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允贤《女医杂言》评按译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19:43:58

点击下载

作者:汪剑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谈允贤《女医杂言》评按译释

谈允贤《女医杂言》评按译释试读:

内容提要

《女医杂言》为明代传奇女医、中国古代四大女医之一的谈允贤所撰,成书于明武宗正德五年,采用追忆的方式记录了谈氏三十一则医案。医案中所治患者全部为女子,但也不仅仅限于妇科疾病,实际包括了内、外、妇、儿各科病证。谈允贤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而生动的笔调,将三十一则医案娓娓道来,不仅反映了谈氏高超的医学临证水平,还反映了明代社会妇女阶层的生活场景,堪称一幅描绘“明代妇女众生相”的历史画卷。《女医杂言》对传承发扬谈氏中医临证经验及研究明代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次整理以明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锡山纯敬堂《女医杂言》刻本为底本,对原书进行了全面的点校、注释、白话翻译、评按,并首次辑录了谈氏所推崇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等人医学名著中与妇科相关的内容。可供中医、中西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药文化、历史文化研究者与爱好者阅读参考。

整理说明

《女医杂言》为明代女医谈允贤所撰。谈允贤生于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享年96岁,明南直隶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与西汉义妁、晋代鲍姑、宋代张小娘子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女医杂言》为谈允贤50岁时根据祖母传授的医理和自己的临证所得而成,采用追忆的方式撰录了谈氏三十一则医案。三十一则医案所治疗的患者全部为女子,但不只是囿于妇科疾病,实际包括了吐血咳嗽、

风湿麻木

血淋

滑胎

、疬疮、丹毒、

缠腰疬

颈生痰核

癞疮

泄泻

小儿白泻

疟痢

翻胃呕吐

荷叶癣风

耳项风

、不寐、痿证、黄疸、荔枝鼻、隔气、产后劳伤、不孕、气血俱虚、癥积、胎自堕、小儿食积、妊娠伤食、恶露不尽等内、外、妇、儿各科病证。从三十一则医案来看,谈氏辨证精细入微,遣方用药、临证施治平和而精准,反映了谈氏高超的医学水平。《女医杂言》是中国医学史上较早成书的个人医案之一,由谈允贤之子杨濂抄写,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付梓。

本次整理对《女医杂言》三十一则医案、序、跋等全书内容进行了点校,并对医案进行了评按和白话翻译。现将本次校注整理中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谈允贤所撰《女医杂言》仅存明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锡山纯敬堂刻本一个孤本,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保存较好,卷帙完整,序跋齐全,字迹清楚。本次整理即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所藏锡山纯敬堂刻本为底本,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脾胃论》《兰室秘藏》《东垣试效方》《活法机要》《金匮钩玄》《医垒元戎》等著作之通行本为参校本。

二、采用现代标点方法,对原书进行标点。将原书中繁体字竖排改为规范简体字横排。原书中“右”字用以代表前文者,改为“上”字。

三、原书中一般笔画之误,如“已”“巳”不分等,予以径改,不出校。

四、原书中药名用字一律径改为现行通用药名用字,如“黄莲”改为“黄连”,“匾柏叶”改为“扁柏叶”,“薄苛”改为“薄荷”,“三稜”改为“三棱”。

五、原书文字误字、脱字,据文义改、补者,予以出校。

六、异体字,保留原字,于首见处出校记说明。

七、古今字,保留古字,并出校说明今字。

八、原书中独立成段方剂中药名后的炮制、用量等,用小字另体。

九、原书三十一则医案本无篇题,为方便读者查阅,根据各医案所治病证及其内容,为每则医案设立了篇题。

十、对原书正文三十一则医案分别进行了白话翻译、评按、注释,故本书名《谈允贤〈女医杂言〉评按译释》,白话翻译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评按则针对医案内容进行相关发挥、解析,以供读者参阅。

十一、谈允贤于中医临证,受金元医家尤其是李东垣、朱丹溪影响较深,临证风格上倾向于丹溪学派与易水学派。为便于学者参考,本次整理将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兰室秘藏》《儒门事亲》《金匮钩玄》《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等著述中关于女科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辑录,作为附编《金元四大家女科心法要诀》置于本书的后半部分。如此,一方面可较好地反映谈允贤医学学术思想与临证源流;另一方面,由于金元四大家是中国医学史上杰出的中医临床家,对后世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本书以前,尚未有过对金元四家妇科内容的专门辑录,本书的这一次辑录对于有志于中医妇科研究的读者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参考,有助于读者全面学习金元名医的妇科学术,提高自身的中医妇科临证水平。

本书的编写工作方面,原书全文的校注由云南中医学院汪剑、靳霞完成;三十一则医案的白话翻译由汪剑完成;医案的评按工作,吐血咳嗽、风湿麻木、血淋、滑胎、泄泻、小儿白泻、疟痢、翻胃呕吐由汪剑评按,其余医案由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曹毅评按;附编《金元四大家女科心法要诀》由云南中医学院谢薇、汪剑、祁天培点校辑录;书中的插画由董立长绘制;全书统稿工作及整理说明、谈允贤评传的撰写由主编汪剑完成。还要感谢云南中医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医文化学及学科带头人王寅教授的支持。全体编委衷心希望本书的编写,能为读者了解明代女名医谈允贤生平轶事、传承谈氏中医学术与临证经验、提高自身中医临证水平提供帮助。由于编者学识有限,书中定有不少纰缪,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汪剑2014年12月于云南中医学院

咏女医谈允贤

其一

锡山青草绿,烟月五湖长。

素手回春意,深闺隐药香。

慈心怜病苦,慧性悯劳伤。

若问岐黄道,谈氏女无双。其二

愿令贫穷得伏藏,

于诸病苦作医良。

女中卢扁真豪士,

大济烝人普贤王。汪 剑2015年1月17日作于昆明

茹序

(1)

名医多称三吴,女医近出吾锡山谈氏。自奉政君暨配太宜人皆(2)善医,宜人传于其孙杨孺人,此《女医杂言》则孺人之手笔也。夫医在丈夫称良甚难,孺人精书审脉,投药辄应,女妇多赖保全,又能(3)为书,以图不朽活人之心,殆过男子。使由是而通《内则》诸书,则壶限以里之事当更有条格,仪节以传后也。太宜人出吾茹,而孺人与予为表弟兄,惟深知故又望之。赐进士第朝列大夫福建布政使司右忝议前奉勅兵备漳南佥事姻生茹銮书【注释】

(1)太宜人:明清时五品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这里指谈允贤的祖母茹氏。

(2)杨孺人:即谈允贤。孺人,明清时为七品官母亲或妻子的封号。谈允贤夫家姓杨,故称杨孺人。

(3)内则:为《礼记》中的一个篇章,主要记载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即家庭主要遵循的礼则。序赠文林郎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府君,赘同里

