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中英两国的教育机智:陶继新与老咪的心灵对话(大夏书系·教育观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03:59:27

点击下载

作者:陶继新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跨越中英两国的教育机智:陶继新与老咪的心灵对话(大夏书系·教育观察)

跨越中英两国的教育机智:陶继新与老咪的心灵对话(大夏书系·教育观察)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跨越中英两国的教育机智:陶继新与老咪的心灵对话 (大夏书系·教育观察)作者:陶继新排版:KingStar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7-01ISBN:9787561779026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第一次采访老咪时,她还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可是她的“天问”意识与诗意表述,却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她有很多惊人之语,几乎是我闻所未闻的。比如,她说,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对于天地万物的生命追问,往往都是盲人摸象。他们可能只摸到了象的一条尾巴,而她也许已经摸到了它的一条大腿。人是天地精灵,只要从小开启智慧,人人都可以参悟到天地之妙。

从那次采访开始,我就感觉,老咪,非常人也。

老咪小学刚刚毕业时,我的长篇通讯报道——《智者老咪——一位罕见的少年奇才》,以整版的篇幅在很有影响力的《齐鲁晚报》上发表,旋即引起了人们的惊叹与探寻。

初中二年级的时候,老咪在青岛大学作了一场题为“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报告。有位教授说:“既然你能立马赋诗,就用这个报告题目作诗一首吧!”老咪当场以诗回应,令所有听众匪夷所思。后来,老咪多次应邀到山东省乃至全国大型会议上作报告,她的很多言论被听众视为从未听过的智者妙语。

可是,今年她才26岁。

对于老咪,有人甚至认为她犹如一个外星人一样不可思议。是的,她的诗化语言,她的哲学思考,似乎是一般人奋斗一生也无法达到的境界。难道一般人就永远不能达到这一高层境界了吗?我与老咪的这个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揭示了这个天才横空出世的内在动因。

对话内容主要锁定在她的六年伦敦生活。这期间,她有喜,有忧,甚至有大悲痛,也有点离奇。但正是这个生活底色,为她的生命点燃了另一种亮色。更重要的是,她所经历之事只是一个引子,而贯穿其中的生命感悟,却是整个对话的灵魂所在。

老咪的生命经历,是一般人一生都不会经历的。而我亦然,没有多少人经历过我所经历过的许多磨难。真正的生命感悟,都是因为这份特殊的经历才悄然“附身”的。况且,我们都对经典文化情有独钟,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往往不谋而合。所以,通过QQ对话的时候,我总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有关生命感悟的话语也就在不经意间沛然而出,而作为外在符号的语言,也便有了“道法自然”的从容。

老咪以老师称我,其实,我一直将其视作文友,就是去信,也多注上“文友:继新”。其诗的灵性往往令我有一种望洋兴叹的感觉。所以,如果真叫我老师的话,那就一定是“弟子不必不如师”中所说的“师”了。

看过古今中外一些大师的对话之后,我感到那是从深层意义上启迪人们生命意识觉醒的哲言慧语。我非大师,老咪现在也还称不上大师。但是可以断定,将来她一定可以成为大师。如果你认真读了这个对话录,你就会感到,此前从未想到过的生命感悟,就如山间小溪,从字里行间款款流淌出来,就会感到老咪步入大师的殿堂,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由于对话系即兴而言,思维往往更加活跃,甚至有的时候会进入巅峰状态,生命大道之言如星之在天,随手可摘。但同时,也会有思维的阻隔,言不达义之处在所难免。所以,读者可以从这良莠相杂的对话文字中,剔除其芜杂,寻觅其精要,从而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生命感悟。陶继新2010年3月16日

如果能够让有缘的朋友从我的故事中看到那些问题与挑战中所蕴涵的“命运之美”,从而也感受到自己生活中值得感恩的际遇,甚至为大家寻求更从容的生活境界带来一丝灵感,我就会觉得不胜荣幸。1 缘起

老 咪:今年夏天您说想听我讲讲这些年的故事之时,很多尘封的往事与久别的人又回到了我的心里。那么多的感慨与感动,一些失去的东西,当然更多的是收获,让我一时不知从何讲起,或者说,突然间竟不敢去仔细回味。很多事情,经历一次已属不易,反复回味更是徒然伤神,我该怎么开始呢?虽然把这些年的经历记录下来是我许久以来的一个心愿,但由于机缘未到,勇气不够,迟迟未能动笔。如今,有您,我从13岁起就结识的老师,陪我一起回顾,我陡然有了精神与灵感。相信您的点评与建议会让我更深刻地了解那些逝去的时光,从而更洒脱地行走于通往未来的道路上。

我想,每个人的命运,不管坎坷还是平顺,都彰显着一种“美”。但这种美却需要心领神会,首先需要认识它,然后才能接受它,并让其作用在自己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而我切身体味到,我人生中这并不平顺的一段漂流求学的经历给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如果能够让有缘的朋友从我的故事中看到那些问题与挑战中所蕴涵的“命运之美”,从而也感受到自己生活中值得感恩的际遇,甚至为大家寻求更从容的生活境界带来一丝灵感,我就会觉得不胜荣幸。

陶继新:有关你的英国之旅,我是从你和你爸爸那里断断续续听到的,多属片段。我想,这份经历尽管是你自己的,却有很大的价值,它会唤醒很多人生命深层的东西,并使他们朝着一条本来应当前行的道路坦然地走去。所以,你应当“慷慨”地将它拿出来,与更多的人分享。

对于你今天深邃的思想与灿烂的作品,一般人多将之归因于你儿时接受了爸爸的特殊教育。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不是全部与根本的原因。你在六年英国之行中所获得的智慧,多是从书中学不来的。这份特殊的磨难,以及在磨难之中生成的生命感悟,成了你的一笔相伴终生的精神财富。这几次你在省内与全国一些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感动大家的不仅仅是你拥有的知识,还有你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取的智慧与思想。这更激起了我对这次对话的浓烈兴趣,相信其中有令人惊叹的美。

不管我们的命运如何艰难,我们都要心怀感恩之情。不但要“不怨天,不尤人”,还要感激天地与人事。正是因为这份经历,你才更加生动起来。

人活着,最重的负担是爱,最大的麻烦是知识。

老 咪: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曾经试图回顾旅英的经历,当时我这样写道:

一直想给伦敦写点什么,几次提起笔,然而又放下。如同给一个暗恋已久的情人写信,柔肠百转,欲语还休。这种情绪如夏日黄昏的流云,或者已经温凉的咖啡,又或晃来荡去的猫儿……这种情绪酝酿太久,从有意到无心,以致我这个暧昧的异乡人面对伦敦时,无法再说爱或恨,唯有微笑与叹息。

2003年底,我离开青岛的家前往英国伦敦。爸爸曾经对我说:人活着,最重的负担是爱,最大的麻烦是知识。唯有爱之深,才有如许牵挂、顾虑、依恋和责任。而知识,所罗门王在《传道书》中说得最真切:加增知识,就加增忧伤。而我背井离乡恰是带着最重的负担——爱,去寻找最大的麻烦——知识。那一年我十九岁,对于爱与知识的分量却早有体味。带着一本《圣经》和一本《庄子》,挥别家人与中国,开始了我的万水千山之旅。不知前方是什么,不知何时是归期,只知道脚下之道不可道,非常道也。

