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的世界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13:44:34

点击下载

作者:(英)西蒙·蒙蒂菲奥里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人物的世界史

大人物的世界史试读:

前言

孩提时代,我曾读过一篇小文章——正如本书中收录的这些文章一样——讲的是有关19―20世纪的俄国。我对这个故事很入迷,接着又读了很多关于那一时期的故事。多年以后,我埋头于厚厚的俄国文献中,为了我的第一本著作做相关的研究。我的目的是鼓励读者去更多地发掘那些大人物的生平——正是这些人,不论男女,造就了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

但是历史并不仅仅像是一台随着时间推移,上演一个个令人震惊的事件的戏,我们必须理解我们的过去,这样才能理解现在和未来。“谁掌控了过去,谁就掌控着未来。谁掌控了现在,谁就掌控着过去。”《一九八四》的作者乔治·奥威尔曾这样写道。

本书是一本个人传记的合集,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收录历史大人物姓名的名单永不可能完整,也不可能完全令人满意:我选择了这些传主,因此这份名单带有主观性。可能你会觉得有些人被漏掉了,而被收录的其他一些人,你则对他们的入选持有异议:这正是这份名单有趣但又使人感到挫败的所在。在这本书中,你可以发现一些很熟悉的名字——比如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约翰·肯尼迪、耶稣、俾斯麦和温斯顿·丘吉尔——但还有一些,可能你并不知道。现代世界是由近东和远东所主宰的,因此你不但可以找到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领袖,如亨利八世、乔治·华盛顿,还可以找到当下新兴国家的开创者:沙特阿拉伯的奠基者伊本·沙特等。

我开始做这个项目时,曾试图将这些人物分成“好”与“坏”两个阵营,但我意识到,这只是徒劳之举,因为许多历史人物——比如拿破仑、克伦威尔、彼得大帝——都极具多面性、复杂性,既有闪光点,也有性格缺陷。此书把对这些人物作评判的权力交给读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萧伯纳曾说:“理性的人使自身适应这个世界,非理性的人使世界适应其自身。因此只有通过非理性的人才能实现改变。”有时,天才与白痴只有一步之遥。挪威人有这么一个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stormannsgalskap”,意为“伟人的疯狂之处”。

过去的半个世纪,许多历史老师似乎对怎样将历史讲得索然无味乐此不疲,把历史讲得沉闷无趣,重复讲着死亡率、每户家庭消耗煤的吨数以及其他一些经济数据。但仔细研究每一个时间段就会发现,历史人物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显著作用,不论是古代的贵族,抑或是当代的政治家,情况大抵都是这样。21世纪,回顾“九一一事件”后的这段历史,没有人会质疑,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的个性特点影响甚至决定了美国所实施的政策。普鲁塔克在描述亚历山大大帝和恺撒大帝生平时有句话很应景:“我所写的不是历史,而是鲜活的人物;对于许多霸业,我们无法简单地称其道德或不道德。一句话或一个调侃,比一场夺走成千上万人生命的战争更能说明历史人物的性格。”

拉美西斯大帝RAMESES THE GREAT

约公元前1302—公元前1213年

陛下将其尽数斩杀;其堕于陛下骏马之前,陛下单枪匹马,孑然一身。——卢克索神庙墙上的刻文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历代法老中最为闪耀的一位。他在位超过60年,不光在军事上屡战屡胜,还命令修建了不少古代世界最为壮观的建筑瑰宝。他征服了赫梯和利比亚,为古埃及带来了活力与繁荣,但同时也在《出埃及记》中被描写成反派角色。

不少古代世界最伟大的事迹都归功于拉美西斯二世。他是旧式英雄王的代表,由于赫赫战功和不朽的建筑工程而享誉至今,但两者皆人力代价惨重。不论就帝国统治还是艺术贡献而言,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期都是古埃及法老掌权的鼎盛时期。

拉美西斯二世的父亲塞提一世统治期间,埃及试图控制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于是同位于安纳托利亚(位于现在的土耳其)的赫梯发生了战争。埃及仅在战争初期取得了寥寥几场胜利。当拉美西斯二世于公元前1279年继承法老之位时,赫梯的领土已经向南延伸至叙利亚的卡迭什。

作为一名有军衔的将领——至少头衔如此,拉美西斯二世从10岁起就梦想着用一场胜利为自己的统治加冕。公元前1274年的卡迭什之战是他与赫梯的第一战,战争虽获胜,战略却失败,拉美西斯二世未能如愿稳固自己的王位并征服卡迭什城。拉美西斯二世在位的第八或第九年,他攻下了加利利和艾莫城(Amor),不久又突破赫梯防线,夺取了叙利亚卡特那(Katna)和图尼普(Tunip)。长达120年间,埃及统治者尚是首次踏足图尼普城的土地。

尽管接连获胜,拉美西斯二世仍发现埃及继续对抗赫梯帝国的后劲不足。于是在公元前1258年,双方在卡迭什会面,签署了历史上第一份有记载的和平条约。略显浮华的是,条约并没有书写在质地粗糙的莎草纸上,双方都选择了银器作为记录载体。条约不仅结束了埃及和赫梯之间的战争,还建立了双方在面对第三方攻击时施以援手的联盟。饱受长年战乱之苦的难民受到了国家的庇护,终于可以回归故土。

该条约标志着一个繁荣盛世的开始,这份荣昌一直持续到了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末期。在这期间,拉美西斯二世将自己的统治热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建造了无数大型纪念碑,不少至今还能在埃及各地欣赏到。规模巨大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庙建筑群位于科纳附近,里面甚至设有誊写员培训学校。拉美西斯二世神庙的石柱上雕刻的铭文记录了他领导的历次胜利,如卡迭什之战。拉美西斯二世本人的雕像伫立其中,身高54英尺(约16.5米),重量超过1000吨。阿布辛贝神庙内纪念碑的形制更大,四座拉美西斯二世的大型雕像,每一座都超过65英尺(约20米)高,占据了神庙的大部分空间。神庙正面还雕刻有饰带、古埃及众神和法老的画像,以及拉美西斯二世爱人和家人的画像。其中还包括了他最爱的妻子纳菲尔塔莉(Nefertari)。纳菲尔塔莉在神庙的东北方向还有她自己的庙宇,只不过规模稍小。她位于皇后谷的陵墓在整个古埃及时期的建筑中最具有艺术价值。

这些恢弘的建筑仅仅是拉美西斯二世众多建筑项目中的一小部分。他还下令建造了卡纳克神庙和阿比杜斯神庙,在东部建成了边境城市比东,完成了父亲的遗志。他将自己的名字和功绩刻在了前任法老建造的众多纪念碑上。现存的古埃及建筑中少有建筑未刻有他的印记。

