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宁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07:41:19

点击下载

作者:朱祖希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美丽宁夏

美丽宁夏试读:

天人协和,穷极造化 总序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习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陆地国土面积最广大的国家之一。在这广袤的版图中,有巍峨的群山,雄壮的高原,辽阔的盆地,坦荡的平原,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漫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同时还有宽广的近海海域和大陆架。

我国的国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纵跨纬度49度多。西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边的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西相距5200千米,横跨经度62度,东西两端时差达4小时以上。当松花江上已是正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帕米尔高原却刚刚迎来黎明的曙光;当北国已是千里冰封的隆冬时节,南海诸岛依然是郁郁葱葱、蓝天白云的夏日。广阔的国土使生活在其上的中华民族,时刻能感受到大尺度的空间变化和变化中的万千景象。

我国的地貌格局错综复杂,西高东低的阶梯分布是其宏观大势和主要特征。有着“地球之巅”和“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其巍峨的雄姿和莽莽的身躯横亘在祖国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正是它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一级阶梯。自北而南横卧其上的山脉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全都坐落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和西缘的喀喇昆仑山两大山脉之中。从青藏高原北缘和东缘起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貌单元的镶嵌分布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正是这些高原和盆地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二级阶梯。此外,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一线以东,分布着辽阔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的东南丘陵等,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这些平原和丘陵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三级阶梯。

广袤的国土,独特的地理位置,错综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等,造就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由南向北,因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变化,分布着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纬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依次呈现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等的变化。自东南而西北,受东亚季风和青藏高原的影响,降水分布呈现出十分强烈的规律性,形成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经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也依次呈现出森林、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变化。此外,在高山和高原地区,因海拔高度和所处地理基带的不同,自然景观还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

阶梯式逐级下降的地势,还决定着我国主要河流由西而东的基本走向。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动地描绘了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顺阶而下的奔腾气势。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也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它穿越横断山脉奔流进入第二阶梯后,又切穿了巫山山脉,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长江三峡。尔后,像一条驯服的巨龙,缓缓地流过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后才注入蔚蓝的东海。

雪峰皑皑,群山巍峨,高原雄壮,盆地辽阔,丘陵起伏,平原坦荡,戈壁浩瀚,沙漠似海,森林寂静,草原葱郁,河川蜿蜒,峡谷幽深,湖泊晶莹,海域蔚蓝,景观殊异,美不胜收。大自然的恩赐,让中华民族拥有了如此多样的大好河山。

在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中,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远古祖先活跃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之上。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20处,包括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的遗址。除青藏高原外,这些遗址几乎遍布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

随着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的进步,以秦岭—淮河为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中下游至辽河上游的广大地区之间,“南稻北黍”的格局正在形成并渐趋定型,其他地区或处在向逐水草而居的粗放游牧经济过渡,或仍处在采集狩猎为主的渔猎经济,因而,保留下来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遗址也更多。

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渐形成和5000年文明史的开创,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之上挥洒着勤劳与智慧,真可谓“天人协和,穷极造化”。当时以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的华夏族,最早在黄河中游的汾、渭等支流地区形成。此后,华夏族不断与周边地域其他民族进行长期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由数十个民族构成且活动地域仍存在差异的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创造了博大精深、延续5000年之久、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保存了不计其数、无与伦比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毫无疑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作为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众多的从世界级到国家级再到省市级的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区,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不计其数的和具有普遍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具、器具、用品、用具、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代工程、古代城池到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历历可见者为数众多,琳琅满目。截至2014年6月25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达47项,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而同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达38项,居世界第一。

山河壮丽、文化璀璨。而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则是“穷极造化”的现代表现,是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美丽中国”丛书,是中国地理学会组织数十名地理学家策划,并编撰的一套科普性地理旅游类普及读物。该丛书旨在通过通俗而优美的语言、流畅而精致的笔触和绚烂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出本已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名山秀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以及当代建设成就,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提升我们做中国人的底气。这是我们出版这一套丛书的基本出发点和全部工作的追求目标。

丛书共35册,其中,第1册是全国总册,其余34册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分册。丛书内容包括区域印象、自然奇观、人文胜迹、民俗风情、著名市镇、现代建设成就、特色资源等。在丛书编撰过程中,我们力求践行三个原则,一是让读者了解自然与历史、敬畏自然与历史;二是体现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天人合一精神;三是用精选的图片表达出诗般的柔美。

但愿“美丽中国”丛书,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中国美,并不断探索其真谛的大门。中国地理学会“美丽中国”丛书编委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区划图

概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东部,黄河中游。与陕西、甘肃、内蒙古等省区为邻。全区面积约6.6万平方千米。有回、汉、满等民族,其中回族人口约占全区的1/3。现辖5个地级市、2个县级市、11个县、9个市辖区。首府银川市。

秦代属北地郡。春秋战国时为羌、戎和匈奴的聚集地。汉属朔方刺史部。宋主要为西夏地。元置宁夏府路。明置陕西布政使司属宁夏卫、宁夏中卫等。清置甘肃省宁夏府等。1929年置宁夏省。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地形

以山地、高原为主,地跨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平均在海拔1000米以上。地势南高北低,按自然地理分为西北部沙漠区、东部黄灌区、南部黄土丘陵区。主要山脉有六盘山、贺兰山、牛首山。贺兰山脉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海拔3556米的主峰为本区最高点。山地、丘陵占全区面积的54%,平原、沙漠占46%。有银川平原、卫宁平原、清水河河谷平原、黄土丘陵,其中银川平原农业发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粮食基地,向有“塞外江南”和“塞上谷仓”的美称。主要河流有黄河、清水河、苦水河、泾河、茹河、葫芦河。

气候

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属半湿润、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5~10℃,1月-10~-7℃,7月17~24℃。年无霜期125~195天。年日照时数大部分地区在2250小时以上。年降水量在200~600毫米之间。

自然资源

已发现有用矿产资源近50种。煤储量大、品种全、质量优、开采条件好。“太西煤”有“煤王”之称。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石膏、石灰岩、大理石、石英砂。金属矿产资源较少。

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少,地表水资源总量(黄河干流除外)为8.89亿立方米,黄河年均径流量为32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5亿多立方米,按人口、土地平均占有的水资源量明显低于全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00多万千瓦。

大部分地区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是我国光能资源的高值区。气温日差较大,全区活动积温都大于10℃。

生物资源种类少,有林地557.8万亩,园地12万亩,草地4522万亩。

农业

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农业区。银川平原引黄灌溉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

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春小麦、水稻、玉米、高粱等,经济作物有胡麻、甜菜、油菜、枸杞、瓜果等。

畜牧业独具特色,是我国裘皮羊的重要产区,滩羊皮、中卫山羊皮享有盛誉。

工业

建有煤炭、机械、冶金、电力、化工、轻工、石油、电子等工业。地摊、制毡、制革工业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银川栽绒毯、贺兰石刻为传统手工艺品。

2013年度本区国内生产总值2565.0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22.98亿元,从业人员166.2万人;第二产业1264.96亿元,从业人员55.4万人;第三产业1077.12亿元,从业人员118.1万人。进出口商品总值26.08亿美元,其中出口17.98亿美元,进口8.1亿美元。

交通

以铁路、公路、航空为主要交通运输线。

铁路:包兰线在区内长361千米,由西南方向出境与兰新、兰青、陇海等铁路相连;宝中铁路与陇海线相接,连通陕、甘、宁三省区。铁路支线有平汝、甘武、银新及大古线。铁路营业里程1266千米。

公路:由京藏、青银、福银、青兰、定武高速联络线等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构成本区公路主干网络。公路里程24506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306千米。

水运:内河航运里程130千米。

民航:有银川至西安、太原、北京、兰州、包头等航线。

文教、卫生

全区共有高等院校15所,普通高中93所、初中284所。

共有卫生机构1629个,其中医院148个,病床2.1万张。

主要旅游景点

西夏王陵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海宝塔、一百零八塔、须弥山石窟、中卫高庙等为知名景点,全区清真寺1800多座。

西夏王陵:位于贺兰山东麓,银川西30千米处。在50平方千米的地域内,有西夏历代帝王陵9座,陪葬墓200余座,规模宏伟,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海宝塔:位于银川市区,始建年代不详,据记载5世纪初重建。塔高54米,为楼阁式9层11级砖砌方塔,而侧面呈“亚”字形,造型挺拔,棱角分明,为全国所少见。旧为“宁夏八景”之一。

