南北朝以及隋唐,王皇后出身的太原王姓是绝对的名门望族。北魏孝文帝时定下了四大姓,分别是“卢、崔、郑、王”,这四姓是连皇帝都高看一眼的姓。这四大姓的家族之间崇尚相互通婚,其他姓氏想要跟这四姓通婚,无论是嫁还是娶,都需要交一笔不菲的费用,即便交费,人家也未必愿意搭理你。

王皇后就出自这样的名门望族。

王皇后进入李世民的视线,缘于一个人的引荐,这个人正是李世民的姑妈、高祖李渊的亲妹妹,同安长公主。

同安长公主在隋朝时嫁到太原王家,以祖父李虎的声望,估计她嫁入王家不需要花钱,李虎位列北周八柱国,柱国的孙女嫁太原王家,应该是不需要缴纳入会费的。

许多年过去了,同安长公主多年媳妇熬成了婆,这时有一个小姑娘进入了她的视野,小姑娘就是日后的王皇后。

王姑娘长得很俊俏,而且知书达礼,跟同安长公主的关系也很近。王姑娘是同安长公主的侄孙女,换句话说,王姑娘的祖父跟同安长公主的丈夫是亲兄弟,这样王姑娘就跟大唐皇室扯上了关系。

后来,同安长公主把王姑娘推荐给了李世民,经过李世民的考察,完全合格,由此,王姑娘就成了晋王妃。

不知道是不是王姑娘给晋王李治带来了好运,在王姑娘嫁给李治几年后,李治出人意料地从储位之争中胜出。他的两个哥哥李承乾和李泰因为争储双双被废,长孙皇后一脉所出的嫡传皇子只剩下李治一人。在舅舅长孙无忌的帮助下,李治得到了众皇子都眼热的太子之位,而王姑娘妻以夫贵,得立为太子妃。

如果按照童话的结尾,王姑娘从此与李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生活终究不是童话。

贞观十七年,王姑娘成为太子妃,按说太子妃与母仪天下的皇后只有一步之遥,然而王姑娘知道,看似一步之遥,实则千里之外,立为太子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一小步,要成为皇后,她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首先,她得给李治生下一个儿子,没有儿子,一切都是白搭,尽管可以认养其他妃嫔的儿子,然而隔肚如隔山,到什么时候,还是有自己的儿子心里才能踏实。

生儿子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尽管繁衍后代是人类的本能,然而能不能生出儿子,还得看运气,毕竟生男生女,各有百分五十的概率。

很不幸,王姑娘的概率为百分之零。

从嫁给李治开始,王姑娘就开始为生儿子努力,但是努力归努力,生儿子这种事情仅靠勤奋和努力是不够的。俗语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说的是庄稼,不是生儿子。

一晃七八年过去了,王姑娘的肚子还是没有反应,而在这期间,李治却已经到了丰收的季节。

到贞观二十三年,李治名下已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忠,次子李孝,三子李上金,四子李素节。四位皇子每人对应一位母亲,然而四位英雄的母亲当中,没有王姑娘。

在四位英雄的母亲之中,李治最宠爱的是萧氏。萧氏的儿子是四子李素节,另外萧氏还包办了两位公主,终李治一生,名下只有三位公主,其中两位都是出自英雄的母亲萧氏,而另外一位则是武则天出品的太平公主。

一男两女,受尽恩宠的萧氏一人就包办了李治一半子女,而从子女数量就能看出受恩宠的程度:一般而言,受恩宠越多的,其名下的子女也相应较多,当然前提是有生育能力。

那么王姑娘究竟有没有生育能力呢?史无明载。

或许有,或许没有,总之王姑娘没有为李治生下一男半女,用现在的话说,她疑似不孕不育。“不孕不育”对一般人而言最多是留下人生的遗憾,而对于一个皇后而言,这就是无法治愈的绝症,同时更是一颗定时炸弹,古往今来,有多少皇后的废黜便是以“无子”之名!

贞观二十三年,李治只有二十一岁,王姑娘也不过二十上下的年纪。二十上下正是充满想象的年龄,而王姑娘却被恐惧包围了,因为那个为李治生下一男两女的萧氏已经呈现出咄咄逼人之势。

一年后,也就是永徽元年,王姑娘被册立为皇后,萧氏则被册立为淑妃。在唐代后宫中,皇后为第一,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妃统称为夫人,正一品。从淑妃到皇后,其实只有一步之遥,膝下无子的王皇后总感到芒刺在背,想起萧淑妃眼中那道阴冷的寒光,王皇后不寒而栗。

不能让萧淑妃再受宠下去了,再这么下去,迟早要被她扳倒。

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她既听从我的指挥,又能把皇帝的恩宠从萧淑妃那里夺回来,这样对于我是不是更好呢?

至少不会让姓萧的那只骚狐狸得逞!

又到哪里找那样的一个人呢?姐弟恋

就在王皇后苦苦寻觅自己的理想替身时,长安感业寺里一位年轻俊俏的尼姑正在暗自神伤。

一年来,她一直在焦急地等待,她把今生的希望都寄托在那个人身上:如果那个人能把她从感业寺接走,或许她的今生还有意义;如果那个人将之前的感情已经抛诸脑后,那么她的余生,就将在青灯黄卷中度过。

这个尼姑就是武则天,从太宗李世民驾崩后,她就跟其他未生育过的嫔妃一起来到了感业寺,如果没有天大的意外发生,感业寺就是她们人生的归宿。

武则天进入感业寺后,她在心中暗暗庆幸,幸亏自己预先埋下了伏笔,或许今生还有翻盘的机会。

武则天翻盘的机会来自哪里呢?来自李治。

在遇到李治之前,武则天在后宫的境遇只能用“失败”两个字形容:从贞观十一年进宫,到贞观二十三年太宗李世民驾崩,武则天始终没有得到李世民的恩宠,她能用来向后人炫耀的只有“狮子骢事件”。“狮子骢事件”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李世民有一匹马,鬃毛很长,像狮子一样,由此得名“狮子骢”。狮子骢好是好,但是性格刚烈,不容易驯服,李世民想了很多方法,都没有将它驯服。

一天,李世民又带着诸多嫔妃来看狮子骢,看着看着不由叹息一声:“这么好的马,可惜无人能将它驯服。”

这时,身为才人的武则天站了出来,说道:“陛下,我有办法。”

李世民闻言,看了看武则天,问道:“你有什么办法?”

武则天回应道:“请陛下赐予我三样东西,有这三样东西,我准保将它驯服!”李世民问道:“哪三样?”“铁鞭,铁锤,匕首!”“这三样似乎不是驯马的东西啊!”“陛下,是这样的,如果狮子骢不受管教,我先用铁鞭抽它,如果它还不驯服,我就用铁锤敲它的脑袋,如果到这时还不驯服,我就用匕首捅了它!”

