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脾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03:23:50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保护脾脏

保护脾脏试读:

第一章 脾脏的基础知识

一、脾脏的介绍

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部。脾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脾的质地较脆且血运丰富,因此一旦受到强大外力打击,很容易破裂,脾破裂会导致严重的大出血,是能够致死的腹部急症之一。

位置

脾脏位于左上腹部,胃的后方,横膈膜的下方。在一般成年人个体中,脾脏大小约为125×75×50立方毫米,平均重量约为150克。

脾脏是一个富于血供的实质性脏器,质软而脆。脾脏位于人体左上腹内,深居于肋弓之后,与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和脾结肠韧带与邻近器官相邻。位于左季肋区后外方肋弓深处,与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一致。膈面与膈肌和左肋膈窦相邻,前方有胃,后方与左肾、左肾上腺毗邻,下端与结肠脾沟相邻,脾门与胰尾相邻。

脾脏是一个颜色暗红、质地柔软的网状内皮细胞器官,成年人的脾长约10cm~12cm,宽6cm~8cm,厚3cm~4cm,重110g~200g,大致有巴掌那么大,重200克左右,由几条韧带将其“悬挂”在上腹部。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在正常状态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果仰卧或右侧卧位能触摸到脾脏边缘,说明脾肿大。

血供

脾脏由脾动脉供血。脾动脉是腹腔动脉最大的分支,在接近脾门处分出胃网膜左动脉和数支胃短动脉。脾动脉在进入脾门前多先分为上、下两支,或上、中、下三支,再分为二级分支或三级分支进入脾门。根据脾动脉分支情况,可将脾脏划分为2~3个叶和上极段、下极段两个段。相邻脾段之间动静脉的吻合甚少,形成一个近乎无血管区的平面。脾动脉分支进入脾实质后为节段动脉、进而分为小梁动脉,最后形成终末动脉,故脾实质由内到外可划分为脾门区、中间区和周围区。

副脾

副脾是指正常脾脏以外,与正常脾脏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组织,出现率为15%~40%。位置、数目、大小均不恒定,多位于脾门、脾蒂、大网膜,少数位于脾结肠韧带、胰尾、肠系膜、左侧卵巢等处。

构造

脾脏内部可分为红髓及白髓。红髓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由脾索及血窦组成,但因为其不含输入淋巴管,所以脾脏不能过滤淋巴的功能。而白髓的主要功能则为对抗外来微生物及感染。

二、功能

脾的组织中有许多称为“血窦”的结构,平时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血窦中,当人体失血时,血窦收缩,将这部分血液释放到外周以补充血容量。血窦的壁上附着大量巨噬细胞,可以吞噬衰老的红细胞、病原体和异物。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脾脏切除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脾的肿大对于白血病、血吸虫病和黑热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促吞噬素(Tuftsin)Tuftsin是美国Tufts大学教授Najjara于1970年首次发现的一种四肽物质,目前已知脾脏是体内Tuftsin的唯一来源。Tuftsin作为一个参与免疫调节的体液因子,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通过激活多核白细胞、单核细胞、巨嗜细胞,提高他们的吞噬、游离及产生细胞毒的功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除此之外,脾脏还产生其他多种免疫因子,促进吞噬作用,清除体内外抗原,这是切脾后凶险感染综合征(OPSI)的原因所在,也是保脾手术的理论依据。

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约占脾内淋巴细胞总数的55%,在肿瘤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继而分泌特异性抗肿瘤的免疫球蛋白IgG,且具有抗原提呈能力,研究发现,脾脏切除后,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异常且血清IgM水平明显下降,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

T淋巴细胞 脾脏拥有全身循环T淋巴细胞的25%,直接参与细胞免疫,并对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分布有重要调节作用,脾脏对T淋巴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是肿瘤免疫的一个重要环节,脾脏切除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改变,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Th)数量减少,抑制性T淋巴细胞(Ts)数量相对增高,导致肿瘤免疫抑制。

巨噬细胞 脾脏中大量的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抗原颗粒的作用,还可作为抗原提呈细胞(APC),调节和增强免疫应答,除自身能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IFN、IL-1等活性物质直接参与抗肿瘤作用外,还能调节细胞毒素T淋巴细胞(CTL)、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具有广泛的免疫感应及效应功能。

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NK)细胞和LAK DC具有比巨噬细胞更强的抗原提呈能力,作为APC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LAK细胞对自体或异体的肿瘤细胞均有很强的杀伤作用,能非特异性地杀伤多种对NK细胞、CTL不敏感的肿瘤细胞,在抗肿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脾大的临床表现

在正常状态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果仰卧或右侧卧位可能触摸到脾脏边缘即可认为是脾大,近年来B超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发现了一大批用手摸不到的“脾大”,在健康体检中B超显示脾大者约占15%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用手摸不到的,B超显示脾大是经过实际测量的,即是真正的大,能较早地显示脾增大,当用手能触及脾脏时,脾脏已增大到一倍以上。

引起脾大的原因有:(1)感染性脾大。各种急、慢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晚期梅毒等。(2)郁血性脾肿大。斑替氏综合征、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致心原性肝硬化、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3)增生性脾大。见于某些血液病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恶性淋巴瘤等。(4)其它。脾脏恶性肿瘤较罕见、脾脏囊肿、播散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高雪氏病等。

因脾脏大原因较复杂,除少数人为生理性外,都应在医生指导下寻找病因,并要定期复查。

因为脾大就会对人体起坏作用了,所以以往主要是采用手术切除脾脏。切除脾脏有好处,可以纠正脾大对人体的危害,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全脾切除后将改变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现脾脏过滤功能消失,IgM减少、调节素和调理素水平降低、T淋巴细胞系统出现紊乱、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淋巴细胞转换率明显下降,导致爆发感染的机会显著增加手术创伤大、费用高。还有一些肝功差、腹水、低蛋白、呕血等条件差者无手术条件。

