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老年病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0:35:44

点击下载

作者:汪耀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实用老年病学

实用老年病学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实用老年病学/汪耀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ISBN 978-7-117-18187-7

Ⅰ.①实… Ⅱ.①汪… Ⅲ.①老年病学 Ⅳ.①R59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23921号

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

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实用老年病学

主  编:汪 耀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中继线010-59780011)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mail:pmph@pmph.com

购书热线:010-59787592 010-59787584 010-65264830

印  刷: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经  销:新华书店

开  本:889×1194 1/16 印张:39 插页:4

字  数:1622千字

版  次:2014年 5月第1版 2014年 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187-7/R•18188

定  价:128 .00元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凡属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市场营销中心联系退换)作者名单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普林 王大明 韦军民 毛永辉 孙明晓

     何 青 佟宏峰 汪 耀 迟家敏 张建华

     陆支越 胡 欣 程 刚

编  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 屿 北京胸科医院  朱 燕 北京协和医院

     马 辛 北京安定医院  刘大为 北京协和医院

     王 鸥 北京协和医院  陈鄢津 天津南开医院

     王燕斌 北京天坛医院  孟曦曦 北京同仁医院

     毛佩贤 北京安定医院  徐有青 北京天坛医院

     邢小平 北京协和医院

以下编者单位均为北京医院(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 雪 于普林 王 凡 王 铮 王 薇 王 璐 王大明 王伟良

     王志蕾 王建龙 王建业 王洪冰 王晓云 王晓滨 韦军民 毛永辉

     文良元 方保民 左明章 兰 勇 师自安 吕 骅 吕秋波 朱 刚

     朱明炜 乔江春 刘 明 刘 蔚 刘 聪 刘方旭 刘治军 刘德平

     齐 欣 齐伟宏 许 乐 许小毛 许静涌 孙明晓 孙美珍 孙铁英

     孙常太 孙福成 纪 泉 李 琳 李 慧 李 喆 李大军 李文举

     李佩珍 李燕明 杨 泓 杨 鹤 杨杰孚 杨莉萍 杨继红 肖 刚

     吴国举 何 青 何雪梅 何清华 佟宏峰 邹 彤 汪 耀 迟家敏

     张 凯 张 玲 张 毅 张永强 张亚同 张亚群 张华俦 张建华

     张燕军 陆支越 陈 彤 陈 剑 陈海波 林 琴 林南雁 金 滨

     周迎生 周淑珍 赵 刚 赵 英 赵赟博 胡 欣 柯会星 施 红

     姜 毅 贺修文 秦绍森 顾 新 徐冷楠 高 平 高 明 高 超

     高 磊 郭立新 郭岩斐 黄公怡 黄美雄 黄慈波 龚 涛 盛爱珍

     常乃柏 常建民 葛蒙良 蒋 蕾 程 刚 程永静 路奎元 谭 政

     薛庆云 戴 虹

编委秘书

     蒋 蕾 于冬妮前 言

21世纪是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新时期。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 831 709人,占全国人口的8.87%。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部署,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法律高度。

老年医学是医学里比较年轻的学科,从美国医生Nascher首次提出老年病的概念(geriatrics)至今有近百年。我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我国就开始对衰老机制进行了研究;直到1978年,不但老年医学和老年生物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老年心理学和老年社会学等也应运而生。然而,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我们的老年医学发展还相对滞后,仍停留在以单个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单纯疾病诊治的传统模式,尚缺乏现代老年医学整体观,老年科医务人员的专科训练也还不足,尚无专业的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认证制度。为此,填补和推广现代老年医学知识和理念是当务之急。

现代老年医学的宗旨是为老年患者提供全面合理的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最大限度地维持和恢复患者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此次编撰《实用老年病学》,邀请了多年从事老年临床医疗保健工作的专家,他们不仅有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而且长期从事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由这批专家撰稿,不仅保证了本书的质量,更使本书具有其他老年医学教材难以匹敌的权威性。本书贴近临床,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时效性、实用性,可为不同程度的本科、研究生老年病课程学历教育和内科医生的老年病亚专科继续教育提供教材。

充分重视老年人群疾病的防治,是落实和完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我国老年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贡献一份力量,为迎接人口老龄化高潮的到来做好准备。

在该书编写过程中,由于我们的业务水平所限,难免产生一些缺点和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编 者2014年3月第一章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许多国家正经历人口老龄化进程,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8.93亿人,80岁以上人口是增长最快的人群。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全球60岁及以上人群将很可能达到历史上空前的水平。根据最新的估计,到2050年60岁及以上的人将会有20亿人,占全世界人口的22%。2050年的世界人口预计将达到1950年世界人口的3.6倍,60岁以上人口和80岁以上人口相应的增长数则是10倍和27倍。

21世纪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也是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新时期。目前,中国正处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充分重视人口老龄化高峰前各个阶段的人口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落实和完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一、世界人口老龄化概况

世界范围内的老龄人口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增加,目前,老龄化步伐逐渐加快。对2030年的预估显示将会有超过60个国家会拥有超过200万的65岁及以上人口。2000—2030年这段时间里,在纳入研究范围的52个国家中,预计老龄人口增长比例数值范围从保加利亚的14%到新加坡的37.2%。今日“相对年长”的国家跟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变化会很小;而在像马来西亚和哥伦比亚这样的许多国家中,老龄人口预计将扩大至2000年规模的3倍多。

