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科技复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02:23:42

点击下载

作者:尹丽华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史前科技复原

史前科技复原试读:

前言

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教育,谁掌握了面向未来的教育,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担当着科技兴国的历史重任。因此,把科技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从小抓起,为培养未来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是势在必行的。

图解科技内容,进行科学普及,对培养广大青少年学习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从而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建设人才打下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的世纪,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并且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点、现代化的战争、通讯传媒事业的日益发达,处处都体现出高科技的威力,同时也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对于科学知识充满了强烈渴求。

对迅猛发展的高新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不仅可以使广大青少年了解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而且可以使我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学好科学知识,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这套丛书,主要包括人体医疗、前沿武器、古代文明、科技历史等内容,知识全面、内容精练、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爱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读物。

失落的利莫里亚文明

利莫里亚是传说还是事实

传说中失落的利莫里亚文明是一个几乎与亚特兰蒂斯相齐名,与之共存并出现更早的远古文明。据考证利莫里亚存在于南太平洋,在北美洲与亚洲、澳洲之间。

传说利莫里亚人能够冶炼高纯度的金属,能够不受距离和障碍物限制进行通讯联系,他们掌握的通讯手段甚至比无线电通讯还要先进。因而人们把这个神秘国家当做人类的起源地然而利莫里亚这个国家是否真实存在呢?

19世纪中期,有些生物学家根据马达加斯加和印度尼西亚的狐猴种群分布情况,认为在这两者之间存在过一个大陆,并且把这个大陆命名为利莫里亚,认为它就是80万年前沉入印度洋底的那个神秘国家。

许多专家学者为这个学说感到欢欣鼓舞,因为他们原本就相信利莫里亚真的存在。然而有些人认为仅靠狐猴种群分布就断定利莫里亚的存在未免太轻率了,按历史发展常识,很难想象几十万年前会出现如此高度文明的国家。寻找利莫里亚存在的证据

科学家列举印度洋群岛大量古代遗迹和民间传说,力证利莫里亚大陆的确存在过。比如柏那贝岛上有一处巨大的遗迹,叫做南玛多尔,它是由98座人工岛及其他建筑物组成。

科学家认为南玛多尔遗迹所表现出的文明和利莫里亚很相近,因为组成南玛多尔的每个小岛均有用玄武岩建造的城壁、正宫、神殿和住宅,岛与岛之间还有运河相连,显示出过去的南玛多尔应是像现在威尼斯一样的水上城市,并且可以想象出当时的南玛多尔很繁荣。

更令人信服的证据还有土亚摩土群岛上与玛雅金字塔极为相似的祭坛、塔普岛上奇妙的石门、迪安尼岛上的石柱、雅布岛上巨大的石币和努克喜巴岛石像等,所有这些都代表着一种古老的文明,而且这些小岛都有着明显的相似点,都有关于大陆沉落的传说。既然与利莫里亚相距不远的小岛都出现了高度发展的文明迹象,因而一大部分科学家执著地相信,利莫里亚确实存在,并且同样有着相当高的文明。若利莫里亚哪里去了

若利莫里亚确实存在,那它为什么会在距今80万年前突然消失了呢?

科学家认为,它可能是被同时袭来的几次大灾难毁灭的。当时降临的灾难可能是覆盖地球大片陆地的冰雪融化了,形成了特大洪水,使得大洪水把陆地冲走了。与此同时,大洪水又带来了大地震。恰巧这时候,又有一颗小行星不偏不倚地撞到利莫里亚上。这一连串致命的打击加在一起就把利莫里亚彻底毁灭了。

1926年,詹姆斯·邱奇尔德,一个住在印度的英国人,在《神奇的穆符号》一书中描述了利莫里亚沉没的情况,尽管文中描述多半可能是出于作者的想象,但仍然引起了后辈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书中如此描述:整个陆块就像海洋里的波浪一般震动翻滚着。继而,像打了个晴天霹雳一样,整个陆块就沉下去了。下沉,下沉,下沉,它沉到了地狱—熔岩中。幸存者来到了没有沉没的岛屿上,没有食物,没有衣服,他们需要为生存而斗争。但是,没有大陆的支持,小岛也很快就消失了。

利莫里亚就这样消失了,沉没到了印度洋底。如果是这样,探险家就可以在印度洋底发现利莫里亚曾存在的蛛丝马迹,然而到目前为止,令人信服的发现屈指可数。是探险家没有发现呢,还是沉没之际,利莫里亚人及时躲了起来?如果是躲起来,又会躲在哪里呢?