脾破裂会导致严重的大出血,是能够致死的腹部急症之一,必须紧急抢救。较小的破裂可以缝合修补,但很多时候难免要将脾切除。与肝不同,脾切除后病人可以正常生活,但他们明显的表现出抵抗力下降和易受感染。

脾脏本身的疾病较少见,比如脾肿瘤,但是人体其它系统的疾病可以继发脾脏改变,会出现脾大现象。比如常见的有肝硬化、肝癌、特发性门脉高压症会出现脾大,还有一些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何杰金氏病、白血病等也会出现脾大。

脾大最多见的疾病还是肝硬化、肝癌。

四、脾脏的作用

脾脏是外周免疫器官之一,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它生在腹腔左上方,质地比较脆,容易外伤。一般来讲,脾脏有三大功能:

首先它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

其次,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

此外,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脾是血循环中重要的滤过器,能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和血小板。因此,脾功能亢进时可能会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脾脏还有产生淋巴细胞的功能。

五、脾脏肿大

正常脾脏一般不能触及(除极少数由于移位或下垂外),如在左肋缘下们及者,均表示脾脏肿大。

临床上将肿大的脾脏分为轻、中、高3度。深吸气时,脾脏在肋缘下不超过3厘米者为轻度肿大;自3厘米至脐水平线者,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以下则为高度肿大。

轻度脾肿 大见于慢性肝炎、伤寒、粟粒性结核、急性疟疾、恶急性细菌性内心膜炎、败血症和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般质地柔软;中度脾肿大见于肝硬化、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黄疸和淋巴瘤等,质地一般较硬;高度脾肿大且表现光滑者,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黑热病、慢性疟疾和骨髓纤维化等,表面有结节者则需考虑淋巴肉瘤。

中度以上脾肿大,其形态呈舌形,位置表浅,突出于左肋缘下,并伸向有髂窝部,于其前内缘可能有1—2个切迹。脾肿大的这一特点可与其他腹部包块相鉴别。表现有囊性肿物者,见于脾囊肿;脾压痛见于脾脓肿,脾梗塞等,在脾周围炎或脾梗塞时,由于脾包膜发生病变,常有纤维性渗出,并累及壁层腹膜,故脾脏触诊时有明显压痛,且有摩擦感。

就地域而言,长江中下游两岸和江南地区,是血吸虫病流行区。该区内的脾脏显著肿大者,大多由血吸虫病引起。在长江以北,过去有黑热病流行,目前消灭,但对老年人显著的脾肿大,仍应考虑黑热病所致。

各种感染所引起的脾肿大,常有特征性热型,如波状热、回归热、疟疾等。伤寒除特殊热型外,还伴相对缓脉;急性血吸虫病常有畏寒、发热、多呈间歇热或弛张热;急性白血病常有高热、贫血与明显出血倾向;淋巴网状细胞瘤常有不规则、持续性或周期性发热,伴淋巴结与肝、脾肿大。

脾肿大伴淤斑淤点,常见于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慢性肝病患者可伴有蜘蛛痣。

脾肿大伴黄疸,应考虑疟疾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若无贫血,脾脏仅轻度肿大,则可能为病毒性肝炎。

充血性脾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是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其次是门静脉或脾静脉的炎症或血栓。常伴有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的表现,如食道下端或胃底静脉曲张、腹水、消化不良等;同时伴有脾功能亢进,表现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减少的“三少”现象;同时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各种急、慢性白血病皆有脾肿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脾肿大尤为显著,可平脐,甚至伸入盆腔,质地坚硬。

六、脾脏的肿瘤

脾脏肿瘤是临床少见的肿瘤类型,发病率低,国内外文献均缺乏大宗病例报道,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14%,恶性肿瘤不超过全部恶性肿瘤的0.64%,脾脏肿瘤本身组织成分来源、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良恶性质混杂,并常有多种来源致病因素交杂,本病早期又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故不易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易被临床医生忽略,随着各项诊断技术的出现和提高,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对于脾肿瘤的认识逐渐加深,有助于提高肿瘤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七、脾脏切除

脾切除术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并终身增加对严重感染的易感性,易发生急性暴发性感染(OPSI)、败血病和脑膜炎。婴幼儿脾切除术后更易发生感染性并发症。脾切除后要注意加强防止感染,包括保暖、饮食卫生、个人卫生、适当锻炼等等。脾脏不是唯一的免疫器官,术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机体免疫能得到一定恢复,它的部分免疫功能会被其它免疫器官替代,当然,完全恢复如常人不太可能。

第二章 脾大的成因及预防

一、脾大的成因

脾大是重要的病理体征。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仰卧位或侧卧位能摸到脾脏边缘应认为脾脏肿大。在膈肌位置低或体质瘦弱的人,特别是女性,偶也能摸到脾脏的边缘,但相当柔软,并无压痛,与病理性脾大不同。

介绍

脾脏的肿大

正常情况下脾脏不能触及。内脏下垂或左侧胸腔积液。积气时隔下降,可使脾脏向下移位。除此以外,仰卧或右侧卧位可能触摸到脾脏边缘即可认为是脾大,近年来B超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发现了一大批用手摸不到的“脾大”,在健康体检中B超显示脾大者约占15%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用手摸不到的,B超显示脾大是经过实际测量的,即是真正的大,能较早地显示脾增大,当用手能触及脾脏时,脾脏已增大到一倍以上。

