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心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21:12:25

点击下载

作者:(清)沈善谦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喉科心法

喉科心法试读:

校注说明

《喉科心法》二卷,清·沈善谦撰。沈善谦,字达三,号吉斋,浙江桐乡人。出身于医学世家,好施药,并将其平生经验所得汇集成书,流传后世。沈氏所著,除 《喉科心法》外,目前所知存世者尚有 《经验方》二卷。

经版本调研,确认是书初印于光绪三十年 (1904),其后以该本为底本,有民国八年 (1919)武林许氏刻本、民国十五年(1926)李定魁石印本,各版本之间无明显差异,均为二卷。《喉科心法》所论侧重于临床实践,无论是上卷论说,还是下卷临床应用汤丸吹散并制药药表,均为作者平时临床经验所得,基本无泛泛而谈的空言。该书是沈善谦鉴于先前喉科的有关论著编写不详或不当精心整理而成。

本次整理以民国八年武林许氏刻本为底本,以光绪三十年石印本、民国十五年李定魁石印本 (以下简称“李定魁石印本”)为校本。具体校注方法说明如下:

1.采用简体字横排,用新式标点符号对原书进行标点,繁体字、异体字、俗字、古字,一并径改,不出校注。

2.凡底本中因写刻致误的明显错别字,予以径改,不出校。

3.书中同一个字多次校改者,在首见处出校记。

4.书中“右”“左”表示前后文者,径改为“上”“下”。

5.底本与校本有异,文义均通者,不予改动,不出校;校本义胜者,出校说明。

6.原书卷首有“浙西桐乡沈善谦吉斋氏撰”“白喉发明正误”,文首有“桐乡沈善谦吉斋氏述”字样,今一并删去。

7.底本目录与正文不尽一致,据正文实际内容调整目录。

例言

——古今方书各有专门,惟喉科独缺,历来附载他书,治论各异,难一趋向。近来喉症甚行,歧途之误不一,恻然心动,敢将平时之心得治验,撰成 《喉科心法》两卷。予非好辨,实为济世起见,阅者谅之。

——是编不讲体裁,不尚深奥,但求明白晓畅,一览无遗,取白香山题词“老妪都解”之意。

——是编分为两卷,上卷论说,下卷应用汤丸吹散并制药药表,俾翻阅者一目了然。

——是编专为补偏救弊而设,由博返约,即素未知医之人,得此一篇,案图索骥,亦无舛误。

——妇科、儿科本可不必另论,以兼症治法大有不同,若不详论,恐胸无成竹,互相推卸,医愈多而方愈乱,因之误事者比比。予故不嫌其烦,特为标而出之。

——科内所载各药均有利无弊、中正和平之品,即有一二猛药,亦必屡经试验,方敢列入。吾辈以济世为心,岂肯以猛药害人,所谓有病则病当之,阅者勿疑。

——唇疔、骨槽风本不应载入科内,以唇疔与唇风相似,骨槽风与牙痈相似,症似而治异,不得不载明治法,俾临症有所区别。

——煎方首尾只定两汤,一曰乾方,一曰坤方。以喉症为温邪,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成于天,考脏腑肺经,又通天气,易卦以乾为天,且客气都令化火,故邪在肺经欲轻透者,统以乾方治之。忧思哀恐怒,五气皆统以地,考脏腑脾胃通地气,易卦以坤为地,且万物得土乃生,故邪在脾胃兼培养者,统以坤方治之。

——喉科为形体之病,必用吹药,庶望药到病除。科内所列各方秘传居多,均系屡用屡验之方,惟各药最宜拣选道地配合,若药品不真,恐难速效耳。

——咽喉地位甚狭,不宜轻用刀针,以吹药为上策。手法原为迅速之症而设,药力所不及者偶用之。

——古有针灸以治咽喉各症,然经络穴道取之非易,偶一不慎,贻误实深。且行针手法有摄、退、搓、捻、留、摇、拔之分,稍不留意,上下失序,补泻紊乱,非但无益,适足害之。今酌定有利无弊数穴绘图便查,以辅药力不足。