20世纪以来,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利莫里亚所在地尽管沉没到印度洋底,但利莫里亚人并没有毁灭,而是存活下来了,目前正居住在沙斯塔山上,而且是山里面的地下隧道。

此种说法令人匪夷所思,难道利莫里亚人是遁地一族,可以生活在地底下。而沙斯塔山是一座死火山,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海拔4316米,呈圆锥形,山顶部终年积雪,有冰川。这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至今无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拓展阅读依据太平洋一些岛屿的传说故事,利莫里亚是在太平洋上类似“伊甸园”的热带岛屿。岛上生活着许多美丽的动物,数千年以前,它带着未解之谜沉入印度洋海底。像亚特兰蒂斯一样,科学家对于利莫里亚是否存在的争论一直未停止过。

沉入海底的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时期

古希腊文明,主要是指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23年间,被称为希腊人的人们“创造”的文明。此前的几个世纪,称为荷马时期,又称“英雄时期”;此后数百年,据说是希腊文明传遍世界、影响世界的时期,故称之为“希腊化”时期。专家们说到古希腊文明,往往包含“希腊化”时期。

希腊人主要生活在爱琴海两岸的诸“半岛”或者岛屿上,分成大大小小若干个独立的“城邦”,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他们没有国家概念,更谈不上国家意识。

这些“城邦”是一个村庄或几个村庄的联合体,人口一般万八千的。大家或农耕或渔猎或商贸,多以农业为主。为了利益,相互间的战争,从来没有间断过。发现浮雕大理石

1954年8月,苏联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首都苏呼米疗养院的一位工作人员,在黑海岸边的浅水口中发现了一块浅灰色带斑点的大理石,长约1.5米,宽0.5米左右,其中一个角己被折断。

这不是一块普通的大理石,而是一块雕刻精美的浮雕。上面的图案是一个年轻妇女端坐在安乐椅中,身边躬身站着一个小男孩和一个手拿小匣的女仆。画面雕刻手法细腻,构图严谨。人物面部沉思的表情带给观看者一种寂静、忧郁的感觉。

科学家发现,这块浮雕与俄罗斯的施洗者约翰大教堂里面珍藏的许多珍贵的希腊墓碑有很多共同特征,无论从人物造型、画面结构以及笔法等都惊人地相似。科学工作者从而推断这是一块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的墓碑。科学家不禁要问:难道在黑海沿岸的苏呼米也有古希腊城池的遗址?发现古罗马城市

经过一番努力,1956年奇迹终于发生了,学者们发现了一座大部分陷于海底的1世纪的古罗马城市。

考古工作者潜入苏呼米湾海底,在那里,一座巨大的雄伟的城市废墟展现在人们面前,海岸与正方形的城市广场是由一条用鹅卵石和石灰砖石铺砌的街道相连接,广场四周还有高大的城墙遗址。

在海底还发现了许多黑漆陶器碎片,数不清的葡萄核,一个大石臼,一个手摇磨的磨盘。而在下一层中则发现有古代双耳瓶、瓦罐、古希腊的尖底大缸以及茶炊等碎片,这些物品上均有“狄奥斯库里亚”的标记。这就是人们寻找多年的罗马和拜占庭的狄奥斯库里亚和谢巴斯托波利斯最灿烂的古希腊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底两座灿烂古城是哪里