拉美西斯二世有可能就是《圣经》中《出埃及记》故事里的法老。法老心狠手辣,将以色列人贬为奴隶,直到上帝给埃及带来十场灾难,法老才信服,释放了这些上帝选民。犹太逾越节纪念的正是这次神奇的大逃亡。带领以色列人出逃的是一个以色列男孩,他幼时在尼罗河的芦苇丛中被发现,被当成埃及王子抚养长大,名叫摩西。在穿越西奈山时,上帝赐予摩西“十诫”。如果以色列人遵守“十诫”,上帝将保证赐予他们迦南美地。当摩西问何为上帝时,上帝回答:“我是自有永有的。”不幸的是,摩西还未到达迦南就已仙逝。拉美西斯二世的众多纪念碑很有可能是由奴隶建造的。许多闪米特族人确曾定居埃及,摩西的名字也是出自埃及语,这至少表明,摩西出身闪米特族。毋庸置疑,摩西作为一神教史上的首位独具魅力的领袖,在逃离奴役的过程中接受了神的旨意。总的说来,闪米特人逃离奴役的过程是合情合理的,只是时间已经无法考证。

拉美西斯二世备受后世的古埃及国王推崇,在古埃及的军事、文化和统治史上,他的统治时期也是一个高光点。公元前1213年,年近九旬的拉美西斯二世病逝。

大卫和所罗门DAVID & SOLOMON

约公元前1040—公元前970年和约公元前1000—公元前928年

主耶和华庇爱于斯,降其福泽,委以以色列之宝座:因耶和华永世爱以色列,命他为王,作裁决,行正义。——《示巴女王至所罗门》卷一《国王》第十章

大卫和所罗门是公元前10世纪时以色列王国的统治者,彼时,以色列王国正处在国势、权力和财富的鼎盛时期。大卫统一了以色列的众多部落,定都耶路撒冷。其子所罗门是耶路撒冷第一圣殿的奠基者,关于他的传说比《圣经》故事里的粗略记载丰富得多。他拥有惊人的能力,是一位天生的圣人、诗人、博爱之人和驯兽师。

然而,有关这两位国王的记载都是出自《圣经》,所著时间大约在其死后几百年。根据《圣经》记载,大卫是一位神圣、高尚的国王,一名杰出的战士、诗人和竖琴师;但同时,大卫还是一位并不完美的军阀和冒险家,与非利士人沆瀣一气,犯有通奸谋杀之罪。大卫手上沾满鲜血,其子反叛,大卫下令将其处决。如此看来,有关大卫的记载丰满而真实。

大卫是耶西之子,生在伯利恒。在以色列王国第一任国王扫罗执政期间,大卫被先知撒母耳选中,接受涂抹圣油仪式。扫罗老年精神错乱,大卫被召入宫,为其演奏竖琴,赢得青睐。当非利士人入侵时,面对巨人歌利亚(Goliath),还是小牧羊人的大卫主动请缨,用弹弓射石将其击败。大卫凯旋,被众人以英雄相待,随后与扫罗之子约拿单结为知己。大卫娶了扫罗之女为妻,但因国王嫉妒,受到追杀,被迫出逃。大卫甚至进入非利士的国界,非利士王授予其将军军阶,送给他一座城池。当非利士人再次入侵,与以色列人在基利波山激战时,扫罗和约拿单双双阵亡。大卫在其著名的诗作中含着悲痛之情缅怀了两位故人。大卫登基成为犹大王(King of Judah),统治希伯伦地区,而扫罗的一个儿子统治以色列北部的部落,最终大卫将其吞并,统一了以色列王国。大卫进攻耶布斯人的城市耶路撒冷,将其定为新的中立之都,并将约柜搬入耶路撒冷。一日,大卫看见美丽的拔示巴在屋顶上沐浴,她是大卫手下的一位将军、赫梯人乌利亚的妻子。大卫诱惑了拔示巴,并将她的丈夫派往前线——最终,乌利亚战死沙场,大卫迎娶了拔示巴。大卫买下圣殿山上的一块土地,打算建造一座神殿——上帝之屋。但是上帝阻止了。因大卫嗜血成性,建造神殿的重任落在了他圣洁的儿子肩上。大卫年老时身体衰弱。他发现宫廷为争夺继承权变得混乱不堪,难以控制。大卫的爱子,万人景仰的押沙龙(Absalom)成了头等心腹大患。他背叛了父亲,因此被驱逐出耶路撒冷。大卫镇压了叛乱,押沙龙被杀,着实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根据《圣经》记载,所罗门是大卫和拔示巴仅存的儿子,大卫还在世时,就任命他为国王,以打消他同父异母的哥哥篡位夺权的念头。

所罗门登上王位后,立即击败了他的对手,利用巴勒斯坦的战略地位——贯通地中海、红海、亚洲和非洲——建造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帝国。利用军事和商业,他建立了庞大的港口和陆上贸易网络。

据《圣经》记载,所罗门的统治辉煌至极,无与伦比。据称,所罗门拥有12000名骑士、1400辆战车。为了取乐,也为了彰显身份的尊贵,所罗门后宫庞大,有700位妻子、300位妾室。《圣经》里这样的数字无疑带有夸张色彩,但并非无稽之谈(仅在米吉多,发掘出的畜栏遗迹便可以容纳450匹马)。所罗门利用联姻加强与盟国的关系,娶了多位国王的女儿或姐妹。比如,他与埃及法老之女联姻,确保了迦南的基色城(Gezer)的安全。《圣经》还有一处记载引发了长达3000多年的风言风语:据说,示巴女王来访,所罗门答应,“女王想要的一切,索要的一切”都会得到满足,其中甚至包括想和所罗门生一个孩子。示巴当时是一个富饶的王国,国土涵盖了如今的埃塞俄比亚和也门地区。这又是所罗门精明务实的一个佐证。《圣经》中记载的所罗门的最大功绩就是他所建的用以安放约柜的所罗门神殿。该神殿由山石和松木建成,内饰有宏伟的石雕,外镀金,以彰显上帝之伟大。建造过程耗时七年之久。所罗门最终将其献给上帝,所罗门神殿也成为犹太世界中最神圣的地方。上千年来,犹太教的虔诚信徒珍藏着对它的记忆,它是在耶路撒冷圣殿山上建起的第一座神殿,后来在它的原址上建起了伊斯兰教的阿克萨清真寺。

所罗门后来又建造了很多大规模的建筑,整个王国境内很快建成多座城市和堡垒。他为众王后建造了精美绝伦的宫殿,为耶路撒冷建造了城墙,完善设施以便外国商人经商,甚至还为异教徒修建神庙以使他们感到宾至如归。

所罗门写下了1005首歌曲,这些歌曲以及他的一些名言都被收录在《箴言》一书中,展现了他的过人才智。曾有一次,两位妇女到宫廷请求觐见所罗门,她们都声称自己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所罗门建议将孩子一分为二,两人各取一半。在他看来,亲生母亲为了保住自己孩子的性命,就算是失去孩子的所有权也在所不惜。最终,所罗门作出了正确的判决。