一百零八塔:位于黄河青铜峡口西岸山坡。一百零八座白塔,依山势自上而下按1、3、3、5、5、7、9、11、13、15、17、19奇数排列为12行,形成等边三角形,为中国现存唯一的大型古塔群。塔形类尼泊尔式,塔基下曾出土西夏文题记,据此推断为西夏所建。

须弥山石窟:位于固原市须弥山东麓,始建于北魏,历代增建。原有百余石窟,分布于五个山崖上,现存20余窟。从中可探寻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线索。

名优特产

贺兰砚、鼻烟壶、银川栽绒毯、贺兰石刻,为地方优秀旅游产品。有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皮、黄河鲤鱼、鸽子鱼、暖泉西瓜、芦花台苹果、玉皂李等特产。

CHAPTER 01 印象宁夏 塞上江南,大美宁夏

像一个微缩的自然景观盆景,高山、平原、黄河、沙漠、湿地、湖泊汇集于此,多元化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宁夏得天独厚的多元化经济发展;“两山一河”更养育了这方水土上的宁夏人。贺兰山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正是它,阻挡了北方的风沙,使这里成为“塞上江南”。在有史可考的两万五千年中,山脚下发生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役。“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的豪情壮志,至今仍为人所传诵;南部的六盘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历史上多位皇帝来此巡视,其巨大的生态功能更是滋润了贫瘠干旱的宁夏南部山区。发源于此山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流向干旱的固原、吴忠等地,成为这方土地上人们的重要水资源。弯弯曲曲的黄河,斜贯宁夏的西北部。于是,这片为黄土、沙漠包围的地区有了湖泊和湿地,在这个草原和荒漠、干旱与半干旱交汇过渡之地,也出现了生机盎然的绿洲。它们就像金子一样熠熠生辉。

宁夏自然风貌 粗犷与秀丽的融合

如果说烟雨江南代表了婉约之美,那么塞北大漠则充满阳刚粗犷。在宁夏,这两种美被和谐地放到了一处,而这又是一种怎样的造化,如此神奇!

小容量有大乾坤

宁夏总面积为6.64万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较小的省区之一。如果把宁夏与周边相邻的新疆、内蒙古、甘肃或青海相比,其面积可以称得上“袖珍”二字。宁夏疆域南北狭长,南北相距逾456千米,东西相距仅约250千米。但假如你真的在宁夏走上一圈,便会发现,它虽小,却有着复杂的地貌特质,有山有河,平原大漠,湖泊湿地,粗犷奔放中却带着精致秀丽。这一切,与宁夏特殊的地质构造、地理位置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常说,独特就是性格。宁夏就是这样一个有性格的地方。

宁夏地处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这片位于草原与荒漠、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会、过渡地带,有着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地貌差异很大。高山、盆地、平原、台地、黄土荒漠等,都是受制于大自然万千载的地质构造运动。在数万年的地质变化中,北部地块因受到挤压而发生断裂和拉张,银川盆地强烈凹陷,而其两侧的贺兰山地和鄂尔多斯高原相对隆升。贺兰山与银川平原,高差达2400余米,其间既发育有河流阶地,也有平原和湖沼,形成了在地貌上典型的“拉张型结构”。宁夏的南部地块则在地质构造运动的挤压下,形成了北东—南西展布的、以六盘山为代表的一系列弧形山地,和断陷盆地相间排列,构成典型的挤压型地貌结构。黄河日落黄河出青铜峡之后,变得平缓而温柔起来。河水水势顺着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的平原地势斜贯于宁夏平原之上,美丽富饶的宁夏平原正是在它的哺育下得以养成的。宁夏平原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古老的黄河穿越中北部向北流淌,两岸沿河的地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合灌溉垦殖,是一片富饶的土地。

宁夏的整个地势南高北低,并呈阶梯状下降,山地迭起,平原错落,丘陵连绵,沙丘、沙地散布。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为经济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因为如此,宁夏才得以同时兼有发达的农耕业和畜牧业,在今天,更是难得的多元化旅游经济资源。

沙漠里的绿洲

在宁夏的西面、北面至东面,分布着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南面则与黄土高原相连。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貌似被沙漠和黄土包围的地方,竟然因为大自然的造化而成了一片“绿洲”。这片“绿洲”,是在何等的际遇下形成的呢?这得缘于“两山一河”的护卫与哺育。A 贺兰山脉群山远眺B 宁夏中卫的沙坡头,黄河大拐弯景观C 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

在银川平原的西侧,有一座大山拔地而起,直指苍穹。这座被古人称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的大山,就是大西北著名的贺兰山。古人对它有如此评价,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整座山绵亘于宁夏西北部,南北长200多千米,东西宽15~60千米。山地海拔多在1600~3000米,主峰达3556米。其巍峨雄伟的山势,既削弱了西北寒风的侵袭,又阻挡了腾格里沙漠流沙的东移,成为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在山岭中间,有一些较低矮的山口,是连接东西的交通要道。其中的三关口是银川通往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重要通道。

再看位于宁夏的南部、与贺兰山齐名的六盘山。六盘山海拔3000米左右,长度逶迤200余千米,横贯陕、甘、宁三省区。它因山路曲折、须经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峰而得名。古时,人们称六盘山为“陇上”,耸立于黄土高原之上,是一条近似南北走向的狭长山脉。它与北部的月亮山、南华山、西华山等断续相连,把黄土高原分隔为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生态功能对贫瘠干旱的宁夏南部山区的广阔地域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湿润调节作用。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发源于此山,它们流向干旱的固原、吴忠等地,成为这方土地上人们的重要水资源。六盘山山势高峻,山腰地带降雨较多,宜于林木生长,有较繁茂的天然次生阔叶林,成为突起于黄土高原之上的一个“绿岛”。

美丽富饶的宁夏平原以青铜峡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青铜峡口以南叫卫宁平原,比较狭长,东西宽2~10千米。略显倾斜的地势,不仅有利于灌溉,排水也比较方便。地面径流及地下水均可顺利排入黄河。地下水位较低,土壤盐渍化现象较少。青铜峡口以北的银川平原,包括黄河冲积平原和贺兰山山前洪积平原。平原面积约8000平方千米,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坡降约1/4000,地形开阔平坦,土地肥沃,沟渠纵横,可谓“沃野千里”。自秦汉以来,先辈们就在这里修渠灌田,发展了灌溉农业。两千多年来经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形成了渠道纵横、阡陌相连的“塞上江南”。A 与贺兰山的雄奇伟岸相比,六盘山显得颇为秀丽,呈现出一刚一柔的特质来。

气候造就这方水土

宁夏深居内陆,冬寒长、夏热短、春暖快、秋凉早,四季分明,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如果你想欣赏宁夏的江南秀色,须等到5月,一般来说,南方在3~4月间就已经春意融融,而宁夏在这个时候最常见的天气却是小到中雪或骇人的沙尘暴。至5~6月,宁夏的气候才相对温和,人们能见到大片大片的绿色,是欣赏“塞上江南”的最佳时期。7月是宁夏最炎热的时节,且伴有干旱。至8月底,当江南仍是热火朝天的时候,宁夏已颇有塞北秋凉之感,气温下降,随处可见金黄一片,是宜于赏景的季节。在9月之后,宁夏气温更趋寒冷,风沙天气增多,而最寒冷的时候一般在1~2月。B 固原的党家岔堰塞湖,是宁夏最大的地震堰塞湖。C 沟渠纵横的黄河冲积平原

在气候干旱、土地贫瘠的大西北,宁夏在一年之中的大多数时候并没有像其他西北省区所具有的荒凉之感。宁夏的大部分区域位于河套平原,由东北至西南走向的贺兰山挡住了由内蒙古西部吹来的滚滚黄沙和寒流侵袭,加上黄河上游水的灌溉,宁夏的基本气候由此而来。在南北相距仅456千米的范围内,宁夏的气候并不十分统一。最南面的固原南部地区属于南温带半干旱区,中部同心县至固原北部区域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

