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大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01:20:30

点击下载

作者:杨义堂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祭孔大典

祭孔大典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祭孔大典作者:杨义堂排版:KingStar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11-01ISBN:9787551604338本书由北京欣博友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祭孔大典,是为了祭祀至圣先师孔子而举行的隆重祀典,古时称“释奠礼”。即在祭祀时,陈设音乐、舞蹈,举行呈献牲、酒等祭品的庄严仪礼活动,以表达对孔子的崇敬之意。

祭孔活动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即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以祭祀孔子,并写诔文以表哀悼,这是国君祭孔之始。汉高祖刘邦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中国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自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不断升格。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的仪式更是隆重,乾隆皇帝曾经8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因此,祭孔大典也被称作“国之大典”。

在祭孔大典上表演的祭孔乐舞,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乐、歌、舞都是围绕“礼”所进行的。自西汉以后,历代帝王为祭孔所颁制的礼、乐、舞都是在传承前代的基础上而发展,在适应时代的需求中而创新的。祭孔大典是祭孔文化史上最高、最集中、最经典的展现,它是中国礼、乐、舞的“活化石”。

改革开放以后,“三孔”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修复、保护。曲阜孔庙恢复了“文革”时期被破坏的孔子像。1986年,祭孔乐舞得以恢复。2004年,曲阜举办了第一次由地方政府参加的祭孔活动。2005年,济宁市联合国内外孔庙,和中央电视台一起举办了“全球联合祭孔”活动。2006年,举办了两岸联合祭孔活动,中国国民党派出高层祭孔参访团来曲阜孔庙祭孔,两岸携手实现了祭孔活动和弘扬中华文化相结合,和两岸文化交流相结合,和凝聚全球华人华侨同根同源意识、增强爱国热情相结合。自此,祭孔大典不仅通过礼制、乐舞的恢复,促进了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而且借助于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的参与,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杨义堂同志是山东师范大学20世纪90年代的毕业生,长期工作在孔孟故里,多年策划组织祭孔大典活动,在“三孔”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中华文化标志城的规划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工作勤劳,业绩斐然,又多学善思,工作之余对祭孔大典的历史文化资料和丰富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系统梳理、认真研究。这本《祭孔大典》,从祭孔的历史、音乐、舞蹈、歌词、祭文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还对近年来国内外祭孔活动进行全景式的介绍,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既是对祭孔大典这一重要历史文化活动的总结研究,也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齐鲁文化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读者看后定会有丰硕的收获。2013年10月9日(作者为: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01为什么要祭祀孔子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成为世界祭祀史上、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1.1孔子和他的思想学说

曲阜孔庙祭孔大典又要开始了,古老而安静的小城显得格外热闹,秋天的早晨清新凉爽,太阳刚刚升起,霞光万道,整个古城都氤氲在这片弥漫着东方神圣气息的光辉里。祭孔大典是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国际孔子文化节中的一项核心活动,各级官员、海外华人华侨和世界各地的朝圣者纷纷赶来,怀着崇敬肃穆的心情,准备参加在孔子诞辰日这天举行的公祭仪式,以纪念孔子这位伟大的文化圣哲。

孔子何许人也,在时光过去了2500多年之后,人们还在吟诵着他关于修身、齐家、治国的格言?夫子人欤,神欤,21世纪的今天,世界还在寻找着他关于“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伟大智慧?端坐在大成殿里的孔子塑像头戴古代皇帝的十二旒(皇帝礼帽前后的玉珠)衮(镶龙的衣服)冕(帽子),身着袍服,手捧镇圭(玉制礼器,王执镇圭,以安四方),面容温和中透着严厉。那不是真正的孔子,而是被历代统治者册封的大成至圣文宣王。时间还早,让我们先到城南的沂河边,用孔子当年“浴乎沂”的沂河水洗把脸,拂去历史的尘埃,走近春秋时代的孔子吧。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像

孔子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商朝的微子启,也就是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因为是他的母亲当妾时所生,所以没有得到王位。他在《封神榜》里出现过,在商纣王最腐败时,微子启抱着祖先的礼器和乐器投奔了周国,而另一位大臣箕子则被贬为奴,比干更是被挖了心。所以他的结局在纣王的所有大臣中算是不错的,武王伐纣后令他官复原职。后来由于纣王之子武庚勾结管叔、蔡叔叛乱。结果周公率大军平定了叛乱,并诛杀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周公让微子启来奉祭商人的先世,还封微子启做了宋国国君。宋国的故城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对于先祖微子启,孔子是十分推崇的。孔子把微子启、箕子和比干,称为“殷有三仁”。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继承了宋国国君之位。其实严格来说,微仲才是孔子的正宗始祖,因为自微仲始,至孔子之父叔梁纥,才是父子相继,而微子启只是微仲的哥哥。但微子启开创了孔氏一脉立国安身的根本,他的地位无可替代。

孔子的先祖中,从微仲到缗公共,共四代,是宋国国君;从弗父何到孔父嘉,共五代,是宋国大夫;从木金父到防叔,共三代,是宋国士一级的贵族。其中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做大司马时被政敌华父督杀死,导致其子孙爵位被降,后代因避乱而迁到了鲁国。另外,也是自他开始,孔氏才自成一宗,其后人取他的字“孔父”的第一个字为姓,遂成孔氏。(秦汉以前姓氏有别,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也有人说孔子应姓“子”,“孔”是氏。先秦以后,姓与氏合而为一,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姓孔氏”。)

孔子的曾祖父防叔,被华氏所逼而逃到鲁国。一个逃难的人,在异国他乡寻求生存自然是十分艰难的。防叔有着大夫的头衔,但大夫的职位或爵禄是不能传之于子孙的,所以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时,叔梁纥已经只是一个家臣武士了。叔梁纥也确实是一个称职的武士,他一生为鲁国南征北战,且作战勇猛,“以勇力闻于诸侯”。他虽然到死也只是一个低级的邑宰,但毕竟也有了自己的禄田。但这个禄田仍旧不能传于子孙。