远在公元前600年左右,一个名叫狄奥斯库里亚的城市由希腊人在黑海东岸建立起来。当时,这里是希腊人一个巨大的商业中心,极为昌盛,后来在大自然的浩劫中变为一片废墟。

大约公元前6世纪,罗马人又在这里重新建了谢巴斯托波利斯城,以其雄伟的城墙,各种先进的防御设施,堪称黑海边的第一大城。可是令众人感到遗憾的是,从此以后这座城市的历史中断了,史书上再也没有提到过这个城市,直至2000多年后,人们才在海底重新发现了这两座灿烂的文明古城。

随着研究一步步地深入,研究者描绘出了黑海沿岸古城毁灭时的情景。古代一批勇敢的航海家历尽千难万险乘船横越黑海在美丽的海岸定居下来,成为这里最早的移民。他们在这里建造房屋、仓库,还修建了城堡、城墙和高塔,使这里发展成一定规模的城市,发展了自己的文明,并且成为生活在该地区北部及近处各民族的共同贸易中心。

可是他们在建造城市时忽略了脚下土地的稳定性,海水逐渐侵蚀过来,不断冲蚀着土壤,而他们拯救自己的措施也把自己推向大海。城市居民为了阻挡海水的侵蚀,建了护岸墙和其他的一些保护性建筑。

于是水分便渗入地下,下垫层遭到浸湿,土地变得越来越沉重了。膨胀了的土块的重量大大超过暂时维持它们平衡的摩擦力,整个城市的土层开始滑动起来。城市的街区渐渐滑向海内,街道向下塌陷,海水渗入了住宅。陡峭的海岸塌向了海内,住宅、宫殿的石砌山墙倒塌了,城市一步步滑向大海的中心,从此沉睡了两千年。

由于被海岸冲积土层层覆盖着,在沙砾之下还有许多古人创造的灿烂文明还没能重现昔日辉煌。古希腊沉船之谜

在希腊政府的协助下,一批专业潜水员在希腊附近的海底打捞起了一艘沉没的古船。为了保存船上物品的完整,他们的打捞工作一直持续了9个月。这些物品被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精心收藏。考古学家鉴定它们均出自古希腊时期。可就在这批古物里,人们发现了一个鹤立鸡群的东西,那是一个差动齿轮机械装置。让人疑惑的是,它所显示的机械工艺之精良,绝对可以跟现代技艺相媲美。古人制作它做什么用?又是谁制造了它?

开始很多人都难以相信这是古希腊时代的机械装置,他们普遍认为那个时候还不具备这么高的机械制造水平,但还是有一部分人在执著地推测着它在古希腊时代的用途所在。

有人说它是航海时指示方位的仪器,也有人认为它是阿基米德制作出来的一个小型天象仪,它的目的是用来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人们的惊叹之声并未就此停止,古希腊时代的机械水平真有如此高超精致吗?毕竟我们还没能发现其他同时代的机械装置出土,要想承认这个装置是现代机械技艺的鼻祖,看来还需要等待一些时日。拓展阅读公元前2000年前后,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后来文明中心古希腊移至希腊半岛,出现迈锡尼文明。克里特岛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合称爱琴文明,历时约800年,它是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古希腊紧邻地中海和爱琴海,是海洋文明的源头,所以古希腊文明又称海洋文明。

古希腊的克里特文明

考古学家的发现

克里特文明,也译作米诺斯文明或迈诺安文明,是爱琴海地区的古代文明,出现于古希腊。迈锡尼文明之前的青铜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1450年该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

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等来到克里特岛上进行考古发掘,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在岛上发掘出好几座古城的遗址,另外还有大量的文物,证明了克里特王国的存在。

在古都“克诺索斯”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王宫的废墟。它占地约20000平方米,依坡而建,共有3层,还有地下室。宫中大小房屋共几百间,均由迂回曲折的廊道连接。王宫结构之复杂,实为罕见。学者们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米诺斯双斧迷宫,因为在废墟中发现了双斧标志。