生育率和死亡率对未来老龄人口的规模及构成起关键作用。当前和未来的可能改变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因素可能对将来老龄人口的规模产生广泛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在欧洲和北美的工业化国家里已经被公众广为熟知。但很多人并未认识到,发展中国家也在进入老龄化,速度常常超过发达国家。1999年7月至2000年7月间,全世界的净增老年人口中77%的人(每月615 000人)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人口增长明显下降。增长速度的放缓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以后在许多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低出生率的结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增长速度开始下降,而到21世纪早期变得非常显著。这种下降跟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降低的生育率相关。增长速度的降低凸显出过去的生育率变化趋势对当前和将来老龄人口规模的重要影响。

目前发展中国家总体的老龄人口增长速度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多,是全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20世纪60年代前期,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开始上升,之后基本保持增加趋势。直到近几年经过了一个短暂的低速期——再一次的较低是战时生育率使然,之后,从2015年到2030年直至其后几十年出现下降之前,发展中国家的老龄人口增长速度预期每年将超过并保持在3.5%。

几十年以来,在世界各主要地区中,欧洲一直是拥有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比例最高的,其中意大利以19%的老龄人口比例,成为“最年长”的国家。进入21世纪后欧洲将继续保持全球前列。直到最近,这一地区最年长人群所占比例仍最高。然而在2000年,北美80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所占百分比与欧洲整体的比例相等,可能是一战前后欧洲出生人口数量小的缘故。不过,到2015年,预计这些比例在欧洲又可能成为最高;2030年,预测全部欧洲人中会有将近12%的人达到74岁,7%的人达到79岁以上。北美和大洋洲同样会有相对比较高的老龄人口比例,并且预计在2000年至2030年之间会有相当大的增长。亚洲、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到2030年这一比例水平将是2000年的2倍多,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许多国家由于生育率很高,老龄人口的总体比例增长速度不会过快。具体到某地区人口的总体老龄人口比例时,有两个要素不得不提。第一点就是地区平均数常常会将巨大的差异性掩盖。孟加拉国和泰国地理上接近,但这两个国家预计会有不同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轨迹。同样,许多加勒比海国家相较于其中美洲邻居而言有高比例的老龄人口(加勒比海地区是所有发展中地区中“最年长”的)。第二点,也是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自身的比例对人口动态变化意义不大。尽管2000年到2015年撒哈拉以南非洲老龄人口比例的变化不明显,可是预计其数量会跃增50%,从19 300万人增至28 900万人。

日本与中国有很多相似的东亚文化,有12 700万人口,像中国一样,是一个人口密度很高的国家。日本经历了极端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在所有国家中预期寿命最长,其生育率水平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下降,在20世纪50年代下降开始加速,到20世纪60年代前期,总的生育率降至替代水平,平均每名女性生育约2个孩子。日本20世纪50年代生育率的陡降比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生育率下降曲线要早20年,因此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在今后20年可能步日本的后尘,尽管日本由于其极低的生育率和死亡率显得更为严峻。现在日本的总和生育率只为平均每名女性生育1.2个孩子。生育率比死亡率还低,日本的人口总量实际上从2004年已经开始下降。当前日本人口中22%在65岁以上,到2020年将达到28%。

美国是世界上最为发达和富裕的国家之一,有着30 900万人口,是第三人口大国,无数的美国决策者、新闻记者、学者和其他人都在关注这个国家日益增加的人口老龄化支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生的“婴儿潮”几代人中最早的那代人已经开始退休,老龄人口数量开始增长。幸运的是,美国相较于许多发达国家,如欧洲国家、前苏联变迁中的国家以及亚洲新兴的工业国家,目前没有将来也可能不会面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大问题。

此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各异。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国。目前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加在一起占全球人口的37%,在发展中国家里更是占到了惊人的45%。中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要远早于印度。逐步老龄化进程在西方世界正持续不断地发生着。法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从7%增至14%用了115年。其他更多的发达国家花了好几十年时间去适应这一人口结构的改变。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和泰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速增长,并为生育率的相对下降所加剧。这些快速老龄化的非西方社会也开始陷入同样的关于公共养老金和医疗保健支出问题的争论之中,这些问题之争在欧洲和北美早已十分普遍。二、中国人口老龄化概况及特点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准,我国总人口为13.4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3.26%。在今后50年内中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将会不断增长。据预测,中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亿,占总人口的15.3%,到2050年人口老龄化高峰时将增加到约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上升到27.8%。在今后的50年里,中国老年人口将增加约2.7亿,平均每年净增约540万人。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三个因素的结果:生育率的下降(这意味着总人口中老龄人口比过去占更大的比例),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最后一个因素是指年轻人群体(关乎他们之后更少的下一代)会贯穿整个年龄结构并变成相对更大的老龄一代。(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预测发展趋势

第一阶段,从1982年到2000年是人口老龄化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7663万人增加到1.3亿人,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从7.6%上升到10.2%。年龄中位数由22岁增加到29.8岁。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拥入城市。人口抚养比下降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从1982年算起,到2000年中国人口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

