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08:09:28

点击下载

作者:范玲 沙丽艳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科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儿科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试读:

版权页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儿科护理学/范玲,沙丽艳主编.—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ISBN 978-7-117-26262-0

Ⅰ.①儿… Ⅱ.①范…②沙… Ⅲ.①儿科学-护理学-成人高等教育-教材 Ⅳ.①R473.7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16861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儿科护理学第3版主  编:范玲 沙丽艳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9年5月版 本 号:V1.0格  式:mobi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6262-0策划编辑:穆建萍责任编辑:穆建萍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编者

纸质版编者名单

数字负责人 沙丽艳

编  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万峰静 /海南医学院国际护理学院   沈 曲/厦门大学医学院

王颖雯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张先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李智英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范 玲/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杨秀玲 /青岛大学护理学院      林晓云/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肖 倩 /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贺琳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吴心琦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崔 洁 /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沙丽艳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编写秘书 贺琳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数字秘书 刘 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在线课程编者名单

在线课程负责人 沙丽艳

编  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万峰静/海南医学院国际护理学院    沙丽艳/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王颖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沈 曲/厦门大学医学院

刘 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张先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刘 静/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范 玲/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李智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林晓云/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杨秀玲/青岛大学护理学院       贺琳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肖 倩/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高 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吴心琦/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崔 洁/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在线课程秘书 刘 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修订说明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探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经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决定,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本套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修订工作,确定修订原则和要求。

为了深入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精神,创新教学课程、教材编写方法,并贯彻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文件,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将“成人学历教育”的名称更替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就相关联盟的更新和定位、多渠道教学模式、融合教材的具体制作和实施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

本次修订和编写的特点如下:

1.坚持国家级规划教材顶层设计、全程规划、全程质控和“三基、五性、三特定”的编写原则。

2.教材体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坚持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教材的编写贴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实际,适应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要,满足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岗位胜任力需求,达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实践好用的“三好”教材目标。

3.本轮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增加案例及解析,突出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养。形式上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码的形式展现,包括在线课程、PPT、同步练习、图片等。

4.整体优化,本轮修订增加3个品种,包含我国新兴学科以及护理临床操作技能,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培养目标与需求。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教材19种,于2018年出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教材目录*注:1.为护理学专业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共用教材2.本套书部分配有在线课程,激活教材增值服务,通过内附的人卫慕课平台课程链接或二维码免费观看学习第四届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名单

顾  问 郝 阳 秦怀金 闻德亮

主任委员 赵 杰 胡 炜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龙大宏 史文海 刘文艳 刘金国 刘振华 杨 晋

佟 赤 余小惠 张雨生 段东印 黄建强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昆华 王爱敏 叶 政 田晓峰 刘 理 刘成玉

江 华 李 刚 李 期 李小寒 杨立勇 杨立群

杨克虎 肖 荣 肖纯凌 沈翠珍 张志远 张美芬

张彩虹 陈亚龙 金昌洙 郑翠红 郝春艳 姜志胜

贺 静 夏立平 夏会林 顾 平 钱士匀 倪少凯

高 东 陶仪声 曹德英 崔香淑 蒋振喜 韩 琳

焦东平 曾庆生 虞建荣 管茶香 漆洪波 翟晓梅

潘庆忠 魏敏杰

秘书长 苏 红 左 巍

秘  书 穆建萍 刘冰冰前 言《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儿童疾病防治和临床护理的一门学科。根据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关于本套教材第四轮修订工作的原则和编写要求,在对我国专升本教育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为培养护理专业人才而编写了本教材。

新版教材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编写原则,以整体护理为理念,强调“以儿童的家庭为中心”,将儿童护理的连续性、整体性、系统性贯彻于教材内容中。本版教材融合多学科的现代护理知识,探究国内外先进护理技术,吸纳儿科护理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本着“传承和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在保证内容精、广、深的基础上,突出实用性。在编写模式和教学内容上作了一些新的调整和探索,将儿科护理的发展与前景、儿童疼痛的评估及护理、新生儿代谢紊乱、微量元素障碍、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生长激素缺乏症、急性中毒患儿的护理等融入教材内容中。为了体现护理专业教材的特色,在各系统疾病护理部分,按照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治疗要点、护理评估、护理诊断/问题、预期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等护理程序框架进行论述。此外,本教材为了启发读者阅读和提高临床分析思维能力,特将案例解析放置于融合部分,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同时配有同步练习、PPT以及在线课程等内容,为学生创造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数字化学习空间。

本教材虽经过多次修改及审校,但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有缺憾和不当之处,恳请广大师生批评、指正。2018年3月第一章 绪论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儿科护理学概述

学习目标

熟悉 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畴。

了解 儿科的特点及儿科护理的特殊性。

儿科护理学(pediatric nursing)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育的一门专科护理学科。儿科护理的目的是保护儿童免受或减少疾病的伤害,在关注儿童疾病的预防、促进转归过程的同时,也关注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儿童及其家庭健康状况的影响,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一、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畴(一)儿科护理学的任务

