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精解速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12:40:22

点击下载

作者:黄姝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论语孟子·精解速读

论语孟子·精解速读试读:

《论语》

作品导读

精神的粮店,生命的色彩——《论语》导读

《论语》是一部以记录春秋末年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言行为主的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论语》只20章,多记录孔子的言论;唯《乡党第十》记其生活琐事;《子张第十九》记弟子言论。北宋开国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受推崇如斯,也实乃人类精神之粮店、生命之底色、智慧之泉源!《论语》是学生对老师崇敬与怀念的产物。夫子生前,弟子从而游,各记所闻;夫子死后,弟子为夫子守丧,各将所记、所闻汇集起来。读《论语》,师容宛在,师音宛存,教化的情境原汁原味。它带着弟子对恩师推崇与热爱的温度,带着弟子们勤学好思的品性,更带着传世后人的智慧,启迪影响着后人。《论语》素材,是夫子与弟子、与时人(鲁国国君等),弟子与弟子间的问答和弟子们相互传载的师言。其核心思想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孔子对子贡说,不要以为我的学问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我是找到了那个“一”,豁然开朗,一下子什么都懂了——“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佛家叫“佛”,道家叫“道”,儒家则称为“仁”。“仁”是《论语》中提及最多的内容,几乎章章涉及。

其次是“礼”。“礼”是夫子一生的学问所在。孔子以“六艺”治世和教育学生,而“礼”是“六艺”之道,是社会的典章制度与道德规范。孔子说:“不懂礼仪就无法立身处世。”“礼仪可以坚定人的情操。”还说:“礼呀!礼呀!就是说的玉帛吗?”意在告诉人们,礼乐的本质不在于玉帛,即不在行礼的具体行动,而在于移风易俗、教化民众的社会规范。

此外《论语》还涉及:君子、心灵、处世、交友、识人、教育、理想、为政、自身修养、人生甚至养生等多个方面内容。

孔子告诫君子九思:看,要考虑看清楚了没有;听,要考虑听明白了没有;神态,要考虑是否温和;体貌,要考虑是否恭敬、庄重;说话,要考虑是否诚实;处事,要考虑尽心尽力;碰到疑惑,要考虑求教;愤怒时,要考虑后患;看到了可得的利益,要考虑道义……

孔子还给普通大众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一人生坐标,时时帮助我们丈量着人生的长度与宽度!

鱼不鲜,肉腐坏,不吃;颜色变了,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合时令的菜,不吃;切得不合规矩的吃食,不吃;没有放该用的酱,不吃。肉虽然能吃很多但量不该超主食。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能喝醉……《论语》20篇,只是些简单对话,却包含了大量的为人、处世、为政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作“粮食店”,可以说,《论语》中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不朽价值。但因当时对话有特定情境,又因诸弟子个人情况与理解各有不同,书中内容偶有歧异、有省略,就在所难免。初读《论语》,时代久远、形式零碎、不易亲近,其实,正如于丹所说:“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这本极朴素的语录却带给后世人一种心灵的给养、生命的色彩。

主要人物

孔子

身 份:春秋儒学创始人

别 称:尼父,孔夫子,夫子,仲尼

生卒年:生于公元前544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履 历:孔子3岁丧父,少时贫寒,15岁立志于学。30岁,已成为很有名气的学者,收徒、办学,开创私学先河。政治上,抱负终难施展,与弟子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先后至卫,经曹至宋,微服过宋经郑至陈,往返陈蔡多次,仍不见用。晚归鲁,尊以“国老”,但终不被重用,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编纂《春秋》,修订《六经》。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必考重点

学而第一(16条)

 章节导读“学而”是本书第一章,确有深意。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对于弟子们应该学什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用什么态度学,都有独到见解。夫子把学问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章四类,说:弟子们在家孝顺长辈,出门对人尊重、友爱,谨慎处事、诚实守信,广爱众人,更亲近仁者;如果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论语》还告诉学子们“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

人生在世,立足根本十分重要:修德是根,修文是叶,根深才能叶茂!《论语》还说“孝”“悌”就是仁德的根本!还说,看重贤德不看重相貌,侍奉父母尽自己的力,报效君主不惜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守信,即使自称还没有学好,我也一定说他是学好了。 必考段落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考点提炼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何有于我哉(对)

B. 学而时习之(助词,无实义)

C. 不亦君子乎(吗)

D. 必有我师焉(啊)

答案:D

2.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B. 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C. 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D. 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答案:D

3. 翻译下列句子(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答案: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2)“《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答案:“《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4. 根据要求填写句子(1)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答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

答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 《论语》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答案: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能体现孔子所认为的理想的青少年应做到“家庭的好子弟,社会的好成员,积极上进的好苗子”的句子是:

答案: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5)子贡说明孔子倡导盛德感化,预闻国政,强调个人智慧与修为的句子是:

答案: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5—9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5.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温习)

B.不亦说乎(也)