妾谈世以儒鸣于锡,自曾大父世医黄遇仙所封奉政大夫南京刑部郎中府君户部主事府大父遂兼以医鸣,既而伯君承事府君莱州郡守进阶亚中大夫府君父后先以甲科显,医用弗传。亚中府君先在刑曹,尝迎奉政府君暨大母太宜人茹就养。妾时垂髫,侍侧亚中府君,命歌五七言诗及诵《女教》《孝经》等篇以侑觞。奉政喜曰,女甚聪慧,当不以寻常女红拘,使习吾医可也。妾时能记忆,不知其言之善也。是后读《难经》《脉诀》等书,昼夜不辍,暇则请太宜人讲解大义,顿觉了了无窒碍,是已知其言之善,而未尝有所试也。笄(1)而于归,连得血气等疾,凡医来必先自诊,视以验其言,药至亦必手自拣择,斟酌可用与否。后生三女一子皆在病中,不以他医用药,但请教太宜人,手自调剂而已,是已有所试,而未知其验也。及太宜人捐养,尽以素所经验方书并治药之具亲以授妾,曰谨识之,吾目瞑(2)矣。妾拜受感泣过哀,因病淹淹七逾月,母恭人钱私为妾治后事,而妾不知也。昏迷中梦太宜人谓妾曰,汝病不死,方在某书几卷中,依法治之,不日可愈,汝寿七十有三,行当大吾术以济人,宜毋患。妾惊觉,强起检方调治,遂尔全瘳。是已,知其验矣。相知女流眷属(3)不屑以男治者络绎而来,徃徃获奇效。倏忽数稔,今妾年已五十,屈指太宜人所命之期,三去其二矣。窃叹人生驹过隙耳,余日知几何哉。谨以平日见授于太宜人及所自得者,撰次数条,名曰《女医杂言》,将以请益大方家。而妾女流不可以外,乃命子濂抄写锓梓以传,庶臆见度说或可为医家万一之助云尔,观者其毋诮让可也。(4)正德五年岁在庚午春三月既望归杨谈允贤述【注释】

(1)诊:原作“疹”,据文义改。

(2)恭人:用以封赠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高于宜人而低于令人。明清两代,四品官之妻封之。这里指谈允贤的母亲钱氏。

(3)徃:“往”的异体字。

(4)归杨:古代女子出嫁日归,谈允贤夫家姓杨,故曰“归杨谈允贤”。

吐血咳嗽

(1)

一妇人年三十二岁,其夫为牙行,夫故商人,以财为欺,妇性素躁,因与大闹,当即吐血二碗,后兼咳嗽三年不止,服药无效。某先用止血凉血,次用理气煎药,再用补虚丸药。出《良方》

四生丸去生荷叶 用生地黄 扁柏叶 加黄连 山栀仁各二两 杏仁 贝母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薄荷汤,食后噙化。出《拔粹方》各一钱

八物汤加砂仁 陈皮 香附 贝母 上每服水二钟,姜三片食远服。出《丹溪方》

大补阴丸服之遂得全愈。

白话译:

有一名三十二岁的女性病人,她的丈夫是从事牙行职业的商人,狡黠重财,常以钱财欺瞒,而这名妇人向来脾气急躁,因此与丈夫吵闹,当下吐血两碗,后并兼咳嗽,三年不能痊愈,服用各种药物都没有效果。患者找我诊治,我先用凉血止血的药物,然后用了理气类的汤药,再用了补虚类的丸药。用的方包括四生丸、八物汤、大补阴丸。四生丸出自《妇人大全良方》,我减去了其中的生荷叶,用生地黄、扁柏叶加黄连、山栀仁、杏仁、贝母,每味药各用二两,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颗如弹子大小,用薄荷汤饭后含化。八物汤出自《拔粹方》,我在八物汤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八味药的基础上加用了砂仁、陈皮、香附、贝母,每味药各用一钱,每服用水二钟,姜三片,饭后服用。大补阴丸则出自《丹溪方》。患者服用以上药物后,病情就痊愈了。

评按:

患者平素性情急躁,肝经虚火易为激引,肝木不得舒展,木火内郁。因与丈夫大闹,其后肝火上冲,血随气升,故当即吐血二碗。肝气太旺,木火刑金,克伐肺金,故咳嗽三年不止。因此,谈允贤予四生丸加味凉血止血、平肝泻火为治。

四生丸出自《妇人大全良方》,原方由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组成,故名四生丸。主治血分有热,肝经火旺,血热妄行,木火刑金所致的吐血、衄血等上部出血证。

方中生地黄甘寒入肝,功能凉血养阴止血,是一味较好的止血药,古人于热证出血多用之,可用生地黄绞汁内服。《伤寒论》中,黄土汤、胶艾汤等几个止血方均用到了生地黄。宋代《信效方》载有用生地黄止血的两则医案,作者阎孝忠在汝州时,外出验尸,而当地保正赵温却没有到场,阎孝忠问其所在,当地人回答说赵温“衄血数斗,昏沉欲死”。阎遂前往探视赵温,见赵温鼻出血如同滴水。阎先予止血效验方煎水服,又吹止血药入鼻,皆无效果。阎孝忠思之良久,认为“止血莫过生地黄”,遂急购生地黄十多斤,因来不及煎汁,于是嘱咐赵温生吃,并以地黄渣塞鼻中,赵温生吃地黄到三四斤,衄血遂止。后阎孝忠的姐姐患吐血,阎也用生地黄捣烂绞取汁煎服,每日用数升,亦三日痊愈。

生柏叶即生侧柏叶,侧柏叶炒炭有很好的收敛止血作用,而生用则能凉血止血,也是一味常用的止血药。艾叶亦为常用的止血之品,熟艾叶能温经止血,生用则其温热之性不显,古人认为其“生寒熟热”或“生温熟热”,加之与生地、生柏叶同用,则转为凉血止血之效。生荷叶因其性上升,虑其升举气机,故谈氏去之不用。

又加黄连、山栀仁、杏仁、贝母,则各为其用。黄连泻三焦之火,其性苦降。山栀仁一则善能清解郁热,二则能凉血止血。清解郁热如栀子豉汤、越鞠丸等皆用栀子,为清解火郁要药。患者素有郁怒,又为肝火上冲激引,谈氏用栀子正为合法。杏仁、贝母止咳。杏仁降肺气,气顺则血顺,气降则血降。贝母润肺、清肺、敛肺,主治咳痰带血之证。因此,谈氏在四生丸基础上加用黄连、山栀仁、杏仁、贝母四味甚为精当,可谓各司其属。

予四生丸之后,谈氏又予八物汤加砂仁、陈皮、香附、贝母。八物汤出自《拔粹方》,《拔粹方》又名《济生拔粹》,为元代杜思敬所编辑的一部医学丛书,其中收录了金元名医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朱震亨、窦杰等人的多部医书。谈氏所选用的八物汤应为王好古《医垒元戎》中的八物汤,由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等八味组成,与八珍汤仅差一味,八珍汤用人参,而八物汤用黄芪。张璐说:“八珍、八物功用悬殊,以人参专补脏腑元气,黄芪惟司营卫开合也。”加砂仁、陈皮、香附理气顺气。砂仁又能收纳元气。香附性能宣畅,能通行十二经、奇经八脉,主一切气,善解气郁、血郁,为气中之血药,气顺则血顺。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与香附配伍,则气血并调。