描述(1)轻度脾大:深吸气时脾下缘在肋缘下2~3cm为轻度脾大。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立克次体感染、早期血吸虫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霍奇金病、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火,系统性红斑狼疮、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2)中等度脾大:下缘超出肋缘下3cm至平脐为中等度肿大。可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维生素D缺乏病、脾淀粉样变性、恶性淋巴瘤、尼曼一匹克病等。极度脾大:下缘超出脐水平以下为极度脾大或称巨脾。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疟疾、晚期血吸虫病、斑替病、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戈谢病等。

2.伴随体征各种不同病因引起脾大外尚有不同的伴随体征。(1)贫血、出血点或淤斑:见于血液病性脾大,如各种类型的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2)贫血、黄疸:见于溶血性贫血、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恶性组织细胞病、败血症等。(3)肝及淋巴结肿大:见于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结缔组织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节病及某些传染性疾病等。(4)肝病面容、肝掌及蜘蛛痣: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5)各种类型的皮疹:多见于各种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如伤寒、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败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6)水肿和腹水:见于慢性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下腔静脉梗阻等。(7)心脏扩大:见于各种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心包积液。

二、体征

脾脏肿大的病因分类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感染性脾大;另一类是非感染性脾大。

1.感染性(1)急性感染:见于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寄生虫感染。(2)慢性感染: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梅毒等。

2.非感染性(1)淤血:见于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或大量心包积液、Budd-Chiari综合征,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2)血液病:见于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红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组织肥大细胞病、脾功能亢进症。(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Still病)、Felty病等。(4)组织细胞增生症:如勒-雪(Letterer-Siwe)氏病、黄脂瘤病(韩-薛-柯)综合征、嗜酸性肉芽肿。(5)脂质沉积症:如戈谢病(高雪病)、尼曼-匹克病。(6)脾脏肿瘤与脾囊肿:脾脏恶性肿瘤原发性者少见,转移至脾脏的恶性肿瘤也罕见,原发癌灶多位于消化道。脾脏囊肿罕见,分真性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分为表皮囊肿、内皮囊肿(如淋巴管囊肿)和寄生虫性囊肿(如棘球蚴病)。假性囊肿分为出血性、血清性或炎症性等。

生理

引起脾脏肿大的病因众多,每种疾病引起脾大的机理亦不尽相同。有时一种病因而引起脾大的机理则可能是多种因素。其机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细胞浸润细胞浸润引起的脾脏肿大见于各种炎性细胞浸润、嗜酸

性粒细胞浸润、白血病细胞浸润,各种肿瘤细胞浸润。炎性细胞

浸润多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往往还伴有脾脏明显充血。嗜酸性

粒细胞浸润见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部分脂质沉积症;各种白

血病细胞浸润引起的脾脏肿大,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最明显、

其次是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中以淋巴细胞型较明

显,其次是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各种

肿瘤细胞浸润、脾脏本身的恶性肿瘤少见,原发于淋巴系统、骨

髓和肠道的恶性肿瘤可侵及脾脏。如:恶性淋巴瘤的淋巴瘤细胞

发生脾浸润,其中以霍奇金病脾脏受累较多,约占50%,偶有单

纯脾型霍奇金病,这种病可表现有巨脾;多发性骨髓瘤的骨髓癌

细胞浸润;恶性组织细胞病的恶性组织细胞浸润;肠道恶性肿瘤

转移至脾脏,均可因肿瘤细胞浸润而发生脾大。2. 脾脏淤血脾脏是体内最大的贮血器官,各种原因造成的脾脏血液

回流受阻,均可造成脾脏淤血性肿大。如:肝硬化门脉高压症、

门脉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肿瘤栓子、先天或后天的血管畸形;

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或心包大量积液均可致

脾脏淤血而肿大。3. 髓外造血脾脏是造血器官,在骨髓增殖性疾病时,脾脏又恢复其

造血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髓外造血导致脾脏肿大,尤以骨髓纤

维化时髓外造血最明显,脾脏肿大也明显。4. 组织细胞增生组织细胞增生症是由组织细胞异常增生,累及全身

多个脏器,尤以肝脾、淋巴结、骨髓、皮肤、胸腺等处最突出,

可表现明显的脾脏肿大。如:勒-雪症、韩-雪-柯症。慢性感染性

疾病、黑热病、结缔组织病、Felty、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可致脾脏组织细胞增生而发生脾脏肿大。5. 纤维组织增生由于长期慢性淤血、慢性感染、细胞浸润等病因的

长期慢性刺激,组织细胞异常增生致脾脏纤维组织大量增生而使

脾脏肿大、变硬。6. 脂质代谢障碍由于脂类代谢酶缺乏或功能障碍,引起脂质代谢障

碍,脂类在组织中沉积造成脾大。如:戈谢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的类脂质代谢障碍病。是由于β-葡萄糖脑苷酶不能把葡萄糖脑

苷脂转变成半乳糖脑苷脂,结果使组织细胞内大量脑苷脂贮积,

其中的慢性型表现巨脾。尼曼-匹克病为脂质代谢障碍累及内脏

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组织。这种病可能是由于神经磷脂酶缺乏,

以致使神经磷脂贮积于肝脾及神经系统的巨噬细胞内,致脾脏明

显增大。7. 脾脏本身的肿瘤及囊性扩张脾脏本身肿瘤及囊性扩张均较少见,

有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报道。囊性扩张见于皮样囊肿、淋巴

管囊肿及寄生虫囊肿(包囊虫病)。假性囊肿如:疟疾、血吸虫

病等可因出血、炎症、血清性等原因引起。

三、病因

引起脾大的原因有:(1)感染性脾大。各种急、慢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晚期梅毒等。(2)郁血性脾肿大。斑替氏综合征、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致心原性肝硬化、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3)增生性脾大。见于某些血液病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恶性淋巴瘤等。(4)其它。脾脏恶性肿瘤较罕见、脾脏囊肿、播散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高雪氏病等。(5)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Still病)、Felty病等。(6)组织细胞增生症:如勒-雪(Letterer-Siwe)氏病、黄脂瘤病(韩-薛-柯)综合征、嗜酸性肉芽肿。(7)脂质沉积症:如戈谢病(高雪病)、尼曼-匹克病。

