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杀手:突发环境污染的防范自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02:14:08

点击下载

作者:田勇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环境杀手:突发环境污染的防范自救

环境杀手:突发环境污染的防范自救试读:

前言

人类文明史的进程,是一个与各种灾害相抗衡、与大自然相适应的艰难历程。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快速积累,人口相对集中,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安全构成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近些年来,地震、洪水、台风、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各种突发性疫情、火灾、爆炸、交通、卫生、恐怖袭击等伤害事故频频发生。这些“潜伏”在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危险因素,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会造成人员伤亡,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幸。这些事件看起来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事实上,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安全风险中,而且谁也无法预料自己在何时何地会遇到何种灾难。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不要等到地震来临时,才想起不知道最佳避震场所的位置;不要等到火灾发生时,还想不起逃生通道在哪里或是不知道灭火器怎样使用;不要等到车祸发生时,因惊慌失措而枉自送了自己的性命;也不要等到遭受人身侵害时,才想起当时不该疏忽大意……

古人云:“居安思危,有备无患。”这话就是提醒我们在平时就应注意防范身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曾经发生的灾难给我们留下了血的教训,倘若我们平时能够了解、积累一些有利于自我保护的基本常识和技巧,并加以适当的训练,那么,当我们陷入突如其来的困境和危险时,就会镇定自若、从容应对,产生事半功倍、化险为夷的效果。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特别是青少年,掌握一些减灾自救的安全常识,是必不可缺少的。只有了解掌握这些宝贵的知识,才能在紧要的危急时刻,临危不乱、张弛得当,有方法、有步骤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各种灾难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为此我们特意编写了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火场危害”、“交通事故”、“水上安全”、“中毒与突发疾病”、“突发环境污染”等,书中主要针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灾害问题作了详细解答,并全面地介绍了防灾减灾的避险以及自救的知识。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帮助青少年迅速掌握各种避险自救技能。让广大青少年牢牢记住:你的安危,牵系全家的幸福,让我们给你的幸福再加一道保险!谁都无法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注意——危险时刻会发生!防患于未然,只有懂得更多自救措施,才能更有效地保护自己,救助他人!珍爱生命,关爱身边的人,让我们细读本书,一旦在身处危难时,我们才能够用科学的自救方法和救助他人的方法一道去守护危境中的生命!

心心相印,我们一起向前走,手挽着手,我们共同跨过逆境。我们一起努力,让脆弱的生命坚强起来,让宝贵的生命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第一章 认识环境与突发性污染

目前,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自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发生了多起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如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事件、印度的博帕尔事件、美国三哩岛事件以及发生在我国重庆开县的天然气井喷事件等。这些事件的共同特点就是突发性。

了解我们的环境

地球——是孕育世界上所有生命的母亲,是保护这些生命得以成长的本源;她承载着一切现代文明,她象征着我们最本质的财富。地球——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希望,是我们世代得以延续的生机,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响彻世界的口号:“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近五十亿年来,地球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变化着。二百多万年前,当人类在地球上诞生时,这个行星就为人类提供了充足的生存条件——陆地、海洋、森林和空气。据有幸进入宇宙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遨游太空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蓝白纹痕相间、周围裹着一层薄薄水蓝色“纱衣”的球体,晶莹纯洁,闪烁着斑斓的色彩。图1图1 地球模型

地球,是那样的美丽壮观。许多文学家、诗人,展笔高歌对她的赞美,画家们用彩色描绘她的壮美,科学家们脚踏实地地为她梳妆,愿她青春常驻。郭沫若在《地球,我的母亲》诗中写到:“……地球,我的母亲!/你背负着我在这乐园中逍遥。/你还在那海洋里,/奏出些音乐来,安慰我的灵魂。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能够报答你的深恩?”

然而,这颗美丽的星球,自从承载人类之后,人类竟以“征服者”的姿态,对无私奉献的母亲“恩将仇报”,在她的脚下制造了一个个“巨大陷阱”,致使“母亲”的忍耐超过了极限,她已开始无情地嘲弄和戏谑人类的过失。能源危机、水源危机、生态危机;崩塌、滑坡、泥石流、火山、地震;温室效应、热浪袭击、生物大批死亡……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搞得“母亲”与人类的关系这样紧张?追根溯源还在于人类自己作的孽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除了加倍珍惜爱护这个已经疲惫劳累的大家园,别无选择。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地球母亲……

什么是环境?环境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的。例如,鲸生活在海洋里,离开海洋就会死去,所以海洋对鲸所产生的各种影响,都属于鲸的环境;对于另一种动物企鹅而言,由于它生活在海洋里,也生活在陆地上,所以它所处的海洋与陆地,就是它的环境。然而,对于人类来说,凡是影响人类生命活动的各种外界因素,均可理解为环境。

在环境科学中,一般认为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图2图2 郁郁葱葱的森林

不难看出,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由岩石、土地、空气、水和动植物组成的自然世界,这个世界在人类出现以前早已经存在,后来人类也成为这个世界中的一部分;另一个是人类利用自己的双手建立起来的社会结构和物质文明世界。在后一个世界里,人类用自己制造的工具和机器、自己的科学发明以及自己的设想来维护和满足自己的生活。

其实,人类的生存环境,远不止上述宏观的大环境,许多细微环境,小到厨房废气污染、居室环境,甚至被窝环境也都包括在内。而当今的世界,无论大环境还是小环境,正在不同程度地遭受污染和破坏。这样,我们可以将环境概括为:受人类活动影响、部分遭到污染,并与人类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自然因素总和。显然,这个定义,是从环境保护角度、从环境科学研究含义上提出来的,也是我们生活中常常提到的“环境”。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如鱼与水的关系,甚为密切。事实上,环境也包括了人类本身。人与环境有着极其复杂的依存关系,以至于二者之间的界线模糊不清。人所吸入的空气成为人体的一部分;氧气使食物发生化学作用而进入人体各个组织器官;人吸入的颗粒物积聚在肺内;饮进的液体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其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也是如此;土壤中生长出人类需要的粮食,粮食又变成人体的组织等,都说明在很多重要方面,人类同环境是一个整体,而“环境”这个概念本身,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类与外界因素的相对性。

人类的活动不断地改变着地球环境。人类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地球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不断地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的运用技术促使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危害,使用氯氟碳化物导致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工业革命以来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致使全球变暖,其直接后果是极地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人口的飞速膨胀,给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毁灭性的灾难,从而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水资源的短缺意味着生命受到威胁,缺水现象是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城市的通病,然而全世界每年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00亿立方米的水体,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缺乏。土地是养育万物生灵之母,然而现在地球上可供利用的土地只有75.29亿公顷,其质量仍在不断退化,仅沙漠化每年就要吞没320万公顷的牧场、250万公顷的旱田和12.5万公顷的水田;良田被建设占用的速度比人口增长的速度快1倍,预计到2025年,全球人均耕地面积将从目前的0.37公顷下降到0.17公顷,在亚洲则降到0.09公顷,而且目前还在以每年2000万公顷左右的速度减少。动植物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但是现在世界上每天至少有140多个动植物物种灭绝。同时各种环境污染造成的公害频繁发生。这些都构成了对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也是对人类污染和破坏地球环境的报复。图3图3 夕阳映照下的冰山