宁夏有着媲美江南的秀色,但在宁夏中部、北部以及南部地区则尽显黄土沙漠的辽阔与苍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是宁夏的又一气候特点。一年之中降水集中于6~9月间,降水量为680~180毫米,依地势由南向北递减。由于日照充足,又蒸发强烈,各地雨水年蒸发量为1214.3~2803.4毫米。在同心县韦州镇,年蒸发量竟为2803.4毫米。因气候原因,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对西海固地区贫困人口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移民工程,让他们陆续搬迁出西海固地区。近年来,在宁夏南部,清水河、苦水河向北流入黄河,但水量小、矿化度高、泥沙多、径流量变化大等,均不利于开发利用。在东北部的灵盐台地区,是一大片广阔的温带荒漠草原,其间遍布的是沙地与盐湖,由于缺水而导致风沙剥蚀严重,沙荒多,农田稀少。治理干旱,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仍是宁夏今后的一大历史任务。台地台地是一种由平原向丘陵、低山过渡的地貌形态。表现为:四周有陡崖,直立于邻近低地,顶面似台状,基本平坦。台地产生于地质构造的间歇性抬升,多分布于山地边缘或山间。作为一种凸起面积较大且海拔较低的平面地形,台地中央的坡度平缓,四周较陡。一般而言,人们把海拔较低的大片平地称为平原,把海拔较高的大片平地称为高原,而台地则介于两者之间。

宁夏历史沿革 剑啸马鸣,天下劲兵

多少个年头过去了,贺兰山巍然屹立,黄河滚滚北流,历经有史可考的两万五千年以来,历经数不清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之后,这片江山仍旧是铁打的江山,而这片被热血、汗水和泪水浸泡的土地上的朝代,却像流水一样,换了一波又一波。

秦皇汉武时期

考古学家在对灵武市水洞沟、中卫市长流水和其他地点的人类活动遗址进行发掘中证实:宁夏北部地区是中华民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宁夏的祖先们就开始在黄河两岸的沃土上劳动、生息、繁衍。在宁夏南部的六盘山脉、泾河流域,流传着大量从伏羲、女娲到炎黄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之后陆续在宁夏境内发现的“细石器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表明,距今六七千年到三四千年前,宁夏境内的“居民”已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开始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并与中原地区有了密切的联系。周宣王时,曾在“太原”(今固原一带)调查户口,这表明当时不仅已有较多人口,而且有了行政管理体制。A 泾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泾河流域的历史贡献,最主要的是周王朝的发迹和郑国渠的兴建。B 宁夏境内的战国秦长城遗址C 宁夏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弦纹壶D 宁夏出土的战国时代青铜短剑

春秋战国时期,固原的南部属秦国,其余地区分别为义渠戎、朐衍戎等部族的聚居地。在那时,畜牧业仍是他们的主导产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与中原华夏各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元前272年,中原政权开始在今宁夏地区建立行政管理机构,秦昭襄王正式设立北地郡(治今甘肃省宁县西北),宁夏境内的乌氏、富平、泾阳等县隶之,并于南部边缘修筑长城以拒胡。

秦始皇巡视北部边疆,首次出巡的地方就是北地郡和陇西。他知道,北地郡乃秦朝北边要地,与匈奴牧地相邻,面临着匈奴不断南侵的威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他的北巡线路为:咸阳——陇西——北地,北出鸡头山,经回中大道返回。宁夏当时属北地郡管辖,这反映出他对塞上(宁夏)治理的重视。

汉高祖刘邦继秦朝之后建立西汉王朝,建都长安。宁夏此时仍属北地郡,是防御匈奴入侵的西部要冲。为了加强北方边防,汉武帝于公元前114年,从当时的北地郡中分出部分地方,另置安定郡,郡治设在高平(今固原市原州区),这是宁夏历史上第一个郡治。后又增设朔方郡、五原郡,并派出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武帝时期,朝廷大量“募民徙塞下屯耕”,移民70万,大兴水利,引水灌溉,黄河南岸广大新垦区出现“冠盖相望”的繁荣景象。至后元元年(前88),汉武帝曾先后6次“行幸”或路经安定和北地两郡。在张骞通使西域之后,大量少数民族迁居宁夏,以匈奴、羌族、小月氏、大月氏等民族为主。汉武帝对加强北方防务,完善地方行政建制,增进各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样的繁荣直至东汉末年,随着地方政权的割据,使该地区频遭战乱,加上其后羌人起义的打击,人民逃亡,治所内迁而结束。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晋时期,因连年战乱而积弱的宁夏最终被匈奴族铁弗部落的赫连勃勃所建立的大夏国统治。公元431年,大夏国为北魏所灭。时北魏薄骨律镇(今灵武市河中堡)镇将刁雍,在任时屯垦戍边,安置少数民族,兴修水利,使得农业经济得以复苏兴旺。从南北朝至五代十国,宁夏不断地接收着外地移民,经济逐渐兴旺繁荣。公元574年,周武帝迁二万户于丽子园(今银川掌政一带),置怀远县和怀远郡,这就是今银川市的前身。消灭陈国(国都建康,即今南京市)以后,又迁该国江南兵民于灵州,对河东地区再次进行大规模开发,使这片土地变得与移民老家的江南水乡一样美丽富庶。“塞上江南”这个响亮的名头就是从这个时候得来的。始建于北魏的须弥山石窟

隋唐时期

从隋至唐,历代帝王将相无论在战略上还是经济上都十分重视宁夏,对这块土地的统治也进一步加强。随着中原政治和军事的逐渐强大,宁夏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纷纷内附。在这一历史时期,宁夏的农业和畜牧业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传统的河东灌溉区再现生机,还大规模开发贺兰山东麓。相传汉延渠、唐徕渠均修于唐代。河西也与河东一样,早已是田连阡陌,果树成荫。当时诗人韦蟾有诗云:“贺兰山下果园城,塞上江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骑铁衣明。”此诗就是对黄河东西两大灌区繁荣富裕的真实写照。唐代的丝路商贸相当繁荣,在丝路上长安至河西段每15千米设一驿,主要接送中外使节、各级官吏,传递公文信函。

从唐代至唐末五代,丝绸之路都需要经灵州(今宁夏吴忠市、灵武市)向西,由青铜峡过黄河,或经今银川,西越贺兰山,从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内至肃州(今甘肃酒泉)。当时的宁夏是中国东西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

西夏的崛起和覆灭

宋宝元元年(1038)李德明子李元昊(后改姓氏为嵬名)正式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建立了以党项羌为统治民族的王国,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建国后,基本上采用了唐宋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制度。其势力不断发展,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疆域方圆2万余里,大体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及陕西、内蒙古一部分地区,号称“万里之国”。与北宋、辽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后来又与南宋、金国形成新的三足鼎立之势。海宝塔“宁夏八景”之一的海宝塔,东晋时大夏国的创建者赫连勃勃所建。大夏国始建于407年,431年被吐谷浑所灭。贺兰山岩画,生动反映了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生活在宁夏境内的羌戎、月氏、匈奴、鲜卑、铁勒、突厥、党项等民族的生活。

李元昊建国标志着党项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有畜牧业、农业、制盐业、建筑业、手工业和商业,其统治制度为蕃汉分治,有蕃官和汉官。国家制定有成文法典,实行科举制度,还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和步兵。1036年,西夏仿汉字创制西夏文,并汇编字书12卷,定为“国书”,上自佛经诏令,下至民间书信,均用西夏文书写。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还印行了字典,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灿烂的西夏文化。这些字典以及一批佛教经卷和手书作品,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多有发现。西夏王国从景宗李元昊,到末主嵬名共传十帝,历时190多年,于1227年为蒙古大军所灭。党项人在抵御外族的战争中异常顽强凶猛,曾多次打败辽、宋军队,甚至连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6次攻打西夏也未竟全功。

