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故呈新:当代更新建筑及室内设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0:00:53

点击下载

作者:张毅、李琪 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涤故呈新:当代更新建筑及室内设计

涤故呈新:当代更新建筑及室内设计试读:

第一章 再获新生的建筑——建筑更新的起源

“建筑不是已完成的事情,而是要着手去做的事情。”[1]——斯图尔特·布兰德

世界各地,曾经斑驳的钢铁工厂,如今已是艺术家的天堂;曾经繁忙的装卸码头,如今已是设计师的圣地;曾经连绵不觉的运河,如今已是市民们的乐园。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建筑更新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也承载着人们的记忆,更诉说着一个故事——一个由工业建筑遗迹缘起的故事(图1-1)。图1-1 德国通用电力公司(AGE)涡轮机工厂的室内空间,在如今旧建筑更新风靡的当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

一、工业遗赠

1.工业选址

由于内陆交通欠发达,为便于通商与贸易,工业最初都兴起于海洋或河流边。随着汽笛的轰鸣,港口边的仓库中,货物源源不断地输出与输入着。

水为工业提供航运,也为工业提供动力。通过水的驱动,水轮机产出了面粉和棉花,这也许是初期英国和美国为什么要将工厂设在瀑布边的原因。高约24m,宽约86m的帕特森瀑布,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帕特森市的帕塞伊克河上,它的能量取代了传统的人力及畜力,成为日后东海岸工厂重要的动力来源(图1-2)。图1-2 帕特森瀑布1972年“确立实用制造业协会(Society for Establishing Useful Manufactures, SUM)”的水力发电厂位于瀑布左侧。该协会是为营建独立的美国制造业、确立经济自主权而产生的

但是,自然界中的水毕竟受到气候的影响,为获得更多的、稳定的能量,新的储能方式出现了。水渠、水坝展现了当时人类征服自然的决心。人类不用受制于四季与干旱,这样的发展模式逐步稳定了下来。

2.工业流动

通过运河,原料及产品源源不断地,而且是平稳地出入于工厂,而运河修筑前,这项工作只能沿着泥泞的公路展开。运河的存在也加强了商品与思想的交流。

在英国,运河的修筑蔚然成风。1761年运营的布里奇沃特运河,为英国曼彻斯特成为“棉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图1-3)。其实在英国,运河最初只是用于连接河流,但随着水道的精密,这种网络改变了国家的景观面貌,这也许是当时的修筑者始料未及的。图1-3 英国布里奇沃特运河巴顿水道桥

64年后,在大洋的对面,另一条运河也开通了。1825年,当时的纽约州州长狄·维特·克灵顿批准开通了伊利运河。它将东部的哈德逊河、纽约市以及西部的伊利湖连接起来。这条沿途分布着富饶农业区的运河改变了终点的面貌,并吸引来大量的企业和移民。

加拿大也不甘示弱,修建了拉辛运河,将五大湖与大西洋连接了起来。运河运营后,蒙特利尔发展成为了工业基地,并成为北美最大的港口之一。而沿运河的瀑布及地块则不断地开发与出售,用于建造面粉、棉花、木材及铁器等工厂。

20世纪,专业的化工及冶炼工业开始繁荣起来。为更接近贸易路线,拉辛运河两岸的工业群集扩张了,工业区应运而生。

3.工业与城市

工业的繁荣带动了贸易,并吸引了大批的劳动力,城市得到了发展。制造业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它对城市及景观产生了相似的影响。

首先是沿水体建立的几座工厂,其次则是由它 “召唤”而来的其他工厂,再者便是大批的工人了。因为有了人,商业及居住场所便产生了,它们一同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发展。这种模式在欧洲及美国重复上演着。