C.人不知而不愠(愤怒)

D.不亦君子乎(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答案:C

6. 解释句中划线的词、句(1)吾日三省吾身。(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1)省:反省。(2)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3)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7. 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两个“其”和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D.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答案:D解析

两个“其”含义相同,都是“他们的,指上文‘三人’”;两个“之”含义不同,前者指“好的方面,即‘(他们的)优点’”,后者指“不好的方面,即‘缺点’”。

8.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主要阐述的是学习态度,指出要虚心向所有人学习。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喻君子有宽广的胸怀。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阐述的是做学问不能不懂装懂。

D.“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用反问的语气,强调做人要有自信。别人不了解你,不代表你没有,没必要因为别人的看法而烦恼。

答案:B解析

B项:喻修道的人有坚忍的力量,耐得困苦,受得磨折,不改变初心。

9.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本章文段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答案:这是道开放性题目,回答的语言表达只要内容符合情理即可。

解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第1句,学习方法。第2句,学习乐趣。第3句,为人态度。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1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

10.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答案:孔子主张“泛爱众而亲仁”,墨子主张“以兼相爱”,都主张爱众人。

11.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

答案:孔子的“泛爱众”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的爱有差等;而墨子的“兼相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无差等、无亲疏地爱众人。

为政第二(24条)

 章节导读

孔子说:国君以道德治国,就像北极星,众多星星都会围绕在它周围。孔子还说:“利用政令引导人,利用刑法整治人,人们只求免于刑罚,却无廉耻心;利用道德引导人,利用礼教整治人,人们不仅有羞耻心,还能改正过失。如果每个人都有了羞耻心,都能主动改过,那么一定会具有走向文明的自觉意识。”

孔子一直抱有积极的政治态度,并教育弟子“学而优则仕”,更把“孝”与“君子”上升到从政的高度。他认为,只有孝父友兄的真君子才能进一步将国家治好。他强调孝的重点在“恭敬”,认为如果子女对父母不恭敬,那和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对于君子,夫子强调,君子不器,强调先行其言,强调周而不比,强调人而有信…… 必考段落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考点提炼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新的知识)

B.可以为师矣(能够)

C.学而不思则罔(迷惑而无所得)

D.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答案:B

2. 下列对加点词所表示的关系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表顺承关系)

B.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关系)

C.默而识之(表修饰关系)

D.学而不思则罔(表并列关系)

答案:D

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B.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C.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D.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答案:A

4.翻译下列句子(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答案:我十五岁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自立后言行都以事志为准绳;四十岁,(掌握了事物当然之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体悟天道流行赋予人之理;六十岁,(因知人、物当然之理)声入心通,没有违背;到了七十岁随其(体悟万物之理的)心的所欲行为,自然不违背法度,不勉而中。(2)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答案: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安葬他们,并且按时依礼祭拜他们。

5.根据要求填写句子(1)《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答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论语》中孔子自述70岁之前的人生轨迹,对于求学、立身、明道回顾的话语是:

答案: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论语·为政》中孔子回答“孝”的话语有:

孟懿子:

孟武伯:

子游:

子夏:

答案:孟懿子: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八佾第三(26条)

 章节导读

孔子十分重“礼”,认为僭越礼制的事儿“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认为做人没仁德,还怎么能对待礼制呢?做人没仁德,还怎么能对待音乐呢?而礼和乐的根本是“仁”。也就是说礼和乐是仁的具体呈现,他认为,先有仁义,才有礼乐。孔子形象地回答子夏仁义与礼乐关系的提问,意思是洁白的绢,画上了色彩才绚丽;眼睛本来就有神韵,所以看上去才美丽;脸本来好看,所以笑起来才会漂亮。仁义是白绢,是眼神,是漂亮的脸蛋儿,礼乐是绚丽的色彩,是眼的美丽,是笑容的漂亮。

里仁第四(26条)

 章节导读“仁”,是《论语》思想核心,“里仁”是核之“家”。孔子强调“里仁为美”,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地方居住,就不明智。又说,没仁德之人,不可能长期安于困境,也不可能长期处于安乐之境。收获“里仁”才能养好仁德。仁者可安心实行仁德,智者则善于运用仁德。

孔子教人“观过”,告诉人,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知道他是哪一类人了,因为人的过错,与人的不同社会类别有联系。“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也就是,只有仁者才能公正地喜爱人,厌恶人。

他对仁极为推崇:“朝闻道,夕死可矣!”即早晨懂得了仁的真谛,晚上死去也可以了。什么叫不白活?唯真正懂得了“仁”啊! 必考段落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考点提炼

1. 翻译下列句子(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

答案: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2)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

答案: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2.根据要求填写句子(1)《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

答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论语》中写与别人相处要扬长避短的句子是:

答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根据《论语》中的观点,当我们见到“贤”与“不贤”时,应该怎样去做?