西夏天庆十二年(1205)3月,成吉思汗在消灭乃蛮族部落后,率军第一次入侵西夏,攻破西夏边境城堡力吉里塞,从此拉开了攻打西夏的序幕。20年间,他虽亲自率军,多次攻打西夏,但均未攻下大夏国都城兴庆府城(今银川市)。1226年,成吉思汗指挥10万大军,从河西走廊和今陕西北部,东西夹击西夏,先攻灵州和青海积石州。西夏末帝派遣嵬名令公统率10万大军来灵州支援,两军发生激战,尸体堆积如山,西夏军被歼灭。西夏宝义元年(1227),成吉思汗留蒙古军一部继续围攻中兴府,自己率师渡黄河,占领积石州,进入金国境内,攻克临洮府(今甘肃)、西宁、德顺等州。6月,他继续向南进兵,自己驻隆德(今宁夏隆德县境内),并避暑于六盘山区清水县一带。7月,“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没有亲眼看到灭夏之前,只得留下遗嘱病故于六盘山区。此时,征讨西夏处于关键时刻,蒙古军队遵成吉思汗遗嘱秘不发丧。兴庆府被围半年之久,弹尽粮绝,加之地震灾害,瘟疫四起,民不聊生。末帝嵬名只好献城投降,行至萨里川(今内蒙古鄂托克右旗境内)被蒙古军杀死,西夏王朝从此灭亡。A 始建于西夏时期的一百零八塔,是中国塔建筑中罕见的大型塔群,其奇妙的布局至今仍是一个谜。B 西夏王陵出土的以西夏文字书写的书卷C 西夏王陵远眺

从元明清到新中国成立以来

宁夏这个名字,始于元代,其寓意是希望原西夏故地永远安宁。在元朝初,朝廷以行省治理原西夏故地,至元二十五年(1288)设置甘肃行省,改中兴路为宁夏府路,归甘肃行省管辖。

明朝时期,历代均重视宁夏的边防安宁。对宁夏实行特殊的行政管理,不同于内地的设省、府、州、县等,而是根据宁夏地区处于军事前沿,战事频繁的实际情况,采取军卫建置设宁夏卫,实行军屯戍边为主和民屯辅助的军政合一方式。明朝时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大批回族人以“屯戍人户”的身份被安置在灵州、固原一带。明朝对宁夏边防的重视,由境内现存的一座工程浩大的明长城可见一斑。这座长城从成化八年(1472)倡修,后经历次续修和修补,逐渐形成。包括东边墙、西边墙、北边墙(含陶乐堤)和固原旧边墙等四条骨干边墙,全长约三千里。至今,该明长城仍是人们吊古怀今之处。B 宁夏北武当庙

自满人入关后,由于清廷推行“满蒙一家”的政策,长城、军垒都失去了原来的军事意义。宁夏地区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往军事战场的形象已经不再,从而迎来了清中前期,宁夏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勃兴的所谓“康乾盛世”。乾隆以后,“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悉回庄”,成为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设宁夏将军统领八旗兵。嘉庆时期,宁夏大兴水利,农业发达,创造了宁夏历史以来的人口最高纪录。

自鸦片战争之后,整个中国国运沦丧,民不聊生。宁夏人民也从此走上了一条反压迫的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之路。民国肇造,宁夏一度改称朔方道,仍归甘肃省管辖,并无什么大的变化。但是在北洋军阀的混战中,养成了一支回族小军阀的武装集团,即以马福祥、马鸿逵、马鸿宾为首的马氏家族父子侄,他们对宁夏实行长达三十多年的黑暗统治。日本投降以后,马家军站在蒋介石的阵列中,在一次又一次惨重的失败下,把十万马家军输得精光,最后戴着一顶战犯的帽子逃亡海外。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在向陕北根据地挺进中,于六盘山前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部队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在翻越六盘山的过程中,毛泽东站在六盘山山顶上,极目四望,诗兴随豪情而发,回想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如今都已成为过眼云烟,经过二万五千里艰险路程,无数战斗锻炼过的红军一定能够战胜所有的困难,开创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界来。于是他写下《长征谣》:“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带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歌谣生动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红军彻底打垮国民党的坚强决心,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10月下旬,红军到达陕北,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来这首歌谣正式定名《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A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C 宁夏中卫高庙D 明代屯兵之城红山堡

1949年9月23日,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命令第十九兵团首先解放宁夏省会银川市,标志着宁夏省的解放。12月宁夏省人民政府正式在银川市成立,宁夏回、汉、蒙古各族人民终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了新生。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在1969年,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等5个公社并入宁夏。1979年,这些地区又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今日宁夏 塞上江南鱼米香

这一片由贺兰山守护着,黄河哺育着的古老土地,见证着先人们的繁衍生息,见证着人类从最初的蒙昧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文明进程;见证着那贺兰山下的沙漠如何变成了绿洲,那铁路如何建在了沙地上,以及那漫天飞舞的沙土,是如何被挡住了肆虐的脚步……宁夏枸杞天下闻名贺兰山下的铁路运输线

北中部城市的工业化发展

无数代人的热血和汗水,成就了今天的宁夏。它在新时代的驱动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独特魅力,彰显于世人面前。如今的宁夏下辖5个地级市,包括银川市、石嘴山市、中卫市、吴忠市以及固原市。市下辖有2个县级市、11个县和9个市辖区。

银川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总面积为7160平方千米。下辖兴庆区、西夏区、金凤区3个县级区,永宁、贺兰2县以及灵武市。银川平原平坦而宽阔,在黄河的哺育下,农业发达久负盛名。银川市依托其独特的资源和地域优势,重点发展能源化工、发酵及生物医药、机械电器制造、新材料、羊绒加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等六大产业,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银川的旅游业也十分兴旺,境内拥有众多著名旅游景观,如西夏王陵、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星罗棋布的湖泊以及保存完好的寺庙、清真寺等,这些旅游资源,使银川成为中国西北部最具魅力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城市之一。

石嘴山市从前叫石嘴子,因地处贺兰山脉与黄河交汇之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石嘴山地处银川平原北部,得黄河灌溉之利,日照充足之便。土地肥沃,沟渠配套,林网交错。除农业发达之外,石嘴山也是宁夏最重要的工业城市。石嘴山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对矿藏能源的开发利用,使全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冶金、电力、机械、化工、陶瓷、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重型工业经济体系。在风景名胜方面,石嘴山的贺兰山岩画、古长城遗址、古生物化石、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沙湖、北武当庙、平罗玉皇阁、钟鼓楼、田州塔等文物古迹熠熠生辉。这些争奇夺秀的旅游景观,令人追古访今,怡养性情,使石嘴山成为旅游城市。银川钟鼓楼银川钟鼓楼是银川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总高36米,占地576平方米,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银川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 银川河东机场C 宁夏第二大城市——石嘴山市,景色优美的城市中心广场。A 充满浓郁伊斯兰风情的新月广场,是银川市一处展现伊斯兰风情的综合性广场,也是银川市一处著名的建筑。D 位于银川市的宁夏科技馆

吴忠市位于宁夏中部,东西长而南北窄,地势南高北低,北为银川平原,南为中卫平原和丘陵山地。这里是中国回族主要聚居区之一。黄河流经吴忠市,沿岸地势平坦,自秦汉先后开掘了秦渠、汉渠等渠道,两千多年的灌溉史,使此地土质肥沃,沃野数百里,是宁夏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南部的黄土高原,宜林宜牧,是宁夏滩羊、沙毛山羊的重要产地。境内的秦、汉、明古长城遗址、牛首山寺庙群、金沙湾、同心清真大寺等融历史底蕴、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形成了吴忠黄河大漠、回乡风情、西夏遗韵交相辉映的独特的西部旅游景观。

南部城市和交通发展“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这是历史上对固原市地理位置的评价。固原市古称“高平”、“原州”,位于宁夏南部,境内有清水河、泾河、葫芦河、祖厉河等水利资源,引黄灌溉哺育着全地区6万公顷的农田。畜牧业是其优势产业之一,牧民以饲养大家畜、羊只为主。固原南部屹立着六盘山和云雾山,这两个野生资源保护区不仅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且有着丰富的资源,已查明包括甘草、发菜、蕨菜、杏仁等400多种珍贵中药材和经济植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固原因河流矿化度高,降水少兼蒸发强烈等条件,使得这一地区仍面临着抗旱节水的挑战。