而另一种工业城市的发展模式,也在展现端倪。作为工业革命的发起者——英国,通过棉纺业和机械技术的发展,成为工业及城市发展的领头羊。被称为“棉都”的英格兰西北部城市曼彻斯特,为适应制造业的发展,见证了自己向工业城市的变迁(图1-4)。图1-4 发达的曼彻斯特水路为适应工业发展而形成的曼彻斯特运河网,如今大部分用于旅游与观光,周边的建筑则进行了更新

但是繁忙的工业影响了环境,也助长了工人的情绪。

为应对产业构成和环境的变化,以及工业城市的选址;为工人提供更好的生活配套及更合理的城市布局,学者及实践家们开始了行动,以保证生活“质”的需求。普尔曼便是以这样的目的建立的。

普尔曼市大约于1882年,由乔治·M·普尔曼建立于美国伊利诺伊州一块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是一座主要生产火车高级卧铺车厢的城市。建筑师索伦·贝曼和景观建筑师纳森·巴雷特细致规划了城市的网格布局。城市中遍布着景观元素,十字路口设置了圆形的环岛,仿佛公园般的城市道路,希望通过这些设计降低工人们的焦虑,使他们快乐并有干劲。

在欧洲也有类似的产业城镇。1825年,梅尼埃尔的巧克力工厂在法国诺瓦西尔成立了。但当时梅尼埃尔发现,当地城镇居民有限,劳动力缺乏。为解决这一问题,在19世纪70年代,梅尼埃尔家族开辟了一块飞地(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创建了一座工人城市。这个城市的中心是一个市政广场,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图书馆、商业及学校则围绕其规划。镇内还规划了300套拥有花园且阳光充足的住房。

为应对工业快速扩张而造成的土地退化问题,19世纪的城市规划产生了针对解决工业问题的理论,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埃比尼泽·霍华德的“花园城市”及托尼·加尼尔的“工业城市”。当时的一些思想,如工业区设在远离城市的规划方法,可在当今的城市规划概念中看到,这也许是如今城市工业迁出的又一原因。

二、工业建筑,机器美学

工业产业的发展对生产场所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建造方式及材料应运而生,工业建筑的形制也随之影响着现代建筑设计理论。“工业建筑,机械美学”在那个年代也许只是一种工业标准,但如今则捕获了人们的审美,这也许是它们新生的重要原因。

工业建筑的主要目标是实用,为效率和安全考虑的空间推动了厂房和仓库的设计,这使得材料变成厂房建筑的施工周期得到了保证,也使得火灾造成的损失得到了最大化的降低。

现代机械美学的萌芽故事,可追溯到英国的那些简易厂房中。18世纪的钟声刚过了10年,现代工厂的鼻祖就诞生了。这些以木料与砖石为主的建筑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它们的形式单纯,工艺有序,而且并未和环境发生冲突。为获得动力,建筑常选址于河堤或瀑布边。为尽可能获得光线,许多英国、美国北部的工厂都建得狭长,以利于中心的采光。为了多安排机器,建筑内部拥有了开放的空间。

大多数18~19世纪的厂房为多层结构,由承重墙与木结构混合而成。当时人们对于工业厂房“谈火色变”,以至于1905年的“建筑设计和材料指导方针”制定得如同宣誓。它不鼓励装饰,却追求便于灭火的开放空间,建议将房屋区域的楼梯外置,减少火灾的蔓延。

生产的扩大要求有更多的建筑和机器,新产品的开发也要求弹性空间。于是,钢筋混凝土给出了答案。

卡恩与他的合伙人于1895年创办了企业。依托于他的弟弟朱利叶斯的专利“卡恩钢筋混凝土系统”以及旗下的桁架混凝土钢铁公司,他与弟弟在1903年建造了一栋2层的钢筋混凝土汽车厂房。卡恩设计的建筑着眼于大跨距(1903年的汽车厂房约有9米的跨距),强调建筑内部空间的灵活性,外部与内部的延续性,光可以从天窗及侧窗进入,而大跨距的应用则使得未来机器的调整成为可能。