叔梁纥先娶了施氏,生九女,又娶妾,生子孟皮,因孟皮有足疾,不能继嗣,便又娶颜征在,生下了孔子。叔梁纥娶颜征在时,他已经是个年过花甲的老头,而颜征在却是个豆蔻年华的少女,所以《史记·孔子世家》中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司马迁一句“野合”,千百年来让人一直争吵不休,一种观点认为,当时叔梁纥与颜征在是一种年龄很悬殊、形式很简朴的婚姻结合。而年龄悬殊、形式简朴之“野”,不一定符合当时的“礼仪”。号称“小司马”的唐朝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就说:“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而近代以来出现的另一种说法是,“野合”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诗经·郑风》中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记载,尽管后来的卫道之士对《诗经》的某些章节破口大骂,极其憎恶,然而当时的郑地、卫地野合之风蔚然,却是事实。如今有不少学者从《诗经》里的情诗入手,分析先秦时期的婚俗,论证野合风俗的普遍性。在《周礼》中有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会男女”就是在林间野合,“奔者”指的是在野合后私奔。也就是说,在仲春三月里,野合、私奔是不会被禁止的。无论历史怎么争论,却有了一个伟大的结果——一位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孔子诞生了。孔子的生年,《史记·孔子世家》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孔子的生月生日,《史记》不载,《春秋谷粱传》记为“十月庚子”,公历应为9月28日。孔子像

孔子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死了,正妻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也去世了。孔子年轻时做过相礼、料理丧事的工作,也做过替人管理仓库的“委吏”、看管牧场的“乘田”等。他后来回忆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论语·子罕》)青少年时代的不幸家境及生活的艰辛,使孔子早早地认识了人生。

孔子自叙“十五而有志于学”,自15岁起开始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有系统地从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学习。他学无常师,据说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好学而不厌,乡人都赞其“博学”。“三十而立”,自30岁开始独立地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并且创办了私学,收徒讲学。颜渊、子路、冉伯牛、子贡、冉有等就是孔子较早的一批弟子,孔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招收学生的教育家。私学的创设,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传统,促进了当时学术文化的下移,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

50岁以后,孔子踏上了从政的道路。他曾在鲁国担任过中都宰,“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相继升任司空(主管工程建筑)、司寇(主管司法刑狱)、相事(以相礼资格参加当时的国君会议)等。55岁时,因与当政者季桓子的政见不合,孔子弃官出走,带着其弟子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卫、陈、曹、宋、郑、蔡等诸国之间,在诸侯面前游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可结果是处处碰壁,颠沛流离而不得志。

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之后,孔子重又回到了鲁国,鲁哀公和季康子尊称他为“国老”,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起用他。孔子晚年除从事教育活动之外,还潜心于整理文化典籍,删《诗》《书》,定《礼》《乐》,赞《易象》,修《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四月乙丑,孔子因病逝世,享年73岁,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关于孔子的相貌,《史记》上记载说他:“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在曲阜民间有“七出”之说。所谓“七出”,是指孔子牙齿暴露在唇外,鼻孔朝天,耳朵奇大,眼睛突出,加起来就是七窍突出的意思。司马迁离孔子的时代比我们要近得多,所以他记述的孔子的样子要比后来的人更接近实际情况。所谓的圩顶,根据司马贞《索隐》的解释,就是:“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这样看来,孔子的头顶骨是中间低而四边高,其模样并不能令人十分恭维。《史记》上又说,孔子成年后“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根据吴承洛先生《中国古代度量衡史》的推定,周尺一尺合今19.91厘米,那么孔子的身高就当有今天的1.91米还要多一点。关于孔子的面孔,《孔丛子》说他“河目隆颡”,是个长眼、高颧骨的人,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奔颅头。关于孔子之丑,一种原因是古人对神人、伟人相貌的夸张,说其有“异相”,东汉的王充在《论衡》里说“黄帝龙颜,颛顼戴午,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偻,皋陶马口,孔子反羽”,意思是说黄帝的面部长得像龙,颛顼的头上长了类似角的东西,帝喾的牙齿连成一片,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舜的眼睛有双瞳,禹的耳朵有三个孔,汤的胳膊上有两肘,周文王有四个乳房,周武王眼高可以看见头顶上的太阳,周公旦驼背,皋陶的嘴像马口,孔子圩顶。另一种说法是,孔子确实长得不敢恭维,史料上留下了一段这样的记录。那是当年孔子仓皇从宋国逃出以后,在郑国又和门人走散了,有人见他独自可怜兮兮地站在东门的城墙根下,就对到处找他的子贡说:“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传说中尧正是瘦长的身子,“河目隆颡”的脑袋,而“皋陶之状,色如削瓜”,皮肤泛着青色,禹的身高据史载正是九尺二寸。说孔子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大概是说他还是个腰长腿短的人吧。子贡按照那人的指点果然找到了孔子,并将那人的原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莞尔笑道:“所描述的外貌还在其次,倒是‘若丧家之犬’这句话,说得太神似了。”他老人家在诙谐中对郑人的描述基本认可。

孔子作为古老中国的精神领袖和思想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孔子的思想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对于孔子思想核心的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简言之,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的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和”的主张是“和为贵”“和而不同”。孔子所谓的志于道(和),据于德(中),依于仁(仁、礼),是把握其思想核心的关键。从“和”与“仁”“礼”“中”四大范畴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看,“和”是最高理想,“中”是达到“和”的方法,“仁”“礼”是“和”的表现形式。从“和”与“仁”“礼”“中”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和”能够一贯到底,贯通于“中”“仁”“礼”之间,使四大范畴合而为一。从“和”这一重要范畴本身的内涵看,“和”是指哲学化了的和谐观,是孔子思想的终极观点。他认为要实现“仁”和“礼”,必须要遵循中庸之道。

此外,孔子的思想还有“忠恕”“孝悌”“天命”等,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千万人心中,就有千万个孔子。两千多年来,孔子被追谥为“文圣尼父”“邹国公”“先师尼父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万世师表”等。孔子思想不仅成为历代统治者安邦治国的正统思想,对中国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历史学、礼仪风俗等都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地位,对于当今的世界和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孔子的思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而且指向未来。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被镌刻于联合国总部大厅。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宣言上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1.2祭孔的当代意义

每年祭孔大典之后,网上总要热闹一番:既有赞成的文章,说近几年举办的全球祭孔、两岸祭孔活动,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推动了两岸交流。但也有不少反对的意见,甚至有一些文化学者,也加入到抨击祭孔的行列,甚至有的网友说:“都什么年代了,还在祭孔?”