中卫市自古就是西北地区交通枢纽,它地处黄河前套,东眺银川,西枕兰州,前有黄河之险,后接贺兰之固,扼守着宁夏的西大门,现辖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中卫拥有发达便捷的交通,它不仅是全国铁路交通大动脉的“西部桥头堡”,也是欧亚大通道“东进西出”的必经之地,包括包兰、甘武、宝中铁路和即将建设的中太铁路在此地交会。除了四通八达的交通之便,还得黄河灌溉之利,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中卫是中国枸杞之乡,其盛产的枸杞品质独特,开发出的“宁夏红”等枸杞系列产品红遍全国,遍销世界。中卫的矿藏以石膏为首,其24亿吨的巨大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在这个山川秀美、钟灵毓秀之地,有5A级旅游区沙坡头,有儒释道之风的中卫高庙,有丹霞地貌的寺口子风景区以及逶迤壮观的明长城等。麦草方格治沙法在中卫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中卫市已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建成了占地1.6万亩的沙漠沙地综合开发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黄河农耕文化 天下黄河富宁夏

“天下黄河富宁夏”,当黄河进入被高山和沙漠包围的宁夏境内,在转了一个“之”字形的大弯后,一改其原先的汹涌澎湃之水势,变得平缓而温柔,蜿蜒坦荡地流过宁夏平原,并未曾发生过水灾。正是有了它,宁夏才成为大西北的“塞上江南,鱼米之乡”。

受黄河眷顾的地方

整个宁夏平原周围被高山、沙漠包围,而平原却是郁郁葱葱的绿洲。大漠金沙、黄土丘陵、稻田麦地、果树蔬菜共存于一处,形成强烈的对比。对于处在半干旱地区的宁夏而言,黄河和贺兰山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贺兰山像父亲,以高大的身躯,阻挡着沙漠对宁夏的侵袭;黄河像母亲,以甘醇的乳汁哺育着宁夏平原。

民谚有云:“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为什么这么说呢?千百年来,黄河水一再泛滥,河床经常改道,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损害,所以才有“根治黄河”之说。所谓“一套”,指的河套地区,泛指黄河“几”字弯及其周边流域,分为前套和后套。一般来说宁夏平原属于后套。宁夏境内的黄河段景观黄河水库俯瞰

黄河平静地流淌过宁夏,沿途流经中卫、吴忠、银川等地,到石嘴山头道坎麻黄沟出境,其中流经宁夏引黄灌区的就有318千米,都属于“地下河”。也就是说,这段河水的水面高度比地面要低,水都是在稳定的河槽里面流淌,但地面与水面高差又不太大。所经过的大部分地区,河水几乎与农田处于同一平面,站在河岸边,黄河水触手可及。当地人都说,千百年来,从来没有发生过水灾。加上这段河水里的泥沙含量非常少,有冲刷河床的能力,河床淤积少,不易泛滥。黄河水灌溉着宁夏平原两岸的农田,造福着当地的人民。虽说位于前套的内蒙古河套平原的灌溉面积是宁夏平原的3倍,但宁夏平原的粮食单产量却要高得多。这是因为,前者的地势比较平缓,不利于排水。加上河道淤积抬高河床,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土壤容易盐渍化。黄河不但为宁夏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其中携带的泥沙还肥沃了农田,良好的土壤资源与光热资源相得益彰。黄河的哺育黄河流经宁夏的部分地势平坦,水量稳定,无暴涨之忧,因此当地居民也无须修筑堤坝防涝,而且只需在上游挖渠,即可引黄河水自流灌溉,旱涝保收。

千百年来的水利灌溉

宁夏平原两岸得黄河之灌溉,有肥田、压碱之利,优质的黄河水加上充足的日照,使稼穑殷积,稻香鱼肥,成为宁夏农业精华之地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由来已久。

宁夏银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积广阔,利用黄河水进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得天独厚的引水条件,自古以来就吸引了各个朝代的屯垦军民。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均在此引黄灌溉,移民开发。唐徕渠、秦渠、汉渠、美利渠、七星渠等古老水利工程使渠系纵横、田连阡陌。在那个无坝引水的年代,唐徕渠是宁夏最大的一条渠道。它开凿于汉,复浚于唐,曾为西夏王朝的农业生产发挥过巨大作用,后又经元、明、清历朝的数次整修疏浚,至清代雍正时期共灌溉宁夏境内345780亩田地。其历史之久远、规模之宏大、布局之精巧实在令人赞叹。作为我国特大型古老灌区之一,长期淤灌的结果,在宁夏平原的地表形成几十厘米至两米左右的灌淤层,有机质含量高,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在明清时代,尽管黄河水患严重,但是宁夏平原因为拥有完善的灌溉系统,无旱涝之虞,仍然得到稳固发展。

黄河水给宁夏平原人民生活和生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现在,古老的水利灌溉被视为历史留给宁夏平原的最大遗产,它始终支撑着“塞上江南”的繁荣。当时间步入到现代,无坝引水早已被有坝引水替代。黄河出祁连山进入宁夏后开始由西向北流,经青铜峡后分为几个河道(灌渠),因此青铜峡水库对这个地区的灌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把蓄水分向各个河道,主要由唐徕渠、秦渠、汉渠和东高低干渠出水,与灌区内大小渠道连接成灌溉网,扩大了灌溉面积,实灌面积25万公顷。另外,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除河床建有水电站外,还在两岸各建一水电站,具有发电、灌溉、防洪综合利用水利资源的作用。

黄河对宁夏的作用除了上述外,在古代,还有一项重要功能便是交通。自秦汉时起,宁夏的城市都是沿黄河布局,到西汉时期,宁夏平原有5个县城都在黄河边上,一方面解决了生活的水源,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交通。黄河大规模的水运,史载最早于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时宁夏平原建制薄骨律镇大将刁雍在一个冬天内造船200艘,后沿黄河道运送军粮50万石,首开宁夏大规模的黄河水运之先河。在唐初,朝廷专门设置了黄河巡防,其部队军粮马匹等物资全靠黄河水运。在清代光绪年间,宁夏黄河水运进入到鼎盛时期,时外国商人、盐商等运送物资商品皆采水运。直到后来,青铜峡水利工程的出现,才使得黄河水运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因此,说黄河是宁夏的母亲河一点也不夸张,而宁夏人也完全自豪地说“天下黄河,独富宁夏”。A B 位于青铜峡市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的重要水利工程。它于1958年开始兴建,1967年基本竣工。整个水库坝长697米,高42米,有7孔溢流坝,3孔泄洪闸。C 纵横的引黄灌溉渠,浇灌着千万亩水稻田,也就有了“年种年收水浇田,金川银川米粮川”的说法。

丝路文化 驼铃,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

大漠,寂寥而空旷,只有驼铃声在悠扬地回荡。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无数身负商贸与政治文化交流重任的驼队行进在丝绸之路上。对于他们而言,似乎没有什么比行走在路上更重要了,而那些行在路上的点滴印记,则成了文化、商贸交流的最好见证。

古丝绸之路的宁夏段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条因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融合作用而闻名于世的路,它就是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古“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就以盛产丝绸而被外国人称为“丝国”。外国人非常喜欢这些华美的丝绸料子,需求量很大。于是,一条绵长的交通货运的丝绸之路便就此诞生了。“丝绸之路”横跨亚欧15个国家,在中国境内有4000多千米。它沟通了亚、欧、非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往来,成为东西方交流的第一大通道。2014年6月,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丝绸之路的最早开辟者为汉武帝时的使节张骞,他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最初的线路图。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今陕西西安),西至君士坦丁堡,横跨欧亚大陆。一般将这条丝路划分为三段,即:东段,关陇河西道;中段,西域道;西段,中国境外道。其中东段又分为南、中、北三道。南道过于迂回绕远,中道则易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之相比,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固原有着明显的优势,道路多数地段沿河而行,平坦易行,更重要的是距离更短。这大大缩短了商队行进的时间。从固原南下可直抵长安、洛阳,北上可以经河西走廊通达中亚和欧洲。从南北朝时期起,经高平镇(今固原市)来中国的西域各使节、客商、僧侣络绎不绝。在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商贸和文化往来空前繁荣。此后,无论北宋、西夏,还是元、明、清时期,宁夏六盘山地区始终是交通的要道。A 李贤墓出土的波斯武士俑B 李贤墓出土的阿拉伯风格玻璃碗C 须弥山石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早期造像与云冈、敦煌的早期造像风格相似。

丝路文化的印记“丝绸之路”作为一条沟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世界之路,其必经之地,宁夏南部固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缓缓的驼队,悠扬的铃声,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古代波斯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和欧亚草原文明在这里碰撞融合,并在这条道路上的传播与交汇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址。