武则天满怀信心地说完,李世民只回了一句:“你真了不起。”

从此再无下文。

无疑,武则天的这次表现以失败告终,贞观十一年她进宫时是才人,正五品,苦苦奋斗了十二年,到贞观二十三年,她还是才人,完全是原地踏步。

为什么青春貌美的武则天在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原地踏步呢?或许是因为她不对李世民的胃口。

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听说武则天貌美如花,将她召入宫中,此时的李世民刚刚丧妻一年(长孙皇后在一年前去世),他召武则天入宫是想填充后宫,应对寂寞,另外想找一个长孙皇后的替身。

然而,长孙皇后留给李世民的印象太深刻了,用后来诗人元稹的话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后宫的嫔妃都生活在长孙皇后的阴影之下,刚刚十四岁的武则天想替代长孙皇后更是痴人说梦,因为李世民想要的感觉,在武则天的身上永远找不到。

李世民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一个真正的男人,他需要的女人既要聪明,又要有女人味,而武则天不是。“狮子骢事件”说明,这个女人聪明有余,但是女人味不足,尤其是居然想出用“铁鞭、铁锤、匕首”驯马,可见她的心够狠。李世民在后宫需要的是温柔乡,而不是武则天的铁石心肠。

如此一来,那个刚进宫时还能引起皇帝兴趣的武媚娘被无情地抛弃了。在李世民的后宫,她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反正一个才人,品级很低,多她不多,少她不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则天渐渐想明白了,此生在李世民身上求富贵已经不可能了,因为李世民的年纪已经大了,又有病在身,即便为他生下一男半女又能怎样,将来她也不过是一个亲王或者公主的娘亲,又有多大的意思呢?

前途似乎已无光亮,这与贞观十一年进宫时大相径庭,当初自己还安慰母亲,“得见天子,焉知非福”,然而十年过去了,自己还是牢牢定格在才人的位置上。

早知道这样,或许就不应该入宫来。

在武则天渐渐心灰意冷时,太子李治出现在武则天的视线里。这个太子与李承乾、李泰似乎不太一样,李承乾和李泰已经是成人,李治却还有些孩子气,这与他的年龄有关,与他的性格有关,也与他的成长背景有关。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治只有八岁,从此母亲就活在他的记忆里。由于童年的经历,李治可能是一个有“恋母”情结的人,他渴望得到别人的保护,因此在骨子里,他是一个可以接受“姐弟恋”的人。

正是因为这些经历,当李治遭遇武则天时,他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武则天,因为武则天身上有着其他女人没有的东西。

八岁丧母,长于后宫,长于妇人之手,李治一路走来,遇到的女人都是大家闺秀,温文尔雅型,武则天却与那些女人不同,她有着成熟女人独有的气质,更有一种李治无法抗拒的磁场。

其他女人吸引李治的或许是美色,或许是知书达礼,武则天吸引李治的则是她的睿智和成熟,同时还有丰富的社会阅历。

不要忘了,武则天的父亲是武士彟,武士彟曾经先后在利州、荆州为官,武则天跟随父亲不仅读了“万卷书”,而且行过“万里路”,这些经历增长了她的见识,拓宽了她的视野,这些都是王皇后那些大家闺秀永远无法企及的。

武则天比李治足足大了五岁,又在人际关系复杂的后宫历练了十余年。年龄的优势加上人情的练达,注定使武则天在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不同于别的女人的味道。

当李治遇到武则天时,李治的人生还是一张白纸,而武则天的人生已经是一张经历过多年沧桑的复写纸了。

至于李治与武则天是否在贞观年间就发生过关系,史无明载,骆宾王在《讨武曌檄》中写到“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是不能作为发生关系的依据的,因为檄文本来就是极尽骂人之能事,很多骂人的话并不可信。

其实拴住一个男人的心,未必靠性。以武则天的睿智,或许一个眼神就足够了,而生性感情细腻的李治,或许就是被一个眼神轻轻击倒。感业寺

永徽元年五月二十六日,武则天迎来了一生的转机。

这一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忌日,李治与王皇后一起前往感业寺上香,祭奠李世民。

上香仪式上,李治看到了已落发为尼的武则天,武则天自然也看到了李治,四目相对,遥遥相望,此处无声,已胜有声。感怀身世,感慨一年来的遭遇,武则天止不住悲伤的泪水,皇帝李治远远地看着,揪心的感觉从心头而起。虽然他与武则天从名分上是儿子与庶母的关系,然而从情分上,却是心心相印的爱人,难道就让这位爱人长久地留在感业寺自己却无动于衷吗?

李治轻微地摇了一下头,暂时没有答案。

感业寺相遇,让李治动了心,同时也让王皇后看到了希望,原来她也注意到了李治与武则天的四目相对,莫非这两人早有私情?如果有,那么这个人不正是自己苦苦寻觅的替身吗?

经过探听,王皇后得知,武则天与李治的确早有私情,至于从何时开始,已经无从知晓。

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只要把武则天从感业寺里捞出来,那么她这一辈子都会对我死心塌地感恩戴德,毕竟如果没有我出手,她只能一辈子与木鱼做伴,王皇后心中打好了算盘。

写到这里,不禁一声叹息,如果忌妒中的女人也有智商,那么猪也能够获得诺贝尔奖。

正是王皇后一心为了打压竞争对手萧淑妃,才想到找一个替身李代桃僵,进而把皇帝的恩宠从萧淑妃那里夺回来。按照王皇后的如意算盘,武则天是自己从感业寺里捞出来的人,又是自己派到皇帝身边的,于情于理她都会忠于自己,守住自己的本分,毕竟她只是先帝的一个才人,是王皇后给了她二进宫的机会,她不能忘本。王皇后没有想到,这个武则天看似柔弱,实则坚强,看似低眉顺眼,实则内心有一团久久升腾的火,这不是一个一般人。

当时的王皇后什么都没看出来。

当王皇后向李治说出准备接武则天进宫时,李治心花怒放,到底是母仪天下的皇后,做事就是有胸怀,能想到替朕解忧,真是难为你了。

那么接武则天入宫是否会引起舆论哗然呢?李治思索了一下。

他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李世民,先帝那么英明神武,不也将元吉叔叔的正妃杨氏发展为自己的嫔妃,而且还生下了一个皇子吗?按理说,杨氏是先帝的弟媳,于礼是不应该纳为嫔妃的,先帝不是同样做了吗?看来,只要是真心喜欢,没什么大不了的,规矩毕竟都是人定的!

皇帝点头,皇后出面,先帝才人武则天终于从待了一年多的感业寺重新回到了皇宫,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二次进宫。这次进宫,为她赢得了一生的富贵。从终点又回到起点

再进皇宫,如梦一场,从贞观十一年第一次进宫算起,到现在已有十三年。十三年中,自己从十四岁的女孩已经成为二十七岁的女人,而一个女人的一生中,能有几个十三年?