儿科护理学的任务是通过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儿童疾病防治和儿童保健规律,根据各年龄阶段儿童的体格、智力发育和心理行为特点提供“以家庭为中心”的全方位整体护理,增强儿童体质,最大程度地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二)儿科护理学的范畴

一切涉及儿童时期健康、卫生保健和疾病护理的问题都属于儿科护理学的范畴。儿科护理学研究的对象是自胎儿期至青春期结束(18~20岁)。而原卫生部规定,从出生至满14周岁的儿童为儿科学临床服务对象。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学的范畴已由单纯对疾病的护理转变为“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的全方位整体护理;由单纯对患病儿童的护理扩展为对所有儿童提供有关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健康保障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服务;由单纯的医疗保健机构来承担任务逐渐发展为由护理人员带动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并承担儿童的预防保健及护理工作。因此儿科护理学与儿科学,基础医学,其他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等多学科都有着广泛的联系,并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整个社会所有群体的通力协作,才能实现其目标。二、儿科的特点

儿童与成人的根本差别在于儿童处在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因此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临床表现、预后、心理行为发育及疾病预防等方面,都存在与成人不同的特征和特殊需要,且各期儿童之间也存在差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学的发展,儿科护理的理念、内涵和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因此,了解儿童的特点,理解儿科护理的特殊性,有助于儿科护理工作的开展和护理措施的正确实施。(一)解剖、生理及免疫方面

1.解剖特点

随着体格生长发育的进展,儿童在外观上不断发生着变化,如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臀围等的增长,身体各部分比例的改变等。儿童各器官的发育亦遵循一定规律,如骨骼的发育、牙齿的萌出等。因此,护士应遵循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规律,正确对待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现象,以正确鉴别正常与病态表现。护士应将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渗透在护理工作中,如新生儿、小婴儿头部相对较大,颈部肌肉和颈椎发育相对滞后,抱婴儿时应注意保护头颈部;又如儿童髋关节附近的韧带较松弛,容易发生脱臼及损伤,护理操作中动作应轻柔,避免过度牵拉等。

2.生理特点

不同年龄儿童的生理、生化正常值各不相同,如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液和其他体液的生化检验正常值等随年龄的变化而改变。儿童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所需营养物质和能量相对比成人多。婴儿代谢旺盛,而肾功能较差,故比成人更容易发生水和电解质紊乱;年幼儿营养需求相对较高,但胃肠吸收功能相对不成熟,很容易发生腹泻;又如儿童贫血时易出现髓外造血的表现。因此,护士只有熟悉这些生理生化特点对患儿做出正确的评估,才能给予正确的诊疗护理措施。

3.免疫特点

儿童皮肤、黏膜、淋巴系统、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因子等免疫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完善,如小婴儿常表现为生理性免疫低下状态,防御能力差,易患感染性、传染性疾病。但生后6个月内,因从母体获得特异性抗体IgG,可暂时形成被动免疫,而很少感染麻疹、腺病毒感染等传染病。又由于母体IgM不能通过胎盘,故儿童易患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婴幼儿期IgA缺乏,局部分泌型(SIgA)也不足,易患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儿童一般在6~7岁时自行合成IgG的功能才达到成人水平。因此,护理中应注意消毒隔离以预防感染,同时做好儿童计划免疫的宣教与管理。(二)病理、临床表现及预后方面

1.病理特点

儿童疾病的种类、病理变化与成人差别很大,即使对于同一致病因素,儿童与成人,甚至不同年龄儿童的病理改变和疾病过程也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如肺炎球菌所致肺部感染,在小婴儿导致支气管肺炎,在年长儿和成人则导致大叶性肺炎;维生素D缺乏时,在婴幼儿期可引起佝偻病,而成人则表现为骨软化症。

2.临床表现特点

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机体的调节与适应能力不同,所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颅内压增高时,年长儿症状较典型,表现为头痛、喷射性呕吐、惊厥等;而小婴儿则出现脑性尖叫、前囟饱满隆起、颅缝增宽等不典型症状。又如化脓性脑膜炎,小婴儿表现前囟隆起,而脑膜刺激征不明显。此外,儿童病情变化多端,应密切观察病情并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早做出确切诊断,并给予及时细致的护理。

3.预后特点

儿童患病时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情转归有正反两方面倾向。从正面而言,儿童处于不断生长时期,生命力旺盛,组织修复功能强,如诊治及时、有效,护理恰当,疾病往往迅速好转;由于儿童修复和再生功能旺盛,后遗症一般较成人少。但从反面而言,在新生儿、体弱儿中病情恶化迅速,如评估不足,病情危重可能在未见明显临床症状时即发生猝死。因此,儿童患病时应细致观察,严密监护,随时发现病情变化,做好积极抢救的准备。(三)心理行为发育方面