据说,上帝赐予所罗门力量以统治所有的生物,掌控所有的事物。犹太教第一部重要经籍《塔纳赫》和伊斯兰教的至圣典籍《古兰经》都写到,所罗门有神赐之本领,通鸟虫之言语,能御风。据说,所罗门有一块魔毯和一个魔戒,后者即为“所罗门之印戒”,使他有能力战胜恶魔。在一千年之后流传的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所罗门是一个巫师,用坛子囚禁了巨灵(伊斯兰神话中的神怪),将其投入海中。

然而,所罗门也为自己的食言而付出代价:王国不断扩张使得所罗门的课税变本加厉,希伯来人饱受压迫。所罗门死后,原本统一的国土分崩离析,变成两个敌对的王国——以色列王国和犹大王国。根据《圣经》记载,这是上帝对所罗门打破圣约的惩罚。

有关大卫和所罗门的记载主要出自《圣经》中的《撒母耳记》《列王记》《历代志》,考古发现证明历史上确有大卫其人,但并不确定当时耶路撒冷是不是《圣经》里所描绘的辉煌之都,也不确定大卫的王国是否拥有从埃及边境到大马士革的广袤领土。考古学家认为,当时的城市都很小,大卫的王国更像是一个部落联盟。但另一方面,在“大卫城”耶路撒冷中有10世纪的遗迹被发现,近期发现的迦南遗址证明当时耶路撒冷是一处要塞。耶路撒冷城内遗迹不多,但这并不能说明问题——一千年后出现的马加比王国与耶路撒冷所在区域大体一致,同样未留下大量遗迹。《圣经》中有关大卫时期的宫廷历史读起来确实像对一个日薄西山的王国的第一手记录。1993—1994年发现的但丘石碑证明,历史上确有大卫这一人物,大卫的王室子嗣治下的犹大王国被称作“大卫王朝”。

然而,并没有考古依据证明历史上存在所罗门这一人物。与父亲不同,所罗门被塑造为理想的东方帝王的传奇。这体现了人们对所罗门的期许,可能还为了突出所罗门宫殿的恢弘,以及他的人生智慧。或许,400年后,人们在创作《圣经》时,关于所罗门的描述既雄心勃勃,又带有怀旧情结。他们写的是自己印象中的耶路撒冷、所罗门神殿。至今,有关耶路撒冷境内所罗门神殿的发现少之又少,但《圣经》中的描写,无论是从规模还是风格上来说都貌似可信——所罗门神殿的风格正是中东地区的一大特色。记载中所罗门拥有的黄金和象牙的数量也是可信的——在以色列的其他宫殿,如撒玛利亚的众多宫殿中发现了很多手工艺品。所罗门负有盛名的矿井与近期在约旦发现的10世纪的古矿井相似。所罗门麾下军队的数量也很合理——比他晚一个世纪的一位以色列国王拥有的战车达2000辆之多。至于米吉多、基色、哈措尔(Hazor)这样的要塞,遗址表明,它们最早要追溯到所罗门执政时期;但现在有争论称,可能这些要塞是一个世纪后的国王们建造的。但是,近期对要塞中马厩的分析表明,这些要塞还是在所罗门统治期间建成的。至于所罗门神殿,可以肯定,是在所罗门死后几年才出现,因为埃及的铭文写到,法老舍松契(Sheshonq)入侵犹大,攫取了耶路撒冷所罗门神殿中的黄金作为战利品。如果将所罗门的功绩再夸大一点,那么所罗门神殿有可能是他建造的。

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

约公元前630—公元前562年

尼布甲尼撒二世勃然大怒……命军中猛士将沙得拉、米煞和亚伯尼歌三人捆起来,投入熊熊燃烧的火炉中。——《但以理书》3:19—20

尼布甲尼撒二世乃“巴比伦之狮”,又称“灭国者”。公元前605—公元前562年间,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着新巴比伦王国,是勇士之王的象征。据《圣经》记载,尼布甲尼撒二世是上帝惩罚离经叛道的犹太人的工具——对这一命运,他似乎欣然接受。

尼布甲尼撒二世生于公元前630年后不久,是巴比伦迦勒底王朝开创者那波帕拉萨(公元前626—公元前605年在位)的长子。那波帕拉萨成功摆脱了北方亚述国的枷锁,甚至将尼尼微洗劫一空。那波帕拉萨因其胜利而大肆吹嘘,夸耀自己如何“让亚述国尸横遍野”,“让敌国化作一片断壁残垣”。

青年尼布甲尼撒二世早早地参与了父亲的军事侵略。公元前605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督战,率部下在卡赫美士大挫埃及,卡赫美士大捷使得巴比伦人成为叙利亚的主人。同年晚些时候,那波帕拉萨驾崩,尼布甲尼撒二世继位,但国内旋即叛乱四起——尼布甲尼撒二世精力充沛,行动迅速,将叛乱一一平定。

尼布甲尼撒二世野心勃勃,妄图向西扩张;同时,他与东部米底王国联姻,以便不必再为该区域烦神。公元前604—公元前601年,众多当地邦国归顺,其中包括犹太人的犹大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野心勃勃,誓将“铲除地平线上的一切对手”。受胜利驱使,公元前601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决定征服他最大的敌人,派遣军队攻打埃及。但战事受挫,受此影响,之前攻城略地占领的土地上发生了一系列叛乱,尤以犹大国最为严重。

尼布甲尼撒二世退回巴比伦国土,策划复仇。休整片刻,他再次向西进发,到达一处,占领一处。公元前597年,犹大国投降。尼布甲尼撒二世将犹大国王约雅斤放逐到巴比伦。公元前588年,犹大王国在约雅斤的叔叔西底家的带领下反叛。公元前587—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向傲慢的耶路撒冷进军,围困其长达数月之久,最终攻破城池,彻底将其破坏。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夷平整座城池,屠杀城民,拆毁圣殿,国王西底家在目睹其子被处决后被剜去双眼。犹太人被向东流放,他们唱着“在巴比伦河畔”哀悼锡安的惨状。

尼布甲尼撒二世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同时,国内的建设也是日新月异。尼布甲尼撒二世俘虏了各民族的人民作为奴隶,命令他们新建或修缮了众多寺庙和公共建筑。其父在世时始建的富丽堂皇的新王宫在他治下完工。最为人熟知的是,他下令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作为献给妻子的礼物。

在他统治时编纂的编年史或刻的铭文中,尼布甲尼撒二世突出了自己对巴比伦主神马杜克的虔诚信仰,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正义的坚定信念。作为一位改革家,他重建了法院,禁止行贿,处决贪官污吏,还强调决不放过任何迫害贫穷弱势人民的人。此外,《圣经》里关于他疯了的描述并不属实,是《圣经》的犹太作者对其心存怨恨,想借此诋毁他的名声。实际上,新巴比伦王国的最后一任国王那波尼德(公元前556—公元前539年在位)曾离开巴比伦长达十年之久,居住在阿拉伯半岛。据说,那波尼德精神失常,而后将国家拱手让给波斯人。尼布甲尼撒二世死于公元前562年,其子完完全全是个失败的继承者,两年后就遇刺身亡——新巴比伦王国在他死后仅仅维系了20多年,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于公元前539年征服了巴比伦。

