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诗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0:18:28

点击下载

作者:杨雨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纳兰性德诗词

纳兰性德诗词试读:

出版说明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诗词是人类心灵的形象展现,尤其是古典诗词,她所具有的深厚的韵味和音乐性的特点,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具魅力的表现形式之一。

时至今日,诗词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拥有着广大的爱好者,人们心中那些幽微的情意仍要借诗词来传达。中华书局历来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出版了大量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近期,由中华书局发起,联合光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词学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共同举办了“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文化公益活动,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响应,人们积极创作投稿,掀起了一场古典诗词创作的热潮。随着活动的展开,我们认为有必要为人们提供一套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诗词读本,以方便读者的创作与欣赏。

朱光潜先生说:“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到了这步,文学的修养就大体算成功了。”这番话可谓是前辈大师的经验之谈,我们学习、欣赏和写作古典诗词,也应从“玩索名家作品”入手,有鉴于此,我们编选了这套“中华传统诗词经典”丛书,并作为参加“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的学习参考书。

丛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关于如何写诗赏诗的理论著作。包括《诗词格律》、《诗词写作常识》、《怎样赏诗》、《怎样用韵》、《人间词话》等;二、最具代表性和普及性的诗词总集。如《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三、历代名家名作。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纳兰性德等人的作品。

具体到每一本书,我们的做法是:一、精选作家作品。入选的作家一般为诗词领域领一代风骚的人物,入选的作品以传诵程度为首要标准,且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二、引导扩展阅读。作家的选集中附一到两篇评论文章,帮助读者多维度了解相关作家作品;三、选用权威版本校勘整理。基本体例为正文、注释、评析三部分,各书根据内容的不同略有变化。为便于阅读,一般不出校记,注释力求准确简洁,评析旨在帮助读者领会诗词的意境及妙处。

丛书采用双色印刷,小32开本,只手可握,以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徜徉于诗词的海洋,尽情享受诗词的华美情愫。中华书局编辑部二○一三年八月

浅析纳兰性德词之魅力

杨雨

曾有人说:唐、宋词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美的诗歌形式,唐、五代至宋更是词人荟萃的时期。如果将唐、宋词坛比喻成群星闪耀的天空,那么,温庭筠、李煜、柳永、欧阳修、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都曾是那个时代词坛“星空”中璀璨的名家。以至于此后的元、明两朝,虽然不乏成就卓著的词人,但从整体上来看,尚未出现哪一朝能在词的创作成就上超越唐、宋两代。宋词,几乎成了后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然而,词在经历了元、明两代的相对衰落之后,到了清朝初年,又俨然出现了复兴的势头,纳兰性德就是其中鳌头独占的重要人物,为清代词坛的中兴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小令被认为深得唐、宋词之神韵,其艺术成就直逼唐、宋词人,甚至“置唐、五代词中往往不能辨”,“最得词家之正”。清末词坛四大家之一、著名学者王鹏运曾高度评价他在词史上的地位:“我朝唯纳兰公子,深入北宋堂奥。”连国学大师王国维这样苛刻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纳兰性德在词史上的地位可谓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性德,初名成德,后因避皇太子保成讳改名性德,字容若,又名成容若,号楞伽山人;出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乳名冬郎。有《侧帽词》,后更名为《饮水词》刊行问世,存词348首。其词不仅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誉,《饮水词》甚至与李清照《漱玉词》并称为中国词坛双璧。纳兰词在民间也是人人传唱,家喻户晓,以至于曹寅撰诗云“家家争唱《饮水词》”,其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清史列传》也载:纳兰词“当时传写,遍于村校邮壁”,甚至达到了“孺子知名”的地步。

纳兰词题材丰富,爱情、友情、亲情、边塞、咏物、题画等等,无不囊括入内,他对于人生、社会、历史的思考也无不包蕴其中。

首先,纳兰词反映了他对个体生命的思考,是其人生价值观的体现。作为一代名相纳兰明珠的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爱新觉罗氏,纳兰出生于满洲正黄旗的皇室贵胄,与康熙皇帝是五服之内的表兄弟。拥有如此高贵的出身,纳兰的生活环境可谓是锦衣玉食。然而,其父明珠虽位高权重、政绩卓著,却也不乏贪污纳贿、结党营私的劣迹。天性纯良的纳兰容若,一方面为父亲的功绩而骄傲,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意和父亲同流合污。例如他在《采桑子》(非关癖爱轻模样)一词中,就借塞外雪花的清凉高洁以自喻,表明纷纷扰扰、追名逐利的富贵尘世并非他安身立命的家园,宣称他“不是人间富贵花”,在价值观上,他和父亲是背道而驰的。“举世皆浊我独清”,在浊世中保持精神的纯洁与高贵,是他深刻反思后的人生态度。

纳兰在仕途上也可谓一帆风顺:二十二岁即高中进士,旋为康熙钦点为三等侍卫,后晋升为一等侍卫,成为天子近臣,赏赐无数,“臣子光荣,于斯至矣”。纳兰在侍卫任上最大的政绩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的“奉使觇梭伦诸羌”(《清史列传》)。这是他第一次作为皇帝的特派使臣出使塞外,目的是“有所宣抚”,是对游牧在梭伦这个地方的少数民族部落进行宣抚,也就是传达康熙皇帝的旨意,安抚民众。这是康熙实施边防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纳兰此行既要探清少数民族部落的虚实,又要显示清廷的威信和安抚的诚意。康熙很有可能暗中授意纳兰随机应变:如果他们确实一心归顺,那就和平安抚;如果他们发动叛乱,那就用武力征讨。这也是康熙一贯的“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的方针。此次觇梭伦纳兰圆满地完成了朝廷使命,就在他出使回来两年后,梭伦各部落宣布正式归附清朝,并且派遣了庞大的使团来北京朝贡。康熙对纳兰的表现非常满意,如若天假以年,可以想象纳兰的前途无可限量。

