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的世界Ⅲ: 欲望与意识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08:46:16

点击下载

作者:张振学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欲望的世界Ⅲ: 欲望与意识心理学

欲望的世界Ⅲ: 欲望与意识心理学试读:

致谢

一直以来,我们似乎都被一个共性的问题所困扰:快乐与烦恼总是频繁交替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每一天都在搅扰着我们的心灵难得安宁。小时候,我们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后,我们笑着笑着就哭了。那么请问,有谁知道我们的心情为什么总是处于如此这般的波动起伏之中呢?我们的心灵天空为什么总是一会阴一会晴呢?

后来,再后来,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那就是,我们每个人自打出生之日起,便都不可避免地坠入了欲望的世界里。巡睃着眼花缭乱的人间万象,我们心神摇荡,迷离惝恍,不知所从。无论我们怎样努力,似乎也摆脱不掉欲望之魔的蛊惑与纠缠。我们因此而惊惶失措地意识到,如果不能解决好欲望问题,如果不能把欲望解释清楚,我们将永无解脱之日,永无释怀之时。于是,为了寻求人生的解脱与心灵的安宁,我开始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欲望的世界,并将它作为专门的课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

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发现人类欲望问题几乎与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所有问题都交织在一起,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边界。为此,我陆续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哲学、心理学、物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经典著作,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到牛顿、爱因斯坦、普朗克、麦克斯韦、薛定谔、德布罗意,再到达尔文、巴甫洛夫、詹姆斯、马斯洛、皮亚杰,等等,正是他们思想的璀璨光辉,将我心中的宇宙照亮,将人类欲望的世界照亮,并使我有条件援引和借鉴他们优秀的理论成果作为阐述本书系观点的强大支撑。我为此要特别感谢历史上这些学术巨人们的慷慨赐惠。我对他们充满了无限敬意!

而当今时代更是一个群英荟萃、大师辈出的时代!全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以异乎寻常的力量,不断推出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发现,使现代基础科学的天空不断放射出奇光异彩,使人类的世界观不断发生巨大的改变!人类主客观两个世界在现代物理学所建构的统一理论模型中有可能正在合并为一个特殊的奇点,一旦将这个奇点揭秘出来,整个世界都将为之震撼!人类对于世界的解释可能由此发生一场天翻地覆的革命。新时代科学巨匠们的惊世发现和优秀理论成果,更为我研究欲望问题增添了新鲜的活力,提供了诸多非常直接的有益启示,我在此向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表达深深的敬仰和谢意!

同时,我还要感谢本书系的文字校对、内文排版、封面设计等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他们连续加班加点地工作,大大加快了本书系出版的进程,我对他们的热心和勤奋充满了感动。

我也要感谢一位未满16岁的绘画少女。她用她天才的绘画技能帮助我完成了内文中几幅人物漫画插图的绘制工作。

最后,我更要衷心感谢出版社的编辑们。他们为本书系的出版做了大量辛苦的审读工作,并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使得本书系能够以如此精美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正是得益于如此众多人的福赐与成全,才使得本书系的创作过程成为一种令人激动而愉悦的经历。我对所有支持我的人深表感激,当然也包括所有阅读本书系的读者。作者2017年4月于北京前言一本解释世界并改变自我的书

本书系将欲望作为具有开端意义的学科门类进行研究,并以物理学为依托,以生理学为基础,以心理学为导向,以认知神经科学为介质,以欲望作为人类主观世界的第一推动力,借助欲望层次理论和自我质能结构理论模型,构筑了一个规模宏大、经纬万端、独出机杼的理论体系,藉此演绎并绘制了人类精神宇宙的巨幅画卷。从此,人类主观世界的大门在欲望力所指引的方向上被一脚踹开,虽是庭院深深,红尘滚滚,却是三观尽显,一览无余!

同时,我们借助主观世界不断闪烁的幽微的光芒,一路走去,甚至还惊异地发现了主客观两个世界所存在的奇点性契合与叠加,进而别具只眼地领略到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发生与发展的神奇风貌和诡异踪迹。

欲望动力心理学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欲望与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人类欲望对精神宇宙的形成和发展所具有的特殊驱动作用、人类欲望与心理的本质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与表现,从而更理性地把握自身言行、更准确地解读他人动机,并藉此恰到好处地处理社会关系和引导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一门新兴科学。

人类的所思所言,所作所为,无一不源于自身欲望的诱使和驱动,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行状态、一切人文成果和客观面貌无一不掩映着欲望碾轧的辙痕,无一不是内心的欲望在外部世界绽开的魔幻之花。这是对于人类整体而言的。对于人类个体而言,也莫不如是。

任何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无不串掇着无形的欲望的丝线,无不是自身内在欲望的展露与体现。表面上的成功或失败,平凡或卓越,顺利或坎坷,平安或灾难,吉凶或福祸,等等,无一不是源于内心欲望的蛊惑、诱使、感召和驱动而造成的一种客观现状和自我感受。

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其实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人们把握好和规范好自己的欲望以及对欲望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分寸,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自然,适应各种不断变化着的生存环境。

同理,如何把握好或规范好别人的言行,其实也是如何把握好和规范好别人的欲望的问题。特别是作为各行业、各领域的领导者或管理者而言,不但要善于把握好自己的欲望坐标,也要善于把握好别人的欲望曲线,从而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领导和科学管理。

欲望动力心理学不但能帮助你实现梦寐以求的夙愿和理想,让你的人生获得可期待的幸福和满足,而且还能有效地帮助你避开“欲壑难填、利欲熏心”的罪恶的渊薮;不但让你更全面和更深刻地认识和改造外部客观世界和人类主观世界,而且也能让你更准确和更现实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和提升自己;不但让你更有分寸地把握欲望底线,让欲望之手成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绝不让欲望的无底洞成为蛊惑自己抬脚踏空的人生陷阱,而且也可以让你在为人处世、职场交际、商场运营、员工管理、社会治安以及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等过程中更好地揣摩和洞察别人的欲望脉搏,让欲望之衡成为丈量别人品德与意志的尺度,让欲望之力成为引导和激发别人产生特定行动的精神号角。

可以说,欲望动力心理学就像一剂良药,既能养生又能健体,既能治病又能防疾,不但可以使自己的人生功德圆满,而且也可以对别人的七情六欲洞幽烛微,并施以恰当的指教、规范、训诲与管理。