初进宫时自己是才人,现在什么名号都没有,生活就是一个圈,自己转了十三年又转回到原地,所有的一切必须重新开始。

幸好,自己抓住了那个人,只要牢牢抓住那个人,这一生就不会白活。

孑然一身的武则天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二次奋斗。这一次,她的姿态更低,目标却更明确,尽管她两手空空,尽管她没有任何封号,但只要能够等待和忍耐,该有的,迟早都会有的。

武则天放下了自己的身段,也放低了自己的姿态,二十七岁的年纪,却以一个新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在王皇后那里她比谁都谦卑,她做出的种种卑微举动,让王皇后产生了一个错觉: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在王皇后的力荐下,李治顺水推舟,将自己的恩宠从萧淑妃那里收回,一股脑地倾泄在武则天身上。或许是为了补偿武则天在感业寺的坎坷遭遇,或许是为了延续始于贞观年间的“姐弟恋”,从武则天二进宫开始,皇帝的雨露都倾注到武则天的责任田里。原来恩宠无边的萧淑妃遭到冷遇,在武则天进宫之后,萧淑妃再也没能为李治生下一男半女,她的生育纪录也就定格在一男两女。

一切都在朝着王皇后希望的那样发展,萧淑妃的恩宠被剥夺了,武则天正在承受着皇帝的恩宠,而皇上似乎也对自己心存感激,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吗?李弘出生

凡事都有个度,过了这个度,好事便成了坏事。

渐渐地,王皇后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她发现,武则天得到的恩宠太多了,较之萧淑妃,有过之无不及,后宫中的恩宠,都被她一个人占了,恩宠比当初的萧淑妃更甚。尽管此时的武则天还保持着自己的谦卑,而王皇后已经感觉到危险正向自己逼近。

永徽二年,武则天进位昭仪,昭仪为九嫔之一,正二品,比萧淑妃只差一级,比王皇后只差两级。

永徽三年,一声婴儿的啼哭惊醒了王皇后的美梦,威胁真的说来就来了。

呱呱坠地的婴儿就是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武则天为这个孩子起名为“李弘”。听到这个名字,王皇后猛然意识到,自己遇上了一个比萧淑妃更难缠的对手。因为从“李弘”这个名字,她已经看到了名字背后的野心。

武则天是个识文断字的人,给儿子起名为“李弘”,其实有着非同寻常的深意。

东晋以来,道教图谶中一直流传着一句话:老君当治,李弘应出。按照道教图谶的解释,李弘便是太上老君转世到人间后的名字,而这个叫李弘的人是要统治天下的。

从公元322年到公元416年,前后不到一百年,竟然有十次以李弘之名的起义,无一例外,每次起义的领袖都自称“李弘”。甚至到隋末,还有人以李弘的名义起义,由此可见,“李弘”这个名字多么深入人心。

现在武则天给自己的儿子起名为“李弘”,她想做什么呢?

王皇后忙乱之中理不出头绪,只能悄悄求助自己的舅舅,时任中书令的柳奭。柳奭这个名字或许大家感到陌生,那么柳宗元大家都很熟悉吧,柳宗元和柳奭是同宗,柳宗元是柳奭的族孙。

中书令柳奭随着外甥女王皇后步步高升,在贞观十七年前,他不过是中书舍人,在外甥女嫁给李治后,他开始平步青云。

外甥女成为太子妃,他升任兵部侍郎;外甥女成为皇后,他升任中书侍郎。永徽三年,他更是取代褚遂良成为中书令,成为朝中的正三品高官。

外甥女求助到自己头上,柳奭连忙开动脑筋想对策,无论如何也要保住外甥女的皇后之位,无论对外甥女,还是对自己,抑或是对王家和柳家,都有着莫大的干系。

不过皇后无子是铁一般的事实,再着急也变不出个儿子来。

怎么办?结婚已经十年,还是无子,看来靠皇后自己生是不靠谱了,比较靠谱的是认养别的嫔妃的儿子。

那么认养谁呢?

柳奭想了一下,立储一般讲究立嫡立长,既然要认养,那就认养年龄最大的那个,只要把这个孩子归到皇后的名下,那么嫡和长都占了,将来立储必定是第一顺位。

李治长子李忠就这样进入了王皇后的视野,他将化解王皇后的燃眉之急。只要王皇后把李忠归到自己名下,名下无子的尴尬就宣告结束,或许皇后之位也会更加稳固。

至于李忠生母那边,也很好解决,李忠的生母刘氏在后宫地位很低,皇后能认养自己的儿子更是求之不得,将来如果能荣登大宝,生母自然也能“母凭子贵”,求之不得,求之不得。

在中书令柳奭的运作下,太尉长孙无忌也加入到这个阵营,他们一起向皇帝李治建议:立李忠为太子。

此时的武则天一定知道王皇后的用意,同时李治也看出了立储背后的玄机,不过他没有反对,反而点头同意了,王皇后的自救行动似乎成功了一小步。

就在王皇后为此感到心安时,武则天却在心中暗暗发誓:总有一天,要把你们这些人统统扳倒。

一个螟蛉太子就想挡住武则天前进的脚步?太天真了!第二章废立前奏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永徽元年,为了打压萧淑妃,王皇后将武则天接入宫中,从此开始了她与武则天同仇敌忾对付萧淑妃的日子。

如今,形势急转直下,所有恩宠都集中到了武则天的头上,于是到了王皇后与萧淑妃联手作战的时候。

按照一般情况,一个皇后加一个淑妃联起手来,没有理由对付不了一个昭仪,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昭仪的背后站着皇帝。

纵使王皇后与萧淑妃同仇敌忾,纵使王皇后与萧淑妃抓紧一切时机在皇帝面前诋毁武则天,然而一切都是白费,皇帝李治已经完全站到了武则天一边,跟武则天斗,其实就是跟皇帝斗。

如此这般,等待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又会是什么呢?

永徽五年三月,皇帝李治突然下了一道奇怪的诏书,追赠屈突通等十三名开国功臣官职。

永徽五年已经是公元654年,距离618年的大唐开国已经过去了三十六年,此时追赠屈突通这些开国功臣,李治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

当看到武士彟(武则天之父)这个名字时,众人恍然大悟,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武士彟,至于屈突通那些人,原来都是陪武士彟这个老头读书的。

李治此举是为了提高武则天的地位,为日后的立后埋下伏笔。杀婴疑案

武则天与王皇后的缠斗还在继续,只是双方都没有撕破脸皮,见了面还是姐姐长妹妹短的寒暄,内心里尽管诅咒了对方一万遍,而反映到脸上的,却始终是笑容可掬加春风拂面,她们都是国家一级演员。

与此同时,暗战还在升级,尤其是武则天对王皇后的暗战。

随着暗战的进行,王皇后的优势被武则天一点点蚕食,而说到底,这一切还是王皇后自己造成的。

因为她的贵族身份。

王皇后的祖上是太原的名门望族,她的母亲和舅舅柳奭则来自同样是名门望族的柳家,王柳两家都是一等一贵族。

什么是贵族?著名导演冯小刚说,就是放在你那算天大的事,放在人家那里根本不算事。

不过贵族也有贵族的毛病,那就是自视甚高,这一点在王皇后母亲柳氏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柳氏进入皇宫始终保持着目中无人的姿态,在她看来,自己出身名门,女儿又是当朝皇后,所有人见到自己自然应该低三分。