儿童时期是心理行为发育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儿童身心未成熟,缺乏适应及满足需要的能力,依赖性较强,需要特别的保护和照顾。同时,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还易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因此护理中应贯彻“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的理念,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特征和需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四)疾病预防方面

大多数儿童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开展计划免疫和加强传染病管理是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环节。目前通过各种预防措施已使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破伤风、伤寒、乙型脑炎等许多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同时,应当重视儿童保健,做好胎儿、围生期和新生儿保健。定期健康检查,宣传科学育儿法,及早筛查和发现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以及视觉、听觉和智能异常,加以矫治训练,防止发展为严重伤残。现已发现很多成年后出现的疾病常常源于儿童时期,可见儿童时期的疾病预防及健康促进已成为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三、儿科护理的特殊性(一)护理评估方面

儿童由于年幼,不能主动、准确陈述病情,多由家长或其他监护人代述,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其可靠性降低,再加上不少疾病的临床表现,可因年龄差别而大不相同,因此护理评估难度较大。例如,惊厥发生在6个月以内婴儿,应考虑有无婴儿手足搐搦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岁以内则考虑高热惊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性大;发生于3岁以上的无热惊厥以癫痫为多见。因此,护理人员应详细向家属询问病史,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辅以必要的体格检查,才能保证护理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二)病情观察方面

由于儿童不能及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痛苦,病情变化时大多依靠护士认真、细致的观察。年幼、体弱、危重症儿童患病时病情变化迅速,处理不及时易恶化甚至死亡,新生儿及体弱儿患严重感染性疾病时往往表现为各种反应低下,如体温不升、拒乳、表情呆滞、外周血白细胞降低或不增等,并常无定位性症状和体征。因此,儿科护士在病情观察方面任务较重,不仅要有高度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更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三)护理技术方面

儿童护理操作实施的难度大,多数的儿童护理操作要求技术水平较高。例如儿童静脉穿刺,由于儿童血管细、皮下脂肪丰富,再加之不配合,故穿刺操作难度较大;多数治疗性护理是有创的,易带给儿童疼痛和恐惧。因此,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应尽量集中进行,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更应防止或减少儿童的创伤和疼痛。另一方面,由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不成熟,在护理过程中,除疾病专科护理外,护士还要承担大量的生活护理,如饮食、睡眠、个人卫生、排便等;同时,儿童好奇、好动、缺乏生活经验,容易发生各种意外。因此,在儿童护理过程中,还要加强安全告知及管理,防止意外伤害发生。(四)实施以儿童及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

家庭、学校、社区是影响儿童体格、心理、社会发育的重要场所。其中,家庭是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儿童疾病康复的强有力后盾。以儿童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强调家长是照顾儿童的重要力量,儿科护士需为家庭成员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疾病护理知识,使其有效地参与到护理决策及实际的照护中来,让家长参与医疗护理决策和护理计划的制订等。儿童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生活中的任何经历包括生病、住院等,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都会造成影响,儿科护士应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行为发育特征和需求,为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身心整体护理。

相关链接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

1993年,在美国儿科健康护理联合会及各界人士的努力下,美国FCC研究所成立。2003年11月,在泰国举行的首届亚洲儿科护理学术会议上有学者提出FCC的理念,并就此在亚洲推广开来。我国中华护理学会儿科护理专业委员会于2010年提出在儿科医院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努力为患儿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服务,保障医疗安全。第二节 儿童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学习目标

掌握 儿童年龄分期及各期的特点。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中,随着身体形态与功能的逐渐完善,其心理和社会行为亦同步发展。为做好儿童的护理及保健工作,将儿童年龄阶段划分为以下七个时期,作为护理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各期儿童身心发育特点及特定的健康问题,采用整体的、动态的观点来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一)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为止为胎儿期(fetal period),约40周。胎儿周龄即为胎龄。临床上将胎儿期分为3个阶段:①妊娠早期:此期共12周,受精卵从输卵管移行到宫腔着床,细胞不断分裂增长,迅速完成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形成。此期是儿童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时期,如受内外不利因素影响,使胚胎发育受阻,可导致流产或各种先天畸形。②妊娠中期:自13周至28周(共16周)。此期胎儿各器官迅速成长,功能也日渐成熟。③妊娠晚期:自29周至40周(共12周)。此期胎儿以肌肉发育和脂肪累积为主,体重增加快。

胎儿在胎儿期完全依靠母体生存,因此,孕母的健康、营养、情绪等状况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重大影响。母体感染、创伤、滥用药物、接触放射性物质均可造成如胎儿畸形或宫内发育不良等结果。由于此期受环境影响因素大,易造成围生期胎儿与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因此应重视孕期保健和胎儿保健。(二)新生儿期