大跨度结构促成了用钢量的增加,而钢材的特殊属性,以及燃煤和电力的应用,又使得厂房的选址产生了灵活性。福特的“红河”汽车工厂便是基于这些技术的产物(图1-5、图1-6)。该工厂仍然由阿尔伯特·卡恩设计,坐落于约486万平方米的一片未开发低洼地上。工厂带来了大批的工人。工业体的坐落永久改变了地区的景观和人口模式。图1-5、图1-6 福特的红河(River Rouge)汽车工厂室外与室内场景

其实,1897年建筑师欧内斯特·L·兰塞姆在新泽西州建造的太平洋海岸硼砂冶炼厂,是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厂房。这栋建筑因在1902年的大火中幸存而闻名。这一事件巩固了这种材料在工业建筑发展中的地位。而兰塞姆在1903年设计的位于马萨诸塞州的联合鞋业机械公司,则在现代运动跨跃大西洋的历程中开创了一项新“功”。该建筑的结构外露,装饰细部简洁。

为适应生产,工业建筑不断地“变化与发展”着。同时,工业建筑的材料、形式和美学也影响着建筑师与早期的现代建筑。

早期工业建筑的地位并不高,因此都设计得很简单。对于这类服务型的建筑,装饰是禁止的,即使有的话也仅出现在楼梯塔或屋顶上,以展现所有者的身份。在美国,工业建筑呈现的是未装饰的平滑表面,以及它所带来的简单风格。

而20世纪初,工业成了新任务,工厂成了值得付出的建筑类型。它们摇身一变,成了企业实力的象征。

1907年,为提高德国制造的商品质量和设计,德国成立了德意志制造联盟。德意志制造联盟对于企业的要求是——好设计、好建筑的重要性。它们都是企业的个性和广告。彼得·贝伦斯、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也成为了该联盟中的一员。

彼得·贝伦斯于1907年设计的德国通用电力公司,被认为是“工业动力的殿堂”(图1-7、图1-8)。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与阿道夫·迈耶设计的法古斯鞋楦厂,则摒弃了对结构体的遮掩,力求表达清晰的结构与材料。这些都是现代美学的特征,已经超出了工业建筑的范畴。图1-7、图1-8 德国通用电力公司(AGE)涡轮机工厂的建筑及室内空间

而在1908年,维也纳建筑师阿道夫·鲁斯的《装饰与罪恶》一文中也介绍了一种建筑界持续的动向。他将那些喜欢暴露结构、简单、未加装饰的建筑物和建筑师称为精英。

美国工业建筑所带来的成就,使得勒·柯布西耶、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及艾瑞许·孟德尔松将这些建筑写入了他们的著作。包豪斯设计的日常用品中,也可以看到工业的影响。勒·柯布西耶于1923年发表的《走向新建筑》宣称,需要新的态度和美学面对工业时代的建筑,需要基于功能和纯粹形式的建筑师。艺术家也从中发现了机械的美。查理斯·席勒发表了很多福特的红河汽车工厂的摄影作品。

如今,更多关于工业过去与建筑的照片或纪念物得到了展示,以教育我们需要有尊重和再利用这些资源的美学眼光。

三、遗弃——工业时代的衰落

人口迁移、市场变化使得工业生产变化无常。曾经热闹的工业小镇,如今只已是满目疮痍;曾经繁荣的运河,如今已是人去楼空。这种工业的变革不断变化与加速着,它们所留下的则是污染的空气、浑浊的河流、成桶的废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后,技术进步以及人口爆炸,换来的是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以及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的价值以及污染的危害。这些曾经城市发展的功臣们,如今却遭到了城市的拒绝。货运的公路如今成为了人口的分散处。

在美国,为进一步腾空城市,政府推出了建立郊区的鼓励政策。工业如需继续生存,则必须辗转城外。而另一种方式——关门大吉,则相较清理和取代更容易。

20世纪后期,北美洲和欧洲的重工业产业迁址到了其他大陆,原有的产品或被取代或被下线,工业体的搬迁成为了趋势。最初城市边的港口与仓库设施,如今已不能满足巨大的吞吐量,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大的港口,更多的土地。高效的公路取代了传统的运河。那些原依靠滨水、运河或铁路的城市,逐渐荒废了。