第二阶段,从2000年到2020年是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老年人口将由1.3亿人增加到2.3亿人,净增1亿人,老年人口在总人口所占比重将从10.1%上升到15.6%。年龄中位数升到37岁,在这个阶段中,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快。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20年达到峰值,然后开始下降,致使劳动人口老龄化,高龄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年龄结构加速老龄化。城市中许多家庭老、中青年龄结构类似倒金字塔形。由于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第三阶段,从2020年到2050年是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在此期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由2.3亿人上升到4.1亿人。占总人口比重将从15.6%上升到25.8%,人口老龄化达到高峰期。年龄中位数达到41.7岁,由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人群都将进入老年期,老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儿童人口都相对稳定下来,抚养比达到最大值,每100名劳动人口对应40多名老年人口和30多名儿童。劳动年龄人口开始高龄化,45~59岁劳动力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1/3以上。在这一阶段,高龄老年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第四阶段,从2050年到2100年是老年人口总量和人口老龄化水平相对稳定时期。伴随着人口经过零增长点,实现负增长,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但趋势并未改变,直到2065年总人口负增长率达到最低时,老年人口规模达到最大,老龄化程度达到极值;随着总人口增长率的回升,老年人口规模略有缩减;当中国实现人口相对静止时,总人口规模为15亿人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也相对稳定在4亿人左右,老龄化水平则保持在25%以上,年龄中位数一直在40岁以上,所以中国的相对静止人口是一个高度老龄化的人口。(二)中国老年人口的基本状况

1.数量巨大,增长迅速

2000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2%。2010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3.26%。据预测,2025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2.8亿人,占总人口的19.3%,2050年将达到4亿人,占总人口的27.9%。平均每年净增约540万人。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年龄组。高龄老人将从2000年的1100万人增长到2050年的1亿人左右(图1-1-1)。我国人口结构由成年型迈向老年型只用了18年,而英国用了45年,瑞典用了85年,法国用了115年。图1-1-1 中国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快速增长

2.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国老年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高达70%左右。各省、市、自治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有明显差异,最先进入老年型地区的上海市、浙江省、北京市等省、市比后进入老年型的一些西部地区早20年左右。人口老龄化在那些近几十年低生育率的省份也许会变得更为极端和迅速,但所有这些省份经济上都更为发达,可望有财政能力去解决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3.女性老年人比例高

老年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随着年龄的提高,女性老年人比例不断上升。在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中,女性老年人占63%。百岁老年人中,女性比例高达77%。

4.平均预期寿命长

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明显延长,从1949年的43.6岁上升到1999年的71岁,2010年平均预期寿命为73.5岁,预计“十二五”末将达到74.5岁。

5.老年人婚姻关系稳定,丧偶比例高

中国老年人的婚姻关系稳定,未婚率和离婚率都较低,分别为1.39%和0.84%。老年人丧偶比例较高,达35%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丧偶比例不断提高,高龄女性老人比例更高。虽然老年人再婚数量有所增多,但是比例仍然很低。

6.主要依靠家庭养老

目前中国老年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子女供养老年人仍是中国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有57.1%的老年人主要靠子女或其他亲属提供经济帮助;有25%的老年人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有15.6%的老年人依靠离退休金;依靠社会保险和救济等其他途径的只有2.2%。大多数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同住比例高达77%。

中国的例子阐明了快速下降的生育率给老龄化带来的影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1965年的6.0直线下降至1990年的接近生育更替水平,再到2002年的1.7。结果是,中国将比其他欠发达国家更早及更快地进入老龄化。中国2002年的年龄结构图中有一个由28岁至39岁年龄段人群组成的大的“高峰”。这个“高峰”年龄段中的最大龄人群将在2025年之前进入60岁,预示着在21世纪30和40年代中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65岁及以上人群预计将从2000年的8800万人增长到2025年的19 900万人以及2050年的34 900万人。中国的快速老龄化必将对全球人口老龄化带来巨大影响,也必将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三、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及相应措施

从全球来看,中国老年人口占整个亚洲老年人口的一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必然会引起一些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通常会带来三方面的问题。首先,老龄人群一般来讲没有像工作年龄人群那样的生产能力,因此在老龄人群占高比例的经济体中,经济增长率可能会很低。二是关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主要是指老年人口的增长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使老年抚养比增加,从而加大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及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三是老年人的问题,这主要是指随着老年人的不断增加,社会有效供给不能完全满足快速增长的老年人群体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使老年人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一定的困难和不便。

近20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上述问题在中国都已显现出来。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长期居于世界首位。中国在社会生产力还不十分发达的条件下如何迎接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严峻挑战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高度关注。(一)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

截至目前,中国一直得益于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变化。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前期开始快速下降。结果造成儿童数量不足,这表明,在相对出生数量少的20世纪70年代及其后代人之前出生的那一代人相对数量较大。当数量多的这代人达到工作年龄时,人口中工作年龄人群占了很高的比例。中国和境况多少有些类似的其他东亚国家一起,从可利用的庞大劳动力资源和不多的儿童护理和营养花费上获益巨大。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当前的中国经济的繁荣部分程度上讲是工作年龄人群数量巨大的结果。同时,因为工作年龄人群储蓄要比其他年龄组人群多,提高了中国的储蓄率。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更促使劳动者为养老而存钱。同时年轻人更少,家庭有能力为他们子女的健康和教育投入更多,这也为长期的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这些因素即将发生变化。特别是中国的工作年龄人群对非工作年龄人群的比率当前正处于顶点,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这一比率将迅速下降。与此同时,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将快速上升,由现在的12%增至2050年的约31%。这些人口统计的现实情况在中国会比在其他处于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更快地成为焦点问题。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为9.1个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负担一个老年人(65岁以上),到2025年将下降到5.4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一个老年人,到2050年将为每2.4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一个老年人,2050年我国劳动人口抚养老年人口的负担将等于2000年的3.8倍。这一问题在中国一些城市化和老龄化程度高的地区更加严峻。如中国最先进入老龄化地区的上海,截至1997年底,全市的离休、退休和退职人员人数增加到210万人,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的比例为2.1∶1。(二)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加大了国家在老年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