当然,研究欲望动力心理学的功用还远不止于此。按照法国哲学家德勒兹与精神分析学家伽塔利的观点,欲望者同时还是一台创造和生产世界人文万物的“机器”,在西方被广泛描述为“欲望机器”,即在宇宙系统与社会伦理关系中,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对偶或对称关系。此即对立者或对应者的永恒轮回,永恒重复。它是因主体向往获得某物或达到某种目的而自行运转、产生能量、并经由零件与要素组成的一种特殊装置。

我认为这台特殊装置不但可以将客观世界映照、投射、拼接、组合、演绎为主观世界,而且也能将主观世界辐射、描摹、仿造、复制、落实为客观世界。正像人类看到飞鸟便会产生飞的想法,而后便能制造出飞机;看到美的景观便会产生美的蓝图,而后便能创造出丹青;看到野兽奔跑便会产生追赶的念头,而后便能制造出汽车;看到好的人物便会产生爱的欲望,而后便能施与爱的情感,如此等等,皆可理解为欲望机器在工作,在运转,在生产,在创造。通过这台机器,客观的现实似乎都可以变幻为主观的梦想,而主观的梦想似乎也都可以演变为客观的现实。

欲望作为一种“对缺乏者的抱憾”,蕴藉了愿望、想往、要求、欲求、物欲、性欲、肉欲等所想要的东西,与此同时排斥其反义领域的诸如疼痛、苦闷、轻蔑、冷漠、惰性、恐慌、忧虑、厌恶、不安、无视等不想要的东西。机器作为一种创造工具或研发器械,也涵盖了具有机械装置或类似器械装置的诸如工具、器物、火车头、计算机、机器人、动物机体、身体器官、机构、机关、文学创作、绘画作品、雕刻作品、影视作品,以及人、东西、地球、宇宙、基本粒子等可以实现人类意图的一切事物。“欲望机器”把技术、技艺、力量、观念、理想、精神、计算、缝纫、打印、复制、传输、虚拟处理、翻译、战争、航海、交通、舞台、人、动物、政治、社会、经济、艺术、世界等统统融入其中,并试图像变戏法一样将这些东西一一研发和制造出来。

这就是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和不文明成果,无一不是欲望生产和制造出来的,这也许就是“欲望机器”之概念被提出来的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欲望动力心理学不仅可以造福于个人,也可以造福于社会,不仅可以解读内在的主观世界,也可以解读外在的客观世界,不仅可以解读自然景观的形成之妙,还可以解读人文景观的形成原理。

就简单的社会个体意义而言,人在自我认识与自我保护方面(内部力量)要寻求最大限度的满足,有赖于得到他者力量(外部力量)的呼应、支持与配合,也正是在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的相互合作、竞争、交融的共同作用下,作为人的自我才能不断成就自身、满足欲求、净化心灵、提高素质,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美化生活、实现幸福的目的。

欲望在帮助你成功把握前进方向的同时,还能帮助你有效地洞穿和驾驭他人的欲望,使他人的欲望目标与自己的欲望相契合,然后借势而动,借力而行,轻松而高效地达成自己的目标。这一点,对于领导者来说尤其重要,它同时还是一种有效管理下属、带动下属和激发下属工作积极性的高明的管理手段。

欲望如火。生活中我们知道,只有用适当的火苗才能为自己烹食煮饭,保暖护身;火苗太大,不但可能会烧着自己,也可能会烧着别人;而别人的欲望之火太大,在烧着他自己的同时,也要小心烧着你、烧着其他人。所以,欲望之于人、之于社会都是一种不可小觑和利害攸关的事件。

同时,我们还会认识到,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寻求欲望的满足,为其喜,为其忧,为其忙,为其休,人生的每一种感受,比如喜怒哀乐忧思惧等等,都是由欲望决定并创生的。欲望就是串连人生一切心理和行为的不可见的细线。印度20世纪哲学家、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也曾说过:“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

欲望并非人类所特有,一切生物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诸如生命欲、生长欲、生存欲、生理欲等不同的欲望表现形式,特别是动物,同人类一样也具有食欲、性欲、安全欲、自由欲以及与生存群体或地域环境等相关的情感欲或归属欲。人类是高级动物,不仅智力发育的水平高,改造自然的能力强,谋求生存的本领大,而且欲望水平和敏感度也比其他一切生物或动物都要高级很多,无论在欲望的数量上还是在欲望的质量上、层次上,人类的欲望都是其他生物或动物所无可比拟的。

具体来说,欲望动力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不但包括人作为动物的本能需求及其反应,还包括人作为社会成员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及其反应。

关于这一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已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这使欲望动力心理学兼具了生物学和社会学的性质。同时,欲望动力心理学所研究的是关于欲望形成的心路历程,即人从欲望发起至产生动作行为的整个心理活动和满足过程,这使欲望动力心理学与行为动机理论有了交集的内涵。欲望有着相当强的自利性,欲望的过度贪婪必然要冒犯到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因而欲望动力心理学又与道德学、法制学和管理学牵扯到一起。

再详细点说,欲望动力心理学既要研究人的生存、繁衍的本性,又要研究人的性格、意志、思维、意识、爱好、情感、理性、信仰、精神、品质等特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团体、组织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因欲望而形成的善恶念头及行为准则,研究人因欲望而对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研究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的物质需求,研究人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的精神需求。

同时,欲望与需求两者既有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差别。

①欲望诞生于需求与要求的裂缝中。拉康曾经指出:“在有关欲望方面,我们觉得不可归结为要求的理由,也同样使它不等同于需求。”拉康将欲望、要求、需求区分开来,认为需求是指人机体的需要,隶属于生理学的范畴;要求是指对爱的要求,它涉及的是一种人际互动;而欲望则是诞生于需求和要求的裂缝中,“在要求和需求分离的边缘中欲望开始形成”。

②欲望“内核于需求而存在”,需求“外缘于欲望而产生”。欲望是产生需求的根本动因,需求是欲望产生之后的递进反应;就是说,先有欲望然后才有需求。对人类自身来说,需求的本质是欲望,欲望的本质是人性,人性的本质是生理,生理的本质是生命。

应该说,欲望动力心理学是一门横跨哲学、生物学、生理学、人类学、医学、解剖学、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学、道德学、政治学、经济学、行为学、法制学、犯罪学、精神现象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人学,是对人性深层最本质的透视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人,核心内容是研究人的生理功能及其产生的意志反应,并将人的肉体和精神辩证统一,以物质性的肉体生理为基础,藉此推导出人的心理、情绪、情感、意识、理性、思想和精神等形成的轨迹和管道。它面向个体和世界,反思自我并提升自身,管理别人并规范自己。它关注人的心灵世界,追寻生命的意义,并为个体找到最合适的存在方式,为群体找到最合适的相处方式。它是研究关于人对于欲望追求的本质、行为、现象及其产生、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新兴科学。