—— 《白喉忌表》一书,句句名言,实系探本穷源之论,惜编未得当,特为辨正数言,附刊以俟参考。

——是书大旨已备,然一人之识见恐有未周,虽付劂剞,时虞一失,但愿同志诸君如有心得见教,尤为盼甚。

卷上

四诊七方十剂论

《内经》诊病有望闻问切之分,制方有七方十剂之别。望者,望其气色;闻者,闻其声音;问者,问其病状;切者,切其脉象。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是也;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湿、燥、润是也。考脏位有高下,腑气有远近,病证有表里,用药有轻重,如心肺为近,肝肾为远,脾胃居中之类。大旨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肾服一也。然病有变态,不得不借方药以制之。主病在乎方,制方在乎人。古人制方,以气味为主。寒热温凉,四气生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于地。以有形为味,无形为气。气为阳,味为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亦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各随脏腑之病,以定七方十剂,条分缕晰,无余蕴矣。而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不禁为之慨然。查喉科一症,系属形体之病。视疮形,察颜色,是为要图,与方脉视诊有间。兹将平时心得,定立临证用药大纲,以免歧途之误,其名曰因、切、形、色四字,轻透、箍降、镇润、养阴八字,为临证立方之准绳。非敢别开生面,好为前人规诤,实因济世起见,不揣鄙陋,为述如下,识者谅之。

临证四字秘诀

因 因者,病之三因也。看病必先细察由何因而至,或内因或外因,或不内外因。源流既明,认症既确,施治自然中的。

切 切者,诊脉也。既知三因由来,亦须再切脉象,以定寒热虚实,是否症脉相合。如喉症脉应洪大,而反沉细,非毒闭经络,即正虚不能敌邪,切时最宜留意。

形 形者,疮形也。疮形有顺逆之分,治法有轻重之别。患在关内者逆,患在关外者顺。形势散漫者逆,形势收束者顺。

色 色者,疮上之颜色也。肿喉溃喉,均须察色以定顺逆。初肿红色,渐见紫色,暨见黄腐,由黄成白,由白成灰,由灰成黑。见红紫色黄腐者顺,白腐上罩灰黑腐者逆。

立方八字秘诀

轻透 轻者,轻清之谓;透者,透达之谓。初起红肿疼痛,邪在表分,必用轻透之品,托邪外出,千万不用表散。偶一误用,必至纷窜他经而成不治,慎之。

箍降 箍者,箍其毒勿使涣散;降者,降其痰勿使上壅。邪在胃腑,宜导其归路,预防急则生变。

镇润 镇者,镇其邪,勿使上僭,镇定之谓;润者,润其燥,存斯津液,润下之谓。贼邪在里,必用镇润之法,关闸自会通畅。釜底抽薪,最为稳妥。

养阴 养者,培养之谓,如邪盛正虚,必兼培元,俾邪得外达,不致内陷。阴者,营血之谓,凡喉患,温邪居多,温去则燥自生,故宜育阴以滋其燥。

喉风命名论

考古称喉症,总其名曰喉风,何也?易卦以巽为风,风推百病之长。又曰: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风能散物,火能消物,若风火两煽,为患愈甚,变端愈速。昔贤所谓走马看喉者,亦以病必兼风夹火,外风与内火互凝,故风得火炎而风愈盛,火得风煽而火愈炽。于是积湿浊痰,得相火以熏蒸之,风木以鼓荡之,陡然沸腾,阻其脉络,蒙其清窍,结肿成胀,胀甚则闭,呼吸不得出入,汤水不能吞咽,甚有不及治者。究其喉症致病之源,实由风温疫疠,客邪郁久,化火而成。其所以暴肿暴闭者,皆风之为患也。是古之所以称风者,有深意在。后人往往因风字而谬用表散之剂,不胜枚举,实由读其书者,未能贯通古训,探本穷源之误。不知病由温邪,忌用表散,河间论之已详。果能审症真确,自无误治之理。