是啊,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祭祀孔子?祭孔的现代意义在哪里?几年来,大家都在思考。随着对祭孔知识了解得日益加深,人们越来越感到:祭孔大典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仪式,它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已经包含了太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存在于冰冷的竹简中,还关乎中国以什么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关乎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看法、对历史的态度、对自我的认识。而且,它还是指向未来的。在未来它会依然长青,向世界展示东方文明的风采!1.2.1 祭祀孔子是高擎中华文化传承的薪火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古人说:“天不生仲尼,万世如长夜。”祭孔大典包括祭祀仪式和祭孔乐舞两部分。随着祭孔规格的提升和礼仪内容的不断增加,祭孔大典成为与祭祀天地、社稷并列的“国之大典”,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象征性仪式,历朝历代,开国之初,就要先祷告于天地,祭拜于孔子。祭孔乐舞则起源于更早的舜帝时期,是尽善尽美的韶乐孑遗,是东亚各国传统雅乐的源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型交响乐,在世界音乐史上堪称奇迹。祭孔大典的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一个个进退谦让的礼仪规范,将中国音乐舞蹈的礼乐教化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是中国礼乐文化的代表作。中华文化圣火点燃仪式1.2.2 祭祀孔子是在聆听圣哲先贤的训导

近几年,祭孔大典上都有诵读经典的活动,一排排的孩子站在丹墀上、杏坛前、古树下、神道旁,高声诵读《论语》,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其实不用组织这些仪式性的活动,在这些圣哲先贤的像前默默肃立片刻,就会有一声声亲切而有威严的教导仿佛从历史的深处传来,穿透人们的心扉。在孔庙祭祀的,不仅仅是夫子一人,还有四配、十二哲及从祀的先贤、先儒。这些圣哲先贤,每个人都是一部精美的教科书,微言大义的四书五经和浩如烟海的传记、注解,是振聋发聩、响彻千年的黄钟大吕,他们的治家格言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又像长者那絮叨而殷切的叮咛,让你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少走许多人生的弯路。孔庙东西庑里祭祀着先贤先儒1.2.3 祭祀孔子是在翻阅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册

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史,其实是中原族群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互动史,从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金辽对峙、元朝以至于清代,都是民族大融合的关键时期,每一个少数民族取得政权后,首要大事是设立孔庙,祭拜孔子,识汉家文字,认中华文化为正宗。在各地的孔庙,我们都能辨认出,金代的廊柱、元代的碑文、清代的诗章,是孔子把中华民族紧紧团结在了一起。1.2.4 祭祀孔子是在重塑民族精神气节的血脉

胡适认为,儒字即“懦”,儒者是西周统治下的殷商旧邦知识分子唯唯诺诺、苟且偷生的写照。然而自孔子之后,儒家不再是懦弱的代名词,而是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一族。孔子从《易经》中汲取阳刚的一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天下为己任,弦而歌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孟子继往开来,养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曾子一日三省吾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张载怀抱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更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为后世所效法。在孔庙从祀的,并不全是儒学之士,李纲、文天祥、陆秀夫、史可法等各个时代的精英,他们不畏强暴,刚正不阿,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反对宋明理学,一生坚持抗清,但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求实精神,仍然在清朝光绪三十四年时被列为先儒。历代圣哲先贤、仁人志士的精神气节名载孔庙,彪炳千秋!在祭孔大典的氤氲烟雾中圣贤云集,栩栩如生,怎不让人心生崇拜,感慨系之!1.2.5 祭祀孔子是在展示中国和平崛起的姿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家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该是最讲诚信、最讲仁爱的国度。祭孔就是要唤醒我们心底的仁爱之心、敬畏之心和责任意识;祭孔就是要宣传我们中国人坚守了几千年的文明、礼仪、仁爱、道德、和谐的传统美德,树立“和为贵”“讲信修睦”的大国形象,为中国争取有利的发展环境。1.2.6 祭祀孔子是对全球华人心灵的慰藉

孔子思想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学,是中国人有别于其他国家民众的处事原则和民族性格,也是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怀念故国、安抚心灵、结交亲族的“神龛”。早期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是一部辛酸的苦难史,他们一无所有,四海漂泊,只有怀揣着浸润到血脉里的儒家信念,靠着坚忍不拔、忍辱负重、顽强拼搏,才冲出了一条条生路。海外的许多华人社区都建有孔子庙、孔子像,并在孔子诞辰日举行祭孔活动,虽然其中的仪式不那么规范,但他们内心的虔诚却不容怀疑!在孔子诞辰的时候敬上一炷香,教孩子们背上几句唐诗宋词,就是他们思念故国的体现,是对他们心灵莫大的安慰!被誉为全台首学的台南孔庙1.2.7 祭祀孔子是促进东亚融合发展的平台

每年中国农历二、八月的上丁日,韩国的成均馆孔庙和韩国的243所乡校都要举行释奠大祭,日本的东京汤岛、长崎等地的孔庙也都会举行传统的祭孔活动。东亚各国文化同源,孔子和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共同的价值观,是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好的语言。近年来,中日韩等东亚各国间的经贸、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往日益加深,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借助孔子这一文化圣人的号召力和运用共同祭孔这一传统文化平台,有利于加强东亚各国之间的睦邻友好,推动东亚各国间的交流与发展,促进地区的稳定与繁荣。联合国大厅壁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8 祭祀孔子是共读人类和谐相处的圣经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普世价值”“人类共同伦理”等,被镌刻于联合国总部大厅。1988年诺贝尔获得者巴黎宣言上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在2005年孔子文化节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青岛泰之致辞说:“孔子以教育来促进世界和平的思想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不约而同。”孔子不仅仅属于他的故乡山东,也属于中国,属于东方,属于世界,是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如果把佛经、《圣经》、《古兰经》和《论语》等放在一起读一读,就会发现,他们的许多观点是相通的,都是劝人自律、向善、敬天、爱人,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跨越时空而不变的人类共同的伦理和共有的价值观,只不过是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而呈现出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也是儒家道德能为东亚各国所奉行,孔子思想能为西方国家所了解,《论语》能够走进联合国大厅的关键所在。孔子告诉中国人,要踏踏实实地做好今生,要做君子,要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我们完全可以拿《论语》来和世界各地的人平等地交流,友好地对话。来中国曲阜参观交流的外国友人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城市都举行祭孔仪式和各种形式的孔子纪念活动,2005年我国举办的全球联合祭孔活动,就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孔庙组织、儒学机构、社会团体的响应和支持。这反映了国外对中国古代先知和文化的敬意。祭孔活动的举办可有利于在世界各国推广孔子的思想,能够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促进人类的互信,维护世界的和谐。02祭孔大典的历史渊源作为祭礼中的重要仪式——释奠礼,并不是用来祭祀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祖先,或者掌握人生祸福的自然神,而是表达对知识的尊重,对先师、先圣的崇敬追思。2.1祭礼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