然而,别人看来御前侍卫的辉煌荣耀,在纳兰的内心却充溢着用非其志的悲哀。伴君如伴虎的焦虑,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险恶等等,无不让纳兰时刻“惴惴有临履之忧”。每每与朋友聊天,他“相与叙生平之聚散,究人事之终始,语有所及,怆然伤怀”。越是接近权力中枢,纳兰对官场看得越透彻;越是成为一名表面荣耀的天子宠臣,内心却越是向往无羁无绊的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因此,即使是在仕途鼎盛时期写下的词,如《蝶恋花》(今古河山无定据),在其中我们也看不到事业辉煌的意气风发,只感受到“满目荒凉”的心灵沙漠。

其次,纳兰词反映了他对友情的期许,对情义的珍视。纳兰一生真正的财富,不是父亲积累下来的万贯家财,而是一群意气相投、生死相许的朋友。纳兰的至情至性,不仅仅体现在对爱情的刻骨铭心,也体现在他对友情的执着无悔。

例如他的成名作《金缕曲》(德也狂生耳)即是为他与至交好友顾贞观的相识、相知而作,此词曾被学者评价为:“率真无饰,至令人惊绝。”纳兰的朋友,多是流落江湖的汉族文人,甚至还有不少是明朝遗民文人。在文字狱频发,满汉矛盾还很复杂、微妙的清初,纳兰不顾身份差异,倾心结交汉族文人。此举招致不少谣言和诽谤,然而,对待这些猜忌,纳兰的态度很坚决:“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他的真诚、信任、纯洁、重情重义,温暖了一大批流落江湖的汉族文人;纳兰府上的渌水亭,是汉族文人雅集的胜地,成为了满汉友谊的象征。

康熙十五年(1676),纳兰应顾贞观请求,允诺以五年为期,营救被冤流放宁古塔的诗人吴兆骞。吴兆骞是在顺治年间的科场案中获罪被贬的,也是满汉斗争的牺牲品。按当时的规定,流放宁古塔的汉人,不但生还的可能性十分渺茫,而且即便是死了,连灵柩都“例不得归葬”。因此,要赦免吴兆骞等于是让康熙皇帝否定父亲顺治皇帝的决定,再加上朝廷中满汉矛盾仍然尖锐、党派斗争尤其激烈,营救吴兆骞的难度可想而知。然而纳兰被顾贞观的友情所打动,郑重承诺:“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金缕曲·简梁汾》)让吴兆骞从塞外活着回来,居然变成了纳兰的一大奋斗目标。经过纳兰父子多方奔走与上下疏通,纳兰更是倾尽全力、不计代价,吴兆骞终于在康熙二十年(1681)得以还京。这一年,离纳兰对顾贞观许下承诺过去了正好五年。吴兆骞抵京之日,汉族士子感慨万分,“抱头执手为悲喜交集者久之”,纳兰因此而贤名大著。君子一诺千金,重情重义,也在此次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再次,纳兰词体现了他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边塞词意境的开拓。纳兰入仕后以康熙御前侍卫的身份,多次护驾出塞,巡视边关,还曾经奉使率军出使西域、宣抚边疆少数民族。作为一位文武双修的词人,这些独特经历使得他的眼界比一般词人更加开阔,并且大大拓展了边塞词的意境。例如他的《长相思》(山一程)即先后获得王国维、唐圭璋等词学家的美誉。王国维认为词中“夜深千帐灯”所呈现出来的壮观的塞外景象,足堪媲美唐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经典名句。当代词学家唐圭璋先生也曾评价:“《花间》有句云‘红纱一点灯’,此言‘夜深千帐灯’,境界一大一小,然各极其妙。”(《纳兰容若评传》)

此外,纳兰边塞词还将思想的触角从眼前的边关战场扩展到了历史的维度,将个体的人生历程与历史的兴衰糅合成一体,凸显出时光与历史的强大力量和悲剧意识。如他的《南乡子》(何处淬吴钩)词中“多少英雄只废丘”等句,读之“令人慷慨生哀”(唐圭璋语)。从这些词中不难窥视到纳兰的人生态度:身份的尊荣、浮世的功名都只不过是一时的辉煌,山河会变化,王朝有兴亡,只有内心的至情,是永恒不变的。这种至情,其实就是对人生的一种悲悯情怀,对人类苦难的深刻体悟和对人性的透彻观照。

最后,纳兰还是一个对自然有着敏锐感受和细腻情感的词人。他的词中不仅呈现出北方大漠的雄壮、塞外的苍茫与荒凉;随康熙下江南的经历,还使这位成长于北方的词人对江南风景产生了由衷的痴迷。帝王南巡的盛况,江南水乡不同于北国边塞的秀美旖旎,促生了十阕如画如幻、清新婉丽的《梦江南》组词……