咽喉致病源流三因论

人身一小天地,四海五洲,险要俱备焉。夫病犹贼也,药犹兵也,不得已而用之。用之之法,必审其利害,察其虚实,然后节节进攻,剿抚兼施,未有不收功于指顾间者。考咽喉为人身之险要,性命之关键,若不度其三因源流,一概施治,其不偾事者几希矣。致病之因,或值阳明司天,燥化当令,或跋涉于风日之中,时近火燥之畔,或受四时八节之贼风,或触叠嶂层峦之疠气。口鼻吸授,肺胃当其冲,外因也。七情不节,六欲无度,神伤血耗,龙雷亢炽,或病后阴伤太过,太阴阳明津液不克上供,内因也。食味辛热过多,调理频投温补以及金石,专家谬称真火可补,而不知相火旺,阴愈不能涵,变端百出,不内外因也。明此三因源流而虚实分,虚实分则自无毫厘千里之差矣。

咽喉内应脏腑分经论

夫咽喉者,肺胃之门户,出纳之机关,同出而异源也。咽属胃居左,主纳食通利水谷;喉属肺居右,主纳气呼吸氤氲。五脏六腑之否泰,均根乎肺胃二经。以胃为水谷气血之海,饮食精华,入胃蒸变,清者为津液,重者为赤汁,上输于脾,由肺宣布百脉,滋润五脏。相传治节无差,清浊司化合度,反是则害,有难于胜言者。至于分经,亦宜详考。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脉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三焦脉也。二经并络于喉,兼之风火内寓,起伏无定,易于为患。不然,十二经脉络,惟足太阳别下项,其余皆凑咽喉,岂不致病?独指一阴一阳结者,何也?盖以君相二火温煦周身,流行不息,适值外邪,则与恒有之火互结,遂至络脉胀闭,是喉痹主一阴一阳结者,明矣。不然,五脏六腑皆能受病,岂独肺胃为然?以肺胃位居最高,易当其冲也。

十二经名目表里脏腑表

上线钩合,即是两相表里,如肺大肠是,余此类推。

十二经气血盛衰表

手太阴肺 多气少血 足太阴脾 多气少血

手阳明大肠 多气多血 足阳明胃 多气多血

手少阴心 多气少血 足少阴肾 多气少血

手太阳小肠 多血少气 足太阳膀胱 多血少气

手厥阴心包 多血少气 足厥阴肝 多血少气

手少阳三焦 多气少血 足少阳胆 多气少血

大旨多则宜破,少则宜养,如兼相火,宜即清之。

脉法节要附图

人身之血脉,如天之日月,地之沟渠,循环胜复,流行不息。五脏润而六腑滋,则体安身泰矣。偶有一脏一腑,或犯七情,或中六淫,虚实寒热,必流露于三指之间。然其理甚微,若不细心考究,终属茫然。古人所以切脉备四诊之末,原为郑重再三而设。大凡诊病,先视其气色,继闻其声音,再问其症象,然后合之脉象无误,而用药立方,则响应如捷。惟脉法名目繁多,且相似者亦复不少,并于喉症中无关碍者颇多,今将择要数端如下。脉 表

浮脉 阳也,属风属热。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沉脉 阴也,属寒属积。重手按之,筋骨乃得。