地球是个整体,环境没有国界。无论是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抑或是对环境的研究,都是全世界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当今世界上,环境问题已冲破狭小的地域限制,跨越国界,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全球性的问题。

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

1. 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

是指在一段历史时期内,地球的大气和海洋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平均温度上升的气候变化现象。目前绝大多数研究人员倾向于认为其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过多而造成的。

地球的大气层和地表组成的系统恰如一个巨大的“温室”,在这个系统中,太阳所发出的短波辐射能够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但地面所反射出的长波辐射不能透过大气层,从而被低层大气吸收,使得地表温度和低层大气温度不断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作“温室效应”。温室气体是指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这些气体主要包括水蒸气、臭氧、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氢氟氯碳化物类、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

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的总体趋势为上升。与此同时,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不断增加。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温室气体的不断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最主要的原因。人类在利用大自然资源的同时,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它们排入大气层以后使地球平均温度升高。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已经增加了25%,大大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尚无减缓的迹象。据统计,19世纪全球平均温度大约上升了0.6℃。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约9天,而秋天的霜冻开始时间却晚了约10天左右。2008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过去10年北半球的表面温度为1300年以来最高。(2)臭氧空洞

臭氧空洞指的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层中臭氧的含量减少,从而引起臭氧层变薄的现象。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存在于大气层的上层,它能阻挡大部分太阳紫外线(太阳辐射的一部分,长久照射能引起皮肤出现红肿、水泡,严重者可引起皮肤癌)的侵入,保护地球生命。到目前为止,臭氧层变薄的区域主要出现在南极。图4图4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

臭氧在常温下是一种具有特殊臭味的气体,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每个分子由三个氧原子组成。其大量存在于大气中的平流层中,地球表面同样存在着臭氧,尤其是在大气污染较轻的森林、山间、海岸周围的紫外线较多,存在比较丰富的臭氧。

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50千克的大气中,我们称之为臭氧层。当大气中的氧气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线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极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与氧分子反应时,就形成了臭氧。臭氧形成后,由于其比重大于氧气,会逐渐地向臭氧层的底层降落,在降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上升),臭氧不稳定性愈趋明显,再受到长波紫外线的照射,再度还原为氧。臭氧层就是保持了这种氧气与臭氧相互转换的动态平衡。此外,雷电作用也产生臭氧,分布于地球的表面。

众所周知,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离开太阳光就没有生命。太阳光是由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三部分组成的。进入大气层的太阳光(包括紫外线)有55%可穿过大气层照射到大地与海洋,其中40%为可见光,它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动力;5%是波长100~400纳米的紫外线,而紫外线又分为长波、中波、短波紫外线,长波紫外线能够杀菌。但是波长为200~315纳米的中短波紫外线对人体和生物有害。当它穿过平流层时,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因此,臭氧层就成为地球的一道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强烈的紫外线的伤害。

随着人类的发展,特别是氟氯碳化物(氟利昂等)和哈龙等人造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使大气中的臭氧总量锐减,我们的保护伞臭氧层遭到破坏。1984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大气臭氧层的损耗是当今世界上又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臭氧层中臭氧的减少,对生物细胞具有很强杀伤作用的紫外线大量照射到地面,对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和各种生物,当然包括我们人类,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在南极上空约有2000多万平方千米的区域为臭氧稀薄区,其中14~19千克上空的臭氧减少达50%以上,科学家们形象地将之称为“臭氧空洞”。(3)酸雨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5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霜、露等。酸雨的酸性成分主要为硫酸,也有硝酸和盐酸等,其主要由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在阳光、水蒸气和闪电等复杂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由于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也有部分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非常严重,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4)土地沙化及沙尘暴

土地沙化主要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所导致的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和天然沙漠扩张的过程。

当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以为植被大量生长所利用,而植被的稀疏使其不能给土壤提供足够的附着力,就会使得土地发生沙化。任何破坏土壤水分的因素都会最终导致土壤沙化。土地沙化的大面积蔓延就是荒漠化,是最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目前地球上有20%的陆地正在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是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有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了沙地,而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增大。(5)物种灭绝

1987年6月6日,最后一只黑海雀死去后,这种南美洲特有的雀科鸣鸟就此灭绝——在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中国渡渡鸟于1980年灭绝,镰翅鸡于2000年灭绝,袋狼于1936年灭绝。地球上曾有的冰岛大海雀、北美旅鸽、高鼻羚羊、普氏野马、台湾云豹等物种不复存在了。直观告诉我们,天上的老鹰没有了,大雁也不再排成“人”字或“一”字了,许多东西都只能残留在童年的记忆中,它们永远地不存在了。图5图5 海雀

英国生态学和水文学研究中心的一支科研团队曾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英国野生动物调查报告称,在过去的40年中,英国原生植物减少了约28%,本土的鸟类种类减少了54%,而本土蝴蝶的种类更是惊人地减少了71%。一直被认为种类和数量众多,有很强恢复能力的昆虫也开始面临灭绝的命运。科学家们据此推断,地球正面临着新的一次生物大灭绝。(6)森林植被破坏“几百台拖拉机、推土机隆隆作响,难以数计的林木倒在地上,动物吓跑了,土地被推平。接着火焰四起,浓烟弥漫,鸟儿哀鸣,猴子嚎叫……”这是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热带森林被破坏的一个场景。据说,这里每天有上百万棵大树被毁掉。

森林环境是人类自然环境中生物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分,也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是由生物(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地被植物及多种多样动物和微生物等)与它周围环境(包括土壤、大气、气候、水分、岩石、阳光、温度等各种非生物环境条件)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因此,森林是一个占据一定地域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生态系统。由于森林大面积被毁,引起了多种环境后果,主要是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水土流失、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图6图6 森林砍伐(7)水资源短缺

1977年,联合国向世界发出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危机就是水。”

如果说,今天一些国家为争夺石油而发动战争,那么明天,挑起战火的将是水。约旦前国王侯赛因把水的争端列为导致约旦向以色列宣战的问题之一;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印度和孟加拉国,都因为水源问题而引发过激烈的争端。(8)海洋环境污染“最令我们震惊的是当我挖开沙子的时候才发现海滩的表面覆盖着数以百万的塑料颗粒。塑料不会生物降解。相反,它会分解成更小的颗粒。因此,海滩其实是满地的沙粒包裹着数以亿计微小的塑料颗粒。当意识到沙滩正在逐渐转化成一个充满了塑料的海滩时,不禁打了个寒颤……”