四、诊断与鉴别

诊断:1.病史详细了解病史,对脾脏肿大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病史中注意起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既往史、流行病史、家族史、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脾大的伴随症状等均可给诊断提供一定的线索。急性感染通常起病急、病程短,脾大程度轻。慢性感染、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则起病缓、病程长、随病程迁延肿大程度加剧。恶性肿瘤则有发展迅速倾向、且可明显增大。既往史对疾病的诊断也有很大帮助,如:既往有病毒性肝炎史、长期饮酒史或有输血及血制品史,现有脾脏肿大,提示可能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流行病及地方性疾病常有流行病史;某些疾病可有家族史,如:地中海性贫血、代谢性疾病等;某些疾病的发病与不同年龄和性别有关,如:组织细胞增生症和脂质沉积症多发生在婴幼儿;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的传染病常发生于青少年;恶性组织细胞病、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见于女性;多发性骨髓瘤,多发生于老年男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结缔组织病多发生于青年女性等等。脾脏肿大的伴随症状和体征,是寻找脾脏肿大原因的重要线索。如:脾大伴发热、可见于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脾大伴贫血、发热、出血倾向常常提示白血病性脾大;脾大伴贫血、黄染提示溶血性贫血;脾大黄染常提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脾大伴消化道症状或呕血黑便可能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心脏病或心包积液引起的淤血性脾大往往有呼吸困难、心悸、气短等症状。如此等等各种疾病引起的脾大的同时,均有各自疾病的特点,在病史中均应逐一询问。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对脾大的原因诊断有重要意义,包括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仔细行血细胞分类检查有利于发现病理性血细胞和其他异常细胞。血红蛋白电泳、红细胞脆性实验、酸溶血(Ham),直接抗人球蛋白(Combs)。血液的寄生虫、原虫检查、肝功能检查、骨髓检查或骨髓活检。血清学抗原抗体检查;淋巴结穿刺或活检,脾穿刺或活检,腹水常规检查等。以上实验室检查可根据病史查体、初步做出诊断后,有针对性选择,对某些疾病往往可找到确定诊断的依据。

其他辅助检查:必要的器械检查,对确定脾大的原因,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常用的检查方法有:B型超声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检查、内镜检查、下腔静脉造影术。

对于脾大的诊断步骤,离不开以上几个方面,但在思维过程中要有主次。首先确定是不是脾脏肿大,脾脏肿大的程度、质度。第二步了解脾脏肿大的伴随症状和体征。通常通过了解病史及体格检查来完成;通过了解病史,体格检查可以对脾脏肿大的原因做出初步诊断,然后再选择性地做有关实验室检查和必要的器械检查,最后对脾脏肿大的原因做出诊断。

鉴别1. 感染性脾大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皮肤淤点、肝脾及淋巴结肿

大,脾大一般为轻度,质软。这类疾病包括伤寒、败血症、病毒

性肝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等疾病,一般通过相应病原体检

测可作出诊断。2. 肝硬化有肝炎或血吸虫感染等病史,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为消瘦、

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不适、出血倾向、腹水等,体检见腹壁静

脉曲张,脾脏肿大,多为轻、中度肿大,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者

可表现为巨脾,晚期可发生脾功能亢进。通过病史、临床表现、

肝功能试验、B超等检查可作出诊断。3. 慢性溶血性贫血溶血所致的脾脏肿大,一般为轻、中度肿大,症

状有贫血、黄疸等,实验室检查可有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幼红

系明显增生活跃、血清间接或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尿胆原增高。4. 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病程发展快,表现为感染、贫血、出血等症状,

脾脏多呈轻度肿大;慢性白血病起病缓慢,随着病情发展,脾脏

可高度肿大。外周血检查可见未成熟早期白细胞,骨髓象可见大

量原始细胞或幼稚白细胞,一般根据外周血象、骨髓穿刺检查可

区分各型白血病。5. 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表现为无痛性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伴

发热、肝脏肿大。脾脏呈轻、中度肿大多见,淋巴结活组织病理

检查以及骨髓涂片可发现R-S细胞或淋巴瘤细胞。6. 恶性组织细胞病临床表现有不明原因的发热、衰竭、全血细胞减

少、肝脾大等,甚至脾脏可显著肿大,一般多次、多部位骨髓穿

刺涂片或淋巴结活检如能发现恶性组织细胞则可确立诊断。外周

血中性粒细胞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可协助诊断。

五、治疗方法

因脾脏大原因较复杂,除少数人为生理性外,都应在医生指导下寻找病因,并要定期复查。

因为脾大就会对人体起坏作用了,所以以往主要是采用手术切除脾脏。切除脾脏有好处,可以纠正脾大对人体的危害,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全脾切除后将改变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现脾脏过滤功能消失,IgM减少、调节素和调理素水平降低、T淋巴细胞系统出现紊乱、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淋巴细胞转换率明显下降,导致爆发感染的机会显著增加手术创伤大、费用高。还有一些肝功差、腹水、低蛋白、呕血等条件差者无手术条件。

六、影响

人们对心脏、肝脏可能较熟悉,而对脾脏可能较陌生,脾脏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是一个重要的储血器官,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脾脏在全身防卫系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脾脏本身的疾病较少见,比如脾肿瘤,但是人体其它系统的疾病可以继发脾脏改变,会出现脾大现象。比如常见的有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会出现脾大,还有一些肝硬化、肝癌、特发性门脉高压症等也会出现脾大。