迟脉 阴也,属寒属虚。一息三至,去来极慢。

数脉 阳也,属热属火。一息六至。

滑脉 阳中阴,属痰热食滞。往来流利,如珠应指。

涩脉 阴也,属虚血凝。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

长脉 阳也,属气血二和。不大不小,迢迢自若。

洪脉 阳也,属诸热,火旺阴虚。应指极大,来盛去衰。

弦脉 阳中阴,属肝风诸积。端直以长,如张弓弦。

芤脉 阳中阴,属血虚有瘀。浮大而软,按之中空两边实。

散脉 阴也,属气血散乱。大而散,有表无里。

伏脉 阴也,属虚寒,或热闭,或积痰。重按之,骨如有若无。

代脉 阴也,属气血两虚。动而歇止,不能自还。

紧脉 阳也,属风热痰,主诸痛。往来有力,左右弹人手。

虚脉 阴也,属气血两虚。迟大而软,按之豁然空。

实脉 阳也,属诸热喉风。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应指铿铿然。

按诊脉统于一呼一吸,四至为平,三至为迟不及,五至为数有余。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细缓虚寒,细数虚热。凡咽喉各症,脉沉实,烂而不肿者,火毒也;右寸洪紧或浮者,肺风热痰也;右关浮数者,胃火也;左关浮数者,肝热也;左寸浮洪者,君火也;右寸沉迟者,风寒内伏也;沉数者,伏热也;右尺洪大者,三焦火旺也;左尺洪而有力者,肾经虚火或毒火也。此皆举其大旨而言,余均按图索骥,自无舛误。四时平脉

春三月风木当令,脉象宜弦。夏三月火土当令,脉象宜钩钩即洪也。秋三月燥金当令,脉象宜毛毛即浮也。冬三月寒水当令,脉象宜石石即沉也。脏腑平脉

心脉宜浮散,表里同。肝脉沉弦而长,表里同。脾脉缓而不涩,表里同。肺脉浮而短,表里同。肾脉沉而有力,表里同女子宜大。命门滑而和缓,表里同。寸关尺内应脏腑图

脉定寸关尺,以应上中下三焦,分五脏六腑部位。左属血为阴,右属气为阳。左寸为上焦,心小肠居之,膻中附焉,即心包络也,小肠本应列入尺部,以心为表里,故居上也。左关为中焦,肝胆居之。左尺为下焦,肾膀胱居之。右寸为上焦,肺大肠居之,胸中附焉,大肠亦应列入尺部,以肺为表里,故居上也。右关为中焦,脾胃居之。右尺为下焦,命门三焦居之。诀所谓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是也。按大小肠病,诊寸部不明,再切尺部,以察病象。考大肠为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精华上供,糟粕下注,由直肠而为便。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津液上承,水气下泄,渗膀胱而为溲。又居下焦,与肾相连,今附诊于两尺,亦取以类相从也。至于九道图,以八脉应三部,分为九道。八脉者,冲任督带,二维二跷,其理甚微,姑付阙如。若方脉,若女科,则宜考究也。寸关尺脉图

论脉之法,以掌后高骨为关,分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前为寸口,尺后为尺泽。脏腑阴阳,均大聚于三部。古人诊于周身动脉,究不若三部之显,后遂改诊寸关尺。舌苔辨虚实寒热论

考舌乃心之苗,为声音之机,为司味之器,生于心而根于肾,并统于胃。大旨亦分五脏,舌尖属心,舌根属肾,左边属肝,右边属脾,中央属胃。是以遇有病证,虚实寒热,悉露于舌,较之脉理,尤觉浅显,足补诊脉之不及。视颜色之浓淡,观五脏受邪之寒热,察苔生之厚薄,验六淫外感之轻重。舌苔薄白者,初受风寒,尚在卫分,即表也。苔白而干燥者,胃液伤也。苔白而干薄者,肺津伤也。苔白而底绛者,湿遏伏热也。苔白黏腻,口甜,浊涎频唾者,脾经湿热气滞也。苔白如碱而满布者,胃中宿滞夹浊也。苔白如粉而滑,四边紫绛者,温疫邪入暮原,未归胃腑也;邪欲内陷,极恶之症,边不紫绛者非也。

舌苔黄者,感邪化热,渐入里也。苔黄而浊者,胃热脾湿也。苔黄薄而干者,邪渐去而津液损也。苔黄浊光滑,刮之而全无者,系无形湿热,中虚失运也。苔黄灰,或如沉香色或焦黑色,中有断纹者,热灼阴伤,腑阳不通也。