尼布甲尼撒二世乐善好施,功绩斐然,但他始终不可避免地与无止境的征服、残忍压迫被征服的民族联系在一起——他作为“灭国者”,应验了犹太先知耶利米的预言:“他踏出自己的土地,使你的土地化作一片荒芜。你的城市将灰飞烟灭,居民一个不留。”

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

公元前590或580—公元前530年

吾乃居鲁士大帝,王者。——出自帕萨尔加德的铭文

居鲁士大帝(居鲁士二世)是波斯帝国的一代国王,他建立了一个强大帝国,统治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长达两个世纪。作为统治者,无人能出其右:他是英勇果敢的士兵和征服者,又是一位隐忍的帝王,能够体察人间疾苦。他赋予人们宗教自由,使犹太人免受奴役。在古代世界,人们都称其为一位理想的君王,是君王的典范,甚至希腊人都承认他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模范。居鲁士大帝统治的国土疆界西起今以色列、亚美尼亚和土耳其,东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印度半岛的边界。

居鲁士大帝出生于波西斯,在今伊朗境内。居鲁士大帝的母亲是米底王国(今伊朗西部)国王阿斯提阿格斯的女儿。与其他诸多英雄,如摩西、罗慕路斯和雷穆斯一样,关于居鲁士大帝出生的传说流传至今(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也曾做过记载)。阿斯提阿格斯曾做过一个奇异的梦:他的女儿一次解手时流出的竟然是金色的尿液,喷射出整个帝国。接着他梦到女儿的双腿间长出一根藤蔓。他将这个梦解读为居鲁士长大后将推翻自己的统治。显然,他的外孙未来将是一大威胁,他下令处死还是婴儿的居鲁士。但阿斯提阿格斯的谋士哈尔帕格下不了狠心杀死幼小的生命,于是,他将婴儿交给了一个牧羊人。10岁时,居鲁士因天赋异禀得以觐见阿斯提阿格斯。在宫廷中,他的身世暴露。阿斯提阿格斯饶其不死,但残忍地报复哈尔帕格,让哈尔帕格吃下了自己的儿子。

不管这一传说是真是假,可以表明的是,居鲁士从一开始就被视作其子民的神圣救赎者。公元前559年,他从父亲冈比西斯一世手上接过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执政大权,统治波斯。当时,波斯的领土仅限于伊朗的西南部,臣服于米底王国。公元前554年,居鲁士与哈尔帕格结盟,领导了一场起义,反抗其外祖父阿斯提阿格斯的残酷统治。之后四年,反抗力量逐渐积聚,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向米底都城进军,米底士兵阵前倒戈。居鲁士夺取了米底王国的领土,将其都城埃克巴坦那据为己有。

公元前547年,居鲁士率军攻打吕底亚王国(在今土耳其境内),废黜了腰缠万贯的国王克洛伊索斯。经此一役,居鲁士的国土延伸至整个小亚细亚地区,并触及爱琴海海岸的希腊城邦。居鲁士确保了王国西线的安全,尔后将注意力转移到巴比伦。

在诸多古城邦中,巴比伦是最灿烂辉煌的,但当时它的统治者那波尼德是一位暴君,被人民唾弃。居鲁士被人们看作解放者,备受爱戴。公元前539年,他下令挖一条运河使幼发拉底河的水流转向,以便他的大军进入这一千年都城。征服了巴比伦之后,居鲁士的国土面积大增,叙利亚和巴勒斯坦都成为他的领地,他此时控制了近东的大部分地区。

不到20年的时间,居鲁士大帝已经创造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他意识到,要想维系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必须采用宽松的政策,而不是压迫和暴力。因此,居鲁士并不强迫被征服的民族接受波斯习俗,他试图创造人们对于世界大帝国的一种新认识,他选取了各个地区的优秀元素,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一个更加完美的整体。他雇用米底谋士,学习埃兰人的衣着服饰和文化。同时,作为政治上臣服的回报,他允许人们自由信仰宗教。居鲁士在三座城市定都:埃克巴坦那、波斯都城帕萨尔加德以及巴比伦城。

巴比伦城内的犹太人从公元前586年巴比伦毁灭耶路撒冷起一直是奴隶,居鲁士进入巴比伦后,给了犹太人自由。居鲁士准许犹太人重回耶路撒冷,他给犹太人回去的路费,甚至出资供他们重修神殿。因此,一部分犹太人认为,他是唯一一位救世主式的异教徒。19世纪发现的“居鲁士文书”——一件工艺品——详细刻着居鲁士征服城市、推翻暴君的经过,记载着他对宗教信仰宽容的坚定,以及对奴隶制的反对。联合国认定该文物为世界上最早的人权宣言。居鲁士大帝并不是自由主义者——他残酷镇压任何政治叛乱,但他确实做到了对宗教信仰的宽容。

居鲁士大帝曾将马萨格泰女王托米丽司之子俘虏。公元前530年,托米丽司女王为了给爱子报仇,与居鲁士大帝开战,居鲁士战死。居鲁士大帝的墓冢位于马萨格泰境内,墓碑至今仍然岿然屹立,上书:“啊,人类!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来自何方,我知道你终会到来。吾乃居鲁士大帝,为波斯民族攻下广袤国土。正因如此,不要吝惜眼前的一抔土,将我的躯壳埋葬。”居鲁士死后,其子冈比西斯二世继位。冈比西斯二世在位时间并不长,但若不是他,中东地区唯一一块居鲁士未能染指的土地——埃及——还是不会臣服。阿契美尼德王朝一度走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但在第二位伟大的波斯帝国君主手上得以重建,他与居鲁士大帝之间的血缘联系并不紧密——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居鲁士曾经统治的所有领地,施行居鲁士开创的宗教宽容政策,攻打今乌克兰、印度、欧洲等地,还创立了世界上首个帝国邮政服务系统,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套货币。他是波斯帝国的“奥古斯都大帝”。然而,大流士一世后来率兵攻打希腊,在马拉松(Marathon)被希腊人击败。随后,公元前490年,大流士一世逝世,其子薛西斯继位,但同样未能摧毁希腊人,但他使居鲁士的帝国得以继续维系了两个世纪之久。

释迦牟尼THE BUDDHA

约公元前563—公元前483年“你是神吗?”——“非也。”他应道。“你是神的化身吗?”——“非也。”他应道。“那你是巫师吗?”——“非也。”“那你是人吗?”——“非也。”“你究竟为何物?”他们困惑不已。“我顿悟了。”——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证悟后在路上如是应答