转眼四年过去了,我也将在明年大学毕业。毕业后,我或许会离开伦敦。望着天空的云变了形容,想到极度恋家的自己却总选择漂泊,想到四年中的失去与获得、甜蜜与伤痛,想到久别的家、此刻的伦敦、明日的陌生旅程,我流下了泪水。小时候听大人说,拿筷子的位置越靠近尾端离家就越远。于是,私下里拼命地靠下端拿,希望一直不离开家。长大后,为了不让儿时的愿望落空,我拿着机票告诉自己:走吧,让自己四海为家。

有时恍惚中我已把伦敦当作第二个故乡,以致放假在青岛时,也会思念泰晤士河的柔波、大本钟的吟唱,想起地铁中的卖唱艺人在穿梭不停的路人间忘我歌唱的情景,还有GENEINESS啤酒的白沫浮在浓黑的液体上,如同白昼与黑夜在亲吻。这里的流浪猫个个都带着家猫才有的安闲,小松鼠从草地一边匆匆穿过马路,鸽子飞进WATERLOO车站,如同不用买票的乘客……我甚至会想念那阴冷多变的天气,想念英国人虚假的寒暄和绽放后旋即又冷却的笑容。若有一天,我离开了伦敦,又不是在故乡,不知要思念这两个地方到什么样子。想起以前读过的诗句: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不想这却成了我的路。

但若真离开了伦敦,即使再思念,也很难提笔写点什么了吧。我多么害怕在很远的地方回忆这里的点滴。在离开伦敦之前,我要完成那酝酿四年之久的情书。然后将回忆留在书里,放到书架上,不再轻易翻看。他日再来伦敦,人若问我所来为何,我会回答:Shopping(逛街)!

不知前方是什么,不知何时是归期,只知道脚下之道不可道,非常道也。

没想到学习与工作的忙碌让我一直无暇把这“情书”写完,而不知不觉中,又过去了两年。

陶继新:你用诗化的语言,饱含着深情,记载下了对这段旅英经历的感受。

爱还是心灵最大的安慰,如果没有了爱,即使你家有万贯资产,学业有成,生命也会失去意义。

你爸爸说了一句很有诗意与哲理的话:“人活着,最重的负担是爱,最大的麻烦是知识。”爱是永远挥之不去的,即使你远在天涯海角,它依然是化解不开的浓云,永远缭绕在你的上空。所以,这个“负担”是怎么也摆脱不掉的。爱还是心灵最大的安慰,如果没有了爱,即使你家有万贯资产,学业有成,生命也会失去意义。所以,我觉得你在伦敦六年能够坚持下来,那份沉甸甸的爱立了很大的功劳。知识为什么会是麻烦?因为无论有知识的人多有思想,有思想的人多能思考问题,很多问题还是无法破解,所以,就形成了“麻烦”。可是,知识却能为生命增添了亮色。有的时候,文字可以成为自我倾诉的对象,甚至还会给你增添自信与欣慰。所以,文字又会给你带来轻松与愉悦。看来,凡事都有两极,得失本为一体也。

尽管你说“走吧,让自己四海为家”,可是,家永远是你的牵挂,因为那里不但有你生活的足迹,更有永远不可以丢弃的爱你的父母。其实,他们对你的牵挂,有时超过了你对他们的牵挂。但是,他们如你一样,为了让对方少些牵挂,常常将深深的思念藏在心底,独自去品尝自酿的思念苦酒。

你之所以将伦敦视作自己的第二个家,是因为那里留下了你珍贵的经历,而这些经历刻骨铭心,再也忘却不了。正如家虽然破旧,甚至在家里备受折磨,但家永远在我们心里占据着无法替代的位置。正像我将郓城作为我的第二个家一样,因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那里的一位同学及其家人收留了我。所以,我把那位同学的母亲当作我的第二个母亲。其实,那段时间只有短短几年,可是,沉淀于我心里的,却是一生的感激与怀念。

虽然你说不会再提起笔写些什么,可事实将否定你当时的想法。因为伦敦毕竟成了你的第二故乡,你的生命感悟中最深的东西,很多是在那里形成的。所以,那只是带点诗人气质的你的一时之言。这次我们的对话中你所谈的,更多的是你对伦敦的记忆回想。此后,还会有更多的相关文字。更重要的是,很多隐藏于文字背后的思想与感悟,会在你日后的生活中不经意地流淌出来,这将会让你感恩于这一经历所给予你的永存的精神馈赠。

老 咪:去英国读大学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虽然一直都相信有一天我会走遍万水千山,却不知道那一天竟来得那么早。高中时,我英国的挚友马建先生和天衣女士一直劝说我到伦敦读书,说那将会让我有很大的提升,是我该合上古老的中国经典,看看多元的瞬息万变的世界的时候了。偶然有一次,我听到很多留学生在交流西方见闻,而我却一无所知,那时,我下定决心,踏上留学之旅。

陶继新:人的行走轨迹,往往具有偶然性,即所谓的或然性;而往往是这些或然性,决定了人的某个生命行程甚至一生的行走方向。你去英国,就有一定的或然性。可是,这也有一定的因缘,因为你喜欢文化,你希望到有文化品位的国度去。那么,英国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象。况且,有挚友马建先生和天衣女士相劝,如果是一般人随意相邀,你是不可能义无反顾地踏上去英国的旅途的。

老 咪:我当时的心情很复杂,对未来感到茫然,但那份未知的挑战又让我很激动。虽然留恋故乡和亲人朋友,但离别的时刻,又有一种莫名的豪迈与坦然。想想那时的自己,真的是个孩子。但也许只有那样的天真,才能有那般的勇气。换作今天的我,如果预知要经历种种艰辛与历练,不知道是否还能那么坚定地走出去。

陶继新:你的这种“矛盾”心境,当属常情。由于你是一位诗人,所以又有特殊的感怀。豪迈和勇气与年龄有关,更与一个人的性格相联系。如果你是一个特别理性的人,一个对未知世界没有探求欲望的人,那么,是不可能有这一“冒险”之举的。

老 咪:现在想来,每一种人生必然在某种程度上都缘自曾经的偶然选择。所以,用谨慎、纯正的心对待上天给自己的每一次小小的选择机会是至关重要的。当初,我就知道留学是一次冒险,意味着我要放弃我向来擅长的语言,到一个无法用中文表达的环境中去奋斗。但这不是盲目的冒险,因为我感觉已经到了一个“穷则变”的时刻了,新的文化与精神滋养是我在整个高中时代都渴求的。

陶继新:没有放弃,就没有获取。你并没有因为放弃而失去所“长”,反而收获了另一种“长”。况且,人的经历是无法用阅读来替代的,经历本身就可以为自己积蓄所“长”。事实上,你的收获远远大于舍弃,甚至你原以为舍弃了的东西,却因为与另一种文化的融合与碰撞而闪射出奇异的光彩。2 离开家,寻找故乡