考古学家在王宫的墙壁上发现种种题材的壁画,上面绘画的都是些国王和贵族妇女及仆役的形象。这些壁画历经数千载之久,色泽仍然鲜丽如初。在王宫一个仓库里发现了许多一人高的大陶缸,里面装着粮食、橄榄油和酒。在另一些仓库里放着战车和兵器。一间外面包着铅皮的小室贮藏着国王的巨大财富,其中包括无数的宝石、黄金饰物和印章。

在出土的文物中,最有历史价值的是那些数万张刻有文字的泥版,在这些泥版上,古克里特诗人用线形文字记述了国王的档案和重要事件。一块文字泥版上赫然写着:“雅典贡来妇女7人,童子及幼女各一名”,这不禁使人想起关于米诺斯王强迫雅典进贡童男童女的故事。克里特文明的起源

克诺索斯位于克里特岛北部,这里最早的宫殿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兴建,建在新石器时代的居民点内。这个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得以发展,与东地中海沿岸的贸易频繁,与埃及、腓尼基、小亚细亚、西西里、意大利等地有广泛的联系。

在法伊斯托斯、马利阿、扎克罗斯等地也陆续出现了宫殿。克诺索斯的后宫殿毁于地震或战祸,后又重建,而且更加雄伟。这是一个由多座两层以上楼房组成的完美建筑群,有专供举行祭祀的场所。

公元前1500年左右,克诺索斯和法伊斯托斯等地的宫殿同时遭到破坏,有人认为是由于锡拉岛附近的火山爆发。公元前1450年左右,宫殿遭到人为破坏,可能是由于巴尔干半岛希腊人的入侵。从这时起希腊人成了克里特岛的主宰,并逐渐与当地原有居民融合,克里特文明亦随之结束。克里特文明的发展

米诺斯人主要以从事海外贸易为主。他们的文化在约前1700年之前显出高度的组织性,与继后以军事贵族统治为特点的文化相同。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相信迈诺斯人在青铜时期重要的锡交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锡于产自塞浦路斯的铜的合金被用来制造青铜。而随后青铜工具逐渐由性能更优的铁器所取代的过程,似乎迈诺斯文明的衰落相吻合。此外,米若斯还进行番红花的贸易,这是一种产自爱琴地区的自然基因变种产物。很难找到这种贸易的实物证据,不过在圣托里尼有幅著名的壁画“番红花采集者”。克里特文明繁荣时期

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450年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时期,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朝不仅统治克里特岛,还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岛。克里特首都克诺索斯有8万人口,加上海港共在10万人以上。

克诺索斯城的主体是庞大复杂的宫殿建筑群,由于拥有当时最强大的海军,克诺索斯城的宫殿几乎无外患之忧,只是因为没有坚固的围墙和城堡,所以在外观上不像埃及等地的宫殿看起来那样高大宏伟。克里特文明的消失

3000多年前在地中海上曾经盛极一时的克里特文明最后突然神秘消失。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古代文明的蒸发,这一切具体又发生在什么时候,这已经成为困扰考古学界多年的难解之谜。

一段在地下埋藏数千年的橄榄枝有望成为解开这个谜团的钥匙,丹麦科学家曾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毁灭整个克里特文明的可能是1万年来最大规模的火山喷发。

科学家认为,大约3600多年前,锡拉岛上一座火山突然猛烈喷发,其喷出的烟柱上升到高空,火山灰甚至随风飘散到格陵兰岛、中国和北美洲。火山喷发还引发了大海啸,高达12米的巨浪席卷了距离锡拉岛100多千米的克里特岛,摧毁了沿海的港口和渔村。而且,火山灰长期飘浮在空中,造成一种类似核大战之后的“核冬天”效应,造成此后几年农作物连续欠收。克里特文明可能因此遭受了毁灭性打击,迅速走向衰亡。消失时间的确定

克里特文明弗里德里希的另一重要成果在于更加准确地确定了克里特文明消失的时间。此前,一些考古学家通过把克里特岛文物与古埃及新王朝时期文物作比较,间接推断克里特文明灭亡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此次发现的橄榄树枝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加准确地确定火山喷发的时间。