由于近年来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各种活动的规模非常宏大,向海洋中排放的各种废弃物以及给沿岸海域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巨大。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绝大部分最终直接或间接进入海洋。当这些废物和污水的排放量达到一定的限度,海洋便受到了污染。诸如海洋油污染、海洋重金属污染、海洋热污染、海洋放射性污染等。受到污染的海域会降低海水质量、造成海洋生物死亡,危害人类健康,妨碍人类的海洋生产活动,破坏优美的环境等。海洋污染已成为当今全球环境问题之一。图7图7 海洋

你知道突发性环境污染吗

改革开放30年来,环境污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高度的关注,特别是直接威胁公众的安全与健康的突发性环境事件。

与一般环境污染事件不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往往具备突发性明显、破坏性强、难以有效预防以及时间紧迫,压力大的特点。按照《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定义,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一般称之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即瞬间或较短时间内大量非正常排放或者泄漏剧毒、高剧毒或有毒有害化学品等污染环境的物质,给人民生命和安全造成威胁,给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恶性环境污染事故。图8图8 铁路坍塌导致泄漏剧毒

一般来说,突发性环境事故发生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应急部门无法了解和控制事故发生,难以预警,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信息和资源,应急处置压力大等特征。突发性环境事故往往对环境和生态造成更大的破坏,更加难以预防。常见的突发性环境事故包括化学品泄漏,即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在生产、运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脱离控制,向外部环境释放的过程;有毒有害气体的事故性排放,即工业事故、交通事故引发有毒、有害气体大规模排放,造成周边环境严重污染的事件;固体废弃物非法丢弃引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即相关单位和个体责任人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处置危险废物,随意丢弃,导致重大环境污染的事件;放射性污染事故,即放射性物质在生产、运输、使用等过程中存在泄漏,导致核辐射污染环境的事件。在我国,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引发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是此类污染事故中最常见的污染事件。相关安全管理措施落后、安全生产意识薄弱、操作失误等因素,导致近年来重大安全事故频发,从而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

不论是一般性环境事件还是突发性环境事件,都属于生态破坏事件。通常生态破坏事件是指在社会经济、政治等活动中,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导致生态环境无法保持原有的形态而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异、中断甚至崩溃。常见的生态破坏事件包括自然因素,例如: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包括人为因素,例如:经济建设、开采矿藏、砍伐森林、猎杀某一类动物、影片拍摄以及工业事故导致的污染破坏等类型。生态破坏事件往往导致生态系统变异或者中断,进而引发严重的生态灾难。此类事件往往具有破坏范围广、恢复难度大、持续时间长、受到生态系统复杂性影响难以界定等特征。图9图9 开采矿藏

一般来说,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是生态破坏事件的主要类型和主要诱致性因素,但生态破坏事件要比单纯的环境污染事件更严重,更难以恢复。后者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持续性地采取措施,才能减轻和消除污染,减少生态环境因受到破坏导致的各种问题,例如:食物链中断、物种变异与灭绝等问题。

你知道吗事件案例F省D市风景秀美。历史悠久。20世纪末,该市将化工业定为该市的支柱产业,于2001年在H镇着力打造现代化工产业园。“南来秀水朝如画,北峙英山俨若狮”是H镇的真实写照。化工园区就倚江而建。自2001年中开始至2004年中,20多家以精细化工、农药、药物中间体为主的企业相继进入园区并建成投产。与此同时,由于污水处理设施不到位以及企业非法乱排乱放、工业事故泄漏等原因,导致化工园区周围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的化学污染损害。沿化工园区江水变黑发臭,鱼虾死绝;周围农田里面稻谷、果树只开花不结果;四周山上的树木树叶枯萎变黄,甚至死亡;化工园区建成之后,附近村庄的癌症发病率直线上升。曾经的“歌山画水”已是“满目疮痍”。化工园区投产仅四年,周围生态就受到了严重破坏。

突发性污染事件原因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历史造成的原因,又有大自然及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破坏性作用,突发事件有两种因素,一种是天然的人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比如出现台风与地震;另一种是人为的因素,是可以克服的,大致可归为技术、自然、战争、人为等四种因素。

突发性污染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违反自然规律。如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一味追求高额经济回报而忽略安全生产、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事故发生、环境污染、生态恶化。

1. 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一般指人们在化工生产、贮存及运输等过程中,未能达到工作任务的技术要求,或是违反操作程序,引发事故的原因。

技术因素造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概率最高,也是引起事故的最复杂原因。(1)工厂选址不合适

一些生产、贮存大量有毒、有害化学品的工厂建在重要江、河、湖泊附近,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大量有害化学品流入河道,引起重大污染事件。图10图10 废水在河里冲出一条黑色“冲积洲”(2)工艺落后、设备陈旧

生产工艺流程设计不合理而生产设施又缺乏及时维护检修以及更新改造,久而久之就容易发生事故。基础设施的薄弱、生产设备落后以及违反客观规律的人为干预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先决条件。(3)责任心不强,玩忽职守

工作责任心不强,散漫懒惰,甚至为泄私愤蓄意破坏,都可导致有毒化学品泄漏、火灾或爆炸。

2. 自然因素

地震、海啸、火山爆发、龙卷风、台风、潮汛、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雷击及太阳黑子周期性的爆炸引起地球环流的变化等自然因素,都可能造成大型化工企业设施破坏,使有毒有害的化学物品外泄,引起燃烧、爆炸,造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这类事故是由不可抗拒的自然力引起,虽然目前还无法正确预报并采取预防措施,但在厂址选择、建厂设计时应当有所考虑。图11图11 火山爆发

3. 战争因素

包括两类,一是战争破坏工厂、仓库、设施、油田、输油管道等;二是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核武器、生化武器等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战争会造成工农业设施的破坏,也可能使大量有毒有害的化工原料、产品外泄发生燃烧、爆炸,造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当今世界动荡不安,局部战争不断。战争不仅造成大量生物、人员伤亡,而且随时可导致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以及工厂、仓库、油田、天然气运输管道的破裂等引发恶性环境污染事故。如今为了掠夺资源引发的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令人恐慌,在战争中使用各种化学武器、核武器和生物武器等现代杀伤性武器,也会给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灾难。

4. 人为因素

新的社会问题引发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增多。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引发冲突,恐怖事件。如经济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但由此带来的贫富差距、社会矛盾和纠纷会使一些人出现心理失衡,对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表示不满,进而将自己与其他人在生活质量方面的差距归咎于社会和政府,产生报复心理,稍有不如意,就会以疯狂的方式报复社会(如爆炸袭击等)。图12图12 阿富汗宗教冲突

你知道吗影片拍摄引起生态破坏的案例2006年11月,国内某著名导演在拍摄电影《XX》过程中因影片场景布置需要,摄制组在碧沽天池修建了长约100米、宽约4米的砂石路面和长约20米铺有木条的道路,搭建了“海棠精舍”临时建筑物。“海棠精舍”及沙石道路等破坏了碧沽天池周围部分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植被,对碧沽天池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国家环保总局责成云南省组织专家对风景保护区内的风景和生态破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摄制组相关拍摄活动对风景区的生态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较轻。环保总局对摄制组处以9万元的罚款,并将原修建的地表构筑物撤除,固体废弃物清除。经过一系列措施,面积约16平方公里的碧沽天池自然景观已无影响。修筑道路已覆土处理,可实现植物群落的自然恢复。