老 咪:乡愁是一种永恒的灵感,但故乡却不一定是一个固定的地方。当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让人们越来越自由地行走于天下,当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际遇让人们自愿或无奈地来来去去之时,故乡成为越来越难以界定的概念,但乡愁却成为人们内心深处无法排遣的情愫。或者,这只是于我而言的吧,我总是在思乡,在繁华都市的一角,在清凉夜色的一瞬,思念着。但究竟思念什么呢?也许,不是思念当初离开的地方,而是思念当时离开的自己。

陶继新:思乡是远离家乡之人的共同情愫,不过,不同人的“思”却又各不相同,所以,古代就有不同诗人的不同思乡诗作。你本身就是一个诗人,当然会有特别的诗情。当你还是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采访你,你就给我读过你写的关于思念故乡的诗作:

岁月沧桑日复日/走过的路都唱行路难/秋风春雨年复年/茫茫秋水望不断/想回故乡/只叹长亭短亭归途远/岁月沧桑/女娲炼石补天/秋风春雨/洗去年华改容颜/想回故乡/只叹长亭短亭归途远

现在的你,再看这首诗作时也许就感觉它有点稚嫩,可是,流淌于你心中的思乡之情却依然跃然纸上,令人感怀。我在全国很多地方作报告的时候,经常引用你的这首诗,屡屡获得听众的由衷赞颂。

为什么会有乡愁?这是一个难解的“方程”。我的故乡给我留下的更多的是苦难,甚至是生命折磨,可是它依然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我依然对它充满了期待与祝福。这种说不清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浓郁,化之不开,解之不去,成为我生命中的一支永远响亮的乐曲。

自从你到了英国,我与你的朋友们一直都在牵挂着你。不过,我相信,那个永远有着生命灵性的老咪,定然会继续演绎属于她的精彩。所以,我很想了解这些年老咪的情况。而且,我坚信,很多读者也有同样的期待,也希望从你的生命历程中,寻找到可以生成自己生命能量的因子。

乡愁,已非一个『愁』字可解,更多的是寻找小时候对永恒的那种体验,是寻觅心灵的安顿,是梦想,是自省,是成长的一部分。

老 咪:此刻,我的心里突然冒出“故乡”这个词,同时有一种温暖的感伤,或许这便是乡愁吧。这并非消极的态度,而是诚实的心灵反应。我常常想,在时间与空间的轨道上,人这样赋有灵性的游客究竟要走向哪里呢?在英国度过的大学与研究生时光,深刻地雕塑了我的生命,而这段时光又将带我走向哪里呢?

小时候,我常感觉许多东西是永恒的。比如窗外的白杨树,夏天的雷雨声,同桌的铅笔盒和妈妈做的菜的味道。长大了,才发现世界在不停变化,有形的人间没有可以扎根的土壤,人只好通过寻觅心灵的安顿,来为灵魂的成长提供滋养。异国独自求学的经历,让想家的感觉变得清晰刻骨,从最初的具体的家,到之后的抽象的家。乡愁,已非一个“愁”字可解,更多的是寻找小时候对永恒的那种体验,是寻觅心灵的安顿,是梦想,是自省,是成长的一部分。

陶继新:你的乡愁,已经烙上了哲学的符号与生命的印记。你现在对小时候感知的那种看似不变的场景,有了“生生之谓易”的形上思考。这似乎有点玄,却又那么真实而生动。我思乡,原有的那个乡还在吗?当时的陶继新还在吗?都变了,又都没变。变是绝对的,没变是相对的。心灵究竟安顿于何方?如何在内省中变化而生成新的自我?你我都在思索,也都在变。

老 咪:转眼间,两年的时光又过去了。大学毕业后,工作,旅行,现在我又回到伦敦读硕士。我的驿马运依然继续着,对于这份可以行走的自由,我是如此感恩。回顾这些年的经历,总是不平顺的时光让我有更多的成长。

陶继新:听你的故事,如听天书,又如吟佳诗。在你13岁的时候,我就喜欢听你的故事了,而且从中领悟到了我之前未曾领悟到的东西。还记得吗?采访你之后的第二天,我就将一篇将近一万字的写你的报道读给你与你爸爸听。如果没有你的神奇之事,没有你的惊人之语,我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灵感。当时几乎是一气呵成的,甚至一字没改。于是,就有了后来发表在《齐鲁晚报》上的那篇长篇报道——《智者老咪——一位当代罕见的少年奇才》,而且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现在,你从小学生变成了硕士生,从13岁变成了26岁,从中国走向了英国。今天的老咪,已经远远不是当时的老咪了。那个时候你将我推上了写作的“巅峰状态”,相信在今天,我还会再现那种“巅峰状态”。当然,我也变了,从不到50岁,变成了60多岁,不过,更大的变化是,比以前从容而自然,比以前有了点文化。而且,这次不再是我一个人挥笔成文,而是我们通过QQ交流,即兴而谈,无所羁绊,信笔成文。它会更加自然而真实,也会更有思想与文化。3 当东方遇到西方

老 咪:我高中过得很愉快,学习,写作,绘画,每天都很充实。后来翻阅那些经典的图书时,渐渐地失去了兴味;写作的技巧日益娴熟,却没有什么让我有冲动去表达。对于我而言,精神的困境远比生活的困境更可怕,所以我期待着伦敦——这座历史悠久又时尚前卫的文化名城能带给我新的灵感。

陶继新:“失去兴味”并不意味着你对这些经典真的不想问津了;而是因为在有了文化储备之后,你有了更高、更新的文化向往。因此,伦敦就成了你所向往的那个充满魅力的城市。

老 咪:是啊!正如老师所言,当我经历了另一种文化的洗礼,再来反观自己的文化的时候,才明白当初看问题的片面。有了对新的文化的了解,我对祖先的智慧就更加叹服;有了对人生艰辛的品尝,我对往圣先贤的精神历程就更能感同身受。老咪的简笔画

陶继新:生命感悟是一个人真正走向大气并成为智者的必由之路。虽然专家林立,可是没有生命感悟者,尽管皓首穷经,也只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者,随着时光的流逝,终要归于无人问津的沉寂。从这个意义上说,你在英国留学的经历,促成了你生命的一次特别的飞跃。

老 咪:但在六年后的今天,我不得不感叹,伦敦带给我的远非灵感所能概括。那是对生命更真切的感悟,对压力更欣然的承受,对荣辱更坦然的面对。4 智慧是生命

陶继新:当下有的专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往往不假思索地鞭挞,而且津津乐道于自己的思想“前瞻”。其实,那是一种无知到了可笑地步的言说。我们尊重中国文化,同样,也尊重外国文化,经典文化是跨越国界的。对于中国先哲的智慧之语,一个人如果没有遭遇生命的磨难,甚至死里逃生的生命经历,是无法从心灵层面去感受的。

老 咪:知识是死的,人只有让知识的力量在生命中活过来,才有智慧的光彩。专家最可怕的就是忘记了自己是个人,人的一生岂是做学问那么简单?我特别喜欢弘一法师说的一句话:应以人传文艺,莫使文艺以人传。所谓的文艺、知识,都应和个人的人格与风骨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成为名标青史的大家。