经鉴定,这个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1627年至公元前1600年之间。克里特岛最早始于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前后,受西亚和埃及文明的影响,克里特岛进入了青铜时代。公元前1900年,克里特出现了最初的奴隶主城市国家,主要有克诺索斯、费斯托斯、马利亚、法埃斯特、古尔尼亚、菲拉卡斯特罗和扎克罗等。其中以克诺索斯和法埃斯特最强盛,两者修筑有大道,拥有海港。

至公元前1700年时,一场灾难毁掉了岛上的宫殿,米诺斯人重建了更加富丽堂皇的宫殿,并由克诺索斯统一全岛。根据希腊神话克里特岛有米诺斯王的传说,学者们称克诺索斯的王朝为米诺斯王朝,克里特文明亦名为米诺斯文明。

虽然只是把克里特文明灭亡的时间向前推了100年左右,但其给历史学界带来的影响却不容忽视,西方文明史的起源部分可能要因此改写。

科学家认为,克里特文明与古埃及新王朝有着密切的商业和文化交流,受到古埃及文明的影响。然而,最新确定的时间表却否定了这种看法,因为古埃及新王朝开始于公元前16世纪,而那时克里特文明已经不复存在。拓展阅读克里特岛是爱琴海上最大的岛屿,而克里特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起点,尤以富丽堂皇、结构复杂的宫殿建筑闻名。这样一个强大的文明最终却不明不白地消失了。对此存在多种猜测,有人认为是它被来自小亚细亚的蛮族摧毁,有人认为是与希腊城邦交战的结果,还有人认为可能是遭遇了大地震。

爱琴海的迈锡尼文明

文明的出现

爱琴海文明是希腊及爱琴地区史前文明的总称。它曾被称为“迈锡尼文明”,因为这一文明的存在被海因里希·施里曼对迈锡尼始于1876年的发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然而,后续的发现证明迈锡尼在爱琴文明的早期并不占中心的地位,因而后来更多地使用更为一般的地理名称来命名这个文明。

迈锡尼文明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

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起逐渐形成一些奴隶占有制国家,出现了迈锡尼文明。起源和持续

存在了至少3000多年的爱琴文明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持续的?考古发掘提供了许多证据以回答这一问题。爱琴文明的根可以追溯到漫长的原始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代表为克诺索斯将近6米厚的地层,它包含了石器以及手工制作打磨的器皿的碎片,显示了从底层到顶端持续的技术发展。

这一米诺斯文明层可能比希沙立克的最底层年代更早。它的结束标志为对陶器上白色充填的锯齿状装饰的引进,还发现了以其单色颜料对其主题的复制品。这一阶段的结束后,紧接着的是青铜时代的开端,以及米诺斯文明的第一阶段。

因此,对于分层的仔细观察可以辨认出另外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标志有陶器风格的重要进步。这些阶段占据了整个青铜时代,而后者的终结,标志为铁这一更为先进的材料的引入,也宣告了爱琴时代的落幕。

约前1000年铁在全爱琴范围内获得使用,这种材料或可能是一批北方的入侵者赖以成功的手段,他们在早期定居点的废墟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统治。同时,对于新石器时代之后的9个克诺索斯时期,我们可以贯穿其中观察到一种非常鲜明的、有序而持久的陶瓷艺术的全方位的发展。

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阶段,装饰的组织、形式以及内容逐渐发展。因而直至这2000多年之久的演化末期,原初的影响仍然清晰可辨,这一涓涓细流没有丝毫被打乱的迹象。这个事实可以进一步说明整个文明一直在其基础和本质上沿承着自己的脉络。

虽然在其他艺术种类的遗存中这一论断的例证不够丰富,壁画艺术起码在晚期显示了同样有序的发展而对于宗教,我们至少可以说没有突变的迹象,从统一的自然崇拜通过各个正常的阶段直至晚期发展出拟人神。没有迹象表明有传入的神或宗教理念。