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满28天,称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此期儿童初脱离母体独立生活,体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还尚未成熟,抵抗力较差,易发生低体温、黄疸、溶血、感染等健康问题,还会出现一些与孕母妊娠、分娩有关的问题,如先天畸形、产伤、窒息、感染等。新生儿时期儿童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活,身体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由于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够成熟,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故此期应特别加强护理,如保暖、喂养及预防感染等。

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称围生期(perinatal period),又称围产期,此期包括了妊娠晚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3个阶段,是儿童遭遇巨大变化和危险的时期,死亡率最高。因此,应抓好围生期保健,协助儿童安全度过过渡期。(三)婴儿期

从出生到满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infancy),此期儿童以乳汁为主要食物,又称为乳儿期。此期是儿童出生后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由于生长迅速,对营养素和能量的需要相对较多,但其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够完善,因此易发生腹泻和营养缺乏。6个月后,由于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逐渐减少,自身免疫功能又尚未成熟,故易患感染性疾病。此期提倡母乳喂养和合理添加辅食,有计划地预防接种,定期到儿保门诊行健康检查,并重视卫生习惯的培养;另外,为促进脑的生长发育,必要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是必不可少的。(四)幼儿期

1周岁以后至满3周岁之前称为幼儿期(todd ler's age)。此期儿童体格生长速度较前减慢,但随着行走能力的增强,活动范围增大,接触周围事物增多,智能发育较前突出,语言、思维和交往能力增强,自主性和独立性不断发展,此期儿童常试图发现事物是如何进展的,故此期应注意加强早期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心理素质;同时,儿童对各种危险的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尚不足,故应注意意外伤害和中毒的发生;由于此期儿童活动范围渐广,而自身免疫力仍低,易患传染病,故预防传染病是保健的重点;此期儿童乳牙逐渐出齐,消化能力逐渐增强,但仍不完善。幼儿面临食物转换的问题,应注意合理喂养,将断乳和其他食物的添加安排在幼儿早期完成,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使用餐具的能力。(五)学龄前期

3周岁以后至入小学前(6~7周岁)称为学龄前期(preschool age)。此期儿童体格发育速度进一步减慢,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免疫功能逐渐完善。智能发育较快,并以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为显著特征。此期儿童大多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求知欲强,好奇、好问、喜欢模仿,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儿童在该期发展语言能力,扩展社会关系,建立自控感,逐渐开始认识独立性和依赖性的区别,因此要加强学龄前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及生活学习和卫生习惯。学龄前期儿童防病能力有所增强,感染性疾病减少,但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急性肾炎、风湿热等)开始出现,并由于此期儿童活动增加,接触外界更广,因此应注意防止意外伤害,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六)学龄期

从入小学(6~7周岁)起至青春期开始之前称学龄期(school age)。此期儿童的体格发育仍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各系统、器官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儿童严重疾病发病率降低,但此期是龋齿、近视的高发期。智能发育进一步成熟,求知能力增强,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逐步完善。此期儿童开始走出家庭,其活动范围以更广阔的同龄人为主,是增长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但此期学习负担较重,往往会对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故应注意生活的规律性,劳逸结合,防止发生精神、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七)青春期

从第二性征出现至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青春期(adolescence)。女孩一般从11~12周岁到17~18周岁,男孩从13~14周岁到18~20周岁,但个体差异较大。此期以成熟的认知能力、自我认同感的建立以及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为显著特征。此期由于性激素的作用使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呈现第二个生长高峰,第二性征逐渐明显,至本期末各系统发育已成熟,体格生长逐渐停止。由于社会外界环境对其影响越来越大,常引起心理、行为等方面的不稳定。故应加强青春期教育和引导,除了要保证充足的营养,加强体格锻炼外,还应及时进行生理、心理卫生和性知识的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另外,青春期高血压和肥胖可能是成年期和老年期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应做好防治工作。第三节 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

学习目标

熟悉 儿科护士的角色。

了解 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一、儿科护士的角色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儿科护士的角色已由单纯的疾病护理者转变为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多元化角色。儿科护理工作应在了解儿童各个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特点的基础上,旨在满足不同阶段儿童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积极主动与患儿和家属建立一种治疗性关系并为他们提供支持,是儿科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科护士的服务对象是正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儿童。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过程,儿童通过和他人交往,经过系统的、有目的的学习,逐渐掌握知识、技能并积累社会经验。所以,儿科护士不仅肩负着保护和促进儿童健康的重任,还肩负着儿童教育的使命。因而,儿科护士的角色是多元化的。(一)护理活动的执行者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系统功能尚未成熟,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儿科护士最重要的角色是帮助儿童保持或恢复健康的过程中提供护理服务,如药物治疗、心理支持、预防感染、合理营养等,以促进儿童身心发育。儿科护士在提供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同时,还应鼓励家长们共同参与患儿的照顾和护理。(二)护理计划者