陶继新:另一位大师王阳明说得也特别透彻,他认为所有的学问用三个字就解决了——“致良知”。是的,不少人只在知识层面上追求,而没有在人格生成上下工夫,虽然学到了很多知识,终究形成不了智慧。没有人格与思想的知识,犹如行尸走肉;而有了风骨、人格,知识就会生机勃发。

老 咪:“道,一而已也,而致用则万。”这个“道”,并非中国所独有,而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归属。但西方人自有他们的理解与诠释。我觉得对于真正的大师而言,“学贯中西”还是小道,能够通“天人之学”才是大乘。所谓“观天道以立人道”,反过来讲,了解了人生,就必然了解了天之道。打破东西方学问的藩篱,直抵人生的本质,远比考据版本来得重要。

陶继新: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得道之人,他们没有学贯中西,可是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其思想却畅行于整个世界。这里面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他们在特殊的生命历程中,悟出了天道所在,进入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即使面对死亡,他们也会笑着从容对待。5 腹有诗书胆亦壮

老 咪:我刚到英国的时候,虽然英文不够好,但心里并不胆怯,相信腹内诗书可以助我行走人间,不分他乡故乡。

陶继新:何止你读的诗书?还有你面对的另一部近乎未知的“天书”。诗书在胸,加之触摸“生命”、“天书”,你就有了不分他乡故乡的飘逸与洒脱。

老 咪:的确如此。所以,学习知识必须与学习做人结合起来才有效果。坦白地说,刚到英国时,我有很多寂寞难熬的时候,而平日里的闲雅在困境面前很容易就被击破。当一些莫须有的误解和压力来临时,人的坏脾气更是一触即发。记得前年,由于一份原本是囊中之物的工作不属于我了,我在伦敦的整个生活计划被打乱了。突然之间,既要忙着学习,又要忙着找工作,我的心情就很烦躁。在人前还掩饰得很好,但回到房间之后,就拿什么东西都重手重脚,结果当天切菜就切到了自己的手指。给自己包扎的时候,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起“君子慎独”四个字,那个时刻,这四个字的智慧力量远非阅读时可比。

之后,我便在便条纸上写上“君子慎独”和“道不远人”八个字,放在书桌上,作为对自己的提醒。

陶继新:休说远在异乡,就是在父母身旁,也有不如意的时候。这当是人之常态,非得道者难以做到“水波不兴”。所以,有这种情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让这种情绪无限地蔓延下去,甚至波及更大的范围。如果没有精神支撑,没有生命点化,你就有可能由此而一蹶不振,步入生命的低谷。你没有借助外力,而在“无意”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支撑。从表面上看,“君子慎独”系突兀而至,其实,它是久已根植于你心中的一句圣训。在你最需要指点迷津的时候,它便应时而出,成为逆转你精神状态的一束亮光,顷刻间照亮了你的心境。这当然不是死读书的结果,而是你在读书的时候,早已将智慧的内核悄然存于心底,并在不经意间,让它为你的生命助一臂之力。

老 咪:有时候,我难免对古人们生出感激亲近之情。因为在我的人生最困难的时候,常常是他们一语道破天机。爸爸生病的时候,我一筹莫展,但现实不容许我每天消沉流泪,只有打起精神面对。那时我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在那个似乎山穷水尽的时候,这不是消极的语言。因为我知道,只有“尽人事”之后,才有资格“听天命”,那是不放弃、有勇气承担结果的态度。当时,这句老话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让我坚持把要做的事情做好,尽量减轻父母的压力。

一个人儿时读书的点滴会在其今后的成长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成为其精神支撑。

许多类似的例子,让我感觉到那些看似遥远的古语与生命的同呼吸,以至于再次说起它们时,我都有发自肺腑的领悟与感动。所以,一个人儿时读书的点滴会在其今后的成长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成为其精神支撑。

陶继新:没有这种特殊的生命经历且没有研读经典文化的人,是不可能有这种“感激亲近之情”的。以前我被批斗的时候,之所以没有半点沮丧痛苦,甚至还一直面带微笑,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觉得那是生命的必然,那是上天对我生命的一种特殊安排。我当时就认为,有败就有胜,有失意就有得意。因此,我就把那些常人忍受不了的痛苦视作生命飞跃之前的一次磨砺,也就有了一种心灵的愉悦。其实,这不是生而有之的,而是我在读了一些经典文化且经历了生命磨难之后悟出来的。所以,对我而言,那个时候的磨难反而成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后来遇到波折、困难时,我往往一笑了之,平心静气地接受,且异想天开地等待那个失之后的“得”的光临。因此,如果没有这种“实战”经历,我就不可能有今天这种生命状态。

老 咪:老师说得太对了,而且很真实。中国文化,尤其是《易经》所揭示的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的天道循环往复的规律造就了中国人豁达通透的心态,也是中华民族历经朝代更迭,屡屡从困境中走出,而精神血脉不断的原因。《系辞》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更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法,让人既坦然面对困难,知道黑暗不会长久,又积极寻找出路,“自天佑之”,化险为夷。

陶继新:《周易》中为什么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孔子给予的解释太有价值了:“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要想天助人助,就要知天地变化的规则,知物极必反的道理,就要“籍用白茅”,“慎之至也”。老子也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为此,我常常想,自己现在在很多方面已经到了在一般人看来特别成功的层面了,可是,我不想在“壮”之时“老”去,更不能“已”。于是,就学习《周易》中的成败之说与生死之道。现在悟出了一点东西,但还比较肤浅。但我知道了《周易》要我们居安思危。如果从自我修身做起,我们就能够居安思危。有的人遇到危险的时候却能够逢凶化吉、安然渡过,靠的就是平日的修身。另外,要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吉凶在外,而祸福却是自找的。吉凶在外,凶是难以避免的,然而,如果你把凶当成福来接受的话,那么它就是福了。6 外星人在伦敦

老 咪:这些年来,我有很多独自一人的时光,写作也更多地成为了我内省与自我安慰的方式。下面是我隐居在美国南部小镇的时候写下的伦敦对我的影响:

从2003年深秋到2008年夏末,我已在英国生活了五年。五年是个玄妙的时间,让你足够熟悉与热爱一个地方,却依然醒觉自己是个异乡人。我的19岁到24岁的青春度过得如同一只独自飞翔的雁,伦敦则是我停泊的华丽又落寞的岛屿。对于孤独的味道与飞翔的自由,这里是我体味最深的地方。于是乎,五年之后,虽然我依旧不是londoner(伦敦人),虽然伦敦依旧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岛屿,但因为五年中留在这个地方的笑与泪、跌倒与起飞、迷失与顿悟,伦敦对于我来说已不再是千万人的大都市,而是我一个人的道场。

美国南部的艳阳无法驱散凝结在我心中的暧昧清冷的伦敦雾。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缺少归属感的人,在这个地球上,我的精神找不到故乡,灵魂一直没有地方停放。儿时从经书上读到的玄远大道,是我一直都渴望找到的。因为那或许是仅有的可找到故乡的地方了。