突发性环境事件及其分类

我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突发事件做了明确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总称。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突发事件由于发生的规模不同,地点不同,危害性质不同,事前准备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后果,这些事件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如果应对不当可能发展成为更大规模的事故,会对生命、财产产生伤害、损失和破坏。对这些事件的处理都可以看成是应急管理的内容。

应急管理中的主体指的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人员、组织和机构,客体指的是处置对象,即各类突发事件。

环境污染事故可根据其如下情况进行分类。例如,按表观特征可分为危险品的溢出、爆炸、火灾、意外事故等;按事故性质可分为核污染事故、剧毒化学品的泄漏、扩散污染事故、易燃易爆物的泄漏爆炸污染事故、大量废水非正常排放造成的污染事故等;按危害对象可分为主要对人、对动植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危害事故;按污染载体(要素)可分为水污染事故、大气污染事故、土壤(含地下水)污染事故、海洋以及上述四种的混合型污染事故;按污染源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按污染行业属性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按污染持续性可分为瞬间、短期、长期、永久性污染事故;按事故发生的空间位置可分为空中、海(水)面、陆地污染事故,或者城镇、乡村、旷野、山区污染事故等。图13图13 核电站

国内的大众媒体、一些非专业文献资料乃至一些地方环保部门所编制的应急预案中通常采用的环境污染事故描述可归纳为以下5大类:1.有毒化学品和剧毒农药的泄漏污染事故。2.易燃、易爆气体或有害液体泄漏的污染事故,如:煤气、苯、甲苯等易挥发的有机溶剂造成的事故。3.厂矿和城市污水废水突然泄入水体。厂矿废水突然泄入水体的事故相当常见。4.核污染事故。核电厂发生火灾、核反应堆爆炸、反应堆冷却系统破裂、放射化学实验室发生化学品爆炸、核物质容器破裂、爆炸等放出的放射性物质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辐射伤害与环境破坏事故等。

国内一些专业刊物关于环境污染事故的分类较为详细,一般是根据事故的发生原因、主要污染物性质、事故表现形式等进行描述,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描述主要有如下7种:1.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故。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因使用、贮存、运输、排放不当,导致有毒有害化学品泄漏或废水非正常排放所引发的污染事故。2.毒气污染事故。这是前类事故中的一种。将毒气泄漏所导致的污染事故单列出来另成一类,是因为毒气污染较为常见。主要有毒有害气体包括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气等。3.爆炸污染事故。由一些易燃易爆物引起的火灾或爆炸所造成的污染事故。此类物质包括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木材、油漆、硫磺等;另外,也包含一些垃圾、固体废物因堆放或处置不当引起的爆炸事故。4.剧毒农药污染事故。剧毒农药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因意外或操作不当引起泄漏所导致的污染事故。常见的剧毒农药有有机磷、有机氯类农药等。5.放射性污染事故。由于放射性物质泄漏,以核辐射方式所造成的污染事故。6.油污染事故。原油或各类油品在生产、运输、贮存、使用过程中因意外造成泄漏所引发的污染事故。7.废水非正常排放污染事故。主要指,含大量耗氧或有毒有害物质的污废水突然发生泄漏流入水体,致使水质急剧恶化或毒害动植物的环境污染事故。这种分类方法多见于专业文献中,较之非专业的分类法要详实,更具科学性,但对环境污染事故类型的概括仍然不全面。图14图14 废水排放污染

一般而言,根据事故产生的污染结果对事故进行分类,则有助于辨别事故性质,而性质相同则可采用相同或相似的预防和应急措施。结合我国以往对污染事故的普遍分类形式,尽量保持过去所采用的分类习惯和连贯性,同时着重体现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将污染事故分为以下6类较为合适:1.水污染事故;2.大气污染事故;3.土壤污染事故;4.生态环境破坏事故;5.放射性污染事故;6.噪声与振动危害事故。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污染事故及污染源的识别、评估,便于污染事故及污染源有针对性地预防、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理,也基本沿用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中对污染事故分类的主要原则,这种分类基本能覆盖所有已知的污染事件的种类。图15图15 城市垃圾污染

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级

按突发事件的严重性、紧急程度及影响程度,将突发性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I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4个等级。

1. 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1)发生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重伤)的污染事件。(2)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6)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件。图16图16 液氯突发性事故

2. 重大环境事件(Ⅱ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事件:(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的污染事件。(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污染。(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4)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

3. 较大环境事件(Ⅲ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环境事件:(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下中毒(重伤)的污染事件。(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3)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图17图17 特种设备起火事故

4. 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环境事件:(1)发生3人以下死亡的污染事件。(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3)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第二章 突发性事故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是在发生火灾、爆炸和有毒物质泄漏等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时必须采取的紧急行动,它包括应急疏散、事故处置、现场救护、现场处置、减缓污染事故引发的后果等。

突发性事故应急准备

突发性事故引起的危机及其不确定性的前景会造成高度的紧张和压力,决策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关键性的决策和采取具体的危机应对措施。从危机管理的时间序列来看,这些应急措施包括影响分析、制定应对计划、技能要求、审计和评估等工作。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意味着难以准确预防,其不确定性的特征为相关部门应对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突发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控制可能造成的破坏,防止污染的扩散,那么一个环境污染事故将会引发大规模的环境和生态破坏,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带来重大损失。这就要求相关管理机构和责任主体在面临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时,必须采取及时、果断、科学的控制措施,进行应急管理,开展应急救援。图18图18 事故现场紧急救援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应急救援工作主要包括:1. 指挥、协调和调度各种应急救援力量,投入紧急救援和应对。2. 负责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中接报、报告、监测、污染源排查、调查取证、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和群众。3. 根据污染源性质、污染程度、影响范围、破坏性等因素综合分析事故情景,参考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制定科学的污染控制与处理方案、污染物扩散趋势分析、人员疏散以及救援、信息发布等工作。4. 做好污染

应急处置和救援

后续评估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解除应急状态,并进行事故评估、事故赔偿、事故总结等工作。