八物汤之后,再予大补阴丸。大补阴丸由熟地、知母、黄柏、龟甲、猪脊髓组成,功能滋阴养血降火,知母、黄柏清肝肾相火,养阴复旧,以绝后患。

综观此案,可知谈允贤诊病疗疾谨守病机的特点,其用药丝丝入扣,每方每药各司其属,无一味多余之品。选方亦为灵动,四生丸、八物汤、大补阴丸,犹如剥茧抽丝,精细入微。【注释】

(1)牙行:中国古代和近代市场为买卖双方说合、介绍交易,并抽取佣金的商行或中间商人。相当于贸易中介、经纪人。汉代称驵、驵侩;汉至隋唐,称牙侩;明代称为牙行;近代以后演化为买办。风湿麻木

客船上一妇人年四十岁,患两手麻木,六年不愈。询其病原,云(1)无分春秋、昼夜、风雨、阴晴,日逐把舵,自得疾以来服药无效。某以风湿症治之,灸八穴遂愈。二穴二穴二穴二穴

肩寓 曲池 支沟 列缺出《拔粹方》。

又服除湿苍术汤

白话译:

我有次乘船的时候,客船上有一名四十岁的中年妇女,罹患双手麻木的疾病已经六年,而不能痊愈。询问她的得病原因,回答说她不分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阴天晴天,每天都要把舵划船,自从得了这个双手麻木的疾病以来,服用了很多药物都没有效果。我按照风湿病进行治疗,为她艾灸了八处穴位,她的病情就痊愈了。我选取的穴位包括肩寓左右两穴、曲池左右两穴、支沟左右两穴、列缺左右两穴,一共八处穴位。除了艾灸八处穴位以外,还让她服用除湿苍术汤,除湿苍术汤出自《拔粹方》。

评按:

此案为风湿证。患者为中年妇女,因劳作辛苦,不分春秋、昼夜、风雨、阴晴,日逐把舵,遂受风湿,闭阻经络、肌肉、血脉,发为风湿麻木证。谈允贤予灸法及除湿苍术汤治疗。

谈氏擅长灸法,此案因外受风湿而致麻木,正适宜使用灸法。艾灸用艾叶辛香之性,借助火热之力,能温通经络、祛湿除寒,对风湿、寒湿证疗效最佳。谈氏所在无锡地处江南吴地,河流纵横,湿气颇重,艾灸能祛寒湿,唐代孙思邈先生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吴蜀两地正是湿气较重之处。谈允贤之前,历代还有不少医家擅长灸法,如晋代著名道士葛洪之妻鲍姑便是一位擅长灸法的女医家,宋代窦材也推崇灸法,在其所著《扁鹊心书》中力推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可见艾灸的温经之效。

本案谈氏艾灸所取之穴位为肩寓、曲池、支沟、列缺几处。其中,肩寓即肩髃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主“中风手足不遂,偏风,风痪,风痿,风病,半身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能向头,挛急,风热隐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热,诸瘿气”。唐代鲁州刺史库狄嶔患风痹,手不能挽弓,名医甄权为其针刺肩髃,进针后即可拉弓射箭,可见肩髃穴治风痹之效。

曲池亦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主“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恶风邪气,泣出喜忘,风隐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臂膊疼痛,筋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痹,肘细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瘛疭癫疾,举体痛痒如虫啮,皮脱作疮,皮肤痂疥,妇人经脉不通”。

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主“热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胁腋痛,四肢不举。霍乱吐泻,口噤不开,暴喑不能言。心闷不已,卒心痛。鬼击,伤寒结胸,疮疥癣。妇人妊脉不通,产后血晕,不省人事”。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穴,主“偏风口面㖞斜,手腕无力,半身不遂,掌中热,口噤不开,寒热疟,呕沫,咳嗽,善笑,纵唇口,健忘,溺血精出,阴茎痛,小便热,痫惊妄见,面目四肢臃肿,肩痹,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尸厥寒热,交两手而瞀。实则胸背热,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

以上四穴均位于上臂,皆可治上肢风痹、肩臂疼痛等症,艾灸更能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所用除湿苍术汤为李东垣之方,由苍术、防风、黄柏、柴胡数味组成。其中苍术辛苦温,功能祛风湿,善于治疗风寒湿证。苍术与防风配伍,则增祛风除湿之功;与黄柏配伍,则主治风湿热痹。李东垣认为“苍术别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传入脾也”。【注释】

(1)药:原字脱,据文义补。血淋

一妇人年三十八岁,得患血崩三月不止,转成血淋三年,服药无(1)効。询其故,云家以烧窑为业,夫出自运砖,凡一日运至二更才止,出《丹溪方》加偶因经事,遂成此症。某谓劳碌太过,用补中益气汤黄各一钱一钱五分芩 香附 大蓟。后服大补阴丸即愈。

此后有患如此疾妇女五六人,服此皆效。

白话译:

有一名三十八岁的中年妇女,得了崩漏病,三个月都止不住经血,后来转成了尿血的血淋病,病情迁延三年,服用各种药物都没有效果。病人找我诊治,我询问她的患病起因,她回答说她家里是从事烧砖窑行业的,丈夫外出,她就亲自搬运火砖,每天要搬运到半夜二更时分才歇息,偶因月经期间如此劳累,于是得了这个病。我为她诊断后,认为她是劳累太过而耗伤了元气,于是用补中益气汤加黄芩一钱、香附一钱、大蓟一钱五分为她治疗,然后让她再服用大补阴丸,病情就痊愈了。在此例病患以后,我还曾遇到过类似于这样病情的患者五六人,用上述的方药进行治疗,都有很好的效果。

评按:

本例病患为中年妇女,家以烧窑为业。按月行经为妇女的生理特点,妇女每当月事之时,脉络空虚,应当适当休养,不可劳累过度。而此妇出身贫苦百姓之家,月经之时不得休养,反而运砖辛劳,每日拉砖至二更才止,由此伤及气虚,元气亏损,气不能摄血,发为虚劳,故患崩漏三月不止,后又转为血淋三年,服药无效。其核心病机在于元气亏损、气不摄血。故谈允贤处以补中益气汤加黄芩、香附、大蓟,再以大补阴丸生阴血善后,紧扣病机,加减巧妙。

补中益气汤为金代名医李东垣先生名方,方由黄芪、白术、人参、陈皮、当归身、升麻、柴胡、炙甘草八味组成,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中黄芪、白术、人参能大补中气,元气足则能固摄,合当归则气血同补。升麻、柴胡两味,升麻入阳明,柴胡入少阳。阳明主持中焦,中焦土气厚则能生长,而升麻从中焦而升,合黄芪、白术、人参,则中焦元气得以升发。少阳为春生之气以成,春风鼓动,则万物生成,故柴胡合黄芪、白术、人参、当归滋养气血之药,则气血得生。

升麻、柴胡又为祛风除邪之药,若虚中夹邪,全在此两味灵活化裁。虚劳患者由于气血不足、卫表空虚,容易遭受风邪,故汉唐以前的补虚方常于补虚药中配伍风药,如《金匮要略》薯蓣丸方,主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方由山药、人参、白术、川芎、阿胶、茯苓、干地黄、芍药、大枣、当归、麦门冬、干姜、曲等配伍防风、柴胡、桔梗、豆黄卷、杏仁、白蔹等风药而成,实为补中益气汤之渊薮。因此,学者学习补中益气汤一方,还应思索其源流,有利于灵活运用该方,如薯蓣丸与补中益气汤两方即有一定渊源关系。