许多人说我看起来总是明朗愉悦的,但文章里却总有挥之不去的哀伤。是呀,我从来都没拥有过彻底的快乐或哀伤,因为私底下的我,总是分裂的。作为地球人的那一部分,我对生活如此满意,没有更多的奢望,积极又乐观地活着。可总有另一部分,似乎来自不同的世界,似乎来自宇宙的尽头,这外星人的一部分是如此倔强任性而不肯与地球合作。有一种似乎是“乡愁”的情感,让我对某一个不知名的神秘之地持久地、固执地思念。如同一枚别在心头的勋章,让我始终如一地、骄傲地痛着。

我的宿命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剑,于是,我不能停止对人生的荒诞与锋利的思考。

我的宿命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剑,于是,我不能停止对人生的荒诞与锋利的思考。读书、写作、旅行、恋爱,都是试图寻找、逃逸的方法,都是为了安慰我体内那个不肯在地球定居又无力飞升天外的外星人。

忘记是在哪一年哪一天的哪一个时刻,外星人的那部分自我告诉我,她彻底爱上了伦敦。

这个光怪陆离的鬼地方,这个大得连狗都不认得路、东西贵得连买酒都不够喝到醉的城市,让我外星人的那一部分,自由全然地裸露出来。那别在心头的勋章优雅地闪着光芒,那疼痛不再因为没有来由而羞耻地压抑着,而是痛得带有释放的快感。

在伦敦,我依旧没有归属感,但我的流放却得到了无比的尊重。我无限地接近了本我。从19岁到24岁,我是一只独自飞翔的雁,是伦敦以近乎残酷的方式向我揭示了天空的版图。

陶继新:这是一篇绝美的散文,加之玄思点洒其间,就有了一种妙不可言的美。相信这是从你心底唱出的属于你自己的歌,它容纳了你五年的遭遇,也承载着你五年的玄思与奇想。就在这个小小的年龄,你遭遇了本不属于你这个年龄段的经历,并拥有了本不属于你这个年龄段的深邃的思索,从而升华成一个能被外星人接纳,甚至有着外星人的奇才的老咪。尽管我们没见过外星人,甚至有没有外星人都还是一个未知数,可是我觉得你的超然于尘世的才华,却属于我们一直以奇异的目光逼视着的梦中的外星人。2009年7月21日,你在潍坊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小学人文教育研讨会”上所作的报告,令听众匪夷所思。经典话语你能脱口而出,而且你对生命的感悟旷达、通透,这不纯然是通读过大道之书的人能够抵达的境界。五年的伦敦经历,大开眼界与大受其苦共在的生命历程,则使你有了一次生命的飞跃。你在故乡,或在他乡,都在苦苦追寻那个属于你的精神故乡,惚兮恍兮,恍兮惚兮。可是,突然之间,你的精神故乡就那么自然地走到了你的面前。于是,一个超凡脱俗的老咪横空出世了。7 童年的“天问”情结

老 咪:我心里一直很感恩,甚至感激老师和朋友们对我的欣赏。坦白地说,小时候,我就感觉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但那不一样的部分却几乎是让我自卑和难以启齿的。敏感到几乎脆弱的天性,不停地寻找一个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的答案;近乎变态的执著,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总想到死亡,差不多整个幸福的童年时期我都没有间断过对死亡的莫名其妙的思考。我还记得,从幼儿园毕业的时候,我开始警觉时光的流逝。在上小学之前,我常常失眠,看着窗外的树影,想象如果自己的身体消失了,灵魂会去哪里。对于很多让别的孩子兴味盎然的游戏,我都不擅长,也不感兴趣。我不敢问别人是怎么想的,读书也寻觅不到让自己满意的解释。但幸运的是,我有很容易就能感到快乐与幸福的心,有爱我的充满智慧的父母。我这个神神道道的小孩终于健健康康地长大了。

在之后的学习生涯中,除了擅长写作之外,其他的功课也都成绩平平,在和同学的相处中我也刻意地放弃了交流我内心最隐秘的部分。当然我也参加校园活动,结交各种朋友,甚至一直表现得很活跃。但是我的精神世界终究保持着长久的孤独。好在通过阅读,我发现古往今来在自己思维的围城里“天问”的人太多了,所以我并不寂寞。但我也从不敢把自己归为天才,因为我很羡慕那些不用每天想这些事情的孩子,甚至羡慕那些通过读书获取了知识就觉得满足高兴的孩子。我也曾把这些奇怪的个性归咎于阅读了很多大部分同龄人不读的书,也曾想过是不是其他的孩子也有同样的对未知生命真相的向往与执著,只是如我一般觉得不足向外人道也。

直到离开中国,开始了独立的生活,我才慢慢找到了和自己的灵魂和平共处、和这个世界从容交谈的方式。虽然还不熟练,但我相信有一天,童年的困惑只会成为灵感的源泉,而不再成为苦恼。

每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拥有『天问』的天赋,只不过很多父母扼杀了孩子的这种天赋而已。

陶继新:人与人不一样,特殊的人有其特殊之处。你在很小的时候思考的很多问题,是“天问”式的哲学问题;你的忧伤与感怀,都与死亡、灵魂、生命、天地有关。追根溯源,也许与你的父亲有关。从接触他的第一天起,我就觉得他有点异乎寻常,尽管他那么善良可爱。可以说,他是一个“天问”者。在你走进人间之后,他就用他的思想向你播种“天问”的种子。这也许是无意的,却在你的心里生成了“天问”的参天大树。不过我认为,每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拥有“天问”的天赋,只不过很多父母扼杀了孩子的这种天赋而已。正如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它本来存于每一个人的心里,只是被很多世俗的东西遮蔽了而已。人长大之后,如果想让这种天生的良知再现,就需要付出相当多的努力。“天问”亦然,小的时候“天问”的意识一旦被扼杀,人就需要花十倍甚至百倍的精力才能让其起死回生。“天问”者由于思考太多难以解说的问题,自然就显得孤独、忧伤。可是,“天问”者却定然有其超然的一面。你的超然和你一直与“天问”为伴不无关系。“天问”意识若完好地存在,且在生命成长中不断地生成更多神奇的东西,就会形成天的灵动与地的厚重合一的神奇。8 脚下无路,心中有道

老 咪:一个人精神的起伏如同山海,好在跨山越海之后,会有豁然开朗的另一番天地。就是这样的经验支撑着我渡过每一次思维的炼狱。刚到英国的时候,不认路的我常常迷失在伦敦繁华的街头,有时候走累了,就索性坐在路边,躺在草地上,看着天空,想一想究竟路在哪里。尘世的路再难走,只要心路有方向,就都不是问题吧?我总是这样告诉自己。

我开始一个人找房子,找学校,找工作,但却遭遇了一些欺骗、一些白眼、一些拒绝。那个时候,每敲开一扇门之前,我都会深吸一口气,希望这次能有更好的结果。可是,在那下午四点钟天就黑下来的冬日,连续的麻烦和困扰真让我不知道怎么应对。虽然有朋友在,但绝大部分时间还是我一个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学习,一个人睡觉,当然更是一个人思考,于是,这种困境就多了一份莫名的“委屈”。