的确,后宫之中,所有人见到她都低眉顺眼,不过在低眉顺眼的同时却有些不忿:皇后虽是你的女儿,但你又不是皇后。

很多人在不经意间被柳氏的姿态和言语伤害,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委屈,也充满了怨恨。

这个时候,武则天出现了,虽然她受到的恩宠已经无边,但她还是照样礼贤下士,对每个人都非常客气,这与柳氏以及王皇后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方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一方高高在上、目中无人,后宫的人心渐渐产生分野,内心向着武则天的人越来越多,而诸多讨厌皇后以及皇后母亲的人更是彻底站到了武则天一边,她们愿意看到武则天在这场竞争中胜出,同时也愿意为武则天通风报信。

在武则天的布局下,皇后的身边布满了武则天的眼线,从此皇后就成了一个透明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在武则天的掌控之中。

被监控的王皇后不会想到,在她毫无觉察之际,陷阱已经挖好了,只等她一纵身,自己跳下去。

不久,机会来了,武则天为王皇后准备的陷阱张开了血盆大口。

这一年,武则天生下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的背后就是武则天为王皇后准备好的陷阱。

本着“母仪天下”的原则,王皇后来到了武则天的寝宫,新出生的小公主正安静地睡着,武则天却不知道去了哪里。

看着小公主,王皇后心中百感交集,如果自己能够生养,何至于当初走出感业寺那步错棋,现在看着人家接连开花结果,自己却只能用一个抱养的李忠聊以自慰,同样是女人,怎么在这方面的境遇竟是如此不同?

王皇后又坐了一会儿,见武则天还没有回来,就径直返回了宫中。

没想到,就是这次探望,让王皇后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王皇后回宫不久,武则天回来了,她惊讶地“发现”,小公主已经死了!

谁干的?谁这么没有人性?

下人回答:皇后刚才来过。

王皇后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她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出现,就是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你前脚刚走,小公主就夭折了呢?

莫非你动了手脚?

王皇后极力辩解:我没有!

可是有谁信呢?那段时间内只有你在,除了你还会是谁呢?是不是你出于忌妒残害了小公主呢?

皇帝李治尽管不太相信皇后会残害小公主,但是现实是小公主死了,而皇后的嫌疑最大。

莫非多年无子让皇后心理有些失衡了?

自此,李治对王皇后有了看法,在他眼中,王皇后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温婉可人的皇后了,她已经是一个怨妇,一个内心充满了忌妒的怨妇。

一个怨妇还能母仪天下吗?

李治心中产生了疑惑。

王皇后究竟有没有对小公主下手呢?史无明载。

从王皇后的性格来看,她应该干不出那么残忍的事情,更关键的是,但凡有智商的人都不会跑到武则天的寝宫里去杀人,那样杀人是最笨的,等于不打自招,自动昭告天下。

那么小公主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一种说法是自然夭折,一种说法是死于武则天之手。《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记载小公主夭折的事情,而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一针见血地指出:武则天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然后嫁祸给王皇后。

从日后武则天杀兄、逼子、杀女婿、杀外甥、杀孙子的举动来看,没有什么事情她做不出来。

这一切都是逼出来的,从贞观十一年开始的十二年宫廷憋屈的生活,再加上一年感业寺的坎坷遭遇,十三年的扭曲生活已经足以将一个花季少女改造得物是人非。到这个时候,她眼中已经没有正常的人伦和是非,任何挡在她前进道路上的障碍都会被她毫不迟疑地清除掉,在以后的数十年里,她不断地印证着这一点。

所以说,轻易别惹女人,尤其是像武则天这样的女人。试探

废后的心思一起,想压已经压不住了。

李治仔细想了一下,目前朝堂之上,一切都是舅舅长孙无忌说了算,废立皇后这么大的事情,一定要取得他的同意,如果他这一关过不去,那么废后的难度一定非常大。

永徽五年年底,李治与武则天一起到长孙无忌家里串了一个门。古代皇帝不是随便串门的,到谁家串门,那是给谁家长脸。

李治与武则天的突然来访让长孙无忌有些诧异,不过瞬间就明白了来者不善,此次御驾亲临,一定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皇帝冲后面一挥手,满满十车金银财宝、绫罗绸缎运进了长孙无忌的院落里,长孙无忌一看,皇帝这是在给自己送礼呢,是想让自己支持他的“废后”主张。

长孙无忌没有言语,只是恭敬地将皇帝和昭仪让进了自己的家中。

宴席上,李治和武则天兴致很高,一起营造出其乐融融的场面,李治更是当起了送官童子,即席封长孙无忌小妾生的三个儿子为朝散大夫,从五品,相当于副厅局级。

礼送到这个份上,该差不多了。

李治趁热打铁,似是无意,提起了皇后无子的话头。按照惯例,长孙无忌应该顺着这个话头往下说,毕竟皇帝起了头。

然而这一次,长孙无忌没有接茬,他装作没听见,自顾自地起了另外一个话头,愣是让李治“废后”的话题如同一个石子扔进大海,却没有激起一点浪花。

聪明人过招讲究点到为止,到这时李治已经知道长孙无忌的态度,他知道他这个舅舅,倔强起来十头牛都拉不回,再啰唆下去也毫无意义,索性草草收场,与武则天一起悻悻离去。

在这之后,对于长孙无忌的游说还没有结束,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也亲自上阵,先后几次前往长孙无忌的家中寻求支持,然而还是被长孙无忌拒绝了:皇帝的面子都不给,皇帝的歪把丈母娘同样没有面子给。

不过,皇帝想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消息由此传播开来,朝廷上下议论纷纷,这时有人看到了这里面的商机,于是紧紧地盯住了这次商机,期待利用这次商机给自己的仕途来一次提升。

盯住商机的人确实不少,许敬宗就是其中的一个。

说起这个许敬宗,其实也是老资格了,宇文化及在江都兵变时,他就是隋朝的一个小官,不过江都兵变时,他的表现一塌糊涂。

宇文化及征召许敬宗的父亲许善心,许善心没有理睬,最终许善心被失去耐性的宇文化及杀害。杀许善心时,宇文化及本来还准备连许敬宗一起杀了,然而架不住许敬宗跪在地上拼命求饶,宇文化及心一软,便放过了许敬宗。

这件囧事一直困扰了许敬宗很多年,同朝为官的封德彝经常拿这件囧事戏弄许敬宗:人家虞世南能大义凛然地恳求替哥哥虞世基死,而你许敬宗眼睁睁看着老爹被杀,却只顾自己求饶,什么人品!