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护士必须运用护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收集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资料,全面评估儿童的健康状况,以及在面临疾病和伤害时儿童家庭产生的反应,并根据儿童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找出其健康问题,制定全面的、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以有效的护理措施尽快减轻患儿的痛苦,帮助儿童适应医院、社区和家庭的生活。(三)健康教育者

健康教育者是当今儿科护士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儿科护士在患儿住院过程中、为患儿实施护理操作中及手术中都要运用不同年龄段生长发育的知识理论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向他们有效地解释治疗和护理过程。家长们在需要情感支持的同时还需要大量的信息来应对患儿生病所引发的焦虑和不确定感。护士应教育家庭成员如何提供护理,观察重要的体征,帮助他们采取健康的态度和健康行为,促进患儿的舒适。

儿科护士需要提供的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可以为家长在患儿出院后成为一名称职的照护者打下基础。如护士向儿童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针对儿童喂养问题提供指导并预防潜在发生的问题;教育并指导家长如何使儿童远离疾病和意外伤害;教给他们关于预防接种、安全、牙齿护理等常识;还要讲解儿童生长发育的知识,帮助家长理解他们的孩子;还包括对儿童及家长提供情感支持和咨询等。优秀的教育者还应在提供健康教育后及时做好反馈和评价,以保证健康教育效果的持续改进,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四)健康协调者

为促进儿童健康,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儿科护士需树立全局观念,由于个人照顾患儿的能力有限,更全面、更优质的整体护理只有与其他专业有关人员进行协调合作才能得以实现。儿科护士与患儿的接触最多,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处于人际交往的中心地位,儿科护士需维持一个有效的沟通网,以使儿童保健工作与有关的诊断、治疗、救助等得以协调配合。目前往往多学科合作后所制定的护理方案忽略了儿童及其家长的意见,护士还需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让家庭共同参与到儿童护理过程当中来,儿科护士同时应成为患儿及其家长与医生、营养师等其他学科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各种方式反映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保证儿童得到最合适的整体性医护照顾,使护理计划能够及时有效地贯彻执行。(五)健康咨询者

咨询,是包含了想法、态度和指导的另一种形式上的健康教育,包括鼓励、支持、教育儿童表达情感和想法,帮助家庭应对危机和压力。因此,当患儿及其家长对疾病及与健康相关的问题出现疑惑时,儿科护士需认真倾听他们的询问、倾诉,解答他们的问题,帮助家长理解他们的孩子,提供有关治疗和护理的信息,并给予健康指导等,以澄清儿童及家长对有关健康问题的模糊认识,解除疑惑,使他们能够找到满足生理、心理,社会需要的适宜方法,从而能够积极有效的应付压力。(六)儿童及其家庭代言人

儿科护士是儿童及其家庭权益的维护者,在儿童不会表达或表达不清自己的要求和意愿时,设身处地地为患儿着想,通过观察患儿的面部表情、行为举止、哭泣声、叹息声、呻吟声、咳嗽声等预感到患儿的痛苦和需要,从而及时报告医生。护士有责任解释并维护儿童及其家庭免受不恰当的、不道德的、或违法的医疗活动的伤害;帮助患儿及其家庭做出适合的决定,包括让家庭清楚地了解他们可利用的卫生资源,告知治疗和护理的程序,让家庭共同参与患儿的护理;还需评估有碍儿童健康的问题和事件,向有关行政部门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七)护理研究者

儿科临床护士的日常工作就是观察患儿对健康和疾病的反应,因此具有参加科研的独特条件。在护理工作中,应积极进行护理研究工作,探讨隐藏在儿童症状及表面行为下的真正问题,通过研究来验证、扩展护理理论和知识,发展护理新技术,指导、改进护理工作,提高儿童护理质量,促进专业发展。二、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一)思想道德素质

1.儿科护士应当热爱护理事业,具有全心全意为儿童健康服务的高尚情操。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有较高的“慎独”修养,工作要细心、耐心,态度和蔼,有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

2.儿科护士应当关爱儿童,以平等、真诚和友善的心态,为儿童及家庭提供优质服务,保护儿童及其家庭的隐私。(二)专业技术和科学文化素质

1.具备熟练的护理专业实践技能,操作准确,技术精湛,动作轻柔、敏捷。能独立完成及配合日益更新的比较复杂的临床护理技术、抢救技术和先进的检查技术。

2.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能及时判断患儿的需要及预料可能发生的问题,能够熟练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

3.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不断学习、创新进取的意识,不仅要系统地掌握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4.具有较强的护理科研意识,勇于改进创新、研究开拓。

5.具有法律意识,能够保护患儿及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三)身体心理素质

1.具有健康的身体,有充沛的精力完成儿童的护理工作。

2.具有健康的心理,有乐观、开朗、平和的心态和宽容的胸怀。良好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

3.具有与儿童及家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掌握与儿童及家庭有效沟通的技巧,建立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第四节 儿科护理相关的伦理与法律