因而,欲望动力心理学对人生、对社会、对整个人类文明都有着极其广泛、深刻的指导作用。

欲望是来自于人类的精神世界还是来自于人类的物质世界?这个问题似乎也有着许多令人困惑的模糊边界。因为人类除了与生理有关的欲望之外,还有许多心理欲望或精神欲望。心理的东西或精神的东西一直以它与物质世界相对应的姿态二元于人类的观念中,并成为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永恒话题。

随着科学的高速发展,人类对物质世界各种规律的认识已日臻清晰,而对于精神世界的认识却依然踯躇不前。有关于欲望、心理、心灵、情绪、意识、灵魂、观念等精神内容一直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并吸引着无数哲人志士为此苦思冥想,上下求索。但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个神秘王国的上层建筑和物质基础,似乎始终不得要领,不得路径而登堂入室,一睹芳容,只能凭借自身有限的表征、以及与其他动物的类比或自造的仪器介质以自证或他证的方式而猜想臆度,于是在大量的关于人类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及其来源的讨论中,正确与谬误常常混杂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宗。

作为人类精神的载体,人心到底什么样,没有人能够探进头去看个究竟,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很多文明都把“心脏”作为灵魂、心灵、意识“中枢”所在,主宰着人的精神世界。直到笛卡尔的出现,才找到了心灵的真正居所——大脑。笛卡尔认为大脑才是人类心灵起源或发动的中枢。从此,人类洞察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的视角开始向“神经问题”的物质层面转身。

在西方哲学史上被公认为第一位哲学家的泰利斯首先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并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人都主张,研究最初原因和本原才可称为智慧”“智慧是关于某些本原和原因的科学”。我同样也坚定地认为,任何一种学说,都需要有一个开端。“一个哲学的本原,当然也表现了一种开端,但并非主观的,而是客观的,即一切事物的开端”“但是,关于开端问题,近代的仓皇失措,则由于另外一种需要而来,有些人不认识这种需要,他们独断地以为这是有关本原的证明”“开端是逻辑的,因为它应当是在自由地、自为地有的思维原素中,在纯粹的知中造成的。于是开端又是间接的,因为纯知是意识的最后的、绝对的真理”。(以上三段话均引自黑格尔《逻辑学》第一篇,有论。)

我们在这里不但要厘清欲望动力心理学的开端,而且还要找到欲望本身的开端,更要通过欲望找到人类心理世界或精神世界的开端,包括智能、知识、意识、思想、情感、智慧、理性、信仰、心灵、灵感、灵魂等起源问题和本原问题,这类问题可以统统称作端问题,而将这些端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我们可以称之为端学。端学是研究事物本原或终结的科学,甚至可以不限于精神世界,也包括物质世界的本原问题和终结问题。那么,我在这里所要讨论的欲望动力心理学便是端学研究的正式开端。而欲望则是人们研究一切学科和一切问题的开端。

哲学家尼采在论及欲望时曾遇到了无法突破的思维瓶颈,他认为欲望乃一人之本能与目的之结合,其功利性勿能视,不可见,因此得出了“欲望之论难以尽善人意”的结论。

而本书系试图破解尼采的认识瓶颈,利用理论与现象互证、抽象与形象互补,从多个角度揭开了人类欲望迷离的面纱,洞穿了其深邃的本质特征和诸多表现形式,破解了在欲望驱动下徐徐展开的人类主观精神世界的整体风貌,力图使读者在阅读本书系之后,能对人生产生深刻的感悟和启示,能给自己的欲望在“清心寡欲”和“欲壑难填”之间找到一种最佳的生存位置和自处坐标,并在生活、学习、工作、处世以及改造自我、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等实践中获得有益的帮助。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系最初冠名为《欲望学》,后来考虑到其中大部分内容属于心理学范畴,遂更名为《欲望心理学》,而这个书名经查证发现被一位美国学者用过了,尽管与我的创作意图和基本观点没有本质的联系,但我还是决定避让一下书名的雷同关系,于是定名为《欲望动力心理学》。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本书系所阐述的内容与哲学、物理学、宇宙学等学科竟然也存在着特殊的渊源关系,遂以“欲望动力心理学书系”作为总冠名,以“欲望的世界”来界定本书系所涵盖的基本内核,然后再向下细分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即以一个单行本出版。

我最初的计划是推出八个专题,分别为《欲望与认知心理学》《欲望与意识心理学》《欲望与精神心理学》《欲望与人格心理学》《欲望与行为心理学》《欲望与场域心理学》《欲望与舒适心理学》《欲望与情绪心理学》。

除此之外,我甚至还设想以上述八个专题为基础,进一步创作并出版《欲望与政治心理学》《欲望与经济心理学》《欲望与文化心理学》《欲望与道德心理学》《欲望与法制心理学》《欲望与犯罪心理学》等多部作品。但由于时间所限,未能如愿。

全书系写到2016年的时候,前五本便基本完成了,后面三个专题由于时间关系,仅仅写出了主要观点,未能展开铺陈,不免有些遗憾,但我自觉确实有些倦了,便临时决定把欲望与舒适、欲望与情绪这两个专题全部合并到欲望与场域心理学之中,因为欲望与舒适、欲望与情绪问题虽然未能展开论述和独立成书,但细究起来,它们皆在我创设的欲望场理论的统摄范围之内,也是完全可以自圆其说的,更何况这样安排也并不妨碍这两大课题可以自成体系的特点。

这样,我的《欲望动力心理学书系——欲望的世界》至此算是正式完成了,八个专题合成六本书出版,共计一百多万字,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如果将来兴致再起,或许有机会可以对后面的诸多专题深研细究,展开论述,以补遗憾,也是可能的。

这里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系缘起于现代量子物理学对于哲学和心理学产生的巨大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惊人的理论成果,更给作者带来了强烈的思想震撼。本书系借用美国著名粒子物理学家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利昂·莱德曼在《上帝粒子》一书中提出的“上帝粒子”概念,试图借助量子物理学最前沿而奇妙的理论模型,为现代哲学和心理学寻找一种更独特而有趣的逻辑推演方法和证明路径。所以,本书系在探索世界本原问题上,以《圣经·创世纪》中上帝的概念开始说起,最后落实到莱德曼所提出的著名的“上帝粒子”的概念,整个讨论过程富有缜密而生动的逻辑推演机趣。我们高兴地看到,为了回答亚里士多德时期既已提出的关于“宇宙第一推动力”的千古疑问,量子物理学家们以其高妙的证明手段,正在逐层剥去套在人们心灵中的宗教外衣和神话色彩,进而为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提供最基本的理论依据。