在对中国应对其老龄人口能力的关注进行总结时,美国人口咨询局指出中国全民医疗支出快速增长和个人医疗花费增加的问题。由于中国离退休职工人数的不断增长,国家在老年保险福利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影响了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例。由于中国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生育率高峰时出生的约3亿人口将在2020年至2040年间进入老年人行列,届时会使老年人口膨胀,给中国社会和经济造成很大的压力,特别是中国的社会保障及社会服务体系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据世界银行预测,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有可能在2032年左右开始亏空。(三)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影响代际关系,引发诸多社会矛盾

由于老年人口的增长使劳动力人口的社会负担加重,从而产生代际矛盾,处理不当还会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就出现了年轻人对国家在老年社会福利方面支出的增加表示不满,而不愿或拒绝缴纳社会保险金。在中国,近年来子女不赡养老年人和遗弃老人的案件呈上升趋势,同时也存在不愿或不主动缴纳社会保险金的现象。(四)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使老年人的问题更加突出

1.经济状况差,相对贫困日益严重,企业老年人问题突出

中国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城乡之间差别很大(图1-1-2)。老年人收入来源少,收入偏低,而且自身积累少,有存款的老年人比例低。老年人以生活大致够用为主,相当比例的老年人生活还比较困难,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调查表明,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低于社会总体平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由于经济收入少,老年人因病致贫的现象比较普遍。尤为严重的是老年人有病得不到治疗。在北京,有25%左右的老年人在需要住院治疗却没有住院的原因是交不起住院费。由于医疗费用支出增大,即使是公费医疗也不能保证及时、足额报销,很多老年人存在医药费拖欠问题。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拖欠医疗费的现象仍然严重。由于老年人的收入低,高龄老年人的收入更低,老年人口的相对贫困现象增多,使得一部分老年人对社会保障和医疗改革的理解发生偏差,认为“社会保障和医疗改革就是向老年人要钱”。图1-1-2 低收入者和乡镇居民医保覆盖率低左图:城镇;右图:乡村

2.健康状况比较差,医疗保健水平不高

尽管中国人口寿命延长,但是长寿并不能充分反映健康。老年人群体中60%~70%有慢性病史,并且常常有多种疾病并发。随着年龄的提高,中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还在不断恶化。60岁及以上老人的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体人群的3.2倍,伤残率是3.6倍。残疾人口调查表明,60岁老人的残疾率为16%,69岁为20%,74岁为30%,78岁为40%,82岁为50%。残疾人口中老年残疾人口高达40%。从健康寿命来看,中国老年人在65岁以后大约2/3以上的时间是带病生存的。约有21.5%的老年人生活轻度不能自理,5%~8%生活中度不能自理,2%~5%完全不能自理。同时,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如10%的老年人有明显的抑郁症状。老年人普遍反映就医难,一方面是由于收入低、医疗费高等经济原因,另一方面是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服务质量有待于提高,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网络还不完善。老年人的卫生保健缺少科学的知识普及和正确的指导,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老年人还存在缺医少药的状况。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

最近的一次对中国的世界健康普查是在2002年进行的。虽然普查不具有全国代表性,但是数据表明,健康评估应该将老龄人群健康状况随时间的所有变化情况都包含进去。

总体上讲,60~69岁年龄段人群中37%的人自述他们的健康状况良好或是非常好,70~79岁年龄段人群中31%的人也这样说。这些比例就年轻人而言当然是高的。需要进一步在老龄人群与非老龄人群健康的相关性方面将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研究。据报道60~69岁年龄段人群中将近一半人在普查开始前1年未接受过流动性或日常的医疗护理,在之前3年内未曾接受过住院护理。但是这个年龄组人群中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的人与其余人群中占比接近,约为1%。

3.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滞后

在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中国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处于不断弱化的状况。“空巢”老年人的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值得关注。老年人的照料承担者多为妇女,而目前中国妇女的就业率高达80%,使得照料者在事业和家庭角色上出现明显冲突。目前,中国人口的迁徙和流动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近1亿青壮年人员的流动和外出就业影响到老年人的照料来源。成年人面临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在家庭中养老及养小的双重压力,30%左右的成年人已经感到负担大、经济困难、时间紧张和精力不济等。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的过程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这些状况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生活质量,迫切要求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但是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老年服务设施不配套,老年服务体系功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老年服务产业发展缓慢等各种问题,难以满足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的需求。

4.精神文化生活少,社会问题多

由于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阶段已经平均长达20年之久。退出劳动领域后,老年人的闲暇时间不断增多。目前中国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以娱乐和健身为主,娱乐活动中绝大部分是看电视、听广播。老年活动场所缺乏,老年学校虽然已发展到17 000多所,在校老年学员约150万人,也仅仅是老年人口的1%。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缺少科学的引导和教育容易导致极少数不良思想的侵袭,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老年人面临的社会问题也较多,突出的有再婚困难,老年再婚的比例一直很低;赡养纠纷案件增多;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等,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也容易导致老年人生活压力增大,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5.高龄老年人和老年妇女是最脆弱的老年群体