学习目标

了解 儿科护理相关的伦理及法律。一、儿科护理相关的伦理

儿科护士在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与儿童护理有关的伦理问题。例如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是否应挽救其生命、临终患儿是否有权利拒绝治疗、在对患儿的关怀照顾中如何权衡利害得失、如何保护儿童及家庭的权益、如何公正分配护理保健资源等。这都要求护士有能做出道德判断的能力及对伦理问题的推理意识,能正确做出伦理决策。

伦理是研究道德、道德判断、道德问题的核心。伦理问题出现在道德冲突的过程中。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是自主原则、有利原则、无害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及公正原则。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的对象是尚未独立的儿童,由于年龄与生长发育水平的不同,其自主决策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一般认为0~10岁为完全无决策能力人,11~14岁为有部分决策能力人,15~17岁有能力作出绝大多数健康相关问题的决策。因此儿科领域的伦理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由其家长代替做出决定,而使自主原则受到限制,对这些问题的抉择,对儿童而言本质上有可能是不合理的。因此,儿科护士必须从伦理的角度为患儿考虑,当遇到伦理冲突时,儿科护士应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判断标准,可依据的首要原则是对患儿有益且无害,同时应明确自己的责任首先是维护患儿的利益,其次是维护患儿家庭的利益。公正的原则是指所有儿童,无论其居住地区、种族、性别、宗教、健康或残疾、家庭背景等方面有何差异,都享有生存、安全和最大可能地充分发展的权利。随着城市化进程,流动人口大量出现,发展不平衡必然存在,面临群体差距,儿科护士必须关注弱势群体儿童,力求其享有同样的医疗资源和优质服务。

由于儿童护理是以“儿童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因此儿童护理工作具有社会性及多维性等特点。儿科医务人员对患儿及其家人的专业化的关怀照顾具有引领其渡过难关的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作为健康促进队伍中的一员,儿科护士应明确自己在协作性伦理决策中的作用,理解患儿和家长的价值观念、想法、偏好,成为联系患儿家庭和其他卫生保健人员之间的最佳桥梁。二、儿科护理相关的法律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许多保护儿童和促进儿童健康的相关法律和规定亦不断完善。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第2次修订了该法案,体现了我国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多方面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儿科护士有法律上的责任,用应有的科学知识,使儿童得到最佳的生理和情绪上的照护。法律责任是法律为医护人员规定的责任。儿科护士应了解儿童与成人患者一样具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医疗权、疾病认知权、知情同意权、保护隐私权,儿童具有受法律保护的权益,儿科护士也有义务维护儿童以上权益。

联合国于1989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阐述了应赋予所有儿童的基本人权:生存的权利;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保护他们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的权利;以及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是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认可的国际公约。在我国,《儿童权利公约》于1992年由中国政府批准,并与各人民团体、国际组织、新闻媒体以及个人共同努力,把本公约规定的义务从单纯意向角度上的宣言转变成为改善所有中国儿童生活的具体行动方案。

患儿疾病治疗效果的好坏,护理操作是否规范是患儿家属最敏感和关心的问题。儿科护士面临的不仅是不能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而且要面对焦虑烦躁、对孩子倍加疼爱的父母等。因此,儿科是护理难度大,医患关系最紧张的科室。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护士应主动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学会运用法律知识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关注媒体法律栏目,有关医疗纠纷案件的报道等。在工作中应注意告知儿童与家长遵守医院的规定,在为患儿做各项护理操作时,应向患儿及家长解释操作的目的和意义,以便取得同意和合作,必要时让患儿家长签知情同意书。从法律的角度考虑,护士在执业中应当正确执行医嘱,不得随意涂改或不执行医嘱,对有疑问的医嘱应进行核实后方可执行。如发现医嘱有明显错误可拒绝执行,并及时告知医生。要慎重对待口头医嘱,除非抢救或紧急情况时,否则不执行口头医嘱。遇紧急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医生不在场时,护士应当采取力所能及的急救措施。养成及时、客观、真实、规范的完成护理记录的习惯。护士有承担预防保健工作、宣传防病治病知识、进行康复指导、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卫生咨询的义务。如果因工作的疏忽,发生护理差错、事故,给患儿及家庭造成严重伤害,护士应对自己的行为负法律责任。第五节 儿科护理的发展与前景

学习目标

了解 儿科护理的发展趋势。

祖国医学在儿童保健、疾病防治与护理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19世纪下半叶,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开办了教会医院并建立了护士学校,逐渐形成我国的儿科护理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儿科护理工作不断发展,护理范围和护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扩展和提高。1987年,原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原西安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在全国最早开办本科护理学教育,培养了大批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级儿科护理人才,加强了儿科护理队伍建设,提高了护理水平。