补中益气汤用于气虚血证往往有良效,笔者运用此方在临床上治疗各种因气虚所致出血性疾病,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如曾治疗一名五十多岁的痔疮便血罗姓男性患者,患者患痔疮二十多年,此次复发两天,内痔脱出,大便便下鲜血呈射血状,就诊于昆明市中医院肛肠科,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愿轻易手术,于是来云南中医学院门诊部请笔者运用中医治疗。一般治疗痔疮,医者很容易误判为“火重”而予以清热凉血止血之药,往往百无一效。笔者诊其脉,得沉细之象,遂谨守病机,处以补中益气汤加荆芥、防风、白芷、枳壳、香附、炒地榆、炒槐米,一剂见效,内痔缩回,便血停止,此后至今两年多未发。患者后来门诊惊喜地告诉笔者,其亲友中有痔疮者,他也将笔者此方抄予,也往往立见奇效。笔者嘱其此方运用于痔疮应当符合气虚病机。此外,补中益气汤治疗因气不摄血所致的尿血、血小板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等,皆有良效。

谈允贤在补中益气汤中加入黄芩、香附、大蓟,也十分巧妙。黄芩、大蓟有止血之功。大蓟利尿通淋、凉血止血。而黄芩通治三焦火郁,患者血淋日久,气机必不通,而生郁火,发为淋涩,黄芩解其郁生之热,配伍补中益气温补之品,其苦寒之性又不显,不至于伤及中气。香附为妇科仙药,能行气中之血,擅长解气郁,患者病程日久,必生郁证,以香附行气,气顺则血顺,归循正道;且香附与黄芩、大蓟配伍,则郁生之虚热可解,淋涩可消。加减精当,可见谈氏功底之老辣。【注释】

(1)効:“效”的异体字。滑胎

一妇人年二十六七,有胎即堕,凡堕六胎,虽服药不得成。某问出《丹溪其故,其妇性沉怒不发言,火内动之故。遂用紫苏安胎饮方》。米泔水浸醋炙 各二两

后用於潜白术 鼠尾黄芩 上为细末,每日空心紫苏汤调下二钱,始得胎安,遂生一女。

白话译:

有一名二十六七岁的青年妇女,每次一怀上胎儿后,不久就会流产,总共流产了六胎,服用了很多药物都保不住胎儿。患者找我诊治,我询问她的病因时,发现这名妇女性情抑郁,容易发怒,而且不爱说话。这是肝气郁结、郁火内动、扰动胎元,从而导致流产。于是我用了《丹溪方》中的紫苏安胎饮为她治疗。后来又用米泔水浸於潜白术二两、醋炙鼠尾黄芩二两,共同研磨成细末,每天清晨空腹的时候,用紫苏煎汤送服药散两钱,这才安固了胎元,患者后来顺利地产下了一名女婴。

评按:

本案为滑胎病案,案中妇人每于怀胎之后,不久便流产。谈允贤经过详细问诊,发现病人性情抑郁,容易发怒,并且不爱说话,认为是因肝气郁结、郁火内动、扰动胎元而导致的流产,因而用元代名医朱丹溪的紫苏安胎饮及白术、黄芩等品为其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患者顺利产下一女。

朱丹溪善用紫苏、白术、黄芩等品安胎,颇有心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名医类案·堕胎》中便以丹溪治疗滑胎之医案为首,为滑胎证治之名案。其一案云:“丹溪治一妇,有胎至三个月之左右即堕。其脉左大无力,重取则涩,乃血少也。以其妙年,只补中气,使血自荣。时正初夏,浓煎白术汤,调黄芩末一钱服之,至三四两,得保全而生。”本案丹溪以浓煎白术汤补中气,黄芩清肝中虚热,故能取效。

其二案云:“一妇年三十余,或经住,或成形未具,其胎必堕。察其性急多怒,色黑气实,此相火太盛,不能生气化胎,反食气伤精故也,亦壮火食气之理。因令住经第二月用黄芩、白术、当归、甘草,服至三月尽止药,后生一子。”本案病因病机与谈允贤此案何其相似,都因肝经相火太旺所致,丹溪认为相火太旺,壮火食气,食气伤精则胎堕,故用黄芩清泻肝经相火安胎,白术补中益气安胎,当归益肝血、制相火。谈允贤此案选用黄芩、白术、苏叶等品,很明显是对丹溪安胎心法的继承与发挥,由此可见谈氏学术源流之渊薮。

黄芩、白术、紫苏都是古代常用的安胎保胎药。黄芩苦寒,得白术能安胎。金代名医张元素认为黄芩有九大功效,第一是泄肺热,第二是治疗上焦皮肤风热风湿,第三是去诸热,第四是利胸中之气,第五是消痰膈,第六是除脾经诸湿,第七是夏月须用,第八是妇人产后养阴退阳,第九便是能安胎。朱丹溪认为“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俗以黄芩为寒而不敢用,盖不知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乃能养胎”。《丹溪纂要》以黄芩、白术等分,炒为末,用米汤调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每服五十丸,用白汤送服。并认为妊娠调理,以四物汤去地黄,加白术、黄芩为末,常服效果甚佳。自丹溪所论后,后世医家多以“黄芩同白术,为安胎清热圣药”。

白术一味,张元素亦认为其有九大功效,第一是温中,第二可去脾胃中湿,第三可除胃中热,第四可强脾胃、进饮食,第五可和胃生津液,第六可止肌热,第七可治四肢困倦、嗜卧、目不能开、不思饮食,第八可止渴,第九也即是可以安胎。白术与黄芩同为前人视为安胎圣药。

紫苏也是常用安胎药,同时又可舒畅肝气。李时珍认为:“苏从酥,音酥,舒畅也。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谈允贤所治此案病人肝气郁结、郁火内动、扰动胎元,以紫苏疏肝解郁、和中安胎,正为合拍。总言之,谈允贤此案以紫苏汤调服白术、黄芩末,可谓灵机慧性,至为巧妙,充分体现了谈氏对金元先贤名医临证经验的发挥。

本则病案不仅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也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习惯性流产病人数量呈上升趋势,给不少病人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在安胎、保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谈允贤此案便是一个值得学习和思考的成功医案。但临床安胎、保胎,尚须辨证论治,根据病人的寒、热、虚、实灵活用药,才能取得效果。即便是前人所赞誉的“安胎圣药”白术、黄芩,若不加辨证滥用之,亦不能成功保胎。清代名医陈修园便有此方面的体会。陈修园的夫人连续怀胎即堕,陈修园这样一位大名医先是“迷信”丹溪“白术、黄芩为安胎圣药”,连用白术、黄芩为妻保胎,但却连堕胎五次,遂疑凉药能堕胎,后力排族中耆老众议,毅然用四物汤加鹿角胶、补骨脂、续断温补,始保胎成功。自此,陈修园认为凉药能堕胎,保胎应用大温大补之剂,使子宫常有暖气,则胎自日长而有成。