据史书记载,西汉时,西域月氏国使节沿这条路来到今固原地区,会见了正在固原的汉武帝。固原境内的萧关就是这条路上过长城、到西域的一个重要关口。1985年,人们在固原南郊发现了北魏李贤墓,考古人员在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珍贵的波斯鎏金银壶和波斯银币、金戒指、玻璃碗等。玻璃碗全身碧绿通透,造型风格独特,磨琢工艺十分精湛。至于那些造型逼真的波斯武士佣,更是“丝绸之路”留下的极好物证。这些珍宝如今是固原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它们是那个时代人们商贸交流、文化沟通、政治往来的最好见证。

除了出土的宝贝,位于固原西北的须弥山石窟,是“丝绸之路”上又一个靓丽的文化瑰宝。在南北朝时期,印度传来的佛教十分兴盛,而须弥山作为丝路的经过之地,必然地成为了这段宗教文化交流的见证之地。须弥山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唐代时期是最繁荣的时期,无论凿窟数量,还是雕刻艺术,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种种文化交流的印记,足以刻画出当年在宁夏南部固原、六盘山一带作为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的繁荣景象。风过处,大漠深处,六盘山上,似乎仍有驼铃声回响,那么悠远、绵长……波斯鎏金银壶北魏李贤墓出土的鎏金银壶高37厘米,颈细长,壶口鸭嘴形,银壶腹部有三组人物图案,是以银板压出图案,经锻打成形后再錾金,将银色的人物置于金色的背景下,可谓匠心独具,富丽而华贵。

伊斯兰文化 让信仰找到归属

宁夏是中国有名的回族聚居地。在南部固原、吴忠一带,男人都戴着小圆帽,女人则用长巾蒙住脸,尖顶穹盖的清真寺随处可见。尽管他们身处半干旱之地,却十分爱好洁净。他们就是富有伊斯兰信仰的、独具风情的回族人。

回族与伊斯兰教密不可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回族人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宁夏之所以成为回族聚居之地,是由于这里地处东西方交流之枢纽地带,十分便于伊斯兰教的传播和进入。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入,揭开了中国回族历史的第一页,对于中国回族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回族形成历史在宁夏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至唐代初期。

伊斯兰最初在中国的传教,是由唐初时期来华的穆斯林商人以通商的形式完成的。唐朝初年,都城长安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穆斯林商人的身影。由于这时来华的多为商人,所以他们多居留在交通沿线的商业中心。如唐朝首都长安和内地城市洛阳、开封;沿海港口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这部分被称为“蕃客”的穆斯林与当地汉人通婚,繁衍成“土生蕃客”、“四世蕃客”、“五世蕃客”……构成了早期的“回回先民”。落日余晖下的回族村落清真寺在宁夏分布广泛,全自治区有大小各类清真寺1800座。凡有回族人聚居的地方,必有清真寺。银川市南关清真寺

这些回回先民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以至对回回民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宁夏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来往于中原与西域的各国商人,不绝于道,其中大食人、波斯人及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占有很大的比重。7世纪中叶,由于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的向东扩张,使伊朗、中亚地区讲伊朗语的人逐渐改奉伊斯兰教。讲伊朗语的穆斯林也被视为阿拉伯人,他们在唐代文献上被统称为“大食国人”。《旧唐书·大食传》中载,“永徽二年始遣使来贡。自云有国已三十四年,历三主”。

古丝绸之路十分漫长,为了经商方便,他们中有部分长期在宁夏留居下来,成为这里最早的一批回族先民。据史载,唐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有大食、回纥出兵助唐平叛。叛乱平息后,其中的一些大食人、回纥人留居此地,成为另一批回族先民。北宋西夏时期,大食及西域诸国的“回回”贡使、商人非常活跃。元朝时期,由于元统治者蔑视汉人,成为西域回族人大量进入中国的时期。那时,元朝廷曾签发大批中亚、阿拉伯、波斯的军士、工匠、商人进住宁夏。西夏地区的蒙古宗王阿难答及其所率的15万部众之大半皈依伊斯兰教,进一步壮大了该区域的穆斯林队伍。《明史·西域传》载:“元时回回遍天下。”可见,回族人及其宗教是在元朝得到发展壮大的。

信仰归属之地

13世纪末,包括宁夏在内的西北地区成了我国回族最大的聚居地区,并逐渐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地域特点。修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永宁县纳家户清真大寺,就是当时回族人丁兴旺、经济发达的真实反映。在清代前期,宁夏回族已有相当规模,乾隆四十六年(1781),“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到了近代,宁夏回族大部分集中在固原、吴忠等地区。

回回人都是穆斯林信徒,他们在宁夏这个地方早已扎下了根,找到了精神的归属。凡有回族聚居的村镇,都建有清真寺,有的还不止一座。著名的教堂包括同心清真大寺、永宁纳家户清真大寺、银川南关清真寺、银川中大寺、固原上殿坊清真寺、银川大寺等。同时,在回族地区可见带有苏菲主义色彩的道堂或拱北,它们是苏菲派教众们的宗教活动场所。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回族人既引进了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文化,也逐渐形成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独具特色的回族风情。《古兰经》《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经典。图为阿拉伯文书写的明代描金手抄《古兰经》,现存于宁夏博物馆。中华回乡文化园位于银川市的中华回乡文化园,是一座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群,也是国内唯一一处中国回族文化习俗的展示场所。

西夏文化 神秘的文明

曾经在中国历史上辉煌一时的西夏王朝,神秘地消失于13世纪。这个没有正史、没有多少文献资料可查的西夏古国,曾经有着辉煌灿烂的文明。它的突然消失,令其如同古代印加文明和玛雅文明一样,被披上了“神秘面纱”,给人们留下了数不清的难解之谜。

西夏文明重现于世

13世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以锐不可当之势横扫亚欧大陆。然而,他们却在同样以剽悍善战著称的西夏人国门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抗拒。为了征服这个地方,成吉思汗亲率强兵劲旅6次出征西夏,在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后,最终于1227年攻下西夏,西夏末代皇帝在请降后被杀,雄踞西北两个世纪的西夏宣告灭亡。西夏陷落后,蒙古大军带着强烈的复仇心理,对西夏人和西夏文明实施灭绝性的破坏。不但血洗都城,“人尽灭,物尽掠”,积聚近200年的城市宫殿、国宝、史典被付之一炬,而且还将贺兰山下的皇家苑林及陵园毁盗殆尽。所以,现今所有陵墓,无不墙断阙残,大小盗坑随处可见。渐渐地,西夏王朝连同它曾经灿烂的文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A 西夏王陵遗迹B 西夏碑的发现者——清代学者张澍C 以西夏文字书写的书卷

1804年,清朝史地学家张澍在凉州(今武威)大云寺寺院游玩,他发现了一座被封闭很久的碑亭。据寺院的僧人说,一打开就会有风雹之灾。张澍拍着胸口说,愿意向上天保证,打开所造成的一切灾难由他一人承担。打开后,人们发现,里面只有一座完好的石碑,正面所刻的字有点像天书,“乍视,字皆可视;熟视,无字可视”。其反面刻有汉字译文。张澍大惊,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蕃文”?消失了千年的西夏王朝自此重现于世人面前,西夏学的研究序幕自此拉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列强无视其存在,当时的一些外国“探险家”、“考察队”、“探险队”纷至沓来,中国大批珍贵文物、文献相继流失海外。早在19世纪,有着神秘传说的黑水城,引起了外国探险家的注意。传说中,黑水城是西夏王朝的北方军事重镇,14世纪时,因黑水河改道北流,以致整个黑水城被沙漠吞噬,成为无人居住的死城。1909年,俄国的科兹洛夫探险队在黑水城城址的一座佛塔中发现了大量的西夏文物、文献,稇载而归,文献资料存放在当时的圣彼得堡亚洲民族博物馆,即今天的俄国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文物存放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1914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步科兹洛夫的后尘,同样在黑水城收获不少,所掠文献现收藏在大英图书馆。1927年,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领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途经此地时,黄文弼发掘出一批文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此进行多次考察,发掘出不少文物、文献。在历次发掘出的黑水城文献中,有多种有关西夏文的字典、辞书、语音表等资料,如西夏文、汉文双解词语集《番汉合时掌中珠》,注释西夏文字形、音、义的韵书《文海》等,是研究西夏文至为珍贵的资料。