原以为身心的疲惫可以让我不再思索所谓的“无用的大问题”,但就是各种不如意,让我更想了解如何才能解脱。当时,里尔克的诗给了我很大的安慰,他的诗中永恒的主题——爱与寂寞,是我那时的生活。

陶继新:你的诗篇与思想的“大道”,遮蔽了你行走的“小道”。你小时候在青岛,就有不知归家之路的“弱智”行为。台湾著名学者赵玲玲亦然,她现在住在北京,不知如何买票,怎样去火车站,可是谈起天地万物的“大道”,却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这并不意味着“小道”难学,而是追寻“大道”者不在“小道”上用心而已。你现在能游刃有余地行走于伦敦这个繁华的都市而不迷路,其实是你从追寻“大道”的精力中分了一杯羹给“小道”而已。

磨难多是不期而来的,来了之后,又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承受,而后才会变成自己一生的精神财富。

你在伦敦所遭受的磨难,是出国前绝对没有想到的。不然,开始的勇气就可能变为心理与行动的排拒。不过,磨难对于人来说,无疑是一笔价值连城的精神财富。当真正成为财富之时,回首走过的路程,人们往往会感慨万千——这是用再多的钱也换不来的一笔巨额财富!然而,现在给你再多的钱,也许你都不再愿意接受这种近乎生死的挑战。年轻时我经历了特殊的生命的磨难,有的时候我甚至想,即使让我重新回到青少年,让我多活上几十年,我也没了再次接受那份磨难的勇气。看来,磨难多是不期而来的,来了之后,又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承受,而后才会变成自己一生的精神财富。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是主动而为者,几乎绝无仅有,多是迫不得已而走进这种绝境,而后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令我想到,上天多么公平,让你承受多少磨难,就赐予你多少财富。9 用诗歌记录人生

老 咪:是啊,老师说的让人动容。我的经历谈不上磨难,但是大多数同龄人应该是不曾感受过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受为我今后的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观与从容。

下面这两首诗《岛国》和《云层之上》是我刚到伦敦的第一个星期写下的,可以说很真实地体现了我当时的心境:

  岛 国

海丧失表情/天的问题/无从回避

浪/伏在脚下/一场礁石的破碎/换一次呼吸

倔强的岛国/把地图刻在我脚背/想起那天

告诉妈妈/岛国在我离开的脚步中/宣告独立

大海吐纳呼吸/岛国在蓝色血液中浮起

岸边海底/每个角落/都可以休息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绕着缠绵的疆土/回忆天鹅的羽翼

若是有思念/天空也是种牢狱

我在背转身的瞬间/开始哭泣

一切都将开始/从离别算起

除了岛国我一无所有/现在我把我的岛国

也丢弃

  云层之上

天堂/不能随意进出

我的心/魔鬼的歌/唱得漂亮

展开黑色翅膀/飘到白云之上

纯洁是让人绝望的

笑着把你的信/折成鸟

放在落日里/飞翔

黄昏是个坏习惯/最奢侈的/莫过于哀伤

天堂/铺开版图/没有可供下脚的路

永生里/是刺眼的时光

浮士德说/有胆于入世

把下界的苦难一概担当

来吧/我也一样

陶继新:这两首诗里,流淌着你对家人极度的思念之情,甚至有少许“绝望”的情感在回旋。从此没有了亲人的呵护,岛城的熟悉身影只在脑际与梦中呈现。在飞机飞向蓝天、驶向英国的那一刻,所有的思念和悲伤都与飞机一起飞翔起来。没有归路,不知福兮祸兮,尽管希冀和期盼幸福。无可奈何,只有义无反顾。这对于一个只有19岁的女孩来说,有点残酷,也有点刺激。她有点心虚,也有点激动。就这样,一个新的老咪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

老 咪:我觉得诗歌最能如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因为诗歌是完全掺不了假的(当然,应景之作除外)。闲暇的时候,读自己的诗,当时的感受又突然刻骨铭心起来。

在第一年的学习生活中,虽然屡屡受挫,生活也比较动荡,但我却阅读了很多西方的诗歌,也有不少创作。没有课的时候,我就泡在画廊和博物馆里,伦敦在这一点上表现得特别慷慨,几乎所有的画廊和博物馆都是免费的。偶尔,一个人也在英国进行流浪汉式的旅行,收获很多。那份苦,由于多了诗意,现在回味起来,美了许多。

陶继新:你对于受挫与动荡,也许没有太多的心理准备。可是,正因为没有准备,才更有价值。这不单是因为你读了许多西方的诗歌,也不单是因为你参观了许多画廊与博物馆,还因为那份从来没受过甚至没有想到过的苦。这无疑为你积蓄了一笔生命资本。有了它,你的诗就多了几分厚重,特别是流淌着异国的情调。更为重要的是,生成了属于你的特殊的生命感悟。这种感悟与你的天才诗性的结合,使“道”在你那里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升华。10 文字是心在时光里投下的影子

老 咪:关于写作,我不知道能写些什么,不知道什么样的人算是作家,不了解作协是个什么样的组织,甚至根本不关心。当然,我有自己尊敬的大师们,也有自己喜欢的文字。

陶继新:知不知道什么样的人算是作家并不重要,即使是作协会员,甚至在作家协会里有一定位置的人,也未必就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作家。若干年后,特别是到了更加久远的年代,一些称号下的假作家,都会成为“灰烬”,不会再有人提起。可是我觉得你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家,而且会成为知名作家。因为从4岁开始就会作诗的你,有着写诗作文的天赋,有着特殊的生命感悟,有着超越常人的灵感与妙语。

老 咪:个人的写作,那是多么美好又私密的事情。这么多年来,我总是随身带着本子和笔,若非如此,心里就觉得害怕,怕独自欣赏的美景、独自邂逅的灵感、独自遭遇的心动在匆匆行程、万丈红尘中失落。我的文字是我的心在时光里投下的影子,没有那些文字,如何在寂寞的时候顾影自怜呢?

陶继新:灵感多是突然而至,而又飘忽而去的。所以,随身带着本子和笔,就可以将这种灵感即时捕捉,付诸文字,从而给人们呈现出异乎寻常的“美景”。我所写的散文,绝大多数是在当日完成的。白天旅游时的景象尚多浮现于脑海之中,引发的冲动也多在心里徘徊未去。所以,当夜甚至在更短的时间内写成文字,便有了那个时刻的味道。时过境迁,即使用上更多的时间,也较难形成满意的文字。在我所写的文章之中,散文并非主流,可是我却格外地喜欢它。

真心的文字,或长或短,不一定靠谱,却一定真诚。

老 咪:真心的文字,或长或短,不一定靠谱,却一定真诚。小小的本子储存着人生最柔软的瞬间。于是,合起本子,在世上行走的每一步都能踏得勇敢。这些年,写下的文字多是片段,词不达意和信笔涂鸦也常常夹杂其间,这些片段定是无法发表的,但却促进了我心灵的完整。当然,这或许只是对我自己有用的办法吧!