当然,在纳兰所有词作中,最深入人心的还是他的爱情词,其中又尤以其悼亡词“极哀怨之致”,最能动人心弦。

一般认为,纳兰一生至少有三段爱情:初恋;与结发妻子卢氏的生死绝恋;以及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与江南才女沈宛的凄婉恋情。其初恋因不明原因而中途夭折;与挚爱的妻子卢氏结缡之后不过三年,卢氏因难产卧病去世,这一变故导致了纳兰后半生爱情世界的凄凉,也成就了不少悼亡名篇;与沈宛的恋情也以悲剧告终。除这三段恋情之外,纳兰尚有侧室颜氏,以及卢氏殁后续娶的妻子官氏。纳兰的爱情词大多是以初恋情人、结发妻子卢氏以及沈宛为抒情对象的。尤其是他为卢氏所作悼亡词更是血泪交溢,语痴入骨,几乎首首堪称经典,尤为脍炙人口,传诵至今。

笔者以为,纳兰词之所以具有如此之魅力,其特点可以大致归纳为如下四点:

第一,“真情”。“真情”是纳兰词的情感内核。纳兰处世待人以真情,其词也都是由身边事、眼中人写起,读来感觉十分真实。恰如当代学者张任政在《清纳兰容若先生年谱自序》中评价的那样:“先生之待人也以真;其所为词,亦正得一‘真’字,此其所以冠一代、排余子也。同时之以词名家者如朱彝尊、陈维崧辈,非皆不工,只是欠一真切耳。”同时代的其他词人,写词固然各有千秋,但在“真切”这一点上,较之纳兰却稍显逊色了。

真性情之人,必为真性情之词,纳兰其所谓乎?

第二,“自然”。“自然”是纳兰词的表现特点。其词自然平易,朗朗上口,看上去没有很多刻意的雕琢,因此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可以说是过目不忘。

王国维曾这样评价纳兰词的特点:“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纳兰不像很多汉族文人那样喜好在诗词中堆砌典故、使用晦涩生僻的词句以显示自己的博学;或者因种种原因而瞻前顾后,不敢在词中尽情袒露心曲,他只是将自己看到的、自己心中所感受到的,自自然然、甚至是平平淡淡地表达出来,反而更显真实动人。

第三,“追忆”。“追忆”是纳兰词的基本思路。读他的词,会发现词人似乎总是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沉浸在刻骨铭心的追思之中,因此其词呈现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他时而描写往事,时而回到现实;时而写自己,时而想象对方,自如地穿越其中,在追忆中带出浓浓的情感。这与同样以“追忆”为基本特色的晏几道颇有几分相似之处。但他们的同中之异是:晏几道往往只是写一己之追忆,而纳兰却多分写两头;此外,晏几道的追忆往往很少实指某一具体对象,纳兰的追忆却大多凝聚在几乎是唯一的对象上,因此就“追忆”的内涵来看,纳兰词更具有情感聚焦后的冲击力和穿透力。

第四,“伤心”。“伤心”是纳兰词的情感类型。顾贞观曾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纳兰词最大的特点是情感的哀伤,如“落叶哀蝉,动人凄怨”。这种哀伤也会深深感染到读者的情绪,甚至让读者也随之伤心到无法继续读下去的地步。“凄婉”几乎是前人对纳兰词评价的一个定论。纳兰常常被视为南唐后主李煜的化身,也被认为其词风直追北宋词坛名家晏几道。这三位词人确有许多共同点:除了他们都有骄人的贵族出身之外,他们的词作都具有自然、率真、凄婉的共同特点。而且,李煜身为亡国之君,后期以亡国奴的身份被囚禁在北宋都城;晏几道作为北宋名相晏殊第七子,父亲去世后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转折,后期生活孤苦无依。他们的词都是以血泪和成,往往沉浸在对往昔繁华的深切追忆与伤怀之中,呈现出梦幻般的凄美。

因此,“真情”、“自然”、“追忆”、“伤心”也是纳兰与李煜、晏几道词风的相似点。

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三十日,三十一岁的纳兰性德因病去世,他去世的日期,与他的结发妻子卢氏完全相同—八年前,康熙十六年(1677)的五月三十日,正是卢氏去世的日子。这样的巧合,是不是冥冥中的天意呢?在妻子卢氏去世八周年的忌日里,纳兰追寻他心爱的人去了!也许只有在另一个世界里,他才能与爱妻长相厮守,他才不会再伤心。

清词大家陈维崧曾经这样评价纳兰的词:“《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所谓“哀感顽艳”主要是指在作品中蕴含的强大的悲情意识,而这种浓郁的悲情对读者(听者)而言也是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诗人词客抒发的也许只是一己之情,但真正伟大的词人,必能以一人之心、一己之情通万古众人之情;伟大作品之所以流传不朽,正是基于人性深处的情感共鸣。天才的词人纳兰性德,就像一颗流星划过人间,然而陨落的只是他的生命,他在词中铭刻下的真情、自然、追忆和伤心,将继续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文史知识—2012年“诗词中国”增刊第一辑》)