佛祖教化人们要乐善好施、隐忍悲悯,他的教诲不仅受到他的信徒的尊崇,世人皆信奉此道。他寻求证悟,引发了一场运动。作为一种宗教,它的意义堪比道德伦理的准则。它赋予信徒能力和希望——过上满意的生活且精神富足。

摩诃摩耶嫁给了释迦族国王,据传说,她在梦中梦到一头白象进入了她的子宫,而后便产下了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出生在尼泊尔一座大花园的深宫后院之中,身为王子的他原名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证悟之人”——是后来人们对他的称谓)。“悉达多”意为“达到目的的人”,包含着僧侣的暗示,意指他将成为一位伟大的统治者或者一位宗教领袖。一些学者称,释迦牟尼实际的出生时间晚于现在公认的说法,约在公元前485年。

乔达摩出生七日后,母亲去世。乔达摩的父亲渴望他成为一位伟大的统治者,走世俗的道路,对乔达摩的教育“格外细致”,从不让他见到一丝人间苦难。乔达摩很少出宫(随着季节变化,他会搬迁至不同的宫殿),偶尔出宫时,他的父亲也会保证路上都是年轻健康、欢欣鼓舞的人群。直到他22岁那年,意外发生了。首先,他遇到了一位老者,然后遇到一个病危之人,最后又目睹了一具尸体。这一切告诫乔达摩,世上必然存在衰老、疾病和死亡。他的感悟演变为他人生信条中最重要的一条——人的存在必然是充满磨难的。

不久,乔达摩见一削发之人,身着黄袍,漫步前行,平静安详。乔达摩作出“大弃绝”的决定,放弃了王子奢侈安逸的生活,希望通过苦行修身,得到精神上的更大的满足。乔达摩最后看了一眼熟睡中的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儿子,随后在夜色中潜出宫外,开始了苦行的生活。

乔达摩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证悟,拜访了两位圣人。但后来当他的能力超过了两位导师时,他拒绝收那两位圣人为徒。在五位苦行者的陪同下,他返回优娄频螺聚落。在那里,他花了六年时间潜心追求证悟的终极目标——一切苦难的终结。他坚持斋戒,清心寡欲,但最终未能如愿。他的手臂“像干枯的藤蔓”,“下身像水牛的蹄子”,此时乔达摩悟得另一条重要的人生信条——通往证悟的路在于适度,即“中庸之道”。这一结论使他的苦行同伴对他深为厌恶,纷纷弃他而去。乔达摩已35岁,孤身一人,他盘坐在菩提树下冥想,最终如愿证悟。随着夜色渐沉,他与恶魔斗争,最终取胜,他看到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看到了整个世界的过去和将来,他的灵魂得以净化,成为佛陀:“我的心释然……黑夜已被驱散,光芒升起。”

释迦牟尼旋即找到那五位苦行者,将之收为徒弟,用尽毕生心血传授他们证悟之道。他传道给信徒,让他们使其他人皈依,他门下的僧侣(释迦牟尼对门徒的称谓)逐渐壮大起来。在心切的信徒的要求下,释迦牟尼建立了僧侣的一套等级制度。释迦牟尼作为一位人生导师是无与伦比的,他清楚每位弟子的能力。临死前,他问弟子们是否还有什么疑问需要他解答,没有一个人提出疑问。那些曾反对他的人最后都皈依了,即使当一个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削发为僧时,释迦牟尼的反对者们曾纷纷指责他有迷惑他人的魔力。

释迦牟尼80岁时,他说自己时日不多。不久后,他在吃了一个没有经验的门徒准备的猪肉后就去世了。他最亲近的门徒阿难陀苦苦哀求他确立一位继承者,但释迦牟尼并没有这样做。释迦牟尼坚信,他的教义应被视作一系列礼教原则,所有人都应遵守。释迦牟尼坐在置于花园中两树之间的卧榻上——这也将是他的临终之所,教导他的弟子们,要让真理,即达摩(自然法则),在他死后成为他们的禅师。

孔子CONFUCIUS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论语》

孔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古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这种影响依然存在。除了在中国,他在整个东亚地区也有巨大影响。他将学习视作提高个人修养的根本途径。他还以极其务实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地位,这对后来东方的思想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孔子坚定地维护传统和礼仪,将文化和教养看作礼治的关键,他积极参与国家的治理,希望可以将自己的观点运用到实际当中。

孔子生于长于鲁国(现山东省内)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拉丁文中,孔子被称为“Confucius”;在东方,他被人们称作“孔子”或者“孔夫子”(意为“孔大师”——“孔”是他的姓氏)。孔子的生辰并不确定,根据亚洲的传统,人们在9月28日纪念他的诞生。

孔子十分好学,对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都十分感兴趣,15岁时即以做学问为自己的志向。人们都熟知孔子在周庙不断向守庙人提问的故事。年少时,孔子从事过很多职业,放过牛羊,管理过马厩,做过图书管理员。

19岁时,孔子娶妻。23岁时,他按照中国古代的守孝传统,在母亲死后守孝三年。20—30岁,孔子一边工作,一边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孔子在六艺上的造诣源于他对历史和诗歌的研究。30多岁时,孔子决定开始教书生涯。在孔子之前,教书都是官家的事,只有有钱人家的小孩儿才能接受教育。但对于管理岗位上的人来说,接受职业的培训非常重要。孔子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提倡人人都可接受教育,这既利于孩子的成长,又利于社会的发展。他为未来的统治者设计了一套教程,按照他的想法,一个受过教育的统治者会将他所学的知识传播给他的子民,这样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都可以得到提高。

同时代的其他智者安于避世,往往与社会脱离,孔子却不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的治理当中。他当过中都宰,接着晋升为管理公共事务的司空,然后又升为大司寇。孔子53岁时升任鲁国代理宰相,管理外交事务。

但是,孔子对君主产生的影响以及他坚持的严格的道德准则使他在朝廷中遭到其他人的排挤,四处碰壁。孔子发现自己上奏不畅,便选择离开鲁国另寻出路,开始周游列国。离开的12年间,孔子游历魏、宋、陈、蔡等国,传授知识,发展自己的思想。他“天之木铎”的盛名逐渐传播开来。

孔子的思想中的一部分是对所处时代“礼崩乐坏”的看法。在那个年代,战火连绵,相邻的两个诸侯国时常发生冲突。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强调传统,遵守礼教,尊敬长者和先人。他以传播知识为己任,他所要做的,便是传授众人所能接受的大智慧,鼓励个人探索和求知。他认为,统治者应根据德行高低进行选拔,而不该通过继承产生。统治者治国理政时不应采用威胁或惩治的手段,而应提升自己的德行,使子民甘心接受统治。