老年群体的脆弱表现在经济收入低、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多、健康水平差、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需要家庭成员或社会的帮助多等方面。这些特征在高龄老年人和老年妇女身上表现尤为突出。与男性老年人相比,老年妇女的经济收入更低,对家庭的依赖更大,更容易陷入贫困。绝大多数高龄老人不仅失去了配偶,而且兄弟姐妹和一些子女也相继离去。经济供养依靠子女多,获得社会保障支持少。

6.城市老年人居住环境的主要问题

老年住宅规模不够。现在已有多少人口建一个小学,多少人口建一个托儿所的规定,但却没有多大范围建一个老年住宅的规定。住宅内的设施差,部分老年人没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老年人的住房质量比较差,住宅设计与年老的要求不相适应。传统住宅设计未考虑老年人的需要,活动的场所不够,住宅里面考虑老人怎么使用不够。如室内空间小,不便于老年人室内活动和使用轮椅的特殊需要;浴室和厕所空间小,不便于护理人员或家人照料老人;现在有两个卫生间,但做的全部都是适合年轻人用的;另外,卫生间里就一个喷头,又太高;浴缸的边太窄,不便老人坐下进去;地面材料不防滑,扶手不够,老人容易跌倒,门槛高或不必要的门槛;缺少呼叫装置等辅助设施;色彩不够鲜明,照度不够等;此外厨房吊柜和操作台过高,老人容易疲劳;还有老人住的房间一般要求朝阳、通风、不要太大、比较安静等考虑都不够。(五)对策建议

老年人口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政府应在舆论导向上、政策扶植上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把养老事业当做产业来做,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养老需求的多样性,需求的多样性就要走一条多元化的养老之路,整合社会资源,发展养老事业,不断提高“积极老龄化”水平,即在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

1.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确保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养老金 对城市中没有退休金收入的老年人,国家已经制定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保障水平偏低,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适当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2.随着中国老年人口的高龄化,残疾、带病、生活不能自理和卧床的老年人不断增多,这部分老年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建议国家尽快研究制定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办法。

3.加强健康宣教 庞大的老年人群带来的医疗卫生需求给有限的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单靠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来应付已经造成的损害,是不明智的,预防保健是解决老年人卫生问题的主要途径,有事半功倍之效。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年人因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不知道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疾病预防,使本来可以避免或减轻病情的疾病发作或演变为重病,出现患病症状以后又不够重视,在饮食上、生活习惯等方面仍不加节制,病情加重后才去求医,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意识到掌握老年保健知识的重要性。推广普及老年保健知识尚需要大众传媒、卫生机构及老龄工作机构等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方式在老年人中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老年病的疾病种类与特征、疾病预防、急救措施、发病后的注意事项及护理等知识。

4.加强城市社区老龄工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逐步完善社区老年文化教育、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设施建设,建立社区老年人教育和管理机制,广泛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完善社区老年照料服务,创造一个适应人口老龄化需要的社会环境。

5.老年人口大多数在农村,要重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注意研究和探索适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办法。进一步完善农“五保”供养制度,提高供养水平。

6.宣传养老的新模式 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养儿防老”。但是这种养老模式随着国家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已经不适合新时期的国情。随着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备,以后老年公寓、养老院、托老所将会成为主要的养老机构。为了确保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养老机构的公平竞争及优胜劣汰的原则,应制定和健全相应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并制定评价体制,制定相应的等级评价,确保杜绝乱收费及提高服务质量。

7.职业化培训机构的系统建立 我国养老护理员实际需求可能在1000万左右,这只是初级护理队伍的人数。应借鉴国外经验,培养高级执业护士,包括老年病执业护士、老年病学临床护理专家。执业护士在多种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初级保健,社区卫生服务主要由执业护士来管理。老年病学护理专家具有对患者及其家庭方面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设计卫生和社会政策的专业知识,多数护理专家在医院内工作,作为多科医疗协作组的咨询顾问。并协助在职护士在医院、养老院或社区卫生代理机构之间建立联系。

另外,应在医学高等院校等培养老年医学人才,在医院设立老年科等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医学成了紧急的社会需求。在英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家,老年医学教育得以重视,医学院校设有老年医学讲座。课程上形成了系统的老年医学教育,老年医学教育几乎横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日本也积极探讨老年保健医学教育的方针、策略,发展老年医学教育。“成功老龄化”的概念近来吸引了很多政策和研究的注意力,关系到如何应付和适应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年人群数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必然伴随慢性疾病问题和认知能力的下降。成功老龄化即最大化的渴望结果和最小化的不希望结果。柏林老龄化研究证明,适应是成功老龄化的关键内容:年长的成年人群可以补偿社会的亏损和衰退,维持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老龄化专家约翰•罗和罗伯特•卡恩认为成功老龄化是三方面因素的融合:降低疾病和疾病相关残障的风险;保持身体和心智健康;积极地融入生活。

除了“成功老龄化”的概念之外,还有诸如“产能老龄化”(为老年人直接和间接提供给养的能力)和“健康老龄化”(保持身体和心智良好状态的能力)的概念也已被确定。这些概念同时出现在世界卫生组织于1990年代后期至2002年这段时间内开始发展起来的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构架之内。“积极”一词指持续性地参与到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公民事务当中,而不仅仅是身体或是经济上的积极主动。积极老龄化包含退休人群,也包含弱势群体、残障者或是需要照顾的人员;它体现在朋友、家庭、邻居、同事和工作场所等这些广泛的社会内容之中。积极老龄化认同联合国的独立、参与、尊严、照顾和自我实现的原则。它将战略性规划从基于需要(意味着老年人群是被动接受者)转移到基于权利的平等和机会之路上来。世界卫生组织主张生命过程应是将老年人群整体上视为如同社会的年轻成员那样形形色色的个体,而不是简单的同一类人群的这样一个的“积极老龄化”的过程。(高超 于普林)参考文献

1.李晓宏,张玉洁.解读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活得长不一定活得健康.中国新闻网.(2011-05-19)[2013-05-16].http:// www.chinanews.com/jk/2011/05-19/3050964.shtml

2.曾毅.中国人口老化、退休金缺口与农村养老保障.经济学季刊,2005,4(4):1043-1057.