舌苔绛者,热入营分也。舌绛带微白淡黄者,气分余邪未尽也。舌鲜红者,邪入心包,阴液伤也。舌绛而中心干者,心火胃热,灼伤津液也。舌绛色,望之似干,扪之有津润者,湿热熏蒸成痰,内蒙心包欲闭,非虚症也。舌绛色生芒刺者,上焦热极也。舌绛色,上罩黏腻薄苔者,兼夹秽浊之气也。舌绛而干但在中心者,胃热心营受灼也。舌绛色在尖,君火上炎无制也。舌绛色,或有黄白点,或有大红点者,黄白点属生疳,大红点属热毒犯心也。舌绛色,欲呻抵齿难出者,痰阻舌根,夹内风也。舌满绛色,上有粉白细点松碎者,俗名雪花苔,如初下之雪花。然热灼阴伤,化源将竭,若虚痨症至此,百无一治也。

舌紫色者,热邪由营入于血分也。舌紫而不干者,胸膈间必有积血,热瘀互滞也。舌紫色而肿大者,酒醴热毒冲心也。舌紫色而干黯,或黑而枯者,肝肾色泛,真阴干涸也。凡起病不论何色,舌即干燥,神不昏迷,津液已伤,救阴为先。若神识昏迷,热邪内陷,透邪为要。黄白而黏腻者,必佐以芳香逐秽。紫黯而黑枯者,必加以咸寒滋水。大旨如此,辨舌秘钥,尽于斯言矣。立方宜分表里说

药分阴阳,方有奇偶,以应病之表里虚实也。初起身发寒热,寒多属表,热甚属里。鼻塞流涕,或咳或痰,表也;便坚胸闷,恶亮口渴,里也。在表当汗,在里当下。然温邪表剂,非伤寒症中温散可比,系辛凉轻清,以透热邪,如羚羊角、薄荷、钩藤、秦艽之流。夹湿如芦根、滑石之流,夹浊邪如广郁金、石菖蒲、建兰花叶之流。痰甚兼风,如僵蚕、天竺黄、竹沥之流。老痰,如海藻、昆布、海蜇之流。便结,重则金汁、瓜硝,轻则全瓜蒌、丝瓜络、梨汁、甜杏仁汁之流,老年体寒,或以人中黄代金汁。若温邪在气营之间,即宜外达,免使内陷。轻透风热,如犀角、羚羊、玄参、竹叶之流。兼湿邪者,各种花露、芦根、滑石之流。已入血分,须兼凉血散血,如丹皮、鲜生地、赤芍、郁金之流。胃热盛者,石膏、知母,轻则鲜石斛、银花、蔗浆之流。阴伤则干生地、麦冬、天冬、霍石斛、西洋参、白芍之流。又有舌紫黯而干枯者,阿胶、人参亦可用之。惟咽喉见此症者,系温表劫津之误,以致肝肾色泛,极为难治,坏者居多。姑存治法,以望万一。特将各药爰定乾坤两方,审症先后服之,百战百胜,一无流弊。诚补古人未发之奥妙,探本穷源之简易方也。切忌温散表药论