孔子死后,他的言行都被收录在了《论语》一书中。在西方看来,这本著作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他最为著名的训诫,即所谓的“金科玉律”,在后来形成的无数道德体系中都有所体现(包括基督教文明)。下面的对话将孔子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与“互惠”意思相近)的思想贯穿孔子伦理观念的始终,与之并列的还有“礼”“义”“仁”等。“礼”大致意味着礼仪,“义”大致意味着正直不屈,“仁”则指宽容怜悯。

孔子在67岁那年结束了周游列国之旅,回到鲁国,开始写作教书。孔子因丧子丧徒受到打击而病倒,73岁时与世长辞。

孙武SUN TZU

约公元前544—公元前496年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孙子兵法·虚实篇》

孙武(即孙子)所著《孙子兵法》,是一本有关战争的论著,其在军事思想、商业、政治和人际关系、心理等方面至今仍发挥着巨大影响。

孙武的生平事迹并不为人熟知,他和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据传,孙武是春秋末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吴国的一位将军。在《孙子兵法》中,他用一系列警句箴言表达自己的军事思想,书中包含了要想打赢一场战争所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

关于这本书,有一点令人很是惊讶——虽然孙武坚称“战争对国家来说很有意义(兵者,国之大事)”,但通常情况下“止战”才是上佳之策。在孙武看来,战争耗费巨大,影响国家发展,破坏人民生活: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

当战争不可避免时,做好准备和摸清敌情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谋攻篇》

在收集情报时需要付出一点代价,如果因此就选择放弃,是非常错误的决定: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孙子兵法·用间篇》

孙武在书中多次提到,留意细节可以在作战前就取胜:“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从理论上讲,这样可以将战争的伤亡降至最低: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孙子兵法·谋攻篇》

虽然孙武总结了战争取胜的方法,但他强调只有在迫不得已需要动用武力时,才可发动战争。敌军士兵应被善待,在可以快速取胜的情况下应避免拖延战事而增加伤亡。孙武既拥有精妙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分析能力,又心怀苍生百姓。正因如此,时至今日,他的思想仍经久不衰。

列奥尼达一世LEONIDAS

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480年

列奥尼达倒在了战场上,他是一位真正的热血男儿。许多著名的斯巴达将士倒在了他身旁——他们的名字,正如所有三百勇士一样……值得人们永远铭记。——希罗多德,《历史》第七卷

列奥尼达和他的三百勇士在面对强大的波斯人时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他们的英勇事迹被世人传唱。作为一名斗士,列奥尼达鲜有敌手,为了希腊的自由,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在塞莫皮莱组织了英勇顽强的抵抗,为希腊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鼓舞了希腊人的士气以战胜试图征服他们的强大的波斯军队。

希腊与波斯作战长达十余年。波斯人誓要将希腊并入他们的帝国,希腊并不妥协,面对此情,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召集了古代世界前所未有的强大军队。公元前480年,波斯大军的船队穿过达达尼尔海峡,沿着海岸进军希腊的心腹地带。薛西斯一世入侵的脚步不可抵挡,希腊的溃败几乎已成定局。

在波斯入侵约十年前,列奥尼达继位,成为斯巴达领袖。斯巴达是一个城邦,旧称拉西第孟尼亚(Lacedaemonia),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方。英语中“laconic”(意为“简洁的”)一词正是来源于此,因为斯巴达人以他们简练的语言表达而著称——斯巴达人坚毅的品质是最好的诠释,列奥尼达和他的战士们展现了斯巴达人的坚毅。

对于斯巴达的男性来说,只有一种职业选择:成为一名战士。斯巴达的教育系统十分残酷,但又十分有效。依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所言,斯巴达的男性长大后完全属于“他们的国家,而非他们自己”。

公元前7世纪,传说中的吕库古国王(King Lycurgus)建立了斯巴达的法律体系,斯巴达体制因此变得僵硬刚性。创新就是犯死罪,个人主义被无情地消灭。斯巴达人不欢迎外国人。他们不使用钱币,而是用铁条代之。所有人都食用同样的食物。破坏斯巴达团结的行为是大逆不道的。

斯巴达在婴儿出生后就开始挑选战士。元老院的成员会检查所有的男婴,患病或畸形的婴儿会被淘汰,扔到山坡上自生自灭。身体强健的婴儿注定会成为城邦的保护者而非负担,他们被送回各自父亲身边,交由保姆抚养长大。

7岁时,男孩们会被交由城邦照顾,他们将被塑造成世上最坚毅的战士。经过多年体育和竞技的磨练——经受这些磨练时他们都赤身裸体——他们身上阴柔优雅的一面不复存在。斯巴达人钟情于这种锻炼方式,因此雅典人戏谑地称他们为“大腿展示者”(phaenomerides)。

男孩们只学习战场上需要的技能。识字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而音乐对于他们来说只有提振士气的作用。他们褒扬机智、坚韧、勇敢的品质。男孩们都睡在自己用灯心草做成的毯子上。他们要接受饥饿训练,被刺激着要么主动寻找食物,要么偷取食物,只有在被抓到时他们才会被惩罚。

男孩们还要接受鞭笞挑战,测试他们心理和生理的承受能力。一些男孩因此死亡,但只要他们没有露出一丝胆怯,在他们死后,人们就会建塑像纪念他们。男孩们还进行分组格斗,整个过程中他们都会保持野性。他们还需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在野外生存很长时间。20岁时,这些战士——同时也是公民——就结束了他们的训练,其中的精英会被送至野外像游击队员一样生活,将奴隶作为作战训练的靶子。

在30岁之前,所有的青年男性都必须生活在军营中。城邦鼓励男性结婚,但只可以偷偷地与妻子相会。普鲁塔克写道:“有些男性在天亮看清自己妻子前,妻子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这并没有什么影响,他们所受的教育形成了难以割裂的纽带。普鲁塔克还写道:“他们不愿意也不可能独自生活,只不过是与其他男人共同生活。”“一座城若是由勇敢的人保卫着,将牢不可破,而砖墙却做不到。”吕库古曾如是说。斯巴达的公民不工作——奴隶才干这个,斯巴达的奴隶数量与公民数量之比达到了25:1。斯巴达的公民生来就是为了战斗,从这个角度来看,三百勇士在塞莫皮莱的英勇牺牲就不足为奇了。

据说,德尔菲神谕曾向列奥尼达预言,只有牺牲一位是海格力斯后代的国王才能将他的城市从毁灭的边缘拯救回来。列奥尼达是斯巴达的第17任国王,他知道,他的家族一直自称是海格力斯的后代,血脉传自宙斯。希腊众城邦当时已笼罩在恐惧之中,各城邦的代表聚集在科林斯讨论如何应对薛西斯一世的入侵。列奥尼达请愿带领手下迎击波斯大军,地点就设在唯一的关卡——塞莫皮莱的羊肠小道。