封德彝的话,让许敬宗很多年抬不起头。

许敬宗的人品暂且放在一边,公平地说,这个人非常有才,李世民旗下有“十八学士”,许敬宗名列其中。

现在“废立皇后”让许敬宗看到了机会,他决定押一回宝,把宝押在武则天身上,如果武则天得立皇后,那自己不就是奇功一件吗?

由此,卫尉卿许敬宗自动加入游说长孙无忌的行列,没想到居然受到长孙无忌的严厉斥责,碰了一鼻子灰的许敬宗悻悻而去,却在心中种下了对长孙无忌的诅咒。

长孙无忌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始终被自己看不起、动辄斥责得面红耳赤的人,竟是日后对自己痛下杀手的人。胶着

暗战还在继续,战争的主导权已经完全落入武则天的手中,而王皇后只能被动防御。面对武则天的咄咄逼人,她已没有还手之力。

永徽六年六月,武则天出招,指控王皇后与母亲柳氏使用巫术妖法,行为不端。对于皇室而言,最怕的就是巫术妖法,西汉时汉武帝刘彻为了追查皇宫内外的巫术妖法曾经处死过几万人,因为巫术妖法是皇室最忌讳的。

现在,武则天将“使用巫术妖法”的铁帽子扣到了王皇后头上,王皇后即便想摘,也有心无力了。因为她知道,皇帝已经完全倒向了武则天一边,武则天无论说什么,皇帝都认为是对的。

伴随着武则天的指控,王皇后的境遇越来越差,更可怕的是,她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外援。王皇后的母亲柳氏因为武则天的指控,被永远禁止入宫,她的舅舅柳奭因为武则天的指控,从中书令自动辞职改任吏部尚书,又从吏部尚书一下子被贬成了遂州州长,并在上任的路上再次被贬,从遂州又贬到了荣州。

外援已经剪除,后宫之中的王皇后只是一个孤立无援的小女人,皇帝已经站到了武则天一边,顶着皇后空头衔的王皇后便成为跌入水中的骆驼,只要再加上最后一根稻草,她就将陷入万劫不复的万丈深渊。

悲剧即将发生,只是时间的早晚。

与此同时,朝廷内的分野也在继续,以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为首的一干老臣是坚定的反对派,而以许敬宗为首的一拨人则成了拥护派。

原本籍籍无名的中书舍人李义甫便在此时混进了拥护派的行列中,从此在唐朝的史册上留下了自己的昭著臭名。

本来李义甫没有机会臭名昭著,因为机缘的巧合,他混入了拥护派的行列。

作为长孙无忌最反感的人,李义甫在大唐的前景已经黯淡无光,长孙无忌更是准备把他赶出长安,从中书舍人贬到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做一个小小的司马。

由长孙无忌起草的诏书已经出台,只是还没有下达到门下省,一旦诏书下达,李义甫就得乖乖地收拾行李前往壁州做一个可有可无的司马。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义甫的人脉帮了他的忙。他居然早早知道了诏书的内容,这个时间差为他赢得了喘息的机会。

怎么办?如何才能不去壁州那个鬼地方呢?

李义甫找来同为中书舍人的王德俭,向他咨询避难的方法。

王德俭思索了一番,给李义甫支了一招:现在皇上想立武昭仪为后,如果你能上书力挺武昭仪,管保你不用去壁州那个鬼地方!

哦,只要支持武昭仪成为皇后就能不去壁州?那太简单了。

随后李义甫与王德俭达成协议,由李义甫替王德俭值当天的夜班,就在这个夜班里连夜写好奏疏,然后到内宫大门投递。

奏疏的内容很简单:废黜王皇后,拥立武昭仪,请陛下满足天下百姓的愿望。

这封颠倒黑白、厚颜无耻的奏疏能起到什么效果呢?

龙颜大悦!

接到奏疏的李治随即召见了李义甫,君臣二人进行了一番热烈的讨论。从李义甫那里,李治得到了莫大的支持,让原本内心忐忑不安的他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看来事在人为。

接见完毕,李义甫得到了赏赐:珍珠一斗。

不久,李义甫又得到了赏赐:越级擢升为中书侍郎,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职位居然就这样得到了,看来这一步棋走对了。

不过,并非所有官员都像李义甫这般没有立场,托孤重臣褚遂良始终是坚定的反对派。在他看来,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万万不可!

永徽六年九月的一天,褚遂良与长孙无忌等人一起参加朝会。下朝之后,李治示意太尉长孙无忌、中书令褚遂良、司空李、左仆射于志宁留下来,进入内殿议事。

看看这个阵容,褚遂良知道,皇帝是要讨论废后的事情,让四位重臣留下,无非是试探重臣的口风。

褚遂良慨然说道:“皇上留下我们,就是为了讨论废后的事情,看样子皇上主意已决,这时谁要反对,可能就要遭到诛杀。你们几位,长孙大人是国家重臣,又是皇帝的舅舅,李是国家的功臣,如果你们出头,皇上盛怒之下将你们诛杀,皇帝就将背上杀舅、杀功臣的骂名,与其这样,不如由我来出头吧。反正我出身茅庐,于国家也没有功劳,就算被诛杀,也无所谓。”

商量完毕,四人一起向内殿走去,在这个节骨眼上,李溜了,借口居然是“有病”。

剩下三人一起进入了内殿,话题果然如褚遂良所料:废后!

李治冲着舅舅长孙无忌说道:“皇后无子,而武昭仪已经有两个儿子,朕想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卿等意下如何?”

李治说完,眼巴巴地看着舅舅长孙无忌,褚遂良“腾”地站了出来,说道:“皇后出身名门望族,是先帝为陛下娶的。先帝去世时,曾经拉着陛下的手对臣说:‘好儿子和好儿媳就托付给你了。’先帝说这句话时,陛下也在场,如今声犹在耳,难道陛下忘了吗?如今陛下想要废皇后,恕臣不能遵从陛下的意思,因为那样臣将违背先帝的遗命!”

谈话不欢而散,李治心中怏怏,不过他并不着急,他准备第二天继续努力。

第二天散朝后,李治旧话重提,这一次又是褚遂良站了出来。“陛下如果真想立新皇后,那么也请从天下的名门望族中挑选,为什么非武昭仪不可呢?武昭仪是先帝的才人,侍奉过先帝的,陛下一定要立武昭仪为皇后,天下人会怎么评价陛下?后世的人将怎么评价陛下?所以请陛下一定要三思。臣今天冒犯陛下了,罪该诛杀!”

说完,褚遂良将手中的笏板放在台阶上,解下了自己的帽巾,向李治叩头,一直叩出了血。

褚遂良接着说道:“今天臣把笏板还给陛下,恳请陛下准许我告老还乡!”

尴尬,无边的尴尬。

褚遂良的硬碰硬让李治尴尬到了极点,又恼羞到了极点。褚遂良说的都是事实,他比谁都清楚,可你褚遂良不说,也没人当你是哑巴啊!

这个老家伙!

李治一挥手,拉出去!