读杜拉斯的《写作》的时候,我流泪了。虽然我们的文字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陶继新:真诚是作品之美的第一要素。这如做人一样,如果作假,即使万般掩饰,也多会被人用魔镜照见而露出原形,非但不会有半点美感,而且还会奇丑无比。纵观古今中外大师的经典作品,几乎都是因其真性情才有意味无穷之美的。读你的作品,为什么会有一种特别美的享受?除了文字之美之外,还有那份真情,以及与真情相谐调的不断涌现的灵感,包括你的不同寻常的深层思考。我认为,那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老咪的世界,有一种让人为之心动神摇的美丽。

老 咪:有人喜欢我的文章,有人不喜欢,但不论喜欢与否,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被当作会写文章的孩子。当别人问我如何写作的时候,我总是无言以对。这需要自己去经历,如同爱情。当爱来的时候,是自然的发生;在没有爱过的时候,什么样的爱情小说也不足以说明。写作亦然,真正的书写无法通过别人的笔到达。于是,我的建议总是很简单:去写,如同没有人会读到一样。123

你敏感又柔弱

却带着天生的勇敢与豪气

我知道你的故事

和故事后面的东西

我相信你的未来

和明天的明天的惊喜123

陶继新:加缪认为,没有经历的,就形不成经验。写作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写作的经历,就无法想象写作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有人也许认为,写作是一件苦差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除了文化积淀不足之外,就是太将写作看成一种任务了。其实,写作是因事而生,因感而发,因理而成,甚至可以率性而为的。人的写作潜力是巨大的,甚至是惊人的。写作本同说话一样,是人的天然本能,如同玩游戏一样快乐轻松。

老 咪:我一直相信文字是带有力量的。对这个世界而言,携带智慧的文字,可以光耀千年,点亮人的眼睛;表达情感的文字,可以隔着时空,安慰人的心灵。就个人而言,哪怕没有任何读者,文字作为某一个特定时期的凝固的思维,也可以发泄、整理、雕塑自我的灵魂。

陶继新: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有的时候是需要时间来考验的。当下有些所谓的美文,也许若干年之后,就会被大浪淘沙席卷而去。真正的好作品却会在几十年甚至数百年之后浮出水面,成为千古绝唱。思想可以穿越时空,感情可以越过千年而动人心弦,关键是能否“雕塑自我的灵魂”,特别是能否有哲人的思考与悲天悯人的大情怀。

文字,陪着我,让成功的狂喜在回顾中变得冷静,让失去的疼痛在记录里保持美感。

老 咪:人不仅有自己的家庭、圈子,还有一个大的社会。文字的陪伴似乎并不重要。但本质上,人又那么孤独。每个人都如同一束光一般投射出去,照耀别人,也与别人交相辉映,但终究弥散在世界的尽头。在热闹而又孤独的一生中,人最孤独的事情莫过于自省吧?而一个人又需要有多少勇气,才能够把这些自省用文字记录下来呢?在忙碌的生活中,忘记自己是特别容易的事情。但阅读以前写过的文字之后,我一次次重新认识了自我。文字,陪着我,让成功的狂喜在回顾中变得冷静,让失去的疼痛在记录里保持美感。

自我『审问』不但需要勇气,也是一个人的道义的呈示,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尚。

陶继新:孔子说:“我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看来,自省多么难啊!为什么会如此之难呢?因为自省是用解剖刀进行自我解剖,需要勇气,甚至还会痛苦。我近期读《王蒙自传》,为其大胆的自我解剖而感动。而且,他还“审判”他的父亲王锦第,特别是对某些隐私日记的披露,如对“外遇”的描写——“昨夜宿于日本暗娼家……”,以及父亲与母亲、姨妈、姥姥之间的家庭纠纷,直到大打出手以至“脱裤子”的细节等。这是一般人绝对不敢去写的。可是,王蒙却一点儿也不掩饰,他说:“书写面对的是真相,必须说出的是真相,负责的也是真相到底真不真。我爱我的父亲,我爱我的母亲,我必须说到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我必须说到从旧中国到新世纪,中国人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不论我个人背负着怎样的罪孽,怎样的羞耻和苦痛,我必须诚实和庄严地面对与说出。我愿承担一切此岸的与彼岸的、人间的与道义的、阴间的与历史的责任。如果说出这些会五雷轰顶,就轰我一个人吧!”前段时间跟你对话的时候,我就说过,以后我会写我的自传,而且会将那些在一般人看来见不得人的事也和盘托出。其实,自我“审问”不但需要勇气,也是一个人的道义的呈示,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什么就不可以书写,不可以“审问”呢?

老 咪:每个人的青春,因为在成长,都会经历许多变化。青春年少的时候,我们常常用一辈子的决心去爱那些其实只是匆匆经过的路人,用对待真理的赤诚去追寻许多荒谬的答案。而青春的我们,由于对人生的不了解,又是多么不懂得优雅从容地去面对失去,面对失败。每当这样的时候,有文字陪着我,翻看手稿上变换的日期,品味多年前的思想与感受。似水流年里,只有我的文字,陪我正视所有的伤痕,如同欣赏飘落的樱花。

人只有懂道并得道了,才能优雅从容,不然总难摆脱掉得失的困扰。

陶继新:休说年轻者如你,就是已近暮年,有些人仍然不能从容地面对失去与失败。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一起码的常识——天地之间,只要有得,就必然有失。谁都不会逃脱这个生命规则。关键是,这个失是不是值得失,这个得是不是值得得。是计较于当下,还是着眼于未来?是往小处看,还是向大处观?这是两个境界。我觉得,人只有懂道并得道了,才能优雅从容,不然总难摆脱掉得失的困扰。不过,用文字记载下这些生命经历与感受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以后翻阅之时,就会有另一种感受,有的时候还会生成一种特殊的智慧,甚至形成一种生命感悟。

老 咪:前几天,我和一个新认识的朋友在泰晤士河边的一个小酒吧里聊天。他沉默了好久,突然说:“我觉得你是一个很飘的人,你之前是做什么的?”我说:“我一直在写。”他愣了一下,表情很迷惑,似乎我说了一句胡话。是呀,我总是用创作的心情去过日子,去写诗歌、散文、小说,还有一些不成样子的东西。我补充道:“我做过很多事情,但我的精神的职业是个梦想家。”他问:“会不会很不现实?”我回答:“我的脑袋在云中做梦,但我会脚踏实地地努力,让梦想成真。”朋友笑起来。我看着河对岸的灯光,心里觉得满足。回到小房间后,我拿出本子,写道:“我的文字是我的见证者,当我迷恋红尘的时候,它让我抬头看天;当我忘记人间的时候,它帮我低头看路。”

陶继新:是的,你一直在写。写已经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与你须臾不能相离了。这是一个诗人、一个有哲学思考者的生命常态,尽管这个新认识的朋友对此很迷惑。可是,这是你的理想生活,是在现实生活之外、物质生活之上的精神生活,是一种能够体现生命意义和文化意义的美妙的人生与自由的生命。

人应当有自己的梦想,不然就少了很多诗意与追求。然而,若一直飘忽于梦想中,就会有居无定所的感觉。所以,要让梦想成真。你的许多想法,的确有一些让一般人看来纯然属于梦想的东西,可是这些想法却是你心灵的追求,是灵感的流动,是成大事之前的一种精神准备。所以,你可以让梦想成真,让世人惊诧于你的巨大成功。11 磨来的录取通知书