战争伊始,希腊并无胜算。雅典军队出海迎战波斯军队,而其他城邦则顺从命运,将注意力集中于确保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取胜。列奥尼达只召集到不足7000人来迎战强大的波斯军队。即使斯巴达本身,因忙于纪念活动,以及意欲保留军力保卫通向塞莫皮莱的大门——科林斯海峡,也只给了国王300位士兵。列奥尼达只挑选了那些孩子已经长大了,可以继承父亲职位的战士,抱着必死之心奔赴战场。他对王后说:“嫁个好男人,去过儿女绕膝的生活。”

斯巴达人寡言少语的智慧形象使得他们英勇无畏的传说传遍世界。薛西斯一世的使者要求列奥尼达下令让士兵解除武装,列奥尼达回答道:“若要我们的兵器,自己来取。”他手下的战士同样拒绝了敌人的要求。波斯人威胁要用射出的箭挡住阳光,一位斯巴达勇士回答道:“真要能射这么多支箭才好,我们就可以在暗影中决一死战。”

探子向薛西斯一世汇报说,斯巴达人都在摩拳擦掌,整理行装。薛西斯一世坚信自己必将赢得胜利。但第二天,一波又一波波斯士兵企图冲破防线时,上千人战死。跟上的波斯士兵只能越过堆积成山的同伴们的尸体,并发现自己也身处死亡陷阱之中。进攻持续了三天,成千上万的士兵死在了这一小支希腊军队面前。薛西斯一世决定退兵,重新制定破敌之计。

若不是出现了一个叛徒,德尔菲神谕的预言可能就不会灵验了。一个叫埃菲阿尔忒斯的希腊叛徒给波斯军队指了一条通向希腊防线后方的道路。列奥尼达无力回天。他让大部分战士撤退,700名特斯佩亚战士(Thespians)留了下来,400名底比斯战士瞬间作鸟兽散。列奥尼达和他的三百斯巴达勇士殿后,以延缓波斯人的进攻,同时保护撤退的希腊人。他们知道,自己将战死沙场。

他们手持长矛作战。当长矛断了,他们拔出剑继续战斗。当剑也断了,他们撕咬敌人,直到战死。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估计,这一小支军队消灭了两万波斯士兵。薛西斯一世自知赢得不光彩,但无处发泄心中的怒火。当找到列奥尼达的尸体时,他下令砍下列奥尼达的头颅,将他的尸体钉在十字架上。40年后,列奥尼达的尸首终于被送回斯巴达安葬,带着他应有的荣誉。

列奥尼达战斗到最后一刻的精神鼓舞希腊人团结起来,为了自由而战。他们随后在海上(萨拉米斯)和陆上(普拉蒂亚)战胜了波斯军队,薛西斯一世是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踏上希腊土地的波斯王。斯巴达勇士战死沙场,虽败犹荣。他们牺牲之地塞莫皮莱的一个地标石上刻着这样一段铭文以纪念他们:

路过此地的陌生人,请带话给斯巴达人,

说我们履行了诺言,长眠于斯。

希罗多德HERODOTUS

约公元前484—公元前430或420年(我写作)希望能把先人的事迹留存,永不磨灭。——希罗多德,《历史》第一卷

希罗多德是西方的“历史之父”。他是一位爱冒险的旅行者,他在讲述故事方面天赋异禀,他用这种才能叙说着欧亚非交接处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种种剧变。他最为人熟知的称谓是“鹰眼观察者”,因其对公元前5世纪希腊和波斯那场史诗一般的战役的深入观察。同时,他还记录了雅典和斯巴达之间敌意加深的过程。

希罗多德是应用诸多现代史书创作技巧的第一人。虽然偶尔有人质疑他的可信度,但现代研究往往表明,他的记载是正确的。

希罗多德的出生地可能是哈利卡纳苏斯,那时哈利卡纳苏斯处于波斯人的统治之下。希罗多德一生大多数时候生活在雅典。在雅典,他结识了著名的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希罗多德曾经从雅典前往图里(Thurii)——意大利南部一个由雅典资助建立的殖民地。希罗多德记录的最后一件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30年,但是并不能查明他去世的具体时间。

如果说我们对希罗多德生平事迹知之甚少,那么相比而言,我们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不陌生,这正是因为他的鸿篇巨制。他长途跋涉,到过埃及、利比亚、叙利亚、巴比伦、吕底亚和弗里吉亚。他扬帆出海,穿过达达尼尔海峡,到达拜占庭,游历色雷斯和马其顿,随后北上到达多瑙河,然后沿着黑海海岸向东前行。

希罗多德最伟大的著作是《历史》一书,这本书共九卷,分别用希腊神话中诸女神的名字命名。前五卷介绍了公元前499—公元前479年希波战争的背景。后四卷写的是战争经过,当写到波斯王薛西斯一世率领大军入侵希腊时更是高潮迭起。

描写战争背景的那几卷内容细致入微,是研究当时波斯帝国和国王的重要地理和政治史料。书中还比较了波斯和希腊社会的不同,此前城邦历史编纂者们的记载在希罗多德的作品面前相形见绌。希罗多德发现,尽管波斯帝国的人民在宗教信仰、地理区位、语言上不尽相同,但却出奇地团结一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希腊各个城邦文化氛围迥异,这些城邦相对较小,极易形成派系,滋生内乱。

希罗多德的这一细致发现给他生活的年代所发生的事件提供了解释。当时,雅典内部政治分化,冲突不断,影响了雅典和斯巴达之间血战的进程。这样宏大、提纲挈领式的方法在史书创作中开创了先河。《历史》详尽记载了波斯帝国四任国王的生平和征战事迹。希罗多德首先描写了居鲁士大帝讨伐吕底亚的故事,接着写了冈比西斯二世征服埃及、远征埃塞俄比亚的故事。冈比西斯二世疯狂的一生结束后,大流士一世重整波斯大军,进一步开疆拓土。最后,希罗多德记载了薛西斯一世与希腊人之间的战争经过。

希罗多德倾向于突出主人公个体的行为、个性和言辞的重要性。薛西斯一世在他的笔下傲慢暴躁、野蛮残忍。希罗多德认为,正是这些性格上的缺陷使他的入侵以失败告终。

对希罗多德而言,从失败中站起,方能重获荣耀。但他同时强调,失败并不是上帝带来的惩罚,而是由人类自身犯下的错误引起的。希罗多德坚持的这一理性态度,即上帝并不参与人的事务的观点,是一大创举,同时也给西方历史研究的传统奠定了基础。

希罗多德被尊称为“历史之父”,但同时也被称为“谎言之父”。他记载的一些故事事实上是传说,比如巨大的食人蚂蚁。但他的研究方法确实是历史学家的研究方法:他会尽其所能比对信息来源。他还是一位完美的故事讲述者。他是第一位历史学家,有人认为,他甚至是至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亚西比德ALCIBIADES

约公元前450—公元前404年

毋养幼狮,乃智举也。若行之事,必先受之。——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对亚西比德的评价(见阿里斯多芬尼斯的剧作《蛙》)