古礼名目繁多,体系庞大,《中庸》上就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说法。其中,祭礼尤为重要,所以《礼记》上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左传》上也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近代以降,祭祀活动也一度被视为“封建糟粕”而销声匿迹,祭礼则因无人谙熟而几成千古绝响。如今,中国文化又呈现出复苏的良好态势,相应的,祭礼又重新进入国人的视线和生活。

以礼治国的中国,历代奉若圭臬的至高政治礼典《周礼》中云:“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同祇)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如何掌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周礼》曰:“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同祇)。”吉,善也。吉礼即祭祀之礼。自此,祭礼在华夏五礼中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历代礼典、正史礼乐志无不依正朔周制将祭祀之吉礼列为首位。

中国古代将祭祀与战争并列,祭祀处于关系邦国存亡的地位。《论语·述而》:“子之所慎:斋、战、疾。”斋即祭祀斋戒,孔子对于祭是非常慎重的。《礼记》中明确以祭为题的就有三篇,曰“祭法、祭义、祭统”,并《郊特牲》等各篇,从各个角度阐述祭祀之礼的问题。祭必华夏,华夏必祭。这是贯穿于中国文明史的最重大的仪式。

而作为祭礼中的重要仪式——释奠礼,并不是用来祭祀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祖先,或者掌握人生祸福的自然神,而是表达对知识的尊重,对先师、先圣的崇敬追思,从仪式上看,也只是献酒示敬,而没有当时对祖先及自然神祭祀中的迎尸、祈福之类的内容。从这点来说,释奠礼是最纯粹的,从而摆脱了一切宗教信仰的礼仪,完全成为国家和知识分子对自身传统的理解与宣扬,并在其盛大与肃穆的仪式中,感染民众。这一流传至今的历史传统,反映了我们民族对师道传承与知识分子人生的理解。

可以说,释奠礼是对古老中华文明的敬意,它深含着人类对“礼”的崇敬之情,具有鲜明的提倡文教的意义。因此,尊孔是延续民族文脉的内在要求,抛开政治意义上权力对文化的利用不谈,单就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而言,祀孔具有不可忽略的积极作用。2.2祭孔史话

殿堂巍巍,古柏深深。参加祭孔的领导和海内外贵宾在执事官的引导下,沿着长长的神道缓缓前行,穿过孔庙的正南门、金声玉振坊、棂星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大成门,来到大成殿前。这一日的大成殿分外庄严肃穆,孔子像前摆上了牛、羊、猪三牲和各种供品,古代的编钟、编磬等八音乐器摆放在殿前两侧,盛装的佾舞生整齐列队站在大殿前的月台上,月台四周的汉白玉栏杆系着红黄相间的鲜艳绸缎。

祭孔大典开始了。贵宾依次走上月台,向孔子像敬献花篮,主祭官高声恭读祭文,四字的汉赋,舒缓的语调,在孔庙的上空久久回荡,让人恍若隔世。那就让我们沿着时光的隧道回到古代祭孔的场景——

祭孔典礼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立学之礼。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已有官学(即公立学校)的设置,周代分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设于都城,称作辟雍和泮宫;乡学设于地方,称为庠、序。周代的官学中,就有释奠先圣先师的礼仪,《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周礼中的立学礼,有释奠、释菜和释币三种。释奠是设荐俎馔酌而祭(俎:放肉的方桌。馔:盛饭的器具。酌:盛酒的爵之类的器具),有音乐而没有尸;释菜是以菜蔬设祭,为学堂始立或学子入学的仪式;释币即在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币(或帛)奠享,属于临时抱佛脚,不是常行、固定的礼仪。释奠和释菜礼,最初只是入学的一项仪式。当时先圣先师到底是哪些人,也没有具体的确指。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夏四月,孔子卒。鲁哀公亲致悼词,称其为尼父。孔子死后第二年(前478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之孔子旧宅立庙,将孔子生前居住的三间房屋改做寿堂,陈列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琴、车、书等,并按岁时祭祀。开祭祀孔子之先河。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自淮南经过曲阜回长安,以牛、羊、猪全备的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同时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专主孔子祀事。汉元帝(前48—前33),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公元29年,汉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到曲阜阙里祭祀孔子。这是帝王派遣特使祭孔的开始。在此以前,所有祭孔典礼都在曲阜孔庙举行,直到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一项全国性的重要活动。随后,汉明帝赴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这是祭孔有配享的开始。祭祀孔子的礼仪称为正献礼,祭祀配享者的礼仪称为分献礼。

南北朝时期,太学内立有宣尼庙,每年春、秋之仲月,行释奠之礼;每月初一,国子祭酒率博士以下及学生拜孔揖颜。各地郡学也都立有孔、颜之庙。

隋朝时期,国子监开始于每年春夏秋冬四季中第二个月的上丁日释奠孔子,这是丁日祭孔的开始。我们都知道,古人是用干支来纪年的,如10天干与12地支相配,60年一轮回。其实,古人也使用干支来计时和计日。在10天干之中,丙和丁属火,象征礼乐文明,而丙为明之初,丁为明之盛,因此在丁日祭奠先师。

最初,在学校中常常把孔子和周公放在一起祭祀,是因为《礼记·文王世子》说过:“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意思是说,凡是建立学校,一定要用“释奠”的礼仪祭祀“先圣”和“先师”。根据汉代经学家的解释,先圣是指周公,先师是指孔子。所以,周、孔合祭的做法,通行于两汉和魏晋时期。唐朝初年,仍以周公为先圣,以孔子配享。唐太宗贞观二年,大臣房玄龄建议说:“臣以周公尼父,具称圣人。庠序置奠,本缘夫子,伏请停祭周公,升夫子为先圣,以颜回配享从之。”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礼部尚书许敬宗等奏议,认为周公践极摄政,辅助成王治国,功比帝王,应该配享成王才是,释奠礼仍当祭祀孔子。高宗从其说。从此以后,孔子在国学祭祀中的独尊地位再也没有变化。