夫喉症者,温病也。温有风温、湿温之分,大旨以初起咳嗽为风温,不嗽发热为湿温。温为阳邪,首先袭表,手太阴肺当其冲,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若不辨病之源流,概以辛温表药投之,如麻黄桂枝汤之类,则祸不旋踵者几希矣。考古人治病,立论然后立方,一方治一病,岂容紊乱。今人遇病,辄以伤寒目之,往往投剂至津枯液涸而后已。不知伤寒一症,仲圣定麻黄桂枝两汤,原为即病伤寒而设,不即病之伤寒,仲圣亦作温治。后之读其书而不深究其理,以为风邪寒邪,辛温汗散自愈,即有不然,亦必用温散之药。要知邪留日久,六气多令化火,以火济火,有不燎原者乎?至河间详论温邪治法,与伤寒迥别。伤寒必究六经,温邪须分三焦,制三石饮以上下分消,勿使邪蒙,勿伤津液,足为治温邪之祖方。迨喻氏西昌,复论 《秋燥》一篇,风温、湿温,邪去皆令燥生,明矣。所制清燥救肺汤,别开生面,实补河间之不足。唐时用甘凉濡润,亦预防风去燥生也。历考古今辨论温邪,无表散之方,有分消之义。可见上中两焦之邪,如雾如沤,一经表散,必致旁窜他经。绵绵郁郁,如城狐社鼠之盘踞,不能复聚,而透出皮毛,则必内陷,可不慎欤?胎前产后治法不同论

谚云:胎前一团火,产后一团水。以胚胎成后,气血隧道,不能如前流利,气有余,便是火也。胞胎分娩,营卫脉络,因瘀去而虚空,血不足,便是寒也。丹溪胎前用药有三禁:一禁汗,防其亡阳;二禁下,虑其亡阴;三禁利小便,防伤津液。治法则以清热养血为主,气不上逆,即所以安其胎元。合之喉症,尚不至大相径庭。如胎前患喉,将乾方减去香犀角、飞滑石,赤芍换白芍,服之。如胎动不安,加入安胎各药。如热伤胎元漏胎者,加白苎根、麦冬,甚则加阿胶。如胎举胎胀者,加紫苏酒、炒黄芩、大腹皮、枳壳之类。如胎死腹中,即宜下之,加白净朴硝、真琥珀、柞树枝之类,或芎归汤间服之。辨别最宜留意,产后所谓寒者,非真寒,乃虚寒也。初产瘀未净,仍可用乾方,加入琥珀、赤芍、桃仁、益母草之类。若血晕恶露少,面唇色赤,瘀也,实也,仍用前药。恶露多,面唇白,血虚脱也,兼服独参汤或清魂散。二者虽分虚实,俱宜先用醋饯法。即用炭火一盆,置病人头间,不可过近,以防其火气,用好醋频频泼之,俾吸其气。或用醋一碗,将烙铁烧红浸入,置病人鼻间,时时熏之。醒后勿用,至要。血晕由血去肝旺,内风暴举所致,得醋味之酸,以伐其木气也。胎前产后病证最多,另有专门,亦难尽述,此不过略举要者数端,俾临证时有所把握耳。辨子母存亡歌

面青舌赤汗如油,子可保全母不留。

若现舌青与面赤,母存子必赴西游。

再将子母俱伤考,面舌皆青口沫流。

欲知元理机关巧,时向区区歌括求。

妊娠临蓐,或横生逆产,或坐草太早,或误于稳婆,以致气血两竭,胞水沥干而坏事者,或病久伤及胎元,均宜细心辨别。若胎死即宜下之,以保产妇。若现子母俱伤之候,不必用药,免受怨谤。辨别母子存亡之候,当以孕妇面舌颜色观之,如面青舌赤,子存母伤;舌青面赤,母存子伤;面舌皆青,口角流涎,母子俱伤是也。胎死腹中歌

腹中子死最堪忧,急下顽胎莫缓筹。

面赤舌青肚腹胀,按之冰冷即推求。

口中秽气氤氲出,寒热分明虑要周。

更看卫营虚与实,投方应病速如邮。

此两歌均指病久而言,若初病即见此等形色者,必须细诘病家,方不致误。舌色尤宜留意,须询曾否吃过他物,刮之能去否,切勿见舌青骤指胎死而妄用下药,慎之。盖堕胎而气血必虚,邪乘虚陷,最易偾事。若平时体弱者,多因之不起,即壮实者,亦因而迁延。予曾目击,故特标而出之。看治幼孩变通论