近年来,随着儿童疾病预防和治疗工作的开展,我国儿童的健康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2011年我国国务院颁布了《2011~202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纲要(2011~2020年)”的主要目标有:进一步降低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特别是流动人口中儿童的死亡率;进一步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其他目标还包括:控制儿童常见疾病和艾滋病、梅毒、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性疾病;提高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超重/肥胖、营养不良发生率;减少环境污染对儿童的伤害。新纲要的颁布为儿科医疗和护理工作者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作为有独特功能的儿科护理学,研究的内容、范围和任务越来越深入、广泛,涉及儿童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儿科护理工作者在预防疾病、保护儿童健康、教育儿童、全面了解儿童社会心理和健康状况,实施身心整体护理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儿科的重症监护、儿童心理护理研究、现代护理与整体护理在儿科护理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儿科护士成为加强儿童保健,维护儿童健康的主要力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蓬勃发展,护理理念的不断完善,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逐渐成为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环节。由于护理理念的转变,护士的工作范围由医院扩大到家庭和社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家属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最重要的是可以提升护理质量,有助于患儿的早日康复。我国现有儿童医院99所,有3.6万家医疗机构开设了儿科,从事儿科的医务人员大约是12万人,儿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新医改工作正不断深入开展,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字化医院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现我国很多综合医院的儿科、儿童医院正逐步完善自己的医院信息系统,简称HIS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医院信息化建设为临床护理工作、护理管理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既保证可以护理安全,又能够提高儿科优质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工作效率。儿科护士的角色由医生的助手和合作伙伴发展为扮演多重角色的高素质独立专业人员。随着专业的不断细化和儿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具备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儿科护理专家已在临床涌现,正发挥自己在儿科护理领域的独特作用,更好地为儿童及其家庭服务。

相关链接 儿科历史追溯

距今2000多年前,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可见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的儿科医生始见于:“扁鹊……人咸阳,闻秦人爱儿童,即为儿童医”。宋代钱乙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儿童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西方医学在16世纪初较具规模的传入中国。19世纪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西医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中国。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把基督教带到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和医药学。有传教士翻译出版西医书籍,创办一系列教会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我国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医院中设立儿科并培养儿科医生。著名儿科学家诸福棠于1943年编写的《实用儿科学》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部西医儿科学著作,标志着我国现代儿科学的建立。(范玲)学习小结

本章绪论首先介绍了儿科护理学的概念、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畴,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本门学科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对儿科的特点及儿科护理的特殊性的阐述,使学生了解作为儿科护士服务对象的特点以及儿科护理工作的独特之处;本章重点掌握内容为儿童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儿科护士必须以整体、动态的护理理念面对儿童的健康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儿科护理学已逐渐发展成为有独特功能的专门学科,学生在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中,熟悉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了解儿科护理相关的伦理与法律知识,关注儿科护理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适应儿科学的发展,使儿科护理队伍向高层次高素质方向不断发展。复习参考题

1.按照年龄儿童分期分为哪几期?各期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作为儿科护士,被赋予哪些多元化角色?第二章 生长发育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生长发育概述

学习目标

掌握 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

熟悉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生长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整个成熟过程,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一个重要特点。生长(growth)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各器官和系统的长大,主要表现为形态变化,可以通过具体的测量值来表示,是量的变化。发育(development)是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上的分化与成熟,是质的变化,包括情感、心理的发育成熟过程。生长和发育密不可分,共同表示机体连续渐进的动态变化过程,这个过程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一、生长发育的规律(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在整个儿童时期,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速度并不相同,而是具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均以前一阶段为基础。例如,体重和身长的增长在生后第一年,尤其是前3个月最快。因此,出生第一年为第一个生长高峰;第二年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又迅速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二)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

各系统器官的发育快慢不同,其发育顺序遵循一定的规律,有各自的生长特点(表2-1,图2-1)。其中,神经系统发育最早,生殖系统发育最晚。图2-1 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表2-1 各系统器官发育的特点(三)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生长发育通常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或规律(表 2-2)。表2-2 生长发育的顺序(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虽然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儿童的生长发育因受先天和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例如,体格上的个体差异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显著,青春期差异更大。虽然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的正常范围,但所谓的正常值不是绝对的,在判断儿童发育是否正常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并需做连续动态的观察,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两个最基本因素。遗传决定了生长发育的潜力,这种潜力又受到一系列环境因素的作用和调节,内在的遗传因素与外界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每个儿童生长发育的水平。(一)遗传因素

儿童生长发育的特征、潜能、趋势、限度等由父母双方的遗传因素共同决定。种族和家族的遗传信息会影响儿童的皮肤和头发的颜色、面部特征、身材高矮、性成熟的早晚及对传染病的易感性等。遗传性疾病,如染色体畸形或代谢障碍也会对生长发育造成影响。性别也可造成儿童生长发育的差异,各有其规律与特点。如女孩的平均身高、体重低于同龄男孩。(二)环境因素