贞观四年,唐太宗下令各地州学、县学都要建孔庙以推广儒学,自此,孔庙和祭孔仪式普及全国。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同时配祀孔子的,也由最早的颜子一人,渐渐增至四配、十哲,东西两庑九十一人。当时《唐六典》规定:“仲春上丁释奠于孔宣父,以颜回配,其七十二弟子及先儒并从配。仲秋之月亦如之。”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二月,唐玄宗又下诏:“文宣王庙春秋释奠,宜令三公行礼,著之常式。”由正一品的太尉、司徒、司空三公负责向孔子行礼,祭祀的规格有了提高。安史之乱后,每年春秋两次释奠祭孔一如既往地进行。即使在特定情况下,别的祭礼被暂时取消,而祭祀孔子的释奠礼却照常举行,如《新唐书·礼乐志五》载:“上元元年,肃宗以岁旱罢中、小祀,而文宣之祭,至仲秋犹祠之于太学。”可以说,祭孔在唐代礼仪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宋代是孔庙祭祀较为隆盛的历史时期,宋太祖赵匡胤曾经亲谒孔子庙,下诏增修祠宇,制定了以儒治国的方针。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赐书孔庙,诏立孔子庙学舍,颁授孔庙从上公制,还追封孔子弟子,并颁布释奠仪注及祭器图,建庙学。景德二年(1005年),真宗封禅泰山到了曲阜,谒孔子庙,加谥“至圣文宣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又敕封孔子四十六代孙为“衍圣公”,这是孔子后裔世袭衍圣公的开始。宋天禧二年(1018年),始建曲阜孔庙的主殿,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赵佶前来曲阜,规定用“王者之制”来祭孔,他从孟子的一句话“孔子之谓集大成”中取“大成”二字,下诏更名为大成殿,并亲笔题写了匾额。到现在,大成殿成了孔庙的象征,世界各地有孔庙的地方就有大成殿。

当时与北宋长期征战的辽国也将孔子奉为文化正宗。据《辽史·宗室传》载,神册元年(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立长子耶律德光为皇太子。太祖问周围的侍臣:“作为受命之君,应当事天敬神,我想祭祀有大功德者,应该首先祭谁?”侍臣都说应该祭佛。太祖不同意这种建议,说:“佛教不是中国之教。”这时皇太子说:“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应该首先祭祀。”太祖大悦,决定立即建孔子庙,命皇太子于春秋之时行释奠礼。

金朝在中原地区建立统治以后,也实行文庙祭祀制度,金朝政府规定:“普天之下府帅州县,有乡庠废毁,悉出府库钱为之修完,以洁春秋之奠。”由于宋金战争,很多乡庠被废毁,但祭孔活动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例如济阳县实行“凡二仲月释奠,不敢废,期至,借屋行礼,或僧房,或驿舍,无有定处”。文登县乡庠毁于战火,“春秋释奠,荐裸无所,权于县厅事”。莱州乡庠荒废,“春秋释奠,旋行起搭幕次,方始扫除,俟行礼毕,复旧如斯”。为了祭孔,乡校毁坏了的,官府拿钱修好,没有房子的,就借房子来行礼,借不到房子的,干脆到政府大厅,或者搭一个简易帐篷举行,举办祭孔活动的心情十分恳切。进入元朝,祭孔活动不仅被继承了下来,还更加受到重视。元人余阕记述道:“皇元之兴,诸事未遑,即定著孔庙祭祀之礼。”战争还在进行,什么事情还都没有头绪,就先制定祭孔礼仪。中统二年(1261年)六月,元世祖下诏:“宣圣庙及管内书院有时,岁时祭祀,月朔释奠。”不仅实行春秋丁祭,还于每月的初一、十五进行祭祀。元代加封孔子尊号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是历代孔子封号中最高的。元朝还有一种庙谒制度,即凡逢新官上任、高官寻访、学校落成等时,都要进行祭孔。祭孔不仅仅是一种礼仪,还成为元朝加强各级官员和学子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万世师表

明初,朱元璋尊孔循礼,规定每年仲春和仲秋的第一个丁日,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国学。以丞相初献,翰林学士亚献,国子祭酒终献。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废除所封孔子王号,取消了塑像,降低了原用天子之礼的祀典规格,改称“至圣先师孔子”,开始将“圣”与“师”合二为一。

清代作为继金、元之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在武力统一全国后,力争正统,大兴文治。文治的内容,便是儒教所谓的礼乐政刑。清朝历任皇帝都极力推崇孔子,最终把祭孔仪制提升到大祀,将孔子的地位推向历史的最高峰。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称孔子“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祀礼规格又升为最高的上祀,奠帛、读祝文、三献奠爵,行三跪九拜之礼。雍正二年(1724年),曲阜孔庙发生火灾,雍正帝胤禛在遣官祭慰的同时,敕谕重建,以“黄瓦画栋”,享受帝王庙宇规格。乾隆二年(1737年),高宗特命北京孔庙的大成门、大成殿也都着用黄瓦。乾隆三年,北京孔庙着用黄瓦工程竣工,乾隆帝亲诣孔庙行礼祭先师孔子。《清史稿》记载:“(雍正)四年(1726年)八月仲丁,世宗(即雍正皇帝)亲诣释奠。初,春秋二祀无亲祭制,至是始定。……十一年,定亲祭仪,香案前三上香。”还规定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全体官民军士斋戒一日。《清史稿》里还记载:“丁祭不得陪祀者,当於前一日瞻拜。”说明了祭孔在清朝的重要程度。

辛亥革命胜利后,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停止了“丁祭”祭孔,后来北京大学有人做诗,说到蔡元培的一句就是“毁孔子庙罢其祀”。汪大燮担任教育总长后,策划组织了“给孔子过生日”的活动,1912年9月24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定10月17日为孔子诞辰日,指示全国各校应开会纪念。1913年9月17日,教育部通令:“旧历八月廿七日为孔子生日,应定是日为圣节,令各学校放假一日,并在该校行礼。”

康有为等人组织了“孔教会”,试图恢复传统的祭孔活动,与妄图恢复帝制的袁世凯不谋而合,1913年9月7日(仲秋上丁日)孔教会在曲阜孔庙举行祭孔大典。袁世凯特派代教育总长范源濂致祭,授衍圣公孔令贻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袁世凯先后颁发了“尊崇孔圣文”和“祭孔令”,规定每年仲秋上丁中央和地方一律举行“祀孔典礼”。1914年9月28日,袁世凯在一大群全副武装的侍从护卫下于清晨6点半抵达北京孔庙,换上了绣有四团花的十二章大礼服,下围有褶紫缎裙,头戴平天冠,俎豆馨香,三跪九叩,进行了中华民国首次“官祭孔子”活动。仿清朝祭孔礼仪袁世凯时期祭孔场景1948年北京孔庙祭孔场景