饮水词钞序

杨芳灿

倚声之学,惟国朝为盛。文人才子,磊落间起。词坛月旦,咸推朱陈二家为最。同时能与之角立者,其惟成容若先生乎?陈词天才艳发,辞锋横溢,盖出入北宋欧苏诸大家。朱词高秀超诣,绮密精严,则又与南宋白石诸家为近。而先生之词,则真《花间》也。今所传《湖海楼词》多至千八百阕,《曝书亭词》亦不下六百余阕。先生所著《饮水词》,仅百余阕耳。然《花间》逸格,原以少许胜人多许。《握兰》一卷,《阳春》数章,散翠零玑,均可宝也。先生貂珥朱轮,生长华。其词则哀怨骚屑,类憔悴失职者之所为。盖其三生慧业,不耐浮尘。寄思无端,抑郁不释。韵澹疑仙,思幽近鬼。年之不永,即兆于斯。尝谓《桃叶》、《团扇》,艳而不悲;《防露》、《桑间》,悲而不雅。词殆兼之,洵极诣矣。或者谓高门贵胄,未必真嗜风雅;或当时贡谀者代为操觚耳。今其词具在,骚情古调,侠肠俊骨,隐隐奕奕,流露于毫楮间。斯岂他人所能摹拟乎?且先生所与交游,皆词场名宿,刻羽调商,人人有集,亦正少此一种笔墨也。嗟乎!蛾眉谣诼,没世犹然。真赏难逢,为可累息。余向欲以朱陈二家词合先生所著为三家词选,顾力有未暇,先手钞此本藏之箧笥。凄风暗雨,凉月三星,曼声长吟,辄复魂销心死。声音感人,一至此乎!先生有知,其以余为隔世之知己否也。(《芙蓉山馆文钞》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梦江南

江南好,建业旧长安。紫盖忽临双鹢渡,翠华争拥六龙看。雄丽却高寒。【评析】康熙二十三年(1684)秋,纳兰性德以侍卫身份扈从清圣祖(康熙帝)首次南巡。性德作十阕《梦江南》,描述江南见闻,此词盖为天子巡幸至江宁(南京)所作。小令本宜于抒发含蓄温婉之情,然性德却以雄丽之词笔在短短二十七字中既描绘了江宁作为六朝故都的雄伟气势,也铺陈了帝王巡幸仪仗之隆盛。“紫盖”、“翠华”、“六龙”等作为帝王仪仗彰显出赫赫天威,“忽临”、“争拥”等动词亦可看出性德作为天子近臣以笔墨渲染康熙盛世、万民拥戴的虔诚。“雄丽却高寒”可谓一语双关,既可理解为对金陵城险要地势与辉煌历史的概括,也可理解为对帝王至尊权势的颂扬。梦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评析】爱情词。词以“昏鸦”为起,悲情陡然而生,一“尽”字又极显时空之寥落,以此引出词人之“恨”。为谁而恨?词人先巧妙设问,而后含蓄作答:为香闺中那位具有咏絮之才的女子,更为无法挽留的爱情。结句“心字已成灰”一语双关,既表时间消逝,更暗示着一缕心香消散已尽,空留词人无限怅惘。此小令婉丽凄清,含蓄隽永,诵之余音不绝,堪称天籁。

江城子

咏史

湿云全压数峰低。影凄迷。望中疑。非雾非烟,神女欲来时。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评析】此阕咏巫山神女故事。宋玉《高唐赋》、《神女赋》叙楚襄王游云梦,望高唐之观有云雾缥缈,变化无穷,其夜襄王果梦与神女相会。此为神话,并非史实。起句“湿云全压数峰低”亦非实景,而是为情造景,以此营造出“神女欲来时”之影影绰绰、如幻如真、虚实莫辨的梦境。或云词人盖借神女入梦之神话寄托对亡妻卢氏的思念。卢氏骤然逝去,是以性德亦油然而生人生如梦、历史风云变幻难以把握之叹。此词意境亦如“神女欲来时”一般如梦如幻,一片凄迷。