其实,保胎药有寒有热,应该根据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而选用。若病人体质偏虚偏寒,则宜用温补,若误用黄芩,自然如饮鸩毒;若病人如谈允贤此案,肝郁有热,则黄芩、白术自为安胎圣药。因此,安胎也应遵从仲景之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如此方能取得疗效。笔者曾治疗一名二十八岁的杜姓青年妇女,曲靖会泽县人,2014年5月诊,怀孕四个月少量见红,到云南中西医结合医院诊治,治疗后出血止,但彩超两次提示宫内积血,同时又有外感,患者惶惑不安,遂来笔者门诊求治。笔者先以参苏饮两剂,患者感冒即愈。再诊其脉,脉甚细弱,投以党参、黄芪、炒白术、苏叶、当归、香附、枳壳、广木香、艾叶炭、砂仁、川续断、陈皮、炙甘草,补中益气、行气和中安胎,五剂后,宫内积血消退而胎安,后足月顺产一男婴。

古代在保胎方面,的确经验积累十分丰富,早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即有胶艾汤,唐·孙思邈先生有千金保孕丸,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有寿胎丸。清初傅山《傅青主女科》则说:“气旺则胎牢,气衰则胎堕。”多用人参或黄芪。明代张介宾对此病治法总结得较好,《景岳全书·妇人规》说:“凡妊娠之数见堕胎者,必以气脉亏损而然……凡胎孕不固,无非气血损伤之病,盖气虚则提摄不固,血虚则灌溉不周,所以多致小产。故善保胎者,必当专顾血虚,宜以胎元饮(人参、当归、杜仲、芍药、熟地、白术、炙甘草、陈皮)为主而加减用之,其次则芍药芎归汤,再次则泰山磐石散或千金保孕丸,皆有夺造化之功,所当酌用也。又凡胎热者血易动,血动者胎不安,故堕于内热而虚者亦常有之。若脾气虚而血热者,宜四圣散;肝肾虚而血热者,宜凉胎饮;肝脾虚而血热者,宜固胎煎。”

笔者认为,肾脉以系胞,中气以固胎,肝主筋藏血,临证安胎保胎应以肝脾肾三脏为主。首先肾气要足,方能成胎以系胞;其次脾胃中气要足,方能滋养孕育胎元,中气托举,胎元方得稳固;再次肝血足而肝筋柔润,胎元方安。肝脾肾三脏充盛的基础上,还须气血调和。补肾固肾则如川续断、杜仲、桑寄生、菟丝子、巴戟天、补骨脂、枸杞、山茱萸等品;补中则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之属;调肝滋肝如白芍、黄芩、地黄、制首乌之属;调气如苏叶、香附、木香、砂仁、陈皮之属;调血如阿胶、艾叶及小蓟、当归、川芎之属。而最重要的核心则在于辨证,即前所谓“随证治之”。

疬疮(一)

(1)

一女子年一十九岁,患两颈疬疮,灸八穴,遂发脓,溃其根,如灯心之状,其疮即愈。二穴二穴二穴二穴

医风 肩井 天井 肘尖

白话译:

有一名十九岁的年轻女子,颈部两侧患瘰疬疮肿,找我诊治。我为她艾灸了八处穴位,疮肿发脓而溃破,疮肿根脚的形状犹如灯心草,这样病人的疮肿也就痊愈了。我为她灸取的穴位包括医风左右两穴、肩井左右两穴、天井左右两穴、肘尖左右两穴。

评按:

疬疮的病理机制,辨治特点,及取穴要义,详见后“使女疬疮”案。本案要留意的是疡证用灸之理和溃脓的辨识。《外科理例》云:“疮疡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内者疏而下之,灼艾之功甚大。”清代吴师机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以温灸助疮疡脓溃而愈,法在扶正祛邪,温通经脉,托邪外出,与内治机理相同。《外科启玄》云:“托者,起也,上也,痈毒之发,外之内者,邪必攻内,自然之理,当用托里汤液,内加升麻、金银花,使荣卫通行,血脉调和,疮毒消散,故云疮家无一日不托里也。”此为治疡至理,当为滥用苦寒者戒。《外科理例》亦有训:“舍是(编者注:指灸法)而用苦寒之剂,其壮实内有火者或可,彼怯弱气寒,未有不败者也,若服克伐之剂,气血愈虚,脓因不溃,必假火力以成功。”相较内服汤药,灸法可使机体直接受力,故见效更快。《外科正宗》曰:“盖艾火拔引郁毒,透通疮窍,使内毒有路而外发,诚为疮科首节第一法也,贵在乎早灸为佳。”并指出判断溃脓预后的方法:“溃脓稠,肉色红活,核肿渐消,肩项自便,渐敛者顺。溃后易消易敛,气体平和,胸膈宽利,饮食知味者顺。已溃脓水清稀,肌肉消铄,自汗盗汗,寒热不睡者逆。溃后阴虚烦躁,作渴泄秘,男子骨蒸,女人经闭俱逆。”

疡证用灸亦须明辨部位,刘河间谓:“灸刺疮疡,须分经络部分,气血多少,俞穴远近。”《外科理例》曰:“痈疽初发,必先当头灸之,以开其户。次看所发分野属何经脉,即内用所属经脉之药,引经以发其表,外用所属经脉之俞穴针灸,以泄其邪,内外交治,邪无容矣。”

疬疮生在两颈,是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之处,本案取穴,医风穴(疑为翳风),是手足少阳之会,肩井穴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天井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之合穴,均属循经取穴,翳风穴在耳垂部、耳根后,则又结合了近部取穴原则,肘尖穴可治瘰疬,属特效取穴法。【注释】

(1)溃:原作“聩”,据文义改。丹 毒(1)

一妇人年四十三岁,其夫因无子,取一妾带领出外,妇忧忿成疾,两腿火丹大发,又加热甚,其脉大而极数,医者多以忧愁郁结治之,皆不获効。某询其火丹之故,云自为室女时得此症,每遇劳碌忧忿必发,不久而退,惟今三月不痊。某意谓湿毒,治之,先用防己饮

出《丹溪方》一贴,其热速退,又服一贴,火丹亦退大半,又于火丹红出点处刺出恶血,又服前药二贴,火丹全退,又用四物汤、二陈汤《局方》加一钱二钱二钱一钱砂仁 人参 苍术 香附。

上水二钟、姜三片空心服,调理半月而愈。

白话译:

有一名四十三岁的中年妇女,因为不能生子,她的丈夫便娶了小妾,并且带着小妾离开家,居住在外,这名妇女因此心怀忿怒而生了病。她的病情为两腿部发出很严重的火丹,而且发热很厉害,其脉象也脉大而数。医生大都按照忧愁郁结的情志病来治疗,但是都没有效果。病人找我诊治,我询问她发火丹的病因,她告诉我说,她还在少女未出嫁的时候就得了这个病,每当遇到辛苦劳碌的时候,或者忧愁忿怒的时候,就一定会发作,但不久就会消退,而这一次却都三个月了还不痊愈。我认为她这是湿毒引起的,于是按照湿毒来治疗。先用了出自《丹溪方》的防己饮一剂,病人的发热症状很快就消退了,又用了一剂防己饮,火丹退去一大半。又在火丹的红点处进行针刺,放出恶血,然后再给她服两剂防己饮,火丹就全部退完。再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四物汤、二陈汤加砂仁一钱、人参二钱、苍术二钱、香附一钱。上面这个方子用水二钟煎,加姜三片,空腹服用。这样调理半个月后就痊愈了。