我在本书系中对于人类欲望的分析和阐述,借鉴了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成熟的理论范式,以独成体系的论证方法,对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大脑认知等事关人类终极之问的基本问题提供了别开生面的观照视角,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用以解读人类欲望心理、行为动机、人格品质、自我意识和精神宇宙的理论模型,试图对人类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动机做出更精准的数学解释。

鉴于我对于经典物理学特别是量子物理学的理论造诣和理解深度所限,在逻辑架构上和观点阐释上难免存在一些浅见、偏颇、甚至谬误之处,敬请各界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利本书系在进一步修订和再版时参考和借鉴。作者2017年4月于北京第一章人类意识的起源——欲望产生的物质基础

欲望动力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一切意识活动都是从欲望产生的那一瞬间开始发生的,没有欲望,便不会产生意识活动的驱力。

欲望最初产生于人的生理匮欠,没有这个纯粹物质性的生理匮欠,便不会产生欲望。所以,我们把生理匮欠视为欲望产生的第一层物质基础。同时,光有生理匮欠还不能直接产生欲望,还必须有对于匮欠的神经感觉反应。如果没有神经感觉,如果没有体验到匮欠的存在,那么,匮欠便不会自动被主体自我感知到和意识到,不会自动飞升到人的主观世界(大脑)当中而显示自己的存在。

假如匮欠已然存在于客观世界当中却不能借助神经反应而进入主观世界,那么,主观世界当中便等同于不存在匮欠及其作用,所以也就不可能产生欲望,也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活动。

从客观世界跨入主观世界,从客观物质性活动跨入主观意识性活动,必须经由神经这个特殊的桥梁和纽带来完成。所以,作为人体中客观存在的神经及其功能,即是欲望产生的第二层物质基础。从匮欠性的“无”跨越到填充物目标性的“有”,其间的媒介便是神经及其智能感应。

我们研究欲望,研究欲望驱动下的意识活动和心理活动及其特点,就必须要弄清人的神经与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必须把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所存在的过渡性媒介揭示出来给人们看。一、神经系统层次论

人类的神经,支配、承载自我思维和驱策肢体运动,这一点已经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定论。但这个定论似乎还有很多瑕疵需要进一步澄清。因为这里的神经一词至少涵盖着四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个层次是大脑,是全身运动的指挥中心,也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层次,是全身各路信息的集散地、中转站、分析器、发布台和指挥塔。

第二个层次是脊髓,是全身神经系统的主干道,是介于全身神经网络和大脑之间的信息高速公路,既有汇聚信息的功能又有传输信息的功能,在认知神经科学上绝大多数学者都把它和大脑放在一个层次,构成中枢神经系统,我对此是有不同看法的,所以特意把它放在第二个层次,其原因我将在后文详细阐述。

第三个层次是遍布全身的神经网络,包括感觉神经、传导神经和存储神经等(其中存储神经就是对各种信息具有存储功能的神经或神经元),神经网络也是整个神经系统中的外围层次,直接为大脑服务并听任大脑指挥,也是大脑的直接下属。

第四个层次是自主神经(有人称之为自律神经或植物神经),是不受主观意志控制的内脏运动神经系统。

这四个层次的神经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对人体内外环境进行协调和控制。

我在本书系中所研究的欲望也罢、意识也罢、心理也罢、情绪也罢、精神也罢,都是人类自身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自古以来便一直成为世界性的谜团。

虽然科学家们对可视性物理空间的研究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发明了无数的公理、原理、定理、定律、公式,但遗憾的是竟然没有一个可用来计算和解释心理、情绪、意识、观念、精神等主观世界的。这就使人们对于主观世界的研究工作一直停滞不前,不得要领,千百年来几乎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的突破,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面对这个不可视不可摸的神秘世界,一直没有找到进入其内堂正殿的路径以及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而我的欲望动力心理学试图把人们对于主观世界的研究视角导向可见可感的物理世界中来,并借助有形世界的可视性影像映射效果,一睹主观世界天生具有的深藏不露的芳容,并根据物理世界的基本原理,利用可测量、可计算的近乎数学的方式来解释主观世界或意识空间的边界范围、层次结构、发展过程和运行规律,进而为人们提供可资参照的改造自我、改造社会、改造自然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有效方法。

这就使得本书系从一开始就利用现代物理学、天文学、数学、解剖学、医学等多学科理论考察主观世界的形成机理和演绎线路,我认为这种借助多学科互联互通、互映互衬、互推互动的研究方法,为现代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精神现象学、认知神经科学等主观世界的研究工作设计了一个崭新的观照视角,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考察路径,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学术空气,并由此给现代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对于人体神经系统的研究和考察,我可以首先引领读者跳开个体自我的神经范畴,转身从自我体内的世界走出来,比如站在宏观地理学角度,了解一下地球水系的基本面貌,或许从中可以找到与人类神经系统相类似的可视性启示。

图1-1是特定流域水系河流分级示意图。此图表明在一个特定的地理流域内,都必然分布着一个水系河流网络,这些河流可分为若干级别,如图中所显示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等多层级支流。这些支流按照特定海拔高度从高向低流入干流。各级支流最终都要经干流而注入大海。这个图形与人体中的神经网络分布层次非常相似。

陆地上的水,不管是从雪山上融化的雪水,还是从地表以下冒出来的泉水,或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雨水,都从特定的地理位置沿着从高到低的地势条件淌成涓涓细流,流到小溪中,再流到本流域之内地势更低的支流中,再由支流注入干流中,最后由干流注入辽阔深邃的大海。图1-1 特定流域水系河流分级示意图

这些流水、甚至每一个水分子都或多或少地裹挟着陆地的某些信息,并把这些陆地信息传递到大海之中,而大海将这些新近流进来的淡水资源融入海水之中,与海水中业已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钠、氧、钠、镁、碘等各种元素重新结合,形成与原有海水微环境状态略有不同的新的海水形态,而后大海再借助外面阳光的照射或辐射,以水蒸汽的形式扶摇直上,漂浮于天空中,形成一朵一朵的云,再随风飘回到陆地的上空,以雨或雪的形式降落到陆地上,并将大海的信息也一并反馈给了陆地,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过程。