采桑子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评析】此词哀婉凄切,抒发词人相思之苦。“瘦尽灯花又一宵”,极写词人因相思而终夜无眠;“梦也何曾到谢桥”,翻用北宋词人晏几道“梦魂惯得无拘捡,又踏杨花过谢桥”词意。只是晏词所叙之相思尚有梦魂可以安慰,可以让无拘无束的梦境带着词人的思念一次又一次踏访恋人所居之“谢桥”,而性德词之哀感却是连梦境都无法抚慰的,“梦也何曾到谢桥”,连梦都被现实的距离所阻碍,词人的相思哀愁又如何能够得到慰藉?难怪前人评价“容若词固自哀感顽艳,有令人不忍卒读者”(谭莹粤雅堂本《饮水集》跋)。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有外号曰“李三瘦”,因为她写过三句带“瘦”字的经典名句:“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性德也有三“瘦”,足堪与“李三瘦”媲美:其一便是此词中的“瘦尽灯花又一宵”,其二是“生怜瘦减一分花”,其三是“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这三“瘦”,道尽词人辗转人世的惆怅与憔悴。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评析】此阕为性德冬季出巡塞外遇雪所作,亦为情景交融之佳作,题为咏雪花,盖以雪花自比。上片重点在“不是人间富贵花”,词人旨在表明自己偏爱雪花的理由:雪花虽然不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不像海棠花那样娇艳妩媚,却在寒冷中独自开放,独自飘扬,自有其清高孤绝的姿态,雪花的“根”,并不在“人间”。性德所说的“人间”,其实是指他所轻视的富贵豪门,是他厌倦的红尘浊世。宋代词人辛弃疾写过几句很有名的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性德和辛弃疾表达的其实是同样一个意思:他们的理想,不是纷纷扰扰、熙熙攘攘的俗世,不是和别人争名夺利的表面繁华,而是宁可在寒冷孤独的地方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这种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清高人格,才是他们真正的“根”。下片重点在“谢娘别后谁能惜”。谢娘代指性德亡妻卢氏,妻子离开之后,还有谁能像他一样懂得雪花的高洁、“我”的高洁呢?还有谁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失去了唯一的红颜知己,词人觉得自己就像塞外的雪花一样,再也找不到人世间的温暖与安定,只能是漂泊天涯、孤苦无依的人间过客而已。采桑子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闲窗伴懊侬。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评析】康熙十二年(1673),性德因殿试前夕突发“寒疾”而错过殿试,此阕即为词人卧病在家时所作。“桃花”为上片之重点意象,谓卧床的词人因错失殿试良机而心情低落,因此他感谢东风吹送桃花入窗来陪伴自己的孤独。“感激东风”亦或另有寓意,强劲的东风“吹落娇红”,正如迅猛的寒疾摧垮了词人;而柔弱的桃花被不可抗拒的东风吹落,也正如脆弱的词人让寒疾折磨得憔悴不堪。人与桃花,命运如此相似,心情如此相似,故应同病相怜。“芙蓉”则为下片重点意象,传说唐代有一位书生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到蜀中散心,旅途中遇到一位老太太对他说:“郎君明年芙蓉镜下及第。”第二年,这位书生果然高中进士。从此以后,“芙蓉”的意象就多了一层含义:它非关风花雪月,而是有关科举仕途。由此可见,性德感叹“不及芙蓉”,并不是说桃花的香味比不上芙蓉花,而是指自己痛失高中的机会。结语“一片幽情冷处浓”。显然,“幽情”是落第后的容若公子在凄冷的心境中独自舔舐伤口的心情。一个“浓”字,浓浓地渲染出容若此时此地层层叠叠、无法排遣的愁情。向来以风流自命、以才华自傲的相门公子,由此体会到了命运的冷酷与无情。采桑子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评析】此阕应为恋情词,惜其对象不可确指。“而今才道当时错”为此词主旨,亦是最有力度的一句,正如梁启超所云有“哀乐无常”的感慨,是“情感热烈到十二分,刻画到十二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绪》)。因为人生有一种悲剧就在于:时光向前,永远都不可能回到过去!换言之,有的错误,一旦犯下了,就有可能成为一辈子的悔恨。令词人如此痛悔的一定是一段错过或者错误的爱情。性德一生至少经历过四段“错误”的爱情:第一次错误是他的初恋,少年时代,尽管他和恋人有过山盟海誓,但外在的压力迫使两人不得不分手,性德对这段初恋的悲剧悔恨不已。第二次错误,是性德和卢氏的婚姻。这段婚姻只持续了短短的三年,卢氏便撒手人寰,这是性德一生中最大的损失。这段爱情,不是人为的错误,而是命运的错误,是上天过早地夺走了他最爱的人。第三次错误是性德的第二次婚姻。原配妻子卢氏去世以后,性德续娶官氏。对于第二次婚姻,性德极少在自己的文字里提到,可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让我们不难猜到,他和官氏的婚姻并不幸福,至少无法与卢氏相比,这是一段缺少爱的婚姻。第四次错误的爱情,是性德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与江南才女沈宛的恋情。虽经好友顾贞观作伐,性德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纳沈宛为外室,性德时年三十岁。但这段爱情亦以悲剧告终,一说沈宛执意离京,性德苦留不住。如此说成立,则从此阕词意来看,指为沈宛之恋或更确切。“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分手的时候,他们还强作欢颜,努力想安慰对方,努力想留住他们回忆中最欢乐的时光,然而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落尽梨花月又西”,下片以景作结,蕴无尽凄凉无奈之意。据说,在沈宛返回江南的时候,腹中已经怀有性德的孩子。这个孩子,成了性德的遗腹子,其生平已不可详考。

台城路

塞外七夕

白狼河北秋偏早,星桥又迎河鼓。清漏频移,微云欲湿,正是金风玉露。两眉愁聚。待归踏榆花,那时才诉。只恐重逢,明明相视更无语。人间别离无数。向瓜果筵前,碧天凝伫。连理千花,相思一叶,毕竟随风何处。羁栖良苦。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今夜天孙,笑人愁似许。【评析】纳兰性德一生于七夕羁留塞外共两次,一次为康熙二十二年(1683),一次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两次皆为扈从康熙帝出行。此词盖为此两年中之七夕而作。七夕古为女子乞巧或与恋人定情之日,因此,此词虽以边塞为背景,重点却在渲染“羁栖良苦”的悲情;虽无边塞词苍茫阔大之意境,却极尽凄婉缠绵之柔情。词人扈驾出行塞外,词中却仅有起句“白狼河北秋偏早”一句点明季节和地点,此外主要以牛郎、织女之神话为轴层层铺垫出词人羁留塞外的离情别绪,以及独守空闺之人相思怀远之愁,以天上牵牛、织女的相聚,衬托人间儿女的别离。世间儿女,虽有祈求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般圆满的虔诚,无奈行役之人身不由己,只能在“人间别离无数”的悲戚中叹息。性德此类作品“逼真北宋慢词”(谭献《箧中词》评语),颇有秦观、柳永风度。