灿烂的西夏文明

西夏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夏文字则是西夏文化中最为耀眼的明珠,放射出迷人的光彩。A 西夏黑水城遗址

西夏在其建国之前就创立了自己的文字。这种文字是在借鉴汉字的笔画和构成原理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新的造字特点。西夏字笔画繁复,难认、难写、难记,由于史料的缺乏等众多原因,西夏文被后人称为“天书”。西夏文公布后,汉文并没有被废弃。西夏在注重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特别是汉族文化和藏族文化,当时境内汉文、西夏文、藏文并行。在元昊的大力提倡和推行下,上自官方文书,下至民间日常生活,西夏字广泛使用并迅速流行。

除了文字,西夏王朝还建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在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献中保存了多种西夏文法律文献,最为著名的是《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这部法典吸收了唐、宋律的精华,并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与现代法律条文形式非常接近。法典原为20卷,今存19卷,1300多页,是我国古代继印行《宋刑统》后又一部公开刻印颁行的王朝法典,也是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印行的法典。西夏文学作品传世极少,只有黑水城文献中有西夏文诗歌的写本和刻本,保存数十首诗歌,反映西夏诗歌的艺术成就。

西夏王朝还重视刻印事业,政府机构专门设置刻字司,黑水城文献中即有刻字司的作品。1991年,在宁夏贺兰县拜寺沟西夏方塔中出土的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经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考证,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从而证明了木活字印刷早在西夏后期就已经出现。

随着西夏王陵的重大发现,以及能与古希腊残臂维纳斯相媲美的精美石雕像——“迦陵频伽”(汉语译作“妙音鸟”)的首次出土,从西夏王陵到西夏佛塔,从西夏文字到西夏印刷术……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两个多世纪的神秘王朝——西夏,渐渐在世人面前变得清晰起来。西夏史话艺术馆西夏史话艺术馆坐落在银川市西夏陵区内,是一处以西夏皇陵为背景、以西夏史实为依据、以多种艺术手法再现西夏历史的综合展馆。馆内三大展室以18组艺术场景160尊彩绘人物塑像反映了党项族立业建国、兴盛衰亡的重要历史情景。B 西夏时期武威城模型,武威古称凉州,为西夏的陪都和河西走廊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C 西夏史话艺术馆的西夏服饰复原像

CHAPTER 02 自然景观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山与水,荒漠与湿地,多元的自然条件,塑造了宁夏独特的个性之美。当辽阔荒凉的腾格里沙漠兀地和一大片碧水相依偎时,你会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塞上江南”,那是一种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相结合的奇异之美。宁夏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多元的地貌格局,它们对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贺兰山、六盘山对宁夏而言,不仅是屏障,更是调节气候的阀门,没有什么能比得过它们对于护卫这片土地上的生态更重要的了。而黄河带来的,那些星星点点的湿地与湖泊,如鸣翠湖、鹤泉湖等,不仅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同样也是宁夏的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灵武,已经死去亿万年的恐龙,以化石的形式印证了在亿万年前,宁夏也曾是一处水丰草美之地,有大量的中生代恐龙生活在这里,如今,它们只剩下化石,提醒着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沙湖 沙与水的变奏

山清水秀,江南常有,而沙拥翠湖,你可曾见过?湖光山色,只不过是一处寻常之姿,而湖光沙色,却具独特的另类美。沙湖,就是这种别具风情的地方。看沙水共长天一色,看候鸟从芦苇中振翅高飞,大自然以其鬼斧神工,造就了这一方离奇美丽之地。

沙湖传说

沙与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沙象征着干燥、荒凉,水则代表着湿润与生命。南方人很难想象当一大片沙漠和一大片水域结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景象。看惯了山清水秀的南方人,一到宁夏的沙湖,便会领略到什么是真正的“塞上江南”。那是一种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相结合的原始之美。

在银川西北56千米处,便是腾格里沙漠。所谓“腾格里”是蒙古语,意为永恒的最高神,也谓“长生天”。这表现出蒙古人对大沙漠的某种敬畏之感。在大自然面前,人永远是渺小的。腾格里的沙,完全不同于海沙的粗颗大粒,它是那么细腻并且柔软,大片的沙漠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远远望去像金丝绸缎一样。沙海的南面,是一大片绿色湿地和水域,其间遍生芦苇,有沙鸥、野鸭等水鸟在此栖息。金色的沙漠,被蓝蓝的湖光水色映衬着。湖润金沙,沙抱翠湖,湖水如海,柔沙似绸,天水一色。因其与沙漠为邻,“沙湖”之名由此得来。沙湖俯瞰《古兰经》从空里俯瞰沙湖,感觉像是江南,至少那一处处的如同美玉一般散落着的湖泊,不会输给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的那些星罗棋布的湖泊,而湖水间的绿洲上那一丛丛茂密的树林,就像是大地上升起的华丽的冠盖,在湖水和绿洲上盘旋的禽类使得这个更具江南沙洲的风情。A 沙湖上的游船B 沙湖中的芦苇C 沙湖落日

沙湖位于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西南,银川平原的中北部,西依贺兰山,东濒黄河,总体地势由南向北,自贺兰山东麓向河谷平原倾斜。其前身是前进农场南部的蝶形洼地,以前人称“红渠洼”,是由黄河古河道洼地经过风蚀后,由地下水溢出并汇集,再接受大气降水和地面水的补给形成的。1958年以前因为连续几年特大降水,有了较多的积水。此后,农场大面积种植水稻,地下水位逐年抬高,秋季又多发山洪,沟水大量涌入洼地,逐年形成了面积近1万亩的湖。因为湖中有鱼,人们习惯叫“渔湖”,湖的南面有高高耸立的沙山,连绵起伏,湖水、沙山相依,天然成趣,构成了一幅北方与南国的景象。因湖泊形状似元宝,当地群众叫它“元宝湖”。

沙湖是我国北方荒漠半荒漠地区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态综合体。总面积达82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22平方千米,沙漠面积12.7平方千米。湖水的岸边就是沙漠,因此沙湖就是沙和湖的自然生态结合。确切地说,沙湖的沙来自贺兰山西部的腾格里大沙漠。千万年来,狂风漫卷着黄沙越过贺兰山后,并不仅仅垂青于沙湖,在黄河西岸广袤的银川平原上也留下了浩瀚无垠的大漠风光。今天人们之所以见不到往昔那雄浑壮观的景象,是因为自秦汉以来,历代先民们逐步将大片沙漠屯垦改造成了万顷良田。所以现如今黄河西岸再也见不到曾经的大漠景观,只能从沙湖旁边那几座仅存的大沙梁去寻索往日的大漠孤烟。沙漠广袤地分布在沙湖的南侧,人站在沙梁上极目四望,大有苍凉壮丽之景象。沙湖的沙与海边的沙是完全不同的,海沙粗颗大粒,而沙湖的沙却细如家用食盐。如果起了风,沙漠里的沙子无孔不入,覆盖耕地,吞噬绿洲。在阳光照耀下,巨大的沙丘像金黄的绸缎,映着蓝天碧水,当真是别有一番景致。

作为宁夏最大的半咸水湖泊,沙湖的外形受洼地形状的控制,呈不规则状,湖深多为2~3米。由于湖泊周围地下水位较高,故土壤盐渍化和浅育化较重。湖的外围有大片湿地沼泽,水生植物以芦苇、菖蒲为主,覆盖率可达70%以上,这使得许多鸟类来到此地生息繁衍。沙湖的水主要来源于黄河下渗形成的地下水、灌溉退水以及山洪三部分。据史料记载,沙湖曾是贺兰山的溢洪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于沙湖景区及其周边地带皆属于地下水停滞带,径流不畅,地下水几乎无法通过径流排泄,沙湖就成为地下水排泄的重要通道。当地下水补给湖泊之后,强烈的地面、水面蒸发使得地下水在垂直方向上排泄。这对于调节地下水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沙湖地势低洼,使它可以在汛期接纳周围因排水不畅而产生的大量农田灌溉退水。一些渠道渗漏水也是沙湖的补给来源,甚至还接纳部分洪水等。沙湖及其周围的沼泽地可视为一偌大的“滞洪区”,每当山洪到来时,可以拦截洪水,起到滞洪蓄洪的作用,可缓解或减少洪水对下游村镇和农田的危害。总之,灌排调储是沙湖在银北地区能起到的利好作用之一。沙湖观鸟每年的春夏是在沙湖观鸟赏鸟的最佳季节,这个时候,有上百万只的候鸟飞来这里停留,它们在这里休养生息,繁衍后代,是我国最好的观鸟地之一。