从这一角度上看来,人体作为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系统循环关系的活动着的质结构与能结构的组合体,与地球这个同样具有多层次、多系统循环关系的活动着的质结构与能结构的组合体相比,在上帝创世的蓝图上,都是按照同一种层次关系、结构关系、逻辑秩序和理论模型创造而成的。

同样的,人体神经系统(也包括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和其他生理系统)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网络级别关系和流动、循环、输送、传递关系。其中遍布全身的神经网络系统就相当于陆地水系的各层级的支流,而人体的脊髓就相当于最大的干流,大脑就相当于大海。

所不同的是地理水系统中流动的是水,而神经系统中流动的是信息。但水只能从高向低单向流动,倘若再逆向流回干流或支流,则只能通过大海的水蒸气漂浮成云的形式而从空中返回陆地。然而信息即便在人体内部也可以通过内部感觉神经或传导神经实现双向流动,即一方面可以从低层次神经流向二级脊髓神经,最后再流向最高级的大脑中枢神经,另一方面神经系统中的信息流动也可以倒行逆施,从大脑中枢神经中发出而经脊髓神经,再流向内部各层次的感觉神经、传导神经,从而构成人体内部信息的循环关系。

当然,大脑中的信息也可以经由眼耳鼻舌身等外部感觉神经流向人体外部,流向自我欲望力所指向的外部目标中去,然后再将所获取的外部信息经由眼耳鼻舌身等相对应的传导神经反馈给大脑,就像大海将漂浮起来的水蒸气化成云朵,从天空化成雨雪而传回到陆地,然后再经由陆地上的支流和干流而返回大海一样,构成一个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的信息循环系统。

人体的脊髓与大脑并非处在同一个级别或地位上,而是地地道道的两个层次,相当于干流与大海的关系。脊髓只具有汇合性传输功能和回流性反射功能,不会产生意识活动,所以也不能代表人类自我的主体性身份,而唯一能充当这一身份的只有大脑。大脑中所蕴藏的主观世界,就像万流归一的大海一样宽广而深邃。

下面,我们继续借助地理学特定流域之内的水系统与神经系统相近似的关系,进一步给读者展示地球上更多流域的水系,以便做一番形象而有趣的比较。

图1-2是长江水系示意图。长江被称作中国的母亲河,整个长江流域好比某个特定自我的躯体,长江干流相当于这个人的脊髓,各大小支流相当于遍布其全身的神经网络,入海口处相当于人的脖颈,大海相当于人的大脑。神经信息流动方式,从内部感觉而言,就是从各层次的神经支流注入脊髓干流,再从脊髓干流注入大脑;如果从外部感觉上看,外部感觉所捕获的信息经由传导神经也可以直接传递给大脑,这就像陆地水系经阳光照射并蒸发后形成云,从空中以云雨的形式既可以倾注于陆地流入大海,也可以直接落入大海之中。图1-2 长江水系示意图

一般而言,在整个流域之内,某一细小的支流如果被截流,或发生水患,对整个长江流域影响不大,但长江干流某一段一旦被截流或发生水患,可能就会对整个流域产生重大影响。其作用就像人的脊髓所起的作用一样,一旦发生病变,就会造成整个人体神经系统的运转失灵,比如一些常见的颈椎病、腰椎病,都会严重影响上肢或下肢的运动,问题发生在哪个段落,则哪个段落的神经系统上游或下游的干流或支流便会被麻痹、被阻断,甚至引起相应区域运动的失调或失灵。

下面我们继续考察一下地球上其他流域水系的特点,只要与人体神经系统或血液循环系统联系起来看,就会让人感受到人体生理系统与地球物理系统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客观意志的一致性和层次关系的耦合性。

图1-3是亚马逊河水系示意图。仔细看分布细密的各级支流,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人的毛细血管以及人体中密集的神经网络。图1-3 亚马逊河水系示意图

这个水文系统图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株枝桠繁茂的大树,其实,大树的叶、丫、枝、茎、干与地理水系以及与人体的神经系统或血液循环系统的网络分布也极其相似,我们也可以借用树的枝桠层次级别关系来与人的神经网络或血管网络的层次级别关系做完全相同的类比。

图1-4是人的神经传导网络与树的营养传导网络比较示意图。树冠可以想象为人的大脑及外部感觉神经系统,树干好比人的脊髓,树的根系如同人体内部感觉神经及内脏运动神经系统。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不论内部或外部,整个神经系统分布的最大特征就是层次级别性特征。

人的神经系统或血液循环系统虽然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层次级别关系,但不同的人在层次级别、层次密度、脉络长度或曲度等方面又会必然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个体差异,就像地球上不同流域所体现的水系面貌各有不同的情景一样。

我们知道,人的先天智能水平亦即智商尽管大部分彼此相当,但在具体表现上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源自于神经系统的层次级别、层次密度、脉络长度或曲度等细微差别上。当然,这些都需要解剖学的参与才能给出足够的证验。图1-4 人的神经传导网络与树的营养传导网络比较

通过对以上不同流域的水系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如下一些规律:

第一个规律是每一个水系都是分级分层的,各图中一般会显示到二级、三级或四级,实际上,还有一些更小的级别或层次无法在地图上显示出来,就像我们身体上的毛细血管网络一样。

第二个规律是各层级的支流总是从流域内地势高的低级小支流而注入地势低的高级大支流,最后汇总到地势更低的干流之中。这个干流与我们神经系统中的脊髓所起的作用相仿。

第三个规律是最高级的干流将整个水域的流水全部经入海口(类似于人的颈部)汇入汪洋大海(类似于人的大脑)之中,完成了对整个流域各路水文信息的终极性集结。

第四个规律是每一个支流,对于本支流汇聚范围内的小流域而言,也都相当于一个小干流,并对这个小流域具有节制功能,如一个支流被截流之后,这个支流所辖流域的水文现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虽然对于大流域或大海水文情况也将产生一些微环境变化的影响,但影响效果不大,而对于其他小流域而言,其影响也微乎其微,甚至有时没有任何影响。每个小流域就如同我们神经系统中的某个局部区域一样,一旦发生问题,就会对周边区域或对整个神经系统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第五个规律是整个流域地理条件发生重大改变,如地震、火山等地质变化,都会影响整个流域的水文变化,也当然影响其所对应的大海的水文变化。这是由宇宙质能结构原理决定的,质条件发生变化,相应的能条件也会发生改变。这就像人的肉体一旦发生重大挫伤或病变,可能就会使得整个神经系统功能发生障碍,甚至可能对人的整个心灵世界产生伤害。