亚西比德属于古希腊鼎盛时期的黄金青年一代,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雅典上演着一幕幕生与死的斗争,而这一代人身处斗争的中央舞台。亚西比德是一位受人敬仰的政治家,也是一位睿智的将领,他天生就与众不同:身世优越,富有魅力,英俊潇洒,气宇轩昂,思维敏锐,还有雄辩的口才。但同时他也有很明显的缺陷:虚荣浮华,寡廉鲜耻,狂妄自大。亚西比德受到政敌打压,又为自身缺陷所困,最终未能凭借一己之力将城邦从毁灭的边缘拯救回来。

亚西比德生于公元前450年,另有稍早于这一时间的说法。当时,雅典正处于权力和财富的鼎盛期。20多年前,雅典人领导了与众希腊城邦的结盟,击退了从东方而来的波斯入侵大军。当时的结盟是基于城邦平等的自愿结盟,但最后发展成由雅典主导的海上帝国。在亚西比德青年时期,雅典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斯巴达是一个保守的城邦,一直警告其他城邦雅典有扩张的帝国野心。最终,在公元前431年,斯巴达忍无可忍,向雅典发起进攻,揭开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序幕。雅典在随后的27年间一直处在战争之中,最后被彻底打败。

亚西比德的父亲在公元前447年牺牲在战场上,亚西比德自幼由伯里克利家抚养,伯里克利是当时雅典著名的政治家和杰出领袖。亚西比德钦佩哲学家苏格拉底,他无与伦比的演说技巧部分归功于苏格拉底和伯里克利在修辞上给他打下的良好基础。

公元前42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已进行了十年之久,雅典和斯巴达签署了隐患重重的《尼西亚斯和约》。因为亚西比德太过年轻,很多人认为他不适合参与和谈,他因此深受刺激,转而开始破坏和谈。首先,他与斯巴达的使者私下接触并作讨论,随后又在雅典公民大会上当众嘲弄斯巴达的使者。公元前420年,亚西比德被推选为将军,同时与其他城邦结盟,对抗斯巴达。但是,两年后,盟军在曼提尼亚与斯巴达作战时一败涂地,他的野心受到了挫败。

公元前415年,亚西比德迎来了他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他再次踏上战争之路。他制定了野心勃勃的计划——派出远征大军,进攻西西里岛的锡拉库扎城。他的观点甚受认可,因此他被任命为远征大军的三位将领之一。然而,在他正欲扬帆起航时,雅典城指路用的赫尔墨斯神像不知被谁摧毁,他的敌人使他深陷渎神丑闻(手段可能也不大光彩)。渎神被视作出征的不祥之兆,亚西比德尚未摆脱受指控的困境,便执意踏上远征之路。

亚西比德被传令返回接受审判,他选择了逃跑,在逃跑期间他被判处死刑。此时亚西比德怒火中烧,急欲复仇,于是叛逃斯巴达,劝说他们派兵加强锡拉库扎的守卫,这导致了两年后雅典方面灾难性的惨败。随后,他建议斯巴达人在德西里亚(Decelea)建造加固前哨,以监视雅典城。这切断了雅典人返回家园、农田和银矿的路,迫使他们常年住在城墙内。

亚西比德使雅典陷入重重困境,随后他向东前往爱奥尼亚(小亚细亚),煽动雅典的盟友之间发生冲突。然而,当他被认为与斯巴达王后有染后,他与斯巴达的阴谋诡计旋即终止。此时亚西比德的生命朝不保夕,于是他再次选择了叛变,这次归顺了波斯。为了与波斯人谈判,亚西比德参与挑起雅典内部的政治动荡。公元前411年,雅典建立了一个新的寡头政权(但维持的时间并不长)。

雅典人(不切实际地)坚信亚西比德会提供援助,雅典舰队重新任命他为将军。公元前411—公元前408年间,他信守承诺,率领雅典人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实力大增。最值得称道的是,公元前410年,他在基齐库斯大败斯巴达舰队,帮助雅典重夺通往黑海的补给线。

雅典邀请亚西比德回归,并赦免了他的一切罪名。他被授予陆海作战的全权指挥权。但在公元前406年,雅典舰队在诺丁姆战败(由于一名下属不服从命令,亚西比德选择了离开),之后他失去了指挥权。公元前405年,雅典舰队在阿哥斯波塔米河遭遇毁灭性惨败——而当时亚西比德给雅典的指挥官提出警告也无济于事——亚西比德返回波斯。公元前404年,他在波斯被谋杀,斯巴达很有可能是幕后指使。

亚西比德充满了矛盾,他就像一颗令人迷醉的流星,充满了两面性,一瞬间可能光芒耀眼,但随后化为烟尘。在紧要关头,雅典并不完全信任亚西比德,未能充分发挥他的雄才大略,这导致了亚西比德最终惨死,而雅典城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最终战败。

柏拉图PLATO

约公元前428—公元前347年

所谓勇气,就是无所畏惧。——柏拉图

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的思想体现了远大的视野和创造力,因此他在奠定西方思想的“三巨头”中位居第二。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宗族可以追溯到雅典的最后几任国王。他是平民苏格拉底的门徒和忠实仰慕者。苏格拉底拒绝服从命令,引进新神,获“言行不恭、毒化青年”的罪名,于公元前399年被迫自杀。

柏拉图对雅典蛊惑人心的民主很是失望,于是远走他乡,前往意大利和锡拉库扎。公元前387年,在返回雅典后,他建立了学院,这里锻造了下一代伟大的思想家。其中,亚里士多德是最为耀眼的明星。在之后的40年中,柏拉图一直在学院中教书,直到离世。同时,他写了诸多著作,内容涵盖与苏格拉底的许多对话,这些对话体现了苏格拉底激励人心的教导,特别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想国》,勾勒了他心中理想国度的蓝图。

有这样一种说法,西方哲学仅仅是对柏拉图的脚注。柏拉图是一个极端理性主义者,他提倡“理想国”中智者治国的原则,认为治国的方式必定是通过理性。但是,经验表明,没有人能真的做到自我约束,他建议,必须制定固定的法律以规范统治者的行为。他接受了苏格拉底的观点,认为善行是一种固定的、根本的观念或“形式”。柏拉图还认为,虽然人的观念可能发生变化,但知识是永恒不变的;善良是客观存在的,与正义和个人幸福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

柏拉图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首先提出,人脑实际具有,或者说应该具有的高级功能包括控制基本的情感和身体的喜好。柏拉图认为,灵魂是囚禁在身体内的囚徒,亚里士多德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后者认为灵魂是身体内化的一部分。但是,即使他们的哲学思想不尽相同,作为柏拉图的门徒,亚里士多德十分尊崇他的导师。亚里士多德曾说,为了赞扬这样一位天才,哪怕是“犯了亵渎神灵的罪过也在所不惜”。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