1928年6月,蒋介石来曲阜祭孔,加封孔德成为“特任奉祀官”,并发布尊孔布告,封孔子为“千秋仁义之师,万世人伦之表”。1934年,国民政府将每年的8月27日定为先师孔子诞辰纪念日,并列为国家纪念日,规定休假一天。儒家的经典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被列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从那时起,祭孔时间就由过去的春秋丁祭改为于孔子诞辰日这天进行祭祀,直到今天,台湾还是沿用于诞辰日祭祀的惯例。

从某种意义上说,祭孔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古代文明的发展史,它像黄河长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它向未来流去,将民族文化的基因传之后世。祭孔可谓源远流长,意义高远。在历史上,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应该说,释奠礼所要表达的,是对古老的中华文明的敬意,具有鲜明的提倡文教的意义。在古代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在少数,但都奉孔子为正宗,惟其如此,历史上不论政权如何更迭,中华文化始终绵延不绝。我们常说,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构成这一凝聚力的因素很多,但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受到了广泛的认同,应该说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祭孔大典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仪式,应该说有赖于斯,功不可没。03历代祭孔礼仪看过来《祭孔大典》是集乐、歌、舞、礼于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3.1明代释奠礼3.1.1 参祭人员站位

官员:执事,赞引,赞礼,献官,分献官,监礼监祭官,应祀官,乐正,司尊者,执爵者,奉爵者,掌祭官,传赞,读祝官,捧币者。

站位:洗二于东阶之东,盥洗在东,爵洗在西。罍在洗东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实以巾。若爵洗之篚,又实以爵加坫。执罍篚者位于其后。设揖位于庙南门外。

初献在西,东向,亚终献及祝在东,西向,北上,祝位稍却。又设三献官席位于殿下东阶东南,西向,北上(明礼中改为北向立,下边的位置、方向在《明集礼》中没提,大约简化为北向立了)。分献官位其后。祝位于庭中稍北,学生位于庭中北向西上。设初献饮福位于东序,西向。又设祝位于殿上前楹间,西向。开瘞坎于庙殿之北,壬地,方深取足容物。南出陛,设望瘞位于瘞坎之南。三献官在南,北向西上,祝在东,西向。(根据朱子《绍熙州县释奠礼图》补入)凡行事执事官升降皆自东阶。(朱子)正祭:释奠日(春秋二仲上丁日)丑前五刻,执事入备好祭品。赞引引献官、应祀官各法服(当为公服)就位,次引监礼监祭官。乐正率工人就位。

赞引引三献分献官就殿下席位,北向立,赞礼稍前,唱:有司谨具,请行事。明景泰蓝供器3.1.2 按中祀规格摆放的祭器

正、配(颜子、孟子、曾子、子思)位:尊三、笾八、豆八、簠二、簋二、镫二。从祀两庑各笾二、豆二、簠一、簋一。币:白色。牲:牛羊豕各一,配位共羊豕各一。酒齐:牺尊实以醴齐,象尊实以盎齐,山罍实酒。粢盛:簠实以稻粱,簋实以黍稷。笾豆之实:笾实以石盐、干鱼、枣、桃、榛、菱、芡、鹿脯。豆实以韭菹、醯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笋菹、鱼醢。从祀,笾实以栗黄、鹿脯,豆实以菁菹、鹿脯。3.1.3 释奠仪程

迎神:赞礼唱:迎神。乐正举麾,奏咸和之曲。赞礼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献官及在位者皆鞠躬拜兴拜兴平身。乐止。

奠币:赞礼唱:奠币。赞引引献官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出笏。诣文宣王神位前,乐奏宁和之曲赞礼唱:跪。献官搢笏,北向跪,三上香。执事者捧币东向跪授献官。献官受币,赞礼唱:奠币。献官兴,奠币于神位前。赞礼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献官如礼。次诣四配神位前,依次逐位上香奠币如正位之礼,奠迄乐止,复位。明代衍圣公像

进俎:赞礼唱:进俎。执事者举俎升自东阶,乐奏(缺)。赞引引献官至文宣王神位前,搢笏,以俎进于神位前,出笏。然后依次进俎于四配。复位。

初献:赞礼唱:行初献礼。赞引引献官诣爵洗位,搢笏。涤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然后同样涤拭四配的爵。赞引引至诣酒尊所,司尊者举幂,执爵者以爵进,酌牺尊之泛齐,以爵授执事者。以下四配之爵酌酒同。献官出笏。赞礼唱:诣文宣王神位前,乐奏安和之曲。献官至神位前,跪,搢笏,三上香,三祭酒,奠爵,出笏。乐止。赞礼唱:读祝。读祝官持版进于神座之右,北向,跪读祝文讫。乐作,赞礼唱:俯伏兴平身。稍候,鞠躬拜兴拜兴平身,乐止。次引至四配前上香、祭酒、读祝如上。

亚献终献礼如初献,惟不读祝。

分献:终献后,赞礼唱:分献官行礼。赞引引分献官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出笏。次诣爵洗位,搢笏,执爵者以爵进,受爵,涤爵、拭爵,以爵授执爵者,出笏。赞引各引分献官诣殿上十哲并两庑从祀先贤神位前,分献官跪,搢笏,奠币,三上香,三祭酒,奠爵,出笏,俯伏兴平身,稍后,鞠躬拜兴拜兴平身。复位。

饮福受胙:赞礼唱:饮福受胙。赞引引初献官诣饮福位。鞠躬拜兴拜兴平身,稍前,跪,搢笏。奉爵者进爵,献官受爵,祭酒,饮福酒,以爵置于坫。奉俎者进俎。献官受俎,以俎授执事者,出笏,俯伏兴平身,鞠躬拜兴拜兴平身。

彻豆:赞礼唱:彻豆。乐奏咸和之曲。掌祭官彻豆,赞礼唱:赐胙。传赞唱。已饮福受胙者不拜,亚献官以下皆再拜,鞠躬拜兴拜兴平身。乐止。

送神:赞礼唱:送神。乐奏咸和之曲。赞礼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献官以下皆鞠躬拜兴拜兴平身。赞礼唱:祝人取祝,币人取币,诣望瘞位。读祝官取祝,捧币者捧币,诣望瘞位。

望瘞:赞礼唱:望瘞。赞引引三献官诣望瘞位。赞礼唱:可瘞。东西面各二人以炬燎火,俟半燎,实土半坎。赞礼唱:礼毕。献官以下各引以次出。3.1.4 释奠乐舞、斋戒、省馔之类略