3.程勇.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及带来的问题.第二届世界养生大会论文集.中国医师学会.2002.163-168.

4.曾尔亢,王红,刘佩文,等.面对全球人口老龄化:关注老年人生活质量.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21(4):145-147.

5.邓建森,周淑娥.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卫生事业对策.中国医药导报,2008,5(18):112-113.

6.Judith Banister,David E.Bloom and Larry Rosenberg. Population Aging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Program on The Global Demography of Aging,Working Paper Series.PGDA Working Paper,2010:53.

7.孙水英,曾慧,张丽平.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护理对策.护理学杂志,2006,21(21):76-78.

8.李力.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战略选择.2010第二届中国老年保健(产业)高峰论坛文集.中国老年保健协会,2010: 236-238.

9.余晶波.人口老龄化:老年医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现代实用医学,2010,22(6):607-608.

10.郑晓瑛,陈立新.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及政策思考.中国全科医学,2006,9(23):1919-1923.

11.Rakesh Mohan.Fiscal Challenges of Population Aging:The Asian Experience.Proceeding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2004,8:299-357.

12.Kevin G.Kinsella,David R.Phillips.Global Aging:The Challenge of Success.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2005,60(1):1-40.第二章 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综合评估

生命科学认为,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从35岁开始,人体器官功能开始减退,其衰老速度随增龄而上升。在安静状态下,如果以30岁各器官功能为100%,每增加一岁其功能衰老次序为:神经传导速度以0.4%、心输出量以0.8%、肾小球滤过率以1.0%、最大呼吸能力以1.1%下降。但是,通过科学措施可延缓衰老的进程,使人延年益寿。现代的科学研究证明,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如生长期测算法、性成熟期测算法或细胞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的乘积计算法)计算,人类自然寿命至少可以活到100~140岁,均比现在实际平均寿命(目前最长寿的前10位国家实际平均年龄均超过了78岁)长很多。因此,如何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已成为日益关注的话题;尤其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迅猛,老年人口规模大,城多乡少的倒置显著,老年女性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国民经济发展,由东向西区域递减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更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延缓衰老的进程。

健康才能长寿。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一定义揭示了人类健康的本质,指出了健康所涉及的若干方面。因此,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状况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是通过多学科的综合诊断,以确定个体在生活质量、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功能状态以及已患疾病病情等多维度衡量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的评价方法,有的研究也称其为老年综合健康功能评估(comprehensive functional assessment,CFA)。CGA其特点是“多维度”评估和“多学科”团队合作实施。通过综合评估,及早发现潜在的功能缺陷,对医疗和护理的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干预策略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实现健康老龄化即保持精神、心理、社会关系、体能和功能的最佳状态。

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估是由老年全科医生、老年医学护士、社会工作者、老年精神科医生等组成的核心团队(即评估团队)负责执行。老年人健康综合评估的具体流程见表2-1-1。

老年人健康状况综合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活质量的评估

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是保证健康老龄化的关键。WHO对生活质量的定义是指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的生存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相关的生存状况的感受。中国老年医学会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定义是指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对自我的身体、精神、家庭和社会生活满意的程度和老年人对生活的全面评价。表2-1-1 健康综合评估流程(一)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

生活质量是一个带有个性的和易变的概念,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能单纯从躯体、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获得,评估时最好以老年人的体验为基础,评估受试者生活的客观状态,进行其主观评价。

1.生活满意度

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人对生活总的观点以及现在实际情况与希望之间、与他人之间的差距。生活满意度指数是用来评估老年人心情、兴趣、心理、生理主观完美状态的指标。生活满意度可从对生活的兴趣、决心和毅力、知足感、自我概念、情绪等方面进行评估。

2.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反映在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基本要素。(二)人类发展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是综合了人们的预期寿命、受教育的程度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指数,通过该指数可反映个体生活质量的水平。(三)经济状况

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是决定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这是由于老年人因退休其固定收入减少、给予经济支持的配偶去世等原因所带来的经济不宽余,可导致在家庭、社会或生活独立性的地位下降。绝对和相对贫困对健康都有明显的负面影响。经济状况的评定是通过个人收入是否能满足个人消费,是否需要他人支援等来衡量。

通过询问被调查者的家庭经济来源,有无经济困难,是否定期或经常得到亲属或子女的经济资助,家庭中有无失业、待业人员,单位工资福利待遇如何,医疗费用的支付形式等进行经济状况的评估。对低收入者,询问其收入是否足够支付日常生活开销和部分医疗费用的开支等经济状况,尤其是独居或丧偶及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老年人,一旦发现生活困难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加以解决。(四)文化水准

高水平的文化水准追求高水平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具有文化依赖性,一个人价值观、信念和信仰、习俗是文化的核心要素。文化水平决定着人们对健康、疾病、老化和死亡的看法及信念,是文化水平评估的主要内容。老年人文化水准评估重点对象是住院老年病人和独居老年人,尤其是文化水平较低且易产生孤独感而导致悲观情绪的老年人。(五)居住环境状况