第六个规律是水文变化是有层次有顺序的,小流域支流的水文变化对大流域干流的水文变化影响小,而大流域干流的水文变化对小流域支流的水文变化影响大,就像人体神经系统一样,小挫伤、小病变对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影响小,大挫伤、大病变对人影响大。

第七个规律是支流与干流相互干涉、相互影响,一者水旱,另一者则水匮,一者发生水灾,另一者就会受到不利的影响。正所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说的就是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人体神经系统也一样,局部神经反应与脊髓神经或大脑神经反应具有相互关联性、干扰性和层次循环阻碍性。

地球水文系统的质结构形态与能结构形态都具有特定的层次性,其与人体神经系统的质结构形态和能结构形态的层次结构性特征具有完美的吻合性,这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并怀疑上帝最初是使用同一理论模型来创建这个世界的联想。

上帝不论创造什么东西,几乎都在其中蕴进了相同或相似的质结构层次和能结构层次,这种层次中包含着由小趋大或由大趋小、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由少到多或由多到少、由细到粗或由粗到细、由重到轻或由轻到重、由乱到整或由整到乱、由实到虚或由虚到实、由静到动或由动到静、由简单到复杂或由复杂到简单等各种各样有形或无形的层次、级别、过程或秩序。地球水系统如此,其他包括人类神经系统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宇宙系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以上我已经把地球上两个著名的水文形态平面图展示了出来,下面我们再把神经系统的平面图展示出来做一下比较,或许可以从中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的相似应该不是纯粹的偶然。

图1-5是典型的生物神经元示意图。图中显示多条类似于地理学特定流域之内的支流和干流的神经曲线,说明神经网络也同样分成若干级别和层次,凡是叉出去的线条,都属于较低级的层次级别。即便这样一个简单的神经基本单位,也与地球水文系统存在着惊人的相似。图1-5 典型的生物神经元示意图

人类对地表水系统的研究要远比对地下水系统的研究更富有成效。但是,鉴于地球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沙石结构的层次性,我们有理由认为地上与地下这两个空间形态的水系统在层次结构上是大同小异、不分轩轾的。而人体神经系统尽管是隐藏在躯体皮肤以下,尽管与地下水文现象相仿,但其结构层次和流动形态与我们所见到的地表水文现象示意图所显示的情景仍然具有可比性。

1-6是人类神经元示意图。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是具有长突起的细胞,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构成。细胞体位于脑、脊髓和神经节中,细胞突起可延伸至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中。即便简单如一个小小的神经元,其可视性形态面貌特征,竟然也跟地理学水文系统具有相似的面相,其结构层次性、运行过程性、能量聚散性与特定流域之内的水系统在层次结构上也具有极为相似的耦合性。图1-6 人类神经元示意图

图1-7是人类神经元切面图。以细胞体为中心,放射性延伸出多条轴突和树突,轴突就相当于特定流域之内的干流,树突就相当于支流,而细胞体则更像一个众流交汇的湖泊。图1-7 人类神经元切面图

我们还知道,在地球某个特定流域之内,有不少支流在尚未注入某个干流之前,还会首先注入某个湖泊里,然后再经由这个湖泊流入某个干流。从人类神经元切面图中可见,细胞体就相当于这样的湖泊,所有的信息流都可以注入这个湖泊进行短暂的存储,而后再向其他地方流动,这个过程就像神经对于信息的记忆过程一样。

图1-8是大脑神经网络示意图,实为局部图。其中的细胞体就相当于特定信息流域之内的小湖泊,具有汇聚和存储来自于轴突或树突的信息流之功能,这也许就是神经产生记忆存储功能和表象功能的所在位置。图1-8 大脑神经网络示意图

图1-9是大脑神经网络的层次级别示意图。与我们所见到的地理学水系示意图中的干流与支流所分布的层次级别几乎完全一致。这种层次级别特征决定了人的神经系统总是按照一定的层次级别做出反应的,各种信息也是按照这些层次级别进行流动和传输的。图1-9 大脑神经网络的层次级别示意图

神经反应的层次性特征或级别性特征,决定了人体信息流动的基本特点,其层次或级别的个体差异性也决定了在不同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智能层次或智能级别。

从现代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来看,每一根神经都连接着特定的器官组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反过来,每一个器官组织都具有特定的神经及脑区管护着,而不同层次级别的神经当然管护着不同层次级别的肌体组织。

人体中共有12对脑神经:

第一对叫作嗅神经,主要负责鼻子的嗅觉。

第二对叫作视神经,主管眼睛的视物功能。

第三对动眼神经,主管眼球向上、向下向内等方向的运动和上睑上提及瞳孔的缩小。

第四对滑车神经,主管眼球向外下方的运动。

第五对三叉神经,此神经分为两部分,较大的一部分负责面部的痛、温、触等感觉。较小的一部分主管吃东西时的咀嚼动作。大的感觉神经又分为三支:第一支叫作眼支,主要负责眼裂以上之皮肤、粘膜的感觉,如额部皮肤、睑结膜、角膜等处的感觉;第二支叫作上颌支、主管眼、口之间的皮肤、粘膜之感觉,如颊部、上颌部皮肤、鼻腔粘膜、口腔粘膜上部及上牙的感觉,第三支叫作下颌支,主管口以下的皮肤、粘膜之感觉,如下颌部皮肤、口腔粘膜下部及下牙的感觉。

第六对外展神经,主管眼球向外方向的运动。

第七对面神经,主管面部表情肌的运动,此外还主管一部分唾液腺的分泌以及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觉感觉。

第八对位听神经,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叫作听神经,主管耳对声音的感受,另一部分叫作前庭神经,其主要作用是保持人体的平衡。

第九对舌咽神经,主管咽喉部粘膜的感觉,一部分唾液腺的分泌和舌后三分之一的味觉,亦与第十对迷走神经一起主管咽喉部肌肉的运动。

第十对迷走神经,除与第九对舌咽神经一起主管咽喉部肌肉的运动外,还负责心脏、血管、胃肠道平滑肌的运动。

第十一对副神经,主要负责转颈、耸肩等运动。

第十二对舌下神经,主管舌肌运动。

尽管现代神经科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神经在人体中的分布情况及其管控区域还有很多未能解开的谜团,为此还有待于神经科学工作者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和更细密的注疏与解读。

图1-10是人体自律神经网络示意图。人体内脏器官中的神经作为较低层次的支流分别与脊髓作为较高层次的干流相连,并将各器官的信息汇入脊髓主干道,然后再注入大脑的海洋。图1-10 人体自律神经网络示意图