对于宁夏人来说,沙湖更大的作用还是促进了旅游经济。因为这里既有沙漠,又有大片平湖,湖光沙色,候鸟成群,芦丛如画,风光旖旎。民间曾有一个关于沙湖的传说,说的是有一个名叫贺兰的蒙古女子,美丽且能文善骑射。一日,贺兰慕天山原始岩画之名而踏寻之,途中邂逅党项族男青年漠汉。漠汉高大英俊,文武双全,性格豪爽。两人一见钟情,山盟海誓,私订终身。一年后,双方都传来消息,成吉思汗欲纳贺兰为妾,西夏皇帝也欲定漠汉为驸马。俩人誓死不从,决定私奔。在一个月圆之夜,贺兰骑一青色骏马到初恋地与漠汉相会,双双吃下仙药,女即化作泉湖,男即化作沙漠,相依相偎,永不分离。贺兰的贴身丫鬟也化作了芦苇。从而形成了沙湖独特的地貌。而贺兰骑的那匹马也化作了贺兰山(“贺兰”为蒙古语,乃青色的骏马之意),现在那匹马的马鞍在山顶上还清晰可见。后人为纪念这个爱情传奇,把这段天山改名为贺兰山。多年后,成吉思汗“冲冠一怒为红颜”,发兵西夏,刀血屠城,从此党项族从历史上消亡,只留下了残美壮烈的王陵和风光旖旎、独具特色的沙湖。沙湖旅游景区

198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将沙湖及其周围湿地列为重点保护区,严禁狩猎。1989年8月,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的白立忱同志来到前进农场视察工作。当时,他被这里优美的湖光沙色景观所吸引,便提出开发元宝湖建立旅游区,为宁夏开辟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的建议。同年9月,他再次前来视察,以元宝湖特有的湖泊、沙山两大自然资源为主题,将其更名为“沙湖”,沙湖旅游区的建设序幕由此拉开。两年后的6月,江泽民同志来到这里,欣然为沙湖题名。经过塞北人民多年的经营建设,沙湖如今已成为国家5A级生态旅游区,成为镶嵌在塞上江南的一颗璀璨明珠。

星海湖 山湖之滨,鸟语花香

在星海湖湿地保护区未建成之时,人们曾用“天上是灰,脸上是黑”来形容这座城市;但是,在它建成之后,昔日的塞上煤城顿时变得“蓝天碧水,绿叶水鸟,奇石大漠,美不胜收”。星海湖就像一片有魔力的湖水,将整座城市装点得格外美好。

美丽湖区鸟飞鱼翔

宁夏北部有座石嘴山市,东临黄河水,西依贺兰山,因黄河与贺兰山交会处有“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它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素有“塞上煤城”之称。在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下沿地区,也就是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东部有一个宽阔的星海湖。此处原来是一片湿地,为明代古沙湖的遗址,后来经过改造治理,始成今日这般碧波荡漾鸟飞鱼跃的浩渺湖水。

星海湖也叫北沙湖,中有山水大道、星光大道穿湖而过。这里湖水幽静芦苇苍翠,抬头可见沙鸥翩飞,低头可见野鸭成群,景色极为优美。为了保护此地的优良生态环境,人们以星海湖为核心建起了星海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约43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20多平方千米,蓄水能力达到6300多万立方米,防洪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是一处集合了生态园林景观与拦洪蓄水、调节气候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旅游景观区。星海湖湿地广泛分布的芦苇、菖蒲

从气候条件来看,石嘴山一带都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里具有冬寒长、夏热短、春暖快、秋凉早的特点。从土壤环境来看,星海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里拥有湖泊、沼泽、盐土、湖土荒地等多种类型。受此影响,湖区附近的植物种类大致可分为水生植物与耐盐碱植物两种,如芦苇、菖蒲等草本植物,湿地边缘地带则分布着沙枣、柳树、臭椿等高大乔木。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吸引了大批鸟类在此栖居,据统计,保护区里共有鸟类98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的有中华秋沙鸭、大鸨、黑鹳;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的有灰鹤、小天鹅、白额雁、鸳鸯、蓑羽鹤等13种。另外,湖水中还有20余种鱼类。

六大景区生机盎然

星海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建成后,被辟为东、西、南、北、中、新六大区域,分别为南沙海、百鸟鸣、白鹭洲、金西域、鹤翔谷与新月海。

南沙海景区以沙丘和水景取胜。湖面上波平如镜水质清澈,偶有阵风吹拂,便会惊动一湖丽水。近处是松软沙滩与茸茸青草,远处是连绵青山与辽阔远空,若逢傍晚坐观夕阳,自然而然即会生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情境。白鹭洲景区以水禽鸟类取胜。该景区位于星海湖中部,包括垂钓岛、双星岛与乘航岛与大片水域,这里栖息着许多珍稀鱼、鸟,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鸽子鱼、娃娃鱼、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和大鸨,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白额雁、鸳鸯、白琵鸳、灰鹤、蓑羽鹤、苍鹰等。鹤翔谷位于山水大道之北,此处岛屿遍布鸟飞鱼翔,一年四季里还设有划船、垂钓、滑冰等游乐项目,其他几处百鸟鸣、金西域与新月海景区也是一派水草葱茏、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2008年,星海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成功入选国家湿地公园。宁静的星海湖黄昏

沙坡头 西风漫卷黄沙

泛舟沙海,一望无际,寂寥而苍凉,西风卷起漫漫黄沙,催促着它像水一样地流动,瀚海之波涛,在金色阳光下闪耀粼粼金光,与它为伴的只有亘古不变的天空。人只有到了沙漠,才能明白水的珍贵,而腾格里沙漠,却因为有了黄河的扼制,造就出一片奇迹之地——沙坡头。

沙坡头眺望沙坡头景区的风神雕塑沙坡头滑沙“腾格里”大沙漠,南北宽160多千米,东西长240多千米,总面积4.3万平方千米,一望无际,沙山连绵起伏,沙粒很细,颜色金黄,景色壮观,人伫立其中,真有天一样大的感觉。难怪蒙古族人会对这片沙漠产生敬畏,称其为“腾格里”。沙漠本身是会流动的,它不断地将周围的一切事物吞噬。在宁夏中卫市城西20千米处,当腾格里滚滚的黄沙从西、北方向汹涌扑向东南时,却被一条黄河扼制,在此地它华丽地一转身,画出一个“S”形的模样,使腾格里的黄沙不得越河前行,只得在河前隆起一座百米多高的大沙山,也因此造就出一个神奇的地方——沙坡头。

沙坡头名声显赫古已有之。在历史上,它有一个十分响亮的美名,叫“鸣沙山”。《读史方舆纪要》摘引元代史志记载说:“自兰州而东,过北卜渡,至鸣沙河,过应理州,正东行至宁夏路。鸣沙河,即宁夏中卫鸣沙山南黄河也。”这里所说的“鸣沙山”,即今之沙坡头。恰如这个名字,沙坡头正好是腾格里沙漠东南部的“头”,位于腾格里大沙漠的东南边缘与黄河交会的地方,隶属中卫市的沙坡头区。沙坡头还有一个名字,叫“沙关暗门”,见于中卫古县志记载。在古时候,沙坡头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要塞,也是古代军事咽喉要道。因其靠沙临河,十分险峻,一般人和马不易通过,必须经沙坡头至长流水沟方可抵达河西走廊。因为沙漠中并无明显的道路,也许古时还另有一条要道的缘故,沙坡头又被称为“沙关暗门”。“沙坡头”得名在很久以前,沙坡头叫“万斛堆”。《明史·地理志》载,中卫“西有沙山,一名万斛堆。大河在南”。又叫“沙陀头”,也许是“万斛堆”不足以状其大,又或许是“沙陀”与“沙坡”谐音的关系,后来,便叫作“沙坡头”。图为沙坡头滑沙道。A 沙坡头的著名景观——黄河大拐弯B 沙坡头上的黄河大桥C 沙坡头绿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