环境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老年人的调节范围和适应能力会产生不良影响。居住环境是老年人的生活场所,是学习、社交、娱乐、休息的地方,良好的居住条件可使老年人生活安逸、舒适,提高了生活质量,其中居家安全环境因素是评估生活质量的重点(表2-1-2)。表2-1-2 老年人居家环境安全评估要素

新房间入住要做到“三绿”:选好绿色装修材料,通风2个月后再入住到绿色环境中,室内空气达到绿色标准。

同时,注意身边化学品的污染,如空气清新剂含有的苯酚,漂白剂中的次氯酸钠,家用电器含有的溴耐燃剂,厕所清洁剂含的萘等对身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性。二、躯体健康的评估

通过对老年人的病史采集及全面体格检查资料的全面评估,以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为进一步制订保健计划提供依据。对老年人进行躯体健康评估时,除了生理功能以及疾病本身外,还要对日常生活的自理程度进行评估。(一)通过体格检查发现老年人躯体的一些特征性变化

老年人一般应1~2年进行一次健康身体检查。检查项目包括智力、意识形态,体位、步态,皮肤情况,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测量身高、体重,以及各器官、系统等相关检查。通过体检可发现老年人身体的一些特征性变化。

1.一般躯体状况

老年人身高缩短。正常人从50岁起身高可缩短,男性平均缩短2.9cm,女性缩短4.9cm。

皮肤干燥、皱纹多,弹性差,缺乏光泽;可见老年色素斑、老年疣、老年性白斑等;40岁后常有浅表毛细血管扩张。

基础体温较低。70岁以上轻度感染者常无发热表现,如果午后体温比清晨高1℃以上,应视为发热。

高血压和直立性低血压在老年人较常见,平卧10分钟后测量血压,再直立1、3、5分钟后各测量血压一次,如直立时任何一次收缩压比卧位降低≥20mmHg或舒张压降低≥10mmHg,称为直立性低血压。

2.眼、耳、鼻、喉及口腔

眼球可凹陷,眼睑下垂,瞳孔反应迟钝,眼干,角膜周围有类脂质浸润,角膜可出现白灰色云翳,易出现老视眼,区分色彩、暗适应能力有不同程度衰退;易患白内障,眼压增高或青光眼等。

耳垢干燥;随增龄听力逐渐减退,对高音量或噪声易产生焦虑,常有耳鸣,特别在安静环境下明显。

鼻腔黏膜萎缩、变薄、干燥。

口腔黏膜及牙龈苍白,黏膜干燥,味觉减低;多有牙列缺失;牙齿颜色发黄、变黑或不透明,牙齿易松动。

3.胸腹部

胸部可出现桶状胸改变,肺部叩诊常示过清音,呼吸音强度减轻;在其他临床症状和体征出现之前呼吸>25次/分,提示存在下呼吸道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其他病变的信号。患过胸膜炎者可有胸壁坍陷。

心尖搏动可能出现在锁骨中线旁,搏动幅度减小。第一及第二心音减弱或可闻及第四心音。静息时心率变慢。主动脉瓣、二尖瓣钙化、纤维化及脂质堆积可导致瓣膜僵硬和关闭不全,听诊时可闻及异常的舒张期杂音,并可传导到颈动脉。

由于内脏下垂致肋缘下可触及肝脏。肠鸣音减少。

4.泌尿生殖系统

膀胱容量减少,很难触诊到膨胀的膀胱。

老年女性阴毛稀疏,呈灰色;阴唇皱褶增多,阴蒂变小;阴道变窄,阴道壁干燥苍白,皱褶不明显。子宫颈变小,子宫及卵巢缩小。

男性阴毛变稀、变灰,阴茎、睾丸变小,双阴囊变得无皱褶和晃动,前列腺组织增生导致排尿不畅或困难。

5.脊柱与四肢

腰脊变平,颈部脊体变直致头部前倾。椎间盘退行性变使脊柱后凸;部分关节活动受限。

6.神经系统

检查可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变慢,对刺激反应的时间延长。

7.精神状态

老年人精神活动能力逐渐下降,如记忆力减退,易疲劳、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变慢,动作不协调,生理性睡眠缩短等。(二)老年人躯体健康状况的评估

通常根据三个方面判断躯体健康状况:①形体健康状况:是否具有标准体格指数,有无显著驼背或其他畸形;②从以下指标进行功能状况的评估:体力能力,肢体灵活性,步态平稳性,反应能力,相应的听、视能力,心、脑、肺、肝、肾、内分泌及神经-精神系统等功能是否异常;③有无严重疾病:根据临床症状,经物理及实验室检查、仪器测定等是否发现病理性改变,有无被确诊患有重要器质性疾病。三、心理健康的评估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行为能适应环境变化。WHO提出个人心理健康的10项标准:①充分的安全感;②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③生活目标切合实际;④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接触;⑤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⑦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⑧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⑨有限度地发挥自己才能与兴趣爱好;⑩在允许范围内,个人的基本需求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一)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特点

1.感觉与知觉

老年人的感觉器官随增龄而影响其感觉反应,出现知觉反应相对减慢。但人们对当前周围事物的感知是在过去经验基础上进行的,老年人经验丰富,其知觉的准确性一般仍较高。但老年人常发生定向力障碍,影响其对时间、人物的辨别,会出现诸如单独外出看朋友而找不到过去常去的老朋友家的情况。