点绛唇

对月

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空房悄。乌啼欲晓。又下西楼了。【评析】康熙十六年(1677),纳兰性德痛失妻子卢氏,由此词中“伤心早”、“空房悄”等句,词似作于卢氏初逝未久。词人沉湎于悼亡伤逝之中,故有对下弦残月悲叹之词。上片借景抒情,“庾郎未老”,盖词人自比,卢氏去世之时性德年方二十三岁,正当青春年少,却永失他生命中唯一的红颜知己,故曰“伤心早”。下片似乎纯粹写景,月移影动,衬托出的却是“空房悄”的孤独。失去伴侣的词人,空守着残月,从初升到破晓,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又是一个伤心之夜。句句写景,却句句言情,正是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

浣溪沙

消息谁传到拒霜。两行斜雁碧天长。晚秋风景倍凄凉。银蒜押帘人寂寂,玉钗敲竹信茫茫。黄花开也近重阳。【评析】此悲秋词也。木芙蓉、雁、黄花等均为秋天常见意象。上片为动景亦为远景:木芙蓉绽放,大雁南归,释放出秋天的信息。可是此动态的景致在词人笔下并未作欢快雀跃之语,而是从歇拍“晚秋风景倍凄凉”一句转入下片的静景亦是词人眼中的近景:“银蒜押帘”、“玉钗敲竹”是景,“人寂寂”、“信茫茫”又从景中带出情,则景是凄凉秋景,情是凄凉情绪。低吟此阕,语调谐婉,情致缠绵,令人联想起北宋秦观的《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意境何其相似,只是少游词多了一分轻灵飘逸,性德词却多了一分萧瑟低沉。浣溪沙

欲问江梅瘦几分。只看愁损翠罗裙。麝篝衾冷惜余熏。可耐暮寒长倚竹,便教春好不开门。枇杷花底校书人。【评析】此阕起句即以“江梅”比拟意中女子,江梅并非梅中之最美者,但其韵高在于并不着意争春,处于“山间水滨”,疏瘦之体却具清寒之趣,可见女子在词人心中亦具有清高孤绝的幽雅情韵。该词确也呈现出凄清幽淡的情境,塑造出一位倚竹守望而不改初衷的女子形象,与杜甫《佳人》诗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佳人形象异曲同工。结句“枇杷花底校书人”颇耐人寻味:“校书人”本指唐代才貌双全的著名歌妓薛涛,则此词中女子身份或与薛涛相似,或疑此词盖为江南才女沈宛所作,可备一家之言。浣溪沙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评析】在纳兰性德的所有小令中,这是一首极美丽又极惆怅的词。“残”、“冷”、“惆怅”、“泪纵横”、“断肠声”等词汇浓墨重彩地渲染出词人的愁情,然而愁情因何而生,词中却并未言明。也许是词人在寂静落寞的雪夜,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笛声,词人并不知深夜不眠的吹笛人是谁,也不知吹笛人有何愁苦以至于笛声如此哀怨惆怅,催人泪下。然而词人却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我”亦是“人间惆怅客”,故能“知君何事泪纵横”,“平生”经历过的种种哀愁,唤起了“我”与素不相识的吹笛人的情感共鸣。在令人断肠的笛声中,素不相识且未曾谋面的吹笛人与听笛人成为了惺惺相惜的知音。此词虽不一定是写实景,但其情其境,与《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一诗同有天涯沦落之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慨。浣溪沙

睡起惺忪强自支。绿倾蝉鬓下帘时。夜来愁损小腰肢。远信不归空伫望,幽期细数却参差。更兼何事耐寻思。【评析】此词写闺思,因思而不得,遂觉生活之愁闷无趣。上片写生活情状,慵懒、无聊中带着淡淡的愁情,是“果”;下片则写“因”,远信不至,幽期参差,才是女子心情愁损的原因所在。此词注重写动作、情态,惺忪、下帘、伫望、细数,衬写心情,细腻而到位。而“强自支”、“空伫望”、“细数却参差”等,则写出了一种情感的力度。结句由闺思而逸出,“何事耐寻思”?写尽生活万般之无趣,是用力最大之句。看来女子之愁,除了信函不通、约会屡失之现象外,也有一种更深沉的担忧在内。浣溪沙西郊冯氏园看海棠,因忆香严词有感。

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今年。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评析】龚鼎孳有《菩萨蛮》:“那禁风似箭,更打残花片。莫便踏花归,留他缓缓飞。”纳兰性德此词“谁道飘零不可怜”与龚词意蕴相近,皆借海棠花开花落,吟咏时光流逝、人事飘零之感。然此词当作于龚鼎孳卒后,并寓追忆龚氏之意,遂使得海棠花之飘零尤增悲悼之情。“倩魂销尽”句,亦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的传统词法,并非实指女性或艳情,盖以花喻人而已。前人认为此词“柔情一缕,能令九转肠回”,颇寓物是人非之叹。浣溪沙