评按:

火丹即

丹毒

,《诸病源候论·丹候》曰:“丹者,人身体忽然变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手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主要病因为火毒,《诸病源候论·丹候》又云:“风热毒气,客于腠理,热毒搏于血气,蒸发于外,其皮上热而赤。”该病表现为患处皮肤鲜红,色如涂丹,灼热肿胀,发于颜面者,称抱头丹,发于下肢者,称流火、腿游风等,本案即属后者,因有劳碌忧忿即发的病史特点,故辨证属气火怫盛,湿毒瘀结。前医亦看到情志病史,推测其治之不效的原因,其一,气化则湿化,气机怫郁,多兼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瘀滞,从本案谈氏用方看,本证当兼有形实邪,仅理气行气,恐有不及。其次,辨治怫热郁结,要着重辨气机怫郁和火热炽盛孰轻孰重,孰主孰次。火郁发之是以辛散透达之药,宣畅气机,透热外出,用于怫郁较明显的情况,若气火涌盛,邪热鸱张,则当苦寒直折其势,辅以壮水之主,用发散药反而煽风助火。本案脉大而极,是气郁化火,气血翻涌,火热盛极之象,若为气郁,脉当有或沉,或弦,或紧,或缓,或涩,或迟等气血郁滞的表现,故虽有情志不遂的病史,当前脉证并不支持气郁为主要病机。谈氏论脉,极精炼,唯其精,故能直指要点。前医既从忧愁郁结论治,恐多疏肝解郁,行气理气,是以不效。《丹溪心法》卷三载防己饮两方:白术、木通、防己、槟榔、川芎、甘草梢、犀角、苍术(盐炒)、黄柏(酒炒)、生地黄(酒炒),主治脚气冲心。又方:苍术、黄柏、防己、南星、川芎、白芷、犀角、槟榔,治痰热食积,痰流注。

结合本案,当以前方为是。《医方考》曰:“是方也,木通、防己、槟榔,通剂也,可以去塞;犀角、黄柏、生地、甘草,寒剂也,可以去热;苍白二术,燥剂也,可以去湿。然川芎能散血中之气,犀角能利气中之血。”患处色红如丹,以温病卫气营血辨证,邪热显然已波及血分,“入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犀角正是个中佳品(现以水牛角代)。方中槟榔又有引经之用,《退思集类方歌注》曰:“槟榔下行疾速,坠诸药入下焦,消肿痛。”尽管该方在《丹溪心法》是治湿热脚气,但与此证湿毒郁结的病机相同,故可用以移治此证,所谓异病同治也。

刺血法是通过放血的方式,祛除邪气而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本案热毒郁于血分,迫血妄行,溢于脉外,凉血散血是从内而治,点刺放血是从外施为,旁开出口,因势利导,通泻气火,予邪热以出路,且能直接排除离经之血,以防恶血瘀阻而生变故,相较内服汤药,取效更捷。刺血疗法亦有其禁忌,该法以祛邪为主,故对虚证,尤其是阴血不足者应当审慎,《灵枢·始终》曰:“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灵枢·血络论》则云:“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

血热退尽后,方用四物汤加人参,补气养血,又恐正虚邪恋,灰中伏火,故用二陈汤加砂仁、苍术、香附,行气解郁,化痰除湿,以除有形邪实,是为善后之法。【注释】

(1)取:同“娶”。缠腰疬

一富家女年一十二岁,小腹有块生于丹田,医者误认肚痈,开刀七年脓水不干,至一十八岁,两颈及腰皆生肿块。某细询其原,即缠(1)腰疬也。遂灸一十二穴,其块渐消,悞开刀疮口亦愈。二穴二穴二穴二穴二穴二穴

医风 肩井 手三里 内关 间使 天井出《试效方》加三钱

又服散肿溃坚汤,去昆布、三棱,金银藤花 

一钱青皮。

上水二钟、姜三片煎服。

白话译:

有一名出生于富人家庭的女子,在十二岁的时候,小腹的丹田部位长了一个肿块。有位医生错误地把病人的这个肿块当成了肚腹部的痈肿,进行开刀治疗后,脓水流了整整七年也不干。病人到十八岁的时候,颈部两侧、腰部都长了肿块。病人找我诊治,我详细询问她的病情,认为她这个病就是缠腰疬,于是为她艾灸了十二处穴位,病人的肿块就渐渐消退,后来七年前开刀流脓不止的疮口也痊愈了。我为病人灸取的十二处穴位包括翳风左右两穴、肩井左右两穴、手三里左右两穴、内关左右两穴、间使左右两穴、天井左右两穴。还给病人内服出自《东垣试效方》的散肿溃坚汤,去掉了原方中的昆布、三棱,加金银藤花三钱、青皮一钱。上方用水二钟,加姜三片,煎服。

评按:

以温灸治疬疮,是谈氏惯用手法,灸法温阳通脉,活血散结,补(半酒炒,半虚托毒,力专效捷。散肿溃坚汤见《东垣试效方》:黄芩生用)(酒炒)、(酒炒)、(酒、知母、黄柏龙胆草天花粉、桔梗、昆布炒)、(酒炒)、(酒炒)、柴胡、升麻、连翘、甘草、三棱莪术葛根、当归尾、芍药、黄连。其中黄芩、黄连、黄柏泄三焦热毒,龙胆草清少阳胆经湿热,天花粉养阴,兼消肿排脓,《日华子本草》曰:“通小肠,排脓,消肿毒,生肌长肉,消扑损瘀血,治热狂时疾,乳痈,发背,痔瘘疮疖。”脓水数年不干,必有阴伤,予当归、芍药、知母滋养阴血,桔梗载药上行,柴胡入少阳经,升麻、葛根走阳明经,均是轻清升散之品,三药同用,功在升举气机,领邪外出,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升麻汤,用在此处,则有托里透毒之意,且升麻本有解毒之功,《神农本草经》云:“主解百毒,辟温疾、瘴邪。”昆布软坚散结,三棱、莪术活血破瘀,行气消肿,又恐病久不任攻伐,故去昆布、三棱,所加金银花是疮家圣药,其藤清热解毒之外尚可通经活络,陈士铎极推崇此药,《洞天奥旨·疮疡用金银花论》云:“疮疡必用金银花者,以金银花可以消火毒,而又不耗气血。”青皮疏肝理气,气行则百脉皆活。【注释】

(1)悞:同“误”。颈生痰核左一穴

一妇人年三十二岁,左颈患痰核,与灸二穴,医风 肩井左一穴。出《袖珍方》加二钱一钱

又服当归连翘汤二陈汤 苍术 青皮。

上水二钟、姜三片服之。十贴此核遂消。

白话译:

有一名三十二岁的青年妇女,左侧颈部长了痰核。病人找我诊治,我为她艾灸了两个穴位,包括左侧的翳风穴和左侧的肩井穴。又给她服出自《袖珍方》的当归连翘汤,加了二陈汤及苍术二钱、青皮一钱。上方用水二钟煎服,加姜三片。病人共服用了十剂,痰核就消退痊愈了。