变化是工业的特色,过气之物也在不断得到取代。工业的离去,新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追求。随着工业体迁出城市,城市的景观改变了。破旧的厂房,废弃的码头,闲置的仓库,它们都是技术与生活方式革新下的受害者,只能默默地等待着,沉睡着。但是,这些靠近城市中心的建筑们,也预示着一个“新生”的到来。

四、再生——建筑更新的兴起

1.修复的工业美学

工业美学涉及建筑结构、机械构件及一切人造物的再利用。它赞美了材料的实用与本质,出现在暴露的混凝土中,也出现在厂房巨大的金属骨架中。

工业建筑暴露的结构与材料的美以及大敞开的空间的美激发了新一代艺术家的想象力。人们被这种美学所吸引,拯救行动开始了。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改造后的阁楼住宅奠定了工业修复的重要定义。英格兰的纺织工厂,美国纽约苏荷街区的铸铁建筑的大窗户以及开放的内部空间,引来了大批自由职业者,他们被引入一个从未列入使用目录的空间中。厂房的空间得到了利用,建筑的历史得到了保护。而居住在这种室内配置简约、装修风格简洁的住户,也成为报道中的先锋人。

如今,这种修复工业美学的趋势并未减缓,事实上正飞速地发展着。

2.发展与未来

大量的工业建筑得到了改造,并且在1977年,这种机械美学的趋势达到了高峰。当时,由理查德·罗杰斯与伦佐·皮亚诺设计的蓬皮杜中心,完全由工业元素构成,几乎所有的结构和设备都没有遮盖地暴露在外。机械美学、高技风的设计理念在新建建筑上得到了完整的呈现(图1-9)。图1-9 蓬皮杜中心(Centre Pompidou)从蓬皮杜中心开始后的30年, 机械美学并没有减缓的趋势,事实上,基于这种美学所进行的不同功能及规模的改造,挽救了大批的建筑遗迹

从最开始的小阁楼改造,到区域改造;从利用工业建筑搭建阁楼,到模仿阁楼形式新建建筑。工业建筑,机械美学,这种美学已不局限于工厂和仓库,而是已经成为了一种方法,并应用于所有类型的建筑改造中。

如今,工业美学的理念以及建筑再利用的方式,挽救了大批的工业遗产以及历史建筑。它们复兴了旧城,正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留历史谱写着新的故事。【注释】

[1] Stewart Brand, How Building Learn: What Happens After They're Built. New York: Viking, 1994. 188.

第二章 旧建筑的新生——更新方式

“和其他工业产品相比,建筑物的寿命相对较长......因此,可以把(现存的)建筑储备量视为对改善环境具有巨大潜力的未开发资产。”[1]——经济合作和开发组织

从一间农舍的改造,到一个城市的更新;从室内的装饰,到表皮的修复;从古迹的修复,到功能的颠覆,如果用分类学的标准来划分建筑更新的门类与方法,那将是一道复杂的难题,也不是本书篇幅所能覆盖的内容。但是,与众多建筑更新开发方式所对应的,对于这一领域的认识也是开放的、多样的。通过了解,你会发现,建筑更新的故事是多彩的,更新的方法与可能性也是丰富多彩的(图2-1)。图2-1 里卡多·波菲建筑师事务所总部,你可曾想到,在如此粗犷的建筑表面下,却隐藏着另一番世界

一、内涵提升——空间功能改造

建筑更新不是新建建筑,它是一种建筑与空间再利用的方法。一个个成功转型的案例使我们也对它的核心之一——空间与功能改造,印象深刻。

经过一代代建筑师的总结,我们得到了优异的结构体系,并获得了多元的空间载体。虽然改造的建筑或遭废弃,或仍在使用,但只要不拆除,空间的载体依然存在。而且,由人所赋予的功能不是绝对化的,只要愿意,意想不到的置换形式绝对会令人拍案叫绝。