脾大最多见的疾病还是白血病、肝硬化、肝癌。

第三章 脾湿的成因及预防

一、脾湿介绍

脾湿介绍

脾湿可分为寒湿和湿热,其中寒湿困脾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口腻纳呆,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体肿胀,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而湿热蕴脾是指湿热内蕴,脾湿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口中粘腻,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面目发黄色鲜明,或皮肤发痒,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脾湿生痰型哮证(脾虚)

二、病因

由于脾失健运,饮食不化,水湿郁内,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致成哮喘。

症状

饮食减少、脘痞、大便溏薄,食油腻易腹泻,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哮证。

神倦乏力,气短懒言,语言低微,痰多质稠,舌质淡,苔薄腻或白腻,脉象细软。

三、预防与治疗脾湿的饮食

竹笋西瓜皮鲤鱼汤

竹笋西瓜皮鲤鱼汤鲜甜可口,具健脾利水、祛湿降浊的功效,同时能适应于湿脚气,症见足胫浮肿麻木,沉重无力,身重困倦,小便短少,大便不畅。亦可用于多发性神经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特发性水肿、慢性肾炎、高血压、高血脂症、单纯性肥胖等属于湿浊内盛有上症者。

〔材料〕鲤鱼一条、鲜竹笋500克、西瓜皮500克、眉豆60克、苡仁10克、红枣3个、生姜3片。

此汤治症乃因湿浊蕴聚脾胃所致,治宜化脾之湿为主。汤中鲜竹笋性凉,味甘、微苦,其补益力虽逊,但清爽味美,更主要的是具有开膈消痰、通利二便之效,使痰湿秽浊之物从大、小二便排出,尤适于大便干硬量少者;西瓜皮性微寒,味甘、淡,功能利水轻身,配伍竹笋既可增强其利水之力,又可保留其味道之甘美;生苡仁性微寒,味甘、淡,功能清利湿热、健脾利水;眉豆、鲤鱼所含的蛋白质及维生素B1等均甚丰富,既能健脾利水,又可使汤品清香可口;生姜性温味辛,既能辛散水气,又可使竹笋之通利而不伤脾阳。

〔烹制〕竹笋削去硬壳和老皮后,切成片状,用清水浸泡1日;眉豆、生苡仁及去核的红枣水洗后,稍浸片刻;鲤鱼宰后去鳃、内脏,不用去鳞,洗净;西瓜皮切片状后全部材料一起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2000亳升(约8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用文火煲约2个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生油便可。捞起鲤鱼、眉豆、生苡仁拌入酱油亦可佐餐用,此汤品可供2——3人用。

应适当多吃些薏米(可熬粥)、冬瓜、苦瓜、红小豆类食物,以祛痰湿。还有一种中医自疗脾湿的方法介绍给大家。每天用艾条熏足三里、天枢和神阙(肚脐部位)、中脘等穴位,直至皮肤发红且微微发烫为止,每日半小时左右。此方法若持之以恒,效果将十分显著。

四、脾湿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脾湿可分为寒湿和湿热,其中寒湿困脾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口腻纳呆,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体肿胀,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而湿热蕴脾是指湿热内蕴,脾湿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口中粘腻,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面目发黄色鲜明,或皮肤发痒,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饮食减少、脘痞、大便溏薄,食油腻易腹泻,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哮证。

神倦乏力,气短懒言,语言低微,痰多质稠,舌质淡,苔薄腻或白腻,脉象细软。

第四章 脾虚的成因及预防

一、脾虚的分类

脾虚,中医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症。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分类

1、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症,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二、病因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分类病因

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西医认为,脾虚的原因例如中老年,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胃肠道平滑肌开始萎缩,弹性减低,蠕动变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同时,胃肠道内的表面的枯膜逐渐变薄,消化腺也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于这些生理的变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渐衰弱,消化功能下降,从而发生了上述的种种不适。

三、诊断

脾虚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症候。《脉经》卷二:“脾虚……痛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一说“脾气……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见《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邹澍《本草经疏》归纳“脾虚十二证,饮食劳倦,伤脾发热,饮食不消化,属脾气虚;伤食必恶食,停食,为恣饮汤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肿属脾气虚,兼脾阴虚;噎膈属气血两虚,由于血液衰少,而非痰气壅逆所成。脾虚属气虚,健忘属气血两虚,倦怠、嗜卧属脾气不足。脾虚腹痛,按之则止,属血虚;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

从临床现实分析,脾虚中又以脾气虚、脾阳虚更为常见,每有腹胀、痞满、消瘦、肢乏、泄泻(或大便先硬后溏,亦有表现为脾虚便秘者)、食减、水肿等症。

四、辨证治疗

脾为湿土,喜燥恶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脾虚也可以生湿,往往互为因果。因脾虚失运,水湿停留,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主者,治多健脾,佐以化湿;标实为主者,则应以祛湿为主,兼以运脾。

脾虚呕吐【症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病机病理】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法】健脾和胃止呕。【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脾虚泄泻【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病机病理】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法】健脾渗湿止泻【方剂】参苓白术散化裁。

脾虚水肿【症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病机病理】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治法】温脾利水消肿。【方剂】实脾饮加减。

脾虚出血【症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病机病理】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方剂】归脾汤加减。

脾虚带下【症见】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并且面色淡黄,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肢浮肿、便溏等。【病机病理】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剂】完带汤,或用白扁豆20克,向日葵瓤25克,水煎服。

脾虚经闭【症见】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病机病理】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治法】补脾胃、养气血。【方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

脾虚多涎【症见】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病机病理】《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治法】补益脾气【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脾虚生风【症见】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主证。【病机病理】脾虚引动内风,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治法】补脾祛风。【方剂】六君子汤加蝎尾、炮姜、肉桂,或归脾汤加羌活、钩藤。