评按:

颈部痰核,乃气滞痰凝所致,因部位相近,温灸取穴法同疬疮。考当归连翘汤分见于《万病回春》(当归、连翘、防风、黄芩、荆芥、白芷、芍药、生地、山栀、白术、人参、阿胶、地榆、甘草,主治痔漏)《幼科类萃》(当归尾、连翘、川白芷、大黄、甘草,主治重舌、唇口生疮)《普济方》(引《卫生家宝》:当归、黄连、甘草、连翘、南黄柏,主治眼白睛红,隐涩难开),上述诸方与本案不尽相符,谈氏所合二陈汤加味,则属丹溪经验。《丹溪心法》云:“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又认为:“二陈汤一身之痰都治管,如要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丹溪治法心要》卷八载案:一人患虚损,一身俱是块,乃一身俱是痰也,二陈汤加白芥子研入,并姜炒黄连同煎服之。苍术燥湿健脾,以绝生痰之源,其气味雄厚,药力四布,表里兼入,《丹溪心法》赞:“许学士用苍术治痰成窠囊一边行,极妙。”青皮《汤液本草》云:“足厥阴经引经药,又入手少阳经。”《医学启源》曰:“厥阴、少阳之分有病用之,破坚癖,散滞气。”《本草备要》曰:“除痰消痞,治肝气郁结,胁痛多怒,久疟结癖,疝痛,乳肿。”治痰之要在顺气,青皮疏肝理气,散结消痰,其归经部位与主治功效均与本案相益。癞 疮

一妇人年二十三岁,患满身疮癞,不能举步,痛痒不可忍。某询其居处,所居不蔽风日,产后渐得此疮疾,一年不愈。某谓产后气血出《局方》加未和,乘虚被风抟于皮肤之间,故发此症,付人参败毒散

一钱二钱一钱连翘 金银藤花 天麻

上水二钟、姜三片煎服。出《摘玄方》,

又擦药合掌散十日即愈。

白话译:

有一名二十三岁的青年妇女,全身长满了疮癞,以致不能举步行走,并且又痛又痒,难以忍受。病人找我诊治,我询问了她的居处环境,她说她居住的房屋不能遮风蔽日,生产之后就逐渐得了这疮癞的疾病,得病一年都不能痊愈。我认为她是因为产后气血不和,本来正是体虚之时,又被风吹,风邪抟结于皮肤之间,以此缘由,发为此病。我给她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人参败毒散,加连翘一钱、金银藤花二钱、天麻一钱。上方用水二钟、姜三片,煎服。除外,还给她用了外擦的药物,出自《摘玄方》的合掌散。十天后,病人的病情就痊愈了。

评按:《诸病源候论·诸癞候》曰:“凡癞病,皆是恶风及犯触忌害得之。”《外科启玄》论癞风疮曰:“近称大风是也,初受杀物之风而五脏乘虚而入,日久气血俱病,上下体俱有疮,手足指脱,眼瞎鼻崩毛落,身紫烂臭流脓。”本案得自产后百脉空虚之际,邪风乘虚而入,诊断不难,值得师法的是谈氏的选方思路。一张治气虚外感的处方,谈氏用于癞疮,相较俗医动辄清热解毒、祛风止痒,高出甚多,要理解其思路,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

一方面,要准确把握病证的实质,不要惑于表象。本案癞疮,虽属外科疡证,但并非所有疮疡都是风火热毒而治以苦寒泻火,凉血消肿,须知病之所发是内外合因的结果。外感六淫、七情牵引、跌仆金刃等为外在诱因,脏腑功能、气血阴阳是内因,疾病是外因作用于内因而产生的,辨证论治须两者兼顾,而重点在后者。首先,病证的实质是机体自身的气血阴阳失调和脏腑功能失常,这是辨证的主体,论治的对象;其次,“外邪之感,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伤寒溯源集》)”。中医学对病因,尤其是外感六淫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审证求因,即从证候表现逆推病因,再类比归纳总结而得;最后,不论是祛邪,还是扶正,方药是通过调理以至恢复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病目的,中医学也有针对特定病原施用的专病专方,乃是辨证论治的有益补充,但不是中医学的主体,故辨证论治之“证”应着重从机体本身的病理改变去认识。

近代医家祝味菊说:“病原仅为刺激之诱因,病变之顺逆,预后之吉凶,体力实左右之,此病原繁多,本体唯一之义也。”(《伤寒质难》,下同)他比喻:“六淫造病,有如媒妁然,及其既婚,媒者休矣。”而辨证论治的原理和优势在于“病原之发现,随时代而变迁,人体之自然疗能,历万古而不易。”具体做法则曰:“邪正相搏,吾人审察其进退消长之趋势,而予匡扶之道,此协助自然之疗法也。”祝氏“本体疗法”并非偏废病因学说,旨在强调辨证论治的着眼点和下手处,这与中医学治人以治病的思想是一致的。以本案观之,产后气血亏虚,表气不充,卫外不固是内因,风日不蔽是外因,风性善行数变,内外相合,形成体表气血逆乱,郁热不宣的病机。

谈氏此案,虽言治风,实质却是升散通络,开郁透热,所以,要做到圆机活法,平中见奇,除准确把握病证实质外,另一方面要灵活理解方药的真实含义,不可泥于主治范围,应从其根本属性上探求方义实质。

人参败毒散为钱乙所创,见录于《太平圣惠和剂局方》:柴胡(去苗)(烂)、(去芦)、(去皮)、(去、甘草桔梗、人参川芎、茯苓枳壳瓤,麸炒)、(去苗,洗)、(去苗)、(去苗),前胡羌活独活主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风痰头痛,呕哕寒热。

方中柴胡、前胡、羌活、独活、川芎等辛散发表,桔梗、枳壳宣肺理气,茯苓化湿,人参补虚,鼓邪从汗而解,以益气解表理解该方未尝不可,但羌活、独活等辛散药却不仅囿于解表一途,从其药味属性来认识则更接近本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张志聪注曰:“辛走气而性散。”故知味辛的药物具有走窜发散、疏通气血的特质,解表只是其衍生之一用,所谓解表无非是利用风药(即辛散宣透走表的药物)“走气而性散”的功效,调节体表气血津液,恢复表气卫外功能,明乎此理,则风药之用法广矣,发表、散结、解郁、胜湿、举陷、活血、行气、通阳等均可变通运用。李东垣升阳散火汤意在火郁发之,齐集升麻、葛根、羌活、独活、柴胡等升散药,便是在一个“发”字上用力。清代喻嘉言更以人参败毒散逆流挽舟,为世人称道。近代温病学家赵绍琴先生善用风药,颇多心得,他举荆芥广论风药:“荆芥既能疏风,又能胜湿,既入气分宣郁,又入血分通络,故为治疗隐疹必用之品。古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所谓血行非指纯用血分药,乃令血行流通之意耳。风药自可通络宣郁行滞,故不可缺也。”又云:“疮疡之为病全是气血壅滞,热郁不散,结聚成毒,轻则为痈肿,甚则为疔毒,推究其病机,一言以蔽之曰,结郁为病也,若郁开结散,则何毒之生?”(《赵绍琴临床经验辑要》)则谈氏主选人参败毒散,其理可明也。方后所加,金银花乃为郁热而设,又是疮家圣药。天麻息风解痉,化痰定惊,《名医别录》谓其“消痈肿”,于本证不无裨益,不唯如此,本证以风邪为诱因,以致气血逆乱,《庄子·齐物论》云:“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不论内外,风的实质是气机疾速流动,只是成因不同,治法有别,外风宜散,与羌活、独活等辛散风药相比,则天麻用在此处隐然有内风宜息之意,以绝内外相引。泄 泻