记绾长条欲别难。盈盈自此隔银湾。便无风雪也摧残。青雀几时裁锦字,玉虫连夜剪春幡。不禁辛苦况相关。【评析】此词由现境而回想当年,离别、相思、期盼与别后困顿次第写来,情深意厚,令人动容。上阕从离别直写至今,“自此”二字绾合今昔,时间段落颇为分明。起句言别离之时,次句言别离之初,此后便集中写当下景况与心境。“盈盈”句乃从《古诗十九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化出,而用意更为婉转,盖此离别有不得已者在。“便无”一句既写别离之凄惨,也含括了别后流离之形,“风雪”一词兼含自然风雪及相关隐喻。下阕写现时思念,但一种相思,两处落笔,词人之企盼,遥想女子之裁书作字、描剪春幡,虽稍慰苦思,但毕竟仍未能相聚。此词隐约之中,或有本事。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评析】此阕既用李清照和赵明诚赌书泼茶故事,则词旨亦应为悼亡。性德常借赵、李夫妻来自比与卢氏琴瑟相谐的夫妻生活。上片写实景:以眼前所见所感之凄凉秋景为起,最终定格在“沉思往事立残阳”的词人身上。下片转入虚景,揭示词人所沉思的“往事”,即回忆的内容:“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是铺陈当年词人和妻子在一起对饮酣醉、赌书泼茶的幸福时光。然结句“当时只道是寻常”使幸福时光来不及延续便戛然而止—一切幸福已永远停留在“当时”。此词通过虚实对比、今昔对比、哀乐对比来衬托性德与亡妻婚姻的幸福,以及幸福骤然消逝带给词人的巨大悲痛。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当时只道是寻常”,蕴含着词人多少刻骨铭心的相思和追悔莫及的痛苦:原来最平凡的相守才是最幸福的人生,只是当时并不懂得珍惜,只有失去之后才能痛彻心扉地感到当初的拥有是多么珍贵。浣溪沙

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评析】此词吟咏恋情,所恋女子疑为歌女。因词中所用柳枝姑娘、霍小玉等故事,其身份皆为歌女。康熙二十三年(1684)底,性德纳江南歌女沈宛为外室,则此词或为沈宛所作,所引歌女典故契合沈宛身份,“吹花嚼蕊弄冰弦”句亦说明女子之多才多艺。性德结发妻子卢氏殁后,性德虽续娶官氏,又有侧室颜氏,但似乎只有沈宛的出现,才再度激发了性德对于爱情的渴望。性德自称多情之人,此词“多情情寄阿谁边”句,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结句“相看好处却无言”,又有情到深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叹。性德擅写小令,此阕香艳却不轻浮,堪称清新婉丽之佳作。浣溪沙

肠断斑骓去未还。绣屏深锁凤箫寒。一春幽梦有无间。逗雨疏花浓淡改,关心芳草浅深难。不成风月转摧残。【评析】此词写春日闺思,上阕写女子落寞心境,下阕写风雨送春,景由情出,凄苦风雨映衬孤寂心情,倍增其感。起句即将当初离别之痛苦倾泻而出,此后一春所思所想,便都浸染在这种对离别的回忆之中。幽梦情景如何,不得而知,但纵然梦中“一晌贪欢”,也难掩梦醒后绣屏深锁,凤箫空寒之冷清。过片二句写对春归的无奈,对偶工整而意思丰满,既写出了风雨之下,秾艳之春花渐趋黯淡的事实,又写出了自己虽有惜春之心,却难以留春的无力之感。结句将春日风月之期盼与风雨摧花之现象对写,收束有力。从字面上看,通阕写人与自然的矛盾,其实这种矛盾都是建立在伊人未还的情境之中,故移情入景,方才生出这种种矛盾。

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评析】此词题旨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此乃性德为初恋女子所作,亦有人认为此阕亦悼亡之作,姑从后者。因起句即是撼人心魄的“一生一代一双人”,表明生死相许的爱情态度。后用三对神仙夫妻的故事:裴航与云英、后羿与嫦娥、牛郎与织女,似是以神仙眷侣的故事来自比词人与卢氏的婚姻。“若容相访饮牛津”句则言爱人在天,词人欲追寻相会,却恨天上人间其实无路可通。结句“相对忘贫”更是“词眼”。唐代诗人元稹的悼亡诗中有这样两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遣悲怀》其二)元稹在和原配妻子韦氏结婚时,还只是一介贫寒书生,可出身官宦之家的韦氏却能和丈夫共处患难,俭朴持家,过着虽然困窘却精神富足的生活。性德词中的“相对忘贫”很可能是受到元稹诗歌的启发,表达了夫妻之间的爱情远远重于物质利益的观点。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评析】此阕为悼亡词。起首三句即以“月”之圆缺引发人生不圆满的感叹。然而月再辛苦犹能盼来一月一圆,人面临的却是永远的分离。歇拍“不辞冰雪为卿热”句是此词中最令人震撼的爱情誓言:只要能够挽回妻子的生命,那么词人也像荀粲那样,愿意为此付出一切代价,包括生命!这样一首充满悲壮情怀的悼亡词,结句“春丛认取双栖蝶”却似乎洋溢着淡淡的喜剧色彩: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一双蝴蝶,是春天里很美好的景色。这好像是词人给这首悼亡词安排的一个“光明的尾巴”,可透过表面上这一点喜剧色彩,我们看到的是更浓厚的悲情—死后魂魄化为蝴蝶双飞双宿,那终究是神话!这也是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感”的写法,用快乐来反衬悲哀,悲哀会显得更加浓厚。蝶恋花