建筑改造的魅力之一就在于通过这个开放的建筑平台,不断挑战建筑师的想象力,并赋予建筑第二次生命。案例2-1 里卡多·波菲建筑师事务所总部(水泥厂改造)RBTA项目所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设计:Ricar do Bofill(里卡多·波菲尔)改造平台:水泥厂(1900年的工业综合体)更新功能:工作、展示空间等时间:1973年

建筑的美是需要发现的,即使是一栋过去的、没有窗的、完全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建筑,一旦经过改造,它就如启封后的陈年美酒,香气四溢。

1973年,建筑师里卡多·波菲发现一个由30多个筒仓、机房和地下仓库组成的综合体水泥厂。该建筑有着70多年的历史,并散发出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野兽派的气息。巨大的空间犹如一片白色的画布,在等待着神奇的画笔。高耸的烟囱、“无尽”的地下通道、状态良好的机房留给里卡多·波菲深刻的印象,无数的创意在他脑海中迸发。于是,建筑改造的研究开始了。如今,这里成了里卡多·波菲的建筑师事务所。

水泥厂经推定为巴塞罗那初期工业时代的产物,经多次加建成型。建筑内,一些楼梯荒谬地不通往任何地方,奇怪地构建悬于空中,张力但无用的空间接踵而至,空间的矛盾与不确定性令人不可思议。改造工作成了混凝土的雕琢,艺术的细腻与建筑的粗犷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为恢复建筑的原貌及隐藏的造型,如雕塑般的手工及炸药拆除工作进行了一年半。移去水泥覆盖层,真正的空间展现了出来。整个建筑的基座,最终由植物覆盖,建筑的立面也爬满了植物,垂下的藤蔓改变了建筑粗犷的特性。经过改造,8座筒仓最终保留了下来,用作工作室、模型室、资料馆、展厅等功能。一个超大的空间——大礼堂“The Cathedral”,预留给了大型活动的使用,里卡多·波菲私人居所也在这里。

加泰罗尼亚风格的装饰语汇成为门、窗及室内构建的符号,用于区别本土的建筑学语言。超现实主义元素用以纪念工业时代。宽敞高挑的空间中,特意布置了高技派的家具。

对于建筑师里卡多·波菲先生来说,这里的工作与生活就像工厂的世界,一个不被外界打扰、封闭的天地。工作将在这里继续,生活也将在这里继续,水泥厂的改造也将继续下去(图2-2~图2-13)。图2-2 原始建筑及场地环境图2-3 事务所的室内工作空间,工业元素得到了大量的保留图2-4~图2-6 改造后的水泥厂就犹如一座空中花园,大量的植物覆盖了建筑及场地的表面,圆柱体、立方体构成的建筑又给第一次看到的人们一种神秘感图2-7~图2-9 改造后的建筑除了保留工业元素外,加泰罗尼亚风格的装饰语汇成为建筑形式上的对比图2-10 里卡多·波菲的私人居室空间图2-11 事务所的室内工作空间,粗犷的建筑结构与现代的家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图2-12、图2-13 高大宽敞,整齐干净,但又显得神秘的创作空间,但在业务繁忙的时候是否会存在另一番风貌呢案例2-2 长青砖瓦厂Evergreen Brick Works项目所在:加拿大多伦多设计:齐·罗伯科 (Joe Lobko)及团队改造平台:砖瓦厂(1889~1984年)更新功能:大型社区环境中心“在我们搬去多伦多之前,我们每个星期六都来这里。虽然我们不住这里了,但这是唯一最想念的事。”这是一户搬迁居民对长青砖瓦厂的评价。这就是人们心目中的长青砖瓦厂,一个加拿大最大的社区环境中心。