2.记忆

老年人记忆衰退个体差异很大。为延缓记忆衰退,老年人可坚持适当的脑力锻炼和记忆训练,提高记忆能力。

3.思维

老年人的思维特点是常不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思维迟钝,联想缓慢,计算速度减慢,计算能力减退,尤其是心算能力。(二)老年人情感变化的特点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务认识的内心体验的外在反映。老年人情感变化的特点:①不倾向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尤其表现在喜悦、悲伤、愤怒和厌恶情绪方面;②对害羞的控制以及对恐惧情绪的态度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异;③老年人在描述喜悦时用词少于中青年;④老年人的忧郁感更多的是对健康的关注;⑤就气愤而言,老年人取决于个人得失,其次才是不合心意和不愉快的遭遇;⑥老年女性的疑病倾向比男性强。

对情绪的评估包括焦虑和抑郁两个方面:焦虑表现为紧张、不安、急躁等,但又说不出具体明确的焦虑对象。情绪低落是抑郁的特征,典型症状为兴趣减退甚至消失,对前途悲观失望,无助感,感到精神疲惫,缺乏动力,自我评价低,严重的感到生命或生活本身没有意义,常伴有失眠、悲哀、自责、性欲减退等,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倾向。(三)心理健康的综合评估

WHO提出良好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

1.具有良好的个性,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具有坦荡的胸怀和豁达乐观的心境。具备良好意志品质的特点是目的性明确,学会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和一些心态,培养自己的坚强性、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性。

2.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变迁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

3.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接人待物大度和善,不过分计较,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四、功能状态的评估

功能状态包括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方面。(一)躯体功能状态

1.功能状态评估的内容

老年人的躯体功能状态评估包括以下三个层面。(1)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

老年人最基本的日常自理能力是自我照顾及从事每天必需的日常生活能力,如衣(穿脱衣、鞋、帽,修饰打扮)、食(进餐)、行(行走、变换体位、上下楼)、个人卫生(洗漱、沐浴、上厕、控制大小便)等,主要是确定老年人是否需要长期照顾。这一层次功能受限,将影响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2)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ADL):

此功能反映老年人自我活动的能力,包括购物、整理家务、打电话、付费、做饭、洗衣、服药、旅游等。这一层次的功能反映了老年人是否能独立生活并具备良好的日常生活功能。(3)高级日常生活能力(advance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ADL):

高级日常生活能力包括主动参加社交、娱乐活动、工作承担力等。随着老年期生理变化或疾病的困扰,该层面的能力可能会逐渐减退。此能力的缺失比前两者出现得早,一旦发现老年人有此层面生活能力下降,则需进一步的功能检查和评估。

2.常用的评估工具

在医院、社区、养老院、家庭病房、康复中心等开展的评估工具有多种标准化的评估量表(表2-1-3)。使用最广泛的是Katz ADL量表和Lawton IADL量表(请参阅相关内容)。表2-1-3 评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1)Katz日常生活功能指数评价:

此量表可用于测量评价慢性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及预测某些疾病的进展。

1)量表的结构和内容:此量表将日常生活能力功能分为进食、更衣、沐浴、移动、如厕和控制大小便等,以决定各项功能完成的独立程度。

2)评定方法:通过与被测者交谈或自填问卷,确定各项评分,计算总分值。

3)结果解释:总分值范围是0~12分,分值越高,提示被测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强。(2)Lawton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

1)量表的结构和内容:此量表将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分为7个方面,主要用于评定被测者的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

2)评定方法:通过与被测者或家属等知情人交谈或自填问卷,确定各项评分,计算总分值。

3)结果解释:总分值范围是0~14,分值越高,提示被测者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3.跌倒风险因素的评估

跌倒常可导致老年人灾难性的后果,如跌倒引起骨折长期卧床产生肌肉萎缩、压疮等。

评估老年人跌倒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1)内部因素:

①身体衰弱,无力支撑失去平衡的躯体;②伴有肢体的神经、关节、肌肉疾病,灵活性降低;③视力、听力障碍,触觉及本体感觉功能下降,偏盲等;④步态紊乱及平衡功能下降;⑤认知功能障碍,反应力差;⑥晕厥、直立性低血压、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电解质紊乱、感染、脱水等;⑦使用的药物,尤其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⑧心理因素:沮丧、抑郁、焦虑及不佳的心理状态等均可使精力不易集中而发生跌倒;⑨害怕跌倒的老年人,容易使步态失去平衡而更易发生跌倒等。(2)外部因素:

①地面不平、湿滑;②照明差,灯光昏暗;③多重用药的影响;④碰到步行路途中的障碍物;⑤楼梯台阶、卫生间马桶没有扶栏、把手;⑥穿不合适的鞋、袜及行走的辅助工具;⑦社会因素:教育、收入、卫生保健水平,享受卫生服务的途径,独居环境等。(二)社会功能状态

社会功能是指人际关系及其参与社会活动的程度。测定社会功能的方法有三类:①承担各种社会活动的总能力;②承担1或2种特殊社会活动的能力;③社会支持的程度(人际关系)。老年人应着重评估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与亲属、朋友、社区组织的关系等方面。

评估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其目的是明确对参与社会活动的感知度、满意度及适应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干预措施,以免给老年人带来心理方面的不良影响。老年人由于老化及某些功能的退化而使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下降。老年人对参与社会活动能力的程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