一直在偷听的武则天闪了出来,大声喝道:“为什么不杀了他?”

关键时刻,长孙无忌护住了褚遂良,正色说道:“褚遂良乃先帝托孤重臣,纵使有罪,也不应该加刑!”

左仆射于志宁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他没想到褚遂良与皇帝的冲突会如此激烈,他呆在原地,一言不发。

又一次不欢而散。

随后侍中韩瑗也加入到反对的行列,理由是武昭仪不配母仪天下,然而李治还是听不进去,他已经吃了无数个秤砣,他的心已经成了一块铁。

到现在为止,除了司空李装病,剩余的重臣全都反对,“废后”陷入僵局。转机

重臣一起反对,李治也有些束手无策。

为了减轻阻力,他曾经试过变通的方法。

按照唐朝后宫的惯例,皇后以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妃均为正一品。李治为了提升武则天的地位,别出心裁地想了一个新名词——“宸妃”,“宸妃”位于皇后之下、贵妃之上,换句话说,就是不是皇后的皇后,准皇后。

然而这个变通还是没能行得通,侍中韩瑗和中书令来济给驳了回来,理由是“没有先例”。看来,“立后”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李治感觉自己走进了死胡同。

难道这个死胡同就不通吗?他的心中没有答案。

几天后,他在李那里找到了答案。

李进宫朝见,李治留下他单独谈话。李治先起了话头:“我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可褚遂良坚决反对,他是先帝的托孤重臣,我是不是该听他的话,就这么算了呢?”

这时李说出了一句让后世诟病不已的话:“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去问别人呢?”“立后”真是皇帝自己的家事吗?其实不是,对于皇帝而言,国即是家,家即是国,“立后”看似家事,其实却是国事。

那么李为什么要说这么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呢?

因为他看透了“立后”背后的局。

李治仅仅是为了立武昭仪为皇后吗?其实不然。

所谓“立后”,是以“立后”之名,实际却是皇帝与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权臣之间的一场皇权和相权的博弈。

李治立后,不是单纯的立后,他要把武则天升级为自己的帮手,进而对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宰相集团进行打压;所谓“立后”,其实是为了收权,压缩长孙无忌等人手中的相权。至于废王皇后,立武皇后,那是因为武皇后比王皇后更有政治才能。

李看透了这个局,长孙无忌也看透了这个局,但是他没有退路,他退无可退,他退就意味着武则天进,所以尽管长孙无忌知道武则天背后站着皇帝李治,他还是要把抵制进行到底,因为他别无选择。

谁也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长孙无忌更不愿意。

长孙无忌心中闪过一丝寒意,他苦心积虑将这个外甥扶上皇位,又手把手帮他清除了异己,现在,他还是要从自己手中把权力收走,转而信任那个曾经做过先帝才人的女人。

唉,自己一生算计,最后又算计出什么呢?

到这时,先帝李世民的三位托孤重臣产生了分野,褚遂良坚决抵制,长孙无忌表面中立实则抵制,李则选择圆滑地站在了皇帝的一边,而皇帝李治就此找到了答案。

回过头看,李世民托孤是有深意的,他同时指定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为托孤重臣,长孙无忌代表文官,李代表武将,褚遂良居中调停,就是为了防止将来出现纷争。

如果三个托孤大臣铁板一块,那么皇帝李治的日子就难过了,而长孙无忌与李素来不睦,他俩注定不是一个阵营,在关键的时刻,必定分崩离析,而这样皇帝就可以居中制衡。

现在代表武将的李倒向了李治一边,文官集团又产生了以许敬宗为代表的分支,李治的心中有了底,死胡同的前方,闪出了一丝光亮。

不久,许敬宗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道:“种田的人多收了十斛麦子,还考虑换个媳妇,何况是富有四海的天子?天子废立皇后都是天子的家事,外人有什么资格妄加议论呢?”

此言一出,武则天大喜,密令左右奏报李治,李治得报,同样大喜。

一切朝着有利于李治和武则天的方向发展。立后

永徽六年十月十三日,废后成为现实。

皇帝李治下诏:王皇后、萧淑妃密谋以鸩酒毒害皇帝,一并废为庶人,其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

六天后,文武百官上疏:请册立武昭仪为皇后。李治顺水推舟马上同意,他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永徽六年十月十九日,对于武则天而言,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经过十八年的奋斗,经过两次进宫的波折,她终于成为大唐王朝的皇后,十八年前那句“得见天子,焉知非福”真的应验了。

只不过此时天子,已非彼时天子。

鉴于武则天过去的复杂经历,李治在册立皇后的诏书上还不忘为武则天辩解:武则天确实是先帝的才人,她是因为才华出众被挑选入宫。入宫之后,表现得体,举止得当,在嫔妃之间从没闹出不愉快,为此先帝对她非常赏识。后来先帝就把她赏赐给我,她的经历跟汉代王政君是一样的。

哦,原来是先帝赏赐!

那感业寺那一年又作何解释?

但凡有思维逻辑的人都不会相信李治的鬼话,不过不相信又能怎样呢?皇帝已经对武则天王八看绿豆对上了眼,其他人又能如何呢?

此时,李治以为自己赢了,其实他输了,他费尽心机拥立的新皇后并不是王朝的福祉,却恰恰是这个王朝的祸。

李治以为武则天是“神仙姐姐”,是亘古少有的才女,他不知道,武则天有两张面孔,一张是才女,一张则是“豺”女。

两天后,武则天非常善解人意地给李治上了一道奏章:前些日子,皇上准备册立我为“宸妃”,侍中韩瑗和中书令来济坚决反对。他们的反对是需要勇气的,这说明他们心中对皇室充满忠诚,为此,请皇上给他们两人赏赐褒奖!

奏章让李治心花怒放,皇后的心胸果然广阔,居然为反对自己的人请赏,真是贤良淑德。

然而,受褒奖的韩瑗和来济看透了背后的杀机,奏章表面说是褒奖,实际却暗藏着包袱,这说明先前的反对已经被武则天记在了心里,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一定会以某种形式爆发出来。这个女人太可怕了。

从此,侍中韩瑗不断请求辞职,以此表明自己无意与武则天为敌,然而已经晚了,武则天已经在心中给韩瑗定了性:该你受的,无论如何你也跑不掉。

等着瞧。回心院

皇宫似海,玄机几多深。

从古到今,皇宫中不断上演着喜剧,也不断上演着悲剧,只是由来只看新人笑,很少有人再去理会旧人哭。

无论笑与哭,都是皇家争宠的组成部分。

皇家的争宠,主要集中于争储和争后,争储是争夺未来的皇位,争后则是争夺母仪天下的权利。这两项争夺历来在皇宫内非常激烈,无论如何掩饰,血淋淋的争斗始终无法避免。

同争储一样,在争后的道路上没有并列第一,要么母仪天下,要么残宫冷月,争到最后,都逃不过这两个结局。

现在,王皇后和萧淑妃就落到了残宫冷月,而且是仅能通过洞口观看的残宫冷月。

被废为庶人之后,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关到了皇宫内一个偏僻的别院中,所有的门窗都被钉上了,从此不知是日是夜。

聊以慰藉的是,墙壁上还留出一个小洞口,这个洞口用来给她俩送饭,同时也是她俩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

很多天过去了,除了送饭的人,再无他人。

突然有一天,她们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皇后,淑妃,你们在哪里?