儿科古称哑科,施治最难。惟有先望面部部位气色,暨察虎口三关纹色,再与病证合而治之,庶无错误。面部额属心,赤色火也;鼻属脾,黄色土也;左颧属肝,青色木也;右颧属肺,白色金也;颏属肾,黑色水也。五色应五脏,均要鲜明不晦。赤主火热,黄主伤食有积,青主惊风,白主虚寒,黑主中恶诸痛,此指统观面部而言。再分部以应病证,太阳青主惊风,青色连耳者凶。天庭青晦主惊风,红色内热,黑色凶。风池青色主惊风,紫色吐逆。印堂青色,主惊泻慢惊之流,气池在眼下,与风池同。鼻赤主脾热,黑色凶。唇赤主脾热,白主脾寒,慢惊宜防。左腮发赤,主肝火积热;右腮发赤,主肺热痰盛。承浆青色主惊,黄色主吐,黑色主抽搐。其气色以相生为顺,相克为逆。譬如心病赤色,若见青色为顺候,以木能生火也,若见黑色则逆,以水来克火也。肺病白色,若见黄色为顺候,以土能生金也,若见赤色则逆,以火能烁金也。余类推之。至于虎口三关之色,紫主内热,红主伤寒亦化热也,青主惊风,白主疳积,黑主中恶,黄主脾积。其纹未透风关为轻,已透气关为重,直透命关为危候,不治居多。纹形名目繁多,不能尽述。査幼孩患喉,本与常人大同小异,似不必另论。惟幼孩恒生疳疾者颇多,因喉患而引动惊风者亦不少,若不定看法治法,症兼惊风者,必至临时慌张,惊兼疳疾者,必至调理失宜。因述如下,其兼惊风,四肢抽搐而厥者,大便秘结,属痰热,仍用乾方,加鲜石菖蒲一钱,真琥珀四分,朱砂拌茯神六钱,金簪一支约重五钱,擦去油腻同煎,频饮。先用六神丸五粒或十粒,谅儿之大小,定丸数之多寡,化开灌下。若一日数厥者,肝风鸱张,非熄内风不可。即加川蝎尾三条,酒洗,合前药同煎,服之即能定风,否则热深厥深,恐有厥而不返之险。若兼脾滞,方内加炒枳壳六分,炒莱菔子一钱五分。若系中恶,亦服六神丸。如素患疳者,须俟喉症愈后,用芦荟肥儿丸或肥儿丸两方,择而治之。疳愈后,再服参麦茯苓粥调理补之。如喉症方盛,自痢清谷,手足厥冷,此慢惊正脱之候,至此内热内痰均无,喉间即有痰声,亦是虚痰,即停乾方,用保赤扶元汤,煎浓服之。不效,即服理中定风汤,以痢止为度。如服药痢不止,难治。总之,幼孩喉症,兼急惊者,邪盛而内蒙也,兼慢惊者,邪去正欲脱也,均为危候。外治之法,悉同常人,不多述也。面部部位名目图面部内应五脏图

此图专为小孩而设,看面部气色,定脏腑病证,与《内经》所定面部名目稍别。经文天庭为阙,印堂为王宫,准头为名堂。蕃蔽此图未载,蕃即颊也,蔽即耳也。古人不剃须,颐下名目故阙。虎口三关纹图

小孩三四岁以内,脉不应指,虚实难分,定虎口三关脉纹,以察各种病证。看纹形之长短斜正,辨纹色之青黄红白黑紫,何脏何腑何病,一目了然,实为看哑科之犀烛。若在五六岁以外,须兼诊寸关尺脉,其诊法以一指切之,因小孩骨节短小,不能分部也。咽喉各症原委论

咽喉地位最狭,本可不分名目,扼定虚实寒热,循途施治,亦必效如应响。惟不正其名,学者茫无着手。因酌定咽喉各症名目,某症生在某位,若何形象,由何经所发,逐一详细载明,俾阅者一目了然。