应急处置和救援是一项时间紧、应急情况复杂、不确定性高的工作,对应急处置和救援的相关参与者特别是应急救援指挥机关有很高的要求。考虑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经常涉及有毒、有害的化学品,相关救援单位和个人更要注意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坚持科学处置,务必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救援主体安全结合在一起,做到救援与自我防护相结合。图19图19 化学品运输车辆泄漏事故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基本特征要求应急处置和救援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 以人为本,生命第一原则。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紧急救援必须首先考虑污染事故可能对周边地区群众生命健康造成的损害,以及对救援人员可能面临的健康损害。这就要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机构及个人科学地分析污染源的类型、扩散规律和可能影响范围以及对生命健康的损害,及时做好救援和疏散工作;认真做好救援机构及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否则不准进入应急救援现场,避免进一步的人员损害。2. 专家指导,科学处置原则。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源复杂多样,特别是不同类型的无机、有机化学物品有不同的特性。这就要求应急救援必须首先准确地判定污染源的类型,再根据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采取科学的控制和处理措施。任何主观臆断都有可能延误应急救援工作的时机、造成更大的损害;应急救援工作必须充分发挥专家、应急救援专业机构和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的技术和能力、避免因错误的处置措施引发次生灾难、衍生事件。3. 统一领导与协调管理原则。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各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特别是环境应急管理部门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一旦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就应该在应急指挥机关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环境、卫生、交通、警察、通信等应急救援部门必须按照指挥机关的统一指挥,协调配合,有效地展开人员救援、交通管制、人员疏散、污染监测、污染隔离、污染处置等工作。4. 属地管理与分级响应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结合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等级划分,开展有效的应急救援工作。相关救援机构在确认环境污染事故极其危害性之后,对照相应的事故等级,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超出本级应急救援范围和能力的,及时报告上级应急救援部门或者上级人民政府,启动更高一级的应急救援预案。属地管理与分级响应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应急救援必须坚持基层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为应急救援的基础力量,上级政府或者应急管理部门在接到下级人民政府或应急管理部门的报告和请求时,通过技术指导、救援力量增援或者直接接管应急救援等方式,介入应急管理救援工作。5. 规范处置与灵活处置相结合。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应急救援机关和人员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以及事故处置的科学程序实施应急救援。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按照污染源的特性以及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程序,分步实施应急救援。与此同时,应急救援工作必须根据应急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应急手段和处理措施,控制污染事故现场,防止污染扩散。这就要求应急救援人员特别是现场应急救援人员既要准确掌握相关规定,又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果断措施控制和消除污染。图20图20 安置受灾民众

你知道吗应急救援的意义应急救援工作关系到整个危机管理的成效,是危机管理的关键环节。科学的应急救援工作有助于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因此,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于规范和指导应急救援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应急处置和救援

面临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时,应急指挥机关和应急救援单位及工作人员必须根据相关应急预案的规定以及科学的处置程序,展开救援行动。应急管理机关必须事先在专家指导下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明确工作程序。应急管理机关及应急救援单位必须熟悉应急救援的基本程序规定。在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过程中,认真按照相关工作程序规定,开展救援工作。

一般来说,按照时间序列来划分,应急救援工作程序主要包括:

1. 接报。接报工作是应急救援工作的起点。接报是指各级人民政府、相关应急救援部门或者领导机构接到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报告。这些报告主要包括事故责任人或者事故责任单位的报告、事故现场群众的报告、下级政府或工作人员的报告。接报意味着相关政府部门和应急救援力量接到进行应急救援的信息,需要根据相关情况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接报工作主要包括接警记录、警情核实和警情初步研判。图21图21 应急救援演习

2. 报告。报告是指接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警情之后,经过核实和初步研判后,按照相关预案管理的规定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应急救援机构的职责,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一级政府或职能部门、本级应急救援领导机构及负责领导同志报告事故信息。报告工作包括初报和续招工作。初报是指接警单位或人员在接到事故报告之后,将事故的初步信息按照规定向本级领导机关及上级部门进行报告;续报是指在介入应急救援之后将事故详细信息、救援工作的进展以及其他上级领导机关需要的信息报告给相关领导机关及职能部门。初报与续报工作是上级领导机关、特别是应急指挥机关对应急救援工作进行指导、指挥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相关机构与责任人在面临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时,要及时、准确、客观地报告与事故相关的信息。

3. 启动应急救援程序。应急指挥机关及相关政府部门在接到事故责任单位、责任主体或下级报告后,根据事故发生的初步信息,判断事故类型与等级,按照相关应急救援预案的规定,及时启动应急救援程序。启动应急救援程序包括明确应急救援单位及职责;确定指挥体系以及负责指挥救援的领导同志;根据事故相关的信息,初步拟定应急救援方案。

4. 现场勘查。应急救援工作启动之后,按照属地管理的原污染源及事故类型之后,必须在管辖区域内展开污染源排查、受灾民众安置、事故调查与取证、落实相关责任以及赔偿事宜。污染源排查有助于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事故调查与取证是后续落实事故责任的前提;落实赔偿事宜是防止因环境污染事故或生态破坏事件引发其他环境群体性事件、减轻受害群众健康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

5. 应急学习。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有效处理完毕之后,应急管理机关及相关责任主体必须展开应急管理工作评估与总结,积极探索相关应急救援工作的改进。良好的应急学习机制有助于提高应急救援主体应急管理的效率。图22图22 化学品泄漏事故救援演练

当然,上述应急处置和救援的基本程序是按照时间序列进行排列而成。在实际的应急救援工作中,有些程序可以并行处理,而不一定非要串行处理。例如:现场勘查与续报工作就可以并行处理;现场勘查、确定应急救援方案、应急救援终止就应该按照串行处理程序进行。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与污染源排查既可以串行处理又可以并行处理。这就要求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准确理解应急救援的程序,既能够有序进行救援活动,又能够切实有效地改进应急管理工作。

突发事件现场怎样救护人员

1. 人员安全防护

人员安全防护包括: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和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

应急人员应根据不同类型环境污染事故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

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由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2)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程度等,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3)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现场防护装置是为了保护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现场工作人员免受化学、生物与放射性污染危害而设计的装备,包括防护服、防护面具、防护手套和呼吸用品等,以预防现场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图23图23 防护服

环境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主要措施有:(1)有毒、有害气体防护:采用呼吸道防护的方法,使用正压式氧气面具(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防尘面具、浸水的棉织物等。(2)不挥发的有毒液体:采用隔绝服防护。(3)易挥发的有毒、有害液体:采用全身防护。(4)易燃液体、气体的防护:采用阻燃服、呼吸道防护。(5)辐射防护:采用防辐射专用服防护。

2. 人员的救护

现场急救的组织与实施是决定事故应急救援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现场急救成败的关键除了高超的技术、完善的设备外,更重要的是时间;急救队伍应快速集结、快速反应、分秒必争地投入救援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伤员得到救助,以达到挽救生命、稳定病情、减少伤残、减轻痛苦的目的。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和转送医院治疗,是减少事故现场人员伤亡的关键。图24图24 救助伤员