基本根据明徐一夔等《明集礼》整理,韩国目前仍按照此释奠礼仪举行。3.2清朝祭孔礼制3.2.1 祭孔礼制规格

历史上的祭孔规格有两种,一种是中祭,另一种是大祭。中祭规格始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年),祭孔规格定为“以上公之礼,舞用六佾,设轩悬之乐,乐陈三面”。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朝廷规定祭孔用“轩悬三乐”“六佾之舞”,并行“三献礼”。明成化以前,祭孔按诸侯礼的规格。笾豆各十件,舞用六佾。孔庙当时属中祀(太庙为大祀,因为太庙是天子的宗庙,行事天之礼)。明成化以后,祭孔用大祀,但无明文规定。直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才明文规定升祭孔为大祀。大祭与中祭的不同之处非常多。有三点是最主要的:一是根据礼仪,大祭用八佾舞,舞生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中祭用六佾,六行六列,共三十六人。二是大祭时皇帝及皇室成员亲临。中祭则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主祭。三是建筑规格不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六年(1373年)命宫廷乐官重新制定丁祭乐舞的曲谱。清康熙六年(1667年)康熙皇帝亲制《中和韶乐》,用于祭孔。乾隆对祭孔的程序做了明确规定。乾隆钦定的祭孔礼仪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六种程序。分别奏昭平、宣平、秩平、叙平、懿平、德平之章。舞姿则体现了“予、怀、明、德”等字的喻义,集中体现了孔子“仁德”“礼乐”的主体思想。孔庙祭仪清乾隆时规定有六种:(1)释奠仪。这是唐宋以后专行于曲阜孔庙的一种祭仪。

每年四次,于每季仲月(二、五、八、十一月)的上丁日举行,所以叫“丁祭”。国子监和州县孔庙每年只春秋仲丁二祭。(2)月朔释菜仪。每月初一(朔日)举行,较为简单,只行一献礼。(3)月望行香仪。每月十五日(望日)在大成殿、崇圣祠、启圣殿、家庙举行。(4)岁时常祭仪。是孔氏家祭,每年七次在家庙、崇圣祠举行。(5)告祭仪。如衍圣公家中有事,奉祝文告于家庙的一种祭仪。同岁时常祭仪。仿清代祭孔图(6)祭中兴祖仪。五月二十九日,祭中兴祖孔仁玉(五代乱世,孔子四十二代孙孔光嗣遇害,光嗣独子孔仁玉后被恢复文宣公爵位,从而使孔子祀事绵延不断,所以,孔家尊孔仁玉为中兴祖)。主要祭仪为从家庙迎出孔鲤、孔伋、孔仁玉神主至诗礼堂,行三献礼(神主即木制牌位)。3.2.2 祭孔乐舞器具、主要人员与祭品

祭孔乐舞器具,按质地一般可分为:金、石、竹、木、陶五类。按音质则分为如下“八音”演奏乐器。

金:特钟(镈钟)1至2件,编钟1至2套(16件或32件);

石:特磬1至2件,编磬1至2套(16件或32件);

竹:笛、排箫、龠、箫各若干件;

木(古击乐器):各若干件;

革:建鼓、应鼓、鼍鼓、博鼓(带长柄的摇鼓)各2件;

丝:琴6至8件,瑟4至6件;

匏:笙若干件;

土:埙若干件;

另外,还有下列乐舞器具:

节和麾(用于指挥乐舞);

羽(右手执)龠(左手执)(文舞器具);

干(左手执)戚(右手执)(武舞器具);

礼乐服饰若干;

供品有三牢(猪、牛、羊)、干鲜瓜果、米、豆、酒等。

祭孔主要人员(直省、府、州、县学文庙):(1)司仪官(主持人)1人;(2)主祭官(地方最高行政长官)1人;(3)陪祭官(长官)2人;(4)朝廷官员若干;(5)地方长老若干;(6)社会名流若干;(7)乐舞生:乐生45人,舞生36人;(8)主祭场:孔庙大成殿和月台;(9)祭品:大成殿内置祭台,祭台上放太牢(猪、牛、羊),祭台前放供案、供桌。供案上竖祝牌一块,上面书写歌颂孔子功德的祝文。供桌上放各种礼器:爵、尊、镫、铏、簠、簋、笾、俎、豆、篚等。3.2.3 祭孔礼仪

祭孔礼仪或称祭孔典礼。它的专用名称叫作“释奠礼”。释、奠均为陈设、呈献之意,指的是在祭奠中,陈设音乐、舞蹈,以及呈献牲(三牢)、酒、果、蔬菜等祭品,以表对孔子的尊崇。祭孔礼仪分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等六部分。整个过程,用六佾或八佾的乐舞,演奏金声玉振、古朴悠扬的韶乐,吟唱孔子德侔天地、道贯古今的颂词。

迎神,就是请出孔子及四配的牌位,由主祭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进香,行三拜九叩礼,乐奏昭平之章。歌词为称颂孔子生前的功德。其文是: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祥征麟绂,韵答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初献、亚献、终献是整个祭孔活动中的主体部分,由主祭(1人),陪祭(2人)分三次把酒类、蔬菜、肉类、干鲜果品等祭品奉祀到孔子像前,“三献”分别奏宣平、秩平、叙平之章曲,用六佾舞。月台上站立36名舞生,身穿蓝色长袍,头戴黑色平顶方角帽,脚蹬皂鞋。舞分文舞、武舞两班,每班又分两组,每组8人,相对而立。武生在前,右手执戚,左手执干;文生居后,右手执羽,左手执龠,在八音齐备的乐器伴奏中,舞生跳起祭孔乐舞,每一舞蹈造型代表一个字,舞姿刚劲舒展,具有古典美。仿清代祭孔图

撤撰,乐奏懿平之章。

送神,是祭孔礼仪的最后一部分,乐奏德平之章。歌词为:凫泽峨峨,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泽无疆。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烝民,育我胶痒。

祭孔的六个乐章高度评价了孔子伟大的一生,歌颂了他博大精深的儒学思想和对整个社会文明的教化作用。

祭孔活动的主祭官、陪祭官、乐生、舞生、歌生共有二百多人,身着清朝服饰,神情肃穆,祷告虔诚,整个场面庄严典雅,有置身于古代传统文化的氛围之感。1906年,祭孔升为大祀。祭孔与祭太庙、祭天地等同,祭祀达到了国家最高礼制,可谓登峰造极。3.2.4 康熙祭孔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秋,康熙帝巡视江南后,于十一月北归经曲阜,遂效法古帝王,对孔子行释奠之礼。十一月十八日,康熙帝乘舆入城,诣孔庙,至奎文阁前下辇入斋宿少憩,即步行至大成殿,跪读祭文,行三献礼,三跪九叩头,牲用太牢,祭品为十笾豆,舞六佾。