自主神经也称为自律神经或植物神经,是人类整个神经系统的最低层设计,主掌着内脏和其他非意志性肌肉系统的运动,包括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工作协调、体液与体气的循环流转、细胞的生长与衰退等均由自主神经负责,例如打呼噜、咳嗽、出汗、肌体衰老等现象都是自律神经(植物神经)主掌的内容。

如果有谁想研究人类衰老与长寿问题,就必须首先揭开自主神经(植物神经)的底层奥秘,找到影响、掣肘和左右其发挥独特作用的神秘枢纽,并藉此改变其既有的功能运行模式,使人体永葆青春,进而实现返老还童的古老梦想。

图1-11是人体神经网络分布示意图。表明整个人体内部的神经按照一定的层次级别,遍布于人体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了一个纵横交织且层次分明的网络系统,而且每一个神经细胞都是这个网络系统上的一个质点。这就意味着每一个神经细胞都与整个神经系统相连接,任何一种刺激都会在整个网络中做出反应并向大脑方向传递。同时,由于神经网络具有显而易见的层次级别性,所以,每一种神经反应也都是按照一定的层次级别进行传导的。图1-11 人体神经网络分布示意图

人体神经系统与地球水文系统或树根及树冠的营养信息系统具有完全一致的层次网络形态和层级传导规律,我将这一规律称为神经层次理论。

图1-12是人类神经循环系统的层次级别及其关系示意图。这个图所显示的分类方法,也是传统生理学或神经科学的经典分类方法。在这个图示中,我们按照神经系统的质结构和能结构的对应关系,将整个神经系统分成多个层次级别关系。图1-12 人类神经循环系统的层次级别及其关系

人体神经系统从整体上分为两个层次: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再往下分,又分为脑和脊髓。

脑再往下分则分为脑干、小脑、间脑、端脑,而后还可以继续往下分成若干层次级别。

脊髓往下分,可以分成神经、灰质、前索、侧索、后索。

周围神经系统分为两个层次级别:脑神经和脊神经。

脑神经还可以分出若干层次级别,脊神经也可以分出若干层次级别。

最后还有内脏神经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都可以分出若干层次级别。

同时,每一个层次级别的神经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即不同神经层次级别的质结构决定了不同神经层次级别的能结构。不同层次级别的能结构也促成了不同层次级别的质结构的形成、发展和进化。同样的,整个神经系统质结构层次决定了其所具备的能结构层次,能结构层次对质结构层次具有催生、拉动和协调作用。

每个层次级别不同,信息流向不同,曲度函数不同,决定了信息反应数量、质量和速度的不同,由此也决定了个体自我智能反应水平的不同。

大脑和脊髓虽然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但二者的地位是明显不同的,脊髓虽然也主导人体整个神经系统,但它只是将遍布全身的神经网络信息做一次归拢,实际上却仍然承担着传导功能,它不是各路信息最终的汇合,最终汇合处是人的大脑。所以,我将脊髓与大脑分为两个层面,属于上下级关系。

如果我们把中枢神经、周围神经、躯体运动神经等这些具有一定主观意志性特征的神经合在一起简称为随意神经系统的话,那么,自主神经系统与随意神经系统两个部分或两个层次不可能是完全隔离的,彼此之间必有一种联通方式、接应方式或转换方式存在,使得人类自我在顺应欲望方向或逆应欲望方向上所驱动的主观意志活动,总是奇妙地和不可避免地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中,并与自主神经系统产生纠缠、振荡和波动性反应,进而引起内脏运动系统包括肌体、器官、组织以及腺体、血液、呼吸等发生一系列连锁性改变,这个过程就是心理情绪反应过程。

这说明,人类心理情绪反应通常并不是由随意神经系统直接驱动的,并不是由单方面的自我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随意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相互纠缠振荡和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这同时也说明从随意神经系统到自主神经系统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环节的功能转换器,随意神经功能可以经由这个转换器而转换为自主神经功能,或者是自主神经功能经由这个转换器转换为随意神经功能。

毋庸置疑的是,自主神经系统主控的内脏器官运动以及与新陈代谢等有关的能量转化与消耗,只有在达到特定阈限之后才能转换为内部感觉,并经由内部感觉传输给大脑中枢神经而进入主观意志控制范畴,我们有理由推断这个阈限临界点即是自主神经系统与随意神经系统互通互联的转换器。比如尿液分泌到一定阈值之后才能产生尿意,食物残渣积累到一定阈值之后才能产生便意,食物在体内消化前期,不会产生饥饿感,待到食物消化到一定阈限之后才能产生饥饿感,在尿意、便意、食欲或性欲等欲望产生之前的新陈代谢过程,则归属于自主神经系统来打理,之后则转化到随意神经系统来打理。

由此,我们可以确认,自主神经系统与随意神经系统之间的转化器就在欲望产生之前与产生之后的临界点上,而且这种转换是在物质能量与生理能量相互转化到某个特定阈值之后发生的。

我们至今对这个体现在神经反应环节上的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尚不清楚,但我们清楚的是它所起到的联通、接应、转换和驱动作用。这种作用的发生即是能量转化或功能转换的结果。比如人由清醒而进入睡眠过程,就是随意神经功能向自主神经功能的转换,其间必有一个连接两者的转换器在发生独特的转换作用,不然,人就无法从随意神经所主持的清醒状态转而进入了自主神经所主持的睡眠状态,个体自我对于隔离在两个神经系统之间的这道“墙”是怎样翻越过来翻越过去的呢?

我们知道,自主神经是人在胚胎时期起主导作用的神经,那时的随意神经发育尚不成熟,或者说随意神经尚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说明自主神经是支撑人和驱动人做生命运动的本原神经,可称为先神经或原神经,而随意神经及其功能则是大脑趋于成熟并被外在刺激信号激活之后的产物,属于后继性或意动性神经,可称为后神经或意神经,先神经主宰生命,后神经主宰意识。

人从清醒进入睡眠的过程就是后神经功能向先神经功能的回归与转换,所以必然经由一个介质性转换器来完成回归与转换的功能。而失眠就因为后神经功能一时半会无法向先神经功能实现正常转换造成的结果,问题或许就发生在“后神经—转换器—先神经”三者之间的不相匹配、不相协调上。这个转换器必须在身体疲倦且感觉神经不被干扰或不被强烈干扰的条件下,在后神经、转换器和先神经处于静息状态或生物电磁波处于谐振或共频的条件下,才能顺利实现联通、接应和转换功能。根据这一原理,我们或许可以找到治愈失眠的有效方法。