脾虚如球【症见】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病机病理】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眼部五轮理论:脾属土曰肉轮,为上下胞睑,脾在此指胞睑。【治法】以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方剂】神效黄芪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

五、食疗保健

脾虚证的宜忌食物

宜食食物: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米、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牛肉、鸡肉、兔肉、牛肚、猪肚、桂鱼、葡萄、红枣、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等。

忌食食物: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菜、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

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

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

食疗

脾胃是人体纳运食物及化生气血最重要的脏腑,对脾胃病患者来说,食疗亦不可缺少,但必须根据病人平素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来选择饮食,即所谓“辨证施食”,若平素脾胃虚寒的人,或寒证的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若脾胃虚弱的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若胃热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若气机阻滞的病人,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调料,兹将与脾胃病有关者,择要叙述。

一药点药饭

药点、药饭是将谷物与某些食物和药物一起制作成饭、糕、饼、包子、馒头等主食或点心,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1、橘红糕:鲜橘皮10克,打碎成细粒后用糖浸渍,再和入面粉制成糕点。适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方2、豆蔻馒头:白豆蔻粉6克,撒入适量的面粉内,再蒸煮成馒头,适用于腹胀、食欲不振。

方3、红枣益脾糕:红枣30克、白术10克,干姜1克,鸡内金10克。先煮熬取汁,再将汁与面粉500克及适量的糖制成糕,适用于胃呆纳减,大便溏薄。

方4、山药饭:山药、莲肉、米仁、扁豆各30克,洗净切碎,莲肉去皮,芯后煮烂,再与粳米一起煮饭,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方5、八仙糕:黄芪、白术、山药、山楂、茯苓、陈皮、湘莲末、党参各5克。先将上述药物煎煮取汁,再与适当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方6、砂仁藕粉:砂仁5克,三七2克,藕粉30克,白糖适量,将砂仁、三七研为细末,拌匀即成。适用于胃胀痛、呕吐纳呆。

方7、麻仁玉米糕:火麻仁、芝麻各30克,玉米粉、红糖适量,将火麻仁研末、芝麻洗净,放入玉米粉拌匀,再加入红糖用水和面做成糕。适用于脾虚名血亏损引起的便秘。

方8、姜糖山芋:山芋500克,生姜2片,蜂蜜适量同煮。适用于肠燥便秘。

二补脾的食谱

马铃薯(洋芋、土豆、山药蛋)味甘、性平。作用:补气、健脾。宜于脾虚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芽的马铃薯芽与皮有毒,忌食。

红薯(甘薯、地瓜、番薯)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香菇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栗子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作用: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

红枣(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鸡肉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中益气,补精添髓。宜于脾胃虚弱,疲乏,纳食不香,慢性泄泻。实证、热证、疮疡和痘疹后忌食。

兔肉味甘、性凉。作用: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宜于脾虚食少,血热便血,胃热呕吐反胃,肠燥便秘。虚寒、泄泻者忌食。

猪肚(猪胃)味甘、性温。作用:补益脾胃。宜于虚弱、泄泻,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溃疡。

牛肚(牛百叶)味甘、性温。作用:益脾胃,补五脏。宜于病后气虚,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羊肚(羊胃)味甘、性温。作用:补虚弱、益脾胃。宜于形体瘦弱、脾胃虚寒。

牛肉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中气下陷,慢性泄泻。

桂鱼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血。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虚寒证、寒湿证忌食。

泥鳅味甘、性平,归脾、肺经。作用:补中益气,利水祛湿。宜于中气不足、泄泻、脱肛。

粳米(大米、硬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宜于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泄泻。

籼米味甘、性温,归肺、脾、心经。作用:补脾胃,养五脏。宜于脾虚湿盛腹泻。热证、湿热证、阴虚证忌食。

糯米(江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作用,补中益气,补肺敛汗。宜于脾虚腹泻,近代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粘滞难化,食积证、气滞证、湿证、脾虚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作用,健脾化湿,清暑和中。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豇豆味甘、性平,归脾、肾经。作用:健脾,补肾。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作用: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脾胃虚弱胃痛,津亏肠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脾虚者怎么吃才好

宜食食物:

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米、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牛肉、鸡肉、兔肉、牛肚、猪肚、桂鱼、葡萄、红枣、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等。

忌食食物:

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莱、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

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

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

食疗参考方

a。粳米粥:粳米50克,葡萄干10克,以适量清水先煮粳米至九成熟,加入葡萄干,共同炖煮至稀烂即。

b。香菇牛肉汤:香菇10克泡好,瘦牛肉30克先用粉面裹好,汤沸后入香菇,再拨进牛肉片,同时点入适量味精、食盐、香油,煮沸后即可。

c。炒牛肚土豆丝:熟牛肚50克切丝,土豆(马铃薯)80克,切丝后以清水淘洗掉表面淀粉,油锅热后加入少许葱丝和碎蒜,遂入肚丝土豆丝爆炒,并点入适量牛肉汤和盐、味精,土豆丝丸成熟即可。

d。扁豆馅包子:鲜扁豆两份,鸡肉一份,剁碎后加盐、味精、鲜姜汁和花椒水拌匀作馅,以小麦粉起面作皮,捏成包子后,置笼中,旺火蒸20分钟。

第五章 脾虚湿盛症的成因及预防

一、脾虚湿盛症临床表现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稠无味,绵绵不断,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神倦乏力,足跗时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而弱。

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当脾虚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湿的代谢失调,也就是说湿气代谢不出,留滞体内,形成湿邪而致病。临床上所谓的湿盛,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水湿(分),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则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二、脾虚湿盛与痘痘的关系