爱琴海文明是土生的文明,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壤,顽强地在整个新石器时代以及青铜时代延续和成长在自己的土地上。然而有少量证据表现出一些变化,例如外来的小型部落的入侵,他们接受了文化上更占优势的被征服者的文明而融入了后者。克诺索斯王宫的多次重建可能提供了可信的证据。

在爱琴海北部地区迈锡尼、梯林斯以及希沙立克的宫殿中所发现的“正殿”布置可能说明它们是晚期的作品,因为没有一个显示出类似克里特的那种独有的设计。拓展阅读现今科学家认为爱琴文明的结束时间较难确定,直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爱琴地区才使用铁来制造武器,可能与古典时期希腊人记忆中的多里安人入侵,即北方民族的入侵相吻合。这场入侵没有立即将爱琴海文明扫除,但最终摧毁了诺索斯的宫殿。

哈梯人的赫梯文明

赫梯文明的基本情况

赫梯文明发源于小亚细亚东部的高原山区,在哈利斯河,今名克泽尔河上游一带。这里的原始居民称为哈梯人,他们既非闪米特人,也与古代其他民族没什么关系。

约公元前2000年代,一支属于印欧人的涅西特人迁入此地,与当地的哈梯人逐渐同化,形成了赫梯人,他们说的赫梯语的主要成分是涅西特语。赫梯国的兴衰

赫梯国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9世纪中叶,初为小国,后以波加科斯为中心形成联盟,渐趋统一。公元前16世纪初,赫梯军队攻陷巴比伦城。公元前16世纪后半叶,赫梯国王铁列平进行了改革,他确立了王位继承法,即长子优先,无长子归次子,无子归女婿,改革使赫梯的王权得到巩固,国势日盛。

公元前15世纪末至公元前13世纪中期,是赫梯最强盛的时期。此间,赫梯人摧毁了由胡里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国,并趁埃及埃赫那吞改革之机,夺取埃及的领地,与埃及争霸。于公元前1283年签订和约,与埃及的争霸,使赫梯元气大伤。

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赫梯被肢解。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所灭。在这片土地上,罗马人曾建立过殖民地,在罗马人之前,希腊与波斯军队曾在此地兵戎相向。经济与社会生活

早期赫梯国家的生产力虽属青铜时代,但赫梯是西亚地区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赫梯的铁兵器曾使埃及等国家胆寒。亚述人的冶铁术就是从赫梯人那里学来的。赫梯王把铁视为专利,不许外传,以至贵如黄金,其价格竟是黄铜的60倍。

赫梯以农业为主,工业除冶金之外,还有陶器制造、纺织等工业部门。商业贸易也算繁荣,与埃及、腓尼基、塞浦路斯、爱琴海诸岛等地都有往来。赫梯的文化

赫梯人的文学主要是神话,包括根据古代苏美尔人的创世和洪水传说改编而成的作品,赫梯的宗教也照搬美索不达米亚的多神崇拜。宗教活动包括占卜、献祭、斋戒和祈祷,而不具备伦理意义。

赫梯以楔形文字记述自己印欧语系的语言,创造了赫梯楔形文。赫梯还另有一套象形文字,用于铭刻和印章,这可能是受哈梯人原始图画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的影响。

赫梯人最突出的文化成就当属法律体系,以《赫梯法典》为代表的赫梯人法律,要比古巴比伦的法律更人道,判处死刑的罪过不多,更没有亚述人法律中那些诸如剥皮、宫刑、钉木桩等酷刑。

赫梯人的艺术才能不十分出色,但他们的雕塑作品新颖生动,尤其是石壁上的浮雕作品。城门和王宫门旁,一般都雕有巨大而生动的石狮。他们的建筑材料多用巨石,明显优于两河流域的土坯。赫梯文明的历史成就不仅仅在于发现和使用了铁,而是在于它充当了两河流域同西亚西部地区文化交流的中介。

赫梯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赫梯文明是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爱琴海地区诸文明之间的主要链环之一。目前史书记载的关于安纳托利亚的历史,几乎都与赫梯人有关。