当然,鉴于人类对于神经系统的质结构研究和神经系统的能结构研究方面,还缺乏更为实质性的突破,在研究方法上还仅仅局限于解剖学、病理学、影像学和电磁感应学等有限范围内。其中有些质结构的关系和能结构的作用及其相互联系尚未给出科学的界定和规范理论模型的解读,这就使得我暂时对于整个神经系统的层次级别及其关系的划分还无法找到更好的可资依循的标准。

我在这里将人体神经系统与地理学中的水系、植物学中的树系进行比较性研究,试图创造出一种可视性考察效果,将抽象的神经反应做出形象性和物理性的解释。

我们知道,陆地的水系分为支流、细流等若干层次级别,树冠或树根也分为枝节、丫杈等若干层次级别,从而形成具有多层次多级别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循环系统。

对于一个人而言,大脑的层次级别是最高的,大脑反应是代表整个自我的意志性反应,是整个自我一切信息的汇总中心和一切运动的指挥中心。自此以下层次的神经反应,以及脊髓神经以下的其他诸层次的神经反应,都是被动性反应,不管是来自于大脑以下的内在性被动,还是来自于客观事物的外在性被动,低层次的神经永远改变不了受动者的地位,即低层次神经反应作为受动性和被动性反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受动于客观事物的刺激。

二是受动于自我大脑的支配。

而人类行为的受动性则主要来自于智能性随意神经的支配。

然而又是什么在驱动人的大脑反应并发挥其特定功能的呢?这个指挥官不是别的,而是人的欲望。

任何一种事物、一种结构、一种逻辑、一种秩序、一个组织、一个系统、一个过程,都必然地存在着一种特定的层次关系。层次既是保证事物稳定性和持存性的条件,也是保证事物发展性和变化性的条件,我将这个观点称为宇宙层次论。

宇宙层次论可以为人们在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神经、思维、意识、精神、信息、社会、管理、技术、运动、过程、联系、关系、事件、问题等项目或课题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思想方法。在事物中首先要找到隐含在其中的层次结构和层次关系,并通过层次结构和层次关系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运动过程和运行规律,同时我们根据宇宙层次论思想,通过增加或减少事物的层次结构和层次关系而改变事物的质结构或能结构,进而实现新的创造和发明。

事物的复杂性就在于事物的层次性,一种事物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可以发现多个层次。比如地球即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包括地质层次系统、水文层次系统、山脉层次系统、陆地层次系统、海洋层次系统、气候层次系统、生物层次系统、资源层次系统,等等。比如人体也是一个多层次系统,其中含有血管层次、神经层次、反应层次、运动层次(先思维后行为),等等。还比如修养也是一个多层次系统,包括认识层次、文化层次、科技层次、理论层次、思想层次、精神层次,等等。再比如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系统,包括政治层次、经济层次、交际层次、管理层次、文明层次,等等。

不同层次系统之间或在单一属类的层次系统内部必然发生层次交叠、纠缠、振荡现象。此等情况可以借助还原理论把每一个属类的层次拿出来进行单独的部分性研究,然后再整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即可分清更细微的层次脉络。而且每一个大的层次中都包含着若干小的层次,比如神经层次中包含着自主神经、感觉神经、脊髓神经、大脑神经,而每一神经层次中还包含着更低的层次,即便单个神经元也包含着细胞核、轴突、突触、树突的层次,还包含着对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状态的层次。

这就意味着,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至少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层次:一是质结构层次,二是能结构层次,三是运动过程结构层次。

其中质结构层次与能结构层次互为共轭,共同决定运动过程结构层次,而且三个层次可以实现相互递变和转化。即特定的能结构层次可以转化为特定的质结构层次,并共轭地决定了特定的运动过程结构层次;反过来,特定的质结构层次可以转化为特定的能结构,并共轭地决定特定的运动过程结构层次。这一规律,我称为宇宙层次转化定律。宇宙中一切物质现象、社会现象、精神现象及其运行规律,都无一例外地和严格地遵循宇宙层次转化定律。

按照宇宙层次论推导,事物的层次越多则越复杂和越高级,事物的层次越少则越简单、越低级。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总是按照较少层次向较多层次、简单层次向复杂层次、低级层次向高级层次进化和发展的,我将这一规律称为宇宙层次进化定律。

按照这个定律,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逐层发展而来的,不可能跨越必须经历的客观层级和演绎过程而实现悖理性跳跃。

这就意味着,人类的任何创造发明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必须经由客观世界影像资料的刺激性启示或提示,才能产生灵感。离开客观事物层次、影像资料映射层次、影像与欲望对接层次、影像或表象对意识的联通层次,人类就不可能产生发明创造的冲动,就不可能凭空创造出超过影像信息或表象意义启示之外的设想、理想、志向、目标及其思维运动过程。

我们知道,原始社会的人类不会发明和创造出飞机,不可能产生莱特兄弟的创造构想和思维蓝图。因为那时的人类即便通过飞鸟的影像而产生了飞的联想和欲望,但由于当时所面对的客观世界没有金属材料映射的影像信息,更没有蒸汽机、电动机、内燃机等动力装置映射的影像信息,所以,不可能超越若干特定的发明环节和文明层次而创造出高翔蓝天的飞机来。

同样的,如果没有威廉·吉尔伯特对电性做出理性确认的层次,如果没有盖利克对摩擦起电机的发明创造层次,如果没有格雷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分类的层次,如果没有莱顿大学教授彼得·冯·慕欣布罗克对电容器设计发明的层次,如果没有法拉第、贝内特、库仑、伏打、麦克斯韦、赫兹、马克斯威尔等人对电学或电磁学的联动性、接力性贡献的层次,便没有爱迪生、贝尔利用电发明电灯和电话的大脑思维层次。

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推导下去,如果没有帕斯卡、莱布尼兹发明的机械式计算器的层次,如果没有巴比奇对于机械式可编程电脑的科学构想层次,便不会产生约翰·阿坦那索夫、比尔·盖茨、乔布斯等对电脑的革命性创新层次。

比如某公共浴池里设有一个固定的搓澡台,每次有顾客需要搓澡时,为了把搓澡台清洗干净,总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即便这样,有些顾客对搓澡台的卫生状况仍然心存疑虑。按照宇宙层次论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设法增加一个层次,即在每个人搓澡前,都在搓澡台上换一张崭新的塑料布,用清水一冲,顾客便感到清洁无比,尽可以放心地躺在搓澡台上搓澡了。

一张塑料布看似简单,对于整个事物程序或管理模式来说,却是新增加的另外一个新层次,正是这个新层次,解除了顾客对于卫生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