答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孔子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孔子说明闻道重要性的话语是:

答案:朝闻道,夕死可矣。(6)孔子提到如何侍奉父母的话语:

答案: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阅读所给材料,回答问题。《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论语》中哪句话与下面文字的意思相仿,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表达的思想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阅读下面两段话,回答4—5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4.关于孔于“推己及人”的“恕”,材料中是如何表述的?请用一句原文概括。

答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恕”的理解。

答案:孔子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孔子“推己及人”的 “恕”,从爱自己推及爱父母子女,再推及爱天下的老人幼儿,孔子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公冶长第五(28条)

 章节导读

今天,人智商的高低,常用IQ衡量,而孔子说:“知人为智。”孔子识人,能够做到全面、客观。他评价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坐过牢,但并没有罪。”就真将女儿嫁给了他。评价南容:“在国家升平的时候不遭废弃,在国家昏暗的时候也能免于刑罚。”于是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孔子评人看经历,又不孤意于此;看结果又能放在不同环境中具体分析,辩证分析,所以,识人独到!

孔子评人,能一针见血。他说:“我的学说得不到施行,我将乘木筏去海外,跟我去的可能是仲由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就是勇敢精神超过了我,其他方面就没什么可取的了。”

孔子评价宁武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时,才智毕露,国家政治黑暗时,假装愚蠢呆痴。他的才智别人赶得上,他假装愚笨的能耐,别人是做不到的。 必考段落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考点提炼

1. 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B.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C.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D.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答案:C(2)下列各解释正确的项是( )

A. 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汝”。

B. 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

C.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答案:AC

2.按照要求填写句子(1)《论语》中用于表现孔子好学强于忠信的一句话是:

答案: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2)孔子对子产教导的君子之道包括:

答案: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3)《论语》中孔子运用比喻手法对于白天睡觉无可救药的宰予的评价的一句是:

答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雍也第六(30条)

 章节导读

儒家主张“入世”。从孔子开始,劝导弟子入世,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从弟子人生讲,可实现自身价值。本章最大的亮点,在于解读,什么样的人可以为官,如何为官,什么样的品行可为好官!孔子说:“仲由行事果断,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呢?端木赐通情达理,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呢?冉求多才多艺,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呢?”孔子认为最适合为官的弟子当推冉雍。冉雍说当官“居敬而行简”可为好官。因为,当官的心存敬重,就会在处理公务上认真踏实,谦虚慎行,不会朝令夕改;当官的处事简约,就不会繁政、扰民,百姓就会安居乐业。

颜回是老师评价最高的学生,闵子骞是另一位高材生,他的德行与颜回不相上下,为了不到越礼犯上的季氏手下做官,宁可逃到汶水北面的齐国去。

本节还讲:质朴胜于文采则粗俗,文采胜于质朴则虚浮。文采、质朴都具备,才为君子。也讲人活着必须正直、贤德才有意义,虚假、欺骗的人是靠侥幸活着的。 必考段落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考点提炼

1.翻译下列句子(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译文:

答案: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文:

答案: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2.根据要求填写句子(1)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答案: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2)孔子认为乐意学习的人是学习品质最为优秀的话语是:

答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3—4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3.孔子为什么称赞颜回“贤哉,回也”?

答案:颜回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简陋小屋,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没有改变其好学的本性,颜回不以生活之苦而移志,却从学习、修身中得到乐趣,因此受到孔子高度赞美。

4.上面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苦乐观?

答案:孔子认为只要追求高尚的道德,尽管贫穷,也乐在其中;但如果是不合于道的富贵,就坚决不予接受。这两段文字体现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5—6题。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5.“中庸”指的是什么?

答案: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6.根据所给的几则材料,请对孔子的中庸思想加以评价。

答案:孔子主张中庸,但不是无条件地折中、一味地求和,孔子的中庸仍受到礼的制约,并且有明确的是非观念。

述而第七(38条)

 章节导读

本章主要是孔子对学习、教育的态度和主张。孔子是教者,更是求知者的典范。从教者而言,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孔子从不谈怪异、暴力、悖乱、神鬼等事。他对教学内容有原则性地取舍。主张从文献知识、德行修养、忠诚于国家、诚信于朋友四个方面教诲弟子。还强调因材施教,强调教者自身要见闻广博,学不满足,强调“诲人不倦,学而不厌”。

从求知者而言,孔子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反对在阐述古籍中不懂装懂地凭空创作。这是认真严谨的态度。孔子还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向强于自己的人学习。他与人一道唱歌,若是别人唱得好,他一定让其示范,然后学唱。这是好学的榜样!“仁”遥远吗?我想要“仁”,“仁”就会来到,说明对“仁”的渴求很重要!

夫子还主张“为尊者隐”,因此,即使鲁昭公有过,孔子也只归过于己。 必考段落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考点提炼

1. 翻译下列句子(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

答案: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2)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答案: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一介武夫,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共事的。我所共事的是那种面临任务便恐惧谨慎、善于谋略而又能完成任务的人。(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