但是,直至19世纪后半叶,赫梯人的历史虽然在各地的考古发现中得到浮雕、象形文字、契形泥版文书和其他雕刻品的佐证,却仍然难以得到突破,始终不知道它的确切位置。拓展阅读卡迭石战役是公元前1298年春,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率领了3500辆战车和近40000名战士,与赫梯国王穆瓦塔尔争取赫梯在叙利亚的主要基地和军事要塞“泰勒奈比曼德”,而进行的会战。

失踪的哈扎尔文明

哈扎尔国简介

哈扎尔国位于伊季尔河畔,格尔甘河的尽头。河畔居住着众多的部族,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有着坚固城墙的城市里,国王约瑟夫住在一个三角洲地区。

哈扎尔国有3座城市。其中一座是国王约瑟夫诞生的城市,皇后就住在那里。另一座城市里住着犹太人、基督徒和西班牙人,还有国王居住的椭圆形的城堡,这里还住着国王的大臣、仆人,以及大量的平民。哈扎尔降雨量并不充沛,但大地上河流纵横,到处都有泉水,土壤肥沃,物产丰饶,田地、葡萄园、花园随处可见。

以上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哈扎尔人讲述自己国家历史的唯一资料。而这份资料来自哈扎尔国王约瑟夫写给一位名叫哈桑·沙福鲁特的阿拉伯大臣的信。揭秘真相

历史学家们一直怀疑这封信的真实性,直至20世纪人们在开罗发现了收信人哈桑·沙福鲁特写的一封信,这种怀疑才被打消。在信中,哈桑请求拜占庭皇帝给他一艘船,让他前往哈扎尔。当时,拜占庭正与哈扎尔交战。有人从拜占庭首都康士坦丁堡给这位大臣回信说,从康士坦丁堡到哈扎尔王国约有15天的路程,从陆路须经许多国家,并告诉他哈扎尔国王姓约瑟夫。

哈桑接到回信后,很可能给约瑟夫国王去了封信,询问哈扎尔的位置,于是约瑟夫就给哈桑回了封介绍王国方位和情况的短信,而这也便成了研究哈扎尔国唯一确切的可供查考的资料。

此外,俄罗斯、亚美尼亚等民族的文献资料表明,哈扎尔国曾一度是非常活跃的国家,建筑宏伟,城墙坚固,绿树成荫,气候宜人。哈扎尔军事力量强大,有一支庞大的军队,曾入侵亚美尼亚人的领土。格鲁吉亚人说哈扎尔国王未能娶到格鲁吉亚大公的女儿为妻,便用武力摧毁了第比利斯城。

阿拉伯人的编年史说从多瑙河到北乌拉尔的各民族都向哈扎尔进贡,并称它是拜占庭与我国贸易的中转站。俄罗斯人长期和哈扎尔人作战,公元前965年,经过激烈战斗,占领了哈扎尔人的首都伊季尔。随后又从伏尔加三角洲沿里海挥戈南下,直捣哈扎尔王国的谢缅德尔城。哈扎尔帝国的消失

哈扎尔王国没有留下语言文字,也没有留下遗址,那么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它又是怎样消失的呢?

一些学者推测,哈扎尔国是被里海吞没的。7世纪时,哈扎尔国拥有大片肥沃土地,哈扎尔人控制着伏尔加河航道,成为伏尔加三角洲的主人。但从这时起,里海开始冲击海岸。年复一年,它无情地吞没了哈扎尔人的乡村、田地,至19世纪中叶,哈扎尔的城堡终于被里海吞没,许多资料都为哈扎尔的被吞没提供了佐证。

然而这里面仍有许多疑点。哈扎尔是被里海逐渐吞噬的,也就是说,其居民可有充分的迁徙机会,那么,他们迁到了何处?其后代又在哪里?另外,哈扎尔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陆地上总该还有遗址或废墟,但迄今为止人们却未发现一点这方面的线索。

拜占庭编年史曾指出,哈扎尔国的萨凯尔位于顿河边上,处于通往伊季尔的大道上,后来被基辅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摧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