当时朝廷礼官根据旧礼仪注,建议皇帝对孔子行两跪六叩头礼,不用乐。皇帝驳回,曰:“尊礼先师,应行三跪九叩头礼,用乐。”

祭文曰:

仰惟先师,德侔元化,圣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王之仪范,永言光烈,罔不钦崇。朕丕御鸿图,缅怀至道,宪章往哲,矩护前模,夕惕朝乾,覃精思于文籍,居今稽积古,期雅化于万方。繄惟典训之功,实睹安平之效。兹者巡省方国至于岱宗,瞻望鲁邦,复来阙里空堂至止,恍闻丝竹之声,旧寝徘徊,喜动宫墙之色,车服礼器宛然三代遗风。几杖册书琼矣,千秋盛迹讫明灵之俨在。文治遐冒,肃禋祀以惟虔,精忱庶格。

礼毕,回斋宿少憩,即登诗礼堂听讲经义。在这之前,朝廷分管大臣早已将经案、讲桌以及讲稿安排、审改完毕,并将讲稿誊清两份,一份交讲经官,一份供皇帝备阅。

讲经开始,鸿胪鸣赞高唱:“行礼。”衍圣公率五世子孙包括讲书官行三跪九叩头礼,起立一旁听讲,讲书官孔尚任、孔尚由两阶上再行一跪三叩礼,起立于讲案两旁。孔尚任先至讲案,面北与皇帝对面,站立讲《大学》首章,陈书开卷用二尺银镇定,皇帝御案书亦展开,用二尺金镇定,讲书官振奋精神开讲,皇帝肃容端坐恭听。讲书官除阐明经义外,还要即景生情,颂扬皇帝英明恩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还要联系实际。孔尚任讲完,退立。孔尚接着讲《易·系辞》首节,也是阐明经义,还要联系实际。孔尚讲毕退立,皇帝异常高兴,召孔氏族人训谕曰:“至圣之德,与天地日月同,其高明广大无可指称,朕向来研求经义,体思至道,欲加赞颂,莫能铭言,特书‘万世师表’四字悬额殿中,非云阐扬圣教,亦以垂示将来。历代帝王致祀阙里或留金银器皿,朕今亲诣行礼,务极尊崇,异于前代,所有曲柄黄盖,留之庙中,以示朕尊圣之意。”

最后,由孔尚任做导游引皇帝参观孔庙、孔林,皇帝至孔林孔子墓前复行一跪三叩礼,酌酒祭奠孔子墓。回驾再入诗礼堂,赏赐衍圣公及孔氏族人;谕大学士:着不拘定例,录用孔尚任、孔尚为官,赐衍圣公孔毓圻及五姓博士(孔、孟、颜、曾、仲)和曲阜知县“四书”及《易经解义》《书经解义》各一部;赐衍圣公狐腋蟒袍一领,黑貂褂一件,缎绫表里各五匹,赐五姓博士、曲阜知县及四氏子孙名列仕籍者三十五人,俱羊皮蟒袍,棉缎褂各一件;赐孔氏子孙进士、举人、贡生十一人俱镶领锦缎褂各一件,监生三百人银各五百两;免曲阜县明年地丁银。康熙御赐孔府的曲柄黄盖

皇帝驻跸兖州,又召衍圣公孔毓圻和孔尚任至兖州,书“万世师表”匾额,命永悬于孔庙大成殿内。

考康熙二十三年御祭释奠礼,并不复杂,基本效法汉明帝、汉章帝时的故事。3.3曲阜孔府传统的祭孔典礼

过去,曲阜孔庙祭祀并不是以孔子诞辰的祭祀为大祭,而是以“四大丁”最为隆重。“四大丁”指的是于每年夏历春、夏、秋、冬每季中间的月份,即农历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在这四个月上旬的丁日对孔子进行祭祀。丁日是按旧历天干、地支的计日方式排定的,轮到哪一天就在哪一天祭祀。“四大丁”,也简称为“大丁”或“丁祭”。“大丁”后十日是“中丁”,大丁祭孔子,中丁祭家庙。而现在每年于孔子诞辰日所举行的祭孔大典,起源于北洋政府时期西风东渐,教育总长汪大燮组织的“给孔子过生日”活动,但后来又恢复了丁祭的做法。此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每年在诞辰日祭孔。“四大丁”作为孔庙中的隆重祭祀,一般是衍圣公为主祭官,由衍圣公的提调官筹办。3.3.1 祭孔前的准备“丁祭”一次要用2头牛、31只羊、26头猪。按周礼规定,祭牛必须是纯黑色的公牛,羊、猪也同样必须是雄性。在祭祀前15日要举行洗涤礼,前三日由猪户、羊户、牛户于早饭后先把这些祭牲赶到孔府大堂东头院内,由监祭官和百户官“省牲”,即检查是否合乎标准。“省牲”核准后,再由猪、羊、牛户赶到孔庙仰高门外,分别赶入31个红漆木笼亭子中(牛每笼子一头,猪羊每笼子两只)。然后由外正身从孔庙南头的仰高门抬到孔庙东北角的神庖内查收。猪羊牛抬到神庖内以后,由衍圣公派百户官举行省牲礼,由正身把祭桌摆在神庖院正中,上置香炉、烛台,点燃红蜡烛,焚坛香。桌前铺红毡,宰人身穿画补服的黑色布褂,头戴黄毡帽,手抱宰杀的弯刀躬身施礼立于祭桌两端。由赞礼生和执纱灯的各一对引导百户官至祭桌前正立,再由赞礼生鸣唱,跪叩头、再叩头,三叩头,平身。一跪三叩头礼毕,赞礼生和执纱灯的引导百户官走后,宰人开始宰杀。

宰杀放血后的牺牲处理程序是:在专用的大铁锅中烧开水洗烫,再用刮刀将毛全部刮掉,然后开膛去五脏,清净之后,正身将整牛、整羊、整猪抬到各祭坛前供设于:

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孟子。

十二哲:闵子骞、冉伯牛、宰予、子张、子有、朱子、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冉雍。

寝殿:孔子夫人亓官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