脾虚湿盛的人面部会长痘痘。久之会导致面部粗糙的,会很早的出现黄褐斑。

中医认为湿热是导致痘痘的主要原因。常见有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湿热是机体代谢过程中失调而出现的病症,是反映在人体外在的一种表现,不是一种疾病。湿热有内生和感受外湿之分。只要大家不贪油炸辛辣食品就对了。对面部的你痘痘不要考虑太多,因为你用中药和饮食加自我穴位按摩就会好的。按摩合谷、太冲、太溪等。

三、脾虚湿盛的饮食宜忌和食疗

脾虚湿盛的饮食宜忌

对脾虚的人群要多食清淡、清利、凉性食物,如各种瓜类,梨,葡萄、柚子等,禁忌辛辣煎炸和热性食物,烟、酒或卤食品。多饮水。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女孩子不要贪嘴吃那些马路边卖油炸的各种食品,以免导致湿热内积,殃成疾病。

食疗药膳【白果黄芪乌鸡汤】配方:白果30克,黄芪50克,乌鸡1只(约500克),米酒50毫升。制法:将乌鸡去内脏、头足,洗净,把白果放入鸡腹中,用线缝口,与黄芪一起放入砂锅内,加酒及水适量,用文火炖熟,调味即可。功效:健脾益气,固肾止带。用法:分次饮汤食肉。【扁豆山药茶】配方:白扁豆、山药各20克。制法:将白扁豆炒黄,捣碎,山药切片,二者水煎取汁,加糖令溶。功效:健脾益气,化湿止带。用法:代茶频饮。【三味薏米羹】配方:薏米、山药、莲子各30克。制法:以上三味洗净,加水适量,用文火熬成粥。功效:健脾益气,化湿止带。用法:早晚食用,连用7日。

第六章 脾虚泄泻的成因及预防

一、基本描述

脾虚泄泻是指因脾阳气虚而致运化失常、作泻。表现为食后腕腹饱胀、腹泻、泻下不消化物、消瘦、乏力。

脾虚泄泻,病症名。由脾气虚,或病后过服寒凉,或饮食失节,或劳倦伤脾所致之泄泻。《症因脉治·脾虚泄泻》:“脾虚泄泻之证,身弱怯冷,面色萎黄,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时时泻薄。”其脉多虚濡或沉缓。治以温运健脾为主,常用方选参苓白术散化裁等。

疾病症状

脾虚泄泻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脾虚泄泻证见大便

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尿少或黄赤,面色萎黄,身重胸满,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小儿脾虚泻,症见久泻不愈,或时泻时止,食欲不振,神疲面黄,睡时露睛等。

脾肾阳虚所致的五更泄,主要表现为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软等。

二、病理病机

脾虚泄泻由水湿阻于胃肠,脾虚失运,不能制水,湿注肠道所致。本病症属虚邪舍于肠胃,水潴为湿,谷滞为积,水谷精华之气不能输化,清阳之气不升反下陷,分利无权而水湿并入大肠,遂致泄泻。

小儿脾虚泻,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元气不足,致脾胃气虚,运化无力。

脾肾阳虚所致的五更泄,多因脾虚运化失常,肾虚后阴不固所致。

三、中医治疗

1、脾虚泄泻

治法:温运健脾,渗湿止泻。

方剂:理中汤、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分水神丹加味等。

2、小儿脾虚泻

治法:健脾温中止泻。

方剂:七味白术散加扁豆、炮姜。

3、脾肾阳虚所致的五更泄

治法:中药浴足

配方:胡椒、透骨草各9克,艾叶150克。

用法:将上药煮水,洗双足。1次30~60分钟,1日3次,连用数日。

来源:《腧穴敷药疗法》

四、预防保健

中医认为脾主“水湿”“运化”,如果人脾虚,则身体会出现“水湿痰浊”的问题。因此要健脾,健脾的食物主要有苡米、白扁豆、莲子、山药等。同时要注意节制饮食,不能暴饮暴食,过服寒凉;也不要吃太油腻的或不易消化的食物。此外,要注意生活规律,不要劳倦过度,还要适当运动,慢跑、游泳、散步等中等强度的运动都是脾虚者比较适合的运动项目。

第七章 脾虚湿困的成因及预防

一、概述

即湿困脾土。指脾虚导致内湿阻滞的病机。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停滞,又反过来影响脾的运化。症见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溏泻,甚或恶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

虚湿困是中医病名,即湿困脾土。指脾虚导致内湿阻滞的病机。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停滞,又反过来影响脾的运化。症见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溏泻,甚或恶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治宜健脾利湿。中医治疗当以清热祛湿,淡渗利湿,芳香化湿为主,方剂可以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味,霍香正气丸加味等治疗。

二、病理

脾虚湿困脾气虚弱,脾失运化,水湿停聚,临床以脘腹满闷,泄泻,浮肿为主要表现的证。常见于痰饮、呕吐、泄泻、黄疸、水肿,以及西医的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肾炎等疾病。

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与脾运化水湿功能攸关。若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饮食失调,甚或呕吐、泄泻太过,则损伤脾气、脾阳,导致脾运化水湿功能低下,水湿停滞,形成脾虚湿困证。

三、症状

脾虚湿困证的临床表现为饮食减少,上腹部满闷,大便泄泻,恶心呕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至引起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临床辨证时必须进一步区分脾虚是脾气虚还是脾阳虚;湿邪是寒湿还是湿热。脾气虚主要症状有腹胀,食后尤甚,饮食减少,身倦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脉缓而弱,舌质淡嫩等。又脾气主升,脾气虚则气虚下陷,可兼见久泻不愈、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而脾阳虚的主要症状,是在脾气虚见症的基础上,兼见腹中冷痛,喜热喜按,畏寒肢冷,妇人白带清稀量多,脉沉迟无力。脾阳气亏虚湿邪困阻者,一般为寒湿,也有湿邪久居化为湿热者,临床主要症状为泄泻,腹胀,腹痛,其大便粘稠不畅,或腹中痞满,黄疸,口中干苦,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治疗