是李治,他因为想念皇后和萧淑妃来到了这里。

以李治的本意,他只是想扶武则天上位,对于王皇后和萧淑妃,他并不想将事情做绝,只想把她们从皇后和淑妃的高位上拿下而已,至于其他待遇,他愿意一切照旧。

然而,来到关押地一看,这里与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不仅院落狭小,而且门窗紧闭,只有一个小洞与外界相通,而他趴在小洞口,映入眼帘的只有漆黑一片。

境遇天差地别。

身处黑暗之中的王皇后和萧淑妃一下子哭了出来,她们没想到,皇帝居然还想着她们。

王皇后哭着说道:“我俩犯了罪,已经成了奴婢,哪里还配得上皇后和淑妃的尊称啊?”

王皇后接着恳求道:“如果皇上念及旧情,求皇上让我们重见天日,同时把我们住的这个院子赐名‘回心院’吧!”

屋外的李治答应了,得到密报的武则天却不答应。

不久,王皇后和萧淑妃在黑暗中等来了一群人,她们满心以为她们的境遇会变好,没想到,没有更好,只有更差。

她们等来的是一场酷刑,以皇帝敕书为名的酷刑。

王皇后在听完敕书后,趴在地上,说道:“愿皇上永远健康,武昭仪永受恩宠。死,是我的本分。”

萧淑妃在听完敕书后,则完全是另外一种反应,她咬牙切齿地说道:“姓武的居然狡诈到这个程度,但愿来生我是猫,她是鼠,我生生世世都咬断她的喉咙!”

两人表态完毕,酷刑开始,每人一百大棍,然后砍掉手脚,扔入酒缸,按照武则天的说法,让两位老婆娘尝尝骨头酥麻的滋味。

哀号数天,曾经高高在上、恩宠无边的王皇后、萧淑妃在酒缸中死去,她俩成为武则天树威的第一道祭品。

随后李治下诏,将王皇后家的王姓改为蟒,将萧皇后家的萧姓改为枭,至此,武则天取得对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完胜。

然而酒缸事件对武则天的一生影响也很大,从此她经常做噩梦,在梦中王皇后和萧淑妃拖着血淋淋的肢体向她扑来,她经常在梦中惊醒。

从此,武则天害怕见到猫,皇宫内再也不养猫,她怕猫身上有萧淑妃灵魂附体。

在高宗李治驾崩之后,武则天只回过一次长安,从此长期定居洛阳,可能便是因为长安皇宫的别院里,曾经有两个幽怨惨死的女人。

在王皇后和萧淑妃受到清算后,她们名下的子女也没有逃脱,他们跟他们的母亲一样,被武则天玩弄于股掌之间。

王皇后认养的太子李忠在王皇后被废后地位一落千丈,太子身份被废,改封梁王,又从梁王被废为庶人,最终被诬告,勒令自杀。

萧淑妃的两个女儿到了出嫁年龄不让出嫁,还是经过太子李弘的求情,两个大龄公主才得以匆忙出嫁;而萧淑妃原来引以为傲的儿子李素节在担惊受怕三十多年后,还是被武则天绞死于洛阳南门之外。

此时我想起了一句话:你们在人间尽情地斗吧,我在五指山上看着你们。

与武则天、王皇后、萧淑妃共勉。第三章清算太子

一切尽在武则天的掌握之中,包括皇帝李治。

不知为什么,在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李治简直就成了武则天的工具,无论何种建议,几乎都会不打折扣地予以执行,难道李治就心甘情愿听任武则天摆布?

后世有专家指出,李治其实没有那么无能,史书上的李治那么软弱无能,主要是因为武则天修改了史书,便呈现给我们一个软弱无能的李治。然而,不管怎样,李治这个皇帝是不称职的,都说虎父无犬子,而李世民这个虎父恰恰生出了李治这样的犬子。

比如在王皇后和萧淑妃死后,他居然听从武则天的建议,将王皇后家姓改为蟒,将萧淑妃家姓改为枭,而在此前,他却亲口答应要让她们重见天日,安居“回心院”!

这是一个言而无信的皇帝,一个不靠谱的皇帝。

有这样不靠谱的皇帝,自然就会有不靠谱的大臣,在贞观一朝表现中规中矩的许敬宗,此时变得异常活跃。

永徽六年十一月三日,已经由卫尉卿升任礼部尚书的许敬宗上疏:陛下登基时,国本(这里指代李弘)还没有出生,因而李忠成为太子。现在正宫皇后已经就位,皇后的嫡子也应该被立为太子。

一句话,李忠该废了,李弘该立了。

这句话又递到了李治的心坎里,当初在立李忠时他就不太满意,只是碍于长孙无忌和柳奭的情面,他点头同意了。现在李忠对应的王皇后倒台了,李忠这个太子也就没有了意义,他所占据的太子之位也该让给武则天的儿子了。

永徽七年正月六日,李治下诏,废李忠太子之位,改封为梁王,同时改立李弘为太子,这一年李弘四岁。

在李忠被废之后,几乎所有的部属都不辞而别,唯恐避之不及,反正他已经是废太子,礼数也用不上了。只有懂礼的名臣李纲的孙子、太子右庶子李安仁单独进见了李忠,依然行叩拜之礼,痛哭流涕,叩拜而去。

李忠是不幸的,他不幸地被别人当成了工具。

四年前,他被王皇后推上了太子之位,四年后,他又被武皇后从太子之位拉了下来,一切的过程他都是懵懂的,受人摆布的,然而最后还是被盖上了王皇后的烙印,种下了一生的祸根。

如果不是遇上武则天,或许李忠会在王皇后的庇护下成为大唐王朝的天子,可惜他们碰上了武则天。

时也?命也?