长青砖瓦厂是加拿大首个配备居民的大型社区环境中心,并发挥着宣传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中心每天开放,而周末则摇身一变,成为农贸市场、大自然徒步旅行和户外自行车场所。一些网站、旅游、烹饪和园艺研讨会的展览、会议、演艺也在此处进行。精致的小店、可持续的花园市场和生态商店成了人们的最爱。

而直至1984年,它的前身唐山砖瓦厂(Don Valley Brick Works )还一直是加拿大最杰出的砖瓦厂之一,每年产砖超4300万块。此次加拿大最大的社区环境中心——Evergreen与多伦多市政府以及地区保护机构携手,开展改建工程。他们聘请了一个由乔·罗伯科带领的,由建筑师、景观设计师、交互设计师、工程师、生态学家和艺术家组成的设计团队,将约4.85万平方米的污染场地更新成了环境教育中心。

改造区域利用了16栋旧建筑,形成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那些较新的,但是反映历史的设施,如储存设施,也同样得到了利用,成为“孵化器”建筑,并成为了Evergreen以及其他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办公场所。

对于环境改造,景观设计师考虑了河滩上的小动物们,允许场地与周边进行生物交流。屋顶的雨水管理系统可以收集水和地表径流并进行合理利用。

当这户居民再次回到这里,不禁惊讶地说“它又发展了,我爱这里的美食,孩子们的花园也令人印象深刻,这是我最喜欢的花……”(图2-14~图2-19) 。图2-14 长青砖瓦厂的一角图2-15 包含于优美环境中的长青砖厂图2-16 在冬日可改成滑雪场的室内空间,成为儿童们的乐园图2-17 入口广场的一角,绿植打破了广场的尺度感图2-18 社区活动时的热闹场景图2-19 改造后的砖场航拍图,景观已和建筑融为一体,每一栋建筑都找到了它的新“归宿”案例2-3 上帝的阁楼故事God’s loft story项目所在:荷兰哈洛市(Haarlo)设计:LKSVDD(荷兰)/设计师Ronald Olthof改造平台:教堂(1928年)更新功能:住宅获奖情况:2013(第十一届)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年度家居空间大奖”

为了快乐而设计,带着爱而设计,放松了心情再设计,设计并不是为了高大上而产生,只要进行巧妙设计和合理的规划,即使资源有限,也能产生欢乐的创意,God's loft story做到了。位于荷兰Haarlo市的这处旧教堂完成了向阁楼公寓的转型,可以说是建筑改造和宗教遗产可持续保护的一个典型案例。

设计过程中,1928年的教堂建筑特征,如木制屋顶构造、镶板门、彩色玻璃拱窗得到了保留,建筑的外观得到了修复与再设计。拆2除原有的室内配置后,空间得到了再次规划与布置。1100m的室内空间保持着开放状态,仅增加了一个用作卧室的夹层楼以及一道多功能楼梯。

改造后的空间充满了爱和创意,印有“守护天使”的壁纸,戏剧性的楼梯,可以在家中运动的吊杆,能为迷途小鸟安家的鸟舍,以及花园里随意摆放的木“迷途的羔羊”等。此外,住宅周围还围绕有花园及果园。花园的设计与老建筑就犹如一对子孙,一位安详、一位快乐,其乐融融。

这件散发着好心情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业主的座右铭:珍惜内心的童真,做一个真诚、懂得玩乐、具有探索精神、又有点调皮的人(图2-20~图2-33)!图2-20 夜色下的花园内景图2-21~图2-23 改造后的建筑外立面及景观成了街道的亮点图2-24 建筑主入口,白色的小羊和鸟窝为古典的教堂增添了一分俏皮的色彩图2-25~图2-28 室内空间,通往夹层的楼梯尤为明显。秋千也出现在了室内,呼应了设计带有童真的主体图2-29、图2-30 室内平面图图2-31 卧室空间,汤池的位置可直接看到楼下图2-32 夹层一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