脾虚湿困的治疗,总宜健脾利湿。若为脾气虚湿困,可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如脾阳虚湿困,方用实脾饮温阳利水;若为湿热困脾,用香砂六君子汤加黄连、黄芩或越鞠丸、保和丸等健脾化湿清热。

脾虚湿困的治疗,总宜健脾利湿。若为脾气虚湿困,可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如脾阳虚湿困,方用实脾饮温阳利水;若为湿热困脾,用香砂六君子汤加黄连、黄芩或越鞠丸、保和丸等健脾化湿清热。

一般治疗方法是: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处方:参苓白术散。药物:莲子肉30克,薏苡仁30克,砂仁10克,桔梗15克,白扁豆20克,茯苓20克,人参15克,甘草10克,白术20克,山药30克,陈皮10克,大枣5枚。

第八章 脾胃虚寒的成因及治疗

一、症状

脾胃虚寒,中医名词,同脾阳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症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欢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脾阳虚寒证。多由脾气虚证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脾胃虚寒证,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不足,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阳虚阴盛,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

二、病因

脾胃虚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所以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有脾胃虚寒病人可多吃胡椒猪肚汤,生姜水。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可以调理好脾胃虚寒的病症,恢复健康脾胃。当然,出现胃痛需警惕胃的器质性病变,最好去医院做胃镜检查。

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脾阳虚寒症。多由脾气虚症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脾胃虚寒证,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不足,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阳虚阴盛,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治宜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三、中医治疗

辩证

在中医书籍中,人们常常将小建中汤、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证统称为脾胃虚寒(中焦虚寒)证。这四个方症虽然相似,均表现胃痛喜温喜按,或饥时痛甚、得食暂缓。不思饮食,乏力、苔薄白、脉虚等共同症状。但是在“大同”之中,又有易被人忽视的小异。

香砂六君子汤证,属气虚,气不足便是寒,但寒轻微,且兼痰湿、气郁,痛喜轻按,重按痛反增,脘腹胀閟,嗳气吞酸,便溏、苔白润等。胃胀甚于痛,重按痛增为辨证要点。

理中汤症,乃中阳不振兼寒湿,症见痛喜轻按,畏寒喜热食,得冷则痛剧,痛比前症为重。痛甚于胀是辨症要点。

小建中汤证,系中阳虚兼营阴弱(即中焦阴阳两虚症),症见痛喜重按,口稍干,大便正常或稍干,手足心热与喜暧畏寒征象并存,以痛喜重按为辨证要点。

香砂养胃丸证:系脾胃虚弱,痰湿中阻,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嗳气呕秽,胸中痞閟,或脘腹胀满、肠鸣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以胃脘隐隐作痛,大便时溏时泻,进油腻后加重,干呕泛酸为辨证要点。

上述四方,同治脾胃虚寒症,但同中有异,临证不可混淆。属阴阳两虚者用小建中汤,为温润法(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亦属此列);理中汤及其衍化方(附子理中、桂附理中则温中之力更强)为代表方,若小建中汤证误用理中汤则温燥伤阴;若该用理中汤反错投小建中汤,则柔润恋寒湿。同样,理中汤误用于香砂养胃丸症,则不能健脾袪湿、和胃畅中、芳香化浊、消胀除满。临症当辨析无疑而后用之,方能药症合拍,共奏温中散寒、补益脾胃之功。

药方

方一

高良姜30克,粳米50克。先用高良姜加适量的水,在沙罐内煎取药汁;再用药汁和粳米煮粥,空腹食之。1日1次,连服3——7天。

本方适用于胃寒性胃疼。

方二

陈皮20克,葱白10茎,香附子15克,生姜6克,鸡肉。将鸡肉切成1厘米见方的丁,备用,再将陈皮洗净,香附醋炒,放入砂锅中煎取药汁200毫升,把生姜切成粒,葱切成丝,再把鸡肉,药汁同放入铁锅闷煮。以先武火烧沸,酌加料酒、味精、酱油炒拌即成。吃时,以沸米酒50毫升,边饮酒,边吃鸡了。须开怀食饮。

本方适用于肝气郁滞之胃疼。

方三

甘蔗500克,高粱米30克。将甘蔗榨取汁,同高粱米一起煮粥,佐餐用。

本方适用于胃热疼痛。

方四

丁香1.5克,肉桂1克,红糖适量。丁香、肉桂用温水浸透,武火煮沸,文火煮20分钟,取汁,调入红糖,每服5—10毫升,日3次。

本方温胃散寒,适用于感寒腹痛。

方五

小茴香10克,胡椒12克。两者共为细面,酒糊为丸,每服3——6克,温酒送下。

本方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胃寒疼痛。

方六

猪肚(狗肚更佳)1具,粳米100——150克,丁香、肉桂、茴香各适量。将前述各味一起放入锅中,再加入一些调料,如姜、葱、盐、酒、酱,文火炖至极烂,粳米煮粥兑入,空腹服,日3次。

本方健脾温中,适用于胃部疼痛。

方七

鲫鱼250克,生姜30克,橘皮加克,胡椒3克。鲫鱼去鳞、鳃、内脏,洗净;生姜洗净,切片,与橘皮、胡椒同包扎在纱布袋中,填入鱼肚,置锅内,加水适量,小火煨熟,加盐少许,空腹饮汤食鱼,日2次。

本方适用于感寒后之胃部疼痛。

方八

丹参30克,三七15克,老母鸡1只。将丹参、三七切片,填入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