现场救护基本程序:(1)现场救护:①将染毒者迅速撤离现场,转移到上风或侧上风方向空气无污染地区;②有条件时应立即进行呼吸道及全身防护,防止继续吸入有毒气体;⑧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采取心肺复苏措施,并给予氧气;④立即脱去被污染者的服装;⑤皮肤污染者,用流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冲洗;⑥眼睛污染者,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2)使用特效药物治疗。(3)对症治疗。(4)严重者送医院观察治疗。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中应明确针对该地区可能发生的重大污染事故,为现场急救、伤员运送、治疗及卫生监测等所做的准备和安排,应急预案应包括:(1)可用的急救资源列表,如急救中心、救护车和急救人员。(2)医院的列表。(3)抢救药品、医疗器械和消毒、解毒药品。(4)建立与上级及外部医疗机构的联系与协调,包括疾控中心、危险化学品应急抢救中心、毒物控制中心等。(5)建立现场急救站,设置明显的标志,并保证现场急救站的位置安全,以及空间、水、电等基本条件保障。(6)建立对受伤人员进行分类急救、运送和转送医院的标准操作程序,建立受伤人员治疗跟踪卡,保证受伤人员都能得到正确及时的救治,并合理转送到相应的医院。图25图25 现场急救(7)记录、汇总伤亡情况表。(8)建立和维护现场通讯,保持与现场总指挥的通讯联络,与其他应急队伍(环保、消防、公安、公共工程等)的协调工作。(9)环保、卫生(水、食物污染等)和传染病源监测机构(如卫生防疫站、疾控中心、检疫机构、预防医学中心等)及可用的监测设备和检测方案。

你知道吗伤员的确定环境污染事故中要估计到三种类型的伤员:1. 没有受到污染但受到物理伤害的伤员。2. 没有或有很小的物理伤害,但已经受到化学品的污染。3. 受到严重伤害以及化学品污染的人。伤员的分类,除了最初的评估外,根据化学品和污染的方式,应急医疗服务人员应该经常地再评估那些等待治疗的伤员;应急医疗服务人员应该对在事故中所涉及的化学品的化学特性及物理特性和在不同的暴露水平下的症状予以确认。

现场怎样紧急疏散人员

当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应急指挥中心或现场指挥部应该根据现场勘查报告、应急监测报告,结合事故发生现场的气象、地形条件以及周边环境的基本情况,决定是否进行人员疏散。应急指挥机关根据得到的上述信息,结合不同类型污染事故扩散规模,科学地判明事故可能影响的范围和区域。对于事故造成的有毒有害气体、液体或者放射性污染危害,可能损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应该及时组织实施人员疏散。

1. 依据化学品的特性以及泄漏量,结合事故现场的各项信息、应急监测报告以及应急指挥部的报告,借助于污染扩散规模科学地确定污染范围、明确疏散区域。

2. 合理地确定疏散距离。根据污染物质的不同特性和污染扩散范围,结合事故现场的地形、气象等信息,合理地确定疏散距离。发生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事故时,在污染区域的下风向区域的居民,应该向两边疏散或者向上风向疏散;在夜间疏散时,安全疏散距离应该比白天远;在白天时遇到有风的天气,应该加大疏散距离。对于液态化学品泄漏等引发的污染事故,在高温天气应该加大疏散距离。科学合理地确定疏散距离是减少污染损害的有效手段。图26图26 小区化学品泄漏人员疏散演练

3. 实施人员疏散。应急指挥中心或现场指挥部下达人员疏散的命令,由公安、消防、武警、基层人民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基层党组织负责实施人员疏散工作;各单位接到命令后必须按照指挥部的要求,沿确定的方向撤离危险区域。撤离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居民有序撤离,避免因慌乱引发拥挤、踩踏等次生事故;负责组织人员疏散的机构和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人员疏散。

4. 人员疏散的核查。组织人员疏散和撤离的相关机构必须组织拉网式搜查,确保危险区域内人员一个不留,经说服、劝说无效时,可以由公安、消防、武警以及亲戚、家属实施强制撤离,避免不必要的损害。

5. 撤离人员管理。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集合到指定地点的群众安抚、救助和管理工作。相关机构要及时告知事故信息,安抚群众,提供基本的需要例如水、食品、休息地点等;公安部门应该加强社会秩序的管理,加强人员聚集地点的巡逻,保证人民群众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图27图27 用特殊设备安全撤离

6. 撤离区域的封闭和警戒。一旦完成人员撤离之后,相关部门应该按照应急救援指挥部的指令,加强对撤离区域的管理和警戒,避免失窃、火灾以及其他事故发生。公安、消防、武警等相关部门可以建立巡逻队伍、检查哨、封闭圈等禁止任何未经许可的人进入撤离区域;保证撤离人群不得擅自回家。

7. 污染威胁消除,组织民众回家。污染源消除后,经环境保护部门及相关监测部门评估,污染威胁已经解除,应急救援指挥机关下达解除撤离的命令,由相关机构组织民众回家。公安、消防、武警以及基层人民政府、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组织必须按照上级命令,组织群众有序回家。公安部门做好秩序维持工作。如果发生财物失窃等事件的,公安机关经核实后,按照相关规定及时立案调查。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基层党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该及时向群众通报污染消除的信息,积极引导群众尽快消除恐慌心理,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人员疏散工作涉及大规模群众的转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指挥机关必须慎之又慎。在面临危险时,既不能难以下定决心实施人员疏散,延误撤离时机,造成额外损失;也不能随意扩大撤离范围,无端增加救援工作量,影响群众的正常生产和生活。这就要求应急指挥机关必须在掌握充分信息的情况下,在事故危害时间内及时、科学地作出决策。对于那些污染不会扩散或者影响范围有限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尽可能不要实施大规模人员撤离。必要时可以使用紧闭门窗、提供防毒面罩、强制关闭空调以及其他可能性的措施,协助民众抵御有毒有害气体、液体等污染源。图28图28 人员疏散

现场怎样消除污染

消除污染是指应急现场处置单位按照相关程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消除污染源、污染物质以及污染影响的行为。

1.清洁净化

在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过程中,污染物可能扩散到其他区域的环境中。污染的程度和水平取决于污染的类型和形式、接触的时间和其他因素(浓度、温度和污染物与接触物质的反应)。当泄漏物扩散时,轻的或中等的漂浮气体或蒸汽云可能很快扩散到其他地方,而且除泄漏源附近外,不会沉淀大量的污染物。然而,比空气重的气体或空气悬浮物颗粒很可能与地面接触并且消散也比较慢。救援人员应该掌握一定的知识,能够确定在不同的泄漏条件下污染的程度,对可能受到污染影响的区域进行很好的估计。

液体方式泄漏的污染物可能产生下列方式污染:(1)进入水泥地面的裂缝。(2)溅到设备或其他物体表面。(3)渗进到土壤或多孔的材料中。(4)进入地表水、进入排水沟或下水道。