旧太子已废,新太子已立,看似简单的一废一立,背后却暗藏着重重玄机。褚遂良

公元656年正月初七,李治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改元。

改元就是更改年号,李治下令,正月初七之前为永徽七年,正月初七之后为显庆元年,从此永徽成为过去,显庆已经来临。

长孙无忌在听到改元的诏令之后,心头一颤,他知道这是皇帝改弦易辙的开始,他的好日子到头了。长孙无忌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这还得从“永徽”这个年号说起。“永徽”这个年号是在贞观二十三年之后起用的,“永徽”的永是永远的意思,“永徽”的徽是标志、旗帜的意思,永徽组合到一起,其实就是继承、延续、发扬,说白了,就是继续贞观年间的事业,坚持贞观年间的道路。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永徽年间的统治也被视为“贞观之治”的延续。

现在,年号改了,长孙无忌从中嗅出了不同的味道,看来,自己过时了。

从李治改元之后,长孙无忌便将自己的精力转移到监修国史之上,他知道李治与武则天的双剑合璧已经不可阻挡,他这个舅舅还是知趣点,远远地走开吧。

在贞观一朝以及永徽年间红了三十年的长孙无忌不会想到,他的刻意远离并没有帮他躲开祸端,相反,针对他的祸端正在慢慢酝酿。

武则天的追讨开始了,她要清算那些曾经反对立后的人。

清算从褚遂良开始,然后由褚遂良波及其他人。

褚遂良在两次激烈冒犯李治后就遭到了打击,从中书令一下子被贬为潭州都督,中书令是正三品的京城高官,而潭州都督则是总部位于今天湖南长沙的地方官而已。

对褚遂良的打击还远远没有结束,不久他又被从潭州赶到了桂州,桂州在今天的广西桂林市。

贬到桂州还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显庆二年,褚遂良的桂州都督身份被许敬宗和李义甫解释为另外一种意思:侍中韩瑗和中书令来济联合褚遂良意图政变,褚遂良所在的桂州是军事重地,可以用作韩瑗和来济的外援。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本来是对反对立后的重臣进行打压,现在却以意图谋反之名。

在“意图谋反”的罪名下,侍中韩瑗被贬为振州州长,中书令来济被贬为台州州长,终生不准到长安朝见。振州是今天的海南三亚,那个年代没有今天的海景房,有的只是一地蛮荒;台州是今天的浙江临海,那时同样是欠发达地区。

不幸的人总是相似的,与韩瑗、来济一样,褚遂良和柳奭也被贬了。

褚遂良由桂州都督被贬为爱州都督,柳奭由荣州州长被贬为象州州长,两人的被贬都是折腾死人不偿命。褚遂良的爱州在今天越南的清化市,柳奭的象州在广西象州县,一个从广西前往越南,一个从四川前往广西,在交通基本靠走的年代,可以想象路途上的艰辛。

褚遂良辗转从桂州到了爱州,从此长安已是千里之外。

委屈的褚遂良给皇帝李治写了一封信,信中追忆了自己对李治的忠心:

昔日李泰和李承乾争储时,臣不顾危险,归心陛下。当时岑文本和刘洎向先帝力荐李泰,又是臣挺身而出,竭力争取,这些都是陛下亲眼看到的。最后我和长孙无忌等四人一起拥立,先帝最终同意。

等到先帝驾崩时,臣和长孙无忌一起在病榻之前接受遗诏。陛下您当时突遭巨变,伤心不已,臣以“社稷为重”宽慰陛下,当时陛下手抱着我的脖子,痛哭不已。后来臣与长孙无忌一起处理国家大事,毫无纰漏,数日之内,内外平静。

然而,臣毕竟力量太小,而责任太重,一举一动,都容易犯错。臣就像一只蚂蚁,剩下的生命是有限的,恳请陛下可怜!

褚遂良这封信写得呕心沥血,既陈述了自己的忠心,又向皇帝俯首乞怜,尤其是信的结尾写得声泪俱下,我见犹怜。

褚遂良写信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终老长安,然而就是这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愿望也没能实现,接到信的李治居然视而不见,不作回应。

一年后,褚遂良在爱州病逝,享年六十三岁,那个被李世民称为“小鸟依人”的托孤重臣就这样在远隔长安数千里的爱州离开人世。

在褚遂良生命的最后时刻,或许他是遗憾的,不过如果他地下有知,他应该感到欣慰,至少他可以带着自己的脑袋平静地入土为安。升级

褚遂良死了,韩瑗、来济、柳奭也被贬了,长孙无忌依然待在长安城,依然位居太尉高位。

难道武则天已经放过了他?

不!如果说全世界谁都可以放过,这个长孙无忌是最不可能放过的,此人在贞观、永徽两朝为官三十多年,关系盘根错节,此人不除,日后武则天焉能放开手脚?

不是不针对长孙无忌,而是慢慢来,一步一步为他编织一张大网,然后将他一网打尽。

在打击长孙无忌的道路上,武则天并不孤独,因为她还有一个得力的盟友,这个人就是随着武则天步步高升的许敬宗。

到显庆四年,许敬宗已经升到了中书令,风头压过了长孙无忌,他同时得到了皇帝和皇后的信任,而长孙无忌虽然位居太尉高位,然而饱受皇后的猜忌,同时皇帝李治与他渐行渐远。

此消彼长,许敬宗没有理由不针对长孙无忌,曾经在长孙无忌面前遭受的屈辱他要一点点还回去,他要让不可一世的长孙无忌知道,什么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许敬宗积极行动起来,他努力地寻找着长孙无忌的破绽。不久,他得到了一个“灵感”。

许敬宗的“灵感”来自一次控告。

当时洛阳人李奉节控告太子洗马韦季方与监察御史李巢结党,这一下捅到了皇帝李治的痒处,历来“结党”都是皇帝非常忌讳的事情,这两个人居然在皇帝的眼皮底下结党,必须严查,加以审理。

审理工作便落到了中书令许敬宗和兼任侍中的辛茂将头上,许敬宗唱主角,担任主审。为了获得口供,许敬宗严刑逼供,肆意拷打,即使如此,也没能敲开韦季方的嘴,韦季方居然自杀了。

想死?没那么容易。

许敬宗下令抢救,又生生把韦季方给抢救了过来。

折腾了半天,依然一无所获,许敬宗有些失望。然而就在此时,许敬宗的“灵感”迸发了,谁说一无所获,眼前这个韦季方不正是最大的收获吗?如果把这个人跟长孙无忌扯上关系,那该是多么惊人的丰收啊。

随即许敬宗给李治上了一道奏疏,这道奏疏的内容把李治惊着了。

许敬宗的奏疏大体内容是这样的:韦季方与长孙无忌相互勾结,图谋残害宗室和大臣,将权柄抢回手中,然后伺机发动政变。他们的阴谋被我发现,韦季方畏罪自杀,不过又被我救活了。

长孙无忌与韦季方意图谋反,事大了!

李治惊讶地说道:“怎么会有这样的事?舅舅被小人离间,对我小的怨恨可能是有的,但是谋反不至于吧!”

这时许敬宗回话:“陛下,长孙无忌意图谋反的事,臣已经前前后后仔仔细细查过了,证据非常明显,到现在陛下还不信,恐怕并非社稷之福!”

闻听此言,李治哭了:“朕家门不幸,亲戚中总有叛逆的,前些年有房遗爱和高阳公主谋反,现在舅舅也要谋反,这让我有何颜面见天下人。如果谋反属实,我该怎么办呢?”

看着相关的记录,实在是对李治的智商以及人品产生怀疑:他与许敬宗的对话如果是发自肺腑的,那么他的智商有问题;如果是虚张声势的,那么他的人品有问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