一富家妇年三十三岁,患泄泻,服药无効。询其故,饮食太过不能尅化,此为脾家久受虚湿所致。用艾火灸五穴,其泻渐止,又服和出《摘玄方》。胃白术丸一穴 一穴一穴二穴

上脘中脘 下脘 天枢二穴 二穴一穴二穴

至八月复灸 膏盲脾腧 大权 三里 遂获全愈。

白话译:

有一名富贵人家的妇女,三十三岁,患了泄泻,曾服用过不少药物都没有效果。我仔细询问她之后,考虑她的病因是因为饮食太过,脾胃不能运化,这是脾胃久虚又受到湿邪侵袭所引起的。于是我用艾火为她灸了五处穴位,患者的泄泻就渐渐停止了,然后再接着给她服用《摘玄方》中和胃白术丸。我所选择的五处穴位包括上脘穴一处、中脘穴一处、下脘穴一处、天枢穴左右两处。到八月的时候再灸膏肓穴左右两处、脾腧穴左右两处、大权穴一处、足三里穴左右两处,病人就完全痊愈了。

评按:

本案病机为脾虚夹湿,饮食太过,不能运化所致泄泻。《黄帝内经》云:“湿盛则濡泄。”患者脾虚而土不制水,湿盛则濡泄。谈氏治法先以艾火灸上脘、中脘、下脘、天枢诸穴,再服和胃白术丸,泄泻渐止。是法为温脾除湿之法。后再灸膏肓、脾腧、大权、足三里等穴,恢复脾胃元气,故获痊愈。

上脘、中脘、下脘为任脉经穴。

上脘在巨阙下一寸,脐上五寸,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属胃而络脾,能主腹中雷鸣,饮食不化,霍乱呕吐下利,腹痛,反胃呕吐,食不下,腹胀气满等症。

中脘在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主饮食不进,反胃,赤白泄痢,腹痛泄泻,霍乱,泻出不知,饮食不化等症。

下脘在中脘下两寸,脐上两寸,古人认为下脘穴当胃下口与小肠上口,水谷于是入焉,主腹坚硬,胃胀,羸瘦,腹痛,六腑气寒,水谷不转化,不嗜食,反胃等症。

天枢为足阳明胃经穴位,夹脐中两旁各两寸陷下处,主泄泻,赤白痢,水痢不止,饮食不下,水肿腹胀肠鸣,久积冷气,烦满呕吐,霍乱,冬月感寒泄利,腹胀气喘等症。

以上几处穴位均可调理脾胃,以艾灸之,有温脾之功。

泄泻为临证常见病证。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说:“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故曰湿多成五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之而为病。”可见泄泻与脾虚湿盛之间的密切关系。李中梓还将治疗泄泻的方法概括为著名的“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九法。其中,淡渗“使湿从小便而去,如农人治涝,导其下流,虽处卑监,不忧巨浸。经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燥脾温补脾土,“土德无惭,水邪不滥,故泻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仓廪得职,水谷善分,虚而不培,湿淫转甚。经云虚者补之是也。”淡渗、燥脾两法与谈允贤此案治法一致,可与参看。下面兹举笔者临床治疗泄泻医案一则以互证,供读者参考。

2002年9月,笔者在四川省德昌县热河乡卫生院下乡,9月底到11月时,遇当地小儿秋泻(病毒性肠炎)流行,西医抗病毒、抗炎、促消化、蒙脱石散止泻等治疗无效,大多只能予以补液维持。周边棉花村、田村、联合村、田湾村、青山村,甚至附近乡镇,病儿越来越多,都以腹泻清水或伴腹痛、呕吐、发热为主要症状。

笔者门诊所收治第一例患儿,察其指纹淡,考虑脾虚湿盛泄,处以胃苓汤加味淡渗利湿止泻,但却无效。第二例为联合村松林坪患儿,两岁多,泄泻两天,笔者仍考虑脾虚泄泻,改方七味白术散。患儿服药后,当日白天病情缓了一缓,泄泻减轻,但后半夜家属又来敲门,诉患儿哭闹不止,腹痛泻下数次。笔者无法,只得予西医补液维持。后家属带患儿乡下、县城四处求治,中西医各种方法用遍,甚至用石榴皮煎汤,泄泻近一个月也不见好。

后秋泻患儿又来好几例,用过中医、西医好几种方法治疗皆无效,所处又为乡下,家属不可能有耐心每天带患儿补液。笔者甚为苦恼。所幸当时下乡,随身带有几部便于携带的中医古籍作为参考,如《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万病回春》《医宗必读》《医灯续焰》《本经逢原》等几部。是晚下门诊之后,于窗前点上台灯挑灯夜读,向古人请教疑难。读至《医宗必读》,一行字忽映入眼帘,“鹜泄,中寒,糟粕不化,色如鸭粪,澄澈清冷,小便清白,附子理中汤”,一时豁然开朗,如醍醐灌顶。

翌日,开门迎诊,当天第一位为热河乡集镇附近棉花村患儿,一岁半,患泄泻数日,间断哭闹。笔者问家属,患儿腹泻大便是不是就像鸭子屎,水是水,渣是渣,也没有什么热气(澄澈清冷)呢?家属回答称是。笔者还亲观患儿腹泻物,果如《医宗必读》所言。遂处以附子理中汤加减:制附片(先煎半小时)6g,干姜8g,肉桂4g,红参8g,炒白术8g,茯苓10g,丁香4g,葛根8g,白蔻6g,炙甘草4g。疗效出奇,患儿一剂即愈。后笔者全以此方加减,两个月间治疗近百例秋泻患儿,都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说:“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本病便符合此段经文旨义。笔者先予胃苓汤、七味白术散,因一重于湿,一重于脾虚,而未顾及于寒,因此未收寸功。当时为深秋渐浓,秋气肃杀,伤及小儿脾胃阳气,而为秋泻,故附子理中汤加味而效。

谈允贤治疗予艾灸上脘、中脘、下脘、天枢,再服和胃白术丸,不啻一剂附子理中汤,后予灸膏肓、脾腧、大权、足三里等穴,亦行温补之法,复脾胃阳气,甚为巧妙。

笔者在四川省德昌县中医院工作时,曾于一次工作之余,寻幽访奇,带几名实习生到县城郊外名胜凤凰嘴道观仓圣宫郊游,与观中道长相谈甚欢,道长曾传余一治疗腹泻的药方,即用米汤煮车前子饮用。此方虽然看似简单,但却紧扣脾虚湿盛病机,方中以米汤养胃滋脾,以车前子渗湿利湿,用于脾虚湿盛的泄泻,当有一定效果,盖道医之法,兹录于此,供读者参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