由于较高的浓度和较长的接触时间,以液态或雾的方式泄漏通常引起比以气态或蒸汽方式泄漏更大的污染。更多地以液体方式的泄漏可能最终进入到地表水中,并引起更大的污染。

污染物质也可能以固态或微粒的方式泄漏。固态污染的程度通常明显小于其他形式的污染。严重的污染出现在离泄漏源比较近的地方。

清洁净化的准备主要包括:废水的处理,需要的净化设备(如软管、水枪、喷雾器、淋浴器)等。图29图29 水枪清洁

环境净化的主要方法包括:(1)稀释。用水、清洁剂、清洗溶液清洗和稀释污染物。洗涤溶液可能包括:清洁剂、肥皂或其他的液体香皂。清洗液可能包括:稀释的磷酸盐、小苏打。(2)处理。在事故区域中使用的衣服、工具、设备应该考虑处理。当应急人员从受污染区域撤出时,他们的衣服或其他的物品应贮藏在合适的容器中并作为危险的废物来进一步处理。虽然多层防护服有较高的防护水平,然而由于处理费用并不昂贵也应该考虑对之进行处理。(3)物理法去除。使用刷子可以除去一些物质,吸尘器也可以吸收掉活性物质,较大的部分应该用大量的水和清洁剂清洗。(4)中和。中和通常不直接应用于人的身上,它的使用通常仅限于衣服和设备,如处理酸性污染物用碱性药剂。苏打粉、碳酸氢钠、碎的石灰石、醋、柠檬酸、家用漂白剂、次氯酸钙盐、矿物油都是一些获得广泛使用的中和材料。有一种特别的中和剂——葡萄糖酸钙可用于皮肤与氟化氢接触的情况。(5)水解。如处理卤代烷、酯类等毒害物可采用水解。(6)氧化。如利用次氯酸盐的强氧化性消毒。(7)吸附。利用吸附性能较强的物质(如活性白土、活性炭、蛭石等)吸附泄漏物品或过滤空气、水中的污染物,亦可用棉花、纱布等吸去人体皮肤上的污染物液滴。吸附剂使用后要加以处理。(8)隔离。要将现场和设备全部围起来以免污染,然后对污染物质进行处理以永久去除。(9)转移。通过铲除、切断或覆盖等手段将污染物移走或覆盖掉,减轻或消除污染物的危害。图30图30 国外紧急救援组织

2.设备净化

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被污染的仪器和设备清除及清洗不可忽视,在发生污染物质已经泄漏到装置或环境中的事故后,应注意在应急行动中受到污染的应急设备要及时清作污染。决定恢复和清除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时间,如果过多拖延时间,最后清除的花费将会更高。

小范围的设备净化的基本方法是一样的,通常用清洗的方法来完成。

大范围设备的净化一般是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去除或降低大面积上的污染。第二个过程是收集废液并处理污染物质。大范围的清除方法的注意事项:(1)水洗。水洗后的水必须收集并加以处理。周围的电力设备或机械必须有良好的绝缘。地面和墙面不能用多孔材料以防渗透到这些的表面。(2)中和。酸、碱性的物质需要中和,当放热反应时,应严格控制速度。(3)吸收/吸附。可用于较大的处理范围。如果物质是不相溶的,可能有潜在的反应问题。(4)刮除。当污染物质是淤泥状时,应刮除尘的危害。(5)蒸汽与高压清洗。对于非多孔渗透的表面污染非常有效。但废液也必须收集起来加以处理。

在许多情况下,对大范围扩散污染事故也可能需要专业部门的帮助来进行清除净化。

光化学烟雾污染事故的应急措施

光化学烟雾是由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醛、酮、酸、过氧乙酰硝酸酯等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

光化学烟雾污染级别按照代表性污染物臭氧的浓度划分为三个级别。

Ⅰ级:城区和近郊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监测站点的臭氧小时平均浓度大于或等于1000微克/立方米(臭氧API指数400),根据预测并仍将持续2小时以上。

Ⅱ级:城区和近郊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监测站点的臭氧小时平均浓度大于或等于800微克/立方米(臭氧API指数300),根据预测并仍将持续2小时以上。

Ⅲ级:城区和近郊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监测站点的臭氧小时平均浓度大于或等于400微克/立方米(臭氧API指数200),根据预测并仍将持续2小时以上。图31图31 污染空气的工业烟尘

根据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的级别,分别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Ⅰ级污染事故采取强制级控制措施。在采取限制级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警车用扩音器发布警报,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动用直升飞机广播警报,或者通过警报器在全城范围发布环境污染警报,并保持信息发布直至烟雾污染事故警报解除;对重点大气污染源实施停产、禁排措施;实施严格交通管制,污染物排放水平较高的机动车禁止上路行驶,重点区域内除采用清洁能源的机动车、应急车辆和急救车辆外,社会车辆全部禁行;城区全部小学和幼儿园保持关闭;禁止普通人群上街活动。环境保护部门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督和执法检查,对未安装连续在线自动监测设备的重点污染源派专人蹲点监督;环境保护部门在光化学烟雾污染重点区域和烟雾下风向开展应急流动监测,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实时监测数据,每5分钟至少应报告一次重点监测点位的监测数据;气象部门开展临界气象预报,每10分钟至少应进行一次预报,环境保护部门同时进行污染预报。

Ⅱ级污染事故采取限制级控制措施。在采取通告级防治措施的基础上,还应采取以下措施:在主要道路沿线和公共场所里的电子显示牌及时向市民通告污染水平和污染区域,并保持信息发布直至烟雾污染事件警报解除:对重点大气污染源采取限产、限排措施;实施交通管制,污染物排放水平较高的机动车限行;重点污染区域的小学和幼儿园保持关闭。环境保护部门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督和执法检查;环境保护部门在重点区域开展应急流动监测,并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实时监测值,每10分钟至少应报告一次重点监测点位的监测数据;气象部门开展临界气象预报,每15分钟至少应进行一次气象预报,环境保护部门同时进行污染预报。图32图32 工业废气

Ⅲ级污染事件采取通告级控制措施。在事故发生后的1小时内,通过广播、电视、因特网和报纸等媒体及时向市民通告污染水平,公布污染严重区域,并发布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保护和出行建议,建议哮喘病患者、呼吸道疾病患者、婴幼儿、老年人等减少户外活动;鼓励公众减少有污染物排放的活动,鼓励企业自愿减排;保持信息发布直至烟雾污染事故警报解除。

你知道吗神奇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不同的植物对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臭氧、放射线、氨、铅等有害物质有不同的吸收能力,大面积地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物,既能调解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又能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也是防治光化学污染的有效方法。

第三章 突发性环境灾害的防治

环境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减少环境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基本影响是环境灾害学研究的目的。探索减灾、防灾措施,建立相应的减灾、防灾法律法规,完善环境灾害的防治与管理体系,是减少环境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

环境灾害的防治手段

青少年朋友们你们知道环境灾害的防治手段有哪些吗?下面就介绍我们国家对于环境灾害的防治方法。

1. 应有健全的法规体系

减少环境灾害,保障环境安全是保证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条件,建立健全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则是防治环境灾害,保障环境安全的首要任务。我国已经制定的有关法律包括刑法、矿产资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对此都有明确的规定。为了更好的减灾防灾,还应制定《环境灾害救助法》、《环境灾害对策基本法》,以及形成完整、有效、分层次的防灾减灾的法律体系。