眼底风光留不住。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欲倩烟丝遮别路。垂杨那是相思树。

惆怅玉颜成间阻。何事东风,不作繁华主。断带依然留乞句。斑骓一系无寻处。【评析】此为闺怨词。上片言离别:“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谓征人远去。下片言别后相思哀怨:“何事东风,不作繁华主。”古典诗词中常以“东风”喻男子,因东风为春色之主宰,就如同男子为女子命运的主宰。男子羁旅奔波,还有谁能呵护怜惜女子的青春红颜?结句云“斑骓一系无寻处”,则男子远行未知何处,女子相思没有着落,淡淡幽怨,可谓语浅情深。此句令人联想到北宋欧阳修的《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其“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句亦是抒发闺中怀远之情思,结云“依依梦里无寻处”和此阕之“斑骓一系无寻处”更是神似。蝶恋花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评析】“不恨天涯行役苦”,此词或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奉旨率军宣抚西域各少数民族部落途中所作。时值清秋,故上片“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两句点染边塞独有之秋景,极萧瑟又极辽阔苍茫,与行役之人的种种复杂情绪融合无痕,情景兼胜,意味深长。过片先云“不恨”,继云“只恨”,则词人心情之矛盾更趋显豁。作为朝廷重臣,身负宣抚边塞的重任,词人本应豪气干云,可是在性德的边塞词中,寂寞寥落的行役之苦远远浓过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究其因,则是性德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巨大矛盾:他向往着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生活,然而相门公子、天子近臣的身份又让他无法挣脱现实的羁绊。“明日客程还几许”,这是对身不由己、无休无止的行役生涯的厌倦;“只恨西风,吹梦成千古”,这是梦想不能实现的无奈悲叹。性德的边塞词由此呈现出浓厚的悲凉情绪,旁人眼中天子近臣的荣耀,在性德看来,不过是灵魂的桎梏而已。结云“沾衣况是新寒雨”,则寒冷的不仅是沾衣之秋雨,更是词人此刻的心境,情景交融,一味凄感。蝶恋花

萧瑟兰成看老去。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阁泪倚花愁不语。暗香飘尽知何处。

重到旧时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评析】“萧瑟兰成看老去”,性德英年,却频发才子衰老之叹,盖因爱妻卢氏的去世,带走了性德人生乐趣之大半,徒增其生命无情流逝的悲戚。想当年,词人与妻子在花前依偎私语,相约要“生生花里住”,那曾是多么温馨的二人世界。可是言犹在耳,妻子骤然逝去,“暗香飘尽知何处”,亡妻的一缕香魂,如今在何处飘零呢?这凄冷的人世间,只剩下词人独自倚花含泪,“惜花人去花无主”。此词句句惜花怜花,实喻词人自怜自苦之深意。蝶恋花夏夜

露下庭柯蝉响歇。纱碧如烟、烟里玲珑月。并著香肩无可说。樱桃暗解丁香结。

笑卷轻衫鱼子缬。试扑流萤、惊起双栖蝶。瘦断玉腰沾粉叶。人生那不相思绝。【评析】此词由结句可知乃是对当年婚恋生活的追忆之作,而“双栖蝶”意象亦与性德追忆妻子卢氏而有“满庭蝴蝶儿”相合,故词中与词人深宵并肩、暗解愁肠者,当亦为卢氏。上阕以写景为主,着力描写夏夜静谧安详之景,将听觉上的“蝉响歇”与视觉上的“玲珑月”合写,深得意境之妙。“并肩”二句则将视野从宽泛之夏夜而定格到两个人身上,静谧之景带来的却是难以排解的愁思。作者重点写出了女子的聪慧与善解人意,使得词人满怀幽思得以释去,知己之感油然而生。下阕则因愁思消解,而转写女子轻卷衣衫,试扑流萤,惊起双蝶之情形,可见其当年生活之趣味。与上阕重点写静景不同,下阕则以写动景为主,此盖缘于心情不同之故。结句点明此词非写现时实境,乃追忆而已。而用“相思绝”来写当下心境,则前写种种快乐,适成现境悲凉之映衬。悲喜之中,感慨深沉。蝶恋花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评析】此阕或为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秋觇梭伦途中所作,此时正为性德仕途最为得意之时。一千多年前,昭君出塞尽管满怀离别中原的幽怨,但和亲毕竟给汉王朝带来了长时间的和平;一千多年后,性德出塞的目的,也是为了安抚西域的各少数民族,稳定清王朝的西北边疆。昭君出塞与性德出塞,方式不同,目的却是一致的。因此,性德才感慨万分地写下了这首词。然而,尽管词人是率领千军万马,浩浩荡荡经过昭君坟,可在他的笔下,那种建功立业的豪情并不明显,反而是这些关键词很抢眼:“满目荒凉”,“从前幽怨”……这说明性德对人生、对历史的理解,已经超越了繁华热闹的表象,他从历史的沧桑变化中,看到了人性当中最本质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内心深处的情感—“一往情深深几许”。山河会变迁,王朝有兴亡,昔日逐鹿中原的喧嚣战场如今却已满目荒凉,可见世事无定数,只有内心的至情才会永恒不变。这种至情,其实就是对人生的一种悲悯情怀,是对历史兴亡的深刻观照。结句“深山夕照深秋雨”更以自然之永恒淡定反衬历史的翻云覆雨,将已经推向高潮的情感再用含蓄的方式收拢,可见性德对词之婉约传统的坚守及其技巧之高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