老 咪:熟悉了伦敦之后,我拿到了第一次申请大学的结果。我申请了英国最好的六所大学,但都没有被接收。那时,我天真地认为,自己有比较好的背景,不需要如其他刚踏出国门的孩子那样从预科学习开始。对于这样的结果,我当时觉得很受挫,但如今看来,几乎是必然的,尤其是我申请的还是对语言和思维要求极高的哲学专业。

在我当时申请的六所大学中,华威大学排在第五,“5”是我最喜欢的数字,而且申请的是哲学与文学双学位。于是,不肯就此放弃的我,开始不停地给这所大学哲学系的主任打电话,请求他给我一个面试的机会。最长的一次,打了大约三个小时,对方终于妥协了。

面试进行得很顺利,我们聊到了柏拉图、黑格尔、尼采、萨特,聊到了孔子、老子和《易经》。这场面试到最后几乎成了好友之间的会谈,虽然我用英文谈论哲学依然很吃力,但可以确信的是,他惊讶于我所表达的观点以及我对哲学的热爱。还很清楚地记得,他问我为什么选择哲学,我说,是命运,而不是选择。他又问我怎么看尼采,我说,尼采不是一个哲学家,他是一个诗人。他瞪大眼睛看着我。我补充说,我就是这样的。最后,他对我说,我的哲学阅读量已经很不错了,而且我的理解是诗意的、独特的,他觉得我有天赋,而且有机会成为他最好的学生。

他给了我极大的鼓励。那是一位知识渊博,眼光中却有着孩子式的诡诘的老者。但遗憾的是,在第二场笔试中,当我被要求就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写评论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教授依然给了我录取通知书,但要求我在入学之前读一门文学课程。就这样,在第一次申请大学被全部拒绝后,我终于通过“死缠硬磨”挽回了其中的一个。

陶继新:你所谈的对于柏拉图、黑格尔、尼采、萨特、孔子、老子等哲学家的思考,一定不是从哪几本书上“拿来”的,而是出自你自己的大脑,甚至有的是很奇特的,且又是有“道”之理的。所以,尽管“就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写评论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你依然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应当感谢华威大学哲学系的这位主任,他具有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气度。不过,如果对你这样小小的年龄就有如此惊人之见解者不予录取,当是一种耻辱。我甚至为他感到庆幸,因为若干年之后,特别是当你在某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他会因为慧眼识人才而感到特别欣慰。

我一直认为,你是一个不会“纠缠”的女孩。可是,那次面试却因为“死缠硬磨”而取得成功。困兽犹斗,而况人乎?在那种情况下,你是被“逼上梁山”了,这也显现了你的勇气与智慧。12 在人生的绝壁上行走

老 咪:可就在我准备开始一段稳定的新生活的时候,我从朋友马建那里得知爸爸病重的消息。于是,家里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昂贵的文学课程和大一的学费了,但我还被要求装作不知情,因为我的父母不希望朋友告诉我。此时,我人生中第一段青涩的恋情也宣告结束。从初中时代就默默爱我,等待我六年,说要做我的骑士,永远照顾我、保护我的亚坤,在我终于觉得我们足够成熟,可以面对爱,并承诺陪他一起走的时候,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再加上我的签证马上就要到期,我的钱被人骗走,我生病了……突然,那费尽周折争取来的新生活显得飘渺起来,整个人生似乎走到了无路的绝壁上。

或许还有路,但在如此孤独寂寞的他乡,我突然同时遭遇到这些事情,心痛到无以复加,几乎没有力量抬头看路。

陶继新:可以想见当时你痛苦到极致的心境——永远值得你用生命去爱且永远用生命爱着你的爸爸病重的消息突兀而至,这对于你而言,是一个如雷轰顶的打击!有的时候我想,你与你爸爸虽然离得那么远,可是灵魂却是在一起的。他的生命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重创你的心灵,让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失去灵性,甚至失去生命的价值。这个时候,如果有爱情的滋润,也许可以给你的心灵一定的慰藉。可是,六年的爱情却如浮在天际的白云一样突然飘游而去。这对你而言,无疑是一种雪上加霜的精神炼狱。

不过,也许这是上帝在考验你的生命承受力,在有意为你的生命磨难增值。谁也不希望遭遇这样的磨难,可是无论谁遭遇这样的磨难,都会得到福报,这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天地规则。事实也是如此,这次磨砺给了你即使读很多书、写很多诗都无法获得的心灵收获。

老 咪: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我已经无法再去华威大学读书了,因为一下子没有那么多的钱。但我又需要有一门已开始的课程来续签自己的签证。此时,教授还专门发了书单给我,督促我在开学前好好读书。我该怎么回复他的邮件呢?当时,我在寒冷的小屋里,对着那书单看了好久,眼泪禁不住流下来,终于心一狠把邮件删除了。教授记忆中的那个热爱哲学的女孩,把哲学说成是命运的女孩,此刻有了更棘手、更残酷的命运要面对。但愿他不要怪罪我。

邮箱里,还有一封刺眼的邮件,是曾经对我无比包容溺爱的亚坤写来的,只有标题,让我彻底忘记他。书写了几十万字真情的信还在手边,少年时的记忆依然鲜活,他却突然在我的世界里消失了。甜蜜的话语与承诺犹在耳畔,我只想要一个理由。我总是喜欢坦率真诚地相对,最无法接受的就是这种方式的交流,尤其还是在这样的时候。于是,我就无日无夜地给他打电话。

当时,我没有固定的地方住,就和另外两个女孩——我生命中的挚友晶与淼,挤在一张单人床上。我总是在夜半如游魂一般在楼梯上给亚坤打电话,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整夜……都是盲音。我却惯性地拨打下去,固执得似乎只是在坚持一个形式。我想起自己的任性,想起自己这些年来让他寂寥的等待与所受的委屈,想起我偶尔的坏脾气和情绪化,却不能明白他究竟为什么忍心离开等待了六年的我。

现在想来,我并不怪他,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份恋情都没有真正开始过。他曾经说我在挥霍他的深情,但当我想要珍惜的时候,我们已经隔得很远。我是在来到英国之后,经历了一些小困境,回味起他六年的深情,才决定做他女朋友的。但在我斟酌多年、认真决定之后,他却没有解释、没有预兆地离开了,这让我心痛。因为这么多年来,我已经习惯了他在远方的关怀,从来没有想过他会放弃我。

我魂不守舍地来到朋友家,却听到朋友说:“先不要为失恋伤心了,你知道你爸爸的情况吗?”我已经记不得是怎样听完朋友的叙述的了。大概是爸爸的希望不大,情况很严重。妈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精神上的和经济上的。

我终于崩溃,放声大哭起来。然后跌跌撞撞地离开了朋友的家。在地铁站外的路口,我摔了一跤,却没有力量爬起来。我就靠着墙壁,在依然陌生的伦敦自顾自地哭着,觉得心跳似乎都停止了。

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就不能倒下,不能放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