帘珠风 一名白缠喉风,生于关内左右。初起红肿,渐成白块白点,腐满如网油挂布喉间,腐上或罩灰黑色。小舌红肿,或起白点,主上盛下虚,浮火夹疫邪而成。

烂喉沙风 生于关内,不分左右,满喉皆烂,兼发癍痧者是。由伤寒或温热之后余毒未尽,脾经积热,上炎肺经而成。

双单乳蛾风 生于咽喉两旁,状如蚕蛾,双轻单重,或红或肿或腐烂,逐渐胀大,必致气闭,由肺胃郁热,感受时邪而成。

白色喉蛾风 生于关内,或左或右,亦不暴肿,但成蛾而不溃。由肝火煎灼,老痰瘀凝聚积而成石蛾风症同。

烂喉风 生于关内,不分左右,满喉皆腐,疼痛妨食。由肝胃热毒结聚,外感时邪而成。

走马喉风 生于关内,或左或右,陡然暴肿,立时气闭,甚至项外皆肿,疼痛妨食。由肝脾郁火积热,风邪外客,引动内伏热气,上蒙清空而成。

锁喉风、缠喉风 生于关内左右,红肿疼痛,甚则气阻不通。由肺失清肃,胃失通调,膏粱煿炙之毒熏蒸肺胃,迭加外袭风邪,蒸热酿痰,上壅咽喉,清浊不得升降而成。

鱼鳞风 生于帝丁之下,左右皆有。初起微肿,渐成白点,日久变成鱼鳞,纳食喉痒作呕恶者难治,其鳞向下者是,切忌刀针。由风热引动心火,肺胃痰热不得下行而成。

单双松子风 生于胃靥之下,左右俱发者为双,一边者为单。与鱼鳞风相似,所别者,其鳞向上。初起红紫如粟米形,逐渐肿大如松子,腐后最怕起鳞,咽物作痒作呕。颇非易治,切忌刀针。左属心火,右属肺热,兼夹风痰而成。

双单咽口风 生于帝丁两边或一边者,关口上腭红肿疼痛,不能吞咽,甚有小舌挤在一偏,或大舌不能转动。由胃经火毒夹风痰而成。

龙口含珠风 生于帝丁两旁,或大舌尽根,或喉关上腭。发一紫血小泡,顷刻肿大,妨碍呼吸,若不急于刺破,咯出紫血,立时不救。由饮食燔炙过多,肺胃毒火上炎而成。

匝舌喉风 生于关内上下两旁近小舌处,微肿,或紫或红,外脸亦漫肿,舌卷,语言不清。由肺肝积毒,风痰内客廉泉而成舌下穴也,主任脉。

喉瘤风 生于关内,或左或右,头大根小,但肿淡红,遇劳则发,遇逸则平。由恼怒伤肝,或多言损气,水不涵木,木火上升,煎灼老痰而成。

喉菌风 生于关内,或左或右,其状如菌,色红,逐渐延大。由肝火夹胃热而成譬如潮热地上,往往生菌,病与物一理也。

喉痈风 生于关内,或左或右,或两边俱生。初起红肿疼痛,根漫顶大,逐渐腐烂成脓。由肺脾积热,上攻而成。

喉癣风 生于关内,不分上下左右俱有。小瘰密布,微痛不甚,吞咽作梗,但红不肿。由少阴肾水不足,君相失涵,上熬肺胃,津液不克上供咽喉而成。

还食风 生于关内左右,并无小瘰,亦不浮肿,或不红或微红,但觉喉间作梗。初起妨碍饮食,日久虽饮汤水,亦觉格格难下,若纳食作呕则难治。由伤寒大汗之后,或湿热沃焦津液而成。

体虚喉风 生于关内左右,或红或淡,或微带紫色,烂癍不作肿,不剧痛者是。由阴虚火旺,或伤寒温热之后津液耗损而成。

落颈喉风 不分左右,其肿痛腐烂,皆在颈内,喉中并不现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