1.营养

合理的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当各种营养素供给比例恰当,生活环境适宜,儿童的生长潜能就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宫内营养不良的胎儿,不仅体格生长落后,严重时可以影响脑的发育;生后营养不良,特别是生后1~2年严重营养不良,可影响体格生长和使机体的免疫、内分泌、神经调节等功能低下,影响智力、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宫内营养不良和超重儿童在成年后发生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的概率将增加。

2.孕母状况

胎儿在宫内的发育受孕母生活环境、营养、情绪、健康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妊娠早期感染弓形虫、风疹、巨细胞病毒、疱疹和其他病原如梅毒等(概括为TORCH感染),是导致出生缺陷发生的主要生物因素之一。妊娠早期严重营养不良可引起流产、早产和胎儿体格生长以及脑的发育迟缓;孕母接受药物、放射线辐射、环境毒物污染和精神创伤等,可使胎儿发育受阻。

3.生活环境

良好的生活环境及卫生条件,如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季节气候适宜、水源清洁、居住条件舒适等,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反之则会带来不良影响。家庭生活模式、亲子关系、父母育儿观念、婚姻质量等直接影响儿童的早期发展水平。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的护理、正确的教养、适当的锻炼和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均是促进儿童体格、神经心理发育达到最佳状态的重要因素。

4.疾病

疾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影响十分明显,尤其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急性感染常使体重减轻;长期慢性疾病则同时影响体重和身高的增长。内分泌疾病常引起骨骼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常伴随生长迟缓。同时长期患病的儿童不断处于疾病所造成的不平衡状态中,承受持续的内在压力,还会影响其独立及自主能力的发展。两岁以内的儿童,在患有呼吸道感染、慢性腹泻等疾病,经治疗痊愈后,若营养充足,会出现“追赶性生长”的现象,即儿童身高、体重等在短期内加快增长,以弥补患病期间的损伤,但持续的生长延迟或发生在关键时期的不良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则无法弥补。第二节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

学习目标

掌握 儿童体重、身高、坐高、头围等体格生长常用指标的测量、计算和正常值范围。

熟悉 儿童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厚度的测量、计算和正常值范围;骨骼、牙齿及生殖系统发育的发育特点。

案例2-1林林,男,身长71cm,体重8.1kg,前囟1.2cm,头围44cm,已出牙4颗,可独坐。请思考:1.林林最可能的月龄?2.正常情况下,该年龄段儿童的脊柱会出现哪些生理弯曲?3.正常情况下,该年龄段儿童的胸围与头围相比,哪一项指标数值更大?一、出生到青春前期体格生长规律

体格生长常用的指标有:体重、身高(长)、坐高、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厚度等。(一)体重

体重(weight)是评价儿童生长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包括各器官、组织和体液的总重量,是代表体格生长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因体脂和体液变化较大,体重在体格生长指标中最易波动。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次、胎龄、性别及宫内营养状况有关。生后第一周,由于摄入不足、胎粪排出以及水分丢失,新生儿体重有生理性下降,多在生后3~4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至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早产儿体重恢复较慢。儿童体重随着年龄增加,增长速度逐渐减慢。正常足月婴儿生后前3个月体重增长最快,一般每月增长600~1000g,3~6个月每月平均增长600~800g,生后1年婴儿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3倍,这一阶段是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为“第一个生长高峰”。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4倍。2岁后到青春前期体重稳步增长,每年增长约为2~3kg。进入青春期后,受内分泌影响,儿童体格增长再次变快,呈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儿科临床计算药量和输液量时,可用以下公式简单估算体重。但有条件测量体重时,仍应根据实际体重计算。

可选公式:1~6个月:体重(kg)= 出生体重(kg)+月龄×0.7

7~12个月:体重(kg)=6+月龄×0.25

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7(或8)(二)身高(长)

身高(height)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全身长度,为头、脊柱和下肢长度的总和。3岁以下儿童应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recumbentlength);3岁以后立位测量,称身高。身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也出现婴儿期和青春期两个生长高峰。

身高(长)的简单估算:出生时为50cm;生后第一年身长平均增长约25cm,1周岁时约75cm;第二年增加速度减慢,平均增长约10cm,到2岁时身长约85cm;2岁以后身高(长)平均每年增加5~7cm,至青春期出现第2个增长加速期,个体差异较大。

2~12岁儿童身高的估算公式为:身高(cm)=年龄(岁)×7+77

各年龄阶段儿童头、躯干、下肢所占身高(长)的比例在生长进程中发生着变化,头长占身高(长)的比例从婴幼儿的1/4减为成人的1/8(图2-2)。(三)坐高

坐高(sitting height)指从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3岁以下取仰卧位测量,称顶臀长(crownrump length)。坐高代表头颅与脊柱的生长。由于下肢增长速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快,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数则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由出生时的67%降到14岁时的53%。任何影响下肢生长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软骨营养不良,可使坐高(顶臀长)与身高的比例停留在幼年状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