2.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和宣传

环境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任其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环境的实际状况,必须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才能使人们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要使人们认识到环境灾害的发生和环境安全的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损失,只要求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最大化的做法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必须增强国情和忧患意识。在多灾区和潜在危险区设立咨询机构,树立全民防灾意识和全球观念。图33图33 捐款救灾活动

3. 加强环境灾害的科学研究

任何灾害的孕育和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只有深入地认识这些规律,才能对灾害进行控制、预防,为制定减灾防灾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根据物质转化和运动规律,正确预测预报灾害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灾害损失,设法改变、减轻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延缓或阻止灾害的发生与蔓延。对已发生的灾害进行调查和统计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只有掌握了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好调查和统计工作也有利于加强人们对环境灾害和环境安全的重视程度。目前,需要加强灾害发生机理及内在规律、灾害风险评价、保险与灾害经济补偿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4. 建立信息系统和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的运行有赖于完善的信息系统,只有收集了足够的信息,才能对所处的状态做出正确的判断,识别、评估可能发生灾害的类型和区域,制定合理的防灾规划,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预警机制用来预防一些紧急情况的出现,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或尽量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但由于灾害本身的复杂性和科技水平的有限性,很难达到完全预防的目的。建立预警机制,首先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社会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指标可分为警兆指标和警情指标,再经过研究和调查确定警戒限,用信息系统中收集到的信息对某个区域的现状进行评价。

5.建立快速反应与事后处理机制

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及时做出反应,采取各项应急措施,包括测报通信、警报系统、疏散计划和工具、灾后紧急救援计划、指挥系统等,进行灾后应急处理,减少灾害损失,防止衍生灾害发生,对受灾区进行恢复重建,提高各种抗御生态与环境灾害设施的设计标准和技术含量,增强抗御灾害事件再次爆发的能力,避免其再度发生。也可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反馈给预警机制,提高预警精度。这方面主要工作有建立常设性的防治环境灾害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机构,其成员要以环保为主,包括多门学科的专家,并组织起一支能够快速做出反应的机动队伍。图34图34 快速应急救援

6.加强国际合作

环境灾害问题越来越具有全球化、国际化的特点,各国都在努力改善本国的环境质量。但很多问题的解决必须采取国际统一行动,必须注意到各国主权和公平问题,不能以牺牲别国的环境为代价来改善本国的环境状况,也不能放任一些国家对整个地球环境的破坏,这些都不利于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大气污染事件的防治

大气污染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危害。20世纪以来,由于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已经给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尤其不断发生的公害,使人们认识到保护大气不受污染的重要性。因此,大气污染的防治已成为当今世界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鉴于大气污染源多且其影响面广,常常形成跨越国界的污染,因此防治大气污染必须从区域大气污染状况出发,统一规划并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

1. 减少或防止污染物的排放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防治大气污染的首要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措施很多,而且容易见效。例如改革能源结构,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源的能源,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氢燃料、地热等新能源,改进燃烧装置和燃烧技术,节约能源和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工业生产工艺,加强管理,减少事故性排放和逸散,及时清理和妥善处理工业、生活废渣,减少地面扬尘等,均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图35图35 工业废气污染着我们的大气

2. 治理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燃烧过程和工业生产过程在采取上述措施后,仍不可避免地有一些污染物排入大气,这就需要控制其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主要方法有:改革生产工艺,对废气进行治理,利用除尘装置去除烟尘及各种工业粉尘;采用气体吸收装置处理有害气体;还可应用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物理化学的方法来回收利用废气中的有用物质,或使有害气体无害化。

3. 采用合理的工业布局

工业企业过分集中,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气自然净化就困难,若将工业企业分散布设,污染物排放量小,易于自然净化。厂址选择要考虑地形,应尽量选择在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稀释的位置。工厂区和生活区之间要保持合理距离,以减少废气对居民的危害。还可把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工厂设在一起,相互利用,减少废气的排放量。

4. 采用区域集中供暖、供热

在城市的郊外设立大型热电厂,以高效率的锅炉代替千家万户分散的低矮烟囱群,可以大大提高热利使用率,降低燃料的消耗,减轻大气污染。这对于矮烟囱密集、冬天供暖的北方城市来说,是消除烟尘十分有效的措施。

5. 减少交通废气污染

交通废气包括火车、汽车、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其中以汽车废气对城市大气的污染最为严重。目前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研究减少汽车污染的各种措施,主要是改善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油的燃烧质量,如绿色汽车的研制、无铅汽油的使用等。

6. 种植树木草坪

植物具有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吸附粉尘、吸收有害气体等功能,可以净化大气。因此植树、种花、种草是防治大气污染行之有效的办法,有计划、有选择地扩大绿地面积是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个经济有效的措施。图36图36 美化环境多植树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为有效地防治大气污染制订了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也取得了可喜效果。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应该珍惜它。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大气不受污染,以使我们生活的大气永远洁净,天空永远蔚蓝。

你知道吗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大大气污染就是指正常的大气中主要含对植物生长有好处的氮气(占78%)和人体、动物需要的氧气(占21%),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0.03%〉和其他气体。大气污染物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危害人体:一是人体表面接触后受到伤害,二是食用含有大气污染物的食物和水中毒,三是吸入污染的空气后患了各种严重的疾病。

土壤污染事件的防治

土壤污染,危害极大,它不仅会导致大气、水和生物的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也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并且土壤污染物被植物吸收后,还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因此预防、治理土壤污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1. 预防土壤污染

首先要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土壤中的污染物虽然种类很多,究其来源,主要来自工业的“三废”排放,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等,为此可采用下列几方面措施。(1)控制和消除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这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工作。首先需要改进生产工艺,改进设备,改革原材料等,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如在电镀工业中广泛采用无氰电镀工艺,从根本上解决了含氰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再如采用闭路循环用水系统,使废水多次重复使用,可以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图37图37 工业废水的排放

减少工业“三废”排放污染的另一方法是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处理,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对当前必须排放的“三废”,要进行净化处理,使其实现无害化。要严格控制排放浓度、排放数量,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工业“废水”时要严格执行《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中的有关规定。(2)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施用农药时往往有大部分农药进入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因此必须控制农药的施用量,对于残留量高、毒性大、半衰期长,在环境中会造成长期危害的农药,要尽量淘汰,暂时不能淘汰的要严格控制施用范围、次数和总用量。要大力研制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易降解的新农药,探索和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新途径,尽可能减少有毒化学农药的使用。(3)合理施用化肥,严格掌握化学肥料的施用对于本身含有毒物质的化肥,施用范围和数量更要严加控制。对硝酸盐和磷酸盐肥料,要合理施用,对硫酸盐类化肥要选择施用,避免滥施滥用,因使用过多造成土壤污染。(4)加强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利用污水灌溉农田时,要严格掌握水质标准,控制灌溉次数和面积,同时结合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允许灌溉年限或植物品种。加强对污灌区土壤和农产品的监测工作,防止盲目滥用污水灌溉而导致土壤污染。图38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